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高尔基《母亲》有感

读高尔基《母亲》有感

读高尔基《母亲》有感500字。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高尔基《母亲》有感5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母亲》读后感500字

作品简介:长篇小说《母亲》,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作品。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众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母亲》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母亲》读后感500字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寒假期间,妈妈又给我买了很多书,有励志故事、人物传记、历史名著等。今天我读了一本高尔基的《母亲》,看完后非常喜欢,并深有感触。

《母亲》这本书描写的是封建时代,人们被繁重的劳动压迫,被权力所利用。年轻人浑浑噩噩,在乌烟瘴气的酒吧,灌着烈酒唱着放肆的小曲,打架斗殴,这是多么颓废啊!刚失去父亲的巴维尔非常气愤,他要让真理和自由回到大家身边,他不想让人们这样堕落下去!巴维尔的革命爆发了,一个个革命朋友在他的号召下向巴维尔靠拢,巴维尔的母亲也被革命气息所感染,满满觉醒,站到了革命斗争的最前列,她和儿子一起并肩作战,并为了巴维尔革命成功,她可以举起那被斩断的党旗,母亲的伟大光辉使她不顾一切的唱着革命葬礼进行曲

书以《母亲》为题,正是赞美了母亲的伟大,在巴维尔入狱后,是她接着革命,用她坚定而又弱小的声音说:相信真理吧,劳动人民万岁!真本书没有直接歌颂母爱,但是通过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的支持,到最后自己也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已经上升到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对真理的爱,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爱!

这本书的结局是悲惨的,革命没有结果,母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结果一定是母亲的声音、人民的呐喊;一定是巴维尔与革命者的胸膛;是全世界追求真理与自由的革命者高唱革命葬礼进行曲。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了一个深刻的领悟:如果人生没有自由,那就失去了飞翔的权力,人生如果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就失去了飞翔的动力。

读高尔基《母亲》有感500字

这是生活在郊外的工人区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革命者。

真理是血海也不能扑灭的!复活了的心是不会冻死的!用血是冲洗不掉理性的!这种生活每天折磨你们的心,吸干你们的心灵。这些是她在人间的最后几句话,这些话蕴涵了多少的辛酸苦辣与愤怒啊!着气势是无法可阻挡的,连血海的澎湃汹涌都不能把它扑灭,可见着的的确确是真理,是不可磨灭的真理。

不幸的人们这是她的最后一句话,然而回答她的是悲动的哭声――不知是谁发出来。

谁发出来的?是有良心的人发出来的;是复活了的心发出来的;是着革命真理启发人们的心灵所产生的共同语言、效应;是对光明的渴求者所发出来的;是说到底是对爱的一种倾诉、发泄与宣扬。

作者运用简短的几句话就把作品的高潮与结局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作者高尔基是经过严密地考虑的,不过,我想这也是必然的,这完全符合高尔基的写作风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行动胜于九打宣言。这位母亲由她的行动--死,来证明她的真理革命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矢志不逾地坚信信念。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母亲》有感:革命作家高尔基


革命作家高尔基

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写过许多举世闻名的文章,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母亲这篇小说则是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

《母亲》描叙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反帝国主义分子行动和人民的觉醒。这篇小说曾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母亲》的主人公是巴威尔。巴威尔是反帝国的首领,他们经常散发传单和传阅进步的革命书籍,当巴威尔的母亲知道这件事时非常支持。在儿子的影响下,她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母亲》这本书我虽然看不透澈,但从对人物的刻画、人物语气和神态的描写以及周边环境的体会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状况,理解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心情。他们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冒着很大的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暴露,一不警惕就可能掉进陷阱,他们每天都在生死之间游动。我非常佩服他们,为了众人的幸福他们不惜牺牲自己。

这本书十分感人,我很喜欢。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把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

郑州市金水区金沙小学五二班:赵霄钰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500字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还是在高一的寒假,如今也过去四五年了,当时只是为了应付作业,粗略的看了个大概,现在重温,倒是有了新的感触。

《母亲》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哥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这部小说深刻的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

小说描写了老钳工伊尔·弗拉索夫的一生以及他的儿子的变化,通过这一家的遭遇表现了工人阶级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书中虽未提及“爱”字,但无处不在洋溢着母亲对儿子巴威尔的博爱。母亲的形象在这部小说里非常重要,母亲的觉醒过程,充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党的教育下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历史趋势。书中的母亲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但是她为了孩子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理解、支持、投身到孩子的光明事业中。只为了黎明的曙光早日降临。

《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家都是一个母亲的孩子——这母亲就是世界各国工人友爱团结这一不可战胜的思想。”我认为这是本书的点睛之笔,表达了那个年代的思想和真理。革命者有着执着的信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放在眼里,。而现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革命的精神仍然存续,在新的时代里努力奋斗,便是我们革命精神的延续和体现。

真理效应——读高尔基《母亲》


这是生活在郊外的工人区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伟大的革命者。

真理是血海也不能扑灭的!复活了的心是不会冻死的!用血是冲洗不掉理性的!这种生活每天折磨你们的心,吸干你们的心灵。这些是她在人间的最后几句话,这些话蕴涵了多少的辛酸苦辣与愤怒啊!着气势是无法可阻挡的,连血海的澎湃汹涌都不能把它扑灭,可见着的的确确是真理,是不可磨灭的真理。

不幸的人们这是她的最后一句话,然而回答她的是悲动的哭声――不知是谁发出来。

谁发出来的?是有良心的人发出来的;是复活了的心发出来的;是着革命真理启发人们的心灵所产生的共同语言、效应;是对光明的渴求者所发出来的;是说到底是对爱的一种倾诉、发泄与宣扬。

作者运用简短的几句话就把作品的高潮与结局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作者高尔基是经过严密地考虑的,不过,我想这也是必然的,这完全符合高尔基的写作风格。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行动胜于九打宣言。这位母亲由她的行动--死,来证明她的真理革命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矢志不逾地坚信信念。

最美丽的画像——读高尔基《母亲》有感


轻轻的合上高尔基的《母亲》这本巨著,用手反复的摩挲着崭新的封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被伟大而勇敢的母爱所感动?是被遗忘了很久的母爱所唤醒?我不禁问自己。于是,打开尘封已久的日记,我在泛黄的扉页上写下了上面的话,恍惚中母亲的身影渐渐向我走来……

我的母亲虽然没有高尔基笔下《母亲》的惊人壮举,也没有《母亲》的丰功伟绩,但是她却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我家住在农村,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但是她却含辛茹苦的用双手支撑起我们这个五口之家。天刚麻麻亮,母亲就起身煮饭、喂猪然后洗漱,之后等一家人吃过早饭再自己吃,最后直到碗筷洗干净,摆放到位,才算结束。只见,烟熏火燎中,听到母亲不断地咳嗽声,躬着身子,时而要向锅灶中喂柴禾,时而要手脚麻利的端盆倒水,准备猪食。她往来穿梭于厨房和猪圈之间,忙的大汗淋漓。只听到锅灶中的火苗嗤嗤的响着,猪圈中传出猪吃食的声音……

中午时分,母亲早早的准备好了午饭,来到院子里,打扫鸡鸭吃食时散落在院中的粺谷粒、玉米粒和吃剩的菜叶。只见,炽热的太阳烘烤着她的身子,在扬尘笼罩之下,她活像个飞舞着的精灵,动作娴熟而敏捷,脸上渗出的汗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不一会,她放下手中的扫把,踮起脚尖向村口翘望,眼睛里满含着期盼,直到姊妹们陆续回到家中,她才安然微笑,满脸的疲惫一扫而光。

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禁为之颤动。是啊,高尔基笔下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深深地爱着她的亲人、丈夫、儿子,她和我的母亲一样体现了一位母亲最朴素而又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所有母爱的共性;当她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之后,她便成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勤劳、智慧、勇敢和坚强的形象,是在血与火的磨练中锻造而成的,而我的母亲却是处于和平时期的一位勤劳、智慧而又伟大的母亲。

合上这本巨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两个美丽的身影,她们永远是我心中最美丽的画像。


读高尔基《童年》有感500字


篇1:

在以前,每当我遇到一些小挫折时,我一定会大喊叫苦,但现在,我就感觉我的挫折只是小小的考验,这种感觉是在我读了《童年》后才有的。

《童年》反映高尔基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岁月。他在那里看到舅父们为了家产争吵斗殴,那些令人作呕的丑事。

这不仅让我想起《三毛流浪记》中的主人翁三毛,他的遭遇比高尔基的童年更加悲惨。三毛从小就在上海流浪,饱受饥饿,惨遭富人的欺凌,同时体现当时上海嫌贫爱富、见钱眼开的社会,也体现出三毛善良、诚实、有同情心的高尚品质,让我们每个都为三毛的遭遇而感到同情。

他们不幸的遭遇让我联想到我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从小就过着无有无虑的生活,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高尔基虽然可以说也不用为吃饭而烦恼,但舅父们的斗争让他们吃饭都吃不香,还为随时挨打而担忧。

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夏天可以开空调,冬天可以盖着厚厚的棉被。我们可以睡在柔软舒适的床上,而高尔基只能睡在阁楼,睡在硬硬的床上。

我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安心学习,进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而高尔基只能在空余的时间学习,如果不符合外祖父的要求,还要挨打挨骂。

我们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真是幸福得多。因此,我应该珍惜我们眼前的幸福。

篇2: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对自己童年时代的命运描写,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背景以及人们生活状况。

阿廖沙从小就父亲早逝,他只能和外祖母一起生活,也认识了凶恶自私的外祖父,他在外祖父家生活并不开心。阿廖沙每天都看着一些令人作呕的事情,他的两个舅舅经常为了家产而发生争斗,善良的外祖母却置身世外,每天都给阿廖沙讲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这也为他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后来母亲的病逝,自己也渐渐长大,他开始走上真正的人生生涯。

阿廖沙的人生是十分悲惨的,他从小就失去双亲,只能寄居在亲人家中,受尽了白眼。而他却勇敢地活着,并且帮助外祖母解决生活上的贫困,小小年纪就和同伴一起捡垃圾挣钱,有时我在想,同样的年龄,我们现在却是在父母怀里撒娇,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小孩却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仍能笑对人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家庭,我也更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做一个象阿廖沙一样乐观向上的人,不放弃,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栋梁之才。

《童年》反映的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更突出了对人民们的不公与侮辱,阿廖沙的糟糕童年让我们深思,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时光,并希望能帮助一些贫困的孩子,让人人都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篇3: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是19世纪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环境是让人心酸的,他三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了,便跟着妈妈来到外婆家。外公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两个舅舅也同样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是这样。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公经常痛打外婆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黑暗的的环境下,谁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

这本书主要写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民众的生活,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 童年》这本书用有趣的语言,把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的阿廖沙;善良、乐观、充满无私的爱的外婆;暴躁、贪婪、自私、残暴的外公;贪婪恶毒的舅舅们和聪明乐观的小茨冈描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童年》这本书用凄凉的语言把阿廖沙年幼丧父、寄人篱下、经常被外公打、缺少母爱的悲惨命运表现的活灵活现,还把关爱阿廖沙的外婆写的善良慈祥、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心甘情愿地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压力却毫无怨言表现的细致入微。始终相信黑暗终将过去,光明总是会到来的!还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500字读书感悟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还是在高一的寒假,如今也过去四五年了,当时只是为了应付作业,粗略的看了个大概,现在重温,倒是有了新的感触。

《母亲》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哥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这部小说深刻的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

小说描写了老钳工伊尔·弗拉索夫的一生以及他的儿子的变化,通过这一家的遭遇表现了工人阶级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书中虽未提及“爱”字,但无处不在洋溢着母亲对儿子巴威尔的博爱。母亲的形象在这部小说里非常重要,母亲的觉醒过程,充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党的教育下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历史趋势。书中的母亲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但是她为了孩子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理解、支持、投身到孩子的光明事业中。只为了黎明的曙光早日降临。

《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家都是一个母亲的孩子——这母亲就是世界各国工人友爱团结这一不可战胜的思想。”我认为这是本书的点睛之笔,表达了那个年代的思想和真理。革命者有着执着的信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放在眼里,。而现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革命的精神仍然存续,在新的时代里努力奋斗,便是我们革命精神的延续和体现。

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500字


【第1篇】

童年,是美好的梦;童年,是理想的港湾;童年是记忆里的甜蜜……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那么美好,那么幸福。但在过去的年代里,许多人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童年充满着痛苦和悲伤……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为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悲惨的遭遇而痛心,又为他的坚强而感动。

故事主人公叫阿廖沙,他三岁时一场大病后失去了父亲。于是跟随着悲痛欲绝的母亲投奔外祖父。暴戾、专横外祖父经营着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在外祖父家生活,并不如意。阿廖沙经常受到外祖父的毒打。两个自私、贪得无厌,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也歧视他。他还要承受表哥们的欺负和责骂,同学们的异样眼光……在这样恶劣、恐怖的生活环境中,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艰难地生存着。

之后,阿廖沙离开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坚强地熬过来了。有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阿廖沙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却把苦难当作一种人生的磨砺,锤炼了自己。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痛苦的,和他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彩色,幸福的。我们每天都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烦恼,生活无忧无虑。有的还是“小皇帝”、“小公主”,只要生活中稍有点不顺心、不开心,就会让父母等长辈忙活一阵子。只想着依赖父母,让父母为自己遮风挡雨,却忘了要学会自己长大。是《童年》呼醒了我,教会了我。我应该像阿廖沙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使自己茁壮成长。回首往事,我要摈弃任性自私,珍惜现在,我要自强不息,展望未来,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第2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从赏析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后,心中五味杂陈,油然而深出一股敬仰之情。

当我翻动书籍时,当我一次次‘目睹’外祖父对阿廖沙的残暴,专横。我便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旷世对比,我和阿廖沙比童年。想想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再看看那整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仇恨的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幸而,阿廖沙拥有一个爱他的外祖母,乐观纯朴的小伙伴-小茨冈。让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过早就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天壤之别,芸芸众生,其是这般。

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当我回想起外祖父的残暴的时候,当我又转念想起慈祥善良的外祖母时,我想起那鸟嘴鼻子,金红色胡子,黑色长衣,一对碧绿双眼的外祖父挥舞着长树条子从空中甩下,抽打着阿廖沙,那狰狞的双眼,鹰爪似的指甲,无一不透露他的凶残。少时的阿廖沙只能蜷缩一团,无助地呻吟。外祖母在旁也无济可施,那一声声斥力地哭叫响遍云霄……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一位伟人也便冉冉上升。也许,也正是家庭的混乱,迫使他过早地走向社会,走向独立。

如海明威所说:“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为例,它是一团纠缠在一起的麻线”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不用叹息,惊羡他人。因为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第3篇】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第4篇】

童年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童年里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时美妙的,童年是充满阳光的,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却很悲惨。

阿廖沙3岁丧父,失去了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他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他,使他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但外祖父也有慈爱的一面,比如书上说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体轻贴我,他开始讲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话语沉重,滔滔不绝。他讲着讲着,在我眼里形象高大起来,这个干瘦的老头忽然变成了童话里的大力士,他独自一人拖着一条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讲到天黑,待他亲切的和我话完别之后,我才知道外公并不凶狠,也并不可怕。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们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美好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第5篇】

《童年》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主要写了高尔基的童年生活。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凄苦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父亲去世了,这给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为了生活,阿廖沙随母亲和外祖母坐船来到外祖父家里。但在这儿,他们并没有过上好日子:舅舅们为争财产反目成仇,争吵斗殴,愚弄弱者,;家里强壮的男性欺侮殴打女人、毒打儿童……在阿廖沙的眼里,成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丑陋与无情。但在这个家里,外祖母总是护着他,疼爱他,还经常给他讲故事,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廖沙暗淡的童年岁月里带给了他一生的爱与感激。

《童年》中所描述的外祖父一家的生活状态,正是作者童年时俄罗斯社会城市贫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作者用貌似粗砾的语言对阿廖沙童年岁月的描述,细腻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那些挣扎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就是在那个屈辱不平也同时又蕴含深深温情的底层家庭里,阿廖沙完成了自己的童年,走向了人生的第一步。

小说中的阿廖沙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他经常为此而受到侮辱欺凌,可他依然坚持读书,如饥似渴地从书中吸取知识养料。他还与贫穷的劳动人民接触,深入社会,最终成为了一位文学大师。我觉得是高尔基小时候对自己舅舅的痛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才促使他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和高尔基比一比童年,我们比高尔基幸福,我们的童年是美好快乐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而去。

读后感《读高尔基《母亲》有感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高尔基《母亲》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