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庸读后感2000字

中庸读后感2000字

关于中庸读后感20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关于中庸读后感20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再读《中庸》,了解到此书重点发挥孔子的 过犹不及 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小人而无忌惮的反中庸的现象,消解阶级矛盾。《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要求贵族君子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中实行智、仁、勇三德。以此为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的基本。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的核心观念是 诚。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此书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中庸》的核心观念诚对于我们现实社会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诚心诚意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没有了诚心,没有了诚意,那么任何事情将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我们做人更是要有诚心,有诚心诚意,人们才会相信你,并乐意与你交往。人们不会愿意与一个虚情假意,毫无诚信的人交往。只有诚心付出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这只是我的初浅理解,有些话好像就在嘴边,但就是不能说得到位,还是修行不够。我将继续努力研读,体会。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中庸读后感2000字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再读《中庸》,了解到此书重点发挥孔子的 过犹不及 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小人而无忌惮的反中庸的现象,消解阶级矛盾。《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要求贵族君子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中实行智、仁、勇三德。以此为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的基本。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的核心观念是 诚。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此书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中庸》的核心观念诚对于我们现实社会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诚心诚意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没有了诚心,没有了诚意,那么任何事情将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我们做人更是要有诚心,有诚心诚意,人们才会相信你,并乐意与你交往。人们不会愿意与一个虚情假意,毫无诚信的人交往。只有诚心付出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这只是我的初浅理解,有些话好像就在嘴边,但就是不能说得到位,还是修行不够。我将继续努力研读,体会。

《中庸》读后感2000字


读书时,老师留了一个作业,是写《中庸》读后感,3000字左右。我记得我铺开稿纸,写的第一句话大致是:中庸是人类要达到的境界,当然这很有难度。其实,我是不用交作业的,因为我没有选这门课,而是偶然发现这个课堂正在讲《中国法理念》,这是一堂非常与众不同的课,于是每节课都去旁听的。我经常去旁听各种课程,后来发现旁听来的收获不亚于正课的。

后来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我会和吐槽学校没有大师上课没有收获的学生分享我的体会:阳光普照大地,大树和小草均获得自己的份额,其实校园里处处都是资源,不要局限于课堂,当你优秀了,自然会遇见你想要遇见的老师。

曾经在万米的高空中,听一位颇有声名的学者讲他的步履所及的地方,颇令人神往,就是从这位学者那里我才得知了无人区,并且做了前往探险的计划。不过,学者最后的总结是:人哪!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儿,也不要把自己不当回回事儿。多年以后,在魔都听到一位口音中略带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那种语音的教授在讲中庸的时候,我忽然回忆起这句话,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中庸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人生中有些体验很奇怪,其实只是那么短暂的一刹那,却会被反复想起,而且每一次想起都会有新的收获。

我辞掉被别人看来是很不错的工作而去北京学习法学时,很多人都反对。不过,我还是一意孤行选择了读书,因为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打算。当然,或许潜意识里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崭新的学习起点。其实学习法律这门对我来说很困难的学科,确实很辛苦,也很打击自信,从以前会因为成绩没有达到优秀而郁闷变成了会因考试可能出现不及格而惶恐了。当然,人生没有的路,走下的每一步都算数。所以虽然后来我又转专业去读了心理学,在八年的心理专业的学习中,我逐渐对法学有了更多的体会和理解。

刚学习法学时,很不适应。深秋的午后,我从图书馆出来,天阴阴冷冷,突然下雨了,我不想躲雨,因为无处可躲。漫步在都市的丛林中,高楼、草坪、雕塑在雨中显得更加动人。顿时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叶浮萍,漂在这座城市里,没有所谓的根,所谓的未来显得很不确定,我忽然一阵是的只是一阵,莫名的所谓的忧伤。长久以来,我一直沉浸在求知的迷惘和快乐,寻找传统文化的源头,探求人类永恒的归宿,已经忘了询问自己是什么,当然我也只是自哀自怜了一会儿罢了,因为还要忙着做功课,以免考试通过不了。

若干年后,我在一个高校工作,做运行管理的人是不课能有长达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的,也就是说是现在流行的那个996,甚至是007的状态。我在学校的规定和学生的要求之间,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资源与资源之间要找到平衡点,于是经常忙到深夜,忙到忘了自己。后来我终于觉得累了,有一次散步中,我对同事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几年下来我知道我还忽略了一个平衡,那就是我也要在外界与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我过于劳累,我不健康了,这就是对我自己和我的家人不公平。于是我对中庸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理解。也就是说,不符合中庸境界的,也就是不公平的,不公平的就是违反自然之道的,违反自然之道的,必然不会长久。

多年以后,我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宾馆里,再次看到在清华园里的那天午后遇雨的日记:雨很快停了,我的思索仍在继续,雨中的忧伤是短暂的,雨中的思索是偶然的,学习的过程是长久的,学习的快乐是必然的。我已经知道自己是什么,我应该询问自己的未来,从前一直生活在父母和师长温馨温暖的羽翼中,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多变和生存的艰辛。当不得不为生存而考虑时,我依然能为理想而活着,我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骄傲。

能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来看公平与正义,我觉得到这个时候我才稍微明白了民法的意义,公平与正义。

我的老师江山在《互助与自足》中提到:老子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综合,孔子完成了人与社会的综合,朱子完成了理气的综合,阳明先生完成了心与体的综合,十力先生完成了体用心识的综合,柏拉图完成了理念与伦理的综合,康德、黑格尔完成了实在与存在的综合,怀特海完成了过程与实在的综合,等等。这个在思想领域的业绩,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思想家们在致力于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理与气,心与体之间的中庸状态。

目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在此依然引用学者江山在著作《互助与自足》中的观点:我们似乎也可以同态地发现另外四条(两组)独立的发展、综合之路:西方的综合与东方的综合,人的综合与自然的综合。这差不多就是我们思想界今天的现状。剩下来的问题是,谁以及怎样去完成科学与哲学或东方与西方、人与自然的综合,或者换一种说法,谁以及怎样去实现现在应该着手进行的科学与哲学、东方与西方、人与自然的超越。

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要达到和谐的境界,也就是中庸的状态,才是完美的状态,才能将生存与生活统一。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确实很有难度。可是,这个境界值得我们每个人做出毕生的努力。

中庸 读后感2000字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小编不知道你们是否读过《中庸》。没读过也没关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庸读后感2000字,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中庸读后感2000字【1】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再读《中庸》,了解到此书重点发挥孔子的 过犹不及 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小人而无忌惮的反中庸的现象,消解阶级矛盾。

《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要求贵族君子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中实行智、仁、勇三德。

以此为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的基本。

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中庸》的核心观念是 诚。

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此书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中庸》的核心观念诚对于我们现实社会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诚心诚意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没有了诚心,没有了诚意,那么任何事情将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

我们做人更是要有诚心,有诚心诚意,人们才会相信你,并乐意与你交往。

人们不会愿意与一个虚情假意,毫无诚信的人交往。

只有诚心付出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

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这只是我的初浅理解,有些话好像就在嘴边,但就是不能说得到位,还是修行不够。

我将继续努力研读,体会。

《中庸》2400字读后感【2】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中庸的读后感2000字


范文一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着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着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范文二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关于中庸心得


到底要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将这些经历都记录下来,变成心得体会。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让自己思考和感受更加清晰的方法,根据您的要求,我们为您整理了《中庸心得》,感谢您的阅读!

中庸心得【篇1】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中庸心得【篇2】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中庸心得【篇3】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

《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一天,我回到教室,看见一个同学从我的桌边走过,我的铅笔盒被他一个不小心摔倒了地上,只听见“叮当”一声,破了。我见了,正想冲过去发作,但想到了最近正在读的中庸,我的心头,似乎有甘露浇灭了怒火。我毅然走过去,把铅笔盒捡起来。给了一个灿烂的微笑……从那以后,我和他成了一对最好的朋友。

《中庸》,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护照;《中庸》,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庸》,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做人,一定要做一个“中庸”的之人!

中庸心得【篇4】

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以下为我今天的读书心得体会。

我读的是书。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我对他人生的一种感悟,这本书中提到的每句话都是我对他人生的一种感悟,这本书是我第二次读的,这次我读的是他人的文章,这本书让我对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更坚定自己的方向。

我读的书是《给心灵洗脚的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学习的乐趣。我的学生,我的老师,我的朋友,都给了他们许多的帮助。在读书的路上,我们要做到:

1,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多读书。

2,认真读书,不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读书不能贪多,要读好书。

4,读书要做到:

5、心态放轻松,思路开阔。

6、做事要沉着,冷静,细心。

7、做学问,做人要厚实。

8、读书要做实,要做好。

9、书中的知识就是源源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

读书就像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读书是人生中最大的休闲,读书是一种文化,读书是一种思想。读书不能象学生一样。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告诫自己、激励自己、启示自己。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享受。读书能使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最大的享受。

读书不能像学历一样,学得越多越好。读书应该像学业一样,读得越多,知识才可能越渊博。只有自己读得有味,读了才能更深,读了才会有真感。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享受.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到人生,感悟其中的美好,读书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更加开阔,读书可以增加人生的底蕴,使生活更加充实。读书是生活的一种境界.读书不能像学生一样只读书。读书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读书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源。

书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们的天职。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们最高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的最高境界,读书是人生最高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应该像学习一样,把握时机,抓住重点,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科和社会学科学科的综合学习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并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境界.读书应与我们生活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学习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境界.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要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读书应该像我们生活的实际一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读书可以使人获取知识,获得情感,同时又不知不觉的丰富了自己的精力.读书是人们的天堂.读

中庸心得【篇5】

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感受颇多。

在这一个多月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很多东西,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专业上的,也有在这些方面的。

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在学校好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源,不要总是浪费上课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的效率,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率。当然我们不是在学校,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资源。

在学校我们也应该要利用这些资源,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帮助,不能浪费上课的时间,这样的话我们的学习就没有效率。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都是理论的知识,而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在实际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用到用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就不一定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能够用到很多知识,这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

我们要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不管学什么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个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时间,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也一定会学到很多的东西。我也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因为这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好的开始。

中庸心得【篇6】

余潜心研究《易经》和《道德经》之后,再读《中庸》,忽然感到有种居高临下之感,感叹老祖宗的伟大,深深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所折服。

中庸决不是平庸,这也是缺乏国学教育的世人对中庸的误解。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历代大儒对中庸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人感到还是从孔子的言语来解读,较为中肯,也符合中庸之道。

中,就是整体全局观念,避免走极端;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无过无不及,可谓之中。内外平衡、进退自如、刚柔并济、张弛有道,可谓之中。中,就是追求合理化,追求恰到何处。

庸,乃是持之以恒之意。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就是一辈子做好事。苏轼苏轼《晁错论》中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笔者曾立志并养成好的习惯,但并没有坚持下去。这也是余之所以是平常人的缘故吧。

余作为一个平常人,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恰恰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只是修心的火候欠缺,没有达到“中和”的境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做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这也是易经思想的集中体现。

读中庸,体会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出了人际关系之中的微妙之处,读出了历史兴衰变迁之道,读出了宇宙万事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庸之道,无处无时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余在慎独反思之时,常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发扬光大而扼腕叹息。封建统治者标榜宣传的孔孟之道,乃是孔孟之道的修正主义,而非原汁原味的。真正的孔孟之道是与易经一脉相承的,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是与道、释相辅相成,教人安身立命的君子之道。

中庸者,余矢志所追求也。

中庸心得【篇7】

暑假里,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两本书。《大学》、《中庸》二书原是《礼记》中的两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宝贵财富。它们如两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告诉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虑而后能得”中我懂得了应该不断地自我革新,使人处于最美好的境界。知道应该处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坚定的目标;有了坚定的目标,然后才能心绪安定;心绪安定然后才能神志专一;神志专一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后才能获得最佳结果。从“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我懂得了当国君的,要处在仁的境界;为人臣的,要处在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处在孝的境地;做父母的,要处在慈的境地;与国人交往,要处在信的范围。所谓君仁,是说党领导的要把目标放在仁爱上,为民做主,为百姓谋利益;所谓臣敬,是说当部下的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所谓子孝,是说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孝敬,不仅仅是承担我们今天法律上讲的瞻养义务,而是子女的所作所为以及发展能让父母心安;所谓父慈,不是父亲包括母亲对子女像母鸡护小鸡那样的溺爱,而是要让子女受教育,为他们考虑久远;所谓交信,就是人与人交往以诚相待,不因关系的亲疏而增减。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中我懂得了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憎恶难闻的气味,就好比喜爱美色那样自然真实,能明辨美恶,这就叫自我感到愉快。从“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中我懂得了人对于自己所亲近或喜欢的人会过于喜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会过于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过于尊敬,对自己所哀怜同情的人会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过于轻视。所以喜欢一个人同时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同时能了解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

从大学中,我明白了“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庸》中,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做过了头或者没有达到,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样正好,同时也要遵循事物的规律。《大学》、《中庸》,不愧是中国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啊!

关于中庸心得感悟


 发表感言需要善于表达和分析自己的情感,我们在面临一些重要的活动现场。是时候写篇感言了,把自己目前的状态铭刻下来,感言让每一次回首都更加美妙,感言的书写应该要怎么做?以下“中庸心得感悟”相关主题内容,为读后感大全编辑收集并整理,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中庸心得感悟 篇1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国儒家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原属《礼记》的一篇,宋代把它和《礼记》中的《大学》独立出来,同《论语》、《孟子》配合称《四书》。《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两兄弟俩在争一个苹果。母亲犯难了,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儿子,给谁?不给谁?——一人一半吧!

这是大众所普遍接受和赞成的最妥帖最自然的解决办法。可大多数只知道这样做公平,使两人不至于打起来。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吃完自己的半个苹果就拍拍屁股走人,很少有人想到,有人愿意去从两个半拉的苹果核中悟道——中庸之道。

“中庸”的“庸”说的是“适中”的道理虽然平凡无奇,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的确,“中立而不倚”,“过犹不及”这样的生活态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学鸿儒所追求和坚守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蕴藏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崇尚的均衡美与对称美。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很少能够有人实现它。如果能得到,一定要牢牢的抓住,做到孔子说的: “吾道一贯之”的境界。

《中庸》卷尾引用《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的,而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那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如此说来,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地存在着,其实不然。人们常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这里的“隐”是一种纯粹的品格与心境的修为,一种最完美的、最优雅的自我控制力。当然,这非常地难,甚至可说无法抵达,即使是《中庸》作者子思也望尘莫及。让我们看一看《中庸》的创作背景:子思以说道传教为宗旨,周游列国。曾为鲁缪公之师。后困于宋,不得志,遂愤而作《中庸》。因此可以看出《中庸》本身就是一部在不中和的状态下创作的作品,故而说明“中庸之道”更多时候是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人类难以突破的极限。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天”或者世界、人类是有法则、有定律的,所以只要严谨、率真地做自己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违背规律行事,否则就是背叛和谐、自取灾难。恰巧,这正是巅峰对峙了数千年的孔孟、庄老两大国学屋脊最奇妙、最中和的一次共识。

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摆在我们面前,他们有的活泼,有的调皮,有的诚实、率真,有的不爱写作业,有的上课调皮捣蛋,他们的性格特点多种多样,所以有时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当我们面对这些错误时,有时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教育方法,采取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我们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我们有句座右铭:一切为了孩子!现在听起来忽然感觉有些激烈,缺乏中和。斗胆胡言一句,可不可从心开始,说成:一切为了孩子的感受!

中庸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对于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积极重要的价值。借鉴中庸思想的精华,能够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值得我们深研。

中庸心得感悟 篇2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中庸心得感悟 篇3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徐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惟境界和思惟方式。。中,中庸之道,庸,寻常。既不外分也无不足。

《中庸》夸大不偏不倚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不偏不倚,还必需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道是由天赋予的。任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以为人道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不偏不倚既是任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枢纽是未字,表明了古人涵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惟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天然合乎规矩道德。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收留易捉住。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由于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兴奋,平清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夸大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鉴戒意义。

所以。我们在糊口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惟。并将这种思惟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中庸心得感悟 篇4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心得感悟 篇5

很多人说进入了大学就开始步入了社会,既然步入了社会,就应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中发展。虽然我不太赞同进入大学就步入社会这个观点,但大学作为一个亚社会,我们大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就应该或多或少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而我们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着学习的目的,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并写下这篇心得。

在初读这本书之前,我曲解了中庸思想,将它与折中主义、圆滑划等号,无疑把它视为贬意词。但是,随着慢慢的阅读,我对中庸思想渐渐深入。中庸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古传承下来,是有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的。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我们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等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对于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中庸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的人被日益汹涌的物欲所困,追名逐利,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以破坏为手段,结果可想而知,误解、抛弃和毁坏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把本不该误解、抛弃和毁坏的思想和智慧否定了,其中就包括中庸思想的许多合理成分,如做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中庸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法,对今天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仍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并非有些人所说的这已经跟不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了,已经老套了。

中庸心得感悟 篇6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该书讲述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求人们按照这些道德规范和原则,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颇,无过无不及。“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做事原则对于指导我们的言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发展已呈日新月异之势。教材在不断更新,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增加一些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断更新,科技创新的新世纪要求培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以前的“满堂灌”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会的事情他们能驾轻就熟。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准备”的重要性,无论言行只要事前准备充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受国家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唯有“准备”才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下一代。

教师的“准备”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准备,二是行动的准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成绩的好坏通过一两次考试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质量的优劣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融入社会后他(她)能否创新就是检验的标准。教师教出一个分数较高的学生比较容易,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相对困难。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行动的准备才有目标和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外部的教育动向,重视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体现;更新知识储备更是教师工作的重心。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知识不仅要宽泛,而且要有深度。农村学校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面太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谈到深度,我们的教师又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如果学生询问下一个学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我们往往会以“我讲了你也听不懂”加以搪塞,这样的回答对学生的伤害有多深我们思考过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制定终身学习计划,像久旱逢甘雨一样坚持学习;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研究学生成长的环境,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对一班学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并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给了我启迪,同时也给了我力量。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进行知识储备将成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中庸心得感悟 篇7

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

——题记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

《中庸》读后感_中庸的读后感800字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读后感《中庸》


读后感《中庸》

文/李建成

《中庸》这本经典,也是源出《礼记》,相传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注》而显著于世,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集注》开篇便是程子对于篇名的解释,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颇为少见。是以朱子详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与英文general可以互释,可释为一般,也可释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与篇中执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为先贤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当可解为不偏不倚、执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与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类。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从而使社会可以达到太平和谐的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在中国千余年来成为一种处事哲学,但是到了当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恐怕跟用字习惯是有相当关系的。当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义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带贬义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把中庸也归结到不作为上来,这就跟原意相去甚远了。

中庸讲的不偏不倚、诚其意,可以从下面这句来理解。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此处告诉我们,要守好本分,说合适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话,做合适德行和身份的事,进而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适合行事的。所以诗中有言明哲保身,这个词本来也不是贬义的。身处逆境想要进取的时候更要考虑如何智取,以四两来搏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获,不能一味蛮干。

而如果把中庸理解为不作为,这也跟儒家的本意是相悖了。篇中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是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非像俚语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是有进取的。接着又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很明显地讲到为和修,这两个字都是主动性的词语,是积极的、向上的。再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来讲,我们熟知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便是告诉我们当学习有了余力的时候可以出仕,当官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致学。《大学》中也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志士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面这些儒家思想是前人为了着重讲述而划分的几个方面或者说几个阶段,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看完整,不能只靠只言片语根据当代对字的理解而去曲解古人的本意。窥一斑而知全豹不是任何时候都行得通的。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一:《中庸》读后感

(796字)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一性一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一性一并依据德一性一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一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一性一;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中庸读后感二:中庸读后感

(496字)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一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一性一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一性一。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三:《中庸》读后感

(838字)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读后感。《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一性一,率一性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一性一到修道之教的过程。书中说“一性一”“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一性一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一性一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中庸读后感四:中庸读后感

(729字)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一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一性一也;知其一性一,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一性一。能尽其一性一则能尽人之一性一;能尽人之一性一,则能尽物之一性一;能尽物之一性一,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一性一,率一性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一性一与人一性一合一,理一性一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庸读后感五:《中庸》读后感

(522字)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子思所作。他把儒家道德观念中的“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南宋朱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对古代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什么是《中庸》?平常折中之意,亦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儒家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强调忠恕之道,认为这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乎“中庸之道”。在好,坏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做越位非分之事。身居上一位不骄傲,身居下位不背叛。端正自己,勿责别人,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中庸》之道了。要实行《中庸》之道,必须尊重天赋的本一性一和通过后天的学习。《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一精一神。

不过《中庸》的一些言论,积淀了古代统治者处理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的政治经验,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有较为深入的论述,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极大的启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喜欢《关于中庸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庸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