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大秦帝国》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大秦帝国》读后感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因此,这些东西,才是需要我们重新开掘出来的。因为,正是缺失的这些,使得华夏的原生文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又蕴含了衰落和失败的可能。《大秦帝国》正是通过将这些开掘出来,从而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分历史,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要走的路。

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法治与商业精深。这两点在《大秦帝国》中都有表现。商鞅是秦国的名将,他实施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治的理念变为现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文/黄四辉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是【大秦帝国】

全书共六部 11卷 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一陽一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从书中,我们见证了秦国从一穷二白、列强环伺之下,变法图强。经过了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艰辛与悲壮。然而,从始皇帝建立帝国到帝国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拼凑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大秦帝国的兴亡史,就好像是这么一个黑色的幽默。

书中,在那个大争之世,在秦面临灭国之危的时候,我读到了老秦人啾啾老秦,共赴国难的志气;在山东士子皆卑秦的困境中,我读到了秦孝公的胸怀;在商鞅变法的举措中,我读到了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肝胆;

在张仪与苏秦的连横、连纵中,我读到了一代名士的报复与坚持;在屈原兵败自投汨罗江的时候,我读到了君昏国惑的悲愤与无奈;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中,我读到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融合;

从秦始皇的坚持法治、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修渠利民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大刀阔斧;从他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连绵大战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从帝国初定,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也,可罪也的话中,从他统一架构华夏文明驱逐匈奴中,从他数次巡视天下积劳成疾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一个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当你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惜付出所有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不止一次有想过,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限期。其实,实现目标难的不是路途的艰辛,也不是对未知的担忧;难的是缺乏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难的是是否对目标还一如既往的坚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当我年华不再的时候,我又留下了什么。

所以

听从内心的呐喊

寻找失落的目标

坚持向前的脚步

别停下

已错过了的别怀念

已失去了的别留恋

向前向前

读《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有感《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读后感


读《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有感

Fritzma

记得有人提出过一个疑问: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最后一统天下的还会是大秦吗?我认为还是会的,因为虎狼秦师之所以能东出函谷关平定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贤君良臣名将,更靠他高效的政体与灵活的社会阶层,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商鞅,强秦之“强”正源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从孝公始,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七代君主,前后约130年,但商鞅定下的一些律令从未改变,不管是后来的吕不韦,还是中期的范雎,还是张仪,都未尝试修改,后来的《秦律》也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的,可以说没有秦始皇,秦国还是会统一天下,而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就不一定能问鼎中原了。

本人不太懂政治,只爱看些历史小说,前段时间读了孙浩辉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虽然小说不同于史实,但还是比较真实得还原了商鞅变法这一时期的秦国政治生态,波诡云谲的邦国外交,勾心斗角的既得利益者,坚韧不拔的名士,让人身临其境,似乎卷入了两千多年前的这场风云之中。

作者把书名定为黑色裂变,我却觉得称其红色裂变更合适,因为该变法虽然包含着政治,军事,商业,农业很多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也是争议最大的内容是“轻罪重刑,刑多赏少,一人犯法,连坐治罪”,对百姓来说,是残酷甚至残暴的,是以流血为代价的。商鞅认为,以德治国并无益处,反而会使国民懒惰,使国家贫困,秦风本就剽悍,好勇斗狠,如同驯化暴躁的野马,必须用霹雳手段方见成效,另外,商鞅推崇法家,罢黜儒术,在实施高压政策的同时并没有施教于民,崇尚暴力,未行教化,个人认为有愚民之嫌,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再先进的改革都未脱离封建礼制的束缚。

虽然百姓所受的压迫与剥削加重了,但商鞅变法却使秦国真正强国强兵了。“秦起于夷狄”,秦部落一直以来被视为异族,偏居一隅,积贫积弱,完全不被晋、齐、燕等国放在眼里,直到西周故都镐京被围,出师勤王有功才被正儿八经册封为诸侯国,可是东周几百年来仍未甩掉“穷国”的帽子,所谓弱国无外交,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丢城失地,连函谷关都一度失手落入死对头魏国的手里,要不是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国早已不国,多少代老秦人呕心沥血,奈何强国无法,强军无法,找不到康庄大道,何时能一吐胸中恶气?商鞅做到了,他废除井田制,实现土地私有化;推进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商业;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固化的社会阶级,贫民子弟军功显赫也能封爵,也能当将军,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才使秦军有了“虎狼之师”的称号。总而言之,商鞅变法不仅在短期内全方位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更是为秦国的兴邦富国绘制了蓝图,指明了道路,堪称百年大计。

从古至今,变法伴随的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倾轧和打击,远有吴起变法,近有戊戌变法,谁人能得善终?商鞅施行的新法无一不在损害贵族阶级利益,抢他们的田,抢他们的隶农,抢他们的爵位,他们就会想着要你的命,我一直有个疑问,商鞅在治罪太子,割掉秦孝公弟弟鼻子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我觉得肯定会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如此做,怎么打压保守派的嚣张气焰,变法还怎么推行,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今人谁还拥有,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节吧,所以商鞅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在读到他被车裂的时候,我没有感伤,我觉得临刑前的他应该也不会感到后悔和愤怒,自己一生功业已遂,何憾之有,借用王阳明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秦惠文王虽然下令车裂了商鞅,却对他的变法推崇备至,不仅没有废止,反而发扬光大,《商君书》也成为传世名篇,为代代人所称颂。据说,著名的奴隶起义领导者斯巴达克斯死前,他的朋友对他说,“终有一天,罗马会消亡,而你的名字,斯巴达克斯,永远代表着自由”,如果我能玩一次穿越,见到商君,我会对他说:“你的名字,代表改革”。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


全书共六部11卷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是《大秦帝国》

全书共六部11卷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从书中,我们见证了秦国从一穷二白、列强环伺之下,变法图强。经过了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清六合,统治八荒的艰辛与悲壮。然而,从始皇帝建立帝国到帝国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拼凑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大秦帝国的兴亡史,就好像是这么一个黑色的幽默。

书中,在那个大争之世,在秦面临灭国之危的时候,我读到了老秦人“啾啾老秦,共赴国难”的志气;在山东士子皆卑秦的困境中,我读到了秦孝公的胸怀;在商鞅变法的举措中,我读到了“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肝胆;

在张仪与苏秦的连横、连纵中,我读到了一代名士的报复与坚持;在屈原兵败自投汨罗江的时候,我读到了君昏国惑的悲愤与无奈;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中,我读到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融合;

从秦始皇的坚持法治、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修渠利民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大刀阔斧;从他扫清六合、统治八荒的连绵大战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从帝国初定,“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也,可罪也”的话中,从他统一架构华夏文明驱逐匈奴中,从他数次巡视天下积劳成疾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一个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当你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惜付出所有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不止一次有想过,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限期。其实,实现目标难的不是路途的艰辛,也不是对未知的担忧;难的是缺乏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难的是是否对目标还一如既往的坚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当我年华不再的时候,我又留下了什么。

所以

听从内心的呐喊

寻找失落的目标

坚持向前的脚步

别停下

已错过了的别怀念

已失去了的别留恋

向前向前

读《大秦帝国》有感


秦时明月 亦耀今夜

——读《大秦帝国》有感

文/中国人民银行朝阳中支建平县支行 李笛生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秦国,能够从一个穷苦偏僻小国,最终能够一统山东六雄。期间有商鞅变法,有张仪的连横之计,有白起的辉煌战绩,有秦皇嬴政的一统天下。通过总结秦国的成功,其中有太多震撼我的人和事迹。虽然秦国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但是所带来的启示依然值得我学习受用。

坚守承诺,威武不屈——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变法指导思想,为了取信于民,在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最后他将赏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一百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古人高风亮节的人格,在这部书中的商鞅为了变法的实施,不畏同贵族、权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也知道这样会得罪他们,但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他们的威逼恐吓、甚至暗杀面前丝毫没有退缩。他所体现的对事业的忠诚,对承诺的坚守是使他的法能够最终在秦国实施并且深入人心的关键保证。我们在做事情上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在困难和大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下就退缩。要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并且敢于担当。

不拘一格,广纳贤良——秦国历任君主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国自秦孝公的招贤令开始秦国就像大海一样的吸纳天下人才。秦国丞相商鞅、吕不韦来自卫国,张仪、范雎、李斯来自楚国,大将蒙骜来自齐国。这些人在自己国家被排挤压迫但到了秦国却都能大显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人才们的回报,是这些外来人才成就了大秦帝国,而这些人才得以青史永存,离不开秦国历任君主的招贤纳士。没有他们的不拘一格,广纳贤良,也就没有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所以秦国得以强大不是一时之功,秦国统一六国也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单位,对一个人更是如此。作为领导,要有大气度,大胸襟,要懂得洞察他人的才华,任人唯贤。作为员工,要懂得展现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以证明,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秦国的成功同样告诉我们,成功绝不是"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得到了,要有长远眼光,以及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六国

总结秦国的成攻,就不免想到山东六国的失败,君王的昏庸无为,大臣的迂腐无能,连年的征战使得民不聊生,而此时的秦国却在悄无声息的改革军事,农业,法制最终得以一统六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懂得忧患意识。碌碌无为,也许就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对于个人都是这样,唯有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


《大秦帝国》读后感950字

最早知道秦史还是从小学历史的课本当中了解到的,当时留下最深印象的大多都是始皇帝和秦二世的残暴苛政与无道,反倒对其统一六国之后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没有太深的感觉。

年中,在微信读书里的一些比较喜欢读历史的书友向我推荐了《大秦帝国》套装版,只是看了简介就被其阐述的内容所吸引,然后果断买下,六十多元书币,这是我目前买的最贵的一本电子书。当我开始细细品读这部书时,历时被这部巨著所呈现出的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史所深深的吸引。

全书共分六部十七册,《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附册《大秦帝国进阶指南》。从秦孝公继位励精图治向天下求才出求贤令起,直到秦二世顽劣乱政荒淫亡国止,前后跨越一百六十余年,齐、楚、燕、韩、赵、魏、秦、名士如织将星闪耀,各国雄主更是纷纷粉墨登场,或合纵、或连横、或变法,无一不想在乱世留名,无一不想成为当世霸主。但是在相互征伐已有几百年的七国当中只有秦,历经七王(秦始皇为最后一个王)一百六十余年,坚定的将携求贤令入秦的魏鞅所主持的变法进行到底,使得积贫积弱即将灭国的蛮秦,在列国环伺的情况下,由穷到富由弱到强,最终横扫六合统御八荒,建立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完成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大融合。

那是多事之时大争之世,那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那是但有才智皆可尽显,存亡之忧虑大争之精神,迸发出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并延续千年而不衰。那句‘啾啾老秦,共赴国难’泣血誓言,是这种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这句誓言,在变法图新的阵痛中,在敌众我寡的征战中,在天下卑秦的无奈中,一次一次将支持着老秦人走出困境。

书中著有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写,那些记录详尽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无时无刻都在更新着自己对那段模糊历史的认知。秦孝公的开拓精神和博大胸怀,在百多入秦士子当中识得商鞅,并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从而开启了秦富国强兵的新篇章,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英才法出如山,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终成一代法神,与秦孝公成为君臣协作千古不疑的楷模。苏秦的游历苦读最终一鸣惊人,张仪的才思机敏巧舌如簧,墨子的兼爱天下,庄子的洒脱如仙,屈原的悲天悯人,讲不尽的历史人物,说不完的文争武战,过往历历在目犹如置身其中。

那是思想爆发的时期,那是贤才辈出的年代,众多名家名篇名著名说流传至今,也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出天下,大秦壮哉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出天下,大秦壮哉 《大秦帝国》读后感

文/唐瑞旭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苍苍明月,迢迢关山。同耕同战,浴血何年。锐士铁衣,女儿桑田。谁谓明月,照我无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圆。

一部好的历史小说,真实而又不真实。真实,在于其历史事件上,其他的,都是不真实的。说白了,就是将大框摆好后,向其中丰富细节,刻画人物。能写到《大秦帝国》这样高度的作品,寥寥无几。唯有《明朝那些事儿》可与其一决雌雄。它雄浑,沉郁,而又轻松,热血,青春,它的魅力不在于用词有多美,而在于细节刻画的细腻。大秦的逐步崛起,令人兴奋;秦风低回,又使人沮丧。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为一句誓词而热血沸腾,为商鞅的慷慨赴死而又感慨万千。

秦国地处西北,经济文化落后,六国又步步紧逼,然而这个被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一统天下。根源在哪里?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在于法制,更在于君臣之间的绝对信任。

六国会盟,企图灭秦。国难当头,秦孝公继位后,当即发出招贤令,正是这种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才使秦国身陷重围而国不灭。于是,商鞅出现了,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除隶农,赏耕战,刑无等级,不赦不宥;最终使秦国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改革之后,前景一片大好,赏罚有制,清除陋习,走上了崛起之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正是栎阳宫中的那场君臣合璧,才使商鞅尽公不顾私。最后,商鞅为了护法,慷慨赴死。

在变法的过程中,一次,因为水源问题,两族发生械斗,不仅伤亡惨重,而且还导致了河水决堤,这件事,触动了朝廷,商鞅在渭水刑场杀了七百余人,震惊了六国。墨家总院当即派出杀手,诛杀暴政秦王。后来,秦孝公亲自前往墨家总院,与墨巨子交涉,功身而退。不仅君臣之间绝对信任,商鞅为了变法,也是言出必行。徒木立信想必大家都听过,那位少年后来成为秦军中的一名小将。

自秦国崛起以来,历代人才几乎绝大部分出于六国。而反观六国,人才济济却被秦国逐个击破。齐国有著名的稷下学宫,那里是人才圣地,可是,为什么还是国灭了呢?六国君王务虚不务实,只听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大道无边,就算是今天,也并未实现。拿魏惠王来说,他表面上礼下贤士,可是却放走了多少人才呢?先是不听公叔老臣遗愿,放走了商鞅,因为商鞅当时只是个中庶子。接二连三的,再就是孙膑、张仪、乐毅。他只接待像孟子那样的圣人。当时,魏惠王出城打猎,还未出城便听说孟子来了,虽然觉得晦气,但也只好回宫了。适值张仪求见,于是乎,张仪与孟子两人便在魏惠王面前骂了起来,孟子惨败。因为这件事,本应受到重用的张仪却被逐出宫门。此时,在秦国碰壁的苏秦也铩羽而归。两个人,静修三年。最后,张仪志在秦国,苏秦志在六国。受到秦国重用的丞相张仪以连横大计,对抗六国丞相苏秦的合纵大计。最终,张仪成功退隐,苏秦死在邹忌所派的刺客剑下,合纵破裂,六国如同一盘散沙。本来,合纵一成,秦国必亡无疑,可是,六国君主听信谗言,不用能士,合纵失败。可笑的是,合纵的阵脚先从盟主楚国站不住了。楚王派一无知王子为六国主帅,竟能想到用云梯观景。并且,秦国特使收买王后郑袖,楚王就是因为在王后郑袖那里做了两天大男人竟然听信秦国以退出合纵换交割房陵之约,可笑之极,蚂蚁之见。合纵一败,即便那战国四公子再有通天的本领也救不回来了。

所以,治国务实,唯才是用才是硬道理。法家商鞅,纵横家张仪,战神白起,水家李冰,技然家蔡泽,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些人存在。

当然,读这部书不宜动真感情,那些真性情的人会让你痛哭流涕。当你看到车裂商鞅,宣太后自杀谢罪,白起被赐死等片段时,如果你是用真感情读书,你会悲痛不已,肝肠寸断,于身体无益。秦赵两国的长平攻防战,长达三年之久,秦国不仅断了赵军粮道,而且使计令赵王命赵括为将。没错,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用人之不信,自毁长城。没有善守的大将廉颇,赵军败得一塌糊涂。赵括没有办法,兵士饥饿,无力作战,于是就摆出了车辕圆阵,只守不出,简单而又有效。一天夜里,赵括忽然听到了惨叫声,心想那最不该发生的,竟然发生了;便率卫队前去,果然看到有人吃伤兵。赵括当即下令斩首,并命令杀战马,羿日死战。他对将士们说,秦国有首描写士兵感情的歌,叫《无衣》,感动了所有人。直到那一刻,他才有资格被称为赵将军,最后一战,他终于成长了。第二天,带着必死的决心,中箭身亡,咽气前,他终于展现了属于将军的风采,下令投降。然而,这二十万降卒,令白起不知所措。留着?消耗太大;杀了?自古将士忌杀降。此时,当了二十年国君,却未掌实权的秦襄王想要专政,就在白起的信到达后,回书杀降。自此白起背上了杀降的黑锅,让二十万降卒吃了顿好的,便送他们上路了。白起的噩运也从这里开始,先是染了恶疾,然后便一意专权的国君不听劝,该发兵时不发兵,等六国听说杀降而联合起来时,却要发兵。几次失败后,国君又怪罪到白起头上来了,国君以为:你白起出征便能胜利,你不上阵就算了,你还不让我发兵,你白起几个意思?谁掌权?谁老大?于是乎,白起这个不听话的老头又上了几次书。此时,国君杀意已决。于是,在白起退休返乡的路上,将其赐死,离老家只有几步之遥。白起死前悲呼:赵军降卒,老夫还命来了!临死前,还要问老侍内,国君是否听从他的意见。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范雎这个人。当初,为了打天下,芈冄掌内,白起掌外,好生和谐。自从范雎来了以后,先是流放丞相芈冄,而后又因与上将军白起的私人恩怨,向国君进谗言,使得白起最终被赐死。赶走芈冄固然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但陷害白起的行为实在令人深恶痛绝。一代名将,没死在战场上,被自己人害死,这是耻辱。范雎这一辈子举荐过三个人,郑安平与王稽的先后叛国令他无地自容,于是他选择了退隐,在确立好太子后,他向国君举荐了蔡泽。他帮帝王完成了封建统治中专权的一步,这也算是他在历史长河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吧!由此看来,大秦的大良造,做不得!商鞅被车裂,白起被赐死。

当三尺利剑高悬于秦的头颅之上,秦孝公与商鞅便如那雷公与电母的兵器。发出了一道改革的春雷,触发了一场法的大火,烧出了一条崛起之路。那个年代里,秦国是先进的,是改革的先驱,唯有法制才是立国之本。从先秦的经历来看,儒学会让他们亡国。这种推崇仁,义,礼,智,信的学说,只能用于安邦。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而并非人力。

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这是历代入秦士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此言一出,任何困难都成了空话这是一句比命还重要的誓言。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群体思想的延续,在中华文化的延续及演化中,变化为民俗文化,还有的,就是我们骨子里有的东西,即骨气。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东西在不断淡化,褪色,甚至消失。作者在开篇前言中这样写到: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和创造力。民族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

何以国立,唯有法制:何以报国,唯有自强。纵观全书,剔除个人恩怨,宫闱阴谋,情感发展,便是一个大国成长史。法使其生,法使其灭。用法得当,国家方可长存。那老秦人本色是我们这几代人所缺少的,我们必须找回这些东西。

秦已大出,霸绝天下。而今我中华,国强乃为法强,观我中华子弟,皆懒惰。若使我中华子弟尽操秦人之风,大出天下,当指日可待矣!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大秦帝国》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秦帝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