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父亲有感贾浅浅

读父亲有感贾浅浅

读《我和我的哑巴父亲》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读《我和我的哑巴父亲》有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今天我上作文课时,老师给我们用他那优美的语言读了一篇感人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我和我的哑巴父亲》。

当老师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好像不听话似的,泪水顿时哗啦地流了下来。是啊,就在父亲把作者送到医院,求医生救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与温暖。

虽然,许多人的爸爸都长年在外地做工作,比如为人民修铁路、公路、桥。比如,有的是做会计,虽在远方,但每个父亲的爱都是一分不的,细致入微。或许,你感受不到,但他最爱的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我们,父亲爱家,我们也要爱他,无论他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当作者看见这个半个月前还年轻的父亲,他见我已没救了,而救我也要花许多的钱,但父亲仍不气馁,他仍然坚定的相信:我的女儿非常优秀,她能活下去,她不会死的,不会的!靠着这句话,他的爱让女儿过了生死线!真是一个奇迹!

回想过去,我总是对我的父亲闹别扭,总是想断绝父妇关系,原来,父亲不让我买买手机、Mp5、游戏机都是因为父亲不想让我在学习上分心。http://

啊!父亲!我感谢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和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


我和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一)

暑假,我读的书不少,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和我的哑巴父亲》。

说的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女孩,有一个哑巴父亲,从小就恨他父亲,恨他父亲是个哑巴。但有一次,父亲从死神那里,抢回了他的生命他在回家接父亲的时候出了车祸!已不省人世,头像个瘪葫芦,医生说他救不活了,但是,他的哑巴父亲拿出卖豆腐赚来的钱,想尽办法,在父亲的努力下,人是救活了,可却变成了植物人。过了一个月,她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终于睁开了眼睛。大家都说,从没看见过他父亲这么执着,这么坚强,在他生病的时候,父亲竟没有流一滴眼泪,在手术室外,父亲走来走去,竟磨穿了一双鞋!他不停地动着嘴皮,竟让嘴上起满了水泡!

因为他相信,他的女儿一定不会死,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把女儿的命救回来。从此,他们父女俩变的更加友善。

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是不是也很冷淡?不把他们的话当一会事,把他们的话当耳边风,觉得总是在唠叨,就会应付着说:知道了,知道了。

但其实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份关心,一份温暖,一份亲情,更是一份爱!

我和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二)

在看《我和我的哑巴父亲》这个故事时,我的泪水终于忍不住了,哗哗哗地流了下来。

故事是这样的:作者的父亲是哑巴,为此觉得很屈辱,从小就恨他。当时,她只想努力读书,考上大学,离开这个村子!终于,她考上大学了。但是看见自己的父亲高兴的样子,她哭了。

大学毕业后,作者准备去探望父亲。没想到发生了车祸。当所有人都绝望的时候,父亲毫不犹豫地用手语恳求医生进行抢救。为了筹集医药费,父亲到处借钱,就算被人骂成傻子,他也不放弃。苍天不负苦心人!半个月后,作者醒了。见到父亲时,她傻了眼,仅仅是半个月时间,但他看起来整个人好像老了20年!

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我再一次被故事内容而打动。这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哑巴父亲,又是那么的伟大。虽然连他的亲生女儿都嫌弃他,但他并不在意,依然默默的爱着她。当女儿遭遇车祸时,是他不放弃一线希望去恳求医生。他说的那些话令我刻骨铭心:求求你们,救救我女儿。我女儿了不起,你们一定要救她!我会挣钱交医药费,我会去打工。我有房子,可以卖,就算倾家荡产,(.org)我也要我女儿活过来。

这是一位多好的父亲呀!他不会因为自己有残疾而感到自卑,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女儿嫌弃他而感到生气,他只是默默地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其实,我们的父亲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为了我们,可以不顾一切!

父爱是金,是沉默的金子。它无需语言表达,它是心与心的交流。无需为自己的父亲有那样的缺陷而难过,因为不管自己的父亲怎样,他都会用心地爱我们。珍惜现在,不要等到无法弥补的时候,才想到感恩。多多关心我们的父亲,不要等到他年逾古稀的时候,还要他多一份担心,添一声叹息。

我和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三)

今天,在珠峰奥赛学校,王老师给我们读了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和我的哑巴父亲》,我听完后非常感动。

故事说的是一个20岁的小女孩,从小就恨她爸爸。恨她爸爸是个哑巴,但有一次,父亲从死神那里,抢回了他的生命??他在回家接父亲的时候出了车祸!当时她已不省人世,头像个瘪葫芦,医生说她救不活了,但是,她的哑巴父亲拿出卖豆腐赚来的钱,有淡淡的豆腐味儿的钞票,想尽办法,在父亲的努力下,人是救活了,可却变成了植物人。过了一个月,她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终于睁开了眼睛。大家都说,从没看见过他父亲这么执着,这么坚强,在他生病的时候,父亲竟没有流一滴眼泪,在手术室外,父亲走来走去,竟磨穿了一双鞋!他不停地动着嘴皮,竟让嘴上起满了水泡!因为他相信,他的女儿一定不会死,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把女儿的命救回来。从此,他们父女俩变的更加友善。

这就是父爱的力量!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是不是也很冷淡?不把他们的话当一会事,把他们的话当耳边风,觉得总是在唠叨,就会应付着说:知道了,知道了。

但其实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一份关心,一份温暖,一份亲情,更是一份爱!

读哑巴父亲有感


我读过一篇名叫[哑巴父亲]的文章,至今已经好几个月了,可我还是记忆犹新。

有一个小女孩,母亲去世了,父亲是个哑巴。女孩很嫌弃有一个哑巴父亲,她不愿和父亲一起走,甚至不愿告诉别人这就是她的父亲。可她的父亲依然对他百般疼爱。由于父亲是哑巴,也没有学历,所以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父亲卖豆腐的几个零零子子过之拮据的生活。

虽然生活很贫苦,但女孩还是靠父亲卖豆腐的几个带油的钱上完了小学、中学、大学。女孩也知道了父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女孩在一次回老家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医生已表示没救了、可女孩的父亲用手语向医生说他的孩子很优秀、求医生就就她,并拿出了养老的8000元钱,交给了医生,就这样、他把女儿从死亡线上求了回来。

每当我读到这里,我都会悄悄的哽咽,多么坚强的父亲啊,我真得很敬仰他,虽然他不是什么有权有势的人,也不是什么领导人,但他这种精神远远大出他们。

说到父亲,我想到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位普通的工程师,工资并不高,加上母亲的工资,只够家里的生活补贴。但是他们却让我吃好的穿好的,每当我让他们买衣服时,他们总说;“我们有衣服,你买吧。”就因为这几句话我的衣柜里衣服总是满满的,而父母的衣柜里衣服总是空荡荡的。

我从小都对自己说,父母对自己这么好,长大了,挣钱了,让父母好好享享清福!

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


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一)

读了《我的哑巴父亲》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女儿那份无私的感情。作者的父亲是一位买豆腐的哑巴,而他的女儿却一直恨她的父亲是个哑巴。直到她考上了大学,被分配到距家乡40公里的铁岭。她去接父亲的路上,车出了事故。她的家人和她的父亲把她送进了医院,大家都说她没救了,而作者的父亲却决定的认为女儿不会死,结果,父亲向人借了钱给女儿把病治好了

故事结束了,我想到作者的父亲在平时细心地照顾作者。在她生命垂危时刻是她的父亲恳求医生全力抢救她,这才挽回了她的生命。这篇文章中的作者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哑巴,但是他的女儿在抢救时,他却十分地坚强。在作者被抢救的几个月里她的父亲始终在她的身边,盼她醒来。

而另一个故事就更引人生思啦。说的是有一个孩子患了白雪病,而她的父亲却十分害怕自己的女儿传染给他,而且这孩子的父亲还不给他的女儿治病。最终,他的女儿因患白血病而不去医治去逝了。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一个父亲视女儿比他的生命还重要,而另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却视自己的女儿如废铁一般。所以,看看我们现在有着和文章中的那为哑巴父亲一样的父亲一直在爱护着我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父爱是伟大的,它和母爱一样伟大!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吧!是的,人间有万般情意,而对子女的情意是永恒不变的!


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二)

《我的哑巴父亲》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

文章描写了一位以卖豆腐为生的哑巴父亲,辛苦地养育了三个儿女。但是做为父亲唯一的女儿,却为父亲不能说话而感到丢脸,甚至学别的孩子骂我的父亲,也没有叫过他一声爸爸。为了能摆脱父亲,所以女儿拼命学习,终于,女儿考上了大学。当我读到父亲知道了这个好消息,激动地穿上1979年姑姑为他缝制的蓝褂子,坐在1992年初秋傍晚的灯下,表情喜悦而郑重地把一堆还残留着豆腐腥气的钞票送到我手上、把他精心饲养了两年的大肥猪拉出来宰杀掉,请遍父老乡亲庆贺我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女儿哭了,我也哭了。哑巴父亲从来没有因为女儿对他的恶劣态度而记恨她,而当女儿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父亲却如此高兴,眼睛里放出从未有过的光亮,他的腰杆儿挺的那么直,手语打得那么潇洒!

大学毕业后,女儿被分配到了铁岭。就在她准备接父亲来享几天福的时候,却在回家的路上出了车祸。当父亲得知消息赶来后,拨开人群,抱起已被人们断定必死无疑的我,拦住路旁一辆大汽车,他用腿扛着我的身体,腾出手来从衣袋里摸出一大把卖豆腐的零钱塞到司机手里,然后不停地划着十字2020,请求司机把我送到医院抢救。嫂子说,一生懦弱的爸爸,那个时候,显出无比的坚强和力量!

在医院里,父亲扯碎了大哥绝望之间为我买来的丧衣。当医生表示无能为力救我时,他跪在地上,打着手语告诉医生:我有房子,可以卖,我可以睡在地上,就算是倾家荡产,我也要我女儿活过来。 又指指医生的心口,把双手放平,表示:医生,请您放心,我们不会赖帐的。钱,我们会想办法。大哥把爸爸的手语哭着翻译给医生,不等译完,看惯了生生死死的医生已是泪流满面。

终于,我被推进了手术室,爸爸守在手术室外,不安地在走廊里来回走动,竟然磨穿了鞋底!天也动容!女儿活了下来。为了让医生护士们对我好,父亲趁哥哥换他陪床的空档,做了一大盘热腾腾的水豆腐,几乎送遍了外科所有医护人员,尽管医院有规定不准收病人的东西,但面对如此质朴而真诚的表达和请求,他们轻轻接过去。这期间,为了筹齐医疗费,爸爸走遍他卖过豆腐的每一个村子,他用他半生的忠厚和善良赢得了足以让他的女儿穿过生死线的支持,乡亲们纷纷拿出钱来,而父亲也毫不马虎,用记豆腐帐的铅笔歪歪扭扭却认认真真地记下来:张三柱,20元;李刚,100元;王大嫂,65元;

女儿康复了,和父亲一起还完了欠的债。女儿为他的豆腐车装上了蓄电池的喇叭,尽管爸爸听不到女儿清脆的叫卖声,但他是知道的,每当他按下按钮,他就会昂起头来,满脸的幸福和知足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父爱无边。联想到我自己的爸爸,他为我也付出了许多,陪我一起做功课,一起玩,我的爸爸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榜样,是我最亲的人;爸爸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爸爸是我成长的导师。

在此,我要真心地对爸爸说一句话:爸爸,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请相信我,爸爸,我一定会成功的,一定会!


我的哑巴父亲读后感(三)

读完哑巴父亲这篇文章,使我感触很深,文章中的父亲是个超伟大的人,我想换做我的父亲,他一定做不到。

哑巴父亲的女儿怪他,骂他,父亲都不会生气,责怪女儿,只会一个人在独自哭泣,恨自己为啥是个哑巴,那么没用。

当自己的女儿,出车祸,的事后看上去,已经没救了的女儿,父亲还抱着很大的希望,要把自己的女儿救活,他求了医生,虽然他不会说话,但在向医生,求救的时,候这非职业的手语好象比语言更管用,使医生倍受感动,超常发挥,救活他女儿。

哑巴父亲是个没文化的人,但他的情感与行动,比有文化的人,要强的多,我为作者,有着一个这样的父亲感到高兴,我也想有这样的父亲,不管他是个哑巴,还是残疾人,我都认为他是一个好父亲。

读《我的哑巴妈妈》有感600字


读《我的哑巴妈妈》有感600字

寻甸仁德二小五(3)班马婧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一出生都享受过母爱的温暖,哪怕是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然而,也有人在不知道母爱这两个字的含义时而领悟到母爱是比阳光还温暖;比得到了荣誉还快乐。下面,就请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吧!

马包强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有一个丑陋的父亲,一个哑巴妈妈,他的家境很贫寒,但他学习还行,可马包强的哑巴妈妈让他受了太多的冷嘲热讽,他恨她,恨他的哑巴妈妈不会说话;恨她在生下自己之前没有任何表情;恨她是个哑巴。

有一次,马包强忘记带馍,他坐在学堂中,生怕他的哑巴妈妈来找到他。终于,马包强的哑巴妈妈在咿咿呀呀的打听下找到自己,她激动得笑起来,把热乎乎的杂面馍放到马包强的手上,周围的人蜂拥而上,像在耍猴似的看着马包强和他母亲,马包强疯似的抢过馍,打在他母亲那激动、一笑就会有很多皱纹的脸上,然后飞快地跑出人群,在人海中,只剩下他的哑巴妈妈在张着疑惑的表情和忧伤的眼神,站立了很久、很久从此,他的哑巴妈妈再也没有来过,只是来送送衣服,甚至在多人的时候躲避他。

然而,马包强怕别人看出他有一个哑巴妈妈,有一个天天坐着晒太阳的父亲,所以他一天就是埋头看书,过了几个月,马包强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全校最受人青睐的尖子生,再也没有人嘲笑他,再也没有人用那种鄙视的眼光看他,他也不用做出那种热脸贴在别人的冷屁股上的做法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班主任知道了他的情况,并向全班同学都说了马包强的家庭状况。经过这次,他觉得自己错了,同学们不但没有嘲笑他,而且还用崇拜的目光看他,他又回想:是谁替自己受尽了一切困苦,是谁给他要的百家饭,是谁纳出了百家衣,是他的哑巴妈妈,他伟大的哑巴妈妈!可是,他的哑巴妈妈再也没有来过,他也没有再看见过那个弱小的背影逐渐离开,在人群中徘徊,一点点的缩小马包强又一次哭了。

其实我们大家都很快乐,我们有自己的母爱!是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母爱呵护着我;她像一把冬天里的火;她像在迷失了道路的一个安全出口;她像干枯的草儿享受到了水;她像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天气,一把永不会被毁坏的庇护伞,感谢母爱伴我成长,感谢母爱让我飞翔!

读《家父》有感:我的父亲


我 的 父 亲

—— 读《家父》有感

作者 姚朝社

2014年春节因雾霾和雨雪天气几乎没出门,静心拜读了周建秋学兄的鸿篇巨著《家父》。建秋学兄是怀着对其父亲的敬仰和思念,醮着汗水和泪水,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述了其父亲的一生。阅读中,我时而感慨万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拍案叫绝,时而掩卷深思。周伯父的一生可谓坎坷的一生、传奇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周伯父用其一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着“忠、孝、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周伯父那种敢作敢当、敢爱敢恨、侠胆义肝、宁折不弯的性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坡上人”(巩义对鲁庄人的俗称)的典型代表。

阅读《家父》的过程,也是我追思先父、回忆先父往事的过程。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五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每逢冬春两次祭奠,不论刮风下雨我从未间断。伫立在先父坟茔之前,每每默读碑文:“夫巩邑鲁庄村姚公讳永才,系十七世讳全中公之三子、新来公之继子也。生于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三月二十九日,卒于公元二零零零年庚辰十一月二日,享寿七十有四。公幼承庭教,聪悟诚厚,勤事稼穑,朴中蕴秀,颇具匠心,尤喜扶弱济困,热衷公益,民功甚丰,德厚桑梓,深得信誉,日居月诸,厚德难忘,岁月沧桑,杯土易移,遂于吉月良日,贞珉镌文,以祈簋簠奠祀,百代流芳,祥云长护,溢馨永远”,百感交集。父亲的一生,像全景式画卷浮现在脑海之中。

我的父亲出生于1927年3月29日,兄弟姊妹六人,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排行老三。因生不逢时,天灾人祸,国破家穷 。历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大饥荒,日寇侵占中原的大逃亡,生灵涂炭,兵荒马乱,真乃九死一生。整日食不裹腹,衣不蔽体,逃壮丁,当童工 ,尝遍人间疾苦,阅尽世态炎凉。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顽强刚毅、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性格,培养了他忠孝仁爱、乐善好施、扶弱济困的品德,形成了他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勤俭持家的作风。他总是教诲我们做人要尽孝、做事要尽心、处世要尽善。

做人要尽孝

同族新来爷爷有两子,长子木,被抓壮丁,生死不明。次子彦,婚后病故,妻改嫁,无子嗣,老无所依,生活艰辛。族亲劝其在近亲侄辈中选一人过继来做养子,为其养老送终,新来爷爷认为近亲侄辈中无合适人选。经其长期观察,认为远门族侄中,父亲为人忠厚,心底善良,聪慧贤达,非他莫属。初,爷奶不舍,父亲不愿,新来爷爷多次登门做爷奶及父亲的工作,精诚所至,加之族人力劝,新来爷爷终如愿。

父亲不负新来爷爷奶奶的期望,担负起照料全家之重任。照顾二老,如同生身父母,无微不至,使其衣食无忧,享天伦之乐中颐养天年。新来爷爷奶奶去世,父亲披麻戴孝,行人子之礼,尽人子之责。新来爷奶去世后,父亲便成了家族亲情和联系的纽带,亲戚来往不断,使他们有感情寄托和归宿,其乐融融,令人称赞。遵父嘱,父母去世后也安葬在新来爷奶身边。新来爷奶晚年常自夸其一生最重要、最正确、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收父亲做继子。族人也赞谓父亲是养子中的楷模。

父亲不因过继为人子而推托对爷奶赡养之责,与伯父、叔父一道给爷奶养老送终,“家产一分不要,赡养父母责任一分不减”,父亲说到做到。

我家鲁庄村离我外婆家东庄村有六公里左右,从我记事起,每年我外婆(外爷去世早)都到我家住几个月。每逢村里节日、庙会、唱戏等喜庆之事,父亲提前几天安排我们姊妹兄弟几个,拉架子车把外婆接来小住。父亲非常节俭,从不在外边买零食吃,更不舍得去饭店吃饭,但只要外婆在我家住,总是不断买点肉、豆腐、蔬莱之类(不过节我家从不买这些奢侈品),偶尔还买几个水煎包、烧饼等让外婆改善生活。当时粮食短缺,尤其是细粮(麦子面)更是稀少,不是过年过节是吃不到白面馍的。只有外婆除外,一天三顿能吃到细粮。外婆看着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可怜,假装吃不完,留下点白面馍,悄悄给我们几个吃,被父亲看到,我们是要受到训斥的。外婆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时常发作,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父亲请医购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外婆在我家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把家里棚板掀掉,给外婆做“四堵”棺材(四块整板无拼接,为上好棺木),并安葬了外婆。外婆的亲戚及街邻直夸父亲是难得的好女婿。父亲说为父母养老送终,闺女、儿子、女婿都有责,女婿不是“半个儿”,和儿子是一个样的。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就不要指望他还能对谁真好。这种人不可交,要远离。

做事要尽心

我父亲因家境贫寒,无缘学问。但他天资聪慧,心灵手巧,记忆力超群,加之勤奋好学,后来竟能勉强读书看报。更神奇的是,靠给木匠、泥瓦匠短期帮工,竟学会了木匠和泥瓦匠的全部技能。后置办了锛、锯、锉、水平尺、瓦刀等全套木工、泥瓦工工具,学会了做桌、椅、床、风门等家俱的全部工艺,我结婚的床就是父亲的杰作,至今在老家保存完好。他还掌握了盖瓦房、券窑洞、修建大门楼等砖瓦结构的传统技法。他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能修建现浇房(现场浇灌混凝土屋顶,一次成型,当时农村不多见)、预置板房等砖混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父亲在处理房屋险情时更有“独门绝技”。因鲁庄村历史悠久,是个古村落,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房子比比皆是。当时经济条件差,房屋年久失修,出见漏雨、墙裂、墙倾斜,甚至檐折梁断现象,人们温饱尚且不能,更无力拆屋重建了。只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得过且过。这就要求在保证房屋架构不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偷梁换柱”、“拆旧墙换新墙”来排除险情。父亲总是现场反复勘察,找出症结所在,经过绘图(示意图)、计算(心算),根据力学原理,确定支撑点,采取顶、支、戗等方法来确定排险方案。在关键环节,如拆旧梁换新梁、移旧柱安新柱、拆旧墙确立最后受力点时,父亲总是亲自动手,让无关人员全部撤到建筑物外的安全地带,避免因不慎而造成房倒屋塌后人员伤亡现象的出现。因这种排险方法既省钱、省力、省时,还能保留建筑物的原貌,深受人们的欢迎。当然,这也有极高风险。由于父亲胆大心细、方法科学,经他手排险上百起,从未失手,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

父亲的要好朋友不止一次给我讲和父亲打赌的故事。有一年,有个人新批宅基地,春节后准备盖个两层楼房,与大门、院墙一起建(俗称四脚落地),父亲提前列了所需建筑材料数量清单。建设过程中,这个朋友三次质疑砖备的不够,督促再去买砖,以免误事,均被父亲制止,说:“够了”。于是,这个朋友就与父亲打赌,赌注也由一条烟增加到三条烟。工程结束后,尚剩余几十块砖,这个朋友乖乖认输买了三条烟。这个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并说他是查了书本上的公式,反复计算无误后,才给父亲赌,不知错在哪里,父亲反问:“你看我们完工后有很多半截砖吗?书上公式允许有正常损耗,但老百姓盖房不容易,浪费不起。”这个朋友对父亲说:“你完全是用心算,用了十几万块砖,最后加上半截砖仅剩不足一百块砖,我算真服你了。”

父亲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施工队伍也不断壮大。承建的工程,也开始从小型民用建筑向大型公用建筑转变,工地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各级、各地大兴土木建粮仓。父亲带领施工队先后兴建村里“十孔大窑”、“五孔大窑”做粮仓,这在当时是全村最大的单体建筑,就是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壮观。建筑材料,就近山上挖石头和自己烧砖,全部就地取材,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石头做根基,砖券顶,单窑库容量由几十吨到几百吨,用来储存全村的“多余”的粮食。因土地贫瘠,缺水少肥,产量不高,尽管交了“公粮”、分了“口粮”,所剩无几,还要存“余粮”,“备战、备荒”。

随着建“大窑粮仓”的宽度不断增加,库容量不断增大,建筑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父亲先后带队给鲁庄镇、回郭镇粮管所建粮仓,还到洛阳、西安建粮库(很多粮仓至今仍在使用)。由砖石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单孔单拱大券到单孔多拱小券,由开始看不懂施工图纸到后来竞参与图纸设计,被建设单位尊称谓“姚工程师”,殊不知父亲是个“文盲”。

鲁庄地处巩义市西南丘陵地带,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找水引水是鲁庄人生存之道。父亲带领施工队先后参加了“引曹入鲁(曹河水库)”、“引桑入鲁(桑家沟水库)”、“引洛入鲁(伊洛河水)”等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由于缺乏严谨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几乎没发挥什么效益,大都废弃。但父亲带队参与建设的“引洛入鲁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五级站”、“六级站”渡槽依然存在。它们像一座座丰碑,记录着父亲的艰苦岁月。

父亲两度带队参与“陆浑灌渠工程”建设(引嵩县陆浑水库水入巩义,长约200公里),风餐露宿,艰苦奋战,历经数年,终如愿通水,结束了鲁庄村庄稼“靠天收”的历史,村里绝大部分土地都能自流灌溉。如今父亲安息之地的庄稼,都能及时得到陆浑水库水的滋润,父亲如地下有知应感到欣慰。

处世要尽善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从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生命难以为继的苦孩子,到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生存无忧,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始终满怀感恩之情,把“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共产党走”做为其不二的信念。时刻听从党和政府的号召,事事处处带头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加之父亲人缘好,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父亲先后担任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副村长和村支部副书记等职。不论职务如何调整,岗位如何变化,父亲始终坚守自己“讲原则、懂规矩、守纪律,不贪不占(占便宜),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对起组织、对起百姓、对起良心”的底线。不论是分管农业、工业、宅基地审批,还是领工程搞建设等,父亲从不经手钱,并坚持账、钱、物分开管理,互相监督,分工调整,财物移交,一清二白,手续完备,不留遗患。

几十年来,不论“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小四清”、“四清”,还是“文化大革命”、“整党、整风”等“运动”,父亲总是一次“过关”,从未受到质疑和非议。这可能是父亲“任尔东南西北风,守住底线不放松”的缘故吧!

鲁庄村是个大村,人口有五六千人之众,又是镇政府所在地,村情复杂。有一次,村支部换届,公社考察组经推荐、座谈、了解,有几个人同时成为支部书记候选人,但因这几个人性格、脾气、阅历差异较大,又难一起合作共事,形不成优势互补。但几个候选人不约而同都把父亲做为副职第一人选,考察组不解,问一个老党员何故?答曰:“他(指我父亲)不贪不占、不图名、不争权、不夺利、只干事,不说事(不说是非),你不愿与这种人搭班子吗?”考察组顿悟。

父亲因有幼年挨饿受冻的苦难经历,对落难之人富有同情之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天上飘着雪花,父亲在回家吃饭的路上,见本村一老人独自在村边转,老人身边无子女,父亲判断其肯定有难处,便让母亲下了两碗饺子(用玉米面、红著面两掺做面皮包的白萝卜、粉条馅饺子),又带了几斤两掺面和饺子馅送到老人家中。他和老伴拥被而坐,凉锅凉灶,老伴见了母亲,哭诉:“一天都没吃饭了,让老头出外借点吃的,可老头说人家都难,到黑竟空手而归,准备再熬一天,初二外出讨饭。”老两口多年后,仍念念不忘,说那是一辈子最好吃的饺子。

“文革”期间,不断有“知青”、“工作组”、“改造对象”到村里来,接受“再教育”。这些人到村里后,要按排到各家轮流吃饭,一家一天,名曰“派饭”。父亲对这些人,不管职务高低,来自何处,什么原因,皆给最高“礼遇”。一日三餐,全部细粮,早、中、晚饭,豆腐、肉、鸡蛋,菜不重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位姓冯的老师因“路线错误”,从城里下放到我们生产队“劳动改造”有一年多时间,在我家先后吃过十余天饭。他看在我家有如此高待遇,惶惶不安,感觉每天三角钱、一斤粮票远远不够,总是在晚餐后,碗下面多放两角钱。当他离开村时,父亲把他一年来给我家的钱、粮票全部退还他,他深受感动。若干年后,父亲患病住院,他多次去看望,父亲去世,他抱病前去送葬。

有一年,我高中放假在家休息,父亲看到我们附近的一家在盖房,知道这家主人身体不好,孩子尚小,经济条件又差,不敢雇人,便让我去帮忙,并交待不能在那家吃饭,一连干了十几天。完工后,这家实在过意不去,买了两斤糕点,去我家表示感谢。我家坚拒不收,无奈来人放下就跑,父亲又执意让送去两元钱了事。

1987年夏,在给村小学盖房时,父亲不慎从脚手架摔下,昏迷一个多小时,住院治疗半月余。之后,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请辞村里的所有职务,获准。父亲任职期间多次被推选为县、乡人大代表、党代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地区、县、乡党委和政府的表彰。村支两委、党员、群众念及父亲几十年来在村里的辛勤工作及做出的突出贡献,经村支部提议,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表决同意:父亲自离开岗位起,每月享受5元生活补贴。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实属不易,父亲是我村获此“礼遇”的第一人。

父亲患病期间,村支两委、党员、群众,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多次前去探望。父亲去世后,村里的群众自发组织“狮子社”,以“狮舞祭灵”这种最隆重的礼节表达哀思。村支部书记介绍父亲生平,镇党委书记致悼辞,村全体党员扶灵送葬,如此高的规格,是党组织和党员,对父亲这个农村普通党员的最高礼遇。那些默默来、悄悄去的,那些见面的、未见面的,相识的、不相识的送葬人群是对父亲人格魅力的最高褒奖。

因父亲处事低调,不事张扬,只做不说,加之以上叙说的事情,仅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实乃沧海一粟,难免挂一漏万,可谓以管窥天。

父亲在我们姊妹兄弟心中,是一座丰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去年儿子结婚,我写了“忠、孝、爱、和”四个字做为结婚礼物送给他们。虽然字写得令人汗颜,难登大雅之堂,但内容博大精深,字字千金,需要用一生、用行动去践行。但愿他们能真正理解其含义,明白父辈之用心。倘若我父亲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能在我的孩子及后代的身上得以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则是家门之幸!

2014.02.09(农历正月初十)于郑州

读《我和我的海獭朋友》有感


近日,我阅读了《我和我的海獭朋友》这篇小说。我深深地被

文中的印第安少女所吸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自己能否像印第安少女一样,和海獭愉快的生活?一边读一边想,我不得不说我应该是不能的。正因深知其中不易,我才更佩服印第安少女。

在《我和我的海獭朋友》一文中,印第安少女,在采集鲍鱼时,

无意间看到一群海獭在海里嬉笑,于是,她便寻找着自己的朋友芒-阿-勒。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少女终于找到了芒-阿-勒。但此时的芒阿勒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因为现在,她是小海獭们的母亲。此时的芒阿勒一定比以前更有责任感,更有耐心了。它教他的小海獭们学游泳,捕鱼,用胸口敲鲍鱼壳后来,印第安少女给芒阿勒改名为王-阿-勒译为大眼睛姑娘。少女真正地把王阿勒当做是自己的朋友一样来对待。从此之后,他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现在,我虽然已经把这篇文章读完了,但其中的一段内容令我记忆深刻:即使乌拉帕和我父亲回来笑话我,即使其他所有的人都回来笑话我,我还是会有这种感情的,因为动物,鸟也和人一样,虽然它们说的话不一样,做的事不一样。没有他们,地球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正是因为有了动物,地球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人有感情,动物也有感情,和动物生活久了,就会觉得动物是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徐剑平老师点评】正如西雅图所说:人类和大地上的一切都属于大地,没有了动物和植物,人类会怎样呢?小作者从这篇小说中,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人和动物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我和我的哑巴父亲》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父亲有感贾浅浅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