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给教师的建议第七条有感

给教师的建议第七条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 ”,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近日正在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反复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条后,思潮涌动,再也安奈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书中所述小学一二年级就有落后差生的现象在我们的平常教学中的确存在,而且农村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一些孩子从小学就一直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可是他们却硬坚持到了初中九年级毕业,我真为这部分学生的恒心而感动,就是让我们老师整天坐在一个听不懂的教室内,我们也坚持不了几天。如果真的让我们持续九年的话,我想我会变成疯子的。

连我们老师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可是我们却在逼着学生去做,他们课堂上明明什么也学不会,又不让动,他们课堂的小小不对,都会被老师当作大错来批,他们目光中那种渴求知识却又不会的眼神,真让我内心无比的痛苦,因为他们能有这样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老师的错而造成的。

很多老师愿意用同是一节,为什么人家会而你不会呢来形容学生不努力的原由,这种表面上看似合理的推论,其实是掩盖了儿童脑力劳动领域智力不同的现实问题。大家习惯性地用统一的固定标准来要求学生,结果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力不从心者跟不上,时间长了,对这两类学生都不利,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态度都会大打折扣。

从本篇文章的主体思想上来看,说是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这条教学原则,人人皆知、人人会说,可是人人运用了么?在如何用呢?就我个人来说,也曾尝试过很多次,可失败的次数较多。因为我只是把该课的练习题进行了分类,简单地安排不同学生做不同的习题,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原来知识水平,更多地是心血来潮式的尝试,当然课堂效果不会很好。后来虽然又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可是当真正面对学生时,看着学生连小学的数学内容都不能顺利解答时,我再次失去了耐心,重回到直抛答案的老路,因而我感觉因材施教说着容易,做起来是真难呀。

也许正是因为难所以凡是能够运用好这条原则者,几乎没有不是名家大师的,他们都耐得住寂寞,没有功利之心,完全是从学生的成长思考,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在设计时为每位学生精心设计方案,在实施中又细心指导,他们的忘我工作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这篇虽然不长的文篇却给了我们思考的无限空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尝试与反思,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全心身地投入到对不同学生的分析与设计之中,这样才能消除抽象学生的现象,让现实中的学生每堂都有各自的不同进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阅读,让教育变好》读后感:没有阅读,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没有阅读,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读《阅读,让教育变好》

陈贤娟

暑期,看了《阅读,让教育变好》,我深深觉得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至关重要的。但是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训练。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不是在从事教育,是在从事训练,因为它根本没有阅读生活,根本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舞台。学校教育就像母亲的乳汁,对人的最初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的第一年,母亲的乳汁是最好的营养,最天然的,营养结构最丰富的。但是到如果到30岁时还吃母亲的乳汁,你一定是一个身体发育不良的孩子。你需要自主进食,需要咀嚼的能力,需要自己不断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阅读也是如此,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亲的乳汁,如果没有阅读,如果没有大量的和人类最伟大的著作,最伟大的经典去交流沟通,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成长的个体。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形成,当然不是说今后不可能形成了。《礼记学记》里面曾经讲过: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机过去以后,你再勤苦,还是可以成的,只不过是难成。人的精神饥饿感, 是在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于世界的好奇,人类的很多问号,只有在小学阶段才能提出,过了这个村,永远没这个店,所以小学阶段的阅读,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在小学的最后一年,我决定围绕阅读做好以下工作,中化经典诵读,班级阅读节,感动接力,亲子共读,读写绘的研究等等。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我认为人的阅读的票根,人的精神的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形成。

我同时还呼吁我们的孩子们的远离电视,推广晨诵、午读、幕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每一天是以晨诵开始的,我们高年级用经典散文、唐诗宋词等开始一天的生活。每天中午我们有20分钟的午读时间,我们和孩子一起读《草房子》,读《夏洛的网》,读《一百条裙子》,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等。

总而言之,我觉得真正的阅读应该从儿童开始,应该从教育着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它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一个最重要的选择。只有通过阅读让孩子成长了,才是最好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没有抽象的学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没有抽象的学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他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

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班级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虽然老师们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但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因为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备学生不够充分的备课,使我们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

所以,我们要在课前充分的备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不同难度的检测题目,课下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作业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没有什么不可能》读后感600字


这是一本看上去枯燥却很实用,且让自己受益匪浅的书,利用三天时间认认真真的读完了这本书,感觉自己如饱食了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虽然我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人的潜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挖掘的,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想要将事情做好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敢想敢做,你就会有所收获,就会成功。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当你失去信心的时刻就是你失败的时刻,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欠缺自信的人,自我肯定的机会也就越是小,一生短短几十年,也将只会是虚度失败的一生。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克制自己身上的惰性,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中人,学会忍受不公平,恪尽职责,自我调节,在工作中磨练意志提升信心,以顽强的毅力不要让不可能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借口。在竞争的氛围中珍惜学习机会,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以至于不让自己虚度光阴,同样身处职场的我们,在公司前行企业进步的同时,让自己不断的补充能量,提升自身素质,以至于不让自己与这个发展中的社会脱节。

《没有什么不可能》让我清楚的明白了,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以外,没有什么是缺少了就活不下去的,自己的命运由自己决定,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要立即付出行动,只要你不认输就一定有机会,没有人一生当中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努力会让你解决任何难题。这是一本让我们认知自己力量的书,使我们成为生活的强者,现在需要做的是能和这种力量合二为一,用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努力来做事,将书中的精神引以为用,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

立即行动,不拖延,不退缩,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从现在开始

读《永远向不可能挑战》有感(精选)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无数本书滋润着我小小的心扉,它伴我度过漫漫旅途。因此,我对书游刃有余,和书紧紧连在一起,不离不弃、永不分离。臧克家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当一本书真正在你心里,就会有这种感触。”因此,我酷爱读书。早晨,伴着新鲜的空气,我靠在木椅上,静静地阅读了《永远向不可能挑战》,读后,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读了《永远向不可能挑战》后,我知道了这本书出自于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编辑赵静。她已经出版30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的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入选教育部和团中央推荐的“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她所著《老妈你真烦》、《疯丫头追星记》、《顶嘴小孩儿的烦恼》、《霸道女生与小老外》等,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永远向不可能挑战》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沃尔特,他瘦瘦高高的个儿,方方正正的脸盘,俏皮挺立的鼻子;不停忽闪的一双大眼睛;一头蓬乱的金色头发,老是不停地被风拨弄着,因为他总是不停地在农场里跑来跑去。沃尔特的家境很贫困,他的爸爸做起事来非常勤奋,可他总是很倒霉,干啥啥不成,后来,爸爸让七岁的沃尔特和妹妹露丝加入了送报的行列。沃尔特和露丝每天凌晨三点半,不管是星空依旧灿烂,还是遇上下雨天或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们都要被爸爸从美梦之乡中拎起,一起去领当天的报纸,然后分头去送。不管是恶劣的天气,还是多么寒冷的冬天,他们都坚持不懈,要把当天的报纸送完,不然的话,他们就会遭到爸爸的毒打。他们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他们每天都很快乐。因为,他们每天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战胜了困难。

《永远向不可能挑战》这本书告诉我: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永远向不可能挑战,有一天一定能战胜“不可能”。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就能让这件事都做得很完美。

书是快乐的源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浩浩荡荡的流进大海;书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老人在桥头吟诵着一首又一首奇丽的小诗;书是知识的天空,任我自由翱翔;书是一只勤劳采蜜的小蜜蜂,一天到晚从不停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让我们每天都做一个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环保小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读书,会读书,爱读书吧!

读《永远向不可能挑战》有感600字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无数本书滋润着我小小的心扉,它伴我度过漫漫旅途。因此,我对书游刃有余,和书紧紧连在一起,不离不弃、永不分离。臧克家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当一本书真正在你心里,就会有这种感触。”因此,我酷爱读书。早晨,伴着新鲜的空气,我靠在木椅上,静静地阅读了《永远向不可能挑战》,读后,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读了《永远向不可能挑战》后,我知道了这本书出自于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编辑赵静。她已经出版30多部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的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入选教育部和团中央推荐的“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她所著《老妈你真烦》、《疯丫头追星记》、《顶嘴小孩儿的烦恼》、《霸道女生与小老外》等,一直受到小读者的喜爱。《永远向不可能挑战》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沃尔特,他瘦瘦高高的个儿,方方正正的脸盘,俏皮挺立的鼻子;不停忽闪的一双大眼睛;一头蓬乱的金色头发,老是不停地被风拨弄着,因为他总是不停地在农场里跑来跑去。沃尔特的家境很贫困,他的爸爸做起事来非常勤奋,可他总是很倒霉,干啥啥不成,后来,爸爸让七岁的沃尔特和妹妹露丝加入了送报的行列。沃尔特和露丝每天凌晨三点半,不管是星空依旧灿烂,还是遇上下雨天或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们都要被爸爸从美梦之乡中拎起,一起去领当天的报纸,然后分头去送。不管是恶劣的天气,还是多么寒冷的冬天,他们都坚持不懈,要把当天的报纸送完,不然的话,他们就会遭到爸爸的毒打。他们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他们每天都很快乐。因为,他们每天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战胜了困难。

《永远向不可能挑战》这本书告诉我: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永远向不可能挑战,有一天一定能战胜“不可能”。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就能让这件事都做得很完美。

书是快乐的源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一年四季奔流不息浩浩荡荡的流进大海;书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老人在桥头吟诵着一首又一首奇丽的小诗;书是知识的天空,任我自由翱翔;书是一只勤劳采蜜的小蜜蜂,一天到晚从不停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让我们每天都做一个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环保小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读书,会读书,爱读书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为了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于是选择了读书。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确收获很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被作者的许多话所打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我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动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我读了阿尔伯特·哈伯特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触动很大。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三个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

事实上,触动我的并非这个浅显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传达的那些精神——敬业、忠诚、勤奋。“把信送给加西亚”,已演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的象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之类的话题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实上,转型期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强烈,人们总在感叹到哪里寻找到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充斥着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做事态度的现状下,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正因为有这么深的体会,我才领略到了“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语)的真谛。

所以说,我们还是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吧:“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在读书中成长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给教师的建议第七条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