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春有感300字

读春有感300字

读李清照的《武陵春》8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读李清照的《武陵春》800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轰隆隆”,随着一阵阵的雷声,乌云顿时遮住了天空,黑压压的一片,像一张白纸上永远抹不去的污点。随之,雨下。淅淅沥沥,不紧不慢,似一首婉约的歌,唱着;若一首凄凉的诗,在诉说着生离死别;又如一首缠绵的曲,牵动着我的心。

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仿佛就要被吞噬下去了。我坐在书桌旁,看着他留下的诗,想到从前和他一起吟诗作对的日子,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而如今却是天人永隔了。祖国的败亡本是我最大的痛,家乡沦陷无疑在我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本想我女流之辈不能为国效力去打仗杀敌,起码可以和心爱的人相守终老。然而老天却连这样微小的愿望也不满足我,夺走了他,又在我的心上添加了更痛的伤。为什么会这样?相爱却不能相守……

“嘀哒”,雨从屋檐上落下。这一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望着已停的雨,连风似乎也不闹了。窗外的天空已稍变明朗,树枝上还残留着雨水。花朵因雨的击打,已经落下了不少,零零碎碎,躺在潮湿的地上,已和泥土连在一起。从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声,不久便近了。从那些花儿上踏过,不知是出了什么急事,渐渐只有远去的背影。站在窗前,回望地上的花朵,此时已和泥土合为一体,分不清哪个是花,哪是土。只是还能够闻到那幽幽的淡香,沁人心脾。此时太阳已上三竿,可是,仍然无心梳洗打扮。他已不在了,没有人再关注我了。看着自己微白的发丝,已不是当年他手中的青丝了,也懒得碰它。想想昨晚与他在梦中相见,他为自己梳头,恍如今日,又似一场镜花水月。

屋里的那盆花可是他最喜爱的,那张椅子是他写诗时常坐的,他喝茶时,一定要用那只瓷杯,这些都没有变。可是唯独没有了他,那个心中最牵挂着的人啊。想向人倾诉自己的心情,却不知为何,泪水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襟。唉,暂且忘了这些吧。前几天听人说双溪那里的春景还不错,哪天去玩赏一下,在湖上泛舟,也算放松心情。可是,那像舴艋一样的小舟,是否能载得动我心里的这份忧愁呢?

风卷起帘子,飘来飘去,犹如我飘忽的心……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五十三岁时所作,此时她已经历了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文物的丧失、丈夫病死等种种不幸遭遇,处境凄惨。“风住尘香“四个字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仅留尘香。“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反映词人内心的悲戚。“欲雨泪先流”,那夺眶的泪水,是她内心万重忧愁外在的表现。“闻说双溪春尚好”,诗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景象,遂起出游之心。“也拟泛轻舟”,言辞轻松,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之情。“轻舟”为下文的浓重愁情做了铺垫和烘托。“只恐”又一转,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状。“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乘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所谓“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真是恰到好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谁的泪在飞——我读李清照的《武陵春》


谁的泪在飞——我读李清照的《武陵春》

杨曼曼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轰隆隆”,随着一阵阵的雷声,乌云顿时遮住了天空,黑压压的一片,像一张白纸上永远抹不去的污点。随之,雨下。淅淅沥沥,不紧不慢,似一首婉约的歌,唱着;若一首凄凉的诗,在诉说着生离死别;又如一首缠绵的曲,牵动着我的心。

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仿佛就要被吞噬下去了。我坐在书桌旁,看着他留下的诗,想到从前和他一起吟诗作对的日子,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而如今却是天人永隔了。祖国的败亡本是我最大的痛,家乡沦陷无疑在我的伤口上又撒了把盐。本想我女流之辈不能为国效力去打仗杀敌,起码可以和心爱的人相守终老。然而老天却连这样微小的愿望也不满足我,夺走了他,又在我的心上添加了更痛的伤。为什么会这样?相爱却不能相守……

“嘀哒”,雨从屋檐上落下。这一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望着已停的雨,连风似乎也不闹了。窗外的天空已稍变明朗,树枝上还残留着雨水。花朵因雨的击打,已经落下了不少,零零碎碎,躺在潮湿的地上,已和泥土连在一起。从远处传来达达的马蹄声,不久便近了。从那些花儿上踏过,不知是出了什么急事,渐渐只有远去的背影。站在窗前,回望地上的花朵,此时已和泥土合为一体,分不清哪个是花,哪是土。只是还能够闻到那幽幽的淡香,沁人心脾。此时太阳已上三竿,可是,仍然无心梳洗打扮。他已不在了,没有人再关注我了。看着自己微白的发丝,已不是当年他手中的青丝了,也懒得碰它。想想昨晚与他在梦中相见,他为自己梳头,恍如今日,又似一场镜花水月。

屋里的那盆花可是他最喜爱的,那张椅子是他写诗时常坐的,他喝茶时,一定要用那只瓷杯,这些都没有变。可是唯独没有了他,那个心中最牵挂着的人啊。想向人倾诉自己的心情,却不知为何,泪水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襟。唉,暂且忘了这些吧。前几天听人说双溪那里的春景还不错,哪天去玩赏一下,在湖上泛舟,也算放松心情。可是,那像舴艋一样的小舟,是否能载得动我心里的这份忧愁呢?

风卷起帘子,飘来飘去,犹如我飘忽的心……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五十三岁时所作,此时她已经历了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文物的丧失、丈夫病死等种种不幸遭遇,处境凄惨。“风住尘香“四个字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仅留尘香。“日晚倦梳头”,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反映词人内心的悲戚。“欲雨泪先流”,那夺眶的泪水,是她内心万重忧愁外在的表现。“闻说双溪春尚好”,诗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景象,遂起出游之心。“也拟泛轻舟”,言辞轻松,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之情。“轻舟”为下文的浓重愁情做了铺垫和烘托。“只恐”又一转,颇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状。“载不动许多愁”,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乘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所谓“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真是恰到好处。

读李清照感悟


读李清照感悟

行走在消逝中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你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你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郭沫若也曾评你为“一代词人”。你的词有自己创作的特殊环境。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你的人格更让我们崇敬,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仍感动着我们。你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文学方面的成就更是不遑多让啊!

易安易安,何易何安啊!你是个满腹感伤的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嫁之苦,从你嫁入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你—易安是一个生活富足、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变幻无常,你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那黑暗气息压的凄凄惨惨,在战乱中寻寻觅觅,到头却迷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华,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品读你,我多是读到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种怎样的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又是怎样的一种断肠?”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时的你是多么的自在与快乐,我们也是那么的希望你能永远保留那时的快乐啊!“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时的你虽然惆怅但还是怀着期待的心等待丈夫那样的你也是快乐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时的你又是怎样的惆怅与伤感啊!我又是多想能够陪在你身边做你的朋友与你共同承担这些忧伤,向你学习诗词啊!你创作的许多诗词,我们后世不知多少人为之感动。

尽管有这么多不公平的事出现在你身上,但你还是没有被打倒,你依然不计逆顺、不计成败、依然名留青史。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对命运说“不”!

于是你挥洒愁闷,舍掉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世事曲折的沧桑变幻,在雁字回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黑暗中点燃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但你还是用挂长帆,济沧海的勇气走过了那艰难的人生之旅。

也许豪放的诗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豪迈与大气,但是最能打动人的还是婉约派细腻而真挚的情感啊!尽管你已逝去,但你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读《李清照》有感


读《李清照》有感

作者:全塘小学603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日,我品读了《李清照》一书,故事十分简单,说来说去,无非是:李清照一个平凡却有着不平凡事迹的词人。原本的她尽管出自书香门弟,却不拘小节,有着非一般女子所能及的豪放,坚强。因此,对于丈夫的离去,她并未堕落,反而写下了多少为世人所称赞的好词。尽管故事是如此的简单,可这其中的曲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

花开后花又落,轮回几世也没有结果。你尘封在诗册,如同青灯伴随着古佛,凄凉、孤寂。多少落叶是你飘摇零落得浅愁?那纷扬尘世中,有太多的叵测。穿越青史的回流,有你对月孤酌,浓睡不消浅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那红尘梦,几人看透,几人看破,物是人非事事休,却为何欲语泪先流?几种相思,伴着多少闲愁,只无奈打眉头,又上心头,慢慢缠绕,挥洒不去。寻寻觅觅中,那又是谁弹指间碎了“倚门叩首,却把青梅嗅”的美好清梦,暮然回醒,不曾想,却是“只恐双溪舴一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阵阵觞情。

断线的纸鸢哭换不回,就如同那佳人已逝,无处可寻……

一城烟沙,映着那缕孤独的魂,尽管遥远,却依是那般轻柔如风,至情至性,可为何事如此凄凉?那折翼了的枯叶蝶,飞得到微亮明天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并不完好,却依然靠着那仅剩的保护色,在枝头翩飞,永不停驻,飘洒着沉沦的季节。

纵然,飘落的叶有着无尽的萧瑟,也不曾忘却那曾有过的生机;散落的黄花是那么的枯瘦,但它永远记得的是自己曾拥有过的妖娆,美丽。而她,抑是如此,人们所望尽的是她的婉约或是深愁。遗忘了的是她曾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是如此的壮杰。

其实,我认为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嫁人,相夫教子,做一辈子的贤妻良母便是她们一生的归宿了。在那样的封建礼教下,平凡的女人们并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吟诗作对那都是男人干的事儿。而李清照却能留下那么多的诗词,或许归其原由不过是由于她的一生起浮实在太过动荡,使得她的感慨与愁怨太多,以至于不得不用诗词代替言语好好地宣泄出来罢了。

她的词,初读给人的感觉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伤感”。可越深读,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词中不但带着深深的伤感,更多的则是自己对于生活的坚强不屈以及与丈夫的深厚情谊。从中,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个十分至情至性柔中带刚的女子。即便遇到了再大的风雪,也能如那火红的枫叶,在一片枯寂的深秋中吐出一团团霍霍燃烧的火焰,美丽并存着坚韧。

从《点绛唇》到《醉花阳》,李清照——这盏诗运的佛门青灯辉煌了一时,却暗淡了一世,却让她那如萤火虫般的火点,如缀于夜空的明星一样,永不熄灭。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像李清照那样迎难而上,坚韧不屈的话,便不在会有那些自甘堕落,走向歧途的人了。无论当时的政治如何,我们都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不能因人们的错误思想而做出一项令自己一生后悔的选择。需要记:不受束缚,就要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不让人们走入歧途才是真理,才是真正存在的价值!

读李清照词《声声慢》有感800字


“寻寻觅觅”的动作;“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乍暖还寒”的气候;“旧时相识”的感觉;“守着窗儿”的哀叹;“点点滴滴”的声响——随着李清照的勾勒,我的心,似乎被系在了她的笔尖上,与她一同感受。

我第一次与李清照相识,是在公元二零零四年的夏天。因为,那年我来到了李清照的故居——趵突泉。我见到了她在漱玉泉旁边梳头的倩影:修长的纤纤细手在捋着长长的秀发,连她身旁的艳美花钿都失去了几分光彩。那时,我就听老爸说:李清照最著名的词就是这首《声声慢》。同时,我也爱上了这位铁骨柔肠的女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可以称作是《漱玉词》中的压卷之作。全文是在猝然丧夫、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艰苦背景下写成的。尤其是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潸然泪下。

金兵南下,侵略中原,大宋皇帝的软弱无能,致使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偏偏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急时刻。其实,只有艰苦与困难才能开发出人的最高成就。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不,应该是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声声慢》这首词,无疑是最好的代表。

全词一开头十四个叠字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心酸艰难的生活体验表达的大胆、细腻、贴切、震撼人心。

本来心情就差,再赶上乍暖还寒的暮秋时节,只能“借酒消愁”。酒烈,愁亦烈,酒是压不过心头浓愁的。从“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到“三杯两盏淡酒”,事隔几十年,竟有如此之大变啊!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哪去了?却换到比酒还弄的愁,把烈酒都变成淡酒了!风再急,酒再烈,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啊!

抬眼望去,亦真亦幻的大雁,在空中飞荡,看到他们,李清照便泛起了疑问:是为我和明诚之间捎过“锦书”的大雁吗?哎,现如今,已没了“怕郞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李清照《减字木兰花》)的闲情逸致,也没了“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那还有寄托的深情相思。人约黄昏了,人倍憔悴了,人去楼空了——只有那已经无人理睬、满地堆积的飘零花瓣……

独守窗儿,听帘下细雨声,到黄昏时分,阴雨还在啪啪不停地拍打着心扉,使李清照简直不能自抑。李清照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她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么玄妙。

在不眠之夜,心中的一切挂恋,都在“点滴霖霪”(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大起大落。愁,何时才能消失?恐怕,这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李清照的心中,无法磨灭。

这首词似乎都是非常的普通,并不难懂。但如果您在仔细去品味,您会发现这词中蕴涵着李清照的含蓄与豪迈,透露出她不凡的心境。这首词,字字珠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千锤百炼才造就出来的文字,对于才女李清照而言,这叫信手拈来。这便是李清照的高才在于:第一时间感觉到被拨动的心弦并在第一时间行云流水般地记在纸上。

我虽然也是第一时间的感受、第一时间的记录,但是文字功底远不如先生。

我对先生的感情是说不出来的,或许她和我很像,有种敢爱敢恨的性格,还有可能是我们神交已久的缘故吧!所以,能理解先生——

声声慢唱,有唱不完的愁;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故情;声声慢唱,又唱不完的家国很。

这一声声,一次次的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悠悠慢慢中,我与先生一起追忆往日归来堂中,她与明诚的甜蜜生活以及溪亭日暮时,她与朋友们开怀大饮的沉醉……

读《李清照集》有感


孤城冷月,晚巷微凉。江上谁人着青衣倚栏箫歌,搅得清风凄然。独自推开木窗,月白露光便好似梨花簌簌而落般遗落,映得书上清婉的词文更显寒凉。细想易安独守空房,东篱把酒黄昏后,又可似那畔边执箫人这般孤独?

独上兰舟,初尝相思愁

相比众多文采出众的女子,李清照许是最幸运的。远的如蔡文姬,谢道韫,朱淑真;近的如张爱玲,萧红,或遇人不淑,或如木偶一般任命运玩弄。在大宋王朝还未与铁蹄金戈扯上关系的欢歌里,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长她三年的赵明诚,曾享受过一段把酒言欢,锦衣玉食的安乐。那时的李清照虽常有深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怨,却自由且坚定,无畏而投入。婚后不久赵明诚进入仕途,但夫妇仍十分俭朴。二人琴瑟和弦,典衣当物,共赏《牡丹》,互斗词章,日子清贫,却高雅。今想如此天造地设的知己式恋人,又该引多少人艳羡妒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许是天公不作美,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北宋王朝分崩离析,靖康之变的长戟利刃终把属于李清照的安乐与平和彻底抛向了深渊。兵荒马乱里,她颠沛流离,四处漂泊,从前婉约清秀的词句已然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与悲壮,可只恨赵构一味言和苟安,陷中原大陆于水火之中而不顾!就在此时,赵明诚也染疾撒手人寰,永远离她而去。国破,家亡,夫死,易安独自一人在黑暗,无助,绝望里,无依无靠,一无所有,就像冬雪里一场瓢泼冷雨从上到下将她全身湿透。容若有一词《浣溪沙》,其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酒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尽世间丧偶之人之凄苦,之悲凉。当时只认为寻常的小事,如今却成了奢望。易安之后的《声声慢》一词,更是字字为血,句句为泪。易安将所有的悲伤都倾泻于此,好比推开一扇天窗,任倾盆冷雨灌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愁苦,许只有子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能与之相比。

风住尘香花已尽,欲语泪先流

虽物是人非事事休,可已步中年的易安并未由此消沉,反作词热情愈加高涨。她恨南宋庸君不思抗金、狭隘卑劣,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又无奈收复祖国故地已然无望,作《题八咏楼》,叹宋氏不振,哀江山留与后人愁。千古绝唱之音,今又有几人为之惋叹,为之泪流?在对亲人思念的漫天愁绪里,在对国家的无限失望与悲恨里,易安悄然离世,孤苦,无寄。

忆华年,今朝海棠可依旧

纵赏李易安一生,不张扬,不轰烈,却似一盏清酒清洌;虽在浮生乱世的兵铠相接里宛若蜉蝣,黯然成殇,却清雅如涓涓细流,还淌有残花于上,染千世华年。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之婉秀,也有不肯过江东透出一身英骨。只惜艳骨风流不留香丘,却埋秽土。问今如此不屈之魂,可有几人?

缨戎不尽,长戟破青天

执箫人曲罢归去,独留秋雨湿楼阙。轻合书页,月光清澈,凉了双手。想易安之傲骨,之英华,之才气,我默默决定了以后的路该怎样走,就像手握长枪,身着重铠,跳上马鞍那样坚定。

相信《读李清照的《武陵春》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春有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