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我们仨》的读后感2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我们仨》的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这是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的一篇巨作。

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通读一遍之后,我真的无法想象杨先生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以独特的写法,以感人的文字记述了坎坷的历程和他们仨相依为命的一生。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变。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孤灯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拿颤动的笔,一字一句,伤心欲绝。仿佛远去的人才刚刚远去,垮了的往事就在昨夜。在他挂满泪珠的脸上却带着舒心的微笑,她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且撇下情感背景部分,文章分三部分和三个附录部.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一起的63年,尤其是在国外钱媛的降生经历.

文章第一部分是以杨先生的一个梦境拉开帷幕.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梦,而是一个老人的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

从第二部分七记叙了他们仨开始分开的情景.说实话,第一遍,我真的没读懂杨先生到底写了什么。她以一种独特的手笔-梦境,幻化了一种飘渺的感觉.钱媛那时还在吗?我揣着这个问题又深读了一遍,,似乎还是不大明白,为什么作者梦境中钱媛已经去世,,钱先生也已病入膏肓了,事实上钱媛还活着。这是真的梦吗?为什么天天都做这个梦呢?这真是奇怪!这也是我惟一不明白杨先生的地方。

到了第三部分时,已只剩下杨老一个人了,夫女接连脱离了这个家,连杨先生自己也说,我现在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容: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大概这就是她要继女儿之后完成《我们仨》的原因吧,一个人闲暇时间难免会胡思乱想的,而将回忆与读者分享或许快乐会增一点,也许痛苦会减一点

我真的非常羡慕他们这个朴素的家,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然而这个小小的要求命运却不愿满足他们,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活下来的人要比去世的人痛苦千倍。可又怎样,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果然如此啊!

现在,杨先生将他们曾经共同的岁月重温一遍,再享受一下亲情存在的感觉。回忆往事,那深藏内心的痛苦又再一次被掀开,我想她应该是含着眼泪完成的吧。特别是写到钱钟书先生在小舟上的生活,那冥冥之中无尽的思念,折磨了我们好久好久。而我似乎跟着作者在他们的驿道上走了一回,杨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这句梦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终拼寸寸灰只以写照。

书中的钱媛是个乖巧聪慧的孩子,更是个孝顺的女儿。她和父亲更胜密友,两人默契绝对可得100分,格物致和更是他们一直赞同的理论。我真的很佩服她对病魔抗战到底的勇气,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敢说敢做的干劲以及对父母的孝顺。与她相比,我真的还差的远呢。就连她去世前不久,还不放心她妈妈的一日三餐,特地写信教妈妈做简单饭菜。事实上,当时的她自己已经无法进食了,可赞她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妈妈。这份深厚的母女情恐怕现在少有,连我也不禁惭愧:我又为妈妈做了些什么什么呢?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会像钱圆一样付出吗?

她尽管忍受着疾病和治疗的折磨,还想利用自己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时间,把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写下来留为纪念。于是,她拖着微弱的身体开始写《我们仨》。但是不久医院报病危,她便放下了笔,而这本书也只到3个内容清单,就无法再写下去了。所以最后只好由母亲杨先生来完成了。

而杨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随时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他们的善良正直以及对生命、家的感情,使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所有的悲欢离合,在作者那里是一种自然,在读者那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书中最后谁: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原来没有亲人的家庭只是一间空荡荡的客栈罢了,没有丝毫温暖可言。这时候仅剩的一人活下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怀着潸潸的眼泪终于读完了着本书,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渐变,冲淡。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核心价值相伴一生——《我们仨》读后感

紧张的学习之余,我有幸地读了杨绛的《我们仨》,乍一看标题,便大概了解了其描写的应是杨绛一家三口的故事。

翻开封面,一页一页的仔细品味,发现其中的乐趣也接踵而至。作者以自述的口吻,写了从她求学到晚年大大小小的事,在她笔下,平时印象非常深不可测的大文豪钱钟书也是非常的“萌萌哒”。随着书页一页一页地往后翻,越来越体会到杨绛对自己丈夫的崇拜,而且到后面就把这种崇拜之情延伸到自己的女儿上,认为她各种行为,尤其是“她的翻书动作像极 了踵书”。一家子也是其乐融融,相敬如宾,不离不弃。杨绛晚年,钟书、女儿分别住两个医院,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往返于两个医院之间,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这体现了杨绛与钟书感情之深,对家庭充满责任感。反观现在社会,太浮躁,夫妻之情不深,比如前段时间王宝强与其妻子马蓉的离婚事件,就暴露了问题。人与人之间都讲究友善,友善不仅仅局限于朋友之间,而是应存在于各个层面:夫妻之间、陌生人之间…….友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内容,其实社会层面于国家层面都是基于个人层面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富强。

这本书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杨绛与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瑗,长大后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经常这样对母亲说:“工作好多,今晚不回来吃饭了”,尽管杨绛想花心思做好吃的给女儿补补身子,可几乎次次钱瑗都应在学校忙得没时间回家吃晚饭。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我们仨”。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教的是英语,所以经常有熟人打趣说道:“老妈英语那么厉害,怪不得把儿子教得这么厉害。”可我心里清楚,妈妈几乎没有时间叫我,她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们,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尽管有时候那些不懂事的学生还经常惹她生气;我甚至还羡慕她的学生,妈妈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比花在我的还多;放学后回家吃饭的时候,她念念叨叨的是她的学生;天气转冷的时候,她挂念的是她的学生(当然还有我);在家休息时,她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学生。记得前天晚上,我在房间玩手机,当时已是11点,妈妈在隔壁房间工作;单位玩到凌晨一点半的时候,我困得不行,熄灯、睡觉,可我透过门缝发现隔壁的灯光还亮着,也传来阵阵笔在纸上摩擦的声音。我心疼她,却不敢打扰她;当我第二天6点多起来上厕所时,发现她已经回学校了。妈妈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像钱瑗一样,再加上工作过度,原本乌黑靓丽的头发多了一缕缕银丝。爸爸经常劝她换份轻松点的工作,或者不要这么拼,这么辛苦,可她一直不听劝,一直在说:“学校还需要我,学生们还需要我。”小时候,我经常想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没有把全部的爱都给我,有时还想自私的占有妈妈全部的爱。现在长大了,想明白了。作为一个儿子,我不应该埋怨她,我能做的,就只有心疼她,迁就她,帮她分担一些工作,不让她再操那么多心,因为我现在明白了,她这叫敬业。

在书中,杨绛也描写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时期里,杨绛、钱钟书、钱瑗都被下放改造。作为历史的受害者,他们没有仍乐观的活着,并且钱钟书仍坚持修订《毛泽东诗集》,在艰难的条件下仍乐此不彼的翻阅书籍,查阅资料,这也体现了钟书的敬业精神。跟钱瑗一样,我妈妈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我觉得,我爸爸也和钱钟书一样,也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我爸爸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深夜在办公室值班,困了就在办公室打地铺休息,坚守岗位,第二天才回来。他也经常“下乡”,去参与扶贫工作的开展,调节群主纠纷。经常白天黑裤子出门,晚上黄裤子回来。爸爸妈妈作为共产党员,为他们的事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着,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团员、学生,更应努力学习,我觉得,这也是“敬业”的一种。

杨绛的《我们仨》让我想起了我的“我们仨”,在这个平凡的年代里,我们过着平凡的日子,做着平凡的事,可是,我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却并不平凡。我们热爱我们的国家,这叫爱国;我们热爱我们的事业,这叫敬业;我们热爱身边的人,这叫友善;我们热爱我们的良心,这叫诚信。核心价值在心中,相伴一生。

读《我们仨》有感2000字


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

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

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以及***运动中的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几许无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杨先生身体安好。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先生博学强识,知识渊博,声望极高,然让人感叹的是她为了爱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爱精心营造着家编织着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在先生回忆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乐天和自信是弥足珍贵。不要紧是先生给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承担家庭重担,免除后顾之忧,乃钱老先生的福气。更让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务事并没有捆住先生的手脚,影响她的事业,书中写到,读书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爱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蕴深厚、通灵炫目,神秘瑰丽,女人能将人生演绎如此精彩的莫过于先生。

不管世风如何,也不管身份改变,先生一以贯之地保持低调平实之风,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写到,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老夫妇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却不要办公室,不用秘书,有车也不坐,除非到医院看病。诚实的品格同样跃于纸上: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语言,需要气质和定力来支撑。说实话、干实事,做人起码的要求,却总是难以实现,而先生风雨百年,仍能如此,这便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读到这样清新脱俗的文字!感谢先生,告诉我做人做事的真谛即本原、珍惜。反复品味,我亦进入太虚幻境:夕阳正好,浩瀚无边的水面如镜,远远望去,一朵旷世莲花圣洁夺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烂漫,任凭风吹雨打,她自岿然不动,唯有清香飘来,沁人肺腑.....

我们仨读后感书评2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书评2000字:

1、“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一句话道出一个年迈老人都痛失至亲的无助,我们仨失散了,家人已不在,家不再是家,只是一个暂居的客栈。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本书,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思念化成如此强大的力量,在现实到梦幻,深入骨髓,又平静如夕,超乎寻常的坚毅和勇敢面对,大多数都颓废了时间,虚伪了人生,离思念越来越远,在未知的不安与焦虑中远目极望,寻找失散的梦魇。

3、钱钟书24岁和杨绛结婚去英国牛津留学,他说自己“拙手笨脚”,此话不假,24岁分不清左右脚、用筷子像小孩一样抓、到了牛津就摔掉了大半颗门牙。想想杨绛真是妻子+保姆角色,她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隔三差五的来汇报做坏事了: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染了房东的桌布;砸了台灯;弄坏了门轴……全靠杨绛出院之后一一修理好。

4、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的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钟书先生笨手拙脚,常常“做坏事”,然后告诉杨绛先生,杨绛先生就会告诉他,“不怕,我会修”,总感觉两个人的身份职能反了。而杨绛先生胆小,一个人不敢走夜路,钟书先生又会交待圆圆要照顾好妈妈。两个人都是文学中的泰山北斗,生活中又像是两个小孩,需要别人的看顾,而圆圆就是那个看顾他们的“老妈子”。反差萌太可爱了。

5、看《我们仨》时我时常会想起清朝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文人夫妻的情调生活,有异曲同工之感。沈复是古文人,生活更讲究,他夫人在夏天,会把茶叶放在荷花蕊里,第二天取出来泡茶,和《红楼梦》特像,感觉那茶定有奇香。而杨钱夫妇在英国待的时间长,饮食习惯已西化,钱钟书最喜欢喝英国的牛奶红茶,国内买不到印度“立普登”茶叶,“我们用三种上好的茶叶掺合在一起作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特将原文摘录于此,让大家感觉杨绛含而不露的大家闺秀文风,细评之下生活情趣展露无余。“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会给自己的老婆做早餐:烤面包、煎鸡蛋、煮醇香的红茶。杨绛吃过之后一定夸做的非常好,越夸钟书越积极,这就是智慧。

6、这本书内容本来起源于钱媛,应是钱媛为第一人称。但是此时的钱媛已经由于脊椎癌晚期没有余生来写下文了。由她的母亲带着她的遗憾写完这本书。杨绛先生虽改变了以她自己为第一人称书写,但是根据钱媛的思路下去,故可以看到刚开始是记录的是钱媛的出生(与钱媛日记相符),这是母亲爱女儿、尊重女儿的表现。

7、在最后两个人生病之际钟书看到杨绛时还能调侃她以安慰她,看到他们才可以安心入睡;钱媛生病之际写下牛儿不吃草,欲想报娘恩,故采忘忧花,借此谢娘生的感人诗词,自己不能进食却还担心母亲吃不饱睡不暖。看得我心头又热又痒。

8、看杨绛先生的照片是慈祥的奶奶样,面带微笑,淡然中透露着亲切可人,无法想象她先后失去女儿跟老伴的十八年光景,是何以煎心熬过来的。用她自己的话说_是留下来打扫现场的,的确她做到了,不然没有当下这本满含思念的文集。

9、在这本书里,我领悟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交流,他们爱的动容且不做作,这无疑是家人相处最高的境界。至于时事的动荡,所谓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也远比此番年轻人要从容淡定,这便是至今都仍需钻研恶补的处事心态。

10、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用朴实的语言像我描绘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缩略版的一生。从圆圆呱呱坠地到生命走到尽头,许多事情只从字面去看,不去想,无法体会其隐藏的艰辛,和经历的磨难。但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知足感,一家人能在一起固然美好,每天可以嬉闹一起,悲苦一起,同甘共苦,仿佛再冷的宿舍都有了温度。

11、也许世间家庭都如此。妈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她的一日三餐,害怕她只有一个人就随便应付着吃饭,不按时吃,或不认真做,吃点挂面就了事了。后来我在大学里,我又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每隔三天就要给她打个电话,问问有没有觉得不舒服,一个人是否无聊,嘱托她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反过来,妈妈又会问我在能不能吃得饱,和同事相处能否处的来,叮嘱我不要和别人发生口角,要愉快的相处,认真的工作。我们都是彼此的小孩,要互相照应。

12、种种小事在我们看来是很普通平淡的,可能我还没有到怀旧的年纪,看了这本书我们应该对生活小事都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又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对身边之人都心存感恩之心,没有什么事比得过生老病死。

13、杨绛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战争,而后新中国成立,三反,文革,所有的苦难在文中都一笔带过,这是一本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录,所有的事更贴近于生活,让看到的是更多是一个怀念已逝亲人的老人,哪怕物是人非,一段段往事依然铭记于心。

14、他们远离名利,名利却主动要来找他们,包括江青总指派人来关怀他们,要他们住钓鱼台、出席国宴、任职等等,都被以身体不适为由一一推了,“无官一身轻”,平安渡过“文化大革命”。不仅如此,在文学创作上也远离雷区,不写小说了,用文言文写一百三十多万字的《管锥编》,故意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就是让那些搞运动搞主义的人看不懂,最后还是用繁体字刊印发表。钱钟书是他们家“格物致知”的大文豪,杨绛便是那个睿智含蓄低调的军师。作者:周莉莉

《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


万里长梦话凄凉——《我们仨》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

关于写作:有人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仿佛是为了掩盖贫瘠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是展示自己庞大的阅读量。有人喜欢用最平实的语句,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因为简简单单才是真,而情到深处自然就浓了。

我比较喜欢后者。《我们仨》便是这样一本朴实而又饱满的讲述亲情的佳作。杨绛先生用最简单的语言,举重若轻般描绘出“我们仨”在一起时的幸福美满,以及“我们仨”走散之后的肝肠寸断。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简短的记述杨绛先生做过的一个梦,梦里钱钟书走丢了,她怎么也找不到。梦醒,埋怨钱钟书为什么一声不响撇下她就走了。

二、第三部分是关于“我们仨”的所有美好回忆。

书中这一部分放在第三章,而我准备按时间顺序先说美好的部分,因为这里会对人物做出描写和铺垫,看完这些,再去看分离,更能体会那种伤痛。

这部分记录了二人结婚之后,以赴英国求学为起点展开的幸福生活,这部分的描写很喜欢,因为语言平淡、真实、有趣。

更难得的是,杨绛的描写很接地气,她笔下的一家三口就是很平凡的一家的三口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光环加持。让人很容易引起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想一想,他们仨后期也就是九几年的时候,我们也出生了,有些记忆、有些生活、照片中一些物件都能找到重叠之处,很容易就能想象出来的生活场景,有代入感。

不仅如此,关于人物的描写也很立体,每个人的小性格或者弱点都一览无余,没有滤镜下的人物更加真实。

钱钟书其实很居家,会给杨绛做早饭,他们搬家时会帮忙打扫房间,他在做选择时也会犹豫不决,他笨手笨脚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比如打碎了房间的餐具、弄坏了门把手、弄脏了衬衫等。他在一个地方学习,也不常去附近游玩。

杨绛其实有点胆小,怕黑,睡得晚起得晚,也会因为在牛津只能走读而感到自卑,难过时也要钱钟书安慰、疏解。很佩服他的一点是:永远尊重别人的选择。

钱媛很乖很懂事,也很聪明。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朋友同事学生多尊敬她,后期还给予父母很多照顾,曾经在病中给杨绛写过一首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忧花,藉此谢娘生”。以前没有了解过她,通过这本书的叙述,深觉钱媛老师应是年轻人和所有儿女们的榜样。“我们仨”就这样在时代和生活的风雨中互相依偎,遇到困难一起面对,无论多么辛苦的路都能走出幸福和甜蜜。(他们仨的故事没有列举太多,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真的很有爱很温暖)

可惜,人生没有永远

也没有童话故事那样的美好结局

风风雨雨半生

终于在暮年有了属于三人的安稳居所时

病痛来催,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在第二部分讲述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梦里,杨绛住在古驿道的客栈,每天去陪住在311号船上的钱钟书,晚上回客栈休息,睡梦中飘到女儿钱媛的病房看望她的近况。

春去秋来,古驿道上的柳树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直到有一天钱媛也来到这古驿道上,直到有一天杨在这古驿道上再也找不到钱钟书。

其实,这个万里长梦,就是1994年钱钟书开始住院的历程,311号船是他的病房号,古驿道的客栈,就是他们仨在三里河的家。而杨晚上睡梦中飘去女儿那里是钱媛1996年生病住院后每晚打电话给杨讲述的自己的现状。

杨绛在听到女儿隔壁病床上夫妻聊到钱媛说她“很坚强,就是一直在惦记爸妈,说到妈妈就流眼泪”的时候,她写到

“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钱媛的病愈发严重

直到有一天

杨绛看到钱媛轻健的来到爸爸的船舱看爸妈,说“我已经好了,我的病完全好了”

钱钟书睁大了眼睛,告诉杨绛“让她回去,回到她自己家里去”

圆圆说:爸爸,我就回去了,爸爸,好好休息

圆圆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

“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997年钱媛因病离世

钱钟书的身体日渐消瘦

从开始能坐起来陪她说说话,到后来只能轻轻捏捏她的手,表示他还在

那晚,他强睁着眼睛

她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好生过)

好像没有说“明天见”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姥爷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在上初中,有天晚上他睡前无论如何要把我叫过去,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春苑,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那时懵懵懂懂的,只知道应声。不久之后姥爷就离开了。

是不是人在最后时刻都有感知?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时候人该多么难过多么无助啊,又或者是不是会释然呢?)

1998年钱钟书因病离世

长达四年的梦,就这样结束了。

杨绛说:我忽然想到第一次在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夜深人静,我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触动,泪流不止。

杨绛先生字字句句直戳我心深处

她平实的描写,处处都拨动心弦,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说美好回忆像一碗粥,温暖、治愈,让曲折的旅程无时无刻不被幸福包裹

那么万里长梦就像一壶酒,辛辣、清冽,如梦如幻,一点一滴都在刺痛神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也终将失去自己的时代

我们应珍惜

珍惜时间、珍惜亲情、珍惜所有美好

又是一年生日时

谢谢爸爸妈妈

祝我生日快乐

另:1最后一张图片系去年十一和爸妈及爸妈朋友去九华山游玩所摄

2从第一篇的大段文字堆砌,到这篇已尝试将文字、段落和排版都化繁为简

3关于以后,希望继续改进。预备配图全部用原创摄影作品,因为我的摄影水平还不错,哇咔咔。有可能还会插入自己唱的歌(恩开个玩笑)作者:酋长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喜欢《《我们仨》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