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根鸟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因此,这就使我的读书活动变得很像是在重新生

活一次了。一本书里会散发出气味,漾溢出岁月所不能带走的情调与生气。因此,

即使是长期的读书生涯也不会使我变成学究。而一个没有哲学头脑的人,大量的

阅读则可能使他感觉混乱,语无伦次。但一个即使没有哲学头脑的人,他却可能

通过阅读几本书,便思想敏捷、行动有力、感觉清晰,不会象上述那种人,理性

疲塌、精神不全。

维特根斯坦本人不喜欢阅读哲学著作,生活中,他更喜欢看美国西部电影、

侦探小说。这种阅读生活,决定了维特根斯坦不会犯学者的通病--考察起源癖。

现在,中国学者喜欢写“西方哲学概观”,总是从历史上讲,从起源上、演

变上讲。这说明他们还没有能力抓住哲学的根源,便只能以“起源”为一种代用

品了。

“寻根学”与“儒学”纠缠不清,这种学者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不能自己思考问题,便只好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取代自己的思考。

从你的读物中,看看你是什么人,这是评价某个人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

还未拜读,先百度。

首先我得诚实的承认,我不认识维特根斯,甚至在进豆瓣前都不曾听说。豆瓣给出了9.3的高分,证明它值得一读。我或许么有这个意志先去详细了解维特根斯,了解他的每一番成就。我只能找捷径——百度。以下引自百度。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也就是说他什么都不缺,含着金钥匙长大,他的所有需求都来自于兴趣?怎么会有如此广泛的兴趣?他跨越各学科的成就是证明了事在人为,还是证明了人脉的重要?)

教育程度: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XX年(掐指一算,时年已14岁)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学,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他还没我聪明!)。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这点,我觉得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不可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茨曼(波尔兹曼啊,他想从就能从?家庭关系不可缺,不过他能有这信心,值得鼓励),然而,后者于19XX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XX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时年17岁,我很好奇他进入什么学校学习的机械工程,不会是中国的高职高专吧?在中国,进入高专这种环境后,断然不可能还有机会去维多利亚大学)。19XX年(时年19岁),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以他之后的数学功底,绝对不可能只是阅读了,看样子这家伙上大学的时候非常之刻苦)。在19XX年夏天(时年21岁)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21岁,他的学士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读完没?他可以半道出家至哲学领域,还跟老师成为好友??此人了得,是人格魅力,还是中国俗称的能混?)

个人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那么那个时候24岁,热血青年,有理想有抱负)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神,那么高的成就,突然自己就抹平了?一切回归零点?)。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时年已经36岁了,在中国,这是人入中年,一切应该回归平淡平稳了。)

主要活动: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这也太神奇了,我觉得艺术品位固然不可缺,但这个身份总得来说还是归因于他家族的声望。如果是平凡人家的中年男子,园丁助手的起步,他还能走多远?难不成这个时期的他,其实是在忍辱负重?)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时年已39岁了),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时年49岁了,博士毕业留校,作为他那么广博的学识和经历,也正常)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57岁辞职,57岁否认他自己之前的研究和教学,这个老男人有点意思。还好这个男人不用养家糊口,教授的职位给他带来的薪水和成就感,还不足以打动他违背自己的理想勉强留下。这就是见过世面的人的好处了)

1951年4月29日(61岁),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传奇的家族,这个家族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富足的,为什么还有这么曲折的人生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读了《爱因斯坦传》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深受这位“天才”科学家的人生经历的感染。
爱因斯坦一出生便引起人们的议论,母亲也担心他那个形状奇怪的脑袋会影响他的智力,因为那时他在牙牙学语上显得很迟钝。他长得很强壮也很健康,但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他喜欢一个人阅读和听音乐,还常常把时间用在把扑克牌摆成高而易倒的房子上。他虽然文静但却不愿顺从被动,因此在他五岁那年甚至用椅子砸向老师。同时,有一次他的父亲送给他一个指南针,换成别的五岁的孩子一定会高兴的摆弄它,而爱因斯坦当时就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让指南针指向北方?他幼时的种种行为都与同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与众不同,甚至说他像是一个怪胎。而且他不喜欢学校,但他学习很认真也很努力,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在十岁的时候便自己开始专研数学。
后来,爱因斯坦写出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分子运动论和 量子统计 理论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他的幼年生活和成年成就我得出的结论可以用一句名言形容:“天才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智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当人们看到爱因斯坦的成就时,感慨爱因斯坦是一个天才时,很少有人会思考爱因斯坦从小到大的努力勤奋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所以读过《爱因斯坦传》后,我知道了一个天才光有智慧而没有努力的决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不行的。所以只要我们可以好好学习,积极进取,拓宽自己的想象力,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像爱因斯坦一样的人,也会做出一份自己的事业!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800字


“要理解这样的人,唯有把他看成是为争取永恒真理而斗争的战士”,爱因斯坦如是评价牛顿的。同样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要想读懂爱因斯坦,也必须把他看作为争取真理、人道和和平而斗争的“战士”。

开始先介绍一下爱因斯坦,他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他成为继伽利略、牛顿之后的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科学业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1)以布朗运动为代表的早期研究工作;(2)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推动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的发展,开辟了原子物理的时代;(3)他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爱因斯坦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并开辟了宇宙学的研究途径。可见,他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地位的卓绝。因此,列宁赞誉“他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革新家。”

同时他还是一位争取人道主义与和平而斗争的坚强战士。他认为,为社会服务是人类生活的原始涵义,还有他竭力为“和平”和“博爱”奋斗等等。在这几点上,爱因斯坦践行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同样也明确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深深地震撼了,特别是他爸爸送的罗盘、偶然得到的几何书,这些都冥冥对他后来的学术指明了思想发展的方向。可见对于今后的我们来说,要想清楚的认识某种东西,就必须先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我特别喜欢爱因斯坦的敢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完全摆脱了学术权威们对当时自然科学界思想的教条主义的垄断和专横,这其中还必须要求对日益成熟的科学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同样也在向我们传递这一种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读书的同时也要敢于思考,学会思考,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书中最后还讲到爱因斯坦远离祖国的政治避难的艰辛历程和为反对原子屠杀而斗争,这也正练就了他那种为博爱和平努力的决心。这也正是他的除了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外,呈现给世人伟大光辉的一面。

通读《爱因斯坦传》之后,我感触颇深。不仅是从中读懂了伟人的杰出的物理成就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伟人背后的种种故事深深地激励着我,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向这位伟人致敬!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100字


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他的爸爸要到瑞士开工厂,所以他就去了瑞士。他找到了一个工作也结婚了,他在闲暇的时间看书、研究。他还特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他十几岁就背大学微方程,去世前还在做实验。

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认真刻苦、他爱动脑筋。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100字


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他的爸爸要到瑞士开工厂,所以他就去了瑞士。他找到了一个工作也结婚了,他在闲暇的时间看书、研究。他还特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他十几岁就背大学微方程,去世前还在做实验。

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认真刻苦、他爱动脑筋。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100字)


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他的爸爸要到瑞士开工厂,所以他就去了瑞士。他找到了一个工作也结婚了,他在闲暇的时间看书、研究。他还特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他十几岁就背大学微方程,去世前还在做实验……。

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认真刻苦、他爱动脑筋。

编辑推荐: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150字)


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他的爸爸要到瑞士开工厂,所以他就去了瑞士。他找到了一个工作也结婚了,他在闲暇的时间看书、研究。他还特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他十几岁就背大学微方程,去世前还在做实验。

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认真刻苦、他爱动脑筋。

河北石家庄长安区翟营大街小学四年级:贾松硕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

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充满幻想,充满智慧,在科学上不断追求完美的科学家,26岁就发明了着名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速了人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他虽然出自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受到过无数人的歧视于白眼,但仍不屈不挠的为科学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爱因斯坦,一位学术上不拘一格的人。

在生活中,爱因斯坦是一个爱思索的人,有一次朋友请爱因斯坦喝茶,他用小勺搅了搅杯里的茶水,水慢慢转起来,茶叶随着水的转动转到了水杯的中心并开始聚拢在一起。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现象,开始思考起来,忘记了朋友,忘记了喝茶。还有,爱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顿市,不熟悉那里的街道,在散步的时候又往往专心考虑问题,因此经常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一次,校长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问爱因斯坦博士的家在哪里。办公室的秘书相当紧张,这个打电话的男人的声音陌生,还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会不会是纳粹派来的坏人?为了保护爱因斯坦的安全,秘书彬彬有礼的答复:很抱歉。电话里的声音变低了,带着更为抱歉的声音说: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把回家的路给忘记了。这就是爱因斯坦,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问题的人。

可惜的是,由于过度的劳累,这样一位跨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于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在他定居了22年普林斯顿与世长辞。遵照他的遗言,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火化后也没有保存他的骨灰。原因是他不想让后人膜拜。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

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队通过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们都涌向窗前喝彩助兴,小孩子们则为士兵发亮的头盔和整齐的脚步而向往,但爱因斯坦却恐惧得躲了起来,他既瞧不起又害怕这些打仗的妖怪,并要求他的母亲把他带到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这种妖怪的国土去。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可他并不申请加入意大利国籍,他要做一个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战过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梦想,并且在敌国里作了一连串和平演说。他的思想和行动,使他险遭杀身之祸:一个抱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俄国贵族女刺客把枪口偷偷对准了他;德国右翼刺客们的黑名单上也出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使自己与这个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迁到荷兰,又从荷兰迁居美国,而且加入了美国国籍。他认为,在美国这个国度里,各阶级的人们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下去。(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5年第5-6期《爱因斯坦的反省》)

我们应该像爱因斯坦学习,在困难的面前也能有所成就。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

一天下午,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深受感触,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

寒假期间,我买了一本名叫《二十世纪的科学巨星爱因斯坦》的书,这本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翻开,于是,便一口气读完了它。

这本书虽只有短短的127面,但却是爱因斯坦一生的传奇经历。它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从小到大的故事,如:建立《狭义相对论》、提出《光量子论》等,他克服了人生道路上一个个大大小小、艰苦卓绝的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被评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巨星,真叫人敬仰和佩服啊!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风貌独特、幽默滑稽、带了点孩子气的人。有一次,爱因斯坦在黑板前每隔几秒钟就要提一提臃肿下滑的裤子。目睹这喜剧场面的学生们,只是出于对他由衷的敬意才没有笑出声来。还有一次在爱因斯坦七十二岁的生日那天,当被摄影记者要求在镜头前笑一下时,他却出人意料的吐了吐舌头,后来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无人不知。

可他又是一个孤独、喜欢沉默与宁静的人,他说: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这是因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过分的赞颂,频繁的信件交往,庞杂的社会兼职,使他感到负担沉重、心情厌倦;而清静与孤独则变成了优美的享受。他生前不喜欢歌颂功德,他死后更需要宁静与孤寂对他来说,这是无穷的美的享受。别人一心想着如何使自己大红大紫,但爱因斯坦不同,他需要的是宁静,有这样一位不求名利的伟大科学家,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呢?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看来,我们在生活中还是缺少经验,而他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与它周旋到底。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

前几天,我读了《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本书,读完后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本书写的是爱因斯坦从小到大和他为什么能在他的一生中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和创造,为什么会在他的事业上有所成就,而有些人看上去好整天很忙,但却不如爱因斯坦呢?

那些看上去好像整天很忙的人却不如爱因斯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实际地去忙,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充分的利用时间,而是在瞎忙。成功,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可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呢?爱因斯坦对成功的秘诀做了概括:W=X+Y+Z,成功等于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及少说空话的和。这就是爱因斯坦的成功之道。我认为艰苦的劳动是重要的,艰苦的劳动就是勤奋,勤能补拙。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聪明,可他为什么能成为天才呢?促使爱因斯坦成为天才的就是勤奋这两个词。有时爱因斯坦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他会花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去弄懂那些问题。他成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会挤时间,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他会去搞发明、创造。有一次他在等人时解出了一道非常难得题。有人写过这样一个等式:天才=90%的勤奋+10%的智力。

我读完后又想到了我自己,我妈妈单位上有一个小女孩儿,她不如我聪明,但他每次考试的成绩总比我好,为什么呢?这就是勤奋的问题。她虽然没有我聪明,但考试成绩却比我好,是因为她努力了。我虽然比她聪明,但没有努力,所以我的成绩不如她。

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想到: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经过努力和勤奋而成的。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200字

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因为他的爸爸要到瑞士开工厂,所以他就去了瑞士。他找到了一个工作也结婚了,他在闲暇的时间看书、研究。他还特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他十几岁就背大学微方程,去世前还在做实验。

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认真刻苦、他爱动脑筋。

相信《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根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