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弟子规泛爱众读后感500字

弟子规泛爱众读后感500字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不同寻常的遐想。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不同寻常的遐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却引起我不同寻常的遐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读书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不是应该在读书的时候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答案很明确:是。但又如何抓紧时间呢?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买来的书束之高阁,上面布满灰尘,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还有许多同学遇到困难就“不假思索”地去问别人,这也是不好的习惯,应该“遇惑而思,不得则问”

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劳无功。

让我们学《弟子规》、品《弟子规》、仿《弟子规》、行《弟子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下面是挑选较好的弟子规读后感5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弟子规读后感500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现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该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长大后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一定很糟,从小没有纪律和品德的修养,长大后即使知识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万事以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虚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项意见,并积极改正错误,听从父母的指挥,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只有这样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让他们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非常惭愧.调皮的我,个性倔强,不听父母的教导,做了很多错事,令老师和父母伤透脑筋,令他们伤心,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规》里的各项准则衡量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教导,各方面要求进步.

我觉得这本《弟子规》很值得我们去看去读去做,如果一个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都依照《弟子规》里面的做,将来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

二、弟子规读后感500字

晚上,伴着习习凉风,我翻开了《弟子规》,映入眼帘的是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样一句话。细看底下的注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猛然间我想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

躺在床上,思绪随着凉风飞呀飞,飞到了西晋这个时期,我看到了年轻时的阮咸。虽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一点也不自卑。六月六日这一天,每一个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阳下面晒。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据当时的风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来,路上看见阮咸晾晒自己的旧衣服,都来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可以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是否有尊严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思绪不再飘飞,回到了现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个幼儿园门口,一个小女孩竟然对他的同伴说送自己上学的父亲是她们家的司机!可笑可悲的背后是深深地思考:我们的社会怎么啦?我们的孩子怎么啦?讲究物质的奢糜与攀比竟让纯真的孩童至此!试想一下,假如都以现在的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10年后,20年后,甚至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变成怎么样的人呢?到时候吃穿的攀比又将如何呢?无数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多亏了这本《弟子规》,他提醒了我们,他唤醒了我们,他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了我们将怎样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三、弟子规读后感500字

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宽容大量,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500字弟子规读后感


篇一:

弟子规,圣人训这声如洪钟的读书声回荡在我们校园里,是由五年级的学生们发出的。因为,我校今天迎接常州左岸公益联盟国学宣讲团来为我们五年今同学讲解《弟子规》中的入则孝。

听陈老师说,常州左岸公益联盟国学宣讲团很有名气,他们只选择了我们解放路小学和雕庄的一所学校宣讲《弟子规》。所以,这是我们解小的幸运,我得好好听,珍惜这次机会。我心想。

宣讲开始了,一位王叔叔(博士)为我们讲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还讲了许多故事,讲了例子。其中,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一个厨师长,在一次烧黄鳝招待客人时,抓了一条又大又长的黄鳝来烧。这位厨师长把黄鳝放在滚烫的水里,而这条黄鳝是母黄鳝,还怀着小宝宝。母黄鳝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她并没有把全身都浸在水里,而是把肚子挺在了上方,头和尾在下方,任凭水把头和尾烧熟,也没让肚子里的小黄鳝受伤。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中充满了感动,知道了: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会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尽管自己受伤,也不让孩子受半点伤害。这时,我想到我的母亲,想到我的长辈,他们把我从小抚养到大,很不容易,非常辛苦。妈妈为我长了白头发,爸爸为我努力挣钱,想让我考上大学我想:我长大后,应该报答长辈。不过,我现在也可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因此,我要加倍努力,回报长辈。

常州左岸公益联盟国学宣讲团使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要报答长辈!我谢谢他们。

篇二:

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弟子规》的书和碟片。在家里我自己读,在车上我听碟片。我就慢慢地喜欢上了这本书。

在我四岁那年,我学到了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意思就是孔融四岁那年,父亲买回来了许多梨子,父亲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孔融却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并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梨,大梨还是给哥哥吃吧。这句话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做人要懂事,要会谦让。

里面还有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讲父母叫你做事应该及时去,动作要快。父母下的命令不能偷懒。以前我的动作很慢,读了这本书后,我做事的速度就变快了。

《弟子规》里还有很多句子让我都很受启发,我以前很多坏毛病都改正了,我真喜欢这本

弟子规读后感500


弟子规读后感500范文一

这几天,老师让我们背了【弟子规】,我从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下面我就说几句吧。

背了【入则孝】,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情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前面我做的很好,从小爸妈就教育我:不仅仅是父母叫要答应,其他长辈、同学、朋友只要叫我要立即答应,那是对别人的尊重;后面我就做的不太好了。爸爸妈妈有时想让我帮着打扫家里的卫生,可我总认为那是大人们的事情,总对妈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不管。背了【入则孝】,我身上的懒虫去掉了很多,不等妈妈命令,就主动帮着干点家务活,比如扫地拖地啦,虽然活很小,妈妈总是开心地笑。还有一句,我也会牢牢记在心里,那就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前爸妈教导我时,我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爸妈太唠叨,老是捂住耳朵,大声说:不听、不听!------爸妈责怪我时,我比他们声音好大,惹得妈妈很生气,干脆给我来个主板炒肉丝,妈妈揍完我又伤心有心疼。想想以前自己的种种行为,我觉得自己那么做真不对。爸爸妈妈把我从小养大多不容易呀!手把手教我认字,深夜抱着我去看病,变着法子给我做好吃的,我为什么要顶嘴惹他们生气呢!这一段时间我表现得很好,低眉顺耳,特温顺。嘿!还真好,爸妈见我不顶嘴,说上两句就算了,过后还笑眯眯地夸我懂事了,我心里想喝了蜜一样甜。

【弟子规】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学习,我会牢记在心,让他伴随着这我成长,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500范文二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间到了,妈妈喊我吃饭,而不听话的我却始终沉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妈妈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应付,等到爸爸妈妈都吃完了,我也没有去。等到节目结束了,我有感觉肚子饿了,走出房间一看,桌上已没有饭菜了。我气愤极了大喊:妈妈,我要吃饭,怎么没有了呢?妈妈急急忙忙的从房间走出来:没有了!你要吃饭?我给你去做。于是妈妈急匆匆的为我去做饭而我还在埋怨着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当我们蹒跚学步时,是他们用他们温暖的大手紧握你的小手;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暖和的怀抱;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的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我们无私的付出。你们发现过吗?他们头上已悄悄爬上岁月的痕迹因我们而生那一丝丝银发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


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书,下面小编整理了精选《弟子规》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一】

听到《弟子规》是在看了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肖老师就是以弟子规为根本进行教学的。因此令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终于机缘结合,我看到了《弟子规》这本书。它是儒家的根之根。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训蒙文。内容是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共七个内容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时应有礼仪与规范。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第一时间看到本书真的爱不释手。本书也是教师一本很好的读物。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虽然只是儿童读物,但它已经涵盖了人生的各方面。而这些本身对于教师来讲就应该以修身为本,而后才得以教学。作为教师在家都孝顺父母,何以让学生孝顺父母;作为教师,明明见到垃圾不动身拾起,何以要求学生主动捡垃圾;作为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而自己毫无缘由姗姗来迟;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前一定要先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怎么会影响不了学生呢?

教师见到垃圾不动身拾起,何以要求学生主动捡垃圾;作为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而自己毫无缘由姗姗来迟;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前一定要先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怎么会影响不了学生呢?

教师的职责不仅传道授业。而更是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敦厚善良的心性。这需要一段非常长的时间。但自己要无愧于学生。我努力着往这个方向去做。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二】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伦理的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三】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规》读后感 (500字)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的读后感500字


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集团人事企管部特组织全员学习弟子规。通过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讲解,我对诚信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分享。

诚信,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早在中国古代文献说文解字中就提到:信,诚也;诚,信也。可见诚与信是分不开的,诚实守信正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古今中外,关于诚信的格言典故着实不少。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左拉也说:失信就是失败。罗素认为: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还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郭汲守信,柱下期信等都是关于诚信的典故,足见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么,我认为:诚信重在一个守字,即守时,守约,守承诺,对社会要守责任,对企业要守岗责,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以信相待。既然作了承诺,就要履行;既然身在其位,就要履行相应的责任;既然接受工作任务,就要尽最大努力完美落实。可见,诚信渗透于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也是社会文明,企业发展的标志。

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诚信不仅是第一要义,也是贯穿整个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诚信人性是我们的企业精神,细微之处做到精致是我们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中强调:注重细节,完美达成目标,它指导员工如何完成工作目标,如何高效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何尝不是员工对企业的诚信。

此外,与员工共赢,与伙伴共赢,与社会共赢的企业价值观则体现的是企业对员工、对伙伴、对社会的诚信,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在员工创造价值的同时,企业为其提供不断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并尊重员工的选择;第二,与合作伙伴诚信协作,双赢共进,在行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第三,之于社会,我们诚信经营,勇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大众。

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用人理念;互尊、互信的团队理念等都体现了诚信这一重要思想。我们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就要求我们的员工要养成慎重、踏实、负责任的工作习惯。同时,还要树立见贤思齐的工作态度,要有目标,不断向先进学习,努力提升个人能力。

总之,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的人,对社会有益,对企业有益,对自己也有益。

从学校毕业以后虽然没有停止学习,但是基本上没能完整的看过一本书了,毕业也好几年了看过很多家公司,也了解了很多公司一直感觉自己缺少些什么但是始终不明白,直到来到了衫动中国,来衫动第一天面试经历了感觉与以往面试不同的一面,尤其是大师兄和芮总的谈话,使得我有了一个思考,也正是这些谈话才让我决定来到衫动,来看看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不同。

来公司的第一天公司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让我来熟悉工作流程,而是让我去背诵弟子规当时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看了弟子规的内容之后我有所感悟,从孝到悌,有谨有信,将众爱,谈仁学,最后讲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包含我们生活中得很基本的道理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廉孝。从懵懂无知到老有所成,从对父母亲人到对我们桌位的每一个人,浅显易懂的话却说出了很多的道理。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是我对这些有了一些新的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出则故,反必面,居有长,业无变。

我在外工作已经有三年了,每年回家也只有十来天的时间而且回去还有大半的时间和朋友同学一起,在外面工作时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父母会说家里都好一切都好,现在想想也许是父母为了不让我担心而说的。也许以前没在意过直到有次我电话坏了那时刚毕业出来工作,大概一周没给家里电话然后父母很着急可是联系不上我,最后找到我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然后朋友亲自过来找我告诉我家里人很着急让我给家里回个电话,当时没想那么多,直到现在给我很大感触,我完全没想到父母是如何找到朋友电话的,如何找到朋友家里的,朋友的告知包含了父母的焦急。从那次以后,我每周都会主动的和家里通电话,虽然父母依旧会说家里一切都好,但是我能从他们的声音里听出他们是不是真的好,有没有生病。百善孝为先。在此希望父母一切都好。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这句话使我想起了我前段时间的面试,我不能去说这个企业或这老板怎么样,但是我只是觉得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问题,快一个月过去了,我还不知道他们何时会通知我面试结果,现在这个结果对我来说不重要了,这件事也让我对这所企业有所认识。我很庆幸我来到了衫动,在这里虽然一切都是刚刚开始,但是我发现他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小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这句话对个人还是对团体都适用。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更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明天会更好。

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学习是不间断的,只有不断学习,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如果有不懂的那就要请教别人,只有虚心请教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这几句已用于我现在及以后的工作中,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要想做好只有不断的学习。在衫动这新的环境里,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中,我相信我会成长的更快,为自己,为团队,为公司的发展去尽绵薄之力。

再次感谢公司,及其各位优秀的同事,你们优秀了我能更优秀,公司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精彩。

《弟子规》500字读后感


篇一:《弟子规》500字读后感

《弟子规》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之一,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诵读《弟子规》。当时班主任陈老师带着我们在早读课上诵读《弟子规》,要求我们逐段过关,最后把全文背出来。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诵读《弟子规》能使我们感受古人的孝顺,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试着为父母和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弟子规》中的很多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孟子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教会了我:在父母和长辈叫唤我的时候要立即回应,叫我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拖拖拉拉。父母和长辈对我所说的,我要专心聆听,态度诚恳地接纳。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教会了我:犯了错误时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误而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比如,我们班里有些同学因口角是非打架后被老师抓住了,他们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给对方,这是非常错误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句话对我的感触也是很深的。以前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总是想多睡一会,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学完《弟子规》后,每天早上妈妈一叫我起床,我都能一骨碌就爬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餐,然后上学。我学会了惜此时,注意做事的效率。

我不仅要把《弟子规》学好,更要把《弟子规》的警示名言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关心、孝顺父母和长辈的知书达理的人。

篇二:《弟子规》500字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它告诉我们要做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来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要懂得在家要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当父母有病痛时,我们要细心照顾。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要仔细聆听,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让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其次,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时,要以礼相待,互相学习,共同进取。最后,我懂得了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进,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知恩图报的人。

初读弟子规这本书时,感到没意思,而且读不太懂,心想:这么早以前的书,能对我有什么用呢?但是随着背诵《弟子规》时的两件小事,却改变我对它的看法。记得刚背完入则孝这章,一次,妈妈喊我,我没有答应,妈妈便学着电视里古代先生教书使得腔调背诵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我忙接嘴: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知道啦!

还有一次晚上睡觉前,妈妈来到房间,看到我脱下的衣服随床乱顿引用这个创新词汇,是因为妈妈又开始背弟子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可是瞧你床上,顿了一堆!我听了哈哈大笑,当然,笑的时候把衣服收拾好叠放到床边了。

《弟子规》给我最大的教诲就是孝,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让我今后更加的懂得去孝敬父母,让我不再刁蛮任性,《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读后感400字-《弟子规》伴我成长


学龄前,我和其他小朋友们就一起诵读过《弟子规》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的我是多了记性,少了悟性:我虽然把它全背完,但是却并不知其义。妈妈告诉我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的,《弟子规》就是这样一个载体。

上了小学,我又开始重读《弟子规》,我渐渐感悟了它的涵义,真是受益非浅。妈妈说现在的我是多了悟性,少了记性:从书中让我知道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美德也需要我们传承。

《弟子规》不仅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还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我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鞭策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了尺度、增进了自己为人处世能力。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它还教了我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使我成为有用之才。

读《弟子规》的同时,我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品位,这才会赢得别人的赏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诵读《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一个不同寻常的农民家庭


一个不同寻常的农民家庭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安琪和萝拉

不同的人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读完《平凡的世界》,我一直在想几个家庭的命运如此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思来想去,我认为每个家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家庭主心骨——父亲的不同。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一号家庭,孙玉厚一家。七十年代的时候,他们一家穷的吃不上饭,但孙玉厚坚持让三个孩子上学读书。大儿子少安读到初中毕业迫于生计不得不回家,二儿子少平读到高中毕业,因为文革的原因没能考上大学,小女儿兰香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很难想象,在七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一个农民家庭能有这样超前的意识。尤其是让女儿读书读到大学,别说在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即使当时在我国东部大城市里,也是凤毛麟角的事情。

我的父母亲都生于四十年代的农民家庭里,他们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但在他们心目中仍然有女孩子不必读很多书很高学历的想法。我父母一直认为女孩子只要有个安稳体面的工作就非常好了,到了婚嫁年龄找一个同样有安稳体面工作的男人结婚,这辈子就算圆满了。而男孩子则需要考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然后拼搏出一番事业,为家族争光。潜意识里,我的父辈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存在着,尽管不会在日常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但在孩子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当我读到孙玉厚以及他的两个儿子都坚持供养妹妹读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极其惊讶的,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小说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而虚构的情节。电视里不是经常说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女孩都不上学吗? 老师要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家长才会勉强同意让自家的女孩读到初中毕业。那么孙玉厚这样一个西北山村里的农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的呢?西北农村都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吗?从小说中还真完全看不出重男轻女的情节,不管是孙玉厚家还是他们的邻居金富一家、田福堂一家,对待儿子女儿都是一视同仁的。

正因为孙玉厚对待孩子读书的态度,影响了他的三个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老大少安迫于生计只读到初中,但他一心一意要支持弟弟妹妹读书,当弟弟妹妹流露出不想读书要回家为家庭分担劳动的时候,少安坚决地制止了他们。老二少平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但他也一样全心全意支持妹妹的学业,并鼓励妹妹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团结的一家人,即使再艰苦孩子也会觉得幸福,不是吗?我所听到的农村,很多人家兄弟之间为了分家打得头破血流,在城市里,兄弟姐妹为了蝇头小利反目成仇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当然,现在实行了计划生育,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也不需要搞家庭团结建设了,但仍然有老大不愿意父母生老二,并以死威胁的情况。据说二胎放开后,有些家庭正是因为老大的竭力反对而不敢生育老二。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狭隘自私?源头还是在父母自己身上。父母有没有自私的想法?生老二的初衷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深思。

再来看看孙玉厚对家庭责任的划分。老大结婚后不忍心丢下老人和弟妹不管,但儿媳妇想单独过日子。孙玉厚主动提出分家,少平和香兰也自觉和大哥划清经济界限,以免大哥和大嫂引发家庭矛盾。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主动为他人考虑,明事理讲道理。别说在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直到现在,据我所知还有很多家庭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引发家庭矛盾。比如家里一个孩子出息了,另外的孩子就理所当然地靠着这个出息的家庭成员吃拿索要,在农村的父母亲也会理直气壮住到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家里养老。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小家庭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权益。电视剧《双面胶》就是最好的例子,东北公婆一定要住在上海的儿子家,各种划分不清家庭界限,最后儿子媳妇离婚。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亲眼见到不止一例,因为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的界限不清,导致家庭破裂。

孙玉厚还有一个特别令我刮目相看的品质,那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老二少安高中毕业后要去大城市打工,虽然家里很需要他这个壮劳力,但孙玉厚还是尊重老二的意见,让他出门闯荡。老大开了个烧砖场,如何投资如何发展,孙玉厚都完全不干涉,他对儿子说:"你挣的钱你做主。"在农村,封建家长制的余威到目前都还不能说完全消除,甚至有些城市家庭里也搞封建家长作风,干涉孩子的工作、婚姻以及其他选择。不能不说,这部小说里塑造的这个农民家庭,真的是一个超越现实的版本。或者说,是作者要弘扬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家庭观念。

相对比另一个家庭,村支书田福堂,干涉儿女婚姻自由,导致女儿的婚姻不幸,儿子虽然最终和自己喜爱的人生活在了一起,但得不到父母认可而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在田福堂的价值观中,面子上的匹配、物质条件的优越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感情则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在老一辈人当中相当有市场,在当今崇尚物质的社会中依然有很多拥簇者。

面对感情的选择,老大少安因为读书少家庭负担重,没有勇气接受心爱女子的感情,过上了普通农民的家庭生活。到了老二,因为读过更多的书,有自己的思想和魄力,他勇敢地接受了和自己条件天差地别的田晓霞的感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好比男小人物和女神。但是少平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生和社会地位而自卑,相反,他落落大方自信满满,劳动者的尊严和生活的磨练使他浑身充满了男子汉的魅力。田晓霞因为意外事故牺牲后,少平没有接受大学生金秀的感情,而是回到煤矿选择更适合他的惠英。惠英是少平去世的师傅的妻子,少平不惧风言风语一直照顾惠英和她的儿子,在感情选择上他尊重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贪慕虚荣。这一点,有多少人能做到?千分之一也许都没有。

而老三兰香,考上了省会重点大学,和高干子弟的同学谈起了恋爱。按现在的话说,傍上了官二代。兰香出身贫民,但她在同学中以优异的成绩、质朴的气质、秀丽的外表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在和条件优越的男生相处时不卑不亢、自然大方。男生的父母原本听说未来儿媳是农村来的还不满意,但见面之后对兰香喜爱有加。兰香是孙玉厚家里三个孩子中真正离开农村、离开黄土地在城市中找到自己价值的孩子。读书使她摆脱了原有的社会阶层,父母和两个哥哥的支持换来她今天的新生活。而父母和哥哥只是真心为她高兴,没有一个人想着要去城市找这个发达的妹妹沾光。

孙玉厚一家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勤奋努力,他们一家越来越红火的日子,除了社会变革的利好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孙玉厚一生助人为乐,不计得失,相信读书改变人生,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些品质都传承到三个孩子身上。少平出门打工处处受人喜爱,就是因为他不计得失、助人为乐、善于思考。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和镜子,不同的父母造就不同的家庭,也造就孩子们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就是一个平凡的陕北农民家庭不平凡的故事。

弟子规读后感-读弟子规有感600字


弟子规读后感【1】

读完《弟子规》后,我感觉它主要是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里揭示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在此我简单的写一下它给我在工作中的启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之心,尊老爱幼。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要有责任心,养成有条理的做事方法。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讲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在《弟子规》中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我们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规观后感【2】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幼儿传统礼教经典,在以前《弟子规》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但其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者。

现在的人在阅读之后不难发现《弟子规》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儒家的气息,在通读之后净是德行两字贯穿了全文。

儒家就是在强调通过对先贤的学习提升个人的德行。

且可发现《弟子规》中的大多数句子就是有《论语》中直接简化过来的。

在儒家哲学体系中强调了社会等级与身份象征,正所谓其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长幼有序尊卑各异。

在森严的等级框架下通过仁爱等德治思想使社会和谐发展。

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治国中治民的初级教程。

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初步的构建等级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正常的发展后会形成一个较和谐较礼貌的社会风气,正如邻国日、韩。

有些历史常识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处于儒法并举的兼容式发展下几度出现民富国强的大盛事。

在倡导法治社会与国门大开的今天,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国人的素质在逐渐的下降不仅80、90年代的人饱受骂名倚老卖老者不胜数。

一系列社会为题不断的暴漏出来昔日的礼遇之邦无颜再谈礼法。

反而效法我们的岛国却搜获名誉。

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的文化的传承,渐渐地我们的价值体制开始发生变化拜金,趋权附势等不良风气渐长。

儒家思想左右华人2000余年,当我们重新捡起他时会重骨子里透出一股子亲和力。

不够让大学生来背诵《弟子规》实属多余,对经典的背诵给该是自发的背诵能引起自己共鸣的。

这次的《弟子规》品读活动最大的意义应是同学们在拜读之后会自发的去阅读其他传统作品。

通过对古代先贤的品读与自身环境的辨别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而对于《弟子规。

》中的一些观点,因为我们和作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故我们只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鲁迅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糠。

弟子规家长读后感【3】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

《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

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

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

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

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

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弟子规》读后感500字:不同寻常的遐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弟子规泛爱众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