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发现孩子读后感8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8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导语: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1】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2】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3】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 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然而这个在地狱里都是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做成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赌,他嫖,他懒,他狡猾他大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讨厌拉车了,连他的外形也变得肮脏,猥琐了.小说结束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最后却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养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一切的侮辱和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正是由人到牲口的蜕化.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遥记郯子为治好眼睛失明的双亲,披鹿皮与鹿共住终得鹿乳;曾忆王祥为满足继母欲吃活鱼的心愿,以身卧坚冰,冰面终裂得鱼莫说人,禽兽亦有报恩之心:乌鸦反哺,小鹰送食天地间,这些懂得报恩的人世间并不常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懂得报恩,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温暖之家!

人性光辉的一面完全展现在祥子伟大的生活上。纯洁透明的心,闪烁无尽光辉。理想的力量使一个人不断奋斗,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他坚信,理想的劲头不远了!到那天,那颗纯洁而自豪的心将成为世界上最闪耀的一点!

我的感受:读书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在学习中取得只是,在战斗中取得勇敢。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就越清。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长,就会不断地减少。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

还有一段话, 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可他这个底层辛苦挣命的小老百姓,竟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大丈夫们的誓言,这实在应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为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最近老爱跑图书馆,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叫《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虽然只看了几十页,但已经有了一些感想。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

金铃想升入好一点的学校,额外到老师那里去补习,可是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开补习班教育局是禁止的,又一次金铃以外说漏了嘴,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再一次补习中金铃的同学把补习场地闹的一团糟,老师第二天追究的时候,让一个看起来诚实的学生说谁第一个捣乱的,这个同学说是金铃和她的同桌尚海,其实金铃和尚海没有挑起事端。金铃气不过,私下询问了这个同学,挑起事端的事班里的好学生,她是个班长,这个同学怕班长不让他抄作业才说谎的。金铃到老师面前说清了事实。这个过程金铃很冷静,我对这一点感到佩服。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 曾瑞淮

一、简介

(一)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二)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读后反思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


导语: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1】

儿童之幸福,教育之幸福。书本内容属于随笔类的记录,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难发现高峰校长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和为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怀的校长。

童心未泯,是一个教育者的需要。唯有走进儿童心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高峰校长无疑就是一位如此的校长。书从几个部分来写叙事: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一个教育者唯有站在真正的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做真教育。这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触动。

用心来做教育,课程建设,也许在此书的阅读中才真正的理解了课程建设一词,才真正了然了何为课程建设。高峰校长的十大好玩课程,高峰校长的巴学园建设,走在幸福教育之路上。课程建设中的数学引桥课程是我目前正好思考到,并践行的内容,欣欣然向往之!

也许与我来说,以一个教师角度来说,不尽然能做到很多,仅需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孩子视角来看待一切,给他们放松,自由,自在的方式。诸如白雪节,曾经也和孩子们一起玩过,闹过;诸如远足节,也有过一起共患难的经历,不是站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去做和考虑,而是有一颗童心,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给予他们适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成绩,作业,课堂而已。我们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的一个幸福人。

高峰校长言:何谓幸福教育?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洋溢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拥有一个梦想,拥有一份期待,行走在梦想之路上,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2】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 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像引导成人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3】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发现孩子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刘雨蝶)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郑凯君)

我很信赖孩子早教的价值,所以我的女儿和儿子都选择了上早教课,当然短时间内看不到孩子的变化,但是我坚信孩子会因为早教课受益。我选择的早教秉承思想的创始人是蒙台梭利,今天,我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著作《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在本书中有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本书帮我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贾艳坤)

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000字


读一本好书如同踏上一场获益良多的旅行,在阅读完一篇佳作之后我们难免会产生感悟,书中人物的特点,我们能写读后感记录心中所想,但是作品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根据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整理了发现孩子的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2】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3】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着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5】

《发现孩子读后感》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6】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7】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着《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8】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9】

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抑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储蓄的付出努力。——玛利娅·蒙台梭利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地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0】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科学育儿的重要性,所以孩子刚出生,我翻阅了相关幼儿教育的著作,几经筛选,决定买了一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经典,其中包括《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发现孩子》。这几本书里,蒙台梭利博士阐述了她所进行的教育创新背后的理论原则,向父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方法的指导原则,传授了如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通过儿童之家里所介绍的方法,孩子能培养自己的秩序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000字集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在阅读完作品后,世人明白了心中唯一的爱。读后感的写作需要结合实际。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发现孩子的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2】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3】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着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4】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5】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6】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着《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7】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8】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发现更棒的自己读后感(精品3篇)


您是否感到困扰,无法自如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呢?在经过认真阅读和品味一部作品后,我深深被其主人公所感动。在读书时务必记录下主要思想,方能更好地反映对书的理解。因此,我一篇文章深入剖析“发现更棒的自己读后感”,强烈推荐阅读。

发现更棒的自己读后感(篇1)

在暑假期间里,小伙伴们是不是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书呢?当然我也看了哦!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给弟弟读的绘本故事《发现更棒的自己》。

故事讲述的是咯咯鸡即将参加草坪幼儿园举行的我的特长棒棒棒比赛。兔点点的特长是啃萝卜,小鸟阿飞的特长是飞,汪汪狗能追着尾巴不停的转圈,佳佳鸭说她的特长是游泳。咯咯鸡低着头失落的回家,想着:小伙伴都有特长,我的特长又是什么。鸡爸爸看到咯咯伤心的样子问他怎么了,咯咯鸡哭着说自己没有特长。鸡爸爸告诉咯咯他的特长是打鸣,并教他打鸣。一开始咯咯鸡打鸣的时候只能发出小小的声音,鸡爸爸安慰着说:咯咯,要对自己有信心。鸡爸爸接着带咯咯出去散散心,看到了小伙伴们都在努力练习。咯咯鸡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跟爸爸学习打鸣。比赛开始了,阿飞、兔点点、汪汪和佳佳都展现了自己的特长,最后轮到咯咯鸡。鸡爸爸和小伙伴们都给咯咯鼓掌加油。咯咯鸡想我是最棒的,然后开始打鸣,咯咯鸡的声音非常洪亮!咯咯鸡做到了,激动地扑进鸡爸爸的怀里。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我们能像故事中的咯咯鸡一样自信吗?

暑假我参加了一场钢琴比赛,在比赛前,我很没自信,生怕弹砸了,我和妈妈说我有些害怕。妈妈笑着说:相信自己可以的,把这个比赛,当做平时的练习就好了,结果不重要。听了妈妈的话,我自信的上了舞台,不再紧张,最终以一等奖的成绩完美的结束了比赛。

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只要我们努力尝试,不气馁,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更棒的自己!

发现更棒的自己读后感(篇2)

读完《发现更棒的自己》这本书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人不断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方法。

在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很多个人成长经历,让我看到了许多正面的力量。作者将成长看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次挫折都是给自己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提升空间。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回顾,包括过去的得失和未来的规划。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不足,比如缺乏自信心、不善于与人沟通以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学习这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和方法,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知道如何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断地向着更加成熟和自信的目标前进。

同时,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强调了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发掘它们,就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创造出真正具有意义的价值。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对自己的信仰和目标,不断地向前发展,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最后,这本书也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要害怕犯错。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我们都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作者强调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当我们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才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羡慕的那个人。我会在以后的生活和事业中秉持这个信念,勇敢地去尝试和探索,不断地在风雨中成长和壮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之,通过阅读《发现更棒的自己》,我对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会努力成为一个更强大和自信的人,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最大的价值。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为我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

发现更棒的自己读后感(篇3)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常常想着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感到迷茫,甚至有些无从下手。那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如何通过阅读来发现更棒的自己的吧。

一、阅读能够激发思考

我们都知道,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阅读正是一种很好的激发思考的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推理剧情走向,思考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合理性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来实现。而在不断地阅读中,我们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

二、阅读能够拓宽视野

阅读不仅能够激发思考,还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感受到不同的思想观念,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打破我们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们能够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

三、阅读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地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语言、精炼的思想,学习到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简单、生动。

四、阅读能够塑造品格

阅读还能够塑造我们的品格。在不断地阅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让我们感到欣赏和敬仰,有些则让我们感到厌恶和鄙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道德价值观念,从而塑造自己的品格,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一次阅读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一只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它发现自己的家被破坏了,于是决定离开原来的地方,寻找一个新的家。在它这段寻找的过程中,它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它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家,最终它果真找到了美丽的家园。这个小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坚定的力量,让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最后,我想说,因为阅读而发现更棒的自己,需要不断地坚持、不断地付出努力。但是,不管困难多大,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更好地塑造自己,成为真正更棒的自己。

穷孩子富孩子读后感集锦3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穷孩子富孩子读后感”。

穷孩子富孩子读后感(篇1)

今天,我在读了《再富也要穷孩子》后,感触极深,同时也为今天生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澳大利亚的父母是如何从小就锻炼他们的孩子的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大人往往比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尽管是在冬天,孩子最多也就罩上一套薄绒衣而已。另外,在晒一下就会皮开肉裂的阳光下,父母还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太阳底下走走等,这一系列的例子都告诉我们:要想长大后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小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那样,长大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是啊,比起这些从小就接受严格教训的孩子们,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太像个小公主小皇帝呢?自己的衣服都让妈妈洗,早上起床迟了就赖妈妈没叫醒你,放学后让妈妈帮你背书包等,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都说明我们真的太依赖父母了呢?结果就造成了现在弱不禁风的我们。

我还记得有这样一篇报道,日本和中国两国的学生一起去军训,结果在军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不是病了就是不舒服了,不是说太累了就是半路支撑不住了,到最后,所有中国学生都被接走了,只剩下日本学生坚持到最后。

难道从以上这么多的例子还不足以表现我们中国学生的懦弱吗?21世纪是个竞争力极强的世纪。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你就战胜不了你的对手!或许有人会说,是父母宠坏了我们,才会变成这样。但是我们要想想,要是我们有这个意识要让自己变得坚强,就应该在父母想帮你时坚决地说不用了,我能做到!只有这样,你才能战胜自己,成为强者中的强者!

同学们,既然我们迟早要离开父母的呵护,去独创一片天地,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离开父母的怀抱,飞向蓝天!

再富也要穷孩子!我希望父母们也要让我们学会坚强,让我们放手去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进一步!

穷孩子富孩子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再富也要穷孩子》,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讲了西方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人们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吃亏。在澳大利亚,就算是最冷的冬天,也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穿防寒服或棉衣,大部分孩子都是在短打扮外穿一套统绒衣而已。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孩子,有多少中国的父母一直都在溺爱子女,使他们在顺境中长大;可长大后却不能在逆境中生存。我陷入沉思中,你看,中国孩子想要钱,家长就给他们钱;孩子想要零食,家长就给他们零食吃;孩子想要喝饮料,家长就马上笑吟吟的递上一杯饮料。设想一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独立能力差,意志薄弱,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不能自理,就会无所适从。万一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他们会意志消沉,甚至自寻短见,更何况长大后面临生活中的大风大浪呢?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孩子们经过父母们的磨练,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受到更大的打击,他们也会坚强地站起来,勇敢地面对一切。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件事:一个大学生小时候就非常聪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让他发挥出自己的聪明,便不让他出去跟小朋友玩,天天逼迫他在家里做题和看书。每天的三餐都是由他的父母端来喂他吃的,家长就只是想这让他成为神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要离开父母了,他毫无自理能力,他妈妈就请假到北京租房子照顾他,可他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这件事也成了大家的笑柄。

我向所有的中国父母呼吁:既然孩子长大后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穷孩子富孩子读后感(篇3)

教育孩子该穷养还是富养?澳洲人在烈日下推着婴儿车在烈日下前进,而不打遮阳蓬;在带孩子去打防疫针时任其在地毯上滚爬,绝不一哭就抱他们认为,从小摔摔打打,就能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这种观念其实并不新鲜,但真正实践的却不多。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更多人奉行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他们自己省吃俭用,把钱都用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上,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孩子们如同温室中的花朵,一旦遭遇风雨,便很快凋零衰败,殊不知,富养正是忽略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成为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分低能儿。

在我们周围,多少家长把孩子当作温室中的花朵,每天放学一看见孩子就拎起书包往自己身上背,另一只手则拿出饮料或食物递给孩子,孩子在前面吃着东西,大摇大摆地走着,家长则背着沉重的书包默默跟随,沦为了保姆、保镖。我真为这些孩子担忧,他们的未来,怎么经得起挫折?

文章为各位年轻的父母敲响一记警钟,再富也要穷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雪孩子》读后感3篇


篇一:《雪孩子》

今天我看了雪孩子的动画片,我觉得,雪孩子为了救小兔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让我非常的感动。当别人遇到困难我们应该象雪孩子帮助小白兔一样帮助别人人。

虽然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水蒸气,但就像兔妈妈说的:他和我们在一起,我也觉得雪孩子没有死,他变成一朵白月飘在空中看着小白兔,在明年冬天,他还会变成雪花飘回来,和我们一起玩。

篇二:《雪孩子》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兔的妈妈在家里做饭,小兔在摇摇马上高兴地玩。 妈妈叫小兔说:小兔呀,别玩啦,帮妈妈找一个萝卜吧。小兔说:好呀。原来小兔正拿着一个萝卜在玩呢。妈妈说:哎呀,这个萝卜太小了,不够咱们两个人吃。

妈妈出去再找几个大萝卜,回来咱们一块吃。小兔说:不行,你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家没有人陪我玩。

篇三:《雪孩子》 今天我们听了《雪孩子》的故事,虽然我是第一个把故事发上去的,但是我不能骄傲,这个故事我写了五句话。

妈妈说:五段话就可以了,但

我还是觉得我写的太少了,想象力还是太少了,以后还是要多看书,增长知识。

读后感孩子(通用3篇)


读过作品的这本书你有什么体会?根据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书写读后感是我们记录这种心得的一种好的方法。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后感孩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孩子 篇1

内容简介:我们为什么不敢让孩子自己走路或坐公交车去学校,而是必须每天都开车接送他们?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给孩子打手机,询问他们的一举一动?为什么孩子大学毕业了、成家了,却成了“啃老族”?今天,孩子似乎成了父母的个人档案卡,父母的一切成功与失败都会被记录在上面。能否把孩子养好,成了公众评价父母的主要依据之一。于是父母们普遍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全程控制和安排孩子的生活。作者勒诺·斯科纳兹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全程保驾护航”吗?她以中肯实用的“十四诫”告诉父母们: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没有遭遇任何风险的机会,恰恰才是最大的风险。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需要的东西教给孩子,然后给孩子一个自己玩耍、自己闯荡、自己体验失败和自己赢得成功的成长历程。假如没有摔跤的心理准备,那你的孩子永远都不可能学会骑自行车。如果不让孩子经历风浪,他们就不会有独立面对风浪的勇气和能力。

放养孩子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没想到在美国,对于孩子的限制和保护比中国还严重,或许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因为我也见过在中国,对待孩子如同笼中小鸟般的。但我还是想不通,让一个9岁大的孩子独自乘坐地铁和公共汽车回家,这件事竟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其实是有点诧异。 不谈美国,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就算是在我身边,我也能看到很多刚读上小学的孩子独自乘坐......

放养孩子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以前一直不明白放养和圈养的分界线在哪里,但心知肚明那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其实我们一直在拿捏养育孩子的尺度,所以我们才会买来一本又一本的亲子书,希望能从中得到答案。实际上,做父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在实际的养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放大了责任,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孩子的能力,于是过度管教的问题就自然形成了。其实,我们......

读后感孩子 篇2

花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池莉写的《来吧,孩子》。

看完之后,让我对孩子的教育又有了新的改观。本以为只有健全完整的家庭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康、阳光的孩子。可是,池莉,这位有名的作家,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却教育出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儿,简直堪称“完美”:有教养、善解人意、学业优秀、性格独立的女孩。而且,在妈妈为了不让女儿学习分心而善意隐瞒了自己婚姻已经破裂的事实,殊不知,懂事的女儿却早已了解了父母的情况,不但没有影响到学习,还反过来假装不知情,成全了妈妈的一番苦心与爱心。这个多么通情达理的女儿啊!

感觉整篇文章,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差不多,但更让我喜爱,更得我心。书中娓娓道出的多是细腻的母亲在抚育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更注重的是母亲与孩子的平等:从不以自己是大人的强势来暴力的对待孩子、平等的交流母女两人之间的事情,譬如妈妈的烦恼也常常请孩子提意见。注重分享:分享美味的食物、分享感人的故事、分享美丽、分享美景,任何事物都一起分享,也包括知识。注重鼓励与赞扬:文中因女儿多次被赞叹有教养而让妈妈深深自豪,多次妈妈毫不吝啬的表示出对女儿的欣赏,很多很多的鼓励与赞扬,从而让女儿充满自信。而妈妈也是严格教育的,譬如当女儿表示出喜爱钢琴,想学时,妈妈表示,学琴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且钢琴的价格不菲,学费也不薄,不能因一时喜好而冲动去学,然后再半途而废,在她们家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妈妈请女儿想清楚后在再做决定,女儿的肯定回答和以后的表现,让妈妈欣慰不已。

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们家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让孩子接触孩子,与众人在一起,从小培养富于合作、体贴他人的精神;第二、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因为只有大自然这块肥沃的土地才能让孩子这颗智慧的种子发芽、长苗,所有课本以外的知识往往能让孩子受用一生;第三、充分阅读书籍,知书达理、有教养的孩子是大量书籍熏陶出来的!

看完之后,最大的渴望是,真希望自己就是一位如此的母亲,女儿也是一位如此的女儿,那该多好啊!当然,我深深知道,做这样一位母亲,有这样一位女儿,是付出了多少的辛劳和智慧以后的结果啊!

读后感孩子 篇3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世界名著——《水孩子》,讲的是爱尔兰一个穷苦孩子汤姆的成长故事。汤姆不会读书写字,也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谁,每天被狠毒的老板逼着清扫烟囱,所以挨打挨饿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汤姆跟着师傅去一个大户人家打扫烟囱,不小心闯下了大祸,吓得他到处跑,最后在仙女的引导下,跳进了水里,变成了水孩子。一开始,汤姆还是像以前一样顽皮、淘气,在水里,他经常跟各种动物捣蛋。后来在仙女的帮助下,小汤姆逐渐长大了,懂得了很多道理,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后来,仙女派他去帮助师傅摆脱困境。一开始,汤姆很不愿意,因为他怕师傅会再次把他变成扫烟囱的小孩。可是仙女告诉他,一个人如果想成功就不能只做自已喜欢的事,要勇于面对困难并乐于帮助别人。最后小汤姆战胜了自已,鼓起勇气去帮助自已的师傅。在经历各种考验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水孩子。

这本书讲了水孩子从一个调皮的坏孩子变成一个勇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汤姆正确地面对自已的错误和缺点,不逃避,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已,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跟汤姆相比,我觉得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有时学习上不是很用心,碰到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读了《水孩子》之后,我才知道,应该像汤姆那样敢于挑战自已,有困难不逃避,勇敢地去面对。我建议小伙伴们都来读一下这本书,一起做一个勇敢、善良、聪明的好孩子!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800字汇总3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在写作品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方法?你可以读一下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整理的科学的发现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篇1

这个夏天,我拜读了一本有关于科学的书,我来到了书店,看中了一本名叫四季里的科学的书,因为是暑假,所以我就买了这本书的夏天版本。下面就和我一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经过一个春天,空荡荡的树林变得绿油油,树叶开始工作,给我们制造新鲜的空气,有高乔木、矮乔木、松树、灌木等,我知道了生长在树林里的植物是分层的,这是它们所默许的秩序,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吸收阳光与养分。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树种,在这本书中我还认识了许多平时没见过也没听过的树。

原来高乔木包括松树、栎树,矮乔木包括盐肤木、三桠乌药,就连灌木也只是小野珠兰、野蔷薇的统称。你们说竹子到底是树还是草呢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在冬天竹子的主干不会枯萎死去,也不会变粗,而且它是空心的,没有年轮,所以竹子既不是树也不是草。书还教会我如何判断松树的年龄、今年和去年生长的松球的区别等。细长的柳树叶子,圆溜溜的黄杨叶子,长得像松树的小野珠兰叶子,有渐变色的毛漆树叶子有点像风铃草的刺槐叶子还有有奇形怪状花纹的叶子,啊,叶子种类真是太多了!

炎炎夏日,我们也下水游泳去吧!咦,翻开石头,拂走泥沙,原来水里有这么多小昆虫。侧身纵跃的是淡水钩虾,缺氧时会快速上下运动身体的是石蝇幼虫,喜欢生活在山谷净水里的甲虫是龙虱,喜欢生活在净水里的是白尾蜉蝣幼虫,喜欢生活在脏水中的是小鱼型蜉蝣幼虫。听说过壁虎为生存可以断了尾巴,其实在水中也有类似的昆虫,它就是蝲蛄,蝲蛄在被人或天敌捉住时,就会自断腿脚逃生,而且它的腿是会重新长出来的,是不是很神奇呢!连大鲵都可预知天气,大自然真是神奇啊!

水中除了或浮动或蠕动或游动的昆虫外,更易被我们发现的就数游动的鱼儿了,这里有我爱吃鲫鱼,妈妈爱吃的黑鱼,爸爸爱吃的泥鳅。在这里也一直发生着奇特的事情,喜欢藏在泥堆里只露出眼睛的似鮈交换着养孩子的高体鰟鮍和淡水蛤蜊,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吧!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懂得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对夏天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真为拥有这本书感到自豪。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篇2

《科学的发现》里我看到了顶独具匠心的帽子了。据介绍说,帽子中安装有太阳能取暖装置,只要有光照射它,它就会高频率地吸收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这种高频率妆花器大约工作效率是一般太阳能板的十几倍!在冬天,只须在出门时将帽子一戴,即便在外面北风吹彻也不会觉得凉气逼人了。当然,它还是医院里冬天保护病人健康的一个法宝。如果说那位设计天才是无意中发现好似有点不可能,但他是以生活中感悟而来的,这点事不可置疑的。

随后我又在《科学发现》里看到了一台独特的小闹钟。不与其他闹钟一样,这个闹钟只有一般闹钟的五分之一大小。最独特之处还是在于它的调时及关闭,南中外屏上只有两个按钮与一个小屏,与一般手机屏似的。没有时间显示功能,显示在屏幕上的,只是你需要调度时间。针对于大多数人爱睡懒觉的习惯,闹钟的关闭状态时非常奇怪的,当你早早地闹钟吵醒时,当然会随手把闹钟关掉,然而这个闹钟可没那么好惹了。它才会停下来,里面的声控开关令你哭笑不得。我想,刚起来大喊几声后,你也醒的差不多了吧。科学真让人着迷,看吧,如此精巧的及,怎么容它错过生活呢?

我觉得《科学发现》中的布鲁斯自小就是一个设计发明天才。他会根据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设计出自己血药的东西。因为,他的家中布满了各种各样奇特的小发明。当然,随着慢慢对生活的感悟与探索,随着知识的越来越广阔,他已不仅仅是一位只会笑笑的热爱科学者了。如今,凭借他惊人地设计灵感,他已成为科学界享有盛名的风云人物了。他表示,这一成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其次是对生活的感知。这两点,对于科学的发现时非常重要的。

科学的发现读后感 篇3

《四季里的科学》丛书,是老师向我们推荐的科普读物,当我打开其中的一本,我被书中的丰富多彩的图画深深吸引了,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一座桥,它带着我走向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大自然。

作者红树在春天篇这本书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可以在春天看到的'野菜,春天开的花春天里的昆虫

先看看野菜吧:左边一簇右边一簇的宝盖草,苦苦的苦荬菜,长满墙脚的附地菜,路边横生的早熟禾这些名字我从前听都没听说过,难道这些野菜只是在韩国有吗我决定亲自去野外看看。野外的空气好清新啊,我跑着跳着,别提多带劲了,突然,有什么东西紧紧粘住了我,我低头一看原来是几根藤呢,我想扯掉它,可是它又粘到我的手臂上,火辣辣的疼,我打开书仔细对照,原来是书中描述的猪殃殃,只是我原来不知道它的名字罢了。我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摘几朵叶片粘在胸前,多美的图案啊!原来猪殃殃是那么可爱啊!

作者还在书中告诉我们许多野菜是可以吃的,吃法还有好多种呢,凉拌,油炸,清炒就说说荠菜吧:荠菜包春卷,荠菜豆腐汤,每年春天我都会吃到荠菜做的菜,可是我却不知道它是什么菜,书里还用文字加插图仔细向我们介绍了它的生长过程,为了抵御严冬,荠菜叶紧贴着地面生长,春天气候变暖,它的叶子渐渐立了起来,中间还会长出带有花苞的茎,到了夏天,它们随着茎不断生长,叶子会变黄变枯,茎头同时会开出白色的花,结出果实(种子),繁衍下一代。

我还在野外看到了蒲公英,韩国白头翁,附地菜等,甚至比书里的更多了,哦!原来野菜是不分国度的,只要有土壤有水分,它们就会在哪儿安家。除了野菜,春天开的花也可以吃的。杜鹃花花瓣可以生吃,可以做杜鹃花煎饼,还可以做杜鹃花茶呢!不要以为树叶就没什么用了,树叶可以做树叶笛,可以做水船

《四季里的科学》还告诉我们怎样观察昆虫,如何捉昆虫,那更有趣了!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大自然的好书,值得推荐阅读!

《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剑桥男孩成长记》读后感---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

开学时我参加了喆妈公益阅读的有奖互动话题,怀着重在参与的心情,和胡萍老师一起教育孩子,没想到这个令所有家长满怀热忱的好活动我竟然幸运中奖啦!感谢喆妈公益阅读,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和大家一样这些年育儿路上坎坎坷坷也日渐成熟了许多。这学期开学至今,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开心幸福,孩子也一天天懂事了许多,曾经的那些不愉快早已烟消云散。

收到《剑桥男孩成长记》我就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这两年育儿类书籍一直是我关注的,希望的是取百家之长,陪伴儿子健康快乐成长!

本书的作者胡萍老师,是独立研究人,中国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研究先驱,家庭教育专家。着有《爱的误区》和《善解童贞》系列。

孙云晓老师给本书写了序言,他说胡萍老师的作品真实犀利,个性坦率,以虔诚之心为我们读者端上了自己的私房菜,我也有同感,她把养育儿子详细过程及许多隐私和盘托出,一直在努力的发现和思考。

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天赋,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我不再信奉“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儿子五一节前的第二次月把关考试的前一晚,还在准备考试当天下午的学校辩论会内容,这事如果搁在以前,是我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我会大发雷霆的训他。可是现在的我却坦然的微笑着跟他交流,“儿子,这两件事孰轻孰重,你要自己合理安排好时间哦!”结果是令我和儿子都非常开心的,辩论会进入决赛,考试成绩比上学期又有了飞跃。孩子需要学习,更需要生活实践。

孩子的每一个天赋就像一朵朵小花,随着生命的季节渐渐开放,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肥沃的土壤和适当的条件,耐心等待绽放的时刻。我们不是育儿专家,但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生命中都蕴藏着一颗充满与众不同能量的宝石,跟随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不要被“木桶理论”局限住,应该让孩子尽情发挥他们的天赋,不要太在意那块短板。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文科生自居的儿子数学成绩总是不理想,可这在我看来应该不算短板呀!因为这可是基础教育的范畴,小学数学算不清,那以后初中的数理化怎么能做对呢?这是现在唯一让我和儿子感到不愉快的内容,我不想抱怨应试教育对儿子的伤害!我承认我开窍迟了,错过了发现儿子学龄前那些与众不同的天赋,更没有去保护他,错过了儿子那些天然的激情。不管儿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现在开始发现并保护它们。

胡萍老师20年的智慧教育把儿子根儿培养进入剑桥,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牺牲儿子的语文成绩,保全儿子的独立思考精神,胡老师对现阶段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的对比与思考,对公立学校与国际学校的对比,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和纠结……她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我一直在反思,可是我真的真的没有如此大的勇气去挑战。

我细细阅读,感受分享,我从一个职业女性到全职妈妈再到现在的职业女性的心路历程,胡萍老师让我懂得,我们家长要尽职尽责,尽早发现和保护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学习热情,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我期待儿子能更勇敢更坚强,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发现孩子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