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500字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500字

《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500字。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500字”,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把孩子扔到河里》这篇文章让我有了额外的收获,不仅让我学会了一些有用的道理,还使我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

我没有读《把孩子扔到河里》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不知道有普林斯顿大学,我更不知道普林斯顿大学是一所很有特色的,而且是世界顶尖级的大学,也没有明确我努力的方向。

我抱着满肚子的谜去读《把孩子扔到河里》,读了之后,这个谜一下子就明亮起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迅速成为美国学术界冉冉上升的明星,不仅在拓扑学、代数学和数论方面独占鳌头,计算机理论、运筹学和新生的博弈论也处于领先地位。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普林斯顿这所大学,还知道了普林斯顿是一所非常强悍的大学。

然而,博学固然是一项值得尊敬的才能,但这并不是列夫谢茨的目标,他更强调学生应该有能力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作出重要的原创性发现。这段话使我知道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只是供你参考的条件,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

当然,整篇文章都让我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在普林斯顿读大学,工作。

我很感谢阅读,因为它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接触到了很多人和事,让我观赏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还让我不断地成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读后感500字


在记忆的岁月里,曾经有一位伟大的人写了一句格言,虽已记不起他的名字读书格言仍记忆犹新,那句名言就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这句格言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有了它的启示我便可以十分轻松的跨过各种各样的门槛,走上新的层次。

最近一段时间里我读了《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写的,知心姐姐是我们儿童的诉述处,也是我们的朋友。知心姐姐也是家长们心理援助的地方。

打开第一页,你将看到十几个醒目的文字“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还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家长留给的钱是无用的,只有把自已带的那种气势﹑精神才是最好的财富。

这本书主要讲了,知心姐姐是如何解除困难,如何去帮助家长,又如何去填满孩子内心的深洞。教母亲怎样教育,才让孩子感觉不到压力。让孩子不再讨厌学习。再去维护我们的尊严。

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江苏有一位妈妈,制作了一幅地图,地图上全是黑点,那些黑点不是名胜,而是全市的网吧—因为他上初一的女儿每天上网,经常不回家,妈妈每天奔波在黑点之间,就为了找回女儿。但妈妈找回女儿的时候,女儿就回头逃走了。但但那位母亲没有放弃,他说撑一天算一天。妈妈开始学电脑不久就申请了qq号,和女儿联系上了,感动了女儿,回来后女儿经过不懈的努力,考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

这个故事表明,一定要和亲人们经常交流,多多沟通,这样才不会闹成现在的样子。

通过读这本书我懂得了,人要往高处走。多读书的人品质就越高,人的性格也变得十分开朗,不再自闭,这样不管是对谁也有好处,要多多读书这样我们的知识才会海阔天空、一望无际。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读后感500字


作为家长,我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孩子说话啊?该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啊?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使孩子乐于接受,从而听话?——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实际上是我每天都头疼的事,我想这应该是很多父母很棘手的难题吧。

而《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就是通过一小个一小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总结了与孩子说话的各种有效技巧,以帮助父母们实现成功的家庭教育。读完之后,你可以发现,写的很实在,很多教育理念比较接地气,与孩子沟通中,好多都是我们忽略掉的细节和经常范的禁忌,让人有很多的反思,我读完之后,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对待孩子如何正确地听、说、做,我能做好其中哪些,很显然我并没有做好。刚巧我可以有幸接触到这本书,因为读了这本,我有了很大的感悟,我有愿意去改变自己。我由衷的推介这本书给每一位家长朋友,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多大,这本书都值得你去认真感悟其中的每一个道理。

总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该怎么说好每一句话,尤其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话,是植入孩子们心中的一粒种子,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不要说你的孩子怎么怎么的不听话,你孩子学习成绩是在怎么的怎么的不好,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孩子是怎么的怎么的笨”这些都不可取,我认为,老师是孩子们最好的引路者,而作为孩子的家长的我们,应该是孩子成才路上最好的一位陪伴者,可以是他学习上的一名老师,可以是他生活中的一位好伙伴,想成为这样的家长,先要学会与他沟通。

沟通是一种教育方式:父母要卓有成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就要掌握与孩子说话的艺术,善于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听,是因为有人说。作为父母,在指责孩子不听话之前,应该反躬自省:你是如何跟孩子说话的?你在说话之前考虑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了吗?

说,是因为想让人听。如何保证自己说话的效果,把话真正说到孩子心里去。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谈话的技巧。因为和孩子说话,实在是一门艺术。

记得之前有看过一本书,书上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听你的话,多半是因为你说话的方式不对,换个说法,他就会听,的的确确实这样。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家长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家长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在与孩子谈话是,应当有一个好的状态,化唠叨为精简,用优美的语言打动人,用生动表情感染人,用好的状态带动孩子的状态,忌平淡、忌装深沉、忌一直严肃、忌苦口婆心……

接下来我将整理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做个更亲切更理性的家长,让我们一起,一起伴随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回忆吧。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一)

有一位哲人说过 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 坚冰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 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我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和谐的教育 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二)

寒假期间,我总算能静下心来浏览《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了。书中有良多教育观点。比方:李镇西老师和他共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协调发展的条件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明深藏在每一个人心坎的财产。共产主义教育的理智。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活泼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剖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清楚了一个情理,本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实践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阐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刻画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分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性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深谷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盼望胜利的休会和快乐的满意,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事实生涯充斥意思;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知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独奏的乐章。尊敬是一缕精力阳光,他能够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活,对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本人的心灵深处怜悯、爱惜,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哀伤,才干博得孩子的心。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先生的时光问题是与教导进程的一系列因素跟方面亲密相干的。老师进行劳动和发明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润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坚持活气,有潺潺一直的流水,这是咱们部署时间时应当首先斟酌明白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入的却是,书中贯串始终的怎么用爱心去看待学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三)

当我读完《把心灵献给孩子们》这本书,一时间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而更多的反应是叹息,深深地叹息?读到他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再比照我的教育现实,我茅塞顿开,我才知道的教育生活为什么如此暗淡无光!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所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长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条小溪永远保持活力,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考虑清楚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贯穿始终的是怎样用爱心去对待学生。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数学中,当我带着亲切的笑容,投去友善的目光,耐心教导时,休息中,当我像朋友一样和他们谈心、说笑时 ,很快地,学生和我亲切了许多,我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近他们的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

就在这一段时间让我感触最深,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安排每个班表演 2 个节目,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非常高兴,有的练唱歌、有的练跳舞,课这毕竟是各集体项目,总不能一白口子乱当家吧!于是我下达命令,有我班学生苗苗全全负责,我只是起顾问的作用,顾名思义,顾着问问,时间段任务重,孩子们在业余时间排练舞蹈,短短的 3 天时间孩子们编了 2 个舞蹈,兴高采烈地等待着我的验收, 8 分钟, 2 个舞蹈全部跳完,我和几个老师感觉孩子们跳的还可以,只是舞曲和节拍有些不协调,然后我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婉转地表达了各位老师的意见,孩子们开始有些不情愿,自我感觉良好,于是我也加入了到她们的队伍。中午在学校食堂吃过午饭和她们一起井陉舞蹈的改造活动,经过我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舞圆满完成。到了服装的选择,我让孩子们做主,经过一致协商,最后决定是黑吊带,还紧身裤,黑鞋,白袜子。在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闪亮登场,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虽然孩子们不太高兴,我开始劝导她们,我们已经进步了,去年是第三名,今年是第二名,到今年元旦我们不就成了第一名了吗?这时候,孩子们露出一些笑。

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首完美的诗歌,一首动听的乐曲,每个孩子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诗人、音乐家。在孩子渴望扶携时,伸出我的双手,在孩子委屈时,为他们分担忧愁,受伤时,为他们包扎伤口,进步是,为他们呐喊助威。

最后,还是用托尔斯泰的划来概括我的感想吧!弱国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业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有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当然取代教育,但没有爱当然没有教育,最为教师的我们都伸出友爱之手,多给孩子一些吧!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读后感《把心灵献给孩子》

做为一名教师,对李镇西这个名字2024我们都不陌生,李老师是教育智者,是教学巨匠。在李老师的文章或书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我们总能感受到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比教育理论专着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习惯静下心来阅读《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如同沐浴在淡然的乳雾里,又如同熏染在悠悠的乡间俚曲中。我读着,虽不尽用心,我品味着,虽不透底。然而我读到了尊贵与崇高,睿智与坚韧,温暖与感动,广博与从容。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种彻悟,一种超脱。繁杂的日子变得宁静起来,焦躁的心绪变得安然起来。汩汩清泉心间溢流,精神随之飘逸。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李老师和同事的宣言武侯实验中学教师誓词,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感动我的不仅是他们的宣言,还有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教师的形象。赞美,扬起生命的风帆,这是最质朴的教育智慧。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这是最简单的教育手段。用心去爱你,这是最平淡的教育艺术。其实教育很简单,但是教育又很复杂,因为教育是关乎心灵的工作。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我相信,只有我们把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真心的与他们做朋友,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爱!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请把孩子当孩子

今天有幸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的请把孩子当孩子一节,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如果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不是光靠严格的制度,而是教师要有亲和力和健康的心态,如果一味教师没有了亲和力便没有了教师的生命力,没有健康的心态便培养不出健康的学生。

作为一位老师应该以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的创造,哪怕是破坏性的创造,这样的孩子才是学生信任、喜爱的老师。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听话的还是调皮的,他的内心都有着获得他人认可的强烈愿望,尤其重视老师对他的评价,因此他们的行为无论是好是坏,其出发点往往是好的,只是很多孩子要么因为能力欠缺,要么因为玩性太重,经常弄巧成拙,把好事变成了坏事。老师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对待孩子要宽容,犯错本省就是一个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本身的心态平和了,自己才能获得快乐,并且因为态度端正了,处理孩子问题时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就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驻扎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人。

《把观察还给孩子》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文中强调一点,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就是要把观察还给孩子。书中作者强调:观察本是一种享受,要把这点享受还给孩子。

文中说,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一种怜悯,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读到这儿,我就在想,语文的最初,或者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我手写我心,可一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孩子都会头疼,我们老师也在应该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成功了吗?都怎么做的?是不是更多的时候是纸上谈兵,有几个自己认真想、认真体会,自己也思考亲自写,同时教学生观察方法呢?梁晓声还呼吁强调第二点:不能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

文章中还说,很多家长可能更强调阅读的作用,觉得读更多的书就能够把作文写得特别好。其实,不完全对,文中分析:“知识”两个字历来认为是要分开来谈的,知就是知感,就是别人呈现给你,展现给你,说给你听,要求你记住的那一部分,但这一部分是不可以的,还要有认识、思考。

这让我联想到当前,国家教委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大背古诗文,这没错,但有的认为这能增强文化底蕴、提升素质、尤其说写好作文那就错了。“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学生只有阅读不会思考,那又怎么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呢?

《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400字


前两天,我读了《把微笑留给孩子》这本书。看到这本书,你可以想象这一定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教育,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这是一本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这也是一本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书,因为故事中有很多生活中的点滴教育都是从小事做起,都是从关注细节开始,让人体会到了温暖和感动。

《把微笑留给孩子》讲述了老师在教导学生时发生的快乐故事,记录着老师走出困惑的教育经历,展现了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其中的《1分》、《拉勾勾》、《窗里窗外》、《与孩子同行》《伤疤》等多个篇目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当今只重短期的分数教育,孩子的素质教育常常被人们念叨在嘴边,可是又有多少老师和家长真正关注到孩子的素质教育了呢,其中《只坐一个座位》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她讲述了一个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坚持原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身传重于言教,母亲上车买了一张票就坚持只坐一个座位,即使她抱着胖儿子满头是汗,即使她旁边还有很多的空位,她也没有让儿子坐。如果是我,我肯定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先让儿子坐在一边了。但是这位母亲没有这样做,和她相比我是惭愧万分,我相信这样的母亲一定能教育出一个诚信、守则的孩子。为人之母实属不易,更难得的是做一个无私的母亲。这些故事对孩子特别有意义,我在以后的教育中都可以用。

书中还有很多感动的瞬间。但我们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样赠送他人一脸阳光,留给我们的也是一种开心、一种幸福!让微笑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让我们把微笑送给每一个人,让一脸的阳光,驱走心中的阴霾。

《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本对孩子教育的书,作者是李慕南老师。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你就可以想象书中的内容,一定是一个个关于教育的故事。前言中有一句话说的好,“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这是一本写给老师的书,因为书中蕴含着慈爱、和谐;这也是一本写给学生的书,因为书中洒满了老师对学生的温暖和感动……然而在我看来,这更是一本写给家长的书,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孩子的教育问题,单单靠在学校里老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个人认为:书中提倡的微笑面对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是与孩子良好沟通的前提。

就拿其中一篇《留言》来看,“我曾是一名差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初中,十四五岁了,但我对学习始终找不到感觉,上课不专心听讲,在书本上乱涂乱画,给插图的人物戴帽子,画胡子,经常欠作业,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后来有个人借了他的课桌考试,看到他课桌的作业,给他留了一张字条:小弟弟,你的作业太马虎了,你的学习态度会害你一辈子的,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不努力是不行的……”自此作者奋发向上,他努力读书,考上师范院校,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有一次去看科学展的时候,也看到那么个小男孩,作业字迹马虎,很多老师批阅重做……于是,作者拿起笔,做了一回陌生人,给他留言:学习必须认真……”这则故事真的让我很有共鸣。说到留言,我还真的确确实实做过,记得儿子刚进入小学时,我经常会通过留言来和他进行沟通,比如:当我发现他回到家没先洗手就吃东西时,我就会利用便利贴写上“亲爱的宝贝,回家第一件事请先洗手喔!”;当我发现他晚上睡前忘记刷牙时也会用小纸条贴在他床前,提醒他睡前刷牙,保持口腔卫生……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非常愿意接受,有时他也会通过小纸条提醒我注意对他说话的态度,“妈妈,你今天回家板着脸,不好看,你要温柔、再温柔一些,这才是我的好妈妈。”旁边还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有时有些不会写的他就用拼音来代替,现在回想起来,特别值得回忆。也许有人会质疑留言的力量真的如此大吗?我觉得,留言本身寄托了希望孩子进步改善的期望,孩子也能感受到这份期许,这种无声的沟通会让孩子慢慢的进步。这时候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你用无尽的心思和心血在唤醒孩子,这样努力浇灌的花朵,比任何美丽都来的真实。

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只坐一个座位》这篇文章。一天,曾教授在英国乘坐地铁时发现,乘客很少,车厢里有不少空位置。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位英国母亲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合坐在一个位置上。这位母亲对于旁边的空座位毫不理会,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小男孩很胖,挤坐在母亲的腿上,母亲的脸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难道是孩子生病了?曾教授怎么看也不像,孩子红红的脸蛋,很有精神。地铁停了一站又一站,旁边座位始终空着,母亲心如磐石,一直抱着小孩。到达终点站后,曾教授好奇的问这位母亲:“你旁边的座位始终空着,为什么一直把孩子抱在腿上,不让他坐到空座位上去?”英国母亲笑着说:“我只买了一张车票,就只能做一个座位,我不教育孩子从小去侵占国家和公共的利益,那样做我会羞愧的。”为人之母实属不易,更难得的是做一个无私的母亲。这个故事对我们家长特别有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用到。其实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我国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始终保持微笑,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到母亲……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拥有这样的母亲,应该是孩子人生最大的幸运,有其母必有其子,这就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以财富的积累引起世界的关注;相信下一代中国人,能够用文明去征服世界。

你觉得读书时快乐,你的孩子也会捧着一本书,开心地和你讨论故事情节;你觉得学习是快乐,你的孩子也会留心生活中的各种小知识,并且因此自豪;你觉得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吃薯条是快乐,你的孩子也会学着你的样子,每天想尽办法拖延作业,只为了窝在沙发里那快乐的几小时。我们能给与孩子的最大快乐,是陪伴他们的成长,指引他们的方向—让他们将来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拥有可以自由选择的能力。只有那个时候,他们才有底气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那才算拥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从现在起让我们做到每天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心平气和地给孩子一个微笑;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谨记伤害来自于最亲近的人。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的说话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在和孩子相处时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面带微笑不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去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这些其实都不是我们家长的初衷。

最后引用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所以让我们始终保持微笑吧---微笑面对生活、微笑面对工作、微笑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微笑更是一种愉悦心情的反映,是一种礼貌和涵养的表现。

《把微笑留给孩子》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把微笑留给孩子》这本书。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因为故事中饱含着子女对父母的爱;这也是一本写给子女的书,因为故事中蕴藏着父母的爱。

《把微笑留给孩子》是由一个个小故事构成的,主要讲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以及母亲与母亲间的真挚感情。其中,《母亲的姿势》《母亲的抉择》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为了子女,甚至不惜牺牲生命。《陪母亲吃饭》《爱的针法》则通过一个小细节体现出子女对母亲的尊重和爱。《藏在拐杖里的爱》则通过一个意外事件讲述了父母间含蓄而又真挚的爱和依赖。

《影响一生的母爱》主要写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母亲,每次都能准确知道儿子晚归的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儿子才发现母亲是通过闻鞋子的味道判断他是否归来。母亲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现出对儿子的牵挂、担心和爱护,真的感人肺腑,令人动容。

我的老家在农村,村里的风气一直不是很好,当我考上县高中的时候,周围就有些人在我母亲面前,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有意无意说读书无用论。我母亲没有文化,也没见过世面,但是她始终相信,读书是有用的,吃笔杆子的饭总比干体力活的轻松些。父母比以前起得更早了,睡得更晚了,想尽方法,拼命挣钱,饶是如此,等我上到大四的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能借的亲友都借遍了,出于无奈,最后去借了高利贷。他们从来没和我说这些事,再苦再累,再大的压力,都是自己扛着,反而安慰我,家里没问题,安心学习就好。在我成家立业后,和母亲的闲聊中才得知这一切。母亲坦言,我才上高中时曾经也动摇过,担心穷全家之力,付出却没有回报,还惹人笑话。可她一旦认准了,就不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一路走到黑。没有惊天动地故事,也没有催人泪下的言语,相比身体的劳累,她的心路历程,更显难能可贵。

“我们都是母亲手中的风筝,线的那头永远捏在母亲的手中”,不管我们飞得多高多远,也不管我们取得多大的成绩,在母亲心里,我们都是那个需要她关心、照顾的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固然当时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一个困难,但在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没停止思考,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个题目上我感觉茅塞顿开,教学效果题目是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对你的课不感爱好,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对每个孩子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进了解,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们教学中很多的题目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进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他们有烦恼,有忧伤,有不解,有委屈······所有这一切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500字


书的名字很通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这个浅显的题目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整个,心灵,献给。由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它们对应的三个方面:整个,不是一部分,说明没有保留,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谓心灵?这里我把它理解为爱心和灵魂。要我们教师交出去的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这很宝贵;献给,意味着我们的恭敬和诚意。我用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读这本著作的题目,而这也恰恰是书中所包含的三个最主要的层面,也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三个要求。以下逐一展开。

一、让无私融入生命。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成是一项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来做。孩子的个体有差别,教师也会机动地处理教学和行为事务。教不难,难的是育。我们能不能把孩子当成花圃里的幼苗来培育,怎么培育。浇多少水才合适,日照时间要多长,旁枝如何修剪,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思索,充分地花时间。这就要求老师的无私品质,一次两次我们都可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源于生命的。而这种无私,来自于我们对于一群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调皮健忘的天性常常会让很有耐心的老师都颇感力不从心,有时候真想撒手放任,在无奈之后重新捡起耐心,又会发现对孩子的感情与当初相距甚远。所以只有把无私融入生命,把学生习惯成孩子来呵护,才能使教育本质的光芒绽放。这一点都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自身修炼。

二、给他们最宝贵的。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别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验,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十几年前的教诲是我最直观最亲切的引导。其中尤为深刻的是我一两年级的数学老师,她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两年间,我记得每堂数学课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她都会空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我们对话。有时候会跟我们讲一两则励志的小故事,问问我们的看法;有时候会让我们说说身边发生的事,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事例,让我们注意安全。有时候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她是怎么做到跟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做如此深刻的对话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他们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

而事实上,那两年的课前对话,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们交流时,面带笑意,微微颔首的神情。能有这样的回忆,这很奇妙。而当我深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时,我才豁然明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数学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的那位数学老师无疑是做到了,她给了我们爱心,所以当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稚嫩观点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觉得嘈杂;她给了我们灵魂,这才让她坚持每节课都给我们做宝贵的人生启蒙。

她把我们当作成人来对话,才让我们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满阳光;她深信当年的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才让如今的我们记忆深刻。

三、期待真诚的浇灌

在书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教师的角色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往往不愿意去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觉得幼稚。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却很执着,他一直觉得,只有成为孩子朋友的老师,才能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远。亦师亦友,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被升华的命题。如何做到?两个字真诚。不欺骗,不隐瞒,孩子们迷惑的时候不自大,孩子们玩耍的时候不退缩,有这些就够了。孩子们单纯善良的个性会让真诚的浇灌开出格外明艳的花朵。假如放下我们老师的架子,陪孩子们踢踢毽子,跳跳皮筋;假如我们放下已有的知识面,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困难 ,协助他们一起解决,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些由于实际教学的操作,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相信,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一定会接受,也一定会有共鸣。

总而言之,不管是用无私去奉献最宝贵的财富,还是用真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归为一点,就是爱。因为一个爱字,让所有的未知都变得清晰而明朗。套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把心灵献给孩子》优秀读后感100字


前阶段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近来,我静下心来阅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又一次对李镇西老师的思想有了些了解。在他的书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了比教育理论专著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还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一个孩子,对于学校来说,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之百。不论贫富贵贱,不分亲疏好差,每个孩子都将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每一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个“现代人”的责任。

我相信,用我的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一定会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同的。体会得再深,想得再多,如果没有行动来铺垫,也永远无法前行。我要像李镇西那样,对自己,永远保持童心,对学生,永远保持爱心,对工作,永远保持事业心。

《把快乐还给孩子》的读后感2000字


开心妈妈是谁?屈开是谁?可能很多人都还不知道。

但是知道她的人,就知道这是一位多年来从事家庭教育的老师。

而我这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缘与她相识,并荣幸地得到了她签名赠送的个人专著《把快乐还给孩子》,一口气读完,有得之恨晚之感,而终有拜读之缘,感悟颇深。读其书、悟其语,眼前自然浮现她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我更愿意称呼她为快乐的卓越教育培训师。

多年来,我们困惑于爱的毫无汇报,我们痛苦于希望的落空。我们一次次抱怨: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多快乐,就是不爱学习,没有责任心,不懂感恩,真是拿他们没有办法。但这时我们敏感地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也许我们不快,也许起初我们不屑一顾,但她屈开老师开心妈妈网站创办人,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我们这些成年人羡慕孩子们无忧无虑地享受快乐时,你们知道我的调查结果吗?也许你们感到意外,也许你们早有预料,但你们至今一定还没有吃惊过,这就是问题所在。我在大多数的调查中,竟然遭到了孩子们的激烈反驳:谁说我们快乐?

是啊,我们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成年人快乐吗?孩子们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的呵护下,会快乐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我们为人父母和人师者,就有责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生活,我们是否应明确认识到一个问题:现在的教育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是亲子沟通问题和孩子的快乐成长问题!家长应该反思,教师应该改进,不是吗?快乐有错吗?难道快乐不是孩子和谐成长的基础和保障吗?何止如此,快乐是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催化剂,而家长和教师人人都是高明的催化师,有了这只庞大的催化队伍,谁能不说这是孩子之幸、民族之幸呢?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孩子不快乐!有人怀疑了:难道素质教育出了问题?不,素质教育是一种没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先进理念,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过程。错也不在孩子身上,屈开老师说:错在我们的认知偏差上。

屈开老师在《把快乐还给孩子》一书中恳切地指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决定成就的大小,我们不能一味地把眼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造成本末倒置!孩子犯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现象,孩子就是在犯错改错中成长的,我们不能一味责备,忽视了对孩子的及时引导,要做建设者,不做批评家!快乐是过程,卓越是结果,而吃苦是前提;再富也要苦孩子,要给孩子一个磨练意志、自我成长的机会!

在一些讲座、论坛、现场咨询活动中,有些家长向屈开老师提出了疑问:难道说我们付出我们的爱有错吗?不管不问,孩子就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吗?屈开老师鲜明地指出:如果教育脱离了爱的本源,所有的努力都将苍白无力,问题是我们好多成年人不自觉地走入了爱的误区过分溺爱;功利的爱;强加的爱;贪婪的爱;补偿式的爱;聚焦式的爱;情绪化的爱;无原则的爱。凡此种种,错不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说,孩子教育,我的责任;孩子错了,我要吃药。唯其如此,才是真爱。

至此,我们基本领悟了屈开老师撰写《把快乐还给孩子》一书的良苦用心。她在呼吁:育人者要成为传播快乐的天使;她在不辞辛劳地传播一种崭新的理念:

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实现卓越!

我们要把快乐还给孩子!

快乐一定能够实现卓越!

读完此书,顿觉眼前一亮,令人振奋。字里行间跳动着激情,流露出期盼,还有那意味深长的鼓励,令你有一种淡淡的悔过和自责,又令你产生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我的莫名的兴奋。屈开老师亲切地说:我们要把培养孩子的过程当成自我修为的过程,可以出现双赢的结果。于是,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它的外延其实是非常广阔的;而实现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同步可持续快乐成长,也许会成为解决某些教育瓶颈问题的一条可行途径吧。《把快乐还给孩子》一书通俗易懂,没有深奥的理论,因此,它更适合作为我们大阅读活动的读物,而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教育方法等,将使每一个阅读者一生受益。作者的热情执著令人感动、催人奋进;而作者那跳动的思想火花,将成为我们探索实践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相信《《把孩子扔到河里》读后感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