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3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蛙》读后感3篇”,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蛙读后感(一)

最近一些年来,我读过不少长篇小说,比如刘醒龙的《天行者》,张伟《古船》、闫真的《沧浪之水》、阿来《尘埃落定》,还有新出版的五卷《李自成》等等。在工作之余还读过我们自己的业余作家的作品,比如县教研室老主任向东方老师的《那个年代》,周沟中学任建新老师《六二班的孩子们》。监利农民高启伟的《乡祭》也在10年前读过。前年买了一本贾平凹的《秦腔》,我实在读不下去而搁置在书柜里。莫言的小说,还是20多年前在《新华文摘》上读过中篇《红高梁》。后来也知道莫言出版过很多小说,比如《丰乳肥臀》什么的,可惜都没有读。这几天听说莫言的小说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也去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本书,打算买一本回来看看。但是却脱销了,书店里没有。只好到网上找。于是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蛙》全书共40个页面。我便在四到五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当然,这种快速阅读,对其中一些渲染气氛的非实质描写一目十行晃过去。这么读完,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部获得世界大奖的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了。

《蛙》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和一位日本友人,也是书中姑姑认识的一名日本医生出生军官的儿子的通信。书名只所以取蛙,实际上是娃的谐音。当然书中也写了蛙,那不过是对书名的一种交待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去写蛙。

全书通过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特别是她的前半生接生和抓计划生育工作,为超计划生育的大龄产妇做人工引产的悲剧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具体工作中反人性残忍的一面。故事的后半部是写最近一些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象当初那样偏激,但是却又走向了另外的一面,这就是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可以包二奶三奶生二胎三胎,只要交罚款就可以,甚至还出现了地下代孕公司。作者描写了蝌蝌本人也被不能生育的妻子背着取精到地下代孕公司生子的过程。作品的最后是用剧本的形式,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妇女代人怀孕的悲剧。全书在姑姑痛苦的自责和认罪中结束。

我看到网上很多评论,说这本书是莫言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控诉或揭露。但是,我的一个感觉则是,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莫言今年55岁,我们是同年人。我们出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对立以后的和平建设年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人的生育也在这一个时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毛主席他老人家从战争中过来,他就是喜欢人多。蒋家王朝的推翻靠的是人民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是靠的人民战争。他说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毛主席的观点,也正好迎合了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这一下好了,每一个农民的家庭,一对夫妇生育5-6个孩子已经为常态。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到故乡嵊县浦口镇调查发现,他自家的侄儿,一下生了9个孩子。马寅初深感震惊。他又到工厂调查,查阅资料,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高达22%。他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07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50亿!可是,马寅初的呼喊不仅没有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赞成,而且还被批得个半死!于是乎,全国人民就这么一路生下来,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膨胀已经无可收拾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毛主席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堵吧,一直到他老人家长离人世,计划生育的政策仍然没有制定出来。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决定城市育龄夫妇只能生一胎,农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间隔5年生第二胎。

但是这样的政策却是一剂猛药,农村人口可接受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政策也就等于形同虚设。因而很多象小说中描写的姑姑所做过的那样一些过激行为都出现了。我也曾经是乡里的党委书记,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许有的时候比姑姑的行为还要过激。比如把双方的父母捉到乡里办学习班,出门躲计划生育的子女不回来就这么一直关着。等等。应该说,作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赞同的。也是蝌蝌的领导,军队抓计划生育的杨主任那句话:计划生育就是要以小不人道换取大人道。这就是说,个人生育与否是一种小人道,更大的人道是要控制中国人口的总量。在外界看来,侵犯个人的生育权,尤其是强制孕妇引产,这简直不可理解,简直就没有人性,简直就是对人的残忍。因此这也正是姑姑忏悔的原因。

一方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谴责,这就是莫言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也摆不平大人道与小人道的矛盾心理。小说中很多次地向姑姑表明这不能怪你!但是不怪姑姑又怪谁呢?可以说,作者的这种纠结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之中。莫言在他的演讲中多次地表白,他的作品并不为政治服务,也不是写政治,他是关注人,关注人性。可是人却生活在政治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被政治所支配,只写人性是不够的。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对莫言小说的语言和思想的一种高度概括。由此也可见到莫言的作品并不是象他自己说的那样只写了人性而没有表现政治。我倒是认为,莫言至今都可能在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而纠结。从这里,可看出莫言是一个对祖国,对社会负责的作家。

写到这里,要顺便说一下,我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莫言的侯明清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出卖灵魂者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他说莫言出卖灵魂的依据是两条,一是莫言是中党员,一是莫言手抄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和出卖灵魂怎么能够联系上去。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就不能写出好作品吗?非要是所谓体制之外的反政府的作家就能写出好作品?抄写毛主席的作品了怎么就是出卖了灵魂?我们今天安定的繁荣的国度是怎么来的?占中国人口80%的中国农民都清楚,是毛主席才有农民当家作主的日子啊!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想用最简单的话表明我自己的观点:在中国,毛主席的影响不是用骂声能够消除的。我们应该永远记得毛主席!这时我忽然想起,侯清明出是山东人,应该不是对山东老乡莫言取得了如此大成功的嫉妒吧!

蛙读后感(二)

二零一二年,莫言和他的《蛙》一块儿轰动世界,我这个草根也跟着欣欣然自豪了好久,心情沉静下来就开始了对《蛙》的慢慢品读,到二零一三年来临时才品完。品书和品茶一样,只有慢慢来才能感受到袅袅的香气。

《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万足也就是万小跑的姑姑万心传奇坎坷的一生。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

主人公万心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她的爱情轨迹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龄时在如云的崇拜者中众里寻他三百度,选中了潇洒地飞行员王小倜,马上要结婚了,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万心受到牵连,经历一番世态炎凉,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杨林。轰轰烈烈的文革中她和杨林一块儿受到冲击,杨林在批斗会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说八道,伤害了万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这样万心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一直到临近退休,才和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合。万心和郝大师结合是完美的,万心描述被流掉胎儿的特征,大师按描述创作泥娃娃,然后供在一间屋子里,投生到来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除却情节的跌宕起伏,我还喜欢她的如下风姿

语言诙谐。莫言的作品语言是很有风格的,流畅诙谐而且夸张,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王小倜飞行技术的高超,王驾机一个俯冲到西瓜地,探身摘下一个西瓜,一拉杆,歼击机又呼啸着冲向云霄,呵呵,这是多么夸张诙谐的文字!可以和青莲居士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媲美了。

节奏鲜明。小说从小伙伴们吃煤写起,如潺潺小溪,清新爽人,接下来的王小倜叛逃、文革波澜小弦切切如私语将读者引入故事中,王胆顺流逃跑河中分娩则是大弦嘈嘈如急雨的高潮,接下来美国爱婴医院的出现如河道陡然变宽,流水变缓,满眼的粼粼微波,如此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跌宕起伏的艺术享受。

构思缜密。小说后半程写王肝和秦河、郝大手默契配合,泥塑娃娃、推销娃娃,王肝忽悠顾客时巧舌如簧就进入创作状态,那创作状态中的语言细腻而有哲理,缜密中充满神秘,让顾客心甘情愿地争先恐后地买泥娃娃。

有人说《蛙》思想不够积极,是在揭计生工作的家丑,从政治的角度看确实有这个嫌疑。但是《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是小说就要反映现实,超越现实。只有扎根现实的文字才是有生命有色彩的文字。莫言能够秉笔直书我国计生工作的历程,而且是站在农村沃野上看计生,这是作家的使命感使然,现实中农村的计生现状就是这样的,《蛙》有生活基础,《蛙》是当之不愧的出色的文学作品。

《蛙》获诺奖,不是偶然。

蛙读后感(三)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蛙读后感1000字(3)篇


[关键词]:蝌蚪,蛙,姑姑

本书内容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也让我感受到了计划生育带来的危害。也让我感受到一个制度带来的危害,就像东德西德的柏林墙倒塌,两个制度消失的时候,也像苏联解散的时候,这些制度的改变,对人带来的影响。对于为什么文章取名为蛙,我觉得是蛙的叫声很像娃娃的哭声,蛙的谐音也叫娃,所以取名为蛙。也以蝌蚪为主线人物。我觉得这本书也说明了一个信仰的问题,与心灵内心谴责的折磨问题。

一、计划生育的产生前段

本书的主人公姑姑本来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接生妇女到了计划生育时期人人害怕的人,在计划生育时她成了第一批人,去抓超生的人。就在这里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产生了,一个政策的产生必然有去维护和实行的人,而这群人在我看来就是白老鼠,好与坏全部都会归纳在这群人的身上,到底这是什么的原因?还是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而每个人都开始对主人公姑姑产生了畏惧之情,似乎有些戏谑,让人感到幽默,就像是东德西德,一个联邦主义,一个资产主义一样,对于政策中破坏的是那些实行者的感情,列宁是否正确,无人批判,无人认清。在前期人们往往会对一个新政策和政治的质疑和不满,因为大家的观念和信仰正在改变,思想也招到了前无所有的洗刷。

二、计划生育的期间

在本书中有段情节让我印象很深,是一位孕妇为了躲避姑姑的追捕而跳进海里。而姑姑当时却说让她在海里游。从这里我看见了计划生育对姑姑的一个摧残,已经成为一种义务和责任,缺乏人性,而跳进海里的孕妇,这么一个身躯,却游着游着往下沉了,姑姑就连忙跳了下海把救了起来。我想姑姑终于受到心灵的责备而奋力去救那名孕妇,虽然没有把孕妇救起,却救起了孩子。这是一个接受制度教育的人物,在内心抵抗的时候,是否要坚持信仰,而转化为拯救人。但是从孕妇的丈夫得知是女孩时。丈夫崩溃了。这里可以看出在那时生男孩好过女孩的一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看法。

我记得我母亲说在那个时候,计划生育就已经抓的很严,而且如果要超生必须躲10个月,还要把自己的孩子卖给别人、送给别人或者给别人代养。这种孩子一出生我觉得可以说是缺少父爱和母爱的比较多的。因为,除非是自己的孩子,怎么会照顾别人家的孩子呢?这种孩子也是漂泊比较多的,经常换人带,我母亲说计划生育如果被发现父母都要被革职。所以很多人在躲避。因为希望自己生到一个男孩来继后。这是计划生育期间带来的影响,我觉得多部分制度政策背后都是有许多人在违背和违抗的,但是这些人都会以不顺着死,而全部音讯全无。或者隐藏,就像古时候那些隐士一样,是因为政治政策不合而归隐江山。

三、计划生育的后期

到了后期的姑姑从一开始喜欢那孩子出生时的哭声,到后面的恐惧,可以看见计划生育对人的一个伤害与摧残,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想姑姑才会爱上那个做泥人的人,因为他做的很逼真,也正是这样,姑姑看着那些活灵活现的泥人感觉那些被自己打掉的孩子又重新出现,而感到一丝安慰,这也是寻求自我解脱。心灵的解脱,因为姑姑的信仰一直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可是到了后期,姑姑的信仰渐渐受不起心灵的谴责,而终于退出这场制度的时候,姑姑已经可以说是无处可用的人物了,即脱离了信仰也脱离了所有的荣誉和光荣,所以她已经抛弃了政策,生活也抛弃了她,这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原因吧,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姑姑怀念的是娃,怀念的是那些被打掉的娃娃,因为姑姑原本是个很好的接生妇女,但是政策对她的影响可谓是彻底的将她改变,也就如是要坚持自己的内心还是坚持一个上头的命令一样,最后姑姑选择的是坚持自己的内心感觉。

四、个人感受

对于这部作品.我觉得姑姑从一个好代表幸福的生活,到了一种人格的分裂。和精神失常的感觉。我觉得计划生育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也让我们深思,而人们的封建传统观念的烙印也影响了这个时代,计划生育也带来一种思想上的变革。对于姑姑这一角色是好还是坏?说不清楚,但是我们更能感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为止还存在于我们脑海中。也像柏林墙倒塌之时许多东德人还信仰着联邦制度一样,就像苏联解体时中国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的,处于观看本书的我,不忘深思,到底一个制度,一个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如果一个政治一个政策破坏之后,那么我们要归于何处?我们是否还要坚持信仰?这都是带着疑问的。

到了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国家出现明显的比例失调状态,出现男多女少的情况,也出现了老龄化的情况,在最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同性恋情况和幼儿园招不满人的事件,我想这都是计划生育带来的情况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带来的坏处吧。最近媒体也在大力宣传养女儿的好处,似乎在改变人们的意识观念的时候,我们可想到了计划生育的时候?

从这部作品,莫言给让我更深切得认知到计划生育。不管蛙这本书是好是坏,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益的。

为什么叫《蛙》,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出生的哭声和蛙相似,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为什么男人的精子与蝌蚪相似,难道人类的祖先是青蛙?这是一个关于婴儿的故事。书的自序中写到,不着急,慢慢来,像青蛙稳坐莲叶等待昆虫那样耐心,想好了下笔,像青蛙跃起捕虫那样迅疾。整部书就是这样一气呵成。《蛙》描述了共和国六十年生育史。刚建国,主人公的姑姑撵走了旧社会封建迷信的接生婆,用科学医术接生孩子;当计划生育政策到来的时候,姑姑负责给男人结扎,给女人带环,给超生的女人打胎,导致了一个强烈抵抗打胎的妇女溺水而亡,主人公万小跑的媳妇大出血而死,袖珍女人王胆流产致死。进入新世纪万心姑姑退休,讲述她一个夜晚被青蛙撕咬追逐,而后被泥娃娃手艺人郝大手救回一条命,并且嫁给了他。姑姑没描述一个娃娃模样,手艺人就照着做一个,姑姑说那是每个未出生的婴儿的灵魂,用这种法方进行一场救赎。更加戏剧性的是当主人公万小跑与后来的妻子小狮子多年后回到家乡,确意外的发现了老同学和小表弟合资开的牛蛙生产公司原来是专门做代孕的公司,其妻子为了老来得子,找代孕公司为主人公生儿子,而代孕者是袖珍女人王胆的遗孤——因为毁容而做代孕的陈眉,万小跑从抗拒到最后欣然接受,与妻子迎接新的生命到来。文学的精魄是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关注人的命运。

我坚信每本书都有自己颜色,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基调。这本书前半部分是鲜血一样的红色,后半部部分是压抑的黑色。作为计划生育下的一代,成长中二胎家庭是稀有动物。闺蜜曾半开玩笑的说,“当年我7个月大差点死在了“医生”的产钳下,如今突然让我多生,我不敢,也不想。”n话虽如此,但我们没有见过计划生育的惨烈。听着这个故事仿佛身临其境,那时候人们为了孩子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小品《超生游击队》中一家人为了生娃被罚的只剩下孩子,东躲西藏。《蛙》中7个月的孕妇惨死在上手术台。医者与屠夫边界模糊。书中,姑姑亲手带“我”来到这个世界,也亲手结束了“我”孩子和妻子的生命。姑姑曾经被尊为送子娘娘,也曾被众人唾弃诅咒。莫言揭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

《蛙》读后感600字2024


《蛙》读后感600字2024

《蛙》描写的是计划生育抓得最紧的那些年代,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我很支持计划生育,估计是一直以来在网上看到中国人口的紧张局势以及这几个月来找工作遇到太多竞争者的缘故,心里真真恨过当初人们由于不节制的生育而引起的后果。可一方面看到小说里面描述的场景,只要是生过小孩的,一律结扎,侥幸怀孕的,无论几个月大,一律抓去做流产手术,为此小说中男主角的老婆就因为流产手术而死在手术台上。不由得对小说里面的孕妇多了几分的同情,对小说里狠抓计划生育的姑姑带了些恨意。

读完这本书,有一点感触最深。当年毛主席说,必须生小孩,壮大中国人口,奖励生完小孩的家庭。因此人们像得了命令一样的毫无节制的生养小孩,我家当地还出现生完10个小孩后的母亲被封为英雄母亲的事件。而后来又因为中央领导的一句话: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底下的人又领了圣旨一般,什么狠、辣、毒的事情都做得出。因此,领导的政策是如此的重要,好的领导,不会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不会让底下的人左右动摇,不会让别人为他付出惨重的代价。

以前只是在网上看到人们怎么评论莫言,怎么猜测他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不由得很佩服他,能把人类的天性描述的如此的现实,完全的把人性中必须改变的地方赤裸裸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想起他说过的一段话: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长大以后变成讲故事的人。但是讲故事变成一种职业以后,目的就不仅仅是愉悦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故事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种种看法,用故事来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所以讲故事是件很严谨的事情。故事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最好的故事是让每个读者在故事里都能看到他自己。所以我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蛙读后感


【篇一: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莫言酝酿十年而铸就的新作《蛙》。此时已泪流满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吗?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那戏虐,调侃是对超生夫妻们的讽刺与规劝。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蛙》描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超生游击队从东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疼痛与哀号。许多母亲们要从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读完《蛙》,你也会为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万心的共-产-党员,她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却成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

2006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得好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感谢莫言,他的蛙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译质力量,它们是珍贵的。

【篇二:蛙读后感】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篇三:《蛙》读后感作文】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时代变迁中的人物群像

《蛙》里面所有的人名,都是用人体器官取的,例如,陈鼻、陈耳、王肝、王胆。就是书中所说的,我相信,这是因为做母亲的常说,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而那些被迫失去的孩子呢?对于母亲,就好像是鼻子眼睛被割去了一般。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今日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不知谁对谁错,如果用思想觉悟评价,只希望过去的都过去吧,已经新时代了?

选题新颖角度独特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题目寓意丰富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做一个忠于内心的使命,不忘肩上的责任的一个人吧!人啊,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做叛徒,时代的叛徒。

【篇四:《蛙》读后感】

最近在读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读后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可又觉得理解不是太透彻,不知从何写起。网上搜搜其他读者的体会或收获,似有同感,或也有不同的理解。现转载其中一篇,仅以学习。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

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篇五:《蛙》的读后感】

忙里偷闲地看完了莫老爷子的《蛙》,总体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国家人口政策的历程,展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挣扎的,邪恶的东西源于美好,而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孕育着更邪恶,这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蛙》,据说是莫老爷子四年磨一剑,无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让其承载所谓的历史使命则大可不必。当然,大气之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的。

对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将一个人放在手术台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轻易不容发觉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地、血淋淋地展现出来。其过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开,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锅里煎熬,直至水分全无,让人产生一种透过表皮看到灵魂般的感觉。只有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鲜活,才有冒着热乎气般的真实,读者才会有对号入座的冲动,才会与作者共鸣。

让读者对号入座、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篇六:《蛙》名著读后感】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篇七:莫言小说《蛙》读后感】

最近一些年来,我读过不少长篇小说,比如刘醒龙的《天行者》,张伟《古船》、闫真的《沧浪之水》、阿来《尘埃落定》,还有新出版的五卷《李自成》等等。在工作之余还读过我们自己的业余作家的作品,比如县教研室老主任向东方老师的《那个年代》,周沟中学任建新老师《六二班的孩子们》。监利农民高启伟的《乡祭》也在10年前读过。前年买了一本贾平凹的《秦腔》,我实在读不下去而搁置在书柜里。莫言的小说,还是20多年前在《新华文摘》上读过中篇《红高梁》。后来也知道莫言出版过很多小说,比如《丰乳肥臀》什么的,可惜都没有读。这几天听说莫言的小说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也去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本书,打算买一本回来看看。但是却脱销了,书店里没有。只好到网上找。于是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蛙》全书共40个页面。我便在四到五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当然,这种快速阅读,对其中一些渲染气氛的非实质描写一目十行晃过去。这么读完,也就大致知道了这部获得世界大奖的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了。

《蛙》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和一位日本友人,也是书中姑姑认识的一名日本医生出生军官的儿子的通信。书名只所以取蛙,实际上是娃的谐音。当然书中也写了蛙,那不过是对书名的一种交待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去写蛙。

全书通过妇科医生姑姑的一生,特别是她的前半生接生和抓计划生育工作,为超计划生育的大龄产妇做人工引产的悲剧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具体工作中反人性残忍的一面。故事的后半部是写最近一些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不象当初那样偏激,但是却又走向了另外的一面,这就是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可以包二奶三奶生二胎三胎,只要交罚款就可以,甚至还出现了地下代孕公司。作者描写了蝌蝌本人也被不能生育的妻子背着取精到地下代孕公司生子的过程。作品的最后是用剧本的形式,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妇女代人怀孕的悲剧。全书在姑姑痛苦的自责和认罪中结束。另外莫言在表现手法上好象受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些影响,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他就用什么梦幻之类的来满足,比如《红楼梦》警幻、和尚、道人之类。《娃》在后面部分魔鬼法庭审判就是这样一种表现的方式。所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称他为魔幻现实主义。

我看到网上很多评论,说这本书是莫言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控诉或揭露。但是,我的一个感觉则是,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莫言今年55岁,我们是同年人。我们出生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和平建设年代,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人的生育也在这一个时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毛主席他老人家从战争中过来,他就是喜欢人多。蒋家王朝的推翻靠的是人民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是靠的人民战争。他说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毛主席的观点,也正好迎合了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这一下好了,每一个农民的家庭,一对夫妇生育5-6个孩子已经为常态。北京大学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到故乡嵊县浦口镇调查发现,他自家的侄儿,一下生了9个孩子。马寅初深感震惊。他又到工厂调查,查阅资料,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高达22%。他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50年以后,也就是2007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会达到50亿!可是,马寅初的呼喊不仅没有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赞成,而且还被批得个半死!于是乎,全国人民就这么一路生下来,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国人口的膨胀已经无可收拾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毛主席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堵吧,一直到他老人家长离人世,计划生育的政策仍然没有制定出来。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决定城市育龄夫妇只能生一胎,农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间隔5年生第二胎。

但是这样的政策却是一剂猛药,农村人口可接受不了。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政策也就等于形同虚设。因而很多象小说中描写的姑姑所做过的那样一些过激行为都出现了。我也曾经是乡里的党委书记,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许有的时候比姑姑的行为还要过激。比如把双方的父母捉到乡里办学习班,出门躲计划生育的子女不回来就这么一直关着。等等。应该说,作者对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是赞同的。也是蝌蝌的领导,军队抓计划生育的杨主任那句话:计划生育就是要以小不人道换取大人道。这就是说,个人生育与否是一种小人道,更大的人道是要控制中国人口的总量。在外界看来,侵犯个人的生育权,尤其是强制孕妇引产,这简直不可理解,简直就没有人性,简直就是对人的残忍。因此这也正是姑姑忏悔的原因。

一方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和认可,另一方面又对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谴责,这就是莫言在小说中无论如何也摆不平大人道与小人道的矛盾心理。小说中很多次地向姑姑表明这不能怪你!但是不怪姑姑又怪谁呢?可以说,作者的这种纠结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之中。莫言在他的演讲中多次地表白,他的作品并不为政治服务,也不是写政治,他是关注人,关注人性。可是人却生活在政治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被政治所支配,只写人性是不够的。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对莫言小说的语言和思想的一种高度概括。由此也可见到莫言的作品并不是象他自己说的那样只写了人性而没有表现政治。我倒是认为,莫言至今都可能在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而纠结。从这里,可看出莫言是一个对祖国,对社会负责的作家。

写到这里,要顺便说一下,我在爱思想网上看到了侯明清批判莫言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出卖灵魂者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他说莫言出卖灵魂的依据是两条,一是莫言是中党员,一是莫言手抄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和出卖灵魂怎么能够联系上去。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就不能写出好作品吗?非要是所谓体制之外的反政府的作家就能写出好作品?抄写毛主席的作品了怎么就是出卖了灵魂?我们今天安定的繁荣的国度是怎么来的?占中国人口80%的中国农民都清楚,是毛主席才有农民当家作主的日子啊!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想用最简单的话表明我自己的观点:在中国,毛主席的影响不是用骂声能够消除的。我们应该永远记得毛主席!这时我忽然想起,侯清明同是山东人,应该不是对山东老乡莫言取得了如此大成功的嫉妒吧!

【篇八:《蛙》读后感】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篇九:《蛙》读后感】

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郭敬明扎台型,引来迭声惊诧:骄傲如莫言,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这般地多卖个三五本么?

莫言说,不是的,只是借机跟年轻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对人类的一些本质看法总还有一致性,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甚至多少有些老奸巨猾地说,反正请郭敬明助阵无需给出场费,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给个几百块岂不是看不起他?请他吃顿汉堡包就得了。

其实,当然连汉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汉堡包啊,他若是爱吃汉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纪了还瘦小得跟个知了似的?不过,尽管瘦小得不免让人怀疑其放屁前得先找根电线杆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绝非仅侥幸二字而已,单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响,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还要更乖巧一级别嘛。人是这么说的,我念书那会儿就读莫言老师的书了,他是我偶像。尽管我们年轻作家的创作还有很多青涩、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师对我们却一直持鼓励和期许的态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师的新作《蛙》写的是我们80后出生那个年代的故事,是我们的生命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我们充满神秘的吸引力。

那么,莫言所谓因为《蛙》涉及到吾国吾民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所以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郭敬明所谓因为《蛙》触及了80后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80后充满神秘吸引力,诸如此类说法,可信么?个人读后感,简言之就是,不可信。

说起来,人称莫言老师是当代最具活力的中国作家,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与之同时代的那些50后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后先锋作家们,近年来皆江河日下得几可说是惨不忍睹,但莫言却一直保持着相当水准。以《蛙》而论,笔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释曰,肖下唇摸我奶子那把,真的是隔着衣服呢!隔着厚厚的棉袄,棉袄里还有毛衣,毛衣里还有衬衣,衬衣里还有乳罩,对吗?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没戴,衬衣里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还有那么一章,姑姑率领计划生育工作组在江上围追堵截超生游击队,当真是叙述的狂欢,那感觉,读来直似梁山好汉大败高俅水军于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诚如莫言自己所说,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万字的小说,体积上才配得上鲸鱼的比喻。《蛙》只有二十几万字,单从体积上来说就不够。向来以汪洋恣肆著称的莫言,何以在写姑姑这样一个自己自从事写作以来就一直想写的人物、写计划生育这样一个个人之痛,民众之痛,也是国家之痛的题材时,连体积都没能写够,以至于终究不够鲸鱼不够响亮不够沉重呢?我琢磨着或许是因为,尽管莫言一再声称作家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不惧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纪,下笔到底也顾忌颇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没什么,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曾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文化里浸泡千年的国人来说,当年席卷残云般裹挟而至的基本国策,固然堪称一代人的灵魂之痛,但在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今时今日,还纠缠于那些事儿,在年轻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只能满足一下猎奇心理吧,所以连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认,也许年轻人看《蛙》就跟我读《盗墓笔记》的感觉差不多。某种意义上说,莫言今日之开始反思生育权问题,其实是他自己在没有了生存压力之后开始想到了生活尊严,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活在如今这个权钱膜拜极盛却又无保障体系可言的时代,整个社会被各种既得利益所分割而开放度越来越小的时代,生存的压力仍然远比生活的尊严重要。是故,莫言以为他的新作会因触及敏感题材而引发争论,但个人觉着,他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断难企及那部叫做《蜗居》的肥皂剧。

【篇十:莫言获奖小说《蛙》读后感】

前大部分书信体裁,写姑姑和我,是主流人物。

前半部信件是写的光明的,向上的。虽然姑姑个人生活凄凉坎坷,毕竟有她的个人坚持的信仰跟党走。从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到计划生育办主任,从接娃娃到杀害肚子里的娃娃,她做的始终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任务。那么忠诚,殚精力竭,哪怕是面对亲人她一样铁面无私。王胆在躲计划生育的船上临产,姑姑立刻转换使命去接生,对职业的高度忠诚,让人敬佩。自己的侄媳妇蝌蚪老婆引产意外死在手术台上,姑姑痛哭,哭过之后依旧专心抓漏网之鱼。她对事业的追求,让人无法不敬佩。

姑姑对计划外怀孕的孕妇们追截争斗,受尽乡亲的指责,敌意,伤害,受尽委屈;经姑姑的手结束了2000多个肚子里娃娃的生命,有违人性;但是,在当时的大气候之下,有什么办法?人口太多,资源有限,计划生育不仅仅是对国家有利,更是对地球有益。这个道理姑姑深信不疑,她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同时也是坚决守住公社的计划生育指标,她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有事业有目标,并想办法去努力达成实现。姑姑的基调是阳光的。老了以后和老伴一起创造泥娃娃,一个个找回以前计划掉的小娃娃,她的心结,在一一打开,心底的良心债,在一一偿还。

信件的作者蝌蚪,虽然老婆死于引产手术,但是后来又娶了续玄。工作混得不错,老婆孩子随军,家庭幸福,女儿出国留学,退休后回老家养老,生活优哉游哉,还一直在进行艺术创作。家庭唯一的遗憾是续玄妻子狮子及其爱孩子却无法生育,后来想办法借腹生子,终于在50多岁时晚年得子。

老家也越来越热闹繁华,形势一片大好。蝌蚪的老同学们也都一个个混得不错。发财的,升官的,除了一个陈鼻。

后面话剧,以客观的笔调写陈眉。通过陈眉在警察局的的述说,通过陈眉在妇科医院门口场面,陈鼻在孩子满月宴上的行为语言,像一个标准镜头,朴素客观的叙说着陈眉的悲剧。极其漂亮,却心地纯净,依靠劳动赚辛苦钱,却遇到大火,姐姐烧死,陈眉烧伤毁容。父亲成天喝酒迷糊,可怜的陈眉在毁容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之下,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给父亲治病。于是出租肚子做代孕母亲。可怜一个花季少女,整天头戴黑纱,辛苦孕出的孩子却被无良商人诬陷为死婴,说好的6万元只给1万元。孩子的面都没有见一面。痛心的母亲日夜思念着孩子,奶水涨得要崩裂,却听不见哭声,见不到孩子,也不知道到哪里找寻。她不要钱,只要孩子,可是,谁会给她呢?每天深刻的思子,她疯了。

话剧写的是底层的悲凉。这样客观冷静笔触下的悲,更加让人悲痛。

大家都说小说形拭新颖。这个前部信件后部话剧的形式的作用仿佛只是为了拿奖。

其实,我觉得这个形式对于传神地刻画两个对立双方非常有好处。人间悲喜,世间情愁,一览无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奋斗也罢,命运的作弄也罢,同样的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多少不一样的人生悲喜剧!

可惜,小说只给了我这样的喟叹,却没有给我更多的感悟。难道,只有去相信命运造化的作弄?难道,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就只有黑暗悲凉?难道,人性的光辉,希望与明天,莫言就那么吝啬,不肯给陈眉一点点,不肯给我们读者一点点?

【篇十一:莫言蛙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小说《蛙》深刻的剖析了人性,虽然是在写家乡的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

【篇十二:蛙读后感】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一来是条件限制,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是找不到书店的,别说新华书店,就是普通的报亭都看不到;二来,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等等等等。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十八大再次强调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政策之一,但是人权至尊。

蛙读后感作文5篇


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内心的感慨一定会如喷泉般涌出。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整理了蛙读后感作文,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蛙读后感作文 篇1

最近,我看了《两只青蛙》这篇童话,觉得它十分有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家想不想听?让我告诉你吧!

在一个池塘里住着两只小青蛙。炎热的夏天池水干了,它们就去找别的住处。走啊走,碰巧遇到了口深井,一只青蛙马上跳到里面去了;另一只青蛙想:万一这儿的水也干了,那我怎么上来呢?于是它摇摇头走了。一年后,深井里水干了,那只青蛙怎么也上不去,又没东西吃,只好等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必须考虑好做这件事的结果。别像童话中的第一只青蛙,没考虑以后的结果就下去了,最终只能等死。其实下棋也是这样,每下一步都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好处,对别人又会有什么杀伤力。如果隨便胡乱地下,结局不用说,一定是输。

这又让我想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和郑眯佳趁同学们还没回来,在一个同学的草稿上写了很多脏话,还在旁边画了许多大便。我们还故意用连笔字写的,想不被别人认出。本来我们只想逗逗那同学,跟她开个玩笑而已。在全班同学回来时,我们俩已逃之夭夭,无影无踪。当那同学看到时,觉得那是对她的侮辱,并把本子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说,要?出真凶,给她道歉。这时我俩十分后悔,我们知道已经伤了同学的心,而且让老师知道我们俩个副班长做的,我们的一世英名也毁了。但是既然发生了,总得解决。于是我们连忙向同学老师道了歉。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大家一定要三思,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蛙读后感作文 篇2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蛙读后感作文 篇3

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莫言的著作总是颇有深意。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是要通过“蛙——娃——娲追溯”,才能显出此中真意的。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读后感《《蛙》读书笔记800字》。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20xx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为了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门外对内喊话,劝说我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不要心存侥幸,乖乖的流产。劝说不成,姑姑便推倒邻居家的树、邻居家的墙,用这种方式威逼“我”的妻子。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很多政府拆迁,对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断水断电,更有甚者直接用机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种种行为,只要是打着国家的名义、打着为了人民利益的旗号,便都是合情合法、正义之举了。凡是与之对抗的,便都是历史的敌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顽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手段是否正确,恐怕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融入我们国人的血液里的,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可叹,一场急躁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行动带着火山爆发的宏大气势,吞没了整个中国,分不清这火山的岩浆里,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国家庭的血与泪。

蛙读后感作文 篇4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蛙读后感作文 篇5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不得不拜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我读《红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个澳大利亚网友,他说,每10个加他的好友,就有4个中国人。我说,大概你特别受中国人欢迎吧。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当时,我几乎忘了中国人几十年来为计划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动物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种族和后代而生存。繁殖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本能。当人类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发生矛盾,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中国政府选择了计划生育,于是,几亿成型的和没成型的胎儿成了牺牲品,又有多少孕产妇由于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丧生。当我们为今天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可曾想到过他们?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小说中一段纠结的感情。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说中一场无法忘却的过往。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虽然我生在9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那时艰辛的种种,但从长辈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出版于2009年。

《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万足也就是万小跑的姑姑万心传奇坎坷的一生。万心小的时候就临危不惧,敢和日寇怒目相视,建国后凭借红色出身和过硬的医护本领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妇产科专家,和土接生婆们一番较量,使群众们接受了新法接生,挽救了数以千计的产妇和新生儿,群众敬仰她,称之为送子观音。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万心被派到公社计生办,一干就是几十年。期间,万心坚决执行计生政策,可谓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亲手流掉了包括侄子万小跑媳妇王仁美孩子在内的两千余个计划外怀孕胎儿,这一成绩将万心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扫到地,她在群众心中由一名送子菩萨变成了戕害生命的魔鬼。进入晚年,国家的计生工作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也开放了,大款生,官员生,就是无权无钱的小职员们不能生,看透人生的万心摇身一变又成了送子观音,一副所谓的转龙换风的药丸要价不菲,专门卖给那些贪污受贿发民财的大人物们,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寻求心灵的安定。

主人公万心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她的爱情轨迹也是坎坷的。一枝花的年龄时在如云的崇拜者中众里寻他三百度,选中了潇洒地飞行员王小倜,马上要结婚了,王小倜驾机叛逃台湾,万心受到牵连,经历一番世态炎凉,她决定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县委书记杨林。轰轰烈烈的文革中她和杨林一块儿受到冲击,杨林在批斗会上受不住造反派的折磨胡说八道,伤害了万心也葬送了她的第二次感情。就这样万心的终身大事耽误了,一直到临近退休,才和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结合。万心和郝大师结合是完美的,万心描述被流掉胎儿的特征,大师按描述创作泥娃娃,然后供在一间屋子里,投生到来求娃娃的善男信女家。

《蛙》是一个底层计生干部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我国农村计生工作史。这段历史中有荣辱,有辛酸,有执著,有无奈,有揭露,有褒贬,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社会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给人以振聋发聩般的心灵震撼。

《蛙》读后感2000字2024


《蛙》读后感2000字2024

说实话,以前没太读过莫言,当然,他的有名是不容我质疑的。伟大的人不因平凡的人而变得平凡,但平凡的人少了伟大的人就会失去好多生活中的精彩!我只能说是自己的浅疏孤陋了、没有早读莫言是我的盲失。前不久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了,而莫言凭借书信体小说《蛙》获得了这一殊奖,短短的小说,短到我不会吝啬的用十六开白纸把它完完整整地打印出来仔仔细细地品尝、短到我可以一口气不喝水不如厕从下午到晚上骨碌着眼珠子把它虑一遍,完了,小说在完全没有结束的迹象中结束了,在王仁美背着姑姑、背着丈夫找了劁猪匠袁腮取环怀上胎,鼓着圆囊囊的大肚子,一心想生个带把儿的憧憬中戛然而止......

合上书,却放不下书;想张嘴,却张不开嘴!看得人没了胃口、没了双脚,感觉踏在空气里,悬在浮尘中。都说过往云烟,可是谁又能忘却历史?人都是有感情的,有同情心的,可以产生共鸣的,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是活在当下的人还是埋在历史中的人。

小说以我寄给杉谷义2012-1-12人先生的书信形式展开,主要围绕我的姑姑的成长经历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语言真挚朴实、一语中的,又富有地方色彩,一言一语,就是一行一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在你面前又蹦又跳的大活人。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这是王脚。我跟王仁美合得来,原因是我们都拖着两条仙鹤般的长腿!还有王肝对小狮子的疯狂痴迷,他寄给她的情书里这样赞美道:从那一刻起,直到现在,直至永远,我这颗心,就全部属于你了。你如果想吃我的心,我就毫不犹豫地扒给你......我迷恋你绯红的脸膛、生动的鼻头、娇嫩的双唇、蓬松的头发、亮晶晶的眼睛,迷恋你的声音,你的气味,你的笑容。你一笑,我就感到头晕目眩,恨不得跪在地上,抱住你的双腿,仰望你的笑脸......情人眼里出西施,真真的让人没得弹嫌,实际上王仁美满脸粉刺,丑的送给小跑他也害怕。还有那个永远也长不高的王胆,那个矮的快要贴在地面上,走路怕不小心蹭掉了鼻子,和丈夫亲嘴都要被抱起来完成的女人,再就是农村里的那一群老婆娘,说的不好听点,就是用鸡蛋换孩子!把孕妇当成了会生蛋的母鸡,接生一个孩子她们会挣到一顿饱食,数颗鸡蛋和两条毛巾。要知道,在饥荒的年代里,这何止是奢侈?小说一开始还提到了村子里所固有的旧习,给小孩起名字,好带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像陈额、赵眼、吴大肠、孙肩等等,只是后来社会发展了,文明了,这种旧俗也慢慢跟着革除开来。尤其莫能忘记的,是眼前冒出来七八个灰头土脸的碎崽子,正在津津有味地啃啮着硬梆梆的煤渣子,没错,就是实实在在用来烧火的黑炭,可是,那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咬一口,到处便会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而,能不叫人馋的流涎水吗?饥饿首当其冲,人会变的野蛮而麻木!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那源自肉体的一丝丝地磨蚀,你不知道那天会是个尽头,当女人因为饥饿没了例假、当男人因为饥饿没了性欲,你会惊讶,这原本生息繁衍的自然规律再也无法维系,除了坐等绝种,一切都是徒劳!一切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小说断断续续,写了几代人的残生,其中有一段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在姑姑五岁的时候,被关进日本人的大房子里,原因我就不细赘了。反正姑姑对日本人的印象不那么咬牙切齿,也许这只是一个小小人物对历史境况的稍稍一瞥吧!毕竟小说要写的重点不在民族纠纷上。

姑姑是一名乡村一生,专门帮人接生的那种,但她是非常赶潮流、破旧习的新医生,讲究科学,运用科学,对那帮老婆娘的土法子恨之入骨,这从姑姑暴打田桂花中不难看出,她怒不可遏、火冒三丈,扔下药箱,箭步上前,抓住老婆子往后一别,就把她甩在炕下。老婆子头碰在尿罐上,尿流满地,屋子里弥漫着阵阵骚气、老婆子的尖声嚎叫和艾莲的痛哭......姑姑从最开始的一心一意帮人接生、让人多生小孩的年轻医生成长到最后的计划生育严格推行者。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牵着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又牵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踉踉跄跄,错过了美满幸福的婚姻,演绎着悲剧的个人情感生活。由最初默默无为的懵懂少女,一步步爬到方圆几十里人敬人爱的红人儿,再到让其他青年望而却步、不敢高攀的美人儿,最后落得人人唾弃,避而远之,遭人陷害,受人辱骂的田地。仔细揣摩,每个人的生命都充满了无限的滑稽和无奈,当我们终于走完这一历程,回首之际,背后的脚印横竖杂生,错综迷乱,但人生的路我们不得不走,别无选择......

这也是一部揭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发展中所存在的矛盾问题的现实小说。虽然作者是在以我的口气在为杉谷义人先生讲述我姑姑的故事,好像是在讲历史,其实不然,更何况书中提到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执行中的种种矛盾离我们并不是很远。呼吁现实矛盾,正视发展问题,考虑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处理社会关系.....起码我是这样理解的。由此可见一斑,我国重男轻女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好多家庭都抱着不生男孩誓死不休的态度,还有对新事物的敏感程度、排斥心理,无知的恐惧和盲目的叛逆。贫穷不是他们的错,愚笨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也渴望安逸、渴望早日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渴望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于女人,对内:没有一个儿子为你撑腰,在这个家庭里,就没有你放脚的地方、就没有你抬头的缝隙,那是受不尽的嘲弄和遭不完的白眼;对外:流言蜚语,铺天盖地的能把你活活呛死!于男人,没有个儿子,你就是个熊人,更谈不上能对得起老祖宗了。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你不小心弄丢了一苗绣花针,这事也会在整个村子里传得纷纷扬扬。

只是有感而发,完全是信心胡想,信手随拈的!喜欢这一种沉重而偏野的文字,喜欢这一种毫不吝情的表述和倾诉。便写了......

[精品]蛙读后感(篇二)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范文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蛙读后感(篇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我看了《两只青蛙》这篇童话,觉得它十分有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家想不想听?让我告诉你吧!

在一个池塘里住着两只小青蛙。炎热的夏天池水干了,它们就去找别的住处。走啊走,碰巧遇到了口深井,一只青蛙马上跳到里面去了;另一只青蛙想:万一这儿的水也干了,那我怎么上来呢?于是它摇摇头走了。一年后,深井里水干了,那只青蛙怎么也上不去,又没东西吃,只好等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必须考虑好做这件事的结果。别像童话中的第一只青蛙,没考虑以后的结果就下去了,最终只能等死。其实下棋也是这样,每下一步都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好处,对别人又会有什么杀伤力。如果隨便胡乱地下,结局不用说,一定是输。

这又让我想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和郑眯佳趁同学们还没回来,在一个同学的草稿上写了很多脏话,还在旁边画了许多大便。我们还故意用连笔字写的,想不被别人认出。本来我们只想逗逗那同学,跟她开个玩笑而已。在全班同学回来时,我们俩已逃之夭夭,无影无踪。当那同学看到时,觉得那是对她的侮辱,并把本子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说,要?出真凶,给她道歉。这时我俩十分后悔,我们知道已经伤了同学的心,而且让老师知道我们俩个副班长做的,我们的一世英名也毁了。但是既然发生了,总得解决。于是我们连忙向同学老师道了歉。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大家一定要三思,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蛙读后感受合集5篇


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蛙读后感受”,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一直不停的冒出新的想法。读后感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读书的感情,把我们和书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蛙读后感受 篇1

今年暑假,我读完了一整套杨红缨的《笑猫日记》,这套书以发生在一只会笑的猫身上的各种故事编成日记。其中我最喜欢《青蛙合唱团》这部分,它精彩的故事内容,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

书里描写的是:在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几千只青蛙来到笑猫居住的翠湖公园,原来这是一个青蛙合唱团,因为乡下污染十分严重,他们活不下去了。流落他乡的青蛙来到城市,帮助人类消灭苍蝇蚊子,可是有些人却恩将仇报,抓青蛙做美食,抓住“蛙坚强”赚钱,最后在笑猫的帮助下,青蛙们才逃脱坏人的魔掌。因为有青蛙帮忙吃蚊子、苍蝇,城市成为了世界卫生城市,青蛙们却悄悄地离开了翠湖公园,回到家乡寻找新的家园。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是愧对青蛙的,做了那么多对不起青蛙的事情。在乡下建工厂,把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染了环境让青蛙失去了家园;读后感·在田里喷撒农药杀虫灭虫,青蛙找不到食物,不得不逃到城里。而青蛙们为了城里人的健康,一心一意帮助人们吃蚊子和苍蝇。可是有些人总是打青蛙的歪主意,我真是不能理解!

希望人类可以早点觉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青蛙甚至地球的影响有多大,及早整治,拯救地球。而我也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虐杀益虫,不乱扔垃圾废物,做环保小先锋!

点评:坚持写作,精神可嘉!读后感主题不错,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愿我们大家都能在读书中得到启示,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提升语言的生动性。

蛙读后感受 篇2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为《像青蛙一样慢慢长大》的散文名篇,里面精选了许多的名家名作,读了让我受益匪浅,其中的一些文章更颇含哲理,意味深长,让人深思。其中,我最喜欢一篇《一觉醒来是早晨》的文章,他使我思如泉涌,有千言万语似要诉说。

我最喜欢文中这样一段话,“人生难免低潮与黑暗,人生难免苦于痛,不要悲观,更不要沉沦,相信命运会有转机,相信黎明的曙光会在前头迎候着你。”是的,正如作者所说,人生难免苦与痛,人生旅途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困难与挫折,坎坷的道路会让你一次又一次跌倒,痛苦和绝望会缠绕在你心头,挥之不去,在这个定要做出选择的双岔路口中,你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前行,就在于一念之差,如果你选择了勇往直前,那就放下巨大的精神包袱,一觉醒来是早晨!

一觉醒来是早晨,这一句多么简单的话,虽只7个字,但它却包含了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它不仅是指时间的轮回,更是指人心灵的更新。人生道路上,我们多少次身不由己的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会被卷进是非曲直的漩涡,多少次会面临人生的绝境,但是请记住一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命运由我不由天,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走出沼泽,走出漩涡,战胜绝境,奇迹无处不在,前方胜利的光辉在等待着你,期盼着你。

生活与学习,自来是相关联的,学习正如生活,一个个问题如同一只只拦路虎,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宛如一块块尖利的绊脚石,让我们跌得伤痕累累,但是,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只要你努力钻研,力求上进,你就可以打败拦路虎,跌倒了,再站起来,“有志者事竟成”,你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悲观,不要沉沦,命运定会有所转机。一觉醒来是早晨这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会永远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蛙读后感受 篇3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

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最高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蛙读后感受 篇4

不久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是《青蛙王子副班长》。我记得上次《永远的超级四班》非常好看,就买下了这本书。回家后,我水也不喝,饭也不吃,就看了起来。

故事的主人公是秦超逸,由于秦超逸长得很像青蛙,有一天,班会课上秦逸超讲了一个青蛙王子的故事,加上关心社会大事和上课的一番发言,得了青蛙王子的好名。不过,他也挺喜欢这个外号的。

秦超逸十分热爱网络,学习的成绩在班里也是保持在中等。之前,他们这个六年级四班,是陆老师教的,可是由于陆老师生病了,改为了胡老师教。不过在之前陆老师也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不喜欢他。不过新上任的胡老师就不一样,胡老师看同学不看成绩,而对每个同学的是公平公正的,不给优秀学生一点特殊权。其中秦逸超一家为这个副班长职位可闹了不少事。胡老师让同学竞选班干部时,经过同学选票,秦超逸他竟当上了副班长,可是,在他之上的班长黄小月却处处瞧不起他。就认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配做副班长。

不过他的电脑技术可真是十分高,还帮胡老师开通了博客,还在有余的时间也给自己开了个博客。他自己的博客名叫:“胖青蛙的池塘”,在他的博客上。他介绍了他演讲的火车站的设计问题,记录了神奇的科学小实验,还有二年级小妹妹陈紫杉的感人故事……陈紫杉的故事让我热泪盈眶,社会中如果真有像紫杉妹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我一定会尽自己的所能来帮助他们!

其实,秦超逸的心眼非常的好,他在博客上发表了对陈紫杉的文章和照片,他相信,总会有好心人去帮助他的。现在,秦超逸的“胖青蛙的池塘”已经上了教育在线的首页,我真替他高兴!因为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关注他的博客,更多的人去看他写的文章,更多的人会帮助陈紫杉!

秦超逸,我祝他的博客越办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人帮助陈紫杉!

蛙读后感受 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青蛙和蟾蜍》这套书,书里描写了青蛙和蟾蜍这对好朋友的故事。他们一个长着绿色的长腿,一个长着棕色的短腿;一个高高瘦瘦的很漂亮,一个矮矮胖胖的很可爱。只要他们在一起,很多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变得开心了。他们在一起享受颤抖的滋味,在一起吃着巧克力口味的奶油蛋卷冰激凌,在一起到转角处寻找春天,在一起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虽然他们两个性格不同,但是在一起却总是很开心。

青蛙蟾蜍在一起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有的让我哈哈大笑,有的让我心里非常感动。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圣诞夜》。这个故事讲的是:圣诞夜,蟾蜍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也装饰了圣诞树等待青蛙的到来。可是,青蛙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来。蟾蜍非常担心,就开始胡思乱想。他想:“青蛙是掉进深洞?还是迷路了?要不就是被大野兽追赶?”想到这里,蟾蜍决定去救他。于是,蟾蜍找出一条绳子、一个灯笼、一口平底锅跑出屋外。结果与青蛙碰了个正着。原来,青蛙因为精心为蟾蜍包圣诞礼物迟到了。

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总把彼此放在心里,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温暖。虽然和小伙伴在一起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珍惜彼此的友谊,对朋友多一份理解,多站在朋友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友情!

蛙读后感(2)


《蛙》读后感

莫言先生的《蛙》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农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的叙述,反应了中国成立后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不管各种媒体是如何炒作宣传这本书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写人,表现人性的小说。

首先,作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作者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人内心的矛盾变化,人性充斥在作品的每个文字当中。其次,作品的布局构思颇为新颖。全书采用书信体结构,话剧形式的结尾。莫言说:写了十几万字以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最后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把朴素的叙述让它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面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因此在结构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这部作品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过去重复(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全书五个章节分别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我认为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是文章最后的独幕话剧,它以整部小说的叙事为背景拉开帷幕,将一段长故事大历史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从感性的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集体形象的舞台表演,从而使这个故事更能触及读者的灵魂。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我一家子给代孕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整个话剧的诡异和脱离现实的表现力,明显得使话剧游离在了历史之外,作者通过这个途径将纯粹的事件上升到了生命和文学的高度,从而体现了生命、政治、文学之间的意义。同时,通过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作者一直在写家乡的故事,但却跳出了故事本身,站在人类和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是许多小说家追求的目标吧。

《蛙》的读后感


下面栏目小编为您呈上“《蛙》的读后感”相关主题内容,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可能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阅读经历,但总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对于某本书念念不忘,我们大家肯定都被{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所深刻折服。我们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不妨用读后感来一一记录下来。

《蛙》的读后感(篇1)

《蛙》,一部简短而直面现实的小说。读罢该书,就像走过了国人的心灵长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寻了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历程。

该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坚实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价,费尽心机,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一个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宁可血流成河,也坚决不会让超生一个。在她强大的攻势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许,我们会禁不住的厌恶计划生育政策,对“姑姑”也会产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并没有就此停笔,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姑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我”的超生却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读完这部书,留下的不只是对心灵的震撼,还有是对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始终是国人内心的伤痛,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像“姑姑”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而现实往往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很多。

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权力,这就是人性要服从社会。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无法剥夺人生存的权力。

《蛙》的读后感(篇2)

在暑假里,我在家中阅读了许多新奇有趣的图书,其中最好看的就数“笑猫日记”的《青蛙合唱团》了。

这本书讲述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一群青蛙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城里居住。流落他乡的青蛙们,每天都辛勤地为城里的人们消灭苍蝇和蚊子,然而,危险降临了……

在青蛙团中,有一只没有后腿的青蛙,人称“蛙坚强”,它仅靠着两条前腿倒立行走,为民除害,感动了无数人。蛙坚强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捉害虫,通常来说,普通的青蛙往往捕捉空中的害虫,而忽略了地面的害虫,但有了专吃逃到地面的苍蝇和蚊子的蛙坚强,这种“漏洞”就被堵住了。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蛙坚强”一样的青蛙保护庄稼,消灭害虫,庄稼才能获得丰收,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

“蛙坚强”们为人类庄稼的健康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一些利欲熏心之徒却把它们当做赚钱的工具,肆意捕捉青蛙并做成餐桌上的“美食”。青蛙首领悲痛万分,它带领族人,到街道上不断歌唱,愤怒的歌声在空中回荡,这是青蛙们在控诉人们食用蛙肉的恶劣行径,青蛙们用弱小的身躯捍卫着自己生存的权利。看到这里,我为青蛙们这种团结一心,不畏强敌的精神所感动,但同时,又深感惭愧,因为小时候我就特别爱吃爆炒蛙肉这道菜,原来自己也曾是伤害青蛙的“凶手”之一。我下定决心,今后一定不会再吃蛙肉,不仅仅是蛙类,还有鸟类等野生动物我也不会再吃。我相信,只要有良知的人都能抵制买卖和食用野生动物,就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我还要号召我的家人、同学、朋友们:青蛙是我们的田园卫士,保护青蛙就是保护环境,让我们都来保护“蛙坚强”吧!

夜晚我做了一个梦,皎洁的月光下,翠绿的池塘边,在田地里劳动了一天的青蛙们,纷纷跳进池塘,洗去一天的疲劳。几只青蛙从这片荷叶上跳到那片荷叶上,一两只青蛙悄悄的躲在荷叶底下和小鱼小虾们捉迷藏,蛙坚强呢?他呀,正领着一大群青蛙开始了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呱——呱呱——呱——”

《蛙》的读后感(篇3)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是乡土中国六、七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并以作者姑姑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并通过“蝌蚪”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

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为抗日时期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日本驻军地,而后因男友叛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年轻时她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或者说是却睁只眼闭只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而后却成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在那场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中,结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张拳的老婆死去,或许陈鼻老婆王胆的死与她没有根本关系,但是也与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她是珍视、敬畏生命的,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被蛙吓着。在她看来蛙声是那些被她堕掉的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那些蛙是回来索命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与后悔,而自己也因为蛙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艺人结婚,到最后有些精神疯癫,而小说最后那句台词“万心,你!”是对她生命意义的一种拷问和问责!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而后来却因为姑姑的劝说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对象“小狮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名义上是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还说什么对王仁美有多爱,真的是多么的可笑。后来到了五十出头的时候又因为更体现出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是小狮子背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后发现是个儿子后那个喜悦与前面的愤怒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实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一种拷问!特别是对蝌蚪这一知识分子的不屑与讥讽嘲笑。

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张拳老婆、陈眉,前者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里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点生下来,然而却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陈眉的出生就预示着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母亲日思夜想想替陈鼻生一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生下陈眉后便逝去。而她父亲沉痛在她母亲死去的悲痛中将其遗弃给姑姑抚养,即使以后被父亲接回去抚养后也逃不过父亲的痛骂与折磨,长大后与姐姐在工厂里打工却遭遇大火毁容并失去姐姐,最后沦落到为别人的地步,这是多么地惨痛。其实小说中那些近似疯癫的人比如晚年的陈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种社会畸形的代表,他们用疯癫的方式来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小说中出现的现象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因为目前社会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什么地下卵子市场等,这都说明那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剔除干净,这是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的反应,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以及唤醒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小说从始至终都一直贯彻的一条线就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历程的困难和考验,闪耀着母爱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琢磨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蛙》的读后感(篇4)

去年知道莫言荣获诺贝尔奖之后,就有各种道听途说地介绍《蛙》怎么怎么写的好,没有读之前,设想过好多种关于它的版本,最后竟没有一种是与原著的情节相符的,想来挺可笑。那是在书店貌似还是紧俏货,第一次读还是手机上下载的,读起来真心不方便,直到网购得了一本,才真正开始认真的读。

跟着莫言老师去的地方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我能看到一群以身体器官命名的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啃着煤球,跟着“姑姑”走过她年轻时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又被称为“松子娘娘”的光辉岁月,又目睹了她为履行社会主义号召成为了一名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过新生命的诞生,也打击过新生命的到来,在她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个年代的历史,因为她是社会主义的忠臣。

读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泪。她的死无疑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那个政策高于一切的年代,若非书中所言,生活在我们这儿幸福年代的人,估计很难体会到,有时候甚至不理解当时的政策如此无情。可是尽管这样,如果没有当时那些政策实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国又该是何种模样。

读完这本书,心里划了一道口子,不明白当初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又悲伤着无辜人们的牺牲,心疼着“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换来的仅是内心无尽的痛苦,这都是为了一个“忠”。如今,时代进步了,政策也改变了,愿人性在新环境中能得到新的熏陶和提升。世界越来越美好。

《蛙》的读后感(篇5)

“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

《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拥有着高贵的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儿。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政府发行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无情。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我一直以为姑姑并没有对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过,但姑姑,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泥塑艺人,制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娃娃。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与我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蛙》这篇小说带给我一些方向。《蛙》里真正有描写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经过洼地时,水塘里成千上万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受了无数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发出控诉。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扑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肤都划破了。这里面又夸张的成分,但却更真切地表达了姑姑对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对那些鲜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终究是有悖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的,因为时代不同,姑姑必须遵守党的指令。而我们却可以去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应当去爱护他人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活出自己的价值,莫言写《蛙》是为了告诉大家生命的珍贵。

物种相传,代代延续,生命正是由此进化而来。

关于蛙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特别为你收集的“关于蛙读后感”。同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我读了一本作品。读完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书本的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蛙读后感 篇1

最近,我看了《两只青蛙》这篇童话,觉得它十分有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家想不想听?让我告诉你吧!

在一个池塘里住着两只小青蛙。炎热的夏天池水干了,它们就去找别的住处。走啊走,碰巧遇到了口深井,一只青蛙马上跳到里面去了;另一只青蛙想:万一这儿的水也干了,那我怎么上来呢?于是它摇摇头走了。一年后,深井里水干了,那只青蛙怎么也上不去,又没东西吃,只好等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必须考虑好做这件事的结果。别像童话中的第一只青蛙,没考虑以后的结果就下去了,最终只能等死。其实下棋也是这样,每下一步都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好处,对别人又会有什么杀伤力。如果隨便胡乱地下,结局不用说,一定是输。

这又让我想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和郑眯佳趁同学们还没回来,在一个同学的草稿上写了很多脏话,还在旁边画了许多大便。我们还故意用连笔字写的,想不被别人认出。本来我们只想逗逗那同学,跟她开个玩笑而已。在全班同学回来时,我们俩已逃之夭夭,无影无踪。当那同学看到时,觉得那是对她的侮辱,并把本子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说,要?出真凶,给她道歉。这时我俩十分后悔,我们知道已经伤了同学的心,而且让老师知道我们俩个副班长做的,我们的一世英名也毁了。但是既然发生了,总得解决。于是我们连忙向同学老师道了歉。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大家一定要三思,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关于蛙读后感 篇2

不久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是《青蛙王子副班长》。我记得上次《永远的超级四班》非常好看,就买下了这本书。回家后,我水也不喝,饭也不吃,就看了起来。

故事的主人公是秦超逸,由于秦超逸长得很像青蛙,有一天,班会课上秦逸超讲了一个青蛙王子的故事,加上关心社会大事和上课的一番发言,得了青蛙王子的好名。不过,他也挺喜欢这个外号的。

秦超逸十分热爱网络,学习的成绩在班里也是保持在中等。之前,他们这个六年级四班,是陆老师教的,可是由于陆老师生病了,改为了胡老师教。不过在之前陆老师也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不喜欢他。不过新上任的胡老师就不一样,胡老师看同学不看成绩,而对每个同学的是公平公正的,不给优秀学生一点特殊权。其中秦逸超一家为这个副班长职位可闹了不少事。胡老师让同学竞选班干部时,经过同学选票,秦超逸他竟当上了副班长,可是,在他之上的班长黄小月却处处瞧不起他。就认为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配做副班长。

不过他的电脑技术可真是十分高,还帮胡老师开通了博客,还在有余的时间也给自己开了个博客。他自己的博客名叫:“胖青蛙的池塘”,在他的博客上。他介绍了他演讲的火车站的设计问题,记录了神奇的科学小实验,还有二年级小妹妹陈紫杉的感人故事……陈紫杉的故事让我热泪盈眶,社会中如果真有像紫杉妹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我一定会尽自己的所能来帮助他们!

其实,秦超逸的心眼非常的好,他在博客上发表了对陈紫杉的文章和照片,他相信,总会有好心人去帮助他的。现在,秦超逸的“胖青蛙的池塘”已经上了教育在线的首页,我真替他高兴!因为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关注他的博客,更多的人去看他写的文章,更多的人会帮助陈紫杉!

秦超逸,我祝他的博客越办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人帮助陈紫杉!

关于蛙读后感 篇3

这本书是伍美珍写的,主角是秦超逸 性别:男 年龄:12岁 外号:胖青蛙 职位:副班长 爱好:电脑知识 感兴趣的事:社会新闻 最好的朋友:华汪德;最崇拜的人:老爸。

黄小月、宁佳心、卢竞和张小伟是丸子军团(黄小月不仅是班长还是丸子军团的领头)他们分别是:泡泡鱼丸卢竞、六黄地鱼丸张小伟...... 之所以胖青蛙是副班长,有一次,班主任胡老师让愿意当副班长的举手,可是谁都没举手,突然华汪德说:“胡老师,秦超逸要当副班长!”大家都看着胖青蛙,胖青蛙害羞地走上讲台,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想当......副,副班长!”下课时,大家都围着胖青蛙,所以胖青蛙秦超逸就成了副班长。

后来胡老师给秦超逸吃糖,并让秦超逸帮她开个微博,再把她宝宝的照片放在微博上。放学后到家,也开了个微博。但是烦恼也发生了,胖青蛙的微博叫什么,华汪德说:叫“胖青蛙的池塘”胖青蛙没想到自己成了班级的红人,因此“胖青蛙的池塘"也受人欢迎。还有一次胡老师让秦超逸来收集钱来捐掉,还说要是那位同学愿意的话可以把钱给秦超逸。下课了根本没有人把钱给胖青蛙,只有华汪德愿意帮胖青蛙,他们付出了努力,最终他们成功了。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人要低调、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学习认真的人,还要和学习很好很好的人前进,不能和学习不好的人比谁的学习好、不能打架.....这本书非常好看,你们也看看吧。

关于蛙读后感 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青蛙和蟾蜍》这套书,书里描写了青蛙和蟾蜍这对好朋友的故事。他们一个长着绿色的长腿,一个长着棕色的短腿;一个高高瘦瘦的很漂亮,一个矮矮胖胖的很可爱。只要他们在一起,很多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变得开心了。他们在一起享受颤抖的滋味,在一起吃着巧克力口味的奶油蛋卷冰激凌,在一起到转角处寻找春天,在一起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虽然他们两个性格不同,但是在一起却总是很开心。

青蛙蟾蜍在一起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有的让我哈哈大笑,有的让我心里非常感动。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圣诞夜》。这个故事讲的是:圣诞夜,蟾蜍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也装饰了圣诞树等待青蛙的到来。可是,青蛙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来。蟾蜍非常担心,就开始胡思乱想。他想:“青蛙是掉进深洞?还是迷路了?要不就是被大野兽追赶?”想到这里,蟾蜍决定去救他。于是,蟾蜍找出一条绳子、一个灯笼、一口平底锅跑出屋外。结果与青蛙碰了个正着。原来,青蛙因为精心为蟾蜍包圣诞礼物迟到了。

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总把彼此放在心里,遇到困难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温暖。虽然和小伙伴在一起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珍惜彼此的友谊,对朋友多一份理解,多站在朋友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友情!

关于蛙读后感 篇5

自古以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就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寒假中,我又读了一本对我触动挺大的童话书——《青蛙的攀爬比赛》。

书中讲述了一群青蛙组织了一场攀爬铁塔的比赛,可是在蛙群中没有青蛙相信会有参赛者能够达到终点。在众青蛙议论中,参赛者们纷纷放弃向终点攀爬,只有一只聋子青蛙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一次次失败中爬起,终于爬向终点。读了这则书,对我触动比较大。

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其实在每个人奋斗努力过程中,往往或多或少遇到过旁人的冷嘲热讽,只有排除外部干扰,坚持自己奋斗目标,这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书中为什么一只身体不健全,耳聋有残疾的青蛙能在众多参赛中脱颖而出呢?原因就是它听不见同伴们背后的议论,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坚信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的攀爬,最终成为众多参赛者中唯一获胜的冠军。

如果你在别人的嘲讽下犹豫不决,那么请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小时候,妈妈见我字写得不好,便给我报了书法班。虽然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可我所写的字仍然很难看。爸爸妈妈都说我没有写字的天赋,再学也没有用。我听了他们的话,渐渐地失去了把字继续练下去的信心……直到现在,我的字越写越差。回顾当初,要是我不理会他人的消极的态度,坚持练字,也许今天的我也能写上一手好字呢!

就让我们学会做生活的“聋子”,对那些伤害自己的冷嘲热讽不必放在心中,只需坚持自己心中的理想。

做生活的“聋子”,当别人眼中的“疯子”,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蛙读后感600字5篇


篇一:《蛙》读后感

读《蛙》有感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来是科技在发展,在这个喧闹的、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花费大片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显得久远而又不合潮流;二来,似乎年龄越大,有了工作的压力,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篇二:蛙读后感

篇一:蛙读后感 我带着悲伤和回忆承认,这个阅读过程是波折的,心情的大起大落随着章节里的人物关系悲喜交加,我依稀的看见计划生育的尾声是怎样的结束的,是怎样在人民的意识里消失的,我更能深彻的体会到童年的土路上发生的那些至今都不会再有的生活现象。 姑姑,这是一个现实版的传奇人物,太听话,太革命,太忠心,太认真,一个17岁善良聪慧的姑娘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的送子娘娘,到始终履行着社会主义的号召,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一生肩职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这一生精神的痛苦,肉体的折磨,在这个老人的生命里徘徊,她迎接生命的诞生,她打击新生命的到来,这是姑姑为社会主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她是忠臣,可是他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有憎恨她牙痒痒的人,有同情她的人吗? 两度落泪,第一次为王肝的单相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地在一封封不见回信的情书里诉说,默默地的看着思念的人在自己的眼帘里徘徊,为之动容。 第二次为豪爽单纯的王仁美的死落泪,这是一个错误的年代错误的想法酝酿的一场本不应该发生的不得不的一个残忍的悲剧,怪不得姑姑的晚年是失眠的,王仁美是可怜的,悲壮的,但是她死了,姑姑是可怜的,悲壮的,但她活着,她的痛,她的精神境界未必能比一个死过的人好到哪里?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凸显人性多面性的小说,这里有辛酸,有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更有愚昧,同时还有善良的味道,将姑姑在一大串的小人物中塑造描写,普通的村子,普通的人物,不一样的思想意识,缔造了不一样的命运和人生,爱过,恨过,残忍过,平凡里有辛酸,感动中有泪花,讽刺里记录史实,在幽默中挥洒人性的曲变。 今日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不知谁对谁错,如果用思想觉悟评价,只希望过去的都过去吧,已经新时代了,姑姑你的睡眠可好? 妹妹1998年出生,次年2月计划生育的领导们经常来到家里给爸爸妈妈上课,而且换不同的人,2000年计划生育已经接近尾声不再严重,只要交钱就不用手术,

但是1999年以前的孩子母亲们是躲不过的必须做,这是我印象中的计划生育政策。 此刻我的心情是悲伤的,也是欣喜地,想念那时满手是土,自己脏兮兮的样子,也幸福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美好生活。 进步取代迂腐,意识决定结果,人性有待新环境的熏陶和提升,命运自始至终在挣扎中理智,享受,受苦。 做一个忠于内心的使命,不忘肩上的责任的一个人吧,小说的原话,人啊,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做叛徒。 姑姑是伟大的。 篇二:蛙读后感 昨晚,“拼夜”,看到晚上3点半,在宝宝哼哼唧唧、翻来覆去中,我看完了《蛙》! 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才会坚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抹着眼泪,有点傻劲。可是我真的伤心的哭了,你说一个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个孩子而已,而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是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当时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掉了。真心心痛。这时候,还真恨那个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觉得书中的小跑对王仁美,并没有王仁美那么爱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种怀念、思念来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狮子后,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没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许在这一点上小狮子跟贴合他。 结果,到了晚年,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当年几近疯狂的举动。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国家这一个政策。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这是多么矛盾的一对结合,以至于她内心的纠结把她整得有点痴了。 书中还有一些“痴傻”之人,痴傻之人自有可敬之处,他们的感情更为单一、纯洁,目标更为明确。作为一个正常人,

都是有矛盾的、有犹豫的、有退缩的、有点自私的。可是他们没有,所以我远远的敬重他们,却不敢靠近! 篇三:蛙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莫言的新长篇《蛙》,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

“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篇三: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

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拥有着高贵的

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

儿。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政府发行的计划生育的

政策,可以冷酷无情。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我一直以为姑姑并没有

对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过,但姑姑,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泥塑艺人,制造出了一个个

栩栩如生的娃娃。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

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

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

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

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

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

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

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

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

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与我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没有一个

人可以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蛙》这篇小说带给我一些方向。《蛙》里真正有描写到蛙的只

有姑姑在晚上经过洼地时,水塘里成千上万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

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受

了无数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发出控诉。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扑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肤都

划破了。这里面又夸张的成分,但却更真切地表达了姑姑对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愧疚,悔恨,

对那些鲜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终究是有悖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的,因为时代不同,姑姑必

须遵守党的指令。而我们却可以去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应当去爱护他

人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活出自己的价值,莫言写《蛙》是为了告诉大家生

命的珍贵。

物种相传,代代延续,生命正是由此进化而来。 初二(5)班 杨露

篇二:《蛙》读后感读《蛙》有感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

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

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

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

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

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

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

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

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

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

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

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

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

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

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

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

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

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

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

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

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

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

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

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

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篇三:蛙读后感读《蛙》读后感---让人性回归真实的世界《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

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

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读完《蛙》这本书对于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蛙》这本书基本是以书信的形式回忆

而成,由五封长信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

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

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

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人物性格和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

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作者描写的主人公“姑姑”可以说是个崇高的人。作为一位妇产科医

生,作为一个对小孩充满爱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和小孩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

有关;计划生育是国家政策,但这种国策是理性的,没有这样的国策,很难想象当今的中国

在人口问题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因为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

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她不得

以恶人自居,打掉孩子成了她的任务,曾经的妇产科大夫成了今日的屠夫,曾经受乡亲们敬

仰的医生成了让人厌恶的恶妇!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哀,也许是时代的悲哀,但是姑姑这个形象无疑是让人敬佩

的!为大我舍小我,现在的人几乎没人可以做到,时代的产物吧! 莫言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虽然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

人性的故事。在小说中用残酷的笔法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姑姑”塑造出了一

种大义灭亲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一个时代背景和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

“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

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晚年

的“姑姑”做着噩梦,梦着那打掉的孩子。人性是丑恶的,人性又是善良的。就像“姑姑”

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姑姑”显然是这种国家意志的代表,

她在执行国家意志时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人也没有退路。所以,当国家意志与古老落后的生

育观念发生矛盾时,“姑姑”的角色所代表的人性善良和丑恶也在无奈中发生了转化。 “姑姑”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这种形象纵然不怎么光鲜,却是一个民族在前行

路上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一个民族在他前行路上的阵痛,这种阵痛炙烤着经历这个时

代的每一颗灵魂,这是这个民族最疼的感觉。正如莫言所说,他叙述的是灵魂深处最疼的东

西。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愿意相信美好,也不会对世界的丑陋毫无洞察。映射

到现实的社会,这样的人,往往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珍惜爱他们的人,同时也

能认清世事的不如意。他们冷静,但是却冷静得很有人情味。篇四:莫言《蛙》赏析 读后感莫言《蛙》读后感

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

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

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

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

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

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

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

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额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

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

意义的艺术尝试。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蛙”到底象征着什

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的

深刻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

的一贯主题。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

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

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

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

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

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

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年代以

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于是,被不理解、不支

持的农村群众撵得到处跑的“乡镇干部”形象,就在几分黑色幽默的喜剧色彩中,将计划生

育政策与人性的冲突轻松地嫁接为“分享艰难”的主旋律阐释。莫言的《蛙》显然不想漫画

化、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并不是要理论性地探讨、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

是要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和精神背景,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以及

精神和灵魂的影响。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

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

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

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

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

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篇五:蛙 读后感 心灵氧吧

心灵深处的善良

——《蛙》读后感

一语 王培玲

真好,今年得奖奖了两本书,分别是莫言的《蛙》和《生死疲劳》。寒假期间,便迫不及

待地把《蛙》看完了。

想来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便是整部小说的结构,这部小说中间穿插了四封长信,最后又

有九幕话剧组成。细细品味,用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原

来这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与开始。更有趣的是原来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整部小说

都是讲计划生育的,为什么要用“蛙”为书名呢,似乎与文章没有多大的联系啊,可是读到

后半部分,我渐渐明白了题目的意思深远,并且极有寓意。 “蛙”可同“娃”和“娲”,“娲”

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由此看来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由此,我对莫言深深地佩

服,大作家就是大作家。可对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心中有诸多说不出的堵塞。有时,觉得我没有完完全全看清许

多东西,所以我也读的不是很懂。为了找到可以交谈的人,我上网搜了一下大家对《蛙》的

评论与感想,同时也帮我来释怀。当看到大家各抒己见时,我也渐渐明白,并且从书中悟到

了许多,看到了许多,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思。比如在小说中,我看到王

仁美和王胆的死时,心里有诸多说不出的难受,当时也留下了眼泪。可是现在来看,才发现

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但也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

牲品。作者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让读者感到残酷与痛心,同时也体现了

“青年姑姑”的果断麻利、铁面无私,就这样,我们也发现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

的一面,并且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也必须去承担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

史责任。“老年姑姑”与“青年姑姑”却又不一样了,事隔多年,姑姑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变化与对比中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生命的坚韧、坚强与脆弱,

而这坚强与脆弱也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我带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将这个故事情节波折的小说读完,心情也随着书中的人物变化而

不断变化,虽然小说为虚构,可我似乎看到的是许多真实的情景, 许多真实的生活,许多我从外界听来的真实的事情。这部小说,就犹如我们的生活:有

向往,有期待,有梦想,有幽默,有无知,还有愚昧,同时更有善良的味道。

蛙的读后感合集4篇


以下内容“蛙的读后感”是由编辑给您提供的,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读后感书名在文学界上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多去阅读。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

蛙的读后感 篇1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蛙》读书笔记800字。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蛙的读后感 篇2

你是否觉得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完该做完的事?这是每个人的困惑的问题,而《吃掉那只青蛙》一书,却让我们对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了。生活中的我们都会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给缠绕着。我们也总会听到一个声音“我很忙,没时间。”“唉,最近很多事,忙。”“忙”这一字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时髦”了,或许是出于习惯,也或许是因为真忙?但是真正有几个人能知道自己忙到最后有多少成果呢?博恩·崔西的这篇《吃掉那只青蛙》却教会了我们如果能正确的把握时间,如何充分利用时间。

常常会有些人会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来的快,有时候确实是这样。但是这也是一些懒惰的人给自己找的各种理由罢了。如果没有计划,那就更别说什么变化了。如果你都能计划好了,那再大的变化也只是在计划之中的。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天又一天慢慢积累起来的。一天24小时,一月30天,一年365天。人生也就是由这些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做好计划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你只要计划好每个时间段做些什么事情,你就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假使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在思考你应该做什么,那么时间就在你的思索中流逝了。每天1小时一个月就30小时,一年就是365小时,而如果按是一个人活七十年算下来,人的一生也要浪费掉25550个小时。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并不至浪费掉这么一点点时间。算起来人生真是经不起计算了。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深思很久,一直以来都以忙为“借口”的我是否有好好的计划过我的生活呢?以上的这些数字不正是给我的警钟吗?

蛙的读后感 篇3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蛙的读后感 篇4

我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刚刚看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读罢该书,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书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对待超生,她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为不让一个孩子超生,她机关算尽,用尽权谋,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打掉。对待超生孕妇,甚至动用铲车拔树拆墙,宁可血流成河,不让超生一个。她布下耳目,设下暗岗,巧妙发动群众,既让超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群众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妇躲藏不出来,她就声东击西,声言拆邻居的房,让邻居的损失由超生家庭承担,巧妙使用“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战术,从而挑动邻居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强大的攻势下,上千个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书的前半部,读者对计划生育政策厌恶的同时,对“姑姑“一定深恶痛绝。但莫言的笔没有就此打住,他呈献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上,是要人性还是要社会。“姑姑”似乎也是这样一个人。她是个尽职尽责的妇科医生,经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计其数。作者在书里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国人口太多,不计划生育怎么行。要人性,将来人口问题就要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要社会,要对的起子孙后代,就得实行计划生育。书中还隐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负责任的人,他们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已,与其出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不如干脆做掉。作者写到现代,对生育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对自己过去经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那些蛙鸣,仿佛是一个个被她做掉的孩子。他在进行心灵的忏悔。“姑姑”的形象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她是个恶魔,而对国家,她又是个有贡献的人。

读完这部书,除了心灵的震颤,还有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在广袤的农村,“姑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现实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我们大家都看过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小品中采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给亿万中国人带来了笑声。可是生活中的计划生育史残酷而无情的。幼年的我记得妈妈为了生弟弟东躲西藏,我们睡过麦秸垛,睡过牛棚,也睡过田野中的草棚。我们村邻居的房子也被拆过,我婶婶七个月的孩子被人流了,流下来的小弟弟哭了两声就夭折了。一幕幕血淋淋的画面让童年的我感到可怕有迷茫。无论如何,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生的权力,但同时我们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也要有为社会贡献的责任。

《蛙》读后感作文范例(4篇)


越来越多的人在读书中收获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优秀的读后感怎么写?栏目小编出于你的需要,为你整理了《蛙》读后感作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蛙》读后感作文【篇1】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不得不拜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我读《红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个澳大利亚网友,他说,每10个加他的好友,就有4个中国人。我说,大概你特别受中国人欢迎吧。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当时,我几乎忘了中国人几十年来为计划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动物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种族和后代而生存。繁殖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本能。当人类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发生矛盾,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中国政府选择了计划生育,于是,几亿成型的和没成型的胎儿成了牺牲品,又有多少孕产妇由于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丧生。当我们为今天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可曾想到过他们?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小说中一段纠结的感情。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说中一场无法忘却的过往。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虽然我生在9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那时艰辛的种种,但从长辈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蛙》读后感作文【篇2】

刚开始看《青蛙军团爱地球》这本书时,我以为青蛙军团是由三只青蛙组成的,我读了一会儿后,发觉原来是说华汪德把科学三人组改名为青蛙军团,并以环保和低碳作为组合的宗旨。

笨小孩黄金鑫以他的一系列看似傻傻的行为,令大家刮目相看,就连胡老师和石老师都对他赞誉有加。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过度的开采、破坏,终会有一天这些资源全部消耗完了,我们人类又该怎么办,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比地球更适合我们的家园了吧!我呼吁大家也像"青蛙军团"那样,保护我们的地球,让地球不会再受到伤害。谣传,在20xx年时地球会被毁灭,我认为是的,如果就这样破坏地球,只不过地球毁灭的时间会向后推延!我还知道了就像《青蛙军团爱地球》这本书中说的,环保和爱地球,不仅仅是大人与科学家们的事,我们小孩也要认真面对。

其实,低碳环保爱地球是我们每个地球人的责任,我们不应该贪婪地光顾眼前的舒适、方便与利益而把地球危机抛在脑后。让我们从高科技中的误区里走出来吧。我想说--现代科技的方便固然舒服,可别忘了我们生存的地方是地球,保护地球才是保护自己,只有爱地球,我们人类才能过得舒服,过得轻松!

《蛙》读后感作文【篇3】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蛙》读后感作文【篇4】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是乡土中国六、七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并以作者姑姑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并通过“蝌蚪”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

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为抗日时期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日本驻军地,而后因男友叛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年轻时她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或者说是却睁只眼闭只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而后却成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在那场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中,结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张拳的老婆死去,或许陈鼻老婆王胆的死与她没有根本关系,但是也与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她是珍视、敬畏生命的,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被蛙吓着。在她看来蛙声是那些被她堕掉的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那些蛙是回来索命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与后悔,而自己也因为蛙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艺人结婚,到最后有些精神疯癫,而小说最后那句台词“万心,你!”是对她生命意义的一种拷问和问责!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而后来却因为姑姑的劝说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对象“小狮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名义上是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还说什么对王仁美有多爱,真的是多么的可笑。后来到了五十出头的时候又因为更体现出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是小狮子背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后发现是个儿子后那个喜悦与前面的愤怒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实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一种拷问!特别是对蝌蚪这一知识分子的不屑与讥讽嘲笑。

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张拳老婆、陈眉,前者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里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点生下来,然而却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陈眉的出生就预示着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母亲日思夜想想替陈鼻生一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生下陈眉后便逝去。而她父亲沉痛在她母亲死去的悲痛中将其遗弃给姑姑抚养,即使以后被父亲接回去抚养后也逃不过父亲的痛骂与折磨,长大后与姐姐在工厂里打工却遭遇大火毁容并失去姐姐,最后沦落到为别人的地步,这是多么地惨痛。其实小说中那些近似疯癫的人比如晚年的陈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种社会畸形的代表,他们用疯癫的方式来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小说中出现的现象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因为目前社会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什么地下卵子市场等,这都说明那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剔除干净,这是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的反应,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以及唤醒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小说从始至终都一直贯彻的一条线就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历程的困难和考验,闪耀着母爱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琢磨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蛙的读后感


蛙的读后感(一)

今天终于看完了莫言的《蛙》,感觉很平淡,像一个人在唠唠叨叨的讲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个能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写出的作品就像是刚入门的新手似的,毫无欣赏性。

一,故事很平淡,叙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还是蝌蚪?

二,人物性格描写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难道这是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有时能出口成章。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几处细节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狮子为要孩子假装大肚子

四,文中对蛙及婴儿的描写确实有些魔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怀疑莫言是否受过什么刺激,而蛙则是他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写成的。

五,文中以文学后辈蝌蚪对杉谷义人所写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确实有对诺贝尔文学奖献媚之嫌。

总之,这是一本不值得阅读的破书。

后记;只看过莫言的这一部作品,或许评价有偏颇,待看过其更多作品后再对莫言评论吧。但《蛙》确实写得太平淡,包括文字2020。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的读后感(二)

读完了莫言的小说《蛙》,说不出的感觉。前半部感觉很好,后半部,令我感觉麻麻的,有点乱,虽说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的不良现象,但是,前半部与后半部还是转弯太大,让我有点不适应。

关于国家的这个生育政策,作为有工作的城市人,好象一个家庭一个孩,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执行的份。也听说过,农村人喜欢男孩,为了生个劳动力,更为了生个传户口本的,所以想尽办法的超生。当时,以为方法选对了,超生是很容易的事情呢,因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看到收废品的农村人,车上装着二或三个小孩。没想到如果他们遇到象姑姑那样的老革命,尽职尽责地工作,与想超生者斗智斗勇,绝不让一个想超生者成为落网之鱼的计划生育执行者,想超生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第一次读关于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没想到问题是这样的严重。还会死人。

姑姑这个人物,的确有着鲜明的特点,年轻、漂亮、有技术、有着极强的责任感。谈了一场让别人羡慕的恋爱,对方是名飞行员。但结局确不好,飞行员竟然叛逃了,好在这是位有良心的飞行员,在留下的日记中,把姑姑称为红色的木头,让姑姑躲过一劫。

书中描写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批斗场景,把曾经又红又专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弄到一条冰冻的河上去批斗。心中觉得很冷,感觉到人性的残酷。这样的批斗故事读了不少,以前没有大的感受,但是现在随着读历史故事的增多,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可以感受别人所受的痛苦,同时,也更了解了人性中不美好的另一面。

我对小说中描写的姑姑的丈夫和姑姑的追求者秦河的手艺,是非常感兴趣的。民间艺人,他们投入全部的爱与情感捏泥娃娃,捏出的娃娃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生能有一个这样的爱好,并把这个爱好做到极至,远离人世俗事的喧嚣,也是一种极好的生活姿态。

结尾处,小跑又老来得一子,人工授精所得,而孕育这孩子的是与小跑同辈的陈鼻的被大火烧伤的女儿陈眉。 这一结果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生活万象,好多想都想不到的事竟成了现实,钱成了万众崇拜的万能之物

《蛙》读完了,心情没有大好,小说中的事事非非,时代不同、角度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注解。但不能不说,姑姑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


蛙的读后感(三)

利用假期前两天一口气看完了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蛙,感触颇多,试着写下来。

我喜欢以农村为背景的作品,因为不了解农村生活,因为往上数几辈我们都来自农村,或许还因为我向往着一种纯真和质朴。小时候由于被标题吸引,看了丰乳肥臀,现在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长大些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却只记得黑娃和他的老婆,到电影上映后又拿出书温习了一下,深深被作者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刻画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所吸引。前几年唯一追了一部大陆的连续剧就是闯关东,作为电视剧无可挑剔,可是比起白鹿原,其人物多了一份英雄传奇色彩,却少了许多对平常个性在特定时代背景里面转变升华的描述。老婆坐月子时,我用手机看完了较为冷门的填四川,文笔一般,故事有些拖拉。最近看的贾平凹的老生构思独特,故事精彩,之后会单独撰文评论。

从西北转到四川再转回山东,描述的故事背景都有些相似,除了填四川讲述的是清朝福建移民入川的故事之外,其它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的时间跨度基本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蛙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从三年自然灾害到现代的故事,主要人物的年龄和我父母相仿,出生在 53 到 55 年。其真正的主人公,姑姑,生于 1937 年。

姑姑的一生自然是故事的主线,从一个抗战时被日军囚禁,却吃喝无虑毫无畏惧的大胆女孩,到 50 年代痛打接生婆成为整个东北乡第一个妇产科医生,再到 60 年代在鼓励生育的政策下造就的辉煌,莫言刻画的是一个漂亮聪明,有个性有主见有天赋的女医生形象。可是好景不长,从婚恋的失败开始,笔锋如当时的政策一般急转,姑姑经历了文革的迫害,期间坚贞不屈,头皮被拉下也不愿意向红卫兵低头。文革结束后便成为了扞卫人口政策的极端勇士,铁面无私,六亲不认,麻木不仁,连自己亲侄子的孩子都要打掉。农村里的白衣天使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了杀人魔头。晚年的姑姑生活在表面的荣耀和心灵的赎罪中,作者多次写道,姑姑若换成男的,若生长在战争年代,那是一代将才。其实,若生在当代,她或许可以是引领医学发展的一代伟人。可是,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

书中姑姑的亲侄子,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的蝌蚪的成长和心路历程是另一条主线。蝌蚪的个性和姑姑恰恰相反,懦弱无主见,不敢争取自己喜欢的女人王仁美,却是王自己放弃了相对猥琐却背景更好的未婚夫选择了我。王怀了二胎被姑姑强逼堕胎导致母子双亡的悲剧也是蝌蚪不敢担当,害怕事业受阻直接导致。之后对军旅生涯怀恨但一旦有晋升机会就马上选择继续留在军队,对二婚妻子小狮子长相嫌弃,但在姑姑做主下,不顾发小对小狮子的喜爱横刀夺爱,毅然成婚;去北京工作生活,取得一定成绩后,由于北京人的排外而选择回乡,在家乡,竟然也顶不住当地一个小孩流氓和其母亲阿姨的攻击,被追的屁滚尿流。

小说最后用蝌蚪在知天命之年借发小之女代产喜得贵子的故事达到高潮,并在小说中加入话剧剧本的描述方式,把陈鼻一家的悲剧升华,把蝌蚪和众多在这个没有道德是非只有党的教导政策下长大的行尸走肉们的麻木和自私升华,也给姑姑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疯癫的句号,烘托了蛙的主题。

每次看完这样的小说,我总是会想,如果我生长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我会是怎样的角色怎样的人?我确定我的性格不是姑姑那样的,同时我害怕我会是蝌蚪那样的。有这样一想,相信莫言先生这部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起到了它的积极作用。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蛙》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蛙》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