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大自然的启示读后感350字

大自然的启示读后感350字

东非大裂谷_描写自然环境的作文20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东非大裂谷_描写自然环境的作文20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起源。从目前的化石资料来看,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以内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还有少数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进化说,认为各大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人类连续进化而来,即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一系列DNA研究证据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说有一个缺陷:缺乏1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现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几年后,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轰动学界的研究结果。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重要砝码。今年2月,《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科学家证实,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两个人类头骨化石距今已有19。5万年历史。此前曾认为这两个头盖骨有15。4万年到16万年历史。这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早在1984年就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自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每个地方都按连续进化方式演化,产生现代人。他认为自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连续进化,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也就是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国人的祖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金力指出,现代人是单一物种,而各地猿人却属于不同物种,只有东非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祖先。

编辑本段地球伤痕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东非大裂谷

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乐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俞麻等。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东非大裂谷野生物种

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宫成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保护的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宫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请保护我们的环境吧 (2000字)


《低碳贝贝》观后感

今年的六一节目精彩纷呈,其中我深受感动的就是这个表演唱《低碳贝贝》,这还是三年级的同学们表演的呢。

节目一开始,有四位同学扮演大树,每人一手一只纸做的小鸟。然后,有一位可恶的猎人将他们打死了,又有几位伐木工把树砍倒了,还有几位不懂事的人把纸扔到了垃圾桶外面,那纸和垃圾桶也就有一步之遥呀!还有几位开着车跑来跑去,这也太污染环境了吧!

之后一个声音就与同学们开始了对话,那个声音好像就是地球吧!再然后地球就倒下了,同学们也唱起了歌:地球爷爷已经很累,默默承受人类的罪,地球爷爷意冷心灰,每天留下伤心眼泪她们还把亲手做的保护环境的卡片送给了观众。还有人把树扶了起来,给每只小鸟做了个窝,把垃圾也扔进了垃圾桶,好几个人坐一辆公共汽车。最后,她们深情合唱完《低碳贝贝》,这个表演就结束了。

表演结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都是人,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竟有如此的差距!如果人人都破坏环境,地球终将会灭亡。如果人人保护环境,地球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假如世界上每人每天乱扔1张纸,那么一天地球上会增加60多亿张废纸,每月大约增加1800亿张废纸,每年大约增加21900亿张废纸。那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呢?地球也会被废纸所笼罩,地球上的万物也将暗无天日。假如每人每天砍掉一棵树。不出一年,地球上也不会再有植物,人们也不会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纯净的水,人们也只能住在沙漠里

这不过只是两个常见的现象,如果我们不知悔改,一味地破坏环境,还有许多未知的灾难要降临,地球也会把我们赶出去,我们也会因为走投无路而死去。因此,我真诚地向全世界的人民说一句:请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一个节目,让我沉思!

六年级:子文学校

《自然宗教对话录》的读后感--2000字


就纯粹的理性哲学论述而言,休谟的著作应该算得上是最难为人们所阅读所理解的。倒不是因为作者的论述有问题,而是因为就着理论来阐释和说明问题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伴随着枯燥的事理论证,读者在对这类书的阅读兴趣上也是很难提起兴味的。不过不得不说,在19世纪众多的思潮和观点激凸地喷涌中,能够利用所要推翻的事物本身去对付它自己,《自然宗教对话录》这本著作难能可贵地做到了让宗教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宗教的产生有着诸多的说法,就一般而言,也是较为贴切的说,宗教的产生来源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未知的崇敬与恐惧,于是乎为了对其进行人们能够理解的解释,宗教便应运而生。可以说,是我们人类自身一手创立了宗教这个产物,而非是从自然中发现而获得的,因而宗教的性质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即我们人类自身的片面理解。举个例子,在我们正确地认识到闪电是大气碰撞所产生之前,希腊神话将其视为宙斯的武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则是雷公电母的恶作剧。尽管东西方在认识上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但本质上不变的,是人们对于天雷的畏惧和崇敬,以及不解和迷惑。这大概就是在旧社会的时候要是有人被闪电给劈死会被说是遭天谴的缘故吧。自然,这种人类的心理情绪为自己的不解所蛊惑,接着被一个集体或者说阶层所利用大部分时候是统治阶层,于是便诞生了利用人们的恐惧和崇拜来控制人们,奴役人们的宗教。

宗教的发展有别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可以很自然的理解为其因为是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不是很限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桎梏,就像常说的那样,文化可以落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也可以超前于它,因而宗教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非线性发展的趋势。这里要提出的是早期自然宗教和中世纪直到工业革命前的宗教的区别。如果说早期的希腊、罗马之类外加上德鲁伊教似的还仅仅停留在利用宗教迷信的范畴的话,那么往后了走,宗教则变得越来越极端,乃至于由简单的迷信变成了偏执的狂热。如果说宗教迷信是落后的话,那么宗教狂热则是彻底的有害了。前者还只是对愚昧的嘲弄,而后者,诸如加尔文教派一般,则是对人的存在都产生了威胁。

但即便如此,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我们可以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一切存在的存在,我们还是不免要问,为什么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避免的?亦或者说,是一种怎样的必要性要求它不得不存在?

虽然是同样的一个问题,但是答案却有所不同。就宗教产生的不可避免性看来,它的产生和不可知论(作者休谟是支持不可知论的)即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全知全能,因而宗教是为了应对那些我们不可知的事物而诞生的;而作为必要性而言,宗教的产生和国家机器的产生其实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都是一个阶级为了维系统治而制造的工具罢了,最贴切的实例便是教皇和他所代表的罗马教廷以及整个天主教世界。统治者们发现了最初的自然宗教,然后加以改造,便产生了这样一种能够钳制住人们的思想(宗教裁判所),鼓舞并煽动人们的情绪(如十字军东征),维护王权(君权神授)等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利器。这么说来,宗教的产生就不单是必然,更多的是必须了。

这样一个本身自本源便是人为主观的产物,再加上更多的人为的改造和干预,它的纯粹性已然丧失。而剔除这些人为因素之后,休谟认为,宗教的本质其实是干净而纯粹的,是一种善的力量。这也就是我们要区别看待宗教和自然宗教的区别。用现在还能找得到的例子来说,日本的自然神便是很好的例子。除了天照大御神(太阳)月读命(月亮)一类的无生命自然事物,大到虎熊,小到猫狗,无一不能成为神灵,这便是日本的神道文化一种自然崇拜。休谟的认识中,宗教其实是存在其自然属性的,当然,有别于例子中提到的日本神道。用作者的原话说应该是真正的宗教。即便是自然宗教,它依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中所孕育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看来,真正的宗教是与这些客观实在毫无关系的纯粹精神,尽管休谟并不管它叫做上帝,但是其精神属性的本质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我们鉴定其为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一个依据。而更重要的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才是休谟心中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一席之地的笛卡尔有着这么一句著名的论述:我思故我在。可以这么理解,在休谟看来,人的内心都有着一个神灵。用我们的理解来看,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即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神性的,也有称为神的潜质。比之等待宗教的所谓救赎,不如追求自我的觉醒,即自己成为自己的宗教自己的神灵。佛教也有如此禅语,道杀一人即毁一世界。这有别于常人所理解的自私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论,而是作为非物质领域的精神层面的立场。然而人类的神性是需要被发掘的,并非是会自觉产生的,因而尽管我们每个人都被赋予了神性,但人终归还是人的缘故。那么新的问题也随之而生:人该如何寻找到自我,又如何获得神性。

作为西方哲学的领军人物,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联系着自知自己无知。依旧是不可知论的论调,但包含了更多的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自我卑微的认识。如果说现在的人类越来越倾向于去改造自然,做自然的主人来说,真正的宗教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获得自知。自知既包含了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也包括了对自我在周围环境的位置的认识,即所谓人要有自知之明。再者,我们应该做的,并非去获得什么,而是懂得什么即理解事物的本质而非获得事物本身。毕竟哲学所要教给我们的是智慧,一种能够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身的能力。

《大浴女》的读后感2000字


发现虚伪的自己

喜欢铁凝,就是那种单纯的喜欢,从看她的散文开始。不过说来又是挺惭愧的,虽然喜欢看她的散文,可是却记不得那些散文的题目。也许再也没有哪个读者像我这般了吧?我就是个不合格的读者。

也许能这么说,我不是喜欢她的散文,只是喜欢那些散文里的只言片语吧。至今还记得那篇文章里的一句话湖水绿得羽毛都无法浮起。

对于她的小说,只看过两本,一本就是最近才看的《大浴女》,另一本是《玫瑰门》。说实话,我不大明白这两本小说的主题和想表达的东西。她的小说放在了一个我无法理解的时代里,隔阂了我的理解。

《玫瑰门》就先不说了,对于《大浴女》没有完全读懂,只是觉得有些话想写出来。

刚开始对这本小说的题目很奇怪,甚至在读完整本小说之后还是不能理解。后来百度了一下,才知道这书名来自塞尚的那幅同名的画。

这本书的背景大概是文革开始写到改革开放。短短的,实际也就30多年的时间跨度,可是却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变换。网上的书评说书中想表现的是女性与男性,女性与社会,在不同的时代下的思想和地位。

对于书评上写的,我暂且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觉悟,只是读完书后,心里有些堵得慌。想了许久,渐渐明朗。

尹小跳一直以来对于自己和妹妹尹小帆害死同母异父的妹妹尹小荃一事心存愧疚。也许那不叫内疚,是叫害怕吧。尹小跳,从来就说不上喜欢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妹妹,甚至她嫉妒她的漂亮,心里会因为她两岁了还迟迟不会说话这件事而开心。因为这个孩子是她母亲章妩和唐医生最好的罪证。从这点看来,尹小跳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谁能说这不是出自她的自私和对母亲的报复呢?另外,我不知道尹小跳到底有没有把唐菲当做真正的好朋友?我不明白她怎么可以没有经过任何的思想斗争就能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出卖唐菲的肉体?

书中,我最不喜欢的应该就是尹小帆了。她和尹小帆同样被当年的那件事困扰许久,可是她多年来一直为自己找借口,把事情的责任推到姐姐身上一了百了。她高傲地认为出了国就会活得比任何人好。可是当她回过探亲时发现大家过的挺好,甚至比自己还好时,她气急败坏了。她虚伪地粉饰自己的幸福,嫉妒小跳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感情。小时候,她们两个相互扶持,可是长大后却相互折磨。用尹小跳的话讲,她就是见不得尹小跳活得比她自己好。

唐菲,一个带着沉重悲苦色彩的人。她漂亮,可是也自甘堕落。可是我心疼她。当她第一次尝试到出卖肉体能够获得她想得到的东西时,她把出卖肉体当做了解决事情的途径。可算是谁的错呢?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出身不好,无亲无故。若不是这世界上真的有可以能够用肉体就能收买的人,能解决的事,若不是这世上除了自己再无第二个人真正关心自己,一个花季少女,至于这般自甘堕落么?

当尹小跳为了能进出版社工作而希望她能够帮忙时,她答应了。她没有一点责怪尹小跳的意思,甚至她在心里庆幸小跳给了她这么一个机会,仅仅是因为她觉得尹小荃的事是自己欠小跳的。

当唐菲在病床上,弥留之时,用她认为的最最干净的嘴亲吻小跳时,我知道唐菲是真正把小跳当朋友的。

其实我没有任何资格去评价书中的哪个人,因为,我也自私,我也虚伪,我也胆小。所以,其实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以下才是我想得最多的。

当那天尹小跳终于在陈在面前说出那件埋在心里许久的事时,她得到的不仅是自己的解放还有的是陈在的安慰和理解。

小时候,尹小跳极力在陈在面前保全自己美好的一面。她对那晚陈在正好碰见她抱着邮筒大哭还有他看见她跳皮筋摔倒,散了辫子的事耿耿于怀。她觉得丢脸。可是对于陈在,他说,我爱你的狼狈,你所有的不堂皇和不体面;我爱你的痛苦和失意。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能像你这样把这些抖露在我眼前,从来没有一个女人能像你这样给我这么多劈头盖脸的信任。

其实我是个虚伪的人。我小心地收藏我的所有不光彩,我深埋我那些不为人知的邪恶的想法。其实我也是个自卑的人,在貌似高清的外表下深深隐藏着我的卑微。

陈在是真的爱尹小跳的吧,不然他怎么能够接受她的狼狈呢?尹小跳是幸福的吧,能够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让自己毫无遮掩,赤裸裸地坦诚相待。忘了在哪里看到了这么一句话,我渴望一个真正懂我爱我的人,来揭露我的虚伪。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人?我的。你的。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这么一个人来揭露自己的虚伪。

《宋美龄大传》的读后感2000字


曾羡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小姐,有着衣食无忧,心想事成的美好生活。曾妒她身为民国时期的第一夫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外交场上谈笑自如。曾怒她的奢侈无度,数处美庐,华丽家私,似血雨中国的一大讽刺。闲翻书页,她的桩桩件件细细解读,点滴间,却又有了别样感慨。

求学篇

读她5岁入学教会学校。轻笑,如同看见一个骄傲的小女孩,倔强地昂着头,执著地渴望接触新的事物,不肯走寻常路,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强大。

读她10岁同姐姐一起留学美国。羡慕吧,只要她愿意,哪怕是身处在旧中国那样落后、贫穷的时代,一样可以远渡重洋,轻巧地到达神奇的彼岸。这是家庭给她的恩赐,却也是别人也许努力一生都无法做到的事。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像是生来就带着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轻轻松松地飞跃前途的荆棘。呵,又如何呢?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今后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不论起点在哪里,只要坚持不懈地前进着,总能看见曙光。

读她在大学期间获得杜兰特学生荣誉(这是该校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难言,或是惊讶。记得刚到学校,知道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是在中国作为学生的最高荣誉。观看学院的国奖评比,看着学姐学长在讲台上自信地展示自己求学期间所获得的种种辉煌真的,那时候觉得那些原本平凡的人在闪闪发光。那些辉煌的荣耀,说出来不过是轻轻浅浅几个字,但我能感觉到在为之默默奋斗时候那难言的艰辛。今日耀眼的功勋,都是昨日战场厮杀留下的伤口啊。而她,却也是顶着类似这样荣耀的人,令我,刮目相看。

读她留美十年后回国,在父母的劝导下,做的第一件事是补习中文。看着书页上,她的颇具风采的书法,我十分惭愧啊,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那几个中文汉字写得真可谓凄凄惨惨啊。看到她华美清丽,条理清楚,又不失气度的演讲稿。讶异,如此文章却是出自一个幼年留美的海龟之手。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读后感--2000字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恩格斯这句名言的感召力促使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由人民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找到其中《自然辩证法》部分简单明快的扉页开始阅读。在该页的左下方有这样两行小字:弗恩格斯基本上写于1873-1883年,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第一次全文发表于1925年《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当思想不由自主停留在这不起眼的两行小字之间时,我仿佛看到1883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放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晚年独自一人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忙碌身影。透过这两行小字,我所体悟到的更是恩格斯晚年既进行科学研究又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可贵精神。

以《自然辩证法》为中介,我与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先贤相会在思想的海洋中。通读这本充满光辉思想的哲学著作,我深感强记不如善悟。在恩格斯上述名言的启迪之下,我最大的关切点集中于对书中有关辩证理论思维方法的捕捉与反思之上。通过通读与重点阅读,我较深刻地领悟到以科学研究为主业的广大学人通过探求哲学知识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这样正面论述道: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之要在于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理解与习得。展开而论,一方面,恩格斯在书中曾精辟论述道: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另一方面,就我个人的理解,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法是以时间维度讨论问题的,从而是整体的而非割裂的。因此,我认为掌握这种内生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游刃有余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各种工作意义重大。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以至于有人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时间是真正公正的法官,一切假的东西都将在时间面前败落、丢丑。回头总结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造神运动?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缺乏理论思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人们急于发财,急于出名,急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急于提高自己的地位,急于强健自己的身体,急于治疗自己的疾病但是,轻视格物致知的思辩传统,缺乏对人间正道的审慎认识,缺乏对人的社会责任的理性思考。蔑视理论,讲求实惠。形成了一种浮浅虚华的风气,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特别是世界观形成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不知人们从何时起早就习惯于谈哲学而色变。对此,恩格斯在书中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时的一段散论发人深思: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只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而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而这些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是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的一点儿哲学(这种哲学不仅是片断的东西,而且还属于各种不同的和多半是最坏的学派的人们的观点的混合物)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而那些侮辱哲学最厉害的恰好是最坏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

读完恩格斯的这段话,不禁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在《大学生》杂志上无意间读到的一篇美文《哲学的尴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曾这样写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本义为爱(phileo)智慧(sophia)。显然,希腊人所说的智慧与我们所理解的知识是不同的。智慧是某种无限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知识则通常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为对象。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的有用性,而对于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却蕴涵着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我超越性。而在当下中国,就连象征知识的学识考量也早已悄然异化为对学时的考量,似乎从幼稚园到博士后,熬足了学时就万事大吉,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中国学人的智慧水准,更没有多少人在意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思维方法与能力。

以上是我通读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之后,在其众多闪光的思想中,筛选出的最能够触发我进一步思考的关切点。此外,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之所以突出辩证思维方法概念而弱化自然辩证法概念,是因为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甚至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立之说。而我本人对恩格斯的态度有保留地倾向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问题,高扬马克思而贬低恩格斯,我坚决不同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讲得多些,这正是恩格斯的贡献。恩格斯非常谦虚,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恩格斯的贡献。

最后,借用《哲学的尴尬》一文的结语来概括我阅读《自然辩证法》后的真切感悟:当我们认识到,哲学并不远离生活,它就是对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的惊异和动用反思精神试图寻找答案的努力,就会发现,哲学之尴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批判精神的尴尬,是反思精神的尴尬,是自由的尴尬。希望各位读者能从这段话中体悟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智达高远的终极关切。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东非大裂谷_描写自然环境的作文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大自然的启示读后感35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