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

读《知道,不等于掌握》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读《知道,不等于掌握》有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今天,我读了《知道不等于掌握》,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讲了一位骄傲自满的学徒,以为自己学会了师傅所有的摔跤绝活,于是决斗,结果被师傅打得落花流水,还满口胡言,说师傅并没有把所有绝技传授给他。此时,师傅语重心长地说,他已经把所有绝活传给了徒弟,但是,他还不能灵活运用罢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中:我是否像故事中的徒弟一样呢?为什么徒弟会失败呢?怎么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呢?

我想,这个徒弟太骄傲,他学习只是死记硬背,而不会灵活运用,因此败给了师傅;而师傅,熟能生巧,灵活地运用了知识,因此,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徒弟。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学习中,也是如此。你知道公式,不能灵活地使用,于是就不能在考试取得好成绩;你知道发生火灾时该怎么做,却不能做好,于是酿成悲剧;你知道踢足球的技巧,却不能运用在比赛中,于是拖累了队伍;你知道该怎么烧水,却搞砸了,也是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假如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那么大脑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即使你满腹经纶,没有实枪荷弹地演练过,就只能那些知识白白浪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减负不等于没好成绩


在考场上,我看到了一幅这样漫画。

上面画了一个小男孩,带着眼镜,再灯光下学习。我想也大概到了晚上十点多了吧,他还没睡。他手中的铅笔和眼镜组成了100,说明了他渴望考到好的成绩。他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他想减负。

减负?这不就是令学校的老师、家长头痛的问题吗?这不就是教育家争论不出结果的问题吗?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有的父母亲布置的家庭作业多得像座小山。有的孩子被逼着做家庭作业做到了11点多,还没睡,第二天上课又没精神。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减负,不让他做家庭作业,分明就是把他们的孩子往后拉。其实,那些家长完全想错了。如果孩子做家庭作业做到11点多,第二天上课就没精神,那么,他那天所上的课还不是一样没听到。这样,还不是弄巧成拙吗?还有些家长认为,星期六、星期天是孩子们的充电器。一到星期六天,就把孩子拼命往里边塞。把孩子两天的课程安排得的满满的。让孩子根本就没一点喘气的机会。怪不得,一些孩子总是渴望有个星期八,好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课程。

其实,那些家长并没有错。只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情太急罢了。如果他们认为减负是对的,那么,有一天,考考考,老师们的法宝;分分分,学生们的命根这句顺口溜就成了个回忆。家长们放手吧,让孩子们展翅飞翔吧。让他们自己尝一尝跌倒的时候。人只要有两只脚,他就会有跌倒的时候。放手吧,爸爸妈妈!

习惯好不等于能力强——《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习惯好不等于能力强——《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我教书的这几年,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事实,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作业做得很认真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甚至有可能排在倒数。上课听课没那么认真,作业做得貌似随意的学生,成绩也不一定会差,甚至有可能拔尖,你没办法。我相信这么矛盾的事情每个老师都遇见过且深有体会。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我想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的作者王晓春老师的观点“习惯好不等于能力强”就可以解释。

王老师认为能力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习惯只是因素之一而已,光靠培养习惯是不能保证提高能力的。比如能力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灵感。灵感根本不属于习惯,靠重复某种行为是无法培养出灵感的。可见,培养能力与培养习惯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两回事。如此说来,我们若把教育简单地锁定为“养成良好习惯”,那就严重地窄化了教育领域,必定会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弄不好还会妨碍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育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我个人的经验,过分强调全面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教育的主流趋势)培养出来的最优秀学生多半是中等人才,甚至是平庸之辈。他们很“完美”,却无法卓越。

可能王老师的话有些偏激,但却是有些怪才证明了他的话不无道理。这个社会,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还是领导都更加偏爱那些中规中矩的人,因为那样的人愿意服从,好管理,让人省心。但是中规中矩的人更受偏爱,有可能会限制某些方面有着过人天赋,而其它方面特立独行的人的发展。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将来能过个安安稳稳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就行。很少有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一番大作为,因为那样风险太大。所以,很多孩子有创造力的举动可能到了家长和老师眼中就变成了调皮,不听话,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有创造力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认可,甚至还有可能受到惩罚,那么孩子的创造力有可能渐渐被世俗的眼光和标准所磨灭,长大以后难以卓越。

看完王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对待孩子不仅应该有一颗包容心,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奇葩的行为开出异常美丽的花朵。我们不一定能拥有独特的视角去欣赏孩子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行为,但是欣赏不了却可以尝试理解,理解不了也可以尝试忍受。只有时间知道我们的忍受会不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惊喜。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后感:随遇而安,绝不等于听天由命


随遇而安,绝不等于听天由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后感

理化生组 王娟

闲逛时偶遇一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单从名字上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想借此书来安抚我一直动荡不安的心,却发现一切安排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韩国第一任女总统朴槿惠,是大众眼中的冰公主,至今未嫁。她的故事每每读来,都令人感慨不已。

她含着金汤勺出生,父亲是韩国第 18 任总统朴正熙,母亲早年遇刺,她匆匆结束法国学业回国,从此穿戴母亲的衣饰,学习她的气质,代行第一夫人的职责。

然而在她 27 岁时,父亲被最亲密的下属射杀身亡,朴槿惠一夜之间从天之骄女成为平民孤儿。连她想通过法律手段惩办杀害父亲的凶手,律师都冷漠地告诉她:我不替凶手辩护,就等于帮你了。城市里爆发游行,偏激的人们在她的门前狂呼:他杀了一个独裁者!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与此同时祸不单行,她的身上长出紫红色的斑点,没有医生知道病因。她跑到父亲的墓前放声痛哭,却被媒体拍下,令仇者大呼痛快。她也曾想过用感情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生活,然而始终无法如愿。读后感[.cn]在大学时有许多追求者,她为了不加重安保的负担,并没有恋爱。在父亲去世后,她想起曾有父亲的一位部长对她表达过希望你能做我的儿媳妇。然而在她临离开青瓦台时,与这位部长在电梯里相遇,她满怀期待地与对方招呼,对方却从始至终再没看过她一眼。

她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更不相信爱情。她在日记里伤感地写道:谁敢说曾经温柔亲切的人,以后就不会变得利害关系分明呢?上世纪 80 年代她开始闭门索居,沉淀思考。从 1980 年到 1987 年期间,她克服语言障碍,研读哲学,包括《中国哲学简史》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体味诸子百家,学习中庸之道,反思父亲的错误,让自己更为宽容豁达。

她身上的斑点逐渐褪去,多年的修炼让她的气质逐渐变得沉稳智慧,冷静克制,谨言慎行,甚至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她说:一个有深度的灵魂,是要遭遇思想的探索和人生的磨砺的。 这样的她愈加魅力四射,亦有男人爱慕她。堂哥朴在鸿也劝她如果有合适的对象,可以选择结婚,但她拒绝了。哥哥,以后请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她终于还是成功了,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韩国经济出现大幅度衰退,民众思想再起波澜,在这种情况下,其父由于当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居然获得了韩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总统民意调查中的 70%。在这样的机会下,朴槿惠应势而出,参加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角逐,从国会议员,到 2012 年,成功竞选为韩国第一任女总统。

政敌攻击她:没有爱情的女人怎么可能对国家有感情? 她说:我的确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但我早已同国家结婚。 有人说她从冰公主到冰山女王,始终冷淡漠然,工作中没有任何情感。 她一笑置之: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结水成冰,是一个痛苦而美丽 的升华过程。

是否她要告诉你我,做人不只做逆来顺受的水,更要做高耸入云的冰。古人云:逆来顺受,须有通时。一切安排都是为了展示最好的你。只有自己不断变通不断强大,才能不被世界抛弃。

读《母爱等于0.018秒》有感


读《母爱等于0.018秒》有感

大家觉得一秒都过得很快,更别说0.018秒了,可就在一刹那,一位母亲却完成了起跑、冲刺的全过程。2005年6月14日,牙买加选手阿萨法。鲍威尔创造了100米9秒77的新世界纪录,当时他的起跑反应达到了惊人的0.15秒,可这位母亲却比他还快。

这个故事写了一位母亲送女儿上学时,铁路上有一辆火车,女儿想从下面爬过来,当她的腿和身子伸到火车下方时,火车开动了,这时,母亲离女儿有好几米,她马上冲去,拽起女儿小小的身体,他们都冲倒在火车底下,母亲的腿骨折了,背上也被铁钩刮了几下,但她感觉不到,女儿的右手被车轮碾过,母亲背上女儿,拾起女儿的断手,刚走了几步,才发现自己的腿骨折了,她把断手指伸向天空。在路人的帮助下,他们去了医院。她和女儿没有生命危险。经过科学家精确计算表明,她救女儿的一刹那只有0.018秒。

母亲是伟大的。在火车下,女儿几乎不可能存活,但是他的母亲去救她时已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把女儿从火车下给救了出来。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候,肯拼了命去救你的,大概只有母亲。每一位母亲都是一个谜。不信让“父母之爱”告诉你。

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读完马博士这本风靡美国的著作,对我冲击很大有两点:原来名著是这样写成的,感叹于她另类的写作手法;原来美国老师这么笨,相比之下中国老师这么聪明,不可同日而语啊。

摘录:本文是选取了四道数学题: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封闭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每一道题就是一个研究专题。先设计课堂情境,再请美、中教师就此内容阐述教法和解法。厉害的是马博士能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反应了其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最后通过对比谈谈两国教师的知识差别。

感悟:其中我很费解的两个词:“过程性理解和概念性理解”。 借1与退1的区别:位值退1是过程性,退1相关的原理是概念性。收获较大的是看完后更好地对“知识网络”、“知识包”的理解。如书上114页,三幅对比图,就是由原来完全分离的几个知识点,再变成四个手牵手的图,有隐性联系数学基本态度,有显性的练习基本原理。反应了他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包括宽度、深度、关联度和完整度。除了图式的讲解,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熟练的出租车司机理解城市,有多条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

第一章:重组数字做减法的区别:

例子:美国老师觉得7+2+3=9=12对的,连中国学生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美国教师的方法:“拿1个10来换成10个一,‘拿’是重组,‘变’是转换。”“不能从较小的数中减去较大的数,于是就向它的邻居‘借’1。”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学语病。小数也可减大数,邻居暗示了十位与个位是两个独立的数而不是一个数的两个部分。“借数”暗示计算中的数值可以任意改变,可以‘借’值。

中国教师方法:“退一”与“进一”相对应。通过“十进制”、“位值”来解释。还介绍了重组的多种途径。如53-26:53分成40和13;53分成40、10和3或者26分成20、3和3等等。特别强调知识包。做53-26时,他们已经有了“20以内减法”做基础,而且必需学得非常扎实。他们说,减法中的重组思想,把高位上退一到低位上的值,是通过学习三个水平的问题而形成的。20以内、100以内,再更大的被减数。在教一个知识点时应该把知识看做一个包,而且要知道当前的知识在知识包中的作用。你还要知道你所教的这个知识受到哪些概念或过程的支持,所以你的教学要依赖于、强化并详细描述这些概念的学习。

对比:美国老师青睐“借位”,而中国教师解释这个算法是“退一”。

第二章:多位数的乘法:处理学生的错误

错题: 123 三次乘积都与个位对齐。

×645

615

492

738

1845

美国老师认为错因: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位值,只从表面上看成4乘3。不会进行移位,没有记住公认的规则。美国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是:积492实际上是4920。认为零是“人为的”。只是为了占位。

策略:过程性的:

描述规则:个位上的5,就从个位开始;十位上的4就向左移位,将乘积放在十位上的4下面。;然后移到百位。以此类推。

使用带横线的纸:将纸竖起来,一列里面写一个数。从而保证能正确地排列这些中间乘积。

用占位符:在空格处放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头大象。只需要服从老师有趣的、武断的命令就行。

解释基本原理:123就是100加20加3,5个123,40个123,600个123.

将该问题拆成三个小问题:123分别乘以5、40、600积为615、4920和73800再相加。

中国教师认为:

解释错误:分配律:123×645=123×(600+40+5)改成详细竖式,再擦去0成阶梯型的竖式。

10和10的幂的乘法,×10和×100

位值制:论证123乘以4个10是492个10,解释为什么492应该与10位相对齐。一个数的大小不仅仅依靠它所含有的数字,而且还和这些数字放置的数位有关。

知识包:位值、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基本原理、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的乘法、10的乘法、10的倍数和幂,以及交换律。重点是两位数的乘法。(图p44略)

策略:解释和示范:492个十,2应该写在哪里?738个百,8应该写在哪里?

学生发现问题:

观察,检查,分析和讨论;通过问问题进行引导;诊断性练习。

对比:美国教师遵循“对齐乘数”的法则,中国教师用位值和位值制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中间乘积在乘法中不像加法中的对齐方式那样对齐。

第四章:探索新知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当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增加时,它的面积也会随之增加。判断并证明。

美国教师:查书。因为不理解公式的运算推导,所以要找人告诉他反例,查阅书本并且找出反例。要求更多的实例、数学方法。面对学生观点的反应:简单接受9%,没有用数学方式研究78%,用数学方式研究13%。教师负责地评价学生观点的正确性,和学生一起研究她的观点的正确性。

中国教师:70%能正确解决。推翻这个命题:理解的第一层水平。识别可能性:理解的第二层水平。澄清条件:理解的第三层水平。解释条件:理解的第四层水平。

对比:美国教师倾向于关注“周长增加,面积也增加”的观点正误。而中国教师探讨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3名(13%)美国教师独立做了研究,只有一名得到了正确的答案。66名(92%)中国教师做了数学的研究,有44名(62%)教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思想不仅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发展对学习和调查、猜想和直觉,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只有那些对数学有适应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中国教师对学科的文化适应更强。他们倾向于严谨思考,用数学术语讨论,并用数学的论证来判断他们的见解。

不等待,去努力----读《不南飞的大雁》有感


不等待,去努力----读《不南飞的大雁》有感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接枝’,‘刺花’,‘软枝杨桃’,‘鲑鱼归鱼’,‘过火’‘清欢’,‘凉面因缘’........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挂昂播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香的隽永与人性温情。

我喜欢的这篇文章是《不南飞的大雁》,文章讲述了在温哥华发生的一件事,大雁本该南飞。却因为人们的喂食,依恋这种生活,大雁不再南飞觅食,岁月上一点一点的流过,它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殊不知人们只是把喂大雁当作一种娱乐,而大雁却把这当成了必须的!

看了这个故事,不由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妈妈来到一家店吃饭,店里有一只大猫吸引住了我,大猫黑白相间的毛十分可爱,它个头很大,肚子鼓得很大,我好奇地问店主,这只猫有小猫了吧?他笑笑说“没有啊,在这吃的。”只见它懒懒散散的躺在门旁,头也不抬。我说这只猫抓老鼠肯定特别厉害吧!店主笑着说“还抓老鼠呢,它一见老鼠就躲,没什么用。”我听了老板说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记得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猫在晚上还是很机警的,小猫抓老鼠的故事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可现在,大猫不抓老鼠,大雁不南飞,这是怎么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经历了风雨,才能看到彩虹,经历磨炼,才能磨出一把宝刀!这使我联想到我们也应该学会自食其力,现在我们每时每刻不是在父母的保护下,父母对我们无私的付出,无条件的供给,让我们有点像大雁一样失去了自己成长的能力,我们应该靠自己认真努力,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去经历风雨,追取自己的目标!

奋斗,攀爬过陡峭的山崖,才能望见平坦的道路。经历风雨,做在蓝天中勇敢展翅高飞的雄鹰,不等待,去努力!

读水知道答案有感


篇一:读水知道答案有感

水,这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开始不断的接触水。众所周知,我们的身体有百分之七十都是由水而构成的,但是有谁又能够真正的去了解观察水呢?

当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会是一本让人震撼的书,读完之后果然不出我所料,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个张图片都在诠释着不一样的魅力。曾经,我无知的认为水只是透明无色的一种液体而已,现在当我读完这本书发现我错了。正如作者江本胜所说:“每一滴水都有一颗心,每一滴水都能传递爱的力量!”

作者江本胜对水情有独钟,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于对水的实验,然而他的执着是正确的,他也得到了最大的回报。他用自己特有的水结晶技术,得到了惊人的发现!作者通过美丽的水结晶的照片以及各异的风姿为我们传递着各色各样的信息,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之子,提醒着每个人都需要以爱、感激和赞美的心情去生活,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美丽的水结晶可以传递爱的力量,并与人们内心深处最单纯、最纯净的部分产生共鸣。“爱与感谢”形成了最美丽的水结晶,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当水看见“爱与感谢”的时候,总是会呈现出几乎接近完美、形状整齐美丽的水结晶。书中告诉我们,地球上所以的水都是相连的,当我们心中存在着爱意和谢意的时候,那么爱意和谢意就会瞬间传满整个地球。然而当人们发出厌恶、攻击的语言时,水根本无法形成水结晶,好像一只充满泪水的眼睛,这正说明负面的语言是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水不仅可以感受人们情绪波动和语言,还可以感受声音。不同的声音对水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此,江本胜也做了许多的实验。当水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水结晶呈现了非常浪漫的样子,美丽而工整,似乎有安抚疲惫身心的功效;相反,当水听见某重金属乐器。水结晶与看到负面词语时的形态相似,根本无法形成美丽工整的水结晶。

不仅这些,水还可以感受到四季、电磁波、风景等。而且不同地区的水形成的水结晶也不同,有的可以呈现的美丽的水结晶,而有些地区的水无法形成水结晶,这也是在警告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水告诉我们,在我们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友善的语言去对待人和事,这样就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而烦躁、恶劣的语言反而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着不和谐的音符。

书的结尾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内心常存在着“爱与感谢”,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消亡!

篇二:读水知道答案有感

最近看了一位日本作家 江本胜 写的书—《水知道答案》。 作者自1994年起,开始在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和观察水结晶,结果发现:看 过 “爱与感谢”, 的水形成的 水结晶呈现完整美丽的六角形;被骂作“浑蛋” 的 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听过古典音乐的水结晶风姿各异,听过重金属音乐的则歪曲散乱 ;来自大自然的泉水可以形成美丽的结晶,我们城市引用的自来水却无法形成结晶 ……水具有复制、记忆、感受、传达信息的能力,每一滴水都有一颗心——易感、脆弱、单纯、洁净,如同我们的心 ……

看到书中 各种各样 美丽的水结晶, 心又 一次 被搅动了。 我不禁惊叹宇宙的神奇力量, 有时候看着看着不禁让我感动的流泪。 一幅幅美丽的水结晶照片, 真的 让人震撼,水会与人们内心深处最单纯、最纯净的部分产生共鸣, 我们的心是水做的,我们的本质就是爱。看过“爱”的水结晶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本质产生的共鸣。我们要感谢水,水是我们生命的源头,作为宇宙中的生命,地球的主人,我们更要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尽管语种不同,但无论看到哪个国家的语言所表示的“感谢”,水都会呈现出形状整齐的美丽结晶。

万事万物都有它独特的波动频率,水都能够感受到,但是看过讨厌和谢谢的水也能形成多一半轮廓的结晶,这说明正面信息的力量要比负面的要大很多 .看过“不幸”的水的也能形成一半的结晶,这说明不幸是幸福的前兆,波动就是有高潮和低谷,我们人就是要经历不幸然后才能达到幸福。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波动并且相互影响,且相似的频率会相互吸引引起共鸣,形成“形象场”.我们人类是一个很强的能量场,我们有自己特有的振动频率,并会吸引能与我们共鸣的环境、人和事。 这与“吸引力法则”和“心想事成”产生了共鸣。

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高速振动的,而且是不断的变化、时有时无的,因此我们这个世界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那么,我们还总是放不下过去的怨恨和痛苦干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了“当下的力量”,当下每一个时刻都是好时刻,我们要活在当下,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波动来对应幸福!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小时候的一件事,他去海边游泳,由于他的游泳技术不好,不小心溺水了,他在水里不停的挣扎,心里害怕极了,最后被人救了上来,从此他觉得水很可怕。回家后,妈妈告诉他,游泳的技巧就是不和水抗争,只要你在水里不和水抗争,你抗争的越激烈,水就会淹没你,完全放松,水流自会把你带到安全地带。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生,我们要臣服、接纳、放下抗拒,否则就会痛苦,当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臣服、信任,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呀!

世界是多么美好,尽管现在人类肆意破环生态,战争不断……但是,只要我们怀抱感恩的心,美好的事物就会与我们共鸣,尽管生活中会遇到不幸与挫折,但是这些正是通往幸福的通道,当下每个时刻都是美好的。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他带给每个读者发自内心的感动;感谢地球上的每一滴水,一抹阳光,感谢造物主创造的这一切;感谢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力量,让我体验人生百味,感谢、感谢、感谢……

篇三:读水知道答案有感

----新之航

佛曰:“谁为水?水是谁?物通灵位人所不识,非人非水!”水是生命之源!水组成了空气,蕴藏了生命延续下去的一种秩序,形成了这个生机盎然的绿色地球!水孕育了生命,孕育了男人,也孕育了女人。水汇成了涓涓不息的清泉,汇成了波涛汹涌的江湖,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在诗人的眼中,水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柔美之感;有“竹喧归浣女,清泉石上流”的灵动之美;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豪情;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与淡然。水,屈原的爱国之心,老舍的悲愤之情。小美人鱼天真、纯洁的爱,在大海中燃烧,又在泡沫中升华。水,也使地球被人类称为蓝色水球,因为她是宇宙中唯一已知有水的星球!

我们即对水有如此深的了解,水又承载了我们如此多的情感,可你曾知道,水不但是生命的原动力,是生命之母,水也有自己的生命——水能看,水能听,水能感知你我的存在,水能告诉我们善恶美丑!当我看完,由日本医学博士江本胜先生进行及整理完成的,一本关于水结晶实验的科学类读物——《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后,我终于了解了,古人云“水为灵性之物。”的内涵。水,原来真的有感知性;水,原来是人心灵的镜子;水,原来时刻都在折射着我们多彩、美丽的人生!我们的微笑,在清澈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美丽、晶莹的涟漪!

作者江本胜博士,通过水结晶实验,向我们拍摄并展现了122张前所未见的水结晶照片。有的美如梦幻,漂亮的六边形散发着她天使一般的美;有的混如泥潭,杂乱的结晶告诉我们丑恶的破坏力;有的巧如水晶,小小的如散乱在地上的小黄花,美原来是从细微处展现出来的;有的重如黑洞,那神秘的黑色却给人感觉充满了攻击性;有的……形状的不同,告诉了我们个体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人生的不同,未来的不同,命运的不同……但唯有一点是相同的:水,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劝人为善!

世界上的那些战乱纷争、种族歧视、欺压弱小、环境污染等,不合理,违背自然规律,违背人的天性的行为及言语,水结晶一定会毫无规律,杂乱并颜色暗淡;而热爱、奉献、感恩、善良、和谐这些美好的概念在整个自然社会中一定会换取更多光华灿烂的美丽结晶,这些结晶就是被建筑学喻为梦之形状的,最牢固的,也是视觉最舒服的六边形形状的结晶体,而这些晶体进一步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天、地、人和统一的,更加美好的人类生存状态!

学过物理的我们都知道,万物是通过波动而存在的,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波动,并且各自拥有一定的波动频率,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波长。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水对波动有了更深刻的诠释!书中说:“所有的物体均通过波动处于非静止状态中,并以超高速的频率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对博大精深的佛学来说,我是茫然的,但上面一段书中的话,却向我们解释了释迦摩尼谜一般的,那句真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换言之,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未必就是一种真实,肉眼所不见者,却常常就是真实的存在!

万物那些固有的频率,在波动中向我们传输了爱、喜欢、亲近、排斥、厌恶等情感,这些奇怪的人体感应,水却向我们揭开了她们神秘的面纱。欣喜的人定会发出欢喜的波动频率,让别人感知他的快乐;悲伤的人也定会发出感伤的波动频率,让别人感同身受。亲人之间,定会发出相同亲密的波动频率,让大家相亲相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朋友之间,定会发出同样和谐的波动频率,让大家互相尊重;相爱的恋人之间,定会发出爱的波动频率,互相吸引;漠不关心的人之间,也定会发出相反的频率,不管距离再怎么近,也会互相排斥。所以,你若问我,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你相信夫妻“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永恒的感情吗?你相信永不变心的友情吗?我会坚定地告诉你:我相信!因为我相信万物之间那些固有的波动频率,会让人体体会到这玄之又玄的人体感应的美妙!

谈到波动频率,我一定要向大家介绍其中我另一个意外的收获。相信大家都听过周杰伦的八度空间的专辑吧,你可曾记得在CD的封面上,画有人体骨骼像?“八度空间”只是在卖弄怪异的字眼吗?“八度空间”与人体骨骼之间又有什么奇妙而又迷幻的关系?晶莹剔透的水结晶解释了我这些古怪的问题。

《21世纪》刊载了一位名叫沃伦·哈马曼的人所写的论文。论文中提到,如果将人体中有机的频率转换成声音,相当于42个八度。而这42个八度的确令人难以想象,但这也恰恰说明,人类拥有各种各样的频率波动;人体就是一个由不同频率所组成的“宇宙”,只要依靠人体本身,就能演奏出一首恢弘的大宇宙交响曲。这就是人体与音乐的“八度理论”.简单之中,却包含着万物,所有事物所具备的频率,均能包含在跨越一个八度的7个音符内。换言之,人类其实隐含着超乎想象的能力。我曾设想,从do到si,给水依次听这7个音,那水是否能结晶出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水结晶,以表现出从极低到极高的音域?

老子的《道德经》云:“水上利万物而不争。”意指水之灵活善变。如果我们将古语为已所用,善意地断章取义,水善则利万民,水善则利万物。《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信息——爱与感恩。爱,为之大爱,爱之父母,爱之子女,爱之朋友,爱之情人,爱之社会,爱之自然,爱之世间一切。爱,一种积极、主动的能量,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关怀,就是爱!

“爱”的水结晶极为漂亮,作者的解释是“水呈现出几乎接近完美的结晶,好像在讲述一个大自然本来就起源‘爱与感谢’的故事!”我感觉,“爱”把淡雅而神圣的气质,表现得琳琳尽致,但稍有模糊,没有那种如钻石一般绚烂的光芒。也许,在美好,完美的事物之中,也会有遗憾,这也许就是人生,缺憾是另一种难以想象的美!提到爱,就必然会想到感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没有容器装水,以双手恭捧”.感激,如同春季中的细雨;感激,如同夏季中的凉风;感激,如同秋季中的和煦;感激如同冬季中的阳光。与“爱”相比,“感谢”的水结晶更为清晰,形状更为整齐。也许我们的感谢往往是他人对自己的施予,感谢的是现在自己拥有的生命!

你有一颗“感恩”的心吗?怀有一份爱与感恩之心才是最重要的。感谢能让我们生命发出爱心,爱则能让我们知道去感恩,从而让我们慈悲之怀像水结晶一样扩展到全世界。一颗澄净的心灵,会让“爱”更美丽!只要心中充满爱与感恩,值得我们去爱与感谢的事物就会源源不断的降临,让我们的生活从此充满幸福与健康。放弃时、失意时、低落时,我们也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感受我们这美好的明天!微笑地面对我们也许是不完美的人生,人生这条漫漫长河中,一定会激起美丽的涟漪,白色浪花会把我们人生中的不幸冲刷得无影无踪!感恩的心,感受我们美好的人生!

水能看,水能听,水知道答案!平平淡淡的水,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世界,折射着一个光彩熠熠的和谐社会!

《水知道答案》,了解水,就等于了解宇宙,了解大自然,乃至了解生命的全部!古人以水为镜,水实际上也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我只希望天下的水与天下的心灵都能像《水知道答案》中“太阳”的水结晶一样完美、清澈、庄严与透明。在混沌的人生中,微笑着去寻找我们和谐的人生中的涟漪!

读《水知道答案》有感


读《水知道答案》有感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介绍一本日本作家江本胜着的《水知道答案》,看到这书名,我有种想一读为快的冲动。

《水知道答案》又一次揭示了精神与物质之间具有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唯物论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也不同于唯心论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我们看到,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联系是一性的。作者的波动论是他用自己的方法认识世界的方法,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精神是具有波动性的。既然精神具有波动性,说明精神是有物质载体存在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其实,早已有科学家发现了人在思维的时候能够发出象大脑一样的物质,一般人发出的这种大脑形态的物质时间不长就散掉了。不管时间长也好、短也好,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是真实的事实存在,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具有无穷的魅力,这是世界对于我们物质一面的展现,它对于我们精神一面的展现又在哪里呢?我们都知道了,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世界对于我们物质一面的展现,其实就是对我们展现了精神的一面。我们好象并没有接收到世界对于我们精神一面的展现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让我们想一想,人--看看自己吧,老是在想、嘴也在讲:多挣点钱,生活得更好;孩子要好好念书,长大了要有粗细;某某对我不好,这口气我咽不下;自己搞点什么名堂,出出名……很多人把追求达到什么目的作为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乐趣,没有追求就没有乐趣,甚至还把"执着"当作人的优秀品质,这样的人,确实很难接收到世界对他精神一面的展现,这是因为他自己追求的想法所形成的物质早已经把他自己包围住了,想法越不好,这个物质的范围越大越厚,那么这个人就走向毁灭!

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一切随遇而安、随其自然;是我的,我就拿着,不是我的,我也不稀罕,也不追求;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还能一笑了之。一般都会说这样精神境界已经很高了。那么按照"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道理来衡量,他在物质上会真的有损失吗?在我个人体验来看,没有真正的损失,反而一切都和和美美!

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真正符合自然规律的做人态度,明明白白的做人,这样的态度不是我看这本书学来的,我在这里不是在宣扬这本书有多么多么好,我是说这本书的内容反映了"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道理。

古人或老人有句话"积德"、"损德",这背后的内涵恐怕很少有人去琢磨了,也很难相信了。

读《环境我知道》有感


今天我看了《环境我知道》非常地好看,里面有四大部分,分别是春夏秋冬、运动的空气、种子和树木、我的花园。

春夏秋冬讲的是春天到了,大自然苏醒了,天气变暖了,百花争艳,动物们也出来了,小草发芽了。夏天到了,太阳越起越早。学校开始放假了,大树更绿了,很久没下雨了,小蜜蜂开始忙碌了,大树被茂密的枝叶和累累的果实压弯了腰。秋天到了,天气渐冷了,树叶黄了,燕子飞往南方。果实熟了,人们在采摘水果和蔬菜了。冬天到了,太阳总是那么晚才升起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动物们开始冬眠,下雪了。

运动的空气讲的是,空气对我们的作用,还有空气是怎样运动的,空气还会改变天气等等。

种子和树木讲的是种子是如何旅行的?种子是如何生长的?怎么做植物标本?酒是从哪里来的?谁在保护花园?一棵树是怎么长大的?木材可以用来做什么?苹果有哪些用途?谁在树上生活?

我的花园讲的是布置花园?你能看出大树的年龄吗?怎样培育小树?花儿在冬天也会开放吗?花朵有什么用?苹果可以用来做什么?是敌,是友?如何给鸟儿制作食槽?我们能预知有雨天吗?

我最喜欢的是花儿会说话,它可以告诉我很多花儿的语言,那样到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可以给妈妈送一些康乃馨或者是矢车菊了,让花代表我告诉妈妈我爱妈妈。

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开花季节,春夏秋冬都会有很多的花儿开放,只要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一年四季看到美丽的花儿了。花儿不但看了使人赏心悦目,花儿还会孕育种子。我们吃的蜂蜜也是蜜蜂从花儿中采来的,蜜蜂在采蜜时,还会帮花儿传播种子。

读了《环境我知道》让我知道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有意义的事。真让我长了很多见识,懂了很多的知识。

三(2)班王逢圣

读《她们知道我来过》有感


站在生命的末尾

——读《她们知道我来过》有感

教学部/宋莹莹

这本书拿到手之后很久,我都不敢去翻动它。灰色封面上那排"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的字样,总似乎在提醒着我它可能带来的沉重感。毕竟,生命的终结是很令人哀叹的,而自己好像还没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这些哀叹。不想,后来却是母亲先于我翻开它,并每日一读、很快便看完了整本书。在向母亲确定了书籍内容没有设想中那么让人难过之后,我终于有了打开它的勇气。

其实当初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去阅读,是有一些原因的:一是自己曾经了解过发达国家的养老情况,想做个比较;二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曾经近距离接触过一位快满百岁的科学家,他的生活状态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三是在自己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时候,故作姿态、自以为深刻地思索过"生与死"的问题,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死亡是瞬间发生的,那就没什么好可怕的"(对比现在连看本相关的书都要做心理建设,可见这结论多么幼稚)。这诸多种种的疑惑,我都期待着从书中得到解答。

一、关于即将到来的逝去

书中的那位"欢乐奶奶"尤其令我敬佩。她已经九十几岁高龄,癌症术后来到医院,被医生告知今后只能躺在床上。但奶奶却没放弃,通过自身努力从卧床不起到慢慢站立、再到能试着挪动脚步,最后竟然成功的走出了房门!要知道这一系列的动作如果交给一个健康成年人去完成,大概也不超过一分钟。然而在"欢乐奶奶"这里,是好几个月的反复练习、忍受疼痛、坚持不懈的结果。

"躺在床上和走出房门有那么大区别吗?反正过不了多久一样会离开这个世界,做这些事情、忍受那些疼痛有什么意义?"或许有些人会这么想。对此,"欢乐奶奶"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我希望自己早点去世,活得可以了,够长了。但我不会悲观,我会活一天就高兴一天。"

多么平静的心态!多么令人敬佩的观点!

在该书作者接触到的人里,如谈起死亡,有人是恐惧、有人是麻木、还有人是哭泣,唯独"欢乐奶奶"是平静地等待。这甚至让我想起罗琳笔下的那则死亡圣器的故事——三兄弟和死神会面了,死神愿意满足他们每人一个要求。老大和老二都做出了挑战死神权威的选择,他们妄图借此羞辱死神、跨越生死,最终只得到惴惴不安的生活。唯有老三选择在年老时像迎接自己的朋友一般,迎接死神,因而获得了平静、安详的晚年。在面临即将到来的逝去时,能够平静对待生命终结,毫无疑问是智慧、勇敢的!

二、关于最后拥有的东西

年轻的容貌、矫健的身姿、漂亮的衣服、宽敞的住宅、豪华的汽车,还有世俗看重的钱、权、利。这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或者正拼命追逐的事物在一个高危老人面前,已经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一文不值。到底在生命面前,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才是当我们站在自己生命的末尾,仍旧珍惜的?答案是:记忆和情感。

由于疾病或者年龄太大出现的记忆力衰退,许多老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能记住或者能交流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他们的人生仿佛已经浓缩成现在还能记得、表现的一两点。例如,"电视奶奶"就能用五分钟讲完自己的一生,"警惕奶奶"只有文革时期的记忆,这让她误以为现在还是文革时代因而处处保持着警惕。或许有人认为这挺悲哀的,过往的许多精彩被淡忘了。但我却觉得它是记忆刻画的痕迹,无论悲喜自有其美丽之处。书中老人各自的身体状况不同,记忆力的好坏也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进入了一个非常纯粹情感阶段。书中提到"他们会有更为本能的情感,喜欢你就是喜欢你,讨厌你就是讨厌你,这种情感已经不再允许理性的介入,是情感的‘纯粹表现’".这是不是很像幼儿时期的选择?没有那么多借口和条件,一切都只是因为出自于内心。再简单不过,但却十分珍贵的情感。

三、关于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这本书看到后来,我越发觉得故事中那些永远无法结识的老人可亲可爱,"这些高龄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让他们在人生中的最后一站过得安好,就是我们在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本书的作者总结了许多临终关怀的注意要点,解释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需求。我想这值得我们再次审视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而身为一个保险人,如何做好养老工作,让更多的老人站在生命的末尾,能得到更好的照料,平和地走完最后的旅程。我们相信,我们能做的一定是"没有止境,永无止境".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知道,不等于掌握》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少年读史记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