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合集7篇。

您一定在考虑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相信大家都曾经被精彩的电影或电视剧深深地吸引过,其中的情节更是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 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好读后的编辑用心创作的“《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一定会让您感到满意,这篇文章非常全面相信您可以在其中找到您所需的信息!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1

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认可的电影。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就应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一样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以前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正是这种坚决彻底的态度,史的国有权反省战争和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以前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处理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面对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应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在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彩,在黑暗中尤为珍贵,因此更值得追寻。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认为黑暗中的微弱光芒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这一丝光明,不但是爱,而且是大爱。面对巨大的国难,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群众噩梦,因为没有释放,没有消散,总是在巨大的寂静中沉淀。xx年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积攒在巨大沉默背后的怨恨。

为了回应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勇敢者会感叹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懦夫会感叹生明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光总是存在的,只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它。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光的推移对“群众梦魇、***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涉及“南京大**”题材的中国电影来说,从已经拍摄过的那几部来看,都没有做到“正常的表达”,因此也就谈不上升华和质询。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发现人性,升华人性的故事。

虽然它很好地完成了人性的故事,但它没有潜力和资格去升华和质疑中国人民的群众痛苦。这不是电影技术上的错误,也不是电影位置上的错误,而是因为如此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虽然与人性有一些共同点,但这些悲痛欲绝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2

国防与经济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用他们的坦克践踏中国的领土,用他们的枪炮轰炸中国的人民,用他们的谎言欺骗这个世界的时候,几位以拉贝为首的外国人,凭借着他们的身份,凭借着他们对中国人民怜悯的心,在南京大**期间一手组建了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难民,拉贝毅然放弃了和妻子一起回家的机会。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他的头放在刀尖上,和中国人民一起生死。需要多少勇气。我相信这种勇气来自于拉比内心的善良。

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

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一个被遗忘和贫穷的环境中,拉贝于1950年在柏林去世。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

但我相信拉贝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报答中国人民。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在释放自己嗜血的天性和内心的渴望。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是的,也许有些日本人在战争初期就有良知,但随着刀锋上的鲜血越来越多,他们的心脏变得麻木,嗜血的因素也变得活跃起来。时至今日,一些日本军国主义仍在滚动,等待着泡沫的机会。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觊觎土地资源丰富的中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只被屠宰在砧板上的羔羊,呼救而无法抵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并屹立于世界森林之中,就必须有一支足以自卫的国防力量。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方面用来自卫,另一方面用来吓唬别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

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都会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是决定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部分战争,无论大小,都是由争夺资源引起的。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世纪,或者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脆弱的国家,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国。即使后面有一堆金子,也于事无补。它不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他们放你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你抢劫他们,财富是你自己的,你不需要贿赂。

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一个国家很难正常生存和发展,很难建设和改革,甚至连自己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处于相对安全的内外环境中。

只有这样,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较快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民生才能得到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只能失去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被历史抛弃。

但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障必须依靠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

因此,保障国防力量,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防和经济都必须加强,经济为国防提供基础,国防不提供经济支持。尽管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局部范围内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也时有发生,中国也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未来将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目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好准备。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3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观电影《拉贝日记》有感

南京大学2011级第二党支部刘睿清

2014年12月13号,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参加了南京大学医学院2011级第二党支部组织的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电影《拉贝日记》。这部电影我之前确有耳闻,也粗略地草草看过,今天正值南京大**七十七周年纪念日,山川寂寥,举国同哀,在这样的氛围下再次**这部电影,我的思考和感触便与以往不同,更有一番不一样的色彩和意义了。

《拉贝日记》取材于德国人拉贝撰写的《拉贝日记》,以亲历者的角度再现了南京大**期间,身为西门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的拉贝先生带领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国际安全区”、挽救二十万中国人的故事。拉贝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辛德勒是一位人道主义英雄,二战期间在纳粹的国的恐怖下拯救了1200名犹太人。

拉贝较之辛德勒,我个人以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应当说辛德勒是欧洲的“拉贝先生”。

作为一名早期参加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纳粹元老,拉贝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置身事外,早早地离开一片疮痍、危机四伏的南京城,但他没有这样做,如他所说“我无法忍受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被**”。拉贝先生是一位身材丰满、有血有肉的立体老人。一方面,他会因为工作失误而生中国员工的气,另一方面,他也会不愿意在南京生活多年,不愿意爱中国员工和他辛勤的事业。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德国商人在“利”与“义”的抉择上,“善”与“恶”的交锋中,拉贝毅然选择了“义”,选择了以自己的名誉、信仰甚至家庭来照亮人道主义的光辉,代表着人类“善”的光明一面勇敢的和没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一点非辛德勒所能及。

**《拉贝日记》,我对拉贝的认识随着影片的展开逐渐细化加深,对他的敬意也层层叠叠越筑越高。一个平凡的人一件不平凡的事,影片结尾许多被拉贝挽救的中国老百姓团团地围着他们的“活菩萨”——拉贝先生,像刚从恶魔那里逃出获得了第二次的生命,人人的脸上是大难幸存后的欣然,是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的无限感激。

拉贝先生是一个非凡的小人物,在伟大的时代有着惊人的成就。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要有唯物史观,要通过人物来反思历史,这也是我们党日活动的主要目的。2014年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确定南京大学**周年纪念日(12月13日)为全国公众纪念日。今天,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来到南京,在全国南京大学遇难者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他的演讲中,拉贝先生作为一名拯救了数十万中国民众的国际友人被提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将人道主义的光辉延续发扬,而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所遭受过的苦难。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受人**、毫无尊严的东方睡狮,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曾翻看过《拉贝日记》的原著,它的扉页上十分痛心地写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现在并不承认在南京的暴行”,中国的译本将“日本**”改为“日本右翼分子”,这是考虑到中日两国的和平外交关系。巧妙的否认不会改变历史。历史不会被遗忘。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破坏和平、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行为,最终都将以失败告终。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我们还在路上。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4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之后的长达六个多星期,侵华日军在被攻陷后的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等。在过去的六个星期里,我们失去了三十多万中国同胞,烧毁了南京的三分之一。

《拉贝日记》从一个德国人——拉贝的视角,揭露了他们这一恶行。他是西门子在德国的一家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1937年,当中国的城市陷入动乱时,他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不人道叛乱。

他不顾让他立刻回国的命令,联合了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医生等一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前后拯救了近20万中国子民。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差点被杀,他冒着与日本人发生许多冲突的危险。最后,当大使们返回南京时,日本不得不承认安全区,拉贝也被淹没在德国。

这部影片因没有真实反映日本南京大学的罪行而受到谴责。然而,大多数人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并为德国人感动和鼓掌。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拉贝的司机被日本人杀害后,日本提出让他在众多的中国战俘里选20个出来赔偿他,他走在人群中,面对着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然后选择谁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除了他本人,其它任何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所以除了指责日本人的滔天罪行外,我认为出生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太幸福了,但是我们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面临着一点找生活的困难。

与那些为了维持更多生命而牺牲的人相比,我们怎么能这样!人生太容易得到,太容易失去,何不更加珍惜呢?有句话说得好“有勇气去死,竟然没有勇气活着”,是的,生命可贵啊。

另外,电影中讲述到由于安全区中人超过了预计的人数,食物成为了难题,钱也是一个问题。而拉贝在这个时候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地将它们放在了教堂的神坛上。圣诞节,他一个接一个地把钱作为礼物送给安全地区的人们。

钱,作为礼物,在现在似乎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我一向觉得那很俗,同时也偏激地将它们与腐败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里,我深受感动,不是说有多少钱,而是爱,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

在影片的最后,安全区被识别出来。当拉贝被潜回德国时,得到帮助的中国人怀着感激之情拥抱他,并呼唤他的名字。最后,他和妻子相见相拥,让我们喜极而泣。不过拉贝回到德国,因涉嫌与中国人勾结串通而被拘捕,并禁止他说出在中国的见闻,留下的日记等都被没收。二战后后,要求放弃纳粹党级一度被拒绝,最终于1950年,在被人遗忘和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死于柏林。

多年后他的日记才被公诸于众。

直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试图否认“南京大**”,不过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也感谢拉贝先生的日记的佐证。我想,拉贝先生或许曾经在被人遗忘的情况下死去,但是今后,不管多少年过去,他都将被铭刻在中国感谢的史册上,永不会褪去。

《拉贝日记》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爱,人道主义,生命,贡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那句永恒的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不能只依靠别人,把希望全寄托于他人,屈辱我们会铭记,同样我们会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不会倒,我们会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立于世界之林。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5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的电影作品出现,并为此给出了一个参照的榜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被誉为“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是在技术层面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是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送夫人逃离南京、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些情节的设置,或悲伤、或戏谑、或幽默,在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增加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拉贝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的心理转换过程,作了巧妙中的铺垫。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贝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但在表现人性真实和反思战争残酷方面,救赎在艺术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以救赎的角度拍摄南京大屠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时间慢慢将罪恶洗涤,等待沉睡良知的苏醒。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6

由于受《南京!南京!》的刺激,再看《拉贝日记》它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虽然我对它的制作班底有信心得多,但由于《拉贝日记》在洛阳的上映时间晚于《南京!南京!》,我看《拉贝日记》也就安排在了看《南京!南京!》之后,心里总揣着些不舒服的情绪。

尽管我心深处有一些民族仇恨的情绪,但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的立意,让我感动,让我尊重!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珍贵的东西,我称它为主题,犹如一个人的灵魂。我觉得《拉贝日记》是成功的,虽然也许它的立意不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也永远不会老旧,就像经典老歌,什么时候听都感觉有暖暖的东西在心底流淌。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巨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或者说简单一点,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如果说纪录片《南京》是对事实的一种真实记录,那么《拉贝日记》就是对人性的一种真实剖析,在那场最残忍的浩劫背景下。我不想多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发指罪行,历史的确不应该遗忘,但记住仇人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记住了恩人——那些拯救了南京25万难民和士兵的恩人?试问当代12亿中国人,80万南京人,有多少人知道恩人的名字和恩人当年的所为?恩与仇相比,我们更应该铭刻什么,弘扬什么?

再回到电影本身,来看《拉贝日记》里一些精彩的点:

罗伯特威尔逊,内科医生,他痛恨“纳粹党员”,心直口快地公开表示对拉贝的不满,但当拉贝用行动一力承担起了拯救工作之后,他与拉贝站在了同一战壕,共同担当。这里有两个场景很有意思,一是女教师挽留拉贝留下时他对拉贝的冷嘲热讽,一是他与拉贝在巨大压力下一起喝酒弹琴,两个细节两种风格,把巨大战争阴影下的两位大慈善家的形象刻画的鲜明而有味道。

瓦莱莉?杜普雷,金陵女子学校的老师,敢爱敢恨,正气凛然,当她得知拉贝夫妇要背弃他们的拯救离开南京,她气得诅咒“船沉掉”;她敢于冒大不韪在自己的学校收留800多名中国士兵,并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她甚至纵容了女学生夜里离开学校给弟弟送饭……看电影的.时候,我也认为她的做法挺不理智的,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可是反思回来,如果她够理智,如果她怕麻烦,如果她畏惧杀身之祸,她为什么不离开,她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危险建立那个被恐怖包围的安全区?拥有伟大的仁慈之心和敢于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性格,她所有的做法都变得不难理解,而且值得仰望!

电影对于一号人物拉贝的刻画更有许多精彩细腻的点,比如他把难民们藏在德国国旗之下,比如他与妻子感情笃深的相处场景,比如他决定独自留在南京拯救中国难民后提着一只鸟笼送走妻子的情景,比如他将自家全部存款善良、勇敢、仁慈……怎能不佩服,怎能不感动?

再说说《拉贝日记》里的线:电影的主线就是慈善家们建立安全区,然后想方设法地保护安全区,跟敌人斗智斗勇。铺线则是日本朝香宫鸠彦亲王为首的侵略者极尽所能的对中国人屠杀,对安全区破坏,两条线交织紧密,又相铺相成,同时线上的每个点也都清晰连贯,最后戏剧化的结尾是屠杀者们接管了安全区,两条线自然合一,电影结束。

两条线的交织与对立,直到最后重合,酣畅流离地构成了电影完整的面。看到结尾再回顾整场电影,历史仍是历史,但留在心里的情绪,已不仅仅是刻骨的仇恨,因为善的存在,因为大爱在心底闪光。

看完电影已经10天了,总觉得心底有些东西挥之不去,所以动笔。又由于天性的懒惰,许多的细节都没有写出来,只是,为了记录一些情绪,更重要的,是对一部优秀作品的致礼及那些伟大人物的致敬!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7

战争是霸权主义者的欲望和贪婪;战争是野心勃勃者的冷酷和残忍;战争是篡夺者的自私和残忍。膨胀的野心将和平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

死亡?仇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

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史和人们终将铭记那段血雨腥风的悲苦时期。不论是战火纷飞的昨天还是看似风平浪静的今天,战争都依然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有人说,战争是为了让未来更加统一,但谁真正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代价?杀戮,无休止地杀戮,用鲜血洗净鲜血,用罪恶掩盖更大的罪恶。和平成了最大的笑话,人性被抹杀的干干净净。

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体,那些渴望和平的眼睛,那些绝望的呼喊被冰冷的炮火击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日本侵华,从伊朗战争到最近的叙利亚战争

宽恕,是战争中最大的良知。

每一场战争都始于雄心壮志。冰冷的炮火,悲伤的哭声,没有良心的征服会带来更多的仇恨。近百年前,战争一直蔓延到今天,没有烽火台,却仍然针锋相对。笑脸后面是依颗不够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们对过去罪恶的沉迷。

战争留下的阴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永远不能忘记,永远用愧疚折磨着自己。沉溺于悲伤和仇恨,你无法控制它,直到有一天,内心的防线突然崩溃。

悲悯,是对每一个美好生命的尊重。

和平是每一颗心怀悲悯之心的人构建的伊甸园,鲜花和笑语会冲淡所有的罪恶和野心,原罪得到了原谅和宽恕,有爱的心成为了人们的良知,也希望遥远的明天永远像今天一样和平安宁。

相信《《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合集7篇》一文能让您有一些收获!“好读后”是您写好作文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拉贝日记》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