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君主论读后感800字

君主论读后感800字

《人口论》读后感8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人口论》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马尔萨斯因其发表《人口论》而为人所知,他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他的父亲及其朋友们(如卢梭、休谟等)的思想的反动。这使读者景仰的不仅是他书中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还有他敢于质疑和反对大家的勇气和精神。虽然,《人口论》被称为历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但是,他的学术造诣同样受到人们的肯定。
人口对于人是再不过相关密切的话题,对人口状况的分析和研究深深地关系到人的发展。《人口论》涉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就分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看似简单的几个条条框框,却是颇为深刻而亘古不变的真理。马尔萨斯提出: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二、两性间的情欲史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不仅仅体现了马尔萨斯懂得社会科学,还反映了他对人的生物学、自然属性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讨。马尔萨斯在意识到人类人口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的情况下,提出了两个抑制,即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此外,他还说到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其中道德抑制对今天世界的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见马尔萨斯的观点的前瞻性与计划性。而他所说的积极抑制,提倡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成为争议的焦点。从人权的角度来说,这显得颇不人道。对人口的研究自然少不了对关乎人类生存的环境的关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奠定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这也体现了马尔萨斯对人类生存基础的考虑。
马尔萨斯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而是由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对比达尔文的《进化论》,二者间有一定的相似性,都相信自然或是社会选择,而不是单纯的源于某一制度。马尔萨斯是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持者,反对救济穷人,认为救济穷人就是帮助穷人制造穷人。这也是他的著作受到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尔萨斯对人口的研究确实深刻而全面,但是真的还是缺乏一丝人道主义精神。这也警示着我们学术是不断进步的,独到的见解或许能够吸引眼球,但是对人的关怀也同样重要。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一)

本书作者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65——1834),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他是有名的经济学教授,撰写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如《地租的性质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价值尺度》等,但真正使得马尔萨斯出名的还是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著作《人口原理》一书。本书出版于1798,后来一版再版,书的内容也一再扩充,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作者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就得商业体系逐渐被打破。在这个时代里,资本的孳生扩展性导致了原始积累过后由“圈地运动”导致的大量无产者出现的局面,无产者大量涌进城市寻求谋生出路,然而资本家的剥削使得他们的生活极度贫困,两大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出现并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工业不仅使广大小生产者遭到破产,而且使雇佣工人也愈来愈多地 被抛向街头。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发展,工人变成机器的附庸,终日从事令人疲惫不 堪的体力劳动,引起了工人生理上的畸形发展。机器 的使用还成为延长劳动日和提高劳动强度的手段。18 世纪后期 15 小时工作 日被认为是正常的。农民被剥夺土地,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大批失业,使英国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化,反抗运动遍及英国各地。1769 年英 国政府曾颁布破坏机器者处死刑的法令。但 1779 年一些地区参加捣毁机器的 工人仍多达 8 万。

读完第一章,我发现那种仰望大师的崇敬之心尤然升起,人口,这个词是多么复杂的状况,可能我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竟然还有可以称为“人口原理”的东西。中国的人口、亚洲的人口、世界的人口,它们都遵循着某些原理?第一章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是马尔萨斯提出的两条公理,显而易见,它们是不必受到质疑的:

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维持现状。

马尔萨斯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人口原理》的所有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两条公理上的。从极其简单的公理推导出复杂的结论,在物理领域,我佩服的是爱因斯坦;在社会学领域,我折服于马尔萨斯。

根据马尔萨斯的观点,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这一点不需要特别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人口增长的基数是多么小,由于其令人吃惊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任何社会限制,理论上人口总数将变得非常巨大。另一方面,食物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劳动者的勤劳可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大局上于事无补,因为土地会受到限制。于是,社会生活资料的总量会随着时间被快速增加的人口总量超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内在的平衡机制将发生更大的作用。社会制度如婚姻制度中禁止早婚、社会现象如弃婴等将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同时,过多的人口造成生活资料的短缺,贫困和犯罪将长期困扰下层社会,直到人口总量同生活资料总量重新达到平衡。

在我国,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一直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人口学理论而被冠以伪科学的帽子遭受到全面批判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预见到人口增殖受到控制是可能的。恩格斯在 1881年致卡尔·考茨基的信中,从人口增长必须同物质资料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指出:“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象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未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作到这点。在这样的社会里,有计划地达到现在法国和下奥地利在自发的无计划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那种结果,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1958年,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遭受错误的攻击与 批判,于是在全国掀起了批判马尔萨斯主义的热潮。马尔萨斯被批为资产阶级代言人,他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都在于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物质资料的生产速度,食物的缺乏才是引起人世间各种斗争和罪恶的主要原因,所以救济穷人事实上是错误的,因为他提出了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只要人类的食物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毫无顾忌的去生育,这样人类的人口就会迅速增长,因为人口的增长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事物的增长是按算数级数增长的,所以迫于对事物的需要就会导致人类的战争、犯罪等行为。基于这样的理由,马尔萨斯坚决反对救济穷人,并且主张取缔英国1601年通过的《济贫法》,这导致了许多人的反对。

《济贫法》,社会救济或者社会福利不能使社会下层阶级完全摆脱匮乏的压力从人口原理可以得到结论,《济贫法》是多余的。一个经济上的解释是,将富人的钱转移支付给穷人并不能提高穷人的购买力,因为社会生活资料并没有增加,《济贫法》导致穷人购买更多,这种情况下物价上升,穷人的生活水平不能显著改善,而富人的生活水平却会下降。从人口原理可以得出估算人口的最好尺度是社会生活资料,更确切地说是环境容量,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以容纳的最佳人口。一旦人口超过环境容量,生活资料的不均必然困扰下层人民,贫困和犯罪反复发生,成为人口抑制的主要方式。

社会救济或者社会福利同样如此,它们并不能显著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一旦人口超过最佳环境容量,下层社会的人民将长期在贫穷和犯罪中,直到人口和生活资料重新平衡。然而,由于人口负增长或者缓慢增长的困难,生活资料增长的缓慢,重新平衡的过程将会比较漫长。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缓慢增长或者负增长,那么解决贫困或犯罪——主要的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发展经济,增加生活资料。从这个方面可以解释当前中国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坚持发展经济路线的选择。

《人口原理》读后感(二)

在《人口原理》一书中,马尔萨斯提到提高下层阶级的工资并不能改善他们的处境,在他看来整个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就是那么多,当上层阶级缴纳更多的赋税,然后再增加下层阶级的工资,这是徒劳的。因为当下层阶级获得的工资提高了,对于未来预期也会相应的提高,这样就会促使其结婚生育,增加了家庭人口数,同时为了生存会购买生活资料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但是这样无形中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对于那些下层阶级来说并没有提高生活质量,工资的提高还是无法改变其生活现状。所以那些处于下层阶级的人总是无法很好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首先妄图只是单方面的提高工资来解决吃穿住问题是行不通的,由此联想到中国在这几年中高喊增加各个阶层工资的做法是无用的,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的蛋糕,工资提高和生育率的提升使得资源被更多的人所占有,这样不仅使得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而且也使得每个人所分享的资源也在减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仅没有改善生活质量,反而加剧了生活的艰难,所以工资的提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寻找其他的解决之道。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源,但是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生产率并不能比人口增值力高,因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并且增值力是无限的,但是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数级数增长,这样二者就不能统一与和谐,当生活资料能够满足当地人口的需求的时候就会对人口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当时很大部分是生活资料落后于人口增长,这样就会导致人口增长缓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却不像马尔萨斯预想的那样,在广大农村地区生育率一直都很高,并没有因为生活资料有多大的改变,如果不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增长将是很快的,也许是文化背景不同,作者的部分观点与中国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

《论人生》读后感800字


《论中国》读后感800字


论自由读后感800字


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状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透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齐,并透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能够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能够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齐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这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贾谊论》读后感800字


《情爱论》读后感800字


之所以读这本书,其实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哲学概论课有关。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边看边笑。一开始,觉得很震撼,居然还有一本书可以把性拿出来,很平静的讲。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就像看的是禁书一样,当然这样说难免有些夸张,我想这就是之前看外国名著太少的缘故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捅破窗户纸的痛快之感。因为它把很多本身只意会,不言传的东西,很明确的表达出来。给人感觉很过瘾。而看完情爱论之后我想谈论的主题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爱情的发展要经历4个阶段,这样的爱情才是完美的。
首先,在彼此相识阶段,被对方某方面的才能或品质吸引,或者对方的某些价值观人生观是你欣赏或认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会成为朋友。这样的感情进一步深化,细化,敏感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就使得二者的关系更近一层,友情上身为爱情,从而变成了情人。当双方一情人的方式相处,变得越来越亲密,潜移默化中,双方俨然已成为彼此的亲人。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情,只有当爱情转化成亲情,彼此的感情才会天长地久。但是,当对方已经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只是习惯了你的生活中有他或她的存在,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爱或者激情,也许也都所剩无几。而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只是伴而已。这样的情感,好像彼此只是需要身边有一个人而已,而至于这个人是不是必须是你,那就另当别说。所以说爱情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其实是友情,因为恋人之间彼此相互吸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由于对方的某个方面或某种特质是自己认同或者欣赏的。而这恰恰是两个人能够成为知己最最重要的前提。因此我认为爱情始于友情,终于友情。
当对方是你的灵魂伴侣时,你们彼此的感情才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容颜的消逝而淡化,只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互感悟而让两颗心走得更近。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人口论》读后感8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君主论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