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莫言的欢乐读后感

莫言的欢乐读后感

游乐园里欢乐多。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游乐园里欢乐多,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11月8日星期六,德州晚报组织我们“积极表现小记者”去了德州游乐园游玩,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到了许多的快乐和道理。

到达游乐园后,我们玩了逍遥水母、咖啡杯、旋转飞椅。印象最深的是旋转飞椅,当看到这个项目时,我就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不就是我5岁那年因为玩它而曾经吐得昏天黑地的“旋转飞椅”吗,至今想起当时的情景还 心有余悸。可转念一想,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难道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吗?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坐上了飞椅,刚一上去,我就闭上了眼睛,心里在暗想,想要完全克服心理一陰一影还 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时,耳边响起了李博宇的声音,“刘晓鹏,睁开眼,你能行的。”

听到朋友的鼓励,我慢慢地克服了心中的恐惧。随着飞椅的转动,快乐的感觉涌上心头,自己仿佛翱翔于天际,又如置身于波荡起伏的大海中。

这次活动,让我发现自己长大了,尝到了困难克服后的快乐感,同时友情的鼓励也增进了我跟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是一次难忘的欢乐之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午夜游乐园》读后感300字


暑假的时候我读了《查理九世·不可思议事件簿之午夜游乐园》,这本书主要讲述了DODO探险队一行人因为一个传说,在午夜时分,废弃的游乐园会突然灯火通明,甚至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而来到了荒废已久的午夜游乐园一探究竟。通过电脑注册会员,DODO冒险队勇敢地踏上了驶向“黑暗深渊”的幻影巴士,探寻真相。

他们在幻影巴士上认识了瑞莎姐姐和中加人的小丑。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十二下,游乐园里古怪的童谣声响起,碰碰车、海盗船、旋转木马、云霄飞车等重重机关来到了带走四个小孩的旋转摩天轮。后来才知道多年前游乐园未废弃时,一伙贩卖文物的团伙利用摩天轮景观舱进行非法的交易。因为一次意外,导致小孩子们进入到了交易舱,错误的开启了装文物的盒子。盒子里涌出大量损伤大脑的有毒气体,孩子们在密闭的舱内昏迷不醒。文物贩子为了掩盖真相,转移了孩子们,这件事变成了一个悬案。后来经过人们添油加醋,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诡异的事件。最后因为这件事情,导致了游乐园的废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不畏艰难,用智慧的力量战胜困难,度过难关。

欢乐公主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小时候,幸运的我曾经在电影欢乐公主中扮演过公主欢欢,这是我最珍贵的回忆。
题记
五岁时我在与全国300多名小朋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出演了我国第一部儿童音乐剧《欢乐公主》中欢欢这个主角。
虽然影片中的公主是欢乐的,但是拍摄的过程却是艰苦的。
那是在北京高尔夫球场的一场戏。眼看寒冬将至,草地已经开始枯黄了,再不早点拍就没有绿茵茵的草坪了。但是当时的我正发着高烧,妈妈心急如焚的对我说: 孩子,走,咱们去医院!到医院后,专家医生给我开好了药又挂上了吊针,然后,我们乘车直奔高尔夫球场。好不容易到达了目的地,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无 论导演叔叔怎样请求,都无法进入球场。
当时,我不知哪来的勇气,也许是公主的使命启发了我。我让妈妈举着吊瓶,自己用手摁着针头,大胆地走到了经理叔叔的面前说:叔叔,您就让我们进去吧,我 们排戏多么不容易呀!听完我的话后,那位叔叔也感动的热泪盈眶,连声说:真没见过像你这样坚强的小演员!居然破例让我们进去拍摄了。导演高兴地 连声夸奖:像个公主!像个公主!
我喜欢剧中欢欢公主的角色,不仅仅因为公主高贵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真诚的心灵。
剧中的欢欢,有百灵一般的歌喉。欢欢的天才表演被一位编剧发现了,随即欢欢一夜成名,成了万众瞩目的小童星。当她被媒体包围,与广告商签约的时候,她用装 病,改歌词等方式来表示对老师的思念,对同学的想念,对学校的依恋。最终欢欢放弃了歌星的光环,又开始了平静的生活。
历时四个星期的拍摄完成了,心情格外轻松。第二天早晨起来,冬雾弥漫,眼前出现一幅奇景,那青松的针叶上,凝着厚厚的白霜,像是一束束洁白的秋菊;那落叶 乔木的枝条上裹着重霜,宛如一株株白玉雕琢的树;垂柳银丝飘洒,千姿百态,令人扑朔迷离,恍惚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经历了严寒的树木如此美丽,仿佛在昭示着影片的成功。工夫不负有心人,这部电影被评为100年来(1905- 2005)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在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给了我欢欢公主的快乐,智慧,勇气,和一颗水晶般纯洁的心。这是我一生的财富,也 是我永远的光荣。

我的乐园


在你的童年里,你有一个特别舒服.温暖的乐园吗?我就有这样一个待着就不想走的乐园,你们想知道我的乐园在哪儿吗?它就是我的小房间。
我的小房间是我的乐园,乐园里有我的心肝宝贝,那是窗台上的一株茉莉花,它乳白色的小花瓣散发出阵阵幽香,飘溢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书柜里藏着一片知识的海洋。在那里, 我 可以欢乐地遨游:奇妙的想象作文令我仿佛身临其境;小发明家的发明令我赞不绝口;大作家的著作令我甘拜下风我总会孜孜不倦地在书海里美滋滋地遨游,我的书越来越多,我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
在我那欢乐的乐园里有一只可以坐在上面跳的大气球,它长着两只细细的长耳朵。我在学习之余,总会拽着它的耳朵,把它当做坐骑,跳遍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边跳边吃着美食。我即开心又锻炼了身体,现在我每天都离不开它了。
在我那温馨的乐园里还有一张舒适的小床。床上有许多玩具,有:长江七号.美羊羊.毛绒绒的小狗 在我的心里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同伴。我喜欢与它们说话.游戏,让它们伴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这就是我的乐园,我在这温馨的乐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读《校园里的送水工》有感


今天我读了《校园里的送水工》,是谁在那酷暑里送来清凉之泉?又是谁在那清水成冰的冬天送来温暖之水?是我们校园里的送水工。
我们只觉得每天班级里有水喝,是理所当然的事。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原来送水工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无论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送水工人总是风雨不误,为的就是让我们在渴的时候,一定要喝到水。

送水工总是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忙忙碌碌在我们的校园里,一条湿漉漉的毛巾搭在他的肩上,汗水不断的从他们的头上流淌下来,浸湿了他们的衣服,每次都拿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在送水单上标注着什么。
这篇文章到处洋溢着对送水工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送水工热不只是给学校送水,他会给各个单位,还有好多需要地方送,他的这份工作虽然很辛苦,可是在他么面前显示的却是他灿烂欣慰的笑容。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学校为我们提供着这么好的条件,送水工人这么辛苦的送来水,我们不好好学习又能对得起谁呢!

读《在天然动物园里》有感


传说中的天宫是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而人间更有着令人神往的境界。秀丽的峨眉,险峻的华山,雄伟的泰山还有长在深闺人未识的五指山。你想知道五指山天然动物园里的奇观吗?那就请打开《在天然动物园里》这本书吧。
似鹿如察的黄掠把阿伯和我引进热带原始森林以后,他们又发现一只果子狸在树丛中觅食。阿伯拔出砍柴刀,摄手摄脚地钻过去,挥手一刀砍去,啪地一声,鲜血四溅。
我以为一顿佳肴到手了,就欢叫着跑过去。不料果子狸一弹,跃入了灌木丛。阿伯告诉我,砍中的不是果子狸,而是鸡血藤,四溅的鲜血是鸡血膝流的血,这种血可以补人血。它也象人血一样粘稠,但不是成的,是甜的。啊,鸡血藤会流血,恐怕小朋友们都是第一次听到吧。
我随阿伯进入了深山老林,看见了许多有趣的动物,有会飞的雨蛙啦,皮厚的黑熊啦,贪吃的野猪啦突然,一股腥风吹过,从潮湿的草丛里钻出来一条黑揭色的带条状花纹的大蛇。它足有三米长,拳头粗细,挺直半截身子,高昂着离地约一米的头,吐着红红的舌头,气势汹汹地向我逼近。啊呀,眼镜王蛇我吓得脑袋嗡地一下,一转身就朝小路奔去。这眼镜王蛇却象见了仇人似地穷追不舍。正当我即将坐以待毙的时候,灌木丛中杀出来了大救星,吃毒蛇的能手猿,这只像拦住眼镜王蛇,在它身边跳来跳去,趁蛇不备时,纵身一跃,一口咬住蛇的七寸,并将它活活地咬死了。眼镜王蛇咬人,檬吃眼镜王蛇。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生物界的相生相克,它保持了生态平衡,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发展。
我从懂事起就特别喜欢小动物,面对着这神奇的原始森林和天然动物园,我真想自己变成一个巨人,有着丰富的知识,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好来征服它。我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驯兽师或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驯兽机,把人的话翻译给动物听,让它们知道人的意愿,并为人类服务。到那时,我坐在大森林的控制室里,伸手一按红色电钮,森林里便回荡若一种清脆的声音,这时,成群的庞大的象便各就各位,用它们那粗壮而灵活的鼻子把一棵裸成材的大树连根拔起,整齐地摆在地上;我按动绿色电钮,那凶猛的狮子便乖乖地驮着货物以规定的速度运往指定地点,我再按动黄色电钮,以跑步冠军而著称的羚羊便背起邮包,旋风似地往各地送信、报纸和杂志;我又按动紫色电钮,以打洞闻名的穿山甲以最快的速度按规定路线打洞


啊,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世界上的一切动物都在为人类服务。我坚信这一天会来到的。

亲子共读《葡萄园里的珍宝》


【儿子】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一篇《葡萄园里的珍宝》,讲的是一个老农夫和他三个儿子的故事。

老农夫有一片广大的葡萄园,但他年老体弱,不能去葡萄园干活了,而他的三个儿子又很懒惰。老农夫临死前想了一个办法,告诉自己的三个儿子,葡萄园里埋藏了一批财宝,等他们生活困难时挖出来补贴家用。

老农夫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用锄头翻土三尺,也没有发现财宝,却把整座葡萄园精耕细作了一遍,这年的葡萄园获得了空前未有的收获。三个儿子终于懂得了老农夫的良苦用心。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硕的成果。联想到我学练二胡,由于平时我拉二胡的时间太少,只是在周六临上课前才多练几遍,所以每次上课老师检查作业,我总是表现最差。我就像故事中的懒惰儿子一样,而我的二胡老师每次用各种方法来督促我的二胡练习,有时是批评,有时是惩罚,有时是一小点进步后老师大大的鼓励,我渐渐地爱上了拉二胡。

【妈妈】

孩子从这个故事中能领悟到付出与收获的因果关系,虽然语句重复我帮他删了几句,但我感到很欣慰,故事的引导远比父母呆板、枯燥的说教易于孩子接受。

孩子从故事中懂得了道理,大人也从老农夫的“教子有方”中感受到教育方法的不同和由此产生的结果会有多大的差异。

前段时间,涛鸣从学校回家后向我提了一个小要求,“妈妈,我想摸奖,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卖部能摸奖,五毛钱一次机会,我们班的xxx花了五毛钱摸了一张价值十元的米米卡,羡慕死我了,我也想试试,你能给我两元钱吗?”涛鸣的话让我心头一震,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得当,会对儿子今后的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首先肯定并表扬了涛鸣不乱花钱、不背着父母私自拿钱的诚实行为。(其实孩子想花钱很容易,我们家有个储物盒里纸币、硬币很多,他自己还有存钱罐,但孩子回来先主动找父母“请示”,这说明孩子是很诚实的)。然后我给他讲道理,从事情发生的“偶然性”上给他讲,联系到电视上“中彩”几率,中奖人比例等,例子举了不少,但儿子却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一看此举不行,然后指着我家附近的小鱼塘对儿子说,“涛鸣,你不是曾经从那里捞着过一条 ‘巨鱼’吗?(他所谓的‘巨鱼’是自己用捞鱼虫的网捞上的长约15厘米的一条黑鱼)妈妈让你天天去捞,如果你天天能捞着巨鱼,那你就摸奖去好吗?(我知道凭他的网子和池塘中大鱼的数量,捞着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儿子很兴奋,真是每天中午放学后除了吃饭,就在小鱼塘边用网子执着地捞,“巨鱼“是没有再出现,小鱼却捞着不少,每天都有收获,这又让儿子产生了侥幸心理。“妈妈,大奖摸不着,小奖也行啊,我看着高年级的同学摸着xxx了”,现实中存在的诱惑让年幼的儿子内心已是按捺不住了。我决定给儿子钱,让他去试一下,儿子握着两元钱——四次的摸奖机会,豪情壮志地上学去了。

下午我在接涛鸣放学时发现他情绪很低落,我轻描淡写地问了问摸奖情况,“妈妈,什么也没中。”儿子回答得很无奈,我没有过多地说什么,因为懂事的涛鸣此时什么都懂了……。

菜园里的大枣树读后感


感恩于心,助人于行

在近一个月的寒假中,过新年、放鞭炮、走亲戚、做作业,充实的寒假中,我阅读了《我的多彩童年》一书,其中《菜园里的大枣树》感触颇深,文章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家门口的一棵大枣树带来的童年趣事和快乐。

作者在本文中讲述了童年时,自家门口菜园里妈妈默默种植和悉心照看,不仅为乡邻们提供了不少时令蔬菜瓜果,还给大家带来了便利和乐趣,尤其菜园里的那棵大枣树,尽管枣子还未成熟就被大家几乎摘完,作者和弟弟自家未能尝到很多新鲜成熟的大枣,甚至当别人作为帮助之举爬上枣树打枣时也只能尝到点点鲜枣,每到秋收季节枣子成熟时,这棵大枣树就为全村乡亲尤其孩子们带来收获的喜悦和乐趣,作者和弟弟更是乐于到大枣树下草丛中寻找又大又白的枣子,作者在最后还重点描述了在深秋的一夜狂风暴雨后,妈妈带着他们一起快乐检枣,村里的孩子们乐与其中,最后妈妈给大家分果实的热闹温馨场景。

读完全文,不禁让我走到我家后门外看着我家的大柿子树,也想起每到金秋时节,村里的乡亲们路过摘个尝尝,可能还带点涩味,仿佛看到爸爸举着一根上面绑着一把镰刀的杆子去捞树高处火红的大柿子时,乡邻孩子们来树下帮忙一起捡柿子的热闹画面,和文中一样的不管作文是打枣、捡枣还是分枣,到处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帮助,一个枣子、一个柿子不仅仅给大家提供成熟的甜味,更给邻里乡亲尤其孩子们带来秋收的喜悦和过程的乐趣,邻里乡亲的互帮互助、大人孩子间的亲情互动,果实采摘的无限乐趣,这些在孩子们看来是一生珍贵的记忆。

整篇文章中童年的回忆沉浸在甜蜜中,没有争吵,没有纠纷,只有爱的阳光的温暖,只有助人的乐趣的蔓延,还有亲情的雨露的滋润。童年,是美好的,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助人,是无私的,最受尊重的举动;感恩之心,是内心永恒的,最需要珍藏的美德。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话、网络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重要手段,最简单最质朴的交流成了现在的稀有之物,放下我们手中的手机、ipad、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让我们走入大自然,走入最基本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和互助,人与人之间需要直言倾诉、需要情感交流,需要亲情互动,需要无私的爱的帮助。当然,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我们即便在用新技术交流、没有近距离的互动,我们每个人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获得过爱、接受过帮助,每个人就应该提供爱和帮助,感恩于心,助人于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温暖。

《葡萄园里的珍宝》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葡萄园里的珍宝》这一篇文章,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山的南边,住着一个老农夫和他的三个儿子。老农夫有一大片葡萄园,葡萄园里有紫红色的、甜美多汁的大葡萄。老农夫体弱多病,在院里干活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他的三个成年孩子却十分懒惰,园子一天天地荒芜了。临终前农夫对三个儿子说:葡萄园里有一批珍宝。单个儿子立即找来锄、犁,挖的挖,耕的耕,他们没有找到财宝,便垂头丧气的回到家。第二年,葡作文萄园里生机勃勃,大丰收了。他们把一部分葡萄拿到镇上去卖;一部分酿成葡萄酒,转了一大笔钱。他们终于懂了父亲的苦心,从此他们就勤快了许多,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用心去种葡萄,过上了富裕而又幸福的好生活。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多少付出,就有所少收获。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硕的成果。付出就是快乐,每个人的成功都在于辛勤。就像学习一样,我付出,我收获;我辛勤,我快乐。蚂蚁爬树不怕高,有心学习不怕老。

读《失乐园》有感


读《失乐园》有感(一)

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机会把读书笔记整理出来,今天闲暇便决定把它整理出来。

名字很有趣,一直想要拜读一下,于是下了电子版的小说。《失乐园》是当代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的作品,作品讲述的是一场悲剧性的婚外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当代日本人的种种心态。本书在日本出版后曾长期雄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上演后更是家喻户晓。

从《失乐园》中让我产生了一丝疑惑,是追求真爱重要?还是为了父母维持现有婚姻重要?本书显然侧重于前者,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似乎更多人会选择后者,而本书描写的背景恰恰是日本,为了如三月樱花般短暂的美而献上死亡做为祭品是日本人特有的性格。 书中运用大量笔墨来描写心理活动和性行为,性行为的内容占了差不多80%,写的极其细腻而唯美,读起来虽感些许色情,但联系起当时背景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日本都市生活和日本人对婚姻自由,性自由的种种心态。男女主人公并不是因为缺少关爱而去寻找外遇,他们既厌倦家庭又留恋家庭 ,他们做出的所有姿势,都是不知如何自卫的自卫,是生命最后的激越阶段的背水一战。

性,并没有那样不可言说,它象征一种自由,也象征一种回归。为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性,我把同名电影看了一遍,还看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书虽然还没看完不过确实了解了一些关于性的知识,远比我们想象的那样狭窄,性其实宽泛的很。而电影,拍的要比小说含蓄的多,大量色情部分并未完全拍出来,结尾也以一种比小说开放的形式结束,以唯美的视角展现司空见惯的婚外恋主题以及影片深层叙述所揭示的人的生存悖论。

正如作者所说,我写的不仅仅是婚外恋的问题,我关心的是爱的转变。在不同时间段里,爱也在不断的变化,没有永久的爱。我写的是人的本性,以及真实的感情的变化。人们受到的传统教育是,爱一个人就要对他全心全意,事实上,你不能否认变化也是一种真实存在。

读《失乐园》有感(二)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日本的小说《失乐园》,里面有很大段的性爱细节描写(性这个东西,对于女人来讲,文字比画面美)小说讲的是两个中年人偷情的故事,他们彼此更加贪恋对方的身体,最后迫于社会和内心道德的压力双双殉情(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他们殉情的唯一原因,他们殉情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对自己熄灭而又复燃的激情的不舍,却又没有找到延续的方法,日本人是不是有通过自杀追求永恒的心理传统?)

我这两天又把这本书翻出来看,被男主角妻子的一段独白打动了"我想了很久,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像一个沙漏调转瓶口后,你本来给一个人的爱注定会流向另外一个人,可是当初究竟是谁颠倒了瓶口呢,是你,还是她?或者究竟是我?我一直以为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会陪你一直走下去,却哪里知道,原来走了这么久,只是陪你去接另一个人而已。

读起来很伤痛呢,可是我并不真正的同情这样的伤感和苦楚,也许伤痛之于文学或者艺术是一种美,但是之于生活却是苦楚。

失婚的确是一种伤痛,我们接受的教育是爱一个人就要全心全意,可是结局已经改变了,我们浑然不知道如何面对出发时的心情,可是变化本来就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不希望有变化就忽略变化的存在,或者否定变化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那么我们要修正的是我们出发时的心情,婚姻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方式,也不应当成为给予我们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我们都和男人一样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人生倒在失婚这样一个小小挫折面前,法律和道德都没有阻止我们从新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为什么要束缚在自己内心的狭隘里。

昨天刷朋友圈,发现一个和我同龄的朋友离婚了,她结婚很早,不到20岁就生了孩子,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我刷了她近一年的朋友圈,发现她已经从曾今的愤怒,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自己全新的人生。如果是以前,我也许会发一些鼓励和安慰的话给她,但是现在我不会,婚姻是私生活,外人没有评论的根据也没有评论的必要。失婚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挫折,就像高考没考好,驾照两三年都拿不到一样,它只是一个挫折和伤痛,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这些挫折和伤痛变成人生不可逆的损失。

读《失乐园》有感(三)

为什么久木与凛子选择双双赴死

木兰 至臻

电影画面很美,让人感到一种灵肉合一的美好,毫无低俗、猥亵之感,这才是真正的、纯粹的爱情,才是高超的艺术作品吧。同样的题材,有人写成了色情小说,有人写成了传世之作。同样的作品,不同的人看了感受也不同。余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不论作者还是读者,能与一般人不同,全在境界与发心。二流作品让人看到国民性,一流作品让人看到人性。每每接触人性深处的那片黑暗时,我都会因为能量不足以驾驭而心生恐惧。好在这部作品表达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非罪恶。看到主人公因追求幸福而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最后为了保住这种极致的幸福而选择赴死,满心惆怅,为之惋惜,并甚为所惑。

可能大部分观者会产生与我相同的感受,既然为了得到这份爱放弃了一切,冲破了一切枷锁,为何不就此长相厮守,反正所居之处已远离尘世。起初我百般不解,细思之后才觉得这就是名作的高明之处。

一、人本能痛苦的释放

既然如此悲剧的结局会让人痛心,那不如反向思考,如果结局是很多人期待的圆满,那这作品的境界未免太低,只是一个简单的婚外恋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只能反映出一般的国民性而非人性,作家的写作手法再差一点,可能只反应出人性中自私贪婪的一面。"性本善"与"性本恶"的辩题,自古至今争论不休,比起"性恶论"我更尊崇"性善论",进一步想,可能善恶是人性的两面。但观之所有伟大的作品,不管借何题发挥,主题一定表达了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对人性善良一面的赞扬,无论结局是喜是悲,所用手法是正面褒扬,抑或反讽。就像本书,写的是人性本能的欲望,但他们的死反映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哪怕他们的行为被社会伦理道德界定为自私、不道德,但他们只想追求纯粹的幸福,而非自私的占有,满足贪婪的欲望。

凡事重心不重相,人们约定俗称的道德只能算是"人道",而非"天道",看似合理,若追本溯源,只是统治阶级用来安定民心,教人做奴才的。大道无形,怎会被具象的制度规划出呢!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相较之下,压抑了很多人性的本能。那为何会压抑本性的生活规矩是合理的、被社会所接受的,而追求个性,释放本性的行为就会被视为异端?这是文化对人意识长期浸染的结果,难说是非好坏。但不得不承认追求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当合理的,并且大有益处。西方的"文艺复兴"、我国的"五四运动"都在追求个性解放,结果造就了一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也指出,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性本能未得到满足会造成相应方面的人格缺陷,他虽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但是他着重强调了"力比多"才是推动人格的向前发展的内驱力,也就是"本我"阶段的重要性。两位主人翁的选择正是对被压抑的本能需求的释放,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顺应本能自由发展的生活方式才是所谓的"天道"?试想自然中无意识的植物,无人去修剪,自由生长,这难道不是顺应"天道"而生吗?

但是顺应本性的生活方式在被法律、道德规范过的社会是不被世俗所认可的,做出此等选择的人也是不被现世所接纳的,甚至被大众看做异类。很多人会在诸多不被伦理道德认可的事件的充斥下,感叹人性的复杂。但我却反而认为,这些被视为各色人群的怪人的人性才是最简单的,复杂的人性是被社会规范改造过后的人的。真正让我们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写到这里,我明白了开篇引用的那段话里所谓的"怜悯心"从何而来。他们并不是怪人,只是比俗人多了一些执念,更想要追求本性中才有的纯粹,对人类这种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多了一些坚持。人根本上是动物,动物的本性怎么会复杂呢?正如真理永远是最简单一样,人的本性亦如此。而这种坚持需要对抗世俗眼光的莫大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没有他们勇敢,我们宁愿被世俗同化,随大流地行事,而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虽说是为了自身,但是正是因为有这类人的存在,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人之根性,让我们明白"我们生之为幸福而来","应该追求现世的幸福".对他们,我们没有理由另眼相看,应该多加怜悯,他们行为的影响在某种高度上并不逊色于为推动社会发展而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

二、爱到极致非有死亡不能成全

戏剧分三类---悲剧、喜剧、正剧,而这三类中,最能引起人心灵震撼的非悲剧莫属,这是由人本性所决定的,因为人潜意识里压抑的是不愿回忆起的痛苦而非欢乐。我能够理会作者的说法,完全把死亡看成是一种消极的事物并不正确。物极必反,变化时刻蕴含其中,当它达到极点之后除了下降别无他路,要想留住这种极致的幸福,就只能让它在此刻结束。大多数人都认为"生"是一种追求永恒的好方法,古有秦始皇东巡蓬莱求"长生不老术",今有各种科技助人留住青春,其实生死只是人存于世间的两种形式,应该具有相同的功能。相对于漫长的生,死亡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方法,是事物为了能够留下一种强烈印象的方法。从我们自身来说,亲人的离世往往能使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成长,能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当年的音容笑貌。他虽然已不在人世,但是在他的死在我们心中铸就了永恒。有时"生"做不到的事,"死"却能很巧妙的办到。这使我想到《山楂树之恋》中那句感人的字幕"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在最美好的年纪里老三跟静秋相遇,我臆测静秋日后对丈夫的爱一定不会抵过对老三的,但怎奈世事无常,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老三就这样去了,给静秋留下了一辈子的回忆。在她日后想起他时,永远是他潇洒帅气的样子。死虽拆散了这对鸳鸯,但生的结局就一定是好的吗?爱情与婚姻不同,没有永恒的爱情,即便是最炽热的爱也会因婚后浸泡于日常琐事而渐渐变得乏味,到头来,相爱的人只会成为生活的伴侣。就像《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一样,两个接受了先进思想离家追求纯粹爱情的恋人,他们的爱情最后还不是抵不过生活琐事的打磨,导致两人相看却生厌。一段感情在最纯粹的时候选择结束,就像蝴蝶在最美的时候死去一样,留下的永远是最美的样子。如此想来,也就不再为他们选择殉情而感到可惜,反而觉得这或许是最具智慧的选择。苟且偷生,长相厮守,那是俗物才会做的事,他们的爱虽源于动物的根性,但追求已超过基本欲望的满足。能真正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思想所达到的层次定非普通人所能及。一个人的修为达到一定层次之后,便真的不会再有悲喜,任何事在你眼中都会是完美的,哪怕是死亡。

追求个性解放是值得提倡的,但任何事物存在必有其合理性,社会伦理道德存在了这么多年,我相信利是大于弊的。最起码,对于我自身来说,它能助我进行自我改造。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可能没有那么多勇气与执着去追求那些纯粹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去做那些小众,在大环境下规矩地生活也能获得不一样的幸福。我们生是为幸福而来,不同的人追求不同,但一定会有一种幸福属于我们。放浪不羁、追求本性的人与被社会制度道德改造后的人,我觉得无法去评判优劣,他们的处事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能因为本书反映了被社会伦理束缚的人的反压迫,就全面否定社会伦理道德的正面作用。两个人要追求的这种纯粹的幸福,光双方愿意放弃一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成全,他们二人也是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在一起的。片中久木妻子大度地牺牲自己,成全他们二人,提出离婚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被社会制度改造后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去包容那些追求本性的人的行为,社会可能也无法安定。不论从久木与凛子的殉情,还是从久木妻子的牺牲上,我都看到了不同追求下人性善良的一面,我想只要我们都向善而生,那么追求不同又有何关系,世界正是因为大家各自的不同才如此充满生机,生活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造就的境遇才使人觉得值得来人间走一遭!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游乐园里欢乐多”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莫言的欢乐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