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朱德尔的故事读后感

朱德尔的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300字:《朱德的生活》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读后感300字:《朱德的生活》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星期六在家里看了一篇文章,名为《朱德的生活》,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一生勤俭节约的生活,在生活中各方面都很简朴,他对衣着从不讲究, 他的衣服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这样穿了十几年。还有朱德平时吃的菜,都是在院后的地里种的。朱总司令的卧室也很简单,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没有任何装饰品等等。

最使我感动的是朱德临终前,把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都捐献给了党和人民。太震撼了!

然而,我们呢?想想我们真是惭愧,有些同学娇生惯养,在学校食堂里挑三拣四,觉得不好就乱丢,不用说别人,我也一样,有时买了很贵的零食,尝了几口,觉得不好吃,就把东西丢了,从没有觉得那是浪费;看到同学有而我没有的东西,我会千方百计的买来,从不考虑父母的辛苦,真是不应该啊!

我要从今天做起,向朱德总司令学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用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给芒果教育基金会,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同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名著读后感——《朱德的生活》读后感


星期六在家里看了一篇文章,名为《朱德的生活》,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一生勤俭节约的生活,在生活中各方面都很简朴,他对衣着从不讲究, 他的衣服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这样穿了十几年。还有朱德平时吃的菜,都是在院后的地里种的。朱总司令的卧室也很简单,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没有任何装饰品等等。

最使我感动的是朱德临终前,把自己毕生的积蓄全都捐献给了党和人民。太震撼了!

然而,我们呢?想想我们真是惭愧,有些同学娇生惯养,在学校食堂里挑三拣四,觉得不好就乱丢,不用说别人,我也一样,有时买了很贵的零食,尝了几口,觉得不好吃,就把东西丢了,从没有觉得那是浪费;看到同学有而我没有的东西,我会千方百计的买来,从不考虑父母的辛苦,真是不应该啊!

我要从今天做起,向朱德总司令学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用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给芒果教育基金会,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同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德和母亲》读后感300字


【第1篇】

《朱德和母亲》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朱德和母亲真实的生活经历。读完之后,我被文中的母子情深所感动。

朱德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看到朱德帮她干活很是心疼,让朱德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朱德非常体贴母亲,不但不出去玩,而且还偷偷的帮妈妈干活。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孝顺,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看看朱德再想想我自己,除了学习,一有时间就出去玩耍,帮妈妈做家务也是偶尔的事情,以后我也要向朱德学习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读后受益非浅,以后我也要做一名勤劳善良,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第2篇】

学了《朱德和母亲 》一课后,我很感动,从文中我知道了朱德母亲对朱德很是疼爱和关心。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他非常勤劳和孝顺。

我长这么大,只在今年的三八节帮妈妈做了一些事。比起朱德总是赶在母亲前面把事情做完,我很愧疚。

朱德之所以能成为总司令,是母亲言传身教的巨大力量。

学了《朱德和母亲》后,我明白了平时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就像在学习上,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生活中,少给爸爸妈妈增加烦恼和负担,学会感恩。做一个像朱德一样的人。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第3篇】

读了《朱德和母亲》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由朱德想到了自己......

“朱德四五岁起就帮母亲递柴火、烧开水。只要能帮到母亲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觉得很高兴。”我们四五岁的时候,还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听老师讲故事呢,处处有人哄着、护着;回到家里还在妈妈身边撒娇、哭闹着要玩具呢!哪里想过妈妈的感受?

“每天放学以后,看到母亲在灶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和放牛去了。”“总是悄悄地......就默默地......”可以看出朱德前辈小时候就很自觉,帮妈妈干活是完全自愿的,发自内心的。是主动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不需要挑水放牛,那我们每天放学回家都在干什么呢?

“朱德家没有水井,每天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件很难的事,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抢这去做。”读到这里我好像看到了前辈小时候挑水的样子:单薄的身子,窄小的肩膀,担着水桶,颤颤巍巍地一步一顿地艰难地从山下往上走.......可他还“总是抢着去做”。如果是我们,会去“抢”着做吗?即便做了,能坚持多久?

此时,我想到了自己,我该怎么做呢?当然我们现在不用烧开水,不用放牛,更不用挑水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擦地板、洗内衣、整理书桌等,帮助家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帮助了别人,不也很好吗?

【第4篇】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他的母亲是一位令人尊敬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还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朱德七八岁就开始帮母亲干一些农活的技巧和本领。展现了朱德的勤劳孝顺,母亲的宽厚,吃苦耐劳。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朱德七八岁就开始干活了,挑水,种田,很勤劳,.而我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吃的好穿得好,睡觉香,而朱德那时吃不好穿不暖,睡不好,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第5篇】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朱德和母亲》。课文描写的是朱德爷爷的母亲是一们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都要做很多的家务和农活。不仅要煮饭,养锗,养蚕,纺棉花,还要挑水挑粪,特别的辛苦。朱德爷爷四五岁就很懂事,经常帮母亲递柴烧水,只要能帮妈妈,他再苦再累也不怕。到了他八九岁时就能帮母亲挑水,种田,放牛了.只 要一有空就帮他母亲干活儿。他一直十分爱戴,敬重他的母亲。

学过了课文,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现在和朱德爷爷那时的年龄差不多,可是我帮妈妈做过什么呢?几乎什么也没做过。妈妈从不让我干什么活儿,我也不像朱爷爷那样和妈妈抢着做.连双袜子也没自己洗过。和朱德爷爷相比,我感到十分的惭愧.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向朱德爷爷学习,学习他那种勤劳,孝顺的好品质.帮妈妈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朱德的故事读后感


篇一:朱德传读后感

中文系 2010级广告学201040126153 李婷

永远的英雄

————《朱德传》读后感

开始以为朱德将军只是一个目不识丁武将,看完朱德的传记才对他有了一些深度了解。他是那么的吸引着我去探索他的一生经历,让我由衷敬佩这位爱国领袖。

他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他的学习和革命精神都来自于贫苦的生活和家人的影响。他在一九四四年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还深情他说到:“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他还说道: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朱德回忆道:“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自幼所过的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对朱德的一生也是有影响的。军队的领导也需要组织和纪律,这对他的军队领导才能有很大的奠基。

悲惨的遭遇,严酷的现实,给年幼的朱德心灵上深深地留下仇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的种子,使他从小深深感到人世间的不平。他的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他亲眼见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他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他后来回忆起艰辛的童年时代对自己的影响。“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他这种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的精神正是革命胜利所必须的。

革命家不仅是莽夫。朱德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小时候朱德每天清晨起床后,干点家里的劳动,然后吃完早饭再去上学。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晌午回来肚子饿,跑得快;晚间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长年累月,使朱德“养成走路快的习惯”。一到农忙季节,朱德就不去上学,在家里劳动。一年大约有三四个月在家种地,有六七个月去读书。他对老师席聘三十分尊敬,所以受席聘三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时的朱德“已经懂得问国家事”了。席聘三痛恨恶势力和追求救国救民真谛的精神,以及他那强烈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感染着朱德,使朱德的眼界开阔了,使他的思想在几年里“慢慢开展了”。他后来回忆说:“在当时充溢着的思想,就是‘富国强兵’。我们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从增长知识这方面来说,朱德在席聘三门下读书,也获益不浅。 在席聘三先生的良好教育下,不但为朱德后来喜欢读书、爱好作诗打下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使朱德的幼小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了。可是他的目光不仅仅限于这里,他还有更大的报复,那就是拯救国难。自从参加辛亥昆明起义以后,他又先后参加过护国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但看到的却总是同他愿望相背离的另一种局面:许多“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包括他自己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但他仍一刻没有忘记自己救国救民的初衷:“推开黑幕剑三尺,痛饮黄龙酒数杯。西蜀偏安以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四川境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朱德从频繁的战事中暂时得到解脱,据朱德旅部文书欧阳励清回忆:当时朱德的主要工作是安定人心,以舒民困。除了清剿当地危害民众的土匪外,他“时常穿着平凡朴素的衣服,到城乡里群众中,访问人民疾苦。”“他平常的生活是朴素的,用餐与部属同餐。战时与士卒同甘共苦,平时最注意士兵伙食,随

时下连队到厨房里检查油盐柴米蔬菜。”“治军之暇,博览群书。”朱德还常常穿起长袍马褂,去找沪州的文人名士一起谈诗论文,过起悠闲的生活。

真正使朱德的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他能接受新的思想,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他指挥战斗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争,在战略才能和指挥作战上的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他从建国前到建国后几十年的时间中,领导作战了无数次,参与了现代化军队的建设。

有一次,朱德受党组织的委托,带着教导队从崇义的上堡出发,去汝城同曾曰唯谈判。在途经汝城县壕头圩时,还有过一次惊险的遭遇:他们住在一个祠堂里,半夜间突然被土匪何其朗部包围。土匪冲进祠堂,问朱德:“你是什么人?”朱德说:“我是伙伕头。”土匪又问,“你们的司令在哪里?”朱德指着后面的房子说:“住在那边。”由于朱德穿着简朴,同士兵没有什么区别,土匪信了,就往后去。朱德从窗户里跳出,脱离了危险。朱德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帮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劫难。

朱德这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我们普通人士根本无法从这一本传记中读懂朱德将军的。他的亲民,他的朴素,他的艰苦耐劳,他的学习精神,他的机智勇敢,他的爱国奉献......

篇二:注定的英雄——朱德自述感想

注定的英雄

——《朱德自述》读后感

在滚滚建国长河中,多少英雄豪杰,我却在知道主题后想写写我心目中的英雄——朱德。你可能问我为什么,其实说到原因,是因为我看过一个关于朱德孙子的故事,让我由衷的敬佩朱德。在1983年“打严”期间,朱德的亲孙子因流氓罪被枪毙,这在当时引起了多大的轰动。朱德的孙子当时是天津市人民银行的行长,权也大,官也大,人也长的不错,又很有地位,很讨女孩子们的喜欢呀,于是他天天晚上换女孩子,就是这样一个罪,在现在根本不算什么的,不过那是20年前,这是一个大罪。当时是否判他死刑的请示报告递到邓小邓手里,邓小平没有批,把请示文件拿给康克清,一切请她决定。她的态度很明确:“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康克清从未介入此事,也没有任何领导人找她谈过话。康克清曾对跟随她多年的老秘书叶梅娟说:“朱德同志生前有过嘱咐:?如果孩子不争气,犯了错误,出了问题,你也不用生气,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子孙不争气,你可以登报与他们脱离关系。”在此后,康克清有时在饭桌上也会对着孙子们发火:“你们出了问题,不是个人的事,是在折腾你爷爷!爷爷有话在先,你们如果不争气,做了违法的事,要我登报声明,与你们断绝关系。

这件事放在现在官员家里,还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挡下来,而朱德的品德注定他不会包庇孙子的恶行。想想朱德的功勋和战绩,当时多少他的部下为他孙子求情,而康克清挥泪证明了朱德的高尚。我在这件事上,真的极为佩服朱德和康克清,有多少法制观念和道德情操,就有多少博大的胸怀,这就是传奇。

在这小小的方面,我们就开始仰视朱德,回想他一生,多少感动在眼角。其实,多年来,“红军之父”、伟大的军事家朱德元帅,在许多文章和影视作品中,被塑造成平庸软弱、人云亦云的形象。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不是真实的朱德。我想很多人在小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做《朱德的扁担》讲的是1928年井冈山会师之后,受到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红军和当地群众一起挑粮上山。朱德也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战士们想分担一些,朱德还不让。小战士偷偷藏起了朱德的扁担,想不让他挑,哪知他去砍了一根大毛竹,做成又大又扎实的扁担,上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从此无人敢偷他的扁担。这个故事还流传了一首歌“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我想这就是朱德的魅力。如果说这些事是片面的,那读完了《朱德自述》你会了解全面真实的朱德。

朱德貌不惊人,这是事实。他全部的特征就是: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身材不高,结实有力,胳膊和双腿好像铁打的一样。但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都说,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担任全军统帅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步行。威尔斯女士曾说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朱、毛?,是无法想像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做是一个人。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它的生命。”

被誉为“红军之父”的朱德元帅在中国人军解放军将领中,以他那平易近人的仪态,忠厚长者的风范,运筹帷幄的才智,用兵如神的韬略,不仅闻名于全中国,而且闻名于全世界。曾经有段时间,我看到一些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对朱德元帅的塑造,是软弱平庸、人云亦云的形象,这让我极为气愤不平。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做事风格,谁也不能抹去他人性的光辉和极高的军事政治造诣。

在战争岁月里,他和毛泽东互为依存,谁也离不开谁,被世人称为“朱毛”。在军事指挥方面,毛泽东更是倚重于朱老总。早在滇军作战时期,朱老总即已从战争实践中总结形成了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和“十六字诀”等游击战战略思想以及战术原则。后来,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转战湘南、井冈山的斗争、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以后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中,都得到更为广泛深入地发展和运用,形成了一整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体系。

红军时代的资深将领谁都知道,跟着朱老总打仗吃不了亏。每当大敌当前,他总能临危不乱,战场指挥十分灵活巧妙,因此谁都愿意跟随他作战。我军许多著名战将都是师从于他或是他亲手带出来的,都对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例如林彪、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粟裕、陈庚、萧劲光、左权、彭雪枫、罗炳辉、萧克、陈光等等。 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时刻,他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毛泽东一起指挥了三大战役。他在1948年8月23日他第一个指出:“中原战场是决战战场”,为我军战略决战指明了方向。在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于城南庄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朱老总独具慧眼,第一个赞同粟裕关于“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大量歼敌”的重要建议。由于朱老总在军事上具有的崇高威望,其他领导人才打消了疑虑,紧跟着同意了这一建议。

在整个战争年月直到解放初期,他作为我军总司令,始终居于我军最高军事统帅地位。朱老总的崇高威望和地位,是在刀枪丛中和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是真本事硬功夫,决不像有些人误以为的那样苍白无力。

你知道嘛,现在,乃至将来,国家不再设总司令一职,也不会有人敢认为自己可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以来只有一个当之无愧的总司令,他就是朱德总司令。

如果一定要给朱德一生加个评论,这个从“佃农之子”到“护国名将”,从“红军之父”到“三军总司令”,我想一定只有一个词——传奇。毛泽东曾评价朱德“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刘伯承也在朱德六十大寿时,曾以《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为题,赞颂朱德道:“总司令参加革命以前,生活优裕,即不升官发财,亦足以度其舒适之一生,然当其一旦认识革命,即弃如敝屐,义无反顾。以后在任何困难之前,坦然如坐春风,尤足使人深深感动。”

后人曾有人说朱德虽然是开国勋臣却并不得意,而逐渐从政治舞台上淡出。是隐于朝市的“大隐”。尽管政治上的不得意,但是朱德乐天派随遇而安的个性还是让他每天乐呵呵的模样。 朱德曾以诗明志:“信有寒霜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

我想在最后,用简单几句话表达一下我对朱德元帅的崇拜以及我的努力方向。 功勋显著,却淡漠名利,一生甘做绿叶;

温和谦让,却坚持原则,一生甘为人民之子:

德高望重,却不倚老卖老,一生甘为人梯;

功高而不自居,德高而不自显,位高而不自私。

篇三:《开国元勋朱德》观后感

《开国元勋朱德》观后感

暑假我在家观看了《开国元勋朱德》这部电视剧,我特别佩服朱德等英雄人物,同时非常憎恨践踏我国国土的日本侵略者。

这部电视剧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片段是:一次,德军侵略我们的友军苏联时,抓住了苏联领袖的儿子。同时,苏联军队抓住了德军的一个高级指挥官。德军要求用苏联领袖的儿子换回他们的指挥官。苏联领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结果,苏联领袖的儿子惨遭杀害。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朱德元帅有一个女儿,她叫朱敏,她在苏联求学期间,参加一次夏令营活动时,恰逢德军轰炸苏联军队总部,朱敏与朱德元帅失去了联系。五年后的一天,毛主席的儿子在苏联办理回国手续时,见到一张寻人启事,是一个中国女孩寻找父亲的,凭直觉,他感到这应该是朱敏,回国后他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和朱德元帅一商量,决定让朱敏秘密回国。联系上朱敏后,帮她编造了一个中国女军医的身份,从而使她安全的回到国内。

从这部电视剧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抗战的艰苦,和平的得之不易。现如今,我们能坐在安静、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全靠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祖国。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篇一:《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给我的感想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生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朱德爷爷工作非常忙。战士们怕把他累坏了,把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

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山路上有许许多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见朱德把休息、安全留给了战士们,把劳作、危险留给了自己。朱德很勇敢、坚强,真是个好领导啊!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吧!

篇二:《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读过的一些好的文章,我最喜欢的就是《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了朱德军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白天要上山挑粮,夜晚不仅要审阅文件,还要和毛泽东主席研讨革命斗争形势。红军战士们怕他累坏了,一位小战士出了一个主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可是,红军战士每藏一次扁担,他又重新削了一根扁担。最后,他在扁担上写着“朱德记”后,红军战士再也不好意思地藏他的扁担了。以此同时,他郑重地对战士们说:“谁藏我的扁担,我就要批评他。”

从朱德军长的言行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勤劳能干的革命好干部。我跟他比起来,实在是天壤之别。在学校,我是一名班上的干部,对班级工作敷衍了事,不闻不问,失职不作为。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负责检查值日的同学打扫班级卫生工作,却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有垃圾的地方视而不见而急匆匆地回家。第二天早晨,我来到学校,不但没有赶紧清扫垃圾,还若无其事地去玩耍,被同学告状,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无忧无虑地生活,却不懂得替他们分忧。他们不但要管理鞋厂,回家还要做家务活,够劳累的。我看在眼里,却没放在心里,只知道看电视,跟邻居的小孩玩。有时,妈妈叫我打扫地板、倒垃圾时,我总是溜之大吉,不见踪影,真是一个“懒惰虫”。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和意义。我要向朱军长学习,在学校,要尽职尽责,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家里,要主动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将来更好地为家庭为社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评语:这篇读后感,该生赞颂了朱德军长以身作则、勤劳能干的高尚品质,检讨自己对工作的失职,对劳动的不重视,从而得到了反省。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真正意义。

篇三: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给我的感想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生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朱德爷爷工作非常忙。战士们怕把他累坏了,把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

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山路上有许许多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见朱德把休息、安全留给了战士们,把劳作、危险留给了自己。朱德很勇敢、坚强,真是个好领导啊!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朱德的扁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给我的感想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生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朱德爷爷工作非常忙。战士们怕把他累坏了,把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

他穿着草鞋,带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山路上有许许多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见朱德把休息、安全留给了战士们,把劳作、危险留给了自己。朱德很勇敢、坚强,真是个好领导啊!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吧!

读后感《读后感300字:《朱德的生活》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朱德尔的故事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