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_优秀读书笔记30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好的告别》读后感_优秀读书笔记3000字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去和死亡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对年轻人更是如此。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至少目睹过垂垂老去的亲人,他们的面容逐渐枯槁,活力也日益丧失。

Samuel的外曾祖母(我们客家话称泰泰)去年去世了,九十一岁,因为骨折卧病在床已经六年。为此外婆四家人轮流照料很久,大家为此真的付出了特别多没有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之类令人寒心的事。但泰泰人生最后一阶段真的幸福吗,我不这么认为。很简单,设身处地我就不愿意自己晚年这样度过,那是种没有自由和乐趣的

很幸运,我在二十岁的年纪接触到了阿图。葛文德这本讲述人们如何更自如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经典《最好的告别》。阿图是第二代印度裔移民,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后续担任了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专业技术精湛的他,由于勤于思考加上本科ppE(政治哲学经济学)专业的积累,写作功底深厚,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者

这是作者的第四本书,起因是他观察到了妻子祖母和自己祖父在晚年生活的不同。阿图的祖父生活在印度的一个落后的村庄,享有传统社会中长者丰富见识所带来的地位和家庭事务决定权,加上东亚社会的集体主义秩序,所以有一大家人陪伴度过晚年。而妻子祖母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信息不对称也被互联网消弭,加上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事业比较发达。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完备的国家而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有这个必要去完善自己社会化养老事业,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不过根据Samuel本人的生活经历,很多父辈人依然认为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是家庭子女不孝顺不尽责的体现,这当然与养老院生活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有密切关系

此处点到养老机构只是为了引出本文主题之一老年人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晚年生活场所,并保障一定的生活质量。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医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世纪人均寿命大概是三十多,也就是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近百年来的普遍高寿并不是自然现象。一个征兆是越来越多人是在医院去世。

而阿兰通过四个故事(包括老年医学专家和自己父亲)表达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疗养院中渡过类似监狱般秩序井然的固定流程生活,因为那里为了保障生理权益往往牺牲了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事尤其让老年人难受,而养老机构设计的人文关怀项目并不能满足很多人,他们更想要日益丧失的自由

然而与自主对立的身体衰弱是无法避免的,而根据这个问题,许多技术精湛的医生束手无策,其实很好理解医生们习惯治疗和手术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而这对于罹患重症的老年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年病也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区域,截至本书出版的2014年,美国每年新增老年医学医生数目也补充不了退休医生。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不限于医学范畴

为了模拟老年人自主权更好的环境,许多先驱探索出了类似于新型退休生活区的概念,在这里每个老年人有保障隐私的生活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一定利于健康,比如糖尿病人吃冰淇淋),也会有医护人员协助生活的项目。这些生活区获得了人文和商业的认可

还有一家疗养院通过引进两只狗四只猫一百只鸟的革命来点燃了老年人的活力,通过照顾自己领养的宠物生活充满乐趣,统计表明这家疗养院的药品开支只有对照机构的38%,死亡率下降了15%。同样,让疗养院的老年人陪当地小学生一起玩耍并教授他们知识,可以让承担了责任的老人在一年半后和对照老人比起来更活跃,思维更敏捷也活得更长久

你可能会问,美国人不是崇尚个人主义吗,那为什么照料别人能够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这里印证阿图一段非常打动我的引述,因为讲述十分精彩我直接引用原文:

1908年,哈佛大学哲学家约西亚?罗伊斯(JosiahRoyce)写了题为《忠诚的哲学》(ThephilosophyofLoyalty)一书。罗伊斯关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验,而是一个谜,这个谜对于任何一个思考其必死性的人至关根本。罗伊斯想弄明白: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

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对他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罗伊斯把这种为超越我们自身的理由献身的行为称为忠诚。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首,把个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为最大的关切。对于一个个人主义者,忠诚于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是奇怪之举。当这种忠诚涉及自我牺牲的时候,它甚至会令人惊恐这种错误的、不理性的倾向会使个人受到暴君的剥削。没什么比个人利益更要紧,因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了,自我牺牲毫无意义。

罗伊斯对个人主义观念完全不予赞同。我们一直都有私心,他写到,但是自私的神圣权利从来没有得到过更有力的辩护。事实上,他辩白道,人类需要忠诚。忠诚不一定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使生活能够忍受,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www。simayi。net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无法满足的。最终,它们带来的只是折磨。就本质而言,我是无数祖先的倾向之流的某种汇集地。从一刻到一刻我是一个冲动的集合体。罗伊斯评述道,如果我们看不见内在的光明,那可以试一试外在的光明。

我们试了。想一想这样一个事实吧:我们都深切地关心我们死后世界会发生什么。如果自我利益是生命意义的主要来源,那么,如果死后一个小时,我们认识的每个人都将被从地球上抹去,我们应该觉得无所谓。然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很要紧,因为我们会觉得若真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生命将毫无意义。

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如果不这么想,那么,死亡只能是一种恐惧;但是如果这么想,就不是。罗伊斯认为,忠诚通过显示为之服务的外在事务,以及乐于提供服务的内在意愿,解决了我们庸常的存在的悖论。在这种服务中,我们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丰富和表达。近期,心理学家使用超越(transcendence)一词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自我实现之上,他们提出人们有一种看见和帮助别人实现潜力的超越性愿望。

与此同时,阿图还提到了自己对于医患关系的思考,他坦言自己作为医生和医学的探索者,最深刻的一课居然在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中习得。阿图的父亲作为六十余年行医经历的医生,人生最后的阶段也希望能够自主选择,他在家中和亲人的温暖陪伴下结束了一生。作者在结尾中,指出他对医学作用的看法

如果作为人类就注定是受限的,那么,医护专业和机构,从外科医生到疗养院,理应协助人们搏击这些局限。有时候,我们可以提供疗愈,有时候只能提供慰藉,有时候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无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一旦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会造成极其残忍的痛苦;而如果我们记着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带来令人赞叹的好处。

读这本书能带给正青春的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个人看法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只此一生的珍惜,相信阅读《最好的告别》这本书,能让你对这个无人可避的结局有更清晰的看法,而这也是本书作结所点出的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活着。话说,健康生活今晚早点睡觉开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最好的告别》读书笔记400字


《最好的告别》读书笔记400字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死亡避而不谈。中国人面对死亡,整个民族观念,都落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好多。我们这期读书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着。在人的一生中,死亡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正如书中所说,面对死亡,这是一场终将失败的抵抗。既然不可避免,怎样克服心里的恐惧,如何幸福的走好最后一段路,都是每个人需要正视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生命长度的提升是一个恩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哪怕去看垂危的病人也一直会说“你会好的你会好的”。过度的技术干预,人在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身体上插满管子,皮肤上刚缝合的伤口。这是目前中国人的常态,可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生命不仅仅只有长度,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延长生命不只是单纯的活着,人的眼睛里必须有光芒,这才是一个活人应有的样子。

不知死,焉知生。认知死亡是想要活的更好。

用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送给所有考虑过死亡这个课程的朋友:“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3000字


老去和死亡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对年轻人更是如此。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至少目睹过垂垂老去的亲人,他们的面容逐渐枯槁,活力也日益丧失。

Samuel的外曾祖母(我们客家话称泰泰)去年去世了,九十一岁,因为骨折卧病在床已经六年。为此外婆四家人轮流照料很久,大家为此真的付出了特别多没有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之类令人寒心的事。但泰泰人生最后一阶段真的幸福吗,我不这么认为。很简单,设身处地我就不愿意自己晚年这样度过,那是种没有自由和乐趣的

很幸运,我在二十岁的年纪接触到了阿图.葛文德这本讲述人们如何更自如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经典《最好的告别》。阿图是第二代印度裔移民,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后续担任了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专业技术精湛的他,由于勤于思考加上本科ppE(政治哲学经济学)专业的积累,写作功底深厚,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者

这是作者的第四本书,起因是他观察到了妻子祖母和自己祖父在晚年生活的不同。阿图的祖父生活在印度的一个落后的村庄,享有传统社会中长者丰富见识所带来的地位和家庭事务决定权,加上东亚社会的集体主义秩序,所以有一大家人陪伴度过晚年。而妻子祖母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信息不对称也被互联网消弭,加上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事业比较发达。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完备的国家而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有这个必要去完善自己社会化养老事业,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不过根据Samuel本人的生活经历,很多父辈人依然认为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是家庭子女不孝顺不尽责的体现,这当然与养老院生活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有密切关系

此处点到养老机构只是为了引出本文主题之一老年人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晚年生活场所,并保障一定的生活质量。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医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世纪人均寿命大概是三十多,也就是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近百年来的普遍高寿并不是自然现象。一个征兆是越来越多人是在医院去世。

而阿兰通过四个故事(包括老年医学专家和自己父亲)表达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疗养院中渡过类似监狱般秩序井然的固定流程生活,因为那里为了保障生理权益往往牺牲了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事尤其让老年人难受,而养老机构设计的人文关怀项目并不能满足很多人,他们更想要日益丧失的自由

然而与自主对立的身体衰弱是无法避免的,而根据这个问题,许多技术精湛的医生束手无策,其实很好理解医生们习惯治疗和手术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而这对于罹患重症的老年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年病也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区域,截至本书出版的2014年,美国每年新增老年医学医生数目也补充不了退休医生。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不限于医学范畴

为了模拟老年人自主权更好的环境,许多先驱探索出了类似于新型退休生活区的概念,在这里每个老年人有保障隐私的生活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一定利于健康,比如糖尿病人吃冰淇淋),也会有医护人员协助生活的项目。这些生活区获得了人文和商业的认可

还有一家疗养院通过引进两只狗四只猫一百只鸟的革命来点燃了老年人的活力,通过照顾自己领养的宠物生活充满乐趣,统计表明这家疗养院的药品开支只有对照机构的38%,死亡率下降了15%。同样,让疗养院的老年人陪当地小学生一起玩耍并教授他们知识,可以让承担了责任的老人在一年半后和对照老人比起来更活跃,思维更敏捷也活得更长久

你可能会问,美国人不是崇尚个人主义吗,那为什么照料别人能够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这里印证阿图一段非常打动我的引述,因为讲述十分精彩我直接引用原文:

1908年,哈佛大学哲学家约西亚?罗伊斯(JosiahRoyce)写了题为《忠诚的哲学》(ThephilosophyofLoyalty)一书。罗伊斯关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验,而是一个谜,这个谜对于任何一个思考其必死性的人至关根本。罗伊斯想弄明白: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

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对他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罗伊斯把这种为超越我们自身的理由献身的行为称为忠诚。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首,把个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为最大的关切。对于一个个人主义者,忠诚于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是奇怪之举。当这种忠诚涉及自我牺牲的时候,它甚至会令人惊恐这种错误的、不理性的倾向会使个人受到暴君的剥削。没什么比个人利益更要紧,因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了,自我牺牲毫无意义。

罗伊斯对个人主义观念完全不予赞同。我们一直都有私心,他写到,但是自私的神圣权利从来没有得到过更有力的辩护。事实上,他辩白道,人类需要忠诚。忠诚不一定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使生活能够忍受,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无法满足的。最终,它们带来的只是折磨。就本质而言,我是无数祖先的倾向之流的某种汇集地。从一刻到一刻我是一个冲动的集合体。罗伊斯评述道,如果我们看不见内在的光明,那可以试一试外在的光明。

我们试了。想一想这样一个事实吧:我们都深切地关心我们死后世界会发生什么。如果自我利益是生命意义的主要来源,那么,如果死后一个小时,我们认识的每个人都将被从地球上抹去,我们应该觉得无所谓。然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很要紧,因为我们会觉得若真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生命将毫无意义。

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如果不这么想,那么,死亡只能是一种恐惧;但是如果这么想,就不是。罗伊斯认为,忠诚通过显示为之服务的外在事务,以及乐于提供服务的内在意愿,解决了我们庸常的存在的悖论。在这种服务中,我们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丰富和表达。近期,心理学家使用超越(transcendence)一词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自我实现之上,他们提出人们有一种看见和帮助别人实现潜力的超越性愿望。

与此同时,阿图还提到了自己对于医患关系的思考,他坦言自己作为医生和医学的探索者,最深刻的一课居然在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中习得。阿图的父亲作为六十余年行医经历的医生,人生最后的阶段也希望能够自主选择,他在家中和亲人的温暖陪伴下结束了一生。作者在结尾中,指出他对医学作用的看法

如果作为人类就注定是受限的,那么,医护专业和机构,从外科医生到疗养院,理应协助人们搏击这些局限。有时候,我们可以提供疗愈,有时候只能提供慰藉,有时候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无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一旦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会造成极其残忍的痛苦;而如果我们记着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带来令人赞叹的好处。

读这本书能带给正青春的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个人看法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只此一生的珍惜,相信阅读《最好的告别》这本书,能让你对这个无人可避的结局有更清晰的看法,而这也是本书作结所点出的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活着。话说,健康生活今晚早点睡觉开始。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_读后感3000字


老去和死亡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的话题,对年轻人更是如此。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大家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至少目睹过垂垂老去的亲人,他们的面容逐渐枯槁,活力也日益丧失。

Samuel的外曾祖母(我们客家话称泰泰)去年去世了,九十一岁,因为骨折卧病在床已经六年。为此外婆四家人轮流照料很久,大家为此真的付出了特别多没有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之类令人寒心的事。但泰泰人生最后一阶段真的幸福吗,我不这么认为。很简单,设身处地我就不愿意自己晚年这样度过,那是种没有自由和乐趣的

很幸运,我在二十岁的年纪接触到了阿图.葛文德这本讲述人们如何更自如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经典《最好的告别》。阿图是第二代印度裔移民,出生在医学世家的他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后续担任了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专业技术精湛的他,由于勤于思考加上本科ppE(政治哲学经济学)专业的积累,写作功底深厚,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者

这是作者的第四本书,起因是他观察到了妻子祖母和自己祖父在晚年生活的不同。阿图的祖父生活在印度的一个落后的村庄,享有传统社会中长者丰富见识所带来的地位和家庭事务决定权,加上东亚社会的集体主义秩序,所以有一大家人陪伴度过晚年。而妻子祖母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美国,信息不对称也被互联网消弭,加上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事业比较发达。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完备的国家而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有这个必要去完善自己社会化养老事业,这一点可以参考美国,不过根据Samuel本人的生活经历,很多父辈人依然认为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居住,是家庭子女不孝顺不尽责的体现,这当然与养老院生活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有密切关系

此处点到养老机构只是为了引出本文主题之一老年人应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晚年生活场所,并保障一定的生活质量。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医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中世纪人均寿命大概是三十多,也就是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近百年来的普遍高寿并不是自然现象。一个征兆是越来越多人是在医院去世。

而阿兰通过四个故事(包括老年医学专家和自己父亲)表达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疗养院中渡过类似监狱般秩序井然的固定流程生活,因为那里为了保障生理权益往往牺牲了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人事尤其让老年人难受,而养老机构设计的人文关怀项目并不能满足很多人,他们更想要日益丧失的自由

然而与自主对立的身体衰弱是无法避免的,而根据这个问题,许多技术精湛的医生束手无策,其实很好理解医生们习惯治疗和手术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而这对于罹患重症的老年人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年病也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区域,截至本书出版的2014年,美国每年新增老年医学医生数目也补充不了退休医生。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不限于医学范畴

为了模拟老年人自主权更好的环境,许多先驱探索出了类似于新型退休生活区的概念,在这里每个老年人有保障隐私的生活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一定利于健康,比如糖尿病人吃冰淇淋),也会有医护人员协助生活的项目。这些生活区获得了人文和商业的认可

还有一家疗养院通过引进两只狗四只猫一百只鸟的革命来点燃了老年人的活力,通过照顾自己领养的宠物生活充满乐趣,统计表明这家疗养院的药品开支只有对照机构的38%,死亡率下降了15%。同样,让疗养院的老年人陪当地小学生一起玩耍并教授他们知识,可以让承担了责任的老人在一年半后和对照老人比起来更活跃,思维更敏捷也活得更长久

你可能会问,美国人不是崇尚个人主义吗,那为什么照料别人能够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这里印证阿图一段非常打动我的引述,因为讲述十分精彩我直接引用原文:

1908年,哈佛大学哲学家约西亚?罗伊斯(JosiahRoyce)写了题为《忠诚的哲学》(ThephilosophyofLoyalty)一书。罗伊斯关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验,而是一个谜,这个谜对于任何一个思考其必死性的人至关根本。罗伊斯想弄明白: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

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对他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罗伊斯把这种为超越我们自身的理由献身的行为称为忠诚。他认为这是个人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首,把个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为最大的关切。对于一个个人主义者,忠诚于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是奇怪之举。当这种忠诚涉及自我牺牲的时候,它甚至会令人惊恐这种错误的、不理性的倾向会使个人受到暴君的剥削。没什么比个人利益更要紧,因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了,自我牺牲毫无意义。

罗伊斯对个人主义观念完全不予赞同。我们一直都有私心,他写到,但是自私的神圣权利从来没有得到过更有力的辩护。事实上,他辩白道,人类需要忠诚。忠诚不一定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使生活能够忍受,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无法满足的。最终,它们带来的只是折磨。就本质而言,我是无数祖先的倾向之流的某种汇集地。从一刻到一刻我是一个冲动的集合体。罗伊斯评述道,如果我们看不见内在的光明,那可以试一试外在的光明。

我们试了。想一想这样一个事实吧:我们都深切地关心我们死后世界会发生什么。如果自我利益是生命意义的主要来源,那么,如果死后一个小时,我们认识的每个人都将被从地球上抹去,我们应该觉得无所谓。然而,这对很多人来说都很要紧,因为我们会觉得若真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生命将毫无意义。

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如果不这么想,那么,死亡只能是一种恐惧;但是如果这么想,就不是。罗伊斯认为,忠诚通过显示为之服务的外在事务,以及乐于提供服务的内在意愿,解决了我们庸常的存在的悖论。在这种服务中,我们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丰富和表达。近期,心理学家使用超越(transcendence)一词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自我实现之上,他们提出人们有一种看见和帮助别人实现潜力的超越性愿望。

与此同时,阿图还提到了自己对于医患关系的思考,他坦言自己作为医生和医学的探索者,最深刻的一课居然在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中习得。阿图的父亲作为六十余年行医经历的医生,人生最后的阶段也希望能够自主选择,他在家中和亲人的温暖陪伴下结束了一生。作者在结尾中,指出他对医学作用的看法

如果作为人类就注定是受限的,那么,医护专业和机构,从外科医生到疗养院,理应协助人们搏击这些局限。有时候,我们可以提供疗愈,有时候只能提供慰藉,有时候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无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一旦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会造成极其残忍的痛苦;而如果我们记着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带来令人赞叹的好处。

读这本书能带给正青春的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个人看法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只此一生的珍惜,相信阅读《最好的告别》这本书,能让你对这个无人可避的结局有更清晰的看法,而这也是本书作结所点出的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活着。话说,健康生活今晚早点睡觉开始。

《最好的告别》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很庆幸进入单位后认识了一些爱读书的同事,阿图医生的最好的告别三部曲就曾出现在科室,当时也是因为有着诸多的理由没有去拿来阅读,前段时间也算是把它提上日程,当然还是Kindle版本。当然我是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过来读的,他没有散文诗篇的温情,给你的是让你不得不去面对的残酷,还有就是你对于临终患者或者老人新的认识,有些书是被剧情吸引进去的,而读阿图的《最好的告别》感觉像是被阿图推着看完的。

再说一下本书的名字,字面上“Being Mortal”即为“凡人有死”,该书的译者曾经因为在中文中“死”是比较忌讳(我现在对于忌讳的理解就是把无知当成了信仰)的,而“身为凡人”又不能够揭示本书的内容,最后的最后才有了《最好的告别》。

既然定位是学习,那就出发吧。

医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先别着急往下看,闭上眼睛想一下:是保证患者的健康和生存吗?对哇,这不也和我们的医学生誓言一致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但是阿图确认为我们的目标小了,应该拥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助人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无论什么时候身患重病或者受伤,身体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后面的这些助人幸福的问题呢?“无须同临终老人或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相处太长时间,你就可以本能地意识到,医学经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我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治疗,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这些治疗搅乱了我们的头脑、削弱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各种机构,比如疗养院和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刻板的、无形的惯例使我们同生活中真正要紧的东西相隔绝。”想想身边的患者吧。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有慢慢有了助患者幸福的意识,那我们应该以什么姿态面对我们的患者呢?阿图将目前的医患关系归结为三种类型:

No.1 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关系是“家长型”:我们是医学权威,目的是确保病人接受我们认为对他最好的治疗。我们有知识和经验,负责作出关键的抉择。如果有一粒红色药片和一粒蓝色药片,我们会告诉你: “吃红色药片,这对你好。”我们可能会给你讲讲蓝色药片,但是,我们也可能不讲。我们告诉你我们认为你需要知道的东西。这是一种祭司型的、“医 生最明白”的模式,虽然经常遭到谴责,但目前仍然是普遍的医患交往模式,尤其对于易受伤害的病人——虚弱的、贫穷的、老年的,以及所有容易听从指令的人。

NO.2 被称为“资讯型”关系,同家长型关系正好相反:我们告诉患者事实和数据,其他一切随患者来裁决。“这是红色药片的作用,这是蓝色药片的作用,”我们会说,“你想要哪一个?”这是一种零售型关系。医生是技术专家,病人是消费者。医生的工作是提供最新知识和技术,病人的任务是作出决定。越来越多的医生成为这个样子。

NO.3 第三种医患关系可以称为“解释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医生的角色是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解释型医生会询问:“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你有些什么担心?”了解到答案以后,他们会向你介绍红色药片和蓝色药片,并告诉你哪一种最能够帮助你实现优先目标。

三种类型的医患关系归结后,我相信你的脑袋里一定会把一些医生对号入座,而你喜欢哪种方式的医患关系你心里也应该有了答案和理由,只是对于我们的患者而言,往往不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还是很多时候被医生牵着鼻子走,在目前我们紧张的医患关系中,如果我们也慢慢试着尝试后面的第二种当然最好是第三种的医患关系,医患矛盾会不会少一些呢?我倒是不希望听到以患者太多、时间紧张、患者素质太低等理由而选择家长式的医患关系。

现在呢,作为医学工作者的目标定下来,助患者幸福,然后在采取一种较为容易接受的医患关系,剩下的事情应该就比较好处理了吧?其实真的不是。首先这是我们假想出来的剧设,首先我们需要的就是克服自身的种种困难,同时,患者也应该有着与时俱进的思维,对于生命的终点也应该有着自己的认识,但是,往往都会事与愿违。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国家的医疗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国家极度贫困,因为得不到专业诊断和治疗,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第二个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资源使得医疗得到更广泛的提供,患病的时候,人们求助于卫生保健系统。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他们往往在医院逝世,而不是在家中终了。第三个阶段,国家的收入攀升到最高的水平,即便罹患疾病,人们也有能力关心生命质量,居家离世的比例又增加了。其实就算医务人员有了助患者幸福的意识,往往也会受限于大环境,但是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在我们国内开始尝试关注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生存时间而忽略了生存质量。我国大部分患者应该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故,第三阶段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体现在医疗卫生上面。

该书作者想要呼吁大家的,即为老年人抑或因为疾病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患者们,他们最后应该选择什么样子的方式或者患者什么样子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而我们又能够帮助他们做些什么,临终关怀?可能概念还是太小了。

身体的衰退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人会适应变化,直到某天某件事情发生了,才终于明白情况已经不同了。很多的高龄老人的心声是,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在小说《每个人》(Everyman)中,作家菲利普·罗思(philip Roth)说得更加苦涩:“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如果我们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剩下的事情会好做很多。

作者还就这个问题进行过如此的阐述:医学及其产生的照顾病人和老人的机构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对于使得生命有意义的事物有认识错误,而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医学的重心很狭窄。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然而,我们认定主要应该由他们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度过生命的衰退期,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把生病、衰老和希望的考验作为医学问题对待。这是一项社会工程学实验,把我们的命运交托给那些以技术威力见长,而不是重视和理解人类需求的人。

让医务人员和病人讨论临终愿望。几年之间, 在美国这已成为所有入住医院、疗养院或者辅助生活机构的病人的一项常规项目,他们同富有这类谈话经验的人坐下来,完成一项浓缩成4个关键问题的多项选择表。在生命的这个时刻,他们要回答以下4个问题: ①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 ;②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③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 ;④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

简单的观点是,医学的存在是为了抗击死亡和疾病,这当然是医学最基本的任务。死亡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拥有优势力量,注定是最后的赢家。在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中,你不会想要一个战斗到全军覆没的将军。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既懂得怎样攻取能够赢得领土,也知道无法制胜时如何投降的人,一个明白如果全部所为就是苦战到底则会造成最大损失的人。

在此书中,最让我动容的,或许就是阿图医生与他父亲之间的父子情。由此阿图医生受邀参加俄亥俄大学发表毕业致辞,从得知阿图受邀的那一刻,其父亲一直很兴奋自己也要出席这次集会。阿图医生觉得很荣耀,而他自己也幻想着我父母在场的情形。很少有什么事情像家乡真正想要自己回去那样更加令人欣喜。但是阿图医生最担心的是其父亲可能等不到那一刻的到来,他父亲的癌症已经出现恶化。典礼将在学校的篮球场举行,毕业生自带折叠椅,坐在地板上,学生家长则坐在看台上。阿图及家人想出的办法是,用高尔夫球车把父亲带到外面的斜坡上,然后把他转移到轮椅上,然后将他安顿在球场边上观看。但是,到了那天,球车把他载到现场门口后,他执意要自己走,而不肯坐早已准备好的轮椅。 阿图扶他站起来。他抓住阿图的胳膊,开始迈步。半年以来,他行走的距离最多不超过客厅。但是那天,他慢慢地拽脚而行,走过了这个球场,然后又爬了20级水泥台阶,来到家属看台。仅仅是目睹这个过程阿图就几乎快受不了了,而我也已泪目!自己虽然没能够带给父亲类似的荣耀,但是也在一步一步向着更好的生活迈进,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理解我选择的生活。

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这种勇气已经够难了,我们有很多理由回避它。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不知道这和罗曼罗兰的那种英雄主义是否有相得益彰之处,而这些都是从患者角度而言,能够真正看清生活真相的毕竟寥寥无几,而拿出勇气并采取行动的也寥若星辰。

最后说到善终,没人能够避开的话题,而也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善终并非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人生的终点,这需要亲人朋友协同作战,绝非老人或患者的一己之力,也绝非是医务人员的一方努力,这时候映入眼帘的是诺基亚的开机动画,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完成帮助我们的至亲朋友善终。

今天上药物治疗学的时候,陈老师又提起了之前院士们的一些观点,其中一个便是要从过去“治疗病人的肿瘤”转变到“治疗带肿瘤的病人”上来,怎么理解?是不是暂且不把肿瘤这个坏蛋放到我们的对立面,应该以患者为中心,这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助患者幸福吗?幸福是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哇!

《最好的告别》读书心得1400字


《最好的告别》读书心得1400字
最近看到财新网的一篇文章《建言十三五人口政策:放开生育刻不容缓》。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讨论在全国上下沸沸扬扬,所谓的二胎概念股也是扶摇直上。中国目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已是世界人口增长最慢的国家之一,如果计划生育的政策继续下去,不用多久人口将会转为负增长。即使现在开放二胎,也很难想象人口的增长率会立刻增加起来,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一对夫妻上面顶着四个老人,面对着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竞争压力,谁会愿意多抚养几个小孩。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口结构一直处于一个金字塔形,目前正处于一个纺锤形,很快就要变成令人担忧的倒三角形。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面对,都很有可能要进入一个老龄人口为主的社会。如何面对死亡,不会是个人或者家庭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所要面对问题,该如何为庞大的老龄人群养老送终?
在这个时间点上看了Being Mortal(最好的告别)这本书。阿图.葛文德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同时也是患者的家属,亲眼目睹了众多病人,也包括自己的父亲由生病到离开的过程。他婉婉道来美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并与印度传统的方式进行比较。
美国从疗养院渐渐发展过来,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养老体系和临终医疗体系。这些国人目前还无法享受到的福利和服务,在阿图.葛文德眼里是有众多弊病的,也正是他这样的人在不断促进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真正的去了解老人还有临终病人需要的是什么,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
国内并非没有启动养老产业,就拿养老地产来说,多家地产商和保险商已经在布局。但目前这些企业行为的养老地产无一例外的是针对高端人群。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老人们往往是倾其所有才能给子女凑够买房的钱,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支付目前商业的养老社区费用。人口结构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社会从事生产、经济发展、教育下一代的人口都不够,很难对养老行业投入太多的人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先重视这个问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由于巨大的人口数量,中国需要的解决方案可能会与美国有较大的差别,多多借鉴他人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在我看来,至少善终服务(Hospice services),也叫做临终关怀,是一个有益的方向。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够节省大量的医疗和社会资源,并让更多的老人在生命的末期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在离去的时候更有尊严。据我自身的了解,目前少有医生和护士愿意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既没有很高的收入,也不受重视,很多医院的老年科只是一个摆设,这样的状况必然不应该持续下去。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可能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当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而老人又无法自理时,现实会推动着观念的改变。养老社区在中国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够既保证了老人的需求,让大部分人能够负担得起,又让运营企业能够盈利,可能还需要政府的一些支持,比如说在土地资源上的优惠或者额外的补助。
医生拥有目前这种起死回生的能力的时间并不是太长,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医生很多时候只能够安慰患者,大多数的死亡还都发生在家中。人类不过在医学技术上向前迈了小小的一步,却从未停止对于永生的追求,前段时间还看到女作家冷冻遗体50年这样的新闻。人类创造出来上帝,仿佛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追求的目标似的。我们不过是凡人,确总是想要逃避这个事实。(读后感)
生存和生活就像是一个人的两条腿,我们先迈出生存这条腿,接下来要做的不是继续把生存这条腿往前挪,而是让生活这条腿也跟上。在我临终之前,想要的绝对不是带着各种插管多活上一天。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3000字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利用暑假读完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王定华先生的《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两本书。综合二书与自身经验,也想聊聊自己对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将自己所产生的策略做一个记录。

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以此建立的人物关系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亲子关系;涉及的场所包括教室、校园、家庭、社会;涉及的具体事件则是教、学和实践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认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下面我具体谈谈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习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习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平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作者:韩丽

读后感《《最好的告别》读后感_优秀读书笔记3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