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秦朝历史有感

读秦朝历史有感

读《西汉历史》有感 (7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读《西汉历史》有感 (7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外边,火一样热。为避开阳光的暴晒,我躲在屋子里。

打开《西汉历史》这本书,每当看到楚汉双方激战时,我都惊心动魄,胸中热得几乎到了沸点。书中展示出的英雄内涵,让我赞叹不已。

刘邦身世低微,没有饱读兵书,更不用说勇冠三军了。这平平常常的刘邦怎能打败项羽呢?可刘邦就是在逐鹿中原的乱世中,真的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统一了中国,当上了皇帝。

刘邦善于识人,不拘一格用人,不管什么出身都可以成为朋友。如小史出身的萧何、屠狗的樊哙、当过吹鼓手的周勃、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他们都可以和刘邦同生共死,帮助刘邦征讨项羽。

因为有了张良纵观全局的谋略,有了萧何治理关中的才能,有了陈平外交方面纵横捭阖的手段,所以刘邦最后打败了项羽。这些人都是刘邦打败项羽的基石般的人物。

反观历史,项羽出身豪门,武艺高强,拥有百万雄兵。可为什么还会失败?这是因为项羽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太自负了。

在反秦战争中,韩信先投靠的是项羽,只当了一名看守宫门的武将。数次为项羽出谋划策,都不为项羽所用。一次,韩信为项羽上疏一册,项羽看都不看一眼扔在火炉里。韩信深感前途渺茫,逃之夭夭,投刘邦去了。项羽还无故地猜疑部将,使得黥布等将领也先后投奔了刘邦。

要知道,四年的楚汉相争,是英雄与英雄的较量,也是人才与人才的较量。孤家寡人怎能取胜?

韩信出身寒门,小时候经常忍饥挨饿,但他从来手不释卷,饱读兵书战策。直至刘邦封坛拜将,成为刘邦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刘邦采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缓兵之计,顺利挺进关中,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纵观其人生,和韩信一样,萧何、周勃、张良、陈平等人,也都是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者。这些人都是经过大苦大难,生死诀别的成功者。

辽宁抚顺顺城区将军二校六年级:李昊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岳飞传》有感_历史故事读后感700字


岳飞是宋朝的一位大将,他文韬武略,在爱华山和青龙山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八百士兵打败了一万金兵。在校场,岳飞的文章明显比小梁王的好,只是因为考前,小梁王给了考官之一的张邦昌三锭金子,所以张邦昌等人就贬低岳飞。

岳飞是忠义的化身,不仅是他,连手下的兵将也都一样。比如王佐,为了排解岳元帅的忧愁,不惜砍断自己的右手,混进金营,把陆文龙和曹宁的身世告诉了他们,陆文龙和曹宁听后,十分感动。和王佐一起归宋了。

岳飞之所以屡败金兵,是因为他治军严谨。有一次,岳家军与金兵僵持不下时而被迫挂上免战牌。岳飞之子岳云不知道,看免战牌挂出,一怒之下把免战牌打碎了。岳飞知道后,大骂:逆子,这免战牌是我军挂起的,把他拖出去斩了!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岳飞的铁面无私、治军严谨。所以金兵口中流传一句话: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可以看出金兵对岳家军的害怕。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是岳飞的真实写照,虽然岳家军作战勇猛无比,但高宗昏庸无道、听信谗言。使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秘密的杀害在了风波亭。我们不禁为岳飞这个英雄的凋零而伤心,让秦桧这种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小人遭到万世唾骂。

古往今来,有许多像岳飞这样的伟大英雄,如勇敢的邱少云,战斗英雄黄继光我从心底里佩服像岳飞这样的大英雄,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将流传千古!在这些英雄身上体现的是中华优秀儿女的种种可贵精神和质量,这些可贵精神与质量成为我们少年儿童今后学习和人生道路上努力向前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

《西汉故事》读后感


读西汉故事,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西汉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西汉故事读后感篇一

林汉达的这本《西汉故事》改自《史记》,非常精彩,讲述的是西汉时发生的真实历史。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故事从秦始皇在会暨巡逻时差点被暗杀,项羽几乎被抓开始讲起……步步惊险。“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王到刘邦家族和吕后家族的内斗……激烈沸腾。“霸王“项羽悲壮的死去至吕后残杀忠诚……令人感慨。赵高”指鹿为马“,篡改秦始皇遗召……诡计多端。

其中的人物也各有特点:

秦始皇:虽然文采非常好,会用人才,善用计谋,但是凶狠残忍,不管人民的苦难,还喜好杀人。

秦二世:天性残忍,跟父亲一样,而且尽用计谋,把秦国灭了还想去汉王那里做一番”事业“。

项羽:看着像一个大英雄,其实是一个宰人的屠夫,最终因为凶残才被杀。而且是被”汉王“手下所杀。

韩信:天性斯文,会用兵,善用计,不会用臣。最后竟被自己的手下告死。

刘邦:能用兵,善用计,知忠臣,会安抚民心,而且听取忠臣的建议,也体谅老百姓,所以做上了皇帝。

王莽:王莽一路做到了代理皇帝,直到最后灭了强大的汉朝。就靠着民心,让老百姓都喜欢他的政策虽然他杀了不少忠臣,却也做了许多贡献。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

《西汉故事》这本书不仅情节多姿多彩,而且人物性格丰富。大家不妨也可以去看一看。

西汉故事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读了校信通推荐的《西汉故事》一书,它从“张良拜师”一直讲到“王莽称帝”。我收获了许多成语典故,并且知道它们的来历。比如: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河汉界、指鹿为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

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还是霸王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情节。项羽是将门之后,小时候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无论是念书、习剑、还是学兵法,他都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几天。从他小时候看,我就觉得他长大后成不了大器。而刘邦却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我觉得,

第一:刘邦每次打了胜仗,对将士们有封有赏,战士们都愿意跟着他打仗,人人都肯卖力。而项羽嫉贤妒能,打了胜仗既不赏功又不封赏。

第二:刘邦深得民心,处处为百姓着想。他进关中时跟百姓约法三章,深受百姓拥护。而项羽呢?他仗着自己力气大,能打仗,能杀人,认为天下的人都应当听他的。他性情暴躁,凡是对他不满的他就杀,有一次,他残忍地杀了二十万缴械投降的秦兵。攻下城池就杀人如麻,火烧阿房宫……秦国刚灭 ,项羽马上就成了秦人心中新的暴君。可悲的是项羽在四面楚歌时,还认为是时运不济,一点也没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三:成败的关键在于用人。刘邦不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还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 ;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率军攻打,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这三位当世豪杰都能为他所重用。而项羽连他的亚父范増都不能重用,可以说他败在人才上。我想假设项羽拥有张良、萧何、韩信,谁会得天下?谁会失天下?以项羽的性格、气量和见识,这三位豪杰终究还是会跑到刘邦那里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西汉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做事要合乎规律,做人要心胸宽广,要博学,要虚心......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要多读历史书,做一个真正的、智慧的中国人。

读《历史》有感500字


那一缕缕充满希望的阳光是我们的动力,是我们坚强不屈的毅力。青春就是谱写我们人生历史的最佳年华,是我们在人生历史上画下炫丽色彩的大好时机。

创造历史需要些什么呢?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一片土地的沦桑变迁;是一个民族的盛蓑兴亡;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一个人的生活旅程;是一场战争或一场球赛……

你有在你的青春中营造过历史吗?它是否给你带来了永不磨灭的记忆,或许你还没有想到。初三,青春年华,我们有梦想与激情,更多的是勇气和力量!我们敢拼,我们赢得起!哪怕撞得头破血流又何妨!青春的路上我们绝不彷徨。

初一、初二那些年的时光转眼已成过眼云烟,就不必去抱怨或后悔没有真正地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初三了,初中最后一年的时光,我们需要发奋图强,树立自己的目标,放飞梦想,给自己的青春史留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麻烦,也正是这些麻烦,让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这些麻烦让我发现了生活中意想不到的美。因此,生活的困难越多,而只要你去认真克服了,你就会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精彩无所不在,而青春史诗中的美丽亦无所不在。从而让我们觉得生活的动力因困难而精彩,让生活不会变得枯燥。如今,有人可能正在为他的梦想而奋斗,而另一些人还在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虚度着青春年华,而且还为自己父母增添着负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所以,把握住这大好时光,让生命之光,在我们的花季雨季炫美绽放。

读《探索历史》有感


历史是胜利者的荣耀。今天,我读了一本惊心动魄的故事书《探索历史》,使我受益匪浅。

古人云:天下大势之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这句话是我从《饥饿的小女孩》一文中得到的道理。1982年至1984年,非洲发生了特大号饥荒,有1。5亿人口到1。8亿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书上有一张图叫饥饿的孩子们。受到饥饿威胁的孩子们,在一条泥泞的路上爬着找吃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爬起来了,一个小女孩趴在公路上艰难,爬着、笑着,一步又一步,艰难的向前方爬去。突然,一只秃鹫飞了过来,它站在那里,等待着小女孩的死亡我不由的惊叹:天下大势至所迫,人力之所能移也。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自然的渐进中,有悲伤、有欢乐,当然也有可笑的。

《一世的清官,一次的错误》这个故事是有关于包拯的。包拯是宋朝鼎鼎大名的清官。他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案子。有一个人犯了罪,被抓进开封府大牢,案律要被罚处杖刑。要知道,当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准会皮开肉绽,那犯人怕受皮肉之苦,于是,赶紧找人花钱买通了小吏,小吏一看这么多钱,鬼迷心窍便答应了。作文上堂的时候,犯人大喊冤,小吏为了配合,上杖便打,包拯见了,当堂训了小吏一通,而那犯人却少受了刑罚,从轻发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人的优点如果被小人利用,也终将会成为缺点,所以越是平常有效的经验,越是要小心。

笔触生动,重现往日硝烟战场,战火纷飞。直击战场幕后,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让我们翻开历史,认真品读它的传奇色彩!

西汉故事读后感


西汉故事读后感(一)

读完《王莽称帝》这个故事,《西汉故事》这本书就全部被我看完了。合上书本,脑海里面回响的依然是嘶鸣的战马,杀敌的将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良拜师》和《约法三章》。

《张良拜师》主要讲了张良向一个老人拜师学习本领,老人叫他五日后到桥上去,然后就走了。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匆匆忙忙洗过脸到桥上去了。谁知道老头儿正生着气,对他说:"小子,怎么还要叫我等着你?五天后再来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脸也不洗,就跑到大桥上去了。谁知老人早已道桥上去了。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跑到大桥上了,老人交给他一本书,这本书让张良学到了很多本领。我才明白: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约法三章》主要讲了刘邦与咸阳的老百姓约定了三条律法:第一,杀人要偿命;第二,伤人要抵罪;第三,抢劫盗窃要赔偿。废除秦朝其他的一切严苛法律。饱受秦朝暴政的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呼庆幸。大家都能遵守新的法令,生活也正常起来,社会就慢慢地稳定。我觉得任何严酷的法律都不能长久,像商纣王、秦始皇等,要学习刘邦的办法,让百姓真心顺从,社会才能稳定。

读完这本书,历史上的朝代分分合合,久合必分分久必合,中华历史五千年,历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文人思想是代代流传,老子、孔子、孟子、……,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历史,学习中国古人的文化和智慧。

西汉故事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校信通推荐的《西汉故事》一书,它从"张良拜师"一直讲到"王莽称帝".我收获了许多成语典故,并且知道它们的来历。比如: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河汉界、指鹿为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 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 .

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还是霸王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情节。项羽是将门之后,小时候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无论是念书、习剑、还是学兵法,他都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几天。从他小时候看,我就觉得他长大后成不了大器。而刘邦却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我觉得,

第一:刘邦每次打了胜仗,对将士们有封有赏,战士们都愿意跟着他打仗,人人都肯卖力。而项羽嫉贤妒能,打了胜仗既不赏功又不封赏。

第二:刘邦深得民心,处处为百姓着想。他进关中时跟百姓约法三章,深受百姓拥护。而项羽呢?他仗着自己力气大,能打仗,能杀人,认为天下的人都应当听他的。他性情暴躁,凡是对他不满的他就杀,有一次,他残忍地杀了二十万缴械投降的秦兵。攻下城池就杀人如麻,火烧阿房宫 …… 秦国刚灭 ,项羽马上就成了秦人心中新的暴君。可悲的是项羽在四面楚歌时,还认为是时运不济,一点也没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三:成败的关键在于用人。刘邦不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还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 ;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率军攻打,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这三位当世豪杰都能为他所重用。而项羽连他的亚父范増都不能重用,可以说他败在人才上。我想假设项羽拥有张良、萧何、韩信,谁会得天下?谁会失天下?以项羽的性格、气量和见识,这三位豪杰终究还是会跑到刘邦那里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西汉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做事要合乎规律,做人要心胸宽广,要博学,要虚心……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要多读历史书,做一个真正的、智慧的中国人。

西汉故事读后感(三)

林汉达的这本《西汉故事》改自《史记》,非常精彩,讲述的是西汉时发生的真实历史。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故事从秦始皇在会暨巡逻时差点被暗杀,项羽几乎被抓开始讲起 …… 步步惊险。 " 霸王 " 项羽和 " 汉王 " 刘邦争王到刘邦家族和吕后家族的内斗……激烈沸腾。 " 霸王 " 项羽悲壮的死去至吕后残杀忠诚……令人感慨。赵高 " 指鹿为马 " ,篡改秦始皇遗召……诡计多端。

其中的人物也各有特点:

秦始皇:虽然文采非常好,会用人才,善用计谋,但是凶狠残忍,不管人民的苦难,还喜好杀人。 秦二世:天性残忍,跟父亲一样,而且尽用计谋,把秦国灭了还想去汉王那里做一番 " 事业 " . 项羽:看着像一个大英雄,其实是一个宰人的屠夫,最终因为凶残才被杀。而且是被 " 汉王 " 手下所杀。 韩信:天性斯文,会用兵,善用计,不会用臣。最后竟被自己的手下告死。 刘邦:能用兵,善用计,知忠臣,会安抚民心,而且听取忠臣的建议,也体谅老百姓,所以做上了皇帝。 王莽:王莽一路做到了代理皇帝,直到最后灭了强大的汉朝。就靠着民心,让老百姓都喜欢他的政策虽然他杀了不少忠臣,却也做了许多贡献。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

《西汉故事》这本书不仅情节多姿多彩,而且人物性格丰富。大家不妨也可以去看一看。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

红军不怕远征南这一课,对我启发最大。读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和过草地的艰难情景时,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这使我想起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时代人物江竹钧面对刑具毫无惧色。敌人残酷地夹她的手指、泼辣椒水,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虽然敌人用刑一次比一次狠毒,但是江竹钧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定,别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意志坚定的江姐,牺牲时年仅29岁。

读完书,我想到了我自己。看看自己遇到一点难题,就退缩。有一次,我看了一道数学题,就觉得很难,没有完成就交给了老师。下课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严厉地问我为什么这道题没有完成。我仔细看了看,静下心来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一下子晴朗了。现在,我一遇到难题,心里就暗暗地想:江姐面对敌人的残暴毫不惧色,难道我还会怕这小小的数学题吗?只要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充满了力量,大脑里也好像充满了智慧,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江姐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吧,努力拼搏,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读《历史的峡口》有感

阎福全

位卑未敢忘国忧,新华社记者王军通过《历史的峡口》钩沉历史,发力当下,对文化传承,城市化转型,城镇化发展及税费改革等进行现实锐利地切入与理论探索,为我国改革发展、民族复兴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和遗留下来的文明资源对于当今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充分展现其胸怀社稷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一、 民族的复兴即文化的复兴

自夏商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在欧亚大陆最东端发展起一个以农业而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庞大文明。这一自足和庞大,让中国确立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心观念。《考工记》、《营造法式》、秦直道、大运河、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华先人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大规模生产能力。北宋经济繁荣发达,由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城市不动产税—城郭之赋,被纳入国家基本税制,公共服务开创新制,消防制度健全实用可操作性强,专人警戒、灭火,不劳百姓。李约瑟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直到1840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威严。之后西风东渐,国人崇洋媚外,五四运动破而未立,民国时代“去中国化”,弃用农历,禁贴春联;改革开放,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等。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不够有着必然的关系。有人指出香港“占中”事件之所以发生,除了美国支持蛊惑外,香港回归后去殖民化不够是一重要原因。其实是我国文化、历史教育的缺位使然。

所谓的“西方文明”:民主与科学,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不过是富翁、寡头之间的金钱游戏而已。其所标榜的人权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如在种族歧视、禁穆令,接收叙利亚难民等方面,差别对待,贻笑大方。美国是靠发战争之财崛起的,战后,又充当世界警察,四处制造骚乱、发动战争或颜色革命,涂炭生灵,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科学是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给世界带来不安与灾难。全球气候变暖,科学也是脱不了干洗的,而且垃圾的产生量也与科技的进步成正比。当然,西方文明中的法治思维、契约精神倒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赖以发展的重要源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律和慎独,即所谓的为文所化之人,来源于文化熏陶,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而不是法律,法律只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微信里对有文化的人是这样论述的: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懂的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时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具有普适性。其实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并且有相当的高度与格局,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佛家的尽行善不杀生。道家的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清净为天下正。还有三家皆有论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从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的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化复兴,要有文化自信,要敬畏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做好传承发扬。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现在北京等部分省市减少了高考英语的分值,而增加了语文的分值,从一个侧面说明对文化的重视。

拥有伟大文明的中国,从来不缺乏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资源,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式确立为国家工程。可喜可贺。

二、城市化由有土地财政模式向不动产税模式转型

现在的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市长们看重经济效益,大拆大建,面对弱势群体的拆迁用尽各种方法,更不用说对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不会说话的古建筑了。社会矛盾因此激化,市长们却“执迷不悟”。与其说他们政绩观扭曲,不如说他们对公共财政存在关切。其实这也是体制的原因,也不能全怪地方政府。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乏稳定来源,虽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仍难保公共服务投入之需。文化遗产保护及环境改善了,不动产增值了,钱都分给了有房者,市长无法回收。既然公共服务增值了私权,就应该对后者的不劳而获开征财产税,以此作为返还公共财政的方式,实现涨价归公,彰显公平正义。

房价不断推高,民心不定,普通老百姓为了首付倾尽全部积蓄,甚至加上父母的养老钱都不够。杜甫曾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年以后,许多寒门学子工作多年仍是居无定所,徒呼奈何。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一出,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去炒房。人心如此,谈何发展?

虽然城乡统筹发展多年,个别地方如成都发展得还不错,但大部分地区发展得远远不够,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不到位。现在农村空心化厉害,村里大部分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不愿呆在家里,纷纷奔向城市,大量土地撂荒。而城乡二元化又使得许多农民面处于“回不去的乡村,待不下的城市”的窘境。即使待在城市,许多公共资源还是无法享用,房子更是买不起。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税费体系,重新开征废弃多年的不动产税成为必然选择。它能够为地方政府建立公正而稳定的收入渠道,使其专注于公共服务的供应,不再视之为负担。更重要的是抑制房价,引导其进入正常轨道,当然,配套政策要跟上,公租房和廉租房要保障到位,让真正需要的人住进去。要想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展实体经济,舍此,别无他途。

改革是发展必由之路。文化复兴、城市化正常转型有赖于改革。割谁的肉谁肉疼,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保障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冲出峡口,驶向理想的彼岸。

《西汉故事》读后感300字


读了《西汉故事》之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项羽邀请刘邦去鸿门宴这一段。

话说刘邦到了关中自立为王,而且,还不让项羽进关,项羽气得连眼珠子都瞪出来了。再加上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出使者前来告刘邦的密,简直就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令双方的形势更加紧张了。读到这里,我觉得曹无伤这种人不值得重用,怪不得后来被刘邦杀了。可是,项羽营里也有一个人泄密了,他就是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

刘邦听闻消息后,很害怕,他请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分辨几句,项伯也答应了。

最后,项羽与刘邦在鸿门宴相会,虽然项庄曾想以舞剑为由杀死刘邦,但是没成功。刘邦也证实了自己是清白的。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刘邦这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后来之所以能称霸天下也正因为如此。

走进历史,爱上历史——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令我印象深刻的书,作者当年明月对明王朝这段辉煌却又有些遗憾的历史作了介绍与描写,他幽默的笔触让人欲罢不能,不仅读来轻松,还发人深省,是一本好书。

从朱元璋建国以来,明朝对华夏大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郑和七次下西洋、编著《永乐大典》、抗倭援朝战争明朝的崛起,令人赞叹不已;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崇祯自缢明朝的衰弱,令人扼腕叹息。

读完这整整七本书,我觉得明朝有许多历史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我万分景仰的,在嘉靖年间,浙江一带倭寇(日本人)横行,戚继光被调任浙江,抗击倭寇。虽然明军屡战屡捷,但在实战上,戚继光发现军队缺乏训练,便向朝廷提出练兵的请求,最后得到批准。有一天,戚继光无意中见到了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局面,几万人群殴,勇猛异常,他惊呼道: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便立即在义乌招募了4000人组成一支军队,这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戚家军。戚继光对这支军队加强训练,并带领这样一支劲旅所向披靡,成功击败倭寇,安定了浙江的局面。

这样一位名将,令人钦佩,明朝皇帝中也有一位出色的人物,那就是永作文乐皇帝朱棣。朱棣的一生传奇多彩,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并迁都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天子御边的汉人皇帝。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之多,让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谊。明成祖朱棣还率学士们编著了3亿多字的巨著《永乐大典》,这对历史的影响意义非凡。由此可见,朱棣堪称是位功绩累累的君主。

皇帝中另一位出彩的人物是明孝宗朱祐樘,他重用贤良、铲除奸佞,提倡直言进谏。所以,他统治的时期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我带着好奇心去搜索了作者当年明月的资料,并十分惊讶地发现,他5岁时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到他上中学前,居然把这本书读了整整十二遍!他后来继续研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并从此爱上了明史的人物,等他成年后他某一天突发奇想,想把脑海中关于明朝的那些故事用轻松幽默的现代语言写出来,让人们能够轻松地读懂明朝。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整整16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

正是这样一本书,让我第一次接触到历史的深刻,走进了历史,探知了历史,和当年明月一样,爱上了历史。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行走在历史的长河边,背负着红色的绳索,拉一拉,牵出的是中华的灿烂文明。

当古老的先民第一次找到朱砂,第一次将它涂在额头,第一次在污浊中的那抹鲜艳的颜色中炫舞时,红色走进了人的家园,那是精神的家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从秦时的统一到汉时的昌盛,从四大发明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国家的腐败无能,人民的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入我国。国家,眼看就要被瓜分,民族眼看就要灭亡。危难之中,是谁来拯救中华民族?又有谁来驱逐侵略者?是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的诞生,从而率领着我们的祖辈,与敌人浴血奋战,赶跑了侵略者和共产党,从而创立了新中国。紧接着,共产党又带领着我们的父辈,艰苦奋斗,建立了小康社会,使原本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如今这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新面貌。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他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有着团结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但是,他并不懦弱,他选择的是“千魔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顾”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中国——东方的一直永恒不会的雄师。  

邓小平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落后?因为当时的封建主义在中国蔓延的太深,女孩都不用上学,导致了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当时人们也不团结,各家过自己的,从没有过礼尚往来,失去了心连心的这种默契,从而导致了中国被侵犯。  

但是,最后我们站起来了,从开天辟地的共产党的诞生到今天的小康社会,经历了整整九十度春秋。  

现在,中国选择了我们,历史选择了我们。世界都在关注我们的中国。但是,他们想象中的伤痕累累的屈辱的那一页,中国永远不会再现了。  

让我们新一代,为中国抹平创伤,为他扎下屈辱的包袱。让他轻松的发展,用事实来反击帝国主义,反击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让我们用前进的拳头击碎帝国主义的思想,用前进的脚步轧碎帝国主义的意图。

读《历史的天空》有感


读《历史的天空》有感

第3车队 李学文

我们本书是以我国在抗战时期之建国初期之一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从一个只为能填饱肚子而为大户人家做小伙计的梁大牙在经过命运的转折,战争的洗礼和运动的冲击以及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下成为一名能打仗,打胜仗,有勇有谋,机智果敢,忠于党和国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将领的蜕变过程。

我们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书中对战争的描述和战火中凄美爱情的描写,而是主人公从头至尾思想和三观的变化。

我们人生观的转变:起初主人公只是一名从遭到侵华日军屠掠的村庄中逃脱出的一名小伙计,悲观的他为了能吃饱饭和打鬼子报仇而阴差阳错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他在战斗中的屡建奇功,从而他的人生观开始想积极地方向发展,然而也让他暴露出个人英雄主义、小农意识、刚愎自用等毛病。在革命同志的引导下加上自己善于学习,而且爱动脑筋,是自己迅速由草莽英雄蜕变成为一名有思想;有信仰,会思考的成功的革命者使自己的人生观步入正轨。

我们价值观的转变:未参加抗日战争之前,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加之出身贫寒,使他成为一名所做的一切都只为能顿顿吃上饱饭的农民而参加抗日武装。在革命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就是一个草莽英雄,他在战斗中的屡建奇功,让他发现了自己新的人生价值,打鬼子。看起来既能为在战争死去的老乡和家人报仇又能升官而且还和部队的目的相同使他错误的认为之久使自己的价值和抗战目的。在漫长的战斗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慢慢知道抗战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参军人吃饱饭和升官发财的,而是为了让全中国和自己一样的穷苦人民能从侵略者的铁蹄下得到解放和过上幸福生活真正价值所在,完成了自身价值观的正确定位。

我们世界观的转变:躲过屠杀的主人公并不知道除了自己的家乡蓝桥埠外此时此刻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的残酷斗争,战争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挑战着自己的极限和命运。刚刚参加抗战的他万万也想不到自己当初只为能填饱肚子和报仇而参加的战争居然会对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战争有什么必然联系。善于思考和虚心学习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自身思想的转变让他知道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战争早已不是当初只为自己能吃顿饱饭和为自己惨死的老乡报仇那么片面的事情了。他清楚地认识到此时此刻自己正在参与着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能决定全世界未来发展的战争,一场改变世界人民命运的战争。

我们主人公在战争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为了大局改变自己的思想,三观同时将自己进一步完善、充实,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我们我作为一名生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公交公司这个温暖且又担负着服务社会这一重大责任的大家庭里更应该有勇气,有信心不断地改变,充实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这一光荣而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让"世界面前我代表中国,国人面前我代表首都"的内涵充分展示给广大乘客!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孙林鹏

《历史的温度》一书是2017年8月出版的,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该书的作者也因此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这和我之前讲述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此书就是通过筛选和整理馒头说上的文章汇编而成的。
此书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部分,每部分都由一篇篇小故事组成,是一套很有创意的带人浏览历史的书籍,该书看似一部小说,叙说内容的却是古今中外的历史,由远及近,客观叙事,简明扼要,摆脱了读史书的枯燥。从名人名事到无名英雄,从政治、战争、科技到文化、军事、体育,纵横全球,史料殷实。其中有的小故事,纠正了一些我们对历史事实的曲解,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个书中谈到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历史人物。

在我们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一位传奇人物,西方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但是,历史却给其带上了一顶“卖国贼”的帽子。此人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概括,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仅凭这16个字,有谁知道我接下来要讲的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的李中堂李鸿章。有人说,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换句话说就是,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爷和皇帝!李鸿章巅峰时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头戴三眼花翎(曾国藩也只有两眼花翎),身着黄马褂,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可谓是意气风发,威风八面。
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幸运女神眷顾,仕途一路扶摇直上的幸运儿是如何在晚年一步步沦为卖国贼,致使晚节不保的,这其中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伦丧?让我们跟随故事去了解这个卖国贼历史背后的真相。
故事还要从1895年谈起,此时,李鸿章已经72岁了。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战败。惨败的一方自然要接收胜利一方提出的条件,谁去参加这个屈辱的谈判呢?慈禧说:我看还得李鸿章。从此我们的李中堂便在卖国的道路一去不复还。你们知道李鸿章这一去是签订了那个哪个不平等条约吗?就是著名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据统计,李鸿章晚年经手签订了的30多个外交条约,但很不幸的是,几乎个个丧权辱国,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也使得其卖国贼的帽子越扣越紧。对于这些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再讲几个小故事,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卖国贼”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遇刺致使赔款减少一亿两的情况下,被刺客开枪击中左面的他不顾个人安危还在为减少赔款做了最后挣扎。据当时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回忆,李鸿章要求减少5000万,遭到拒绝之后,要求减少2000万,后期甚至恳求减少几百万做为回国的旅费。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在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在各国都在嘲笑偌大的中国,不知国歌为何物时,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让在场的外国人肃然起敬。

还有人说他对大清愚忠?未必见得,他只是迫于形势而已。庚子拳乱期间,慈禧单纯的认为凭借民间的义和团组织就可以打败列强,清廷不顾各地官员的反对向世界宣战,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保国本,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秘密商议,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才使相对富饶的东南半壁天下,没有招致兵祸,也避免了中国遭瓜分。给东南黎民苍生保住了一时的太平。原本这件事完全是由慈禧盲目无知造成的,而最终出来收拾残局的人,还是那个拒不奉诏北上勤王的李鸿章。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致使李鸿章再一次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而78岁临终前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从“欲封侯”到“孤臣泪”,李鸿章甘苦自知。正所谓时势往往能造英雄,但是英雄却未必能改变时势,在晚清掌权的几十年里,李鸿章是有过不少过错,但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年代,换个人来,是否能做的比李鸿章更好?
至于他签过的那些屈辱的条约,所谓弱国无外交,不管派谁去都是签,而李鸿章敢于站出来,去和那些贪得无厌的列强谈判,努力争取少割一点地、少赔一点款,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所以说他卖国贼未免有点太偏激。李鸿章之所以沦为卖国贼,这其中既不是其人性的扭曲,也不是其道德的沦丧,而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落后的无奈与悲哀。也难怪有人说:年少不知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关于这类的小故事,该书中还要很多,就像封面上写着: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阅读这本书,会让你对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也不仅仅限于某个标签,此书会带你了解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也正如本书作者张玮说的那样,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真的不公平。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李亚楠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本书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以现实、残酷而又冷静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历史与地理、生物学、种族、人性、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盛衰定律等的关系,展现了人类恢弘壮阔的发展史,并总结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正如本书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书固然有不精准甚至谬误之处,但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展示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给现代人类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与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分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书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卓见迭出,引人入胜。它纵览人性改变国运的痕迹,洞察财富聚敛分流的轨迹,沉思道德塑造社会的力量,字里行间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们静下心来深思细品的佳作。

人类相对于宇宙时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过客,但正是人类的渺小和局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学习前人的经验,我们将重蹈覆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学的中立性,知识不仅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双刃剑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扩大手段而忘记改善我们的目标,无异于自取灭亡。感谢历史上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文明遗产,赋予人类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帮助我们扩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牢记教训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遗产并传递下去。

美国的尼布尔博士说:“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如果刚好渴望增长自己处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尝试品读《历史的教训》,思考人类的哲学,也许在面临选择时会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更加明智的行动。

书评作者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

李亚楠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900字)


中国是一头东方睡狮,醒来的时候,全世界都会颤抖。上帝啊,就一直让它睡下去吧。拿破仑曾这样期盼。不过,这美好憧憬已被我们粉碎了!东方睡狮正逐渐苏醒,宛如一位巨人傲立世界东方!

但是,东方睡狮的历史我们怎能忘记?

一段屈辱的历史!

曾记否,鸦片战争时清军的一败涂地?火烧圆明园时英法联军得意的奸笑?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里杀人放火的滔天大罪?日军在南京惨绝人寰的暴行?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一段动乱的历史!

曾记否,北洋军阀吃喝玩乐,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混在革命阵营里的汪精卫、蒋介石,不顾人民苦难,毅然决然效力列强挑起内战!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曾记否,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视功利为粪土的精神?杨靖宇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顽强意志?叶挺宁在烈火与热血得到永生也不归顺蒋贼的品质?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国的永垂不朽?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随着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对世界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和着朝阳的霞晖,东方巨狮向全世界展现她的魅力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大建设开始了!

虽然这漫长道路上有着文革的曲折,但也挡不住东方巨狮前进的脚步。改革开放的春天,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大庆油田的胜利开发,紫荆、白荷花又迎着春风齐回家。节能源,减排放的低碳发展方式也走进了工厂的千家万户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历史指引着我们。我们是今天的预备队,明天的生力军。让我们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吧!我们不会忘记祖国曾经的沧桑与苦难,不会忘记千千万万的英雄志士为这片土地洒下的热血为什么我眼含热泪,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让我们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为祖国的明天描绘蓝图,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飘扬着最艳最美的中国红!

点评:小作者以历史,我们不能忘记统领全文,饱含深情地描述了百年祖国的过去与现在,并展望美好的未来。文章结构精巧、语言凝练,读了这篇文章,谁能不为这小小少年深厚的写作功底拍手叫好呢?

指导老师:姚晓华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二小学四年级:陈暄和

相信《读《西汉历史》有感 (7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秦朝历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