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台北人思旧赋读后感

台北人思旧赋读后感

台北人读书笔记200字。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台北人读书笔记2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之前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上台湾文学这门课的时候,开始对白先勇有了一定的了解,风云人物白崇禧的儿子,一位作家。后来在诚品书店购了《台北人》,寒假在家读完了。

本书中包含十几个独立的故事,其主人公有昔日当红舞女,有昔日大官邸的副官和奶妈。他们看似各不相关,却有着相同的心理历程今非昔比。

从中可以体会到那一代人从大陆退居台湾初期的种种变故和不如意心境。实在令人慨叹。

加之印刷乃繁体竖排,读起来其味更浓。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台北人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800字


14篇小说组成一部《台北人》,人物贫富悬殊,行业各异,故事环境都不一样,但在我看来,这部书里一脉相承的却都是同一种漂泊与还乡的情结。

所谓台北人,实质上是流落台北的大陆客。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解放那段岁月里,有太多的战火、分离、生存和怀念,被政治和海峡隔离在台北的人们终生无法回到海那边的故乡,是为漂泊,但是从情感上他们想念大陆的亲人,念念不忘往日的辉煌与风光,生活方式上依然是大陆的延续和复制,从这一点上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还乡。

《游园惊梦》里的钱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孤身一人流落在台北,漂泊无依,宴会上一个唱戏的邀请让她恍然如回到当年大陆上的笙歌和往昔的情怀,戏没有唱完,她已经回到了从前,在半梦半醒的恍惚中沉溺不愿醒来。与钱夫人的凄清哀怨不同,《一把青》里的师娘和《花桥荣记》的老板娘要坚韧不少,老板娘彪悍而较泼辣,在勉强挣扎着活的日子里不怨天尤人,还时常记得我们桂林的好山好水,家乡的好支撑着她漂泊的岁月;而师娘则是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平和,关心别人也善待自己,在台北听戏、打牌、跟邻居逛游园会,虽然漂泊一人,但跟家乡空军家属村的日子没什么两样。

《台北人》里的主人公不分男女都是被那个时代抛弃孤岛的流落之人,但是相比女性角色的柔韧和较强适应度,男性身上的悲剧命运色彩要更为浓厚。

《岁除》中的赖鸣升,当年是驰骋台儿庄战场的英雄,如今在台北成了小小的伙夫,经常因些许小事被主管瞪起眼睛欺负。《思旧赋》昔日轰轰烈烈风光无限的李长官如今家破人亡,公馆破落,少爷疯病小姐遭弃,自己只想遁入空门,《梁父吟》和《国葬》相似,都是用葬礼的场景表现当年叱咤风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身后的凄凉。这里要提一下作者的身世,身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之子,父亲戎马一生和归台之后的岁月,让白先勇对那个动荡时代有着极为深刻的切身感悟。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往昔的军旅之人,悲剧命运意味深长,更能体现那种浓郁的漂泊与还乡的情结,并且,他们终身都在漂泊,无论身体与心灵,永远也无法还乡了。

台北人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1000字


《台北人》算得上是白先勇先生最为重要的一本小说集,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故事反映出了大背景下的社会众生相,同时,又不得不让人思考社会背景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影响。虽是小人物的命运,但该被人们知道并记住,因为这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印记。

正如白先勇所说,如果不快些写下这些人物,这些故事,恐怕它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感谢台湾那些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他们笔下,没有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对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故事的记录,对命运的思考,对时代的感慨。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吴念真,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在读《台北人》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两本书都是由一个个平凡人的人生故事构成,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吴念真更注重人物的个人命运,而白先勇可能更注重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这些人物与大陆的联系、与那一段特殊时期的关系。

开篇尹艳的故事就极具吸引力,尹雪艳是个有故事有深度有魅力的女人。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浅浅的笑容背后,却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上海百乐门舞厅的回忆,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回忆,更是那些和她一同来到台湾的给她捧过场的人的回忆。可惜他们都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大家再造一个百乐门,可岁月已不是当年的岁月,地点也不是曾经的地点。但至少尹雪艳那里是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寻找慰藉的最佳去处。大家都羡慕尹雪艳不老,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可她依然是可爱的,因为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与记忆。然而深藏于这些之下的,却是岁月的无情和浓浓的乡愁。

在思旧赋里,顺恩嫂和罗伯娘的谈话足见世事变化无常。昔日风光无限的李公馆竟变成如今的荒凉景象,然而那位善良的老仆人却还在坚守着自己与李公馆的之间的情意。最后,她觑起眼睛,仰面往那暮云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风把她那一头白麻般的粗放吹得统统飞扬起来。这一幕,让人感慨万千,也让人十分心疼这位老人,一辈子都在为被人而活,却活得有情有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这样勤劳善良的人应该不少吧。

在国葬中,反映出的是故人之间那份浓浓的深情和岁月的变迁。看着那些老者依然坚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对长官的尊敬,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个世界最难的,便是坚持。

看完这部短片小说留在心底最深处的两个字,便是感动,感动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谊,感动老者们的坚持,感动苦难生活中的欢声,感动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那份淡然,当然,更多的是无奈。

关于《台北人》读后感


这几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2篇《台北人》,书中一共涵14个短篇,作者白先勇。书里讲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陆人,估计也是经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明星口中的那个“眷村”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欢看湾湾作家写的东西,文笔总是觉得更加细腻、柔软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读完总是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并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和优雅。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闹市中一个纯净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我发现在睡前读《台北人》实在是很不明智的,14个短篇里的14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身处大时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态。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远的尹雪艳》,清高冷漠,貌似永远不老,脑海中立刻浮现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红唇摇曳在上海百乐门微微一笑的尹雪艳;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明明心有所属,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陆的梦中情人,却落得晚节不保、一生凄凉;《游园惊梦》中钱夫人身处闹热的筵席,却心在前尘往事的回忆当中,时代的冲击令人不禁唏嘘过去的旧时光,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世间最无可奈何的悲凉。

某人跟我说白先勇是男同性恋(这本书也是他介绍我看的),我说怪不得呢,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如此细腻地描绘一座城市的满腹心事,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将各种女性描写得更胜几分、粗细有致呢。总觉得他是喜欢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对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怜惜,但是却无一例外,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个怀旧的人,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白先勇对旧时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现实,右手回忆,就这样在觥筹交错的光线表面下,沉湎于过去而不可自拔。

《台北人》读后感_700字


《台北人》读后感700字

要说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大概是用寥寥几笔的14个短篇,撑起了一个历史感极强的时代。书名虽为《台北人》,但实际描写的却尽是当时因颠沛流离漂泊来台的大陆人,他们对台北没有归属感,他们一生都在思念海峡彼岸,对岸的一切已深深融入他们的骨血里,他们在台北的生活也全部建立在与大陆的对比效仿之上。
最触动人心的是,你会看到这一个个恢弘的历史事件是如何深刻地影响那一代小人物的命运。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民战争,它们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记录,它们改变了读书人,军人,军眷,戏子,歌女,以及千万万和他们一样的人的一生。海的对岸是他们无法摆脱的羁绊,是他们不能放下的过去。这样的“过去”是完美的,是高尚的,是纯洁的,它承载了“台北人”们的爱情,理想,家国梦,向往的生活。而现实却是悲凉的,丑陋的,冷酷的,令人绝望的。所以书中许多小人物,在理想的“过去”坍塌之后,在意识到梦幻灭之后,他们的精神世界会瞬间崩溃,生活的意义忽然消失,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迷失了方向的孤舟。因而死亡成为了唯一的解脱。
白先勇是极擅长写女人的。印象最深的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上海滩的纸醉金迷,当年金大班的倾国倾城,对爱情的痴心守候,以及如今被现实打磨得棱角全无,看尽世间悲凉的冷漠在她的神态和追忆过往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评论说白先勇对世界的态度过于悲观,但你看,金大班在听说小妹怀孕劝其打胎未果之后,恍惚间想起了当年也曾爱过月如的自己,然后给小妹留下了一笔让她和腹中孩子可以安度一年的钱。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人生观吧。即使过去无可回头,现实令人绝望,但我们内心深处,也还是有那么些美善的东西在。

读《台北人》有感


读《台北人》有感

文 / 庄稼人

花了一个周末的闲余时间看完了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缘由是因为看了《十三邀》里对于白先勇先生的访谈,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心。

从写作手法上来讲。

其一,台北人的主题是通过10篇左右独立的短篇小说来表达,看似毫无关系,但放在一起却又不显得突兀,并且互为衬托,把一个社会中的上中下层的人物的生活展现的生动可感。这种写法倒是挺新奇的。

其二,小说的行文言语不经意间透漏着古典的优雅。这也从侧面上反应出,《红楼梦》以及昆曲对其影响之深。这也让我想起,高二那时学习元曲相关的课文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从内容上来讲。

第一点感触是,台北人或者说是从大陆过去的台北人,如何对待过去是其始终绕不过去的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大上海的灯红酒绿,还是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无论是北伐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抗战时期的惨烈,都在这些迁徙过来的台北人身上留下了割不断的印迹。一部分人从原来的繁华生活落入现在的不景气与衰败,不自觉的沉迷于对于过去的幻想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从原来的小人物发迹了,对于过去则没那么留念。因此,从大陆到台北也是一种洗牌和重组。

第二点感触,借用白先生在访谈节目里所谈到的,对于儒道佛的理解。一个人青壮年的时候比较信奉儒家,因为儒家是在教人进取,建功立业,追求功名利禄;到了中年以后,对于功名利禄没那么看中了,开始信奉道家,走了归隐之心;到了晚年,开始反思自己这一生,开始比较信奉佛家。这三家构成了大部分中国人一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点是,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好多台湾电影里的人物看起来是是那么的温文尔雅。我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有有分不开的关系。直观上来看,繁体字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以上。

- E N D -

《台北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台北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最开始知道白先勇是因看他评红楼的相关文章与材料。才知道是原大名鼎鼎的桂系领袖白崇禧的后人。给人的感受是他们这一代,已经不再参与政治,就像蒋家后人一样。或是出国或是驻留在海峡对岸,过着跟我们普通人相近的生活。不一样的是,时代巨大齿轮转过,让他们经历岁月的涤荡。胸中的宽广世界,是我们难以想象与同情感受的部分。也成了他们这代人,在历史进程中独一无二的注脚。

这代人的起点与让他们可以在普通人之外有自己或感性或随性的追求。或许不愿提起,但是总有人不会忘记,那段往昔。恰如《台北人》中尹雪燕...

书中短篇小说的集合,或隐喻、象征、影射、象征各种写作手法,如果你对民国感兴趣的话,这是一本值得从中寻找往昔痕迹的书稿。从中找寻历史,也找到星辰里,去找寻那一个个孤独与不磨灭的个体与精神。

以下是一些我在读书时记录的原文笔记:

1、时间永不停驻。时间,不为任何一人,暂止流动,青春,不为任何一人,久留一刻。

2、“爱情”与“青春”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3、然而可怜的人类,却往往不甘于只保留一份记忆。他们要把这份凝固的过去,抓回移置现实中,以为这样就能和从前一样,却不想到流动的时间,无法载纳冻结之片刻

4、人,要活下去,要不败亡,最多只能这样——偶然回顾。

5、而时间,无情的时间,永远不停,永远向前流去。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娼,到头来都是一样,任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

6、一切伟大功绩,一切荣华富贵,只能暂留,终归灭迹。所有欢笑,所有眼泪,所有喜悦,所有痛苦,到头来全是虚空一片,因为人生有限。

7、人生是虚无。一场梦。一个记忆。

8、“过去”应该代表死亡,“现在”应该代表生命。即使沉重,亦可闪耀出自己的光亮,与君共勉!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台北人读书笔记2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台北人思旧赋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