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呼兰河传300字读后感

呼兰河传300字读后感

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篇一

今天,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非常兴奋地写下了这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这才明白什么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呢!萧红写的全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灵活现的。不管是高兴还是悲伤都好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产生共鸣似的,好像她说的都是我们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她是凭她个人的天赋与对生活的观察在创作,使我们感到特别真实。

她的言语时而朴素平淡,时而风趣幽默,她的书使我们对读书有了更大的兴趣,写出了她对呼兰河城的观察遇到她对一些人或事独特的见解与看法。

她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写出了一个孩子对自己家乡的回忆,对童年生活、人的记忆,不是编出来的故事,我手写我心表现得非常突出,我们也应该这样。

快来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篇二

这个星期,我们整个班都在读《呼兰河传》。这本书颇好看,这是作者萧红记录她美好的童年。

萧红住在呼兰河城,她和祖父一起生活,每天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玩耍,锄草,学诗,就连花园里的植物也是自由的,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它们。萧红就这样快乐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她祖父去世了,家里一天比一天荒凉,没有了欢笑声,没有了朗读声,花园里的植物也干枯了,失去了生命力。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人是冯歪嘴子, 他是靠卖年糕为生,生活很艰难。他娶了一个妻子,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从那以后,每次冯歪嘴子去吃饭,人们多会讽刺他说:少吃些吧,把馒头留给儿子吃吧! 又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又要生子,但妻子的身体越来越瘦弱,产后不久便死去。 虽然生活更为艰辛,冯歪嘴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命,放弃儿子,他坚强的维持着一家人。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很多呼兰河城的民间风俗文化,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呼兰河城是个特色浓郁,热闹的地方。

这本书有哲理,也富有童趣,含有丰富的情感,全部表达的是作者的心里话,真实的生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呼兰河传》读后感2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

五年级三班 陈玉珊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式’长篇小说。它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

本问讲述了作者萧红她小时候在呼兰河时发生的事情,首先是老胡家上演的家破人亡、鬼神与人的生活童话。

第一女性人物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驱鬼到奄奄一息却无人问津这四个阶段,人们以为小团圆媳妇会好起来,但迎接她的却是命入黄泉这一悲哀的事实。他的死给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一幕,她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第二个女性人物是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她是人们心中典型的能干、聪明、温顺的好儿媳妇,她经过小团员媳妇死了以后他也就失踪了,他干什么去了呢?原来她是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第三个女性人物就是老胡家的婆婆,她后来也成了个半疯子。

第四个人物是作者家的‘有二伯’他虽然也偷东西,但他是善良的。

文中的最后一个人物是"冯三歪字",他疼爱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生产完后太虚弱他就尽量让自己的妻子少干点活多吃一点鸡蛋。但是她的妻子在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就已经去世了,人们都以为他会自杀,但是他虽然很悲痛,却坚强地挺了过来,独自带了他的两个孩子长大。

指导老师:赵丹

人性的悲歌

——读《呼兰河传》有感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意义("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应该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一定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可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2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这可能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的记忆吧。萧红在这里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和祖父在一起。玩腻了,就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祖父铲地,她就铲地。年幼的萧红竟然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也不细看,又玩其他的了,这一章是这本书中最能让我感到温暖的,但是大部分都悲凉的。

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遭受她婆婆的虐待,半夜都能听到她的哭叫声。后来,跳大神把小团圆媳妇跳出毛病来了,许多人都给他家出主意,她的病越来越严重。之后,来了一个云游真人,帮小团圆媳妇治病,她的婆婆只舍不得钱。最后,小团圆媳妇是被活活折磨死的。

就像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竟是在这样一个悲凉的小城里度过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但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

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呀,童年的美好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该牢记这些童年的美好时光。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快乐。

在春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树下快乐地乘凉;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可以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快乐。但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而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2篇读后感


篇一

那天,我怀着无比愉快的心情去读《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萧红的童年事件让我浮想联翩。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萧红在呼兰河那儿的童年趣事,她遇上的人很多,有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可怜的团圆媳妇、忌食的有二伯等等。

读了这本书后,我被萧红那童年的趣事和她那在祖父菜园里的有趣的片段逗笑了,她天真又有趣的事让我想起了我以前。

当读到萧红在菜园中瞎闹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一场的激动快乐。在读到护栏和的景色时,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候在山东的景色。

萧红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在自己遇到痛心的事时,她会想法子给自己找乐子。他就是和平、快乐的象征。

篇二

每个人都拥有童年,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痛苦的,但萧红姐姐的童年是多样的。

在这本书里,我感到童年时期的萧红姐姐是一颗未熟的葡萄肉,纯洁的内心看到肮脏的表皮,看到社会的肮脏,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怪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慈祥的外公

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二伯了,他要是被一块砖头绊倒了,他会指着那块砖头骂上半天,可见他脾气有多么古怪可是他又可怜,又善良,有二伯就没有了母亲,他是喝羊奶长大的,长大后,有二伯从来不不吃羊肉。萧红姐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


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我和祖父的院子》吗?它选自于萧红的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就如茅盾所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本书讲述了萧红童年的故事,是萧红的真实写照。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时期,旧中国传统陈腐的偏见的社会现实的否认。呼兰河那小城里,有丢失的童年梦幻,有坚守的情谊,有不倦的等待,还有一段神秘的故事向你走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


暑假里,我读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小说表达作者对祖父的情结,用充满童真的文笔描绘了人物和事件,有讽刺有赞赏,有热闹也有寂寞。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小城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0字)


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我和祖父的院子》吗?它选自于萧红的“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就如茅盾所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本书讲述了萧红童年的故事,是萧红的真实写照。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时期,旧中国传统陈腐的偏见的社会现实的否认。呼兰河那小城里,有丢失的童年梦幻,有坚守的情谊,有不倦的等待,还有一段神秘的故事向你走来……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读后感2024范文200字


暑假里,我读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小说表达作者对祖父的情结,用充满童真的文笔描绘了人物和事件,有讽刺有赞赏,有热闹也有寂寞。

打开书的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小城镇呼兰河。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

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篇《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


第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真正的作家,是稀有的。在本世纪,萧红算一个。这是我国当代女诗人王小妮在她倾注心血的作品《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后记中以凝重的笔墨写下的一句。我不知道何谓真正,可能那些但凡肯客观地展现生活、抒发情感的作家都可以称的上吧。而对于萧红的认识,以及她是否是真正的作家,我们应该从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说起。

最初接触《呼兰河传》,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呼兰河,该是一个多美的地方啊!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风情画。

如若真像我想的那样,小说只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与平淡寡味的思想内容。那么,《呼兰河传》便不会得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巨匠鲁迅、茅盾的激赏了,自然也很难有其流传于世的文学价值了。

第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这本书给我展示出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优雅而任性,伤感而婉讽,令人迷惑。这本书寄托了无乡的女子渴望回家的倾诉,包含了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新的反思与批判。

我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思念,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无比热爱,怀念之情,刺激我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故乡虽然在万里关山之外,精神却在那里流连不已。

《呼兰河传》叙述了那份生与死的虚无:生,老,病,死。这种淡淡的忧伤与淡淡的虚无,自然而然奠定了整部小说的情绪基调。那份生命的虚无,自此飘飘渺渺,挥之而去。

第3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黑土地凌冽的风、厚实的土、苍白的屋子、孤零零的树,还有那麻木、可怜的底层百姓,以及所有为生存而奋斗的人。

这本书不是教我们哪些生硬的道理,也不是在叙述一段大历史,而恰恰只是在展示萧红内心的呼兰小县,那个她晚年在浅水湾边魂牵梦绕的地方。读这本书懂得的不仅仅是奋斗的价值,更实在发现人性的历史的真实。

拙笔难述,只能最后借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做结尾:我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这句话,是我认为对此书最好的点评。

第4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如果说作者有一个美好的时光,那么住在不就的团员媳妇可谓是受尽风霜,一天之中,要么是被开水烫得死去活来;要么就是被针扎了手指;要么就是火炭烫到了脚心看到这里,我就想问问这一家人,为什么用这种没有人性的、丧尽天良的的做法呢,岂不是跟那个牲口都不如吗?

如果我生活在那时候,我一定要起诉他们,但这看来是不可能的,在当时中国还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穷苦的人们不可能有起诉别人的权利,但我仍然十分气愤,竟然用这种方法对待一个人,再说了团圆媳妇也是像这样被害死了,可恨!

读《呼兰河传》,我似乎在品尝一个既甘甜又苦涩的食物,这本书有她幼年的记忆,有她对祖父的怀念还有对团圆媳妇深深的同情。

《呼兰河传》600字2篇读后感


篇一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作《呼兰河传》。这本书讲了呼兰河城的一些有趣的习俗和那里人的生活。在呼兰河城,人们会说到龙王爷。

这个龙王爷应该是那里人的迷信,有点类似于我们说的老天爷。有一位父亲说没有龙王爷,我觉得他是对的。有个小孩给龙王爷戴了个草帽,别人都在议论这个小孩。我觉得没什么,而且还挺好玩的。

呼兰河城经常下雨,下雨后,就会有泥坑。这可不是一般的泥坑,这是杀手泥坑。许多动物都死在里面,因为上面有一层硬壳,动物们不知道下面就是陷阱。我觉得如果死的多了的话,硬壳上应该有很多很多洞,这样的话动物们和主人们应该会注意的。

城里有一些卖麻花的,这些人都是挨家挨户地问。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们买了一些麻花,但大小不一,就开始互相抢了。母亲追过去,他们也开始跑,结果母亲摔到了泥坑里。我认为这些孩子太调皮,也有一点自私了。大姐先挑,老小最后,这是常理。而且自己就吃自己挑的,有什么不好?孔融让梨的道理多好啊!可能还有点笨,因为追着追着自己的就容易坏。大的没拿到,小的也没了。

还有一个就是呼兰河的冬天。唯一一个特点就是――――冷。作者也很夸张,再冷不可能冻掉耳朵呀!除非是高原。平常冬天可能鼻子、耳朵都红了,再厉害点也就僵了、裂了。大自然太威风了。

还有一个迷信,就是跳大神。有一个大神,也要有一个二神。不好的二神可能会惹怒大神,但大神却会骂病人。这太不合道理了!谁欺负你,你就骂谁,拿无辜的人当出气筒,这可不行。病人被大神骂是不吉利的,看来病人的安危都在二神的手上啊!

篇二

这本《呼兰河传》,描述了呼兰河附近的人们曾经的生活,虽然他们有些迷信、死板,但却十分的淳朴,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呼兰河畔的人们,也有茶余饭后消闲的事物。

比如那个在路当中的大泥坑,在那的人眼里面竟是十分有威严的,因为在它里面淹死过许多牲畜,所以总是会有人说:大泥坑里又淹死了一匹马。尽管马最终还是被救上来了。

《呼兰河传》里还描述了作者萧红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事和物。她最喜欢和她的外祖父一起在菜园里一起玩耍,将她那小孩贪玩的本性展露无遗。萧红会把稻谷从地里铲掉,留下一大片狗尾草;会把盛开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听祖父说:今年的玫瑰真是香。而乐的哈哈大笑;会到贮藏室里探险,那木尺、铜环这样的好东西来玩。

我小时候自然也像萧红那样贪玩,而且还有一个童心未泯的外公。有一次我和姐姐还有外公乘着一辆两层的公交车,在市区里闲逛。

我们三人聊着天,不一会儿便到了终点站,公交车的广播开始仗着自己的大嗓门催促乘客下车,而我突发奇想,想直接坐这辆车回家,于是便和外公姐姐一起躲到了最后一排,以逃避司机的检查。车上立刻变得空无一人,在后排的我们三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从街上传来的轻微的嘈杂声。

司机从楼下走了上来,来检查车上有没有人。我却在这时不合时宜的打了一个喷嚏,虽然不响,但司机却听得真真切切,并朝我们这边走过来。姐姐和外公拼命的向我挤眉弄眼,似乎想用眼神把我杀死。

司机越走越近,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但还是被司机赶下了车去。《呼兰河传》把我带回了我的童年,让我仿佛也生活在呼兰河畔。

读后感《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2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呼兰河传3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