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精品]《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800字。

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读后感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读后感可以为我们写作积累很多素材。什么样的读后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精品]《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1

去年妈妈读给我听《亲爱的汉修先生》,我还听了一遍英文版的,今年我可以自主阅读啦!(哈哈)

我非常喜欢鲍雷伊(最喜欢埃米尔),因为他和我很像:我们都没有宠物;我们都是普通男孩,不是超常生也没有特殊才艺;我们的妈妈都喜欢说不能一辈子都期待别人帮忙做每件事情;我们的妈妈都说看电视会使脑袋变笨,鲍雷伊妈妈不肯修电视机,我妈妈干脆把电视机送人了;我们的妈妈都逼着我们依照汉修先生的建议多看书、多观察、多听、多想和多写,去年暑假妈妈假传圣旨(以老师的名义)骗我用尽洪荒之力,写了6篇读书笔记,12篇小练笔,16篇奥运日记(幸亏奥运会四年一次,一次只有16天)。

书上说鲍雷伊写的《卡车上的一天》获得年度小作家比赛入围奖,贝乔女士感觉身临其境,好像她自己开着卡车在陡坡上载着好几吨葡萄。我在墨尔本看到各种各样的卡车,又大又新,又漂亮又干净,有的有鼻子,有的没鼻子,不过有些没鼻子的卡车有耳朵或金雕。卡车司机看上去很酷很开心,妈妈说澳洲卡车司机赚钱多,但是很辛苦,必须忍受和家人分离的痛苦。

我和鲍雷伊的爸爸比尔一样爱卡车,也爱永远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地方的新鲜刺激感,我也喜欢看高山、沙漠的日出,结满橘子的果园,还喜欢闻新鲜牧草的气味,“土匪”和鲍雷伊也喜欢跟着卡车旅行,我不明白为什么鲍雷伊的妈妈邦尼不喜欢这种生活。妈妈说年纪大了就安土重迁,不想折腾了。

据说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所有作文选,可是我读了好几遍,写作文还是像卡梅拉第一次下蛋一样难产,鲍雷伊能借我一只神笔吗?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2

今年寒假,老师让我们阅读由贝芙莉·克莱瑞写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这本书荣获了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纽约时报》对该书作出了 这样的评价:“极佳的故事,非常深刻,很有立体感,技巧出色,确实是一部佳作。”从书店买回书后,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这本获国际大奖的小说,深深地被感动 了。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鲍雷伊。作者用书信和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了这个普通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鲍雷伊安静、内向,没有特 殊才艺,起初他根本不喜欢写作,讨厌做额外的作业。在二年级时,他读了一本课外书,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与他联系。转眼间,六年级到了,鲍 雷伊因为父母离异转学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和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密切了。在信中,鲍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情况、自己转学后的寂寞与无助。通过和 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鲍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还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鲍雷伊一步一步成长了、转变了。

这个普通的孩子让我感到特别真实和亲切,他身上的一些缺点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我被鲍雷伊打动了,被鲍雷伊的日记、鲍雷伊想见老见不着的老爸、鲍雷伊的小狗“土匪”深深地打动了。在深深感动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极大启发。

首先,这本书中,鲍雷伊的妈妈让我也很感动。她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交流。她教育鲍雷伊不能一辈子光会期待别人而不懂得回报,要学会报恩和 感恩。她引导孩子要乐观坚强地面对人生。妈妈对人生坚强乐观的态度对鲍雷伊帮助很大。想想自己有时候遇到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就打退堂鼓,做很多事情 怕吃苦,不能持之以恒,对老师和长辈还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感到写日记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鲍雷伊除了写信和写日记外,几乎没有写过太多的文章,可在后来的征文比赛中却获了奖, 这不正是每天坚持写日记的结果吗?想想自己一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如果养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我想我以后写作文时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3

这个星期,钱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做《亲爱的汉修先生》。

这里面讲了鲍雷伊二年级时读了一本名叫做《亲爱的汉修先生》,他很喜欢里面的作者汉修先生。并且经常写信给他。到了六年级,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加密切了。

这本书里的人物鲍雷伊我非常喜欢。因为他通过和汉修先生书信来往,不但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而且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

这本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就是雷伊在午餐盒里放了一个警报器。他能自己发明东西,这让我觉得他很聪明。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鲍雷伊从写信中慢慢地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一个小作家。

这个星期里老师让大家读一本小说,它就是美国著名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写的《亲爱的汉修先生》。

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书,他很喜欢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于是他用信和他密切联系。到了六年级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与汉修先生联系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雷伊告诉汉修先生父母离异的实情,转到另一所学校后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信的交往,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对困难,懂得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了一手好文笔,其中一篇《卡车上的一天》使他获得了小作家的荣誉,同时也坚定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决心。

星期一早上,钱老师到图书馆借《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让我们看完写读后感。

看了几次后,我发现这本书全是鲍雷伊给汉修先生写信和他自己的作文。

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自己转学后的不适应以及他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文笔——一篇描写他和爸爸坐卡车出游的文章使他获得了小作家征文的荣誉入围奖,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名作家的决心。

我最喜欢鲍雷伊虽然他很可怜,因为他爸爸妈妈离婚了,他和妈妈住在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里,非常贫穷。但他非常聪明,因为他的午餐被偷,就发明了午餐警报器,如果有人吃掉他的午餐,午餐警报器就会响起来。他还有恒心,一直和汉修先生通信。他天天写作文,从起初他并不喜欢写作到后来觉得写信其实并不讨厌,而且怀念那些写信的时光,再到后来喜欢上写作,每天坚持写日记,到最后能够获得荣誉入围奖。

相较雷伊的生活经力,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实在太幸福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好好学习,向雷伊那样喜欢写作,认真写作。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我第一本看的书是《亲爱的汉修先生》。还没看书的内容之前,我就被封面上的那个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给吸引住了,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好书,果然不出我所料。

这本书完全是以书信的格式来叙事,这种方法是很少见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一个叫雷伊的男孩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狗儿快乐秘籍》的课外书,结果就喜欢上了作者汉修先生,之后就一直与汉修先生书信往来。

到了六年级,雷伊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与汉修先生联系的更加密切了。在那一封封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他在自己新学校的孤独和无助。

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乐观面对生活,而且还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练就了一手好的文笔,更好笑的是,他刚开始写日记时,也都是以信的格式来写的,称呼竟然是亲爱的“假”汉修先生。

他写了一篇描写他和爸爸做卡车出游的文章获得了荣誉入围奖,被印在了年度小作家文集上,并和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作家一起共进晚餐,这让他更有信心的写作。

这本书中雷伊的妈妈十分让我感动,她能够十分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能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她说:“我每次望着海浪,都会觉得不管事情看起来多糟,人生还是可以坚持走下去的。”妈妈对人生坚强的态度对雷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家里,妈妈给了雷伊充足的的慈爱与尊重和鼓励。雷伊的妈妈独自一人带着雷伊,艰难的生活了下来,离婚对她没有造成一点的不愉快,依然对生活充满期待与信心。

雷伊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小发明加,他竟然可以在午餐盒里装上报警器,是的,只要仔细思考,有什么不能完成呢,雷伊也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查询图书资料才能完成的啊,所以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啊!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也能和汉修先生这样的名作家一起写信往来,和名作家一起谈心,诉苦,这绝对是一件非常开心,令人羡慕的事。

我真喜欢《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我也从这本书中悟出一个道理:找准目标,加上百分之一的聪明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懈努力,你就能成功地迈出一大步,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你就能走的更长久,更成功!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5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手捧《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认真地读起来。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与众不同,全书是用书信和日记的格式呈现出来的,这些书信全是由一个普通小男孩鲍雷伊写给一位名叫汉修先生的。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从主人公鲍雷伊和汉修先生那里学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那就是坚持多写、多听、多思考、写出自己的东西,坚持把自己的心里话写的字通句顺,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鲍雷伊起初是个不喜欢写作的孩子,刚开始写得不具体,甚至有错别字,到后来能写得具体生动,这正是给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我平时最头疼的地方就是写作文,一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想很长时间也憋不出几句话,最后总是草草了事,应付一页多纸。老师读了我的作文总是评价"内容空洞,语句不通顺",我的语文成绩自然就落后了。所以,我必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我今年寒假下定决心像鲍雷伊一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是跟着姑姑写作文的。每写一篇,我们就面对面交流。姑姑启发我回忆平时发生的事情,确定一个要写的主题,然后让我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谈出我当时经历的心情和感受,鼓励我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且要求我多运用所学的词语。我就静下心来一句一句的写,姑姑要求很严格,每一句都让我保证字通句顺,否则就反复修改。刚开始我很烦,但是,每当写好一篇,姑姑肯定了我的进步,我就有种成功感。再写的时候就自信了。这几天,妈妈表扬我写作水平高了。

今后,我要像鲍雷伊那样,每天坚持写日记,真实的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练就一手好文笔。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6

这个寒假,我自从收到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以来,我一直在用心地读。它的书名叫《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名字叫贝芙利。克莱瑞。

我被封面上的国际大奖小说这几个字深深地吸引,迫使我急切的打开,探索书中的内容。让我安静下来,怎么都是些给亲爱的汉修先生的信和日记啊!看起来它也不是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书一样有趣的小故事,但细细地读起来,还真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特别适合我。作者的灵感大多数来自她日常生活及周边的环境,它教到我的是,观察细致入微,记下发生的事情,写日记有可能就是好文章的开始。

我捧起了书,从书中知道了有一个叫鲍雷伊的小朋友,在读二年级时读了一本叫《狗儿快乐秘诀》的书,他就喜欢上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与他联系,汉修先生要他回答十个问题,他很不愿意做这件事,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回答了这些问题。慢慢地鲍雷伊从一开始只能写一句话,还把朋友的朋写成了明友的小男孩,在汉修先生的帮助下学写信,写日记,接着,他认为写作也不是一件难事,最后喜欢上写作,还获得了全美小作家入围奖,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一名作家的决心。从书中还知道了鲍雷伊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学会写作,练就了一手好笔的同时,还学会如何面对生活,理解父母无法同处的原因,还体会到父母都是爱他的,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书中的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年圣诞节,小主人翁和爸爸,妈妈在温馨的大篷车里,一边吃着火鸡,一边唱着歌,还是那么的傻里傻气的歌,爸爸,妈妈很久都没有笑得那么开心和高兴了。他真的希望爸爸,妈妈一直都那么的快乐!我也想起了春节时在爷爷,奶奶,太太家,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我们已很久没有团聚在一起了,大家都非常开心,一边在等春节晚会,一边在说怎样防疫新冠病毒,一边吃着东西,一屋子的欢声笑语,我知道他们都是非常爱我的,让我感到了很热闹,很开心!我要珍惜美好的日子,用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对我的爱!

书中还有很多发生的事情,很多都和我们的生活中一样,读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向鲍雷伊学习,不仅仅是写作,还要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件事。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7

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是《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叫鲍雷伊的男孩在上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他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联系。六年级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他渐渐地成为了一名小作家,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理解,包容,关爱别人。

我觉得雷伊是渴望父爱,渴望别人能够发现他的男孩。他是一个内向怕羞的小男孩,所以我感觉他是孤独的。令我感动的是——雷伊的妈妈。一个单身母亲带着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况且她还很贫穷。我真是难以想象,她每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地工作,还能照顾了孩子吗?能,作为母亲,她辛苦而忙碌地工作是为了让儿子生活的更好。她还能正确引导儿子,让他客观的理解父母离异的原因,坚强而乐观的面对挫折。后来,雷伊没有被因为作品没得奖而从此放弃写作的同学所感染,而是想:我听说真正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也会被退稿,人是没有一帆风顺的。雷伊面对困难这样淡定从容,都跟他妈妈要求他详细回复汉修先生的信密切相关。

我觉得汉修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几个简单问题就勾起雷伊的写作兴趣,他像朋友一样要求雷伊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小主人公就这样一点点地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慢慢地体会着生活给他带来的各种滋味。

读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匪浅,《亲爱的汉修先生》就是这样的书。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8

《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讲述了男孩鲍雷伊读了汉修先生的书后,与他进行了书信交往,在信中,鲍雷伊说出了父母离异、在新学校适应不了同学等情况。通过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鲍雷伊渐渐缓解了心中的痛苦、孤独,也理解了父母的难处,而且练就了一手好文笔。整本书是以书信日记的格式来写的。不过,最让我感受深触的不是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而是鲍雷伊一家难割难舍的亲情:

雷伊的爸爸:在雷伊的映像中,爸爸是高大、强壮的,他可以驾驶庞大的卡车。可是,由于爸爸一次又一次的食言,让雷伊对爸爸失望了。雷伊甚至恨爸爸,恨他丢下自己不管。我觉得雷伊爸爸是不负责任的,他怎么能为了卡车而丢下妻儿呢?我的爸爸也是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到我的生日,我是多么盼望爸爸能打一个电话来,祝我生日快乐。可是他没有,这让我有了和雷伊一样对爸爸的失望。

雷伊的妈妈:雷妈妈是个很辛苦的人,她不仅要一个人照顾雷伊,还要工作、学习。她也很大度,并没有对丈夫不顾这个家而充满了怨恨。我喜欢雷伊的妈妈,她会买一桶炸鸡,和孩子一起去海边,边吃边以同龄人的角度谈一些敏感的问题。

雷伊本人:雷伊是个个子中等,并且十分聪明的男孩。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午餐盒"报警器,虽然不大实用,但也给他和小伙伴带来了快乐。可这些并不能说明雷伊是个无忧无虑的人,他为父母离异感到深深的苦恼。我很同情他,因为他爱爸爸,却只能和妈妈在一起生活。

虽然这个家分离了,可是孩子依然爱父亲,妻子依然爱丈夫,父亲也还是爱着家,他们之间的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800字编辑推荐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800字精选


书是一股清泉,沁人心脾。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读后感,一般是用来记录自己看过什么书或者文章之后写的内容,写读后感不仅加深我们对书的印象,更加促进我们思考。对于读后感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写比较好?你不妨看看亲爱的甜橙读后感800字精选,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篇1)

《我亲爱的甜橙树》讲述的是男孩儿泽泽的故事。

泽泽是一个调皮、淘气、喜欢恶作剧的男孩儿,在家人和邻居眼里是个无恶不作的人,几乎所以令人所气愤的事他都做过,可他毕竟是小孩子,还是男孩儿,自然会有些调皮。虽然泽泽经常恶作剧,但是他没有恶意,只是为了好玩。泽泽很爱捣蛋,所以常常挨揍,之后他找到了一棵会说话的甜橙树,每当挨批评时,他便找到甜橙树诉说他的苦衷。在校园里,泽泽的女老师因为长得不漂亮,而没有学生送花给她,泽泽不想女老师悲哀,而去别人家摘了一朵花送给老师。虽然随意摘别人的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这也体现了泽泽有金子一样的心。

国外的圣诞节和我们中国的过年一样,喜气洋洋,每个孩子都盼望过这样的节日,校园放假,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还能够收到礼物。我记得儿子小时候过圣诞节,问他要什么礼物,如果听话晚上圣诞老人就会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他送来,当时儿子小就相信我们说的,那一天他都十分乖,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发现他想要的礼物在他眼前,他高兴的手舞足蹈,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明白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他还是期望自己生活的童话世界里。主人公泽泽也不例外,他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圣诞礼物,他发现自己没有收到礼物很沮丧、很失望,他禁不住大叫道有个穷爸爸真是糟糕透顶!,这句话正好被爸爸听到,爸爸瞪着大眼睛,从那目光中泽泽读出了巨大的悲痛,他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他想向爸爸认错,他背着擦鞋的箱子去外面给人家擦鞋挣钱,要给爸爸买一个礼物,这样爸爸就会高兴了。泽泽透过自己的努力给爸爸买了一个礼物---一包香烟,但把礼物给爸爸时,爸爸温柔的把泽泽搂在怀里。透过这件事能够看到泽泽是一个有爱的孩子。

泽泽虽然在家人和邻居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恶魔,但在老葡眼中他就是一个天使,老葡尊重泽泽,爱护当泽,要求用他的温柔安抚了泽泽被打后受伤的心灵,他们俩成了忘年交,泽泽有了一个知心的朋友老葡。老葡代替了那一棵会说话的甜橙树在泽泽心中的位置。渐渐地他懂得了感情,变得懂事了。这样快乐又无忧的日子持续不久,坏消息传来了,因为要修路,工人们无情地砍掉了泽泽幻想中的诉说对象甜橙树。紧之后,现实生活中的诉说对象老葡,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泽泽大病一场,没有人明白泽泽到底因为什么而生病。

每个孩子都期望被父母关心,期望得到父母的爱,有时孩子捣乱也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本书让我懂得怎样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我们不是只给他吃饱穿暖就能够,我们要关心他内心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想做一个好孩子,父母必须要引导孩子,切记不要打孩子,打孩子是最无能的表现。

我们的朋友和亲人就像甜橙树和老葡,我们要珍惜他们。失去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篇2)

我亲爱的甜橙树中的主人公泽泽是一个敏感、早熟、并且聪明的小男孩。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可恶的小魔鬼,但是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天使,因为他拥有一颗善良奇特的心。泽泽经历了很多痛苦,却一次次在痛苦中露出笑容,因为没有人跟他愿意一块玩,也没有人听他说话,所以当他受委屈时,只有和甜橙树说悄悄话。同时泽泽还是一个心思敏捷的人,常常使人惊讶不已。刚开始的时候我感到很迷惑,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故事中的甜橙树会说话。之后我最后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他的想象。当泽泽不愿与甜橙树说话时,他遇到的世界上最爱他的人老葡。但是他不想让他的小弟弟失望,就一遍遍地与弟弟讨论着他早已不相信的童话里的故事,读到那里,我觉得泽泽长大了。

我突然觉得童年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童年是快乐的,充满幻想的,我就应像泽泽那样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因为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开心和快乐,更加懂得了人的心是很大的,放得下我们喜欢的每一样东西。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篇3)

《我亲爱的甜橙树》中的主人公泽泽是一个敏感、早熟、并且聪明的小男孩。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可恶的小魔鬼,但是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天使,因为他拥有一颗善良奇特的心。泽泽经历了很多痛苦,却一次次在痛苦中露出笑容,因为没有人跟他愿意一块玩,也没有人听他说话,所以当他受委屈时,只有和甜橙树说悄悄话。同时泽泽还是一个心思敏捷的人,常常使人惊讶不已。刚开始的时候我感到很迷惑,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故事中的甜橙树会说话。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他的想象。当泽泽不愿与甜橙树说话时,他遇到的世界上最爱他的人老葡。但是他不想让他的小弟弟失望,就一遍遍地与弟弟讨论着他早已不相信的童话里的故事,读到这里,我觉得泽泽长大了。

我突然觉得童年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童年是快乐的,充满幻想的,我应该像泽泽那样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因为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开心和快乐,更加懂得了人的心是很大的,放得下我们喜欢的每一样东西。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篇4)

《我亲爱的甜橙树》读后感600字!

有一句名言这样写道: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完美、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这让使我想起了最近我读完的一本书——《我亲爱的甜橙树》,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友谊的世界是无味的,友谊是不会因为死亡而分开的。

故事中的葡萄牙人“老葡”和一棵甜橙树是书中主人公泽泽最好的朋友。老葡曾是泽泽的“敌人”,因为扒车,老葡以前狠狠揍了他的屁股,他也发誓要“杀了他”。有一天,泽泽被玻璃扎伤了脚,被细心的老葡发现了,老葡就带泽泽清除了伤口。之后,泽泽悄悄地去找老葡,跟他谈自己的种种奇思异想,跟着老葡一齐去郊游……渐渐地他们成了一对真正的、永久的朋友,他们一齐承诺,一齐履行承诺。泽泽的另一个好朋友们是他的甜橙树——明基诺。当泽泽心里有委屈时,他总是去找那棵甜橙树,向它倾诉烦恼,诉说痛苦。

自从泽泽有了这份令人珍惜的友谊后,他渐渐发现,原先现实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温暖与爱,他因此变得“对一切都温柔”,他也不再搞恶作剧了,他努力使自己转成一个好孩子。就在他满怀期望的时候,不幸的消息突然来临:先是因为修路而要砍掉小甜橙树,之后老葡突遇车祸,当最好的两个朋友突然离开的时候,泽泽因悲哀过度而发烧昏迷。最后有一天当泽泽康复时,老葡已不在,小甜橙树也成了一棵普通的小树,然而在泽泽的心灵深处依然把老葡和小甜橙树当作他最好的朋友,他们一齐发现的事仍然是他幻想世界里最美的记忆。

无论从《我亲爱的甜橙树》的主人公泽泽身上,还是从我自己身边所发生的点滴友情小故事,让我深深明白:每个人都有朋友,朋友之间存在着友情,我们就应珍惜这样的友情,没有友谊的生活毫无好处,阳光般温暖的友情之花开遍整个世界。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篇5)

《甜橙树》和童话故事的区别就是:童话故事会写到泽泽遇上了它的树与老葡,然后故事结束了,但《甜橙树》补了一个结局。原来并不是所有的王子和公主从此都能幸福在一起,过于美好的憧憬是用来给孩子创造希望的,而我们已经过了这个年纪,心里的童话也被磨灭殆尽了。所以有句题外话想说:能写童话故事的成年人一定是叫人敬佩的。

《甜橙树》讲的是“依赖”与“得失”。“依赖”是寄托、习惯、信仰、单车、拐杖、热水袋、咖啡因、愿意牵你的手、听你絮絮叨叨的树洞。“依赖”是你靠在墙上,你希望它扶持着你,你足够舒服自在,但是有一天你的墙倒了,你还得站着,你觉得辛苦,是因为你忘记了打一开始你就是这样无依无靠一个人。“依赖”常在你苦难的时候出现,它会说“泽泽,你哭吧骂吧,我会陪伴你“。所以,那些在你低谷时让你依靠的力量总是比与你共同享乐的朋友更加使你珍惜。

“得失”不是你在口渴时接到一杯水,然后发现是个梦。“得失”是你在口渴时徒手舀起一抔水,还没喝够,就从缝隙里流尽了。童话故事告诉你:这个世界会赋予你很多,你终将是个上帝的宠儿。《甜橙树》说:这个世界会赋予你很多,但它们也不会一生属于你。现实生活是机遇衔接着机遇,也是苦难叠加着苦难。在童话故事的灌输下,幸福成为了必然,一旦面临失去就哭天抢地抱怨不公,因此催生了越来越壮大的悲观主义群体甚至无病呻吟。

童话故事像这场人生的启蒙导读。而《甜橙树》像成年人的回忆录。《甜橙树》是童书,但在孩子的眼里只能共鸣“依赖”,却悟不了“得失”。有一天等他长大成年,跋山涉水归来,大概就能懂得点”得失“的意思,但关于“依赖”的体验,就不再真切了吧。

在你寄希望于一棵树的年纪,你没有闲工夫去思考它的消失与死亡,而当你面临了,你对万生万物的绝对信任也会被随之被杀死吧。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篇6)

我读完了《我亲爱的甜橙树》,我懂得了两个深刻的道理:一是,当你停止喜欢一个人,他就会在你心里慢慢死去;二是,人的心是很大的,放得下我们喜欢的每一样东西,这是书中主人公泽泽的原话。

泽泽,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家里人口众多,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勤劳的妈妈失业的爸爸,有奶奶,有伯伯。因为爸爸的失业,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很艰难,艰难到不得不搬家,姐姐们不得不辍学去做工,艰难到圣诞没有礼物,圣诞晚餐只有炸面包片淋上一点红酒伴着更多的悲哀。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五岁的泽泽看到爸爸忧伤的脸,在圣诞夜的第二天毅然背着擦鞋箱走上了街头

讲到那里,你必须觉得泽泽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阿,他爱他的家人,看到妈妈的辛苦他心疼,看到爸爸的忧伤他难过,看到哥哥被欺负自己能挺身而出却因为人小力单而挨揍,他仅仅五岁,却俨然成了弟弟的守护神,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当他的魔鬼干爸出现的时候,他变得到处惹祸,邻居家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衣袖裤腿在绳子上快活地飘荡,那个魔鬼干爸说要是把绳子割断,衣服必须很好玩背着擦鞋箱走街串巷的时候捡到一只黑色的长筒丝袜,那个魔鬼爸爸说,这只袜子用线栓成蛇的样貌用来吓人必须很好玩把跟别人要的蜡烛头涂在路上看别人摔跤的样貌必须很好玩

所以,这个五岁的泽泽不断挨揍,甚至有一天,他因为说脏话唱成人歌而挨揍了两回,差一点丧命。

著名绘本画家几米有一本图画书叫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多少说出了一点孩子成长的道理,其实,五岁的泽泽并不清楚从自己的嘴里说出的脏话的意思,他只是觉得大人用这样的话表达生气,他自己也就去这么做,至于成人歌曲,他只是帮忙一个买唱片的人一齐唱几句,为姐姐每一天挣得一张唱片而已。但是大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他犯了天大的错,却不告诉他错在哪里。亲爱的大人们,或许我们也有这样的时刻,只是要求孩子不这样不那样,却不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更糟糕的是,大人却在肆无忌惮地这样或那样。

五岁的泽泽是聪明而孤独的,他没有上学便已经认识了很多字,他喜欢探索和思考,却因为淘气没有朋友缺少爱,于是他为他的甜橙树取名字,和他的甜橙树讲故事,给他的甜橙树说新闻他把六棵芒果树叫做亚马逊森林,他把鸡窝叫成动物园,他就这样成长着,玩耍着,淘气着,他是校园年龄最小的孩子,也是老师最得意的学生

五岁的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用他们奇妙的脑袋想着周围的任何事情,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怎样努力都不能时时做个乖孩子想不明白花园里的花那么多,自己只是摘下一朵送给老师为什么就会受到惩罚想不明白自己最喜欢的人为什么会离开

幸好,还有甜橙树,它了解并理解五岁孩子所有的一切,它同情他的一切遭遇并安慰他的所有挫折。也许,每个孩子都需要这样一棵树收藏孩子所有的秘密,倾听孩子所有的成长,我们,这些强大的成人,能不能成为孩子的那棵树呢

亲爱的甜橙读后感(篇7)

《 甜橙树》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甜橙树》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

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弯桥在同学眼中就是一个弱者。,因为弯桥小时候在一片枯塘突然晕倒,造成了脑膜炎,使记忆和智力有些屏障。所以看着傻乎乎的,因此同学们都爱和他玩,但每次都捉弄他。看到这里我有点伤心和愤怒,我为弯桥悲惨的命运而伤心;我看到同学们这样欺负他而愤怒。

在当今的社会,在共创“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是多么地需要互相尊重!有多少因无钱医治而面临死亡的病人,又有多少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帮助啊!如果人人都有一颗善良之心、怜悯之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知道是不是这篇,若是望楼主采纳!1,世事无常,老葡的死是书里的最大悲剧。

2,老葡虽然比较富有,不过恐怕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帮助泽泽的爸爸。从书中可以看到,泽泽的爸爸其实是有工作能力的,只是因为得罪了厂里的主管,所以被开除了。不过看他折腾了这么久才找到工作,与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相比也不轻松啊。

3,《我亲爱的甜橙树》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实和我国的那个年代差不多,政府修路恐怕不会有补贴。但一个家庭也一般只是当爹的打工,家里人不出去做工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m.dhb100.com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杨嘉培)

01、亲情|我们会与父母渐行渐远吗?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www.dhb100.com/

在本书的第一篇当中,似乎就写出了,我们在安德烈这个年龄与父母的对话。

可能在那个时候父母对我们嘘寒问暖的时候,我们可能只会简单的回答他们,有时候的我们或许正在和朋友一起玩,可能连回答都不会回一个。

等我们到了那个年龄还会像龙应台与安德烈这般,与父母用通信的方式交流吗?

02、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

在给河马刷牙这篇的读者来信其中一篇,他的母亲以他为荣,而他喜欢研究但又与钱过不去。

其实在未来,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在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再或者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还有一篇是有一个女孩的母亲想要孩子学商学,孩子选择了自己想学的。女孩的母亲认为女孩对不起自己,在后来女孩只要给她打电话,过了一分钟她就想挂。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我问了我的父亲:”如果我未来没有选择他想让我选择的专业,他会怎样?”

他说:“没有事啊!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03、事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

在读者来信中有一篇说在广州那些穿珠子的工人就算把眼睛穿瞎了也只能拿着非常低的工资。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的读书,未来也会像他们这样在工厂里没日没夜的干活,拿着最低的工资,再或者未来人工智能能开始开始替代人类,那我们不读书就什么都干不了。

而且即使我们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们都不能去想自己是否喜欢。

但是只要我们有了一定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不是被迫选择。

04、尊重|人生而平等

在最后的一篇里面马克吐温说的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其实在对于别人有让你产生不满的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下换位思考。

人是生而平等的,我们不应该因为身份的低贱而鄙视他们,不应该因为身份的高贵而去巴结他们。

虽然这是一种理想,但我相信他在未来一定会实现。

05、生存|要高效起来

在一篇读者来信中说到香港的人十分的忙碌。

其实在我看来,不止是香港是这样。

全世界都是这样,只有高效起来才不会被淘汰掉。

如果你一直是慢吞吞的,拖了所有人的后腿,那别人就会毫不留情的把你抛弃掉。

在这个社会上只有你快起来才可能不被社会抛弃。

2004年,也就是14年前,龙应台突然发现儿子“安安”不见了,站在面前的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对儿子时她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这是一个如此亲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www.dhb100.com

爱不单单是心里的思念、言语的关怀、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爱,爱而不懂那是虚假的爱,那终归爱的是自己。

她强烈地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亲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远是不单有想法,更关键的是还有办法,而且是妙法。她请求安德烈以书信的方式与她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不能半途而废。安德烈答应了。

龙应台觉得: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谈人生价值,谈对工作的态度,谈爱情观,谈抽烟问题……对话并非总是顺畅的,有争论,有各执己见。比如安德烈对龙应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我上面所说,没有一句我的同侪听不懂,而且,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们根本不需解释。”他要求妈妈“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当然更多的地方充满一个母亲眷眷的让人感动的情,有很多观点有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从2004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24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历时3年3个多月时间,母子2人书信往来共36封,以专栏的方式刊载。这36封信影响了台湾、大陆以及国外许多的家庭,许多的父母,许多的儿女。因为两代人“亲而不懂”“爱而不知”的问题,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沟癌”一样,扩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体内,父母给钱、买房、赠车、送饭用各种方式表达“疼爱”也收效甚微,子女节日送礼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镜、防滑鞋、烟酒糖茶频繁表达“敬爱”也难暖爱子之心。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使得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他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戎宇诺)

这本书是著名的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合著而成。龙应台三十三岁出版了她的《野火集》,三十四岁生下安德烈,安德烈是1985年生,今年27岁了。他八个月就定居瑞士及德国,他十四岁前龙应台一直与她的儿子住在一起,但是到了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她离开德国到台湾某高校任职,回来的时候她感到了儿子从一个十四岁的乖孩子,变成了一个十八岁而自己好像不认识的小伙子,他们变成了两国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儿子对母亲的爱好像紧紧是维系于一种血统的爱,而当中缺乏了沟通的温馨与融合。于是龙应台建议儿子以用网络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字与语音的沟通,一共持续了三年,从安德烈十八岁一直到二十一岁。这是很短的三年时间,却又是很重要的三年,就是因为有了这三年的沟通,龙应台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又细腻、耐心地疏导她而儿子之间的关系,而安德烈具有独特的性格终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认同及由衷的尊重。也就是他们的坚持,迎来了《亲爱的安德烈》的诞生。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在沟通中,他们所处所感都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他们在不断的质疑和反复的斟酌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与这个大的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冲击波,不仅仅是对家长是一个考验,更多的对我们的后一代产生更大的影响。这35封信中透着母亲的焦虑与期盼,凸显出儿子那种年轻气狂的气质,对事物认识更多的是自信与轻狂,也透出几分认真与幽默,从信中的语言感受到安德烈是一个很感性的、很有活力的年轻人。而我更懂得他母亲的一份浓浓的爱意,更明白为什么以《亲爱的安德烈》为书名的缘由了,那是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深情,无限的爱意,无限的宽容的结晶。他们的书信更多的是给我在满是疑问的教育中得到更深的启发。

感受一:母亲给予孩子所谓的爱,孩子不一定认同。

龙应台很关心他儿子,用我们传统的爱去爱着她的儿子,但是,儿子却在一旁“冷”看着她,不知道聊些什么,儿子是爱母亲的,但不一定喜欢母亲,更不等于他们可以亲密地沟通。我想到了在我们当中的母亲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尴尬。母亲总以为给孩子更多的呵护与爱,孩子就一定像她那样爱着自己。母亲认为这是一种应该的爱,而在众多的案例中知道,这种母爱往往是从母亲的个人出发点而实施的,而孩子往往觉得不是缺少爱,而是感到来自亲情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会认为亲人的爱占用了他们的自由的空间,使很多孩子反感。如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总在啰啰嗦嗦中重复着有关学习的重要的话语,但是要知道孩子早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之所以厌学,其实不是说学习没有兴趣,而是因为大人们没有了解他们,没有从孩子的心灵世界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没有与孩子同行,因此孩子就会产生对父母话语的重复的烦恼,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与他们同探讨当中的问题,站在同一个高度去研讨学习的问题,相信孩子会更听家长的教导,而那些所谓的啰嗦的话语也许就成为了孩子有力的指挥棒了。我们很多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如“完成作业后可以让你去玩一个小时。”这样的话,家长觉得那是对孩子的宽容,但是孩子们并不觉得那是父母给予的爱,而认为可以玩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权利,而不是父母给你的,但是当家长的权威成了压迫孩子自由成长的最大障碍的时候,孩子就会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就成了我们大人眼中的“不孝子”了。这就是两代人的心态啊。很多父母们到今天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不听自己的话呢?他们应该明白,他们的儿女虽然是他们的儿女,但是他们也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父母的“别人”呀!试反思我们当过父母的人,自己也是一样,虽然我懂得对孩子的宽容,但是我也要求孩子很多很多,也好像给孩子很多父母给的所谓的自由很权利,但是,我们错了,其实不是给予,这些权利都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只是我们要懂得如何和孩子和谐和平相处,更多地尊重孩子,让他们知道我们是爱他们的,只不过他们还小,更多的需要我们作指引罢了。

感受二:尊重孩子要从小开始。

从上一点的感受中知道,我们都认为尊重着孩子,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做到尊重孩子,才会有很多孩子产生叛逆甚至走向人生路的另一端。据我对一些外国教育的了解,我知道欧洲人很重视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包括小小的孩子。只要孩子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很多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这些孩子的年龄,我们当中大多数的人会刻意地去强调辈分,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成人了,只要和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们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只能选择服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孝道”了。我们知道孝道很重要,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是往往就是我们严厉的要求,我们的顺从,会抹杀我们更多孩子的天性的纯真,使人变得虚伪飘渺了。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我们不能称呼孩子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我们要好好反思啊!很多人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到底是在夸谁呢?说老实话,如果您就是那个被夸的孩子,您愿意听到以上的话语,还是直接听到这样的话语更舒服,更鼓舞人呢?如:“小健表现得这么出色,真的很棒,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相信您回选择后者。不要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资格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在我看来,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尊重孩子很重要,而当我们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得到了孩子对我们的尊重。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我们教育中更要注意的方式问题。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因为他们也是平等的“个体”!

感受三:西方的教育方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从书信的文字中,我可以感受到安德烈的生活是充满色彩和自由的。他可以与同伴们自由地聊天,争论问题,他可以听歌享受着他的空间生活,还可以喝酒,与朋友开Party,还可以到处旅行……他的生活可以用“五光十色”来形容。但是,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孩子的生活:早早起床、匆匆上学、深夜还要做作业、周六日还有各种补习班……我们的孩子没有这么自由,他们在父母的安排下把生活排得满满的,没有自己独立的自由空间,更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想法,即使孩子们偶尔也拥有放松和娱乐,也绝大部分都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般,没能让孩子过瘾。就连现在学校想开放式地进行实践活动,也因为恐惧承担各种责任而放弃很多实践的机会,要知道把学校,把老师告上法庭的例子数不胜数,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我们中国的孩子是不能比的了。再看龙应台作为母亲如何教育孩子的,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来安慰他,鼓励他,给他分析挫折原因及应对办法,而当我们很多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给他办成功晚会,但我们的孩子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些的这些,对我们很多老师或家长来说,都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老是用“老祖宗都是这样教的”的话语来教育现代的孩子,认为教育方面已经做得很足够了,已经够关心孩子了,但是殊不知,我们却一步一步地让我们的孩子走向自卑,走向虚伪,为了得到家长的一次夸奖,为了不让家长打骂,也许我们的孩子会做出很多让我们咋舌的虚伪事情来,于是“说谎”就变得很自然,很正常的了,这种教育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家庭教育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他们母子很客观,很真诚的交流方式让我倍感温暖,那些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那种可以像朋友一样开怀的讨论让我羡慕,那个既懵懂又成熟、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又幽默,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多么希望我们的父母及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感受安德烈快乐而又充实的生活,感受龙应台这位智慧母亲的贴心,把我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我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的孩子丝丝柔美的微笑,给我们的孩子点点应有的尊重,那样,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幸福很多,快乐很多,阳光很多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www.dhb100.com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


读书要从薄到厚,在从厚到薄。读作者写的作品能让我们变得有智慧。读完作品后,我们不妨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记录自己的想法。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读后感头疼呢?我们的栏目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1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在书中,安德烈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的坚持,我也曾经深切的感受到,可是幸运吧如安德烈,他能有如此通情达理的母亲和他平等的交流。联想到最近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家长和子女的交流,却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很大的不足,恰逢最近母亲节来临,很多人都在朋友圈上晒出对母亲的关心,可是落实到现实中,有多少人在平日的生活中真正的关心母亲和我们的亲人呢?交流和沟通,带著最大的诚意和坦诚和我们的亲人交流和沟通,才是我们互相之间架起最平坦的桥梁的唯一方法。

通过此书,龙应台跟孩子分享了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叙述了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叙述了安德烈如何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如何从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在叙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子的辈分关系。通过两种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两种价值观的碰撞、磨合,增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2

在读完《孩子,你慢慢来》后,对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读她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龙应台母子之间的交流感到很吃惊。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他们讨论的很多话题我认为不是一个18岁的男孩会考虑的,更别说和父母一起讨论了。我认为18岁的孩子和父母谈论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而龙应台母子谈论的大多数是民族、文化、国家等等很严肃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吧。

虽然我不太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但是通过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己身份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以长辈、上司的口吻去和别人交谈,这其实是不平等的交流,而这导致的结果也往往不如我们所愿。但在龙应台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欢hi-pop,所以龙应台就试着去听这些音乐,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样,安德烈也会问他妈妈18岁时的爱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们就会试着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一些做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3

在阅读《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之前,因为听了老师对这本书的介绍,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本书中的36封信都是在讲龙应台和安德烈对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亲淤儿子之间的普通对话交流,但是,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在看这本中间二十几封信的时候,感觉他们谈论的东西离我很远却又很近,有谈国家,有谈离我们最近的生活,将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分析,并谈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观点。

有时候在某件事情上龙应台有着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儿子却又有着他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时候内心不认同、理解,却也不能说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两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觉得不应该浪费,小孩却认为应该以舒服、享受为主,而我觉得有时候节俭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不管是一杯牛奶还是一颗苹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其实在这种一瓶快过期另一瓶还是鲜奶的情况下是可以有很多解决方式的,我觉得有时候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懂得变通,只要愿意,总有能做到两全的办法。

后面的这几封信,内容偏向于谈人生,聊未来这一方面的内容。谈的这些话题虽然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却又非常实际,特别是安德烈对龙应台发出的一系列反问,让我突然也想问问我的妈妈,想知道她将会怎么回答。有时候我也觉得,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好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没必要浪费时间去想明天之后甚至是更远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迟早都要去想想的,这样来来回回的去想其实还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吗,将来的事等到将来再去想好了,并且未来的事现在也没办法预测,对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4

这本书是我在一个朋友的打印店书架看到的,本来等待打印投标文件,无意间发现了本书,一看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36封书信及部分读者的反馈,我立刻来了兴趣,征求老板意见后带回,用一周的时间阅读完了本书,感觉有很多自己的影子。

本书的书信来往时间20xx年至20xx年,当时的安德烈是18岁到21岁,也就是成年后和母亲龙应台的心灵交流。内容看似简单,但里面有很多需要我深思的问题。我看到前几篇的时候就有一个冲动,我的儿子现在14岁为什么要等到18岁呢?我现在就可以和他进行书信交流,省得有正面的冲突,我当晚在自己的公众号就发表了近期的目标。随后给儿子写了第一封信,其实在这之前我也写了很多关于儿子的文章,我也不认为儿子这个年龄是多么的叛逆,唯独让我苦恼和不知所措的是儿子每周回来写作业的拖沓,为了这个问题我和爱人也沟通了多次,也和儿子沟通了多次,每次儿子都承诺,但每周都和之前一样到出家门的那一刻才完成。

老公对儿子也很无奈,我也不知道如该何处理这个难题,我想利用书信的形式和他沟通,是不是他更容易接受呢?我带着疑问还是动笔写了第一封信。内容也是我困惑的问题及我对他的期望,期待儿子每周能有两个小时和他独处的机会。

其是在儿子10岁—14岁我每年也专门给儿子写一篇我认为的人生哲理及祝福。上个月公司让每个部门上报1篇以上家书,有幸看到领导写给自己儿子的信,让我很是佩服,不论从文字还是语气都觉得自己写的太娄了,拿不上桌。

从20xx年12月18日写第一篇文章到现在我的文章超过300篇,已经足够出两本书了,我现在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10年后或者5年真的会出自己的书,不论有没有人读者,我都要坚持,毕竟是属于我自己阅历。我所写的东西是为了让自己释放压力,一种情绪的疏通。已经把写作变成了一种习惯,并且每次书写完心情都特别的舒畅,内心得到的释放,我喜欢写作带给我的这个愉悦。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有很多我现在对儿子同样的做法,也有龙应台说到自己14岁因为从农村到城市上学第一次体育课扔铅球遭到老师嫌弃,同学的嘲笑。我也同样在14岁的时候从农村来到城市,上课第一天课堂上老师问问题的时候我用很土的老家话回答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从此我在课堂上再也不回答问题。我曾对自己的出身,在农村长大,不会说普通话等自卑,确切来说对自己本人自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压抑这种自卑,直到20xx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分享,我才从自卑中慢慢走出来,看见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是农村的经历才成就了现在的不认输,懂得坚持,知道终身学习才是最直接和有效得改变自己得方式。

通过本书让我领悟到另一个道理,孩子只是我身体的一个小分子,出生前我需要万般得呵护。出生后就要慢慢学会放手,从吃奶到现在的独自面对,他都能处理的很好,我没必要用我的生活的方式来要求他,他的人生他做主,他的世界他创造。当我做好自己就行了,如果需要关注他,我可以和他商量,用他喜欢的方式和他相处,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只要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一个肩膀依靠,其实父母就是孩子航行归来的彼岸。

我不知道我和儿子的通信能坚持多久,但只要我想和他沟通,我只管写就好,回不回信看孩子自己,毕竟手长在他的身上,我不能绑架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对儿子我决定放下,认可,接纳,用爱拥抱他。

对自己我也决定认可,接纳,用知识来滋养自己。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5

《亲爱的安德烈》细细品读此书,发觉其少了一分《傳雷家书》的严肃,多了一分眷恋,多了一抹亲情。这样的书,令人爱不释手。年龄、国藉、环境、文化背景,这一道道难越的障碍下,却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却是36封书信散文,却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却是东西文化的差异的体现。

他们在自由散漫的气氛里讨论着城乡差距,讨论着欧洲与中国的人人思维与集体思维,讨论着种族认同及归属,讨论着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可以他在她面前抽烟,可以在她对面述说恋爱与学校的苦恼,可以忘记这令人厌烦的辈份关系,进行一次次的心与心的交流。

亲情之爱,人生之爱,能拥有一位可以倾听你的心声的母亲,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运,有一个努力进入他世界的母亲,能在二十几岁的年纪体会亲情与人生的大爱。

这是许多人一生都不会有的,他们不知连结的重要性,只能例行公事般的交往,只能在电话里进行那寥寥无几的问候,只能用那与生俱来的本能去爱对方,去爱一个你并不认识,只是在一个屋檐下相处了十多年的一个陌路人。这样的爱,是我们期待的吗?

作为轻狂桀骜的零零后,我们用最新的手机,穿最潮的衣服,听最燃的音乐,自以为早已站在世界的最高点,自以为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飘飘然的我们想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却忘了是谁一直在拼尽全力将我们顶到如今的高度,获得当下的一切。

亲情之爱,人生之爱,我们与父母永远都有连结,自呱呱落地时,脐带便是那有形的丝线,将弱小的我们与父母相连;如今,我们长大成人,却对父母的落后嗤之以鼻。再深的代沟也可以消除!龙应台与安德列相隔那么远都能重新相拥,只是相隔几十年的我们很快便能连结。去打一通两分钟的电话,去发一条“我爱你”的短信,去录一个有着我们笑脸的视频,去那冻结在长年累月的沉默里的隐忍内敛的爱。亲情之爱,人生之爱,我们也能在最初的大碰撞和冲击中探索到令人怀念的亲情,能重新握住那宽厚的大手,令人心安,能重新依偎在她的怀里,能吃着她做的小菜,像小时候那样,拉着她不断地叫着:“妈咪,我爱你!”

在这36封书信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第一个十八岁的人,而安德列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在这36封信中,有那娓娓道来时的鞭辟入里的.精妙绝伦,有思考,有感动,有震撼,有探讨。

亲情之爱,人生之爱。有你在我身旁,听我讲着那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生足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6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地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要追回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人。

——题记

一位母亲,看着子女发表“独立宣言”,问那些常人不愿提起的问题,是什么感受?一位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子女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是什么感受?一位母亲,望着子女的坚实的身躯想要拥抱却不敢声张,是什么感受?

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这是一位名为龙应台的母亲和她的十八岁儿子的故事……

有这样一次,安德烈问他的母亲“怎么面对‘老’?”“会希望我记住你吗?”这两句话给我的触动是深刻的。人会老去吗?我问自己,答案想必已经知道,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我看到这个问题有些愣,很可怕吧。我惊讶于安德烈的问题,但更惊讶于龙应台的回答:“老”就是放在药盒里那色彩缤纷的药片;“老”就是上楼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还是要下;“老”就是不说话时发出像咖啡机煮滚喷气的声音;“老”就是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

书中的安德烈已经长大了,成年了,可是龙应台这位母亲对他的爱却没有变,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她开始学着认识名为十八岁的儿子,书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戏打闹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长大,后半部分是荆棘,需要一个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龙应台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张望着安德烈,那越来越远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平线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看到那坚实的身躯不畏艰险的在前,想要拥抱他,却不敢声张。

进入高中的我应该也将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荆棘地了吧,该脱离父母的怀抱,奔向这缭乱的世界,尽管这样,我也是不会忘记的是谁在跋涉中给予我一席休息之地,爱和希望。使我们充满勇气和力量,让心中永存着热度和光,不去畏惧前方的荆棘。更不会忘记在走远之后,回头抱一抱那在后头张望着,想去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你们……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7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像书中的MM.一样缺失孩子成长中的四年,但为什么很多父母也渐渐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距离感呢?比如你,比如我,会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触,只是我不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属于父辈的岁月。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想必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个时期的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知足,我们也不想自己依赖着谁来过一辈子,来自外界现实的压力也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8

作为父母家长,作者对成年孩子的感情态度和足够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非常赞同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培养人格的养成。就人格的养成来说,两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为自己和别人的权益发出强烈呐喊的行动,这都归功于母亲一向主张的民主和给够的自由。唯一我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亲本身的政治偏见。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没有充分了解大陆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质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则有可能就是灾难。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自立自强的独立国家,不然,在别人操纵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闹剧。作者总是以西方的价值观来比对中国的文化,明显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咖啡馆就没有文化了?咖啡对中国就是个舶来品,为什么中国的作品没有在咖啡馆里产生就没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两位更客观,观察也更仔细。中西文化差异大,龙代表的却是西化的东方价值观,不足以代表东方文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9

近期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龙应台出生于1952年2月,是一位台湾作家,安德烈是她的儿子,出生于1985年12月。这本书被称为“人生三书”之一。

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兴趣,挺不情愿看的,但后来在妈妈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龙应台的“家书”,“家书”这种方式使我感到好奇,母子之间明明可以打电话,为什么要用“家书”这种书信呢?我猜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情吧。

其实内容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的对话---只因他们母子之间相互不理解:妈妈焦虑,孩子自以为有见解。于是他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沟通,后来孩子理解了他的妈妈,通过三年时间慢慢的理解对方,安德烈说“家书”记下了他们三年的生活岁月。

平时我和爸爸有许多不理解,现在也没有解决,我准备用同样的方法沟通,同时,我也推荐爸爸能读读这本书。我也要向安德烈一样,耐心和父母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10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九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的这句话令我很心酸,我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这是自然规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11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龙应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 、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 篇12

这本书是目前为止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了。现在大二,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好奇啊。龙阿姨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博学精深的亲人讲述儿子成长中的疑惑,有大到国家政权,有小到抽烟喝酒。现在的我们,更多担忧的就是生活,学习,感情等问题。

生活中我与安德烈有好多相似之处,喜欢找个地方坐下来与朋友们畅谈,相对于浅层次的对话我更喜欢有些儿走心的交谈。自己也喜欢抽出一些独处时间,享受自己内心的最明亮的想法。我更喜欢听歌,打球,这些在现在的生活中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啊。

在学习上,就像书里说的是为了在以后拥有选择的能力,而不至于被迫过上逼不得已的日子。况且相比于颓废的日子去把玩当成一种负担,我更喜欢充实自己的每一天。所以啊,不担忧明天,不懊悔昨天,踏踏实实的做好今天的此刻的自己,这样就够啦,以后是怎样谁说的准呢!

感情上,自己的不断分分合合已经让我感到厌倦。但有时也是很期待那个唯一的人,所以就会很寂寞。阿姨说的那个可以在惊涛骇浪中牢牢我住我手的人,真的让人很为期待啊!

生活中,自己对人际关系等等问题还是有些担忧的,但我相信不论别人如何,我始终会保持对他人有温度的笑脸。人么,怎么能全是让你讨厌的地方。

自己现在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儿子对母亲的愤怒的劝导。一个是在多为他人着想,一个是对待地位低下侍者的态度。真好!

羡慕有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家庭,但我不会抱怨自己出生平凡。我要做的是让自己优秀,让自己博学精深,为自己的后代创造出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氛围。

《亲爱的爱丽丝》(优质范文)


第一眼看到程玮女士的新作《亲爱的爱丽丝》的封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行字就辣了我的眼,当下出版界太多打着“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让人厌烦,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上高声嘶喊的比比皆是,说好的是心灵鸡汤,呈现的却是一地鸡毛,让人切齿。好在封面清新,装帧精美,且程玮女士在少儿文学界名气鼎盛,还是凝神定气恭敬拜读。没想到一日一夜一口气读完全书,实在是近年来所未有。掩卷长思,感慨良多。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交流?相信每一位有心的家长都和我一样,或早或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亲爱的爱丽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或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小主人公米兰的父母作为旅德华人,应该说已经有意识的在这一问题上一反传统中国父母自大、高高在上的倾向,“一般来说,跟米兰有关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大大方方地跟米兰一起讨论、商量,还很愿意听取米兰的意见。”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父母当中,已属难能可贵。但给米兰提供一长串暑假读书的书目单时,中国父母强迫式读书的妖光再次闪现。米兰的反应也正如千千万万中国孩子,“哪个专家?他认识我吗?他怎么知道我应该读什么书?”“当爸爸妈妈站到一条战线时,对付他们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沉默”。我们的孩子面对我们简单粗暴的“训导”甚至是呵斥,责骂,他们默默地低下头,但心里不满和反抗的大旗也在猎猎飞扬!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手握“关心”的利刃,把本该双向流动的交流、理解斩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要么走向让我们痛心疾首的逆反,要么走向让我们忧心忡忡的胆小怯弱!爱丽丝则换了一种方式,不是强硬的推荐,而是温言引导,“一个长长的暑假,你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好事。”变孩子必须被动接受为“自己喜欢”。变孩子被动的“照单抓药”为“让你自己有个选择的余地”。反思我们强迫孩子在各类培训班之间辗转,强迫孩子在山积的各类辅导资料之中腾挪,强迫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何曾和孩子商量过,交流过!我们挥舞着爱的大刀,孩子却伤痕累累。有一句话说得好: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我们甚至为自己是虎爸狼妈而自得,可有谁关注过像董卿所说的孩子”夜半时的眼泪”?让我们放下爱的利刃吧,俯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和他人相处?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孩子的成人教育。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所谓“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有多少真正重视孩子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教育,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如何与他人交往给了孩子哪些切实的、正确的引导?在《亲爱的爱丽丝》中当“青鸟”冒昧地在爱丽丝家和米兰家窗前留下脚印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在门口仔细地拧着花园小铁门的插销上的螺丝”要把陌生人拒之门外的时候,当米兰的妈妈在花园的小门上系上小铃铛防范的时候,当米兰的爸爸赞赏并帮米兰在小花园布置陷阱算计他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米兰一家虽然生活在德国,但骨子里却实实在在是中国式的!我们为了阻止交流,筑起了万里长城。如今这些外在的显性的自我封闭撤除了,但我们却把“性恶论”演绎到了极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我们在心里把篱笆墙高高扎起,时时设防,处处防范。我们的行为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甚至以“金玉良言”的方式郑而重之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在心中筑起了篱笆,挖起了陷阱!真诚,信任,善意从何谈起?爱丽丝面对窗外孩子的脚印,微笑着,“一点都没有大惊小怪”,“今天早晨,我家花园来客人了”“他只是一个孩子,也许就住在附近,不会有什么事的,来,来花园里坐会儿!”多么淡然,多么温和,满满的善意和包容!而这样的善意和包容、开放接纳的胸襟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心地纯良的孩子!眼下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大国的路上,人们也在为中国重回世界的巅峰而自豪欣喜,但我们汉唐宽阔的胸襟,开放包容、真诚善意的大国情怀还在吗?

《亲爱的爱丽丝》一书以清新的文笔,清浅的文字,轻声细语地说着凡人小事,站在东西文化的交叉点上,通过满头银发,和蔼慈爱的德国老奶奶爱丽丝,轻轻诉说着社交、财富、爱情、文化的传承和交融等为人为事的道理。它犹如一条潺湲跳跃的清溪,自由欢悦的流淌着,自有发人深省,沁人心脾的力量。

亲爱的三毛读后感(读后感)


初看书名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幼稚,我也是,但读完之后,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本书很有味道。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https://m.dhb100.com/

这是三毛和她的读者之间来信的合集,很适合闲碎时间阅读。每一篇信件都是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相同的都是三毛回信的真诚。在她那里,事无大小,每一件事都需要认真对待,因而三毛的生命虽短暂却十分饱满。

三毛活得很通透,明明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姿态却永远是谦卑的。她说没有一个人是禁得起分析的,最重要的其实是自我突破;她开导青春期对家长做法不理解的女生的回信也让我自己深深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认知;她给青少年解惑时永远没有说教和指责,只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给出自己最真诚的建议,却那么让人容易接受。

路遥说“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确实,最应该被关注和审视的是人和人的内心,是人造就好山好水,是人讲尽百态人生。三毛十分珍视这些人生故事,她也总是能给出恰当的解答。

我很是佩服那些看透生活的本质依然能热爱生活的人,要知道看得太透其实也是一种桎梏,无知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幸福,因为看不到尽头,所以更有盼头。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受过生活的大风大浪后,依然能划着断桨出发,还笑着跟别人说:“看,我划的比你快哦。”我能感觉到其实她一直在与生活作斗争,她是温柔的,却不会轻易妥协,她教导着读者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的种种不快,可是字里行间中我还是感受到她所传递的更多的还是要去向上爬的精神。

有的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会爱上三毛的文字,后来我渐渐看清楚了一点,我爱的更多的是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三毛不会为世俗劳累,因为她早已抛之脑后,她永远是在路上的,要么是身体,要么是灵魂。她就像《阿飞正传》里说的无脚鸟,一生飞翔,一生流浪,只有死的时候才会落地。

她的一生是受伤又疗伤的过程,却永远向上,永远在路上,永远光芒万丈。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她的死亡方式其实是不负责,这让她之前对别人寄予希望的话语似乎成为一种笑话,可我觉得这真是她的美好所在:自己承受了巨大的重担却还要给他人活下去的勇气。三毛在书中开头部分说不希望自己不知不觉变成了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人,我觉得她做到了,尽管生活艰辛,可她的心依旧是滚烫的。(孙欣欣)

《亲爱的三毛》是由三毛与读者互动书信整理成的书籍,整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的,只有后面几篇是一些散文。三毛1943年出生,1991年去世,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刚好写于1991年新年时,那时的三毛才48岁,不得不让我觉得沉重、悲伤。她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以细腻的文笔讲述着狂野的大漠与平静不缺活力的婚姻生活,成为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流浪文化”。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https://www.dhb100.com/

在《亲爱的三毛》的扉页中,三毛说,在这个日渐快速的时代里,我张望街头,每每看见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行过。我总是警惕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里,不知不觉也变成了那其中的一个。现在同样如此,我学着三毛,同样警告自己,要善良、要纯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三毛大爱读书。有些人将读书当做一种松弛紧张生活的消遣,这种人,便可能看些轻松而不费心的书本或杂志,看完熄灯安睡,这对健康有益,是极好的娱乐。也有一种人,将读书当做人生的特种兴趣,他们看书可能便有一步的品味与境界,是比较深入的。更有一种人,将读书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既然是事业,便必然有计划与经营,一步一步来,慎重地挑,仔细阅读,甚而阅书之后,用文字记下心得或发表感想,是更有组织的看书法。

我喜欢看书,但是总是坚持不住。但是,这份喜爱之情是不会割舍的。我喜欢做读书笔记,通常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阶段,并且我养成读一本书后,必写读书笔记。读书太少,走马观花,是我的软肋,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许多让我挺有感触的地方,比如“一旦人一说话,每一个字音都是一朵鲜花从口中蹦出来,你摆哪一种花摊?”除了说话,还有行为,思想,看来我们的差异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表达绘画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跟来信中人们的想法一样。卑微、无聊、空虚这样的字眼常常侵袭我的头脑。三毛说,你觉得卑微是因为没有用自己的主观眼在观看自己,而用了社会一般功利主义的眼光。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眼光浅,心气浮躁,批评他人来头头是道,而很少苟责自己。行为和思想上的不能配合,往往造成一生中大好时光的浪掷,是十分可惜的事。这是人的通病,我想这也是三毛豁达的原因之一,她早就想清楚了,弄明白了,于是选择远离浮躁,亲近自然,享受真正的生活。

命运是不可改的,而自己可以改变心境。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抱怨家庭,抱怨家庭,抱怨学校,抱怨学生,甚至是抱怨自己。但是天下事,没有绝对的正负,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才能空出地方来,再加一些什么进去。说的真好,大脑的容量有限,必须学会腾出一部分空间来。

我们是有潜能的,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包括思想。未来并不遥远,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明天……都是未来。

你快乐吗?

你快乐吗?你快乐吗?

试试看,每天吃一颗糖,

然后告诉自己——

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张娜)

翻阅三毛作品集像攀行一座连绵不绝的山,过程高低起伏,有时置于山峰,有时陷于低谷,有时如履平地娓娓道来舒缓平静。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去年某一天,从日落之前到月升之后,一个人,一家书店,一杯拿铁,一本书,书里全是三毛与读者的书信往来,来信多是迷茫与困境,回信却未必只答疑解惑。近日因某一时刻带来的恐慌,一直说服自己多做休息少去思想,但翻读三毛与读者的书信集,激起了我落笔的欲望。虽然年少叛逆的阶段以过多时,但一页页有了一定岁月的文字,让我于今仍能寻得部分答案,那一封封来信像写给自己,仍能有所得有所获,领悟与思考。

再读《亲爱的三毛》,第一封回信便拾起了熟悉的笔触,一年的时间记忆犹新,“不断地自我突破,自我调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修正之路伴随成长的各方面,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学习与接纳的过程。“了解自己是由内而来的,当你了解了,不必别人来指引,也便能明白。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替你找出生命之路。”

由此,再次想到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中的一段阐述:“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表述方式殊途同归,又一次被提醒,最重要的生命之路要自渡,先渡己再渡人。

曾经因为弱小,我有过无数害怕的时刻,看不到光便躲在影子下面畏葸不前,难过不被理解便学叛逆顽命抵抗,庆幸的是大多时候在被温柔以待,没太多至黑至暗的经历与体验。从呱呱坠地,到可以感知悲喜疼痛的能力,再到有了个我、自我的感受以及相对成熟的性格思想,一路走来见证到自己一路循序成长。

时至今日某些时刻我仍很胆小,但步履了20多年,偶会凹凸起伏不定,不得不承认一些艰难让我成长,心在变勇敢变坚强。我不再惧怕曾以为遥不可及的死亡,懂得了骨灰与坟墓不过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最终通往的归宿;不再纠结灵魂底部的邪恶与人性的复杂,看清了多面人间然后再一如既往地好好活,才更不惧怕被打倒;不再慌张前路的挫折即使会被伤,也要去追求过程,“只有过程是无法被剥夺的”,哪怕要承担悲伤与失落的结果。

“人,都是以心换心的,起码百分之七十是如此。请你对人类要有信心,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不肯原谅他人。试试看,再试一次,试着不要太计算,试着以德报怨,好不好?”曾年少不解,现回望,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迷茫,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困境。人与人之间能做到相互理解实属难得,当我觉得“我”不被理解时,他可能也未得到“他”的被理解,学会体谅与宽容,用真心换取真心。我有过诸多害怕的时刻,也有过不被理解的瞬间,但是,请不要难过。“好好地活下去,快乐是第一要素,胸襟是基础,体谅他人,是有学问地另一种解释。”这一段语重心长适应范围极广,两代人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

最后,以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的结尾来结尾:“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读后感《[精品]《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