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后感芙蓉镇

读后感芙蓉镇

读后感芙蓉镇

2023-05-03

关于读后感芙蓉镇1000字精选。

常言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书,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通常会有一个写作文的任务,这样的作文可以作为自己的日后的一些素材和知识,写好读后感,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读后感芙蓉镇1000字精选”,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读后感芙蓉镇 篇1

读完了《芙蓉镇》,那是一种沉重,一种悲哀!

古华手中那支散发着浓厚泥土气息的风俗画笔,为我们献上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我的妈妈是最热情的牡羊座,天天都是笑口常开的。爱吃东西的妈妈刚好跟不爱吃的我相反,妈妈期望我健康快长大,每次我拒吃东西时,都会好言相劝,拜托他多吃一点。那一张张脸谱刻画得活灵活现——

辣而不泼的一个美丽村姑豆腐西施胡玉音;

八面玲珑而略带风骚的李国香;

华而不实的混世魔王王秋赦;

刚正不阿的粮站站长谷燕山;

才华横溢而又委曲求全的秦书田

……

一幅六七十年代,南方农村的生活画卷朴实而又悲哀的展此刻我们面前。

我不属于那个时代,但我深切的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惨烈,不是么,如果政治权力没有监督,如果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了主流,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可怕!

今日,我还是不能准确理解何为”左倾”,何为“右倾”,我也不想去讨论,我只是想了解那时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那个时代的别样人生。

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尘封在我们的记忆!是对是错,早已给出了定论!

我们不能责怪,因为人都有自我的局限性,因为所有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中国人本身又有神话某件事物的传统,这是封建迷信的残余思想导致的不该发生的杯具,所以不必纳闷为什么在温饱尚未解决是情景下,人们对于“阶级斗争”却依然热衷甚至狂热。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始终记得的,是这一句惊心动魄的话!是的,那是一个保全自我,出卖与背叛别人的时代,是一个九流三教疯狂践踏泯灭人性的时代,只能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我们必须讴歌我们的时代,拨乱反正是何等伟大的决策,因为它还给了我们一个完美情感和完整的人性!

今日,我们追求的是完美生活,我们幸福甚至自豪的走在大街上,因为我们得到了这个社会全所未有的尊重!

我们的民族在曲折中前进,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那些伤痛与悲哀成为了历史,今日我们更有凝聚力应对灾难和挑战……

当看到国家领导人走向长江大堤,走进冰天雪地南方,走在地震灾区最前沿……我们的时代是关注民生,我们的时代是尊重人性的。

读后感芙蓉镇 篇2

从表面上来看,影片的政治色彩的味道比较的浓重,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是不是一部政治片?我想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为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这个人性扭曲的时代,为各种人物来表现自己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让各种角色的人物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受到的影响可能是比较小的。所以我倒是觉得,将表现人性的一些故事放在这个背景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芙蓉镇》的成功与这个背景的选择是息息相关的,表现了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原生态。下面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进行一些粗浅的解读

一是表现人的软弱性。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满根和贵贵,这两个人都是与胡育英直接相关的人;作为胡的初恋情人的李满根,在胡最需要的时候,为了入党他背叛了她;在她在受到工作组追查的时候,让他帮着藏钱,结果他主动上缴了,这无疑对于胡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可能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两个可能结为夫妻,可以设想一下,即使是结为夫妻之后,如果遇到非常大的困难的时候,他也很难说能够坚持到底的。所以说,胡的错误在于对于一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还去相信他,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李满根来说,他也有自己的困难,面对一家的人,他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妻子的不理解也是正常的,对于他我们也无法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帮助胡渡过难关,我们是又手赞成的,但即使是这样的话,我们也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谴责,但在道德上总是有些不足的地方。对于贵贵,他是一个勤劳的人,和胡的感情也是非常的好,但其软弱性也是其不足的,没有足够的韧性,所以在关键时候能够走上极端。

二是一个能干、坚强的胡育英。这是影片的女主角,事件的发生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她展开的。她的这些事情的发生一是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一些特定的行为。对于她来说,生活对其是不容易的,能够吃苦耐劳,但由于其经济的收入受到一部分人的羡慕,为后面对其进行打击报复埋下了伏笔。在胡身上体现了一种坚强的精神气质,对于他的丈夫被杀之后,她所要面对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她毅然的坚持下来,直至等到秦书田的爱情。多少的苦难和不幸压在她的身上,有种几乎快要崩溃的感觉,但是她还是坚持了下去,坚持等到了自己的幸福。胡可以作为中国劳动妇女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代表了她们身上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那种韧性,这可能是最后等到幸福的重要原因。

读后感芙蓉镇 篇3

《芙蓉镇》篇幅比较短,节奏比较快,时代变更快而有特征。因为节奏快,我对于很多地方没有展开来谈感到有些可惜。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有些乏味,在考虑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但是“秦癫子”这个人物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完完全全放下了自己的所有身段,变成了老运动油子,不需要别人打骂动手就乖乖低头、下跪、等着被扇耳光。有自己能够被用得上的地方,麻利地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对谁都是笑嘻嘻的,让他跳什么舞都跳。别人看来没脸没皮的事,他都做得来。别人不懂的问题问他,他也好好回答,只是别人多少质疑和嘲笑。其实他是个看得最远的人,他知道阶级斗争迟早会结束,中国不会就这样每天斗斗斗,不然都活不下去,总会有明白人上台。所以自己不如赖活着,心态乐观点。他与胡玉音的爱情产生于扫街的细水长流中,互相扶持,互相惦记,互相温暖,都是彼此在黑暗中唯一光明。

“北方大兵”谷燕山,是普通人也是好干部。自己的所作所为被组织否定,批斗,从此一蹶不振,自己身体有病,被质疑被围观时,感觉自己失去了尊严,心理有些失常,这就是个普通人。可是有实权的时候,真的做事公正,得民心,没有架子,豪爽的北方汉子,是个好干部。

这本书很写实,没有什么让人感觉玄幻的地方,没有什么明线暗线。有时候我复杂地想,谷燕山会不会是在装颓废,其实他有个秘密组织之类的。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革命的书,这本是不那么残忍的,因为很多残忍的东西,作者略过不写,作者不忍心写,读者不忍心看。

当时的风向标总是一天一变,好坏不分,从上到下,体制和命令僵化,把穷当好,把富当坏,忘记了去看别人为什么穷,为什么富。每次看革命相关的文章,都会一次次感叹自己生活在怎么自由幸福的社会体制下。

读后感芙蓉镇 篇4

读《芙蓉镇》缘起它的作者——古华,读书时省下钱买了后却只看了几页便被搁在一角,也许是那时考试时间紧不得不停了它,也许是兴趣不大,自我也已记忆不清了,工作后它就一向放在书架上,忽然有一天整理书架才想起这本未曾读完的作品,急迫之心可想而知。

芙蓉镇原名王村,王村古镇是秦汉时期酉阳城旧址,是一座有土家族民族特色和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镇。《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芙蓉镇》以它那散发着浓郁泥土香气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但作者并不想有意识地炫耀这一点。他写古今新旧风俗,力求在流动变易中蕴入咀嚼不尽的社会资料,“革命”和“造反”换来的市场萧条;“阶级斗争”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戒备;“三忠于四无限”的背后,人们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古风旧俗常常演化为“新风”恶俗,政治风俗化,风俗政治化,种种虚伪倒退的性质不言自明。这些充满意味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供给了典型的、独特的氛围和环境,青石板街的故事贯穿始终:经济生活的兴衰,政治风云的变幻,人际关系的疏密,人性的自然发展与异化扭曲,在那里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单是镇上“圩期”的变化,便是百姓们生活情状的一个标志。芙蓉镇解放初期是“一旬三圩,一月九集”,之后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圩期一改再改,变成了星期圩、十天圩、半月圩。到了小说开篇的60年代初期,为复苏元气大伤的农村经济,半月圩又改为五大圩。到了十年浩劫,圩场形同虚设,无圩无人。党的三中全会之后,圩期又是“一月三旬,每旬一六”。作者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年景作为舞台布局,以小山镇青石板街作为中心场地,将俏丽善良的“芙蓉姐”胡玉音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耿直义气的“北方大兵”谷燕山

、矫情阴毒的“政治女将”李国香、在良心悔愧中挣扎的大队书记黎满庚、馋懒顽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佯装癫狂的“铁帽右派”秦书田等。这些人物写得个个血肉饱满,各具特色,其命运相互关联、旋转交错,组成一个不断在变迁的“小社会”,而其中正隐现了整个大世道千家万户之聚散沉浮。

小说最终谷燕山当了镇委书记,忙着治理芙蓉河;秦书田当上了县文化馆副馆长,又忙着“采风”;胡玉音成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黎满庚官复原职。而王秋赦则真的疯了,前襟上挂满了像章,声音凄凉地喊着:“千万不要忘记啊——”、“______,五六年又来一次啊——”“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啊——”,像鬼魂幽灵徘徊在芙蓉镇。

的确,如今哪座城镇,没有几个疯子在游荡、叫喊?他们是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夜深人静是想过去与此刻的世道,也想人与人之间的可喜与可悲。由此感叹:对于浅薄者,宽容是蓝天的深邃;对于偏执者,宽容是大海的辽阔;对于落拓者,宽容是夏夜迷人的星斗,为你点燃生命的活力;对于悲观者,宽容是冬日温暖的阳光,为你烘焙冷都的期望;对于受挫者,宽容是温厚的手掌,搀扶着你摇摇欲坠的信念;对于迷途者,宽容是黑暗中坚守明亮的路灯,夜夜等候你的皈依……

读后感芙蓉镇 篇5

第四章全是乱码,看不了,不知是软件的问题还是排版问题,所以最后是直接在某个网站上看完这本书的。

那是个荒唐的年代,善良的人所遭遇的让人痛心。“屁股决定脑袋”,这是必须的,但我看到的却是脑袋不见只剩下屁股!最后王秋赦这么容易就让人撸掉倒是让我觉得太简单了[尴尬],可能我的内心想到的是灰暗了点,可是李国香也没受啥惩罚。

摘抄太史公的一段话来作为总结吧: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可怜]愿好人好报。

读后感芙蓉镇 篇6

很令人唏嘘的一段故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一段时代在历史或者在师长口中都是几个模糊的三缄其口的词语,断续空泛,那整个年代是空荡荡空落落的百来字,不会被反复提起,就像是这么多年一来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缺口和洞穴,不被告知不被完整的揭露。

这本书算是我首次对于那个时代了解的这么详细吧,之前从来没有过,其实仔细想想讨厌李国香也好,王秋赦也好,甚至是黎满耕也好,终究不过是一种无奈,看见在巨大时代车轮面前他们是被反复来回碾压的一颗螺丝钉,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李国香王秋赦作为的是无意识的那一批极具政治色彩的工具,命运随着整个时代的巨变而沉浮,已经丧失了人性。而胡玉音桂桂秦书田代表的是善意和坚韧,又有多少胡玉音活下来了呢,人太渺小了。

还有的感触就是文化水平的普及,我对当下的生活感到庆幸,之前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也写到里面的主人公孙光林不懂生理问题,总觉得自己犯了什么大错似的,这里老谷不也一样,桂桂也一样,叫他们脱光了检查身体,不可能的吧,那种羞耻心和不接受让他们承受了太多,可是仔细想想,几千年以来男男女女不都是这样过来的,把脉还要隔层纱,虽然我们现在对性教育也没有完全做好,但是你再往那些年看,简直是另一个天了。

最后是生命的力量,这本书其实挺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惨法,但是在这翻来覆去的悲剧里,有老谷和黎大哥的关爱之心,有玉音和秦书田的爱,无爪辣的恻隐之心,那个风雨交加夜晚玉音和书田的爱欲在我看来就像是压抑之下的觉醒,老谷为军军出生所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读后感芙蓉镇 篇7

“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这是小说最终秦书田告诫李国香的话。也许直到这时候,李国香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李国香,最初的饮食店经理,仗着自我在县委工作的舅舅的关系,在政治上得到很多优势。但此人虚荣心极强,看到胡玉英的生意如此红火,觉得抢了自我的风头,心里产生了嫉妒心理,再加上对于粮站主任谷燕山的示爱遭到拒绝,更是怀恨在心。于是,一系列的活动就此展开。

胡玉英夫妇靠辛勤劳动挣来的钱,在芙蓉镇盖起了新房,却被以李国香为首的所谓革命分子作为了斗争的对象。先是在“四清”运动中被划为富农,被迫撤掉豆腐摊子,丈夫也被逼自杀。与胡玉英有关的粮站主任谷燕山被停职反省,黎满庚在压力逼迫下交出了胡玉英代为保管的1500块钱,秦书田当众下跪。接下来“______”胡玉英更是成为批斗的对象,被要求与秦书田一齐每一天去扫大街。两个同命相连的人,在工作中相互照顾,渐渐产生了感情。当两人写申请结婚的时候却因为自我是“五类分子”而被无理的拒绝。

李国香一向单身,感情生活十分空虚,当听说胡玉英与秦书田要登记结婚的时候,嫉妒心理再次爆发,在其指示下,王秋赦将两人当众逮捕。在挂着“______胜利果实”的条幅下,秦书田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这是一个人性扭曲的社会,正常人的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正当的劳动得不到认可,反而成为被批斗的活靶子。这是一个被少数人利用,以革命的名义来到达个人目的运动。胡玉英的杯具正是李国香等一系列“政治闯将”一手策划的,是由于他们的嫉妒心理导致的。

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秦书田。当他被划为右派遭斗争的时候,显示了他极大忍耐力,这样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英雄能在各种环境下生活。在自我遭到胡玉英的指责时,他说“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心态。在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他告诫胡玉英“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样的一种坚韧,只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胡玉英顽强地坚持到了最终。当他出狱后在回家的船上碰到往日批斗自我的李国香,他不仅仅不计较往日的仇与恨,反而耐心地劝告“安安心心成个家,过过老百姓的日子”,这又是何等的大度。秦书田身上反映出来的坚韧、大度、忍耐、乐观,在日益浮躁的今日,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地学习。

小说整篇都是在一种压力的环境中进行,到处都是革命,到处都是错误,这也真正反映了共和国那段不寻常的经历。唯一使人感到一丝温暖的是在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因身怀有孕被批准监外执行,这多少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小说的结局很是发人深省。吊脚楼倒了,王秋赦疯了,黑暗的岁月结束了,秦书田从监狱回来了,李国香到省里去和一个离过婚的干部结婚了,胡玉英的豆腐店又开起来了,谷燕山官复原职了……所有的生活又都恢复了平静,共和国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胡玉英与秦书田辛勤劳动,一个善良卖力气,一个聪明有才智,我想他们也许会成为共和国首先富起来的人。李国香,秋后的黄花,尽管找到了最终的归宿,也许会很有钱,政治上也会如鱼得水,但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改革开放之后共和国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想如果写一部续集的话,还是有很多东西可写的,也许在暑假我就会去完成这个任务。

读后感芙蓉镇 篇8

古华的《芙蓉镇》,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虚构出来的湘西芙蓉镇为环境,以十年动乱的萌芽、发展、结束为时间线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为代表,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七节,每个章节都有标题,结构紧凑,框架鲜明,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优点是局部好看,但易输于整体;后者整体思想性强,但局部不够精彩。《芙蓉镇》属于第三种,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作品走,所以,《芙蓉镇》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但若拘泥于规矩,文学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数学题,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这一点上,古华先生跟路遥颇为相似。

《芙蓉镇》是以写时代为目的的小说,人物是古华先生表现时代的工具。或者说,芙蓉镇是浓缩了的十年动乱背景下的中国,《芙蓉镇》上的人物,是十年动乱背景下,国民的代表。基于此,读者会看到,古华先生在描写某个人物遭遇时,忽然笔锋一转,转向当时的中国有同样遭遇的那些同胞们。作者只是借题发挥,《芙蓉镇》是古华先生抒发感伤的窗口。所以,虽然全书字数不多,人物不多,但是全书的表现力极强,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心跳,与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

所谓阶级斗争,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谓革命,不过是人革人的命。在本书中,十年动乱本身已经成为了书中人物打击报复的工具,提供了发泄的机会。这就使得这本书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十年动乱造成的破坏,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芙蓉镇》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对十年动乱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卷入十年动乱的那些人物,使读者随作者一起反思人性。

文学作品不是胡侃。优秀的小说是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呐喊。一字一泪,一字一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小编推荐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书籍教人明理,给予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们会更加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妨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当作读后感的素材,去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书法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

全民阅读悄然兴起,网上开始流行晒书单、晒晒一个月读了多少书,一年读了多少书。

随着晒书单还有一种焦虑也蔓延开来,“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我们依然记不住?”“读书总是记不住,不会用,怎么办?”等等,这样的帖子也是比比皆是。

曾经我也是有疑问,为什么有人说话总是能引经据典,一碰到这样的人总是羡慕的不行不行的。因为我真的就属于那种,“看了那么多书,总是记不住”的一类人。

最近遇到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本阅读法》,本书介绍了一元笔记法,通过“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吸取书中的营养,达到得心用手地运用的目标。

奥野宣之

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把读书分为五个阶段: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并按照五个框架来理解这五个步骤,全部纳入一本笔记本进行管理。

展现在笔记本里分别是:

随想笔记:感悟、不要进行分类,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购书清单:电视广告、书评报道、书的推荐版块、朋友的推荐等;

报道的剪报:出版社和书店发布的信息、各类广告、作家名人的采访等;

读书笔记:摘抄、写读后感、贴腰封等内容展现在笔记本里。

而最后的“活用”是一遍一遍的重读,定期重读读书笔记,在重读中展开思考,融会贯通。

1选书:随时竖起天线,收集信息。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记录“随想笔记”制作购书清单,这是选书的第一步。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列清单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意识到读这本书的目的,在不断列表的过程中,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选书,重要的是看平时收集的信息,要经常竖起敏感的天线。可以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准备各种标签,随时记录下瞬间的思考,马上记下来,尽可能多地捕捉,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

作者奥野宣之在书中特别提到“帮自己找书的枢纽书”即书里推荐的书。因为作家每年出书的数量是有限,书里介绍的书一般都在作者手里经历了重重筛,大多都是对作者研究的主题或认知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书。通过作者梳理出的书籍脉络,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对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购书:利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买。

因为有了前面的“购书清单”,那么购书就不再迷茫,不管你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根据‘购书清单’指名购买,都能够大大提升购书效率,节省购书时间。

3读书和记录:

通读、重读、标记、“葱鲔火锅式”笔记

作者提出读书毕竟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作者给出流程结构式的读书和笔记的方法和步骤:按照通读、重读、标记这三个步骤把一本书的重点内容筛选出来。

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重读: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

重点内容被筛选出来后,“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便隆重登场

读书笔记当然少不了三项信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

强调的是写读书笔记的日期可以按照六位数法:如171203(即20xx年12月3日),尽量笔记上所有的日期都统一格式。这样便于后期查找和制作检索目录等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格式和内容其实很简单:摘抄评论

摘抄和评论:重读一遍做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接着,在摘抄完的文章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写上自己的评论。摘抄部分用“〇”表示,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是为了在摘抄以后,趁着印象还鲜明写下自己的感想。只要记得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说很好总要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上即可。

这种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为写书评打下很好的基础。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也给了一篇这样的读书笔记和参考读书笔记写的书评。书评文章里除了开头和结尾其他全是笔记里的内容稍作修改。

4活用

读书笔记的记录已经是一次阅读的输出。学以致用的读书体验才开始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已经开始。作者说“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而说到活用,作者在书中给出的方法是:重读笔记。

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个“场所”,那么读书笔记就是在这个场所拍摄的照片。在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场所拍照,拍出来的照片都会有所不同,而过一段时间再去看这些照片,对那个场所的印象也会发生变化。

养成重读的习惯

量化重读频率,可以是一周一次,也可以三天一次。作者在工作时会把笔记本放在桌子上,感觉思绪进入死胡同或是有些疲劳的时候习惯把笔记本拿出来翻翻看。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读书笔记让重读不再那么困难。通过重读对自己前后的思想作对比,很多问题的答案可能一下子跃然纸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然得到体会。

坚持记录读书笔记,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通过写书评锻炼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所谓“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的对象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单是作为思想的仓库,读书笔记就具备坚持下去的价值。

重读笔记不仅能够让我们学以致用,有了读书笔记有时即使是书扔了,重要内容的参考还可以从读书笔记中找出来。

还能在一遍遍地重读中,发现已经没有价值的书籍,清理书架,瘦身藏书,只有书架上的空位出来,新书才能进来。就像我们的思想,只有通过输入→输出→升华才能完成提升。

按照作者的读书框架分类,详细介绍了用一本笔记本管理读书生活后,作者在最后还附送了读书小技巧,有两个小技巧让我受益颇深。

一是多用参考书,少依赖网络

作者通过参考书调查到的信息更直接、准确,不用担心像网络搜索一样偏离正题或是充满冗余的信息。比如:地图、图鉴、统计数据、百科全书、年表、词典。

这点体会比较深,我们去网上搜索时,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特别是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内容耗费的精力更是让人吃惊。

二是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砍树之前要把斧头磨得锋利无比,砍起树来才能省时省力。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不要勉强自己正面强攻,要先找到一个比较简单的切入点再发起进攻。把理解难题的过程或感想写在笔记本里,也是可以促进理解的。

比如在读古典名著或内容较难的书籍时,可以先从入门书或解说版开始,或者各类书籍的图解版和漫画版。比如小学生对于历史书籍看不懂,不愿意看,你可以试试扔给他一本漫画版的历史书。

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主要介绍了通过笔记本管理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这五个步骤,坚持下来,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解决日常读书的几大普遍难题:怎样选书、怎样读书、怎样吸取书中营养,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建议在读书中对这几个问题有焦虑的人群可以先从这本书开始阅读。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2)

二十年前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高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改革,如今,孩子们面对的又是另一种局面:得语文者,得的天下。

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苏步青,被誉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作为一个知名数学家,他却坦言“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苏步青常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

语文好,阅读能力强的人,能够很快地理清数学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阅读能力差的人往往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强大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加强举一反三的能力。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经说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好说到底其实是阅读能力强。很多人说,我每天都在阅读,也读了很多课外书,可是我的语文还是很差,阅读理解还是看不懂为什么呢?阅读不光是识字看书,《高分读书法》作者西冈一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复读两年领悟到提高阅读能力的五步之法,从而一举拿下日本京东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西冈一诚高考的时候复读两年,他的成绩一直是很差,所在学校也是一般的学校,很少能考上京大这样的名牌大学,这样的他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反思自己为什么成绩提不上去。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被动的读书缺乏思考力和读解力。

于是作者研究东京大学考试试题,发现阅读能力很重要,作者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读书,掌握了提升阅读的方法,从而在东大的入学考试中,考了全日本第四名,成功进入东大。作者把这个方法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实践整理成了这本《高分阅读法》。

《高分阅读法》包含5个阅读步骤,57个读书要点,6个选书要点,通过阅读本书,可以锻炼在阅读中锻炼我们的5种能力:作文读解力,即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书读透彻的能力。理论思考能力,即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文章,梳理书中脉络的能力。归纳能力,即用简单的话概括全书观点的能力。

客观思考能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也能表示理解的能力。应用能力,即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的能力。

阅读不光是识字消遣,更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只要掌握了装帧阅读法、采访式阅读法、整合阅读法、检验阅读法、议论阅读法这五种阅读方法,我们学习到的不光是书里面的知识点,更锻炼的是思考能力。

《高分阅读法》不光适合在校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也适合所有爱看书的书友们,有一句话说:不读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读书。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3)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曾几何时,是否也在听到这句话的时,默默放下手中物件,下决心好好看上几本书,也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奈何时间匆匆而过,回头一看,读过的书还是少得可怜,照这阅读的速度和效率,等到气自华,恐怕也白了头了。

《事半功倍读书法》一看到书的名字就被深深吸引,这不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吗?作者秦灵华,中国律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中国管理咨询师、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中国房地产经纪人。这么多的证书竟全是在读研时拿下的,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书总共240页,21个章节,篇幅很短,通通都是干货。不仅详细阐述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重点讲述了5种读书法,如何选书,还分享了名人阅读的方法和血型阅读法。不仅实用又有趣。

一,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从一些小习惯小技巧入手,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的心理。

眼球运动:阅读是眼球运动一连串快速跳动。加快眼球跳动次数,增大眼球跳动幅度,拉大注视点的间距,同时减少注视次数,使视野广度扩大。阅读速度翻倍。

小习惯:1)不要反复浏览。2)采用\筛选\的阅读方法。3)默读。4)视线与读物成垂直线。5)聚精会神。6)抓住关键词,有理解的阅读。7)有目的记住作者的意图和内容实质。

阅读技巧:1)语调阅读也就是有表情的阅读。带有夸张的表情来念,就像是在朗诵戏剧中的台词。在脑子里会建立自己的一些语言模式。2)积累词汇。3)背景阅读即读大量的书。4)段落方法,把每段内容概括压缩成一句话。5)认识到作者使用的结构形式。6)每读完一页,做一次简单回顾。7)掌握关键词。8)略读方法。

阅读的心理要求:要了解阅读的愿望和需要,动机不同,兴趣不同会直接影响阅读。6个要求:1)纯洁的心境。2)渴求的心欲。3)安静的心绪。4)明确的心态。5)专一的心力。6)乐观的心情。

阅读要抓住重点,边读边提问题并尝试回答。以透视的眼光去读书,了解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把握架构,把握住文章的要点。

二,五种读书法。

1),区别对待法。对报刊杂志,经典著作、学科代表著作、教科书等等书籍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2),模型读书法。预先设想一下该书将说些什么,将以什么方式说。然后带着这个模型在书的“现实”中寻求验证、修正或重构。构建这个模型可以从书的序、跋,乃至书名、目录,甚至书评,介绍等等信息从中获得。

3),先读序文法。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二分:略读正文,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三合: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

4),“SQ3R”读书法:1,概览材料。2,提出问题。3,带着批判性的眼光认真阅读。4,复述材料。5,温习。

5)五步读书法。1,确定该读的内容。2,明确重点。3,反复理解、领会、记忆应该内储的内容。4,归纳概括。5,每隔一段时间复习。

三,懂得怎么读书,更要知道读什么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书也是一门学问。每个人时间就这么多,想要充分利用,就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鲁迅阅读文艺作品时曾说过:“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也提倡过一种读书方法:\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所以,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既要泛读,更要精读。如果不泛读大量的书,知识就很难丰富起来的。可只泛读,不深入的专进去显然是不够的。

在\博览群书”中选取真正有价值的书;“读破一本”把选取的好书充分咀嚼,吸收,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创造力。

不仅是诗词,各种经典的著作,都值得反复读,更可以朗诵的方式增强语感。

懂得了读书的方法不够,重点的是加以练习并坚持。不要今天看个够,明天又一点都不看,坚持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看书,书香美人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4)

最近,《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热播,神仙学霸们的履历让很多人戏称,应该把这档综艺节目改名为《令人自卑的offer》。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王骁;本科北外,硕士毕业于乔治城大学法学院李晋晔;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于乔治城大学法学院詹秋怡…

以至于很多人感慨,原本是想来看综艺缓解焦虑的,没想到越看越焦虑。没有名校门槛,就没有敲门砖呀!而来自普通二本的丁辉,虽然硕士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但是因为高考一般,被面试官坦言,这样的简历根本进不了君合的面试中。

难道这些履历闪亮,毕业于名校的学霸们真的就是天资聪颖,智商超群孩子吗?普通的孩子就没有机会吗?过去,我常常以为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天生聪慧,不努力努力。毕竟,班级的学霸几乎不刻苦,但是成绩仍然遥遥领先。

直到最近阅读的《高分读书法》,让我实打实地看到逆袭的可能。即使天资平庸,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照样可以逆天改命,考入名校。

而这本书则通过5个读书步骤,6大选书原则,57个读书要点,帮助孩子们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从而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名校的梦想,让人生少走弯路。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5)

对于读书的好处,再怎么夸张都不为过。古代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有: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读书能够帮助我们增长见识,获取知识,是公认的一件事情。那么我们该读那些书,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呢?如何选书,成了每个读书人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倾向于读经典书,避免畅销书。总觉得读书就要读经典,这样才显得有品味。

可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脱离了当前环境的经典书,我总是读着读着就放弃了。关于阅读,我最早开始的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本经典的阅读指南。关于心理学,我第一本开始的是《梦的解析》,一本晦涩的经典书。关于商业,我买了一本《认识商业》,一本快600页的商业书……我做的都是买了,然后翻了几页,就没有然后了。

而现在的我,倾向于阅读简单的书和一些畅销书,一本书只有读下去才能有所收获。最近读了《高分读书法: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秘密武器》,作者西冈一诚也给出了自己的选书建议,我很有收获。尤其是作者反而建议阅读一些畅销书,从中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向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通过这些选书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让你收获满满。

《高分读书法: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秘密武器》是一本介绍读书方法的书,本书分为2部分,高分读书法和6大选书法则。高分读书法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读解力和思考力,选书法则可以帮助读书走出选书的误区,选到适合自己的书。

《高分读书法》的作者西冈一诚,日本东京大学三年级学生。作者在读书时是学渣一枚,偏差值35分的学生,后来觉醒立志要考上东京大学。复读一年没考上,后来通过总结读书方法,再次复读一年,考上了东京大学。而这本书就是作者的选书秘籍和读书方法大公开。

关于选书,西冈一诚有以下6个建议:

1、选择让自己收获满满的书随着自媒体信息的发达,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从书中获取知识。与此同时选书就是一个问题,该选择什么书呢?

选择什么书,当然是选择让自己收获满满的书。

选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要与自己当下的处境结合在一起。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一学期下来书都是崭新的。要考试的前一周,突击复习,效果反而不错。由此可见,当考试成为要解决的一件事,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同样你可以对当下的自己而言,什么书是必须要阅读的,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什么书可以让自己收获满满,读什么书可以帮助自己提高思考力呢?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当下要读的区域,找到适合自己书。2、选择畅销书

说到畅销书,老实说我之前有点鄙视畅销书,总觉得读书就得读经典。畅销书不过是炒作出来的。

其实不然,一本书能畅销,自然有作者的过人之处。也说明这本书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找到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一本书的好坏取决于读书的那个人,而不仅仅在与书本身。同样一本书只要能让你有所收获,就值得一读。不值得一读的书,往往是什么感慨都没有的书。没有人评论,也没有人知道的书,才是一本没有价值的书。

一本书的畅销也说明了当下关注的热点,我们可以从畅销书中找到现在的趋势,进而为下一本书的选书找到方向。可以选择去阅读补充本书观点的书,也可以选择和本书观点不同的书,这些书可以让你的知识面更广。

3、靠谱推荐

我自己读书会看一些名家推荐,对于读书他们比我更有经验。此外网络渠道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书单里有很多不错的主题书单。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会找一些作者在书中提过的书和作者其他的书进行阅读。在《高分读书法》中就提到了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和西尾维新的《恋爱物语》,这两本我很刚兴趣的书,我放在了自己的读书清单里。

4、阅读经典书

就像我上文所说的经典书,这些书籍有着时代的烙印,却超越时代。他们也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经典书每阅读一遍都会有不错的收获。作文很多经典作品虽然存在和当下环境不匹配的情况,但是稍微更新一下依然能在当下时代发挥作用。在当下很多的作品中也能看到经典作品的影子,可以说经典作品是思想的基石。如果能把经典作品的知识理解吸收,你就收获了自己的思想基石,而这是思考的基础。

但是不建议刚开始就阅读经典,比如我就是一开始选择的经典书,反而没有收获。在知识积累不够的情况下,可以从简单的书和相关的畅销书开始,培养读书的兴趣。

5、设立年度阅读主题

设立阅读主题,就是阅读同一主题的2-3本书。

单纯阅读一本书,或者同时阅读不同主题的书,知识就像汪洋大海中的船,没有经过系统的梳理,不利于理解和记忆。设立年度主题,帮助我们设立的选择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阅读不同的书。通过对主题进行检验和验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6、直面让你犯难的书

读书和学习都是一件很容易停留在舒适区的事情,如果不及时规避这种情况。很容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舒适区内,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收获更多。

通过分析自己的阅读偏好,可以找到自己的未知领域。去尝试未知区域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的世界。

通过以上6种选书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节约更多的时间,也可以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全面。

《高分读书法:大幅度提高成绩的秘密武器》的作者西冈一诚通过这种选书方法和高分读书法,实现了从学渣在学霸的逆袭。方法再好,如果不去行动,效果为零。

方法已经给了大家,接下来就是行动了。希望在阅读的你也能有所收获!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6)

而整本书读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只有学会与书对话,才能真正从我们传统的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东大学生都是主动读书者,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一本书的内容,而会主动和书“对话”或“辩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能从书中获得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由此可以学会与书对话,我们也可以实现高效读书,逆转学习困境,让我们阅读速度更快、内容记忆更牢、知识运用更活。那么大家可以想知道如何与书对话呢?书又不是人,它们不会说话啊?确实,在没读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怎么和不会说话的书对话呢?

要实现与书对话,我们就得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和读解力。作者书中通过6大选书法则、57个读书要点,帮助我们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读解力。作者书中分步骤介绍了五种能力: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应用能力。而让我最深刻的是以下三方面:

1、读书读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没有提前准备好!

作者说东大学生不是强在读解力上,而是强在获取线索的能力上。为此,作者还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

大家不看封面也不看标题,随便选一本书,然后把书打开,任意选一页,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这一页内容,如果不能理解,那就先把书的封面、腰封等内容看一遍,然后再回看这一页,看看能否理解。这个实验结果证明如果我们在不了解书的基本信息和线索,直接去阅读书的内容会看不懂,可当我们返回看书的封面、腰封等内容信息后,却基本就能读懂这页内容了。

作者还将这个小技巧命名为“装帧阅读法”,关于这个方法的具体实践步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大家也可以试着运用这个小技巧来解读下这本书的线索哦!

2、读书姿势正确,阅读效果加倍!

带着“记者”的思维去读书,这样阅读就变成了“采访”,想象自己在与书籍对话,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加深。那么如何成为“记者”,首先我们要做出记者的姿势。作文那么什么是记者的姿势呢?我们如果看过记者采访的样子,肯定会想到他们都有有个共同点:对,就是身体前倾。是不是感觉很简单。作者还说如果我们把书当成受访者,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地靠近它,拉近我们和它的劜距离,同事别别忘了后背也要舒展开,不要蜷缩着身体,这样书才愿意对你知无不言。

读书姿势正确,阅读效果加倍!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可能会有人在怀疑,那么就让我们亲自实践一下吧!用正确的“记者”姿势开启阅读之旅吧!

3、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法乎你让你获得真知的知识,而不知识浮光掠影的信息!

关于什么是边读边问,作者举了一个幽默的例子:比如我们听到“西冈君长得好帅啊!”这句话,会有什么反应呢?通过反应也会暴露出我们平时的读解力。有人会说:“哦,是吗?”有人会说“那我好想渐渐这个帅哥啊”当然,也有人会说:“帅就帅,跟有啥关系。”很遗憾的是作者告诉为我们如果我们是以上三种回答那么表示我们的读解力不怎么样。

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这些回答都暴露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全盘接受。而当我们会问出诸如“西冈君是谁”、“他到底是什么样人”、“谁认为他很帅”等问题,那么说明我们的读解力还是很强的,我们不会轻信冲进大脑的所有新鲜,拥有自己的筛选系统和质疑信息的能力。

我们读书时候要做的是对文中内容时刻保持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一定要像记者那样,带着疑问去“采访”一本书。

学会与书对话,相信我们也会实现从学渣大学霸的完美逆袭,尤其适合对于目前正处于学习困境、想实现名校梦想的朋友是不错的选择,不妨读读这本《高分阅读法》!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7)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历程。整本书由前言,十一章介绍书法史发展历程的内容和赘语、跋、修订后记以及书法名碑的附图组成。前言就已经向我们阐述了中国书法史世界唯一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审美的独特辉煌,向我们述说了整本书的大概轮廓。

在这本书的背后还有赘语、王春南先生所写的跋以及作者本人的修订后记,并且,还有众多的书法附图。

从小到大,在亲人的耳濡目染下,就对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读书时代中,老师们更是满怀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名家在书法当中的伟大成就,让我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们顶礼膜拜。近日抽空读了《中国书法简史》后,对中国的书法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前言中就已说明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的艺术,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汉字在世界文化上的特殊地位。从原始图画中产生象形文字开始,就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在第一章中记述了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对于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原因,我是比较赞同的。正是因为象形所具有的独特的图形,才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也才吸引了众人。不过我认为,中国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不仅仅是因为起始于象形,还应该包括它本身所具有以后继续发展的独特的其他五种造字方法,即形声、指示、会意、假借、转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关于他所说的中国人的笔,我想这是无可争议的,是值得国外友人赞赏的,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的。因为中国人练书法所用的笔是用柔软的动物的毛所制成的,但是非常的讲究腕力、笔力。外国人曾评论柳公权的字:中国人造出了世界上最柔软的笔,却写出了世界上最硬的字。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通读全书,了解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辉煌及遭遇,但它却延绵不断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还生生不息,在书法史上显示了它的灿烂辉煌。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从汉朝发展起来的立碑到魏晋南北朝的禁碑而中国人有发展出了墓志铭,这是中国人在保护中国书法得以流传下来的伟大贡献。

其中最受感触的还是古代书法家们在书法方面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与张旭合称颠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怀素家里很穷,他便在庭前屋后种了很多芭蕉树,用芭蕉树的叶子来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成了小山,他便称之为笔冢。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他又不远万里从湖南长沙到长安向张旭及张旭的弟子邬彤请教。在古代,贫苦的人连衣食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他却能坚持追逐自己的梦,在交通异常不便的情况下他却能排除一切艰难万险,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应是当代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美德,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最后,附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异彩纷呈的部分书法,虽然说不比看到真迹好,但从中我们也能大概体会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8)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法》一文中。沈氏的字,或有不同的评价 ,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在今天书法普遍庸俗化、丑陋化、浅薄化,学术规范沦丧的时流下,张岩的追求无疑是有意义的。他所选择的师法传统,与古人血战的道路是被历代书法家所印证了的正道、大道。林散之云:入的深,才能出得显。可见这条道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非急功近利、浅薄之子所愿为,所能为的。愿张岩努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9)

阅读《汉字书法之美》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看到蒋勋的书,是在我们小县城的书店里,一排全部是他的书,书名都没印象,倒是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以为是美女呢。

再次和蒋勋“结缘”,是去年和网友们一起阅读《红楼梦》,初次学习每天坚持小目标打卡,还不是很习惯,有时候看书看不进或者是太忙碌了,经网友介绍,我去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听,方知蒋勋声音很是动听,他讲的《红楼梦》,先不管对对错错,反正错了,我也未必留意到,可是听蒋勋的声音觉得是美的享受。再阅读他的文字,也是美感占第一位,总之,蒋勋成了美的化身。倘若阅读真有麻醉的作用,也得是蒋勋这样的才子方有良效。

去年书友散他的藏书,有好几本都是和书法有关,我想着,我连毛笔都握不稳,研究书法的书怎么会看得进去呢?不是特别的枯燥么?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偏偏又是给自己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原来书法是可以这样看的。虽然平时也会去参观书法展览,但是好坏还真看不出,外行看热闹,但是看书法得要假装看热闹,假装自己真的看得懂。还好,我牢记小学美术代课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自己觉得喜欢,就是美。

《汉字书法之美》注定是很容易就被翻阅完毕的书,哪怕作者专门研究多年.到了读者那里,能领略个百分之五都很神奇了。我自己没有耐心练字,看到“九宫格”,方想起平时根本就没留意练字帖有多少格,翻出字帖一看,原来不是九宫格,而是米字格,问了问偶尔写书法的人,他说九宫格是学画画的,这又让我语塞,我也不好提蒋勋。

看了这本书,倒是回想起看过的一些民国名人的书信真迹,忍不住感叹他们的书法真好,字写得太美了。可是另一本书《书法,18个关键词》里说,有些人练书法只是为了传达感情,而不是为了练字练成书法家,所谓的“字写得漂亮”也只是人家的日常状态。

我们现在习惯了手机打字,手指再拍屏幕里涂涂画画,自然就对笔墨生疏了,偶尔想重温童年的回忆,毛笔也拿不动了,拿得动也心大了,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写了几天字,觉得写不出“美感”,就觉得太难了,也不会有出头日,干脆又放弃了了。可能也是因为美颜相机用多了,习惯了被点赞,可是字写得丑却无法变美,自然也就放弃了,甚至也不觉得街上统一的美术字招牌的丑陋了,既然电脑能设计各种字体,就不要书法艺术了,就这样,书法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汉字书法之美》不知能不能改变一下大家的心态?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0)

我看书的习惯多数是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很少同时读几本书,那样会有做事做一半的感觉。看过《高分读书法》之后,我才知道这是并不高明的读书方法。

真正高明的阅读方法叫“检阅阅读法“,就是同时读多本书,这样大脑会同时接受更多的信息,会避免被动读书,而且在阅读时掌握主动权,读书的效果会更好。

一听说同时读多本书,我们会感到很难:同时读多本书,书中的观点会不会互相打架?几本都读不完会不会产生焦虑心理?其实,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做过这种“检阅阅读法“。比如:读书时查阅字典;通过读一本简单的书,读懂了一本较难的书;同时听几个人在谈论对同一件事的观点等。

同时读多本书,我们可以选择“平行阅读法”或者“交叉阅读法”,阅读的同时记录便签或笔记,这样更容易比较并吸收所读到的内容,可以让自己获得从多角度看事物的能力,也会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篇11)

从去年从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中国书法史到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遍,掩卷思考,感慨良多。

这次看的是《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从先秦的甲骨文金文起到清代帖学碑学发展而结束,沿着漫漫历史长河,重新审视了历代的书法作品和历代书家,收获匪浅。从里面学习了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极大的开拓了视野。记得以前练字选字帖,还会纠结于某一帖、某一书家写的是不是好,自己学哪家不学哪家。现在看完了书,已经完合没有这样的纠结了。不会再囿于某一书家或某一帖子,不用再去关注和在乎什么一二三四的排名。现在所要做的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方向的帖子和书家去学习就好了。从篆隶古法,到晋韵、唐法、宋意,再到元明的复古,到清代碑学兴盛,从中感悟体味中国书法的大善大美。

而通过这样的学习至少会有两大好处,一是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心中有了标准,可以知道作品好在哪儿缺在哪儿,能了解书法的传承关系,对书法之美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二是在下一步的练字中,则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练字选帖这事情,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路子选好了,进步的可以快些。

读《中国书法史》实在是一件快事,很久没有这样的看书感受了,一套本应枯燥无味的书籍看得欲罢不能。本书妙在这么大的部头,跨跃了这么长的年代,涉及这么多的人物和法帖,但在语言方面几乎没有废话,包涵的信息量无比巨大。每一位作者都是业界真正的专家,从他们的写作中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信手拈来,字字玑珠。即便如此,书中所展现的,也还只是他们所掌握的内容的冰山一角。从每一部分后面所列的参考资料看,想真正的了解中国书法史,要学习的内容还要更深广的多。这样的书如何能让人释手,看这样的书,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书法的知识,而更多的还有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理解。

目前只是读了一遍,要消化这些内容,也已经就需要下一步在读帖和练字中去慢慢体会了。我相信,这也只是个开始,以后我还会不断的去重新读书中的内容和段落,去加深体会。

读好书不亦快哉!!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阅读不过是给大脑提供知识材料,只有经过思考,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变为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对于读后感来说,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你是否正在关注作品读后感方面范文?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关于围城的读后感,欢迎你的品鉴!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1)

关于《围城》,早前是那些美、俄、法、德、日等等语言的译本使我将其定位于名著内,其实不得甚解;关于钱钟书,早前的认识也是止于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他的眼神干净严谨,让我感觉更有科学家的气质,如今想来,我实在是眼拙了。在我闻名拜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先生本人的《围城》之后,先生那种温和幽默的气度、那种洞察细微的眼光、那种妙语连珠的文笔,无不使我折服敬仰。

《围城》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是以二战前后作为背景,但今天读《围城》的时候,我却时常有一种被批判的感觉,难以释怀。作品中的方鸿渐这一角色,依然代表着今天很多年轻人的特点,虽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围城》,但在此我就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谈谈感想。

我很难忘记书中方鸿渐对文凭的看法: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就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与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很多时候很多大学生在自己最光华的青葱岁月里,岁月静好,却渐渐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颗梦的种子,一同迷失的还有那激情四射的活力,渐渐地只希望***能及格,只希望大学能毕业,只希望拿到大学文凭,那曾经的蓝图连梦里都不再出现过。

或许,家里的老人问起,就把那看似沉甸甸的文凭炫耀一番,纵然也有千万般心虚窘迫,但也以为文凭可以遮百丑,还以为到了社会上,有文凭就是有了身份有了价值。可这张好像让人觉着体面的纸究竟可以在什么样的程度上代表你呢?

方鸿渐后面的人生里,这混来的文凭始终是心里的刺,插在那里拔不掉,隐藏的后患也是灾难性的。先是前岳父大人在报纸上宣扬他的博士学位,把他吹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气泡,窘迫不已极恐被人看破;后是父亲大人让他去学校讲演,又硬着头皮胡乱一通,贻笑大方;再是大家闺秀苏文纨揭露假的文凭,致使美丽可人的唐晓芙离他而去;又因为假的文凭在三闾大学混得教授而心虚怯懦,一谈到博士学位脸红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热的病人为什么方鸿渐要浪费那么好的在国外读书的机会,致使回国来一事无成呢?

在小说中方鸿渐始终是一个特别喜欢大发不必要议论的人,我记得唐晓芙称之为表演口技,实际上方鸿渐的口若悬河、忽东忽西、言论大于行动的特点时时都有体现,不用赘述。既是这样,就难怪在小说的开头就写到他兴趣甚广,无所用心了。

在当下每一所高校,每一个大学生都被寄之以务实创新的厚望,可是所谓年少轻狂,青年人常常心高气傲、不可自知,总是追求广度,图个新鲜,只是涉猎,而不求深度,无论甚解;思想便如无向之风一直飘荡,便如空中楼阁不曾落实,人已是飘飘然,自然难求专一。

我们也都一直梦想着用知识使自己游刃有余于工作、如鱼得水于生活,可是社会青睐的是专业人才,若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又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足?小说里有句话一个人,到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想来是很有道理的,20的狂,是青春的活力,30的狂,就是青春欠的债了。

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给所有人的一个忠告,青年人便更是应当警觉,围城譬如囹圄,禁锢的是自由,伤害的是心灵,突破围城之困方有人生之乐。作文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2)

人生是座被围困的城堡,许多人想要超脱其外,获得真正的自由,不过这很难。理想、事业、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许多无形的力量围困起来,让你无法从中脱身。我觉得这便是小说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海归,一个单纯的年轻人,他起初在那名义上的岳父的银行里任职,因为想要摆脱丧妻的痛苦和来自岳父的压力,他从上海辗转来到三闾大学任教,不过大学教授与校长之间潜在的利益关系,又迫使他离开了三闾大学,心甘情愿地走进了与孙柔嘉的婚姻围城之中,最后也落了个不欢而散的结果。他不断地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或者说他从未走出过围城,最终也在围城中迷失了自己,陷入了难醒的梦。

究其原因,我觉得与主人公的性格密切相关。方鸿渐性格单纯,不谙世事,渴望得到浪漫的爱情,是一个典型的傻小子,他遇事被动,不愿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空学了满脑子的知识,却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故事的结局是个悲剧,方鸿渐陷入了婚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苏文纨从一个优雅秀气的女子变成了庸脂俗粉,孙柔嘉也悲伤离去。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事业、爱情都在这围城中慢慢沉淀,沉淀成最现实的、无法反抗的、无意识的流俗。这也是最令读者感到绝望的。

正如小说中的一个比喻,快乐犹如哄骗小孩子吃药的方糖,骗你喝下人生之苦水。作者认同的似乎是人生本来就是座“围城”,快乐也只是在这绝望之都里唯一能抚慰心灵的一剂麻药而已。

诚然,人生匆匆几十载,我们被限制在这有限的生命和空间之中,那些世上纷繁复杂的关系也如负在我们背上的蜗牛壳,我们极力摆脱却又不得不依赖它,任它使你的脚步变得沉重,最后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软弱藏在其中,受它的保护。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犹有所待”吧。

剑客手中的剑限制了他的招式,心中的剑限制了他的境界。我们用以满足自己的手段也把自己困在人生的围城之中。随着年岁的增长,外界的物质也逐渐侵蚀着人们内心的灵魂,人们已经很难相信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也就失去了走出围城的指引。霍金曾说,他虽居于果壳之中,却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在逃出监狱后说,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作为空间中的物质的我们虽然被更多的物质所制约着,但我们的思想却是无法被禁锢的,哪怕是一副皮囊或是一座监狱。

我无法准确定义钱老所说的“围城”到底是什么,不过我并不想知道。我只想在剩余的人生中,心中少些困扰,自在逍遥最好。

《围城》是一部名著,对它的寓意的解读早有定论,小作者读后有一些相同的感悟,但又不局限于此,无论是对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和命运的认识,还是对小说的主题的分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本文语言也很有个性色彩,纯熟的文字传递着比较成熟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作品的深入思考。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3)

读完《围城》后,感受最强烈的便识作家亦谐亦庄、嬉笑调弄的笔触,无怪乎杨绛说:《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这样的钱先生创造了一批痴气旺盛的人物。

方鸿渐如一个赵辛楣,可谓是这本书中一个好人,一个成功的人。他本为外交官署处长,又为华美新闻政治编辑,后来被三闾大学聘做政治系主任,被解雇了仍能在重庆混的风生水起。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真才实学,处事圆滑。他待方鸿渐也很好,且为人真诚。误将方鸿渐当作情敌时,敌意醋意不加掩饰,不做笑面虎;误会澄清后,把酒释恩仇他唯一的能算得上缺点的,也是香港重逢苏文纨时,面对方鸿渐的调侃,赵辛楣竟红了脸,那张四川小姑娘的照片终归是孙柔嘉,赵辛楣的。

忽然别转脸,手帕按嘴,肩膀耸动,唏嘘哭起来她有女孩的 。在重庆,将要见苏文纨时,她今天穿了件新衣服来的,胆子大壮,并且有点好奇进客堂以前,方鸿渐把草帽挂在架子上的时候,柔嘉打开手提袋,照了照镜子。她也有女孩的虚荣心和醋意。她没有什么特点,不像苏文纨才华横溢,也不像唐晓芙天真率直,但这也是她最大的特点。

让他来,我最喜欢小孩子。实是虚伪。背后编排唐小姐,三次电话欲阻唐小姐与方鸿渐见面,又掩饰事实;故意想看到两个男人争抢自己的场面,向往优越感,实是心机深沉。伸手让柔嘉拉一拉,姿态就仿佛伸指头到热水里去试试烫不烫,脸上的神情仿佛跟比柔嘉高出一个头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头上。实是目中无人。

孙柔嘉和苏文纨虽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但她们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如此看来,方鸿渐作为主人公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 那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4)

许多人认识钱钟书,都是从他的大作《围城》开始的,我也一样,不同的是,许多人迷上了钱先生语言的“犀利”,而我对钱先生后续的了解,也仅限于几篇短篇,对钱先生的其他大作再也不敢高攀。但就我的才疏学浅,却忍不住妄加评论。

不明白看《围城》有什么益处,书中所塑造的各个人物,方鸿渐、孙柔嘉、赵辛楣、苏文纨——除了唐晓芙尚有一点可爱之处外,其他人全部都该一棍子打死的,或奸诈、或小器、或无能、或吹嘘、或自恋、或难伺候、或讨人嫌,更多的是影响市容环卫的;不知是不是因为钱先生身上没有夸人的细胞,贬人的能耐却大长。这样的人物设定,从主角到配角到跑龙套的角色,几乎没有一个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的,读来何用?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恐怖”片段就是一个胖女人在给孩子抓虱子,钱先生把她的手指比喻成五条香肠,阅罢在下头皮发麻,顿时深切体会到洗头的重要,不知这是否正是钱先生对我们的循循善诱?如果说许多人喜欢钱先生就是因为我前面提到的语言的“犀利”,那么在我看来,“犀利”无异于“刻薄”。钱先生的比喻非常够味,但有些比喻实不得当,比如他竟然能将新人比喻为扒手,读者也只能佩服他的勇气了。

说起刻薄,似乎也有一个人是以“刻薄”著称的——鲁迅。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钱先生的刻薄较鲁迅的刻薄便小家子气了不少。钱先生的刻薄仿佛不需要有任何人得罪他,只要是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正邪都要被刻薄一番,刻薄就是钱先生的本性。而鲁迅就敌我分明,有理有据,需要时信手拈来,不用时挥之即去,刻薄是鲁迅的战斗工具。

要讲钱先生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好像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在喊着“钱钟书万岁”的,他好像叫韩寒。现在的韩寒是挺成功的,至少几本书销量都能过百万,但他学习钱先生偏偏走样,以致那些先读韩寒再读钱钟书的少男少女们懵懂地将钱先生的刻薄引申为幽默更延长成搞笑,于是一代大师的作品就被当成笑话影响着我们这一代。这当然不是钱先生的错,但又是谁之过?

文章虽不值钱,纸墨也并不费钱。批了这么多,并不因为钱先生教训的:嫌脏就表示爱洁。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5)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无论看多少遍《围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始终是扉页中的这句话。

初读《围城》,我是被文字里精巧绝伦的譬喻所吸引的。钱老用独特的眼光扫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把冷掉的肉和菜比做刚从水中登陆的战舰;把按耐不下的好奇心比做烧水时掀起的壶盖;把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做饭里的沙砾等等。譬喻贴切得来又引得人捧腹大笑,好的譬喻是值得反复回味的。钱老是在用戏谑的口吻描述故事,也是在暗喻社会中的荒诞和无可奈何,引人深思。

而“围城”二字又该怎么理解呢?书中主角方鸿渐的一生,先后经历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围城不仅仅是指婚姻,也是指人生里各种阶段,如求学、职业、生活等。我们都是围城内外的人。作为学生时,努力学习进入高校;成年后,尝试挣脱父母和学业的束缚,参加工作,进入职场;生活中,人际关系、经济独立、梦想与现实,也无不成为一座座围城。我们羡慕围城内的安稳,争得头破血流也要进入。我们又羡慕围城外的繁华,于是又争得头破血流想要出来。其实我们一直在围城内外徘徊,一生在循环往复中渡过。决定这一循环的好坏的,便是每个人的心态。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不被外界的喧嚣而打乱自己的计划,稳步向前;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心向往着希望,美好的事物也会接踵而来;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内耗的恶性循环。

《围城》一书,细细读来,少了啃“大部头”的厚重与传统,多了亦书亦情的酣畅淋漓。以平淡又有趣的故事为脉络,以无奈又坚持的人生态度充盈,以精巧的譬喻点缀,以深切的人生哲理升华。痛快读完,仿佛跟随着方鸿渐走过了社会里的一生,荒唐、无奈、渴求改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人的缩影,也是当代车水马龙的世界每个人的写照。

欲望便是人们心中的围城,人不能没有欲望,围城也始终存在。在围城内外徘徊,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摆正自己的心态。愿我们都能破灭心中的围城,奔向各自的美好的人生。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6)

读完《围城》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整部小说描绘的社会中根本就没有正派中人,不过短暂出场的唐晓芙除外。其中有慵懒作风、虚浮的留学生们,哗众取宠的哲学家诸慎明,虚伪下流的李梅亭,善于作态的诗人董斜川……甚至主人公方鸿渐也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知识分子形象。看似繁华却空虚的大城市,闭塞肮脏的小乡镇,腐败的教育界和混乱的文坛,虚伪的、低贱的、肮脏的、庸俗的、惺惺作态的……各种情景,各色人物,都活生生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浮华的背后总会给我们带来淡淡的悲哀。很明显这种社会给人一种混乱和黑暗无法生存下去的感觉。那么,围城中的社会与我们所在的社会对比如何呢?繁华的都市总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在我们眼前是这样,在电视里也是这样,毫无差别。这一切给人的感觉是社会很简单,然而我们只看到了生活表面的假象。

平静的湖面下总有暗流涌动,真理的发现总需要贴身体会。现在看看我们周围的人群,有几个你认为是善良且正派的人呢?都市是更繁华了,但是却依然虚空,官场依然腐败,潜规则依然盛行,金钱永远至上……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明争暗斗。这所有的一切正如一团团的乌云笼罩着我们的天空……对比的结果是——社会的生活复杂的本质是一样的。

社会的复杂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平静的校园里可能还感觉不到真实而复杂的社会,但生活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为我们上这堂课。

然后,《围城》告诉我们了生活本身是一个悲剧。

在恋爱和婚姻的“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先后遇到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并与她们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仿佛印证了“自古多情空余恨”这句话,方鸿渐不断的渴望摆脱“围城”,然而冲出这个之后又发现陷入另一个“围城”,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远在渴望与失望中辗转。在小说结尾那个古老的挂钟钟声突然的敲响似乎宣告了方鸿渐这一悲剧的结束,但有似乎预示着新的悲剧的开始。给读者的感觉是——小说继续写下去,依然是个悲剧。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写到,驴子望着眼前的萝卜,以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于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赶。人何尝不也是一样,总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地方,而其实下一步并不是理想的所在,于是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而那希望就如同驴子眼前的萝卜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就这样被命运牵着鼻子走,永无止境。

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升学、考试、工作…难道不是一座座围城吗?在这些围城中,我们每个人都努力挣扎着摆脱,好不容易冲出了一个,很快又陷入另一个,好像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程序运行着。我们追求自由,却发现越来越不自由;我们渴望美好的生活,却永远生活的不美好。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总而言之,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生是一座座围城,引导着人们不断追求,不断落寞,辗转不定。

最后,《围城》也告诉我们生存的哲理。

“尽管每个人都是荒谬世界中痛苦而孤独的人,但个人不是任凭摆布和无能为力的。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能够通过行为选择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

萨特围城中让人觉得懦弱无能的方鸿渐在经历了一次次选择后,他不但没有得到欢乐,反而落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这也是他悲剧的所在。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面对曲折的感情生活,他遵从了自己的意志,他在不断的追求和失败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在为了生存而不断的努力着。

现实生活中,升学压力、恋爱纠葛、婚姻悲剧、事业低谷…这些烦恼的琐事都是现实而不可避免的。然而,有多少人带着“世界荒谬,人生孤单”的思想被生活的失败所击垮;有多少人没有目标的选择,因此卑微而痛苦的活在黑暗之中;又有多少人逃避残酷的现实而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杨绛说过:“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要在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现实悲剧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就应该退缩吗?这不正是我们每天努力所要做的的吗?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意义的所在吗?

存在主义认为“如果我们不去赋予生活某种价值,某种价值得追求的目的,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谬的,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体现在方鸿渐身上,他竭尽全力一次次地试图摆脱生活的困境。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者;一个不愿做生活奴隶的不屈服于所谓“命运”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他的理想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方鸿渐的使命——使人生成为可能。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不管结局如何。

这样看来,《围城》深刻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剧的现实,并描绘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状态,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诫人们一个道理: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生活。

我想这也许就是《围城》的精髓所在吧。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7)

《围城》是钱锺书的一部长篇小说,在20xx年春节长假里带着敬仰的心态读完了《围城》,更加觉得这部著作的非凡文学魅力和哲学思考。

简单的故事情节就是: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方鸿渐不断地追求恋爱并走向失败的过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讽刺的笔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作者用简单的故事讲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依然应验在现代人的生活层面里。

在恋爱和婚姻的“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先后遇到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并与她们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仿佛印证了“自古多情空余恨”这句话,方鸿渐不断地渴望摆脱“围城”,然而冲出这个之后又发现陷入另一个“围城”,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远在渴望与失望中辗转。在小说结尾那个古老的挂钟钟声突然敲响,似乎宣告了方鸿渐这一悲剧的结束,又似乎预示着新的悲剧的开始。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写到,驴子望着眼前的萝卜,以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于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赶。人何尝不也是这样,总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地方,而其实下一步并不是理想的所在,于是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而希望就如同驴子眼前的萝卜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就这样被命运牵着鼻子走,永无止境。

杨绛说过:“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存在主义认为,“如果我们不去赋予生活某种价值,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谬的,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体现在方鸿渐身上,他竭尽全力一次次地试图摆脱生活的困境。他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者;一个不愿做生活奴隶不屈服于所谓“命运”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他的理想成为可能,而这正是方鸿渐的使命——使人生成为可能。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不管结局如何,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围城》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剧的现实,并描绘了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状态,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诫人们一个道理: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也许就是《围城》的精髓所在吧。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8)

我读了钱仲书的大作>,虽然没能看完,但对于里面的好词好句仍是尤新,把感悟写在纸上与大家共享。

开头主要讲述主人公苏小姐和方鸿渐做船回国,其中有两段描写外貌和心里活动十分精彩的语句——皮肤在东方人眼里算白,可惜着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涩,她去掉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的口红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靠椅上站起来会见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线条太硬,象方头钢笔画成的。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岁,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鸿渐心直跳起来,又给那脚步捺下去,仿佛一步一步都踏在心上,那脚步半路停止,心也给他踏住不敢动,好一会心被压的不忍了,幸而那脚步继续加快的走进来。以上描述看得出作者刻画文章里人物非常细腻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同样十分精彩,有独到之处——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无声无息,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再羞涩。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

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之笔,我要继续的看完它。同时建议大家都去读读着本书吧!一定会有许多收获的。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9)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讲述了民国时期出洋留学的方鸿渐,回国后的感情,亲友和生活。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刻画了民国时期那个动荡不安,黑暗混乱,勾心斗角的社会。

在故事开篇,便介绍了方鸿渐在国外的懒惰,终不得不为学位发愁,被迫去买了博士文凭。这文凭后来也是给了他一些本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但负重那浅薄的知识终要露馅,从他在三闾大学的任教便可见一斑。文中也暗示了这种情况绝非个例,足见当时许多学生出国并不是去学知识,而只是去混个文凭。但这文凭在国内却远比知识重要,只因当时国人对于这样镀金的无比推崇,以及当时人才的短缺,这着实让人感到悲哀。其实这在现在也同样有之,学位便是我们找工作的敲门砖,没有或是比较低基本无望。这实质上是一个缺陷,如果没有文凭学位,我们很难评定一个人的才干。但没有也不是不行。就如民国时的陈寅恪先生,在外留学却未曾获得一个学位,但最终仍是一代大师。至于原因,他曾说过:如果为了一个学位,花个三五年去只学那一点,未免太浪费时间了其实学习本应是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文凭也是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本不应看得这么重,但迫于现实的无奈,但又不得不将其摆上台面,可能这样会显得公平一点吧。

在故事的中后期方鸿渐与孙嘉柔结婚,但婚后的生活却异常不平。有诸多因素在影响,诸如家庭,工作,妯娌,交际以及结婚的仓促,但无疑,他们对彼此的感情和态度才是关键。方鸿渐有时的固执和孙柔嘉时不时的性子便造就他们吵不完的架。其实,这也属正常,因为我们对于最亲的人才最肆无忌惮,因为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他们理所应当地要包容我们,体谅我们,孰不知每个人都应被尊重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子,没有人应该无限包容你。不断地争锋相对只会为感情添上一道道鲜红的伤疤。若是他们能适度地宽容与理解对方,感情也不会那么容易破裂。同时对于妻子,丈夫应该维系的从不应是亲情,而是爱情。亲情的平淡只会造就关系的疏远,而爱情的甜蜜才会造就关系的紧密,才会变成彼此的依靠和需要,稳定一段婚姻本就应靠的是彼此的宽容与谅解,彼此的需要与扶持以及那甜蜜与满足感。这也正是方,孙二人所缺少的,而且本来对于彼此的了解也不充足,最终感情的破裂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问题在当今许多夫妻身上都有,许多都已是貌合神离,但为什么还要在一起呢?大多都是为了孩子。而要如何弥补呢?无疑要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承担起维护与守护婚姻的责任。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篇10)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方鸿渐在没有结婚前,总想着,结婚后却有另有一番感悟。人性总是贪婪的,永不满足的。就像女人买衣服一样,当她逛街看到一件非常喜欢的衣服时,却又不足以支付其价钱,那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心里都会一直挂记着这件衣服。可若是当时看见时就将它买下,或许会因为新鲜感而喜欢上一阵,但很快就有被其他的衣服吸引了。所以说,得不到,你会给那个人或物用想象加以美化,优点永远留在心里,而缺点(包括新的缺点)却不会记得那么牢固。而得到的,你会慢慢发现他的缺点,慢慢不在乎就会不珍惜,这时会更加怀念得不到的。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不一定要拥有,但是不试着去追求。

但盲目的追求不一定是件好事,强行得到一件东西而使用手段,换来的或许是别人的看不起。在前往三闾大学的坎坷之旅中,方鸿渐问及赵辛楣这一路是否觉得自己讨厌,赵辛楣脱口而出,前半句算是回答方的提问,后半句则是对他一针见血的评价。大学期间,方鸿渐在准岳父周先生资助下出国留学。可显然方鸿渐心思并不在学习,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这张证书确实为他回国带来方便,也是他令人失望的人生的一笔,但实在没什么骄傲的,甚至是可笑的。

在这浮华的都市,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去换取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却又幻想这个世界对你我另眼相待。每天都被唠唠叨叨的信息吞没,何曾不想逃出这围城,去往另一座城。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困境,人活着就应该不断地追求,而不是逃避。尽管生活上、事业上、爱情上都不大如意的方鸿渐,依旧选择追求人生,最后与孙柔嘉结婚。是的,没有谁的人生旅途是顺风顺水的,更没有随便看破的红尘,逃避挣扎都是没有意义的。也许我们坚定地亦步亦趋朝心中目标走去,被现实和挫折打击,曾一蹶不振,但是只要朝着目标靠近,曾经的一蹶不振就当做停下脚步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

地球还在绕着太阳转动,而我们也在追逐太阳的脚步,明知道永远不会到达,只能等到地球的终结。人生总是坎坷的,不需要辉煌,也不需要太灿烂,只需要刚刚好。刚好到达追求的彼岸,不要在这追逐的世界,追逐的人生中迷失自己,自己满意彼岸足够好。

关于红色故事读后感1000字精选


相信文档撰写和处理工作对很多人来讲并不简单,可以多看一下同类范文是怎么写的,想加快写作速度,借用范文是一个好办法,如何在范文中全面的展现自己呢?根据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了红色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看了一些红色经典,其中红色经典连环画赵一曼尤其令我感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应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状况。之后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与女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936年6月,在他们的帮忙下,赵一曼逃出了日军得魔掌,但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泼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日军明白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赵一曼向押

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职责,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这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宁儿阿!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期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中国人民会永久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

此刻我生活在一个平安的年代,我能够无忧无虑的上学学本领,寒暑假能够外出旅游,这一切是千千万万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将红色经典发扬光大,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2】

家书抵万金,精神永流传——品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古往今来,征夫远足,游子浪迹,同胞异处,骨肉分离,家是不同的梦里同样的主题。见字如面,家书成为传递亲情的使者。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几字,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家书的经典评说。

近日,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向全省党员干部发出号召,“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红色家书》为什么如此受到刘奇书记青睐,带着浓浓的好奇与期待我特别认真看了这本《红色家书》。

翻阅了整本《红色家书》,看着一封封艰难留存下来的革命遗书、就义诗、家信,再在网上查找对应的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毛边纸,我感到十分难受:战争年代的家书是弥足珍贵的,有的家书不知是否能够到达对方手中,有的家书到达了人却不在了;战争年代的家书又是饱含真挚情感的,不管是丈夫写给挚爱的妻子,还是妻子写给钟爱的丈夫,不管是儿女写给亲爱的父母,还是父母写给关爱的孩子,都体现了革命烈士的铁骨柔情;战争年代的家书更是体现家国情怀的,一封封诀别信都是为了民主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家人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而诞生的。

在这里我节选部分家书讲讲我的体会。

(一)陈觉就义前写给他妻子的遗书——《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当读到“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革命先烈们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坚信一定有人能继承他们的遗志。

(二)赵云霄写给女儿的遗书——《你的父母是个共产党员》。对于一个刚体会到初为人母的幸福与喜悦,就要面对与孩子的生死离别的妈妈,她内心那种悲痛欲绝的留恋和不舍,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当我读到赵云霄烈士一声声深情地呼唤“小宝宝…小宝宝…”时,忍不住泣泪沾襟。在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像陈觉和赵云霄这样勇于牺牲、割舍亲情的革命先烈,才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全身心去阅读这些红色家书,更要让革命火种代代相传。

(三)江竹筠就义前写给谭竹安的遗书——《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做》。“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读后感.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我们都知道江竹筠(江姐)是个英雄的革命烈士,江姐为了革命事业离别儿女,丈夫被害,她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工作奔赴最前线,后来不幸被捕,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是一名钢筋铁骨的共产党员。而这份遗书体现了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展现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更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读着这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家书,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他们哪一个不是妈妈心爱的孩子,哪一个革命者不是妻子钟爱的丈夫、丈夫挚爱的妻子,但为了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他们毫不犹豫的将小家让位于大家,将小爱让位于大爱,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的英名必将和那些历经烽火岁月洗礼的家书一起,永远被世人铭记!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大多已经无法真正领会那种精神(就如陈岩石老书记讲那段扛炸药包的历史一样)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和平年代是怎样得来的!

作为一名支部书记,我应该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应该传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担当,应该鼓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干劲:

1.品读《红色家书》,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要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功高投、打造美丽高投作出贡献。

2.品读《红色家书》,传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担当。当前,公司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将高投公司做强做大做好是我们每一个高投人应尽的义务,我们应该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襟,更要有“成功路上必有我”的决心和作为。

3.品读《红色家书》,鼓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干劲。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结合公司实际,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面对难题勇于挑战,为高投、基金公司以及扶贫基金更好更快更强地发展奋力拼搏。

供稿:江西高技术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钱晨阳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3】

《红色少年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少年英雄的故事。他们中有机智勇敢的王二小,英雄少年赖宁,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己救人的韩余娟……这些故事非常感人。他们虽然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是他们不怕牺牲、团结奋斗,是抗日英雄。

有一些读者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少年们面对敌人的屠刀而毫不畏惧?因为他们有一颗爱国之心,所以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不屈的奋斗和拼搏,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建国后人们的生活还是非常贫穷,物资严重匮乏,很多东西包括粮食都是要用计划票才能购买。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一般家庭最多只有一部黑白的小电视机,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但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台彩电,各种家用电器和各式家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时候如果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就已经算是比较富有了,哪里有我们现在的轿车、越野车甚至跑车。以前家里有鱼有肉已经很好了,现在鱼肉都太平常了,每天“四菜一汤”都觉得没什么可吃的。以前穿的衣服是打补丁的,现在旧一点的衣服都不穿了,经常一天一套地换。那时候大家住的都是大平房,现在都是楼房甚至是大厦。以前的路也很窄,还到处凹凸不平,而现在的马路四通八达,宽敞极了!

现在繁荣、富强、昌盛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设起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虽然我们没有切身感受到刻骨铭心的丧国之痛,但是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小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做个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容易呀!!!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4】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我读的这本《红色少年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少年英雄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些面对凶恶敌人坚强不屈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抗日战争的年代,他们的条件非常艰苦,生活非常困难,却表现得相当勇敢。在这本书中,既有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英雄个体,也有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英雄群体;既有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的英雄,也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他们中有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大义凛然的刘文学,勇敢机智的王二小,舍己救人的韩余娟,英雄少年赖宁……这些故事无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虽然他们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和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在战争年代,无数的红色少年面对生活的艰苦,环境的恶劣以及敌人的凶残,表现的那样坚强,勇敢,不屈,他们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他们有的牺牲了。但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生的光荣,他们死得伟大,虽死犹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他们藐视困难,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非常舒适,甚至不懂得什么是艰辛,也没看到过敌人的凶残,只知道依赖和温暖,但我们知道这幸福的生活是无数先辈包括这本书的主人公浴血奋战得来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少年先烈的遗志,做一个积极向上、身体健康、热爱祖国、开阔创新的好学生,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5】

读我了《董存瑞的故事》这本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觉得董存瑞是一个不怕敌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 故事叙述了1945年秋,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为了把最后一个碉堡炸毁,做出一个英勇的选择。董存瑞在其他战士掩护下冲到桥下,他发现桥下无法放好炸药包,在思索办法的时候。这时主攻的号角响起来了,董存瑞看见很多战士在敌人的枪下倒下去,他为了不让更多战士牺牲,毫不犹豫地举起炸药包,拉着导火索并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董存瑞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他从小就有保卫祖国的信念,他在战斗中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董存瑞牺牲了,可他爱国、为国的精神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董存瑞他舍身为国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人为革命英勇奋战。董存瑞的英名永垂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事迹传遍了中华大地,为了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我觉得董存瑞他非常伟大。我应该学习他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他那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奋发进取、勇往直上。

好好学习是我现在该做的。因为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建设祖国,发展祖国,报效祖国!

红色故事读后感【篇6】

《红色延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党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培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的历史,镌刻着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独特的人格魅力;延安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指导思想、崇高奋斗目标、坚定政治立场、根本价值取向。所有这些,是全党的珍贵财富、全民族的精神宝库。

延安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延安有说不尽的故事。凤凰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走进延安,延安也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任时光荏苒,仍在以独特方式,讲述着红色延安的故事,展示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站在一个个旧址、一孔孔窑洞中,面对一张张发黄的相片、破旧的桌椅,我们读到的,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甘冒出生入死之险、身陷囹圄之难、丧亲失友之痛、缺衣少食之苦,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我们读到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整风精神,是成就延安伟业的重要基石;我们读到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个个感人故事、生动事迹,用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彰显着党的力量之源、生命之本;我们读到的,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窑洞里彻夜不熄的点点灯光,山峁上吃小米饭、穿补丁衣的延安军民,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凝聚着不畏困难、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我们读到的,还有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甘为公仆耻为官”的政治宣言,严以律己、一身正气的革命风范,造就了开创伟业的“延安作风”。

历史是最丰富的营养剂、最生动的教科书。2009年,习近平同志视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时指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伟大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久教材,用好这笔财富,用活这部教材,是党中央创办学院的重要目的”。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离不开精神的滋养。《红色延安的故事》精选45个生动故事,反映了红色岁月的点点滴滴,描绘了革命延安的时代风采。这些红色故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和政治品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延安十三年历史和延安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鲜明标识,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强根固本提供了独特的“精神钙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回顾历史,我们无比自信;展望未来,我们仍然任重道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在走进历史中牢记初心,在传承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中筑牢党魂。要不忘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不忘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忘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忘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自觉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努力弘扬革命文化,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做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时代先锋,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1000字精选


常言道:“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我们经常会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下一篇相关的作文,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后感怎么写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1000字精选,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1)

今天在我家的书店买书,书的封面还是那么的醒目。我看过之后,真的很感动。我的妈妈告诉我,《经典常谈》读了两遍,其中一遍是一本《经典常谈》,一本是《论语》。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和弟子共同成长的故事,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述了孔子的仁爱和学习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中的经典之作,它有着许多的经典,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论语、孟子、三国、天书等等,其中论语包括了孔子思想、学说、伦理、伦理和道德等五方面内容。论语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了孔子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孔子治学思想、学说和教学思想的传播、道德理念的渗透、思想精髓的培养、思想理念的形成、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育的创新等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思而后行。这些话,说的是孔子是非常有道理的。孔子在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提出了学而不厌的学说。这个学说中,孔子的学说,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传授,而且包括自己的学识、能力、修养、性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就是说,孔子的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并用他的学说,提出了“知不足而改之,知困而奋,不患难而上学”等学的真理。这些学说中,孔子提出的“不患难而进取,知难而上进”,不仅是对孔子的学说提出的,更是对我们中国现代的经典之作出的最大的批判。

读了《论语》的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学识、修养、性格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向孔子学习,不要再去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情了。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2)

近来“国学”之风弥漫,传统文化的思潮也不断在社会上涌动,因在图书馆工作,看书、报、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馆藏不能说是本本优秀,至少垃圾书刊肯定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个把,也是采访馆员偶尔看花了眼不慎溜进来的,系统错误也是正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过原典倒是没有看,都是看的注释本,或是现代学人对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锐、智慧超群,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蕴不够,全然没有阅读原典的勇气,后续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恰巧在编辑“馆员推荐阅读书目”时发现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立刻捧来一读,读后感用一句诗来形容煞是妥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我这样一个正处在传统文化典籍初学阶段的人来说,绝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指导作用。

先生在书中主要是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经典的渊源、流变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识。如在第一篇《说文解字》中,除对这一文字学的古典的内容、体例、作用做了说明,还对其渊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最早的字书《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内容。短短7页内容,使读者对不但了解了这一经典的概貌,还掌握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也大大的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兴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变很有意思,文中讲:《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现在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战国末期,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的影响下,儒家给《周易》的卦、爻辞做了种种新的解释。而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只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结案陈词:“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类似的现象在第四篇《诗经》中也提到,即“诗言志”,因为孔子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所以后来的`儒生也都遵着孔子的路子,还来更演变出来了以史证诗的思想,又为诗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这样的阐述逻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书中的十三篇文章总计仅用了114页的篇幅,但是对于每个经典的介绍却是详略有致、内涵丰富,而且语言风趣、平实。难怪钱伯城先生在本书的导读中提到,该书同时适合三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即:初学者、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和已经学有所成的读者。而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此书大大缓解了我对研读国学经典的畏难情绪,而且对于现今乱麻般的诸多“经典解读”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先生此书的确是为广大初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揭开了“经典”的面纱,使大家能够看清经典真正的“样貌”,为大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扫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碍。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3)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作者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经这本小书提纲挈领,娓娓道来,令人如闻朱先生謦颏,不觉仰首伸眉,困倦顿消。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一部小书,历经数年而成,可见作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读后感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是“常谈”而不是“长谈”,不啰嗦也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那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4)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虽然之前也看过,但是真正接触的时候,却还是感觉有太多东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经典名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5)

《经典常谈 文艺十六讲》选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经典古文丛书介绍和文艺杂谈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集和杂文集。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在社会动荡时期,又写就了不少杂文,针砭时事。他不仅是是中国近代的散文家、诗人,也是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民主战士。 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他最熟悉的作品还是散文,例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丽隽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挚而朴实自然,意蕴悠长,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在《诗的语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为诗是特别的东西,诗人也是特别的人。于是总是觉得诗是难懂的,对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态度,这实在是诗的一种损失。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这段话结开了我一直以为对诗的误解,总以为诗相比较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总是敬而远之。但朱自清认为诗与文并无明显的分界,“散文中有时有诗。诗中有时也有散文。”同理,文学中的美亦无定论,不仅诗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时代而定。他的散文就体现了诗词之美,既有韵律之美,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支持和参与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知识阶级。在《论雅俗共赏》中,追溯了雅俗共赏的渊源,以前的文学欣赏和创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门第垮台打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士”和“民”之间的流通多了起来,宋代印刷术的发达,士人和学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语录、传奇的流传大概起于民间,使得古文和诗都逐渐走上雅俗共赏之路,传统文化的变迁贴近了普罗大众。到了近代,这种改变愈加明显,白话文的提倡,以前不上士大夫台面的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地位,欧化的新艺术等,都涌入了几千年文化的古国。对此我们的态度是,不仅要雅俗共赏,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于学习了解文学的方法,在《论百读不厌》里略有涉及。他提出“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建议时至今日,仍极有价值。在这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也有了速食快餐的倾向,微信、网络里的碎片化信息瓦解了人们阅读长篇文学作品的耐心,各种平台的领读人带着大家分段分篇提纲要领般地阅读书籍,阅读与文学鉴赏成为一门交易,只要能够快速得到其中的知识即可,不再求精求实,不再花费大段时间一点点自我领悟。个人觉得有些遗憾。因为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和不同阅读者的锤炼,需要花费时间沉静下来慢慢阅读,逐字领会。在序言里,朱自清还提到了经典训练的必要性,“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自近代白话文逐渐兴起后,对于古典文化的侧重就减少了,虽然现在开始提倡读诗词,重温经典,但一般大众对于古典书籍的了解寥寥。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对于《说文解字》、《周易》、《四书》、《春秋》等古典作品进行了讲解,追本溯源他们的历史和经典意义,文章深入浅出,考据行文严谨,易于理解。无论是成人,或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可以按图索骥,通过文章里的介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进行深入的阅读。正如他所说,希望读者把本书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6)

在读《经典常谈》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一些新的思索和理念。

《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宝贵。经典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源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

在《经典常谈》中,有一些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去无意之中,不去无意之中,就会有一些经典,一些精华。

读经典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行动地目标,可以使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经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把他们的经典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经典是精神食粮,是智慧的源泉。

我们应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从自己做起,不去无意之中,把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经典可以教育人成长,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可以提高人的修养。

经典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7)

阅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是我最人不能少的。经典名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这些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源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读《经典常谈》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一些新的思索和理念。

读经典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使人明确自己的行动目的,可以使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经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应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把他们的经典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高尚人格,从自己做起,把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华华之宝。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华。

关于《经典常谈》读后感(篇8)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关于生命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汲取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化自己的思想。人们常说读作者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和体验。写读后感也是二度理解角色和这本书含义的一种思考。写作品的读后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也许"关于生命的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生命的读后感(篇1)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式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光华

我读了《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蚂蚁的团队精神使我十分佩服,他们要团结一致,来战胜火神百折不屈,这真是蚁国的英雄好汉啊!

还有羚羊他们面对困难毫无畏惧,没有一丝害怕之处,俗话说:困难象弹簧,你强他就弱,他强你就弱!所以我们必须战胜它,羚羊们跳的是洛山的伤心崖,伤心崖是洛山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劈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羊最多能跳5米远,母羚羊、小羚羊就更不要说了,最后他们选择了一命换一命的方法,每一只老羚羊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小羚羊,母羚羊和公羚羊的生命,就象妈妈,为了我的一切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来培育我,更象我的老师,燃烧自己点亮我们!

我想给这座山峰起名叫:伤心崖!一定是这些羚羊伤心欲绝,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又鼓起重生的信心,牺牲老羚羊跳到对面的山崖,那应该叫解救崖!那落下羚羊的地方叫生命桥或者是彩虹桥,它们是为了解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英雄,犹如阳光一样灿烂美丽!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

种子在土壤中萌发了,把生命传给了嫩芽, 嫩芽在雨露中长大了,把生命交给了枝叶,枝叶在阳光中茂盛,把生命输给了鲜花, 鲜花在风雨中凋谢了,把生命注入了果实, 当果实终于成熟时,它又把生命捐献给人类

我想: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而生命的永恒就是无私吧!

关于生命的读后感(篇2)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活着就要欣赏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长处、缺点,认真体会深刻每一分钟,精彩每一个机会,活着,就要心存阳光。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坚强的幼芽;生命是悬崖峭壁而从未有过屈服与放弃的老松……在万物复苏的瞬间,生命是力量志意志的结晶。生命,需要的是奋进搏斗,需要的是无私奉献,生命是真实的行动,生命是无畏的远程,是不断的跋涉。生命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充实自己。生命就是奇迹。

正因为生命的脆弱,所以我们要去珍惜它。象诗一样自下而上的灵魂—张海迪姐姐就是我们的榜样!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无数次命运的严峻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她在家里学完了中、小学全部课程,编着了《轮椅上的梦》等书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海伦·凯勒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抗争的榜样!她在找到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生命是一条崎岖的路,路上有荆棘、沼泽,孔有鲜花和掌声。用爱充盈生命,就是无憾、美满的人生。挫折是人生中不可去除的障碍,一个勇敢的人,应该将每一次挫折看成是命运对你的考验。在洪战辉的身上,我们已经找到了克服挫折和苦难的力量地,怀着感恩和快乐的心,用爱感动着每一个人。

还有一篇文章让我知道成功点勇气。哥德曾说过:“你若失去财产,你只是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去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失去了全部。”

当你需要帮助时,别人帮助了你,这时你要有感恩的心。

我们应该感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点缀了我们生活的精彩。世界因为有爱而就得更加美丽。母爱无疑是所有的爱当中,最平凡却又最伟大的一种。疯娘中的主人公因为有这样的娘心里觉得很耻辱,担下面的两件事却让我深受感动:一天,下雨了,娘来为“我”送雨伞,一路摔了好几跤,衣服都脏了,因为同学学娘的样子,“我”和他打了起来,娘就去帮“我”,最后把他扔进学校门口的水塘里;当疯娘把几个野桃给“我”送到学校,“我”说挺甜,因为“我”的一句话,娘失去了生命。我觉得疯娘虽然有些傻,但也懂得爱!创造了母爱的奇迹!

生命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的坚强;生命没有绝对的自卑,只有相对的能力;生命没有绝对的美丑,只有的灵魂位置。感悟生命,感悟奇迹。生命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可贵的。

什么时候都不要用死亡来对待自己,惩罚自己,自杀不是一种解脱,而会给亲人带来更大的伤害和痛苦。

活着就要活的精彩!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轮椅上的阳光女孩—桑兰,北京申奥大使;2004年雅典火炬北京传递的火炬手;奥运会主持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桑兰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她热爱生命,认真地度过每一天,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生命中所要战胜的最大敌人—自己。不开心只是和自己过不去。还不如把生气和埋怨的时间省下,在愉悦的心态下完成作业。学习的时候开开心心,玩的时候开开心心,真是一件好事。自然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生命仅有一次。把握现在,拥有将来!

关于生命的读后感(篇3)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学校要让我们去看电影,同学们十分高兴,大家都猜测着今天的电影内容。这不,我们要出发了,想知道电影内容的话,就跟我来吧!

电影开始了,播放师把这个故事慢慢的播放着,每当老师为了救学生而牺牲时,同学们都禁不住热泪盈框。影片讲述了向阳小学的校长、老师舍身救助学生和相互依存,维护宝贵生命的故事。时间xx年5月12日下午2:28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自然,突然间,大地颤抖了,一场特大地震发生了。在教学楼坍塌的一瞬间,老师们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保护学生。地震后,这个镇的交通中断,通讯中断,音信全无,成了盲点。常校长从废墟里爬出来,当知道一切外援都不可能马上到来的时候,他只能拖着伤腿组织侥幸跑出来的师生在废墟上救人。在废墟里,尚老师用双手拼命地挖着,终于挖出一个可以逃生的洞口,学生们一个一个地从这里出去了。最后一个学生被卡在洞口了,尚老师用全身的力气蹬出了学生,就在这一瞬间,洞口坍方,尚老师被埋,当救援人员找到尚老师时,尚老师已经去世。音乐女教师袁婧,地震发生时,袁老师和学生被埋在了废墟下,她用歌声鼓舞学生们坚强起来。后来在援救人员的协助下,她把学生全部救出废墟,当袁老师用尽全力将学生一个个从废墟中托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和太阳的光辉融为一体,是那样辉煌灿烂。然而,就在这一刻,余震夺走了袁老师年轻的生命。影片中常校长为了救其他孩子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孩子生存机会,真是令人敬佩服。虽然有些老师的名字没被登上过榜,但却永远牢记在我们心中。

关于生命的读后感(篇4)

我打开一本书,无意间,发现一篇《生命的活力》的故事,我很有兴趣地看起来。

这个故事讲述了在炎热的沙漠里,有一头疲倦的骆驼遇到了十只快要渴死的大雁,于是,骆驼用驼峰里仅有的水救活了大雁,当骆驼自己快不行时,大雁们带着乌龟飞来了,乌龟用水救活了骆驼,一只乌龟意味深长地说:水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彼此无私的帮助,帮助才是生命的活力。

这只乌龟说的多好啊!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两个很有意义的小故事。

有个人临死前想去看看天堂与地狱有什么区别,于是神把他带到了地狱,只见地狱里的人都围着一口大锅,锅里有很多美味,他们每人手中有一个长柄勺子,因为太长了,所以没法送到嘴里,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而到了天堂,他们每人也有一把长柄勺子,但是,他们把事物喂给其他人吃,其他人再喂给他吃,所以,他们一个个容光焕发。这个人便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只要互相帮助,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近我一直在看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其中有一集里的故事也让我深深感动着,虹猫与神医逗逗去偷冰鸟守护的济世医典,逗逗麻醉了冰鸟,拿到了济世医典,可魔教人要炸死他们,一块大墙壁倒下来,马上就要砸死冰鸟了,虹猫托住了墙壁,逗逗救活了冰鸟,于是冰鸟抓住他们俩,将他们救出来了。我想,如果虹猫与逗逗不去救冰鸟,最后他们自己也逃不出。

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只要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会感激你,就会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抱起一位跌倒的小女孩,或是捡起东西交给失主,你做了这些事,不仅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也让自己觉得很有意义。

同学们,让我们伸出双手,让我们用真心去对待别人,帮助别人吧!这样,就会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无限的活力。

关于生命的读后感(篇5)

离别,是个永恒的话题,有些离别让人如释重负,有些却让人刻骨铭心。

看到大天鹅的离别,天鹅爸爸一定很难过吧,他离开又返回的时候,一定是纠结了好久的,好的是小天鹅终于安心了,他走的不再孤单。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伴你高飞》,13岁的爱米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一次交通事故夺去了妈妈的生命。爱米跟着久未谋面的父亲来到了农场生活。父亲酷爱飞行和发明,家里面到处都是稀奇古怪的发明。所有的这一切都让爱米感到很不适应。在一片被开发商推倒的树丛中,爱米意外的发现了一窝大雁蛋。爱米将这些雁蛋带回家,用自己的衣服和灯泡作了一个简单的孵化箱,一天天的等待着小雁出壳。一天,当爱米再次打开孵化箱的时候,一群湿漉漉的小雁子正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她。小雁子出壳了!出于本能,小雁子会把他们出壳后第一次看到的活的动物认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爱米就成了雁妈妈,小雁子们始终寸步不离的跟着她,在她身后争先恐后的奔跑着……在这些小雁子身上,爱米重新找到了快乐。

可是按照政府的规定,野雁不可以被家养。为了让这些野雁重返自然,为了让爱米从失去母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父亲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月球登陆舱,为爱米做了一架象大雁一样的飞机,教会了爱米飞翔。爱米驾驶着飞机冲上蓝天,在她身后,有长长的一队大雁在陪伴她一起飞翔…

爱米和父亲驾驶着飞机,带着雁群,向雁子过冬的地方——安大略湖飞去。他们飞过河流,飞过草地,飞过城市。那个13岁的女孩和她的雁群成了天空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爱米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把大雁带回了家。等候在那里的一大群人都高兴的欢呼起来,爱米也终于明白爸爸对自己的爱。

阳光下,爱米的野雁在湖水中自由的嬉戏,南方的太阳柔和的给它们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前几天温老师发来一个视频,1993年的时候,一个老人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白鹳,他将白鹳带回家养伤,并给她取名马莲娜,后来马莲娜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再也无法长距离飞翔。善良的老人决定把她当女儿一样照顾,给她在屋顶搭了窝,冬天就让她住在室内,一人一鸟就这样其乐融融地过了8年。一天,老人发现马莲娜身边突然出现了一只雄性白鹳,马莲娜找到了自己的伴侣,老人就像嫁女儿一样开心。他给雄白鹳取名雷派坦,这对如胶似漆的夫妻还有了可爱的宝宝。

然而,寒冷的严冬到来,雷派坦出于候鸟的本能离开了,他们的宝宝也相继离去,留下马莲娜独自一个,马莲娜情绪变得低落,幸好有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喂食,洗澡,散步,兜风,甚至给她看两鸟以前在一起的录像……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终于来了,奇迹竟然发生了,雷派坦竟然回来了,他从南非飞越13000公里,就是为了早点与马莲娜重逢!之后整整16年,它们就保持异地恋的模式,尽管每年会分别半年之久,但是来年开春雷派坦一定会回来,而马莲娜也一直默默等待着伴侣的归来,每年春天当地会开启直播活动,让网友一同见证真爱,横跨万水千山也要回到你身边……

大自然中的动物也好,植物也好,都在拼尽全力生活着,爱着,它们美丽而坚强,亘古不变。我想,它们身上体现的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关于生命的读后感(篇6)

林清玄,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先生的著名作品有很多,如《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今天,我有幸又读到了他的作品《生命的化妆》。

关于化妆,由于生活在农村,我一直抱着不太赞同的观点,我一直觉得自然美才是真的美。所以刚开始看了这一篇《生命的化妆》,我就在心里暗暗地想着,生命的化妆是怎么个化妆法呢?于是,抱着这种好奇的心理,我静下心来仔细地读了这一篇课文。

《生命的化妆》一文中,文章的主体是作者与那位化妆师的对话与作者的感悟,在他们的对话中化妆师向作者诠释了什么是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自然:睡眠充足、注意运动、这样改善皮肤、精神充分,比化妆有效得多。接着引发了对生命的化妆的三种划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最后又用写文章来作类比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作者对那位有智慧的化妆师肃然起敬,从而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悟:改变内相的最好办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人要做有内涵的人。

是的,正如文中那位化妆师所讲的,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细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生命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是自然,而不是靠浓妆来打扮自己。只有品质上的美、只有心灵上的美才是真正上的美。真正的化妆是对自己的精神品质与素养进行化妆。就像作者林清玄先生所说,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浓妆的人大有人在,可是这些人都吸引不了我们的眼球,反而那些自然、举止优雅、端庄的人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说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一个就算空有一副美丽的外表但是心灵不美的人也不会让人喜欢。生命的化妆,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我们要从内里改革,读书是改变内在的最佳化妆品。只有给自己的灵魂穿上盛装,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的化妆。

《生命的化妆》这一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明白了真正的化妆是对自己的精神品质给予化妆,心灵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喜欢《关于读后感芙蓉镇1000字精选》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芙蓉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