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国富论有感800字

读国富论有感800字

读文明论概略有感800字。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文明论概略有感8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论我国之独立》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的最后一章,谈论的是日本当时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对外关系,以及日本如何独立的问题。下面就以我的理解来论述一下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我的感想。

从文中可知当时的日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文明落后于西洋,日本学者把其原因归咎于旧的风气。故而废藩置县,诸侯降为华族,武士降为平民,广开言路,登用人才。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级制度不再森严。日本国民以为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贫穷,致使社会变成了钱之所向,天下无敌的社会。日本国民的精神也随之有所懈怠。也有有识之士明白此时日本不应该休息。所以部分学者开始办学育人,

印书刊于世。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国民已然麻木,这些措施不见显著功效。这必然引起了学者与政府的反思,但他们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人心不古。故而就出现了皇学派主张国体论,洋学家主张推行耶稣教,汉学家则主张实行尧舜之道的现象。都试图致力于维系人心,统一思想,以保卫日本的独立。但是这些都没有收到成效,所以说这些都不能实质上改变当时日本的国情,使之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福泽谕吉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论述每个问题的时候都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感很强。从原因、目的、手段、结果各方面论述,环环相扣,很能说服读者。就从他对解决日本人心不古这一例子来说。凡是讨论事物,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名义和性质,然后才能找到处理的方法。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很多遍。当时日本政令推行无碍,人民并非无智,官吏并非愚昧而营私,就好像日本只是人心不古而已,但是作者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那就是当时日本的对外关系困难。

在当下每个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那为什么日本当时自知文明落后于西洋,却看不透自己外交困难且存在被西洋侵略压迫的现实呢?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当时的日本国民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都还天真的以为国与国之间是友好和平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平等问题。福泽谕吉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国民目光短浅甚至说是不开化的民族也不为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1000字


《文明论概略》所表现的全部情况,然后彼此加以比较。分析国家的文明状况也应如此,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时势,也就是人民的智德。他以结婚人数为例,男婚女嫁虽是人之大伦,但是对结婚人数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米价,而不是父母之命、神灵之意等。所以必须寻求事物的远因,即根本原因。分析历史也应如此。

中国周朝末年,孔孟主张以道德来教化天下,他们没能顺应时势,所以不能成功。日本足利尊氏的兴起,不是天皇的恩赐,而是他的力量、地位所致。美国的独立不是华盛顿的功劳,普鲁士在普法战争的胜利也不是俾斯麦的能力所能左右的。同样,近世中国和英国交战屡战屡败,原因不在于武器落后、将帅无能,而完全在于一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群众的舆论,形成了全国的风气,这就是人民的智德,就是时势。福泽谕吉认为舆论的强弱不是取决于人数的多寡,而是决定于智德的高低。智德的力量,虽不能度量衡来衡量,但总是高胜低,强胜弱。日本长期遭受专制暴政的压迫,人们的智慧长期受到压制难以发挥。德川幕府末期,政府懦弱无能,有识之士借诗歌文章表达愤懑。自佩里来日,日本人与外国人接触后,听到他们的言论,看到外国书籍,见识增广,人民的智慧得到增加,逐渐形成了改革的舆论。虽然有识之士人数极少,但他们富有才智,他们的学说征服了大多数的愚昧平民,这样就引导了社会风气,改变了时势。

福泽谕吉还区别了智和德两者涵义的不同。他把智分为私智和公智,把德分为私德和公德,。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公智,也叫大智。私智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探索事物的道理上,如下棋、打牌、耍球等技艺。虽然有些用处,但不能贡献社会,只称得上机灵的小智。私德亦如此。私德教人以廉耻、公平、正直、勇敢,教人待人接物,可以把人培养成君子。但私德只限于个人,它不与外物接触,有德的君子独坐家中,是不能影响社会风气的。这种私德的功用毕竟是狭窄的、有限的。公智与公德则不同。瓦特发明蒸汽机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规律,人类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二人的私智有限,但其智慧却发挥了最大作用。陶玛斯克拉逊废除了贩卖奴隶的法律,约翰华德消除了监狱的黑暗,两人化私德为公德,实在功德无量。至于智和德哪个更重要,福泽谕吉认为智慧的作用更大。智慧通过学习而获得,且能终身掌握。

智慧是可以用耳目测验的,不可能伪装而欺骗世人。而道德则是根据内心的努力与否而有所进退的,强调内心修养。这种修养主要由智慧获得,人心的去恶向善,都是由智慧引导的。至于私德向公德的转变,更离不开智慧。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以一己之力创造巨大的社会功效。文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智慧。唯有公智,才能左右舆论,唯有公智,才能化私德为公德,才能引导社会风气,移风易俗。

大学生《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


《论我国之独立》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的最后一章,谈论的是日本当时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对外关系,以及日本如何独立的问题。下面就以我的理解来论述一下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我的感想。

从文中可知当时的日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文明落后于西洋,日本学者把其原因归咎于旧的风气。故而废藩置县,诸侯降为华族,武士降为平民,广开言路,登用人才。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级制度不再森严。日本国民以为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贫穷,致使社会变成了钱之所向,天下无敌的社会。日本国民的精神也随之有所懈怠。也有有识之士明白此时日本不应该休息。所以部分学者开始办学育人,

印书刊于世。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国民已然麻木,这些措施不见显著功效。这必然引起了学者与政府的反思,但他们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人心不古。故而就出现了皇学派主张国体论,洋学家主张推行耶稣教,汉学家则主张实行尧舜之道的现象。都试图致力于维系人心,统一思想,以保卫日本的独立。但是这些都没有收到成效,所以说这些都不能实质上改变当时日本的国情,使之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福泽谕吉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论述每个问题的时候都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感很强。从原因、目的、手段、结果各方面论述,环环相扣,很能说服读者。就从他对解决日本人心不古这一例子来说。凡是讨论事物,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名义和性质,然后才能找到处理的方法。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很多遍。当时日本政令推行无碍,人民并非无智,官吏并非愚昧而营私,就好像日本只是人心不古而已,但是作者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那就是当时日本的对外关系困难。

在当下每个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那为什么日本当时自知文明落后于西洋,却看不透自己外交困难且存在被西洋侵略压迫的现实呢?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毕竟当时的日本国民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都还天真的以为国与国之间是友好和平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平等问题。福泽谕吉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国民目光短浅甚至说是不开化的民族也不为过。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1000字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的重要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德川末期下级武士家庭,深受封建压迫,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同时,他又目击当时日本在列强的环伺欺凌之下,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在内忧外患的处境里,福泽立志与封建体制作斗争,并以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己任。他早岁游历欧美,受近代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很深,回国以后,他极力介绍西方国家的状况,传播自由平等之说,以倡导民权,促进文明开化,并鼓励日本人学习科学,兴办企业,发扬独立自主的精神,以争取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毕生从事教育和著述工作,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泽的著译很多,共有六十余种。《文明论概略》和《劝学篇》是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两书均作于明治八年(1875年),当时畅销全国,在知识界有很大影响。《文明论概略》一书共十章,书中阐述了文明的涵义,讨论了智德对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在书的最后,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样才能使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这正是福泽著书所要达到的目的。

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一词至大至广,无所不包,从工商企业、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道德智慧等,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被他包括在文明这一概念中。福泽谕吉重视从文明的进退得失来衡量世间万物的利弊。他笔下的文明总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及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他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必经的阶段:野蛮、半开化和文明。这三个阶段是从先到后的,在文明程度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总的趋势。文明程度又是相对的,在他所处的时代,西洋文明较之于日本、中国的文明,就是高级的、先进的、优秀的,虽然西洋文明存在着很多缺陷,但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日本要发展,就必须效法西方。这种效法不应该是全盘效法。福泽谕吉认为日本与西方差异太大,向西方学习也必须按照本国的风土人情来加以取舍,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习西方内在的文明,即文明的精神。

福泽谕吉还具体论述了文明的内涵。他区别了文明和简单的物质丰裕。他不以衣食无忧为人生的目的,在考察文明时,他注重从精神的进步、智德的发展来讨论。文明不是衣食无忧,不是毫无秩序的自由自在,不是依赖于他人而获得智德,也不是拥有自由和智德的大众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福泽谕吉说 :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但是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因此归根到蒂,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德智兼备的人才配得上称为文明人。一个国家的文明状况,从支配这个国家的风气可以看出,这种风气就是人民的智德,这种风气构成了历史中的不同时期的时势。国家的富强与贫弱、文明与愚昧,与人民的智德有很大关系。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1200字


在全书的末篇,福泽谕吉分析了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他认为西洋文明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近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西洋文明的民主自由因素。日本文明则不同。日本的历史虽有2500多年,却始终在一个模式之中,这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这种局面造成了日本社会的分裂,智力的分割,在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时,这种局面影响了日本的改革和进步。所以,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样可以改变日本人民的智德,改变社会风气。福泽谕吉虽很赞赏西洋文明,但他并不认为西洋文明尽善尽美,他不崇洋媚外,他是一位纯粹的爱国者。福泽谕吉清醒地认识到在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下,日本必须依靠向西方学习才能在对外交往上维护国家利益,才能保证日本的真正独立。这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他著书的目的。

福泽谕吉在近代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原因是众多的。其中一点应该归功于他的大量的著译作品。他的作品面向大众,极为普及。作为他的代表作,《文明论概略》可谓通俗易懂。全书仅十余万字,共分十章,每一章虽文字不多,但堪称短小精悍。全书的十章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十个部分,每一章都能独立成文,阅读起来十分方便。福泽谕吉的文笔不像小说家那样充满激情,他的文章朴实平和,善于用众所周知的事实(特别是历史上的典故)说明深刻的道理,,文笔之中处处体现着他作为一名思想家的理性和智慧。

福泽谕吉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虽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但他仍然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特别是阅读了许多经典的汉书籍,熟知汉文化。据他自己说,他通读《左传》十一遍。他说我便基本上成了一个小小的汉学家。《文明论概略》一书中,福泽谕吉多次提到古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孔孟,对于孔孟他有自己的理解。福泽谕吉认为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他常拿中日文明和西洋文明作比较。对于中日文明的不同之处,他试着分析原因。总的来说,他对中国历史和传统的儒家文化多持批判和否定态度。他承认孔孟之道在维护人心、加强个人修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指出孔孟的政治学说不合时宜,与其伦理学部分脱节。福泽谕吉视韩愈为十足的伪君子,认为儒教的传播导致中国人的智德降低,阻碍了文明的进步。福泽谕吉毫不留情的批判了中国人的虚伪,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但如无其实,也不liuxue86.com会有其名。其人情风俗的卑鄙低贱,可以说暴露了亚洲国家的原形。所以,中国不能叫做礼义之邦,而只能说是礼义人士所居住的地方。作为一名日本人,福泽谕吉很难完全读懂中国,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批评自有不当之处。我们不能指责他,也不应苛求他。在笔者看来,《文明略概略》一书对中国人也极有价值,它有助于国人正视自身,反思自己的文明。

《文明论概略》问世已百年有余,现在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重要的角色。日本的发展正如福泽谕吉所期盼的那样,它的成就令世界瞩目。而这一切,离不开福泽谕吉的启蒙,这也正是这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

大学生《文明论概略》读后感1000字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的重要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德川末期下级武士家庭,深受封建压迫,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同时,他又目击当时日本在列强的环伺欺凌之下,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在内忧外患的处境里,福泽立志与封建体制作斗争,并以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己任。他早岁游历欧美,受近代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很深,回国以后,他极力介绍西方国家的状况,传播自由平等之说,以倡导民权,促进文明开化,并鼓励日本人学习科学,兴办企业,发扬独立自主的精神,以争取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毕生从事教育和著述工作,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泽的著译很多,共有六十余种。《文明论概略》和《劝学篇》是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两书均作于明治八年(1875年),当时畅销全国,在知识界有很大影响。《文明论概略》一书共十章,书中阐述了文明的涵义,讨论了智德对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在书的最后,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样才能使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这正是福泽著书所要达到的目的。

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一词至大至广,无所不包,从工商企业、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道德智慧等,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被他包括在文明这一概念中。福泽谕吉重视从文明的进退得失来衡量世间万物的利弊。他笔下的文明总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及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他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必经的阶段:野蛮、半开化和文明。这三个阶段是从先到后的,在文明程度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总的趋势。文明程度又是相对的,在他所处的时代,西洋文明较之于日本、中国的文明,就是高级的、先进的、优秀的,虽然西洋文明存在着很多缺陷,但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日本要发展,就必须效法西方。这种效法不应该是全盘效法。福泽谕吉认为日本与西方差异太大,向西方学习也必须按照本国的风土人情来加以取舍,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习西方内在的文明,即文明的精神。

福泽谕吉还具体论述了文明的内涵。他区别了文明和简单的物质丰裕。他不以衣食无忧为人生的目的,在考察文明时,他注重从精神的进步、智德的发展来讨论。文明不是衣食无忧,不是毫无秩序的自由自在,不是依赖于他人而获得智德,也不是拥有自由和智德的大众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福泽谕吉说 :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但是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因此归根到蒂,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德智兼备的人才配得上称为文明人。一个国家的文明状况,从支配这个国家的风气可以看出,这种风气就是人民的智德,这种风气构成了历史中的不同时期的时势。国家的富强与贫弱、文明与愚昧,与人民的智德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文明论概略》读后感1200字


在全书的末篇,福泽谕吉分析了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他认为西洋文明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近千年的历史孕育了西洋文明的民主自由因素。日本文明则不同。日本的历史虽有2500多年,却始终在一个模式之中,这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这种局面造成了日本社会的分裂,智力的分割,在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时,这种局面影响了日本的改革和进步。所以,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样可以改变日本人民的智德,改变社会风气。福泽谕吉虽很赞赏西洋文明,但他并不认为西洋文明尽善尽美,他不崇洋媚外,他是一位纯粹的爱国者。福泽谕吉清醒地认识到在列强环伺的国际环境下,日本必须依靠向西方学习才能在对外交往上维护国家利益,才能保证日本的真正独立。这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他著书的目的。

福泽谕吉在近代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原因是众多的。其中一点应该归功于他的大量的著译作品。他的作品面向大众,极为普及。作为他的代表作,《文明论概略》可谓通俗易懂。全书仅十余万字,共分十章,每一章虽文字不多,但堪称短小精悍。全书的十章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十个部分,每一章都能独立成文,阅读起来十分方便。福泽谕吉的文笔不像小说家那样充满激情,他的文章朴实平和,善于用众所周知的事实(特别是历史上的典故)说明深刻的道理,,文笔之中处处体现着他作为一名思想家的理性和智慧。

福泽谕吉出身于下级武士家庭,虽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但他仍然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特别是阅读了许多经典的汉书籍,熟知汉文化。据他自己说,他通读《左传》十一遍。他说我便基本上成了一个小小的汉学家。《文明论概略》一书中,福泽谕吉多次提到古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孔孟,对于孔孟他有自己的理解。福泽谕吉认为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他常拿中日文明和西洋文明作比较。对于中日文明的不同之处,他试着分析原因。总的来说,他对中国历史和传统的儒家文化多持批判和否定态度。他承认孔孟之道在维护人心、加强个人修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指出孔孟的政治学说不合时宜,与其伦理学部分脱节。福泽谕吉视韩愈为十足的伪君子,认为儒教的传播导致中国人的智德降低,阻碍了文明的进步。福泽谕吉毫不留情的批判了中国人的虚伪,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但如无其实,也不liuxue86.com会有其名。其人情风俗的卑鄙低贱,可以说暴露了亚洲国家的原形。所以,中国不能叫做礼义之邦,而只能说是礼义人士所居住的地方。作为一名日本人,福泽谕吉很难完全读懂中国,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批评自有不当之处。我们不能指责他,也不应苛求他。在笔者看来,《文明略概略》一书对中国人也极有价值,它有助于国人正视自身,反思自己的文明。

《文明论概略》问世已百年有余,现在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重要的角色。日本的发展正如福泽谕吉所期盼的那样,它的成就令世界瞩目。而这一切,离不开福泽谕吉的启蒙,这也正是这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锦集3篇)


这则网络文稿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文明论概略读后感”,在读着作者的作品时,我产生了不少感悟想要做记录。为防止信息遗漏,我便写下了自己的阅读笔记,供参考之用,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篇1】

《文明论概略》所表现的全部情况,然后彼此加以比较。分析国家的文明状况也应如此,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时势,也就是人民的智德。他以结婚人数为例,男婚女嫁虽是人之大伦,但是对结婚人数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米价,而不是父母之命、神灵之意等。所以必须寻求事物的远因,即根本原因。分析历史也应如此。

中国周朝末年,孔孟主张以道德来教化天下,他们没能顺应时势,所以不能成功。日本足利尊氏的兴起,不是天皇的恩赐,而是他的力量、地位所致。美国的独立不是华盛顿的功劳,普鲁士在普法战争的胜利也不是俾斯麦的能力所能左右的。同样,近世中国和英国交战屡战屡败,原因不在于武器落后、将帅无能,而完全在于一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群众的舆论,形成了全国的风气,这就是人民的智德,就是时势。福泽谕吉认为舆论的强弱不是取决于人数的多寡,而是决定于智德的高低。智德的力量,虽不能度量衡来衡量,但总是高胜低,强胜弱。日本长期遭受专制暴政的压迫,人们的智慧长期受到压制难以发挥。德川幕府末期,政府懦弱无能,有识之士借诗歌文章表达愤懑。自佩里来日,日本人与外国人接触后,听到他们的言论,看到外国书籍,见识增广,人民的智慧得到增加,逐渐形成了改革的舆论。虽然有识之士人数极少,但他们富有才智,他们的学说征服了大多数的愚昧平民,这样就引导了社会风气,改变了时势。

福泽谕吉还区别了智和德两者涵义的不同。他把智分为私智和公智,把德分为私德和公德,。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公智,也叫大智。私智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探索事物的道理上,如下棋、打牌、耍球等技艺。虽然有些用处,但不能贡献社会,只称得上机灵的小智。私德亦如此。私德教人以廉耻、公平、正直、勇敢,教人待人接物,可以把人培养成君子。但私德只限于个人,它不与外物接触,有德的君子独坐家中,是不能影响社会风气的。这种私德的功用毕竟是狭窄的、有限的。公智与公德则不同。瓦特发明蒸汽机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规律,人类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二人的私智有限,但其智慧却发挥了最大作用。陶玛斯克拉逊废除了贩卖奴隶的法律,约翰华德消除了监狱的黑暗,两人化私德为公德,实在功德无量。至于智和德哪个更重要,福泽谕吉认为智慧的作用更大。智慧通过学习而获得,且能终身掌握。

智慧是可以用耳目测验的,不可能伪装而欺骗世人。而道德则是根据内心的努力与否而有所进退的,强调内心修养。这种修养主要由智慧获得,人心的去恶向善,都是由智慧引导的。至于私德向公德的转变,更离不开智慧。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采用合理的方法,才能以一己之力创造巨大的社会功效。文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智慧。唯有公智,才能左右舆论,唯有公智,才能化私德为公德,才能引导社会风气,移风易俗。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篇2】

《文明论概略》这本书是孔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文化类书籍,是作者胡适教授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这本书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有着启蒙的作用,让我深刻理解到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也初步了解了文明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从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许多个阶段的演进,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社会的信息时代,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对于文明的思考和反思。胡适教授在书中提到了文明的几个特点,比如文明是普世的,它需要不断进步和发展,它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文明行为等等。这些特点展现了文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明建设的本质以及文明之于人类的意义。

同时,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胡适教授同时有着提醒和警醒的作用。他指出,文明跟伦理道德密不可分,人类在文明发展中一定要树立起道德伦理观念,逐步实现个体自由和社会公正。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优化、制度创新等因素,更需要具有高度道德意识的人类去维护和推进。这一点对于我们身处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文明论概略》这本书是一本极为有用的文化类读物,它对于我们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以及文明建设的目的有着很大的启蒙作用。同时,它也提示我们,人类自己的智慧和道德意识是文明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因素,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从而造福于人类整个社会。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篇3】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的重要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德川末期下级武士家庭,深受封建压迫,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同时,他又目击当时日本在列强的环伺欺凌之下,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在内忧外患的处境里,福泽立志与封建体制作斗争,并以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己任。他早岁游历欧美,受近代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很深,回国以后,他极力介绍西方国家的状况,传播自由平等之说,以倡导民权,促进文明开化,并鼓励日本人学习科学,兴办企业,发扬独立自主的精神,以争取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毕生从事教育和著述工作,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泽的著译很多,共有六十余种。《文明论概略》和《劝学篇》是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两书均作于明治八年(1875年),当时畅销全国,在知识界有很大影响。《文明论概略》一书共十章,书中阐述了文明的涵义,讨论了智德对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在书的最后,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样才能使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这正是福泽著书所要达到的目的。

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一词至大至广,无所不包,从工商企业、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道德智慧等,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被他包括在文明这一概念中。福泽谕吉重视从文明的进退得失来衡量世间万物的利弊。他笔下的文明总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及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他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必经的阶段:野蛮、半开化和文明。这三个阶段是从先到后的,在文明程度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总的趋势。文明程度又是相对的,在他所处的时代,西洋文明较之于日本、中国的文明,就是高级的、先进的、优秀的,虽然西洋文明存在着很多缺陷,但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日本要发展,就必须效法西方。这种效法不应该是全盘效法。福泽谕吉认为日本与西方差异太大,向西方学习也必须按照本国的风土人情来加以取舍,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习西方内在的文明,即文明的精神。

福泽谕吉还具体论述了文明的内涵。他区别了文明和简单的物质丰裕。他不以衣食无忧为人生的目的,在考察文明时,他注重从精神的进步、智德的发展来讨论。文明不是衣食无忧,不是毫无秩序的自由自在,不是依赖于他人而获得智德,也不是拥有自由和智德的大众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福泽谕吉说 :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但是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因此归根到蒂,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德智兼备的人才配得上称为文明人。一个国家的文明状况,从支配这个国家的风气可以看出,这种风气就是人民的智德,这种风气构成了历史中的不同时期的时势。国家的富强与贫弱、文明与愚昧,与人民的智德有很大关系。

读《文明苦旅》有感800字


多年前,一次偶然读到《信客》,于是我知道有一个人叫余秋雨,有一本书叫《文化苦旅》。那时的我年少浮躁,根本没办法读一篇散文的耐心,但对于《信客》却百读不厌,很喜欢。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文化苦旅》,重读余秋雨的散文。余秋雨的散文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竟使浮躁的我也能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细细的品味,深深的思考。阅读《文化苦旅》,我依佛踩着余秋雨的脚印,走过万水千山,游览古迹名胜,品位风土人文,思考历史,人生……

《道士塔》之思

在《道士塔》中,我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为中国人的愚昧落后而羞耻,为外国列强的掳夺而愤怒。一篇《道士塔》令我们反思。

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文化的保护虽然比百年前好,但各式各样的“王道士”依旧存在。他们一味地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赶到门外,又一面欢喜的引进别国的糟粕。那些热爱韩国服饰,热衷日本动漫的人真了不起,把王道士精神发扬光大了!

有谁真正地了解中国文明?有谁自觉地保护它?又有谁继承发扬它?这样的人不多吧。你我做到了吗?我们应当反思,不要再让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哭泣,不要再让王道士出现,不要再让中华民族的心滴血。

《风雨天一阁》之愧

那座历经千年风风雨雨依旧屹立的藏书楼——天一阁,我面对它心中有愧。

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怀着一颗虔诚敬畏的心,义无反顾地守护着它,视它重于生命。在这义无反顾的背后,分明是一份对书籍对知识最朴素的热爱,一份沉甸甸的爱。千年来,那许许多多的人,都如此重视知识,重视教育,而我呢,指挥虚度光阴,不用心学习,在他们面前,我愧疚得无地自容。再者,我也辜负了先人们和天一阁的苦心,如此辛苦留存下来的宝贵书籍,却不堪愿意去读。

想到天一阁在狂风骤雨,硝烟战火中,坚持了一千年的屹立,而自己做事却没有毅力、恒心,什么事情坚持不了两三天。一对比,我心中之愧又多一层。

我真该向天一阁向护阁之人学习。

《千年庭院》之悟

那个动荡的年代——“文革”,是个荒唐的年代,容不下知识文化,容不下文人。而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庭院,仿佛与世隔绝,外面的一切动乱都影响不到它,没有谁敢对它无礼。于是它成了文人的避难所,成了迷茫之人的精神家园,包容着疲惫之人,安抚着一颗颗幼小的心。

岳麓书院到底是用什么化解这些混乱的呢?是包容。就像千年前那样,包容朱熹的学说,包容各派学者的思想差异,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它是千年的智者,是早已领悟包容的力量,于是它包容了人们的无知无理,包容了人们冲动荒唐。其实,包容也成就了岳麓书院。

我也悟到包容的伟大,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处世。

对于文章的感悟到此止。由书思及人,我心中又多了一些收获。

为了写这些文章,作者余秋雨定是走偏了大江南北,翻卷古籍史书,还要无数夜灯下苦思,才得以完成此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永不改变,余秋雨还如此努力才得以成功,我们应当加倍努力。

一本《文化苦旅》,使人受益匪浅,真实不虚此旅。

读曾国藩领导策略有感


读曾国藩领导策略有感

放假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一本书——《曾国藩领导策略》。读完后发现曾国藩不但领导下属有方,对育人也有其独到之处,从中也学了些皮毛:
第一,谆谆善诱。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培训大师,办团练之初,对于如何调教好一帮手上长满老茧的农民,他很是动了一番脑筋。
当时的清朝正规部队——绿营的士兵娇生惯养,军纪极差,对百姓强抢强要,自然得不到百姓支持,结果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如何培训好这帮农民兄弟而不至于重蹈绿营覆辙呢?他亲自填写了《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第一扎营莫偷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万不可欺负他……”整篇《爱民歌》通俗易懂,没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都是平时行军、扎营、打仗的一些注意事项,农民兄弟一看就明白,也乐意接受。
第二.不厌其烦。曾国藩在兴办团练时每天士兵早操他都要亲自训话,对一些简单的军纪军规反复讲解,不厌其烦,直到士兵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部《曾国藩家书》没讲什么大道理,实际上是曾国藩在教家人、部属、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其内容无所不包:如何走路、写字、读书,不早婚,不坐轿,新屋落成不准写侯府或相府字样,儿媳妇及女儿每月要做多少针线活,女儿婚后不准长住娘家,老家的丫环长大了要嫁出去等等,指导得细致入微、很繁琐.通过不厌其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法,曾国藩除了带出一大帮部属、学生成为总督、巡抚、将军外,在家教方面也无人能及。曾氏一门自曾国藩至今已有七八代人,代代秉承其家教,均有大才。
第三.因材施教。曾国藩教育农民:好好打仗,打赢了就会有钱,回家可以当地主;他教育读书人:好好打仗,打赢了就可以做官,可以光宗耀祖。
曾国藩的“因材施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我实现目标。曾国藩识别了农民和读书人不同的自我实现目标,并将他们的自我实现目标与湘军的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对他们分别进行最有效的激励教育。这样,农民和读书人这两个素质和能力结构完全不同的群体就同样愿意拼命为曾国藩打仗。
第四.以身作则,榜样教育。曾国藩认为“天下唯有恒字是第一美德”,他本人就是恒的榜样,他写日记坚持了几十年,直到断气那天还写有日记。
曾国藩教人要勤奋,认为“即令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他本人就是勤奋的榜样,每天除了处理繁杂的公务,要写日记,还要至少读10页史书,平均两天写一封书信,利用战争余暇他还写出了多本学术著作。
曾国藩教人要俭朴,认为“士农工商,勤苦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本人也是俭朴的榜样。他当总督后还穿粗布衣,吃饭每餐不重荤,最多4个菜,读书用的竹书箱也一直用到总督府。
曾国藩身边的部属、学生、幕僚耳濡目染后,自然有样学样。曾国藩所处的晚清是一个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社会风气很差的时代,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三四十年间官场及民间一改颓靡风气,居然形成了中兴之象。所以,有史家说曾国藩使晚清延长了60年寿命。
以身作则,道理非常简单,但要做到并且坚持一生,却是极大的难事。因为一个人最大的困难永远来源于对自己的否定和突破。

读《文明美德,伴我生长》有感800字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800字

寒假我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从书中深受启发。这里面的每一课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第七课讲述邓亚萍姐姐的故事。

我先把邓亚萍姐姐的故事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邓亚萍姐姐是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曾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获得奥运会冠军,赢得4枚奥运会的金牌。也是我国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项目获得金牌的人,还被我们称为乒乓皇后。但是邓亚萍姐姐由于忙于训练所以学业并不高,只上过二年级。1997年邓亚萍姐姐退役后,以英语学科进入了清华大学,但她只会26个字母。在平常人看来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并没有难倒她。从此以后,邓亚萍姐姐就加倍努力,发奋图强。她的成绩也在悄悄不断进步,进步,更进一步,最后终于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戴上了博士帽。但是,邓亚萍姐姐眼睛的视力从1.5降到了0.6。邓亚萍付出了多么大的辛苦和努力呀!

邓亚萍姐姐的故事让我从中深受启发,我明白了,做事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还要有平常心。正是因为她不懈努力、勤奋好学才能创造出这样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古今中外,也有许多名人也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成功的。比如:王羲之练字练的池子变成了墨池;白居易写出的诗稿读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直改到她们也理解诗意;曹雪芹写《红楼梦》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邓亚萍这四个优点启发我,在以后的学习中先给自己定好目标,朝着目标有计划地努力。不要放过平时一点一滴的时间,脚踏实地地多努力多积累。想要取得成绩就要自强不息,就要吃得起苦,敢于在逆境中经受磨练,练出坚强的意志,就如那大诗人郑燮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的,就要像这竹一样宁折不屈,勇敢顽强。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不对自己失去信心,下一次继续努力。正如我想起的一句格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同学们,你们也和我一样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付出辛勤的含水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读《拥抱文明 幸福成长》有感800字


知足常乐,自古就为美德。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个农民,每次和别人吵架后,就会绕着自己的土地和房子小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和土地这么少,不如别人,何必要生别人的气呢?我还是脚踏实地地耕作吧。这样一想,他的气就消了。多年以后,农民成了富人,每次和别人吵架后,还是会绕着自己的土地和房子小跑三圈,他的房子和土地很大,跑完一圈就气喘吁吁,他就想:我的房子和土地这么大,还用得着生别人的气吗?这样一想,他的气就又消了。于是,老人很老的时候,依旧每天健康地活着。

正如《拥抱文明 幸福成长》一书所说,一个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不懂得满足的人只能永远沉溺于物欲中不能自拔,人要在对比中学会知足。那个中国人正是将自己的土地和房子与他人比较才获得知足。何谓“知足常乐?”因为知足,所以常乐。像定理一般的因果关系,你知足了,你每天都快乐着。

为什么要知足常乐呢?除了这是美德之外,这还是医学要求。“知足”能起到开导解劝、降火明目的作用;“常乐”能让你觉得每一天都是滋润的,都是新鲜的。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虽然这是夸张的手法,但是——且让我先举个身边的例子,你就明白了。我外婆总喜欢和我表妹的外婆(冯奶奶)相比,外婆因为年龄、农村户口和文化程度等原因,没有退休工资,而冯奶奶是中学英语老师,退休后工资很多。外婆就整天唉声叹气,脸上也少有笑容。每次吃饭都在自嘲、叙旧,那种腔调消极且沉重,每次都使我和妹妹迅速逃离。冯奶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脸上常挂笑容,爽朗的笑声让我们的心情顿时明朗。可是,你知道吗?冯奶奶的老伴两年前已驾鹤西去。当有时提到她老伴时,她会轻松地说:“我就当他出国了。”过一会儿,又笑笑:“呵呵,这次真的出国了!”所以,外婆特别地瘦,手上青筋突起,齐耳的短发。冯奶奶养得白白胖胖,整天穿着花裙子,盘着头发。我真的很想对外婆说,你要知足啊,不要总和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比,你儿女孝顺,老伴还健在,这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啊!知足常乐是乐观的心态,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最不满意的一面与我们对别人最好的假设来比较,其实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完美。

读完这一章我想,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知足常乐呢?书上告诉我们,心怀感激;控制心态;打破总是通过获取来满足你不满之心的习惯;停止和别人比较;帮助别人;要满足于你已有的,却不要满足于已是的等等。我觉得这方面我做得很好的,你看,我不高兴的时候或者和别人闹矛盾的时候,我就开始扳着指头数:我有很多可爱的熊啊、狗啊玩具陪我玩;我有一个完美的身材,海拔很高耶;我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班的老师都很好,而且教导有方。对了,我还有一个最最有个性的家庭:爸爸是头憨厚的“猪”,乐观而幽默,责任是陪我玩;妈妈是一只 “母鸡”,永远保护她的小鸡,责任是管我的学习;我呢,是只快乐幸福的“兔子”……

知足是一种智慧,常乐是一种境界。让我们丢掉气不顺,心不平,换上知足的轻装,常乐每一天!

相信《读文明论概略有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国富论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