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济水之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1】
旧济南城非常小,从城南门走到城北门也就是一袋烟的时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济南,遗留着古旧小城的风貌:小街陋巷、旧城旧物,整个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如今,走在济南的泉城路上,依然能依稀感到那些旧时光仿佛一种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两边有很多仿古建筑
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幸好,在济南的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记忆存在,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这些记忆,更坚实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看到了这城市背后的城市,济南,这个我们长居于斯的城市,原来,我们并不真的熟悉。小桥流水的雅致民居,老残听书的湖畔戏楼;大明湖上的水上人家,趵突泉边的民俗风情;精工细做的燕喜堂,宾至如归的瑞蚨祥;紫气东来的老书院,市井风流的大观园,这一切都透着旧时代特有的优游、笃定、安详和温暖,这一切,却又随着旧时代的消逝而已经永远地消逝不见。
而作者对这一切变迁的感情起伏,却是一种安详和温暖的呈现。为什么时间的前行,文明的进程,总要卷走一些繁华,一些美好;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作者只让我们通过城市体味时间,体味当下时间背后的时间,体味那消逝后面的复杂含义
我觉得这是一本老济南人或新济南人都该读读的书。作为影像能记录下来的城市历史,感受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还有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停留在父辈人们记忆中的画面那些错误的、正确的、被纠正的、无法纠正的、波澜壮阔的、平淡无奇的、达官贵人的、平民百姓的种种如烟往事都被这本小书唤醒了尘封的回忆。是我们的城市每天都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却从未如此清晰的欣赏过她的容颜。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2】
这是一本老济南人或新济南人都该读读的书,从中感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那些已经逝去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停留在父辈人们记忆中的画面那些错误的、正确的、被纠正的、无法纠正的、波澜壮阔的、平淡无奇的、达官贵人的、平民百姓的种种如烟往事都被这本书唤醒了尘封的记忆。这是我们的城市每天都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却从未如此清晰地欣赏过她的容颜。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则包括城市传说、风物人情、名人逸事、名胜古迹、遗址遗迹、民谣民谚,乃至老街道、老胡同、老建筑、老字号、电影院、旧书店、小吃摊均可包罗其中。这样的城市既有丰富的生活形态,也有多彩的市井风情,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其间彼此汇合,相互交融,结合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牛国栋作者笔下的老济南正是一座这样的城市,且不说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自然风物之美,足以让人沉迷其中回味不已,更让人感到怦然心动的,则是济南人平淡祥和、质朴善良的生活态度。他们显然深谙灵魂安静、内心自由的真义,具有某种普遍和恒久的性格,在乐天知命中透露出一种朴素而又不乏诗意的生命情怀。
读《济水之南》,为一座城市所拥有过的大美感到由衷欣喜之余,最感触目惊心的,却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消失与拆除的字样:远东最为经典的德式建筑济南老火车站,拆掉了;清朝中兴名臣丁宝桢的故居,拆掉了;国药老字号宏济堂旧址,拆掉了;承载着几代济南人记忆的铭新池,拆掉了更让人感到无比痛心的是,这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建筑并非毁于愚昧与无知的年代,而是被金钱裹挟起的商业浪潮和独断专横的权力意志连根拔起。一个颇富讽刺意义的鲜明对照是,现实仍然在大拆大建中不停地折腾,那些为损毁的家园深感痛心的人们也依然在四处奔走、大声呼号。与醒目的拆除二字相比,保护二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只能以一己的绵薄之力,将即将消逝的风景定格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转化为动人的书籍文字。
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幸好,在济南的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记忆存在,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这些记忆,更坚实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济水之南读后感作文【3】
清晨,一边读着《济水之南》,一边漫步在济南城的大街小巷,寻找着这座城市古老的印记,体味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济南是一座古城,历经沧桑的她,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如今却少一分繁华与喧嚣,在她的怀抱里,人们过着平凡而又安逸的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泉水,泉水是济南的灵魂,它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济南有集山、泉、湖、河、城于一身的城市风貌,在这座城市中,泉水随处可见,颇有北国江南的韵味,泉水流入护城河中,河水蜿蜒流过,清澈见底,对岸的植物映着河底的水草,河水被水草染成碧绿色。河两边生长着垂柳,长长的柳枝浸在泉水里,清风吹过,水面上波光粼粼,柳枝在水面上跳舞。过往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来观赏,放下工作,坐在岸边上,在清凉的泉水旁休养生息、细细地体会自然之美。
大明湖中的湖心岛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乘船来到这座岛上,便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躁动的心瞬间平静下来,使人忘却了烦恼与悲伤。湖心岛上有一座亭子,名为历下亭,历下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端庄。亭子古朴典雅,大门楹联上刻有杜甫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坐在亭子里,仿佛看到历代文人雅士在名士轩会集,耳边似乎传来丝竹之声。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的历下亭三个字, 和他撰书的《大明湖题》诗碑,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整个湖心岛上绿柳成荫,繁花点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初秋之时,置身于这座岛上,望着四周荡漾的碧波、来往的船只,荷花的芳香随着徐俆的清风飘来,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仿佛是到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这历下秋风的美景,实在令人陶醉。
正是这座并不伟岸的山峰使济南有起有伏,有了脊梁,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风貌中多了几分阳刚之美,让济南人有了着落。这座山峰就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人的依靠,虽然山不算高,却是鸟瞰济南的绝佳位置,穿过林荫山路,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大明湖、趵突泉、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桥梁、鳞次栉比的楼房整个城市几乎尽收眼底,使人心情豁然开朗。平时山上十分清静,青烟缭绕,只有隐约的诵经念佛之声。但也有热闹的时候,最热闹的是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这两大庙会,举行庙会时,上山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山路两边有农家山货、有济南风味小吃、有民间手工艺品、还有各种娱乐活动,整个山上瓜果飘香,人们欢声笑语,乐此不疲。
济水之南,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你用甘甜的泉水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爱你,济南!
《济水之南》是连载在新浪读书的都市类小说,作者是庄涤坤,充满地域文化特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济水之南》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济水之南读后感范文【1】
济水之南 清晨,一边读着《济水之南》,一边漫步在济南城的大街小巷,寻找着这座城市古老的 印记,体味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济南是一座古城,历经沧桑的她,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如今却少一分繁华与喧嚣,在她 的怀抱里,人们过着平凡而又安逸的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泉水,泉水是济南的 灵魂,它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的人。
济南有集山、 泉、湖、河、城于一身的城市风貌,在这座城市中,泉水随处可见,颇有北国江南的韵 味,泉水流入护城河中,河水蜿蜒流过,清澈见底,对岸的植物映着河底的水草,河水被水 草染成碧绿色。河两边生长着垂柳,长长的柳枝浸在泉水里,清风吹过,水面上波光粼粼, 柳枝在水面上跳舞。过往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来观赏,放下工作,坐在岸边上,在清凉的 泉水旁休养生息、细细地体会自然之美。
大明湖中的湖心岛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乘船来到这座岛上,便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躁动的心瞬间平静下来,使人忘却了烦恼与悲伤。湖心岛上有一座亭子,名为历下亭, 历下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历经风雨,却依然挺拔端庄。亭子古朴典雅,大门楹联上刻有杜 甫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坐在亭子里,仿佛看到历代文人雅士在名士轩 会集,耳边似乎传来丝竹之声。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的历下亭三个字, 和他撰书的《大 明湖题》诗碑,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整个湖心岛上绿柳成荫,繁花点缀,空气清新,环境优 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初秋之时,置身于这座岛上,望着四周荡漾的碧波、来往的船只, 荷花的芳香随着徐俆的清风飘来,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仿佛是到了世外桃源、人间仙 境一般,这历下秋风的美景,实在令人陶醉。
正是这座并不伟岸的山峰使济南有起有伏,有了脊梁,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风貌中多了 几分阳刚之美,让济南人有了着落。这座山峰就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人的依靠,虽然 山不算高,却是鸟瞰济南的绝佳位置,穿过林荫山路,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大明湖、趵突 泉、四通八达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桥梁、鳞次栉比的楼房??整个城市几乎尽收眼底,使人 心情豁然开朗。平时山上十分清静,青烟缭绕,只有隐约的诵经念佛之声。但也有热闹的时 候,最热闹的是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这两大庙会,举行庙会时,上山的人络绎不绝,熙熙攘 攘,山路两边有农家山货、有济南风味小吃、有民间手工艺品、还有各种娱乐活动,整个山 上瓜果飘香,人们欢声笑语,乐此不疲。 济水之南,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在你温暖的怀抱里成长,你用甘甜的泉水滋润着 我的心田。我爱你,济南!
济水之南读后感范文【2】
这是一本老济南人或新济南人都该读读的书,从中感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那些已经逝去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停留在父辈人们记忆中的画面那些错误的、正确的、被纠正的、无法纠正的、波澜壮阔的、平淡无奇的、达官贵人的、平民百姓的种种如烟往事都被这本书唤醒了尘封的记忆。这是我们的城市每天都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却从未如此清晰地欣赏过她的容颜。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则包括城市传说、风物人情、名人逸事、名胜古迹、遗址遗迹、民谣民谚,乃至老街道、老胡同、老建筑、老字号、电影院、旧书店、小吃摊均可包罗其中。这样的城市既有丰富的生活形态,也有多彩的市井风情,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其间彼此汇合,相互交融,结合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牛国栋作者笔下的老济南正是一座这样的城市,且不说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自然风物之美,足以让人沉迷其中回味不已,更让人感到怦然心动的,则是济南人平淡祥和、质朴善良的生活态度。他们显然深谙灵魂安静、内心自由的真义,具有某种普遍和恒久的性格,在乐天知命中透露出一种朴素而又不乏诗意的生命情怀。
读《济水之南》,为一座城市所拥有过的大美感到由衷欣喜之余,最感触目惊心的,却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消失与拆除的字样:远东最为经典的德式建筑济南老火车站,拆掉了;清朝中兴名臣丁宝桢的故居,拆掉了;国药老字号宏济堂旧址,拆掉了;承载着几代济南人记忆的铭新池,拆掉了更让人感到无比痛心的是,这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建筑并非毁于愚昧与无知的年代,而是被金钱裹挟起的商业浪潮和独断专横的权力意志连根拔起。一个颇富讽刺意义的鲜明对照是,现实仍然在大拆大建中不停地折腾,那些为损毁的家园深感痛心的人们也依然在四处奔走、大声呼号。与醒目的拆除二字相比,保护二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只能以一己的绵薄之力,将即将消逝的风景定格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转化为动人的书籍文字。
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幸好,在济南的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记忆存在,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这些记忆,更坚实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济水之南读后感范文【3】
旧济南城非常小,从城南门走到城北门也就是一袋烟的时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济南,遗留着古旧小城的风貌:小街陋巷、旧城旧物,整个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如今,走在济南的泉城路上,依然能依稀感到那些旧时光仿佛一种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两边有很多仿古建筑
如果一个城市都没有了它的记忆,那么这个城市注定只能陷入一种空洞,这种空洞令人在恐惧中渐渐感到麻木。幸好,在济南的某些地方,还有一些记忆存在,虽然它已经残缺不全。而且这些记忆,更坚实地保留在这本书里。
看到了这城市背后的城市,济南,这个我们长居于斯的城市,原来,我们并不真的熟悉。小桥流水的雅致民居,老残听书的湖畔戏楼;大明湖上的水上人家,趵突泉边的民俗风情;精工细做的燕喜堂,宾至如归的瑞蚨祥;紫气东来的老书院,市井风流的大观园,这一切都透着旧时代特有的优游、笃定、安详和温暖,这一切,却又随着旧时代的消逝而已经永远地消逝不见。
而作者对这一切变迁的感情起伏,却是一种安详和温暖的呈现。为什么时间的前行,文明的进程,总要卷走一些繁华,一些美好;文中没有直接出现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作者只让我们通过城市体味时间,体味当下时间背后的时间,体味那消逝后面的复杂含义
我觉得这是一本老济南人或新济南人都该读读的书。作为影像能记录下来的城市历史,感受我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历史和变迁。还有那些已经逝去的和尚且保留的城市风景,停留在父辈人们记忆中的画面那些错误的、正确的、被纠正的、无法纠正的、波澜壮阔的、平淡无奇的、达官贵人的、平民百姓的种种如烟往事都被这本小书唤醒了尘封的回忆。是我们的城市每天都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却从未如此清晰的欣赏过她的容颜。
【第1篇】
今读《南渡》之《李济的哀伤》,为之心酸落泪,感慨万千!
李济,是和王国维、梁启超等齐名的清华建校初国学院五大导师之一,我国近代考古界泰斗、第一代领军人物。沐浴过欧风美雨,用学富五车形容他们是不为过的。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像李济这样的不愿当汉奸的大知识分子自然也不能幸免。一路迁徙,历尽艰辛,李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避难于川内一原本不知名的小小李庄。终于有喘息的机会,不曾想,痛苦接踵而来。先是40年夏,准备迁往李庄之时,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无声无息的凋落了!积在心头的哀痛尚未淡去,42年春,17岁大女儿身染伤寒 ,又是缺医少药终于不治。爱女临走之时,拉着李济的手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斯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也搬迁至李庄),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和妈妈,还有爷爷。读之真可谓肝肠俱碎,很不是滋味!原文配有37年照的李济全家福,大女儿和妈妈一样高了,瘦瘦的脸似笑非笑,嘴唇微张。小女儿偎依在慈祥的爷爷旁,很明显地显露出谈谈的忧伤。本是撒娇的年龄,是战争让她们早熟、让她们备尝生活之艰辛。是战争,使山河虽在、民生多艰,早早地让她们魂断她乡!照片中的可敬的爷爷,终于受不了两个孙女相继夭亡,身体终于垮下来了,不久因中风瘫痪在床。彻骨的凄凉与过度的悲伤,也终于使醉心于考古的大学问家病倒了,长久地不能调整过来!
真可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可谓没有国哪有家。
时下,一些国人动不动以爱国自居,破坏社会的安定、中伤我们的国家。这些人是声音常常还能获得糊涂国人的应和。不错,现在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老百姓。
以史为鉴,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良性发展,只有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我们才会永远不受欺凌。
【第2篇】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第3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尽力着为国度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结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学一家的事件为重要的描述点,描写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传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役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努力着。然而日本部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争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联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对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繁荣了。都是由于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念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能够让中国从新鼎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华强盛!
【第1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努力着为国家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传授一家的事情为主要的描写点,描述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孟樾教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争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尽力着。但是日本军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役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学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结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度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念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然而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部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件,而中国人不对抗,是由于咱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反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能够将这个国家从新带动到繁华强盛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鼎盛了。都是因为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可以让中国重新繁荣!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荣富强!
【第2篇】
《南渡记》这个书名,一听就是和南迁、转移有关的。身处乱世中,在饱受民族屈辱和外国侵略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人民仿佛有一段时间是麻木的。不过,有人出淤泥而不染,《南渡记》里所讲述的就是孟樾教授一家。那些中国曾经的影子,已经化为了历史长流里的一抹记忆。那些不畏强敌的战士令人尊敬,而那些可恶、无恶不作的侵略者则令人咬牙切齿!
北平丢了,中国人的骨气没丢!以孟樾教授一家和西南联合大学里许多学生也为代表,那个时代,众多青年、农民、工人——所有的中国人,都拿起锄头,拿起镰刀,拿起斧子,拿起锤子,为了我们自己的新中国而奋斗着!是的,侵略者的确可恶,但有些人低头了,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有些人,宁愿英勇就义,也要和外国侵略者抵抗。纵观《南渡记》全文,作者将抗战时期社会的原型以几个性格明显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情形。
其中,吕清非老人的确很令人敬佩。虽然一把年纪,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恫吓,在任命书下达之前仓促自杀,并命人急速登报,以保持名节。每读到那个段落时,不禁会被吕清非那种深明大义,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吕清非的死是国人警醒的一剂良药,吕清非坚守北平,原本是可以选择离开的,但是他随时准备就义。吕清非老人以死来捍卫生命的尊严,一个有骨气的学者,一个大写的人。
是的,那些都已成为了历史,只有在白纸黑字的历史书上能看到。但《南渡记》为我们记述了当初抗战时期的艰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宗璞之所以要写《南渡记》,恐怕就是为了在国人的心中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更不可忘记!
【第3篇】
我素来都不怎么喜欢看抗战时期的电影和书籍,并不是说我忘恩负义,只是那段历史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所以那一个时期的书籍和电影我都尽量避免看,我怕自己经受不了那样的磨难。我常想如果我出生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在战火硝烟中在偌大的中华大地上四处躲避日本人的欺压,我是否能够坚持到最后,是否有勇气坚持到最后?宗璞在我的眼中是一个可敬的人,我喜欢她的名字,从容而淡定,我想那也是我有勇气拿起《南渡记》的根本原因吧。
南渡记是以卢沟桥事变后,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它以七七事变后明伦大学教授猛樾一家的变故为主线,描写北平知识阶层在亡国之际表现出的崇高民族气节,也揭示了一些人懦弱苟且的灵魂。我喜欢里面猛樾一家。碧初,嵋,小娃,他们是那么高贵而不失气节。当然对于孟家长女峨还是多少有点不能理解,那么孤傲的一个人怎么会出生在孟家呢?也喜欢碧初二姐家的那两个孩子,玮玮和玹子,他们都是那么地懂事明理,即使是那么小的孩子也懂得不能做亡国奴要坚决打鬼子。也羡慕卫葑和凌雪妍的纯真爱情,虽然他们生活的圈子完全不同,但是却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他们相爱。只是卫葑一句“雪雪,你来”,凌雪妍就可以放开家里的荣华富贵去投奔从事革命工作的卫葑,无怪乎他们都称孟夫人碧初和凌雪妍为圣母。当然也感慨凌京尧的软弱和投降,气廖东惠的奴性嘴脸,他们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人,骨子的懦弱和苟且偷安让他们对日本人称臣,做了伪官。与他们相比,我更加尊敬吕清非老人,宁可以死来拒绝日本人的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孟家一大家子的人即使是在抗战中也生活得那么高雅,那么有气节,从来没有埋怨,从来没有气馁,即使一度往南迁,历经了那么多的苦难,他们依旧那么从容的活着,一直从事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们相信只要还在培育人才,中国就还有希望,只要团结起来,中国就可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看完南渡记的时候,他们还在迁移,据说要从龟回迁往昆明了,不知道他们以后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但是我相信他们最后都会坚持下来的。
看宗璞描写的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生活,并没有觉得有压力,她可以用很优美的文字来描述,让我们对战争的气息既不能忽略也不会太在意。也许,从那个年代中成长出来的人回过头再去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有感触的缘故吧。也许,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不愿去面对,只是要选对面对的方式。我想,以后我可以平静地面对我们中国八年抗日的历史了,我会接受来自书籍和电影的描述了。毕竟作为中国新一代人,要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去努力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第1篇】
今读《南渡》之《李济的哀伤》,为之心酸落泪,感慨万千!
李济,是和王国维、梁启超等齐名的清华建校初国学院五大导师之一,我国近代考古界泰斗、第一代领军人物。沐浴过欧风美雨,用学富五车形容他们是不为过的。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像李济这样的不愿当汉奸的大知识分子自然也不能幸免。一路迁徙,历尽艰辛,李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避难于川内一原本不知名的小小李庄。终于有喘息的机会,不曾想,痛苦接踵而来。先是40年夏,准备迁往李庄之时,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无声无息的凋落了!积在心头的哀痛尚未淡去,42年春,17岁大女儿身染伤寒 ,又是缺医少药终于不治。爱女临走之时,拉着李济的手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斯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也搬迁至李庄),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和妈妈,还有爷爷。读之真可谓肝肠俱碎,很不是滋味!原文配有37年照的李济全家福,大女儿和妈妈一样高了,瘦瘦的脸似笑非笑,嘴唇微张。小女儿偎依在慈祥的爷爷旁,很明显地显露出谈谈的忧伤。本是撒娇的年龄,是战争让她们早熟、让她们备尝生活之艰辛。是战争,使山河虽在、民生多艰,早早地让她们魂断她乡!照片中的可敬的爷爷,终于受不了两个孙女相继夭亡,身体终于垮下来了,不久因中风瘫痪在床。彻骨的凄凉与过度的悲伤,也终于使醉心于考古的大学问家病倒了,长久地不能调整过来!
真可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可谓没有国哪有家。
时下,一些国人动不动以爱国自居,破坏社会的安定、中伤我们的国家。这些人是声音常常还能获得糊涂国人的应和。不错,现在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老百姓。
以史为鉴,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良性发展,只有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我们才会永远不受欺凌。
【第2篇】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第3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尽力着为国度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结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学一家的事件为重要的描述点,描写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传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役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努力着。然而日本部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争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联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对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繁荣了。都是由于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念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能够让中国从新鼎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华强盛!
要使旅游充实不容易,事前的攻略不仅包括食宿、交通,更要掌握景观大量的历史、人文资料,有利取舍。
比尔书中看似信手拈来的掌故,背后是多少资料的积累,涉及地理、历史、政治、军事、民俗、神话、文学、宗教等各个方面,信息量非常庞大。可以想像,书中出现的有时只是一两句话,可能就得从海量信息中筛选而来。今天有互联网,可以快速占有资源,而二十多年前的1992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艰辛,更何况还是一个外国人!
这种艰辛,不仅来自大量占有资料,还来自尚不发达的交通、住宿条件,以及当时对外国人的封锁。
不过,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有最大的益处,就是真实,那些相对封闭的佤寨、侗寨等少数民族村落,可以最大程度真实地反映各个民族的原始形态;而当时已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往往乏善可陈,更不用说如今的人为与刻意了。
这种人为与刻意还反映在景点的题词与刻字上。题词与刻字在人文景点是一种增色,也是人文景点的组成部分。但对于自然景观,就值得商榷。比尔更是毫不客气地称“石林”的题字者为“厚脸皮的书法家”,可以称为文化差异,但或许更多的体现一种对自然的态度。
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一些地区未对外国人开放的原因,或者是译者对原著因某些禁忌有所删节,书上的布朗族、彝族只是用复述两个神话传说就成了两个单独的章节,未免有凑字数的嫌疑。
彩云之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1992年,波特从香港出发,沿珠江到广西,又从广西出发,游览了中国的云贵地区。云贵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不过七百多年,从历史看,历来都是官员的流放之所,少数民族聚居的蛮夷之地,谈到文化,确实有点弱,所以老波特就直接在书中写了很多这些少数民族的传说和习俗,就是一本游记,记录下这个美国老头一路行程的所见所感,白描手法,看的很轻松。整本书里让人震憾的是第二十五章,云南石宝山,这里有着中国最独特的摩崖石刻群,是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石像恢宏庄严奇特,除了有庄严的佛像,还有着生殖崇拜供奉的女阴,真不可思议哈。92年,比尔波特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居然还有这么好的精力和体力,长途跋涉在中华大地的版图上,看尽中国的锦绣河山,并留下文字记录,就这份坚持和执着,也是让人钦佩的吧!
读了金一南将军所著的《苦难辉煌》,受益匪浅。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中国革命从苦难走向了辉煌。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从抗日战争到内战,从苦难到辉煌,印证了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真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任重而道远。现在的中国已渐渐富强起来,光靠对历史的洗刷是远远不够的,祖国更需要创新,现代青年应勇于担当前赴后继的重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我坚信,今天为中华民族复兴默默工作与坚韧奋斗的人们,必能从过去吸收丰富的营养,作为新世纪主人的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有义务为社会、为祖国奉献,要懂得“不要总想着他人为你做了什么,而要想着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他人”。
金一南将军通过《苦难辉煌》告诉我们,做人要做个有思想的人,有追求的人,持之以恒的人。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心灵与英雄的共鸣,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让勇敢盖过孱弱,进取压倒苟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革命先辈们的辉煌战果中,吸收历史丰富营养的同时,我们也在更加努力工作,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和军事上的重重威胁,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其实人的一辈子很短,可谓稍纵即逝,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青春,用百分之百的热情,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赵 敏)
【第1篇】
今读《南渡》之《李济的哀伤》,为之心酸落泪,感慨万千!
李济,是和王国维、梁启超等齐名的清华建校初国学院五大导师之一,我国近代考古界泰斗、第一代领军人物。沐浴过欧风美雨,用学富五车形容他们是不为过的。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像李济这样的不愿当汉奸的大知识分子自然也不能幸免。一路迁徙,历尽艰辛,李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避难于川内一原本不知名的小小李庄。终于有喘息的机会,不曾想,痛苦接踵而来。先是40年夏,准备迁往李庄之时,二女儿突患急性胰腺炎,因得不到药物及时治疗而死去,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无声无息的凋落了!积在心头的哀痛尚未淡去,42年春,17岁大女儿身染伤寒 ,又是缺医少药终于不治。爱女临走之时,拉着李济的手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要考同济大学(斯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也搬迁至李庄),在李庄读书,永远不离开您和妈妈,还有爷爷。读之真可谓肝肠俱碎,很不是滋味!原文配有37年照的李济全家福,大女儿和妈妈一样高了,瘦瘦的脸似笑非笑,嘴唇微张。小女儿偎依在慈祥的爷爷旁,很明显地显露出谈谈的忧伤。本是撒娇的年龄,是战争让她们早熟、让她们备尝生活之艰辛。是战争,使山河虽在、民生多艰,早早地让她们魂断她乡!照片中的可敬的爷爷,终于受不了两个孙女相继夭亡,身体终于垮下来了,不久因中风瘫痪在床。彻骨的凄凉与过度的悲伤,也终于使醉心于考古的大学问家病倒了,长久地不能调整过来!
真可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可谓没有国哪有家。
时下,一些国人动不动以爱国自居,破坏社会的安定、中伤我们的国家。这些人是声音常常还能获得糊涂国人的应和。不错,现在我们国家是有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老百姓。
以史为鉴,和平是多么可贵。只有有了和平的环境,才有良性发展,只有我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我们才会永远不受欺凌。
【第2篇】
《南渡北归》一共有三部,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
第一部《南渡》是故事的起源。在烽火连天,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离家,他们带着厚重的书籍躲避纷飞的子弹,在家人奄奄一息之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他们都是剑桥,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但他们没有为了自身,辗转自身他乡,而是回到自己饱受摧残的祖国,与祖国共存亡。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所征服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攻击,南开已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军营,学校被日本人所占领,但这双重打击,并没有让中国人民气馁,他们鼓起士气,走过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到昆明,再从昆明到四川,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中国这片宽阔的土地。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陈寅格,傅斯年,金岳霖等组成了最豪华的老师阵容,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许多让世界瞩目的人才:汪曾祺、李政道、杨振宁等。但是,这所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
这本书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故事: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死亡,他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开会,张自忠无力回天。中方为了抢夺张自忠的遗体,牺牲两百多名士兵为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陈寅格在香港面对日军百般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南开清华学生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独自办学的岁月,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雄。
【第3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尽力着为国度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结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教学一家的事件为重要的描述点,描写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孟樾传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役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努力着。然而日本部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争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授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联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家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心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但是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情,而中国人不反抗,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对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可以将这个国家重新带动到繁荣富强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繁荣了。都是由于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念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能够让中国从新鼎盛!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华强盛!
【第1篇】
这本书确实看的我有点头痛。睡觉前拿起来翻一下,慢慢的看,有时觉得很精彩有时觉得很无聊。估计作者得桐城派的真传,以考据为乐,引经据典,参考资料浩如烟海。这虽然不失为治学严谨,但是对于一个看热闹的门外汉来说则太过专业。
但是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一本好书。在烽火连天的那个特殊年代,众多知识分子纷纷南迁。途中体现的赤子情怀和对钻研学问的热情,让我这个生于浮华的90后唏嘘不已。板凳坐得十年冷。耐得主寂寞还不够,他们还要拖着厚重的书箱躲避纷飞的流弹,在家人饿得头昏眼花时拒绝敌人的糖衣炮弹。虽然他们都是哈佛,耶鲁毕业的高材生,但是他们没有试图辗转他乡,以保一己之性命,而是选择回到在日本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与祖国共命运。
日本人说:要想彻底征服中国,光是占领他们的领土,城市,财产是不够的。必须在精神上征服。所以,日本人占领天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炸毁南开大学。随着日军南推,南开成为一片废墟,清华成为日本军营,众多高校被日本人占领。但是中国所谓百无一处的文人们却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迁徙,漫漫三千五百里,从北平长沙,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再到四川。一步一步,用脚来丈量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
为什么这个并不安逸也并不适合学习的时期出来那么多人才?或许也归功于走的这三千五百里路。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们走出了象牙塔,真正深入了群众。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脚踏实地。这也许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吧?
西南联大,史上最辉煌的学校。南开校长张伯苓,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组成了校董事会。傅斯年,陈寅恪,金岳霖,;李济等组成了史上最豪华的明星老师阵容,而这个学校,也诞生了一批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人才:杨政宁,李政道,王曾祺但是,这所辉煌的学校却只有茅草盖顶的校舍和寄人篱下的悲情。反观今天中国高校,财大气粗,不是亚洲最大食堂就是亚洲最豪华校舍,但是,在如此优良的学习环境中,现在能被称为大师的又有几人?在学术方面有了几分造诣甘愿留在祖国的又有几人?清华北大沦为美国在中国的最大人才收割机,国内学术腐败丑闻不断,要我如何对中国的学术有信心?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大学之大,不在校舍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了。
这本书有很多让我动容的小故事。
蒋介石在庐山开会,日军空袭炸楼,两名保安当场被炸死。蒋介石沉着冷静,不为所动,在风雨飘摇的小楼中继续开会。这让我了解了什么叫做魄力。
张自忠无力回天,自戕于日军前,日军敬重这位将军的人格,列队行军礼。中方为了抢回张自忠的遗体,派出一个师的军力强攻,以牺牲两百士兵的代价,抢回了将军遗体。看完,我热泪盈眶。这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军魂。
陈寅恪在香港面对日军的讨好,宁可饿死,不食周栗。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骨气
金岳霖潜心学问,对空袭警报置若罔闻。日军来袭,把它的楼都炸了,但是金完全没被外界影响,还是在一片废墟中读书写作,空袭过后,看着一片残骸,金才后怕不已。这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专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让人快乐,有的让人心酸,有的让人苦涩,有的让人愤怒,但更多的是,对于那个逝去年代和大师们的深深敬意。
【第2篇】
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但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大家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东北进行考古调查,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有了两年后有傅斯年撰写的《东北史纲》,书中第一条便是近年来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在中国北部以及东北之努力,已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由此事实依据驳斥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理论,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梁启超坚持鼓励自己的儿子学习考古,尽力发展国内的考古业的原因了吧。文人们有自己捍卫国家尊严的方式,相比上战场冲锋陷阵,文人们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这些,又如蔺相如和廉颇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承的。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则是那一代大师们在战乱中奋力保护祖国文化,传承祖国文化的那种坚持,数年颠沛流离,数次哀叹山河破碎,可也许是时代造英雄,这一代文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留了进行学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点一点被抢救回来的文化。
而对这一历史温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本《南渡北归》他写了八年,数次进行实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看到他们当年用什么锅,睡的什么床,描写的时候就更加真实。而大家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并附上了具体的资料来源。
最后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现在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作出大贡献的青年人。但这句话也应该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现在,更应该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学科。
推荐这本书,就如作者岳南所说的这样,希望你们能在这套书中读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张扬的那种历史温情。
【第3篇】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大时代中的大人物和小人物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第1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努力着为国家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传授一家的事情为主要的描写点,描述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孟樾教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争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尽力着。但是日本军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役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学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结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度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念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然而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部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件,而中国人不对抗,是由于咱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反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能够将这个国家从新带动到繁华强盛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鼎盛了。都是因为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可以让中国重新繁荣!
在此62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荣富强!
【第2篇】
《南渡记》这个书名,一听就是和南迁、转移有关的。身处乱世中,在饱受民族屈辱和外国侵略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人民仿佛有一段时间是麻木的。不过,有人出淤泥而不染,《南渡记》里所讲述的就是孟樾教授一家。那些中国曾经的影子,已经化为了历史长流里的一抹记忆。那些不畏强敌的战士令人尊敬,而那些可恶、无恶不作的侵略者则令人咬牙切齿!
北平丢了,中国人的骨气没丢!以孟樾教授一家和西南联合大学里许多学生也为代表,那个时代,众多青年、农民、工人——所有的中国人,都拿起锄头,拿起镰刀,拿起斧子,拿起锤子,为了我们自己的新中国而奋斗着!是的,侵略者的确可恶,但有些人低头了,委曲求全,苟且偷生。有些人,宁愿英勇就义,也要和外国侵略者抵抗。纵观《南渡记》全文,作者将抗战时期社会的原型以几个性格明显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情形。
其中,吕清非老人的确很令人敬佩。虽然一把年纪,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恫吓,在任命书下达之前仓促自杀,并命人急速登报,以保持名节。每读到那个段落时,不禁会被吕清非那种深明大义,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吕清非的死是国人警醒的一剂良药,吕清非坚守北平,原本是可以选择离开的,但是他随时准备就义。吕清非老人以死来捍卫生命的尊严,一个有骨气的学者,一个大写的人。
是的,那些都已成为了历史,只有在白纸黑字的历史书上能看到。但《南渡记》为我们记述了当初抗战时期的艰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宗璞之所以要写《南渡记》,恐怕就是为了在国人的心中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更不可忘记!
【第3篇】
我素来都不怎么喜欢看抗战时期的电影和书籍,并不是说我忘恩负义,只是那段历史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所以那一个时期的书籍和电影我都尽量避免看,我怕自己经受不了那样的磨难。我常想如果我出生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在战火硝烟中在偌大的中华大地上四处躲避日本人的欺压,我是否能够坚持到最后,是否有勇气坚持到最后?宗璞在我的眼中是一个可敬的人,我喜欢她的名字,从容而淡定,我想那也是我有勇气拿起《南渡记》的根本原因吧。
南渡记是以卢沟桥事变后,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它以七七事变后明伦大学教授猛樾一家的变故为主线,描写北平知识阶层在亡国之际表现出的崇高民族气节,也揭示了一些人懦弱苟且的灵魂。我喜欢里面猛樾一家。碧初,嵋,小娃,他们是那么高贵而不失气节。当然对于孟家长女峨还是多少有点不能理解,那么孤傲的一个人怎么会出生在孟家呢?也喜欢碧初二姐家的那两个孩子,玮玮和玹子,他们都是那么地懂事明理,即使是那么小的孩子也懂得不能做亡国奴要坚决打鬼子。也羡慕卫葑和凌雪妍的纯真爱情,虽然他们生活的圈子完全不同,但是却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他们相爱。只是卫葑一句“雪雪,你来”,凌雪妍就可以放开家里的荣华富贵去投奔从事革命工作的卫葑,无怪乎他们都称孟夫人碧初和凌雪妍为圣母。当然也感慨凌京尧的软弱和投降,气廖东惠的奴性嘴脸,他们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人,骨子的懦弱和苟且偷安让他们对日本人称臣,做了伪官。与他们相比,我更加尊敬吕清非老人,宁可以死来拒绝日本人的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孟家一大家子的人即使是在抗战中也生活得那么高雅,那么有气节,从来没有埋怨,从来没有气馁,即使一度往南迁,历经了那么多的苦难,他们依旧那么从容的活着,一直从事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们相信只要还在培育人才,中国就还有希望,只要团结起来,中国就可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看完南渡记的时候,他们还在迁移,据说要从龟回迁往昆明了,不知道他们以后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但是我相信他们最后都会坚持下来的。
看宗璞描写的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生活,并没有觉得有压力,她可以用很优美的文字来描述,让我们对战争的气息既不能忽略也不会太在意。也许,从那个年代中成长出来的人回过头再去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有感触的缘故吧。也许,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不愿去面对,只是要选对面对的方式。我想,以后我可以平静地面对我们中国八年抗日的历史了,我会接受来自书籍和电影的描述了。毕竟作为中国新一代人,要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去努力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南音》读后感(一)
在拿到书前,我对《南音》几乎一无所知,《最小说》的连载没有跟,主要是怕麻烦和像追《爵迹》那样的遥遥无期,所以每次翻到那几页总是不假思索的跳过,像是忽略路人甲一样的坚决。
对于《南音》,我有许多猜测,每个人的结局,故事的休止,所以拿到书便迫不及待的翻开,心情大约和校对参考书后的标准答案是一样的,总想知道得了几分。
故事开始于南音梦中的小镇,微卷的风沙,旋转的风车,像是一道清淡的汤,简单而又直入主题,典型的笛安模式。
陈宇呈医生的登场出乎我的预料,一个自以为看透世俗的匆匆过客却扮演着愤世嫉俗的丑角。也许他的自命清高,刻薄冰凉只是他为极度膨胀的自我披上的遮羞布,但这不足以为他冰冷的人生加分。他,是一个失败的人。当西决的车无情的碾过他的身体时,身为读者的我们也许更纠结于西决在感性与理性间的挣扎。而他,则更像跑龙套的配角早已被人遗忘,若非其幼小女儿的温情戏码,只怕他只有冰冷的坠入结束。
故事的结尾,阳光明媚,西决被判有期徒刑二十年,而南音即将和未来的丈夫走过所有的亲人的祝福,走向她所渴求已久的幸福,作为幕布的龙城,依旧美丽如常。
经历了一系列的惊心动魄,故事的最后归于平静,这也许是每个人希望的结果,没有转折,没有疯狂,像是一缕缕烟,徐徐消散在空中。
很难评价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在《西决》和《东霓》后,龙城的故事本可以结束了,可也正如笛安在后记中所写,《南音》是抛掉一切后的新的尝试,的确,书中没有了类似琼瑶剧的唯美的画面,甚至在许多情节的处理上有些牵强,但这毕竟是突破的起点,笛安竭力想推向的另一个高潮。弥漫全书的悲伤气息,更精于世故的残酷,更缠绵的情节以及不同于以住的毁灭一切的坚决这些也许便是她想添加的新的元素,不同于前两部的成熟。
但不管如何,龙城的故事终究结束了,西决,东霓,南音,北北围起的故事永远封在了龙城那座虚构出的偏远小城中,也许某一个安静的午后,西决安静的望着窗外;东霓依然颐指气使;南音抱着抱枕,依然孩子般的惶恐;北北安静的睡在摇篮中,做着彩色的梦
再见,龙城;再见,那一家子亲切闹腾的人;再见,那一段段惊险的插曲;再见,那些被风吹干的泪水。我们像是站在地平线的两侧平静的挥手作别,空旷的大地上燃起的硝烟被风吹尽,留下和睦的余晖,身后属于龙城的大门缓缓闭合,沐浴在晚霞中,一切幸福美好。
《南音》读后感(二)
经历了多年的苦心经营,作者笛安终于以《南音》分上下两册的篇幅完结了龙城回忆的系列故事。有很多人认为作为系列的完结,这本书有失水准,无论在剧情还是在行文上都论不上是前两本书《西决》和《东霓》的超越;也有很多人表示不懂这样的结局究竟意义何在,对于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结尾表示不满和忿恨。但在我看来,这本书实际上是最好的结局。作者并没有为我们展现一场直白悲剧或者喜剧,而是一如既往的,将最值得玩味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留给我们去自己去深思,去回味。
回首《西决》,他塑造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男子形象:身为长子的西决失去了父母的关怀,得到的却是一颗永远需要靠着关怀他人来为自己解脱的隐忍之心。他原谅所有人,那些背叛他的,出卖他的,合起伙来欺骗他的他都一一释然了。如他的家人所评价的,他是一个好人。而在《东霓》中,我们感受到的始终是她那放荡不羁的肆意。失败无法熄灭这个钻石般美丽的女人内心的火焰,正是这份执着和放荡,使得她即使败得肝脑涂地也让我们为之感动、欢欣。当所有的人都离她而去,只剩下她最美丽的失败品与她相依为命时,她苦笑着称呼自己为坏人。尽管他们两位在各自只有一本书篇幅的书中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做了不尽的荒唐事,但给读者塑造的,更多的是一种令我们为之羡慕、钦佩乃至扼腕叹息自愧不如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而当在《南音》中脱离了他们各自的第一视角,脱离了那些他们能在独白中为自己寻求的借口,他们又剩下些什么呢?我看到的是他们在自己的妹妹南音眼中被不堪的扯下神坛,重重的摔进泥沼里:东霓还是在重蹈覆辙,以近乎下贱的方式靠近着自己所憧憬的文化人,并且丝毫没有自觉;而西决更是荒唐。这个男人已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寻着什么,盲目的对着素昧平生的人好,甚至不惜开车撞人来表达自己无处宣泄的情绪。我不否认笛安乐衷于描写自己笔下角色的难堪和失败,甚至是对她来说是爱之愈深,虐之愈甚。但是在《南音》里,这些角色在她笔下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苦苦逡巡,最后得到的除了难堪却还是难堪。
语言风格的美感精炼?角色经历的跌宕起伏?这些都不是南音所需要的。在《西决》的一鸣惊人,《东霓》的系列巅峰之后,作者没有延续一如既往符合大众口味的风格,而是选择将这本书完完全全的还原南音这个人物,这才是笛安身为一名作家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南音可以说就是温室的花朵,有着健在并且都疼爱她的父母,甚至还有不幸却死心塌地爱她的哥哥姐姐好让她咀嚼自己的幸福。即便已经得到了这么多,她小小的内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蠢蠢欲动。她羡慕着姐姐的东霓,因为她是一个完美而又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经历的无数失败都可以是她谈资的一笔,充其量是她美丽的陪衬品。正因为对这份不甘平庸的向往,她才在《西决》一书的最后做出跨省抢亲、闪电结婚的大胆举动。可惜在《东霓》的故事中,她才发现这不甘平庸的心成了在那些不平庸的事过去之后无法逾越的障碍,直到东霓伤害了她虽然平庸却是她最爱的哥哥西决时,她才潘然醒悟那份美丽的代价自私、狂妄、目中无人。她才发现自己并不是想成为姐姐东霓那样无情的人,于是主动和她拉开了距离,转而去巴结哥哥西决:无法成为美丽的人至少要成为善良的人,对吧?而她不知道自己的哥哥平静的外表下心灵早已千疮百孔,无非是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目标来释放自己无处搁置的爱,而这时候碰巧出现在他面前的女孩昭昭就成了他的全部了。无法容忍那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个妹妹的被痛爱的位置被一个外来人喧宾夺主,南音这也才开始发现自己无法成为像哥哥西决那样的大善人,因为她的爱远不像他那般无私而又宽阔。最终当昭昭被残酷的现实夺走了生命,西决
也被逼的走投无路:善人的眼中燃起的恶意同样深不见底,不管那个陈宇呈医生是否真的该负起责任,他都是西决眼中想向这个世界抗争和呐喊的活靶子。好人迎来了一个锒铛入狱的终末,随之崩坏的,同样还有南音一直以来的信仰。
身为杀人犯的家属,她顶着莫大的压力;曾经自己不顾一切挽回的爱情,现在又不断的出现着肉眼可见的裂痕。她迷惘着想要在尘世的黑暗中寻找出口,呐喊着谁都好来个人来拯救她于地狱。上天总是会眷顾她任性的要求,这次也丝毫不例外。一只向她表示理解和宽容的手伸了过来,哪怕那手的主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她也愿意为那恶魔献上灵魂和肉体。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南音的出轨,被人玩弄于鼓掌之后抛弃。而等待她的是别样的惩罚那个惩罚不仅叫做苏远智,她的丈夫。他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平凡,但却属于自己的生活。
或许是中国人一直以来对性的排斥吧,这本书就在这样一个毫不遮掩的性暗示场合中引来了高潮部分,注定是要遭到很多读者批判和厌恶的。我们过去都习惯了笛安在描写高潮部分时用锋利的文笔来进行铺垫,不知不觉中忘记了她想向我们展示的一直都是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所生活的每一天,好也好不好也罢,不也都没有言语鲜活的台本和剧情,来让我们完美的演绎自己的角色吗?年轻时候谁都不曾和南音一样,希望自己能过的轰轰烈烈,一生无悔;再长大一点知道了生活的压力便只求能过的四平八稳,平平安安;而当这最后的底线也被打破的时候,谁又能保证自己能坚持自己的本心,干出一两件过去自己瞧不起的事儿来呢?无法像东霓那样爱自己,也无法像西决那样爱别人的我们,却无法逃避那个被名字2020所禁锢起来的自己的灵魂。哭也好,笑也好,痛苦也罢,开心也罢,那都是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南音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在这一刻体现了出来:在故事的最后,不切实际的幻想都破灭、灰飞云散时,她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不是别人,就是南音。
东霓说过,自己就是一团火,西决就是火周围的雪地,他两的身后是世界那无穷无尽的黑夜。他们两个,生来注定要与它们划清界限,然后彼此伤害,却又彼此相依为命。而南音呢?她也同样梦见过那样一个雪地的黑夜,只不过,她在那篇黑夜里既没有化身为不灭的火,也没有化作不化的雪,而是找到了一个幸福的小镇。那就是她的归宿,她应有的人生。
无法成为火和雪的我们,也将在黑夜中继续前行,寻找自己的生活。
《南音》读后感(三)
南音是在学校里,断断续续地利用休息时间看完的。却就是在这些藏在被子里打着灯看完的文字2020里,受尽了折磨。这多少会让人觉得矫情,但那确实是折磨。你或者无法理解一个人看见南音的一举一动的时候,内心也在奋力地挣扎;又或者,你也是一样的。
好吧,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好,我又形容不好了。
和我一起看南音的姐姐说,我只是觉得南音好惨,最惨的是南音。但是她不知道,东霓那样的人,才最让人喜欢。这种喜欢不是那种要拿她当榜样的喜欢,也不是那种因为东霓做了大家都不敢做的事所以才喜欢的喜欢,更不是那种因为东霓拥有特立独行的性格所以就喜欢的喜欢。这种喜欢,是带着一种近似怜悯的心疼的喜欢。就像是东霓这种人,身上本来就有一个能够吸引别人来喜欢她的磁场,让人们不自觉地靠近。
笛安真的是个好会讲故事的人。
笛安的文字,大概是行云流水到你无法去挑出一些什么。就好像一些东西出现的时候,你还没有缓过神来,它就已经消失。
这一系列的书大概要被归类于严肃文学的,特别是《南音》。《南音》给人感觉,一开始的定位就和前面两本不一样。如果说作者在写前面两本的时候充满了许多纠结、挣扎和顾虑的话,那么到了第三部,到了这两本南音,她已经渐渐地,自觉不自觉地,知道要写一些什么了。并不是说作者完全知道要怎么写了就瞄准好一个方向就狂奔了过去,是作者也终于镇定下来,开始让自己的心写作了。好吧,我又形容不好了。而让我非常惊奇也异常赞同的,反倒是后记里面笛安的一句话。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后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给作者用来向读者解释一些事情?还是对书里故事的进一步延续?各种各样的后记,但我希望后记是,让作者抒发情感的。好吧,我又废话了。笛安说,在《西决》里,我告诉自己忍耐,并试图说服自己忍耐的尽头就看得见一直在那里一直等着我的意义;在《东霓》里,我受够了,我惊奇的是,笛安居然如此装作无故地就吧这份纠结写了出来,赞同的是,其实在今天又重新看回这个三部曲,其实你的忍耐和任性都隐隐若现。我用这段话想说的只是,《东霓》也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不堪,虽然看起来东霓一书的确是四本当中最不一样的,但它与《西决》相比,的确带给了我们许多许多让人享受的,之前我们在西决里看不到的好东西。或许只是因为你的当时的忍耐,且《西决》年纪最轻,相比之下才显得《东霓》不堪。
说《南音》甚至龙城系列应该要归类于严肃文学,也并不是想要抬举。这个系列的书严格地说也真的有欠缺,但大概任谁都不忍心将其与一般的小说侃侃而谈。
笛安应该天生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这么说来我一点也不讶异南音写的小故事(好吧其实也是笛安写的)能够出版,甚至让大人都为之动容。这么说来这好像我们现实世界的《小王子》。其实说到底,现在想起来我也并不知道那个故事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也没有办法狠下心来猜测她们一行人要找的到底代表着什么。但这确实是个好故事,好的东西不必华丽,能够传情便可。故事的内容不想多说也没有办法多说,就如我之前说的,很难从里面挑出一些东西出来然后说上一些有用的话。在《南音》上下两本书里面的故事,大概是我看的到现在能够想起来的书里面,对剧情最无法去找茬的一本了。《南音》这个收场真让人伤感啊。这个即使矫情也要说一次。大概是出于抗拒,总觉得,这个用第一人称写的南音,很不真实,非常不真实。与之前的在广场帮李宇春拉票的南音不一样,与在家强装笑脸的南音不一样,与过去的所有南音都不一样。但很开心,尽管有那么多的不一样,还是能让我们这些全然不知情的读者们看到了从一样到不一样,尽管你只字未提。好多东西你未提及,也还是让我们看见了在我们自己与自己搏斗得伤痕累累的人生中最挣扎的年纪里的成长。这一点,真是谢谢了。
现在应该要来说说结局?不知道是因为在看连载的时候被各种刊评的宣传影响还是现在回想才觉得事情本该如此,自从昭昭这个孩子出现以后,《南音》就想在平直的公路上忽然拐了个急弯,哐啷一下就驶上了一条除却风沙便无他物的险恶小道,看不见尽头。也真的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有想到西决会去撞人,西决撞人这件事,其实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我说的不是人之常情的那种理解,而是像南音的那种理解,像东霓的那种,真正地从西决的感受上面的理解。所以为什么我在这里还说没有想到西决会撞人?既然理解,也无需说想不到。那么就承认一下是不敢,怕这么一承认了,就失去一些东西。这种东西,说不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但其实大家的内心都隐隐地知道,不能失去啊。到最后也明明知道南音和苏远智不可能有好结果的时候,他们要结婚了。南音可是从此要受尽一生的折磨的啊,是因为愧疚还是因为现实才决定结婚的呢。到底只是个旁观的人啊。只是我偶尔还会想,这样的大起大落之后,大家都以一种上面样的心情回归那本不可能回归的与从前再也不一样的平静的呢?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服自己,怎么让自己充满力气向前的呢。到底,是怎样说服了另一个自己,把过去忘记继续向前呢。
让北北来结束整本书,好极了。真的好极了。就像所有的苦难和罪过到了婴孩身上都能得到转移和宽恕一样,以北北来结束整个故事,像电影结束时快速闪过整座城市的风景一样。故事也就这样,一锤定音。
就这样啦。但其实人生还很长,不是么?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济水之南》读后感6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济水之南读后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