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一只小鸟的读后感

一只小鸟的读后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6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这是一本当代作家王小波著作的书。他的小说风格独特,他的杂文“黑色幽默”充满智慧和理性,让一代代青年人视为精神偶像。书是父亲从图书馆借来的。这个书名一下就博得了我的眼球,而其中作者描述这个关于猪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所在的生产队里有一只奇特的猪。它又黑又瘦,双眼炯炯有神,跳得过猪栏,还跳得上猪圈的房顶。它本该被劁掉,但它嗅觉灵敏。一闻到劁猪刀的气味便会叫,人们拿它也没办法。它还会学汽车、飞机的声响,十分逼真。因此作者十分敬佩它,亲切地称它为“猪兄”。有一次,它学叫了工厂中农民们换班的汽笛,扰乱了农民的正常作息,成为了“破坏春耕分子”。但当指导员带人来杀它时,它却撞出包围圈,潇洒地跑了。

阅毕,我对这只猪有了一丝敬佩,相对当时作者枯燥的生活,也似乎理解王小波称它为“猪兄”的原因。它聪明、冷静、警觉、勇敢。但我认为,它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敢于命运抗争。作为家畜的猪,它不像其他猪一样甘于吃与睡,最后被宰掉的命运。它也不愿顺从被劁掉,丧失骨气。它想当的是一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野猪。不受管辖、不受命运约束,它要的是自由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反观我们人类,虽然处于生物界的顶端,但相当一部分人随大流,没有活出自己的精彩。“猪兄”有理想,有追求,有拼搏的勇气,有向命运挑战的决心。而这些,相当多的人并没有做到。“猪兄”虽然只是一只猪,但在这些方面,却远比一些人类伟大,也比一些人活的潇洒。有的人心甘情愿地活在他人规划好的生活中;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却不去做一丝改变,而是听之任之;有的人明知自己的命运改变就在这一瞬间,也不为自己的将来去奋斗。这样看来,“猪兄”在精神上的确比不少人伟大。

现在 ,我们初三学生即将面临是提招考试和中考。我们应如“猪兄”一样,不仅仅学习巩固课本知识;还要给自己树立目标,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激励自己、战胜自己,为实现现阶段目标而努力。

“猪兄”教会了我不少道理,让我明白了我应当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它只是一只猪。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吴伟华

书是一方草地,是一片树林,是一条小溪,疲劳的心灵可以在里面栖息。

为了全面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校园"氛围,我园于2015年11月25日开展了以"悦读,悦生活"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交流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结合工作,率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读一本好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描述,就是"掩卷沉思"后的"恍然大悟".王小波有篇寓言式的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讲述他年少下乡插队当知青时的所见所闻。那时,所有的猪都被大队统一喂养、管理,在集体猪圈里定时吃、睡,又定时被送进屠宰场,生死等等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好,完全用不着猪倌们思想或操心。几乎所有的猪都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听凭人类的主宰、安排,其中唯有一只猪特立独行,不服从这种主宰。它冲出猪圈,爬上房顶,在人们的追赶围捕之中,又冲出重围,跑进深山,终于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猪——并且日后从它嘴中竟长出了尖利的獠牙。

当时读罢这篇杂文,我不禁捧腹大笑:这的确是一只具有个性的猪,是带有王小波色彩的猪,或者说这篇寓意深刻的杂文,就是"夫子自道"——写王小波自己。我们虽未经历过"文革"那样的特定年代,但可想而知: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行动上的标新立异了。

但是这只猪没有,这位被作者恭敬地称为"猪兄"的猪,像一个游走江湖的侠士,用幽黑的目光划开猪类世界的漆黑帷幕,走着一条自在的燧石四溅的路。这个猪类世界的觉醒者,它的不同凡响表现在:像山羊似的敏捷,像猫儿似的轻巧,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刷新猪界的跳高记录。对于人类的不合理的举动,它坚决说不。准确的说,这已经不是一只普通的猪了,而是那个特定时代年轻人梦想突破时代的一种寄托,一个理想的化身。可是,正当的权利和欲望一旦不能有正常的发挥途径,往往就走向对抗,走向破坏,就像这只猪一样,其行动肯定不能被当时的环境所容忍,其命运也就很让人担忧。劫难是注定的,所谓枪打出头鸟,缩椽耐朽,猪兄由于学汽笛叫因此误工扰乱工作时间表。于是,一场杀身之祸,从天而降。但是猪兄没有死,而是逃逸了,它不会再吹自由的号角了,但它仍然特立独行。作者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光辉地活着,是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明亮的结局,是作者的文化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

读完这篇杂文,我想了很多,甚至有种战战兢兢的感觉。经过几千年的筛选净化,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独立精神已经够少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甚至喜欢被人设置,并且对于这种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所以中国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说成是缺乏个性,没有创造力。但这是学生的错吗?那些还没有被世俗同化,独立意识刚在萌芽的学生,难道就该变成循规蹈矩的只会遵守规范的木偶吗?

我们的教育对所有学生都规定了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不管你个人的天赋有什么特征,不管你的大脑结构是不是适合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你都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学校的要求背书、背公式、做练习题,最后以出色的考分为学校争得荣誉。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一定会受到歧视,一定会被学校、老师、家长宣布为不堪造就的废物。

可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呀!每个人都具有他独特的特殊禀赋或者叫做天性。记得丰子恺有一幅漫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老师常常就是这样武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我们应该意识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仅是一个有关人格尊严的伦理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生理学问题。一个人的长处在于运动智能,我们却要求他非得学好几何学不可,另一个人的长处在于音乐智能,我们却要求他写出一流文章成为一个杰出作家,这样的要求不但没有道理,而且无知。我们既然不要求一棵杨树长成柳树,不要求一棵松树长成柏树,那么每一个学生就都有权利按照他自己固有的天性和禀赋发展自己,展现自己。

作为教师,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的思想应该具有前瞻性,不要老是想着去设置我们的学生,他们不是有着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得到最适合他的天性和意愿的发展,就是让他在发展和成长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而不是给予与他的天性、禀赋和意愿相抵触的干预。

因为这个缘故,我欣赏那只长出獠牙的无所畏惧的自由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_8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800字

特立独行,总有点招摇过市的感觉,这跟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多少有点冲突,在讲究大一统的集权社会里,标榜独特是件痛苦的事,要承受来自组织体制的压抑,也要经受避不开的世俗双眼的炙烤。

一只猪的特立独行,需要冒着吃枪子的生命危险,一个人的特立独行并不比这只猪安全多少。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者,字里行间渗透着反抗和不屑,他以自己的视角,真实而坦诚的告诉众人,他不喜欢什么,为什么,他喜欢什么,为什么,完全一副讲理却又满不在乎的姿态。

文集中大多是点评类文字,有的是别人约稿,有的是对别人作品的点评,还有一些是对自己作品的作序和对读者反馈意见的回应,文字流畅有序,说理生动有趣,结论理性幽默,明明逻辑推理清楚,却对结果一笑而过。读来总感觉有种,任何人都别想在我王小波这里讨到满分的任性。

就好比,你来请我吃饭,我先告诉你,什么是我绝对不吃的东西,什么是我喜欢的东西,不管你同不同意,你想请我吃饭,就别拿些我不中意的东西出来恶心我,之于你干嘛非要请我吃饭并不在考虑之列,权当你钱多烧得慌,自找不痛快。

特立独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视角,保持生命的独立和自由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重复单调的人生程序,在更长远的时空里都可以被归纳法隐灭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只有那些与众不同的异类才会因不同而长久的存在下去。

生命本该不同,却被诸多的设置圈养成相同的模样,这个是王小波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将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给放归山林了,给了它应有的自由。

猪的命运是由人来掌控的,人的命运却由不得人自己掌控。面对栅栏面对牢笼面对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设,你是选择束手就擒还是起身反抗,又或者即便反抗不了,也敢不屑于这些束缚,保持一份自己的原则和独立。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还是坚守自我,独立思考,这恐怕不是王小波所能教会你的。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周小马

对王小波,此前有听说过,但是印象不深,对他的印象应该只停留在《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作者上面,听人说起过他,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其他方面更是一概不知。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室看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封面的作者是王小波,书的封面还有一句话:去世20周年纪念版。

心想,这人什么时候都去世20周年了,可他的书我还没有看过,他的写作风格我还没有体验过,他的犀利文笔我还没有见识过,我得好好看看!

对“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个名字特别熟悉,总感觉我们似曾相识,可又说不出源头。直到晚上翻阅手机,查看微信朋友圈,才恍然大悟,噢,以前关注过一个新媒体(微信公众)大咖,他的名字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是不是灵感来自于此呢?

本人有一个缺点,求知欲(也叫好奇心)特别强,于是说做就做,在网上搜索“一只特立独行的猫”,竟然还有一款游戏也叫这名,总之不管怎样,这些名字由来的灵感必然是来自于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毕竟这个名字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和周先森通电话,讲到我正在看此书时, 我们还互相调侃,看完之后,也要写一篇“一只特立独行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书不是小说,是由多篇短文合编而成,有王小波以前的发表,有获奖感言,有为书做得序,总体来说就是在出名之前自己写的一些小日记,哈哈哈哈

不知是资历浅薄、学识不足还是静不下心、看不进去,总之,书没能看完,但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一篇我是确确实实的看完了,因为它就在开篇第一页。

篇中,讲的是农场里的一只猪,不愿意让自己成为种猪,背负传宗接代的使命,也不愿意成为肉猪(一种阉过的猪),好吃好喝享受一年,就成为他人口中的食物,它有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只自由自在,特立独行的猪!就算最后都要归于黄土,也一生足矣!

看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想到了自己,猪都尚能特立独行,为何我们不能做到独一无二呢?其实,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如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可是,我们总是忘记了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着他人的步伐,如学生时代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看着有人考研,就跟着考研;看着有人参加公考,也报名参加;看着有人出国留学,也报考托福雅思··············到最后,我们看着的人,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们依然还在看着········

有一个成语典故:邯郸学步。

战国时候, 一个燕国的年轻人,听说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潇洒优雅,非常好看,于是带上盘缠,不远千里到邯郸,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

他带上盘缠,跋涉千里,赶到赵国,踌躇满志地准备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在大街上,他看着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看得他眼发花,脚发抖,不知该怎样迈步子了。于是他决定跟在一个行人后面摹仿,人家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赶紧迈右脚。但他的两只脚没有协调好,差一点把自己绊倒。

这个行人走远了,他又跟在另一个行人身后亦步亦趋地学走路。别人走得随意优雅,但他学得磕磕绊绊,引得街上的路人都把他当做怪人,停下脚步看他,甚至还有人捂着嘴笑他。

就这样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的盘缠眼看就快花光了,他只好准备回家。此时的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姿,而且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忘了,竟然迈不开步子走路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四肢着地,爬着回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忘记自己的独一无二,盲目的仿效学习,结果丢到了自己本来的本领。是不是后悔莫及!

其实,学习没有错,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用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让自己做到真正的特立独行,独一无二!

如果完全照搬硬套,就会落得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下场,什么特立独行就更是遥不可及了。连一只猪都懂得的道理,难道我们还不能醒悟吗?

2017年8月23日笔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500字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只觉得晦涩难懂。也许是自己是一个学习理科的人,但是,王小波曾经与我一样,却在文学方面深有见解,让我如何不佩服!

一方面源于兴趣,愿意求知,另一方面,王小波家庭环境,有较好的学术氛围。虽然经历文革时代,王小波敢于表达自己,批判社会。在中国社会中,人人避而不谈的同性恋性,对于他来说是必须要讨论,而且是很重要的,不愿意谈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

而我认为王小波与这本书的名称很相似,只是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而已。其实,我们中国并不缺乏人才,更多的是人才表露不出来,畏惧,总是将自己的质疑保留下来,没有质疑,又何来创新。即使真的有一个人说出来了,其余的人更多的是附和,并不敢付诸行动。

于本来说,是典型的听话,不敢反抗别人的人,所以如今我仍旧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所要说的并不是要做一个总是找茬的人,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判断力,不要总是随大流。感悟更深的是,我应该将自己的知识网涉及到各个领域,充盈自己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创造奇迹或许只是一个传说,至少我的孩子们还有机会!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已是作为母亲力所能及的事。

这本书呀王小波所传达的些许观念我还理解不了,希望在我以后还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其中的道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_16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600字

《你果然很有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读的书呢,不是特别多,应该说很少。于是,我判断一本书好坏的标准非常功利,比我交朋友的标准功利多了。如果读完一本书,我的三观受到震动,哪怕是微微的修正,我就认为它是一本好书,于是见人就推荐。
有人说:好的阅读是个摧毁三观又重建三观的过程,这句话我是同意的。一本书的阅读对我的三观没有启发,没有给我看问题的新角度,如果能开阔我的眼界,让我见识另一个世界,我也觉得没白浪费我的时间。
我的一个男性朋友,特别喜欢看网络武侠小说。我就问他:你看网络武侠小说,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说:我看书没有什么目的,我就觉得这本书让我开心啊,开心我就继续看啊。
我想:让人开心,应该算是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吧。如果一本书既对读者有用,又能让读者开心,那无疑是一本好书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一本有用又有趣的好书。
就书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言,已经被读者模仿,当作社交用户名注册个精光。一只特立独行的猫,一只特立独行的狗,一只特立独行的牛,就连一只特立独行的鸡,都注册不到了。我真恨自己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要不然12生肖,好歹也占一个吧。
在没有读王小波以前,就听说他有趣,还有那句:一想到你呀,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一个男人既浪漫又有趣,那他的文字也不会乏味。
最近在上下班的地铁里读完这本书。,一天,我的痔疮犯了,歪着屁股坐在地铁上,刚好看到“肚子里的战争”那篇,我在地铁上笑得像个傻子。那场景,就像是一个牙疼的人听了一个笑话,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吸气来减轻痛感。“肚子里的战争”讲的是:文革时期,医院没有专业的大夫,给人治病的其实是些工农兵。一个哥们做阑尾手术,在打开肚子之后,几个大夫几个小时在肚子里翻来翻去,没找到阑尾。这个哥们被人翻的不耐烦,于是撩开了白布帘子,也帮着找自己的阑尾。
这是个很搞笑的事,当然有点可笑可悲,这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系。如果想知道文革时期的那段“荒唐”事,不妨看看王小波的书。因为这段时期有点沉重,有的故事甚至能噎住胸口,难以呼吸,王小波却能将那段故事写的稍显轻松又能启发思考。
王小波的有趣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上。他很敢。敢写。他的语言很随意,对于我而言,像是没有经过遣词造句的考虑,就是想到哪说到哪的随意。这种随意造成的娱乐效果,幽默效果却恰到好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在“思想与害臊”,这一篇中,王小波讲了一个他在云南插队的老班长的故事。当时,但凡发表讲话的人,讲话时带上毛主席的时髦语录,才能显得有思想。老班长是个庄稼汉,想要有思想,但是最后却憋出:“鸡巴哩,地可不是这么一种 种法嘛!”
前几天,我和一个有官场背景的朋友讲到这件事。他给我透漏了一个八卦:某位国家级的干部在开工作会议的时候大发雷霆,指着部下的鼻子骂:妈的,你们怎么干事的?啊?你看看现在全国人民的舆论,都成什么样了? 我当时在场的话,我也会热烈鼓掌。一个“妈的”表现力十足,脏话不脏。这个老班长和这个领导都很可爱。
在“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也能见到王小波随意又恰到其分的语言特点。在表达自己的性恋观时,他说:“能和自己所爱的女人体面地出去吃饭,在自己家里不受干扰地做爱比较好。至于在街头巷尾勾个性伴,然后在个肮脏地方瞎弄几下是不好的。”我试着将这句话换成更书面的文字,但是都没有这个好。
本书的后半部分,对我来说是比较有用的。因为我最近在练习写书评。我对书评怎么写还是茫然混乱的。书评“海明威《老人与海》,《鱼王》,《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这几篇书评对我还是有启发的。虽然这几本书,我还没有看过,但是王小波让我看到一个写书评的角度。如果你凑巧看过这几本书,可以看看这几篇书评,如果你也想看看如何写书评,这也可以是一个参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600字


十年文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插队当知青的日子虽已远去,但是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影响却是巨大的,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位。
臭老九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并没有像今天这般深入人心,红卫兵批斗封资修的现象屡屡发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破坏与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无疑!
好吃懒做、胡吃闷睡、任人宰割使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猪的形象,但是王小波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的猪却是一只智慧的猪。作者通过描写人们对这只猪的生活的设置来体现人们对其它动物,乃至于人的生活的设置,古有斯巴达人对自己生活的设置,婴儿出现若体弱多病便被丢弃,长至一定年岁之后便离开父母到别的地方生存,这能说是对生活的合理设置吗?
王小波先生笔下的猪,是一只睿智的猪,它与别的猪不同,它的饲料是细米糠,它拥有与别的猪不同的习性,专政在它身上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它反抗绳索与杀猪刀,反抗强权是它骨子里固有的本性。年长十几岁的作者却恭敬地称之为猪兄,钦佩之情跃然纸上,作者对猪的生活的向往也正体现了他自己的生活的被设置的无奈,他羡慕这只猪的不受限制的生活。文章虽明说猪事,但却暗谈人世。
若我们都对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而不只醒悟,若做人处处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前进,那么我们又何妨不如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呢?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6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只小鸟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