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

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

学习札记:我的扶贫日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中外经典名著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你也许需要"学习札记:我的扶贫日志"这样的内容,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学习札记:我的扶贫日志

月湖区人民检察院 罗丽娟

作为区检察院一位临近退休的机关干部,能够被组织派来主持化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担任“第一书记”,我既意外,又自豪,还有沉甸甸的责任。童家镇化溪村是一座交通便利、风景宜人、民风淳朴的村庄,在这里,我与镇、村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细数这段时间以来的扶贫工作,虽已疲惫不堪,但也收获满满,扶贫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得到了贫困户的认可。

按照区检察院的统一部署,四位院领导带领八名干警组成扶贫攻坚小组,加班加点,紧张有序地推进化溪村扶贫攻坚工作。四五月的南方,正值雨季,村里昼夜温差比较大,空气湿度也很大。我带领镇、村帮扶干部一同走村串巷,马不停蹄的奔走在乡间田野,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人口、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倾听贫困户心声。我们都是晚上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白天集中汇总问题。从社情民意的摸底到精准识别的完成,从帮扶政策的宣讲到帮扶措施的落地,从各类台账的完善到一件件惠民为民的小事,帮扶干部真心扶贫,真正扶贫的行动感动了贫困户,也感动了我这位“第一书记”。

在走访过程中,我了解了贫困户生活生产的实际困难,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要求镇村按照程序尽快将其纳入低保体系;对因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要求镇村给予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对于低保户中,生活越加困难的家庭,要求镇村提高救助标准;我还联系了我市部分知名的企业家、有爱心的成功人士,请他们加入扶贫队伍,为扶贫工作出钱出力。

在贫困户张福塘家中,我了解到他家共有五口人,张福塘自己有肾病,每年看病检查的花费一万之多。家中还养育着正在上学的三个孩子,现在一家老小仅通过妻子周伏英的微薄收入度日。得知了他家有三个人已经按规定领取了低保、粮补等政策性补贴后,我告诉张福塘,三个小孩读书要继续好好读下去,我们帮你申请教育扶贫政策,有1500元的补贴。另外,再帮你申请就业扶贫政策,在化溪村周边进行环境清洁工作,每一季度有1200元,这些都可以增加你的家庭收入。

在贫困户张明家中,我了解到了他家仅有自己一人,无子无女,因多年前的车祸导致手和腿均有残疾,我告诉张明,现在你虽然享受了低保,但是不能光吃政府的救济,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脱贫,他欣然接受了的建议。为此,我们帮他申请了就业扶贫政策。

在贫困户彭凤花家中,了解到该户仅有母女两人,女儿还在读技校,家里缺少劳动力。我告诉彭凤花,不要担心以后的生活没有着落,我们扶贫工作就是为了让你们过得好一点,我们为你申请了产业扶贫,通过蔬菜合作社带动你就业,帮助你增加收入。

在农户刘金凤家中,我看到她家就只有她一人,女儿已经出嫁了,随着刘金凤年纪愈大,生活可能会越来越困难。我告诉她,我们为你申请了保障扶贫,随着你年纪增大,可以安排你进入养老院,由政府来保障你安享晚年。

通过这段时间的扶贫攻坚工作,我对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有了更深的感触。在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体验着乡村的宁静,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嘱托融入角色,真情扶贫,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倾听贫困户的呼声。在这里,不是让大自然来洗涤我的尘垢,也不是让幽静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而是,如一把火,一盏灯,让这黯然的乡村明亮起来,活跃起来,如同一双力量之手,希望之帆,打开一条脱贫的康庄大道。

当然,扶贫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台账还不够完善,贫困户对帮扶干部、帮扶措施还不太清楚,少数贫困户对帮扶工作还不太理解,存在“等靠要”的心理,所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帮扶干部继续努力,将扶贫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确保化溪村41户贫困户如期全部脱贫,确保圆满完成好扶贫攻坚的政治任务。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东陵盗宝案传奇》读书札记


《东陵盗宝案传奇》读书札记

曾经也是非常热爱看书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上课时除了看看课外书籍真没别的事情可以做了。每当看课外书籍时,我都会把时令书本打开立在桌子上,遮住课外读本,眼睛平视,老师一直认为我是在看着黑板认真听讲,偶尔也会颔首给我赞许的目光。直到有一天我看得太投入,老师走到身边都不知道。被欺骗已久愤怒之极的老师一把抓过我的小人书扔到空中,几乎破顶而出,然后又自由落体砸到我的同桌,以至于同桌迁怒于我,用毛笔将课桌一分为二,直到毕业都不曾跟我说话,后来得知同桌成了别人的媳妇,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想起同桌的她的。

从此课外书本除了老师指定的知识问卷外,一律不准带进学校,否则,焚书坑儒绝无赦!我也曾想效仿毛爷爷用征服世界来报复臭老九,但没有毛爷爷高富帅的资本,我只是一个矮矬穷啊,只好忍辱负重对老师言听计从,暗暗发誓绝不再看课外读物了。

除了之前已经粗知滥翻看过的中国四大名著外,几十年来,真的再没看过什么小说。即便四大名著也是如老师所说,那么厚,其实爱看的也就那么几页。具体是哪几页现在也不记得了。

文友评论我的文风洒脱,信马由缰,通俗易懂,但距离雅俗共赏还差强人意。力劝我不要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再看几本书,提升一下自身的文学修养,对此我也深以为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终于从杂物间里翻出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经历过几次搬家,扔掉过不少笨重的家具,唯独这个木箱是我一直视为生命一样重要,无论如何,都要带到我居住的地方,虽然没有束之高阁,毕竟也算藏在深闺。原本是当做电脑桌使用的,因为内人觊觎已久,多次想尽办法要打开看里面存放的是什么。因为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希望有人再次抖出来,就用各种理由推脱不让开启。以至于内人误会我藏着的是某个初恋情人的情书大发陈醋,耿耿于怀直到今天,夫妻关系也一度紧张,几成路人。

开箱后,拿出用《沙市日报》重重包裹的一件藏品,我洗手擦干,点燃一盘蚊香,这才一层一层小心翼翼揭开。这是一本当年被老师高抛触及房梁的书,当年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课余精神食粮。就在那一天我暗暗发誓,再也不看书了!

睹物思人,往事就像电影一样重现,我的女同桌被从天而降的书砸中脑袋时的愤怒眼神赫然在目!俱往矣,斯人何处?喟叹一声,继续看书。

《东陵盗宝案传奇》一书描述的是,1928年,垂涎国宝的军阀孙殿英率部开进东陵,盗取了慈禧太后墓穴中的大量珍宝。具有爱国思想的副军长那辛庭担心国宝流失,一方面积极保护,一方面秘密通知了平津卫戍司令部。不想这个消息却引起了参谋长朱绶光的私欲,他也加入到抢夺国宝的战斗中来,这使保护国宝的行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社会各界对盗宝反映强烈,一些外国文物贩子也大肆窥探,蒋介石和阎锡山也参与了进来。正当孙殿英与外国骗子达成协议之时,那辛庭利用智谋夺得国宝,双方展开激战。此时出现一伙蒙面人,把国宝和那辛庭一起截走。那辛庭发现这些顶着强盗之名的道士实际上才是真正关心国宝,保护国宝的爱国义士重新夺回了国宝,蒋介石也下令成立委员会保护国宝,似乎一切都已经过去。令人不解的是,虽然珍宝箱锁钥未开,封条未动,但打开所有珍宝箱,全都变成一堆破砖烂瓦,那辛庭惊呆了。至此,一气成疯的那辛庭被推上军事法庭的被告席,而真正的祸首却逍遥法外,留下一个世人难解之谜。

当年如饥似渴看书学习的我,志向就是想通过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努力解开这一世人难解之谜,但老师燕雀之流安知我鸿鹄之志哉!生生扼杀了我的远大抱负,正是因为这一不可原谅的错误,以至于后来发生了许许多多寻找失踪国宝的诈骗案,一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纷纷以国民党将领或知情人后裔的身份跳出来,骗人联合寻宝,诈骗金额达几十个亿,受骗人数近百万人!

历史固然可悲,但造成历史悲哀的不是后来当今的骗子,而是扼杀了我们青葱梦想的老师们啊,你造么!

《上菜》读书札记:上菜无形,上品无我


《上菜》读书札记:上菜无形,上品无我

首先,图美,品菜讲究色香味俱全,看美食书自然也讲究有美图相伴,吃已经吃不到了,再不能看,还有没有天理了?当然,像唐鲁孙、梁实秋那样能写得看客食指大动,无图也无所谓啦。

再者,便是文美,不是文字有多美,而是接地气。每一个专题都会有厨师的感悟、大厨老师的随想、编导的手记、美食家的饮撰笔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制作一道菜的渊源与不易。幕后的故事总是比屏幕上呈现的要五味杂陈得多。

这本书其实是北京卫视《上菜》栏目第二期的一个总结,而《上菜》栏目顾名思义是一档美食类节目,封面上的定义叫“最具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原创户外美食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没有看到这个节目,但书中所透露出来的各位参与者对于美食的热爱、坚持、追求,令我动容。“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扪心自问,现在有多少人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很多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职业、抱怨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抱怨工资太低,却往往没有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谦虚、努力、踏实、苦干。而在这些大厨的眼中,美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口舌之欲,还代表着传承、创新、梦想,为之拼尽全力也无怨无悔。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也源远流长,书中反复谈及有关于美食的传承,如书中所言:传和承是一件非常有禅意的事情,传是因为会传统技艺的人逐日凋零,再不受保护,怕消失,但需要无私;承是要再次绽放生命力,但需要保持常态。比如100年前的宫保鸡丁是麻辣咸鲜,讲究五味调和的,和如今酸甜口味的完全不同,而节目中特别邀请一位92岁的国宝级大厨庹老重现原版宫保鸡丁,读书笔记直接被秒杀,这手艺被参加节目的新人传承了下来。还有皇家冰窖小院的烤羊腿,秘方原本来源于清代内务府,但却因新一代的厨师被食客的反馈所干扰,烤出的羊腿不再是百年前的那个味。一个上百年的秘方,是经过了多代厨师的提炼才形成的,所以书中也提到:作为继承者,首先要保持它本有的纯,先要“继”,才能“承”。倘若执着于外相或个体意识,就会丢掉初衷,偏离本质。我想做人也是如此。

由美食而看人生,所有的美食,都需要等待,需要时间,而如今的人心总是太浮躁,往往略有技能便号称“XX师”,或者是“XX咖”,热衷于卖弄人设,殊不知真正的高手往往大隐隐于市,来去间片叶不沾身。为什么现在总是提“匠心”一词?正因为人们缺乏这个,科技的力量让各类产品更新换代加速、生活节奏变快,却也让器物失去了时间的润泽,让人心失去了时间的打磨。

很多人往往喜欢在自己身上按太多的标签,忘却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却不知简单的才是最为本真的。就像书中所提的“清水小龙虾”,与流行的麻辣小龙虾完全不同,而各位厨界大佬还将原料进行了精简:把鸡汤换成矿泉水,把调料减到最少,却出乎意料地精彩。汤头清亮透彻,甜美到大家忽略了这是小龙虾。正是减法让一道浓妆艳抹的菜素面朝天,也惊艳了众人,在如今重油重辣的潮流下,不失为一股清流。大道至简,其实极致之美在极简之间。

哎,我现在最想做的是去北京把书中介绍的泓泰阳破酥包、天隆久府鱼头泡饼、老门框烧饼、小院味道炖豆腐……统统吃个遍好吗?作者:丁香

《论语》读书札记之絮语2000字


《论语》读书札记之絮语2000字

最近都迷上了古书,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思考之余也静下心来写写读书札记。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老夫子和他门人言行的书,并非是孔子一人所著,是他和其弟子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儒家思想的精华载体。(而其思想追溯起来就根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易经》。)看过《易经》的人都明了,阴阳乃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地球上若只有女人,人类会灭绝;若只有男人,人类也会灭绝。同样,好坏也是一体,是相对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对于胡适先生当年主张的新文化运动,把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这件事,大抵也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的吧。说它好,是因为“五四运动”以来,把文言作品改为白话文后,中国的教育确实是得到普及了,知识的传播面也广了,对世界的了解认识也增加了。然而这一改却也大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从此也断了,国学日渐式微了。要知道我们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就保留在那些古籍中,而我们这些接受白话文教育的人很难看懂古文。古籍就如一座文化宝库,文言就好比一把钥匙,但“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却把这把钥匙给折断了,所以对于胡适先生推行的这场革命,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中国人向来擅长于中庸之道,然而胡老先生却偏激了。中庸一点,兼容并包一点,让古文与白话文并存发展有何不可?近些年,又有人说要文字革命,摒弃繁体字,统一使用简体字;最近也听到一些要语言革命的声音,摒弃粤语,全国统一使用普通话,我也以为过于偏激了。

好像扯远了,再回来说《论语》。我以为《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作人做事的好书,但不明白何故胡适时代会有那么多的人对它反感。后来才知问题出在《论语》的思想被讲解错了。而这一错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早在汉唐以来就一直错到如今。真谓一错千年,都不知误导了多少读书人。而这些错解也引来了“打倒孔家店”的问题。翻看中国的文化发展史,秦汉以前人们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然而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因为除了孔孟思想之外,还有道家、墨家、兵家、诸子百家……而最主要的就是儒、墨、道三家。终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但凡拨乱反正都仰仗道家思想;而天下太平了,则用儒家思想。儒、道本一家,然秦汉以后却把它们一分为二了,到了唐代后墨家的位置被释家取而代之,当年的儒、墨、道三家也就变成了儒、释、道三家,而这一变就延续了千年。

而所谓的“释”家就是从印度来的佛教,相传是达摩祖师在东汉末年时将其传入中国,它代表了整个印度的文化精华。但到了宋朝后,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和波罗门教的思想占据了印度的佛学思想,也就是说宋朝后印度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佛学,现在只有我们中国有真正的佛学。呵呵,从前是咱们的唐玄装西天取经,这回就该他们来东天取经了。

上面说过了,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讲儒、释、道三家。记得有位国学大师作了个很好的比喻,他说:儒、释、道好比三家店。

佛学就好比便利店,里面包罗万有,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可以去逛逛。里面的东西,你买也可,不买也可,时间不允许则不去逛也可,这样说释家好像可有可无并不怎么重要。但是很多在我们想来可有可无的东西,社会却是十分需要它。

而道家则好比一家药店,不生病可不去,生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动乱时期,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因为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故一个国家民族生病,就非去这药店不可。(道家有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他就是鬼谷子,他和孔老夫子一样都是一位教育家,但我以为他的教学水平比孔子高多了。孔夫子弟子三千,然有m.i1766.com所成就也就七十二个,而七十二个弟子中能称得上牛称得上奇才的就只有子贡一人。而鬼谷子的弟子中可就多牛人了,如六国大封相的苏秦,使用连横策破苏秦纵合的张仪,还有写下《孙膑兵法》的军事家孙膑,辅助秦始皇的李斯,大将军李牧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儒家孔孟思想就好比一米铺,天天要吃,不明白胡适老先生当年为何药店不打,百货店不打,偏偏要打倒卖粮食的孔家店。想想或恐是胡适老先生当年留洋爱上了洋面包,以为全中国人都会和他一样爱啃洋面包,于是就把中国的米铺给放倒了。然而今天看来我们这些吃惯了大米的中国人还是不习惯吃西餐的。

国学,就是一座大大的文化宝库,然而今天我们这些八十后的人很多都对此一无所知,尤其是现在上大学和上中学的九十后。国学真的是日渐式微了。

又扯远了,再回来说《论语》。南宋之前的时代,《论语》并不用宋朝大儒朱熹的注解,直到明朝姓朱的做了皇帝便下令以四书考功名的考生,必须用朱熹的注解。从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都被限制于“朱熹的孔子思想”中。然而朱熹是否真的完全读懂了孔子,他的注解是否就一定正确的?借句《天龙八部》里面包不同的话:非也!!朱熹的注解的书只能仅供参考,学古人话斋:尽信书不如无书。孔老夫子也在《易经.系传》上说过两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为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朱熹的注解之所以值得商榷,最大的原因是他把《论语》圈断,当教条般读。而这种读法就不连贯,不系统,就难免会有断章取义的情况出现!

读书札记:羊祜高风让开府


读书札记:羊祜高风让开府

作者|马东盈

近日翻史,看到羊祜高风让开府的故事,感触颇深。

史载,羊祜在担任荆州都督时,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入山围猪,积储军粮,安抚边境,很有成绩。武帝司马炎闻知,便下诏,加封羊祜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谓“开府仪同三司”,是按照三司(汉代人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的待遇,可以成立府署,自选僚属,权力很大。

羊祜接诏后,心里十分不平静。他想:自己十几年来位居显要,而功微才疏,受封未当;自己也没有及时发现有用人才,推举贤能,致使武帝“圣听”不广,只对自己一再加封;还有,自己身为外戚,如果一再受封,皇上难免有“任人唯亲”之嫌,而那样不更造成他人腹诽,有误于国吗?想到这些,他执意不受,写下了一篇上表,上奏武帝,这就是有名的《让开府表》。

在这篇上表中,羊祜陈述了自己对加封的看法,并时时流露出自责之情,对加封坚辞不受;最后,羊祜又向武帝推荐了三个光禄大夫:李喜、鲁芝、李胤,请予重用。武帝不听羊祜所言,坚信羊祜乃一不可多得之才,一身加之数任还嫌轻慢,执意加封。君命难违,羊祜只好就任。羊祜就任“开府”之后,廉洁清正,勤于政事,并没有象其他官僚一样,给武帝送些礼物做为酬谢。武帝对羊祜不送礼物,心里不免有些疙瘩,后来,羊祜也知道了武帝的心思,因这事差点闹翻了脸,这是后话。

羊祜高风让开府

《学习札记:我的扶贫日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