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双眼深深品味《简爱》的魅力所在,忽然间觉得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是如此诗意般耐人寻味。
是的,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个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
那个年代优秀女性的标准是贤惠、温顺、禁欲——“家里的天使”,不能像男孩那样自由、放纵。正是在这种严格、禁欲、“囚居”的气氛中,夏洛特形成了对自由的渴望、对不平等的反抗、对“秩序”的颠覆和对“合法性”的追求。
因为她的自尊,她更懂得什么是尊严,什么是真正的爱。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的追求着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出身于牧师家庭,并在幼年就成为孤儿,寄养在舅舅家。不久舅舅里德先生病死,简爱受尽表兄和表姐妹的欺侮。里德家是个男性中心的家庭。舅舅死后,里德是一家的中心,他歧视母亲和姐妹,虐待简·爱,冷酷无情,专横残暴。
一次他与简发生冲突,舅妈便把她锁进红屋子。红屋子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居所,它是里德家庭的中心标志,是禁闭之所的象征。就在这里,出现了她的另一个幻影,当她看到那镜中之像时,她回忆自己的命运,周围任务的丑恶,并决心从难以忍受的压迫中逃走。
后来,舅妈里德太太把她送进洛伍德慈善学校。校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他用种种办法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摧残孤儿。简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但她受不了那里的寂寞、冷漠,于是登广告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庄园主罗切斯特和他的养女阿黛尔·瓦朗。
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但他敢作敢为,深奥神秘,桑菲尔德庄园也和它的主人一样奇怪神秘。有一天夜里,简被一阵奇怪的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门开着,床上着了火,她叫醒罗切斯特并将火扑灭。罗切斯特告诉她三楼住着一个神经错乱的女仆,她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并要简对此事严守秘密。
在罗切斯特举办的家庭聚会上,简意识到自己已爱上罗切斯特,不久她答应了罗切斯特的求婚。婚礼前夜,简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结婚用的面纱,然后把面纱撕成两半。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他说罗切斯特年前娶了梅森先生的姐姐为妻。罗切斯特承认了。
简悲痛欲绝地离开了庄园,饥饿劳累,最后晕倒在牧师恰巧也是自己表哥圣·约翰家门前并获救。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求婚。就在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旷野中罗切斯特的呼喊。于是她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同时还带来了一笔从叔叔那里继承的遗产。
当简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已被疯女人贝莎放火烧成一片废墟。罗切斯特为了救她,烧瞎了双眼,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简赶到农场,向他倾诉爱情,他们终于结婚。两年后,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被治好,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降临人世。
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待遇,不一样的人生态度,造就了她这样一位有思想,敢于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她不屈于世俗的鄙夷,她不屑于自己的身份低微,在她心中完美的生活不只属于上流社会的人,同样属于追求完美的人。
她的生活追求是从一个家庭教师开始的。她作为罗切斯特女儿的家庭教师,从此开始了她的爱情长路。在这条似乎不那么平坦的道路上,她始终是坚持不懈的,始终都是不懈追求的。她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始终相信上帝会眷顾一个有追求的人,她同样相信每一个有追求的人都会有一段唯美的童话爱情。
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花园里的每一次邂逅,映照在夕日余晖的斑驳光辉中,显得格外唯美,充满爱的点缀。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
简·爱是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女形象。她出身低微,长得也不漂亮。小说中的简一如作家本人:一方面诚恳、善良、独立、渴望自由;另一方面要强、刻薄、占有欲、反叛性、颠覆性等破坏性格隐藏其下。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复杂,自我意识异常强烈。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了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她的义无反顾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她的义无反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她的义无反顾是一种无怨无悔的抉择。
谁说,除了罗切斯特,没人爱简·爱?
人生舞台的帽子戏法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石灿峰
某天经过公司附近的江北嘴中央公园,看到一人在林中练习杂耍,虽然雨一直下,练习者全神贯注于这套戏法似乎没有察觉,双手之间的三个道具腾挪跃动,娴熟连贯,其间竟然没有发生一次道具坠地的破绽,甚是潇洒好看,平衡之美令人赞叹。
《平衡的智慧》是一本老外写的书,该书原名为《The JugglingAct》,直译也许可以译成《帽子戏法:多头并进》,而《平衡的智慧》是一个很漂亮的中文意译——如何像完成帽子戏法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头并进,这需要平衡的智慧,而这正是本书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众所周知:一个人两只手,要完成整套帽子戏法,却至少要操控三个以上的道具(可以是帽子也可以是别的东西),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在《平衡的智慧》这本书中,作者帕特介绍自己需要同时玩转的三个"帽子"分别是信仰、家庭和工作,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每一个点都不容有失。他忧心地写道:"现代社会日益忙碌,似乎人人都处于狼奔豕突的激烈竞争之中,网络狂潮席卷世界、事业和家庭难以兼顾、工作狂越来越多…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书中的描述,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的认知和感受,我们中国读者也许比作者本人体悟更深。
" 撒旦根本用不着蒙骗我们,只要让我们忙得四脚朝天就行了",书中引用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帕特在生活中看到了大量因工作紧张忙碌而导致生活一团糟的情况,对于过度忙碌之苦感同身受;而这句话和书中的另外一句经验之谈看起来却是冲突的,那句话是"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其对于不努力不会成功一样体会深切。所以,帕特认为既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工作失败,又要防止忙得四脚朝天影响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属于家庭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以牺牲天伦之乐的情感代价支撑着发展中的大国和自己的小家,面对失衡难以兼顾,似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帕特对此颇有心得,在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叫做"严格自律"的思路供参考,具体操作细节是:"做一个表格,估算每周花在主要事项上的时间,然后在正常生活期间选定一个时间段,例如两周做一次详细的时间调研,认真记录每件事情花的时间,收集原始数据后认真分析归类,问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和家人相处用了多少时间,有效率的工作占用多少时间,无效率的时间是哪些时间段等等,然后据此做出调整。"
帕特自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起步,通过努力和机缘取得了非凡的职业成就,家庭和睦,健康快乐,能获得这些成功与其善于平衡各种人生要素的能力息息相关。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本人和作者一样,也是从一名普通助理工程师起步,虽未能有那样的成就,但许多感悟也是共鸣的。自学校毕业后,每天的工作节奏都非常忙碌,加班是常态,周末和工作日经常区别不大,"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经验和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工作业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因为紧张的工作,不可避免要长期忽视家人、忽视健康,职业病司空见惯,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同事更是过早离世……有时会感叹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每一个个体就像一只只蚂蚁,人们只关注他们嘴里有没有叼着食物返巢,却往往忽略了高昂的代价。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帕特对这一点的感受未必有我们深,但他的平衡的智慧却是值得借鉴的:工作努力但尽量不要拼命,把总的时间在细节上安排的更有技巧和更有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帕特在每7年才能休一次的年假里写成了本书,见缝插针,用心良苦,他无疑是一个有高度哲学智慧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智者。我注意到帕特的思维方式确实和我们不同。首先,从书中看无论是架构还是内容,帕特手中的三顶帽子(信仰、家庭和工作)都是有排序的,其顺序依次为:信仰、家庭和工作,他的顺序跟我们的好像不同。很多人买这本书,可能都是冲着帕特是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这一成功的工作履历去的,想就此取经,但帕特却将工作摆在了最后,值得深思。既然不把工作摆第一位,那应该家庭是最重要的,但帕特也没有将家庭摆在第一位,被摆在第一位的是信仰。对于帕特的选择,相信我们有人能理解有人不能理解,确实宗教是一个难以被讨论共识的话题,但人们普遍认为世人应该有信仰(精神准则和人生方向)。要知道我们的国家也曾经是非常有信仰的国度,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相诸如地沟油事件、贪腐频出、人情冷漠等等,齐刷刷的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整体信仰缺失和个体的无所适从。
读罢全书,我对帕特的理解是:一个人,首先要有信仰,从内心出发,热爱家庭,常和家人相处,努力工作,谦虚好学,乐于助人,珍爱时间和精力,关注日常事物细节,正视人生舞台上各顶"帽子"之间的微妙关系,找到最佳契合点综合平衡。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生如戏,道行不易。
共勉!
(本文在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胜似亲情的爱情
他,身经百战的无敌杀手;她,在孤独与谎言下长大的女孩;因为一场惨烈的灭门屠杀,她走进了他的生活,拨动了他本柔软的心弦;他们产生了一种绝妙的情感胜似亲情的爱情
题记
电影的主人公列昂一个冷酷而又战绩赫赫的职业杀手,他保持着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杀女人和小孩。在战场上带着墨镜,沉着冷静,杀人无数。而回到家后的他,和普通人一样洗澡、喝牛奶,身上散发出的只有乡土气息。直到他遇见了她,那个改变了他一生残酷生活的人玛提达。
这个女孩从小变未得到一丝怜爱,只能靠抽烟与撒谎来麻痹自己。她留在世上的唯一挂念,便是她年仅4岁的弟弟。但是,不幸还是降临,残忍的恶警将她的家人全部屠杀,玛提达因为帮列昂买牛奶而幸免于难。可是,失去了弟弟,她还有什么呢?
列昂目睹了悲剧的整个过程,终因为善良,看到玛提达含泪的哀求目光,动了恻隐之心,救了她一命。门打开了,小女孩看到一束很亮的光,她不仅看到了希望,还看到了那个值得她去爱的男人。
别看娇小美丽的玛提达只有12岁,但她经历了太多太多,心智几近成熟,否则她也不会机智地绕过自己家来到列昂家。她也是个问题女孩,抽烟、撒谎、跷课、骂脏话,为所欲为。而且,列昂在刚开始也是不相信她的,甚至用消音的枪口抵住她熟睡的脑袋。他们两个又有太多太多的相似点,又都略有不同,只有一点相近:他们都缺少亲情的温暖。
列昂,我想做一名杀手,我要报仇。终于有一天,这句话从她嘴里托出,他的生活也从此彻底改变。玛提达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为他买牛奶,陪他做游戏,使那满是胡渣的脸上重现活力与笑容。他为了她而忍不住走出咖啡馆,他为了她遭受伙伴嘲笑买了初级步枪,他为了她迟到。她如一缕阳光,照亮了他的心扉,随后她的表白,更是另这种情感扑朔迷离,是亲情,还是爱情?我愿相信,这是胜似亲情的爱情,是人间美好的情感。
然而,剧情的发展越来越残酷,最终他为了救她,也为了实现她的报仇计划,与恶警头目同归于尽。子弹射中了他,在他缓缓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似有千言万语想说,却终未说出口
他太爱她了,不想让她这么年轻就去杀人,这样只会给她的后半生带来无尽的痛苦,就像他自己一样。所以,他要亲自去达成玛提达的心愿,亲手杀了恶警头目。这种爱,早已超越了凡俗的亲情与爱情,那是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敬的情感胜似亲情的爱情!
精神的力量,源于精神的寄托,散落的爱情碎片构筑了灵魂的归宿。
绝望,只是等级社会必然释放的能量。溶飞花雪月,飘摇于幽梦,一切的邪恶,不过是蹉跎岁月遗留的绝妙的插曲罢了。
爱情,将现实的苍白染上了自由和平等的色彩。彷徨的寂寞的伤痛,被瞬间的情感真言化为永恒的爱的宣言。
这一刻,灵魂和精神便成了象征未来和幸福的唯美的艺术――爱!
简爱因其父母双亡,从小就寄养在舅舅家。但舅妈并不喜欢这个孩子,没有按其亡夫简爱的舅舅的遗言把简爱视为亲生孩子照料。
寄人篱下,从小没有获得过亲人关爱,表哥表姐的捉弄与欺负。使简爱从小就过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生活。
日益成长的简爱,在虐待下萌发了反抗意识。最终被舅妈送进了劳渥德学校。劳渥德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学校,教育的大部分为孤儿。但在这里她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个好朋友海伦。海伦的见识很广,别的同学答不上来的难题到海伦那总会被轻而易举的解决。认识的第一天,其实不知不觉中海伦就教简爱忍。只是当时的她还未能理解。有些时候,有些事,我们往往无力更改只能接受事实。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会忍!
也许,海伦只不过是简爱人生中的匆匆过客。但是她的到来绝非只是路过。也许简爱是幸运的。在她人生依旧懵懂的时候,海伦教会她:人的一生很短暂,无非就是几十年匆匆岁月。开心过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与其生活在仇恨中,让自己痛苦,不如学会原谅让每一天都充分利用。只可惜简爱还未真真领会,海伦就因疾病离开了人世。
除了海伦,谭波尔小姐也同样给了简爱许多温暖。她像母亲般照顾着简爱,不吝啬自己的爱护。她传授了简爱绝大部分学识,她是母亲,是老师,更是伴侣。但是没有人会伴你永远!哪怕是影子,在黑暗的地方也会离你而去。有些路,注定要自己摸索,有些经验别人给不了你,只能自己体验。
离开这里简爱来到了桑菲尔德胜任一位家庭教师在这邂逅了罗切斯特先生。
面对罗切斯特先生,简爱从不认为自己身份底下,相反认为他们是身份平等的。正因为简爱的高尚、正值,慢慢让罗切斯特先生感受到简爱不同于其他人,她不会因为金钱而去阿谀奉承,在什么环境下都坚持自己独有的性格。他把简爱视为可以在精神上交谈的人。
当他们结婚的那天,在教堂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就住在桑菲尔德的屋内。简爱决心离开,她认为自己遭受到了欺骗。因为下马车时遗忘了行李,简爱阴差阳错的来到了荒原庄。并意外得知圣约翰先生就是自己的表哥,她把所得的财产与表哥表姐平分。她认为钱在与姊妹之爱相比,金钱显得一无是处。独自生活了八年,她早已把金钱看得很低,她缺少的从来都是亲情。
最后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和罗切斯特先生生活在一起。
《简爱》告诉我们应坚持,读完一本简爱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因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往往放弃了最应给坚持的最真实的自己。一个可以为了真爱不顾一切的自己。也许有时候真该在追名逐利的时候停下来反思一下。问问自己:我还是不是我?
《简爱》很值得一读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简爱》读后感大全:爱情的平衡”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简爱关于爱情的理读后感英文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