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当年游侠人》的读后感15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当年游侠人》的读后感1500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当年游侠人》是陈平原先生所著的一本评论近现代中国文人学者的随笔集,被收录在三联书店所编之学苑话题丛书中。陈先生作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对于晚清以来中国的文人血脉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论述。

我初见此书在北方图书城,与钱理群先生《生命的沉湖》并列一辑中,先被其不同凡响的书名吸引,从书名看此书题旨在人,且是游侠人,这游侠二字竟殊为难解。我原以为定然指的是《史记游侠列传》中人,展卷方读,便是一惊:辜鸿铭、康有为、章太炎、陈寅恪、成舍我,这些名字迎面而来,个个竟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

读过作者自序,我方才了然,《当年游侠人》这一书名出自国学大师黄侃的《效庾子山咏怀》一诗,作者取此句为书名,乃是仰慕前辈学人常可不拘一格著文论道,严谨之中且从容,广有古之游侠之风。

陈先生同时又有感于今日中国学界专业主义盛行一时,学科分野愈见精细、操作规则近于严苛、学术语言晦涩高古脱离大众,已经渐渐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血肉关联割裂开来。陈先生担忧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套路化、公式化、模式化,快餐式的各种课题研究是否还能出现真正代表中国千年文化积淀的大文章。

陈先生因此特著此书,不为宣扬各位大师术业上的功绩,而是剑走偏锋,从这些前辈学人那天马行空的思路、亦庄亦谐的言谈,似癫似正的气质入手,带领读者通过自由之表逐渐深入到自由之里,使之理解自由二字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纵观全书,尽管分为上中下三辑,每辑又分为若干的人物纪事,但都没有脱离上述宗旨。

这本书所涉学人众多,但只要略提一二,便可点出文章立论的真意。比如提起自由学术,中国的学人往往都能忆起一个名字――蔡元培。漫长的百年岁月,中国学术名人甚多,陈先生苦心琢磨,立求在晚清、五四、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提炼出真金白银,却还是一不小心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一个人单开了两章,读过那被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所填满的目录,你便会明白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做出如此的安排是多么不容易,同时也就可以想见蔡元培对于陈先生所要提出的观点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是的,在蔡元培之前,坚持自由学术的人不知凡几,然而若论在近代中国将自由学术之风发扬光大,使之惠及国民者,无人可超越蔡元培。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我才能够想见,陈先生在对《当年游侠人》这本书做修订时,是怎样一咬牙删掉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又腾出了一章的位置。

书中对于蔡元培当年出长北大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才情与时代的要求竟如此配合默契,千载难求,不可复得。而陈先生之所以如此认可蔡元培,当然是因为那著名的兼容并包思想。蔡元培对于个体选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推崇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无人能及,即使是后来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而素来心高气傲的北大人,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蔡元培心服口服,也正是因为蔡元培以春风化雨般的人格推行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从而一手打造了老北大的光荣传统。

如果一味将像蔡元培这样几乎没有争议的人物作为论据,作者的著文自然会安全很多,却无法引出自由学术的精髓。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如惊世骇俗的辜鸿铭、特立独行的章太炎、几次失节的刘师培,还有晋人风韵的黄侃、幽默立言的林语堂等诸多怪才,陈先生介绍过他们的学术思想,便不动声色地切入主题,一一指出正是因为自由研究方才成就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功业,同时也引申开去,将自由二字化开,散入诸位学者的学术积累中,在点滴小事间印证着如要学术求真无伪,必要坚持自由学术的思想。

尽管是一篇散文随笔集,但陈先生在行文间依然尝试了富有创意的写作方法,以引文为例,且看作者所引章太炎之《黄季刚墓志铭》:民国四年秋,仪征刘师培以筹安会招学者称说帝制。季刚雅与师培善,阳应之,语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诸学士皆随之退。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得脱。一席引文,将陈先生对刘师培的鄙薄、对黄侃(季刚)的赞誉,以及撰写墓志铭的章太炎的态度交待得一清二楚,却不费自家半点笔墨,真可谓臧否人物于不动声色间,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所提到的当年游侠人如今皆已逝去,轻掩书卷,任心头哀愁掠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却不知几分前辈风采。我索性也引陈先生一段文字,或许能略解其意: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畔肯定会寂寞多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胸怀与姿态_《先生当年》读后感1500字


胸怀与姿态_《先生当年》读后感1500字:

《不争的柳诒徽》一文中提到柳老先生的外祖父,老人家酒量极好,常常边饮边和儿女们谈古论今,尤其不忘叙述历代先辈的诗文道德。年幼的柳诒徵就坐在外祖父旁边听,真是既增长知识又励志。老人家和孩子们讲先辈们的诗文道德,这是个非常好的做法,使得家风非常棒,也使得家族精神得以传承,无形中也帮助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孩子们就会去效仿那些先辈,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因为此,柳诒徽从小就养成了克制、平和的作风,以至于他批评人的时候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受了批评的人如沐春风,必然能欣然接受他的批评。

柳老先生的不争,似乎也是一种争,是平心静气地争,是不争之争。柳老先生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凡是他所教的学生表现优秀的,都是学生本人天资高,志趣好,自己能深造有成,不是他教的好;至于许多表现平庸的,也各与他们的习气和环境有关系,但他作为老师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何等的谦虚,这样的虚怀若谷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周予同老先生说过,世上绝无完全无用之人。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学者,都是很谦虚的,反而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晃的人,才容易沾沾自喜,取得一点成绩就喜不自胜。后来提到胡适先生上课的时候,教室里黑压压的都是人,甚至走廊里也挤满了人。就是这么多人的课堂,大家仍能做到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地听这位大师娓娓而谈。苏雪林曾评价说,这不但是心灵莫大的享受,也是耳朵莫大的享受。可见胡适老师的课是多么的精彩。

学生享受你的课,那应该算是教学达到的极高境界了。不由得想到高考改革以后可能会走班制,如果没有学生选自己的课,那将会是多么尴尬的事情啊,所以现在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个人魅力。

《胡博士题字》其实讲的是黄赏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过河卒子》的杂文,对胡适先生进行了抨击。当然胡适先生知道这件事,后来,潘静远先生在采访胡适的时候,以黄赏先生的名义请胡适先生题字,胡博士写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用九个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表达了坚定的态度,却又表达得如此委婉,很有绅士风度,做得很漂亮。这种涵养功夫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炼得到的。胡博士在《四十自述》一书中提到了自己的母亲。文中说到,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足见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深远的。身为一个母亲,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一定要规矩自己的言行。

《不居功》这篇小文章主要说的是叶圣陶老先生。叶老认为开明书店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自己的付出只是一小份,只是一小份而已,真是谦虚之至,这种不居功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这篇文章还提到了宗白华老先生,话说他当编辑时发现郭沫若先生的诗中充满激情,又以一种不拘一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深深地震撼到了宗老先生。结果整整一个月的新诗栏目刊登的都是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给了郭沫若先生一个机会,燃起了他创作的火花,引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从此中国文坛升起了一颗巨星。宗老却认为,作为编辑,自己只是尽了职业范围内应尽的职责,对于郭沫若取得的成就,丝毫没有自己的功劳,都是郭沫若先生不懈努力的结果。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吴大猷老先生,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的代表人物杨振宁、李政道,甚至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对此,老先生淡然写道,他们譬如两颗钻石,不管你把它们放在哪里,他们还是钻石。没有只言片语提及自己对这两个学生的付出。老先生博学却又不居功,如此胸怀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作者:郭立平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


篇一: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 悲哉侠义

——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

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

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

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

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

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

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

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 、“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

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

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

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

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

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

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

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

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为转移,而依据是非来判断事物。在处理自己侄儿被杀这件事上,

当他了解实情后“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

亲侄儿被人所杀,而杀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时,想来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杀人者未免

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更令人气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尸其子而来羞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人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侄儿报仇。而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

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

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不但没有责怪杀人者反而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转而责备其

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矛盾的时候,能够大义灭亲

以维正道?

自省容人以德报怨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郭解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有了完美的结局。

恭敬待人之美。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穷困时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如一者则寥寥无几。当时郭解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却能做到不乘车走进衙门,到旁的郡国替人办事时,能办到的一定办到,不能办到的也尽量使各方面都满意,然后才肯接受别人的款待着实不易。

墨子《修身篇》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未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贵义篇》说:“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强调志、信、道、本、义;儒家《论语·泰伯篇》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政篇》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孟子·公孙丑篇》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则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告子篇》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他们都是强调道、仁、气、义等。而这些都是游侠所具备的精神。

悲哉侠义!侠与义是分不开的,侠就是不顾自己利与害,挺身去做符合道义的事。读了《游侠列传》后不禁为游侠们的行为而感动——他们的行为乃是一种艺术,生也美丽,死也美丽,而又转而观现今社会,不免发出“哀哉侠义”的感叹。现代人过于实用化发展的精神世界和寻求刺激的娱乐倾向,已让我们无法看清楚以及了解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侠之真面目,更谈不上将它作为一种仍然具有综合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而给予尊重。

诚信的衰落。兵法有云:“兵不厌诈。”这似乎给了欺骗人一个最好的借口。当今社会的人,能够严守诺言的寥寥无几,食言而肥的却大有人在。假酒、假药,假化肥到处都是。本来签好的合同却会单方面毁约,为了逃避责任甚至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说过的话转眼间就会失口否认,做错了事却拼命的隐藏。在所有社会生活都以个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诚信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难怪会有这么多不守信的事发生了!

急人之难义举的衰落。当今的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做一切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做这件事对自己会不会有好处,若没有好处可捞,就很可能不会去做,更不要说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不认识的人了。在公交车上看见有人偷东西却默不作声,在路上看到有人持枪抢劫避之惟恐不及,看到撞伤的老人不敢上前去扶只因怕惹祸上身,看

到残疾人乞讨不愿伸手援助只因怕上当受骗。

见风使舵,看人下菜谱。对待上级领导,恭恭敬敬、小心翼翼、曲意逢迎;对待平级同事,表面和和气气,内里暗自争斗;对待下级群众却板起了面孔,端起了架子,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若是有下级群众求他办事,必先赴酒席大吃大喝一番,至于事情能不能办成还另是一说,而倘若那个人不知道要“意思意思”,事情就会立马告吹。

小肚鸡肠,以恶惩恶。动不动就会因为某些小事对他人心生怨恨。现今社会有些人看到对自己不尊敬的人,表面默不作声,心里却对他恨之入骨,总会设法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惩治他。他们奉“有仇不报非君子”为至理名言。只要是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都会铭记在心,总有一天会找那个人报仇。采取正当的手段报仇本也无可厚非,可是若为了报仇而不择手段,以恶惩恶的做法则着实不可恭维。当人们得意于自己的胜利时,可曾想到这用罪恶来对付罪恶的做法本身就是更大的罪恶?

推卸责任。现在很多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总是首先想到这是别人的错误,而从不知道反省自己。看自己一切都好,看别人一切都不好,是现代人的通病。比如宿舍没有评上文明宿舍就会想到是因为谁谁没有整理好自己的内务,而从来不会想到是由于自己没有去帮她。

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生命是短暂的,再长寿,也不过百年光景,在无限的时空中不过是流星刹那。侠者不是不爱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生物意义上的爱,而是将生命的历程当做艺术的过程,是以生命为笔墨,以世界为素练,他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现的美。为了这种美,甚至不惜牺牲财富,权贵,乃至性命。现代社会每一种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义,西方文化侧重于利。重于义的文化才能生长出侠的果实。而今严重的问题是,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变。当人与人之间变得以利益为准绳,以金钱为信仰的时候,当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在这样的土壤里,侠义的衰亡不过是个必然的结局。在此情况下也惟有发出“美哉游侠,悲哉侠义”的感叹! 参考资料:

司马迁著 韩兆琦评注,2004,史记(评注本)。长沙:丘麓书社出版社。

韩兆琦。1996,史记通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兆琦。2000,史记题评。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江涌豪。2001,中国游侠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汪涌豪、 陈广宏。2005,侠的人格和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向春。《史记·游侠列传》的文化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4):61-65。

周普生。健全的监督体制和健康的国民人格——由汉侠郭解想到的,人大研究,1995(1):39-40。 tieba.baidu.com/f?kz=86856979

zhidao.baidu.com/question/43660712.html

/revi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89 /zjjy/Read.asp?Lab=140

/renjian/lunyx.htm

/renjian/youxia2.htm

篇二:游侠列传 读后感

《游侠列传》分析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然而在正史之中只有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有专门的纪传。

游侠是活跃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历史舞台上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一群体虽然大多身处低层社会, 但其影响却波及统治阶层。

在司马迁通过对士和游侠相比较, 高度赞扬了游侠“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高尚情操。

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同类型的侠客,赞扬了朱家,田仲,郭解等英雄好汉的游侠,否定了盗跖庄蹻等“暴豪之徒”。

从“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中,司马迁更加肯定了有仁义的游侠其功过甚大于儒生。

因此,我将分析武士,刺客与游侠的关系,分析朱家郭解等汉代游侠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及其行为做法的合理性。最后简要分析班固《汉书》中游侠形象与司马迁游侠形象的差异与形成差异的原因。

篇三:读《史记 游侠列传》

读《史记 游侠列传》

再读《史记》,《游侠列传》让人感慨颇多。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以朱家、剧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游侠为例,称颂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高贵品格。《游侠列传》篇全文共2400余字,着墨不多却字字珠玑,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既非改朝换代的帝王,也非封疆裂土的诸侯,更非名垂青史的诸子百家,一介草莽,何得以让太史公如此垂青,独成一篇,以极其真挚的笔墨写进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闪光点让太史公如此青眼有加呢?通篇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他们都很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为了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付出一切努力也要达成。

薄望之美。朱家曾暗中相助季布摆脱被杀的厄运,等到后来季布官拜河东太守成为抵御匈奴的名将时,却终身不再与季布相见。郭解救了别人的性命,从不沾沾自喜,觉得奇货可居在人家面前夸耀。他们帮助别人,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从来不指望被帮助之人能报答什么,也没有想过要以此扬名,厚施而薄望,是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之心的乐于助人。

慷慨之美。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

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朱家救济别人的困难,总是从最贫贱的开始,而自己却过着穷苦的生活,衣服破的连完整的色彩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小牛拉的车子。这些游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成人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洛阳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答应何解。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郭解名声显赫,大将军卫青都非常佩服郭解的为人,乡里人更是对他非常的尊重和仰慕。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声望,强行灌别人喝酒,对方酒量不济,实在躲不过盛怒之下拔刀杀死了他,之后逃走了。郭解的姐姐悲愤异常,发狠说道“以我弟弟的名望,我的儿子被杀凶手却逃之夭夭”,将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路上任凭雨打风吹,以此来羞辱郭解。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觉得凶手未免欺人太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外甥报仇。郭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把罪责归于

自己姐姐的孩子,收尸埋葬了他。以郭解当时的声望,只要他通报地方官府就能将凶手定罪,仰慕他的少年甚至敢杀掉得罪他的人来向他表示尊敬和崇拜,在如此威势之下,郭解仍然保持理智,明辨是非,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时大义灭亲维持正道,不仗势欺人,真是难能可贵。

气量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郭解声望很高,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他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让事情有了完美的结局。

敬畏之美。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穷困时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如一者则寥寥无几。当时郭解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却能做到不乘车走进衙门,到旁的郡国替人办事时,能办到的一定办到,不能办到的也尽量使各方面都满意,然后才肯接受别人的款待着实不易。

据司马迁所说: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游侠既非位极之人臣,何得太史公如此吟唱?在太史公的眼里,朱家、剧孟、郭解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但是他们的仁义、谦逊、明理、讲信用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为老百姓所称颂,而这些优点,是大多数沉迷于功名利禄的上流社会人士根本不具备的。

与其说这些美好品质为人民所称颂,不如说是司马迁从心底里赞赏他们,才将他们记载在正史里。

汉武帝时的官场是一个卑鄙自私的肮脏世界,这里没有正义与人情。窦婴为田蚡所害,李敢光天化日下被霍去病射死,宾客们甚为无耻,如《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言:“主父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庙堂之上衮衮诸公与草根游侠对比如此强烈,太史公有感于此,其对充满人格魅力的游侠的歌颂,正是对汉代官场、上流社会的这种卑鄙无耻的道德面貌表里不一的赤裸裸的鞭挞。

《史记》对游侠的盛赞,和司马迁的经历也有关系。想来司马迁的为人,也一定是谦虚谨慎,乐于助人的吧。他在书中说,“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可他们都有人帮助,那些平民百姓有了困难,也有游侠的帮助。而司马迁呢,因为出言不慎,被判了死罪,家中无钱,无法交钱免死,只得选择腐刑,以完成未竟的事业。

公孙弘是汉武帝尊奉起的儒生中的极高代表,其“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此种人竟能谋得丞相之位。更有甚者,其竟强词夺理,在汉武帝面前进“莫须有”之言,使郭解这位名满天下的大侠全族被杀,其残忍之面目,昭然若揭。在这样的官场中,司马迁怎么可能得到同僚的帮助呢?游侠不被统治者所谓的“法律”、“制度”所羁绊,站在道

义的基准面上行事,而他自己,则被封建桎梏所迫害。因此,出于对游侠的侠义行为的赞美和敬畏,以及感伤自己的身世,司马迁将游侠写入了列传当中,文字优美,感情激荡,结局却是悲怆的。

汉代虽被称为盛世,但太史公却指出了诸多社会问题。汉武帝虽“雄才大略”,但其专制统治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为了对匈作战,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来搜刮民脂;在治安不稳之时,实行对官民残暴镇压的酷吏统治,这些都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汉书·刑法志》言及:“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宄不胜。……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网寖密。”在此情况下,连三公都可能朝不保夕,“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另外,汉武帝对臣民的杀戮多出自个人意志,酷吏更是迎合其心理行事,如《酷吏列传》所载:“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清平者”。在此统治下,人民“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汉朝经历了“吴楚七国叛乱”以后,统治阶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割据势力及豪强采取严厉打压的政策,本不属于地方豪强的游侠,因崇高的社会威望和巨大的影响力,也成为汉朝政府防范打击的对象。文景之后,朝廷不断屠杀游侠,没有汉初“汉祖杖剑,武夫勃兴……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任侠之方,成其俗矣”

先生当年读后感


先生当年读后感

《先生当年》一书由王木春所著,本书讲述了近现代著名教育人物的陈年旧事,让我们看到民国时期丰富的教育,同时也是复杂的,这本书是对民国时期先生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先生当年读后感范文精选。

今天读了《先生当年》中的《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严正的一课》、《父亲的教育》和《了不起的祖母》这五个小故事。我觉得这五个小故事中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形式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有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样的教育很有用呢?这一章节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很难再找到一个那么自由自在的学校,以及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老师。”辅仁中学的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切磋学业。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负责点拨、指导,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执行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师父领进门,成佛靠个人。

书籍的影响

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一定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书目齐全,质量上乘,足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至关紧要的大事。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永远不晚,而且永不过时。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应该算是比较廉价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学习、读书这样的事情重在积累,阅读的书目应该是多样化的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通过多读书,多看报,来提升自己是永远不会变的硬道理。

家人的影响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有的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有的则是身边人的言传身教。

《严正的一课》中提到张秀亚和吴祖先两位先生小时候都有过类似于“偷钱”的经历,对待这样的错误,家人的态度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也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采用比较温和,朴素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严正的一课。孩子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懂得了如何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实这样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都是有时间节点的,就像小树苗如果长歪了,很容易就可以矫正过来,如果已经长成大树了,再想纠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好。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对于过去的事情,曾经犯的错误,不要总提及。关于这一点我做的就很不好,对于孩子的丑事,总是提及,总是揭孩子的伤疤,生怕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总提及孩子的丑事,会对孩子形成二次伤害。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一有事就开始将陈年旧事一起提及,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新的自我。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父亲的角色真的很重要,虽说女人要相夫教子,但是来自父亲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性格的培养方面,规矩的养成方面。钱穆老先生和梁漱溟老先生都有一个特别好的父亲,两位老先生后来的成就肯定和他们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眼观现实,在有的家庭中,真正体现出了“父爱如山”,父亲常常靠边站,矗立在一边,对孩子不管不问。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别人那汲取更多营养,争取成为一个好父亲。钱穆的父亲仅仅用了两个字“桥”和“骄”,就不动声色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大智慧,明智的家长。

教育一定不可以放任自流,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正言厉色。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里人需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爱子可以但是绝对不能溺爱和宠爱。《了不起的祖母》一节中提到了两个了不起的女人,顾颉刚的祖母张氏和沈昌文先生的祖母。既有语言上的教导又有身体上的处罚。

隔代教育是个问题,而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孩子完全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的比比皆是。现在的老人主要负责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如何做个睿智的隔辈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自己带比较好一些,孩子小时候家长欠下的帐,早晚都要还的。你缺席了他的成长过程,将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你的容身之处,立足之地。还有就是顾颉刚祖母,平时省吃俭用,但是老人家在给孩子买书方面极为慷慨,对于孩子在吃穿方面要求也很严格,不盲目攀比,足见老人的明智。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老人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

游侠列传读后感


游侠列传读后感(一)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读《游侠列传》多半会大失所望。历史有时比小说有趣,但更多的时候是实际的历史打破了人们的梦。所谓顺治为了董小宛出家,雍正被吕四娘刺死,都是想象中的传奇,小说家的好题材。然而却不能深究的,否则就会发现董小宛二十八岁死时,顺治才十四岁,而雍正虽算不上好兄长,做皇帝却是最勤政的。我看《勇敢的心》后,就去查威廉-华莱士的历史,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华莱士死后三年,苏菲-玛索所扮演的伊莎贝拉王妃才从法国嫁过来,而且铁腕无情,被称法国母狼。

我读《史记-游侠列传》前,压根没指望过它像金庸小说那般精彩,有点《三侠五义》的味道就行了,然而现实还是如冷水一般。

《游侠列传》里主要就写了三个人,朱家、剧孟和郭解。司马迁对侠的定义和现在大大不同,虽然他也引述韩非子侠以武犯禁,但他强调的侠是见义勇为、人缘好,而不在乎是不是武艺高强。这三人的武功如何,一字2020不提,他们既没参加武林大会或是上华山论剑,也没有行走江湖、除暴安良。

朱家自己并不富,却仗义疏财,另外就是帮助不少亡命之徒逃脱追捕,有点像《和平饭店》里收山后的杀人王,被他帮助的最有名的是季布将军。然而之后朱家却躲着季布,不愿受人感谢。

剧孟就更没有具体的事迹了,光说他如何名气大,以任侠显诸侯,而他母亲死时很多人来送葬,并且宰相得剧孟大喜,若得一敌国当时正是西汉七国之乱。然而具体点的光辉事迹,没有。

郭解相对来说笔墨是最多的,但人品也最可疑。朱家私匿逃犯,我们或许还能容忍,而郭解却是为人阴贼内心狠毒。他少年时就因为睚眦小事所杀甚众,到年长作风改变,开始以德报怨、厚施薄望、喜欢行侠,还不夸耀自己。于是就有很多人攀附,但司马迁还不忘加上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也就是说内心狠毒没变,只不过有很多狐朋狗友帮他把事情摆平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帮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这多半是胡说八道,或是春秋笔法。郭解的事迹有三件。第一件,他的外甥倚仗郭解的势力强迫人喝酒,激怒了别人,被杀了,郭解姐姐大闹,而凶手恐怕逃不过,自己向郭解请罪,郭解却并不怪罪他,反说是自己外甥的错。第二件,有个人对郭解并不恭敬,他却嘱咐县尉免了那人的差役,就象是现在的免税,结果那人看他以德报怨,就服了他。第三件,郭解专门到洛阳调停完了一对仇家,却不居功,让这对仇家等着洛阳本地人士来调停,再正式言和,这就是说郭解照顾了本地贤大夫的面子。这三件事的前两件,从现代的眼光看都算不得什么,甚至大有问题,第一件,郭解做得并不公平,他的外甥有错,但错不至死,可以说郭解牺牲了对他外甥的公平,获取了自己的名声;第二件就更是拿公家的利益来沽名钓誉。

郭解是个布衣,靠着这样收买人心、养门客,最后树大招风。汉武帝都惧怕这些豪侠的威望,于是让他们迁徙到茂陵。而郭解虽然被迫迁了,却没意识到这时危险已经来了,还不把中央放在眼里。他的侄子先把迫他们迁徙的姓杨县吏给杀了,杨家人告状,郭解的人又把告状的人杀了。这回得罪了天子,缉拿归案,却找不出郭解杀人的直接证据这是典型黑社会特征,老大们总不会亲手杀人,有人替他行凶。然而中国人可从来没有严格的法制精神,皇帝想杀人,借口总是有的。曾经有个儒生在宴会上说郭解以奸犯公法,郭解的门客杀了他、然后跑路。御史大夫就说:郭解区区百姓,却收养门客、玩弄权势,这么点小事都要杀人,虽然本人不知道,但却比本人杀人还严重,判大逆不道。这样郭解不仅本人被杀,还灭了族。

这就是《游侠列传》里的侠了,说好些,像宋江,武艺怎么也比不过鲁智深之类,却在江湖上名头很响及时雨;说坏些,就是雏形黑社会中的老大,靠着畜养门客以武犯禁,为非作歹,不把法律放在眼里。朱家、剧孟还可以说是宋江型的,而郭解就明显属于黑社会型了。

汉以后的侠会不会就武功大进,并且真正开始行走江湖,并以比武艺、争武功秘籍为要务呢不去追究也罢,还是给令狐冲们留些生存空间。


游侠列传读后感(二)

再读《史记》,《游侠列传》让人感慨颇多。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以朱家、剧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游侠为例,称颂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高贵品格。《游侠列传》篇全文共2400余字2020,着墨不多却字2020字2020珠玑,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既非改朝换代的帝王,也非封疆裂土的诸侯,更非名垂青史的诸子百家,一介草莽,何得以让太史公如此垂青,独成一篇,以极其真挚的笔墨写进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闪光点让太史公如此青眼有加呢通篇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他们都很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为了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付出一切努力也要达成。

薄望之美。朱家曾暗中相助季布摆脱被杀的厄运,等到后来季布官拜河东太守成为抵御匈奴的名将时,却终身不再与季布相见。郭解救了别人的性命,从不沾沾自喜,觉得奇货可居在人家面前夸耀。他们帮助别人,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从来不指望被帮助之人能报答什么,也没有想过要以此扬名,厚施而薄望,是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之心的乐于助人。

慷慨之美。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朱家救济别人的困难,总是从最贫贱的开始,而自己却过着穷苦的生活,衣服破的连完整的色彩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小牛拉的车子。这些游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成人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洛阳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答应何解。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郭解名声显赫,大将军卫青都非常佩服郭解的为人,乡里人更是对他非常的尊重和仰慕。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声望,强行灌别人喝酒,对方酒量不济,实在躲不过盛怒之下拔刀杀死了他,之后逃走了。郭解的姐姐悲愤异常,发狠说道以我弟弟的名望,我的儿子被杀凶手却逃之夭夭,将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路上任凭雨打风吹,以此来羞辱郭解。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觉得凶手未免欺人太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外甥报仇。郭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把罪责归于自己姐姐的孩子,收尸埋葬了他。以郭解当时的声望,只要他通报地方官府就能将凶手定罪,仰慕他的少年甚至敢杀掉得罪他的人来向他表示尊敬和崇拜,在如此威势之下,郭解仍然保持理智,明辨是非,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时大义灭亲维持正道,不仗势欺人,真是难能可贵。

气量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郭解声望很高,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他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让事情有了完美的结局。

敬畏之美。郭解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穷困时待人恭恭敬敬,一旦得势就翻脸不认人之徒比比皆是,而能始终如一者则寥寥无几。当时郭解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然郭解却能做到不乘车走进衙门,到旁的郡国替人办事时,能办到的一定办到,不能办到的也尽量使各方面都满意,然后才肯接受别人的款待着实不易。

据司马迁所说: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游侠既非位极之人臣,何得太史公如此吟唱在太史公的眼里,朱家、剧孟、郭解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但是他们的仁义、谦逊、明理、讲信用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为老百姓所称颂,而这些优点,是大多数沉迷于功名利禄的上流社会人士根本不具备的。


游侠列传读后感(三)

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郭解这样做不但解决了一场纠纷,也维护了洛阳诸公的面子。

明理之美。他不以利害为转移,而依据是非来判断事物。在处理自己侄儿被杀这件事上,当他了解实情后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在知道自己的亲侄儿被人所杀,而杀人者竟然敢逃之夭夭时,想来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杀人者未免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更令人气愤的是自己的姐姐竟然曝尸其子而来羞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人会怒发冲冠立即杀掉那人为侄儿报仇。而解却没有贸然报仇行凶,而是沉着冷静的暗中调查,在找到那个人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听他讲完事情的经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得知实情后能够公正的对待,合理的处理,不但没有责怪杀人者反而对他的行为表示赞同转而责备其姐姐,要是不是明理之人如何能做到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理矛盾的时候,能够大义灭亲以维正道

自省容人以德报怨之美。《劝学》中曾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当有人箕居视之表现出无礼之态时,郭解不先究人过,而先查己过是吾德不修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对不尊敬自己的人不加怨恨,反而施之援手,解他人之困以德服人,终于箕踞者乃肉袒谢罪有了完美的结局。

合上这部史家绝唱,那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侠客形象仍在我心中久久不散。青史独留的英雄侠义千载之下,人们仍可见其傲世雄风,闻其飘香侠骨!生命是短暂的,再长寿,也不过百年光景,在无限的时空中不过是流星刹那。侠者不是不爱生命,而是希求的更高,这种爱已经超越了生物意义上的爱,而是将生命的历程当做艺术的过程,是以生命为笔墨,以世界为素练,他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而是生命所能展现的美。为了这种美,甚至不惜牺牲财富,权贵,乃至性命。现代社会每一种事物都有他的本源,中华传统文化侧重于义,西方文化侧重于利。重于义的文化才能生长出侠的果实。而今严重的问题是,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走下坡路,一切正在向西方文化演变。当人与人之间变得以利益为准绳,以金钱为信仰的时候,当人情味越来越淡薄的时候,在这样的土壤里,侠义的衰亡不过是个必然的结局。在此情况下也惟有发出美哉游侠,悲哉侠义的感叹!

《话当年》读后感500字


前些日子我和妈妈共同读了《话当年》这本漫画书。讲述的是乌龟与蜗牛比赛爬山顶,结果曾在龟兔赛跑中获胜的乌龟,以骄傲自大,轻视对手,看不起对方的能力。结果呢?蜗牛取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曾在龟兔赛跑中,乌龟是持之以恒,一步不停地爬行取得最后的胜利。兔子快,但它骄傲的心理,看不起乌龟,所以到最后兔子只有失败。而这次比赛中,乌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轻视蜗牛,骄傲自大。乌龟以前取得的冠军是以前的事情,不是代表每场比赛它都能得到冠军,只有坚持不懈,勇敢直前地思想才是最后的冠军。

正如我们学生学习一样,不能拿过去的成绩当作是今天的结果。若是你停留在原地不动,别的同学就会超越你的。那你就会落下来,就像乌龟与蜗牛比赛中的乌龟了。到了最后冠军是不属于乌龟而是蜗牛的。通过这本书是我找出了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把错误改正。学习就应像蜗牛爬行的那种精神,始终不行的爬行,虽然很慢,但有信心和上进心,到最后取得胜利。

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对课外书籍更加感兴趣。伴随着我们这一代少年快乐地成长。因为她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有节奏鲜明的诗歌,有多彩趣味和惊心动魄的故事等着我们阅读。不管我们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受益匪浅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的。不辜负老师对我们学生殷勤的付出和一片期望。

《人鸦》读后感1500字


飞上高空,箭一般俯冲,天地之间任从容,用你的翅膀担负起黑夜吧,你去做乌鸦,我来当儿童!
念动着这个奇怪的咒语,一只乌鸦变成了满头金发的瑞夏德,而瑞夏德则变成了有着一身乌黑羽毛的乌鸦。他们就在这一瞬间完成角色的变换,从此男孩瑞夏德开始了他艰难的回归之路。
看那,人鸦起飞了
上天似乎和瑞夏德开了玩个笑。遇见乌鸦朗多尔夫,本以为离开自己的家,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着阳光,哪知在变成乌鸦的那一刻起,他变成乌鸦中的一员,它们的其中之一。在两位保安乌鸦的护送下,瑞夏德来到了自己的新家鸦群。
作为乌鸦中的人、人中乌鸦,人鸦不断变换着视角观察世界,在经历无数次的冒险之后,他又走上了一条回归自我的道路。
在新的环境中,瑞夏德开始慢慢去适应新的家,当然包括新的规则,承担自己在群体中自己的角色讲故事。天哪,讲故事,那可是瑞夏德最擅长的了,在学校的时候,他的作文可是全班第一呢,不知和他糟糕的数学有没有什么关系。
他还有一个任何一只乌鸦都没有的经历,他曾经是个人,这样在觅食看到稻草人时,别鸦都在徘徊、彷徨,他已经在稻草人的身上跳起舞蹈来,于是大家,整个鸦群都饱餐了一顿。
熟悉了一个人时,也许你就在忘记某个人。熟悉一个生活也许也在忘却一段记忆。
在瑞夏德的内心深处一个声音从未减弱,那便是总有一天我会重新飞回家去,和朗多尔夫重换角色,变回我自己。总有一天!他怕遗忘,熟悉乌鸦的生活却忘了自己是谁。于是他需要不断地心理安慰,他不断在重复和朗多尔夫变换角色时,所念的咒语诗
即便是这样的记忆,也不能抚平瑞夏德心中的疑惑。于是在健忘而快乐乌鸦的提醒下,他想起了去寻找雌乌鸦鲁娜。是啊,朗多尔夫怎么说来着:有困难就去找雌乌鸦、占卜师鲁娜。
这便是他们的对话:
我不想忘记我本来的面目,很有可能,有一天我想回家。
你担心过你会忘记长着绿叶的树吗?
当然不会,绿树遍地都有嘛。
那么云呢?空中飘荡的云呢?
我怎么会忘记它呢?我每天都会看见它。
那么你的思念也是真切的,你应该学会看见它。
这是什么意思?
你看见高空的那朵云了吗?
当然,我看到那朵云了。
想象一下你过去的生活就在那朵云彩中显现!
于是天空的朵朵白云,化作了瑞夏德的丝丝回忆,只要仰望天空,他就能看见过去
瑞夏德继续着自己的旅行。渐渐地他成为鸦群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因为他那不大的脑袋瓜里装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要知道,乌鸦也是需要精神生活的。
在一次一次的故事中,在一次次的生活中,瑞夏德看见了乌鸦眼中的人类,也让乌鸦们发现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这比起他们的生活简直是太辛苦了。
可是不管人类是如何,瑞夏德还是想回来。因为他知道人类就是:1+1+1只要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人类。于是在他还是只乌鸦的时候,他就有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勇敢、善良、坚持当他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时,生活便成为了成长的摇篮了。
是的,生活成为了瑞夏德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他付出许许多多,也收获了许许多多,当然这不是简单的交换,这是互相的温暖。
在孩提时代,哪个孩子没有梦想,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走出去,离开父母,离开现实的周遭,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快乐。每个孩子都希望出走,都希望自己的成长,都希望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世界,也希望让世界感受自己的力量。
人鸦,呵呵。只要上路就会遇见自己的精彩。

游侠列传读后感范文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读《游侠列传》多半会大失所望。历史有时比小说有趣,但更多的时候是实际的历史打破了人们的梦。所谓顺治为了董小宛出家,雍正被吕四娘刺死,都是想象中的传奇,小说家的好题材。然而却不能深究的,否则就会发现董小宛二十八岁死时,顺治才十四岁,而雍正虽算不上好兄长,做皇帝却是最勤政的。我看《勇敢的心》后,就去查威廉-华莱士的历史,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华莱士死后三年,苏菲-玛索所扮演的伊莎贝拉王妃才从法国嫁过来,而且铁腕无情,被称法国母狼。

我读《史记-游侠列传》前,压根没指望过它像金庸小说那般精彩,有点《三侠五义》的味道就行了,然而现实还是如冷水一般。

《游侠列传》里主要就写了三个人,朱家、剧孟和郭解。司马迁对侠的定义和现在大大不同,虽然他也引述韩非子侠以武犯禁,但他强调的侠是见义勇为、人缘好,而不在乎是不是武艺高强。这三人的武功如何,一字不提,他们既没参加武林大会或是上华山论剑,也没有行走江湖、除暴安良。

朱家自己并不富,却仗义疏财,另外就是帮助不少亡命之徒逃脱追捕,有点像《和平饭店》里收山后的杀人王,被他帮助的最有名的是季布将军。然而之后朱家却躲着季布,不愿受人感谢。

剧孟就更没有具体的事迹了,光说他如何名气大,以任侠显诸侯,而他母亲死时很多人来送葬,并且宰相得剧孟大喜,若得一敌国当时正是西汉七国之乱。然而具体点的光辉事迹,没有。

郭解相对来说笔墨是最多的,但人品也最可疑。朱家私匿逃犯,我们或许还能容忍,而郭解却是为人阴贼内心狠毒。他少年时就因为睚眦小事所杀甚众,到年长作风改变,开始以德报怨、厚施薄望、喜欢行侠,还不夸耀自己。于是就有很多人攀附,但司马迁还不忘加上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也就是说内心狠毒没变,只不过有很多狐朋狗友帮他把事情摆平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帮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这多半是胡说八道,或是春秋笔法。郭解的事迹有三件。第一件,他的外甥倚仗郭解的势力强迫人喝酒,激怒了别人,被杀了,郭解姐姐大闹,而凶手恐怕逃不过,自己向郭解请罪,郭解却并不怪罪他,反说是自己外甥的错。第二件,有个人对郭解并不恭敬,他却嘱咐县尉免了那人的差役,就象是现在的免税,结果那人看他以德报怨,就服了他。第三件,郭解专门到洛阳调停完了一对仇家,却不居功,让这对仇家等着洛阳本地人士来调停,再正式言和,这就是说郭解照顾了本地贤大夫的面子。这三件事的前两件,从现代的眼光看都算不得什么,甚至大有问题,第一件,郭解做得并不公平,他的外甥有错,但错不至死,可以说郭解牺牲了对他外甥的公平,获取了自己的名声;第二件就更是拿公家的利益来沽名钓誉。

郭解是个布衣,靠着这样收买人心、养门客,最后树大招风。汉武帝都惧怕这些豪侠的威望,于是让他们迁徙到茂陵。而郭解虽然被迫迁了,却没意识到这时危险已经来了,还不把中央放在眼里。他的侄子先把迫他们迁徙的姓杨县吏给杀了,杨家人告状,郭解的人又把告状的人杀了。这回得罪了天子,缉拿归案,却找不出郭解杀人的直接证据这是典型黑社会特征,老大们总不会亲手杀人,有人替他行凶。然而中国人可从来没有严格的法制精神,皇帝想杀人,借口总是有的。曾经有个儒生在宴会上说郭解以奸犯公法,郭解的门客杀了他、然后跑路。御史大夫就说:郭解区区百姓,却收养门客、玩弄权势,这么点小事都要杀人,虽然本人不知道,但却比本人杀人还严重,判大逆不道。这样郭解不仅本人被杀,还灭了族。

这就是《游侠列传》里的侠了,说好些,像宋江,武艺怎么也比不过鲁智深之类,却在江湖上名头很响及时雨;说坏些,就是雏形黑社会中的老大,靠着畜养门客以武犯禁,为非作歹,不把法律放在眼里。朱家、剧孟还可以说是宋江型的,而郭解就明显属于黑社会型了。

汉以后的侠会不会就武功大进,并且真正开始行走江湖,并以比武艺、争武功秘籍为要务呢?不去追究也罢,还是给令狐冲们留些生存空间。

《先生当年》读后感:成长与影响


《先生当年》读后感:成长与影响

文/郭立平

今天读了《先生当年》中的《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严正的一课》、《父亲的教育》和《了不起的祖母》这五个小故事。我觉得这五个小故事中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形式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有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样的教育很有用呢?这一章节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很难再找到一个那么自由自在的学校,以及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老师。辅仁中学的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切磋学业。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负责点拨、指导,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执行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师父领进门,成佛靠个人。

书籍的影响

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一定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书目齐全,质量上乘,足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至关紧要的大事。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永远不晚,而且永不过时。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应该算是比较廉价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学习、读书这样的事情重在积累,阅读的书目应该是多样化的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通过多读书,多看报,来提升自己是永远不会变的硬道理。

家人的影响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有的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有的则是身边人的言传身教。

《严正的一课》中提到张秀亚和吴祖先两位先生小时候都有过类似于偷钱的经历,对待这样的错误,家人的态度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也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采用比较温和,朴素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严正的一课。孩子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懂得了如何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这样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都是有时间节点的,就像小树苗如果长歪了,很容易就可以矫正过来,如果已经长成大树了,再想纠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好。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对于过去的事情,曾经犯的错误,不要总提及。关于这一点我做的就很不好,对于孩子的丑事,总是提及,总是揭孩子的伤疤,生怕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总提及孩子的丑事,会对孩子形成二次伤害。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一有事就开始将陈年旧事一起提及,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新的自我。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父亲的角色真的很重要,虽说女人要相夫教子,但是来自父亲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性格的培养方面,规矩的养成方面。钱穆老先生和梁漱溟老先生都有一个特别好的父亲,两位老先生后来的成就肯定和他们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眼观现实,在有的家庭中,真正体现出了父爱如山,父亲常常靠边站,矗立在一边,对孩子不管不问。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别人那汲取更多营养,争取成为一个好父亲。钱穆的父亲仅仅用了两个字桥和骄,就不动声色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大智慧,明智的家长。

教育一定不可以放任自流,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正言厉色。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里人需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爱子可以但是绝对不能溺爱和宠爱。《了不起的祖母》一节中提到了两个了不起的女人,顾颉刚的祖母张氏和沈昌文先生的祖母。既有语言上的教导又有身体上的处罚。隔代教育是个问题,而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孩子完全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的比比皆是。现在的老人主要负责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如何做个睿智的隔辈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自己带比较好一些,孩子小时候家长欠下的帐,早晚都要还的。你缺席了他的成长过程,将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你的容身之处,立足之地。还有就是顾颉刚祖母,平时省吃俭用,但是老人家在给孩子买书方面极为慷慨,对于孩子在吃穿方面要求也很严格,不盲目攀比,足见老人的明智。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老人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

《当年华未曾老去》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500字《人与永恒》


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而《人与永恒》就体现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怀的角度看问题。提醒着人们要爱护珍惜自然。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周国平先生是个爱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讽刺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着的时间就那么几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们在苦苦追寻这些身外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幸福呢?为什么不驻足观赏一下路两旁的美景呢?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承认现实中存在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则有不信则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书传友善

-------读《摆渡人》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话早已家喻户晓。书,有人说它是无声的老师,赋予人无价的知识;有人说它是沉默的朋友,给予人温暖的陪伴。确实,书籍是无形的阶梯,它通向的不仅是进步,还有那让人动容的温情。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独自踏上火车去看望生父。那个与他久未谋面,只因血脉感应到了亲近和父爱。一片狼藉的世界才刚有希望的火花,却因再次不幸而葬送······在那个孤寂的荒原里,迪伦遇见了他,她的摆渡人崔斯坦!他们行走在坎坷的荒原里与时间赛跑 ,不让夜临的魔鬼捉住她。一路的波折,让两颗孤独的心悄悄地贴近,相互依偎,暗生情愫,而也是因为这份深爱,让他们最后摆脱了命运,逃出了荒原,回到现实······

“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一天以糟糕开头,她竟还是事故唯一的罹难者!倒霉的事总喜欢类聚。许多时候,我们真得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如迪伦,刚欲获阳光却坠入了地狱。还有那个玛丽,明明在安静的睡梦中却无知无觉被歹人推向地狱!天堂与地狱,只在一瞬间。没有经历地狱的黑暗,怎知人间天堂之美好?可是,真到了地狱,还会有后悔并回到天堂的权利么?下一刻是未知的,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分钟,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满怀遗憾!

“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选择?”跨过了荒原的迪伦,她本可以在灵魂的归所里安逸理想地生活,可她宁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回头找崔斯坦,不愿独自地生。他是她在茫茫荒原的光源,支撑前进的动力,让她在没有摆渡人引导的情况下,独自面对魔鬼,找他,在一起!她何曾不是他的光源,让他失了理智而顺从本心!即使一开始便被诸多地否定,甚至理智上潜意识认为不可能,连命运也规定不可能,可是为了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与规定的命运抗争,即使千万分艰难,也不放弃一丝希望!最后,竟成功了!迪伦与崔斯坦,他们勇敢地去爱了,也因爱而勇敢去尝试改变命运,即使要面临的是死亡,也愿为爱而牺牲。爱你,我愿相信你,牵着你的手,勇敢去尝试!爱你,我愿放弃安逸地生,而选与你,一起在地狱煎熬。他们之间的真情,令我不禁侧目与哑然,心中一股缓缓的清流涌起,荡漾着令人心旷神怡的甘甜芬芳!

“这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它令人激奋、恐惧、温暖,回归人性,引人深思。”确实,《摆渡人》做到了!在出其不意的情节构架中包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贯穿着人生思索和人性独白,从而唤醒了人心底至真至纯的感情!鼓舞人心!《摆渡人》是克莱儿·麦克福尔最著名的作品,是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心灵治愈小说。如评论所说:“一本教会你学会如何去爱的伟大作品”“这不是一般你轻易能放下的书”,作者通过笔下的他们,给阅读他们的人传递一种正能量的温暖。

许多作品,正是用如此无言的文字传递给人以友善的温暖。它以一种似母性的慈爱给予人精神上的慰藉,心灵上的温暖!那一个个故事塑造出一个个鲜明的他们,或真或假,或善或恶,或智或愚,当我们与其产生共鸣之时,就会发现会因他们而喜怒哀乐!其实,不只有他们活在故事里,我们也活在一个名为“现实”的故事中。我们在读他们的同时,不单单阅读了故事,作者的感想触动,也不经意间读出隐藏的自我,而去认识、完善自我,陶冶身心,提高修养!有时,透过书,我们收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与感动,还有那著书传递温暖的友善!

书籍,是心灵的灯塔,传递友善的温暖!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摆渡人1》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作品,本书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写堪称经典。故事主要说15岁的单亲少女迪伦经常遭遇烦心事,有一天她独自去看望生父,火车穿过隧道时,发生了车祸。迪伦的灵魂离开肉体,遇到了她的摆渡人16岁崔斯坦。

崔斯坦要引导迪伦的灵魂穿过艰难险阻,保护她免遭恶魔的毒害,保护她安全到达目的地。魔鬼始终跟随迪伦,一次次企图将迪伦的灵魂带入地狱。两人只有在夜晚前进入特定的安全屋里,才能躲避魔鬼的伤害。

崔斯坦的感情本来已经消失,对他来说,护送灵魂只是他的职责。但随着他们相处时间的增加,他与她发生了感情,崔斯坦告诉了迪伦真相,她是唯一一个没有逃出来的人。当得知自己死亡,迪伦没有哭泣或悲伤,而是平静的接受。

他们一路上不停的爬山、下坡、穿草地,过沼泽,他们一次次与恶魔斗争,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历经磨难,最终到达终点。在边界,迪伦要穿过荒原,走入了新的世界,而崔斯坦需要接受新的任务,去摆渡下一个灵魂。尽管他们对分别有万般不舍,还是被规则无情地给隔开。

迪伦穿越临界线后,面临的是天堂般的舒适生活,物质方面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但她的心中,始终放不下崔斯坦。

不甘放弃的迪伦冒着变成魔鬼的风险,为了爱情,她义无反顾地越过了规则之门,重新进入荒原,寻找崔斯坦。一路上,迪伦独自与恶魔做战,夜晚独自呆在安全屋内。迪伦凭借记忆,把来时的艰险重新经历。终于,与崔斯坦再次相逢,崔斯坦未曾改变模样还是原来的样子。

两人历经艰辛,一起回到了事故现场,迪伦的灵魂回到了肉体,找回了自己的生命,崔斯坦也穿越到了人间。迪伦轻声说:原来你在这里,崔斯坦回应道:我在这里,全书结束。

1、崔斯坦和迪伦只是偶然相遇,但在穿越之途,崔斯坦尽全力帮助着迪伦;如果没有崔斯坦的拼死保护,迪伦早就变成了恶魔。谁是您的摆渡人,

2、崔斯坦对摆渡人的工作,从开始的豪情万丈到后来的麻木冷漠,变得毫无感情,有时只是单纯的应付。生活和工作并不会主动抛弃一个人,变化的是自己,与其说是自己变的消极,不如说自己选择了放弃。

3、迪伦为了崔斯坦,为了爱情,为了追求梦想,主动放弃在荒原另一边的舒适,心怀爱情,踏入未知之路。现实中,迪伦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之宝,可保佑一个人的爱情和婚姻基石永固。得之,请深爱之。

4、迪伦穿越规则之门时,轻轻一推,门就开了,就这么简单的一推,迪伦就进入荒原,没有想象中的艰难,仅轻轻的一个动作。有的时候,一些事情看上去挺难,只是看上去挺难而已;如果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去做,困难和障碍将逐个被扫除。

5、迪伦穿越规则之门重返荒原,和他们穿越到人间。为了爱情和生命,他们的勇敢之心值得敬佩,但违反规则之处,不可取。他们的违规之处,存在隐患,需他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进行弥补。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则,遵循自然规律,有利于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同人类破坏环境,终究要补偿。

6、本书的最后,他们终于顺利穿越到人间,苦心人,天不负,他们成功返回,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简单的相见,简单的话语,是历经劫难、历经生死后的再次相逢。简单之中包含着不简单,平凡之中包含着不平凡。如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历经千帆,归来仍是简单!如同迪伦,再次见到崔斯坦,崔斯坦未曾改变模样还是原来的样子。作者:周君波

《摆渡人》读后感_1500字


《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

摆渡人
平时看书总会掺杂着几本书同时进行,而这本书却是临时起意,用了4天时间看完,可见是一本很揪心,让人不能轻易放下的一本书。
关于灵魂,我们总在不科学的迷信及虚幻的电视剧中见到,不像鬼神那么令人恐惧,只是给人一种神秘、不可触摸的独立于生死之外的中介点。这本书里的灵魂荒原,如出一辙,是一段连接生与死的静止的点,在这点之前有时间,在这点之后有时间,它相较于我们真实的世界,却没有时间。但在灵魂跋涉充满恶魔身影的空间里,有着自己的时间,按天计时,有日出与日落,日出他们仓促的行走在荒原之上,日落他们栖息在安全屋——一个恶魔无法走近的避难所。
荒原是走入死亡之境的路,那里危机四伏。人世间身体的死亡,我们结束了一次生命,开始了灵魂的生存挣扎,灵魂之死便是灰飞烟灭,或化作荒原的一个饥肠辘辘的魅影,吞噬路过的灵魂。
在这个荒原的行走中,存着着一种人,灵魂的摆渡人。摆渡人如同暗夜里的一星光源,让灵魂意识肉体的死亡,引领着他们穿越荒原,护送他们安全走近另一个世界,一个灵魂的世界。在那个荒原之外,每个人都要去的地方,它不会清空我们的记忆,然后转世轮回,而是另一个世界,可以用新的生命形态继续生活,那个生活里有我们已经逝去的亲人,也可以用足够的时间等来未故的亲人。

对于迪伦,一个初长成、不喑世事的少女,她的善良、勇敢与为爱的执着感动着我。
她的善良,为摆渡人这一冰冷的身份添上了暖意,换来了爱;她的善良,将自己暴露在黑暗的魅影中,换回了一分钟的时间,让一个灵魂有足够的时间走进安全屋。
她的勇敢,让她为爱孤身面对着荒原里的高山,荒原里的黑水,荒原里那令人恐惧黑影翻飞,她坚定在自己的追寻里,不放弃渺茫的希望。虽然没有摆渡人的保护,一副脆弱的灵魂,却用坚定的信念走着,挑战着恶魔。
她的执着,让她在没有希望的路上坚持着,而不是放任她的想法在安逸中只是忽隐忽现,她寻找着一切的出路,终于遇到他爱的那个人,用她的执着感染着他爱的人,一起走回了那个肉体的世界。

崔斯坦,一个灵魂摆渡人。他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而他的现在,也是属于不同的灵魂。他是一个没有自我的生命存在。所有存在的意义,只是工作,孤独枯燥、不停重复的工作。
不得不说,摆渡人的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在不同的灵魂镜像里,以不同的身份与面貌,接来了灵魂,护送着灵魂,然后周而复始。千万个的灵魂在他的护送下走向自己的终点,而他却看不到自己的终点在哪里,只是在一个灵魂抵达之后,享受一个短短的分钟时间,便会瞬间带到下一个灵魂那里。在千万个灵魂里,他平静的工作着,没有收到过多的关怀,人们对他更多的是把他看做一个工作者,他为他们所做的皆是该做的。
迪伦的出现,让他冰冷默然的心开始融化。那个善良的姑娘感激他,同情他,把她的感情注入到他的思想里,让他走近了一个丰盈的感情世界。是迪伦的爱,让他滋生出感情,让他摆脱了摆渡人的空灵身份,最终在荒原的倒退中,拥有了一副无法愈合伤口的类人身躯,最终随着迪伦真正的走近了那个他不曾触及到边境的世界里。
再有就是他的真性情,也让我感触很大。我们见多了那些,以一己私念,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中,打着为了别人好的借口,而掩藏自己真正的情感,让对方与自己皆陷入痛苦的深渊。其中有几处,我感觉他马上要为了迪伦,而掩饰自己的情感,而说出不爱,但他都没有那么做,即便他预知到结果的分离,即便分离在即,他依然告诉了迪伦他的感情如何,彼此皆无遗憾,这也给了迪伦足够的勇气,重返荒原,一起回到尘世里,缔造了一份圆满的爱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的他爱着的人。

最后的那一句简短的对话,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温暖着我的心,那颗在前面章节里让我冰冷的心。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当年游侠人》的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摆渡人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