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并题献给抗战期间英勇的中国士兵。小说英文名为《Momentinpeking》,后译为《京华烟云》。在写书之前,林语堂先生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便写出了《京华烟云》。有趣的是此书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几部小说之一,也成就了他文坛的地位。温闻名遐迩的美国《时代》周刊评价称《京华烟云》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京华烟云》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极富中国文化底蕴色彩,非中国人是很难看出来的。如小说对姚、曾两家深宅大院的描写:古色古香的紫擅木家具、屏风、八仙桌、石狮把门;琳琅满目的亭台楼阁、花园池塘。这些不仅使迪菲的外国朋友再三感叹,也让中国的读者也有些应接不暇。书中亦有涉及甲骨文、古董、陶瓷、古画、京剧、二胡等内容的描述,又有佛教、道教文化思想的渗透。此种极具中国特点的小说,对于西洋人看书的习惯,是很难能体悟出来。正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

本书大体上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当时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但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为新式生活做辩解。用林语堂先生本人的话来讲:本书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的确,读完《京华烟云》会发现此书确向西洋人介绍了一个真实、深刻、完备的中国社会。

林语堂这位艺术大师,用《京华烟云》这样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真实、深刻的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个时代老北京人的喜怒哀乐;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或沉睡或激愤的精神世界;记录了那段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600字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600字

只写了我喜欢的人物,时间仓促,措辞不雅,主要是概括大家的生平。看过《京华烟云》的人可以回味一下,没看过的,不妨一读。

先写段北平,介绍一下情况

北平

帝都回望泪沾巾,半城珠玉半城尘。

硝烟锢锁宫闱月,铁蹄踏碎夜归魂。

为保京华除贼寇,何惜热血染晨昏?

荡涤污浊换天地,笑看浮沉尽烟云。

下面是我喜欢的人物

木兰

道家女儿气质殊,盥名濯利隐西湖。

霁月光风求独立,木兰一枝空幽谷。

如梦令莫愁

难觅心如兰蕙,窈窕惊得人醉。曾尝愁滋味,不改举案齐眉。莫累(3声),莫累,最是上善若水。

南柯子姚思安

纨绔绮襦身,膏粱知悔改。老庄学问濡贤才,道法自然隐居求虚怀。

宠辱等闲视,悟得玄门开。西子湖畔静徘徊,衣袂漫飞曾是仙人来。

孔立夫

陋室敝牖贤才生,挥毫笔下龙凤腾。

博采广纳中外长,勤学精思古今通。

浩荡心胸系万民,铿锵锐气凌千城。

文章字句珠玑言,振聋发聩掷地声。

钗头凤曼娘

巧笑倩,云鬓香,女未出阁先断肠。空闺冷,山墙长,一世坚贞,半生怅惘。茫,茫,茫。

贼寇狂,运堪伤,了断芳魂归故乡。夜未央,泪凄凉,望穿苍穹,人向何方?殇,殇,殇。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600字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的后续篇是《风声鹤唳》,《风声鹤唳》也被誉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读后感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600字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_关于爱的读书笔记2000字


读罢《京华烟云》这本书,虽然书中有太多美丽的女性细腻的情感吸引着我,但唯独让我恋恋不忘的是书中姚木兰内心里面那种大家闺秀式的爱情观,把家庭和爱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贴切。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失去了自己最想得到的爱,但她却也获得了幸福,并且成全了别人,换得了一个大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书中细腻地刻画出了姚木兰的三种爱,而这三种爱强烈地展现出了姚木兰这一鲜活的角色,让人感觉到了中国没落封建时期大家女性的独在与可爱之处。

一、对父之爱

姚木兰在书中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一个坦荡的人,是与他父亲的教导不无关系的,在那么一个复杂的年代里,可以说她父亲的开明,让她获得了太多别人不可拥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所以说姚木兰对她的父亲既崇敬又尊敬。在清朝末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为姚家的产业,姚木兰的童年除了那段被拐卖的历史,她比别人幸福多了。因为父亲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在思想上比较开明,所以姚木兰自小不曾裹脚,也接受了比较多的新思想,摆脱了中国女性本该有的矜持,喜欢与人论辩,这让人读之就能从她身上感觉到一种女性青春的活力。对父亲的爱,她表现在一种女儿的顺从和对父亲思想行为的体谅上。当她的父亲打算10年离家云游四方时,她比其他的家人表现得更加从容,因为她知道父亲内心的追求,尽管不舍得但只是把那种深深地不舍之爱藏于心底。十年后再一次见到父亲,我想她是比其他家人更加激动,在她的心里,无论何时,父亲都永远是她心灵的靠山,她始终保留着那份对她父亲的信任感,所以后来当她面临着家庭危机时,她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聪慧,而是在她父亲为她铺平了一切的道路之后她才用自己的大度、美丽和善良摆平了一切。归结为一点,她对父亲的爱是用放大镜看人生。

二、生命之爱

京华烟云读后感1300字: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读《京华烟云》有感


读《京华烟云》有感

曾嵘

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该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了,最近被过年的各种琐事所困扰,一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碰巧看到了电视里在重播京华烟云,不由的想起了林语堂老先生这本《京华烟云》。

此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将近4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文字来构架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是准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展现给西方读者的,因故未能翻译完成,便仿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出了这本《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一直比较偏爱以女性为视角的电视或者小说,大学时候因为偶然看到过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便把原著找来细细品读,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买来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搁置高台,最近又将中文版翻出来重温,虽然只读了前半部分,但还是被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欢姚木兰,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有人说,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正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木兰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气,虽然身处封建社会,但是却没有旧社会的陈腐与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内刚,才华横溢。

容颜之美。书中有许多对曼娘、银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对木兰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装扮下木兰的美丽。"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通过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将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但是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完美的定义就是无法用任何词藻来形容,只能任由读者凭心去界定。在我认为,全文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用来形容木兰的外貌,但是从故事的开端到结束,每时每刻都无不衬托出一个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华之溢。木兰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她的学识和才华上,这一特点,在她小小年纪就体现出来了,幼时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碰巧相救后,曾老爷大声叫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之忧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并称赞虽然自己多年一直搜求珠宝,但今天才找到一件真正的宝贝,那就是木兰。木兰文学上的造诣,和父亲姚思安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木兰崇尚自由,但是又尊重传统。吹口哨、做家务、读私塾等等等等,她敢于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为曾家媳妇后遇到财务危机,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经商头脑。正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才一次一次帮自己和家人度过难关。

脱尘之逸。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顺其自然、超尘脱俗的的精神,在我看来,全文有两处特别能体现出木兰的脱尘,一是木兰面对婚姻的态度。木兰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内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动,内心极其喜爱立夫,但是为了妹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这正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超越。婚后的她耐心经营家庭,面对出轨的丈夫、刁难的妯娌,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战争的动荡后,她甚至恳求荪亚,放弃富家豪宅的生活方式,到乡间过一种草木小民的纯朴生活。甚至愿意做饭,洗衣裳,过着平平安安的日子。

此次分享比较潦草,内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可能书友会内许多人都可能读过此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值得读两遍,读多遍,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次暂且就以木兰为对象谈了谈自己的体会,等我读完此书,再找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谢谢大家。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


【第1篇】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第2篇】

姚木兰——一个个性十足,又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具备的优点;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

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随性改变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的浪漫情怀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亲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庄子思想。她勤奋好学,喜欢看书,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

小说中很多描写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 使 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莫愁与姐姐一样聪慧贤能,气质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质的区别。木兰热情洋溢,幽默诙谐,活泼开朗;而莫愁则沉静自如,真诚爽快,圆润浑厚,是中国传统型的淑女。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第3篇】

《京华烟云》历来享有现代《红楼梦》的美誉。今天看完《京华烟云》,心中暗暗与《红楼梦》比较了一下。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点:

两本书都采用了回目,两句七言概括了一个回的主要内容。

都以当时的时代为历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几个较大的家庭。

《红楼梦》的经典在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一如它的名字。在这梦幻般景致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于笔端,形成于读者的脑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贾宝玉……对人物的细腻的性格描写,使得读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红楼梦里的人物依托于他们优异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优异的生活,给了他们这么个空间。这与更广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确实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场梦。当然,他也有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但这是居于人物之后的。这里特别说一下,电视版的《红楼梦》,是历来我觉得最能表现书中内容的一部电视。他给人们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绘了那梦一般的生活。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托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对社会的描绘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读完全书,对于人物只是大致了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了,人物是衬托社会现状的。《京华烟云》透过和《红楼梦》里一样的大家族的兴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那段悲惨的历史,和在这段历史中不屈不挠的国人,歌颂了不屈于国外侵略的国人。《京华烟云》比《红楼梦》多了抱负、霸气,好似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子。《红楼梦》的人物描绘又远非《京华烟云》所能比的。

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京华烟云》里达观的生活态度。达观的态度或许是林语堂阐述其对庄子的理解。

没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华烟云》后,电视版的《京华烟云》也播放了。看了几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评价,可是最终觉得不单是失望,而是觉得编剧对原著的把握太不准确了,有点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没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对于在那个时代,对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编剧给破坏了,换成了普通的现代式的闹剧。他根本不明白人对生活的隐忍,有时候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自然,而隐忍的结局有时候恰恰就是幸福。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已经注定了吵闹,注定了不安定,注定了电视版的《京华烟云》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 而内容面目全非了。我们没有了八九十年代拍摄《红楼梦》时候的神定气闲,只剩下了过马灯似的喧闹的节目。在这个喧闹的时代,有时我们恰恰需要安静的作品,留着人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

【第4篇】

前天刚把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看完,感觉很过瘾,一本好书啊!记得最早知道 <<京华烟云>>还是在念初中的时候,是看电视剧,赵雅芝演的那个版本。大部分的剧情都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曼娘最后的惨死,这使得我一直很排斥这本书,我对抗日期间的悲惨故事,一直是没勇气看的。可近来因为一直在看清末民初的故事,传记之类,所以想起要看这本书,果然,一本好书!

姚木兰想来是林语堂先生的理想女子,他把太多的完美都赋予在这个角色身上。从性格上说,木兰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博学多才,可谓是当时女子的典范,同时由于重道逍遥的父亲的道家自由思想影响,木兰能脱离于礼数的束缚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从命运上说,木兰也有着太多的幸运,天生丽质,生活富有,婚姻幸福,公婆疼爱,对木兰而言最大的打击应该是女儿阿满的意外死亡,可这并未改变木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即使在最后的抗日流亡生活中,她依然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温暖。

在感情上,对木兰而言最珍贵的应该算是她和孔立夫之间的爱情,虽然木兰和荪亚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深厚,他们俩的婚姻无论从两个家庭,还是从他们两个人来说都堪称完美,可孔立夫始终都是木兰心之所想,情之所系之人,她不是不爱荪亚,但她更欣赏立夫。孔立夫就想木兰心里的秘密花园,她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会想起,回味,遐想,只属于她自己的秘密,她从来不对人提起,隐藏在内心深处。木兰十六岁情窦初开之时,就钟情于立夫,可她从来没表示或争取过什么,她深知自己终是要嫁给荪亚的,因为曾家对她有救命之恩,她和荪亚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希望。而她妹妹莫愁却是和立夫能白头偕老之人,她羡慕莫愁但并不嫉恨,她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同时对妹妹的婚姻也是鼎力相助,和妹妹一家和睦相处,共同进退。如果不是立夫被捕,木兰在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只身犯险,恐怕谁也不会去猜想木兰对立夫的情谊。立夫被捕事件不但证明了立夫对木兰的重要,同时也让木兰了解到立夫对她也有着同样的情谊。事后,两人都再无提起当日之事,仍然一如既往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只是两个人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所以木兰和立夫之间也可以说再无遗憾了。

姚木兰和孔立夫让我想到了林徽茵和金岳霖,后者也是一对情投意合的爱人,只可惜"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金岳林认识林徽茵之时,她已是梁思成的妻子了,且他们夫妻恩爱,婚姻幸福,金岳霖一生守侯着林徽茵终生未娶。梁思成,林徽茵,金岳霖他们三人都是品格高尚且拥有大智慧的人,虽然关系尴尬,但三人却是一生的好友,且大半辈子都是比邻而居相处和睦,亲如一家,不得不佩服这三人的情商之高啊。可是我想林徽茵心里终是有所愧疚,有所遗憾的吧,尤其是对金岳霖。与其如此,还不如象姚木兰和孔立夫那样,各自幸福生活,只是情谊两心知而已,来得美好和满足。

京华烟云的心得


在不同的时候,我们的心境也不一样,此时应趁机总结感悟,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京华烟云的心得,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1

林语堂先生是语言博士,书中深厚的哲理与中式精致的诗词歌赋自然屡见不鲜。

书中伴随着姚先生的言论,多是与庄子有关。庄子顺其自然,但是他的很多话我都看不懂。只能期望以后读些老庄的书,再来参悟。

这一部分最有感触的,其实是关于给木兰的儿子取名字的那一段。

木兰给女儿取名阿满,是曲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女儿的名字。

儿子叫阿通,是向婆婆致意。因为陶渊明的《责子》诗中有两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木兰婆婆叫玉梨。而阿通老是想梨,若不是怕和婆婆的名字的犯忌讳,应该叫思梨。

其实这段我还是不太明白,但是看着蛮厉害的样子。

姚思远告诉木兰,最好的诗人作家给自己孩子起的名字,都很简单,就如同日常生活的里重要的东西,都是平易自然的。木兰的弟弟叫阿非,是陶渊明《归去来辞》里“觉今是而昨非”意思,是觉悟的意思。

姚思远说在人生各方面,人会由常人之俗进入雅人之俗,只有少数人能脱离雅人之俗,而回到俗人之淳朴自然。

而木兰觉得平亚、经亚、丽莲、爱莲中,爱莲这个名字最好,简单而高雅。所有名字中,荪亚又是最好。很平易,没什么意义,到是声音听着好。

荪亚和曾字连在一起,不是有曾孙呀的感觉吗?很难理解。

不管怎样,也算是知道,名字还是平易简单最好。

这本书还有好多东西值得细说,今天读到后来,曼娘自杀缢,中华沦陷,日本入侵,不知泪流满面。生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是我们的幸运。但是还是有些累了,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慢慢道来。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2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看来林先生是看透了起起落落,风云变化,方能下笔如此豁达安详。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给西洋人。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而《京华烟云》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3

许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确如此。但如果说《红楼梦》是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么《京华烟云》定然是个梦。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都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展露出来。

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林语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个木兰便是如斯,他给她寻好了男子,如斯也应该像木兰那般相夫教子,然而在订婚的前一天,如斯却与一个美国青年私奔,不多久离婚,从此她的世界便分裂成两半,她安静时仍是个才女,却越发忍受不了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最终自杀,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温的香茗。

因为她不是木兰。

木兰的美,只能被称做梦。

梦之所以美,是因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木兰她也不是如斯。她没有反抗,也没有因为荪亚的外遇而大发雷霆。人们说她太懦弱,其实聪明如木兰,明白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来救赎这场错误的婚姻。

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木兰之所以是木兰,因为她懂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就算她只是一个梦,但也请记住她身上那种宽容与隐忍。不论是哪个年代,有此便已足够,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不会迷失方向。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从光绪穿越到民国,京华烟云之爱发生在变革的时代,人的思想观念都在改变中,而永恒不变的就是爱以及爱的结果。

曾家大少爷平亚与其真爱的曼娘,在封建社会有幸得到家人的祝福和支持,基于两人的真爱进入了婚姻,然而,平亚染了重病,乃至婚礼都在病床上举行。他死不瞑目的就是直至离开这世界都没有令深爱的人成为自己的女人,而就此释然的是在家族法律关系上他们此生此世,来生来世都是夫妻。曼娘至此决定独过余生,有了这份绝决的心,就不会感到痛苦,不会对漫漫无期的未来生活感到恐惧。

姚家最疼爱的女儿木兰和平民出生的立夫彼此极为欣赏相吸,但也不能走到一起。因为在半封建半自由的时代,先进和传统思想互撞,她不能违逆父母的心去嫁个一个“不适合”的男人。而她对与荪亚的婚事,从来没有怀疑过,她只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木兰对立夫的初心萌动始于两人对文学、历史、古董的爱好和探讨。两个年轻人可以擦出知识的火花是因为他们都对好的事物带有一种热情和期盼,那些甲骨、古墨和书法才会引发两人强烈的共鸣,令他们可以长谈忘倦。

木兰和荪亚这样门当户对两家又皆有官位财富和教养的婚姻,对于木兰来说嫁的算是如意,她在良心上也是一片清白,因为她从没真正和立夫恋爱过。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只是在这种爱里,没有魂牵梦绕,只有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成为生活上的伴侣。数年后当荪亚爱上了比自己年轻又貌美的女生丽华的时候,他竟然佯装自己未婚,被揭发后还谎称自己的太太是个一无是处的乡下女人。没有了激情就会涌现一切的淡漠、虚伪和无奈。对于上天赐予的婚姻,青年的夫妻都应当珍视并感恩。否则要在漫漫人生长路上修补无数可能出现的裂缝、熨平婚姻衣裳上的皱痕,每天随着晨光来临依旧充满爱,是几近乃至完全不现实的事情。

体仁和银屏,一个是姚家大少爷,一个是婢女,男尊女卑,注定悲剧。然而即便是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富家少爷,他能常年如一日,尤其在离开北京准备远赴英国求学后依然对曾经照顾自己的婢女念念不忘,也算是一份可贵的真情。银屏因大太太,即体仁母亲的怨恨和鄙视,被迫离开姚家。她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听闻体仁回京的消息,每天梳妆打扮静等他归来,幻想重逢的喜悦。这份心意和耐心只有对自己真心期盼的男人才会如此。可惜家族的斗争和女性的柔弱,最终造成了银屏上吊自缢的悲剧。面对爱人的离开,体仁在精神上遭遇致命的打击。最后只是终日浑浑噩噩,抽大烟混日子过余生。

从民国到现代,我们曾经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注定是没有爱和悲剧的,殊不知自由恋爱的婚姻依然还是悲剧。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么?爱情要保鲜与任何无关而只与两人的心有关。但是在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大环境里,如何才能保持两人真爱的心不变呢?这是一个比哲学难题更难的题。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5

许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确如此。但如果说《红楼梦》是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么《京华烟云》定然是个梦。

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因为她不是木兰。

梦之所以美,是因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来救赎这场错误的婚姻。

就算她只是一个梦,但也请记住她身上那种宽容与隐忍。不论是哪个年代,有此便已足够,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不会迷失方向。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6

编剧将原著中,木兰的哥哥体仁的故事生搬硬套在了孙亚身上,却生生的毁了姚木兰这么一个绝代佳人。

《京华烟云》的时代背景中,还不是很开放的年代,原著中说,“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会嫁给孙亚。木兰会公开告诉人说她正在和某青年男子热恋。倘若木兰的热恋发生于今日,她会和曾家解除婚约,但当时的制度还屹立不摇,她的一片芳心虽然私属立夫,但还不敢把这种违背名教的感觉坦然承认,同时,她对孙亚的喜欢,她也向来没有怀疑过,所以,对立夫的爱,她只能深深藏在内心的角落里。”

但是,在电视版中,编剧似乎把这种婚姻的自由尺度放得很开,从里面几次提到的“离婚”一词就能看出,也就是说在当时,是可以离婚的。可木兰为什么不离,为什么不还自己自由也还孙亚自由?剧中的木兰与孙亚互不相爱,甚至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就连那么不懂事的孙亚都明白婚姻的真谛,爱情的真谛,难道饱览诗书,通情识礼的木兰竟不如孙亚?她何苦偏要守着一个见着她就讨厌,见着她就躲的男人不放?

原著中,木兰与孙亚的婚姻幸福快乐,里面更多的谈到了她对曾家的打理,对孙亚的关爱,及她对生活的种种热爱表述,而孙亚对于木兰是又敬又爱,但这种“敬”不是敬畏的敬,而是对木兰由心而出的一种敬佩,木兰是极富智慧的,几句话就能帮孙亚理清脑子里的乱团。可这样的恩爱,电视版中竟是无缘看到。而看到那么喜欢的姚木兰在剧中如此的隐忍求全,更是无法再往下看去,哎。

最后摘录两首姚木兰和孙亚聊天畅想时所吟诵的两首诗: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7

小说《京华烟云》描写的是19—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写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通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这里展开,婚姻从这里结缘、命运从这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8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梦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我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欢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欢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学校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我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我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终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梦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我的不一样,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可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述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意义。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终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从未受伤;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明白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小说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9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

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10

英文原版的京华烟云读到466页,今天,红玉死了,在我的世界死了,生活中从来有这样的人,她永远不是主角,却会带给你最大的震撼。木兰是太阳,莫愁是满月,曼妮是缺月,红玉是天边清冷的星。这是我的感觉,我喜欢星星。或许因为幸福总会阻碍人性灵的那一面。

性灵,是我心目中最适合红玉的词,也只有红玉才性灵得那么完整。

我不喜欢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居然把红玉糟踏成那样了…如果要演红玉,我求你,就请慎重。

都说红玉像黛玉,更多的人说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只是红楼梦的翻版,还煞有介事地列出一堆的人物性格、甚至名字,一一做比。我很想问问那些人是不是旷世奇人,将你们的性格用语言描述出来之后绝对无法与任何文史作品中的人物对照。如果不是,是否你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抄袭?!人固有千百种性子,但总归是历史的重演。也或许从来就是那一个灵魂,活着、死去、又活了…如此,纵使京华烟云中颇多人物有红楼梦中人的影子,又如何呢?

我只知道,林老先生一生挚爱红楼梦,隔些时日就要翻出来重读一遍。红楼梦,他是内化了的,当然他内化了的还绝不仅仅是红楼梦。如此的他写出的京华烟云,会是模仿么?

此些无关红玉。

林先生写红玉之死,写得泪流满面。今日,红玉在我的世界死了,我同样悲痛难抑。

红玉的性子的确似黛玉。极端敏感,才华横溢。娇柔,自负。

她是那么性灵,性灵得无法属于这个世界。

京华烟云的心得 篇11

只写了我喜欢的人物,时间仓促,措辞不雅,主要是概括大家的生平。看过《京华烟云》的人可以回味一下,没看过的,不妨一读。

帝都回望泪沾巾,半城珠玉半城尘。

硝烟锢锁宫闱月,铁蹄踏碎夜归魂。

为保京华除贼寇,何惜热血染晨昏?

荡涤污浊换天地,笑看浮沉尽烟云。

道家女儿气质殊,盥名濯利隐西湖。

难觅心如兰蕙,窈窕惊得人醉。曾尝愁滋味,不改举案齐眉。莫累(3声),莫累,最是上善若水。

纨绔绮襦身,膏粱知悔改。老庄学问濡贤才,道法自然隐居求虚怀。

宠辱等闲视,悟得玄门开。西子湖畔静徘徊,衣袂漫飞曾是仙人来。

陋室敝牖贤才生,挥毫笔下龙凤腾。

博采广纳中外长,勤学精思古今通。

浩荡心胸系万民,铿锵锐气凌千城。

巧笑倩,云鬓香,女未出阁先断肠。空闺冷,山墙长,一世坚贞,半生怅惘。茫,茫,茫。

贼寇狂,运堪伤,了断芳魂归故乡。夜未央,泪凄凉,望穿苍穹,人向何方?殇,殇,殇。

京华烟云(精选范文)


【第1篇】

林语堂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学着,他学贯中西,更主要的是,他总是让人觉得很和蔼,从不会板起面孔教育人。同时一本著作,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姚思安,他很显然是道教学派的忠诚信徒,道教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从里面的三大家祖可以看出了,一个是姚家,书香门第,富有之家,生意做的很大;另一个是曾家,显然他的家族代表儒家思想的代表,为人处世,遵从礼节,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另外一家就是牛家,是追逐权贵和利益的代表,虽然也从书上学到了装饰门面的所谓“学术”,但只不过是沽名吊益的一种粉饰和手段而已。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当时属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世事变迁中,无论那家都无法幸免于难,但在面对同样的动荡和不按时,他们的反映和最后的结果却大大不同。姚思安,道家的代表,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当一切繁华过后,一切都化为虚无,最后他很安静的离开了人士,在世人的严重,他似乎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遇见未来,最后安然平静的离世。曾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当一切变故发生的时候,他的反映,是对世事的不满和愤恨,最后在悲哀中离开了人世。而牛家,荣华享尽,风头尽显,成了日本人的走过,最后成了人们的笑柄,日本人刀下的鱼肉,让世人耻笑。

虽然对儒家和道家理解不够深刻,但我的感觉是儒家总喜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告诉你如何处事,如何做人。被称之为出世的哲学,如果要工作,要入世,处处都能感到儒家的影响。而道家总是给人一种很随意的感觉,他认为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对一切都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可以接受所有的观点,经常认为自己是错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历来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中间徘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换选择儒家思想,而一旦受挫,会不由的选择道家文化,可以关心生活,关心自己。

【第2篇】

信仰和爱情人类永远的主题,在人间有了男人和女人以来,男人和女人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所专注的主题,无论文学也罢,现实生活也罢,对爱情的探索和思考似乎是无法回避的。里面的女主人翁姚木兰可以说是林语堂浓墨重彩所打造的一个形象,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她集道家和儒家于一身,既有道家的潇洒脱俗,又有儒家的锐意进取。她的爱情无疑也是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对姚木兰也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意的失踪而结识了曾家,也许在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的一种安排,最后她嫁给曾家的小三,曾孙亚。就在曾家到姚家提亲的时候,她的心里正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而此时她心里的如意郎君确实逸夫,逸夫生于贫寒人家,却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深得大家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富裕之家的姚木兰来说,家教很好,对财富和金钱向来看的很淡,人生需求的东西本来就很少,对于积累的财富来说,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多彩,只是人生的一种拖累。所以她对逸夫的爱恋是发自心底的息息相通。亘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寻找,是不是都希望从中找到自我,从对方身上找到一种认可。最后她还是接受了所谓“天意”和境遇的安排,嫁给了曾孙亚,在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嫁到了官宦人家,而且孙亚容貌可人,性情温和,显然是人们眼中的幸福婚姻。也不能说她的婚姻就不幸福,但她的心里一直为逸夫留这一席之地,时刻伴随这她。一直到最后逸夫被捕入狱,她冒死相救,是什么让她有这种勇气和决心。

婚姻是什么,可以有一个老婆或丈夫,可以和你一起煮饭,睡觉,尽着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可每一个人的心里也许都装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伴侣,也许在生活中存在,也许只是一种概念,可每个人的心里是否都为这样一个虚拟或真是的人留着位置?

关于京华烟云心得


也许,我们的感悟会随时迸发,我们将自己的感受倾注于笔尖。一般来说,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去写心得体会,根据您的要求,编辑为您整理了《京华烟云心得》,相信您在本文中有所收获!

京华烟云心得【篇1】

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该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了,最近被过年的各种琐事所困扰,一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碰巧看到了电视里在重播京华烟云,不由的想起了林语堂老先生这本《京华烟云》。

此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将近4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文字来构架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是准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展现给西方读者的,因故未能翻译完成,便仿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出了这本《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一直比较偏爱以女性为视角的电视或者小说,大学时候因为偶然看到过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便把原著找来细细品读,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买来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搁置高台,最近又将中文版翻出来重温,虽然只读了前半部分,但还是被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欢姚木兰,正如林语堂自己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有人说,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正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木兰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气,虽然身处封建社会,但是却没有旧社会的陈腐与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内刚,才华横溢。

容颜之美。书中有许多对曼娘、银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对木兰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装扮下木兰的美丽。"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通过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将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但是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完美的定义就是无法用任何词藻来形容,只能任由读者凭心去界定。在我认为,全文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用来形容木兰的外貌,但是从故事的开端到结束,每时每刻都无不衬托出一个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华之溢。木兰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她的学识和才华上,这一特点,在她小小年纪就体现出来了,幼时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碰巧相救后,曾老爷大声叫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之忧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并称赞虽然自己多年一直搜求珠宝,但今天才找到一件真正的宝贝,那就是木兰。木兰文学上的造诣,和父亲姚思安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受道家思想的熏陶,木兰崇尚自由,但是又尊重传统。吹口哨、做家务、读私塾等等等等,她敢于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为曾家媳妇后遇到财务危机,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经商头脑。正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才一次一次帮自己和家人度过难关。

脱尘之逸。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顺其自然、超尘脱俗的的精神,在我看来,全文有两处特别能体现出木兰的脱尘,一是木兰面对婚姻的态度。木兰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内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动,内心极其喜爱立夫,但是为了妹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这正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超越。婚后的她耐心经营家庭,面对出轨的丈夫、刁难的妯娌,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战争的动荡后,她甚至恳求荪亚,放弃富家豪宅的生活方式,到乡间过一种草木小民的纯朴生活。甚至愿意做饭,洗衣裳,过着平平安安的日子。

此次分享比较潦草,内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可能书友会内许多人都可能读过此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值得读两遍,读多遍,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次暂且就以木兰为对象谈了谈自己的体会,等我读完此书,再找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谢谢大家。

京华烟云心得【篇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从光绪穿越到民国,京华烟云之爱发生在变革的时代,人的思想观念都在改变中,而永恒不变的就是爱以及爱的结果。

曾家大少爷平亚与其真爱的曼娘,在封建社会有幸得到家人的祝福和支持,基于两人的真爱进入了婚姻,然而,平亚染了重病,乃至婚礼都在病床上举行。他死不瞑目的就是直至离开这世界都没有令深爱的人成为自己的女人,而就此释然的是在家族法律关系上他们此生此世,来生来世都是夫妻。曼娘至此决定独过余生,有了这份绝决的心,就不会感到痛苦,不会对漫漫无期的未来生活感到恐惧。

姚家最疼爱的女儿木兰和平民出生的立夫彼此极为欣赏相吸,但也不能走到一起。因为在半封建半自由的时代,先进和传统思想互撞,她不能违逆父母的心去嫁个一个“不适合”的男人。而她对与荪亚的婚事,从来没有怀疑过,她只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木兰对立夫的初心萌动始于两人对文学、历史、古董的爱好和探讨。两个年轻人可以擦出知识的火花是因为他们都对好的事物带有一种热情和期盼,那些甲骨、古墨和书法才会引发两人强烈的共鸣,令他们可以长谈忘倦。

木兰和荪亚这样门当户对两家又皆有官位财富和教养的婚姻,对于木兰来说嫁的算是如意,她在良心上也是一片清白,因为她从没真正和立夫恋爱过。荪亚爱她,她知道。婚后她会爱荪亚,她也知道。只是在这种爱里,没有魂牵梦绕,只有男女以身相许互相敬重,成为生活上的伴侣。数年后当荪亚爱上了比自己年轻又貌美的女生丽华的时候,他竟然佯装自己未婚,被揭发后还谎称自己的太太是个一无是处的乡下女人。没有了激情就会涌现一切的淡漠、虚伪和无奈。对于上天赐予的婚姻,青年的夫妻都应当珍视并感恩。否则要在漫漫人生长路上修补无数可能出现的裂缝、熨平婚姻衣裳上的皱痕,每天随着晨光来临依旧充满爱,是几近乃至完全不现实的事情。

体仁和银屏,一个是姚家大少爷,一个是婢女,男尊女卑,注定悲剧。然而即便是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富家少爷,他能常年如一日,尤其在离开北京准备远赴英国求学后依然对曾经照顾自己的婢女念念不忘,也算是一份可贵的真情。银屏因大太太,即体仁母亲的怨恨和鄙视,被迫离开姚家。她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听闻体仁回京的消息,每天梳妆打扮静等他归来,幻想重逢的喜悦。这份心意和耐心只有对自己真心期盼的男人才会如此。可惜家族的斗争和女性的柔弱,最终造成了银屏上吊自缢的悲剧。面对爱人的离开,体仁在精神上遭遇致命的打击。最后只是终日浑浑噩噩,抽大烟混日子过余生。

从民国到现代,我们曾经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注定是没有爱和悲剧的,殊不知自由恋爱的婚姻依然还是悲剧。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么?爱情要保鲜与任何无关而只与两人的心有关。但是在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大环境里,如何才能保持两人真爱的心不变呢?这是一个比哲学难题更难的题。

京华烟云心得【篇3】

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

本书以姚木兰为主人公展开叙述,讲述了姚家在逃难时姚木兰失踪,与曾家的人相遇,与曾家结缘后发生的一连串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虽然只写了几个小家庭,但却全景式展现了人们从旧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转变。

就拿书中的曼娘来说好了,她处在一个旧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脚,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尽量少见面,不能有肢体接触,导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相比之下,木兰就显得自由许多,她不需要裹脚,并且喜欢古玩,京戏,在异性面前可以大方谈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拥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

书中令我感触较深的还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书中姚母因为对木兰的哥哥体仁过于溺爱,而姚父对体仁又过于严厉,在两种极端的教育下,体仁变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银屏搅在了一起。本想着去英国读书,结果途中放弃,留在了香港,将父亲给他读书用的大笔财产全部挥霍了个精光,将父母气了个半死。不过,幸好在木兰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能,颓废,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许多人将这本书称之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但我觉得《京华烟云》还是要逊色许多,暂且抛开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说。相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恨情仇,《京华烟云》讲述的家族恩怨则显得更为平淡许多。其次,《红楼梦》中主要围绕着贾府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而《京华烟云》讲述的却是整个中国,时代,社会,思想上的变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这点是与《红楼梦》大不相同的。

京华烟云,拨开烟云,探究云雾下真实的旧社会,这,便是全书要向我们诉说的东西。

京华烟云心得【篇4】

《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清朝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开篇,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战初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变化。但这一点仅仅是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林语堂先生在小说的著者序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他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那么在那样的尘世生活里,当代中国男女到底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呢?又是如何成为神州的自由民呢?

林语堂先生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结合中去寻找答案,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块,得到了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并通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将这一理想人生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因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节制力,不受环境的支配。也就是说,这种城中隐士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一位城中隐士。小说的开篇,就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离,生灵涂炭,城内百姓纷纷外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动乱频繁、兵荒马乱、灾难降临的环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坚定,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全家逃难而离开北京城之际,仍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安排一切。

这位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他从不心浮,因为他认为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总是持着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的处世态度。他不会为小事所动心,而是要享受心灵的宁静。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宁静的心灵,使得姚思安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轻、很淡,尤其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更是如此。

姚思安认为财物乃身外之物,你若把那些东西看作废物,那就是废物,并且他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都不可更改其发展的轨迹。在女儿木兰担心那些古玩被掘走时,姚思安有这样一番妙论,他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所以他对难过的木兰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

姚思安对身外之物看得如此之淡,其实是经由他对物的某种理解,在心和物之间达成了某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物不足以为心累,心不至于为物役。这种对物的理解,正是庄子所谓的齐物。庄子认为,齐物的关键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物是不齐的,但是如果无心于不齐的话,这不齐之物的分别于我又有何意义呢?这也就不会为物所累,为物所役。此外,又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对于个体而言,没什么可以永久保持,永久拥有。既然这样,又何必去在乎那些财物的得与失呢?姚思安正是深深地参透了这一点,才会对财物看得如此之淡。

而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姚思安更是秉承了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崇尚自然,是从人和自然的联系中来探讨生死问题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道的规范。而庄子则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构成人的自然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把生和死铸入了无限的天地整体之中,身体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顺也。人的生命产生的过程,就是由天到气,由气到形,由形到生命的过程,人的生命也就是气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生与死的变化是自然之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变。因此,人不应为生死意念所困扰,而应当以顺乎自然的态度去处理生死问题,反对人为的追生避死。

正因拥有这样的一套道家生死观,姚思安在夫人去世时一滴眼泪也没流。他是这样对儿女们解释的:一读《庄子》,你们就会明白。生死盛衰,是自然之理。顺逆也是个人性格的自然结果,是无可避免的。虽然依照一般人情,生离死别是难过的事,我愿你们要能承受,并且当做自然之道来接受。

但是在这一套生死观的背后,姚思安又有其达观独到的看法。在女儿木兰问他是否相信人会成仙时,姚思安便一口就否决了这种想法。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因为死就是反诸于道。他还相信人的不朽,他对木兰说:由于你,你妹妹,阿非和你们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们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犹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是一样。根本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的。

由此可看出,姚思安如道家一样认为人是无法逃避生死的,但他同时认为人能够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他认为生命一开始就化入了群体,一开始便注定了它将在无尽的生命链中永远存在,于是瞬间和永恒的虚假对立消失了。正如《庄子养生主》最后的结束语: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姚思安以道家的思想处世待物,他自称为道家,然而他却又说自己并不是道家,他的道要比老庄之道更宽泛,是对道家学说的扬弃和发展。他肯定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在很多时候都顺应自然之道,但同时他又摒弃了道家逃避人生的消极之举,将儒家积极的人生观融入其思想当中,并把这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道家学说中的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的观点,使他对人生、世界无不静观处之,对家庭、社会总能找到一种心理平衡;而儒家思想中的明性达理,则使他不断完善个人修养,永保赤子之心,且重视家庭亲情,关注家庭和国家的命运。

面对大儿子体仁的愚顽和放荡,当知道体仁是扶不起来的粪土之墙时,姚思安又把希望寄托于小儿子阿非;他热心于二女儿莫愁与穷书生孔立夫的婚事;他虽然不赞成小儿子阿非与红玉相爱,可从不干预,对阿非与宝芬的结合则顺水推舟;他主动出主意,并亲自出马,帮木兰挽救了丈夫和家庭。

在国家命运面临改变之际,作为道家代表的姚思安更是表现出与作为儒家代表的曾文璞截然不同的态度。曾文璞一直坚守着儒家的思想规范,然而他并没有如孔子般追求入世。在他看来,革命就等于人类文化到了洪水猛兽时代。他倒不在乎清朝被推翻,他怕的是随后而来的变化。这位刚强坚定的儒家信徒,看得出一段大乱即将来临,打算明哲保身,不被卷入。革命爆发之后四天,他便去心已决,不再踌躇,不再恋栈。而一直潜心于道家学说的姚思安则与其相反,他对国事仍时时关注,而且同情变法的光绪皇帝,批评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出巨资支援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拥护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对日抗战。对姚思安而言,生意可以不做,家事可以少管,但国事不能不关心,革命不能不支持。

儒家积极的人生观使得这位道家之人不会像庄子般飘然物外,而是重视现实生活,并善于享受人生。他不惜重金从一个破落的旗人贵族手中购下王府花园,旨在享受园林之雅趣。在自认为完成了世间应尽的各种义务之后,他离家外出游历十年,住道观,访古刹,踏遍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寻找乐生之道。出家十载,七十高龄的姚思安终于得道不俗。他信道又超越了道,他觉得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进而寿终正寝才合乎道,也是人生之乐。姚思安并不赞成庄子那样死后曝天原野,而是又回到了烦俗的儿女身边,要在儿孙的环绕下安享天伦之乐。

从姚思安的处世哲学到生死观念以及其生活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作者精心塑造的这位理想道家人物并非老庄哲学的翻版,他只是抓住道家的基本精神,而摒弃其偏颇、绝对化的因素,故这里有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而没有退回原始、没有对社会的逃避;主张适时的自我克服,而没有绝对的自我否定。姚思安的这套掺和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人生观,即是林语堂先生寻找到的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这套人生观,使得这位身处乱世之中的姚老先生,始终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的心理状态,处世总是不偏不倚,并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神州自由民。

京华烟云心得【篇5】

姚木兰——一个个性十足,又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这是中国传统女性具备的优点;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轻松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随性改变自己的发型和服饰。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的浪漫情怀来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亲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庄子思想。她勤奋好学,喜欢看书,欣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小说中很多描写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莫愁与姐姐一样聪慧贤能,气质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质的区别。木兰热情洋溢,幽默诙谐,活泼开朗;而莫愁则沉静自如,真诚爽快,圆润浑厚,是中国传统型的淑女。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林语堂塑造如此优秀的女性体现了他自己对中国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女性进步的希望。

京华烟云心得【篇6】

许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确如此。但如果说《红楼梦》是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么《京华烟云》定然是个梦。

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因为她不是木兰。

梦之所以美,是因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来救赎这场错误的婚姻。

就算她只是一个梦,但也请记住她身上那种宽容与隐忍。不论是哪个年代,有此便已足够,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不会迷失方向。

读后感《京华烟云》


读后感《京华烟云》

很小的时候,看过赵雅芝演的《京华烟云》,但一直未看过原着。我知道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所以百忙之中也定要抽空看看。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2024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着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2024,却依然美丽古朴,字2024字2024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停的告诉自己,不能把这本书当成言情来看,但我到底不是有觉悟的青年,还是把京华烟云当成了言情故事在看。以至于后面穿插了几集电视剧,为此深表后悔,伤害了自己的三观。

《京华烟云》里面流淌着的,是一种宁静芬芳的味道。人的内心都平和安详有尊严。那种又有钱又有文化的大户人家养出来的雍容又剔透的感觉,让人很是羡慕。而北京城也在林语堂的笔下令人惊艳。当走近罗马古城,看着人家骄傲地指着那颓败的城墙和城门,说这是几千几万年前的....巴黎街头的画面,看着整个城市把古建筑保存得那么完整,心里充满了惆怅。想想咱们的北京城,就这么给弄成现在一个高楼林立的大京城了。而林语堂笔下的北京,真是完美之处啊。甚至说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说它既有人文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虽然那已经完全不是今天的北京城了。

林语堂《京华烟云》里有一段论命格与婚姻的话:人有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有的两种命型,即使不是两者相克,渐渐也趋于两者相伤。

他说,木兰是金命,莫愁是土命,荪亚是水命,立夫是木命。配得好,金入于水则金光闪灼;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配得不好,比如土若与水混和起来,结果只是软稀泥;金克木,而一个骨节外露,肌肉条纹横生,脸盘子宽,手指关节挺硬巨大的木命,就会把软嫩的金命弄得迟钝,失去锐利,变得单纯。所以,木兰配荪亚,莫愁配立夫,才是天作之合。

木兰虽然内心里对立夫有奇妙的感情,但当父母做主把她嫁给荪亚,她也是欢喜的。她带着惆怅又带着憧憬开始婚姻生活,不是不幸福的。虽然她无可避免的带着那个时代的安顺,但她又非常真诚,大气。所以,林语堂说,若为女儿身,只做木兰也。这是一个偶像型的女人。这里不得不提,因为担心阅读进度无法完成,我看了几集电视剧,没想到三观受到粉碎性毁灭啊。在电视剧里,姚木兰只不过是现代这个乱糟糟社会里,一个焦虑,哀怨的女人,一个欲望很多,假装克己的女人而已。电视剧赵薇版的烟云,,姚木兰要嫁给老大冲喜,幸亏蔓娘回来,虚惊一场;妹妹莫愁又和老三好上了,结果为了一个很拙劣的小误会,导演偏让他们解释不清,然后大家闺秀出身的莫愁,楞是在大喜之日离家出走,说是为了惩罚一下老三。把老爸老妈晾在那,恨不得撞墙。接着木兰同学又大义凛然地出现了,这次替妹妹出嫁.此同学就是活雷锋,哪缺新娘往哪补。

可笑的是,在原著里恩爱非常的木兰和老三,在此剧里却很具有现代婚姻的样子。老三压根不爱木兰,和画画的女学生搞到一起,还骗人家他没结婚,接着又骗人家说自己老婆是母猪....然后木兰开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老公保卫战。保卫的结果是,人家干脆住到家里来了.姚木兰同学流着泪对她婆婆说:作为一个女人,丈夫不爱我,我好失败啊!哭得好伤心,我实在忍不住了,真伤心啊真伤心。赵雅芝版的看了前两集,感觉比较忠于原著。

原著里的人物,最喜欢的还是木兰。林先生自己也说,木兰是他理想中的女子。人们都用道家的女儿来形容木兰,第一,凡事都不要强求,你得用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第二,凡事不要太聪明。举书里的一个例子,木兰刚进曾家,管账的时候,见着账目少有不符,木兰总是微微一笑,那种笑容足以显示她并没被蒙在鼓里,不过她不说什么。你知道,人家也知道你知道,用不着事事张扬。有些事,别人说出来尴尬,扯了个谎,心里有个数就行,何必问得水落石出,双方见着都没面子。

林语堂的女性人物继承发展与《红楼梦》,木兰莫愁都有其中的影子:

1.姚莫愁vs薛宝钗

相似之处:美德/容貌/才情

这两人无疑都是封建淑女的代表。身为封建淑女标本儿的薛宝钗总是:锋芒不外露,喜好不显现,感情不强烈,跟贵族公子和小姐们合得来,丫头婆子们也说她好,不太个别,有一点普通,不太突出,有一点平,不太尖锐,有一点温,不太超拔,有一点俗。姚莫愁孝敬长辈、体贴入微;对姐妹宽容薄责;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安分随时、心思填密、镇静自如,所以对上对下都处得来,使众人喜爱有加。所以林语堂多次借姚木兰之口称其有福。她就如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一般。薛宝钗和姚莫愁均深深地烙下了这一印记,并时刻用以规范自己,所以才能成为社会的宠儿,让人羡慕的楷模。而这种品德也是现代社会所认可和赞许的。

两人的外貌。对于她们的描写无外乎两个字:一是美,一是丰。薛宝钗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薛宝钗之美犹如牡月一般荣华富丽、美若天仙,丰满多肉,而且在大观园内外也已达成共识。姚莫愁生的圆脸盘儿,圆眼睛,五官较为,皮肤较为白嫩,这证明她一辈子过的生活安闲舒适。

薛宝钗和姚莫愁同样的聪明智慧、学识渊博。但是不管是处在森严的封建礼教下的薛宝钗还是处在宽松的现代社会里的姚莫愁,都不期而然地遵循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套伦常,不仅用以规范自己,也警示别人。她们的价值观不仅只有文字上的意义,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封建的儒家礼教己根深蒂固,不仅在封建社会风靡,而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不同之处:选择爱情时,也有着不同的归宿。

薛宝钗对爱情的追求也如她的感情一样理智和婉转,且带功利性。她总是采取远着宝玉的策略来抑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在宗法社会里,男女双方无婚姻自由,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原则,所以薛宝钗竭尽全力去取悦、讨好封建家长一贾母和王夫人,而对贾宝玉却是若即若离的。仅有的一次情感流露也是在贾宝玉被打,她拿着药丸去探望并劝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但是话刚出口,就意识到不妥,有违封建淑女的规范,便低头不语。可见,她对贾宝玉是有感情的,但因理的制约,使她的爱如闪电般稍纵即逝,她只希求通过规范的程式获得美满的婚姻。现代式的封建淑女姚莫愁对爱情的追求虽含而不露,但并非像薛宝钗一样对爱那么冷漠、疏远,也无功利性可言。对于才貌双全的孔立夫,姚莫愁也曾倾慕,但却很矜持;也为孔立夫穿着自己亲手熨烫的衣服而颇感满足,但这仅仅深藏于芳心之内;虽然自己的婚事也是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下承办的,但却合乎自己的心意;她毫不介意孔家的清贫,也不埋怨自己的婚事没姐姐的奢华、壮观;对于丈夫,她一心所想,一身所行的就是为了他舒适、幸福,并能以超强的韧性和耐性保护丈夫,以不逼上梁山为度去督促劝导;她不求权贵、不问政治,只要求丈夫做好自己的学术。可见,姚莫愁是以一颗真心对待爱情,并未夹杂任何的功利之心,她的幸福就在于崇拜和照顾丈夫儿女。总之,较之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更自由、解放、民主,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新旧思想于一体的姚莫愁较薛宝钗也更纯洁、坚韧,也更懂得婚姻的真谛。

2.姚木兰vs史湘云

相似之处:性情/气质

《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风韵各异,唯独史湘云惆倪洒脱独标风致,

她大气、英气、娇憨、率真。宝钗没有她真情,黛玉没有她深厚,她从来不沾染那些高贵小姐矜持扭捏的气习,她是一个不愿受统治阶级礼教穿凿、矫饰的好姑娘。用现代标准的话,无疑是一个帅气的白羊座少女(我也是白羊座)。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林语堂在汲取了《红楼梦》的气息之后,塑造了一位与史湘云近似的理想女儿一姚木兰。她顺其自然、豪迈豁达,率性自得地生活着,对礼俗反叛,女青年唱京戏、吹口哨、进馆子、看电影等行为在彼时被视为不正经的,但姚木兰却不顾他人非议,觉得快乐无比。在对待爱情婚姻上更是主张顺乎自然,尽管丈夫不是自己的所爱,但她坦然接受了婚姻,并和丈夫和睦相处,从婚姻中寻求幸福,给自己的心理找到平衡。

史湘云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大家闺秀。对于贾府的上上下一她能与人为善,真诚相待;从小寄人篱下,对于婶娘百依百顺;对于自己的婚姻,也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妇之言的安排;青春丧偶,但终身为其夫守寡;最能体现她的儒家观的是劝解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姚木兰一向受母亲传统的教育,对于传统女性的主要美德她样样具备:从小学做烹饪、剪裁。一缝纫等家务活;对长辈孝敬有加,排忧解难;对姐妹,关怀教导,济困扶危;对下人,礼遇有加、不见疾色;对丈夫,宽宏大量、从不嫉妒;对于孩子,关怀备至,视儿女如生命,因此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木兰既是虔诚的道家女儿,又是标准的贤妻良母,这也正是林语堂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的体现。

不同之处:

史湘云和姚木兰虽出身富贵之家,但是一个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一个幸福快乐,备受宠爱;一个由不得自己做主,一个无忧无虑;一个青年丧偶,一个婚姻完美;一个是无望、犹如黑夜的期待,一个是有望,犹如晨光的期待。姚木兰更像是中西结合,既不是纯粹的传统型的,也不是全盘西化的,她体现了林语堂一生都在构建的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系。林语堂不仅把自己的文化道德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的女性美全部揉合于姚木兰一身,还把自己特殊的女性观加之于身。这也许是姚木兰成为林语堂理想女儿的真正原因吧。总而言之,姚木兰虽然承续了史湘云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但是她们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结局。

读《京华烟云》《家》有感


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读《京华烟云》《家》有感

高一4班 韩煜婷 指导教师:马惠玲

银屏自缢的时候,体仁已经三天没回那个小院儿里去了。华太太告诉他银屏还是又哭又闹的老样子,他不耐烦地推开房门的时候,迎面而来的是银屏冰冷的尸首。

鸣凤投湖的时候,觉慧在灯下熬夜写着文字。他心里还认为鸣凤只是耍耍小女子脾气,是为着自己几天没顾得上她。第二天他知道鸣凤要嫁给冯太爷的消息,擦身而过的是湖水里泡了一夜的鸣凤冰冷的尸首。

先读《京华烟云》,才读了《家》。看到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慧与鸣凤,顿时想起了体仁与银屏。不同的是,一份是有花无果的两小无猜,一份是少年少女的月下花开。相同的是都是少爷与丫鬟,这份感情从诞生之初就注定是人们眼中的畸恋,注定不可能有结果。那是一个时代的冷漠,也是一个时代女人的悲哀。

女人的爱情悲剧里不能少了男人。可以说是体仁和觉慧的所作所为是两人之死的导火索。银屏被锦儿抬回小院,夺子之恨犹如剜心一般狠狠折磨着她。她终日不加梳妆,蓬头垢面——受过华太太细心调教的她怎可能不知道这样会失掉体仁的心?但失去孩子对一个女人的打击是致命的,足以让她忘却一切欢乐,怨恨一切美丽。习惯了丫鬟美仆笑脸相迎的少爷体仁,过了几天就受不了银屏了——他走了,三天没有回来。如果他始终对银屏不离不弃,银屏是不是不会自缢而死?如果他们等到了姚太太妥协呢?林语堂先生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谁也不知道究竟会如何。但毫无疑问的是,体仁冷漠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压在银屏身躯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压碎了她的幻梦。

鸣凤生命的最后一个晚上,也许她还存有一丝丝希望,希望厌弃旧礼制的三少爷能救她。命运有意书写巧合——她要出嫁的事,整个宅院里只有脚不沾地的觉慧不知道。假如觉慧少写一篇文章,听听院里的闲言碎语,他会不会毅然抛弃这个陈腐的家,带着鸣凤远走?而恰好是这火上多了一滴油,烧尽了她轻如鸿毛的生命。遗憾抑郁之后,觉慧的伤心似乎止步于此了。真像鸣凤所想的那样,她的死是一粒石投进湖水里,层层涟漪散去后再也没有人记得了。只可惜到头来,鸣凤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还是:“三少爷,觉慧”。

人人羡慕花有惜花人的呵护,可是从未见过惜花人离去后花儿的枯萎凋零。这是惜花人冷漠之错还是花朵娇弱无力之错?我想最大的伤害来源于背景的风雨吧。封建等级锁死了银屏和鸣凤的未来,让银屏在开得正好时,鸣凤还未开放时就已经凋落。银屏,鸣凤,只是时代车轮倾轧之下悲剧的小小缩影。百年来奴隶制度下无数少女的泪与血凝结成了一个暗红色的模糊剪影,抽泣着,悲鸣着。所幸,在那新的黎明扫清阴影之后,这剪影融化、消散在逆光里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英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英文

Moment in peking is a historical novel originally ent in peking;the book most flash point is one of the natural Taoism. That scratch. As, eager to win through struggle. University of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same way.

ent in peking is not only my wealth. But also is our duty to remember history ourself. This is a need to carefully try to figure out the book, in which it will benefit you for life.

读《京华烟云》有感1500字


读《京华烟云》有感1500字

中文S1501李娜

1938年诺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女士对一本书做过这样的评价:"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的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赛珍珠女士说的就是文学大师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位,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将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的设定放在了家国沦陷,山河破碎的背景下,突出了中国人的气节和民族大义。在国破家亡的大时代背景下透过故事中人物的坚韧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

常有人将《京华烟云》同《红楼梦》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的确,《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无心之作,原本他是打算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但是没能成功,之后林语堂先生便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了这部长篇小说。也因为他是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全方位的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所以更加细腻,全面。美国《时代》周刊称它为"极其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先生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姚木兰,姚莫愁,曾荪亚,孔立夫,牛素云等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最爱的当是木兰,林语堂先生自己也曾这样说过:"若为女儿身,当为木兰也。"姚木兰这样的女孩子既可以锦衣玉食,雍容华贵,也可以粗茶淡饭,俯首劳作。她受得起荣耀也担得起磨难,小时候不慎与家人走散,流落到义和团的队伍中时小小年纪的她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同龄孩子的冷静与睿智。长大后嫁给曾荪亚她也用她的智慧与宽容将曹丽华与曾荪亚的感情扼杀在萌芽中,不仅顾全了曾荪亚的面子更是于无声处化解了一场危机。少女时代她的天真烂漫的姚家大小姐,会与孔立夫许下小女儿的梦想,婚后的她是生活的"妙想家",以一己之力将一个大家族整理的井井有条。姚木兰的可贵就在于她从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勇气,即使最后抗战爆发她带领全家南迁避难她也没有失去信心,这时的木兰将一个女性的坚韧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己尚在逃亡的路上却从没有停止帮助别人。这就是姚木兰,一个极具生活智慧的中国女性。

如果说木兰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火,那么她的妹妹姚莫愁就是一股流动的溪水。她更擅长无声无息的改变一个人,一件事。木兰未嫁时便对孔立夫芳心暗许,只是后来在诸多压力下不得已掩藏了真心嫁给了荪亚,但立夫于她而言就是青春,就是自己的整个少女时代。至于立夫对木兰是否有情,文中并没有多余的表现,只是从姚莫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大约也是有的。姚莫愁并没有严防死守,而是像水一样包裹着孔立夫,给他空间,给他自由,却让他永远无法自由的去想。她不会说,也不会挑明,她只会像水一样融进孔立夫的生命中渐渐地取代木兰的地位。这也是她不会惹人讨厌的原因,她成为了他的空气,阳光,他再也离不开她。

除去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更能从中看出这本书它蕴含深刻的道家精神。小说开篇即为"道家女儿。"小说中姚木兰与曾荪亚,姚莫愁与孔立夫的结合处处透着道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林语堂先生一直在用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处理故事的发展,该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不会出现刻意的,虚假的改变。也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才让赛珍珠女士称赞这部小说"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感到羞愧。"

读到最后深深的为林语堂先生的文学素养折服,几处伏笔,几处暗喻安排的十分精彩。借军人之口诉尽自己的衷肠,"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远在异国他乡的他仍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要将中国的文化传向世界。让更多的西方世界的人了解中国古老,优雅的文化,他以手中之笔抗击侵略之敌。读过这部现代版《红楼梦》我从中不仅学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学到了坚韧不拔之礼,更学到了一种为祖国献身的大义精神。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京华烟云》读书笔记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