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

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

我把掌声献给父亲。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我把掌声献给父亲”,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体育新闻:(二零零七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全场观众集体起立,为来自沙特阿拉伯的重度智障游泳运动员阿卜杜拉有节奏的鼓掌,直到他完成比赛。
报道中说:重度智障游泳运动员阿卜杜拉参加的男子50米自由泳小组赛,他不仅是智障,而且是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他出发了,他游得很慢,根据规定,当运动员 遭遇困难时,专业志愿者可以进入水池中引领他游完赛程,并将他带出水池。但是,他的父亲兼教练不同意,就是要他一个人完成比赛,这是对他的一次人生的考 验!
读到这,我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作者美国的海伦﹒凯勒成长中的故事,她是一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可想而知她在生活中要 有多么艰难,然而海伦的母亲为了让女儿能够自立,在她小的时候,想了许多的办法锻炼她,比如让海伦上楼去取衣服,到厨房去拿冰激凌,在镜子前打扮自己等 等。海伦后来在她的作品中曾经写道:说实在的,我在那漫长的黑夜里能够得到一点光明,完全是靠母亲的慈爱和智慧,之后,海伦成为世人赞叹的慈善家、演讲 家、教育家、作家。
从阿卜杜拉我想到了海伦,同时,又想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视为心头肉、掌中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在 大人们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下,一个个骄傲的小公主,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一天天在长大,与此同时,许多不良的习惯也一天天在养成,心安理得地衣来伸手,饭 来张口。已经是小学生,有的早上起床还是家长给穿衣服,更有过分的,连学校的卫生值日都是有家长代劳
想想长此以往下去,我们不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担不起、手提不动,即使全身健全又有什么用?难道我们的父母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因此,我非常羡慕阿卜杜拉有那样一位伟大的父亲,海伦有那样智慧的好母亲。
阿卜杜拉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全场观众无数次雷鸣般的掌声,当时他父亲眼泪夺眶而出,这泪水中饱含着父亲的幸福和欣慰、骄傲与艰辛。所以我认为那些热烈的 掌声,也应该送给这位既聪明又伟大的父亲。正是父亲那坚忍不拔的精神,才坚定了阿卜杜拉完成比赛的信心,才使他经受住了一次人生的考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一向就不是个爱读书得人,尤其是不喜欢看沉重的教育着作,条条框框,枯燥乏味,味同嚼蜡。但是这一本书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就是教育专家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写的《把心灵献给孩子》。

书中没什么所谓的教育理论,都是他和同事们三年来在日常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一些小故事和积累的经验,点点滴滴,是那么的真实生动,又是那么的让人受用。李老师和同事们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在成都的郊区,学生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文化素质、文明修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后进生比较多,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文化背景也不理想。这一点和我们学校非常相似,所以书中的很多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读后也让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经常用陶行知的三段话来勉励自己:要向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的确如此,李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平日里对待学生,一个平易近人的动作,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充满信任的话语,一种尊重学生的态度都让我们觉得他确实是能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每一位学生。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

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孩子当孩子,这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平日里,我们往往会把优等生和后进生区别对待,把孩子当做大人来要求,急功近利,弄巧成拙。把孩子当作成人,教师会有许多烦恼;把孩子当作敌人,教师会有许多愤怒;而把孩子当作孩子,教师则会有许多乐趣。事实上真的是这样,有时候对待学生的很多问题,真的是我们老师自寻烦恼,有些大人都未必做的到的事情却强求孩子去做,真的是过于好笑。李老师和他的同事就提到我们要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孩子是成长中的孩子,是成长中有个性的孩子,那么,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自然的,应该理解孩子,宽容孩子,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变成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

读完此书,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多的应该俯下身去,与孩子们多一份交流,对他们多一点关注,多一些关心、爱心和耐心,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和成长。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做为一名教师,对李镇西这个名字2024我们都不陌生,李老师是教育智者,是教学巨匠。在李老师的文章或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我们总能感受到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比教育理论专着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习惯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如同沐浴在淡然的乳雾里,又如同熏染在悠悠的乡间俚曲中。我读着,虽不尽用心,我品味着,虽不透底。然而我读到了尊贵与崇高,睿智与坚韧,温暖与感动,广博与从容。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种彻悟,一种超脱。繁杂的日子变得宁静起来,焦躁的心绪变得安然起来。汩汩清泉心间溢流,精神随之飘逸。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李老师和同事的宣言武侯实验中学教师誓词,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感动我的不仅是他们的宣言,还有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我相信,只有我们把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真心的与他们做朋友,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爱!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请把孩子当孩子

今天有幸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的请把孩子当孩子一节,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如果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不是光靠严格的制度,而是教师要有亲和力和健康的心态,如果一味教师没有了亲和力便没有了教师的生命力,没有健康的心态便培养不出健康的学生。

作为一位老师应该以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的创造,哪怕是破坏性的创造,这样的孩子才是学生信任、喜爱的老师。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他的内心都有着获得他人认可的强烈愿望,尤其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因此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好是坏,其出发点往往是好的,只是很多孩子要么因为能力欠缺,要么因为玩性太重,经常弄巧成拙,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老师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对待孩子要宽容,犯错本省就是一个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本身的心态平和了,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并且因为态度端正了,处理孩子问题时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就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驻扎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固然当时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一个困难,但在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没停止思考,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个题目上我感觉茅塞顿开,教学效果题目是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对你的课不感爱好,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对每个孩子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进了解,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们教学中很多的题目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进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他们有烦恼,有忧伤,有不解,有委屈······所有这一切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_700字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700字

冯小刚,1958年的双鱼男,高中毕业,文艺美工兵退伍,曾今一直纳闷美女徐帆怎会跟了他,这么丑一人,真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看完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再看看大导演今天的辉煌战绩,真真觉得徐帆不插他这坨牛粪才是意外了。
他能从美工跨界编剧、导演、演员,而且样样的拔尖了,用才华横溢真的是不足以形容他,百花、金鸡、华表、金像、金马……实在是太有戏,用他赞王朔的原话来赞他就是“真他妈的孙子”,用当今时尚的话赞美“真的太酷儿了”。
冯小刚,似乎拥有了所有双鱼男的优点,温柔多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对浪漫唯美充满追求,他的梦想伟大而灿烂,可怕的是他有不服输的精神,抓住每一次机会让美梦变成了现实,把他的青春揉进他的电影里写成了永恒。
总之《我把青春献给你》,黑色的冯氏幽默语境里,他洋洋洒洒的向你诉说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情,他不遗余力的扮演着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色,儿子、父亲、丈夫、朋友、编剧、导演……他毫不忌讳的向你诉说他在每个角色中的喜悦、悲伤以及艰辛。
当然在他一如既往的冯氏痞性里,你感受到的只能是精彩的。
回望他参与编剧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他导的《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那可是90年代的一道曙光,堪称家喻户晓。
我想,他导的电影总有一部让你狂笑过,总有一部让你感动过,总有一部让你喜欢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碗》《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私人订制》《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
一部《芳华》更是复苏了一代人的青春,赚取了几代人的眼泪。
这个春节,似乎是要补一补他的电影的节奏了。

《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柴达木》读后感600字


这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柴达木》,该篇文章是第一代柴达木人陈彦昭先生著作的,文章描述了第一代柴达木人在开拓德令哈农场时期,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里,挥洒了无数的汗水和辛劳。当时,他们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但是最终就因为改变了心态,成就了第一代柴达木人,开创了今日腾飞的柴达木。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都能改变心态积极工作,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在累的时候萎靡不前呢?

很喜欢的一句话,路走对了你就不觉得苦了,心态对了你就不觉得累了。我想说,当你累了,不妨调整心态,给自己一份独处,安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问问自己什么才是想要的,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努力去执行和实现,也让自己充满自信,变的坚强,继续出发。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现在的每个年轻人都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也许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这时我们就需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整装待发。

我觉得三国时期的《长歌行》中有句诗说得特别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奋斗的历程是有点艰辛,但不经困苦,怎见风雨后的彩虹?

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途中的荆棘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的是披荆斩棘的勇气,越挫越勇,不怕苦、不怕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勇往直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_2700字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本)》读后感2700字

崔永元手撕冯小刚事件,终于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从两个月前的炮轰开始,一步步牵扯出了阴阳合同,明星逃税等内情。
崔永元只想要一句道歉,冯小刚始终不愿低头。
逼急了的崔永元,将585位演职人员一齐告上了国家税务局。
麻烦将要上身,冯小刚才站出来,发表了所谓“十问崔永元”进行回击。
然而,在万千“支持崔叔”的网友眼里,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而从这次事件中,也能看出层次低的人的4种表现。
01、不顾是非,肆意宣泄情绪。
《荀子》中说:“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低层次的人,总不顾是非黑白,不考虑前因后果,不调查实际情况,而胡乱宣泄情绪。
两个月前,崔永元就发微博称,电影《手机1》播出后,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被认定是电影主人公的现实版,崔永元出轨的谣言四起,严重影响了他和妻子的感情。
冯小刚却完全无视,他不管崔永元的话是否属实,也不管自己有没有错,直接破口大骂崔永元颠倒黑白,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行为是公然碰瓷。
发脾气是人的本性,但发脾气之前,必须要调查前因后果,了解实际情况。
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里,有一个情节。
陈可约一位客户见面,客户稍迟到一会儿,她就直接发飙了。
摆出一位臭脸,把包往桌上一甩说:“你迟到了,我等了你很久,我现在赶时间要走,具体的事情让我的助理跟你谈。”
客户原本满脸笑意,听到这里僵住了。
站起来郑重的说:“陈小姐,既然你赶时间,又何必约我?我的母亲还在医院,我完全可以在医院陪她。”
陈可想解释,客户却说:“你不用说了,从现在开始,你的公司被我拉入黑名单。”
原来,客户因为母亲生病才迟到,而陈可不问是非,直接发了脾气。
倘若事先问一句:“您为什么迟到?”也不至于造成这样的后果。
杜月笙说:“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肆意宣泄情绪,是情商低的表现,也是层次低的表现,每一次肆意发火都是在透支别人对你的信任与感情。
02、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别人感受。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自私自利之人,是立人达人之障。
低层次的人做事总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身利益,伤及他人也全然不顾。
崔永元手撕冯小刚的原因,还要追溯到15年前……
2003年,拍《手机1》时,冯小刚向崔永元咨询主持人信息,崔永元当即参与了回答创作。
而过程中崔永元并不了解剧情,甚至上映前,都不知道情节。
《手机1》上映后,崔永元才明白,自己被做了营销噱头。
电影中,男主是一位脱口秀主持人,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私生活极为混乱。
而这个人物的设定,和崔永元相似,加上参与了制作,被认为原型就是崔永元。
一时间,崔永元出轨流言四起,家人生活受到影响,崔永元也一度患上抑郁症。
十多年过去,冯小刚又拍《手机2》,崔永元阻止无果,才开始了手撕。
而这次回应中,赚得盆满钵满的冯小刚,却坚决不承认电影对崔永元造成影响。
层次低的人总自私自利,对别人造成伤害却不管不顾。
最近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假药贩子张长林就是这样种人。
他为挣钱,将扑热息痛加面粉做成新药,对外宣称,这种药能治白血病。
在宣讲会上,还请了托儿帮自己行骗。
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被骗者的感受,张长林回了一句:“那我管不着。”
罗曼·罗兰说:一旦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人就会变得没有目标。
低层次的人,总喜欢为蝇头小利,自私而不顾他人感受,占了眼前便宜,也丢失了长远利益。
03、遇事不低头,总要占据上风。
古训中说:满招损,谦受益。
真正有格局的人,总是谦逊的,而层次低的人,总爱咄咄逼人,即使自己有错,也从不低头。
崔永元说《手机1》伤害到自己时,冯小刚没思考自身原因,回击说电影《教父》影射了意大利黑帮,意大利黑帮怎么没找电影制片方麻烦?
崔永元说某电影公司“阴阳合同”时,冯小刚避而不谈,用近年来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是电影公司的功劳,来压制崔永元。
崔永元说某明星偷税漏税时,冯小刚没有正面回答,却说明星们做的善事比崔永元还多,在语言上胜过崔永元。
总之,在冯小刚“十问崔永元”中,完全避开崔永元的质疑和拷问,反而对崔永元一通批评,一顿质疑,一顿大骂,生生把气场拉回来。
自己的错一概不谈,偷换概念,强词夺理,总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也是层次低的一种表现。
作家李小墨说过自己的故事:
上大学时,她有个“语欲胜人”的毛病,聊天总爱压制别人,即使自己错了,也要逞口舌之快。
每次与朋友闲聊,但凡遇到异议,她仗着小聪明,仗着口齿伶俐,在言语上胜过别人。
而在生活中,这样的朋友比比皆是:
你说某明星长得漂亮,他说是整容整的,你说王思聪挺有能力,他说还不是靠爹。
你说什么,他都要跟你抬杠,得理不饶人,无理狡三分。
曾国藩说: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以盛气凌我。
一个内心丰盛的人,内心自成汪洋大海,而一个层次低的人,总在外表盛气凌人,处处树敌。
04、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指能力弱、认知水平低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谁都看不起。
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谁都不放在眼里。
很多人知道,崔永元是前央视名嘴,传媒大学讲师,也是著名的慈善家,备受尊敬。
而作为“著名导演”的冯小刚,完全没把崔永元放在眼里。
他打着明星捐助希望小学的旗号,诋毁崔永元做的慈善少,远不如明星。
言语中透露对崔永元的鄙视,暗示他是“过气”主持人,直言他是“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嚼了三遍的甘蔗渣”。
一个目中无人,恃才傲物的人,不管多有钱,多有才能,朋友再多,也只是一副空皮囊。
徐观复是新儒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论家,而就是这个知名知识分子,也曾是个目中无人的人。
1943年,徐复观身在重庆,有意拜儒学大师熊十力为师。
初次来熊老家中,徐观复自恃为政界人物,并没把熊老放在眼里。
他问熊老该读什么书,熊老推荐了《读通鉴论》,徐观复满脸神气,说自己早读过了。
熊老轻声说:“你应该再读。”
不久,徐复观再来见熊老,说自己读完了,还说了很多对作者的批评。
熊老不紧不慢的回应道:“任何典籍,都由岁月筛选流传。读书目中无人,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也不会有益处。”
徐观复当即面红耳赤,感到自己恃才傲物,读书也是如此,以致这些年毫无长进。
古人说:人要常生重病,才能遏制其傲慢自大,懂得无常,尊卑,谦逊,守道。
精神层次越低的人,越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看不起弱小,也不把强者放在眼里。
05、国学大师南怀瑾,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献出了毕生精力。
他却说:我这一生,一无是处,一无所长。
很多时候,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谦卑内敛;精神层次越低的人,越飞扬跋扈。
地位、财富从不能作为衡量人生高度的标准。
真正的富有,是内心世界的丰盈,真正的高贵,是精神领域的富足。
与君共勉。

献给敬爱的父亲_读《背影》有感1500字


坐在电脑桌旁,房间依旧是死寂沉沉,只有键盘的嗒嗒声,犹如我的心上下有节奏地跳动。这情景犹如前几天同学聚会那般,哄闹的餐厅里,男的一桌,女的一桌,隔着薄薄的纱帘,里面是灯红酒绿,外面是炙热的太阳却烤的人心凉。我在外面冷冷地审视着里面摇曳的背影,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在我刚刚读完同学发过来的聚会邀请时,坐在一旁的父亲几乎脱口而出:你去吧!我本不想参加,还没来得及表态前,父亲已起身,轻轻关上门,出去工作了。晚上睡觉前,父亲又进门,放下个盒子,说:明天把这个带上,大家都有,你也该有,早点睡吧。又轻轻把门带上了,生怕做错事。那是我从没见过父亲的慎重样子。我打开盒子,是部手机!我本不知为何,但聚会时发现几乎同学人手一部时,我明白那是一个父亲在维护他心爱的女儿的自尊心。其实父亲不知道他女儿有多懒,我完全有能力自己买,只是因为手机充电太麻烦所以一直没买。但父亲想到了,他想到在这样一个场合的尴尬,他怕他的女儿受委屈。我能想象父亲在一大堆手机里慢慢地、耐心地挑选他女儿喜欢的款式,一遍又一遍地咨询,最后心满意足地回家,却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对女儿说给你的,我想:这应该是父亲最可爱的样子吧,不!这是所有父亲最可爱的样子!

印象中,父亲没有和我过过完整的假期,就算是暑假,也绝不会超过半个月。因此,在每年的学期结束前,我都会不厌其烦地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玩。我一朋友开玩笑说我有恋父情节,其实她不知道我一年中除了过年,几乎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每次回家,同学都会兴高采烈地见到父母亲,和他们吃饭,我只能边吃边和父亲通电话,听到他沙哑的声音,会忍不住问是不是感冒了,而我爸永远的话是自己在学校要吃饱了,让你妈开车慢点儿。我笑他啰嗦,同样的话都讲了十几年了。有时候父亲会在不忙的时候抽空回来,会提前打个电话,这让我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我怕看见父亲的身影,怕他日渐年老的容颜;期待的是终于可以见到父亲了!父亲大多会在半夜回来,只能在第二天早上看见他,但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母亲说让父亲多睡会儿,太累了。于是,我看到的父亲总是精神奕奕,仿佛不知疲倦。事实上,我我也不敢看见父亲累的样子,我怕自己承受不起,承受不起父爱后面如山的力量。常看见同学在作文里形容父亲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儿是父爱如山,似乎除了这个词,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词儿,是的,的确如此!

这个暑假,父亲终于答应我回来陪我玩几天。头天晚上母亲偷偷告诉我:父亲对她说,回来又不能玩几天,女儿做她的作业,我干我的活儿,白天又讲不了几句话。我没有说什么,只想着暑假太热,让父亲回来歇歇。当然,父亲这样一个愚钝的人,又怎明白女儿的心思。中午,在我等了约一小时还没见父亲的影子时,我决定先躲进空调房里吹会儿。当我再出来时,便已看见父亲站在门口,白色衬衫早已浸湿,敞开着,汗从两侧顺着脸颊流下来,落进胸膛。炙热的太阳将父亲的脸烤得通红,甚至把眼睛都烤红了,脚下的行李零零散散的躺着。我忙递过脸布,说吹会儿空调吧,父亲说没事儿,习惯了,边说边挤了下脸布,霎时噼里啪啦地上溅起水珠不,是汗珠。我挪了挪步子,不敢抬头看父亲满是汗的脸。我无法忘记地上的那些蒸发的汗水。

晚上,我故意把空调又降低了几度。父亲有让母亲挠痒的习惯,那天晚上,母亲忽然叫我帮父亲挠痒。我愣了愣,沉默了几秒。父亲突然对母亲吼:干什么,还是你(指母亲)挠吧!其实,不是我不愿意,只是母亲说过父亲背上有晒红的脓包,我怕我看见会心疼。那曾经为这个家遮风挡雨的宽阔的背、高大的脊梁,如今也慢慢被岁月磨窄、磨矮了,但我心目中的父亲依旧高大!

也不知是受父亲的遗传,对于情感表达总是迟钝,但我相信有一种爱比山更重。我本不是矫情之人,但在这里,我想大声地告诉父亲父亲,我爱你!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范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我把掌声献给父亲”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的父亲我的总统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