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迟暮》读后感10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张爱玲《迟暮》读后感1000字”,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1000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不过只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月光是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昏暗陈旧冰冷的气氛。

三十年过去了,月还是那个月,人过去了,事过不去。

七巧悲惨的一生从三十年前就注定了,嫁入姜家拨动了命运的转轮,流年轮转,转了三十年,依然舍不得止。转轮滚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深的血印,有七巧自己的,也有其他人的,当然,也少不了长安的。长安那朦胧的爱,也是她的爱,被无情地辗碎了,满地的碎片叮当地响,高亢而凄绝。

当“童先生”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那装在水晶瓶里的爱就开始碎了。世舫消失了,只剩下童先生。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世舫的水晶瓶也碎了,在七巧沉重的枷角劈杀下,轻呼一声“姜小姐”便跌散落地。

长安和世舫,一个是渴望爱情却感情受挫漂泊多年的浪子,一个是深宅大院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千金小姐。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真,绚美华丽,熠熠生光。又那么假,冰冷得如萤火虫的光亮,纵使好看,却黯然神伤。

幸好,一切都在七巧的离去而有所改变,长安终于鼓起勇气,转动了自己的转轮。三十年前的转轮停了,而新的转轮是否会滚出鲜红的印痕,这谁能说得清,谁能说得完。

七巧是那个时代中悲催的人,虽然有认识到自己的悲哀,却不想去改变也无力去改变。

长安是夹杂在新时代和旧时代的人,渴望新生活,也努力尝试去过新生活,但却不敢也无力去反抗旧时代,能做的,只有等时间的流逝,等时代的改变。也只有到了那一天,他们才有勇气和能力去真正踏入新时代的门槛,迎接新的生活。

世舫也是夹杂在新旧时代的人,努力去学习新时代的知识,过新时代的生活。但在新时代中饱受挫折便想到了旧时代,幻想着旧时代的好,想重新去接纳旧时代的价值观,到后来才发现这一切都只是幻想,旧时代的价值观已经不适合他们了。徘徊在新旧价值观之间,旧时代土崩瓦解才重新迈向新时代。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作为一个当当云阅读的忠实粉丝,我现在大部分的书都是用当当看的电子书。下面这三本步不例外。这本书很不错,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的字体太小无法放大,而且无法把我想要记录的句子记录下来,这算是这本书的唯一的缺点了。

《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卸妆张爱玲》这三本书就是张爱玲对自己的自传了。我一口气直接把这三本书读完,说明这书真的无法形容的好,张爱玲自己也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妆张爱玲》,讲述的是她早年时期,家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下处于一个怎样的时期。还有她求学路的艰辛。

《盛妆张爱玲》人刚到中年的时候,荷尔蒙总是会使人向往一种美丽的爱情。我们伟大的作家张爱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兰成的坑中,这个时期比较的漫长。张爱玲形容“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觉得胡兰成爱很多人,不要紧,她可以和别人分享他。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情是不会走到最后。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求签的章节,鸡鸣寺求签:花无百日红艳,富贵难久相伴,易为盛名所累,晚境尘世飘零。看完这个书,你会发现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

《卸妆张爱玲》晚年,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从炎樱家到救世军,从救世军到文化救济处(一个写文暂时收留文人的地方)。她总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这期间她遇到了赖雅,她的丈夫,赖雅带给她的也是快乐与痛苦并存的。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称的上是悲惨,不过那个时期又有几个人过得好呢。她自己也说“我确实处于一种谵妄状态,人生好像不再是荒凉,它把我推到绝境。”“好像我年复一年,步步走的都是绝路。如同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太悲惨了。”

在赖雅离世的时候,“我虽然卸下这不堪负荷的重担,可是我这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或倾述的亲人了。偌大的世界,绝对的孤独,尽管我早已经预备着这一刻的到来,但是同样,我一生中无论多早为生命的残破忧患预作准备,当那一刻来临,我还是要痛苦一场的。”“这些天,不,这些年,我实在是太累了。”

时代造就了她,同时也让她体会了人生八苦。人总会逃不过钱、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没有钱,爱情、亲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较完美的,晚年病痛缠身。

看完这基本书,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肯定很不错吧。作者:欣雪

张爱玲《金锁记》1000字读后感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读后感1000字通用


最近在考虑写作品的读后感吗?优质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着更好的了解,不妨去写下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新获得的感悟和想法吧。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的"张爱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张爱玲读后感 篇1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读后感《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nu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

张爱玲读后感 篇2

《流言》是我所看过的张爱玲的书中最喜爱的一本了。或者正如其中有人说的,张的散文写得比小说还好。令人佩服的是那种全然的淡然,用一种旁观者清的态度,审视世间,然后用她的极为犀利的笔触将各种细微末节,别人所容易忽略的东西描述出来,有些尖锐得让你欲笑不止,有些则让你又痛有痒。最喜欢的篇目莫过于《中国人的宗教》(大概是吧,书给妈妈拿了,标题不是很记得),其中好几段让我大笑不止,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喜欢的那一句则是《爱》中的结尾,想来也是很多人喜欢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读后,内心颤抖,有种无法形容的心悸。那种举重若轻的问句,令人刻骨铭心的疼痛。念给了某个人听。我想对他说的就是这样的一句……

张爱玲读后感 篇3

对张爱玲的认识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班里一位女同学,临近高考的时候拿出了张爱玲的全集,每次课间他都会翻看这些文字。从《怨女》到《半生缘》,从《倾城之恋》到《红玫瑰与白玫瑰》。

那时候对张爱玲并没有多少了解,对她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她是民国一位出色的女性。后来渐渐长大也多少读了一些她的作品,看过一些影视作品,才觉得张爱玲的一生都是在写命运啊。

有幸阅读《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这本书,从多方面对这位才女又多了些认识。

本书的编辑是夏志清,他曾发掘除张爱玲之外钱钟书沈从文等几个重要作家,可见夏志清的学识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正是因为有夏老先生这样的前辈考究发掘,才会有我们今天品读的人文故事。

读完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对她的人生又多了些深刻的了解。在此之前只是觉得张爱玲的文字惊世骇俗,对于生活有这特别深刻独特的见解,其实这也跟她的遭遇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多部作品都能看出她的经历来。

生活在那样动荡的时代,张爱玲能有夏志清这样的人生知己,觉得又是特别幸运的一件事情。两人生活中事业上的交流对于彼此也都是促进关系,这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难能可贵的真感情。

所以,越是在寂寞,苦难的时候陪在身边听你说话的人越要珍惜。

张爱玲那方方圆圆的袖珍小字,看起文字内容来有些费力但也能看出她一股子认真不放弃的性格。她是世俗女子,她的写作文字作品都是为了获取金钱和名利,然而却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名利,就像她对红学的研究,一有时间就会反复揣摩这部巨作。这哪纯粹是为了钱和利,没有一腔热血哪里会在晚年的时候对这样一件枯燥的事情乐此不疲呢!

所以读了她的信件,对我的一个新认识就是她不再是一个只会写家长里短爱恨情仇小说的女作家,在我看来更是一位真正合格的女作家。张爱玲在信中多次提到他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认识,她说《红楼梦》把女人放在pedestal上,与过去西方一样不平等。在晚年她写出《红楼梦魇》,自认为是一部冷门的书,其实恰恰相反,这本晚年作品更是深得原著真谛。就连红学大师周汝昌也称赞:“只有张爱玲,才堪称曹雪芹知己。”

由此可见,张爱玲活到老学到老,他爱红楼已经到了痴迷程度。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一封信中说道:越熟悉的人越不想了解太多。这句话反复读过好多遍,我想大概的意思应该就是越熟悉的人,我们的关系最简单,普通一点为好,越是深入了解可能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新发现,可能会让你失望,与其发现这种失望,倒不如让它顺其自然。

好比,人心是经不起考验的,有彼此关系很好的挚友,我们平常心相处就已经很好了。

或许在人们的眼里,张爱玲的文字惊世骇俗,或孤傲,或高冷,但是她从没有放弃过自己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情,这样一种信念是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向出名的。

张爱玲读后感 篇4

在那霪雨霏霏的季节,蔓陀铃谢了,郁金香谢了,你也与她们一同谢了。

你裹着一条被单,孤零零的一个人,长眠在那个小屋里,连同着遗憾与伤痛一起逝去。虽然你静静地闭着眼,可我还是感到了你的悲哀和孤单,你那憔悴的容颜告诉我:你是多么地痛苦和忧伤!

你选择了离乡背井,你忍受着被埋没的痛苦,外来的压力无情地推残着你的精神。你本能地拿起那妙笔,勾勒出多少悲苦愁伤的画面,牵出了多少读者的心魂,不为名利,只为那未倾诉的愁苦,这我知道,或许只有我知道。

但我不能自私地认为你就是我心中的张爱玲,同样,数万书迷是那样地痴迷你的作品,你曾风靡一时,可是你没有保持久盛不衰,或许这是你的遗憾吧,同样,也是我的遗憾,你在无情的生活重压下显得那样的脆弱和憔悴,你逝去了,和蔓陀铃一起谢了,也和郁金花一并谢了。

当我第一次听见你的名字时,是那样的渴望知道你,当我第一次阅览你的书时,又是那样如饥似渴的阅读,对你的理解,或许不够深,对你的一切或许知道的不够多,可能你的愁苦比我想象得多得多,但我依旧能从你的书中读出伤感,证明我与你的心是相通的,我这样是高攀了些,可是,事实一定是这样的。

你是注定的悲剧,我可能是你的继承人罢,有人说:我的一生是悲哀的,就像你一样,蒙住了一层灰色,但我是无法与你相比的。

我不知道你选择胡兰成是否幸福,或许你只是追求一时的快乐,他给你带来了快乐吗?你又选择了赖雅,那个比你大三十岁的男人给你幸福吗?他病了,成了累赘,你可以放弃,没想到的是你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放下自己的爱好——写作,将自己的精力全花费在他身上,看病、吃药都是你帮着,但天嫉妒你,让他离开了你。从此你变了,变得憔悴了,变得潦倒了,在那个小屋里,你逝去了,你,遗憾吗?

看到你的那画像,眉间微皱,双眼露出淡淡的忧郁,看那朱红色的旗袍,腥红的嘴唇如舐血一般,冰冷的模样使人怜,为何在冬天逝去呢?

我欣赏你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你不需要修饰,依然绽着光泽,尽管你在文坛上没有“久盛不衰”,但最起码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久盛不衰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在诸多作家中,只有你,最无闻,最平淡,但却开得最灿烂,犹如蔓陀铃一样,也犹如郁金香一样。

当花落的时候,你也落了,犹如轻烟一般,被风吹散,散到远方。远方何处?我心里,所有人的心里。

张爱玲读后感 篇5

她,本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家族煊赫,自幼就显示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天资,并不平坦的童年与少年,甚至香港沦陷的经历,并没有埋没她的才华,而后感情的不得志,幸而晚年得以在美国安享,她的一生,尽可以用她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来形容。

对她最初的了解,是那一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而后读她的文章,总有一种遮掩不住的黯然的感觉,字里行间流动的是如水一般的忧伤,在她的小说里,主角总是女人,偶有描写男人的文章,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却也是为女人作陪衬。总在一遍又一遍的看《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留情》《红玫瑰与摆玫瑰》,,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一本书翻到旧了,黄了,角都折起来了,仍觉得有个中滋味还想再尝。

《沉香屑》里葛薇龙的一生算是被困在这香港的交际圈里了,原来她只是一个上海来的躲避战事的女学生,直到故事的最后她还是刚结婚的花一样的年纪,可是这朵花到底还能开多久呢。在我看来,凭她的本事,是无论如何也看不住她那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丈夫,我无法想象当她已成明日黄花,青春不在,终被抛弃时会作何感想。假如她没有来香港,没有去找她姑妈,那么也许她就会嫁一个门当户对的青年,虽然没有了那一段奢靡的记忆,但可能她日后的生活会好些。

《倾城之恋》算是我最爱的一篇文章吧,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有心计,可能白流苏是完全胜利的吧,她与范柳原的爱也许不能称之为爱,只是在战争来临时的一种互相依靠,"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本来,范柳原是媒人介绍给宝络的,流苏只是个离了婚的,被赶回娘家的可怜女人,一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家里是呆不下去了,她只想给自己找条活路。在去香港前,她用了自己的前途来下注,她赢了,她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了胸中的一口恶气。有这样气魄的女人,当时绝对是少见的故事的最后,她说了,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留情》则是一对各怀鬼胎的夫妻,米先生娶了淳于敦凤,"是事先打听好,计划好,晚年可以享一点清福艳福,抵补以往的不顺心。 "可是他知道他的前妻快死了,他一生的大部分也跟着死了。敦凤看上的却是米先生的钱,也许这样说并不雅观,那就说是遗产好了,在这出戏里,包括敦凤的舅母杨老太太,表嫂杨太太,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米先生对生病的前妻的挂念,敦凤对杨太太的厌恶,杨太太对敦凤的诉苦,婆媳俩抱怨敦凤的小气,这样细致的心里描写,绝对是最大的亮点。

张爱玲的散文有另一种风味,有一篇《谈女人》,讲出了许多人看了会暗暗点头的小真理,不过大多是一些俏皮话,比如"叫一个女人说我错了,比男人说全套的绕口令还要难些""女人开始经济节约的时候,多少'必要'的花费,她可以省掉,委实可惊!,闲来看看,不妨一笑。由于自小住在上海,对上海话"可谓是熟谙于心,曾创作过一篇都是上海话的文章,看时虽然辛苦,可是其中的味道也许只有用上海话才能品位得出来吧。

听说我喜欢的女演员出演了《她从海上来》中的张爱玲,细细想来,我想象中的张爱玲也就是这个样子,主题曲正是那一句有些惊喜的"原来你也在这里" 。

张爱玲读后感 篇6

张爱玲在认识胡兰成之前,就写了广为流传的《倾城之恋》,还没有谈过恋爱的张爱玲在故事里发挥了她无边的想像力,倾覆了一座城来成全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爱情。但未经恋爱的她却被胡兰成薄情以待,同样是在乱世相遇,同样的风流人物,同样的喜欢招惹野草野花,胡兰成并未给她以现世安稳,还让她独自己戴上汉奸的帽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想给胡兰成的话,她所珍惜的也不过就是懂得。但懂得爱毕竟隔了一个承诺,被辜负的爱情终归是烟花一场。她在倾城的爱情里颠覆了自己的一生,终于一一应验了那些谶语,那些爱都是不圆满的,她也终究回归到了文字的层面。

张爱玲最终决定与他分手,: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我亦不至寻短见,亦不会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后来她便真的萎谢了,她总是在不对的时间遇到上更加不对的人,之后再遇到的不能够懂她的桑弧,两个人合作的顺畅,在感情上却无法合拍,再后来她带着一颗千疮百孔的心远去美国后,选择了与一位外国老者携手。

命运的剧本就是样把她写出最美好的华章,强制在她身上通演了一遍。或许她的小说中有一部是团圆结局的,一切就能改变?可毕竟她不是俗人,她是一枝独秀的张爱玲,哪怕用自己的生命演绎自己写出来的故事。她一直是我心底的白月光与朱砂痣,只是悲叹于她被命运的捉弄,可是民国时期,又有几个女子不被命运捉弄呢?那一个风雨际会的时代,在命运的洪流中。或许只有林徽因那种外柔内刚的性格外加运气爆棚的姻缘,能带来一个好的结局吧。

关注她们的故事,请看《民国女子系统》。女人,你可有自己的剧本,你也像张爱玲臣服于自己性格中最柔软的地方吗?如果是我,会大声说:NO!我命由我不由天!

张爱玲读后感 篇7

年轻是美好的,虽然生活贫瘠,但可以幻想爱情。我在她的年纪,同样写了许多本小说,现在翻开泛黄的本子,除了感觉幼稚之外,也会有一种对人生的感叹。我小说中的女主角,自立,独立,无论多么爱一个男人,一开腔都是:爱虽然好,但不能不尊重吧,你如果不尊重我,心里还想着别人,就不要来找我了。

然后哭着出国,笑着过最幸福的生活。琼瑶阿姨和张爱玲的依附男人小说,洗脑都未洗干净的反派,或许我最不喜欢的三毛才是对我人生观影响更大的。以上这段废话想说明的,人生观如同生命的印迹,那种骨子里的颜色,或许是明媚鲜艳的红色从她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得到,她的小说就是一种预言。

在张爱玲的第一部作品《第一炉香》里,看得格外分明。那时的张爱玲还是个小女孩子,没有钱,没有能力,没有快乐,困于家庭的各种矛盾中无法自拨,开启了自己文字的奇幻之旅。但是这篇文章奠基了她整个的人生色彩。姑妈的一句话点明了张爱玲的整个爱情观:你这个人呀,脸又嫩,心又软,脾气又大,又没有决断,而且一来就动了真感情,根本不是这一流的人才。

这句句都扣着张爱玲自身的性格。可她还是不死心:你让我慢慢地学呀!于是就试探的谈了谈感情,于是就越来越低,低到尘埃中,和薇龙一般,养着乔琪乔,她也养着胡兰成,可是男人的心呀,越是容易得到的就越不加珍惜。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爱情从一开始就被她披了功利的外衣,金钱、名利从那时起就扯上了关系,就算她想谈一场不问出身,不问世事的爱情,也依然会循着她自己设计好的剧本发展,但人生这场演出无法彩排,一切都是定局,她逃不开自己的牢笼。

张爱玲读后感 篇8

所有的女人,终有栖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张爱玲

提起张爱玲,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她非凡的文学成就,《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等一部部经典佳作为世人所折服。“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诸多文学大师的称赞无疑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可是除了作品之外,这位传奇女子身上还有哪些你所不了解的故事?她特立独行的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诗漫文化签约作者安雨的作品《张爱玲: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用温情脉脉,却又自带棱角的文笔,撷取了张爱玲人生中的童年回忆、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等,以青年女性、当下人的视角,探知张爱玲的精神世界,感受她与众不同的生命历程。

余生很短,世间束缚太多,一定要活得很“自己”。

出生名门的张爱玲从小就遭遇到了童年的不幸,四岁时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她则面对封建社会思想的束缚,饱受暴力、软禁、冤枉和伤害。忍无可忍的她最终选择离家出走,投奔母亲。

可是残酷的经济压力,加上母女两人不同的理念,让她们渐行渐远。是嫁人还是上学,她选择了后者。因为自律,让她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那些看起来的不幸,成了她对生命、对人性最深刻的思考与认知。一次次创伤成为她成长的催化剂。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人,写作是她的底气,她的武器。

八岁写小说,九岁投稿,十二岁在校刊上发表处女作,二十二岁就扬名天下。也许你会说这归功于她的天赋使然,可是“出名要趁早”的背后却是她主动给自己去创造机会,用心去经营自己。从最早拜访鸳鸯作家周瘦鹃,到后来主动出击,拜访《万象》杂志主编柯灵。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才可能打开另一道人生之门。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便有再高的天赋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从张爱玲的成功之路上,我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启迪和感悟。

对于感情,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即“心居落成”。

从胡兰成到赖雅,从面对心爱之人毫无节制的一次次伤害,到开启忘年之恋,生活颠沛流离,在世人的眼中这两段姻缘似乎都不能算做良好,可是张爱玲却无怨无悔。因为路是自己选择的,快乐幸福只有当事人最清楚。那些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是一路走来最真实的温暖。

从成长到创作,再到情感,这位传奇女子用自己75年的人生告诉世人什么是,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就如作者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她只愿做那水中央的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盛开在遗世独立的风雨中。

张爱玲读后感 篇9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写。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张爱玲读后感 篇10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张爱玲是我极其喜爱的一个作家,曾经我认为爱她就读她的文字,对她身前身后的那些是非八卦还是远离为妙。然而,夏志清出了这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此书收录了张爱玲在长达三十余年时间里写给夏志清的信件,其中夏志清还做了详细注释。虽然这是一本信件合集,却也是张爱玲人生的一部分,在这些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夏之间的友谊,也可以看到在让人惊艳炫目的文学作品之外的那个作为普通人的张爱玲。

书信类的著作,除了耳熟能详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还有《朱生豪情书》等。夏志清是知名文学评论家。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写道:“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大概只有四个人凭着自己特有的性格和对道德问题的热情,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是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学。他是最早以书写文学史的方式肯定张爱玲文学地位的人,也是张爱玲在美国时期能持续交往、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在早年生活里,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写下了她作为一个少女和炎樱的友情。张爱玲很喜欢她,专门写下了《炎樱语录》。张爱玲出身显赫,父母家族都是官宦人家。到她父亲一代,虽然家族已经没落,但她家的生活水平仍然高于普通平常百姓。虽然张爱玲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很深的伤害,但是她仍然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的阅历和眼界,都在文字中尽显。

她早慧,也极其敏感。她的艺术素养,和她笔下苍凉的文字,都让她和话家常的形象离得很远。然而世事动荡,张爱玲背井离乡。”我很早听见令兄的噩耗,非常震动。那天匆匆一面,如在目前。”和少年时期与炎樱一起恣意欢笑不一样,她和夏志清寒暄,对他哥哥去世的消息表示了震动和惋惜,并发出了“人生无定”的感慨。寥寥数语,读起来极为感人。在后面的信件中,她还提到了:“你母亲是不是这次见到你才知道他的噩耗?”

张爱玲给世界留下了苍凉的背影,她始终以一种孤独的姿态独立。在她的作品中,她曾经记录了自己部分经历,写成了传奇。然而她这个人还是一个谜。对于她的读者来说,她的经历、她的内心、她的沉浮,都吸引着人去了解。她曾经抱怨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她写了自己视角的《小团圆》。

《半生缘》中,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经过岁月的茫茫黄沙,两个人的重逢不如不见。

区别于作品中的压抑、恐惧和幻灭,区别于她在世人眼中的孤绝清高,张爱玲在书信中展现的是家常和善意。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忙碌和谋生的艰难,感谢了夏志清的肯定和推荐,并直言了自己不太会和人周旋。她和夏志清寒暄,并讨论自己的作品。

张爱玲在处女作《我的天才梦》中,坦言:“在没有人与人交换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当她在美国离群索居,照顾生病的赖亚,自成孤岛。而她写作,翻译,和寥寥几个友人的通信是和外界沟通的桥梁。和夏志清的信,她基本围绕着自己作品的出版计划、写作进度。她对夏志清给蒋晓云写序提到《倾城之恋》时颇有微词:“我不免觉得是女性作家就要拿我去比。”不免让人想起她曾经的言论:“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

然而这个看似入世的张爱玲,其实和世人还是有距离的。喜欢一个人,就会好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她,想了解她,就读她的文字吧。哪怕是她写给别人的信。

张爱玲读后感 篇11

张爱玲为何会爱上胡兰成?

张爱玲才华横溢,却感情不顺,孤独终老,当真让人扼腕叹息。一代才女张爱玲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写下那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却为何会爱上胡兰成那样一个男人?才女迷恋上情场浪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的爱情观和情感经历都和她的童年有关系,所以要想弄明白为什么如张爱玲那么精明通透的人也会爱上滥情的胡兰成,我们得先从她的原生家庭说起。

张爱玲的出身很高贵,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的大女儿李菊耦的独子。也就是说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也是出身名门,她的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张爱玲的父母都出身名门望族,但是两个人一辈子都是靠祖上留下来的遗产生活。

父亲张廷重吸食鸦片,娶姨太太。后在和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离婚后又娶了一位名门女子为妻,可是继母对张爱玲并不好,而父亲因为张爱玲和继母闹矛盾,甚至关她软禁,这些在张爱玲的文字里都有记录和描述。

而母亲黄逸梵反对封建婚姻,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抛下她和弟弟,陪同张爱玲的姑姑一起去国外留学了。就是后来回国后,对张爱玲和她弟弟也很少关心,甚至把张爱玲看作是她的负累,把别人好心资助张爱玲读书的钱拿到牌桌上当赌资输掉了,让张爱玲非常失望和痛苦。

张爱玲后来靠写作赚钱了,把她母亲花在她身上的钱全部归还了。由此可见,母亲也并没有给张爱玲爱的感觉。甚至后来她母亲年老时候想见张爱玲一面,张爱玲也拒绝了。是何等的心寒才会让一个女儿不想见自己的亲生母亲。

在张爱玲眼里:亲生母亲只想享受自己的新生活,不管她,继母不爱她,父亲也不在乎她。她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真正关心她、爱她的人,她内心孤单得就像被遗弃的孩子。

所以后来遇见胡兰成,并爱上他,就成了她的情劫和宿命。他们认识的时候,张爱玲24岁,感情世界是一张白纸,而胡兰成38岁,已经是阅人无数的情场浪子。所以胡兰成想俘获张爱玲的心,实在是易如反掌。当胡兰成说:我只觉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皆成为好。张爱玲立马被打动了,她觉得胡兰成是懂她的,她体会到了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找到了知己。

一个从小没被爱的女子总是会特别渴望爱和温暖,特别需要被看见,所以但凡有人对她好一点,给予她一些温情和赞赏,她就特别容易被感动,进而让自己沦陷。

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她欢天喜地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却不知道胡兰成其实是一个情场浪子,他给她的爱情不是美酒,而是毒药。他们“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爱情最后终结于胡兰成变本加厉的背叛。因为缺爱而特别憧憬爱情的女子,往往会因为太想拥有自己的爱情和爱人,而被假象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清那个花言巧语的男人,把他的逢场作戏当做了爱情,结果让自己深陷,最后伤痕累累。

张爱玲是如此,其他很多原生家庭缺爱的女子亦是如此。

所以养女儿一定要“富养”,“富养”最重要的不是给她丰盛的物质生活,而是给她足够的爱和温暖,让她不缺爱,内心充盈,有安全感。

只有这样,她长大以后,才会知道什么样的感情是真爱,什么样的男人是值得交往的,从而更加理性睿智地开始自己的爱情,经营自己的婚姻。

《才华是女人最大的底气》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张爱玲一生的故事,让我们从中读到才女跌宕起伏的一生,细品张爱玲的故事,会让我们把人生和感情看得更透彻。

张爱玲读后感 篇12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

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那苍凉的年代,有"爱"的爱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废墟之爱",他与她都不过都是为了寻求安稳,渴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带着一种淡淡衰伤的压抑与时代有关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张爱玲为什么可以爱的那么卑微,因为胡兰成懂她,给了她所渴望的爱情。

《倾城之恋》不仅从内容、情节上体现了苍凉,还用了很多手法去写苍凉。用环境烘托,悲凉的气氛胡琴、月、蚊香、镜子、空房等去营造苍凉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荒凉。还有张爱玲的一贯写法,参差对照。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有"苍凉手势"中,带着暖流的华丽苍凉爱情故事。用了圆满的结局去烘托属于那个时代无法表达的苍凉。她用她悲凉的爱情观,去呼吁女性要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经济。读完《倾城之恋》就会喜欢上,张爱玲的"苍凉爱情观",会有发自内心,想去读懂,"倾城"当中的苍凉。

读后感《张爱玲《迟暮》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