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红岩有感600字至700字

读红岩有感600字至700字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范文7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范文7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宸: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呢?

涵:我们来做小实验吧!

两人开始摆弄电池、电线、电珠

涵:(惊喜地)看:电珠亮了!

宸:你教教我,我也想让它亮

涵:电珠放在电池上,用一根线通电。

还是不亮

宸:我发现秘密了:电池的两头是不一样的,一头鼓起来,一头凹进去。要把电珠放在鼓起来的一头……

以上是宸和涵两个小朋友在探索区的对话。我把它记录了下来,并在活动评价时读给了小朋友听。小朋友的反应时这样的:

佚:哦,你们两个真有办法!下次我也去做实验!

弈:你们两个是科学家,长大像吴健雄奶奶一样!

特:电珠很烫会触电吗?……

多么有意思的谈话!当你静下心来,走近孩子聆听并记录他们谈话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纯净美好,我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将孩子们的童言趣语记录下来。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园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繁琐。环境布置、区角材料的准备、培训作业、成长档案、随笔、论文……手头的文案好似永远都写不完。

理想是美好的,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和我一样有一颗爱孩子,想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心。也懂得记录孩子的一段话,一个活动的精彩片段对孩子、家长的意义是多么的深远。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话是多么的重要,因为自己的老师会花时间写下来。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想法是重要的,因为老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呈现。

在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安排得非常紧凑的,特别是大班,一个环节紧接着又一个环节。刚开展完一个活动,又得马上准备开展下一个活动了。一个上午老师们往往忙得喝不上一口水。即使在游戏时也很难驻足于某个游戏区来静静地聆听,或置身于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因为还有30多个孩子需要老师去关注。所以常常是走马观花而遗漏了许多的精彩。

因此记录、解读孩子语言背后隐涵的意义的最佳方法是和同事、家长的共同合作,让那些不在对话现场的人也能参与到解读和挖掘意义的过程中来,这就是目前作为幼儿教师对于“记录”这个工作所能尽的微薄之力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老师你在听吗?这是美国作家丽萨.波曼女士与2008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她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下参与对话,这就让我想到了小班孩子,他们刚入园,经验少。就看搭积木的时候吧,有的孩子总是默默的坐在一边,摆弄积木,很少与同伴交流,有的孩子想要同伴的积木,也不会和同伴商量,而是动手就抢。

孩子总是特别善于模仿,老师怎么说话,孩子就会跟着学,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平时就比较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比如在晨间游戏时,我会坐在他们的小桌子边,和孩子们说话,在说话时,我一直注意拉着孩子的小手,或者轻轻把孩子拉着靠近自己,这样不仅让孩子感觉到亲近,孩子的小手同时也会自然乖乖地放在两边,小眼睛自然而然的看好你了。有个别孩子胆怯,眼睛望着地上不敢看我,我会轻轻捧住孩子的小脸,对他微笑,或者把他抱在膝盖上,使他感到老师不是那么陌生,再和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睛就敢看我了。孩子在我的目光中读到了亲切和温暖,和我建立起了信任,同时也学会了和我说话时的目光交流。

孩子在回答我的问题或者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某一件事情时,我总是做到很耐心地把他听完,没有特殊需要从来不打断孩子的说话,也不在孩子说话时喝水或者做其他事情,总是蹲下身子眼睛看着他。班级中有个叫楠楠的孩子特别喜欢说话,每天都会来告诉我自己在家干吗了,吃了什么,哪儿去玩了等等,每天听他说话,有时候也会觉得烦,敷衍他一下,可是今天他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马上过生日了,到时候请你去我家吃大蛋糕。让我觉得心底暖暖的,原来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这么重要,同时也让我觉得,听孩子们诉说,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重要的事情。

听是学习的精华,马拉古兹的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就说到了: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们就要近距离的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适合他们的对话与他们交流,用心去接受每个孩子,去感悟每个孩子。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1)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1)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的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是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比对话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收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中哟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淫威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是党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的话被记录下来,折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对话的再度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在一起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正如着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0)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0)

翻开这本书,导言中的一个问题就让我不知如何回答了,5岁的安东尼向妈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我当时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大致是这样解释的:当我们的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左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左侧,右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右侧,因为两眼有间距,因此两个图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这样视觉图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合成、判别,使物体产生了空间的深度感,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立体视,然后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成了一个立体的图像了。

其实这个现象很普遍的,可是成人往往觉得理所当然,不会去思考原因,但是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中班的孩子,他们总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不会去否定孩子的提问,但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如果用网上的理论告诉幼儿我不能保证孩子一定能懂。因此,有时不得不承认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孩子会提问,因为孩子的想法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成人习惯于抱着一些固有观念看待事物,而孩子他们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就算告诉他们什么原理他们也未必能懂,他们还是以自己的建构方式去认识世界。因此,如果教师不与孩子沟通,怎么可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怎么能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评价一个孩子的发展情况的?

这本说道出了倾听幼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告诉我们如何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创设对话环境,去收集对话的内容,去解读对话背后的意义等等,从而帮助教师在对话中更加了解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做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8)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8)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本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讲了一日对话活动安排,文中既讲到了如何利用来园与离园、点心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来展开自发性对话,也讲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找准时机开展促动型对话,让师幼、幼幼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

审视自己的教学,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每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师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儿会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会简短的和他们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谈,和幼儿谈论最近特别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儿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平时幼儿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会耐心解答;游戏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更好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但是,我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满足回答幼儿问题,不会和幼儿一起讨论,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儿来告诉我,老师我穿了新衣服!,我会说很好看,会问他谁买的。然后,我会考虑到现在是晨间游戏环节,草草几句后就会催促他赶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似乎老师的职责就是赶紧让孩子加入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玩、去学,根本想不到停下来大家聊一聊。

不但师幼对话没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动的机会就不多。因为平时除了游戏时幼幼交流较多,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比如:有时学习活动前我在发学习材料,会让幼儿耐心等一会,因为感觉就一点时间,如果他们一说话就很很疯、很吵,再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又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有小朋友如果讲话大声还会对孩子说不要讲话,没有问孩子在说什么就否定他们对话的行为了。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常常要求幼儿休息不要讲话,或者引导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务,也就不自觉地就影响了他们聚在一起对话的机会。

看了这本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孩子想表达是好事,应创设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机会,鼓励孩子与老师、与同伴多交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

读后感《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范文7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红岩有感600字至7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