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一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着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二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该着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一:读《实践论》有感】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实践论主要论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就更应该研读这篇文章,从中学习辩证唯物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然后再用这些认识来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这就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比其他理论先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正是学习了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则,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要想知道自己的认识或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就好比如我们做应用题一样,要想知道我们做的是否正确,就必须把我们的结果代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这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还论述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该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实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的深入阶段。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就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感性的认识经过深入的思考,然后跃进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告诉我们,要完全的解决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成为真理,就是在于它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被后来的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实践中所证实,然后又在实践中被丰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篇二:读《实践论》有感】
近期绞尽了脑汁,参阅了大量文献,集结了自己所有知识,甚至连睡觉走路都在想新的实验方案怎么制定,发现现在要考虑的问题真多。
回想刚开始做实验时,那时候年少轻狂,没有经验,随便定了几个方案就去做了,甚是草率,结果肯定是做了N多无用功。
近段时间来一心在制定下一步实验方案,有了前面的教训及更多的感性认识,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虽然费了不少心思,但是效果应该会很好,至少比以前好。
通过这件事情,突然想起毛泽东同志当年的《实践论》,又仔细研读了一篇,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1937年时候,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及经验主义盛行,给中共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实践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位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及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一主观主义而写的。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及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既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此,按照实践论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波浪形前进的,一帆风顺是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所以啊,凡事不需烦恼,认真对待,眼前的挫折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心态一定要好。
【篇三:读《实践论》有感】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路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四年统治,更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
其次,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面对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
因此,在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点写了《实践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地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
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首先,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人类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逐步了解了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从总体上看,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此外,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通过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有效地推动认识的发展。再次,实践是认识的归宿,人的认识活动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归于实践,从而实现认识的意义,即人们从事认识活动往往是以实践为目的的。因此,认识成果只有回到实践,付诸于实践,才达到了认识的目的。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同时,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反作用。人们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的实践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逐步全面。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人们的认识往往会落后或超前于客观实践活动。
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批评和抛弃了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能获得认识,才能最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篇四:读《实践论》有感】
为了与年轻人探讨人生哲理,我找出了《毛泽东选集》,利用出差路途的时间再次阅读了40多年前读过许多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也许是当年留下的记忆烙印,时隔这么久了,读起来内容还是很有印象的,感觉很亲切。特别是在自己经历过数十年的人生历程之后,就更感觉到这两篇文章中所说的道理真的十分重要。
我再读这两篇文章以后有些可能比年轻时要深刻一些的体会,先写读《实践论》的体会:
一、关于实践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许多的知识要学习,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和成长在信息时代,每天所获得的新知很多很多,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无法相比的。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必须学会从较以往任何年代都便捷的渠道获取知识。这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实践论》告诉我们,一切真知还是来源于实践,尽管我们间接地学到的知识也是别人实践所得来的,但是这毫不降低人们通过亲自参与的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来直接获取知识。这里面的意义不仅在于实践者能够从实践活动中学到很多其他间接渠道所不能获取的知识,而且也在于只有直接参加实践的人才能用好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才能用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来实际地指导实践活动。
二、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
广泛参加了实践活动,只是第一步,还应该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提升成自己的理论知识,那样才能用于更广泛和跟深入地实践活动,使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之下。因此,不仅应该强调参加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是直接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也必须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感性认知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是能够广泛参加实践而不善于总结和提高,那就仅仅是一个低级的实践行为而已,其人也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实践者。
三、关于真理的标准
70年代末期,社会上来了一次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当时讨论这个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很多正确的东西也是真理。这就是放弃了过去我们一贯坚持的某些根本的东西,让我们能够比较实际地认知社会发展规律,认知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各种积极因素。这是我们社会转变的开始。
不过,似乎当时给人们的印象是这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说的,当时的年轻人还不一定读过了毛主席的的《实践论》。其实,毛主席早在1937年所写的《实践论》里已经明确指出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想,如果当时明确地用毛主席这句话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不用呢?我也想不出来。就跟当年刘少奇提出的三自一包一样,本来是很正确的东西,后来还是要改个说法,叫联产承包,实际上是一样的。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不必列举了。
四、有所为有所不为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亲身实践,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一个智者会很好掌握应该实践哪些事,哪些事则不能去实践。比如说,要开辟一个产品市场,不去实地、实际考察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那是不行的。而要选择有一条难以跨越的水沟的道路去走向自己的目的地,并且一定要试着跨越一次时,这样的实践精神却就显得愚蠢了。此时就用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对能力的估计来做出判断,也可以听听旁人的议论,其他人的经验和建议等等,来正确抉择,即使不去实践,也能够正确估计出自己跨越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定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出结论的。相反,如果对于应该经过实践后再做结论的事情没有去实践就要放弃、就下结论的话,那也是另一个方向的错误。那么到底哪样的事情做出哪样的决定才算正确呢?这就需要个人以往实践的经验,以往积累的知识和所具有的判断能力了。
【篇五:读《实践论》有感】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实践论》是一部有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经典教科书。今天一些有理想抱负的中国青年学生希望重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经典著作,这是一种可贵的进取表现。但是,由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著作很多,如何开始呢?基于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我建议青年同志们从读导师们的哲学著作开始,特别是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因为哲学是一切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我们正确研究认识问题的必需。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1937年写的。当时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一些主观唯心主义的问题。毛主席为了解决党内一些同志的世界观问题,专门写了《实践论》和后来的《矛盾论》,并在群众大会上做了演讲。《实践论》讲的是如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一些同志也承认唯物主义,承认实事求是,但他们承认的只是机械唯物论。他们承认事实,但只承认事实的表面,而不是事实的本质。他们的认识水平只是停留在认识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就自我满足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自己的认识,使其上升到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事实本质的认识,对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认识。马克思一生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很多不朽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他发展了人类的认识论,把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结合进辩证法,成为了崭新的世界观。我们只有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钥匙。
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过程。每一事物的这一运动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到其内部规律,即矛盾性,从而得出结论,概括上升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辨证唯物主义也要发展,要向更高的阶段前进,我们运用这一武器认识解决的现实问题越多,那么这一理论发展得就越全面,越丰富。毛主席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解决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众多问题。今天21世纪被称为毛主义的革命理论就是经过辨证唯物主义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为毛主义理论的基础是辨证唯物论,它本身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又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所接受,能够指导这些国家的人民结合各国实际情况来解决自身解放的问题。
列宁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这是我们对待一切科学理论的唯一正确的态度。如果把科学理论当作死记硬背的教条,到处套用,从主观到客观,那只会处处碰壁。我们的正确方法恰恰相反,是从客观现实出发,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实践论》正是向我们介绍这一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者有两个优点:火眼金睛和预见性。他们不易被事物虚假的表面所欺骗,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他们由于对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有深刻认识,因此能够预见事物未来的命运。当然这如果涉及到人,也需要人的主观努力。
既然毛主席的《实践论》教给了我们一个认识世界的科学工具,那么运用这一工具,来认识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并预见共产主义社会,自然就会得出金日成同志的主体思想和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中的许多科学结论。也许一些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和进步青年学生暂时还不能理解,尤其是对主体思想中的一些内容还存在疑问,那没什么,这是正常的,这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事。只要我们的动机是纯洁的,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运用好毛主席在《实践论》教给我们的方法,解除我们的疑问。
【篇六: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由毛泽东主席执笔,深刻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的一套系统的理论。文章具体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说明了实践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更解释了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社会实践所造成的影响。欣赏这一论文,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将实践定位,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实践,懂得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毛泽东主席对于实践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马克思的观点中领悟过来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观,解释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在这一观点中,毛主席将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加上在本国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政策,而不是盲目的学习苏联红军的城市包围农村,拥有了属于自己国家的一套革命道路。这便是从实践的观点中的到的正确认识,并且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多次强调实践要与认识辩证统一,知行统一。
毛主席在《实践论》还说明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时间相脱离为特征的,正好与马克思的认识论相违背,因此都是不正确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涉及的是真理观。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正确的哲学范畴。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写了这么一句话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在这其中的得到的结论便是,人类要使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利是的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很显然,没有实践便没有认识,这一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泽东,都是非常认同的。而认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实践。毛主席举了一个例子,某个人去延安考察,头一二天,这个人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等等的外貌,接触了许多人,他所接触的这些都是事物的现象,即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个初始阶段的认识,便是属于感性认识,而这个过程便是属于认识的初始过程。另外,当这个人将他所得到的感性认识加以思考,便会逐渐改变,最后发生突变,而变成了理性的认识。所以,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到了这里,认识的过程才算是发生的比较完全,但并不是完成。对于这个认识的过程,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简简单单就能发现,它是多么贴近我们的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接收书本的知识,最初便是阅读书本,将书本粗略的阅读一遍,这个过程便是感性认识的过程。而当我们在阅读完之后,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有很多的问题涌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会去思考,回去寻找答案,因此这个便是我们获得理性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实践,这时候就突出了是实践的重要性了,没有了实践,我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无法得到。到了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这个认识过程就已经完成了。我们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还有理性的认识,我们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其他的生活实践中。譬如,学习了炒菜做饭,学会了就要去实践,将理论结合实践,走知行统一的道路。到了这里,认识的过程才算是完成。
《实践论》,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实践,还有教会我们必须将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因为认识的过程是反复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明真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用理性认识去知道我们的实践,科学的去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的形式,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的认识论。
【篇七: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外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外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的读后感(一)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也让我对实践与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整篇文章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就如人并不是一生出来就会 走路,就会做事,就懂得去怎样去解决困难,他们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认识才明白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成功与失败,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些事物 ,获得知识。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才得以顺利实现。如果人们只是埋头实践,不注意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就无法顺利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自己的亲身实践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事事亲身实践,因此还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在第二个飞跃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发展作用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在改造客现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断得到改造。因此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的读后感(二)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实践论的读后感(三)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思考客观状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此刻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思考门外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个性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位于中国东海,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距离冲绳约420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鱼岛本岛面积狭小,没有能够供大部队部署的基础设施,个性是缺乏机场设施。务必注意的是,钓鱼岛东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岛所属八重山列岛,其中石垣岛距离钓鱼岛仅有170公里,面积到达了222。6平方公里,能够部署大型雷达设备和机场,是日方距离钓鱼岛最近的重要前进基地。对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岛处于台湾本岛以东,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击八重山列岛,最佳攻击航线会掠过台湾,须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台北防空区。尽管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台湾当局明确拒绝两岸共同保钓,战时解放军战机能否借道台湾上空攻击八重山列岛实在是难以预测的变量,也即是说日本必须程度上拥有了一个能够不受惩罚的安全后方。
当然,有人说,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是无辜的伤害。所以,应对钓鱼岛之争,我们还得拿出更加稳妥,更加安全的办法。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实践论》的读后感11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实践论》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