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也许以下内容“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一)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一团一】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一性一,更深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一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一精一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1988其实是个悲壮的故事,这本书以我与一个叫娜娜的女子相遇为开始,通过1988这部车为载体,开车上路,一路上见证了我们所在的社会里的千奇百怪。涵盖了各个阶层,当官的,上学的,教书的,做记者的,当编辑的,经商的等等。此后,故事里讲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头也不回,留下孤单的我守着空荡荡的1988。1988是一辆报废的车经朋友之手,重新赋予1988生命,因为这台车产于1988,因此得名1988。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其中一段我和女朋友争论温水煮青蛙,表达了不同的世界观我认为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觉得热,会自己跳出来。青蛙没有那么蠢,这就是现实。但是,后来的实验却是残酷的。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一由泳,有些跃跃欲试,我对孟孟说,你看,它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这样,不要以为现实可以心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读到这里,我也是心惊胆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就在眼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也是无奈的。生活就是现实。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却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增强我们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的向前。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故事中的娜娜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表象。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丑恶,虚伪的面具下面是一张张更低俗、更肮脏的嘴脸。生活中她承受着一精一神与肉一体的双重痛苦,但娜娜依旧单纯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她曾经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可是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一体她什么都不会做。她拼命的赚钱,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可以说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怀了一个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她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做自己这一行,送他去朝鲜读书。甚至为自己女儿将来不像自己这样沉一沦而不惜去死,也是她一直所执着的理想,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她告诉我们人应该诚实,诚实的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放弃。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这话说的挺有想法,教会了我,要有见解。是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看待事物特质的见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每个人的行为,而是去接纳他们背后的原因,去尊重他们。我们来到世上辛苦遭逢起一经,想要去证明自己来过,留下些什么给现实,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我们挣扎,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理想抱负。无论是1988还是相一爱一十年,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我们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你所拥有的能否让你快乐亦或痛苦。

我最终接到了朋友,带着他的骨灰和娜娜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会怎么样。但是我依然会前行。文章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可我在想我们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是我们去谈什么好呢?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沉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自己。人一生,究其短短几十年想要谈的事情很多,需要想明白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在相对的时间中如何去想,如何去谈谈是关键。其实用你自己的方式,立马去行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你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谈,和自己去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二)

第一次读韩寒的书,读出了反抗,无奈与悲壮。这本书很现实很有思绪。现实是因为这本书虽然是小说,但里面的故事却一点不异于现实,比较灰色,不黑也不一陽一光,现实本来就是灰色的,纵然你多么多么看不惯世俗的一切,但它还是在你周围一陰一魂不散。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讲述了主人公路子野与一位一妓一女娜娜三天的旅程,另一条是路子野对于童年以及过往的一些回忆。

一妓一女娜娜在一次工作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她怀孕了。虽然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但是她却没想打掉孩子,而是想要生下来抚养她。她甚至已经规划好孩子的未来:一直卖身供孩子读书,如果孩子有出息的话还要送她出国。从怀孕那天起她就开始攒钱,好不容易攒了两万块,一万用来生小孩,一万供自己10个月的开销,没想到后来却被罚款罚光了。尽管如此,她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不作践自己,而是想通过努力工作换取自己想要的未来。

绝路子野是本书男主角,同时也是全书中最怂的一个人。他无数次试图逃避自己身一体里与那些先行者应和的那部分超越现实为理想而活的子人格,却又不愿意屈从于由娜娜代表的阅人像阅兵一样多的保有尊严平实过日子的现状,于是他在两者间无数次反思、徘徊、往返、纠结。他崇拜有知识正直追求理想的丁尽哥哥,向往敢作敢为的玩伴,然而他向往的这些人都一一死去。他当记者的时候,曾经想揭露人们的丑行,但是却遭到其他势力的影响,接触到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还有,他调查了女友的剧组,本来想揭露他们没有按时发工资的丑行,但是,反而让这个剧组红了。

娜娜和路子野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自身力量的渺小与社会一些势力的强大,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真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无法逃避,只能挺一起胸膛面对,也许结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也要为之努力,脚踏实地,尽量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守护自己的心,温暖他人。

最后的结局是,随着娜娜象征的现实世界与先行者们象征的理想世界被死亡的力量所统一,陆子野终于找到了直面真正自我的勇气,活出了热血青年应有的姿态,走在自己的路上,即使那里不再有旅伴。正如陆子野自己说的,我发现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那些热血的人们,虽然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我的血液是温的,我总是喜欢看见那些热血的人们,我希望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翘了的他们就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一热我的身一体。他们替一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上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

生活就是现实。书中说生活就是一个婊一子、戏子,什么都是,是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你可以用所有比喻去给生活下定义。但每个人的故事发生在现实中,生活按照它不慢不快的节奏一步一步,好比一个幼孩,不可能一出生就满月,一满月就结婚吧。在此,我要给自己以及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朋友们说,纵然我们看不惯现实中的许多不好的东西,也不必也不能太过于仰望星空,因为星空是没有尽头的,谁也看不到,倒不如从即日启程,脚踏实地,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力让自己以及自己关心的人生活的好一些。虽然我无力改变现实,但这并不代表我向现实妥协,为了生活的更好,我会合理面对现实,我的生活要在现实中行进,直到老去。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和这个世界谈,有人谈的很投机,于是他生活的很好很辉煌,有的人谈的很不高兴,于是他生活的很惨很黯淡,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生活有多么美好,有的却觉得生活有多么潦倒,有人给力未来,有人自一杀现在。你想怎样和这个世界谈谈?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450字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450字
久仰作家韩寒的大名,一直想买一本真作来看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黄皮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开着1988驶上了318国道,在这不只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天气里。。。这是一部另类旅途小说,主人公在去监狱接1988再造者骨灰的路上结识了妓女娜娜。一路回忆起往事。刘菌菌.孟孟.丁丁哥哥.乃至配角的10号。最后怀孕的娜娜被查出了疾病,不能喂养小孩,得知后便不告而别。两年后我带着娜娜的孩子站在过道上,准备驶向另一个未知地。也或许,他的旅途从没停过。
韩寒一直想以另一种方式开辟小说,他也一向认为小说的文字和人物是次要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起来中间的回忆毫无意义乃至就是多余的。但当你平定了情绪后,你会发现,讽刺的口吻下是对社会的揭露。
最受争议的便是妓女娜娜,本书女主角。许多人看到妓女这个代号甚至不屑于再动这本书,抱着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在一旁说道,说的什么?无非就是如何在外面玩弄着女人,在家却教育着孩子不要早恋的方法罢了。许多人感叹这本书的露骨情节太多,仔细想想,这是因为站在道德的方面还是嫉妒?指不定独自一人的时候还在家里打着电筒看。韩寒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为什么会有妓女?是社会的发展?那又何必阻止?或是这些人根本就走投无路!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文化。她们能干什么?政府又帮了她们什么?一味的打击,一成功便大肆宣扬,有给她们后路吗?
这本书还有一个人代表了一个团体孟孟。一群为了出名在所不惜的人。孟孟是主人公的前女友。梦想当著名演员,被潜规则也不在乎,乃至后面还责怪主人公为何不把那段视频发到网上,那样她便可以名扬天下了。真可谓是名誉扫地也抵不过站在风口浪尖。这种人,很多。这些人比起那些妓女来,那个为了生孩子而努力工作的娜娜来说还不如。当然,孟孟最后也成了名镇一方的妓女。
倒回来,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倒在路上的朋友和女孩们。好也罢,坏也行。总是陪伴过我们的,别在最后只会抱着他们的骨灰盒流泪。
我想,我也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000字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000字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有现实意义,处处透漏着一种灰色的幽默。所以就有这个题目。

  这本书是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描写了作者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对各种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主人公驾着自己的一台车,为一个朋友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简单的旅程,而这部车有个独特的名字就叫:1988,还是改装之后的一部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书名中的1988所谓何意,作者还讲述了这本书命名的一点波折,本来这本书就叫《1988》,序言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在这期间日本的村上先生出了一本《1Q84》,想过要换书名,但却又找不到更合适它的名字,它运用了有一个比喻,个人觉得很符合自己有时候的想法:“好比在孩子要出生之前,你已经为她想好了名字,并且叫了一年,忽然间隔壁邻居比你早生了一个和你叫了差不多名字的小孩,你思前想后,发现其实你内心已经无法更改。最后她还是叫《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000字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有现实意义,处处透漏着一种灰色的幽默。所以就有这个题目。

  这本书是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描写了作者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对各种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主人公驾着自己的一台车,为一个朋友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简单的旅程,而这部车有个独特的名字就叫:1988,还是改装之后的一部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书名中的1988所谓何意,作者还讲述了这本书命名的一点波折,本来这本书就叫《1988》,序言是——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在这期间日本的村上先生出了一本《1Q84》,想过要换书名,但却又找不到更合适它的名字,它运用了有一个比喻,个人觉得很符合自己有时候的想法:“好比在孩子要出生之前,你已经为她想好了名字,并且叫了一年,忽然间隔壁邻居比你早生了一个和你叫了差不多名字的小孩,你思前想后,发现其实你内心已经无法更改。最后她还是叫《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_1500字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1500字

我记得原来在高中的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写演讲稿推荐一本书,她问我,你打算推荐什么书?

我说,韩寒的《1988》。

她又问,那这本书你看了几遍?

三遍,我回答,其实我只看了两遍。

哦,老师很认真的跟我说,那你这本书理解的还不够深刻,一般只有把一本书读五遍以上才能对它要表达的东西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我。。。(牛逼)

这两天无意中从犄角旮旯里找到了这本书,顺便就读了一遍,确实有了些新的收获,但我想再读上两遍也不会有其他东西了,毕竟我现在能感受到的就这些,再说了,这本书本来也没有什么太深的东西。

这是一本不错的小说,起码我是这样看的。虽然有几处很明显的在故意套用一些段子,不过总的来说还好,基本也能接受,书中传达的那种孤独和迷茫,在结尾后仍然像个乌云一般徘徊在我心头,久久不去。这种感受在本书中时常会有,真的是提供了不错的阅读体验。

书中的很多人物分了两个视角来写,像丁丁哥哥、刘茵茵、10号和临时工哥哥之类的,一个是作为主人公的”我”在童年时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的他们,更像是一种符号,丁丁哥哥是”我”心目中最光明最美好的人,”刘茵茵”是穿蓝裙子的,我的梦中情人,”10号”是”我”的反面,他有勇气,霸道,”我”讨厌他的同时又很羡慕他,”临时工哥哥”就像大魔王,一直耍赖赢走我们的弹子,只有”10号”敢于反抗他,就像那屠龙的勇士,最后出了事,”丁丁哥哥”还会为我出头,帮我把失去的弹子都要回来。这时候的视角是单纯的,是片面的,是一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幻想,或者是期望。

另一个视角则是”我”长大后回想起这一切,并结合之后的经历,重新的审视这些小时候的玩伴。”我”发现,丁丁哥哥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他偷了摩托车,并威胁我不要告诉别人,刘茵茵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穿蓝裙子的梦中情人(虽然她确实有件蓝裙子),她只是个普通的,矫情并做作的女孩,10号也没有那么自信,他内心可能也隐含着自卑和羡慕,这等等等等。人性是很复杂的,比起小孩时代的单纯,成人的世界确实少了很多符号,可这些符号根本就不是符号,他们早就显示出了痕迹,只不过作为孩子的”我”看不到或者选择不去看到罢了。

关于爱情,文中写了两段,其实说三段应该也可以。头两段是刘茵茵和孟孟。

刘茵茵是”我”的初恋,像大多数男孩的初恋一样,”我”脆弱又敏感。天真、单纯的男孩初恋又怎么会成功呢?最终只能将这段感情冰封在自己心中。

孟孟,是”我”在身经百战之后谈的一个女朋友。这次”我”学乖了,不再轻易对人敞开心扉,做什么都带着一点防备,但最终还是在孟孟的攻势下慢慢融化,爱上了这个貌美的女孩。

他们爱对方吗?也许吧。可对于孟孟这种聪明懂事,又有野心的小女生来说,爱情也不过是个牺牲品罢了。

爱情,爱情,什么是爱情?说到底,它只是一种感情,可为什么就会有那么突出的地位,仿佛高高在上的样子,多少人对它抱有了不该有的期望,又在失望后对它发泄着没完没了的愤怒,明明是人看错了它,出事了却总是怪它。

第三段如果有的话,就是”我”和娜娜了。

萍水相逢,却又”相依为命”。

当娜娜说出那句”我只收10块钱”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妹子爱上主人公了。

虽然他们都不承认,虽然他们都很理智的不去捅破,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其实早就看的明明白白。

我这一段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鼓起勇气,说出来,是不是这事就成了?

然后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不行。即使说破,对方也会否定,感情毕竟是两个人的事,既然人家不愿意承认,捅破也没什么用。

有了爱情的火花,但却不能去发展和维持。

这么一想,我就觉得很难受,真是没办法的事。

不过倒也有些开心的事。

我终于知道丁丁哥哥是怎么死的了。。。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读书使人心灵变得纯情,心胸变得博大。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读后感可以帮我们把这些想法给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你可以读一下编辑整理的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1

看过韩寒几本书,开始总觉得他有一种什么都要和这个世界反着干以显示自己的叛逆和与众不同的感觉,关于女人和性的描写永远都很直男,言语中仿佛一直都在以一种不屑的态度在藐视着一切,藐视这个世界也藐视自己。

1988,里面的人物和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但每一个人物又都很真实,丁丁哥哥一直是我的偶像,可在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有斑点,10号霸道粗鲁,却也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我心心念念的刘茵茵选择了我厌恶却又羡慕的10号,我努力扮演各种角色却终迎合不了他人的喜好,我不敢付出真心时孟孟掏心掏肺,当我卸下防备,掏出真心时,缺又意外被背叛。娜娜风尘,却又坦荡,做着被世人所不能容忍的职业,却又单纯善良地期待着新生。记者一边打着揭露的口号,提醒着自己的初心,一边又或无奈或享受地接受着一切……

不管怎么说,1988还是有很多比喻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出很多我切身的感受的,其间的讽刺,无奈,人性的多面性,成长过程中的改变也都很真实。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完,我更想和自己谈谈~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2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中国作家韩寒所着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于2010年7月6日《独唱团》刊发。小说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1988其实是个悲壮的故事,这本书以“我”与一个叫“娜娜”的女子相遇为开始,通过“1988”这部车为“载体”,开车上路,一路上见证了我们所在的社会里的千奇百怪。涵盖了各个阶层,当官的,上学的,教书的,做记者的,当编辑的,经商的等等。此后,故事里讲到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开,头也不回,留下孤单的“我”守着空荡荡的1988。“1988”是一辆报废的车经朋友之手,重新赋予1988生命,因为这台车产于1988,因此得名1988。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其中一段“我”和女朋友争论温水煮青蛙,表达了不同的世界观我认为温水是煮不了青蛙的,青蛙觉得热,会自己跳出来。青蛙没有那么蠢,这就是现实。但是,后来的实验却是残酷的。“我把火开到最小,我们看着青蛙在里面徜徉,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青蛙有些不安,变成了自由泳,有些跃跃欲试,我对孟孟说,你看,它马上就要跳出去了,煮得再慢也都是这样,不要以为现实可以心改变你,不要被黑夜染黑,你要做你自己,现实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大,现实不过是纸老虎??砰的一声巨响。孟孟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青蛙则在里面乱跳,。孟孟一手用力按住,一边转身直勾勾看着我,说,这才是现实。”读到这里,我也是心惊胆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就在眼前,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是渺小的,也是无奈的。生活就是现实。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实,但却可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增强我们的社会功能。我们需要有忧患意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努力的向前。我们需要时刻谨记温水煮青蛙的教训。

故事中的娜娜是这个社会的一种表象。她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丑恶,虚伪的面具下面是一张张更低俗、更肮脏的嘴脸。生活中她承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但娜娜依旧单纯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她曾经想过去做其他的职业,可是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她什么都不会做。她拼命的赚钱,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些可以说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怀了一个连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她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做自己这一行,送他去朝鲜读书。甚至为自己女儿将来不像自己这样沉沦而不惜去死,也是她一直所执着的理想,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她告诉我们人应该诚实,诚实的去面对自己,不逃避,不放弃。“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这话说的挺有想法,教会了我,要有见解。是的,是每个人都要有看待事物特质的见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每个人的行为,而是去接纳他们背后的原因,去尊重他们。我们来到世上“辛苦遭逢起一经”,想要去证明自己来过,留下些什么给现实,每个人选择的不同,我们挣扎,顽强,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和理想抱负。无论是1988还是相爱十年,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深思考。我们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你得到的,你所拥有的能否让你快乐亦或痛苦。

“我”最终接到了朋友,带着他的骨灰和娜娜的孩子,我不知道她去了哪,也不知道她会怎么样。但是我依然会前行。文章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可我在想我们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可是我们去谈什么好呢?是选择沉默。还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我想沉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自己。人一生,究其短短几十年想要谈的事情很多,需要想明白的事情也有很多。但是在相对的时间中如何去想,如何去谈谈是关键。其实用你自己的方式,立马去行动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你就是在和这个世界谈,和自己去谈。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3

“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多年。”

“开导的都是别人,自杀的都是自己。好在我不会自杀,因为我坚信,世界就像一堵墙,我们就像一只猫,我必须要在这个墙上留下我的抓痕,在此之前,我才不会把爪子对向自己。”

“无论如何,这个人已经在我的生命里过去了,唯一留给我的问题便是,我应该是像期盼一个活人一样期盼她,还是像怀念一个死人一样怀念她。”

“我说,娜娜,你知道么,“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

“一个我爱的、死去的、没有相片的姑娘,这对女孩来说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她在我的心中将不断地幻变。”

“其实任何旅途从来没有想象的那么久远,若愿意从南极步行到北极,给我一条笔直的长路,我走一年就到。”

“我从后座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便是1988制造者的骨灰。在我心中,里面还有丁丁哥哥、10号、刘茵茵,我将他们撒在了风里。马上我知道了迎风撒东西是多傻的事,我身上沾满了他们的骨灰。我拍了拍衣服,想那又如何,反正我也是被他们笼罩着的人,他们先行,我替他们收拾着因为跑太快从口袋里跌落的扑克牌,我始终跑在他们划破的气流里,不过我也不曾觉得风阻会减小一些,只是他们替我撞过了每一堵我可能要撞的高墙,摔落了每一道我可能要落进的沟壑,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没有错,继续前行吧,但是你已经用掉了一次帮助的机会,再见了朋友。”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4

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个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本极其难得的好书,更不用说,它绝对也是韩寒写过的最好的书。

第一次读时,是在高三,当时被开头吸引,草草看完之后,对里面的各种“巧合”忍俊不禁,津津乐道了好几天,后来就放抽屉里偶尔翻翻,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很“韩寒”范。后来也看过一些点评,大多侧重于序言”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大多认为是韩寒对这个当代一些现象的讽刺,比如地沟油,雾霾天,执法机构和有关部门混乱等等,但如果只是注意到这一点,认为这就是韩寒想表达的“想和世界谈谈”,那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本书的中心思想,韩寒真正想说的话,不是读出来的,而是体会出来的。从书里主角陆子野的小学到中学,再到工作处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着自己的体会。忍不住插一句,这本书我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从之前买的盗版韩寒作品集到现在市面上的的果麦出版的,又在别的读书软件上买过几次,又买了一本原装封面的二手书,又在kindle上买,又到现在,书里的内容好几处都被和谐了,只有之前的原装封面版的才是最全的,当然对阅读的影响不大。但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个语句都能挤出作者的汗水,值得精读,好多作者的真实体会都夹杂在里面,与其说是在描写人物,不如说是在影射自己,此处不得不提一下作者韩寒,公众对韩寒的认识,无论是从最初的《杯中窥人》到《三重门》,一直到10年《1988》的面世,大家都只是觉得他是个有着新锐的观点,犀利的文笔,很桀骜不驯的性格的年轻人,不管是他的小说,杂文,还是在微博上的各种事件,“韩白之争”,“高处不胜寒”之类的事件不胜枚举。他似乎像是“青年领袖”这一类的热血青年,但人们只看到了他的桀骜,却没注意到他的孤独。试想一下,无论他有着多么灵敏过人的头脑和口才,犀利的文笔,他那时都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世界都还没怎么观过,面对着这个荒诞不经鱼龙混杂的世界,努力坚守住自己。这是一件多么困难而又难得的事情。那年的他一直在自己的杂文中强调,自己想要随心所欲的活,想要简单的生活,其实这样只是在逃避另一个自己而已,这正是我的体会。在书中,他对生活,对爱情,对友情,对理想,都夹杂着自己的认识,但更多的还是迷惘,但是又可以看出即便迷惘着,对未来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这本书看似是在写经历,写周围的人,实则是在写自己,一如我是在写书评,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人生中的大多数事都是如此。而我认为读书的最大意义,也可以说人生中的很重要也很难的一件事,便是找到自己。个人认为这本书蕴含的就是这个意义,努力去找到自己,好好的生活,然后在生活过程中再顺其自然的收获别的东西,生活是操蛋的,各种巧合其实自有天意,人生如书,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行了。故事的结尾,作者似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但这也无妨,因为生活本就没有答案,但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5

请回答这个世界——本真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韩寒采用了两条叙事路线,即现实与回忆交替进行。现实情况是陆子野驾着“1988”(一辆旧车的名字)去监狱接一位朋友,在路上他认识了娜娜,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他们两个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陆子野带着娜娜一起上路去寻找她的归宿,但最终却没有能够如愿;另一条思路是陆子野在路上穿插进去的回忆,包括他的童年往事,比如爬旗杆,刘茵茵,丁丁哥哥,圣斗士,小虎队以及他年轻时和孟欣童的青涩爱情。

“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我开着一台1988年出厂的旅行车,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作品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似乎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但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这部小说中,韩寒虽然在尝试着改变,但这种改变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一种他渴望打破常规的叙述方式,以及那种惯常的语言表达。在语言上,韩寒没有像以前写小说那样带着炫耀才华的自负,以及玩文字游戏的张扬,这次,他的表达温和、节制、优雅了一些,甚至不乏冷静之处。这样的话语收敛,或许会被人看做是韩寒在向后退,是一种保守和妥协,因为从其行文上,我们发现少了一些韩寒式的激愤,而多了一些更为内在的经验。在精神世界上,他虽然还处于对青春期的活力书写上,但这种活力,不是他以前小说里那种满不在乎的劲头,而是转向对人性之真的审视。

在追忆叙事里,不无伤感,但是,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一种坚韧,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精神的持守,才是韩寒最后需要定格的真相。生活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我们将这种残酷当做一种无法化解的苦难,悲观可能会接踵而至。韩寒在小说中,却一一化解了那些斗争、困惑、纠结与矛盾,虽然有些还是未能彻底处理,但是,他至少为我们出示了他追求自由的姿态,让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是需要如何来与之周旋,与之对话的。这或许才是其写作的价值和力量感所在。

请回答这个世界~

1988我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篇6

久仰作家韩寒的大名,一直想买一本真作来看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黄皮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我开着1988驶上了318国道,在这不只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天气里。。。”这是一部另类旅途小说,主人公在去监狱接1988再造者骨灰的路上结识了妓女娜娜。一路回忆起往事。刘菌菌.孟孟.丁丁哥哥.乃至配角的10号。最后怀孕的娜娜被查出了疾病,不能喂养小孩,得知后便不告而别。两年后“我”带着娜娜的孩子站在过道上,准备驶向另一个未知地。也或许,他的旅途从没停过。

韩寒一直想以另一种方式开辟小说,他也一向认为小说的文字和人物是次要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起来中间的回忆毫无意义乃至就是多余的。但当你平定了情绪后,你会发现,讽刺的口吻下是对社会的揭露。

最受争议的便是妓女娜娜,本书女主角。许多人看到妓女这个代号甚至不屑于再动这本书,抱着一副大义凛然的姿态在一旁说道,说的什么?无非就是如何在外面玩弄着女人,在家却教育着孩子不要早恋的方法罢了。许多人感叹这本书的露骨情节太多,仔细想想,这是因为站在道德的方面还是嫉妒?指不定独自一人的时候还在家里打着电筒看。韩寒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想很多。为什么会有妓女?是社会的发展?那又何必阻止?或是这些人根本就走投无路!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文化。她们能干什么?政府又帮了她们什么?一味的打击,一成功便大肆宣扬,有给她们后路吗?

这本书还有一个人代表了一个团体——孟孟。一群为了出名在所不惜的人。孟孟是主人公的前女友。梦想当著名演员,被潜规则也不在乎,乃至后面还责怪主人公为何不把那段视频发到网上,那样她便可以名扬天下了。真可谓是名誉扫地也抵不过站在风口浪尖。这种人,很多。这些人比起那些妓女来,那个为了生孩子而努力工作的娜娜来说还不如。当然,孟孟最后也成了名镇一方的——妓女。

倒回来,这本书是献给那些倒在路上的朋友和女孩们。好也罢,坏也行。总是陪伴过我们的,别在最后只会抱着他们的骨灰盒流泪。

我想,我也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2000字


以至于一路上我们都在调侃它,最终,却被它调侃了。韩寒的第一部公路小说,弥漫着一辆破车的汽油味儿和一个单纯的妓女的柔软香,一路颠簸绵延,直到这个圣母玛利亚一般的妓女获得了自己的宿命。这个叫陆子野(路子野)的男青年,曾经以为自己是不死鸟一辉,不小心把我是不死鸟一辉这么辉煌的一句话说成了我不是死鸟一辉从而被剥夺名号,落寞很久之后又被冠名以黄金圣斗士然后天天被打,很多年以后,他才知道自己谁也不是。

他曾经爬上小学校的旗杆,在迎风飘扬手脚酸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穿蓝色裙子的女生,他在人群中寻寻觅觅许多年,终于借查眼保健操之便,重新找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女生,确定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爱上的人,可是这个女生对他说,你是反革命。

我真的不知道,韩寒想说的,是对一个国家的爱,还是对一个女生的爱。正如韩寒所说,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多少男孩曾经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能够驾驶者心爱的车,载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上路,而不是现在这样的破车和孕妇。但是韩寒载着的,不是一个孕妇而已,是他用来写博客的世界观。青蛙被温水煮得很烫的时候,忽然从锅里跳出来,陆子野的丁丁哥哥说,你看,这才是现实。后来陆子野的第一个女朋友在路子野家里煮了两只青蛙,就在它们要跳出来的一刹那,猛地盖住了锅盖,路子野看着砰砰乱跳的锅盖,心惊肉跳,后来他心里怀揣着两只青蛙,爱上了这个女人。

就当他忘记了怀里的青蛙的时候,就在他对她说的话越来越多,而她的聆听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年轻的充满理想的女演员给他送了一份美好的礼物她的制片人拍摄的小视频。

陆子野载着姗姗或者说田芳或者说娜娜,在某条国道的夜色里驰骋,我就看见我年少时曾经仰慕的那个少年,像少年啦飞驰。

他是多么地意气风发,不长不短的头发在额前飘扬。他说他喜欢的人都很热血,不知道是自己喜欢热血的人,还是被他喜欢了就热血了。丁丁哥哥骑上摩托车,陆子野问他去做什么。丁丁哥哥说,我去和他们谈谈。我说,你和谁谈谈啊?丁丁哥哥唇边露出微笑,急切地说,这个世界。我说,哇噢。

后来,他抱着拯救1988的人的骨灰,把它们撒在江里,就像是撒落所有人的骨灰,丁丁哥哥,10号,还包括娜娜。最终那些骨灰落在他的衣服上,他掸了掸,却又觉得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始终笼罩着他。

时间过了凌晨3:30,我在迷迷糊糊的夜色和清晨的一丝清凉中始终没搞明白丁丁哥哥是怎么变成骨灰的。

看了豆瓣评论我才知道,原来丁丁哥哥是死于那个六月。韩寒说他很想念他的那些女孩,不带们,不管她们解不解他的风情,也不管他解不解她们的衣扣,说出这么操蛋的话的男人,最终想说的,其实是他被世界解了衣扣。

每次看见网上有人义正言辞地说韩寒背后某个强大力量的时候,我就觉得好笑。

这么说话的人,大多数都是中年男人,他们总以为这个世界被另外一些中年男人支配着。

每次听见饭桌上有人质疑韩寒的意见领袖身份,我就觉得食欲下降。这么说的人都是一些意见领袖,我们这些文艺青年和他们那些愤怒青年听从这些人的意见,可是他们听不进去别人在说什么。我从没认为韩寒是一个意见领袖,也从没觉得他背后有什么强大的力量,要说有,那大概就是想卖书的路金波。这个陕西人我见过,他就是想卖书,而且吃饭的时候很温和。

我看见的,不过是一个有点叛逆有点哀伤的男青年,爱过一些姑娘,写过一些杂文的赛车手。你们为什么不能允许他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并被我们这些女青年热爱一下呢?我的同事采访过他,据说他百毒不侵很难接受采访,于是我的同事惴惴不安好几天,通过很多渠道试图联系他,终于找到韩寒所在的赛车公司,结果当天韩寒就对这个公司竖了中指。

我当时就对这个青年崇拜得满眼含泪,并在心中泛起许多关于《杯中窥人》和《三重门》的记忆。那些文字已经不再重要,我只是怀念我能看一本小说就喜欢一个人的日子。

听说这个世界只有六度,我只要通过最多六个人就能顺利链接到韩寒。不过我真没想到姬十三已经认识他了,还和他一起录过一期电视节目。韩寒也终于在我心目中立体了。他从一个在《萌芽》写出一个杯子泡了一个纸团然后及看出世间冷暖的短文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对这个世界不愠不火把愤怒煮成无奈和哀伤的男青年。当然这些年很多人都变了,比如郭敬明从一个写出《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好端端的少年,变成了我在机场偶遇都不敢去认的粉白男青年。比如曾经给了我八月未央的哀伤的安妮宝贝变成了一种文体,一种谁碰一下都尖叫的文体。

再比如说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的今何在,变成了一只和土豆吵架的猴子,然后又变身成为一只言辞犀利抨击时政的猴子。再比如一路狂奔向前奔跑的大角也终于成为一个短发副总裁潘海天。再比如我想象中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姬十三幻化成了一个如花少年,又变幻成了中国最牛逼的科学传播团队领袖,以及,我亲切的哥。再比如一个忧郁阴沉的愤怒青年韩松变成了我的领导,又变成了一个无助得让人想帮他收拾办公室的男中年。

这些年,刘慈欣从一个神坛上的精神依托变成了一个可以半夜发短信骚扰的人,当他在成都的会场里说现在说些还有什么用的时候,我变得不知所措,完全忘了自己问了什么问题。

很感谢这些人,在我最懵懂的时候,成为了我的阅读对象。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他们变了,还是我变了。不过这世界似乎没有变,当我哀伤地读出韩寒的一股隐藏在文笔最深处的哀伤的《萌芽》气质的时候,我也只能哀伤了一下。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


一开始便被这个封面吸引——能有多好看?一幅女生的狼狈背影,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但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念念不忘。

旅行书看得不多,这应该是第二本。(第一本是《走吧,张小砚》)

因为此前豆瓣上的高分,一直浅浅地期待它能有什么不一样的精彩。最开始的穿越俄罗斯之旅也看得饶有趣味,倒是进入芬兰之后的内容有些无味了。一直看到最后,也没有太新鲜的经历出来,老实说,还是有点失望的。

留了几页,扔到一边。

过几天再拿起,一口气读完,突然有点明白,这本书吸引人的是什么了。

应该说,主人公从进入芬兰以后,生活是平稳的。(所以真的很不吸引人啊)而且在芬兰遇见的那些人,恕我直言,也基本上让人记不住的。直至她跑到比北方更北的地方,闯入极寒之地,在那里冒险,在那里游泳,在那里遇见更勇敢的人更广阔的天地。我才觉得,她的这一趟旅程,真的有了意义。

不是谁都有那样的勇气,在那样一片辽慌之地,一边痛苦,一边开心。

一时间,突然觉得,前面漫长的铺垫,都是那么真实。她真的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就是想在大家设想的理所应当“必须这样”的生活轨迹上突然拐一下弯,多一些体验,多几段故事。

不然,那么苍白平稳的人生,太可怜了。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夜航西飞》里的一段话,她说,她经过一年多的行旅,终于找到了对生活的激情。

“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这段话让人唱念良久。

在我看来,“离开一个地方”,可是是离开一种环境,一种生活状态,甚至一种人生理念。而我从来没有觉得过去是更好的,我从来都是自卑的,觉得过去是更狼狈的。

而我们其实可以决绝地从以前的狼狈和优柔中跳出,走到更广阔的世界里来。谁也不会记得你在青春时期经历的那些哀伤和恨和磕碰,只有你自己念念不忘。

我们需要决绝地穿过迷雾。

但愿看过这些旅行书,我们都会一天比一天更勇敢,勇敢到能够面对人生中每一个太具体太琐碎的日子,勇敢到可以不靠旅行书的催化也能昂扬而豪迈地过。

能常有兴奋和奇趣的念头,有不死的少年心,敢停留,敢张望,敢让一些故事发生,也敢走出故事,继续前行,而且——

永远不回头。

第一次写读书后感却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内心深处总觉得有好多的话语要说,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到了准备要写出来的时候却拼挤了好久却也挤不出一句看的顺眼的话语。。。看着自己那贫瘠的文字,乏味的词语,那纠结不能再纠结的话语,还是顶着压力写下来吧,至少以后重看的时候可以对比。。。

chapter 1:

这本书是一本讲旅行的书,可看完后却又感觉它不单单是一本讲旅行的书籍,它包含的作者的很多生活在里面,回过头来想想总又感觉这是一本讲生活的书籍,那它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说到底这不重要吧?不管讲什么它都是在向我们呈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吧?看着的时候真有种把自己想象到里面去的感觉,但却无法体会到作者的当时心境。。

或许没有经历过就无法完全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吧?我没有出过国,我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过,以往至今我那些所谓的旅游自能算是游玩而却不能称得上是旅行,对于这一点我是了解的,每次的旅游到底是为了什么?说到底连我自己也不清楚吧?只是奔波于景点之中后就累累的回来,而完全没有体会到那里所给的东西,而只是身体上的到过而已。。。。然而作者小欣是为了寻找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走出迷茫才踏上了休学赚钱去旅行的,这点就很不同。在欧洲到过的地方之多,而在每个角落都有很奇妙的感触在里头让她的这次旅行增添了奇妙绚丽的色彩。。至今我都无法理解她是哪来的勇气踏上这次芬兰之旅的,也无法体会她对于旅行的定义是什么?每到一处她都会慢慢的去体会而不是急于奔波于景点之中,因此她的收获是之大的,可那种慢旅行我却一点都不能解释,就像小欣可以在草坪上趟着晒一天的阳光,这对于她来说也是一次旅行,而对于我呢?这真的算是旅行么?这样的旅行到底是什么?得到的又会是什么?我觉得我该重新定义下自己对于旅行的概念了。。。

看完本书后可以看出小欣是个极其有魅力的女孩,她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呢?自己却又说不出,只是在冥冥之中感觉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强大的磁场力把别人吸引过去。。。她也是个极其勇敢的女孩,一个人乘火车独自踏上芬兰的旅途,一个人又踏上斯瓦尔巴德独自旅行,还差点冻死在露营地,还多亏了米雪儿才还她的计划得以继续。。。纵观全书,小欣所到的地方无不因为她而冲满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充满着欢笑。。对于她这种充满着慢的旅行让她收获很多,很喜欢她写下的那句话“对于我来说,旅行就是离开自以为是的生活,串联起以前的回忆,并以开发的态度结识日常生活之外的有趣之人,至于风景,那只是附赠品”,这句话就体现了小欣对于旅行的解释,旅行不是为了去看风景,而是以开发的态度去拥抱世界。。所以她的真段欧洲之旅才得以那么的欢快灿烂吧?而她一路上见到了很多很多有趣的人,例如火车上的老陈,为了生活到俄罗斯去打拼,凯伦,对欧洲的狂热让她来到了芬兰,教父神甫,无厘头的莫名来到了斯瓦尔巴德工作,还有约翰逊,米雪儿等等给予她帮助过的人,给予她信赖的人。。。她也感受到了在莫斯科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狡诈和在芬兰之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在斯瓦尔巴德那种单纯的信任。。。这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都无法体会到的。。。所以我就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慢慢的看着这个世界体会这个世界,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拥抱这个世界。这或许是小欣旅行的真谛吧。。。是的我也该重新审视下自己了,也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认真的去体会,而不是一路的在赶路,路上的风景只是附赠品而已。。。

这次的欧洲之旅对于小欣来说肯定收获颇丰,不只外界的,心灵上的感触也很大吧,这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去体会到的吧?所以有机会我真得像像小欣学习学习,有勇气踏出那脚步踏上那属于自己的旅行重新的去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其实说到底很多人都有环游一个地区的梦想吧,可是就是没有勇气停下来关于自己的一切和没有勇气去迈开那个脚步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吧。。。其实呢,说到底人生赚的那么多钱而没有留下一点可以调侃的话题又有很意义呢?

[附:这是自己买的第一本书,也是自己第一次写的读后感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呢教会了我勇气,勇敢的走出去,可是不用走得太匆忙,去慢慢体会身边的东西。由于是第一次写读后感,不知道从何下手,以前也没有写过些什么文章,所以可能写得有些杂乱无章,不过相信的是这一定是我购书的开始,和写读书感触的开始,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很多,相信以后一定会写得很好的。相信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将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加油。。。]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1000字


《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读后感1000字


读《我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奋斗》


时间已经是夜晚十点多钟了,我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奋斗》这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河北省邯郸国棉三厂子弟学校初一班学生马俊新同学,写的是作者刻苦、勤奋学习的亲身经历。由于作者幼小就患了先天性疾病,使她自由自在的手脚变得萎缩了。开始,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不同意她入学,这使她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再三苦苦哀求:老师让我上学吧!我能学习,能写字,收下我吧I这一席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后来,经过研究,学校终于破例收下了她。开始,她还可以把笔塞在右手指缝里写字,随着病情的发展,手指渐渐地往一块儿粘,指缝越来越小。可是她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更加顽强地刻苦学习。她平时写字是用两个手臂夹住笔,非常艰难。画一个很简单的图表,对于她来说,却象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常常急得她眼泪簌簌地往下流。在疾病缠绕的怡况下,作者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而且成绩在同年级学生当中一名列前茅。

她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强烈的求知欲,是多么可贵,多么位得我学习啊!记得有一次,由于我不小心,被针扎了右手指,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太厉害。做作业时,我故意放大声音呻吟着。老师听见了,关切地问道:梁敏,你怎么啦?是有病.马了我假装难受的样子,慢慢站起来,哭丧着脸回答:我的手指烂了,疼得实在难受。老师见我这般情景,决定免收我的作业。顿时,我高兴得跳起来,连忙拿出白己平时最爱玩的万花筒,藏在桌子下,痛快地玩起来,哈哈,多象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呀!哎呀,石又变样了,多象一只猴子在吃桃!正当我玩得起劲,忽然传来了老师的声音:梁敏,你在面干什么?顿时,我的心怀怀地跳。我连忙站了起来。你的手疼,不能写字,怎么能玩万花筒呢?老师的一句话,把我说得面红耳赤,现在回想起这件事,还感到羞愧。我与马俊新同学比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

读了《我来到这个世界就要奋斗》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要生活下去,而且要有所作为,活得要有意义。我要象马俊新同学学习,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刻苦学习,发奋努力,为建设四化勇于献身的人。

《我不愿向这个世界投降》读后感(精选)


《我不愿向这个世界投降》这本书,是我在这个暑假里为自己选的书之一。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

一开始只是被它的书名吸引,后来在与文字交流的过程中,被里面励志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心灵鸡汤所打动,触动心灵深处,引导着我的人生方向。

书里讲述的是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或错过很多人,也会犯错,也会面临重大的选择,也会经历遗憾和不完美。但是,就是它们让我们渐渐成长,不再害怕世界的尖锐与城墙,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书中,每章都会以一个个小标题命名,精明简练地概括出人生真谛。

它会告诉我,"每一刻的呈现,都是被准备好的。"

确实如此,泰戈尔曾说过:"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舞台上一句简短的对白,一个细微的眼神,都需要演员们在排练室内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练习和揣摩。

为在细节之处达到完美而殚精力竭,为得到成功的喝彩而努力付出。就是这样的,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前进,不断为更好的生活和人生做准备。

它会告诉我,"和我们生命中许多事件是一样的,也许解释是不必要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坦诚固然好,但若是做不到理解,也要学着释然,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体恤人性。但是大道理谁都懂,但为什么遇到事,还是不自觉地为自己辩解呢?这大概是自己的内心太过软弱,他人的一丝风吹草动就能在自己的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

这时,这本书教会我,当我们尝试向别人解释,摆出事实,讲出道理,但对方依然不为所动,这个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去忘记,或者说释怀这件事。

它会告诉我,"面对选择,不必花太多精力去纠结。"

村上春树曾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每天都会有碎屑式的选择,如果在这些选择上花费太多精力,哪还有好的状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更何况,这些犹豫并不会让你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一路走到底。半路上,你还会继续纠结。

它还会告诉我,“你的成长,无人可以替代,而你并不是孤身独行。”

正处于美好青春的我们,谁的成长不曾与泪水相伴,谁的成长不曾布满乌云,谁的成长又不曾奋力前行。

忆往昔,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得流传千古的《史书》;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孙康映雪夜读……

看今朝,史铁生双腿残疾,仍努力写作,震惊文坛。

由此可见,成长的经历,不断锤炼我们,会让我们的生命之光更加绚烂多彩。正如《伽利略》一书中写到:“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台自编自演的独幕剧,即使别人参与再多戏份,也始终无法感受到你的悲欢喜怒。

这一句句话,这一条条人生真谛,让我对未来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我不愿向这个世界投降》在这个暑假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陪伴,但我认为,它不仅仅限于此刻的停留,稍纵即逝,而是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酵、回甘。(刘旭)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读后感


《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读后感
《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出自英国女作家罗恩科尔曼之手。在此,我们再次对英国女作家的超凡脱俗的创作能力以及精细入微的心理情怀产生由衷的敬意。
这部小说的核心关键词是失忆。在欧美文艺作品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幻想构架,一个是失忆,一个是穿越。隔三岔五,就会创作出一部这两类题材之一的文艺作品来。最近我们看到的好莱坞电影涉及到失忆题材的是2015年公映的《速度与激情7》。
《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再次将失忆与爱进行了关联。而实际上,失忆类文艺作品很多,但失忆能够与爱相结合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里对失忆的运用,让我们想到好莱坞电影《初恋五十次》。这部电影里表现一位女性只能拥有一天的记忆,心仪她的男人,必须每天在第一时间里讨得她的欢心,让爱维持一天。也许这样的爱的方式很累,但却带来了一种浪漫,因为一个失忆者的眼里,每一次的爱都是新鲜的,绝不会有左手摸右手的麻木与疲惫感。
《我要渐渐忘记这个世界了》中的女主人公克莱尔,四十多岁,学生时代,未婚先孕,选择生下了女儿,三十六岁的时候,结识了小她十多岁的建筑工人,突破世俗偏见,结为夫妻,又生了第二个女儿,正当他们享受着幸福人生的时候,克莱尔突然患上了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简称为失忆症,这意味着她将渐渐地忘记这个世界。这种失去,最可怕的是她不再知道她的情感,她的亲人,这后面的所有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爱。一个失去爱的人,是何等的可怕,那么,她也将不再成为一个人,而完全可以等同于一个禽兽,一个行尸走肉。
小说中正真实地再现了克莱尔失忆之后带来的痛苦。从爱这个层次上,她觉得丈夫格雷戈成了一个陌生人,而与陌生人同床共枕,给心理上带来的是一种严重的不适应与别扭。从开始的拒绝到分床而睡,再到最后驱赶丈夫离开家中,克莱尔对爱的脱敏带给家人的是一种可以说是同步于死亡的痛苦。
小说围绕此,写出了一个欧亨利式的峰回路转的结尾。受到失忆症胁迫的克莱尔,在咖啡馆里遇到一名叫莱恩的男子,主动与她搭话,之后又主动陪她散步回家,从而在她的心里又激起了新的爱的感觉。后来她主动联系莱恩,互诉衷肠,莱恩成了她的心灵支柱,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莱恩出现在自家的庭院里,两人情不自禁地搂抱在一起,但她理智地提示到此为止。小说最后的谜底揭开,这个自称莱恩的男子正是受到妻子失忆症困扰的丈夫——格雷戈。
这个故事,其实与《初恋五十次》的构思如同一辙,它想说明的是,一对曾经相爱过的人,如果他们的爱的记忆被抹去,那么,他们再次相遇时,仍会宿命般地再度恋上。这是一种最为美好的人生设想,实际上,失忆症与爱的主题相关连的时候,它打造的是一个人生再来一次的可能,或者说打造的是人生中永远不可能碰到的“下一辈子”。当我们期待人生可以回头,或者可以遥想下一辈子的时候,我们总是抱着今生今世的爱情以及亲情等爱的情感能够在下一辈子继续享有。可以说,失忆是另一种形式的穿越,这里,变化的不是时间,而是人的意识,因为人的意识的失去,使失忆者变相地穿越到另一个新的空间中。就像本小说中,克莱尔重新遇到莱恩的时候,时间并没有跨越,但是她的记忆失去了,于是,她跨越到了另一个崭新的陌生空间,她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新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忆”与“穿越”实际上有着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它们如此热门地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就是因为这两种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的缺憾,可以通过“失忆”与“穿越”轻松一刻地获得弥补。这种幻想如影形随,正是因为人类的幻想中,有着很多的一部分,来自于对往事的追悔,以及对未来的假想。“失忆”与“穿越”帮助人们弥补了缺失与后悔,这正是这两种幻想元素大行其道且休戚相关的原因。
小说采用了主观的视角,忽略掉中性的客观叙事,为小说里设置的这个精制的悬疑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感觉到,英国女性小说家对心理刻划有着妙臻精微的共性特点。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女作家,都会对异时异地的念叨着的人,产生出神入化的心理想象,从而在心灵的湖面上激起层层涟漪,如《蝴蝶梦》里女主角的神思总是四处游走,就像林黛玉被关闭在贾宝玉的门外听到里面的说笑声而产生的层叠的幻想一样。同样,也出于英国女作家之手的《火车上的女孩》中的女主角,在联想到离婚后的丈夫与新任妻子在他们曾经的爱巢里同栖共居的时候,心中也是酸楚连连。在本小说中,小说的主体叙事视有局限于克莱尔与长女凯特琳之间,其中克莱尔的内心联想,借助于一个失忆者的视角,留下了大片的迷障,这种迷障正是小说作者有意为之,构成了小说里叙事的盲点,当最后借用凯特琳的视角予以透视的时候,揭示出,克莱尔心目中的莱恩正是她的现任丈夫。视角的的存在,形成了小说里的跌宕起伏与出人意料的结尾真相。
这是小说里与失忆主题紧密相连的爱的主题。克莱尔与丈夫再次相恋只能说构成了小说里的一个情节的逆转。至于小说的故事发展导火线,却存在于克莱尔与女儿凯特琳之间,这里构成了小说的故事主要线索。克莱尔上有母亲,下有两个女儿,她身为女儿,同时身为人母,当她意识到记忆即将失去的时候,她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解开家庭里至关重要的记忆之谜。这就是长女凯特琳的父亲是谁。而与此同时,凯特琳也面临着克莱尔当年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未婚先孕。实际上,克莱尔与凯特琳作为两代人,都面对的是身为女人的自利性与身为母亲的利他性之间的困惑所在,克莱尔当年怀上身孕的时候,发现男友罗伯并不适合自己,自己也没有做好准备与他呆在一起,但是,她不愿意放弃肚里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女人的母性战胜了女人的利已欲望,她不计后果地生下了女儿。而今天,女儿凯特琳同样面对此问题,不过,凯特琳与母亲不同的地方,是她被男友抛弃了,是被动地面对着孩子。但是,无论是主动选择离开男友的克莱尔还是被动离开男友的凯特琳,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走上母亲之路,因为母性实在太过强大。母女两人构成了小说里的镜像对称的人生经历,在这种看似重复演绎着人生历程中,正可谓折射出作者所需要的戏剧性。
克莱尔想在失忆前找到凯特琳的生父,让女儿明白“我是谁”(《有趣的是,刚刚放映的《功夫熊猫》第三集里,熊猫阿宝也面对着“我是谁”的问题,电影由此拉扯出了他的真正的生父以及其真正的故园——熊猫乐园)。而这时的凯特琳也面临着退学、怀孕的人生困境,母女两人在失忆症面前几乎渐行渐远,但又是因为失忆症的突降,使解开历史疙瘩成为了可能。可以说,正是“失忆”开启了母女两个人对过去记忆的追访。克莱尔执意地欲让女儿前去认父,在生父拒不认女的情况下,亲自出马,找到前夫,当场对质,一场迫在眉睫的“秦湘莲”式的故事,在小说的温文尔雅的语境中,谱写成一支圣歌般的和谐天伦图。没有人去追究当年意外怀孕的对错,更看不到前男友现在家庭的强烈反弹,反而是前男友的妻子宽宏大量,调停化解,让孤女寻父有了一个融融乐乐的大团圆结局。小说内的主体心灵交锋,主要胶着在母亲与女儿对寻父认亲的态度上,并且因为她们相同的未婚先孕的命运,而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平等与默契,在此平台上,寻父便在母女之间,变得容易形成共识的多。因为她们都怀着相同来历的婴儿,女儿没有理由对母亲加以指责,母亲更不会指责腹有私生子的女儿,寻父是母亲的一次最后努力,而将来的某一天,女儿也会必然重演着母亲的一切。
在克莱尔与女儿凯特琳这两代人之间,小说里还写到了克莱尔的母亲露丝,这样,小说里共有三代女性,构成了小说里的纵深的人物背景,而这三代人之间最为深刻的关系就是爱。这就是一种纵向的关系,与克莱尔与丈夫之间的横向关系,构成了小说里的纵横交错的故事链条与线索。小说里的姥姥大约生于五十年代,恋上了一个大她十八岁的英国老兵,生下了克莱尔,露丝大概受那个时代女权主义的影响,洇染上了嬉皮士的风格,小说里借由女儿之口,说她当年参加过裸体舞,此说真假难辨,但说明了小说里的第一代人,那时的生活是放荡不羁的,但是露丝与几乎可以成为她父亲的男人结合后,却爱之愈深,在丈夫之后,缅之愈切,在得知女儿患了失忆症之后,立刻收敛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来到女儿身边。同样,克莱尔作为单亲母亲,把女儿抚养成人,需要克服家庭不够健全带给女儿的伤害,她努力用舞蹈、故事等等手段激起女儿的自信,让女儿得以伊朗地成长。这种爱在家庭里没有条件地传承着,其实第一代人对女儿寄予厚望,同样第二代人也是视女儿如珍珠,然而,身为小辈,其实并不是那种出类拔萃之人,但是在长辈看来,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为优秀的,小说里无论是姥姥还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使用的一个词汇,始终是“以你为傲”,当女儿遇到麻烦时,长辈都是无一例外地给予无微不至的鼓励与扶持,正是这种没有条件的甚至带着溺爱的关爱,构成了小说里最动人的力量,就是亲情之爱,是天下最伟大的能量,是一个家庭里最珍贵的财富,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最有力的器具。
小说正是从横向的爱情与纵向的亲情两个方面,编织了“失忆”激发的两种不同方式却同样温暖人心的爱的颂歌,让小说里洋溢着蜜糖般浓得化不开、甜得腻人心的温情脉脉情愫。但小说的缺陷也正由此产生,小说的格调太甜,生活的严酷性,被爱的力量一笔勾销,实际上,未婚先孕带来的更多的麻烦,小说里已经有所涉及,比如同学的讥笑、社会的歧视,但是,小说里都天真地用家庭的爱来予以融化,实际上单亲孩子的心理创伤,在真实生活中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仅仅依靠表象式的温馨之爱来予以冲淡与化解,显然是一种天方夜谭。还有小说里最精彩的情节,就是丈夫扮作另一个人,重新走进失忆妻子的生活,在小说里信誓旦旦地写来,颇给人一种惊艳之感,但真实性让人怀疑,为什么记不起丈夫了,却能记起丈夫扮着的一个陌生人?所以失忆元素看起来很诱人,但它的过分运用到创作中来,却可能导致真实性的遗失。估计正是这个原因,在中国作家的袭用中,对“穿越”元素拿来毫不费劲,毕竟中国有悠久的五千年的历史,但“失忆”题材几乎是凤毛麟角,就是因为“失忆”涉及到的心理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接受起来并不是没有阻隔的,所以我们的作品中多“穿越”而少“失忆”。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读后感

李梦乐

人生如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路不可能平坦却是蜿蜒崎岖的。在路上你总会遇到许多碍眼的障碍物,你会一次次的跌倒,而放弃与爬起的选择取决于自己。所以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命运,人生的道路是由自己开辟的,生命的伟大与卑微也是由自己决定的。

上个月,妈妈带回一本书,书名《这个世界无须仰视》。我觉得挺有意思便一把抢了过来。这个月的目标再次明确,我将利用这本书Spendtime【消磨时光】,去细细感悟人生,体会本书作者王庭德的人生故事——一个侏儒青年的奋斗之路!

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便读完了这本书,不知是哪里来的毅力,我竟头一次为了读书废寝忘食。也许是因为书中的故事太精彩;也许是因为主人公太坚强;也许是因为灾难一次次降临;也许是因为王庭德接连不段的用信念战胜困难;也许是因为他顽强拼搏、自食其力的感人事迹;也许是因为他的路上好心人太多……总而言之,这段时间我爱上了这本书,甚至忘了自我。从心底里由衷的敬佩王庭德!

王庭德出生于1981年,是患有先天性侏儒症、身高只有1.20米的残疾青年。他曾在童年时受尽凌辱;他曾无钱上学,天天趴在中小学教室的窗台下偷听老师讲课;他为了筹集学费曾课余时间在山坡上挖黄姜、刨构树皮、砍青竹、砍柴,常常由于体力不支不是摔到沟里就是昏倒在山坡上;他曾为了生计,当过洗碗工,卖报郎,当过乡村报道员,摄影师,也做过打字员和网管;他曾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被人嘲笑过、拒绝过,日子极度艰难时他也自杀过。但他从未自暴自弃,一直都是跌倒后不但不气馁还以最快的速度爬起冲向自己的梦想。他最终还是亲手为自己插上了翅膀,实现了梦!

至今,他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13万多字,新闻、通讯类稿件700多篇,2010年加入省作协,并获得陕西省残疾人优秀作家奖。2011年加入中国乡土诗人协会,2012年当选陕西省残疾人作协副秘书长,《文化艺术报》特约记者,安康市作协代表,旬阳县残疾人自强模范。是的,他做到了!他如愿以偿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就使勇敢与坚强!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热心肠,从不骄傲清高:她激励一位在车站乞讨的女孩找到了自尊和方向。 2006年,他曾带头捐款和走访调研,采写了《13岁女孩患肾炎,渴望援助献爱心》的通讯稿,在《安康日报·科教周刊》的帮助下,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救助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青岩小学五年级的肾炎患者龙岗林。他支持无腿青年徐礼根安装假肢。为汶川、玉树地震以及安康“7·18”洪灾捐款,为茨沟镇烫伤儿童张文俊献爱心……这就是他,低调善良而伟大。

陶铸曾经说过:“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颐和园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而我恰恰认为王庭德就是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去欣赏,去敬佩,去学习!

我没有华丽的语言去赞颂他,却从心底里冒出这样几个字:“我为王庭德我县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我相信仅凭这样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我对他发自内心的敬意。

想和做读后感


想和做读后感(一)

每个人都想成功,成功就是把梦想的目标变成现实。

小的时候就学到一篇课文,题目叫做《想和做》,一个人如果只会想梦想,那么,梦想永远会在地里,在地里做着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收获的梦,这就是那个不曾被破坏的梦,一个原汁原味的梦。这种人其实是成功的,因为他成了梦想家。一个人的一生一直活在不曾被受破坏的的梦里,是多么地单纯,可爱!然而,生命的终结也会悄然而至,就这样,平凡无为!还有一种人就是只知道做的人,他认为,一切事情只要自己动手了就能够成为现实,就能够过上幸福美满得生活,就能够高兴的说我是很棒的。然而,有人说他们这类人是莽夫,是匹夫。诚然,他们还缺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脑子。一个人如果没有脑子,那么,我想他不能算作一个人,至少不能算作是一个纯粹的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生活在昼夜之间,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月,不知过了多少个春夏,碌碌无为,一生和劳动为伴,身心疲惫不堪,了了一生。

成功不是梦,成功了的人把梦当成人生下一个前进的目标,把他当成前进的动力,在年华灿烂的时候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脑子和行动,在繁华的街灯后巷默默地勤劳着,默默地工作着,就是这样,理想就在手指之间来回反复着,没有跳跃的思想,只是一心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完成目标。

日月穿梭,光阴似箭,已到不惑之年,那个从白领队伍里出来的知名人士不就是那个曾经在陋巷里默默工作的那个他吗?让我擦擦眼睛再看一看,是他吗?哦,是他,真的是他!那种让千百人注目的人就是这么让人敬服。回想当初,那个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今天被他变成了现实。

有一个问题一直浮现在我的脑际,那就是一个人怎么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哪一类成功人士,自己又是怎样定义成功的呢?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有人指导吧,一个有人指导的人他的路一定走得很平坦,很有目标,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模式,那就是一直不懈地奋斗结果。我瞬时幡然醒悟,想要成功其实不是梦想,我们在年华灿烂的时候要敢于和繁华世界作抗争,诸葛亮曾说志当存高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想大概就是成功人士为什么把它当成座右铭的道理吧!


想和做读后感(二)

我们前不久学过一篇课文《想和做》,它所向我们阐述的论点是想和做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也想更细地谈谈想和做。

能够认真地想,真的很好。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思考,一种是空想。思考地想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先反复考虑,仔细琢磨,在很多的答案中选择合适的一个,再进行系统地研究。比如写作文,作文一般都是半命题作文或者是命题作文,有一定的思维限制,在动笔之前能够从脑海中搜索合适的素材,按照哪个扣主题、哪个写得生动、哪个事例或哪个写作手法适用于这篇文章等一些模块进行分类,从选取的这些好材料中再提取精华,这样的人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如果相反,拿到作文题目凭一时灵动写出的文章,往往都是内容杂乱、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确的。另一种想是空想,想一些不接近实际的事,想一些超乎正常人的想法。往小了说,他们是天真,有创造力,有自己的想法,是在开玩笑;往大了说,他们这就是对现实的极度不满,才置身于自己美好的思维世界中。小时候的我们都如此,把自己想象成多么伟大,长大一定要怎么样,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有时也会想肯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哪些事,最后不仅一事无成,还因为空想耽误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把这些人骄傲地称为空想家,他们的确动脑筋斟酌了一些事,不过这些事只能丰富了大脑,实际情况却无改变。

能够努力地做,真的很好。做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深入,一种是应付。要想知道想得是否正确,想得是否合理,都要用踏实地做来证明。认真地做,乐意去做,会从所做的事中得到乐趣,才能够不断深入,掌握方法,减少错误。而应付地去做这些事,只会有劳无功,得不到经验,是对时间的浪费。就好比做作业,能够踏实地写的人,知道为什么去做,怎么去做,从作业中总结方法;而为了应付老师的人,则会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动脑筋,把精力用在对付老师上,自己也不会得到任何好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如果说不能像《想和做》这篇文章的论点一样,不能把想和做很好地紧密连结在一起,我们可以仅想或仅做。想,就是要认真地思考;做,就是要努力地落实。如果把这点做得非常完美,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真的很好了。


想和做读后感(三)

我们读了这篇课文《想和做》之后,反正我觉得在社会上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一般是有个人学英语,可他不动脑筋,盲目抄写在作业上,也没有记牢英语单词和句型。有一天英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作业很多作业,他一天忙到晚,一直抄写作业上,脑子里空白也没有记牢英语知识。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飘,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因为他们没有安心地学习,也没有认真地学习,看来他们没有得到了许多新知识,不然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会后悔。要不,我告诉你,不管学习怎么样,都要安心地学习。只要认真地学习,都不断地进步。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认识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不过,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还有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包括学英语、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需要记牢文化知识。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方面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思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无论什么人,他怎样忙,应抽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我觉得在社会上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一般是有个人学英语,可他不动脑筋,盲目抄写在作业上,也没有记牢英语单词和句型。有一天英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作业很多作业,他一天忙到晚,一直抄写作业上,脑子里空白也没有记牢英语知识。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飘,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因为他们没有安心地学习,也没有认真地学习,看来他们没有得到了许多新知识,不然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会后悔。要不,我告诉你,不管学习怎么样,都要安心地学习。只要认真地学习,都不断地进步。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认识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不过,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还有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包括学英语、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需要记牢文化知识。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方面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思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无论什么人,他怎样忙,应抽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韩寒1988读后感


【篇一:韩寒《1988》读后感】

说真的,直截了当的说我实在是不敢恭维这篇文章。1988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过的当代文学,对于文学,我早已和这个社会脱节,能够回忆起的寥寥几本书大抵还是世界名著,鲁迅那个时代,徜徉在陶渊明的理想世界里,一边作为一个ob笑看鲁迅先生如何鞭辟入里,一整见血地针砭时事。我能想起的比1988稍早些的是古华先生的《芙蓉镇》,这大约就是我所完整读过的仅有的两本当代文学,案头上还放着一本绝版的《独唱团》,但是我一直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所以这不算我完整读过的当代文学。

我喜欢文学最大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感官是她的语言文字,我深信,阳光老师说过的,语言是灵魂的载体,再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语言来承载都是空洞的。我不喜欢没有美感的文章,看苏轼大江东去,读李清照戚戚惨惨切切,还能回忆起茴香豆有四种写法,等等,语言或深厚,或优美,或婉约,或直白,总之适宜的语言总能给我阅读的快感,引导我去窥探作者的思想,当然,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三国演义,描写打仗,寥寥数语,平白如画,也总能勾起我的无尽想象。然而纵观1988我隐约能感受到作者那高耸入云的思想,奈何我IQ是硬伤,每次想要去推敲,总是没能过语言关。通篇文章,说白了就是我和娜娜的对白外加一些作者对于童年的夸张回忆。更让我一时难以接受的是作者每次说话都不带双引号,就像做爱不戴套一样,虽然很方便但总让伴侣心生担忧。我带着极大地耐心读完了这本书,除了一些依稀可以辨认出源自网上的段子外我再也无法发现其语言之美,甚至是这些段子我也不以为是,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些缺乏逻辑的段子。最让我一时难以接受的要说作者那过于夸张而略显奇幻的片段了,诸如什么自己爬上了四层楼高的旗杆,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多了个儿子,一下子娜娜就不见了。这些带有跳跃性的段子我是看不懂的,于是我自然也不能接受卡夫卡的意识流,我很难想象墙上的斑点是如何一步步进化成甲虫的,这是意识形态问题,无关乎语言文字,我曾经读过卡夫卡先生的一片写给父亲的原版信,原本以简单直白为特点的英文在卡夫卡的笔下变得生涩难懂,然而始终还是有很好的逻辑性,这让我窥探到了先生一二。

说道思想,这也是我迷茫了很久的事情,语言作为一个载体,终究还只是个形式,然而思想却彻彻底底是属于作者的了。看过很多人说1988什么内涵深厚,云云,我真的不敢苟同。我所能认知的是一个人在向这个社会发出无尽的疑问,指出这个问题,提出那个弊端,却始终没有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案,我完全不敢苟同韩寒先生的思想,我也不想标榜自己多么的高远,我只是在跟着感觉走,以我现在的认知来看,韩寒先生的思想是空洞的,至于如何去证明,因为我也是空洞的,文章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的我没有好的语言来论述我的思想,暂且罢笔。

【篇二:《1988》读后感】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十几万字很快就看完了,阅读的轻快有读日本畅销小说的感觉。说实在的,这样的小说写起来不是很难的,问题是我没有勇气那样写。我在做《夜晚生活》总编的时候,就知道色情服务这个职业是很有文学含量的题材,也准备了很多素材,那些素材比韩寒涉猎的还要丰富而深刻,但最终没有落笔。原因很简单,缺乏勇气。假如我写出一部引起关注的妓女小说,一定有人会认为我就是嫖客的原型,如此一来,一定会带来很多不利。而韩寒没有顾虑,因为他是彻底的另类,这一点可以说是任何体制内作者无法比拟的。由此便引出了《1988》的第一个优势。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讲一个年轻男子驾着1988车子出门远行,路上遇到了怀孕的妓女娜娜,两个人发生了关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讲诉了许多想鲜为人知的妓女经历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孙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来。不过,她没有找到孙老板,却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结果娜娜失踪了。19988载着朋友的骨灰盒归来,又载着娜娜留下的向世界发出疑问的新生儿行走。可以说,1988要和世界谈谈的就是生与死的事情

小说是在两条线上进行的,明线是1988车主和妓女娜娜的经历,暗线是车主的回忆,一个少年的走向青年的片段,包括迷惘的初恋和朋友的死亡两条线在生与死的结局中形成结点,它让人感到了世界的无序、生活的虚伪以及弱势群体对新生活的设计和渴望。简单甚至稚嫩(也许因为稚嫩才让受众接纳)的叙述,丝毫没有影响小说主题的深刻,小说的选材和故事的核心与婊子和戏子有关,涉及很多敏感的话题,然而,小说叙述是非常严肃的,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诅咒的却是无序和无奈的生活、谩骂的是强势的虚伪。从一组看似淫荡、越轨的人物形象中,为年轻一代呼唤新的生活,应该是作者的一种别样的责任其中,妓女娜娜对怀中生命所寄予的希望,读起来令人心酸:只要我的孩子不干这个就行了,我愿为她不干这个而被干死!同时,小说如此灰色的生活中,也潜在着一种难得的亮色,那便是1988的车主不仅接回了朋友的骨灰,两年后还接受了妓女娜娜的孩子:我带着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上路了这里面包含着友情和信任力量!

韩寒要和这个世界谈谈,的确值得我们中老年作者好好想想,不是这小嘎子比我们写得好,也不是我们写不出来那样的,是我们往往要躲着那样的,是我们往往不关心那样的群体。还有,我们在强化文学的同时,常常忽略读者的感受,我们认同主流的时候常常带着虚伪,我们很难抵达社会和人生的局部真实,不单单是为了责任和导向,更多的时候还是为了自保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一个孩子抢走了那么多年轻的读者,也没有理由用种种文学的框子和导向来鄙视他的写作。当然,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也不应该都像韩寒那样,还有,随着在生活中的演变,韩寒也未必永远如此

【篇三:《1988》读后感作文】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完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话剧,老师就让你写观后感读后感什么的,前天闲来无事买了本韩寒的新书《1988》,其实这本书的全名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买书的时候也没看仔细旁边有一本《韩寒我们想和你谈谈》,我就问店员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店员头都每抬说,内容不一样,我一下子傻了,废话不是,想一想我也傻X了问这样的问题,后来知道,一本时韩寒写的一本是写韩寒的。

第二天正好是白班没什么事,一共差不多200页的书半天的时间看了100多页,我一想不想不行啊,不能一天看完,25块钱看一天抬不划算了,留点改天看,于是刚刚看完。

大致看看了看依然是黑色幽默加讽刺,不过感觉写得有点太露骨,开始是找小姐然后被抓了,后来小姐和主人公一起赶路去另一个城市,当然中间有很多其他的细节。韩寒又接着小姐这个社会底层的人物讽刺这个社会!

唉,让我说有什么感想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韩寒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一会和这女的搞,一会和那女的搞,一会他女朋友被潜规则了,一会另一个成了朋友的情人。记得上学语文老师就喜欢让你把文章分成几个段落,然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无比的心情的情操我最腻味了本来语文学的不错就因为初中频繁的换语文老师估计有六个老师教过我,我知识都学杂了,做火入魔了。

爱上学但不爱学习,经常怀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快放假那几天,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吸烟,我最喜欢抽开始那几口和最后那几口,中间的部分大多自燃了!

太安逸了可能就会多想,也没经历过惊涛骇浪只能回忆那些草样年华,也不敢吹牛逼学鲁迅说朝花夕拾,我只希望我想念的人过得更好,因为我怕你们过得不好,会从我借钱哈哈。

【篇四:韩寒1988读后感】

人生第一次只用一天读完一本小说,只因它深深吸引着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带给我的沉重感远远大于几天前看《金陵十三钗》后的感觉。我很难去解释为什么,也许这么解释比较合理《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已经过去,而且作为男性,我无法体会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恐慌与无措;但《1988》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这个世界并不像新闻联播里那么美好,虽然我们极力暗示自己世界很美好,但是睁眼看到的却是那么多的丑陋。韩寒只是把这种世态浓缩成一本小说,以这本小说寄托他对这个世界的质疑: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啦?这是我的理解。

虽然我很喜欢韩寒,但是我算不上韩寒的铁杆粉丝,就像看到随书附赠的海报我的第一反应是弃之可惜,挂之傻子一样。这本小说跟他的博客一样,都是韩寒思想的载体。作为这个时代里青年一代的声音,韩寒只是说出了千千万万的青年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只是语言更犀利而已。但也正是这点,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或欣赏或拥戴的支持者韩寒!

回到《1988》,其实看完之后我想表达很多,苦于自己的文笔实在不敢恭维,语言如此苍白,但又特别想表达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博文摘录《1988》中或幽默或讽刺或震撼或感慨的段落,与各位喜欢《1988》的朋友共勉。

【篇五:《1988》读后感】

读完了韩寒的新作,至今还在追悔为什么没有去买那1000多的版本,不为别的,只是想见证一下奇迹。

《1988》我觉得这个书名挺好的,为什么要加一个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稍显花俏了。到底是韩寒你想跟这个世界谈谈呢,还是1988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如果是1988要和这个世界谈谈,那是不是还有继续的1989,1990哦!估计《1989》无法出版,恩,当然出生那年《1984》已经被牛人写过了。

回到小说上来,我觉得整篇小说还是非常流畅的,感觉是韩寒同志憋了很久终于憋不住了,所以开始娓娓道来。大老白觉得风格有点似王小波,我觉得有点像村树的翻译版。

大老白说我很久没有看当代小说了,我反驳说我看了的,他又说我看的不是现代的。好吧!我说不过他,拉倒。

我最喜欢的是反革命那段,真是非常非常的巧妙,保护视力是为革命。恩,对的,看得清楚才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

最最佩服的是书中女主角的素质太高了,这么坚韧,乐观,洞察人情世故,有情有义,又充满了母性。正适合当小姐,来渡化众生。我想说的是,韩寒同学写出了精髓,这个就是观音!观音呀。

【篇六:《1988》读后感】

首先得声明,我是韩寒的粉丝,我崇拜他,并且把他作为我们八零后的代言人。

然后才是来说这本书,到今天早晨我读到了五十页。

韩寒的文字越来越成熟了,他叙述一件事情终于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了,我喜欢这样的风格,因为我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细腻的去描述一件事情是我所追求的。

我想我也和韩寒书中写到的一样,我是一颗植物,原来以为一直生活在土壤之中,后来突然有一天想有所突破,挣扎着,追逐着。

发现自己生活在浮沙之中,我被风儿吹来吹去,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我和沙子对话,他要挟我,告诉我离开他我活不了,我认可是不活了,也想拜托束缚。

最后,我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动物,自己被骗了这么多年。

这些话的寓意是我们一直被蒙蔽着,没有找到自我,直到将死的时候才知道这些年一直在白忙活着。

为了出于礼节,我必须上了她。

我喜欢韩寒这句话,带有一些流氓气息,但是又很温文尔雅,或许流氓都应该是有文化的。所以有了这个词:文化流氓。

【篇七: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

今晚一节上公共管理,老师是用英语讲,这导致我怀疑他是在利用我们练英语口语,关键还是他讲的很低声被同学的讲话声完全覆没,他还讲的津津有味,这导致我觉得他不是想课讲给我们听。

幸好我带了一本闲书,就是这本我想拿出来讲讲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于是我完完全全的看了一节课。当然这本书已经不止看过一次了,而且是上课,也不好通篇看,以免太集中精神了发生意外情况,如点名之类的,所以只能随便翻着看。

一句话说就是我太喜欢娜娜了。韩寒把娜娜写成了一个现实中人的夸张体,主要是说女人吧。娜娜是妓女,但韩寒却写出了所有女人。书中所有的女人与娜娜形成了一种对比,形成了对娜娜的褒扬,并附带着一种同情。但这个不是我想说的,虽然韩寒是拿娜娜批判了整个社会,但我却只想谈谈娜娜,即使不拿她和别人比。

我想从娜娜的一句话说起我可以做他的人,不管是什么名分,都可以。你懂么,这才是真正的爱,做另外一个人的人。哈哈,是不是很讽刺。我突然觉得她好纯,脏的是我们。什么是爱情,应经不再单纯,谁都已经不会像娜娜这般对待爱情了吧,已经掺杂了太多杂质。有的人考虑车、房,有些人是没有,但他们至少在乎面子、出身、地域婚姻为什么是坟墓,是人心脏了。小说中的我很喜欢娜娜的,他为什么没有接受娜娜,就是因为人心脏了。是的,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我想在这个社会下,真正的爱已经不会存在于光明正大了,小三,只是一个顺理成章。

还想谈谈,娜娜对他们的孩子,虽然我没亲身体验过,但我会和娜娜一样的。那么多的堕胎,我表示很不理解,那就是杀人,还是杀的自己的亲人。我也记不清楚了,不细谈了,娜娜的责任感、对自己未来老公的态度、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娜娜就是比我们纯洁。想想这个社会才真他妈觉得恶心。娜娜的结局还是很悲惨很催泪的,就是这个社会负了他。

世俗、传统已经慢慢毒化了人心。

一个人一直在谈,但那个人没有在听!

【篇八:《1988》读后感】

对于韩寒这本新作《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还是延续了韩寒以往的黑色幽默风格,对文字深刻的理解,对语言天马行空的联想,都是大家喜欢的原因。总之,韩寒还是这么犀利。较之《三重门》,从新作中看到的不再是处在青春期为情所困扰为学业而担忧的林雨翔,这是一个成熟了的男人,用一种貌似玩世不恭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韩寒说这本书是纪念倒在路上的朋友,还献给无论你解不解他的风情他都不会解你的衣扣的女孩们。而在韩寒的博客中,告诉大家这本书制作了限量版,这个限量版告诉大家书中自有黄金屋真正的含义:书最后有十克纯黄金。所以这本书更是献给读者的。

1988是一部老式车的名字,主人公开着它去接出狱的朋友,确切地说是去接出狱朋友的骨灰。韩寒还是这么爱车。

故事讲了主人公陆子野和妓女娜娜的故事,看题目和这个世界谈谈其实就是和这个中国谈谈,于是主人是先和妓女谈完,再与国家谈,明显,韩寒犯了先个人后国家的错误。

娜娜是一个很有职业道德的妓女,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怀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素养,有坚守自己岗位的勤奋精神,这妓女太tm完美了,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拥有这些品质吗。可是再认真的员工也会犯错误,于是娜娜怀孕了。娜娜毕生的愿望就是生下这个连爹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从小的愿望就是当妈,然后将孩子抚养成人,还替孩子计划了好了将来,是女孩就让她成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公主,是男孩就送他出国读书,最好去朝鲜当个公务员什么的。

插叙不是韩寒惯用的写作手法。在等待娜娜的同时,主人公回忆起了童年时光。陆子野第一次萌生爱意:身披国旗,挂在国旗杆顶上,用比单反还聚焦的眼睛锁定了蓝裙子。可惜当时太远了,只看到了蓝裙子,没看清脸,于是陆子野的童年有三个信念:跟着丁丁哥哥;自己是不死鸟一辉;执着地寻找穿着蓝裙子的女孩子。可是人生就是这样,容不得你挣扎,这三个信念一一破灭:丁丁哥英年早逝,不死鸟一辉的称号被10号抢走,蓝裙子也被自称这辈子只喜欢刘胡兰的10号抢走,虽然最后10号和蓝裙子惨死于车祸。在韩寒的笔下,对10号充满了恨,弱弱的联想一下,10号是球队的核心球员,韩寒支持阿根廷队,10号球衣为梅西所拥有,为什么这么恨10号,因为梅西他在阿根廷队老不进球。这是恨铁不成钢啊,韩寒,何必呢?你看梅西多可爱。

娜娜废寝忘食拼命工作,就是为了攒钱将孩子生下来。可是每次攒到2万块的时候,就被警察扫黄逮住了,看样子警察和银行是串通好的,看你银行卡上的存钱,然后抓你。在被抓的时候,韩寒调侃了一下警察。十几个警察蜂拥扑到主人公身上,将他制服。可是由于摄像师的疏忽,刚才警察勇抓嫖娼的画面没有拍摄下来。于是警察们只能重新破门而入,再扑一次,主人公也只有悲剧地配合着。让人怀疑,这不是扫黄,是在拍大片。

出狱以后,主人公出于同情,给了娜娜不少钱想甩掉这个女人。可机缘巧合两人在相互欺骗之后再次相遇。于是就顺路载着娜娜去找孩子的爸爸。在漫长的318国道上,两人相互倾诉,成了患难之交,这不是情,因为两人都一再强调不会对对方产生感情。韩寒再次跟主人公开了玩笑:主人公的前任女友现在成了娜娜这个行业的职业楷模。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命运就要这样安排。

最后娜娜在查出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离开了主人公,这是必然结局,韩寒不会让这两人在一起。和妓女的爱情需要莫大的勇气,这里不是歧视,是现实。就像一个同性恋要跟正常性取向的你求爱,你会同意吗?不同意是理所当然,同意了你就是在数字和字母中都排亚军的东西。之后主人公得到了娜娜的孩子,莫名其妙地当了爹。在一直弥漫着颓废气息的字里行间,我们终于从这个孤儿身上看到了希望。

1988到底想跟世界谈什么,谈人性,谈人生,谈命运,谈理想,谈未来,谈自己快要报废了?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过导演告诉你:怎么演就看你自己的了。导演还告诉你:你放心,我不会潜规则你的。命运可以跟我们开玩笑,但我们自己一定不能跟自己开玩笑。我们就要像这个婴儿,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去哪里。

读我想


在《小学生时代》2017年12月的原创栏目中,李荪逸姐姐的《我想》深深吸引了我。她说:我想把鼻子安在花包上,闻遍丝丝芬芳;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尽蓝天白云;我想把身体流入小溪,流到美好或贫瘠的地方。寥寥几句话,却让我思绪起伏。

虽然我没有见过荪逸姐姐,但我觉得她一定非常董事,她想做的事很多很多,可是最终她说:不过,流向远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不知,荪逸姐姐你的爸爸妈妈都答应你的要求了吗?

这又让我想起《瓶子里的两条鱼》的郑瓶双。她青春叛逆,什么事都和妈妈唱反调。妈妈是水瓶座,瓶双是双鱼座。妈妈用瓶子养了一条鱼,寓意女儿在妈妈心中,一定要保护好女儿,而瓶双却一心向往自由,不甘心当鱼,被困在瓶子里。

我也和瓶双一样,拥有这样幸福的烦恼。爸爸妈妈,我想学跆拳道,不想学你认为高雅的钢琴。我想每天放学回到家写家庭作业,不想去另一个集体写作业,我能独立完成的。我想每个周末回一趟爷爷奶奶家,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可是每个周末的档期都好满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对工地上的挖机特别感兴趣。那长长的爪子一伸一缩,一会儿工夫就把一座小山丘搬平了,真是神奇呀。我以后长大了要开挖机,我乐呵呵地对妈妈说。那多没出息!星星,你学习成绩那么好,将来肯定能干一番大事业妈妈立马接上我的话。那时的我不懂得大事业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觉得开挖机就是没出息的工作。这件事过去已经很多年了,可始终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如今的我已经六年级,我自然不会有开挖机的梦想。可是我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别人都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很幸福,在大人无微不至地庇护下成长,只要好好学习,我们便无忧无虑。可是,爸爸妈妈,我们已经长大,我们不能一直束缚在你们的羽翼之下。世界那么大,我们的视野那么窄,看不到摸不到,不知道酸甜苦辣的人生,是多么单调,多么枯燥!

爸爸妈妈,我们已经长大了,请你相信我们。你们看,天空中的风筝多自由,它翱翔在填空,看遍好山好水好风光。可你不用担心它会迷失反向,因为在线的那一头有人把握方向。我们就是一棵树,幼时,您帮我们固定形状,现在您可以拆除支架了,我们会迎着阳光茁壮成长。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喜欢《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1988我想和这世界谈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