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生

苏海弄闲——《苏东坡全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海弄闲——《苏东坡全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海弄闲——《苏东坡全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读《醮上帝青词》肃然

苏东坡先生岭南的贬谪生活是黄州命运的延续,佛老思想成为他这一阶段思想的主导。这篇写于惠州时期的《醮上帝青词》(醮,jiào,祈祷神灵的祭礼),是东坡先生继黄州《答李端叔书》后,又一篇反躬自省的忏悔书。所不同的是,黄州的“书”是他贬黄州后的第一年年底写给他的友人的,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沟通。惠州的“词”(“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意在谢罪、禳灾,保佑平安)。是他以奏章文体祭给上帝的祝文。实际上是他仰望上苍的“天问”;抑或是他心向九重君门给哲宗皇帝上的谢罪奏表。黄州的“书”较为详尽的叙说了“故我”与“今我”的变化。惠州的“词”是面对“两遇祸灾”,再次向“上帝”表白自己“稽首投诚,洗心归命”的忏悔。虽然全文仅131字,但有道是“水停以鉴,火静而朗”,通过两次放逐先生确有所悟,故这次以道自遣,添了许多佛道禅机。天高皇帝远,哲宗帝是听不到他的呼号,但上帝在默默地注视着先生的呻吟。

东坡先生在这首“青词”里向“上帝”祝祷些什么呢?第一,他再一次深挖出“两遇祸灾”的思想根源。先生用两个字作了概:“满溢”。“满”者,过度,过分,达到容量的极限。凡“自满”者,必定“自是”,“自是”者必定“自负”,故有“满招损”箴言之说。“溢”者,因过分满而流出来,即“过满为溢”。这种“满溢”是如何形成的?先生用了这样一段“青词”文辞:“早窃人间之美仕,多收天下之虚名。溢取三科,叨临八郡。少年多欲,沉湎以自残;褊性不容,刚愎而好胜。积为咎厉,遘除艰屯。”这段话的大意是,臣过早地窃踞朝中的重要职务,过度地收获天下的溢美名声,过满地获取“府试”、“贡举”、“殿试”等“三科”的殊荣。叨光贪婪地担任过八州的郡守。自少年起,臣深深迷恋着过多的欲念而不可自拔。除此以外,臣性格急躁,缺乏包容气量,任性固执,自以为是,争强好胜,我行我素。这一切长期积累下来酿成严重罪过。念念成劫,被人暗算,放逐到这蛮荒的岭南这个地方。

接着,东坡先生向“上帝”叩首祈祷。自己坚决洗心革面,“誓除骄慢,永断贪嗔”。“誓除”二字足见先生其诚意,“永断”二字可见先生其决心。“青词”文末先生说出他的愿望:如果岭南不死,得归故里,“上帝”给他少留夕阳晚景,或许他还可以像松柏那样后凋,为朝廷和百姓奋斗到最后。笔者读到此处,对先生肃然起敬!呜呼!先生“忠信之心,天日所照”矣!

读《二鱼说》恍然

苏东坡在被贬惠州、儋州五年多的日子里,视友人借读的《陶渊明文集》和《柳宗元文集》为“南迁二友”。一日,他读过柳宗元《三戒》寓言小品后,乘兴将他在吴地游历时从老百姓那里听来的两个小故事写了篇《二鱼说》。他说写此文并非刻意模仿柳文,而其用意是“聊以自警”。《二鱼说》含两篇短文,其中《河之鱼》85字,《海之鱼》67字。文章虽短,却微言大义。

《河之鱼》讲的是河中有一条鱼叫“河豚(tún)”,因为常在桥下游来游去,经常撞在桥墩上,为此它非常恼怒。遗憾的是,它不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选择避开桥墩的方式以求安全,而是怪罪桥墩有意撞了它。于是气得鱼鳃炸开,唇须竖直,肚皮膨胀,漂浮在水面上,半天一动也不动。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只饥饿的苍鹰发现了它,猛地直扑下来,用坚锐的巨喙(huì)撕碎它的肚子把它给吃了。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苏东坡因物寓理,意在言外,富于了深邃的哲学意味。他感叹道:“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触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zhé)腹而死,可悲也夫!”(《苏东坡文集》第六卷,第3044页)这意思是说,河豚喜游但不知该停止时应停止,直到碰了壁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竟然荒谬无理地大发脾气,结果丢掉了性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笔者读后若有所思:东坡先生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应该做到“游而知止”(“游”在这里指的是游宦、游历。“知止”即对目标、归宿有明确了解),“触物罪己”(当违背事物的规律时能引咎自责)。《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墨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故常有“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之说。

《海之鱼》讲的是海中有一种鱼叫乌贼(又称墨鱼)。它有一种在水面上吹气泡的功夫,即“喷墨”的功能。它害怕被在海岸边嬉游的海鸟发现,就用“喷墨”的方式掩蔽自己。万万没有料到它的这种欲盖弥彰的小技俩被海鸟识破,趁它吹气泡时迅猛地扑了过去将它捕获。东坡先生对此又感慨一番,他说:“徒知自蔽以求全,不知灭迹以杜疑,为识者之所窥,哀哉!”(同上)这意思是说,只知道试图用遮蔽,掩盖的方式来保全自己,而不知道选择灭却自己的迷惑,杜绝自己疑念的根本办法来处世,结果被窥视者所得手,这是多么悲哀啊!

笔者品读东坡先生《二鱼说》,恍然大悟。感叹先生用心良苦。笔者以为这两条“鱼”的故事,实际上是苏东坡贬谪生涯的人生体悟;是他从挫折人生中总结出的为人处世之道。此道简而言之四个字:“知止”,“杜疑”。违背此道,就会像他在惠州给自己的亲戚王序的书信中所说:“某仕不知止,临老窜逐,罪垢增积,玷污亲友。”

来源:湖北黄州历史文化学会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最近树酱手边在看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今天就借此机会记录下看这本书时的一些想法。

01、树酱记得那年还玩人人网的时候,曾一度火热流传着林语堂和他的妻子廖翠凤的小故事——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虽然廖翠凤的母亲认为林语堂家里太穷而有异议,但廖翠凤还是坚决果断地和林语堂在1919年1月9日成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这情话技能,满分!!!)从而二人相守白头,爱情故事也传为佳话。

《苏东坡传》是在徐明德老师的推荐下买入的,话说这十年物价飞涨,图书真的是涨价最慢的门类了。树酱在当当搞活动的时候买了一堆书回来,折合下来也不过十几块钱一本,真心划算。

谈到东坡先生,大家心头首先浮现的是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02、嘿嘿,言归正传。

读这本传记之前,我对王安石的印象还停留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时候学这首诗,老师和标准答案告诉我们,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但实际上,王安石在当时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青苗法等),不惜把反对自己政见的所有名臣儒吏如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兄弟、程颢等人或贬黜或被迫辞官;

他还利用权利控制舆论,对胆敢批评他的御史,一律撤职(中国古代的监察机制的职责是向皇帝反映舆论,予以控制和批评),取而代之任用劣迹昭彰的小人如李定、邓绾等人;

文学方面,在王安石当权的时候,他自命为经典的唯一解释人,用他仓促两年编成的《三经新义》取代过去所有的鸿儒见解,使之成为当时科举考生人人必读的经典。只要考生意见与这位宰相的见解相左,那就只能落得落榜或是更落寞的结局。

在王安石的新政下,国家垄断全方面取代了私人垄断,小生意人纷纷失业;农人无力偿还强迫申请的青苗贷款和利息,只得卖妻儿逃亡,为之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人满为患。“朝廷在这样的失政之下,即使没有外族入侵,任何朝代也会灭亡的”。

王安石当政数年之后,民间百姓的可怕现状终于在皇帝面前泄露,是经由一个叫郑侠的人通过几幅灾民图,皇帝这才知道。

而王安石集团也因为随后的内斗纠纷,最终分崩离析。这位不切实际、刚愎自用的“拗相公”王安石——一个永远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最终成为了自己梦想的牺牲者。

彼时,司马光闭门不出,倾力编著《资治通鉴》;苏轼携家眷远谪杭州任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东坡先生在杭州为官时所作的诗歌;而我们的拗相公,在经历了官斗丧子之后,从政治与人生的虚幻中大彻大悟,辞官归隐。数年之后,有人在金陵的乡间,看见他骑着驴,喃喃自语,听不清说些什么。

03、树酱现在看完《苏东坡传》前九章,主要讲述了东坡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步入仕途的经历以及王安石变法期间的朋党之争。

东坡先生等人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风骨和为天下百姓之忧而忧的热烈情感是最让树酱为之动容的地方。

树酱还记得以前读《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系列的书时,不止一次地因为明代那些受奸佞迫害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傲骨或隐忍或慷慨赴死的名臣们眼眶发热。

也让树酱想起以前和友人参观博物馆时,民国青年们那种从照片中、从眼神里就可以体会出的——愿意为国家前途燃烧自己的生命的热烈情感。

树酱觉得读前人的故事可以让自己在经历人生波澜的时刻更从容地去面对,因为无数睿智的人们已经经历过,他们会告诉你心境上再缓和些,行动上再果敢些,一切都会过去的。

当然,苏东坡作为诗人的豁达与不羁,作为兄长与弟弟子由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官海的浮沉还在本书的后面章节。

人物传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人物传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今天开始2018年的读书计划,一定咬牙坚持,记录一下用来监督自己,之后某天翻回来看一下,检验是否付诸行动。

在微信读书里收藏了《2018年书单》文件夹,希望能够按计划完成。昨天,在孩子的班级群里,有位同学申报寒假阅读量---120万字,真是让我汗颜,堂堂一个成年人,怎能输给小娃儿啊。

既然说了就一定要做到,即日起执行!《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

“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

看到原序,已经很期待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东坡是一位美食家,哈哈,又说到重点啦。不过美食的事情需要慢慢的讲,今天只欣赏苏东坡的诗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在在畅游长江时写下的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宋词中的经典和名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先问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读书?我们要读什么样的书?

1、为什么读书?关于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武林外传》中某一集的解释,郭芙蓉告诉大嘴说,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炫耀。我深以为然,读书就是为了明白自己该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做事、做怎样的事。另外,通过学习知识、了解别人的经历和感悟开拓自己视野、提高格局,让自己能够有更多的力量坦然面对人生道路的起起伏伏。

2、读什么样的书?初中课本已经教过我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不是书上说的都是对的,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值得读的。在面对各种书籍以及书中各种理念和观点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认识。我认为,除去那些单纯讲解知识的科普读物以及单纯为娱乐而做的书,一本好书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透过它的文字和故事传递给读者正面能量和人的美好品质,鼓励和指导人们从善如流。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在读它期间我也翻阅了另一本畅销书,叫《我循着火光来》,私以为这本书没有什么营养,徒夸一个看起来很有内涵的名字,而其内容,啧啧啧。全书由数个小故事组成,我读了两个,都是莫名其妙收尾,没有任何交代,传递的也是很边缘的价值观,看了两个故事后,实在看不下去果断弃了。反过来,读《苏》,反差明显,语言简洁干练、字字珠玑,每一个字我都不愿意错过,而读完也收获颇丰,不管是苏东坡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是他坚持原则的倔强性格,都让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可以说是人人称道的偶像级人物,无论生前还是生后,他都拥有一大批粉丝。以前对他的认识仅停留在他面对流放的困境依然能笑对生活,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人感叹他的烂漫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读完这本书,对他的认识更加立体了。他确实是个可爱、值得爱的人。

聊他之前,想先说一下王安石,苏轼多舛的一生和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和之后的党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两个极端,有绝大多数人对他深恶痛绝,认为北宋最后的灭亡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施行变法导致,也有一些人极其赞赏王安石和他的变法内容,认为他的思想很超前,值得学习和借鉴。

为了搞清楚王安石变法,我去看了一些学者的讲解,包括其为人,我也专门做了了解。最后得出的结论大致是这样:王安石是个自我约束力极强的人,他一生艰苦朴素,对待婚姻专一,坚决执行一夫一妻制,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做到的,苏轼还收了王朝云呢,所以可见他对自己有很严苛的要求以及很清醒的认识,不随便放纵自己。有个故事说他的老婆曾经给他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妾,他看到后大为吃惊问她为什么要过来,那女子说是因为自己丈夫原本是将军,后来落魄了,家中穷苦,就把她卖了,王安石知道后跟她说,你回家吧,钱我也不要了,送给你们补贴家用,并且把女子丈夫叫来告诉他,生活再贫困也不能随便卖掉妻子。

王安石不仅生活上节俭,对待工作也是淡泊名利,在他青年甚至壮年时期,曾多次拒绝中央抛来的橄榄枝,他说自己要在地方做实事做大事要为民造福,他不愿意去机关坐办公室。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实他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寻常人做不到的他却做到了,并且坚持了一辈子。

王安石坚持原则,但是却又有一点偏激,他好像有点不懂变通。主要体现在他在开展变法时不允许任何反对的声音出现,不管有无道理,谁反对就贬谁。到后期演变成剧烈的政治斗争和党派之争。他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他想解决国家财政空虚的问题想为百姓解决困难,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变法效果和预想的大相径庭,民不聊生,在青苗法的压迫下,百姓居无定所,苦不堪言。可是王安石纵使知道这些情况也不立即解决,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保住皇帝的信任不惜粉饰太平,让皇帝以为百姓在新法下过得很幸福。这样无疑使情况愈演愈烈。

后人提到他的时候总是喜欢嘲讽、抹黑他,其实我倒挺心疼,这个人,他的内心其实也是很高洁的,他有自己的坚持,可是因为变法失败背负千古罪名。人就是这样,你成功了,不管你说了多么不羁的话别人都会觉得你是真性情、很可爱,但是一旦你失败了,你做过的事,甚至是好的品质都会成为你孬的凭证。

其实我觉得,读历史,看古人时,是不是应该宽容一点。拿王安石说,毕竟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事与愿违而已,不要把他的节俭说成不体面。要说体面,谁的灵魂能百分百体面?王安石一生一夫一妻,试问换作你在当时,是否可以做到?比起故意不让孩子出来上学导致之后两届皇帝都是文盲的明朝万历皇帝,我觉得王安石可爱多了。

王安石这个人说完,说一下他变法的内容。他变法里最有名的:青苗法。青苗法的本质就是现在的银行贷款,具体来说是农业贷款。其实,这种经济头脑和改革的想法真的很超前,我觉得他确实很聪明,可惜他没能成功,原因应该是当时社会客观环境没能和这种理想状态很好的匹配以及发现问题没能及时解决而是被掩盖导致的。话说回来,变革或者新事物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很好的效果,肯定是问题频发,但是只要努力去解决,只要给足时间,相信总会有制度成熟、走入正轨、渐入佳境的一天。

然而,很显然,王安石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条件去慢慢调整。他面对的不仅是朝堂群臣的反对,更是封建社会长久以来腐败扎根的政治官僚体系。要成功,谈何容易。

说王安石竟然用了这么大篇幅,哈。说他还是想和苏轼比较。王安石其人如上,那么苏轼到底是怎样性格的人捏。

为官——坚守原则、不失公允、一心为民

变法期间,王安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允许有一丝反对声音,这正是苏轼最反对的,他认为只要是对的意见,只要是为了百姓好,就要多听取多吸收,不能被权力控制。他是个很公允的人,对事不对人。这也体现在之后他的同道司马光任宰相后也开始独断专行,希望把王安石党的人都一举拉下台,一样听不得反对意见,苏轼也觉得这样不好,虽然他和司马光一直交好,但苏轼眼里他并没有做一个宰相该做的事。所以,苏轼是一个对事情有自己见地的人,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会轻易违背自己的原则。而他的原则就是,只要是利民的事和意见都应该积极听取,要广开言路,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专权而公报私仇。

苏轼的态度如此,他的行为更是如此。在他被贬的漫长时期,他曾先后在杭州、广州等地居住。他在杭州为百姓建设西湖,让杭州城里的人都能吃上淡水,被贬广州期间凭借自己之前治理河水的经验,为广州的水利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面对饥荒时他为了百姓在朝廷上下奔走、积极上疏,希望朝廷能够重视洪涝,早做准备。这些都是他勤政为民的体现,他不仅有态度更有能力有行动。

前两天翻看瑞.达利欧的《原则》也看到了这一点,书中作者通过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总结出,做事情不能纠结于评价到底是谁对了或者谁错了,应该关注如何才能集合集体智慧把事情做好。这和苏轼的为官之道恰好吻合,我们做事情不要为了争谁对谁错,要考虑如何让事情完成的更好才是正道。

一味地比较、争论、证明自己的权威是自负的表现,与其这样,不如积极寻找前进的道路,虚心听取各路意见。

这就是苏轼告诉我们的为官之道。

为人——悲天悯人、乐于助人、人道主义

现在网上很流行一句话:始于才华,忠于人品。

苏轼被人追捧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傲世才华,他的书法、画作都让人为之倾慕,人们都愿意与他结交,可是让他的精神传颂至今、让世人对他的夸赞延续至今的是他的好人品。

几件事可以说明。苏轼喜欢帮助别人,有个书生,他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上署名说这些东西是苏轼交代要送去给苏辙的,于是被疑涉嫌欺诈被抓到苏轼面前,苏轼一问知道他是穷苦书生,携带的物品是家里给他准备的赶考物资,但是由于当时税赋重,他害怕东西被抢了去交税才出此下策。苏轼知道后,专门写了一封信给苏辙,并签上自己名字,告诉书生:你去吧,现在是真的有我的署名了,你尽管考试,高中后不要忘记我啊。书生感激而去,后来真的考中,回去找苏轼喝酒。也算是一段奇缘。苏轼愿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他耐心的体察民情,为民求福祉。

另一件事,在他被流放广州期间,他的故友——时任宰相章惇(曾经苏轼预言他以后会杀人),无意间读到他的一首诗发现他过得挺滋润就立马下令让他去海南,一个鸟不拉屎、民风彪悍的地方,可以说苏轼后期的凄苦生活都是拜章惇所赐,他也表达过自己的不爽,但当后来朝廷变天,和苏轼一起被流放的那些大臣都被后来的皇太后赦免了,而章惇戏剧性的被流放到海南,章惇的儿子知道苏轼可能要得势了,就写信给他希望他不要为难自己父亲。

苏轼回信了,大概意思是说,我在回去路上听说了这个消息,感觉很遗憾,你父亲年纪也大了,瞻州那边比较苦,气候比较恶劣,要注意瘴气什么的,让他保重身体吧。这就是苏轼的人道主义精神。被迫害的他得势之后却不趁人之危,反而悲天悯人。大概也是经历了那么多,已经通透。

回答一下开篇的问题。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做心底纯良的人,哪怕知道现实的残酷却依然能发现他的美好,乐观生活的人;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在自己能力范围帮助值得帮助的人,有时候对你来说很简单的一件事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来说确实救命的稻草。何为回馈社会,这就是回馈社会。

这就是苏轼告诉我的为人之道。

生活——赤子之心、真诚勇敢、积极乐观

苏轼喜朋好友,在他被流放的岁月里,从杭州到广州到当时还属于海外的蛮荒之地—海南,他都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杭州他在西湖建亭,和朋友泛舟湖上吟诗作对,努力的享受生活,在广州他酿酒、他关注各种食物的做法、他和朋友分享美食,努力的感受生活,在海南他制墨、品尝热带水果.....努力的维持生活。

他曾经和弟弟苏辙探讨瑜伽,也自己对睡眠的技巧颇有心得,睡觉前他会把自己的被子归置的方方正正,然后让自己舒舒服服的窝在里面,手脚都不乱动,然后慢慢的告诉自己,嗯,哥要睡觉了,哥的意识已经渐渐开始模糊了,哥就是最帅的睡美男。你看,多么可爱的人啊。

他曾经研究草药,知道很多草药药性,在自己生病时给自己用药(想说他胆子也挺大的,太蠢萌了),在他结束流放,从海南回内地的路上染上了病毒,他的船停在一个湖上,躺在船上等他弟来汇合,他很难受,身体已经有点跟不上了,湖上蒸汽蒸的他很不舒服,他突然很难过。看到这里,真的很心疼,一个如此乐天派的人,不管面对什么都能淡然处之的人,突然你看到他也会难过,那该有多无助,苏轼就这样躺在船上等着许久未见的弟弟,看着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而这一生就像身下的小船一样,无奈的被动的四处漂泊。多么让人心疼啊。

苏轼面对生活的达观态度是教科书级别的。苏轼晚年的流放时期,和儿子一起给《论语》等数本名著做了注解,所以就算被迫害、就算身处蛮荒、就算身染疾病,依旧能够找到一种方式与自己、与生命相处、和解。

这就是苏轼告诉我的生活之道

我们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事、更好的面对生活。

人的一生,有很多无可奈何,人与人之间利益交错复杂,太多事情不是自己单纯努力可以达到,太多事情无法预料无法控制,我认为我们可以做的是,做最好的努力,报最坏的打算,这样不管生活给了你什么局面,都能够找到一种方式去面对、去度过。另外,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在你面对困境、经历低谷时,德行所积攒的善缘就会发挥作用,只要自己不放弃,总会等到能拉你一把的贵人,就算没能得到帮助,那也至少无愧于心。

希望自己能够将感悟融入到工作生活中,指引自己在正道上勇敢前行。

学无止境、知行合一。作者:酋长

大失所望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大失所望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拜四处奔波所赐,在机场、机上以及高铁上,最近读了不少,慢慢记录如下吧。

说实话,林语堂这本书读来大失所望,想象中东坡居士的传记也当风流潇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才适宜,但此书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还夹带着翻译腔,治政以及与临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读完跟读了一本《王安石传》似的。还别说,如果是王安石这种别扭的个性,倒挺适合这么书信训诂的写法。

哦,对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经被各种东坡的轶事带偏了,我宁愿看东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苏小妹(呜呜,貌似是虚构的人物、也没嫁给秦观)、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调侃和插科打诨,茶余饭后一乐,倒是比综艺节目更有营养。

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简直是民间故事智慧的结晶,就拿苏小妹新婚夜给秦观出的对子来说吧,简直一绝。小妹存心刁难,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谐音不语,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谐音双,即是成双。多么有趣,我宁愿这是真的。

又比如东坡与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纸凸额凹眼,作诗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小妹听完反唇相讥,“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亦笑话其兄眼距宽脸颊长,诗毕两人哈哈大笑,不以为忤。因为是民间故事,记忆中貌似两首诗作者也有可能反过来,但也不重要了。

当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调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负居士。话说,苏轼作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觉得写得特别好,于是传信给佛印鉴赏。和尚读毕,写了两个字“放屁”还给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时值瓜州任职,特意亲自坐船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好吧,居士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哦,宿敌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时候去泰山玩,买了本泰山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讲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长黄飞虎之间的轶事,没想到中间还有段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传说,苏东坡与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块奇石朝东面倾斜,东坡有意吟道“恨当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东坡在暗讽其贬谪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东坡”,众人大笑。然而我觉得这回复还是略逊一筹,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该书一概没有。作者:小夜

喜欢《苏海弄闲——《苏东坡全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传读后感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