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荐]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通用8篇)。

有没有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范文?经过阅读了{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后,能让人思索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读后感中引用原文的部分可以挑自己喜欢的地方来着重介绍以及评析,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1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2

大部分的成果都在完美与糟糕之间,每次都想做出令人惊奇的东西,会让人什么也干不了。公司里常常说“现有东西,再做好”,跟咱们这个理念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战胜“过分追求完美”的错误观念,就要以发展的理念去看问题。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不懂的知识可以学习,不懂的技能可以培养。

另一方面,有些人担心努力工作取得成功,会让我们变成工作狂,会让我们远离人群(就像独孤求败那样,太成功了以至于找不到对手所以每天特别痛苦。对这个问题我认真想过,不需要担心我们成功了会不快乐,只要是走正道,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取得成功就没什么问题。这样的成功就会让自己更加快乐,只有太短期成功才会有问题。

今后我该怎么做呢?除了上面说的与心态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尝试对于某些琐事每周设置一个固定时间来处理,或者像书中提到的服务生那样思考,不让事情积压,处理完事情马上转向下一件。总之,要在实践中学习,活在当下,把生活当做道场。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3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什么是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但是他不难受,不自责,不纠结,也不想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情况就不叫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而且在心理上他不能接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想要改变而没有改变,这种心理矛盾导致的痛苦,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拖延症。

有拖延症的人,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掉入一个叫做拖延怪圈的陷阱: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他先是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预期,想要早早地开始,充分地准备,最后漂亮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一直处在这种想的状态里,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种脑锁住的状态,他就是开始不了,不肯行动,他一边拖一边伴有极度的焦虑,到最后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他要么把它一口气干完,要么就直接放弃,这整个过程特别的痛苦。

这种状态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自我攻击、自我毁灭、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越做不好,越完成不了目标,他对自己下一个目标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挫败的闭环,到最后这种心境它会投射到外部,开始对外界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觉得身在地狱一样。

有人对拖延症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没有任何的原因毁掉自己生活的一种行为。

第二部分

1.生理上的原因

在15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只需要一个遇到东西就吃、吃了就睡,遇到奇怪的东西就怕,遇到不舒服的情境本能的就躲,没有任何追求,不需要自控力的大脑。

所以,在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拖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首先要树立起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自责,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天生的操作系统,谁都一样,没啥特别的。

2.心理上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分析,是恐惧,也就是害怕。

害怕本来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很好的一种工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我估计他都活不了多久,要么他已经挂了,要么他就在监狱里面。

A.害怕失败

拖延的人有一个典型的错误观念:

自身的表现=能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制度下的观念,就是一次考好了,所有人都说你厉害,聪明,有出息,感觉以后就要飞黄腾达了。一次考不好,这个人瞬间就被踩成肉饼,就是无能,不用功,蠢货。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表现上的浮动太正常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失败之后它才能出成绩。

错误观点引起的害怕,这样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故意拖着把事情搞砸,到最后他们就开始告诉自己说,你看,我不是没有能力,我只不过没有全力以赴罢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免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B.害怕成功

这种类型通常都是有家庭问题,这样的家庭他倾向于怀疑一个孩子的能力,这样慢慢的就会让这个孩子也开始自我怀疑。

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惯性,就是每次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了,万一父母说的是真的咋办,万一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咋办。那为了不看到最后的结果,他们就开始拖,拖着不完成。

C.对掌控权的恐惧

当我们被强加着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躲避,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问题。

你看我们在做自己心里想做,自己决定做的那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有内部动机;用外力强加着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说的还是别人给钱,或者是形势所迫,这都是外部动机。

我们行动的所有的原因都是去满足这个动机。

如果是内部动机,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去做,那我们肯定就有动力去做。

可是一旦对方要求你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机就转化成了外部动机,那么问题就是从我们是要满足自己还是要满足别人,如果这个需要满足的人他不是你喜欢的人,是一个你很讨厌的人,这个时候动机就会彻底消失,没有动机自然就不想做,就开始拖。

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喜欢的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很有动力;但是我们讨厌的人让我们做事情,我们肯定就要拖嘛,是吧?

3.思想上的原因

完美主义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但是它也分行动上的完美主义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

这两个差距非常地大,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心理机制和行为习惯。

行动上的完美主义是说,他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用行动持续改进,最后获得一个接近完美的结果。

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可就惨了,他们只是盯着那个完美的画面,那个脑海中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面对眼前这个东西。

比如雕刻一样,同样是一块石头,行动的完美主义者他脑袋里面有一个画面,然后就开始动手雕,一点一点地磨。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和脑子里面的想的不太一样,但是也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那第二种就不一样了,他不做,他一直想,而且他一看到这个石头他就烦,因为这和他脑海中那个完美的雕像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所以到最后时间到的时候,他连石头碰都没有碰一下就决定放弃。然后他就相信,在遇到下一块石头的时候,一定要雕得比第一块石头还要漂亮。

你看,他又定出了一个更高的更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他们对每件事情都有很高的期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却发现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挫败感。他越痛苦,越没自信,他的行动力就越差,那做得越差,他就越容易放弃,最后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我挫败机制。

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持续的自我挫败,自我挑衅,自我挑剔,最后他会投射到外部的环境,成为他应对外界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看什么事情他都不顺眼,像这种情况就比较惨了。

所以一个深度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很难相处的,你看他们对自己就很讨厌,和自己就不能好好地相处,就更不可能去爱别人了。

说到底,拖延症它就是一个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

那怎么样调动这个我的智慧,改善拖延症呢?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给出了三点建议,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设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截止日期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你看我们所有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种从无到有要创造一个东西的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是能给多久拖多久。

就像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截至日期呀,他就整整拖了二十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呀。

没有截止日期啊,就很容易陷到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面,他感受不到一种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

所以说设置截止日期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按时地完成任务,它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环境

就跟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认真写作业怎么办?肯定是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面,旁边肯定也不能放动画片,不然的话他就坐不住。

所以我们在需要完成一些高度专注的事情的时候,首先就要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里面。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还有限的,抵制诱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意志力,我们用意志力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眼前的事情。

所以说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会让我们省很多力气。

第三个方法是心法的转变

拖延症的人他往往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预期太高了,那我们就要做一种心理上的转换,就是从我要做一个完美的东西转换到我要做一个最烂的东西。

其实,拖延症的人他并不是能力弱,往往他们都挺强的。他们最难的就是没有办法开始,一旦他们开始,他们的工作效率其实还挺高的,所以对拖延症的人来说,降低预期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要炒个菜,就告诉自己,我要炒一盘最难吃的菜;如果说要写一篇文章,就告诉自己,我要写一个废话连篇,让所有人都抓狂的文章。

这样预期一调整,他就很容易开始,心理就容易放松,反正就这样,也没啥,是吧?认真,尽力就行了,最后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样,根本就不是能控制的事。

像这样把对结果负责的这个责任推出去,我们只对过程负责,如果用这个心法就可以让拖延症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好多事情它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拖延症它本身就不是个病,它也不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它其实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地调动我们的精力,调动脑袋里面那个理智,让它来帮我们做事。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4

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作者将拖延看作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方面的问题。自我价值感是以一种自我接受的能力为基础的,其中包括接受我们的生理状况,接受我们的历史,接受我们的环境,以及接受我们作为人的诸多局限性。

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比瑞博士用以下等式来表示关于自我价值感的假设: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比瑞博士指出,拖延打断了能力与表现之间的等号: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表现不再等同于能力,因为其间缺少完整的努力。这意味着不管最终表现如何,自我价值感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还能得以维系。

斯蒂尔最终找出了四个拖延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如果你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回避某些事情,那么你很可能也是在躲避某些跟那些事情有关的让你不舒服的情感。那种与某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的焦虑情绪通常是一个信号,表示还有其他更深的情绪涉入其中,而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你对事情的回避。

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具有以下特征: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

20xx,第十五本。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5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6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7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8

看了这本书还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的“拖延症“,不过没有以前那么自责、抓耳挠腮了,可能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拖延有了一些比较清醒的认知吧,有些拖延简直就是与生俱来……不过还是有很多科学的战拖方法与小技巧来应对,不用担心。读这本书也搞清楚了自己现阶段拖延的原因、拖延的领域、常用的拖延借口,接下来就是好好治疗了。

大脑其实无法同时胜任多个任务(每次转移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有0.7秒),如果过那么一分钟就刷刷手机、看个朋友圈动态、收收邮件,肯定无法正真集中注意力做事儿。

一个小技巧,尝试在非常短的一小段时间内为自己的目标做一点点事儿。比如每次花15分钟的时间往前迈一步,或者10分钟、5分钟,最最重要的是去做!制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小便签进行视觉提示,放在自己一眼能看到的地方,提示鼓励自己先坚持做几分钟正事儿。太过沉迷网络的无法自拔的朋友,可以在做正事儿的时候试试关掉网络。

PS:如果忙的飞起来,哪儿有那么多时候沉迷网络呀。也不能瞎忙,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执行计划。

1、拖延者的信条(和完美主义有很大关系)。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2、从拖延信条中解放出来(去做、去行动)

万事无完美。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儿,而不是愚蠢或软弱的表现。

失败并不危险。失败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真正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为它犯错也是值得的。

挑战有助于我的成长。

我有成功的权利,我也能应对别人对此的反应。

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下一次我还有机会。

遵守别人的规则去做事并不代表我一点权利也没有。

当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真正喜欢我的人就会跟我坦诚相待。

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我感觉的答案。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此以往,自己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竞争

对于竞争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戏,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而这很容易让自己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

(7)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要进大家一起进,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锋芒显露,就会局促不安,把锋芒藏起来,怕让别人认为自己刻意表现,影响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关的决定,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决定的时候,不断地犹豫拖延,试图希望时间来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反而最终付出的代价更大。

(9)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太过犹豫,总是不断比较各种方案,觉得选择很困难,然后通过拖延,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行列,在没得选时做决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可能为找人商量件事,打电话咨询或约定时不断拖延,总想找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反而最后影响自己的事情安排。这两点重要原因是一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对自己没有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是个问题,需要不断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冲动,本来没有问题,创造了问题,这样就不好了。上面的9点是自己隐隐约约发现存在于自己的行为中的问题,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断思考。找到根,然后逐步改善,最终摆脱拖延的负面影响。

【篇二:拖延心理学】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平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篇三:《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作文】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看完《拖延心理学》,我立即就想到了这个千古名言。下面我就从人生规划和工作计划两个方面谈谈拖延和做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家经常会问,你长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还能想起来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吗?即便记得,实现的又有几个呢?我想恐怕寥寥无几。我记得我曾经回答的是当老师,和现在的职业相去甚远。可能是我意志不坚定吧,但我总觉得那会我的回答是随性的,不够成熟。如果我真是个老师,按现在我的思想,我会这么处理这个事情。第一,我会安排课程给大家介绍360行;第二,我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这个不需要做很快的决定,也许会给1个月的时间;第三,我会让每个人写一篇自己的理想,以作文的形式交给我;第四,我会让大家再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实现我的理想》;第五,我会将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评论,同时会寄语每位同学,希望他们能按照规划好的人生,努力的实现梦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师。感叹一下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现状)

我在考上大学的那刻,我都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规划,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我都是一棵无根的浮萍,随着社会的激流漂动。后来想想,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决定的时候,我总会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现在我也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还没有对自己未来做规划的,抓紧吧,当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规划实现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会小有一种成就感。

再来说说工作吧。也许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经历过工作多的连夜加班的时候,也有一月没事做的时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质的原因。但现在,我感觉我的工作是充实而适量的。我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计划。其实做基建工作挺复杂的,工作量也是十分庞大的,我不敢说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计划一步步的落实。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做月报、周报、日报,其实这就是计划,如果计划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条。曾经我在工作中往往是应付差事多,计划工作少,有时是计划了,却没有跟进,因此到第二天,日报的内容没实现;到周末,周报的内容没实现;到月末,月报的内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现在我养成了几个习惯。第一,每天晚上睡觉时,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没,明天还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报,如果没完成的任务,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紧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报,如果有没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这样我基本上就把计划的事情都照顾到了。

当然,好像说了这么多,和拖延没多大关系,其实按计划进行,就是改掉拖延的习惯,克服拖延的心里。很多时候我们是很多机会,而往往是拖延的心里,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说吧,过了这段时间再说吧,完成这个事情再看吧等等,让机会转瞬即逝,时间过了,也许想法和机会都过了

【篇四:《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篇五:《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除了前文所说因为特殊情况将此书当做参考书外(实际上也没多大的用处),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困于拖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我来说,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我永远的痛。目前能找到的类似题材的书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这方面的书,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介绍,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称为流行心理医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医生两字有关,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写论文,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读书除了学知识、长见识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种感觉,中国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在医学思想上,西医主张的完全确定性,也就是可以从人体的组成完全可以确定人体疾病的根源,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中医则主张需要从人体的全局认识疾病,而且采取的治疗措施不仅仅因病而异,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满怀希望又不争气的中医)。读书也是如此,实在看不惯满篇的专业术语。

还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比如:你是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看到原版,但我相信这段话从字面意思上翻译肯定没错;但我同时要说,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想吐。

满怀希望而又让我深感失望的一本书,布置什么时候才会再想起你。

【篇六:《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著,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的讲坛。

通常一本书的可读性往往取决于作者的阅历,写书的人往往被认为对他们的写作倾向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确实,作者对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简博克曾经说:我们两个都知道对方的那些丑事,我们都经历过许多通宵开夜车的日子,也曾为写博士论文而挣扎了多年,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最为极端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除了作者两个人对此的个人亲身经验之外,作者也有多年与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职业经历。当作者还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咨询中心成员的时候,作者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拖延者创设了据作者所知的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团体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倾向一再地呈现出来。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原计划在周一上午九点开始作者一周的团体治疗课程,结果作者发现这根本不现实在十点之前没有一个人出现在现场!当作者向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的时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这个拖延怪兽。作者差点提前一周取消作者的第一个工作坊,因为在预订的时间内没有几个人报名。结果,几乎2/3的人是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分钟报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个更大的房间里才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者不仅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她从医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否认。30年来,作者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诊所内也处理了很多个案,很多人因为常年拖延而积重难返,这让作者有机会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这个问题。作者感到幸运的是,患者们都勇于向作者敞开心扉,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从中受益良多。所有这些经验都再次坚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

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并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书中作者还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在书中作者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就是懒惰的一种表现,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拖延并不只是懒惰,他跟很多因素有关,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也发现自己拖延的毛病,了解到了拖延对事情发展的影响。我深深地认识到拖延让我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拖延不是单纯的懒惰,它的危害更甚于懒惰,我也意识到拖延必须改正。

一旦意识到拖延的危害,我们该马上制定相应的更正计划。

降低期望,设定具体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计划。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内学会德语,而是我要在两个小时内记住十个德语词汇。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东西是完美的这个事实。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点,更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篇七:《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初次得知要读的书是关于拖延的,我打心底没有感到像听到共读的第一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书名时那么有归属感,那么亢奋,仿佛自己正需要这种正能量,仿佛生命会因为这部书而更加完满因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经八百的拖延者,我从来不无故不拖延约会,老师布置的任务,家务只是简单的把自己所有延后完成的事情或因时间期限已过而不能做的事情归结到自己的懒惰上。

但是,读到第二章,我便惊讶的发现,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着我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太优秀而疏远自己,或者不愿意取得成功后面临更大的退步的空间,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进这听起来好像恰恰和我想要获得进步的目标背道而驰,但这无疑是真的。虽然我从来没有在心里总结出这句话,但是只凭自己取得较好成绩时感到的焦虑甚至超过了取得很差成绩的所感到的焦虑这一点,我就断定:我是一个拖延大亨,一个不自知的隐性拖延者。因为我的拖延在我浑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脑里自动生成了一个框架,目的竟然还是保护自己用一种近乎伤害自己的方式。

不仅如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完美主义者。因为但凡我想做到一件事,我就会在脑海当中构建一张近乎无法超越的蓝图。之所以说它无法超越,是因为这种结果的实现,必须要保证我的大脑和我的机体时刻处在高效运转当中,还要保证没有任何人打断我的计划,我所需要的帮助能够及时的获得这无疑是在要求全世界都围着我转。但是这可能么?

读完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经逐渐被我接受,并且逐渐被我实践到具体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着暖瓶,穿着大出两个码的绿胶鞋,有气无力地走在楼梯上,正是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随着我啊了一声,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装趴在了楼梯上,手按在了壶胆的碎片上,血流出来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上楼,拎着我刚刚牺牲的暖瓶,让舍友看看我流着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转念一想:现在上楼,拖着不去买暖瓶,中午洗刷没有热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于是我没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也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更喜欢的自己。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导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种,这些令人讨厌而我们却不得不依赖的拖延行为,大都发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且治愈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重在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为只有一个结果优化我们的生活。

【篇八:《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看完很久了,最近懒惰了,或者是依然是在拖延,总是试图去找自己期望的那么一个状态再去写,但是很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反而在这个很烦躁的时候,开始动手记录阅读后的感受。

上一篇记录可能引起拖延的原因,这一篇去找武器去解决这个问题。删选出操作性比较强的点:

(1)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目标是现在提的越来越多的词语,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然后工作,每个阶段状态的不同,和目标有密切关系。高中时目标很简单,很明确,考一所好的大学,因此很好出现很烦躁和迷茫的时候,遇到的都是学习上具体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大学之后,对未来,对以后没有太多概念,依然是高中的思维方式,但是却没有高中那个既定的目标,因此迷茫恐慌的情绪出现的就比较多。读研后,经历了周围同学的找工作,还有本科阶段的煎熬和思考,对以后的路有一些认识,或者说有一个模糊的目标,因此研究生阶段算过得有条有理。工作虽然时间不久,但是内心的冲击却不小,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也就是说有一个较清晰的目标,因此,经过近一年的波动,现在工作状态基本稳定。从个人近十年的变化,大概可以看到,目标真的如同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自己向前进,当灯塔的位置不明确时,就会迷茫恐慌,而当可以看到灯塔时,做事生活似乎就容易很多。

计划是自己一直热衷于做的一件事,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可行性。做到可行性,对于刚开始改变自己的人,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太久,二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曾经做过很多计划,大部分甚至执行不到两天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把计划设计太紧凑,甚至规定了吃饭,走路的时间,也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于是,当有偶然事情,或者稍微懈怠,一天计划的大部分事情都无法完成。

(2)学会判断时间

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注意是真正,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利用。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因为一般没有监督的自我强迫基本上是无效的。

(3)通过身体减轻拖延

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因为种种原因,血液流动速度过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意识上很懒散。这个时候,需要动一动,例如打会球,跑一圈,让自己出出汗,加快血液流动,把血液中的沉郁之气排出体外,然后投身自己要做的事情。

(4)重复的做一件可以养成好习惯的事情

有句话叫: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不仅仅是外在的体现,也跟身体有关,由于总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大脑中的一些链接自然建立起来,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优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生活中一样,我们很多动作,如打字,如果打的很快,脑子里面其实对敲了哪些位置没有有意识去控制了,都是本能的手指移动。这种本能的移动不是天生的,因为小孩不会使用键盘,所以本能反应是可以培养起来。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习惯的,一旦形成习惯,这些好的习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因此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习惯,然后通过重复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习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习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不是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在做事时,人总是会有一些惰性,找一些方法,限制惰性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

【篇九: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如何加快我的节奏,节约我的时间。我的理解是: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积成大目标。

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要通过一次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困难是,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吗?我会给这件事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做,这样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篇十: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必须打印,所以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特别的方法。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你的品鉴!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1

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那么从拿起本书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翻开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指一种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损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种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开始我以为拖延只是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

深层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真正重视的。比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价值观冲击等等。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减得肥,肉永远长在身上,想要练习的瑜伽,身体总是拉不开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总是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

总是告诉自己,没事,还有明天。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由于从小随性惯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习惯改变,懒于创新,喜欢成功,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深层的不自信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对事情不认真,不追求,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做到创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学习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太含糊,想法总是说来就来,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必须要做的。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还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

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听到我的分享,虽然不能很快的战胜拖延,起 码可以更清楚的审视自己,从今天起,开始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2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3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4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5

心理学这一名词,对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断增加。

作为师范生,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对于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重要的与终身的必修课程,学习心理学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明确各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利于自我教育与良好个性发展;

3、掌握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能;

4、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可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所以我平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计划和目标,用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学可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多,我总不能将其浪费于睡懒觉、玩游戏等。这需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否则只能浪费青春罢了。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记忆品质。通过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性,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过分紧张疲劳,要劳逸结合,兼顾娱乐,学会放松与缓解压力;增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受定势的干预,大胆的发散思维。

在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张老师还给我们观看《心理访谈》的节目,丰富了我的认识。同时,这些节目都是关于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告别依赖、面试技巧,有关的心理专家给了很多方法及建议。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值得我学习借鉴。

总之,心理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6

读《拖延心理学》王联锋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向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期望寄托在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去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推崇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谭的出现。

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定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比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能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应对拖延的挑战,学会理解,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7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8

生活中,不管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拖延的现象。如学生的迟到,不及时上交作业……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把工作留到最后才做。因此最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上。

学生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读了这本书后,让学生首先找出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找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后,学生便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通过笔记、日记、随想等等。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做好计划,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有几个学生很明显的进步。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要合理安排时间,管理自我!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一)

文 | 小梅

1

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1. 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2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

比如说,

1.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3.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4. 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别人就会受伤,等等。

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努力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3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为。

有的拖延会导致严重的外在后果,甚至严重性会出乎你的预料;有的拖延虽然没有产生严重的外部损失,但是拖延者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煎熬,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体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准时完成,貌似这种情况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这样认为。随着自己的成熟,对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发现,这种拖延很难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就会凸现,影响对自我的认可感。

当了妈妈后,我很担心自己的拖延行为在孩子身上放大。为了完善自己,也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我特意挑选了这本书仔细研读。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拖延行为不是单纯从父母身上学习来的,还跟其家庭关系有重要联系。

在本书第九章中,作者系统阐述了亲子关系的不协调,会给孩子拖延问题的产生制造机会。通过对拖延者的研究发现,有五个基本的家庭倾向。这五个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们是:施压、怀疑、控制、依附和疏远。这五个倾向在每个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种倾向相互交织,压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发展,从而培养出拖延习性。

4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会感到空虚。如果自尊受到膨胀,你会感觉自己几乎无所不能。个人成长中的一个使命,是要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合理认知,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同时维护一个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家庭可以通过接受孩子是怎样一个人,而支持其完成这个使命,帮助孩子发展出一个稳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积极与孩子互动,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带。这是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爱,具有完整感和对自己有信心的一个基础。当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会犯错,也会有糟糕的情绪和行为。这段时间里,可能无法呼应孩子的需求。

幸运的是,好父母无须事事和孩子呼应。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时间内与孩子呼应,就会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牢固的情感依赖。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破裂,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启动修补程序来弥补。不仅可以改善关系,也教会孩子犯错后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尊。

总之,在家庭中,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应该以本来的面目被接受。否则,孩子会选择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过拖延将自己不被认可的部分隐藏起来。失去了与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触,和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更不用提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建立自尊了。

客观地了解拖延产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会通过阅读后半部分,了解如何征服拖延。当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实施,可能又是新一轮拖延的开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战,希望可以坚持到最后。

读拖延心理学有感(二):在战胜拖延中寻找更好的自己

姚赛群

半年前,在庆祝闺蜜箐箐博士毕业的聚会上,大家在感叹箐箐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的同时,也纷纷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来。熬夜赶稿、日常小事拖拉、减肥计划搁浅…大家都因拖延而焦虑,却都在焦虑中拖延。随着话题的深入,内疚、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也在席间蔓延开来。箐箐浅笑说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吧,我想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她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聚会结束后,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学》,心满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闺蜜群里不断更新着与《拖延心理学》有关的消息。先是摘录大段直击各自心灵的句子;接着就是讲述与书中理论完美契合的各种拖延故事,最后大家纷纷订出战拖计划,誓与拖延一刀两断。比如:经常有写作任务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个假期都在焦躁写稿中度过;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这次减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后的婚礼上成为最美新娘。

因为一本书的阅读,让我的小伙伴们都鼓起了开启新生活的勇气。最先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就是过去每次聚会都因赶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中小米总算找到了导致她经常熬夜赶稿的原因:工作目标笼统和精力难以高度集中。小米说,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写稿时,总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网页热门消息逐一搜个遍。一天下来,什么事情也没干成,隐隐而来的交稿压力,虽然让小米有点心虚,但仍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的话来安慰自己。当然一挤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为了按时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难免。

接下来,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现在的小米每接到一个写作任务,就会把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诸如:查阅资料、列好提纲、逐个写作、成稿修订。再根据任务完成时间,给每个子任务定时,比如:查阅资料5小时。接着,通过一款叫"番茄钟" 的手机App,将子任务划分成一个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然后定时开始做事。完成一个25分钟的迷你小任务,系统将会奖励一个番茄。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时,从系统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进度。小米说,这样的工作方法让她感受到彻底掌控工作进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专注力,彻底的摆脱了 "黑色交稿日".听完后大家都对小米伸出大拇指,抢先下载了"番茄钟"App,也都在心里想着回去自己也试一试。

在大家纷纷效仿小米"细化任务、提高专注力"的战拖宝典时,燕子的完美变身,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燕子是个微胖的可爱女孩,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减肥是挂在她嘴上的话题,不过也仅限于说说,微胖的体型已经快伴随她十年了。多年来父母朋友劝她运动调理,她置若罔闻。结果在数月以前,她突然行动起来,跑道上、健身房里到处都是她挥汗如雨的身影。当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纱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叹《拖延心理学》的力量。

打开燕子的健身主页,她的个性签名映入眼帘---"拖延的问题就是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顺着一条条博客读下来,燕子的减肥之路也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浮现出来…自小就有点肉呼呼的燕子不是从未想过减肥,而是多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个无法企及的梦。燕子读《拖延心理学》后,在博客里写道:害怕面对减肥失败是自己搁置减肥计划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个"减肥小组",大家一起相约运动健身,共同探讨健康饮食。曾经的燕子可能会因为天阴而放弃晨跑的计划,而现在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着减肥这个话题。在减下3kg的时候,燕子果断的买下了那件价值不菲、现在仍不能穿进去的理想婚纱。大家都在说燕子冲动消费的时候,燕子一脸认真地告诉我们,她每天都看着婚纱,想象自己穿进去时的光芒四射,那场景每次都会让她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燕子一路高歌猛进。当天天见面的燕子妈妈也终于说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时候,燕子如愿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纱,成为自己婚礼上最美的新娘。

当然燕子的"组团减肥、自我奖赏"的战拖方法也在朋友圈里广为流传。

这就是这半年来,我们读完《拖延心理学》并去实践它的故事。这两个女孩,一个将自己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个将自己从低迷情绪中重新拾起,她们都在战胜拖延中寻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给了诸如我们这样深受拖延症困扰的读者一个希望。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真正接受的方式去努力实践它,那拖延症将会不治而愈。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就在下面,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相信大家也是有感呀!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1】

看完此书,对照自己,有两点发现:一是自己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二是现在自己的拖延习惯少了很多。

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拖延症采取了什么措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态逐渐成熟罢了。

十七八岁或者更早一点的时候,我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当时的状况大致是这样的:我刚经历高考,成绩不好也不差,进入了一所不是很出名的重点大学学着一个不是很热门的专业,总之一切都太普通不过。

但那时的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普通过,每天都谋划着很多事情,并且坚信这些很快就会变为现实。

其中之一就是要在英语四六级上取得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计划了,到最后的结果却是四级勉强通过,六级徘徊在通过的边缘。

考四六级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结果如此,原因很简单,考前几个月觉得时间还多,可以做点更重要的事情,考试前几个星期感觉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

四六级只是其中比较低端的一个计划,还有很多高大上的计划,结局殊途同归。

现在看来,大学四年过得其实很不好,一直处于反省与自责之中,最后的两张证书毕业,显然与当初的梦想差距太大。

工作头几年是极其痛苦的,想成为的自己与实际的自己差距太大。

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时候,生活才显示出它真实的样子:我其实太普通了,能力也一般,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做就可以做到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很有可能还是这样。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三十而立,如今的我虽不能说成熟,但肯定没有太多的拖延症状。

每天早上七点之前,我会在小区跑两圈,如果下雨我就爬楼梯,从一楼爬到二十六楼,当年微不足道的小计划成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两三年前,要求自己每月看一本书,现在基本达到了每月3本以上,如果某一周忘了看书,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

虽然类似于信用卡到最后一天才还的事情还时而有之,但是只要不影响心情,拖延一点又何妨,谁没有点坏毛病呢。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2】

在翻开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

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

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

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

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

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

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

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

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

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

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

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

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

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

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本【3】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成人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每个人都有拖延症,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

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

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刻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爱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此刻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务必打印,因此只好赶在周末的尾巴把这赶出来于是,我决定要透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相册名字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立刻开始,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还有时刻,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

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务必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立刻开始。

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样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有时刻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

仔细想想,我喜爱把赴约的时刻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以前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爱等待,于是选取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同时我认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却在高考中功亏一篑,而眼看平时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如愿以偿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甜蜜爱情签名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

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务必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

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

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透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务必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笔记、日记、自由书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个个性的方法。

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资料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

我坚信,我是真的能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

隔了21个月,最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

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

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向拖延,最后失败了能够说不是他是关联,是时刻不够补。

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

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

好多时刻下决心的时刻比做的时刻还长,喜爱拖延,一向拖拖拖,拖到最后务必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

自我控制,体此刻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能够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

能够透过拖延和自己厌恶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能够报复他人。

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透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平衡。

实际上他们只是期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

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透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刻根源

拖延者的时刻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

他们的主观时刻和客观时刻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刻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

拖延者时刻感知失去平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刻方面无序和误解。

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

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刻区域里:时刻迷失、时刻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刻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

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

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潜质,能够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

就是说我们每一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

生活经验能够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

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

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

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能够打破的,能够重新建立新连结。

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

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

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

透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

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

但是,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能够透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应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

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

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

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

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

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

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

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正因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

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正因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刻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

抑郁症的人则正因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样可能不拖延。

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状况是脑锁住。

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

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

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

应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

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

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状况,都是能够透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

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平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状况。

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联而做出拖延行为。

有些则期望透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

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联而选取拖延。

虽然拖延者的因素有那么多,我觉得我主要是正因:一是懒;二是时刻观念;三是执行力不足;四是完美主义;五是强迫症;六是抑郁。

这六大原因。

当然,我此刻也在想办法重建大脑神经回路,应对拖延者,克服拖延者,一步一步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百度百科)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

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墨菲定理)。

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

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工作,新的语言,一种乐器)。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

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

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

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

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习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习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

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你是否有许多事想要做,却迟迟没有动手?你是否总在任务要提交的前一夜奋笔疾书?你是否总对自己说我应该早点开始、我再也不会拖延了?那恭喜你,你可能得了一种流行病,得治!它的名字叫做拖延症。我也是诸多患者中的一员,因此今年寒假,我利用假期阅读了两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撰写《拖延心理学》一书,想要好好地了解一下自己的病症,并试图从中取得一些治病的良方。

从字义来看,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由两个拉丁词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可见,拖延这个问题对人类的困扰历史悠久。

拖延症患者在展开一项新的任务时,会经历一个拖延怪圈: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刚开始时,拖延者往往信心十足。虽然你感到自己无能或不愿意马上就开始,但你总觉得自己这次一定会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将之完成。

2.我得马上开始:

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了,这次想要好好做的幻想破灭了。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开始感到需要马上得做些什么,但离最后期限还远着,所以你仍抱有一丝希望。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你仍没有开始着手,这时候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不是如何给自己开始做事的压力,而是一种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开始的悲观情绪:我应该早点、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我希望没人发现

4.还有时间

你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试着保持乐观。

5.我这个人有毛病

这时,你已经开始感到绝望。对能否完成任务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6.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得不在背水一战还是弃船逃跑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当那个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还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筋疲力尽而近乎崩溃。这次的磨难已经过去,你毅然决然地下决心从此不再踏入那个怪圈一步。你发誓,下次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你已经打定主意,意志也非常坚定知道下一个任务再次出现

看来,尽管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我们这些拖延症患者仍义无返顾地知错不改,挑战权威。那究竟为什么会患上拖延症呢?根据作者的观点,以下几个方面是最可能的成因:

1.对成功信心不足:

如果你在一下场景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的话,你可能是一个恐惧成功的人:你会不会在一个进展顺利的工作中放慢脚步?当你得到很多人科和赞誉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焦虑?当你的领导提出要提拔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开始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隐形人?别人的称赞是否让你感到尴尬,或者让你感到担忧和谨慎?许多拖延者在面对成功的时候,内心往往处于冲突之中。他们害怕成功所给他们带来的不利一面。大部分害怕成功的人都想要把事情做好,但是无意识中的焦虑却让他们适得其反。1)成功需要太多付出:有些人担心成功需要付出太多,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有些人害怕被人看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而有些人则害怕当他们开始认真工作时,他们将会成为一个工作狂,没日没夜地工作。2)成功是危险的:有些拖延者担心自己的成功会伤害到其他人或自己在成功之后会受到他人挑衅或批评;

2.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这类拖延者想证明没有人可以强迫他们违反自己的意愿

3.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ADD具有三个核心症状:注意力分散、冲动和躁动不安。它使得这类患者不能专注、融入或者记住,哪怕他们有这样的意愿。他们闹钟的多巴胺水平通常较低,使得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才能体验到其他人多巴胺处于常态时的良好感觉。因此,相较而言,ADD患者更可能患有拖延症。

可见,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如ADD等会导致拖延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善拖延症状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可操作目标:

一个可操作性目标需要有可观察性,让别人可以看到你所做的事情。要有具体性和特殊性,在目标达成时,让人了解你究竟做了什么,具体会在什么时候去做。要分成几个小的步骤,每一个小目标都要比一个遥远的大目标更为生动而清晰,于是也就更容易被达成。

2.提升定时能力:

首先,你要练习判断时间,使自己能够较为精确地预测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接着,要学会利用零碎时间,阿兰卡凯茵在《如何掌控你的时间与生活》一书中想拖延描述了一个叫做瑞士奶酪的时间管理法,他建议拖延者们学会在完成一个较大的任务时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整块的时间段出现。

3.学会接受和拒绝:

在改变的过程中,要试着接受来自他人的支持,选择向对的人做一个公开的承诺,一起制定计划,在被困住时寻求帮助;

同时,也要学会拒绝浪费时间和让你退步的人和事,对杂乱无序的工作环境说不。

4.利用身体减轻拖延:

通过运动启动你的状态,在运动的过程中做一些你乐在其中的事情,或在着手处理意见棘手的事情之前做些运动,这样能够让你的头脑更加清醒。

同时,通过保持充足的睡眠、摄入那些可以营养你的大脑和身体的食物等方式照看好你的生物自我,从而减少你的紧张,让你变得更为平衡,更有能力去处理好那些被你拖延的事情。

拖延症就像是一颗蒲公英,根须错综复杂,难以完全根除。而造成拖延的原因又往往与个人的独特经历相关。在试图根除拖延症之前,不妨先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它主导我们的生活。同时,对我们周围患有ADD的学生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_18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800字

1.
以下情况在你家发生过吗?
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像在放慢镜头,穿衣服的速度堪比龟速。妈妈催促快一些,可怎么说,都是依旧我行我素。
做数学作业,几道题,十几分钟就可以写完了,可是磨磨蹭蹭,做了一个晚上。
面对家长的“快点、快点”的催促,像没听到,越催他越慢,最后终于战争爆发。
相信家有学童的父母,看到这样的描述,并不陌生。很多妈妈都因为孩子的慢动作快要崩溃,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慢慢吞吞,或者索性拖着不做,每次说他,效果都不佳,孩子要么是和你吵架,要么是沉默不语。
等到第二天、第三天,他依然是老样子!
孩子为什么会拖拖拉拉?
2.
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孩子身上,成年人也经常陷入拖延的怪圈。
想要实施的减肥计划,从来都是从明天开始,那个明天永远都不会到来。
怀疑自己身体有毛病时,却拖着不肯检查,因为这样就不必面对可能有病的事实。
妈妈完全为了孩子而生活,总是拖延不寻求自己的快乐。
拖延症的阴影几乎笼罩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对拖延症研究了25年,得出结论:拖延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讲,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与一个人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以及低自尊有关系。
《拖延心理学》是她们对拖延症研究后合著的一本书。这本书从拖延的行为、心理和大脑三个层面分析拖延行为存在的普遍性和顽固性,针对拖延行为给出了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迷你目标等可行性建议。
这本书三分之二的内容都在分析导致人们拖延的背后原因,其中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深远。
研究显示:
“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甚至到我们成人后,它们依然在影响着我们,而通常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存在。早年家庭关系的某些方面甚至被永久性地嵌入了你的大脑,因为这些家庭互动创造了新的神经通路,而一旦这些通路被建立,它们就稳固下来了。”
一个人总是拖延是和他缺乏自信和低自尊有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带着独一无二的DNA,先天的条件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就形成一个人的全部,身体的和心理的。
如果孩子先天的特性跟后来被对待的方式之间没有被很好地协调的话,你很难为自己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而缺乏自信是导致拖延的一个主要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只会注意到孩子身体的不舒服,而忽视心理的问题。书中举了一个患有多动症孩子亚当的事例。
亚当患有多动症,注意力无法集中,他的父母对此无动于衷,他们会指责亚当懒惰、不专心。而亚当的妹妹患有食物过敏,父母却接受这个现实,积极寻找适合她的食物。
在父母长期冷淡粗暴的态度中,亚当就失去了自信,变成低自尊的孩子。
家庭里还会有一些情况,父母特别优秀,自己是成功人士,时间管理得非常好,看不得孩子有片刻松懈的功夫。长此以往,孩子活在父母的压力下,变得内向压抑,什么事情也不想做。
父母对孩子是否付出了真正的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这个结果能持续孩子一生。
所以当孩子拖拉成性的时候,作为父母,第一时间不是指责孩子,不是催促他,而是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是否曾给孩子造成过伤害。
孩子为什么会动作慢,这“慢吞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他性子慢吗?
他跑出去玩的时候,慢不慢?他吃炸鱼薯条时,慢不慢?他玩游戏时,慢不慢?
动作慢是孩子保护自己,掩盖心理痛苦的一种方式!
当父母不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只顾着急上火的催促,结果是和孩子渐行渐远!
4.
如何和拖拖拉拉的孩子打交道,又不伤害亲子关系呢?
这本书也给出了有效建议:
1、 不要催促成为监工,导致孩子会进一步减缓他的脚步。
2、 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心态。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一次实践和提高的机会,同时也避免自己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结果。
3、 要记住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你可以尝试影响他,但永远也不能让他采取行动。
4、 有时孩子拖延,是因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无法集中注意力,父母要了解相关知识。
5、 帮助孩子设定小目标,可以轻易完成的小目标
6、 用计时器帮助孩子知道时间长短。
7、 记住什么是最重要的。想一想亲子关系中,什么是最要紧的,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治疗拖延上。
鉴于拖延症是心理根源、生物因素、人生经验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作者表示,即使按照书中给的技巧去阻止拖延,也未必会消除拖延症。
快乐来自内心,来自于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作者将拖延症比作花园里的蒲公英,虽然无法根除,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在花园里怡然自得。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9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9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1)

大部分的成果都在完美与糟糕之间,每次都想做出令人惊奇的东西,会让人什么也干不了。公司里常常说“现有东西,再做好”,跟咱们这个理念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战胜“过分追求完美”的错误观念,就要以发展的理念去看问题。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不懂的知识可以学习,不懂的技能可以培养。

另一方面,有些人担心努力工作取得成功,会让我们变成工作狂,会让我们远离人群(就像独孤求败那样,太成功了以至于找不到对手所以每天特别痛苦。对这个问题我认真想过,不需要担心我们成功了会不快乐,只要是走正道,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取得成功就没什么问题。这样的成功就会让自己更加快乐,只有太短期成功才会有问题。

今后我该怎么做呢?除了上面说的与心态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尝试对于某些琐事每周设置一个固定时间来处理,或者像书中提到的服务生那样思考,不让事情积压,处理完事情马上转向下一件。总之,要在实践中学习,活在当下,把生活当做道场。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2)

继续找,不停步

Theheartaskspleasurefirst,keeplooking,don’tsettle.

乔布斯有个著名的“Stayfoolish,stayhungry”的演讲,听了让人激动不已,他说生命短暂(的确),在你有生之年就要做你真心喜欢的事情,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钱,或是别人的想法而工作。然而过了一阵想想,只是觉得他很幸运,很早就找到了自己喜欢并为之奋斗一生矢志不渝的事业,并不见得适用于每个人。

偶然间看到《拖延心理学》,看看停停,好像看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什么是拖延。这本书从行为,心理,大脑等方面聊了很多拖延方面的问题,研究结论等等,并给出了很多不错的建议。但结合我多年的运动,坚持了一年多的健身,读书习惯的改变,以及工作、创业等方面的看法,总觉得有些似乎有道理,有些又不见得适用。不断往下看,思考,总结,看到最后似有所悟,但又有如雾里看花,觉得一个个的建议好像就是一个个的点,散落在那里,串不起来。知识如果不能拿来改变行为,岂不是就成了高谈阔论?

终于在最后,在看《拖延心理学》附录的时候,看到了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强调事情本身,而不是事情的结果,所带来的快乐与回报,是战胜拖延的核心”,一点都不壮怀激烈,却令我豁然开朗。正是这句话,让我体悟到了乔帮主的意思,也终于能把这本书的一些结论和自己的体会串了起来。

记得之前根据自己的经验提过对付拖延的三个办法:认识,目标和方法,并认为找到合适的方法是关键。现在看来,itworksforme。就是这个系统性的方法,能让人找到喜欢做的事儿,或是喜欢上想要做的事儿,不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其他方面。拖延的各种原因,种种复杂的心理根源,什么自我约束差,容易分神,意愿不强烈,恐惧失败等等,在热爱面前,就都不是个事儿了。

细细想来,这样做背后的的心理原因有三点,一是事情本身带来的心流时刻,成就感,快乐,快感能让人愿意一再重复这样的体验。二是感到自己在成长和提高,认为努力有价值,得到了回报。三是认为没有虚度光阴,是在自我实现。人们都渴望交流,渴望得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的认可,然而为了表现,证明,别人的夸奖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终还是会反噬自己,人可以欺骗所有人,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要面对自己。自己的智慧,认识的提高等所带来的快乐是根本,钱,名誉,认可等等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

这个找到系统性方法(即最后找到喜欢做的事,或是喜欢上要做的事)的重要性是全局性,战略性的,相对其他的比如正念内观,冥想,细分目标,降低期望,自我分析等等并非无用,但都是局部性,战术性的手段,服务于找到喜欢做的事这个最终目标。所以,如果还没有找到好方法,从而最终指向自己喜欢的事,那么keeplooking,don’tsettle。

这本书读完了,现在对拖延可能算是有了一点认识,有点意思。有很多道理,人一开始可能就知道了,然而不经历一番挣扎思考涉猎,努力的求解,亲历亲为的实践,这些道理就还没有成为真知,融入到三观和血液里。这本《拖延心理学》,让我遇见了那句话和那个道理,有所顿悟,不错不错。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3)

看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了:拖延的背后是恐惧。

一直以来,我以为拖延是一种对主观客观时间的认知错位(是对的,书中也提到了),是个人难以避免的一种天性。但当看到下面几种拖延-恐惧关系时,我在自己的行为找到了相符合的拖延动机:

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对被控制的恐惧。主要影响我的,就是1对失败的恐惧,2对被控制的恐惧,以及少部分的对成功的恐惧。

我简直可以作为理解此书的典型案例。举个例子吧。

我从去年开始,就和一个朋友一起做一个创业项目。我一直想着要专心做这个项目,但是我的行为却处处拖着这件事相关的一切。比如,我想着“等我找到了纽约的工作,就可以和朋友在一个地方一起干了”,但自己却并没有认真去找纽约的工作,总在对自己说“我需要多准备”。又比如,我想着“我们做的这个项目,需要数据分析,需要内容管理”。我去找了一个在纽约的媒体教育创业公司做志愿者,给他们翻译文章,管理产品,做客户数据分析。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没给自己出了钱的,有几个成员的,在纽约的,媒体内容创业公司做事;相反,我找了一个有几个成员的,在纽约的,媒体内容创业公司无偿干活。

当我今年来到纽约见我的伙伴时,我还在做着另外一家公司数据分析的活,并且已经因为拖延逾期未交许久了。我的伙伴就非常困惑:你为什么放着自己的投资不管给别人无偿干活啊?!

看了《拖延心理学》对失败的恐惧一章,我立刻意识到,说的不就是我嘛!我产生了一种“只要这件事和我有关,那就会失败”的认知扭曲,并永远以“我在为了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准备着”拖延着。意识到这点后,我也尽快结束了另外的活,和朋友交流了一年以来我们的教训。朋友告诉我,“你是我们项目能走到现在的重要一员,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责任、和影响力”。于是我逐渐调整自己的定位,正视了自己想要做的这件事和它的挑战。

另外一个例子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对被控制的恐惧。我小时候父母永远是在管着我写作业的。周五放学回家后,我会自己看书、玩,周六上午看球,玩,周六下午开始写作业,周日下午甚至晚上才完成。有过几次,我尝试周六上午甚至周五晚上就开始写作业,但父母会说:“你为什么不周五晚上都写完呢?”于是我觉得既然我早做了也不会得到表扬,而周五晚上都做完又基本不可能,我怎样都得不到表扬,还不如趁着爸妈不在的时候尽量玩,作文反正最后也会被他们催的。平时早上,我也经常被父母大吼“都8:30了快起床了!”,结果过15分钟后起床后一看才8:20.在大学离开家之前,我周末从来没有在9:00后起来过,因为父母都会要我尽早起床。

现在想来,其实早做完事,早点起床,都是好习惯。但问题在于这些习惯在当时都不是我自愿的,甚至有些是被父母欺骗下的。于是在我长大后,面对deadline我就非常的抗拒,不到deadline不做事。此外,当女朋友劝我做事时,原本本想做事的我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只要是别人告诉我要做的,即使我本来想做,也不愿去做。

觉察和理解了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最近我感觉自己也更容易从拖延的心态中调整出来了。在自己产生拖延情绪时,可以反问自己,这是因为你对什么的恐惧所以才拖延的吗?这种恐惧合理吗?符合你的目标吗?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4)

我是一个拖延症很严重的人,书里的很多问题也都中了枪。比如:通过拖延,不用再面对自己能力的限制;用拖延代替选择

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不是很新奇,一个结论还要翻来覆去的说好几遍。不过早期记忆(三岁之前)作为一个无法触摸的的恐惧来源,潜伏在人的余生中,经常被无意识激活从而引发拖延行为的这一观点很有趣。

喜欢的一段话:“你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你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降生在一个特定而家庭中。你的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培育共同催生了人跟环境的一系列复杂的互动,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你。”想起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囿于自然与超越自然这样一对矛盾中”

先天基因所带的特质,体内化学激素的驱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和改变能力,构成了人类复杂的行为。学会接受我们的的生物性现实并恰当地对待它,则又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5)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什么是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但是他不难受,不自责,不纠结,也不想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情况就不叫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而且在心理上他不能接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想要改变而没有改变,这种心理矛盾导致的痛苦,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拖延症。

有拖延症的人,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掉入一个叫做拖延怪圈的陷阱: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他先是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预期,想要早早地开始,充分地准备,最后漂亮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一直处在这种想的状态里,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种脑锁住的状态,他就是开始不了,不肯行动,他一边拖一边伴有极度的焦虑,到最后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他要么把它一口气干完,要么就直接放弃,这整个过程特别的痛苦。

这种状态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自我攻击、自我毁灭、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越做不好,越完成不了目标,他对自己下一个目标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挫败的闭环,到最后这种心境它会投射到外部,开始对外界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觉得身在地狱一样。

有人对拖延症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没有任何的原因毁掉自己生活的一种行为。

第二部分

1.生理上的原因

在15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只需要一个遇到东西就吃、吃了就睡,遇到奇怪的东西就怕,遇到不舒服的情境本能的就躲,没有任何追求,不需要自控力的大脑。

所以,在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拖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首先要树立起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自责,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天生的操作系统,谁都一样,没啥特别的。

2.心理上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分析,是恐惧,也就是害怕。

害怕本来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很好的一种工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我估计他都活不了多久,要么他已经挂了,要么他就在监狱里面。

A.害怕失败

拖延的人有一个典型的错误观念:

自身的表现=能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制度下的观念,就是一次考好了,所有人都说你厉害,聪明,有出息,感觉以后就要飞黄腾达了。一次考不好,这个人瞬间就被踩成肉饼,就是无能,不用功,蠢货。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表现上的浮动太正常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失败之后它才能出成绩。

错误观点引起的害怕,这样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故意拖着把事情搞砸,到最后他们就开始告诉自己说,你看,我不是没有能力,我只不过没有全力以赴罢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免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B.害怕成功

这种类型通常都是有家庭问题,这样的家庭他倾向于怀疑一个孩子的能力,这样慢慢的就会让这个孩子也开始自我怀疑。

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惯性,就是每次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了,万一父母说的是真的咋办,万一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咋办。那为了不看到最后的结果,他们就开始拖,拖着不完成。

C.对掌控权的恐惧

当我们被强加着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躲避,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问题。

你看我们在做自己心里想做,自己决定做的那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有内部动机;用外力强加着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说的还是别人给钱,或者是形势所迫,这都是外部动机。

我们行动的所有的原因都是去满足这个动机。

如果是内部动机,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去做,那我们肯定就有动力去做。

可是一旦对方要求你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机就转化成了外部动机,那么问题就是从我们是要满足自己还是要满足别人,如果这个需要满足的人他不是你喜欢的人,是一个你很讨厌的人,这个时候动机就会彻底消失,没有动机自然就不想做,就开始拖。

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喜欢的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很有动力;但是我们讨厌的人让我们做事情,我们肯定就要拖嘛,是吧?

3.思想上的原因

完美主义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但是它也分行动上的完美主义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

这两个差距非常地大,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心理机制和行为习惯。

行动上的完美主义是说,他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用行动持续改进,最后获得一个接近完美的结果。

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可就惨了,他们只是盯着那个完美的画面,那个脑海中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面对眼前这个东西。

比如雕刻一样,同样是一块石头,行动的完美主义者他脑袋里面有一个画面,然后就开始动手雕,一点一点地磨。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和脑子里面的想的不太一样,但是也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那第二种就不一样了,他不做,他一直想,而且他一看到这个石头他就烦,因为这和他脑海中那个完美的雕像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所以到最后时间到的时候,他连石头碰都没有碰一下就决定放弃。然后他就相信,在遇到下一块石头的时候,一定要雕得比第一块石头还要漂亮。

你看,他又定出了一个更高的更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他们对每件事情都有很高的期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却发现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挫败感。他越痛苦,越没自信,他的行动力就越差,那做得越差,他就越容易放弃,最后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我挫败机制。

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持续的自我挫败,自我挑衅,自我挑剔,最后他会投射到外部的环境,成为他应对外界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看什么事情他都不顺眼,像这种情况就比较惨了。

所以一个深度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很难相处的,你看他们对自己就很讨厌,和自己就不能好好地相处,就更不可能去爱别人了。

说到底,拖延症它就是一个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

那怎么样调动这个我的智慧,改善拖延症呢?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给出了三点建议,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设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截止日期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你看我们所有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种从无到有要创造一个东西的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是能给多久拖多久。

就像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截至日期呀,他就整整拖了二十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呀。

没有截止日期啊,就很容易陷到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面,他感受不到一种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

所以说设置截止日期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按时地完成任务,它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环境

就跟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认真写作业怎么办?肯定是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面,旁边肯定也不能放动画片,不然的话他就坐不住。

所以我们在需要完成一些高度专注的事情的时候,首先就要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里面。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还有限的,抵制诱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意志力,我们用意志力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眼前的事情。

所以说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会让我们省很多力气。

第三个方法是心法的转变

拖延症的人他往往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预期太高了,那我们就要做一种心理上的转换,就是从我要做一个完美的东西转换到我要做一个最烂的东西。

其实,拖延症的人他并不是能力弱,往往他们都挺强的。他们最难的就是没有办法开始,一旦他们开始,他们的工作效率其实还挺高的,所以对拖延症的人来说,降低预期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要炒个菜,就告诉自己,我要炒一盘最难吃的菜;如果说要写一篇文章,就告诉自己,我要写一个废话连篇,让所有人都抓狂的文章。

这样预期一调整,他就很容易开始,心理就容易放松,反正就这样,也没啥,是吧?认真,尽力就行了,最后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样,根本就不是能控制的事。

像这样把对结果负责的这个责任推出去,我们只对过程负责,如果用这个心法就可以让拖延症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好多事情它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拖延症它本身就不是个病,它也不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它其实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地调动我们的精力,调动脑袋里面那个理智,让它来帮我们做事。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6)

大家好,我是二宝妈妈!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拖延心理学》,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看完。但给我的感觉这本书看起来相对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之前看到有“心理”二字,觉得应该是很难看懂的一本书吧。

至买回来也有差不多应该有小半年的时间,这本书都属于没有撕开塑封的状态,偶然一次我打开它,发现这本书没有我当时想得那么难啃。

就像书里说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未发生的事情上焦虑,弄得自己很多的事情就这样错失了。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喜欢为自己暂时不愿做的事情而找过一些借口。但至少现在我希望以后找借口的时候更少,我发现立马去做。不管成效如何,却让自己不会有那么多“后悔”。

最近爸爸让我坚持每天给大宝念一首诗,或者讲些故事,题材不限吧。如果是之前我肯定是拒绝的,我肯定也会觉得这哪里有时间?一天天我多忙啊!

但现在我不再有焦虑的去抵触,而是我想我能够坚持。这样的想法,让我和大宝之间配合的很好!大宝也会收到我这种积极的情绪所感染,至少我觉得他现在很开心的去做这个事情。

发现你的一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真的特别大,最近看书的频率多了,大宝对看电视的“欲望”不再那么强烈,甚至很多时候,他安静下来的时候还喜欢带着小宝,充当一个小老师,给小宝说着书里的他认为很有趣的画面。

我很喜欢这样的画面,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位不拖延的好“宝宝”,很感谢爸爸一直以来对我满满正能量的感染!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7)

看了这本书还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的“拖延症“,不过没有以前那么自责、抓耳挠腮了,可能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拖延有了一些比较清醒的认知吧,有些拖延简直就是与生俱来……不过还是有很多科学的战拖方法与小技巧来应对,不用担心。读这本书也搞清楚了自己现阶段拖延的原因、拖延的领域、常用的拖延借口,接下来就是好好治疗了。

大脑其实无法同时胜任多个任务(每次转移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有0.7秒),如果过那么一分钟就刷刷手机、看个朋友圈动态、收收邮件,肯定无法正真集中注意力做事儿。

一个小技巧,尝试在非常短的一小段时间内为自己的目标做一点点事儿。比如每次花15分钟的时间往前迈一步,或者10分钟、5分钟,最最重要的是去做!制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小便签进行视觉提示,放在自己一眼能看到的地方,提示鼓励自己先坚持做几分钟正事儿。太过沉迷网络的无法自拔的朋友,可以在做正事儿的时候试试关掉网络。

PS:如果忙的飞起来,哪儿有那么多时候沉迷网络呀。也不能瞎忙,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执行计划。

1、拖延者的信条(和完美主义有很大关系)。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2、从拖延信条中解放出来(去做、去行动)

万事无完美。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儿,而不是愚蠢或软弱的表现。

失败并不危险。失败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真正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为它犯错也是值得的。

挑战有助于我的成长。

我有成功的权利,我也能应对别人对此的反应。

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下一次我还有机会。

遵守别人的规则去做事并不代表我一点权利也没有。

当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真正喜欢我的人就会跟我坦诚相待。

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我感觉的答案。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8)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篇9)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字


成因:

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方法:

定计划,学会接受,运动减少拖延。

一天天流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尤其是睡前,基本上都是会浪费在手机上半小时以上,而夜晚早睡半小时却能让第二天神清气爽,可做到却很难希望自己早点学会控制住自己的行为,睡前不拖延,早睡。

被羡慕的生活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还有不自律,毁掉你......

自律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自律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自律。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_35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500字

全书前三部分从行为、心理和大脑三个角度深刻剖析了拖延症背后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后两部分给出了克服拖延的建議。

第一部分“拖延vs行为”,阐述拖延现象、后果和根源,引出拖延的两类心理问题,即“恐惧失败”担心被他人评判,害怕自己的不足被发现和“恐惧成功”担心成功为自己带来灾祸。

第二部分“拖延vs心理”,从“争夺控制权”、“心理舒适区”和“拖延时钟”三个方面阐述更层次的心理因素。所谓争夺控制权是以拖延来获得掌控感,比如一个关系不熟的人要求你1点前回信给他,你心里不爽偏要拖到三点才回,明明1点时有时间却偏偏不做就要夺取对事情的掌控权。“心理舒适区”是人能获得安全感的环境,为了呆在舒适区而拖延去做任何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宁愿窝在宿舍看剧也不去参加社交活动。“拖延时钟”是介绍有些拖延症人群的主观时间概念是和客观时间有巨大差异的,时间感知不平衡,比如让有的人9点前准时到,而他所理解的时间可能是9点30分甚至之后也没关系;时间感知不平衡还有其他形式,比如时间迷失,有的人沉浸在游戏世界,仿佛时间是无限的而无法感知真正时间的流失。

第三部分“拖延vs大脑”从神经生理方面阐释了大脑产生拖延的深层机制,大脑的神经网络是不断变化的,生活经历的刺激使得大脑建立突触联结,一些感知会加强,一些感知会弱化,比如大脑感知触觉的时间是400-500毫秒,而感知恐惧只需14毫秒,当你从事一件棘手的事情,早在你有意识让自己去做事之前,恐惧早已控制了你的身体,让你逃避这件事。

第四部分“拖延vs征服之战”详细地给出了克服拖延的行动方法。

第五部分“拖延vs建议”是针对拖延者本人和如何对待一个拖延者给出的建议。比如如何与拖延者打交道,一味地跟他强调“你只管去做”、啰嗦地提醒他应该做什么、责备嘲讽或威逼利诱这些都是不可行的,要帮助拖延者培养成长心态、彼此保持协作的态度,适当改变策略,如果存在大脑运作方面的差异也该接受这种差异。

引起拖延的主要心理问题:

l 恐惧失败、追求完美

l 恐惧成功

l 争夺控制权和个体独立性

l 保持亲近或疏远的心理舒适区

l 错误的时间概念

作者就每种心理问题独立成章,再细致地介绍其中的一般心理原因,以“恐惧成功”为例,有的人因为害怕自己成功而迟迟不去行动或者故意搞砸事情,这背后就存在不同方面的恐惧:有的人认为获得成功要付出太多太辛苦,而在工作或竞争中表现的毫无作为;有的人认为成功会伤害到别人或者使自己受伤害,不获得成功就是安全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成功是错误的,自己不配或注定不能成功。人们恐惧的原因不同,但都造成了对成功的恐惧,在重大事情中不全力以赴甚至借口搞砸。

如书中所说“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延着也不愿意去努力做事,不愿意冒风险被别人评判你的失败”。我想很多重度拖延症患者的心理问题都在于此,我们总是以外在表现来衡量自我价值,而从不敢直面真实的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这种恐惧心理的形成必定有其历史渊源,书中也会引导读者去回忆和探索早期记忆中问题的根源。这是有点困难并且痛苦的事情,而且产生如此复杂心理问题的根源事件可能往往不止一件,但是我认为深入地了解自己是值得做的。

我们总是极少花时间去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极少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在自己心里埋下恐惧的种子,为什么我已经意识到拖延的严重后果,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一般地不去行动呢? 伴随着自责和懊恼,可能下一次的拖延来得更加剧烈。所以我们越是能向内深入地认知自己,越是能给予自己理解、安慰和力量,当我知道造成我恐惧心理的根源事件已经不复存在不会再对我造成伤害,当我知道我恐惧的不过是我臆想出来的事情,那下一次我会告诉自己“勇敢去做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书中较受用的两个观点分别是“成长心态”和“心理舒适区”。

所谓“成长心态”是相对于“固定心态”而言,“核心信念是: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在成长心态看来,努力可以让你更聪明或更擅长于某件事,努力可以激发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拥有成长心态的人不仅仅追求挑战,他们还以此充实和提升自己,失败可能会让你伤心和失望,但是成败并不决定一个人本身的好坏。”

“心理舒适区”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跟人太亲近或者太疏远都会感到不舒服,人们总会不遗余力地想要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一些拖延就是为了维护这种心理平衡)。有的人要从和周围人维持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有的人要和周围人保持距离才感觉自在,但书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思考“用拖延和拖拉来换取内心的舒适并不能解决人际关系中的根本问题。

任何人际关系中都涉及边界和亲密之间的关系问题,你必须面对并处理好这个问题,你可以将此看成一次让心灵获得成长的机会。无论作为一个个体还是作为一个伴侣,解决彼此的分歧可以看成是你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一个途径。拖延或许可以将其他人保持在你需要的人际距离上,但是它也阻碍了你的成长。”

拖延处理技巧汇编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不是:“我要停止拖延。”

而是:“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而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不是:“我绝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数学。”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不是:“我打算要写那份报告。”

而是:“今晚我将花半个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个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不是:“明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是:“我最好看一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所花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是:“我只有15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内,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不是:“教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办法写论文了。我想去看场电影。”

而是:“虽然教授不在,但是我可以在他回来之前先列出论文提纲。”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不是:“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找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不是:“我必须对任何需要我的人有求必应。”

而是:“在工作的时候,我没必要接听电话。我会收看留言,然后在我做完事情后再回电。”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不是:“我累了(抑郁/饿了/很忙/很烦,等等),我以后再做。”

而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写报告,接下来我会小睡片刻。”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半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记住: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不是:“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则我就会感觉哪里不对。”

而是:“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这感觉很好。现在我打算去看一部电影。”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不是:“我又在拖延,我恨我自己。”

而是:“我又在拖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即便在你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你还是可以行动。

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样做。

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

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具有价值。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00字


在阅读《终结拖延症》之前,我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我预计的要长。

最能减少拖延负罪感的,莫过于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很好的进行了一次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我以前回家总是躺到沙发上看报纸,结果就是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中间也会时时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但如果回家后就坐到桌边看报,那么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干其它事情。

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获益最多。由于阅读的兴趣,我有意无意间赞同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不舒服的状态,第一反应就是要避开,对于不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想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适合我――由于骑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东西的学习,依赖自己理解力不错,入门都比较容易,但到达某个平台阶段,要下一点死功夫时,我就会停步不前,以至于我良好的开端从来都是失败的前奏曲。最后对学习形成抵触,对任何学习计划都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锻炼情绪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钟和计划完成及时鼓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算写出来了,虽然比预计的长,但动笔时倒是确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对自己感到满意。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300字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00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平。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通用8篇)


通过读书拓展见闻,深化思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读作品后,常常有许多感受。这时候就需要读后感来一吐为快,您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有什么个人看法呢?以下是由编辑收集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1)

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与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他们所著的本书证明了心理学知识是可以用于理解和改变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们在最后《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第18章节里,告诉了我们一个概念: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在每一个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几乎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这一点有很多的例子可寻,比如春节期节南方雪灾,有很多群众自发地加入救灾活动中……人们在灾难面前除了表现出人类亲社会行为的潜能外,也经常表现出利他主义——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报道过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学诗的事迹。为什么李学诗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别人呢?理论家们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义”,表示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这样的互惠期望赋予了利他主义生存的价值。当别人给你好处时,你会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状态,直到你回应了这些帮助,这种紧张才会消失。这种精神上的紧张是有助于个体生存的,因而人类学家发现利他主义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本能,有进化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个人传递其基因。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帮助别人。一提起帮助别人,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雷锋,一个好事能做一火车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树立为模范人物,那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如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经济社会,雷锋精神会在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中迷失吗?通过学习《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我们显然明白,人类助人为乐的功能将会跟随基因传递下去,也就是说,你身边包括你,有可能都会做雷锋,不过不会做的如雷锋那般纯粹,这是因为时代的背景已经大不相同了。尽管如此,我们理解出的结论还是令人欣慰的。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2)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终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它运用了许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简单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并不会简洁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尊敬。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许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阅读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在所难免,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微小的心理的人很苦恼。心理学让我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我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困难,许多事情得以迎刃而解。这本书教会了我思索,带给了我生活的新篇章。

虽然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我已对它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信任读完之后,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3)

焦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己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可以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

▲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非常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同样,希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打算看的同学,我们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4)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5)

《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的专集,它是一门对心理学知识的专业研究。

心理学是一篇科学研究的著作,它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学科。这个学科的内部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过程来看,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对其他个体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它对每个人而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研究我们心理世界的课程。它不仅仅仅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是一个知识的输权,它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在我们人身上传递很多的正能量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心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把一个人引入一个自我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给予每个人的东西都是极其宝贵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会为自己所用,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它还给予每个人无穷的勇气,使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强地活下去。它还给我们指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使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它还让我们了解到,人不能总是被自己评价的那样去评价,去怀疑自我。它还教会我们如何去判断是非,做事要有持久力和创造力。它还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激励,要学会容忍挫折,要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它还教会我们,要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有价值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生活中有许多选择,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小小的风风雨雨。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向阳光中微笑,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希望自己能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6)

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可能会碰到莫名其妙讨厌我们的人,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偏见产生呢?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偏见。文中指出,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证明他是错误的证据面前,还不愿意对自己的信念加以改变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一般来说,人们会对那些不属于他们同一“群体”的人,人们很容易表现出偏见。表现出较高偏见的人在做出谁是属于哪一类人的判断时更细心。那些在一致性趋向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赞成这样的观点,如“当我遇到某人时,我倾向于注意我和别人之间的共同点”,他们不赞成像“我能通过一个人的性别来了解他的许多特点”的这种观点。这样看来,一些人似乎有一种能去克服内团体和外团体偏见倾向的本能。

人们倾向于忽视与他们以前观点相矛盾的信息,偏见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研究表明,要克服偏见还必须促进在追求共同目标时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消除全部的偏见,然而他们确实在一些小的方面提供了消除偏见不良影响的方案,这需要时间但很有效。研究表明,社会分类将陌生人变成了一个有着内聚力的小组,使得人们对自己组内成员比对组外成员有更积极的态度。偏见能通过追求共同目标来减少。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不同组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友谊时,偏见就会减少。

我们经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社会上那么多人,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类型的人都有。亲人也好,同事也好,朋友也好,我们尽量不要与周边人产生摩擦,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尽量着眼于彼此的共同点,有不一样地方的时候,尽量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偏见也就没那么多了。对于家而言,家和才能万事兴,对于同事而言,平时和和气气的,工作中办起事来才能更加的顺利,对于朋友而言,多一个相处很好的朋友,也就等于多了一条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倾囊相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7)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入门级经典,它集北大心理学系集体智慧翻译,是北大、清华等国内多所高校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用教材和参考读物,本书不仅介绍了心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还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例验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使用的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被公认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因斯坦福监狱实验和编写大学心理学教材而著称。另一位则是理查德·格里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在第14版修订时开始成为合著者。

今天想通过本书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

如何告别亚历山大

当今社会的个体都可能会遇到压力情境,当我们面对压力时,身体和心理便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映,身体的应激反应是自动的、可预期的,而心理的反映却是我们依赖对世界的知觉和解释习得的,所以应对压力非常重要。本书推荐了很多好方法,比如书中介绍的应激思想灌输法。第一阶段,人们首先要对他们的行动获得更多的认识,是什么引发它,以及它的结果如何?你可以每天坚持写日志,然后通过回看日志就可以分析出原因和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界定,增加对问题的可控性。比如你会发现你最近工作效率很低,这是个应急源,经过分析你可能得到三个原因,如工作难度加大了。第二阶段,你开始认同那些可以抵消非适应性、自败行为的新做法。你开始安排一些学习时间提高自己能力,或者限制自己一周读两本书。第三阶段,你开始对自己的新行为点赞,新行为也为你带来更大的成功。这只是对抗压力的一种方法,想了解方法可以翻开书,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如何让你人见人爱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莫名我就喜欢你,所谓喜欢那就是一种人际吸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在职场上,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许多场合,如出差在车、船上的邻位旅客,入学遇见同班新同学,出席会议初次邂逅的与会者等。虽然对人家的个性品德等一无所知,但却由对方的衣着、容貌、谈吐举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并与之结交成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积极阳光、礼貌干净的状态面对我们身边的人,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但只注重第一印象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懂得心理学中提到的人际交往八大定律,让我们通过学习能够做到控制情绪、明辨是非、真诚友善、助人为乐,相信你一定会在职场上人见人爱。

学会如何成功地成长

本书中‘人的毕生发展章节’是这样诠释“成功成长”,书中鼓励把发展看成有得有失的变化。据此,在一生中成功兴隆的秘诀就在于巩固一个人的收获,而减少一个人的损失。人毕生都在发展,毕生生理发展、毕生认知发展、毕生社会性发展,当你正确理解这些发展后你更加理解成功的意义。成功成长的一部分就是使用选择性优化与补偿,选择就是人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目标;优化就是指人民在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锻炼或训练自己;补偿是指用其他方法和途径应付损失。阿德勒心理学的启示:重要的并不是你遗传到了什么,而是如何使用遗传给你的东西。我们深刻的理解每一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世界就是因为个体的不同而更加精彩,就像父母、我们、孩子三代人,每一代人都在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方式不同、起点不同,但同样收获喜悦。

翻开600余页的《心理学与生活》,让身心来一次“智慧的旅行”,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让我们一起向幸福出发!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8)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如今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始终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假如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学问,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一般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觉原来生活真的处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学问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解并描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留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详情。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索,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确定的行为方式。

同时这本书的并不会简洁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尊敬;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许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学问,就像是在一个生疏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生疏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爱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全部的学问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知你该如何查找道路。

必定能绽放光彩!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拖延症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难题,2019年,又双叒叕给自己定了新的计划,深知自己可能会因为拖延将计划搁浅,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了,克服自己这该死的拖延症。本书整体来说,较为啰嗦,一件事情要举千百个栗子,可能作者是不想浪费他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他做研究这25年绝对不是白瞎的。我截取其中一些对我自己比较有用的资料,进行一个概括吧。拖延症是什么?n导致拖延的因素?n如何战胜拖延?n拖延症是什么?n如果你出现以下情况,别怀疑,拖延症已经缠住你了:n计划做某件事情却一直迟迟不肯行动n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n一周的任务要等到最后两天才开始做n一个任务如果我不能做得完美,我绝不开始n……n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的心中。导致拖延的因素?n1、对成功做需的能力缺乏自信n为了建立成功的信心,建议设立一个比较现实的,能够达成的,容易衡量的目标,然后把这个目标细分成容易操作的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都能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这样你便能够顺利的完成,信心也能够逐渐建立起来。2、对要去完成的某个任务有反感心理n认定做事的过程肯定会遭遇很多的困难,结局也会很惨,所以迟迟不肯行动。一件事情是否会让你反感跟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他令你不舒服的原因是你将它跟你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样的不快让你产生反感,并想要躲避它。当你对自己的恐惧有所了解并逐渐接受真实的自己,你或许会发现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讨厌,甚至还会觉得有点意思。3、目标和回报太遥远,感受不到对我有什么意义n为了是一个遥远的目标火回报看起来更为实在和突出,鼓励你将任务切成小段,并经常的奖励自己,比如我在做拖延症一周测试的时候,完成任务之后,我就奖励自己吃水果,哈哈哈。4、无法自我约束,例如容易冲动分心n管理自己的情绪,切断让自己分心的源头。比如手机随时弹出来的消息,可以关掉的都关掉。如何战胜拖延?n1、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n明确的目标的特点:可观察行、具体性和特殊性、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在5分钟内能够被完成。做一个一周测试,一周测试方案:n选定一个目标以及它的完成日期n列出步骤n征求意见n启动n跟进n修正n回顾n以下是我给自己做的一个拖延症测试:n拖延症一周测试:n目标:6个小时完成MCB商城余下工作n完成日期:3月14日 周四n步骤:n一、列出MCB还有哪些工作nA/商城功能说明nB/商城交易流程nC/售后原因nD/页面统一调整nE/和总部有关的审核页面n二、3月13日工作n上午10:00-11:00 完成An下午2:00-3:00完成Bn下午3:00-4:00完成CDn三、3月14日工作n上午10:00-11:00 完成E中的原型草图n下午2:00-4:00完成E中的原型及说明n记录:n3月13日n1、测试计划于13日上午9点半开始拟写,约9点50完成计划,在此之后,便非常焦虑,担心自己不能按照计划做事,同时也十分畏惧10点的到来,这就意味着10点到11点之间不嫩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项了。2、10点-11点期间,手机屏幕弹出消息,分散了注意力,选择将手机屏幕背对自己,减少手机对自己的干扰;接到新的需求,将它安排在11点之后的半个小时。3、10:00-11:00提前几分钟完成了任务,并开始做新需求,在11点半之前完成了该任务,心里甚是欢喜,对下午的计划更加有信心。4、本计划下午2点开始工作,但是由于午睡时间过长导致2点前没有起床,整整到3点才起床,起床后又东一哈西一哈过去了30分钟,3点半正式开始工作。5、3:30-5:30,提前半小时完成了给自己规定的目标,中间有因为听网易云音乐歌词而走神,后来将音乐调成无歌词的便没有受过影响,完成得还是非常不错,奖励自己吃了水果(尽管我真的很不喜欢吃水果)n3月14日n1、有昨天的成功经验,今日开始期待测试,早早的起了床,准备新的一天的到来。2、认真做起事来会忘记时间,而且会想尽快将其做完,今日工作在提前1个多小时完成,工作效率可以说爆表了。总结n1、由于自己以往惯性拖延,会担心自己不能完成任务,需要克服恐惧焦虑心理,对自己要充满信心。2、尽量减少外界事物对自己的干扰,比如手机里面弹出的各种消息,网易云音乐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等。3、按时完成任务能够增加下一个任务的信心,同时愉悦指数增加。2、练习判断时间n你能够精确的预测一件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吗?一般人事不能准确预估的,有一个办法可以克服时间的主观观念,提高你对时间的判断能力,那就是将你对完成时间的预测与实际使用时间作对比。3、学会使用零碎时间n比如五分钟可以站起来伸伸懒腰做下运动,可以将桌子上的杂物收拾,可以将厨房的盘子洗了等等。4、预防意外干扰n根据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你转的,总会有很多意外不期而遇。如果你提前预见到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有意外,你就站在一个有利位置,随时准备跨越障碍,而不会被困其中,手足无措,也不会埋怨运气不好,或者责备你自己。5、委派任务n委派任务是提高你时间使用效率的一种方法,找出那些你不必要做的事情,找到一个可以做这个事情的最佳人选,明确要做的具体内容,跟踪事情的进展。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你委派任务给别人的第一感觉并不是轻松,反而是焦虑,但是如果你能够坚持,能够直面内心的恐惧和不安,那么你将如释重负,一身轻松。6、不要太分散精力n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忙忙碌碌,可是他真的有那么忙吗?过于忙碌其实本身就是拖延,利用忙碌来逃避更为重要的事情,然后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及时完成。拖延常常是从挑战中退缩的表现,记住,应对挑战有利于你的成长,去做更多你热爱的事情吧,很多人常常专注于那些悬在自己头顶的可怕的事物,对他们没有完成的事情感到内疚,他们往往不允许自己做那些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事情,不论你喜欢做什么,尽情去做吧。如果它让你感到充满活力,丰富了你的生命,那就把它加入到你的生活中,这些事情让你的生命更有意义,他们应该在你的生命中占据更多的时间,而不是更少。学会拒绝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对浪费时间和让你退步的人说no,对空洞型事物说no,对不必要的事情说no,对杂乱无序说no,对电子上瘾说no。书中知识点真的蛮多,就先列出这些吧~~n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二十八花得物有所值!这本书不仅阐述了拖延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带我走出了时间管理的误区,更是详细地讲述了如何战胜拖延的方法

等等

具体应用如下

1. 对自己有很高但不切合实际的期望,设定模糊的计划。 解决方法:降低期望,设定具体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计划。不是:我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学会韩国语。而是:今天我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韩国语的前两课。掌握这两课的元音和单词。

2. 完美主义,自我万能主义。 解决方法:接受自己,接受现状,接受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或什么东西是完美的这个事实。学会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擅长点,更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点。你更喜欢和人打交道,而他和电脑一起工作起来更舒服。这样你就不要强求自己也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编程高手。

3. 不去做自己最该做的事情,而是用其他手段将这段时间填充起来,如,琐事、其他的工作甚至娱乐。 解决方法:把首要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上。a.最应该做的事情不一定要等到大块时间出现才可以着手开始,现在就动手,哪怕只是做了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如,最要紧的事情是写简历,不是:先看看求职信息,简历攻略,或收拾桌子。而是:创建一份空白的文档,从开头开始将它填充起来。b.用娱乐来逃避工作,这样并不会在疯狂消遣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内心一直在焦虑、自责:我工作还没完成,而我却在打球!而应该:当逃避该做的事情想转而做其他事情时,将这些事情用笔记下来。当将该做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做记下来的事,这样不管是处理其他琐事还是娱乐,内心都会舒服很多。此时的娱乐也可以作为对刚刚完成工作的奖赏。

4. 专注当下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专注当下的负面情绪,这样只会使负面情绪膨胀。 解决方法:采用森田疗法:不去理那些打搅你的情绪波动或心理干扰,甚至是身体的轻微不适。不是:我今天情绪低落,看样我应该先看会电影,让自己high起来再干活。而是:郁闷就郁闷吧,不去管你了!反正我得干活了。这样想着,往往会更快解脱出来。

5.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寻求解决的方法,而非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造成内心的紧张不安,甚至挫败自信。 不是:我没有实习经验,没有公司会要我。而是:学习没有实习经验时简历应该怎么写,哪些公司不要求实习经验。

6. 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都会出错。 你不能保证一去公交站就能坐上车而不出现一条100米长的候车队伍;你也不能保证坐上公交车就会顺利到达火车站而不出现堵车。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使自己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随时应对变化。

7. 寻求帮助。 “我应该完全靠自己来做这件事”,“我是能做好这件事的唯一人选”,“把这件事(内心的糟糕感受)告诉我的朋友他会瞧不起我。”这些都是完美主义的一种体现。有人听你叙述自己的经验或苦闷本身就是对你很大的支持,这会使你觉的,在奋斗的路上,你并不孤独。要知道,真正希望你好的人,不会看你的笑话。他们听到你的困难之后不会嘲讽或贬低你,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安慰你、支持你。

8. 不要太分散精力。 与其在一个学期内报10门课,参加3个社团,自学2门外语,而结果什么都没有学好,还不如只选5门课,参加一个社团,学习一门外语。没有人是超人,也没有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超出自己能力的所有事情。记住:利用忙碌来逃避更为重要的事情,那么这就是一种拖延。

9. 只管开始做,也就是JUST DO IT. 着手踏实地来处理该做的事情,处理重重的困难所带来的感觉比吊在半空,吓唬自己所带来的焦虑感要好很多。行动派=动机+动作,有了动机就开始动作,而非在中间掺杂担忧、恐惧、琐事等等。

10. 分清哪些是逃避,哪些是正确的放手。 星期五交报告,还有好几天呢,不急。啊?今天星期四了!先听会歌找找感觉。--这是逃避。我唱歌走调却参加了校园歌手选拔,连着一个星期每天下午都在练习参赛歌曲,舍友说听起来依然像杀猪。我放弃参加了。--这是正确的放手,不是逃避。

最后分享几个小技巧

a. 从控制睡眠开始做起,在**点前睡觉,醒了就起,不要赖床。利用这段时间来思考,你该怎样最大程度地利用这新的一天。

b.时刻记住:行动第一。每封信只处理一次,不要人为地给自己创造困难。

c.就是论事,不扯淡。如果有人问你什么事,就事论事地回答,不要把答案扯到三皇五帝上去。剩下的东西在聊天的时候再说。

d.已经开始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完。

f.如果你想指责或是找茬儿,把话酝酿一下,找到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再一起开口。

g.远离电视。看新闻时只看必须知道的消息,别让自己沉沦为“信息植物人”。

h.把自己最不想做的事列个单子,然后上面注明期待完成的时间。接着,动起来。对于不喜欢的工作,立即处理的方式可以大大缓解压力和紧张。

i.去向其他的成功者取经。要学会借鉴别人的成功,更要学会懂得他们为什么失败。

j.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充满恐惧,可能只是你对它了解得还不够多。所以,尝试着了解更多。

k.不要把事情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看成是否定。要知道,社会在不停地进步,一切都在改变。问题的出现再正常不过,不要在一开始就把它扣上“消极”的帽子。

l.走出去,接触不同的人,而不是宅在屋里。走出去才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比自己的内心阳光许多,所有的焦虑、不安只不过是一时放大。


希望我和所有拖延小伙伴们,能够一起行都起来,战胜拖延!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从上周到本周,9小时28分,看完这本书。如果没有每晚浏览网络、微信、微博还间或一两晚的肥皂剧,应该按计划在本周五(今天周日)前看完。不过,作为一个资深拖延症患者,还是可喜可贺,终究看完了这本《拖延心里学》。曾有多少次通宵奋笔疾书赶材料到次日清晨六七点眯一眼洗把脸去上班,总在最后一刻不折不扣完成任务,那玩的确确实实是心跳。自我感觉是兴趣不足、能力不够,有时似乎还是必要的孕育和沉淀。看作者的研究,拖延源于内心的恐惧:对成功和失败的恐惧,对亲近和疏远的恐惧,对被控制的反抗,还有完美主义作祟。作者给出的建议很多很具体很精细:明确务实可操作的目标,分解步骤,简短的开始,马上做,足够就好,奖赏过程以及时间表格法等。经常翻一翻,照着做一做,有益无害吧。作者还难能可贵地表示:按照我们的价值观和兴趣过好我们的人生,因为“万事办妥,仍难免一死”。但在死之前,我们还是尽可能让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条不紊吧,不被拖延绑架的人生,会更轻松舒畅!

喜欢《[荐]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通用8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