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读后感。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读后感

书名很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在日常的媒介中,对教育者只关心教书不重视育人的现象多有批评,作者以此为书名,很有“顶着干”的嫌疑。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序”中花了不少的篇幅对此进行了解读,强调教书和育人、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素质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做碎片化的处置,教师教书的过程,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学生职业素养、为人处世能力的提升过程,也就是体现学校教育成效的过程。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扎实了,教育的目的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虽然说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但职业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做出这样的判断大致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传统文化对职业的轻视。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都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绵延1300年的科举文化,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决定了中国教育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了准备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教与学的内容。科举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对其严格规范的释义,崇尚虚荣,不讲实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排斥技术、排斥应用,直到今天依然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和学生总是在无奈之下才选择职业教育的,在这样的观念下,要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不现实的。

二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在用人制度上,职校毕业的学生有很多限制,不少岗位职校的学生是很难跨入的;在招生考试制度的设计上,无论是中招还是大学招生,职校总是在最后一个批次,无形中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予以了固化。最近这几年,上海市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在中招中设立了“中高职贯通”、“中高职和本科贯通”的试点,吸引了一批已经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其中不乏中考分数很高的初中毕业生,这对改变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职业学校的发展也非常有利,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试点和推广。

三是生源因自卑而放松要求。按照一定的普职比确定的中考分数线,将一批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挡在了普通高中之外,只能选择上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在默认了这一现状之后,在心态上、思想上以及行动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2020-2011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揭示,中职生因中考失利导致自卑,经常觉得自己被忽视的占到了70.07%,如此高的比例说明这是中职学生的普遍心态。社会、家长和学校常常给中职学生这样的暗示:上职业学校不就是能够学有一技之长,早一点就业吗?这样的暗示既给了学生无形的压力,也让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

四是教学质量自身存在问题。刘景忠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职教工作者,他在书中罗列了职教的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说教师不管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一味地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学习内容,厌学情况普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一味地降低教学难度,导致学生上课更是不愿听讲,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顶岗实习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学生在实习阶段的管理跟不上,导致实习流于形式……

二、职业教育的任务

刘景忠在书中反复提醒读者,职校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重身份是学生,另一重身份是准职业人。相应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二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双重任务,并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但遗憾的是,不少学校往往忽略了前者,把职业教育看成是纯粹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

美国教育学者莱维尼说:“有人一味地把人当做机器,认为职业教育是应付工业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工厂。车间需要机器,也需要技工,所以,我们既需要创造机器,也需要制造人才,特别是制造技工。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思考问题,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义。”这不仅是对职业教育说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认真品味这番话。

课程是达成目标和任务的载体。现行的中职办学模式多为2 1,学生基础的薄弱、教学时间的有限、专业教学任务的挤压,使得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被忽视、轻视和漠视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培养人的角度来思考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是要正确分析和认真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合格公民的素养有哪些?另一个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素养和技能的需要是什么?依据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针对当下课程实施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程的基本要求,来建设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刘景忠老师认为,职校教师和学生分属两种类型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两个“阶层”的人。前者是经过了应试教育的历练和选拔,读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走上职业学校教师岗位的,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得益者;后者大多是在应试教育失败后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的就业前景与公务员或白领阶层相去甚远。要让课程真正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抹平“阶层”鸿沟,真心地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教学,设法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二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又能指导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既具备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素养,又具备将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喜欢的技能型人才的素质。

学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自习课都在玩手机或者看电视,教师将一个问题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是茫然,是不少职校课堂的常态,在刘景忠的这本书里,也多有描述。学生的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自己不愿意学,教师就是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有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职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而抓手之一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它能发挥无尽的效能。陶行知对此有精辟的阐述:“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用刘景忠的话说:真正的职业教育要以满足学习者的成长需要为宗旨,通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底子,为学生的谋职就业做准备。

三、人文教育的价值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叶鉴铭说:“为什么我们学会开车之后不会再回驾校看教练,而我们的毕业生很多年后对母校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关键在于高职不是培训中心,而是大学,有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引领。”叶先生所说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其实就是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刘景忠认为,人们看重基础教育,看轻职业教育,固然有传统习惯的影响,但职业教育的功利色彩和文化贫瘠恐怕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唯有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更加关注人文教育。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这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刘景忠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墙上悬挂或者雕刻一些艺术的、文学的作品,组织一些与人文有关的活动,都是比较方便的,但真正的人文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事例中,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坎儿里。一个老师在课堂里能随口叫出学生的名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鼓励和支持,在学生向你问好的时候能够礼貌地回复,在学生求助于你的时候能够热心地给予帮助,在学生做他们喜欢但你不欣赏的事情时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宽容,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能够帮助他一起分析并发现成长的契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目中无人”满眼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这就是人文教育。

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职业学校,一定也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前途负责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不会随意降低课程的难度,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搭建合理的阶梯,让孩子拾级而上;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呵护,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快乐地学习和拼搏;在这样的学校里,喜欢阅读是一种景观,在感染别人的同时又在激励自己;在这样的学校里,将办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师生一起为之努力和奋斗,保护学校的品牌的荣誉。

我赞同刘景忠的这句话:“一种类型教育是否有吸引力,看两点就足够了:一看学生(包括家长)愿不愿意来,二是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这类教育的倚重程度高不高。”职业教育现在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加上相应的政策支持,是有可能改变现状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教书关键在育人》读后感1500字


之所以借来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题目很真实,教书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翻开此书的第一页有作者简介,李先军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化学会会员,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这是一位化学教师,我也是一位化学教师,我们正好是同行,而且此书列举了好多真人实例,很多都是和化学这个科目相关,这使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这本书,收获颇多。李先军教授用质朴的语言体现教育的真谛教书关键在育人。书中说:教书很重要,育人更重要,教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只有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把育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这些话是李教授用自己从教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体现了教育的精髓。

此书共分六辑,内容涉及课堂教学、考试技巧、育人心得、育人实例、教师成长、家长工作六大领域,有论证严密的教育论文,有催人奋进的学生讲话,有追忆往昔的个人经历,有循循善诱的家长谈话,有师爱满满的教育实录。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品读。以下是我读《教书关键在育人》这本书后的感受:

教书的前提是爱学生。爱学生等于乐于奉献,爱学生应该是大爱,爱也应该是公平的,不能光爱成绩好的,也不能光爱家庭好的。无论学生成绩好坏,都有优秀的一面。后进生并不是不可造,只要我们多点耐心,给他们机会,给他们信心,多给点鼓励,每个人都会成为好学生。爱学生应该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上,爱是虚的还是实的,学生心里是有一杆秤的,如果付出的是真心,学生自然能感觉到。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强大的包容心,对孩子们既宽容又严格,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细想起来,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也在无时无刻的爱着学生。周六放学后有部分学生家长顾不上来接孩子,我就会将这些孩子挨个送回家;周日周测时,有个别学生由于回家没认真复习导致很多知识点未掌握,于是他们就交头接耳,我默默走到该学生跟前使了一个眼神,并没有公开处理,该学生害羞的低下了头,自此,该学生再无交头接耳现象,反而上课更加认真听讲,学习更加努力啦;很多学生特别愿意和我交心,也爱和我开玩笑,但这些都不会发生在课堂上,我的课堂是很严肃的,偶尔充满了幽默也是和本科目知识点有关,所以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下课我们是朋友,上课我们是师生。教育中有爱,教师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教育中有爱,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对于我来说,之前我是学生,后来我是老师,如今我还是一位母亲,我在成长,每一位学生也在成长,当然,成长包括身体成长和心灵成长,那么如何让心灵健康的成长呢?首先需要陪伴,朋友之间,兄弟之间,常常在一起坐一坐、走一走,对于人来说,这种陪伴必不可少。不需要说什么安慰的话,不需要帮什么忙,不需要做什么事,静静的陪伴,就是正能量。其次,孩子在学习,家长也需要学习,学习怎样调整心态与孩子、与老师沟通,怎样帮助孩子认清自我,避免眼高手低,学习怎样培养孩子责任感,怎样培养习惯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家长要做好孩子表率,同时也要适当的做孩子情绪的垃圾桶,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当然,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多关心,多指导,多纠正,不怕冲突,不怕质疑,因为师生在冲突中才能共同成长。

无论教育如何改革都摆脱不了育人的教育观,作为教师,真的应该向李先军老师这样,捧着一颗炙热的爱心做教育。

《我的职业生涯:从QC到总经理》读后感150字


看了《我的职业生涯:从QC到总经理》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深的震憾。

一个人不管他的起点如何,都必须求实,积极,进取。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得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心血。

一个人只要有真正的本领,到哪里都会有生存的空间。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一个人只要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迎难而上,力争上游的精神,那么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一个人必须要吃得苦中苦,才能为往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个人不管在任何时候,只有勤奋,好学,努力,顽强,拼搏,才能赢得别人的赏识和认可。

一个人一定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会有更深层次的进步。

《我的职业生涯:从QC到总经理》读后感 (100字)


看了《我的职业生涯:从QC到总经理》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深的震憾。

一个人不管他的起点如何,都必须求实,积极,进取。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得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心血。

一个人只要有真正的本领,到哪里都会有生存的空间。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一个人只要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迎难而上,力争上游的精神,那么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一个人必须要吃得苦中苦,才能为往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个人不管在任何时候,只有勤奋,好学,努力,顽强,拼搏,才能赢得别人的赏识和认可。

一个人一定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会有更深层次的进步。

编辑推荐:

从0到1读后感1300字:从0到1读后感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读完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发现,全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尽管对于核心的思想或者说对于作者的意图还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有必要谈下自己的感想和体悟。通过读书可以看到这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要学会希望,学会信任,二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来看,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生命哲学以及精神科学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博尔诺夫就是精神科学哲学一员,尽管他并不纯正,但他还是继承了狄尔泰学派所发展起来的理解,现象学则构成了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来核心。从存在主义哲学哪里,他继承了存在主义关于偶然、遭遇和危机是人本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其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其积极的乐观主义哲学,他不可能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消极面,不可能认识到遭遇、危机的教育意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其教育人类学的思想。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时,他指出,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的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p70-72)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态度!博尔诺夫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希望,并将希望看成一种新的安全观。他说到,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了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p72)正是这种乐观主义哲学或者说是希望的哲学使得其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对存在主义哲学批判的吸收。博尔诺夫的希望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希望和信任的意义。哪怕是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被欺骗,我们仍然要希望、信任。为什么呢?用马赛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们是组成我们灵魂的材料。

博尔诺夫对我的最大启示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告诉我的,或者说,博尔诺夫对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二,一是原点式思维,一是逆向思维。博尔诺夫告诉我在思考问题时要回到原点。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的问题要回到问题的本源即人的本质中、人的需要中,也就是回到人本身。纵观西方教育思想史会发现,凡是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都对教育对象的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卢梭反对对儿童的压制,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体现了他对儿童个性的尊重。杜威则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兴趣。博尔诺夫不仅指出了教育要回到人本身,更向我们指明,教育研究要回到原点,回到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对一些原点性问题进行思考。除此之外,在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逆向思维。如工具原则的应用就在于对还原原则的逆推;如他认为要研究方法的确定要根据研究对象确定;如认识到作为缺陷的可教育性恰恰体现了人的完美性。这些思维方式的应用使我懂得,有时候许多问题或许换种角度思考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在今后要打破思维预设,培养自己开放性思维、发散式思维而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僵化。

从行为到思想


读完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感觉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这样温柔似水的母爱中成长。

故事告诉人们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成长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中,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中国母亲,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她的礼物,用心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看这行字,我想起了第一篇故事:看着这个小男孩,很努力地打蝴蝶结,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还是看着这短短几个字,让我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个宝石,又亮了起来。

那时,应为小,又贪玩,不愿意写字。大人们也总是笑笑说,还小呢,让他多玩一会,以后就没时间了。

可幼儿园也有教书法班呐!在家里我用我那时的小手,在米字格上,歪歪扭扭地写出一行字来,有大有小,像是乱涂鸦上去的。写的我厌烦了,就跑出去就爱哦妈妈帮忙。

妈妈,你帮我写好吗?为什么?我要得大红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这个理由很可笑。我记得当时妈妈也笑出了声,然后带我到桌子上来,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得写,还念叨着:不急慢慢来,一笔一划就能得大红花了。

我当时就应该好好感谢妈妈,第二天我真的得了大红花。可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字也没有多好看,或许还是要归到小时候爱玩上面吧。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真的能所有事情都慢慢来吗?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或许童年那声慢慢来让我们难忘。但孩子也会长大,做事也不能像小时一样。

你可以慢慢来,但是快快放手也是必要的。在那时,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长大了,也就有了这个能力。那声慢慢来对我们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小时是行为上的慢慢来,能让让我们把该做的,都能做好;但长大,不在是做好那么简单了,我们应该做到沉着、冷静、全方面对待问题,而不是儿时那么片面了。或许这就是慢慢来不同的意义吧:从行为到思维,还不知道会到什么境界。或许那时,思考问题真的很透彻,也很成熟了,才叫真的慢慢来吧!

从信任到责任


从信任到责任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以一个教师的视角剖析了种种复杂的教育问题。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即时幸运,又是不幸。说不幸是因为正当我为取得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它仿佛一张有力的大手一下把我拉回了教育的起点,但幸运的是站在起点的我能看到一条通往教育的不一样的路。

对我来讲,整本书的启发可以凝练成两个字信任。为什么雷夫老师可以随心所欲的对他的学生用循循善诱,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而不会脱离对班级的掌控。在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讲文明、守纪律、有爱心、会思考和富有创造力的56号班级。我想其中最根本就是师生之间彼此的信任,学生相信老师,老师信任学生,从而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纪律必须呵护逻辑、你就是榜样。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就是一句话:取信于学生。对于还在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讲最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一双关心他保护她爱护她的大手。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谁也无法撼动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样的,有了这层信任为基础,那么接下来的教育才能水到渠成般流畅。说来惭愧,我一直以为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是管理学生最有效的法门。确实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像军队一样管理班级确实是一种高效廉价的手段,你能在短时间里面让学生像士兵般服从命令。但是没有信任为基础,这一切恐怕都是空中楼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反感服从一个操着命令语气的老师,服从一些他们不理解的规定。

如果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是教育的基础,那么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则是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这很好解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说嗯,你可以的这事儿要不是交给你我还真不放心你没问题的,我是不会看错人的你会怎么做?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被别人信任,那么从那一刻起他的肩上就担负起了绝不辜负他人的信任的责任。而责任正是人成长最有力的催化剂,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分水岭。信任永远是最慷慨的恩赐,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所以不要吝惜你的信任,今天付出的是信任,明天回报你的将是学生们成长的喜悦。

此外,书中提到的很多教育方法也很具有参考价值。比如文中提到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我就觉得非常适用。它既帮助我们分析了学生道德发展上不同阶段的成因,又提供了相应的策略,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简而言之我觉得雷夫老师之所以高明的地方是,他既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学生的成长,又可以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需要。即能高瞻远瞩的为学生铺设学习的大道,又能平易敬人地为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并且用他真实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人都懂却又常被遗忘的道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对人的塑造。

性教育启示——《从尿布到约会》读书笔记


《从尿布到约会》读书笔记:别让孩子从别处了解性:

这几天都在仓库里安排1月团的团书发货,回家比较晚,但是这篇稿子压在心里很久了,所以花了几个晚上把它完成。热点已经渐渐平淡下来了,可是事关孩子,每一件可能导致伤害孩子的事情我们都不应该遗忘。

Metoo活动这两年发酵得尤为频繁。一道道伤疤被掀开,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

从去年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多名女星丑闻被揭露开始,Twitter、Facebook、Instagram上的Metoo标签就火起来了。

但是没有人为此而感到高兴。贴上Metoo标签的意思就是,告诉所有人,自己曾经遭受过性侵,并借此唤起社会关注。

如果说社交网络上的Metoo标签只是隔着屏幕的感同身受,那么新闻中出现的案例更让人痛心。

尤其是去年自杀的作家林奕含、今年被大家所周知的北大学生高岩,两个多年前的陈案被一口气推到公众面前。着实让人心痛!

林奕含在中学的时候被自己的补习老师性侵,隐忍痛苦多年,虽然中途一度找到自己的爱人并结婚了,但最终还是不堪噩梦吞噬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高岩的陈案更为久远,她是95级北大学生,锦瑟年华,风华正茂,谁能想到突然就自杀了呢?20年过去,一众同学始终无法释怀,在这个3月,联名举报当时的北大教授沈某,性侵高岩,直接导致其自杀。

林奕含和高岩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说,「Metoo」!救救我们!

妈妈们都不希望再有任何孩子被贴上「Metoo」的标签,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

我们这一代的性教育可以说是贫瘠到可怜,我们的父母常常对性讳莫如深。在那个懵懂的年龄,隐隐约约的听到一些或近或远的传闻,却是带着伤痛和心疼的。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从我这里,得到全面、健康、勇敢的性教育。作为家长,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上个星期我们开团了《从尿布到约会》这本书,因为内容非常实用。刚好上个星期我父母从国内过来,我就顺便让她们人肉给我带了一本,提前看上了。书很不错,浅显易懂,而且都是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指导。

才一个星期就被翻到这么旧的书

我们群里讨论过很多孩子的安全教育绘本,也帮大家团过一套很实用的安全教育绘本。每次组团,我都会号召大家,这样的绘本应该人手一套,当你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绘本是很好的媒介。

《从尿布到约会》这一本书更像是爸妈的指导手册,而我真的推荐每一位爸妈都认真地看一遍这本书。真的不希望每次有了新闻热点,大家才能意识到这样教育有多必要。安全教育,一定是警钟长鸣的。

我想趁着记忆还新鲜,记下几点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点,可以说也是性教育的原则了。其中有些观点让我错愕的同时,细想起来又的确是有它的道理。

郑重分享给大家。

性教育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更不要等孩子问了才教

有些人会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可以不用那么早开始向他描述性知识。书里更举了一个妈妈的例子,她说,我认为在孩子没有准备好之前,不应该和他谈论性知识。但其实,《从尿布到约会》的作者的观点是,孩子从一出生就应该开始接受性教育了。这个性教育不是狭义的性行为知识普及,它包括,认识我们的身体、知道身体每一个部位的正确名称以及作用,别人碰触我们身体的一些禁忌、性别区别教育等等。

如果你不在一开始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去认识性,那么当你的孩子自己开口问你的时候,要么是你被问倒,要么是孩子其实早已在别的地方了解到了一部分的性知识。但你却不知道他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到底有没有偏颇?

所以不存在孩子「准备好」这个选项,作为家长,你应该帮助孩子「准备好」接受性教育。

书里还举例,有的专家会建议为了避免尴尬,和孩子谈论性的时候可以选择比如在昏暗的车厢里,你在开车,孩子在后座,在没有视线交流的时候进行。

作者非常反对这种做法!你越是想要一个谈论性的特地场合,或者说来一次郑重其事的仪式感,孩子就越会觉得这件事情很「沉重」,很「严肃」,这透露了你对性教育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可能不会太愿意和你讨论这件事情。

书里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不要等到孩子问了才教,要抓住生活中的「可教时刻」,比如看到一本书,给孩子洗澡换尿片的时候,电视里的亲吻画面,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故事。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可教时刻,不需要等到孩子问了才教。

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认为,性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而我也认为性教育和安全教育密不可分,真的不用等到家长觉得“孩子懂事”了再谈。

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道答案没关系,

但绝对不能编答案撒谎

我们常常在还没没有开始性教育之前,就忧心忡忡如何向孩子解释,比如他/她是怎么生出来的、身体器官功能介绍之类的问题。又或者问一些特别「哲学」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死。

绘本《小威向前冲》内页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也许是因为难为情,也许是因为真的不知道怎么科学地解释。这很正常,作者提倡,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如实说,你不知道,绝不要遮遮掩掩的。你的孩子可能也会因此而受益,因为他们会知道,每个人都有不懂的事情,都需要学习。你们可以一起去寻找答案,比如去图书馆查资料,在绘本中找到符合孩子理解水平的答案。编答案随便乱回答是绝对不可取的,孩子的性教育不应该有谎话,否则日后纠正或当他/她遇到真正的困难的时候,就会特别迷茫了,到底怎样才是对的?

传授性知识的同时,

不要忘了传递你的性价值观

作者认为,仅仅谈论事实是不够的,孩子还需要从父母这里得到自己最初的性价值观。他们希望当自己遇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父母能够给出具体的帮助,也想知道父母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想法和感受。

而且最好父母双方都需要讨论一下你们的性价值观,有分歧很正常,关键是如何形成联合战线?小到是否可以在家里裸身行走、上厕所要不要关门、大到对未婚养育、性取向的看法等等。

世界很险恶,但也别忘记同孩子谈论性的快乐

当我看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

我记得在林奕含写的小说里,她笔下的女孩房思琪假装不经意地在饭桌上问母亲,“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她的妈妈诧异地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还有一次,思琪问妈妈:“听说学校有个同学和老师在一起。”

“谁?”

“不认识。”

“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思琪不说话了,她一瞬间决定从此一辈子都不说话了。

房思琪就是林奕含自己,而她的父母不仅没有对她进行性教育,给她传递的性价值观,也是羞耻和嘲讽的。

《从尿布到约会》的作者说,在今天这个世界,集中指出什么是不健康的性是很容易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我们总是以“不可以……”为开始有关性谈话时,可能也是在传达,所有有关性的感觉或感情都是负面的,或者说,所有的性行为都有负面的结果。

哪怕孩子并没有任何过错,但你对性的负面反应会让他/她向你袒露心扉的时候望而却步。

“我(被强迫)做了父母最讨厌的事情,我父母不会原谅我的!“

如果孩子这样想,如果孩子害怕向你倾述,你还怎么保护孩子?

教会孩子,对所有的不愉快说不,包括对熟人

一直以来我们的性教育都是,穿泳衣的地方不可以给别人碰。

但是近年来的观点是,告诉孩子身体的所有部位的主导权都是他自己的,只要他认为被触碰是不愉快的,就应该拒绝。除了父母、照看者、医生及护士正常触碰身体的合理情况外。

哪怕对方是友好的要求一个拥抱,哪怕对方是熟悉的长辈、亲戚、邻居。鼓励孩子对一切的不愉快说“不!”,其实就是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界限。

而且,数据显示,超过85%的性侵者是孩子认识的熟人。性侵案件多是机会犯罪,大多数不是有预谋的作案,而是当性侵者发现周围环境、孩子的反应对他不起威胁的时候,就有可能进行犯罪。

我们群有一位妈妈是这样跟孩子演习的。

教会孩子建立界限,习惯对一切不愉快说不,不管对方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非常重要。

这一点我非常认可,同时我觉得孩子的性教育一定不能忽略的另外一点就是:内心强大的自己。他/她要有敢于对别人说“不!”的勇气和能力,而这个能力应该是我们父母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小就给他/她自由和空间。

林奕含、高岩,都是生活中的乖乖女,她们是听话的孩子,因为听话,所以我们痛心。

所以,一味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可以借此反思一下。

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

你要仍然生活在他的圈子内

作者说,这是防止他们遭受性侵害的另外一种方法。不要只把孩子丢在游乐场或足球练习场上,你应该在那里和管理者聊聊天,了解他们。留神那些对你孩子感兴趣的成人。你不熟悉 的人,如果要求单独和孩子待在一起,也可能有潜在的危险。

这让我又想起了林奕含。她是有多少次单独和补习老师在一起啊,可能她的父母认为她已经十几岁了,不需要再担心她的安全了。但实际上,却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场景,给了坏人可乘之机。

这本书对我的最大的震撼是,作者不相信孩子能够保护自己免受性侵害。哪怕现在很多性教育项目有许多针对儿童性侵害的预防课程,作者认为这依然不能防止性侵害事件的发生。

孩子和大人的力量太悬殊了。何况,更小的孩子,其实是分不清楚合适的触摸和不合适的触摸之间的区别。他们也许觉得洗头很不舒服,或者很排斥医生检查身体,但一个成年人不恰当的触摸也许反而是感觉良好的。

作者认为这些防性侵的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孩子识别性侵害,在面对性侵害的时候知道应该如何做,并及时告诉自己的父母。

但是保护孩子的安全,只能是父母的职责,当伤害发生的时候,孩子除了呼救,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力量对比太悬殊了。但是坏人会傻到让他人能轻易听到孩子的呼救吗?

不敢细想。

---后记---

这篇稿子的话题比较沉重,一边写,我的脑子一边都是嗡嗡响的。性教育还有更多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家长去学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和孩子谈论性,多早开始都不算早,多晚开始都不算晚。

我在想,如果那些在锦瑟年华里受伤的孩子,回到家中,在自己的最亲密的父母那里,能得到极大的理解和支持的话,也许结局会不一样吧。

一想到这个,我就更加伤感。

性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学习。

《从尿布到约会》这本书真的挺实用的,除了这些原则性的问题,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解答,基本可以覆盖孩子0-14岁的家庭性教育需求。

比如孩子触摸自己的生殖器怎么办?

如何回答我是从哪里来的?

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吗?

父母做爱的时候,孩子看见了,怎么办?

幼儿园当中的性问题

怎样和孩子讨论电视、新闻、媒体当中的性,要不要限制?

等等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讨论。

另外,《善解童贞》、《和孩子谈谈性》,也是推荐的家长读物。

你在性教育方面有什么困惑?又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留言分享。作者:德国华人希希妈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看了《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我被书中方文墨等17位大国工匠成长、成才的感人事迹深深的打动着,内心充实着,更有一种敬佩油然而生。对他们不断追求和打造出精致与完美的工匠精神,发自肺腑地大声赞叹!

我想,阅读既是培养心性,也是铸就匠心力量的源泉。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成为不了大国工匠,但可以抱有一颗匠心去做好本职工作啊!他们之所以成为各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高技能人才,正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就如书中提到的关键词:热爱、专注、极致、坚守和担当,可谓语中的道出了大国工匠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境界,工匠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热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乐于工作,热爱岗位。正如我深爱着我的家人一样,深爱着这份工作,怀揣梦想,立足岗位,不断奋进,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成长的舞台上体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书中有人说过: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才会取得完美的成果。

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是在形象化的做工作,麻木的觉得做了工作,至于工作结果和质量好像就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每天不停的机械化做工作,也许会让人心生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每个人都会累,也会偶尔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烦,这事不归我管因此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甚至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任的情况屡屡发生。人人都喜欢自由、喜欢快乐、喜欢家,因为在家里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只有调整好心态,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只有用心做事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的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成败。

看完这本书让我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更是一种品质。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财富,更是一个帝国。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不一样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都在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一样。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而现代社会,敬业的事迹也不断在我们身边上演。不论是冒火救人的影院经理,还是非典前线的白衣战士,亦或是美国9-11袭击后参与救援的官兵民族不同、国别不同,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敬忠职守,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无畏的品格值得学习。

敬业会让自己出类拔萃,敬业乐群、忠于职守、超越平庸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成为企业里的一员。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对待工作,职责、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潜力是否很强,也只能社会所淘汰。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只平庸的处理。

相信大家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全心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时候会想:反正都发那么多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更舒适惬意吗?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样平衡?等等《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以全新的角度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也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拥有工匠精神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工作。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可能默默无闻,无私的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而确保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试想,若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将会怎么样?作为企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以公司为荣,明天公司以我为荣,我是公司中的一员,我应该对公司负责。如果不作奉献的话,整个企业终将会失去盈利的机会,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公司,还有员工,当然也包括自己。所以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的根本是:我是谁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而不仅仅是达到领导的期望,我们常常以为达到领导的期望就算完成工作了,其实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自己做的事上,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对于大部分人想获得认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做出的事情的质量上,如果你在为别人不认可你而抱怨的话,不如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这样工作上对你的认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做工作就是做结果。就像挖坑和种树的例子非常好,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我们受到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的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生的讲述总是只有开始和成功,中间的过程和失败总是被自己有意识的掩盖,除非那些失败值得炫耀。人生就是个怀揣梦想,却又埋头前行的旅者。回望的必然,在前行时都是犹豫不决的选择。你总以为技能和技巧可以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却永远不明白只有作品才证明你的价值。人生的盛宴,不是你受邀参与、衣冠楚楚的出席,而是你在准备食材并下厨。你准备的材料,可能糊弄得了你,未必糊弄得了这个世界。你也或许暗暗操练很久,却在真正面对人生的时候惴惴不安。你梦想的筵席和绝佳的食材中间隔的是安静的力量。即如一把壶和泥料之间,看似永远是个技能,其实是安静的去做,按部就班如仪轨,安静专注如婴儿。或许你选择更灿烂、更美丽的人生,但前提是你不是为了遮掩你材料不好,中间不够安静,人生的技能不足。当你为了掩饰自己而装饰自己,为了无用而装出一副有用的样子,如那些花俏的紫砂壶,收获的或许是赞赏,其实是人生的硬伤。世界从来都很诚实,你骗过了自己,却骗不了世界;这个世界也很无聊,你以为费尽心血的人生,却被世界这个买家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现实的生活,总被梦想叨扰的毫无心思前行。梦想和现实对立的时候,连安静的生活都变成了奢望。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你的人生,你注定是你人生的工匠。锻造自己的材质,学习需要的技能,将技能转化为能力。很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梦想太大,或是因为梦想而无视当下;而是懒得锻造材质,懒得遵循仪轨,更多的失败,是努力掩饰我没有安静对待我的梦想,只是害怕自己的人生被自己的努力戳穿,我越努力炫耀我人生的花活儿,越让我的人生无用和瑕疵尽显。

最简单的最难,抱着对人生的敬畏,做一个自己人生的工匠。左岸记:庖丁解牛,神乎其技!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是演员,演员如果仅仅是为了金钱,那他绝对不是一个好演员。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仆人。我们需要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弥补信仰的缺失,诚信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每天踏实,用心,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每天反思反省,实务精进,磨炼灵魂,修炼心智,修正内心的误差,改变行为的偏颇,做一个快乐的工匠师。薪资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了一定的积极表现,或者是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后得到的回报。所以说我们需要先努力的工作,积极的进取,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赏识,薪资自然水到渠成的。这个便是先工作,后金钱的心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首先你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多一份专注的心,少一份功利的心;多一份精进心,少一份浮躁心;多一份感恩心,少一份利己心。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梦想,目标千差万别,各有不同,自己是不是正在梦途中铿锵有力的信心百倍的行走?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好方法:

一,结果导向,凡事以结果为导向,没有结果,一切都是空谈。

二,提前量,让工作中没有重要紧急的事情。这样或许你的工作才能更加有质有量,因为你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进而上升为工匠者。带着爱去处理工作事务,带着爱去处理人际关系。让工作在爱中,让爱在工作。这是我们应该靠拢的方向。减少自己偏见心,利己心,不公心。增强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让爱的力量深入工作,深入人心。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工作,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因为工作影响生活,更不要因为生活影响工作。领导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工作效率的员工。父母也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儿女感情。只有你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顺序,只有你才能从中取舍,只有你才能弄清选择的后果,只有你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和生活,安排工作和家庭,然后执行自己的选择。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对她所选择的事业,爱之至深,干之极致。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着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我们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的到了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从内心点燃了工作的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我与公司的发展有机连接在一起共同进步。

从0到1读后感


读《从0到1》有感

在《从0到1》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法则,叫80-20法则(学名"帕累托法则",把你这个名字记下来真的是会累趴下的,还是80-20直观好记)。该法则讲的是这个人在意大利发现80%的土地掌握在20%的人手中,衍生出"这个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在大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这个模型呢。

本书作者运用该法则来讲解投资领域的"潜规则",如投资到前景较好的新生企业里面,最终让投资人获利的,通常是其中的20%.借用这个法则,我认为它同样也适用于读书中,核心内容仅占全书的20%,也就是说还有书中还有80%的垃圾内容。

所以,我在书中也确实只提取到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中最鲜明的两个观点,同样也是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认同的地方。

第一,社会的进步,可以用两种形式来呈现,即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简单的讲就是复制别人的模式,实现自己暂时的成就,有可以参照的东西,自然实现起来相对更容易;垂直进步,就是讲要去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实现"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实现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书里面有两个词分别来代表这两个概念,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就是把某地有用的东西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科技才是能实实在在的推进人类的进步的,从16世纪人类发明了天体观测仪,后来的数万年中,取得了几近为零的进步,直到18世纪60年代发明蒸汽机以后,现代社会才取得一系列的科技进步,结果就是我们继承的社会比前几代人所能想到的都更加丰富。

第二,社会中的竞争和垄断。企业的成功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依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都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说到垄断,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坐地起价、随意哄抬物价,导致市场的环境很差。仔细想想其实不然,垄断企业的产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为这些垄断企业继续创新,提供空间和资源,再说大一点,也是为它推动历史的车轮、推进人类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拓新的领域,整日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创新,说说罢了。

从长远来看,竞争的状态都是不良的,难以规避竞争,离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要依靠那些能创造垄断价值的企业和那些有真正创新思维的人。

说到这里,请忽略以上80%的垃圾内容,以下20%才是精华内容:

10%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挑战更多源于日新月异的新科技,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

另外10%是:只有创新,才能带来垄断;也只有垄断,才能规避竞争!

五洋五建/张阳杨

书籍简介:该书作者为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等经历。此外,《从0到1》还涉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知识,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帮助读者思考从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与机会。

《从地狱到天堂》读后感


《从地狱到天堂》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从地狱到天堂》,我能大概的给你们讲述。

有个人想看看地狱与天堂的区别。他先来到地狱,地狱的人正在吃饭,但奇怪的是,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嗷嗷直叫。原来他们使用的筷子有一米多长,虽然争先恐后的夹食物往各自嘴里送,但是筷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

地狱真悲惨啊!这个人想,然后他来到天堂。天堂的人正好也在吃饭,一个个红光满面、欢声笑语。但奇怪的是,天堂人使用的也是一米长的筷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互相喂对方!

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中,但每一个人都要面临天堂和地狱的生活:当我们懂得付出、帮助、爱、分享,我们就生活在天堂;若只为自己,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实质就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天堂和地域,就在自己的心中。


《从地狱到天堂》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卷子上的《天堂与地狱》,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自私与无私。我读了这个故事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是有一点自私。但是,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发自内心的改善我这个自私的缺点。有一次捐款我想向我爸我妈要100元钱,捐给那个同学 。可我爸说我傻,我妈就捐20元,后来,我磨了我妈老半天才给我20元。如果我们多捐一些钱,没准,就能治好他的白血病。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私心,不像永远在地狱中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私的,像每天都生活在天堂中的人没有私心。我们这个世界就没有了暴力,没有了仇恨。每个人都可以开开心心。你帮我,我帮你,我们就会生活的更好。自私与无私,是不论年龄的大小的。只看你的心里是光明,还是邪恶。我们每个人千万不要被黑暗蒙蔽了双眼,要与自私做斗争,与无私交友。你的朋友 就会越来越多,多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从育人到教书从教育到职业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