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2000字。

中国四大名著是经典中的经典,里面的很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四大名著电视剧版虽也看得过瘾,但终究少了一份韵味,书的表达是细腻的,需要依靠读者个人想象力和人生阅历来理解书的内容。很多人在读完名著后,都会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悟一定的道理。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三国演义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20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本是《临江仙》中的词句,而这也成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当我每每听到这首歌,在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刘备、曹操、孙权

最近,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都读过吧?我读了这本书后有了许多感想。这本中国名著主要讲了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形式的形成,对抗,衰亡的时期历史人物的故事,故事中人物形象特点鲜明,栩栩如生,刘备仁义道德,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赵云浑身是胆,诸葛亮知足多谋,吕布武艺高超却反复无常,孙权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周瑜精于算计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是阴险奸诈的枭雄,他们都早已成为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各种戏剧里他们的故事也被反复演绎着。

以前常常听到语文老师说古人多么聪明,我也听得似懂非懂的,但自从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才明白古人写的作品是多么有质量。罗贯中大作家手下的的刘关张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还不止这些呢!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还有宁愿与兄弟共死不愿自己偷生的刘关张三人。书中曹操的雄才伟略,司马懿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机智以及黄盖、黄忠和关羽的忠诚都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一次翻开了心爱的三国演义。曹孟德败走华容道;赵子龙曹营救阿斗;关云长水淹七军,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面仿佛在我的眼前一一浮现,让我深受感触。

一杯清茶,一盏明灯,一手长卷,我深深的置身于三国之中,清茶模糊了灯光,如同战马驶过扬起的尘烟,拨开历史的帷幕,他向我们走来

刘备来了

他手持雌雄双股剑,骑着卢,跨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他,重义气,曾因关羽、张飞被杀而痛不欲生;他求贤若渴,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是的,这就是刘备

就说他三顾茅庐吧,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但我忍不住还是要在这里讲一讲:刘备战败后听说诸葛亮的大名,立刻挑选礼物,前去拜访。来到诸葛亮先生住的茅庐前,门开了,书童告知:先生不在!第二次去拜访时仍然是不在,同去的张飞、关羽都有些不耐烦了,要把诸葛亮绑来,刘备制止了。终于再次拜访的时候,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做了他的军师。为刘备的三国争霸立下汗马功劳。

曹操来了

透过历史的烟云一个真实的曹操向我们走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他包容宇宙,吞吐日月,明明是一位政治家却也拥有着诗人的情怀。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则更是他博大志向的真实描写。盗世英雄曹操向我们缓缓走来

手掩长卷,沉浸于三国之中

在三国演义的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曹操,虽然曹操奸诈多疑被人们骂成奸雄,还在《三国演义》中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被说成: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有着过人的雄心壮志以及出众的才华。而且《三国演义》的主角是刘备,所以时时处处都是按刘备的角度看的,作为刘备的老对手,曹操的 智,就很自然的被看成奸了。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说依然有解释的余地,要不是当时东汉政府极度腐败、民不聊生,各路诸侯群龙无首,曹操也不会废了汉献帝而成立魏了,而且一个时代不会经久不息,万事总有它结束的那一天,曹操只不过是替天行道罢了,况且曹操统一天下是为了不让百姓遭受战乱之痛。后来统一天下的司马炎虽然也有着自己的才能,但也是站在曹操与祖辈的头上摘苹果,根本不值得一提。曹操才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文学家。

当然,三国时期群雄纷争、人才辈出,自然不止曹操一个。诸葛亮的睿智,刘备的仁义等等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记得刚刚开始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时候,看的还有些不太懂,而后来,竟慢慢习惯了这本书中朴素的词句。到了最后,看这本书看到了爱不释手。

看到官渡之战这一节的时候,那精彩的情节,唯美的插图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当最后看到曹操灭了袁绍之时,竟忍不住为曹操当时天下恨不得食汝肉,寝汝皮,而且天下之人人人得以诛之的大汉贼喝彩,也为袁绍的兵败而感到愤恨,当时双方的兵力差距多大啊,而且袁绍的粮草充足,而曹操的粮草,却成不过太多时日。以多犯少,的确是胜之不武败之丢人。最后袁绍也为他的骄傲自负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

但乱世出英雄,关羽、赵云、张飞,他们哪个不是英雄?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赵云的力斩五将,而张飞,在长坂坡上竟然一声吼就吓退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虽说武将中个个都能与英雄这个称呼相匹配,但文臣中也不乏有英雄的存在。他们虽然不能临阵杀敌,但能在后方为大军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而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就不能干出当朝的那番事业!而且他还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评价而流传千古

看了这本书,最心痛的就是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是啊,健康是胜利的本钱,我想对诸葛亮说,如果你注意自己的健康的话,说不定你就统一中原了呢!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我还知道了在写人的时候要多抓住特点点来写,并且还要多写点这个人的性格。

我还发现《三国演义》写的都各有各的照应,远远比我写的小说要周全。我以后可真是应该多学习学习《三国演义》的那些写法。我说我写的小说怎没这么别扭呢,原来是因为我还欠些火候,漏洞百出呀!看来我以后写东西的时候要多多细心些才是呀!

比起罗贯中大作家的作品,我自愧不如呀!不过我也不灰心,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加油我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加油以罗贯中大作家为榜样进步!

回想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乱世,而且还是一个豪杰并起,英雄辈出的年代!

三国演义集智、勇、谋、略、忠、仁于一体很值得大家阅读。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名著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2000字


昨天下午课程结束后天空阴云密布,满希望会天降甘霖,消减暑热,但雨终于没有落下。天气依然酷热无比。

上午依然是谭邦和教授的课,讲古典小说和高中语文教学,仍然主要讲古典小说研究,很少涉及高中语文教学的话题。谭教授用三句话概括自己的治学路径:研究古典文学,反思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上午的古典小说主要讲了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下午主要讲了《金瓶梅》的深层意蕴。

刘再复先生曾专著论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从文化的视角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权术阴谋大全,《水浒传》则在快意恩仇中宣扬血腥和暴力,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两部书则可能引导人性向恶发展,所以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我两年前再读《三国演义》,对里面充斥的权谋和智术也时时生厌恶之感,对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论断击节赞赏,真是一语中的,见血封喉。

今天谭教授的解读,再次深化了我对《三国演义》的认识。中国民间把诸葛亮视为智胜的传统由来已久,研究者批评诸葛亮为“愚忠”的说法也并不鲜见。谭教授认为,诸葛亮这个文化偶像是以“忠诚、服从”为特征的专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道具。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段落已经使我们认识到刘备的“伪”,那么三顾茅庐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三顾茅庐的故事历来被人们视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贤君形象的典型故事,但是认真阅读三顾茅庐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走投无路,无处立足之时的无奈之举,诸葛亮是刘备企图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耐心的等待。张飞等得不耐烦,说自己要去房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此时刘备说了一句话:“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也。”也就是说,那正是他所要设计的效果,一顾即遇,反非所盼。近有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于此评刘备之言曰:“这话说出口来,便是小人嘴脸。”真是一针见血。诸葛亮甫一出山就在隆中决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其实质是把纷乱的天下更长久地拖入了战争分裂的深渊。

再来看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所造成的荒谬画面,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跪倒在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刘阿斗面前,俯首称臣。但是这个最聪明的人绝对不耍花样,绝对服从这个最愚蠢的人。后世多少文人学者指着这幅画告诫后人,“这就是中国道德的最高境界,或者说这就是最高境界的中国道德”。

这样的智慧之人,在这样的“道德”蹂躏之下会有怎样的结局?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的遗愿,开始“六出祁山”,这六次北伐,是在完全没有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展开的,就是为了表现对先主的忠诚,“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在历尽艰辛,即将功成的时候,司马懿使反间计在成都散布流言,说诸葛亮将反,蠢蛋刘禅即刻诏令诸葛亮班师回朝。正是这纸诏令把诸葛亮置于道德和智慧不能兼顾的两难困境:奉命回朝,就将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不回去,即是抗命不忠。诸葛亮选择了服从,选择了对君王的忠诚。这是历朝历代君主推崇诸葛亮的一个首要原因,所以武侯祠在全国遍地开花——这背后是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对诸葛亮的“忠诚”的宣扬。

可堪哀怜的是,诸葛亮还是“星落秋风五丈原”,他选择了姜维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姜维穿起了诸葛亮的“红舞鞋”继续在刘禅身边狂舞,但相同的命运又落在姜维身上,他又遭曹军离间而被刘禅召回。罗贯中在该章末尾的结诗中写道:“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这两个看似重复的故事,实际上道破了历朝历代的君主和将领关系的本质。

这些中国古典小说中所传达的遗毒还在今天的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占据主流,继续箝制着今天对“诸葛之忠”津津乐道的人们的头脑。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对此尚没有清醒的自觉。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反思精神是一切清醒而智慧的大脑所必须具有的精神。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事物再次陌生化。”而这种陌生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认识的飞跃和精神的历险,当然更多的还是发现的神奇,以及思想灵光洞烛幽微后而豁然开朗的欣悦与满足。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诸葛亮说“我自知”,不知九泉之下的诸葛先生是否大梦已醒,更不知今天阅读古典小说的读者诸君是否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文化自觉。

晚饭后东边天上又有乌云席卷而来,回到宾馆,终于铺天盖地降下一场大雨来。十余天了,终于看到一场甘霖播洒暑热的江城,一洗酷暑和郁热。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


我读了名着《三国演义》以后,受益菲浅。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宫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去世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在三国演义中说起最奸诈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之无愧。他的名言,您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是深入人心。当时全国14个州:幽州,并州,冀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雍州,凉州,荆州,扬州,交州,益州,司隶(司州,就是首都)。曹操占10个。他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曹操说:假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够狠,败走华容道时,道路泥泞马不能过,他立刻下令以伤病士卒填坑,完全无视生命;他够奸,官渡之战,荀攸来投,问他: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柰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除了自己,估计他谁都不真正信任,古代帝王称孤道寡,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他够勇,基本都是亲自率兵,偷袭乌巢时,亲自带少量精锐打袁绍旗号偷袭后部,这相当危险,一旦露馅必死无疑,做大事儿不惜身……

作为曹操的敌人是悲哀的,而他在有生之年却很遗憾,没用达到统一。应运而生的对手刘备,刘玄德可以说是他宿敌。当年青梅煮酒,他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但他并不向他说的那样,意识到了刘备的威胁,他这么说完全是迫于即将和袁绍展开的决战二进行的拉拢人才行为。(刘备当时只是寄人篱下,凭什么说他是英雄,靠他的双手过膝,两耳垂肩。

刘备,从一个卖履织席的小贩到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真正的一代枭雄,他的奸诈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真正做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某江山社稷于而不留痕迹。

他是三国之中逃跑第一人。动不动将兄弟,讲师,家眷置之不顾,三十六计选上计。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他的确跟他的先祖刘邦有的一拼。当初项羽为了威胁刘邦投降声称要煮了刘邦之父,刘邦回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刘备愚民的政策很强大,可以跟金家媲美,同样的事,他和别人做能达到不同的效果。举个例子,董卓迫于联军压力,火烧洛阳带百姓迁移,得到了凶残暴戾的恶名;刘备迫于曹操的压力,火烧新野带百姓迁移,得到爱民如子的美名。这和后来诸葛亮出祁山,掠夺富户入川目的是A一样的,在他们眼里老百姓是生产力,是士兵的来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刘备对自己的亲人都可以做到弃车保帅,何况……说到这不得不说说益州原本的主人,刘备的同宗刘璋。在他和刘备对弈的最后阶段,他有一战之力可他却选择了放弃,他说“吾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他让百姓免于战火,可是后世却没人说他仁,对他的评价都是懦弱。益州到了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刘备手中,穷兵黩武,没几年就成了全国最穷的州郡,这真是讽刺啊。

然而刘备这样的一代奸雄,最终还是败了,甚至将命都丢到了白帝城。

夷陵之战。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举倾国之兵与孙权决战。为关羽报仇?刘备是这样的人么,很明显不是,他在关羽死后不报仇,偏偏在曹丕称帝,加封孙权九西锡之际,一切不言而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下,刘备甚至很恨关羽,是关羽荆州方面的擅自出击,破坏了庐中对,使蜀一蹶不振,从此无缘问鼎)。刘备疯了么?为何要打孙权?都知道当时的势力格局是魏吴蜀,吴蜀不论谁胜,笑到最后的都是魏国。这跟华容道关羽放曹操的原因是一样的,曹操灭亡,孙权势力强于刘备,那么孙权就笑到最后了。刘备可以做的只有等,等什么呢?等到路中对中所说的待天下有变(诸如司马懿反魏之类的事发生)。孙权没用确定刘备的意图,因此他无论如何不敢和刘备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失败归咎于连营700里,这是曹丕说刘备的,曹丕差刘备远了,根本没资格说刘备。

三国志-陆逊传中,他的对手给了我们答案,原文如下,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舍船就步暴漏了刘备的目的,都知道赤壁之战的主战场是在水上,刘备如果真的不顾曹魏,要跟孙权拼个两败俱伤,那么就不可能舍船。这明显是吃饱喝足,收手的行为。孙权知道即使再次将荆州全部拿回,刘备也得乖乖和他联合抗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刘备毕竟老了,再强大的枭雄也抵不过蹉跎岁月。他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亡于白帝城。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富翁辛苦了一辈子,终于衣锦还乡,过上了每天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的生活,可是他却发现一个贫穷的渔夫过得正是他此时的生活……这是正常的版本,然而历史是残酷的,故事并没有完,富翁嫉妒渔夫,于是他在渔夫身边不远处丢下一袋金币,渔夫果然发现了那袋金币,高兴得难以置信,他停下钓鱼晒太阳,赶紧藏好了这一袋金币,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开始构思今后的人生,他要用这带钱,购房娶妻,办置产业……第二天他赶紧去取钱,可是找遍全家也找不到,是富翁派人偷走了那袋钱,你说渔夫会怎么样呢?

看来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读到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诸葛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智慧呢?是他天生的就聪明吗?我看还是他喜欢博览群书的缘故吧。

《三国演义》这本书告诉人们:用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同学们,大家好好学习吧,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呦!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


记得有一年的生日,舅舅送了我一套名著,但我总是对它们提不起兴趣,一直把它们冷落在书架里,这次我无意中翻出了其中一本《三国演义》, 看着看着居然被迷住了。《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吴、蜀、魏三个国家相互斗争及兴衰的过程。用书中的话概括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书中我看到了那些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看到了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过程。其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淋漓尽致,有时候又十分夸张,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比如他描写刘备:身高七尺五,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仪表非凡,十分引人注目;描写关羽:身高九尺,面如枣色,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一身威风凛凛之气;描写张飞:身高八尺,相貌异常,声音洪亮如雷 这样的描写,让人一看眼前就会浮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我真正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所在,

读了《三国演义》,我还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黄忠、周瑜、黄盖、吕布、董卓、貂蝉 其中令我影响最深的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真是上天能揽月,下海能捉鳖,下南极能与企鹅翩翩起舞,上北极能与北极熊触膝相谈。他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锦囊杀魏延 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三国人物中最讲义气的就要数关羽了,曹操识人才想要收买他,给他钱,给他权,他却把曹操送的金银财宝封在屋内,把汉寿亭侯大印挂在堂上,过五关斩六将,一心投奔自己的兄长刘备,让曹操也不得不敬佩他的忠诚和义气。这种忠诚在我看来真是难能可贵。为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过程,知道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同时,让我对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体会。以前当我看到一些典故,总觉得很陌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从读了《三国》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都是来自《三国》里的典故。如:外事俱备,只欠东风、望梅止渴、锦囊妙计、三顾茅庐。现在我还知道了许多三国经典话语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既生瑜,何生亮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虽然我只初初读了《三国演义》,但是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鲁莽行事,我们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终于体会到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时也认识到了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操,人们给他的评价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人生哲学是 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但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为请孔明出山,三顾茅庐,足可看出刘备是个贤明之君。诸葛亮,他是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这些都成了流芳千古的故事。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每一次写战争都能写出每一次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总体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成就、艺术成就都很高的一部经典小说。

读完了全篇,书中人物的高尚品格、聪明才智、宏伟抱负、胆识机敏使我感到非常的敬佩。这整篇小说也令我回味悠长。

喜欢《三国演义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