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大学阅读书籍读后感

大学阅读书籍读后感

阅读《大学》读后感范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小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有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书会提高小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值得推荐的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阅读《大学》读后感范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大学》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阅读《大学》读后感范文1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阅读《大学》读后感范文2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hdh765.coM更多小学生读后感小编推荐

程门立雪阅读感悟范文


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籍,写下脑海中的简短感悟叫做读后感,阅读完作品后,心中感触颇深有了更多的想法。这时候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的做记录了,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写?我们整理了程门立雪阅读感悟范文,并分享给您,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程门立雪阅读感悟范文【篇1】

《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小故事,可是有两个意义,相当于小故事大道理。

在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考取进士后,立志研究学问,到了河南来拜师,拜程颢为师,一直到程颢去世。年以四十的杨时,不想就那么算了,于是找到了程颐,拜其为师。在大雪纷飞的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在中午向老师请教,可老师在午觉,他们就在门口等成了雪人。

虽然故事很小,可给我的启发很大,它提醒我要尊重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认真听讲,做老师的帮手。第二个启发,一个四十多的人了,还那么好学,用孔子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来形容杨时在好不过了。鲁迅读书时吃米糕,发现自己把墨水当糖蘸着吃,还说嫌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够多,这一点还嫌太少了;有人学习时,家里没有灯光,就凿开别人家的墙壁用射出的光照着书学习;有人怕晚上学习时睡着就头发挂在房梁上,用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以前很多人对学习那么痴迷,到了现在,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想着家里有父母撑着,如果现在不学习,父母死后那你怎么办?趁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你就能报答父母了。

程门立雪阅读感悟范文【篇2】

今天我读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故事讲述了在北宋时期一位名叫杨时的学问家,他虚心好学,十分尊敬老师。有一天,他和他的同学遇到了难题,去请教老师。可是老师正在休息,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休息,就在门外静静地等候。这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杨时的同学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准备去叫醒老师却被杨时拦住了。当老师醒来时,他们已经变成了雪人。他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学习。我也被杨时尊敬老师、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感动。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白天她们在学校里忙碌地工作:上课、备课、教育我们,晚上又在灯下写教案、批改作业,常常忙到深夜。班级里有五十多位同学,老师时刻关心着我们,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写字,教我们做人。当我们犯错时,老师并不是厉声地训斥我们,而是让我们勇于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老师告诉我们,犯了错误不可怕,及时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错仍然是个好学生。老师就是这样不断地鼓励我们,让我们健康成长。老师还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在语文课上忍不住呕吐,老师不但没有责怪我,还关切地询问我哪里不舒服,不嫌脏地为我打扫干净,并通知我的父母,让他们接我回家好好休息。我们在老师的无私关爱和陪伴下度过了四年快乐的时光。

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辛勤劳动,我们应该学习杨时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这样老师才感到最幸福。

程门立雪阅读感悟范文【篇3】

前不久,我看了《程门立雪》,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仍然站着。老师一醒来,看见二人仍在雪里恭恭敬敬地站着,心中十分感动。由于他十分尊敬师长,虚心求教,所以受到人家门的尊敬。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程门立雪阅读感悟范文【篇4】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叫“程门立雪”。

宋朝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叫杨时,他是一位非常尊敬老师也非常尊敬家父和家母的人,原来爸爸就叫家父妈妈就叫家母。杨时特别好学也很喜欢研究东西、钻研学问。有一天吃完午饭后,杨时约上自己的好友游酢一起去程颐老师家。想请教程颐老师一个问题,正好赶上了老师午睡时间,杨时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时间。决定等老师醒来在请教。于是杨时就和游酢在老师家门口静静地等老师醒来。不一会儿乌云密布下起了鹅毛大雪,雪下得越来越急,杨时和游酢立在雪中,鼻子冻得通红,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让杨时叫醒老师,杨时都恭敬的站着,觉得不应该打扰老师休息。大雪纷飞,两人站在屋外都快变成雪人了,又过了许久,程颐老师终于醒了,杨时和游酢才被请进了屋子里,程颐老师问;“你们为什么不叫醒我?”杨时回答说:“您是老师,我们应该等候。”

由于杨时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因此程颐老师十分感动,后来他将自己一生所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了杨时,尽心尽力地教导杨时。所以,杨时的学习进步很快。后来,他终于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学者。

杨时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大家都不远万里的来拜他为师,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个成语故事让我知道了老师教我们知识,给与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我们要向杨时学习尊敬师长!

程门立雪阅读感悟范文【篇5】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家喻户晓。故事讲的是宋代着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瑞雪纷飞。来到老师家时,老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非常感动,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读了《程门立雪》之后,我为杨时尊师重教,立志求学的精神而感动,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全国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试想:杨时经过苦心等待,程颐教给他的知识他会不认真记在心里吗?假如杨时看见老师没有时间,扭头就走,那也就关闭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可是,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在讲课,有的学生在下面说话,做游戏,有的甚至偷吃东西,真不知老师讲的知识能不能装进脑子里去。老师在班里批评不听话的孩子,可是不一会儿,这个孩子就又开始讲话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又怎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呢?

今天,我们应该像杨时那样,尊敬师长,亲近师长,让尊师重教成为一种风气,这样智慧才能得到传承。

大学章节读后感推荐


导语:《大学》里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我最赞同的是“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弃旧图新。小编精心准备了大学章节读后感推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精义》读后感500字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无诸己指的是自己身上没有这个缺点,非指责,然后你才可以指责他人这个缺点。无论是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这句话都非常适用。在家庭中,我们身为父母要想指出孩子的缺点,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就比如看手机这件事,现在的孩子无论大小都比较迷恋手机,为什么?揪其根源还是因为大人错误的榜样导致的。大人天天手机不离手手不离手机,孩子定然会对它产生兴趣。若是想孩子远离手机,我们一味的说教或者要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要求孩子的同时,首先自己先做到远离,孩子自然有样学样,渐渐的也就淡化了对它浓厚的兴趣了。同理,若是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可以从自身做起,我们每天用心读书,把业余时间用在读书上,孩子自然收到习染也就会顺理成章的参与到读书的氛围了。

在治国和平天下时,这一点更为重要。作为管理者或者带头人,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己自己先做到没有这个缺点。指出或者批评他人的缺点时候才更有说服力,别人才能乐于接受。这是一个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过程,想管人先束己。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否则说的再多都是套话,员工是不会信服,按照你指引的方向去做的。而且还会引起逆反的心理,你不做凭什么要求我呢?得不偿失。所以期待什么样的团队,首先要从自身开始,一点点的去除后天的习染,让自己的明德得以展现,从而达到亲民的效果。管理就是顺带的事情了。修身是最好的方式和途径。

阅读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阅读名著读后感,一起看看吧!

篇【1】:关于《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读后感

今天我在教室电脑上看了一则故事。名字叫《谁动了我的奶酪》

故事讲的是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为寻找自己喜爱吃的奶酪而去奔波的事。

两只小老鼠由于头脑简单,它们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当它们看到自己喜爱的奶酪突然不见时,不会惊慌失措,而是很快采取措施继续寻找新的奶酪。没有思毫的犹豫!突来的改变对它们而言早已成为习惯,要做的只是继续、、、、、、

而两个小矮人则恰恰相反,在这里我分别叫他们为A和B。在他们找到一大堆的奶酪时,心情愉悦、为之喝彩!从此他们觉得这辈子不用再愁了!可以就这些奶酪而安享晚年了!所以整天沉溺于幸福当中!然而他们却没有发现身边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很多细微的变化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观查不到。可当突然一天发觉自己的奶酪被拿走时,心情一下子跌落到了极点、不知所措,甚至都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希望只是幻觉或看花了眼、、、、、、这还只是开始!更可怜的是他们竟然想留在原地,说这不是他们的错!是谁把奶酪给他们拿走了应该还回来。可一天两天、、、、、、过去了,他们靠着残留的那一点儿奶酪,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直到这时其中A才发现这样做是错的。他觉得奶酪不见了,在原地守候是没用的,要相信事实,只有重新振作起来改变自己,去寻找新的奶酪,这样才会有转机;否则那只能是坐以待毙!后来他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重新又找到了新的奶酪。而B开始也还是不赞同他的观点,坚持认为自己原有的想法。还好最先迈出困境的A在寻找的过程中有想到他的同伴,在一路上都有做了记号!他说只要B能迈出第一步就能跟着记号沿路找到他!也就找到了新的奶酪!果不其然B在坚持不住的情况下迈出了他沉重的第一步,令他欣喜的是他看到了A做的记号!并沿着这条路一直下去找到了A和他所渴求已久的奶酪、、、、、、

整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身边的环境或某一件事情发生改变时,你也必须得跟着改变,有些东西不是我们很轻易就能控制的,那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得随之而变化,否则我们就得被淘汰。试想一下,全世界的人都在不断的进步,而你却停留在原地,不去学习,也不去改变,那到最后被淘汰的一定是你。

当今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穷人和找不到工作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甚至有些人他根本就不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随遇而安成了他们的首选,有了一点钱或生活稍稍有些着落,就觉得这已经不错了。特别是那些做生意赚了点小钱的人们,觉得这已经够了,老早就想安定享福,停止了前进。可当突然一天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了的时候,这一切又得重新再来,生活的压力会让他们再次绝望甚至是窒息!

在这个世上突发的事件太多了!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人的心理是经不起再三的打击的。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重蹈覆辙,就得时刻观查自己身边的一切细微变化,生活在这个世上很现实也很残酷,没有谁能料到今天或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没有谁能控制这一切!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时刻拥有清醒的头脑,跟进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才会有生存的可能。

就像那两只小老鼠一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奶酪不见的时候,不会想太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继续再找就一定能够找到。而那两个A和B却把整件事都想得太复杂化了,以致于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才获得重生!

其实人类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时刻都在反映着每个人的点点滴滴,很多细微的变化我们是可以发现的,只要你留心!遇到事情也不要太把它复杂化,跟那两只小老鼠学习,想简单点或许这些事会变得很容易。相信每个人都不甘落后,在这个飞速前进的社会里也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有文化、越来越有前瞻、越来越有主见,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被突发的事情而搞得不知所措!相信你也会像那两只小老鼠一样应付自如,即使是天大的事情踏了下来你也不会有多大感觉的。

行动起来吧!可爱的人们!现在上天为我们准备了一切,有待去不断的开掘。这样才会有下一顿美好的晚餐等着……

篇【2】:读时间简史有感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霍金与《时间简史》这两个名字,当时只是好奇;再大些的时候,一次课本上出现了身患异症的霍金与死神一次次的搏斗故事,当时只是敬仰;时隔四五年,有一次在参考书中看到《时间简史》这个名字,意识驱动我一定要看看。趁着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就一人匆匆忙忙感到新华书店,找了半天还询问了图书管理员才与这本书见面。

我欢乐的拿着这部精装版的《时间简史》回到了家。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时间与空间,在我看来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即是两回事,而书中将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任何方向看,宇宙都是一样的。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也都可以认为是宇宙的边缘。

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与一个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品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必然的结论是: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有速度,所以时间必然存在一个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那么时间的速度(宇宙膨胀的速度)与光速相比呢?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我们认为是超光速。而超光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的速度等价于时间的速度,我们是无法看到光的。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或许这种更为大多数人认同。而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又有个问题,是时间速度一开始就低于光速还是后来慢慢低于光速的?

这本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时间扭曲与曲线的问题。我对黑洞很感兴趣,以前也专门看过关于黑洞的一些资料片。据我了解的,黑洞是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要比其他物质远远大的多。在初中学关于物质密度时了解到:密度最小的是宇宙空间的物质,而最大的就是黑洞了。因为黑洞的体积不足一个乒乓球大,而质量却是太阳的几万倍。它的力量足以使时间扭曲,光线无法逃脱它的魔掌。有科学家指出,广大的宇宙空间中存在上万个黑洞,而且在不停的运动中。假设在太阳附近出现一个黑洞,那么整个太阳将在3——4分钟内被撕成碎片。初看还不懂为什么要用“撕”这个动词,而在看了模拟影片后,我感触到了黑洞那种残暴的手段……

我只是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出于多次与霍金、《时间简史》的巧遇,才看了这本经典巨著。有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到后来出现的问题越多,有越多的事情想不通,或许我学的知识还太浅薄,但我相信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我会完全看懂这部书的!

大学中庸的读后感3篇


《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大学中庸读后感吧!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一:

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句话,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中国的主席“”,他不仅有知识,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贪官污吏,为百姓谋幸福,发展国家。因为有了这些政府官员,中国才会富强!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二: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大学·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大学中庸读后感篇三: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着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着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有关写《大学》读后感三篇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大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大学》读后感一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二

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我所处的世界,所以只好以书中原话来表达我对其的态度,或者我希望我拥有的态度。我想这种态度在现今社会中也算得上是大学中所谓的止于至善罢。

我的大学才刚刚开始。我的大学读完了。此大学非彼大学,然而,此大学亦彼大学。

《大学》读后感三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喜欢《阅读《大学》读后感范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学阅读书籍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