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浮生无可说——读《诗经·曹风·蜉蝣》遐想_优秀读书笔记10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浮生无可说——读《诗经·曹风·蜉蝣》遐想_优秀读书笔记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轻轻解开白玉珠帘,散下一地帘外夕阳。面前的少年倚靠在雕花梨木椅上,浓密的睫毛拢着微阖的双眼。

忽而微风袭来,庭下那株老棠树索索作响,呢语中,一片雪白的花瓣悠悠飘来,落入少年手中的云纹玉杯。少年蓦然张开双眼,望着杯中如泛舟般的细瓣,爽朗一笑,蹙眉仰首,将半冷的清酒与花瓣一同饮下。

殿下,我唤他,西岐王已入了东陵南城。

云修羽淡淡点头:最迟在三日之后,西岐大军便可压我东陵京城。

不,我说道,三皇子和五皇子已降了西岐,明日一早,开城迎王。

云修羽栗色的秀丽瞳孔中闪过一丝惊异:三哥和五哥已降了?

我点点头。

所以,你此行是来劝降我的?

我不置可否:留得青山在。

云修羽缓缓站起身,为自己斟了一杯温酒。修羽生为东陵皇子,恕不能揽西岐揆席。

我沉默了一刻,说道:东陵安王所守的颖宁城尚未沦陷,殿下若弃守北城赶至颖宁,或可夺得生路。

云修羽笑了笑,蛋清色的脸颊上漾起浅浅梨涡。庭下棠花,夜幕正好。替我将那珠帘卷起吧。

我走过去,拾起窗沿上的青绸带,将珠帘拢入带中系起。回身看云修羽,只见他已又斟一杯酒,正自顾自细细品味。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云修羽手执酒盏,望着窗外棠树,目光中也不知是黯然还是宁静,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叹只叹我不幸生于帝王家,烽火乱世,躲不过的皇子薄命。

蜉蝣朝生暮死,有何乐可言,不过韶华一瞬,微小之极。我说道。

云修羽摇了摇头,一阵淡淡酒香在空气中晕散开来:未然。秦始皇命人炼丹祈求续命,汉武帝造仙露台长命,最终都逃不过驾鹤西去。天命何其强大,小小蜉蝣又何苦与之相争。

殿下以为,自己当与蜉蝣作比?

修羽不过是东陵千万子民中的一个,何尝不是蜉蝣。

我大笑不止:殿下未免轻贱了自己,可莫忘了,堂堂凰王殿下,身上背负着整个东陵国的命运。

云修羽亦自嘲般地一笑,不语。

再次举杯饮尽,云修羽的眸光骤然一变,那是我作为他的谋士从未见过的眼神,长长的睫毛掩映下,眼瞳中闪烁着血红,熠熠光辉。

蜉蝣短命,一生只为一刻展翅,一朝一夕,随水而生。啪的一声脆响,云修羽摔了玉杯,不知何时,挂在墙上的铣铁短剑已被他持在手中。

云修羽此生甘为蜉蝣,今日系命于西岐国君,家仇国恨,不共戴天。云修羽冷静地笑,从案上取下两只象牙酒杯,粗狂地斟满,你我君臣一场,如今不必谏言,修羽此去,甘愿落幕残霞。

我仰头将那酒缓缓咽下,上好的芙蕖酿,不知为何又酸又涩。

放下酒杯,云修羽早已远去,余两三滴清冽酒水,兀自挂在杯沿。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我默默低头,微臣软弱,恕臣不得助殿下最后一力。

《东陵后志》载,东陵七皇子云修羽,总角之年善诗文武艺,十三冕凰王。十七年,夜刺西岐国君于南城,伤王未遂,自刺于城下。十日,西岐国君毙命于归途。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再将经书轻轻念诵,遥远天边,夜色凉如水。

悠悠蜉蝣飘飞,蒙了眼眸。

自是浮生无可说,但求铭刻永华年。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忍无可忍》有感_小学读书笔记1000字


今天我在书上看到了一幅漫画,看完之后我感到很愤怒,你为我们正在被不断破坏的地球环境所感到惋惜。

漫画上画的内容是这样的:放学了一个小男孩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边走边吃着一个香蕉,吃完了随手就把垃圾扔在了垃圾桶旁的垃圾堆上,和他只是离垃圾桶仅仅就一步,可是他却不愿意再向前迈一步,然后把垃圾扔在垃圾桶里面,他选择了偷懒,选择了污染环境,选择了把垃圾扔在了垃圾桶旁的垃圾堆上!看垃圾桶旁的垃圾堆上,堆满了很多垃圾很多蚊子都来这里飞来飞去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路过的行人都对此视若无睹,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清洗一下垃圾,所有的行人都捂着鼻子路过,好像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看了这部漫画,我愤怒的想到:那些行人都捂着鼻子路过,好像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可能就是这堆垃圾的制造者之一,很可能曾经他们也丢过比这还要多的垃圾,只是一些垃圾被清洗掉了而已,可是他们却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还捂着鼻子路过,好像自己很讲卫生似的,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扔垃圾绝对是不文明的行为,是不讲卫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样不但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城市的美观!也许有人这样认为,不就是扔一张纸吗?有什么关系呢?仅仅只是一张纸而已!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每一个人都往地上扔一张纸,那么城市的地面会变得什么样?可能连自行车汽车都无法通行,那么城市的交通股都出现障碍了吗?不要小看小小的一张纸,有的时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上因为轻视细节而发生了惨重的代价的事例已经不是一件两件的事情了,是很多件的事情!难道这些血的代价还不足以警示人们吗?难道这些写的代价还不足以告诉人们,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如果轻视细节,那么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吗?而且自从人类诞生在地球以来,就不断的在破坏地球环境,不少动物都因为人类的赶尽杀绝而惨遭灭绝,而且自然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而且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随之而来,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在警示人们,如果继续破坏大自然,大自然就要报复全人类了吗?一个个惨痛的代价难道不能警示人们,要保护自然吗?

只要我们从现在起保护大自然,不要再破坏大自然,和那些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们和睦相处,人类的文明就可以永远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继续破坏大自然,让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那么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会不断的涌现而来,危害人类的文明,倘若到了那个时候,准备想要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大自然从来都是无情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你对他不好,他就对你不好!假如等到大自然报复全人类的时候,那么就谁也挽救不了全人类的文明了!所以能拯救全人类的就只有自己,只有全人类自己才能够拯救全人类!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大自然,和小动物们和平共处吧!只要我们都去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大自然一定会原谅我们的,只要成人类全心全意的彻底的保护大自然,保护所有的小动物和小动物们和平共处,那么人类的文明就可以永远存在永远持久,甚至可以变得更高级!

《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1000字


《浮生六记》说是六记,因其中两记佚失,实则只有四记。而四记之中,一记谈游历,一记谈愁苦,最可爱之处莫过于它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两记,偏偏两记中都多有关于沈复的妻子陈芸的记载。陈芸是一个颇有情趣颇为可爱的女子,才思奇特、构想妙趣,能用虫子做盆景,能做鲜花花屏,能置梅花盒,能以竹帘代栏杆,可算得上是心灵手巧、奇思妙想的女子。

然而,这样可爱的女子,最终却穷困愁苦离世。读至坎坷记愁一章,作为一个女子也同时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媳妇,我其实是愤怒的。陈芸所有的奇趣与才情都源自她本身,沈复在相处的过程中虽然与陈芸情投意合,然而生活却不仅仅只有风花雪月闲情记趣。作为沈复,标榜雅趣却对家庭、对家人逃避责任自私自利,可谓是为人夫中真真正正的自私自利男子,初看他仿佛卓尔不群实则以雅趣为皮以自私为骨,可谓是“陷阱”。

沈复生于“衣冠之家”,居于“沧浪亭畔”可算中产,然而到后期甚至穷困潦倒挨饿受冻于途中。沈复这样解释原因:“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挥金如土”将责任直接撇给了自己的父亲。说自己“偶有需用,不免典质”“移东补西,左支右绌”,可是,沈复做了什么呢,工作之余“游河观妓”“费百余金”。筹钱路上,“沽酒御寒”“囊为之罄”。陈芸病后,汤药费用捉襟见肘,带病绣心经,沈复却押妓沽酒,真真是俭省的典范。为人子,沈复将不善生计经营的帽子甩给了父亲,将冷酷武断冤枉陈芸的帽子甩给了母亲,为人夫沈复挥金如土负心薄幸家有娇妻肖想纳妾,为人父沈复将子女安排尽数托于父亲,只顾叮嘱儿子“重振家声,全望汝也”,是不是像极了自己不努力却逼迫儿女努力的焦虑家长?

以我的看法,《浮生六记》沈三白洗白之作也!他说,陈芸的离世是因为“恩爱夫妻不到头”怎不想想古往今来多少夫妻恩爱一生?若无憨园之事,若无沈父纳妾之事,若无沈复借贷之事,陈芸不见得离世那么早。同样的,如果沈复对子女多费心,持中守正悉心教导,完全可以耕读持家。逢森不必委身商贾学徒,青君也不必做童养媳。沈复可算是凭一己之力,坑害一家三口的始作俑者。憨园之事,他知晓且纵容,纳妾之事,是他委托陈芸一手料理,借贷之事,是他轻信小人担保债务。归根到底,所有的错都来自沈复,更准确一些则是来自他的自私,只顾自己游乐赏玩,不顾妻子儿女。动物尚且知晓,将食物带回巢中给配偶儿女食用,可沈复一直想的却都是文人雅士寻欢作乐,赤裸裸的将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之上,将家人花销让渡给他自己。

所谓的感情,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归根到底终究要落实到一饭一蔬之上,要落实到吃饭睡觉之上,若是无餐无床,饮风喝露天盖地铺的真情,是凭口灿莲花来证明和表达的吗?某些文人的爱,真是容易得很。沈复在陈芸死前说起元稹的诗,表达自己的忠贞。讽刺的却是元稹在妻子死后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反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是大唐第一渣男,一个是清代难得的白莲花,真真是隔着时空飘满了绿茶的芬芳。

诗经读书笔记2000字


这几天忙得鸡飞狗跳,焦头烂额地应付着白天满满的安排。但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凝眸窗外明亮的灯火,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一本《诗经》,一杯清茶,这个夜,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清晰,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如藤如蔓,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一字一句,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可是,这简单的字句之后,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潜入我的衣袖之间,再也排遣不开。

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层出不穷的多边形恋情,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我爱你,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言,再到市面上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的所谓新潮小说我在这个爱情自由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内心却茫然若失。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色若羊脂,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

生死契阔

西周后期,自王室东迁以来,周朝天子便失去了对诸侯的感召力与控制力。本来就不十分稳固的和平局面一下子便土崩瓦解。各地群雄逐鹿,争相割据称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的只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各国之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争,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们,则正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作祭品,供奉着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击鼓》正是一位远征将士悲怆的天问。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仲。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征战南北,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枚小小棋子。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战士凝望着天空向着他的故土飞去的一行大雁,瞪圆了怒目。

爰居其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余林之下。眼见得征战太久的将士们个个苦苦思归,军心涣散,一路上疲于奔命,连战马也丢了,军纪松散,直如逃命。但战火还在蔓延,军队还在征尘中前行,统治者丝毫就没有考虑过士兵们的心情毕竟,棋子是不应该有太多情感的。

战士在漫漫征途上,无力地前行着,他的心却痛苦地皱成一团。还记得,在他出发之前,他的妻子为他送行的场景故乡的土壤泛着一种芳香的青草味,于风中梳理着长发的杨柳还刚刚展开嫩绿的新叶。二人心知这次出征吉凶难卜,但他却以战事将会很快结束为由,故做轻松,宽慰已经心如乱麻的妻子。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远方,集合的号角似乎已经吹响。他牵过妻子的手,一双还未起老茧的白皙的手,与子成说,郑重地立下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答应就这么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阵风沙吹来,敲打着战士铮铮的铁甲。他骤然从回忆堕入现实,心中不由得无明火起: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唉,那柳阴下的誓言里说的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聚首。那知,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是不会让我活着回去的,统治者让我长期服役,一点信用也不讲!

我们这些后人往往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句多么美好的誓言。可惜,不知又有几个人知晓这句浪漫的誓言之后,有着一颗怎样归思如焚,怎样悲怆苦痛的心。

见鸳鸯独活于世

当诸侯们为了权利而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的时候,神州大地却浸泡在了血与泪之中。《葛生》一诗就是描写的一位战死者的妻子凄婉地悲歌。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青青的葛藤啊!从这大地的怀抱之中生出,覆盖在荆条之上;蔓生的蔹啊!生长在这荒野上,覆盖在这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他们互相缠绕,互相搀扶,多像夫妇之间的相依相伴。而现在,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人世。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你在那个冰冷的坟墓之中孤单地躺着,难道不觉得孤单吗?语气柔软处,仿佛在深夜之中,于丈夫亡魂之侧耳语。这种口吻,若是对生人诉说,或许应该归为一种惦记;而在百年前那个凄迷的夜里回荡,却又是那样一份痴情,是那么的凄美,又是那么的悲凉。

夏之日,东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既然人鬼殊途,鸳鸯独存,她也便不对生活抱有什么希望了。她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居一穴,就这么终了一生。

可惜,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道今后还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呢。

忽然之间,一句苏轼悼亡妻的词涌上了我的心头: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读书笔记800字


【有诗三百画悠悠】

有诗三百,悠悠入画。三百风雅,传诵万载。 《诗经》,又名《诗三百》。第一次和她邂逅是在长满荇菜的水塘边。雎鸠和鸣,荇菜参差。她身着罗裳对我莞尔一笑,似有万千风情。那时,我只觉得诗境美好得像一幅悠悠的画,殊不知,诗有三百,每首都悠悠入画。

我展开这源远流长的画卷,览尽这画中人之悲喜。城邑之外,卫君为二妹送行。燕子舒展羽翼,欲前又却,上下翩飞徘徊不忍离去。她梨花带雨一步一泪,楚楚可怜直戳卫君心中柔软,所有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都翻涌而出。燕儿哀鸣,远方渺茫,至亲分离,不知再见何时。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终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他泪湿衣衫,遥望宫车辘辘远去,久久复述着二妹的嘱托:“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燕燕》的色彩黯淡了整幅画卷,可亦有《桃夭》的那一大片粉红明亮了一方天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阳春三月,桃花正盛,漫山遍野净是粉红。出嫁的女子乘轿姗姗而来,桃花灼灼映出她明眸皓齿。新郎怒马鲜衣,意气风发,撷一朵桃花别于女子髻前。两人相视而浅笑,刹那桃花雨下,岁月静好。 画中人亦有画中情,我徜徉其间,品尽这三百风雅。 是“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行役之苦或“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的安居之乐。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山盟海誓或“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心照不宣。“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深情赞美父母的呕心沥血。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即使爱妻先逝长眠,也生死厮守,不离不弃我在这三百风雅中流连忘返,仿佛身临其境。我可以听到古人的歌哭之声,可以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炽热的心跳。从“采采芣苢”走到“蒹葭苍苍”,从“青青子衿”来“雨雪霏霏”,我览尽这千年沧海桑田。“南有乔木”,我有《诗经》。

浩浩汤汤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遗留下这样一册画卷。历经千年风霜仍光芒璀璨,埋藏数载还沉吟至今,一字一句都扣人心弦。可当高楼大厦层层崛起,当衣食住行日新月异时;当我们远离战争,生活无虞,一部手机就可以同五洲四海通讯时;当物质名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人情冷暖支配我们的心灵时,当一切都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时,还有没有人会记的那年荇菜水塘边,窈窕淑女婉转地一唱牵动了几度春秋几代人心呢?

时代在进步,这是我们的成功;经典要流传,这是我们的使命。悠悠《诗三百》,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瑰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骄傲的名片!我愿化“燕燕于飞”,把你字字句句捎向人间;我愿做夭夭桃花,绽放你悠悠诗韵长存不朽;我愿为雎鸠关关,将你三百风雅传诵万载。有诗三百,如画悠悠,我吟《诗经》又一秋。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浮生无可说——读《诗经·曹风·蜉蝣》遐想_优秀读书笔记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