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感恩的心读后感400字

感恩的心读后感400字

《心的菩提》读后感6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心的菩提》读后感600字"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热爱生活,努力奔跑——读《心的菩提》有感

今年的我已经是六年级的毕业生,各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争取考入东莞的名校,报了各种的补习班,所以我的家长也逼着我参加培优班的补习,我情不自禁地也加入了“追名校”的行列。在培优班里,高手如云,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拿不到第一。 我父母是很优秀的人,他们对我期望很高,然而,平凡的我很有可能无法延续这光辉。我痛苦,导致做噩梦,我茫然,导致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经常失眠,最后终于病倒了。病好了以后,我真觉得自己很失败,很强的失落感挥之不去……

直到有一天看了林清玄的《心的菩提》,作品中的主角是个小人物,他的生活就像遇见没有地图的迷宫,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恐惧不只是一点点,他稳住自己,告诉自己千万不能哭,要出发进攻,就不要惶恐,去发现雨过天晴的专注,每次要撑不下去、沉不住气,要记得深呼吸,微笑着前进,只留下雨过天晴的专注,一直到时间过去,路灯吹熄,也舍不得忘记,不断地努力,虽然到最后还是没有实现愿望,但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输,因为他赢了自己,他离自己的愿望越来越近……

看着看着,我的心微微颤抖,一瞬间我明白了一个十分简单而又重要的道理:冠军只有一个。这世界上,更多的是像我一样默默无闻、跑到最后也没有拿到冠军奖牌的人,难道因此我们就可以不努力、停步不前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人生首先是一场和自己赛跑的比赛,对手就是自己,只要在场,只要不停下来,继续努力奔跑,就会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会赢得自己人生的冠军奖牌。

回想自己的小学生活,虽然前四年无忧无虑,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地过去。可是到最后,我们换了新班主任,苏老师才华横溢,教学方法独特,对我们循循善诱,很快,我们和老师统一思想,站在同一条战线,我们并肩作战,互相鼓励,我们都变得向好向上,积极自觉学习,会心中有他人,会热爱阅读,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哪怕最终我没拿到第一,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时时提醒自己:偶尔做不了第一,也没什么大不了!这个世界上注定要有人比你更强、更高、更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奔跑。跑,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尊重,是对生活最为真挚和深沉的爱。即使竭尽全力,也跑不过别人,但一定会跑赢昨天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心若菩提》读后感800字


之前看连岳的文章写过这本书的推荐,加上前几天看凤凰网对曹德旺的采访,他对于和他同岁的特朗普的评价更是理性,他认为特朗普对于贸易战这个词的发明创造就体现了特别的智慧。出于好奇,就买来阅读。

曹德旺被人们熟知的是他的福耀玻璃和累计捐款80多亿,殊不知,这和之前看的褚时健老人一样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童年,包括上学也没上几年,但是后来做生意做企业都体现了强大的自学能力。

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为人处事之道,每次遇到困难总能因人化解和得到很多帮助。

由于其父亲有在日本当过布店学徒和开店的经历,后来在上海也做过生意,当曹德旺从学习辍学以后,就跟着其父亲做起了小生意,后来种白木耳,以及将白木耳运到江西卖赚取差价,直到后来白木耳被扣,欠款上千元(1970年)。这在那个年代对于他来说已经很绝望了,只好把孩子和妻子送到丈母娘家,并交代如果自己没过这关就让其妻子改嫁。

后来因为修水库房子被烧,工期滞后,没人会修板车,他硬着头皮去接下了任务,接近一个月埋头修车,最后分救灾款的时=时候少一个人,才想起他还在修车的事,最后教导员把剩下的一千多元的救灾款都分给了他,并且帮他找人开了证明,他去江西把白木耳扣押的事解决了。

另一件事是在井边冲凉,路过的人借他的水桶打水喝,他出于热天中午喝凉水容易生病而借口水里有水蛭并不能喝,而把自己泡好的茶拿来,还一起喝了酒聊了一宿,特别投缘。

原来那人是另一个农场的场长,第二年就把他拉到农场负责销售树苗,每年赚一万到三万,当时钞票的面值最大的是10块,所以床下面铺了厚厚的一层。

从销售树苗,让他有了一些影响力,得到了很多人的信任,为他后来合作承包工厂等埋下了伏笔。

和褚时健老人一样,在那个年代,做企业必须要和政府保持好关系和距离,做事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也体现出了曹德旺的智慧。

这个善于学习勤于事干的老人,公司上市以后也并没有挥霍财富和奢侈消费,前段时间的采访里甚至他自己淘汰的车也给他儿子再开几年。

我在思考为什么都要要读曾国藩,要读李光耀,要读富兰克林,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他们人生成就辉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贯穿一生的品德和自我要求,以及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

伟大背后都是苦难,是有道理的。价值观决定生活态度,这些逆境下的人生经历,也让他们发出了耀眼的光。

读《苦才是人生》有感:心的菩提


读《苦才是人生》有感:心的菩提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白岩松

喜欢白岩松的这段话,而读了《苦才是人生》一书后,感觉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整本书都在讲心的修炼,学习佛法,修炼心的菩提,让自己能更智慧地面对人生。

苦乐皆由心造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不执见、不痴迷,内心才能宁静。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世界,外在皆是由心造!

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自己,也爱别人,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对他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种善意的情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生活的很轻松,快乐、美好和幸福才会永远相伴。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学生、要与家长沟通、要与同事交流、要与亲朋好友相处,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真诚,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爱,也是就常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修心是一门技术

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

最后一句偈语与书友共勉: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情的菩提》读后感500字


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2007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境界。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情的菩提》读后感800字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点评】

所谓菩提的芽尖,指的是顿悟的开始,也是文中所谓的“清欢”状态。不管看过多少书,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作者能在文字沉淀了之后,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似一杯放在案头的泥水,拥有一种沉淀后的澄澈,而这种沉淀后的澄澈的价值是一杯清水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题目意蕴深长,含义深刻,很有吸引力。

菩提的芽尖


菩提的芽尖

董炳伊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点评】

所谓菩提的芽尖,指的是顿悟的开始,也是文中所谓的“清欢”状态。不管看过多少书,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作者能在文字沉淀了之后,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似一杯放在案头的泥水,拥有一种沉淀后的澄澈,而这种沉淀后的澄澈的价值是一杯清水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题目意蕴深长,含义深刻,很有吸引力。


黄昏菩提读后感


黄昏菩提读后感(一)

我喜欢黄昏的时候在红砖道上散步,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黄昏的光总让人感觉特别的安静,能较深刻省思自已与城市共同的心灵。但那种安静只是心情的,只要心情一离开或者木棉或者杜鹃或者菩提树,一回头,人声车声哗然醒来,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红灯里,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看清了这个大城市冷漠的质地。

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生活在这样的都市里,我们都是菩提树,拥有的土地虽少,勉力抬头仍可看见广大的天空;一棵树需要什么呢?;园艺专家在电视上说:阳光、空气、和水而已。还有一点点关心。

活在都市的人也一样吧!除了食物和工作,只要渴求着明澈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点点有良知的关心。

我们是像那样沉默的榕树一样渺小,最需要的是自在地活着,走路时不必担心亡命的来车,呼吸时能品味到空气的香甜,搭公车时不失去人的尊严,在深夜的黑巷中散步也能和陌生人微笑招呼,时常听到这个社会的良知正在觉醒,也就够了。我们对都市风格、人民品质的忧心是不是过度了呢?

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黄昏时,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我们极远极远,但我们一发出智慧的声音,他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然后我感觉,夕阳只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的染着,他的清明需要一些赞美。

每天我走完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声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之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黄昏菩提读后感(二)

菩提是佛祖何时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即使冥冥中也没有一点回忆,我想这对佛祖是一种亵渎、大不敬。为了赎罪,我常常想佛的智慧,菩提树下的冥思苦想以及慈悲为怀的宽容之心。于是菩提也就成为我心中的圣洁之物。

最早接触菩提是读六朝慧能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于学识和年青,对这种一切归于虚无的博大思想还只是似懂非懂。但一种向往,一种神圣,一种不可侵犯还是由心底升起。后来进了大学,学校在一座山的东麓,山上有寺,住持还挺有名,晨起锻炼,黄昏散步就经常光临,那时的山、寺皆不收门票,进的山门拾级而上,一步一级本身就是对佛的礼拜,于是就想对佛了解更多。读完《六祖坛经》和其它一些介绍佛教的着作,才知佛祖是在菩提树下悟道,佛教从此才发扬光大,菩提也就成为佛祖的象征,成为佛教的圣树。从此就有了对菩提的景仰。但生长于北方的我始终没有能见过菩提蔓妙的风姿。之后的多年虽也多次到南方,但一直都是独来独往,即使修的百年,换来的也只是擦肩而过,菩提对于我始终是一种无和梦。于是我想到了无提无树,无镜无台,本无一物,哪有尘埃?

这几年潜心工作,家庭幸福,生活美满,也不作他想。倒经常上网逛逛,偶尔去聊天室看看,不期遇一福建网友名曰:黄昏菩提,勾起我许多对佛的记忆。问名字2020来由,答曰:黄昏菩提名字2020来自于一次泉州之行,那次到开元寺是傍晚,站在菩提树下抬起头,看到透过树叶的夕阳格外炫目的美丽,菩提树叶与夕阳交相映衬,越发让人目不转睛,那一刻我就被震撼被感动了。当然没过多久夕阳西下后这份震撼人心的美就消失了。不过让我感动的是在消失之前的绚烂的美。所以我叫自己黄昏菩提,我希望自己接近黄昏的岁月能有一份绚烂,哪怕只有片刻,毕竟绚烂过呢。梦中的菩提何在?

人到四十体力明显不行,忙完一段感觉精气神都已没有,同事说出去玩吧,于是决定到八闽大地,那里有山有水有大海,有黄昏菩提,还有心中的圣树。南方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感觉挺好,就是太阳有点大。在集美游玩时同事都去游泳,我站在树下纳凉,远处鸥鹭掠过,海天一色,厦门大桥如长虹连接陆岛。近处同事在池中嬉戏,一脸笑容,一身轻松。导游过来问我为什么不去,我笑了笑没有作答,想能看到别人幸福也是一种幸福。导游指着我身后的树说:这是菩提树你认识吗?这就是菩提,我心中的圣树。来的突然我到显得很是平静,抬头看看树叶,摸摸树干,百年的承诺换来的并不只是擦肩而过,闭上眼睛我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几个女同事过来要合影,我站在中间,就站在菩提圣树之下,我微笑着,女同事也微笑着,镜头闪过,这一刻是否已凝固?我想佛祖的伟大,并不只是其大智慧,更在于他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而且愿意为别人去创造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佛的真谛并不是只无,还有有,给予。但佛祖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他把一切奉献给了他的信徒,没为自己留下任何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无。

在福建的日子,和黄昏菩提通了几次短信,但始终没有见面,很是遗憾。回来后我发信给她,说想念她,她回信说也很想念我。因为工作关系,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网找她了,她也改了名字2020叫踏遍清秋,但经常留言给我。前段时间她说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了一回。人们说闭上眼睛花儿都归于寂,对于她,虽远隔万里,未曾谋面,我还是能真实的感觉到她的存在。

昨夜刮了一场秋风,雨也下了一会,园林过处,落叶满地,湿湿的、黄黄的,身在其中,一园秋色,满眼清风。秋是收获的季节,秋也是感伤的季节,不知远处的菩提是否依然。

《菩提系列》读后感800字


能精通一件事、深入了解一件事的奥妙固然好,但如果不能,也不必因此放弃对它的追求与享受,只要心意常在,仅手执一壶劣茶,也能得到如同坐拥青山绿水、品味天下名茶的趣味。
就是心境吧,当你怀着敬意完全投入一件事情,即使不得其中要领,也能体味到它对你身心的润泽以及你心中由衷回报的感动。
读书携茶香,禅悦菩提叶
乍过三月,虽然时时感觉到余寒料峭,但数点雨声,至少被风约束住了。
窗外,阳光明丽,弥望的山水草木像涂了一层釉子,闪着玻璃光泽。我们的左手还挽着暮雪,右指竟然已触到了初春。
禅悦菩提,词句温婉。如沐春风,灵可遍洒。
这,应该是读林清玄先生的感受。
真正的奢侈,来源于体验过程中被给予的真实感动。
当作家丢弃了华丽的装饰,那才显现出了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真。第一流的作家,第一流的文字,必然是这样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也是这样:渐写到一流,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同一篇的林清玄,在不同人心中种下不一样的花。林清玄,他把男性的潇洒拿捏到位:我对你敞开了大门,但是看得透,看得全。
不过不要紧,只要你追随文字的步伐去感觉,每一瞬间都有时光的魅力。
林清玄爱世间所有美和淡雅,他的爱是写在流水上的一个字,那样含蓄,说出便流至远处。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的流淌。
心如流水,没有片刻的静止。
昔日辉煌,今朝温婉。一池碧水,温润如玉。斐短流长,波澜不惊。任他风雨,我自清玄。
携一缕茶香穿过混浊。跨过去,春天不远了,请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在岁岁年年花相似的初春,我轻吸口气,手指被那素朴的茶杯逐渐熨热着,浮躁却在心口宁静。愿意去相信他说的那些,期许的力量,温暖的存在。
一泓清水,
潺潺静流淌。
远离喧嚣内心静,
浮云不落尘埃。
文字平静隽永,
哲思清新玄秒。
清茶香味弥漫,
缓缓流入心田。对永恒的怀疑和坚定,有矛盾但不混乱。李小龙同样是位武林智者,从身体最直接的截拳道悟出禅理的高人。
作家是一手举着理想之灯前行,一面在滚滚红尘里死去活来的人。

《绿菩提》读后感800字


《绿菩提》读后感800字
我从小喜欢读书写诗,可惜一直独学无友,孤陋寡闻。自从2006年在华商网诗露花语注册,2007年参加中国桂冠诗社以来,陆陆续续认识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和诗人作家,大都是草根朋友,以写作自娱自乐,这也契合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训导。自从前年在西部网文学社注册以来,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诗歌散文中青年写手,他们在这金钱至上名利喧嚣的滚滚红尘中坚持着自己的清醒和孤独,写作不辍,自费出书,即使经济拮据,也毫不吝啬,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赵红娟是我在西部网文学社认识的文朋诗友之一,虽然由于她在渭南工作,很少切磋交流,但天下诗人是一家。诗人心灵纯洁如水明亮如镜,何所不容,何所不显。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歌的本质内涵就是真善美和自由平等博爱等人类共同的精神信仰。古人云:唯诗不可以伪。诗歌是写诗者思想情感和文学才能的综合反映,最能检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清代末期宝鸡大儒李棻在为明末清初名臣党崇雅诗集《鹃失啼》题写的序言中写道:诗以言志,凡身所履之地,与所处之时,艰难险阻,抑郁无聊,口所不能宣者,而诗皆足以达之,是诗为发抒性情之具,抑即为觇验人品之券也。意思是说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别人和后人评价诗人人品道德的凭据资料。(读后感)
赵红娟的诗集《绿菩提》表达了作者豁达的思想、高远的精神,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追求。她在《后记》中写道:不少人问我:为什么写诗。因为喜欢,所以表达。我就把自己活在一首诗里。我对许多朋友说我没有天赋,仅凭热爱!诗歌是关乎灵魂和心灵的艺术,真正的作品来自个体生命最隐秘的地方。我一笔一笔以直接和理性的方式,完成自己精神和生命的体验。她自谦地说:自己写了这么多似诗非诗的分行文字。如果某一句或某一首让看到它的读者重新调整生活的方向,或者输入攀登生活高峰的一丝力气,我很欣慰,便知足了。

勇敢的心600字感悟:勇敢的心


当我见到《勇敢的心》这本书,很有些疑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带着疑问翻开书。

原来书中讲的是一个名叫勇敢的心的少年,三岁时,因为一场风暴,大海吞噬了她妈妈的生命。从此,他就对大海心怀恐惧。再一次出海时,他的害怕被同伴耻笑,于是他决定独自出海战胜恐惧,而这次他意外闯进了禁岛。最终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本领与野人、野兽博斗,最终获得真正的勇敢的心。

我希望自己也有一颗勇敢的心!机会终于来了: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去常州市区,公共汽车真挤啊,我们慢慢向后门移去,拉着扶手站好。这时我发现在我们前面上车的、模样不怎么显眼的小青年在车厢里挤来挤去,最终他在一位衣着时髦、带着一个小皮包的阿姨身边停了下来。小青年站定后,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一张报纸装作挺认真的看报,但我发现他那怪异的目光在四周乘客的腰间移来移去,最后停在阿姨的小皮包上。他用报纸挡着,右手悄悄向阿姨的小皮包伸去我不禁着急起来,想大声喊叫,又怕被小偷盯上,不放过我;可看那位阿姨眉头紧皱的样子,又似乎有什么急事,如果她的钱被偷走的话,肯定是雪上加霜了再说了,我不是一直想有一颗勇敢的心,想做一名勇敢的男子汉吗?眼前不就是一次机会?想到这里,我费尽力气挤到阿姨的身旁。小偷正若无其事地继续偷窃,我忍无可忍,一把拉开报纸,小偷立刻现出了原形。车厢里一片哗然,大家一拥而上,抓住了小偷,一位叔叔拿起手机报了警。公交车停靠在路边,过了一会,警察来了,把小偷带走了。车上的人个个向我伸出了大拇指,都说我是好样的,听了的叔叔阿姨们的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的确,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到恐惧,但是,只要我们勇于张开双臂去迎接挑战,我相信勇敢的心会给予你伟大的力量。

《情的菩提》读后感500字2024


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2007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境界。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请静下来吧,找个空闲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吧!

《情的菩提》读后感800字2024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点评】

所谓菩提的芽尖,指的是顿悟的开始,也是文中所谓的“清欢”状态。不管看过多少书,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作者能在文字沉淀了之后,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似一杯放在案头的泥水,拥有一种沉淀后的澄澈,而这种沉淀后的澄澈的价值是一杯清水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题目意蕴深长,含义深刻,很有吸引力。

《文心》读后感600字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一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一精一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 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一交一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一习一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一精一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 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一习一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一性一。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一性一的一交一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一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一习一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读《凤眼菩提》有感800字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人

《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位花贩把自已照顾成一朵花那么细致与美

《凤眼菩提》用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

勇敢的心600字2024感悟 勇敢的心


当我见到《勇敢的心》这本书,很有些疑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带着疑问翻开书。

原来书中讲的是一个名叫勇敢的心的少年,三岁时,因为一场风暴,大海吞噬了她妈妈的生命。从此,他就对大海心怀恐惧。再一次出海时,他的害怕被同伴耻笑,于是他决定独自出海战胜恐惧,而这次他意外闯进了禁岛。最终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本领与野人、野兽博斗,最终获得真正的勇敢的心。

我希望自己也有一颗勇敢的心!机会终于来了: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去常州市区,公共汽车真挤啊,我们慢慢向后门移去,拉着扶手站好。这时我发现在我们前面上车的、模样不怎么显眼的小青年在车厢里挤来挤去,最终他在一位衣着时髦、带着一个小皮包的阿姨身边停了下来。小青年站定后,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一张报纸装作挺认真的看报,但我发现他那怪异的目光在四周乘客的腰间移来移去,最后停在阿姨的小皮包上。他用报纸挡着,右手悄悄向阿姨的小皮包伸去我不禁着急起来,想大声喊叫,又怕被小偷盯上,不放过我;可看那位阿姨眉头紧皱的样子,又似乎有什么急事,如果她的钱被偷走的话,肯定是雪上加霜了再说了,我不是一直想有一颗勇敢的心,想做一名勇敢的男子汉吗?眼前不就是一次机会?想到这里,我费尽力气挤到阿姨的身旁。小偷正若无其事地继续偷窃,我忍无可忍,一把拉开报纸,小偷立刻现出了原形。车厢里一片哗然,大家一拥而上,抓住了小偷,一位叔叔拿起手机报了警。公交车停靠在路边,过了一会,警察来了,把小偷带走了。车上的人个个向我伸出了大拇指,都说我是好样的,听了的叔叔阿姨们的话,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的确,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到恐惧,但是,只要我们勇于张开双臂去迎接挑战,我相信勇敢的心会给予你伟大的力量。

《我的心在跳舞》读后感600字


槐树和梨树 ——《我的心在跳舞》读后感

《我的心在跳舞》是徐鲁和翌平写的。

梨树的左边是槐树,两颗树应该是这么站立着的。它们与童年的旧居只隔了三条街,却是不同的世界,永和巷像石桥下泛起泡沫的流水,烦嚣而拥挤,河埠边波着密集的船,挤挤挨挨的全是茶楼,踩着滑轮车的男孩时不时地会从街头呼啸而过。路边的树站得笔直,却没有蝉声。这里大概住着许多的医生和教师,都是那一种干净而森然的表情。

“我”在开学的第一篇文中说到:“我的窗外有一颗槐树和一颗梨树,槐树的左边是梨树,梨树的右边是槐树”。但是班主任却告诉我这是废话。但他在课堂上告诉“我们”鲁迅先生的名篇《秋夜》——在我的后花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使人赞不绝口,“我”在作文中同样写两棵树,他看完以后眉头一下就拧起来了。“我”便负有童趣地问老师:“为什么鲁迅能写我不能?”,“因为你不是鲁迅”。他一时语噻,瞪了我一会才说。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罢了。“我”一个小学生,鲁迅,一个大名人,确定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从老师办公室出来,有一位女生放慢了脚步,等“我”走近才轻声说“梨树的左边是槐树,槐树的右边是梨树。”

在那个年龄,那个季节,买东西也好,看人也好,是浮光掠影,停留在表面。稍微一留心便会明白,漂亮的女生总是男孩课后谈论的焦点,尤其在她们面前,会显得精神抖擞,作出自以为很帅而又毫无意义的动作,或者变动忽然深沉的不得了。是啊!那时习惯了男生女生不加修边的野草,很少见到那样一双眼睛,黑黑的,静静的。

秋天已凉,校园里梧桐树的叶子开始纷纷扬扬地飘落。阳光在我眼前蓦地模糊了一刹那。这是一段纯粹出自偶然孕育的透明时光。这段时光已经结束了,可也足够了,人生那么悠长,我们都要往前走。

相信《《心的菩提》读后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恩的心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