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解放战争读后感800字

解放战争读后感800字

民心所向是执政基础读解放战争读后感。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民心所向是执政基础读解放战争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民心所向是执政基础读解放战争读后感

代表谁、为谁谋利益,这始终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解放战争》以其宏大的战争叙述,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执政的基础。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什么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而不能有丝毫动摇。陈毅元帅在谈到三大战役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为什么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即使付出巨大牺牲也毫无怨言,就是在于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基本观点,充分调动包括一切爱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共同奋斗,我们党也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而为之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当前,在经济危机尚未见底、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发展面临着相当多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仍然把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好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也充分说明,党是一个时刻把群众安危、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的成熟的执政党。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发展的要求依然迫切,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党也将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成果。这也是顺应民心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一个执政党存亡与否,在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党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党风好,则民心拢;党风坏,则民心散。这被历史所反复证明。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作风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等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相互激荡,一些地方风气不正、甚至腐败现象盛行。这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必须时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以优良的作风、创新的精神、赢得民心,才能打牢执政的基础,才能在时代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解放战争》读后感


《解放战争》读后感(一)

我开始阅读王树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战争》。这套百余万字2020的历史纪实作品围绕着这场残酷的战争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日本投降开始铺开,至解放海南岛而结束。文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有战争双方的往来函电,有对战双方高层领导的决策过程,有一线战士的亲历描述,有支线民工的感人事迹,冷峻严肃的文字2020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战争的得失、智慧与残酷。战争的胜利,也从另一方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团结坚韧与伟大。

相对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而言,解放战争的胜利多少带些苦涩和遗憾。前者是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胜利,而后者则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胜利。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顾的勇气,奋力抗争。而对于后者,则事出无奈、让人叹息。经过八年抗战,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内战本身已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因而战争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快意,毕竟我们同是中国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战争的现实是残酷的。解放战争的发起虽然与人民的意愿相背离,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前线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艰苦支援,共产党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彻底地消灭经过八年的战争考验,拥有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占据重点城市、铁路线及天空和海洋的国民党军。貌似强大的国民党的失败再一次说明,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的结果是民意的表达。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正强大而不可战胜的是民意而非军队,滔滔洪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为什么很多村民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将省下的粮食贡献军队,为什么帮助军队运送弹药的民工会比运送粮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觉更加骄傲,为什么支线的民工自愿抛家舍业跟随共产党的军队南征北战,为什么战斗中的共产党的士兵比国民党的士兵更加勇敢?透过解放战争我看到,共产党人领导的这支军队表达了全国绝大多数穷人的需求与渴望地主恶霸被打倒,穷人获得了土地翻了身。他们不必再通过受人欺凌卖儿卖女而苟活性命,这使他们获得了人的尊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们与同样出身贫苦的士兵之间没有隔阂。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就是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就是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就是他们这些支边民工的胜利,他们为参与打击国民党军而自豪,为献身人民解放事业而身感光荣。

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被国民党所视而不见的穷苦大众,用腿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快速穿插、构筑工事、弹药粮草、伤兵救治,数万大军远距离运动作战却又不被敌人发现,没有民众的支持绝对不可能完成。至于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和勾心斗角,不过是加速其内部溃败的催化剂。这次阅读,让我对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和过去1945年至1950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阅读也让我对所谓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认识。民主不光是选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脚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成长于80年代的我们来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我们甚至对战争双方的主要将领也早已耳熟能详。战争的残酷,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我们来说似乎难以想象。抛去了一线士兵奋不顾身背后的精神动力,抛去了支线民工拼死支援的背后原因,很多答案,轻描淡写,即便是真理,也可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歌颂或者鞭挞了什么,而在于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让我们在阅读时回到战争的场景中,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那段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建国已逾甲子,那时战场上厮杀的老兵现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化为枯骨,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仍在领导着中国人民继续艰难的前行。这段日渐模糊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遗憾的是书中只有几幅简单的作战地图,很多战役仅从文字2020描述中难以体会全貌。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不断补充战争的细节,将每一次战役的指挥与地理结合到一起,让解放战争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感谢王继红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厚厚的书。


《解放战争》读后感(二)

我开始阅读王树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战争》。这套百余万字2020的历史纪实作品围绕着这场残酷的战争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日本投降开始铺开,至解放海南岛而结束。文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有战争双方的往来函电,有对战双方高层领导的决策过程,有一线战士的亲历描述,有支线民工的感人事迹,冷峻严肃的文字2020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战争的得失、智慧与残酷。战争的胜利,也从另一方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团结坚韧与伟大。

相对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而言,解放战争的胜利多少带些苦涩和遗憾。前者是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胜利,而后者则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胜利。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顾的勇气,奋力抗争。而对于后者,则事出无奈、让人叹息。经过八年抗战,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内战本身已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因而战争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快意,毕竟我们同是中国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战争的现实是残酷的。解放战争的发起虽然与人民的意愿相背离,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前线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艰苦支援,共产党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彻底地消灭经过八年的战争考验,拥有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占据重点城市、铁路线及天空和海洋的国民党军。貌似强大的国民党的失败再一次说明,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的结果是民意的表达。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正强大而不可战胜的是民意而非军队,滔滔洪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为什么很多村民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将省下的粮食贡献军队,为什么帮助军队运送弹药的民工会比运送粮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觉更加骄傲,为什么支线的民工自愿抛家舍业跟随共产党的军队南征北战,为什么战斗中的共产党的士兵比国民党的士兵更加勇敢?透过解放战争我看到,共产党人领导的这支军队表达了全国绝大多数穷人的需求与渴望地主恶霸被打倒,穷人获得了土地翻了身。他们不必再通过受人欺凌卖儿卖女而苟活性命,这使他们获得了人的尊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们与同样出身贫苦的士兵之间没有隔阂。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就是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就是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就是他们这些支边民工的胜利,他们为参与打击国民党军而自豪,为献身人民解放事业而身感光荣。

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被国民党所视而不见的穷苦大众,用腿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快速穿插、构筑工事、弹药粮草、伤兵救治,数万大军远距离运动作战却又不被敌人发现,没有民众的支持绝对不可能完成。至于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和勾心斗角,不过是加速其内部溃败的催化剂。这次阅读,让我对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和过去1945年至1950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阅读也让我对所谓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认识。民主不光是选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脚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成长于80年代的我们来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我们甚至对战争双方的主要将领也早已耳熟能详。战争的残酷,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我们来说似乎难以想象。抛去了一线士兵奋不顾身背后的精神动力,抛去了支线民工拼死支援的背后原因,很多答案,轻描淡写,即便是真理,也可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歌颂或者鞭挞了什么,而在于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让我们在阅读时回到战争的场景中,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那段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建国已逾甲子,那时战场上厮杀的老兵现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化为枯骨,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仍在领导着中国人民继续艰难的前行。这段日渐模糊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遗憾的是书中只有几幅简单的作战地图,很多战役仅从文字2020描述中难以体会全貌。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不断补充战争的细节,将每一次战役的指挥与地理结合到一起,让解放战争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感谢王继红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厚厚的书。


《解放战争》读后感(三)

在我们的记忆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在和国民党部队作战时都是百战百胜,所向霹雳,但当我们今天从《解放战争》这本书里看到从山东千里迢迢刚刚出关的东北民主联军时一定会让你吃惊不小。当时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由于黄克诚所说的七无,部队的后勤保障几乎无从谈起,而武器装备又远远落后于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部队,政治上由于停战协议里规定国民党的部队可以在东北地区随意调动,停战协议里更没有承认共产党的部队在东北的正式地位,所以这时东北民主联军中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各部队都处于四处游走的状态时。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的林彪面对自己部队的这种现状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更要面对国民党部队灼灼逼人的进攻此时他身上的压力会有多大。

林彪要求主动向杜聿明进攻的请求没有被批准以后,便只能带着由山东过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北撤退,当他们民主联军总部撤到辽宁法库时,其中山东军区一师和新四军三师七旅也撤到法库以西的秀水河子村,刚到村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很快就追过来了,在严峻敌情的压迫下,部队只好撤出秀水河子村,并向国民党部队发去信函,要求他们遵守停战协议,但是国民党部队不但在秀水河子村修筑工事,还向法库发起进攻,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是多么凄凉,看到人家过来我们走,人家要打我们发信函希望不要再打了。真是欺人太甚了,林彪觉得不能再退让了,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不要被对方打垮,自己就把自己打垮了,林彪没有请示中央便决定在秀水河子向国民党打响第一枪,这次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斗进行的异常艰苦,紧随其后的沙岭一战进行的更为艰苦。我辽东部队虽然在这次战斗中伤亡国民党六百人,但自己却伤亡了两千一百五十九人,而且沙岭一战是以东北民主联军的失败结束。

秀水河子和沙岭这两次战斗虽然看似不大但对于我们认识当时东北国共两军的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新六军是国民党的精锐之师,是参加过滇缅战役的主力部队,战斗素质高,而且武器装备远远高于当时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这一点我们可以容易理解,关键是沙岭一战是林彪亲自指挥,敌我伤亡比例竟然接近一比四,这样残酷的现实才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虚弱。这一仗更清楚的让我们知道了威震华夏的四野在东北起步时是多么的艰难。秀水河子和沙岭两次战斗以及以后的四平保卫战都以林彪指挥部队撤出为结束,我觉得这几次战斗的意义不是以输赢来判断,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任由这种状态发展下去,国民党部队的气焰会更加嚣张,民主联军的士气会更加低落。俗话讲人凭志气虎凭威林彪之所以知道这两次战斗虽然没有获胜的把握但也要打,就是通过这几次战斗灭一灭国民党军队的锐气。更要聚一聚民主联军的士气,我觉得秀水河子和沙窝两个战斗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从前看过一个报道,林彪在黄埔军校刚毕业以后到北伐军当见习排长时,当时林彪所在的北伐军打到河南一条河南岸时,上面下达命令部队原地待命,停止进攻北岸的敌军,这时的林彪没有听从上面的命令带领他这个排冲过河去,把河北岸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很远。后来上面问林彪为什么敢带着这么点人就冲过去,林彪说北岸的部队已成狼狈之师,士气全无,所以乘胜追击是最好的选择。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林彪从参军开始就知道一个部队的士气是保证这个部队战斗力的最主要因素。

四六年一月十日停战协议签订以后全国其他地方都进入到一个相对安稳的状态,但东北三省不同于其他所有地区,因为苏联根据协议将很快从东北撤出,由于苏联的撤出此刻的东三省将出现真正意义的政权空白,军事真空,所以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决战已经刻不容缓。此时进驻东北的国民党部队通过几个月的调兵遣将已经基本到位,国共两党部队力量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国民党部队先后占领沈阳,鞍山,营口,共产党的部队为了自己能在东北站住脚抢在国民党部队之前占领了四平,随着国民党部队又占领了法库和开源,一场围绕争夺四平的决战已不可避免。《所以当林彪到达四平以后,他向中央表达了坚决与敌决一死战毛泽东立即回电,表示的也是不惜一切的决心》(摘自解放战争上册93页)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四平这里不惜牺牲几千人也要在这里和蒋介石决一死战,就是要在国共两党谈判中用战场上的实力为共产党争取到更大的利益。林彪也深知四平一战对于国共双方的战略意义,所以他也调集了十二个团部队到达四平。但随着本溪的失守,杜聿明指挥的部队又得到了加强,随着国民党部队的增加以及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东北民主联军的伤亡越来越大,黄克诚此时也向林彪和毛主席提出部队进入东北以后伤亡太大,如长期坚守四平主力部队将消耗殆尽,建议让出四平和长春。此时的林彪也非常为难,因为他知道四平已经保不住,但有毛主席全力保卫四平的命令所以林彪从还是要尽可能坚守多一些时间,随着塔子山的失守,林彪想的已不是坚守四平了,而是一旦撤退后路被堵死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他没有请示中央就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四平失守后是林彪在东北最狼狈的时刻,在和罗荣桓,彭真商量以后把长春也舍弃了还是一直向北跑,跑过松花江后,忽然发现蒋介石不追了。从解放战争这本书里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蒋介石的进攻止步松花江南岸,第一美国人怕如果国民党真的独占东北,那样苏联可能也以各种理由不从东北撤兵,后续的问题怕更复杂,所以马歇尔以取消美国军援为要挟,要求蒋介石停止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第二是山东陈毅部队连克国民党几个重要城镇,国民党山东战场告急,他要抽调一部分部队回山东,第三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对鞍山的进攻使国民党鞍山失守,又有海城国民党一八四师师长起义,南满战事告急,这样几个因素重合在一起,所以蒋介石才止步到松花江南岸。

看过《解放战争》这部书的描绘我们深刻体会到四平保卫战进行的异常惨烈。四平保卫战虽然以东北民主联军的撤出而结束,但四平保卫战的意义要远远高于这次战役的胜负,首先四平保卫战有力的阻止了国民党部队北进的势头,八千东北民主联军战士的鲜血让蒋介石知道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为共产党在于国民党的谈判中争得了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四平保卫战蒋介石会只打到松花江南岸就不往北再打吗。没有四平保卫战马歇尔会出面阻挡蒋介石停战吗,没有四平保卫战林彪会在撤到松花江以北有了喘息的机会,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四平保卫战林彪的部队不是被赶到苏联就是被赶到深山老林。即使以后可以靠建立根据地战胜国民党也要推迟好多年,尽管现在对四平保卫战争议很多,我觉得还是要从解放战争整个过程去肯定四平保卫战的意义,

四平保卫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常年钻山沟的土八路知道了什么是城市保卫战,这一点林彪做了很好的总结《四平八天的战斗,林彪已清楚的认识到目前我军作战的弱点:没有城市防御作战的基本经验,官兵们只知道向前方射击,缺乏与友邻部队策应的意识,火力配备的层次和纵深都不理想,无法形成有效的阻击火力:战场上没有统一的射击命令与信号,有的部队开火太早,致使敌人临近时弹药不足:部队交接阵地时没有顾及工事的交接,造成接手阵地的部队在工事已全部失效的情况下出现大量伤亡,。而国民党新一军却在步炮协同,营连进攻和交替掩护方面都显示出老练的攻坚经验》(摘自解放战争上册97页)林彪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能够通过一场败仗总结出这么精准而又详细的战斗经验和教训真的让每一个指战员不得不佩服。而且林彪还在四平保卫战时提出并应用了一点两面战术,我们知道决定一场战役胜负除了要有战略的正确指挥,还要有正确战术的运用,林彪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既能够对全局进行战略指挥又能够对部队战术进行如此详细的指导的确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王树增解放战争读后感


王树增解放战争读后感

代表谁、为谁谋利益,这始终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解放战争》以其宏大的战争叙述,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执政的基础。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什么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而不能有丝毫动摇。陈毅元帅在谈到三大战役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为什么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即使付出巨大牺牲也毫无怨言,就是在于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基本观点,充分调动包括一切爱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共同奋斗,我们党也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而为之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当前,在经济危机尚未见底、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发展面临着相当多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仍然把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好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也充分说明,党是一个时刻把群众安危、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的成熟的执政党。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发展的要求依然迫切,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党也将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成果。这也是顺应民心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一个执政党存亡与否,在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党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党风好,则民心拢;党风坏,则民心散。这被历史所反复证明。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作风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等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相互激荡,一些地方风气不正、甚至腐败现象盛行。这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必须时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以优良的作风、创新的精神、赢得民心,才能打牢执政的基础,才能在时代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解放战争读后感: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力量


解放战争读后感: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经济方面,我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淮海战役时我们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

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审视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战争中作战双方军事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的较量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创建新中国的艰难进程中,共产党人高举理想的旗帜前赴后继,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的理想,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热诚而坚定的拥护,而人民一旦认清他们的社会理想,迸发出来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足以摧毁一个旧秩序并创建一个新世界。”

铭记历史,是要鉴往知来。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我今年83岁了,眼力不济,除了读报,书已很少看,但人大机关赠送的《解放战争》,尽管长达1400多页,还是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对那段历史有感情。由于书里的字小,为了看清内容,白天,我坐在阳光明亮的一角,一字一句辨读,夜晚,在灯下举着放大镜看,仍然吃力。后来,有人告诉我:每天下午5点,上海电台请播音员朗诵这本书。于是,我改用耳朵“读”,真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到现实。

我常常说:老百姓就是天。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这一点。书里有几句话,让我再一次追忆过去、接受教育:

第一句,是毛主席说的: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个道理,在书中写得朴素易懂。那时候打仗,老百姓都牵驴赶羊跟在后面,供给子弟兵吃饭。我们官兵大多是翻身农民的子弟,父母送他当兵时,老大在家,种着共产党分的地,吃自家结的粮食,再不用给地主交租了。老二呢,当然要上前线打仗,决不让“蒋匪军”回来。正由于为穷人打天下、为群众谋利益,老百姓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

第二句,是陈毅同志的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他说得既形象,又深刻。淮海战役时,我们在数量和装备上都不占优势,但子弟兵的背后,却坚定地站着全体老百姓!要知道,国民党的补给全靠空投,而我们是靠老百姓顶着枪林弹雨,推着几百万辆小推车,为前线送粮食、运弹药、拉伤员。请想一想,假如没有亿万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我们能打跑“老蒋”吗?能推翻“三座大山”吗?

第三句,是书里引用的资料:徐向前同志率兵攻打山西运城时,“周边几十里地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卸下来送上阵地”,“门板总数达到十七万块之多”,“对于百姓来讲是真正的毁家助战”。我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所以,人民不惜把最后的门板都拿出来支援战斗,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虽然,历史已过去几十年,但一想起这份鱼水交融、血肉相依的亲情,我就会深深地缅怀,无限地感慨。

我虽然没打过仗,但当年那种翻身做主人的感受却刻骨铭心!解放后,我从“泥腿子”起家,务过农,搞过“土改”,还蹲过“牛棚”,有幸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前后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走向富裕时发自内心的喜悦。6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我认定一条真理:共产党人,只有按照毛主席教导,象种子那样和当地人民牢牢结合,才能拥有无穷力量,才能战胜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记得五、六十年代,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家常便饭”,没什么了不起,更没什么特殊性。下乡时哪有小车接送?都是骑自行车,或开“11路电车”(两条腿)。而且,在农户家一住起码半个月,和农民在一张桌上、一口锅里吃饭,他吃啥,我也吃啥,并按规定付钱。有些事,至今回忆起来都挺有意思。比如,副县长邹秀珍有几次骑车下乡,匆匆忙忙,早饭都没吃,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临时靠在路边,掏8分钱买一副大饼油条点点饥。那时,这种事经常发生,不足为奇,现在想起来倒有些感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你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他们会信任你、拥戴你吗?如今时代变了,物质条件好了,生活也安逸了,但少数干部的精神和思想却出现“滑坡”,有的人甚至贪权夺利,损害老百姓。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老干部们一起聊的时候,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批评那种当官作老爷的干部“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基层工作一窍不通,群众疾苦不放心中”。

说到这里,我想对年轻党员们掏几句心里话。你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年纪轻、知识新、脑子活,这些都是优势,但是,希望牢记“两个千万”:一是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共和国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想当年,解放川沙时,光在小营房那里就血战7天7夜,牺牲了343名战士,在高桥激战中更是倒下了1525名战士。二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一定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象《解放战争》所写的那样,永远与人民结合在一起。只有那样,老百姓才会千方百计地拥护你、支持你。

最近,我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消息,颇感欣慰。截止底,重庆市委已把25万人次的机关干部 “赶”下乡,与农民“三同”,还规定每天向同住的农户支付食宿费,干部们由此结对了50万户“穷亲”,思想上深受触动。这个例子说明,只要下定决心,动真碰硬,管好党风廉政、抓好队伍建设、服务好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一定会大有希望!

读了《解放战争》,感想说不完。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0大寿之际,我这个老浦东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坚守信念,牢记宗旨,竭尽绵薄,在“十二五”发展的新征途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余热!

读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


读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

在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严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前面,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用自己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便跟着前进一步。”“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愿意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情愿,与自己的部队一起承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行进在淮海战役的所有道路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

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谁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谁就能取得胜利,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党所处的情况和面临的任务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我们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作为执政党,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却也是脱离群众。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在的许多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党群、干群关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执政党,我们党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必须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做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一目标,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和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发生。

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


在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严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前面,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用自己

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便跟着前进一步。”“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愿意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情愿,与自己的部队一起承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行进在淮海战役的所有道路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

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谁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谁就能取得胜利,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党所处的情况和面临的任务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我们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作为执政党,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却也是脱离群众。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在的许多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党群、干群关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执政党,我们党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必须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做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第一目标,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和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发生。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


篇一: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后感

每次彭彭都会推荐好书这次也不例外,能够和一群快乐妈妈们在一起聊读书感更是一大趣事。《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两本书又带给我了一些启示。上次读书会后老公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希望你们做的这些事不仅仅只是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要打动别人的心”。其实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更在意的是看见自己,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所以每次我会很认真的去“悟”书,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书只有两个部分13章节,如果是泛读可能一天时间就能看完,而对于我这样喜欢边看边注解边联系实际的家长来说就需要三个星期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原来那些沟通的语言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第一次接触那些语言是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那本书,当时它带给我至少是视觉上有一种和心接近的育儿技巧,但是因为是带着技巧的语言我会觉得很难运用,总是不知不觉走回老路上,自从一年前参加了书中类似的父母学习后,我开始了系统的接触育儿教育,时尚的说法是“自我成长”课。在学习中我们会有意识的练习书中的沟通方式,去感受我们平时说给孩子听的语言中孩子会感受到的信息。我们发现有时候我们会挖苦孩子、诱惑孩子、抱怨孩子、欺骗孩子、讽刺孩子、最多的是指责孩子。我们还发现孩子发生状况首先不能淡定的是我们家长,我们爱面子有时候会虚荣心作怪,我们不愿看见孩子哭泣受委屈,我们甚至不敢去面对孩子的痛苦。《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说“人生苦难重重”;古人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们说“孩子你的情绪让我知道,我会用心去感受你”。

第一章节“孩子也是人”。我们只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对待,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看到孩子理解孩子。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我负责养育,你自己负责成长。

第二章节“父母也是人”。教育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如果把孩子当做精神的附属品,我们的关系就会混乱。只有划清了与孩子的界限,家长才能更好的接受自己,再链接家庭。当我们把自己看清时,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我们能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我们身体和心智都在成熟。再去看孩子的哭闹、打人、调皮我们会去了解情绪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再焦虑孩子的状况因为我们明白这是孩子成长的路上必定会遇到的,我们会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可以接受,你的行为是要受到限制。

读完后,我会很感谢儿子。因为孩子总能真诚的把他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与我分享,我也很高兴自己能在孩子闹情绪时帮助到孩子,我发现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

记得这次去旅行在孩子间为了玩手机有了故事。地点:洗脚城。旅行到了最后一天,几位美妈都累得够呛于是乎决定洗洗正宗的成都脚浴,孩子们怎么办呢?玩手机游戏吧。四个孩子倒也愿意互相交换了手机,刚开始N没加入,她在一个人看电视,一段时间后N没意思了提出也要参与其中,跳跳小朋友跟妞妞换了手机,没想到还刚刚换到的手机十分钟就没电了。妞妞继续看电视,又过了一会她提出想玩手机(这里要提醒大家,没电的手机是笑哥的,妞妞的手机在跳跳手上),但是妞妞没有强行去抢,她只是在跳跳和笑笑两人中游离,提出想玩手机。跳跳慢慢的说,我在玩啊。笑笑坚定的说,那不行我正在玩。(我当时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时候不能强行要求笑笑让出手机,他一定会说是她换到的手机没电了为什么我要给妞妞。我选择继续观察)看到这样的场面,家长心里一定会感受到妞妞她很礼貌的在遵守规则,虽然换回来的手机没电了,她也没有强行去要回自己的手机。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家长会很难淡定,于是我和跳跳妈还是忍不住介入了。当然首先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让出手机,两个孩子都没有同意,这时最小的朗朗弟主动把自己的手机让给妞妞玩,妞妞没有要,她希望拿到跳跳的手机,而跳跳的手机现在在笑笑手里。正在介入中,这时笑笑手里的手机响了,跳跳妈接过手机接电话。接完电话跳跳妈做出了一个决定把手机给了妞妞,(我想这会有故事了,笑笑一定会坚持要求要回手机的,我做好准备应付)这时候笑笑暴跳如雷,口口声声说“骗子”。我都没问跳跳妈是不是当时都被吓着了,看到笑笑如此举动我抓住他的肩膀说“笑笑,你是说阿姨没经过你的同意把手机给了妞妞,你心里很生气是吗”?笑笑咬着牙从牙缝里又蹦出一句“阿姨是骗子”。我还看见笑笑拳头握得死死的,那架势好像就要往跳跳妈身上扑过去,孩子还是没有那么做,我也死死的抱住了孩子,“笑笑,你认为阿姨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把手机给了妞妞,所以你说阿姨是骗子”。笑笑没有说话,放声大哭起来,我把笑笑转过来面对我接着说“笑笑,妞妞她拿到手机没多久就没电了这对妞妞是不是会觉得不公平”,笑笑的情绪似乎平静一些了。我接着说“如果你是妞妞你会开心吗,手机是跳跳妈的,她有处理手机的权利,而且跳跳妈妈再把手机给妞妞的时候告知了你,希望给妞妞玩一下”。笑笑听后似乎有了一些理解,他没有再继续哭,情绪也逐渐转好后来还跟跳跳妈道了歉。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可以看到,情绪被观察认识后就能把自己与情绪剥离开来。至少当时我没有被孩子的情绪吓到,我反而很高兴孩子会遇见这样的状况,生活中会发生很多和自己意愿不太相符的事,我们不是要去改变别人我们要去认识自己,套句俗话“善解人意”。笑笑的手机没电了,作为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他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只会直观的认为手机已经换了,没电了和我没关系。我会去用这样的方式理解孩子,当我把这件事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用观察的心态去看待是,我会发现我不会因为当时的状况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因为我的情绪没有被影响我会很能理解双方。

因为这本书让我对曾经那些依稀模糊的沟通方式有了更清晰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坚定了自己一直坚持的沟通方式。忽然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在一群好朋友中我总能体悟到幸福感。

篇二:尊重是最大的爱——读《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有感

真的很幸运,偶然的机会在新浪少儿博客和新浪亲子看到青豆书坊有试读的活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提出了申请,之后经历了不敢相信到欣喜若狂的心路历程。在此要特别感谢新浪少儿博客、新浪亲子中心、青豆书坊,还要特别感谢青豆书坊的企划刘汶宴。拿到书后,忙里偷闲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认真读下来,感触真的颇多。一直在琢磨该用什么方式来跟大家分享我的喜悦和感受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除了寻找机会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外,当然不能忘记了新浪博客哦。分享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早日找到营造快乐家庭氛围的力量和源泉。

可以说从05年夏天成为准妈妈后,自己曾经很惶恐,自己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该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呢?所以如饥似渴的看了好些胎教、育儿之类的书,这些年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需要不断成长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一次“萨提亚家庭成长模式”的公开课,才明白通过不断摸爬滚打努力的经营幸福婚姻、营造和谐家庭的过程,不断有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父母的成熟和家庭的成长。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不同于一般的家教书籍,通篇很少说教,而是将家教理念用生活化的故事来叙述的。整本书以三个孩子的妈妈珍的口吻来叙述,围绕吉诺特博士的家长培训课堂而展开,珍把培训课堂中学到的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同时在课堂上所聆听的不同家庭的问题交流,每个母亲及珍本人在课堂下的努力尝试,以及珍对吉诺特博士所讲知识的拓展思索,以一种非常轻松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努力为读者传达的主题无非是“尊重孩子”和“尊重自己”而已。

第一部分围绕孩子的问题进行描述,向读者展示“孩子也是人”的理念。这个部分读下来给的感受就是,作为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尊重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作为父母的最大责任就是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的感觉;要避免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以描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赞赏、帮助和指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在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真实的感受”、“在感同身受中体会孩子的变化”;父母要尊重孩子,努力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帮助孩子“解决自理问题”;父母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孩子,发自内心的“描述你看到的或感觉到的”进行描述性赞赏,借助幽默和想象的力量来成功转化孩子的不好情绪;父母应该是“储存孩子最美好回忆的仓库”,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为孩子设定一个好的角色”,并向孩子已经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人那样对待他们,而不是“百无一用”的小先生、刁蛮的小公主或是爱抱怨的孩子。

第二个部分围绕家长们的角色来进行描述,提醒“父母也是人”的观念。作为父母来说,要爱他人,首先要学好爱自己,而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自己。其实父母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不应该是孩子的附属品,更不是配偶或者家庭的牺牲品。对于父母自身,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感觉,重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和自己对话,摆脱负罪感,寻找更人性化的方法来表达愤怒,从而把自己修炼为一个具体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成为一个好父母的形象。在父母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接受自己的感受”,不要过于压抑自己,很多时候坦白自己的糟糕感觉其实是一种释放,我们也需要独立于孩子之外的生活;为人父母,要保护孩子、保护家庭,首先要从“保护自己开始”,如果无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让全家人跟着遭殃,坚持强调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性,就是为孩子做了好榜样;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学好摆脱“负罪感”,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成长环境、无法解决孩子棘手问题的时候、与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的时候,避免形成“负罪感”的心理,学会换位思考,尽快转化情绪,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寻找更人性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有在我们认识自己、接受自己、重视自己的时候,才可能成为慈爱、沉稳、有经验的父母,父母唯有尊重自己、爱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喜欢自己,喜欢父母,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形成好父母的形象。

记得果姥姥来伺候月子的时候,经常念叨“养儿无小事”,当时不太理解,后来在养育果果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育儿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承认和接受孩子的感觉,让他们得到尊重。而在这之前我们自己也必须完全的认识和接受自己。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爱的真谛是使双方感到快乐和满足。要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就需要爱,而作为父母来说,尊重孩子、尊重自己才能给家庭带来和谐,才能创造快乐,所以尊重是最大的爱。《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本非常不错的家庭教育指南,希望更多的爸妈从中获益,让我们一起来轻松做好父母,轻松养好孩子吧!

不要被虚荣心所迷倒—读《项链》有感


不要被虚荣心所迷倒读《项链》有感

这几周,我读了《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小故事有《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等一些有深刻哲理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项链》,现在我就来我大家讲讲吧!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玛蒂尔德的女人,有很强烈的虚荣心,好像永远得不到满足,她为了参加舞会花了400多个法郎,之后,又向弗兰斯基太太接了一串项链参加了舞会,但后来却把这串项链给弄丢了,于是他们买了一串新的项链,用了10年还清了债务,在这10年中她明白了做人要朴素,而不能虚荣或骄傲,但到最后才知道那串项链是只值500法郎的假项链。

但我自己还是认为玛蒂尔德知道这个消息后并不会为此感到惊讶,因为他在还债务的过程中明白了许多,他明白自己过去太过于虚荣而不知道满足,又十分骄傲又自大,但经过这10年之后,他变成了一个朴素.节俭.谦虚的人。是啊!在我们生活中不能被虚荣所迷惑,而要学会谦虚与朴素,不能看到被人有社么东西,自己也一定要拥有它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懂得自己一定要知道满足。

让我们做一个谦虚而又朴素的人吧!

读《动物解放》有感


经过一个多月的阅读《动物解放》一书,我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动物不仅仅是动物,同时他们还是人类的好朋友,该书能唤醒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不要盲目地滥杀动物、残酷地虐待动物,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同时还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内动物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类不断解放自己的历史。在人类解放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或可能将这种解放运动扩展到人类以外,比如像非人类动物,人类对于非人类动物的暴行,如同持续若干个世纪的白人对黑人的暴行一样,这种暴行已经给今天的动物造成巨大的痛苦和劫难。所以,动物解放运动呼声迭起,但动物解放障碍重重,他们不能组织起来反抗虐待,不能像人一样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可见动物的解放运动是何等的艰辛!

身为高度文明的人类,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动物“老朋友”?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来善待动物、保护动物:

1、从小事做起,端正态度,树立爱护动物的高尚美德,毁灭动物,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己。

2、加强普法宣传力度。让媒体与社会各部门相配合,加强对保护动物的舆论宣传教育工作,使《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人人都意识到滥捕、滥杀、滥食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3、勇于与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径作斗争。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林业、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互相配合,坚决打击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动员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举报、协助公安部门,不畏惧恶势力,坚决与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作斗争,从根本上遏制这一违法行径的蔓延。

4、树立不食野生动物、健康饮食新观念。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不食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观念,摒弃不良饮食陋习,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从餐桌做起,争做遵纪守法、有爱心的社会主义公民。

保护动物、关爱动物、善待动物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也包括了对待动物朋友的和谐,因为动物也是有生命尊严的,让我们每一位中学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尽力去保护动物这一人类的“好朋友”,为动物世界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我们人类营造一个“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

最后,让我们大声向社会呼吁: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希望动物解放运动如火如荼,渴盼动物世界的第二个春天早日到来。


读《解放自己》有感


解开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

——读《解放自己》有感

人类是毋庸置疑的社会性动物,我们群居,我们社交,中国人更是如此,五千年来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近年来刮起的厚黑之风,我们都在紧紧的和这个社会联系在一起。年幼时我们依附于父母,少年时,我们受教于师长,成年之后,我们游走于社会的洪流,一切顺理成章,也都理所当然。我们做这应该做的事情,做着对的事情,做着高性价比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我们却一直都不快乐,一直都觉得不自由?

刘广迎老师在《解放自己》一书中,给我们讲了许多道理,我们该放下,我们该低头看破,该怀揣着童心如治病之良药,可是却总有一种像电影中说的"我们读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迷茫感,总想无所顾忌的马上抛下一切禁锢,却又很难挣脱。

昨天碰巧读到了一些文章,其中一些相似的观点,突然给了所有的道理一个阶梯,让很多包裹着的答案有了可实践的出口。文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词——共生关系,一种缠绕着国人的无形中会逐渐令人窒息的病态共生关系。

我以为,这样没有界限的共生关系,正是我们难以挣脱的症结所在。

共生关系正如藤蔓之于树干,这是我们渺小的个体对集体的依赖,但这样失去自我禁锢自我的依赖往往会让我们深受其害。

如若说人类对家庭的共生依附是因为亲情的温柔负担,那么人类对社会的过分攀附,就会使我们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审视明显失焦。就像刘广迎书中写到的"明白人"的活法,知道自己要什么,得到了什么,舍弃了什么,这样明明白白的活着,才能真切的看到自己手中抓着的,脚下踩着的,切切实实的幸福和快乐。可是我们过快的共生节奏,就想把我们挂在了一列飞速前进的"高铁"上,我们触不到奋力拼搏的真正内核,活的心惊胆战岌岌可危,却又不能一跃而下选择自己的行进速度,就只能像父辈们那样,像这个社会中的其他人那样,做着大家一起做的事情,追求着竞争带来的虚无的快感,心里却总揣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内外差异的煎熬中疲惫度日,我们看不得失败,所以没勇气追寻自己,我们看不得别人过得更好,于是又忍不住的怨天尤人。

如今,我们之于社会就像绸缎之于荆棘,过分的同步率就像荆棘的刺,牢牢抓住的绸缎,却也生生扯坏了绸缎,而绸缎既心疼自己的锦绣华丽却又怕被荆棘重重撇下。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舍不得浪费攀登的一分一秒,没有时间审视自己,也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真正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就产生了我们对自我认知的失焦。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看破"和"放下",意在点醒沉迷于竞争节奏中的人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本质,和社会的完全共生往往会左右我们的价值取向,习惯性的以大众推崇的好为自己的好,一种人推崇的物质享受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然而人生并不甚相同,我们每个人生而独特,该有自己的活法,也该有自己多元的追求,人生最可怕也最可悲的,往往就是违背了自己的初心,活成了别人心中成功的样子。

正如文中引用的萨特的话: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的。然而也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应当明白,那些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关乎灵魂自由的事情,是可以自己做主的。(烟台公司姜宇航)

本期由国网滨州供电公司出品

《UNIX系统基础》读后感


《UNIX系统基础》读后感

看完《UNIX系统基础》,感觉大致对UNIX系统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细节上还有待去研究,否则无法领略到该书的精髓所在。干IT这行真的很累,不过还好我对这行还蛮有兴趣,生活就是这样,要么去享受要么去忍受,细细去品味,会发现新的风景。

通过读这本书的系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它运用的一个设计思想类的定律,学习的过程不能坐在井里去看这门课程,我想还是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掌握操作系统中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否则操作系统就会无形的被自己的思想态度教条主义的框框。操作系统其实就是控制其他程序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为了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它具有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是设计和实现软件工业的基础和内核。从应用人的角度出发,好的配置和全面的功能很重要,所以,从我的角度出发,抱着对其的期待去研究它更有一些趣味。

可以看出在UNIX环境下编程,无论是shell,perl语言、c语言都有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某些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这里还有一些不得不提的地方,UNIX系统下编程不得不涉及到shell下的操作,能熟悉而高效的使用shell下的命令,就能让在UNIX环境下无论是编程还是系统使用甚至管理方面都变得游刃有余,所以想要更加了解UNIX系统的功能操作,对UNIX环境和shell语言也要并行学习,这样对于想真正的理会UNIX的哲理和思维的人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只要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这本书,可以领略到UNIX系统的大概,这时需要进一步全面的进行学习,烦躁来不得,因为UNIX并不是为了那些仅仅为了新鲜而以为一切就像windows一样简单化处理就行的人而设计的。

读《税法基础理论》有感


读《税法基础理论》有感

【作品】 《税法基础理论》

【作者】 刘剑文 熊伟

【出版日期】 2004-09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税法基础理论》是刘剑文、熊伟合著的一本税法知识理论书。刘剑文教授是大陆知名的税法专家,《税法基础理论》也是税法学研究文库中的经典专著。

《税法基础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分别是上篇的税法总则,中篇的税收债法和下篇的程序税法。整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清楚,倘若想要认真做税法的学术研究,这本书是需要精读两三遍的。然而自己仅仅粗略看过一遍,做了下及其粗简的思维导读,并写了下读后感,远远没有把最精华的内容吸收到位。这本书需要反复读,细细品味。

《税法基础理论》的上篇税法总则开篇先介绍税收的概念和类型,区分财政学和税法学的区别,认为财政学更多关心的是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研究的事如何提高税收经济活动的效率,减少税收的负面影响;而税法学更多着眼于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权利来源的角度考虑纳税人基本权的实现过程,以体现对征税权的制衡和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刘剑文教授认为税法学应该是独立的一门法学二级学科,它有自己的研究框架,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如果仅仅认为它是宏观调控法而归入经济法范畴那就大错特错。接着,刘剑文教授提出了"税收国家"的理论来源和在中国的财政实践,他认为"税收国家"的课税权力来源于人民主权理论,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是税收国家存在的基础。并分析了"税收国家"课税权力的纵向和横向配置,横向配置主要有税收立法权、税法征收权、税收司法权和税收违宪审查权,纵向配置主要有地方税收立法权和地方税收收益权。刘剑文教授认为税法独成体系,它有自己的一套法律关系逻辑存在,例如税法的法律关系可以分成税法宪法关系,税法实体法律关系和税法程序法律关系,其中税法实体法律关系又可以分成税法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和税法责任法律关系;税法程序法律关系又可以分成税法征收法律关系,税法惩罚法律关系和税法救济法律关系。而且以往是以权利关系学说来作为税法的理论基础,从而绑定了税法和公法的关系,认为税法是属于公法的范畴。而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税法认知的不断加深,现在税法的理论学说逐渐从权力关系说转变至债权债务学说,从而使税法和公法发生脱离。在此基础上,刘剑文教授还论证了纳税人权利的由来,从宪法资源中、税法本身规定中抽离出保障纳税人权利的规定。例如宪法中规定的平等权、财产权、生存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税法征收中的保障权利、处罚中的保障权利还有救济中的保障权利等。并借此延伸出税法法定原则、量能课税原则和税收规避与实质课税主义、纳税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等等。

在中篇的"税收债法"中,则进入了实体知识的学习。刘剑文教授从税法的发生、变更、溯及调整、消灭、扩张、税收的附带债务、优先权、返还请求权等角度以此详细解释了税法从无到有,从有归于无的整个过程。在税收的发生中,刘剑文老师阐述了税法发生的条件,主要涉及税收的客体、客体的归属、纳税人、税基和税率等要素;在税收债务的变更中,先论述税收债权人基于法律行为的变更,并断言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基于法律行为的更变;基于法律规定的变更则是存在的,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收益权的调整等,还有第三人取得法定代位权情况。但对于第三人取得的法定代位权的性质作者进行了区分,认为第三人取得的法定代位权属于私法性质上的权利。接着刘剑文教授又从税收债务人变更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他认为债务人的变更有可能是基于法律行为的变更,例如免责的债务承担和并存的债务承担。而对于免责的债务承担作者认为如果原债务人可以免除税法债务,并脱离税收债务关系,对税法机关来说就是一种处分债权的行为。但基于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税务机关是不能处分税收债权的。所以免责的债务承担一般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并存的债务承担情形。在基于法律规定的债务人变更就存在很多种情形,例如纳税人的死亡、纳税人的合并和分立、企业组织形式的变更等种种情况。还有一种是关于债务内容的变更,作者认为主要有给付类型的变更(这种变更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存在,现在几乎不存在)、清偿期的变更,例如提前清偿、延期清偿等情况。在对于税收债务的溯及调整中,刘剑文提出了税收客体的二层次理论,认为税收客体的第一层次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旦行为完成,立法者即可以推定行为的经济效果已经产生。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行为效力的因素,税收的目的就可以达成,税收征收过程也就由此结束。但如果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无论是自始无效、还是溯及无效,税收即以行为的经济效果作为客体,以维持课税行为在税法上的效力,这就是行为税在第二层次的客体。对此,刘剑文教授分析了溯及影响税收债务的事项,包括基础裁决的作成或废弃、法律行为的无效、法律行为的撤销、法律行为的解除、解除条件的成就、税收减免条件的丧失、税收法规的溯及变更、以及强制执行的回转等多种情况。而在税收债务的消灭一章中,作者认为税收债务的消灭有履行、免除和抵销三种情况。并着重对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是否可以相互抵销展开学术讨论,最后认定存在相互抵销的情形。而在税收债务的扩张一章中,主要分析了债务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存在的事实,并对它们发生的时间的确定、地点的确认、救济的途径,消灭的可能性等多方面展开讨论。税收附带债务中则有利息债务、滞报金债务和滞纳金债务等存在,对于滞纳金债务的法律性质是属于损害赔偿、行政执行罚还是秩序罚等情况作者也展开详细地论述。接下来论述的就是税收债权的优先权以及税收返还请求权。

在下篇的"程序税法",刘剑文教授则从程序的角度从申报、稽查到核定,从提供担保、保全、强制执行到处罚,甚至最后的争诉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具体不再细细展开。

法律是一门技术,对于方方面面都有细致地规定。因此倘若需要精读法律书籍,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法律书籍来说更是如此。这本书从总则、实体规定到程序规定让我对税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想研究税法的机理,却是远远没有入门。学习的道路永无至今,我需要时刻都保持在路上的激情和动力。

读《动物解放》有感范文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段人类不断解放自己的历史,奴隶、妇女等人类群体都被解放,变成了现在人人平等的局势,但是还有一些人未能解放出来,既然人类都已经解放了,我们为什么不把解放放在动物身上呢?

古今往来,人类对动物的滥捕滥杀,已经给大自然的动物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

与其它的解放相比,动物的解放其实很困难,动物不能团结起来进行反抗人类对它们所施行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坐以待毙,即使它们能反抗,但今后遭受的压迫会越来越多。

所有的动物其实跟人一样一律平等,但是在被压迫的动物中,有绝大部分动物都是动物中的受益者。人类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人类贪婪地享用兽肉时,并不知道动物面临死亡时的痛苦、悲哀。

如果动物也能解放的话,则无数的动物可以免遭苦难,而且,生态平衡了,千百万甚至上亿的人类也会因此而收益。

动物解放,其实也是人类的解放!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民心所向是执政基础读解放战争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解放战争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