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2000字。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凤凰琴电影观后感20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1

《凤凰琴》、刘醒龙,都不是陌生的名词,而我仅仅知道它们与民办教师有关,只闻其名不得其详,直到看见下面这段话:

它不是那种时过境迁之后便让人觉得从内容到写作手法都陈旧、过时、没有阅读必要的作品。它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哪怕我是三百多年后才读到它,也会这么想。

这话有点斩钉截铁的意思,出自刘丽朵,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女作家。既然这样,叫人好奇了,谁知道三百年后的事呢,就看看现在会怎么想吧。

《凤凰琴》出版于1993年,可以说是长篇小说《天行者》的前身,而中篇是最美妙的文体比例,骨肉亭匀恰到好处。确如刘丽朵所言,二十多年后我读到它,依然简洁轻快,没有时代的距离感,没有故纸堆的灰尘扑面,不得不叹服于作家的深邃远见和遒劲笔力。

一心向往城镇生活的农村青年张英才在任乡文教站站长的舅舅帮助下,去大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也就是“民办教师”,准备先吃点苦,再由舅舅找机会办理转正去更好的学校。年轻幼稚的他写信检举界岭小学在扫盲工作检查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学校失去了先进资格和等着用于修理校舍的八百元奖金,因此被孤立和排斥。为改变处境,他假装偷偷准备转正考试,包括余校长在内的其他三位老师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为可能存在的转正名额处心积虑。张英才对自己的恶作剧感到悔恨,将所见种.种写成文章寄给省报,界岭小学因此得到了三千元专款和一个点名给他的转正名额。张英才决定将名额让给余校长,无记名投票结果是每人一票,原来余校长也投了他。后来在余校长的恳求下,将名额给了他的妻子明爱芬,让她安心离世。最后大家坚持让张英才转正,临行前余校长将凤凰琴送给了他。

神秘的凤凰琴贯穿小说始终,它是舅舅当年送给明爱芬的礼物,见证了那段为转正可以牺牲婚姻、舍弃健康的岁月。这种荒.唐和悲壮,是如今的年轻人难以置信的,可它真实存在过,历史总是如此沉重,沉重到用一代人的青春和血肉书写铭刻。

民办教师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正式退出讲台。其间几十年,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最高峰时人数达到491万。可以说,当年从农村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几乎都启蒙于民办教师。

我的亲友中没有民办教师,但从小没少从父亲那儿听过谁谁从民办转正了,大人们的表情告诉我,那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大概除了考上大学没其他事比它更重要。我还知道那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谁是谁的外甥,谁的叔叔的同学在哪个部门当官,没有城里的过硬关系,转正比考大学还难。

我小时候不是城镇户口,就读于县城的小学和初中,每次开学报到都忐忑不安,唯恐学校不再收入。那本粮油证上的“商品粮户口”方章,于我而言像天山上的雪莲,唯它能解我饥渴疗我愁肠。我羡慕所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即使他们的成绩烂成渣,也是比我这个考第一的“黑人”光鲜的城里人,甚至为此怨怪父亲的位卑无能。我的焦虑源于与身边同学们的身份不同,民办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没有编制,不属于真正的教师队伍,哪怕在乡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也只是个代课的,随时会被各种原因清退。

人是群居动物,身份是每个人存在于群体社会的定位和坐标。一个人的命运常常与身份息息相关,高官和阶下囚,学者与农民工,军人和百姓,身份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地位,同时与权利和责任密不可分。失去身份的人,将陷入惊慌、惶恐,为摆脱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势必竭尽所能寻求出路。而身份的长期不被认同,也会导致动摇、否定、绝望、放弃。知青们想方设法要回城,聘用工想考取编制,北漂想要落户安家,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为恢复身份或改变身份而做着不懈努力。

多么澎湃的热爱都无法与时间抗衡,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付出再多也可能随时遭遇遗弃、背叛。一个小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和宠爱,仍然渴望妻子的身份,为此不惜使尽浑身解数。妻子,是有资格逢年过节与他团聚的那个人,是证件上、表格里“ 配偶”一栏无可争议的坐拥者,是户口本上孩子的母亲。而民办教师对转为公办的渴望,绝不亚于小三对妻子这一身份的垂涎,滑稽的是,在当年和今天,这种转变都被称为“ 转正”.

转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好像今天的房产、股权,在可以改变命运的诱惑面前,人性的弱点纤毫毕现不堪一击。人甚至会丧失理智,做出有悖常情的行为,仿佛回到原始状态,如野兽为争抢一块肉而厮搏。为了转正,舅舅闪电般与离了两次婚但有个军官叔叔的女人结婚;明爱芬产后三天赴考,趟冷水过河导致长年卧床不起;邓有梅因无钱送礼找关系,去偷砍山上的树木被抓;孙四海为了抓紧时间复习,让学生李子独自回家半路遭遇狼群,而李子是他一生深爱的王小兰的女儿;连看起来无私无怨到近乎无欲的余校长,也因为转正的消息辗转无眠。

小说最后的结局依然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余校长放不下孩子们,孙四海放不下挚爱,机会留给了更有希望的年轻一代,张英才将通过这扇大门走向宽广的未来,从而过上他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蔑视命运坚持本心,这是小说的艺术升华,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倾轧,不知道在现实的无情面前,在雷锋和刘峰们也会被质疑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么纯粹的理想,是否还会有这种不约而同的高尚。

刘醒龙说:“ 民办教师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对孩子们的爱。” 支教贵州的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山里孩子们,用一首《苔》告诉了我爱的博大永恒。这些扎根于乡土的教师们,不正如微小如米的苔花吗,用爱坚定信念播种希望,即使没有阳光,迎风沐雨也要绽放飘香。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2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些电影,为了一个作业去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可以说一句,这部电影所传递的那种信息,是现在的大片难以到达的,老电影所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时间的灰暗,还有那种人性的教育。这部关于教师的影片,倒映出了那时候乡村民办教师的困难,民办教师都想转正的梦想,但是迫于当时的生活经济条件,大山里根本就不会受到政府的过多支持,以前曾看到过一句这样的话“大山困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正因为山里条件的艰苦,所以很多人都只是在这些破烂的校舍上上学读书,根本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据所以说一份情守护一座大山,山中三位老师,他们虽然一开始都是想要获得转正的机会,但是英子的到来,以及一系列发生的事情,他们懂得他们的心在大山,大山的孩子里需要他们,其实看着看着这部电影自己回莫名其妙地流下了眼泪,可以说心有同感。不要以为现在21世纪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在我国很多的偏远山区,还是有着很多坚持教学育人的乡村教师,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而目前我也在考虑着毕业之后要不要去支教,贡献一份自己的情意?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3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4

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他呆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差事。她老大不情愿地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憧憬着城市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巴望着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

学校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每天早晨师生们都很正式地升国旗、奏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可是张英子慢慢了解到,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她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住在余校长家近邻的张英子,一来就发现屋里有一把不知什么人送给明爱芬留念的凤凰琴,她没事儿就爱弹一弹.明老师又犯病了,差点儿把张英子借给他们家的止疼片连瓶吞下去.张英子帮着有风湿使不上劲儿的余校长一通折腾,回到屋里发现凤凰琴的琴弦被人弄断了.

县里扫盲工作检查验收的紧急通知下来了,满打满算还有10 天时间.余校长轻车熟路地进行了布置,先垫钱备了桌酒菜宴请村长和会计.村长满口答应先支付5 个月的拖欠工资,如果获了奖全部奖给学校.张英子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替不上学的孩子做冒名顶替的作业,这样舅舅带着检查团来到界岭小学时,它的入学率居然达到了96.3% .

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到县上告了状,使界岭小学的先进和余校长已经打到为学校修房预算里的几千元奖金泡了汤.气愤已极的舅舅扇了她一耳光,学校停了她的课.张英子眼见自己的告状给学生们安全过冬造成了困难,知道犯了众怒,心里充满了歉疚.

为了摆脱困境,张英子装出复习功课的样子,几位老师果然或向她套近乎,或到乡上去打听是不是又有了转正的新消息.

邓有梅偷着上山砍树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余校长以这是他给学校砍的为由好歹把他保了出来.王小兰的女儿李子在独自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狼群,要不是她爬到树上险些被吃掉,这使一向对她有父亲情感的孙四海陷入了沉思.

张英子怀着歉疚和对余校长们的敬意,写了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省报派了个记者悄悄来了解情况,拍了不少照片.这篇文章和照片在省报上发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县里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还给张英子特批了一个转正名额.

张英子决定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老师,舅舅也同意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张英子投余校长,余校长投了张英子,孙四海和邓有梅都投了自己,一人一票.余校长谈起明爱芬的情况,她是在刚生了孩子的第三天,趟冷水河去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落下残疾的.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名额让给明爱芬.在盼了多少年之后,明爱芬终于摸到了这张转正表.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冲击,她带着满足与世长辞.

明老师的死使界岭小学的老师们有了顿悟和空前的团结.他们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他们中间最年轻也最有前途的张英子.舅舅告诉张英子,当年就是他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夺取了唯一的转正名额,害得不服气的明老师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个凤凰琴就是他怀着负疚的心情送给明老师的.这心情一直折磨着他.

张英子最后一次参加了全校师生的升国旗仪式,带着余校长的深情嘱托,让她牢记这个艰苦的地方,山区孩子的读书还需要人来关注,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界岭小学.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5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些电影,为了一个作业去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可以说一句,这部电影所传递的那种信息,是现在的大片难以到达的,老电影所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时间的灰暗,还有那种人性的教育。这部关于教师的影片,倒映出了那时候乡村民办教师的困难,民办教师都想转正的梦想,但是迫于当时的生活经济条件,大山里根本就不会受到政府的过多支持,以前曾看到过一句这样的话“大山困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正因为山里条件的艰苦,所以很多人都只是在这些破烂的校舍上上学读书,根本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据所以说一份情守护一座大山,山中三位老师,他们虽然一开始都是想要获得转正的机会,但是英子的到来,以及一系列发生的事情,他们懂得他们的心在大山,大山的孩子里需要他们,其实看着看着这部电影自己回莫名其妙地流下了眼泪,可以说心有同感。不要以为现在21世纪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在我国很多的偏远山区,还是有着很多坚持教学育人的乡村教师,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而目前我也在考虑着毕业之后要不要去支教,贡献一份自己的情意?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6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绝对不会知道什么是凤凰琴,他们也想象不出来这凤凰琴,到底是个啥模样?而这凤凰琴,却在那难忘的知青岁月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得在69年的夏天,广阔的田野上,由青黄色逐步转换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有节奏地前后左右地扭摆着修长的身体,广阔的罗坝大峡谷里,到处都散发着稻穗即将成熟的清香。秋收即将要开始了。

这天赶场,我从罗坝场街上返回生产队,途中经过了友谊大队的一个社员家门口,那个社员一看见我,立刻从他的堂屋前赶到大门前的路口,伸开双臂拦住我。非常热情地邀请我,要我到他家坐坐。看看天上的太阳,时间还早,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在这个社员家里,和他在闲聊中,我无意间往他家的衣柜顶上瞟了一眼,竟然发现,柜顶盖上露出一个彩色的长条物件,便站起身顺手把它拿下来,端在手上,上下一打量,原来竟然是一把凤凰琴。

这把凤凰琴很普通,琴身有一尺半长,形状类似于长方体的扁扁的木制盒子,琴身上面用五颜六色的线条,构画着一个临空翱翔的凤凰,故称为凤凰琴。这把琴的音键是齐全的,其他零件一个也不缺,只是上边的那组钢丝琴弦不完全,断掉了一根,就剩下三根了。

我两手平端着这把凤凰琴,十分惋惜地摇了摇头,那个社员站在我身旁无意地说着,这个是因为他的小儿子太调皮,用小刀把琴弦挑断了,还差一点儿整伤到人,以后他再不让小孩子去碰它,这把凤凰琴后来就一直放在这柜顶盖上。上面已经积满了一层淡淡的灰尘。

我转悠到他家的厨房,找出一块已经润湿的抹布,擦掉凤凰琴上面的尘土,用手反复抚摸这把凤凰琴的琴身,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把经过擦拭发着亮光的凤凰琴,一直舍不得放下来,用十个手指反复掂着琴弦的断点,频频摇着头,口中喃喃自语道“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

那个社员站在我旁边,用五指抠着头皮,不好意思地接着我的话头,小心翼翼地小声问我:“你看修不修得好?”

我回答道:“修倒是能修好。问题倒也不大,实际上。只要再换上一根琴弦就可以了。你家有没有琴弦?如果有,我马上给你换。”

那个社员回答道:“这把琴是别人送给我的,我也弄不明白,也不晓得这琴弦该到哪儿去买,小娃儿给弄坏以后,我就一直把它扔在柜顶上了”

过了一阵,那个社员又说:“这个琴,你肯定是要比我明白得多,那就麻烦你搭把手,帮帮忙吧。”

听他这么说,我不由得心中一动,闪过一个念头,立马接着他的话,谨慎地回答道:“虚劲我是不敢提,话也不能说得太过头了,我也只能说,试试看吧。能修好,别感谢我。修不好,你别怪我。”

现在,我就能手里拿着这把凤凰琴,大大方方地离开了这个社员家。

我双手托着这把凤凰琴,信步返回罗坝街上,在街道旁的那家国营商店里,遇上一个售货员,这个售货员与我们平时不大熟,也就是平时在街上见面,相互点点头,就算打招呼的那么个关系。

这回也就只得麻烦他了,也多亏了这位商店里的售货员,他很爽快打了一声口哨,没说二话,就一头钻进了库房。

他在库房里翻腾了好半天,总算找到了一包能配这把凤凰琴的琴弦。马上就在柜台下面的一个矮凳上,帮我把这琴弦安装好。接着就摆放到玻璃柜台的台面上,颇有兴趣地弹奏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后,这个售货员拍着我的肩膀,得意地说:“话要说明白,我们是熟人了熟人,帮忙归帮忙,材料费你总还是得要缴的,请缴费,人民币一元四角。”

交完款,我拿着这把凤凰琴回到生产队,高高兴兴地回到我的小木屋。

从那以后,没事就来拨弄这凤凰琴。队里的那几个知青,晚上经常会在我的小木屋集中。除了这把凤凰琴,邓成义拿来一把二胡,吴乾刚拿来一把口琴。说实话,在这间小木屋里,我们的合奏很不高明,水平都不咋样,但是这毕竟能打发一些时间。

谁知这一下,时间倒是能消磨,寂寞也的确减少了许多,但这不大协调的音乐声,却把本生产队社员家里的孩子们,都吸引到我这个小木屋里来了。屋里挤不下。我们就把乐器搬到屋子外面来。

这一下可就热闹了,我的小木屋周围,已经变成了本队里孩子们的聚集地,一旦哪家要找孩子回家睡觉,用不着走远,就在我这小木屋周围转转,准能一个不少地找到。

在我的小木屋里,我们合奏最多的曲子是《远飞的大雁》《抬头望见北斗星》。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凑在一起,一边弹,一边唱着这两首歌。没有用多长的时间,本队里那些个来看热闹的孩子们都会张着小嘴,有板有眼地跟着我们唱歌了。还有的孩子带着作业本来,不会做的作业题,就来问我们几个知青。问完了以后,就趴在我们的床铺上写作业。看到这些个一面唱着歌,一面埋着头写作业的农村孩子,我们曾经在那里自我解嘲道“现在这个小木屋,居然变成音乐学院了。”

是啊,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洪雅县的罗坝公社光荣一队,这个四川省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过去在学校里受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它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时间年限,过去称之为学制时间。那么又有谁能告诉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这个学制时间大概应该是多久呢?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望着夜空中的北斗星,遥望着北京的方向,满怀希望地幻想着,毛主席他老人家,能不能抽时间再给我们发布一个最高指示,郑重地向全国宣布,说上一句话:这些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任务结束,可以从农村全部抽调回到城市里当工人了。

随着悠扬的曲调,忧郁的凤凰琴声飘飘撒撒地飞向了夜空,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都把焦虑期盼的目光转向了夜空,在满目夜空中,搜寻着我们心目中的北斗星。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广阔的天地里奉献着热血与汗水,浇灌着广阔无垠的原野,磨练着青春岁月,历炼着无情岁月的蹉跎。

拿到凤凰琴的几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在罗坝街上赶场,被那个社员意外地把我堵在公社大院门口,他在嘴里喋喋不休地说着,他的小儿子非要他把凤凰琴找回来。再三央求:要我在方便的时候,一定把凤凰琴还给他。

此刻我不能再说什么,这没啥方便不反方便的,凤凰琴本来就是人家的。我只不过是帮忙给他配一根琴弦。我也实在找不到,找不出长期占有别人东西的理由,是别人的东西,迟早总是要归还的。这个基本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只不过就像在心里头割肉,是有点舍不得而已。

至于他为什么要在公社门口堵住我,人家肯定早就有想法,我也是能够理解的。他多半是怕我赖账,如果我一旦要赖账耍横,他马上就去找公社干部告我的状。要让公社的领导马上处理我,同时还可以搞臭我的名声,好让我下不了台。我就是想耍赖张,也不能在熟人面前干赖账的事,更不可能在公社大院门口撒泼耍赖。

回到我的小木屋以后,我用单手托举着那把凤凰琴,来到那个社员家门口,小心翼翼地交到了那个社员手里,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社员,把那个凤凰琴捧在手上,拿进了屋以后,我这才依依不舍地转过身离开。

离开了那个社员家很久,我还在想着那把凤凰琴,没有了它,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手里总得抓弄点儿啥东西,好打发时光。顺着贯穿生产队的石板路,我盲目往前走着,鬼死神差地竟然又转悠到了罗坝街上,在街道旁边的那家国营商店里,还是那个售货员,他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一把当时算是最好的《国光牌》口琴。这把口琴,当时的价格可不低,70年的时候都要6块多。那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从好几个月的伙食费里硬抠出来的。

以后这把口琴,每天陪伴着我,心里烦闷时就吹几下,高兴地时候也吹几下,闲着没事的时候拿来吹几下。也别管我水平如何,只要能吹出个调调就算数。后来这把口琴又陪着我,来到崇山峻岭密林深处的中秋院水利工地。伴随着我度过了难忘的知青生涯。

再后来,这把口琴又跟随着我,回到了大都市,走进了工人宿舍。我还曾经戴着这把口琴登上了文艺汇演的舞台,参加过全公司的文艺汇演。

《凤凰琴》、刘醒龙,都不是陌生的名词,而我仅仅知道它们与民办教师有关,只闻其名不得其详,直到看见下面这段话:

它不是那种时过境迁之后便让人觉得从内容到写作手法都陈旧、过时、没有阅读必要的作品。它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哪怕我是三百多年后才读到它,也会这么想。

这话有点斩钉截铁的意思,出自刘丽朵,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女作家。既然这样,叫人好奇了,谁知道三百年后的事呢,就看看现在会怎么想吧。

《凤凰琴》出版于1993年,可以说是长篇小说《天行者》的前身,而中篇是最美妙的文体比例,骨肉亭匀恰到好处。确如刘丽朵所言,二十多年后我读到它,依然简洁轻快,没有时代的距离感,没有故纸堆的灰尘扑面,不得不叹服于作家的深邃远见和遒劲笔力。

一心向往城镇生活的农村青年张英才在任乡文教站站长的舅舅帮助下,去大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也就是“民办教师”,准备先吃点苦,再由舅舅找机会办理转正去更好的学校。年轻幼稚的他写信检举界岭小学在扫盲工作检查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学校失去了先进资格和等着用于修理校舍的八百元奖金,因此被孤立和排斥。为改变处境,他假装偷偷准备转正考试,包括余校长在内的其他三位老师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为可能存在的转正名额处心积虑。张英才对自己的恶作剧感到悔恨,将所见种.种写成文章寄给省报,界岭小学因此得到了三千元专款和一个点名给他的转正名额。张英才决定将名额让给余校长,无记名投票结果是每人一票,原来余校长也投了他。后来在余校长的恳求下,将名额给了他的妻子明爱芬,让她安心离世。最后大家坚持让张英才转正,临行前余校长将凤凰琴送给了他。

神秘的凤凰琴贯穿小说始终,它是舅舅当年送给明爱芬的礼物,见证了那段为转正可以牺牲婚姻、舍弃健康的岁月。这种荒.唐和悲壮,是如今的年轻人难以置信的,可它真实存在过,历史总是如此沉重,沉重到用一代人的青春和血肉书写铭刻。

民办教师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正式退出讲台。其间几十年,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最高峰时人数达到491万。可以说,当年从农村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几乎都启蒙于民办教师。

我的亲友中没有民办教师,但从小没少从父亲那儿听过谁谁从民办转正了,大人们的表情告诉我,那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大概除了考上大学没其他事比它更重要。我还知道那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谁是谁的外甥,谁的叔叔的同学在哪个部门当官,没有城里的过硬关系,转正比考大学还难。

我小时候不是城镇户口,就读于县城的小学和初中,每次开学报到都忐忑不安,唯恐学校不再收入。那本粮油证上的“商品粮户口”方章,于我而言像天山上的雪莲,唯它能解我饥渴疗我愁肠。我羡慕所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即使他们的成绩烂成渣,也是比我这个考第一的“黑人”光鲜的城里人,甚至为此怨怪父亲的位卑无能。我的焦虑源于与身边同学们的身份不同,民办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没有编制,不属于真正的教师队伍,哪怕在乡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也只是个代课的,随时会被各种原因清退。

人是群居动物,身份是每个人存在于群体社会的定位和坐标。一个人的命运常常与身份息息相关,高官和阶下囚,学者与农民工,军人和百姓,身份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地位,同时与权利和责任密不可分。失去身份的人,将陷入惊慌、惶恐,为摆脱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势必竭尽所能寻求出路。而身份的长期不被认同,也会导致动摇、否定、绝望、放弃。知青们想方设法要回城,聘用工想考取编制,北漂想要落户安家,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为恢复身份或改变身份而做着不懈努力。

多么澎湃的热爱都无法与时间抗衡,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付出再多也可能随时遭遇遗弃、背叛。一个小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和宠爱,仍然渴望妻子的身份,为此不惜使尽浑身解数。妻子,是有资格逢年过节与他团聚的那个人,是证件上、表格里“ 配偶”一栏无可争议的坐拥者,是户口本上孩子的母亲。而民办教师对转为公办的渴望,绝不亚于小三对妻子这一身份的垂涎,滑稽的是,在当年和今天,这种转变都被称为“ 转正”.

转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好像今天的房产、股权,在可以改变命运的诱惑面前,人性的弱点纤毫毕现不堪一击。人甚至会丧失理智,做出有悖常情的行为,仿佛回到原始状态,如野兽为争抢一块肉而厮搏。为了转正,舅舅闪电般与离了两次婚但有个军官叔叔的女人结婚;明爱芬产后三天赴考,趟冷水过河导致长年卧床不起;邓有梅因无钱送礼找关系,去偷砍山上的树木被抓;孙四海为了抓紧时间复习,让学生李子独自回家半路遭遇狼群,而李子是他一生深爱的王小兰的女儿;连看起来无私无怨到近乎无欲的余校长,也因为转正的消息辗转无眠。

小说最后的结局依然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余校长放不下孩子们,孙四海放不下挚爱,机会留给了更有希望的年轻一代,张英才将通过这扇大门走向宽广的未来,从而过上他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蔑视命运坚持本心,这是小说的艺术升华,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倾轧,不知道在现实的无情面前,在雷锋和刘峰们也会被质疑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么纯粹的理想,是否还会有这种不约而同的高尚。

刘醒龙说:“ 民办教师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对孩子们的爱。” 支教贵州的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山里孩子们,用一首《苔》告诉了我爱的博大永恒。这些扎根于乡土的教师们,不正如微小如米的苔花吗,用爱坚定信念播种希望,即使没有阳光,迎风沐雨也要绽放飘香。

这是影片《凤凰琴》中的一个镜头,我深深地为这一个小小的场面感动了。因为有这国旗,群山不再寂寞;因为有这国旗,孩子们心里就有了寄托;因为有这国旗,才有那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在这里,国旗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爱国旗,对国旗有一种圣洁庄重的感情。所以,用不着什么人要求,用不着谁来提醒,每天早晨,他们便自觉地站在旗杆下,等待乐声响起等待国旗高高飘扬。

而许多暂时离开祖国的炎黄子孙,他们最能体验国旗的力量,看到了国旗就似看到了祖**亲。运动员在运动场上顽强拼搏,伤痕累累,也不曾流泪,但在异国他乡听到雄壮的国歌响起,看到庄严的国旗升起,就会热泪盈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5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的见面活动,当她看到50多个国家的国旗悬挂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唯独不见中国国旗时,便急切地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说:“我怎么没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诺维克上空。多么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多么难能可贵的国旗精神!

因此,那些在国旗下却对国旗没有任何特殊感情的人,那些在国旗下幸福生活而对升旗仪式不屑一顾的人,当他们面对界岭小学的孩子们,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应当低下惭愧的头,流下忏悔的泪。

主角英子带着山里人的期望离开了界岭小学,影片结束了,而国旗依旧在连绵群山中高高飘扬。《凤凰琴》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让我们懂得了国旗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摆正了国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忘记许多,但永远不该忘记大山中的那一所学校,校门前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7

在大山的深处,有一所小学,每天早上几十名孩子都会在两位老师用笛子和口琴吹奏出的国歌声中举行升旗仪式,老校长亲自把五星红旗升起来,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所山区里的小学叫界岭小学,这儿很穷,孩子们上学很困难。仅有的两位任课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防止学生们失学,还要负责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而他们的工资也被一拖再拖。知道《凤凰琴》还是去年作家刘醒龙来到我们山大做客“恰同学少年”论坛时,此后一直念念不忘这部小说。到现在,小说没有看到,而是看完了这部根据刘醒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有人说表现农村民办教师的电影不少,可是像《凤凰琴》这样的经典却很少。片子拍得很真实,比如电影并没有避讳老师们为了转正所采取的努力,甚至是玩弄小把戏。但是愈是这样,愈是显出国家在这方面责任的缺失。影片拍摄于1993年,而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却仍然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有很多贫困山区的教师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维持着一所小学,默默透支着自己的身体来保证孩子们的未来。即使我们以为已经做了很多,但是现实仍然很严峻。缺少对贫困地区基层教师的关爱,是我们的现状,也是我们的悲哀。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篇8

现在的年轻人,绝对不会知道什么是凤凰琴,他们也想象不出来这凤凰琴,到底是个啥模样?而这凤凰琴,却在那难忘的知青岁月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得在69年的夏天,广阔的田野上,由青黄色逐步转换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有节奏地前后左右地扭摆着修长的身体,广阔的罗坝大峡谷里,到处都散发着稻穗即将成熟的清香。秋收即将要开始了。

这天赶场,我从罗坝场街上返回生产队,途中经过了友谊大队的一个社员家门口,那个社员一看见我,立刻从他的堂屋前赶到大门前的路口,伸开双臂拦住我。非常热情地邀请我,要我到他家坐坐。看看天上的太阳,时间还早,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在这个社员家里,和他在闲聊中,我无意间往他家的衣柜顶上瞟了一眼,竟然发现,柜顶盖上露出一个彩色的长条物件,便站起身顺手把它拿下来,端在手上,上下一打量,原来竟然是一把凤凰琴。

这把凤凰琴很普通,琴身有一尺半长,形状类似于长方体的扁扁的木制盒子,琴身上面用五颜六色的线条,构画着一个临空翱翔的凤凰,故称为凤凰琴。这把琴的音键是齐全的,其他零件一个也不缺,只是上边的那组钢丝琴弦不完全,断掉了一根,就剩下三根了。

我两手平端着这把凤凰琴,十分惋惜地摇了摇头,那个社员站在我身旁无意地说着,这个是因为他的小儿子太调皮,用小刀把琴弦挑断了,还差一点儿整伤到人,以后他再不让小孩子去碰它,这把凤凰琴后来就一直放在这柜顶盖上。上面已经积满了一层淡淡的灰尘。

我转悠到他家的厨房,找出一块已经润湿的抹布,擦掉凤凰琴上面的尘土,用手反复抚摸这把凤凰琴的琴身,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把经过擦拭发着亮光的凤凰琴,一直舍不得放下来,用十个手指反复掂着琴弦的断点,频频摇着头,口中喃喃自语道“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

那个社员站在我旁边,用五指抠着头皮,不好意思地接着我的话头,小心翼翼地小声问我:“你看修不修得好?”

我回答道:“修倒是能修好。问题倒也不大,实际上。只要再换上一根琴弦就可以了。你家有没有琴弦?如果有,我马上给你换。”

那个社员回答道:“这把琴是别人送给我的,我也弄不明白,也不晓得这琴弦该到哪儿去买,小娃儿给弄坏以后,我就一直把它扔在柜顶上了”

过了一阵,那个社员又说:“这个琴,你肯定是要比我明白得多,那就麻烦你搭把手,帮帮忙吧。”

听他这么说,我不由得心中一动,闪过一个念头,立马接着他的话,谨慎地回答道:“虚劲我是不敢提,话也不能说得太过头了,我也只能说,试试看吧。能修好,别感谢我。修不好,你别怪我。”

现在,我就能手里拿着这把凤凰琴,大大方方地离开了这个社员家。

我双手托着这把凤凰琴,信步返回罗坝街上,在街道旁的那家国营商店里,遇上一个售货员,这个售货员与我们平时不大熟,也就是平时在街上见面,相互点点头,就算打招呼的那么个关系。

这回也就只得麻烦他了,也多亏了这位商店里的售货员,他很爽快打了一声口哨,没说二话,就一头钻进了库房。

他在库房里翻腾了好半天,总算找到了一包能配这把凤凰琴的琴弦。马上就在柜台下面的一个矮凳上,帮我把这琴弦安装好。接着就摆放到玻璃柜台的台面上,颇有兴趣地弹奏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后,这个售货员拍着我的肩膀,得意地说:“话要说明白,我们是熟人了熟人,帮忙归帮忙,材料费你总还是得要缴的,请缴费,人民币一元四角。”

交完款,我拿着这把凤凰琴回到生产队,高高兴兴地回到我的小木屋。

从那以后,没事就来拨弄这凤凰琴。队里的那几个知青,晚上经常会在我的小木屋集中。除了这把凤凰琴,邓成义拿来一把二胡,吴乾刚拿来一把口琴。说实话,在这间小木屋里,我们的合奏很不高明,水平都不咋样,但是这毕竟能打发一些时间。

谁知这一下,时间倒是能消磨,寂寞也的确减少了许多,但这不大协调的音乐声,却把本生产队社员家里的孩子们,都吸引到我这个小木屋里来了。屋里挤不下。我们就把乐器搬到屋子外面来。

这一下可就热闹了,我的小木屋周围,已经变成了本队里孩子们的聚集地,一旦哪家要找孩子回家睡觉,用不着走远,就在我这小木屋周围转转,准能一个不少地找到。

在我的小木屋里,我们合奏最多的曲子是《远飞的大雁》《抬头望见北斗星》。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凑在一起,一边弹,一边唱着这两首歌。没有用多长的时间,本队里那些个来看热闹的孩子们都会张着小嘴,有板有眼地跟着我们唱歌了。还有的孩子带着作业本来,不会做的作业题,就来问我们几个知青。问完了以后,就趴在我们的床铺上写作业。看到这些个一面唱着歌,一面埋着头写作业的农村孩子,我们曾经在那里自我解嘲道“现在这个小木屋,居然变成音乐学院了。”

是啊,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洪雅县的罗坝公社光荣一队,这个四川省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过去在学校里受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它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时间年限,过去称之为学制时间。那么又有谁能告诉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这个学制时间大概应该是多久呢?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望着夜空中的北斗星,遥望着北京的方向,满怀希望地幻想着,毛主席他老人家,能不能抽时间再给我们发布一个最高指示,郑重地向全国宣布,说上一句话:这些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任务结束,可以从农村全部抽调回到城市里当工人了。

随着悠扬的曲调,忧郁的凤凰琴声飘飘撒撒地飞向了夜空,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都把焦虑期盼的目光转向了夜空,在满目夜空中,搜寻着我们心目中的北斗星。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广阔的天地里奉献着热血与汗水,浇灌着广阔无垠的原野,磨练着青春岁月,历炼着无情岁月的蹉跎。

拿到凤凰琴的几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在罗坝街上赶场,被那个社员意外地把我堵在公社大院门口,他在嘴里喋喋不休地说着,他的小儿子非要他把凤凰琴找回来。再三央求:要我在方便的时候,一定把凤凰琴还给他。

此刻我不能再说什么,这没啥方便不反方便的,凤凰琴本来就是人家的。我只不过是帮忙给他配一根琴弦。我也实在找不到,找不出长期占有别人东西的理由,是别人的东西,迟早总是要归还的。这个基本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只不过就像在心里头割肉,是有点舍不得而已。

至于他为什么要在公社门口堵住我,人家肯定早就有想法,我也是能够理解的。他多半是怕我赖账,如果我一旦要赖账耍横,他马上就去找公社干部告我的状。要让公社的领导马上处理我,同时还可以搞臭我的名声,好让我下不了台。我就是想耍赖张,也不能在熟人面前干赖账的事,更不可能在公社大院门口撒泼耍赖。

回到我的小木屋以后,我用单手托举着那把凤凰琴,来到那个社员家门口,小心翼翼地交到了那个社员手里,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社员,把那个凤凰琴捧在手上,拿进了屋以后,我这才依依不舍地转过身离开。

离开了那个社员家很久,我还在想着那把凤凰琴,没有了它,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手里总得抓弄点儿啥东西,好打发时光。顺着贯穿生产队的石板路,我盲目往前走着,鬼死神差地竟然又转悠到了罗坝街上,在街道旁边的那家国营商店里,还是那个售货员,他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一把当时算是最好的《国光牌》口琴。这把口琴,当时的价格可不低,70年的时候都要6块多。那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从好几个月的伙食费里硬抠出来的。

以后这把口琴,每天陪伴着我,心里烦闷时就吹几下,高兴地时候也吹几下,闲着没事的时候拿来吹几下。也别管我水平如何,只要能吹出个调调就算数。后来这把口琴又陪着我,来到崇山峻岭密林深处的中秋院水利工地。伴随着我度过了难忘的知青生涯。

再后来,这把口琴又跟随着我,回到了大都市,走进了工人宿舍。我还曾经戴着这把口琴登上了文艺汇演的舞台,参加过全公司的文艺汇演。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观电影《凤凰琴》有感


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剧情: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他呆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差事。她老大不情愿地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憧憬着城市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巴望着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

学校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每天早晨师生们都很正式地升国旗、奏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可是张英子慢慢了解到,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她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住在余校长家近邻的张英子,一来就发现屋里有一把不知什么人送给明爱芬留念的凤凰琴,她没事儿就爱弹一弹.明老师又犯病了,差点儿把张英子借给他们家的止疼片连瓶吞下去.张英子帮着有风湿使不上劲儿的余校长一通折腾,回到屋里发现凤凰琴的琴弦被人弄断了.

县里扫盲工作检查验收的紧急通知下来了,满打满算还有10 天时间.余校长轻车熟路地进行了布置,先垫钱备了桌酒菜宴请村长和会计.村长满口答应先支付5 个月的拖欠工资,如果获了奖全部奖给学校.张英子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替不上学的孩子做冒名顶替的作业,这样舅舅带着检查团来到界岭小学时,它的入学率居然达到了96.3% .

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到县上告了状,使界岭小学的先进和余校长已经打到为学校修房预算里的几千元奖金泡了汤.气愤已极的舅舅扇了她一耳光,学校停了她的课.张英子眼见自己的告状给学生们安全过冬造成了困难,知道犯了众怒,心里充满了歉疚.

为了摆脱困境,张英子装出复习功课的样子,几位老师果然或向她套近乎,或到乡上去打听是不是又有了转正的新消息.

邓有梅偷着上山砍树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余校长以这是他给学校砍的为由好歹把他保了出来.王小兰的女儿李子在独自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狼群,要不是她爬到树上险些被吃掉,这使一向对她有父亲情感的孙四海陷入了沉思.

张英子怀着歉疚和对余校长们的敬意,写了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省报派了个记者悄悄来了解情况,拍了不少照片.这篇文章和照片在省报上发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县里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还给张英子特批了一个转正名额.

张英子决定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老师,舅舅也同意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张英子投余校长,余校长投了张英子,孙四海和邓有梅都投了自己,一人一票.余校长谈起明爱芬的情况,她是在刚生了孩子的第三天,趟冷水河去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落下残疾的.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名额让给明爱芬.在盼了多少年之后,明爱芬终于摸到了这张转正表.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冲击,她带着满足与世长辞.

明老师的死使界岭小学的老师们有了顿悟和空前的团结.他们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他们中间最年轻也最有前途的张英子.舅舅告诉张英子,当年就是他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夺取了唯一的转正名额,害得不服气的明老师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个凤凰琴就是他怀着负疚的心情送给明老师的.这心情一直折磨着他.

张英子最后一次参加了全校师生的升国旗仪式,带着余校长的深情嘱托,让她牢记这个艰苦的地方,山区孩子的读书还需要人来关注,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界岭小学.

观后感:开学第一天下午,全体教师在会议室看了影片《凤凰琴》,剧中的民办教师、复式班等对于我们来说都略显遥远,反映了一个时期中国的教育状况,折射了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是拨动时代精神的琴弦。

影片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在80年代末的山区,教育状况看得人心酸,学校校舍破旧,师资严重匮乏,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没有工资,只有生活补贴,5人150元,平均一人才30元,可就这么点钱,却还要拖欠,已经9个月都没拿了。看到这,旁边一位老师说:拿不到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是啊,若是换作如今这个年代,可能真就无法生活了,因为现在的我们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购买,都需要钱。而在那个年代,有土地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就能生存下去,至于生活质量根本就考虑不到。

民办教师的唯一出路就是盼望着有一天能转正。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走出山区,摆脱贫穷。然而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却又是谈何容易?盼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难轮到。需要有关系,有年龄限制,要参加考试等等。

山区的孩子享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家里穷,没钱供孩子上学,孩子凭自己的辛勤劳动(采草药)攒到的钱买书本,一旦家中出事,就得辍学回家,小小的肩膀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孩子上学的路更是辛苦,道路崎岖,坑坑洼洼,还有遇到狼的危险。

可即便是艰苦的条件,老师和孩子们都不失生活的正气和人性的辉煌。影片通过一个个平淡的、琐碎的情节,把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得很细腻。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和一份流淌自如的心理轨迹。每一个人物在各自的困境中,都有一个个的动机。然而正是这些老师,要走十几里山路接送孩子,要收留路途遥远的孩子寄宿在自己家中,要组织孩子用劳动所得购买书本文具,要用笛子和口琴吹奏国歌,领着孩子们每天在晨风中举行简朴而神圣的升旗仪式第一次升旗仪式时,英子因为不知道而迟到了,她解释:我迟到了。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张英才问:这些孩子能理解么?余校长说:最少长大以后会理解。是啊,五星红旗在山区的天空中飘扬。告诉人们,那就是学校,孩子们看到国旗就什么都不怕了,因为他们知道国旗的背后有祖国、有学校。可见国旗在这些人心目中的地位。现在的孩子呢?现在的老师呢?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是在进步吗?

围绕着民办教师转正只有一个名额该给谁这个问题,影片生动地描写了老师们由为己到为人的真实心态。表现了淳朴的山村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们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宽阔胸怀。

一部影片,一个年代的缩影。据说,李岚清用这部电影做文章,通过电影使各级领导对民办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有较为形象的了解,从而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合格的民办教师转正,为他们能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助了一臂之力。

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观后感(一)

--平晨昊

星期五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凤凰琴》,影片讲了一位高考两次落榜的农家女因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万主任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在界岭小学经历了种种的主人公,以亲身感受写了篇题为《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并将文章发了出去。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转正指标。但她却执意不要,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老校长的妻子,但最终老校长的妻子也没能如愿以偿地转正就离开了人世。

影片看到于校长对转正的老师说:“只要你记住,在这里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学生。”的时候我潸然泪下。看到那里的学生在那么恶劣的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学习,再想想自己,有着比他们好几百倍的学习条件却不懂珍惜,整天只想着玩,中午吃饭还东挑西拣,把不喜欢的菜随意扔掉。看到这里我很羞愧。

在这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老校长,在他身上有着最质朴的东西,忍住寂寞、忍住贫穷,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依旧坚持着,守着孩子们!让他们快乐成长。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像老校长一样能为山区孩子做出牺牲的老师。

《凤凰琴》观后感(二)

《凤凰琴》是一部讲述了山村学校的电影,我看了,感触非常深。

故事是这样的:女主角张英子因为考了两次大学都没考上,只好去给山里的学校当老师,一开始,她看着这么差的生活环境,非常不情愿,但渐渐地从一系列的事情上看到了这个学校的好,还写了一篇作文上传,让城里人知道了大山的苦,最后,她到名校去进修了,校长还送了她一把她弹过的凤凰琴,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大山里的环境真的非常差,可山里的孩子都比我们要好学多了。他们吃饭,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他们烧饭,柴也是他们自己捡的;他们上学,都是要越过几座山的,他们却也自己走。有一个小女孩都差点被狼吃了呢!不像我们,都可以坐在父母的车里上学……而且,山里的老师也很难当,一所小学,一共只有五个老师。一个老师都要分担好几个老师的工作。早上要去半路接孩子,晚上又要送回去……非常辛苦。

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没法和我们比的,可他们却比我们勤奋许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凤凰琴观后感(三)

星期五,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电影的题目叫-----《凤凰琴》。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本是可以去县里很好的环境参加工作的,可是她跟着舅舅去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了老师。学校在山顶,因山村贫穷,学校的设施也不完备。连教室的窗户也破烂不堪,冬天下雪了,雪都吹进了教室。

学校里学生众多但课桌又太少,根本不够用,于是老师们只有想了一个办法,上午一半学生来,下午另一半的学生再来。这个女孩度不在这样环境恶劣的山风小学当了一名普通的老师。每天给同学们上课,每天跟同学们玩耍。她每天都弹学校中的凤凰琴,她弹得十分好听,悠扬的琴声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

后来这个女孩写了一篇关于山区学校的文章,领导十分重视,拨款给了学校,而且还请她去县中当教师,可是她放弃了这个机会,离开了学校,她要去帮助更多的小朋友。临走前校长将他们学校的珍宝———凤凰琴赠送给她,她十分感动,她依依不舍地和同学们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感动。她是那么的爱学生,爱自己的事业,而且她每天很快乐的面对那些孩子,这是那么的难能可贵。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敬爱的老师,她们每天都教我们知识,可是我们还经常闯祸,惹老师生气,以后我们要听话,不让老师操心。

《凤凰琴》观后感550字


《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这个影视相信名很多同学看到肯定会以为是一部跟音乐有关的影视,或者是其他的类型。谁会想到这是一部这写在贫困山区的几名民办教师的故事。如果不是先看了简述,我根本不知道以一个乐器命名的影视里却有着如此感动、现实的故事。
影视里的女主人公叫张英子,她两次考大学落榜,她不想一辈子待在农村,靠双手农作。用她在影视里说过的一句话说,就是:就算死在城里,也比活在农村强。于是当乡教政委的舅舅给她在他待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当代课老师的差事。她很不情愿,但无奈,没有文凭,还是去了。
随着张英子的脚步,在影视我看到界岭小学。不用说,那里的环境非常贫困,我想是不是因为这部影视是1994年拍的,所以才会有那么艰苦的教学条件,还是说现在也存在相同的事实,只是说我不知道而已,不管怎样,我非常敬佩这些教师。一眼望去,只有三间土墙围成的界岭小学躲藏在大山腰上,唯一有点学校气息的是那面用木杆子撑起的国旗,已经被风吹雨打的没有那么鲜红,即使国旗的颜色渐渐褪去,但国旗的意义永远深刻在那几名民办教师和孩子们的心中。他们没有录音机,只能老师们自己奏乐。孙老师(教导主任)用笛子吹奏国歌,邓老师(副校长)口琴伴奏,简简单单的两种乐器吹奏的国歌依然响亮清晰,每次余校长伴着国歌将国旗缓缓升起。
界岭小学一共只有五个老师,实际上只有四个,因为一个老师已身患重病,一直在床上躺着。学生也很少,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同时上课。条件非常的艰苦。经过一些日子,英子被眼前的现实所感动,她写了一篇文章《大山.小学.国旗》交到省报。上级非常看好这篇文章,派记者偷偷的到界岭小学了解实况,后来给学校发了3000块钱的资助。
看完这部影视,我的感触很多。不管是现在的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太幸福了。对于那些在大山里艰苦工作的老师们,我向他们致敬,正是因为有他们,大山里的孩子才能受到教育,才有机会走出深山。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一名教师,但他们会一直在我的记忆力。不管以后我面临的教学条件如何,我都会欣然接受,只要是做自己想做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身在何处又有何用?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谁?我们是干什么的?然后,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推荐给同学们去看,真的很感动、很励志。

《凤凰琴》观后感800字


《凤凰琴》观后感

和很多人一样,当我看到这部影片名为凤凰琴时,以为这是关于一个音乐的故事。但看完整部影片后,才发现那把凤凰琴代表的不是音乐,而是民办教师的辛酸与无奈。五个民办教师的心酸故事,让我对教师的意义又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在遥远的山区里,贫困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位新的代课老师张英子。山路崎岖漫长,高考落榜后的张英子无奈跟随舅舅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是千百般的滋味。破旧的土房和简陋的教室,余校长每天不辞辛苦为孩子们煮饭,孙四海与邓有梅两位老师来回接送孩子并费劲心机地想办法挣钱买课本和修校舍,孩子们每天仰起头睁大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一切慢慢地让张英子接受和理解。但是面对全校精心准备的造价事件,张英子毫不犹豫冲去揭发,全校人的厌恶与排斥,让她渐渐懂得造假事件背后所隐藏的辛酸和艰苦。后来,张英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为学校重新取得捐款和一个转正名额。最后,残疾在床的明爱芬老师带着转正的喜悦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三位老师就把转正名额交给了张英子,所以张英子带着余校长的嘱托和界岭小学的希望走出大山,凤凰琴的声音依旧在大山中回荡
《凤凰琴》是一部反映现实教育的影片。虽说影片的拍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但是它所折射出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艰难与落后现象却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为在今天的此时此刻,中国农村山区教育依旧是让人心酸无奈。贫困的山里孩子、破旧的教室、简陋的教育设施,还有那千千万万的山区老师都依旧存在今天发展迅速的中国。在影片中,每一天早晨,全校都会在教室门前升国旗。听着竹笛吹奏的国歌,所有的人都会凝视着那面冉冉上升的红旗,仿佛那是他们新一天的希望。老校长说每天坚持升国旗是为了让孩子们记得我们的国家,记得中国。这一幕感觉如此心酸,却不禁陷入沉思。
影片中的他们是平凡的老师,做着艰辛的工作,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在争转正机会时却没有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就算是明争暗斗也有限度,他们算得上是称职的好老师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们在为自己着想时依旧惦记孩子们的未来。在我看来,他们是值得尊敬的,还有那千千万万驻守在山区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的教师们,因为他们坚守着非一般的责任,辛勤地耕耘者,为自己,为孩子,为祖国开启美好的一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仅是赞美老师的一句诗,更是老师一生的写照,平凡而伟大。
影片展示着以前农村山区教育的艰难,让我不能不想到今天我们所获得的幸福教育。与他们山里相比,我们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先进的教育设施,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吗?不要再埋怨我们拥有的一切,那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更是对落后山区孩子们的一种尊重。不知道将来的我是否能成为一名教师。若能,我便尽心尽力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导他们珍惜拥有的幸福教育;若不能,我也会尽最大的力量帮助山里的孩子们,纵使不能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但也希望带给他们更好的支持。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们。

凤凰琴观后感4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般来说观看之后都会有不少心得感悟。想要将想法表达出来,就要着手写一份观后感,写观后感时,应该将“感”与“观”的内在联系紧密结合。如何规范的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您准备的内容“凤凰琴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凤凰琴观后感 篇1

《凤凰琴》以逼真的事件和场景描写了几个山村民办教师的近乎琐碎的生活。

影片实写了这几个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精神境界、生存状态,他们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成天忙忙碌碌就为了几件事:央求村里兑现拖欠的菲薄薪水、争取“民转公”的指标、动员村民送孩子上学(因入学率与薪水是挂钩的)、设法通过乡里的评估达标、筹钱修缮破漏不堪的校舍。为了这几件事,他样甚至勾心斗角、弄虚作假、请客送礼。里面的人物没有崇高之美,但观众却深深打动了。每天简朴的升国旗仪式十分严肃庄重地例行着、教室里的读书声也未曾消失,还有那张象征着青春、爱情、美的追求和生存信念的凤凰琴。

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个尴尬问题,这些民办教师既兢兢业业又有封建陋习,他们的问题也似乎是环境所迫,影片所涉及的问题还是有很多,“学校的情况县里都知道”,楼里学校简陋不堪村长的家里缺比较体面(特指是她姑妈出镜的时候),欺上瞒下的情况在中国素来司空见惯,这里却只有心酸和无奈,关于英子举报说了实话备受排挤现实中的确如此,但往往并不是影片的情况里瞒上是给学生弄点好处,关于学校请酒时会计要陪酒的丑恶嘴脸也不少见,不过中国历来所反映的问题从来都是无济于事,几十年前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这可能是看老电影能打动我们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所知大部分学校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学校变成赚钱的工具,各种补课的费用是老师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天是连这样能够老师陋习的问题的影片是彻底没有了,有时只能在新闻看到他们的问题和面目。

在琐碎和混浊的视听情境中,可以体验到影片纯净的精神气质。

凤凰琴观后感 篇2

——《凤凰琴》观后感《凤凰琴》是一部现实电影,他直面山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和山区教育的落后现状。通过张英子的视角,影片再现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山村民办教师不畏清苦生活和严重滞后的教育设施环境,想方设法保证山区孩子有书读,读好书的山区教育现实。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山区教师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从而歌颂了山区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初期,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辛苦,余校长等三名山村教师也各有自己的算盘,都想摆脱这样的物质条件,都想转正,所以他们为了药材钱让学生放学后采草药,为了奖金在扫盲调查中弄虚作假。可这些没有一项是为了他们自己,药材钱是为了给学生交学费,奖金是为了修缮学校。他们除了上课还要接送、照顾学生,工资长期拖欠,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们仍然尽心尽力为着山区的教育事业。他们已经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恪尽职守,凭借自己满满的爱和教师的责任感,在极为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平凡的教师,艰辛的工作,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山区教师撑起了祖国美好的明天。

到转正名额真正来到学校的时候,他们又互相谦让,最终给了殷雪梅老师------她当年因为参加转正考试落下病根,多年疾病产生,需要人照顾,最后殷雪梅老师为了教育奉献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她终于转正了,人生也因此圆满终结。

电影给了我启示,现如今教育改革不断加快,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学生学杂费全免,教师待遇得到提高,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我想如果你是个合格的教师,你必将付出全部精力于教育之上。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升华自己的思想,师德的形成离不开积极地自我反省。尽管电影中几名老师争着转正,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师职责,最后通过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成长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珍惜所有,关爱学生,提升自我,努力拼搏,书写壮丽的教育人生。

凤凰琴观后感 篇3

现在的年轻人,绝对不会知道什么是凤凰琴,他们也想象不出来这凤凰琴,到底是个啥模样?而这凤凰琴,却在那难忘的知青岁月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得在69年的夏天,广阔的田野上,由青黄色逐步转换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有节奏地前后左右地扭摆着修长的身体,广阔的罗坝大峡谷里,到处都散发着稻穗即将成熟的清香。秋收即将要开始了。

这天赶场,我从罗坝场街上返回生产队,途中经过了友谊大队的一个社员家门口,那个社员一看见我,立刻从他的堂屋前赶到大门前的路口,伸开双臂拦住我。非常热情地邀请我,要我到他家坐坐。看看天上的太阳,时间还早,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在这个社员家里,和他在闲聊中,我无意间往他家的衣柜顶上瞟了一眼,竟然发现,柜顶盖上露出一个彩色的长条物件,便站起身顺手把它拿下来,端在手上,上下一打量,原来竟然是一把凤凰琴。

这把凤凰琴很普通,琴身有一尺半长,形状类似于长方体的扁扁的木制盒子,琴身上面用五颜六色的线条,构画着一个临空翱翔的凤凰,故称为凤凰琴。这把琴的音键是齐全的,其他零件一个也不缺,只是上边的那组钢丝琴弦不完全,断掉了一根,就剩下三根了。

我两手平端着这把凤凰琴,十分惋惜地摇了摇头,那个社员站在我身旁无意地说着,这个是因为他的小儿子太调皮,用小刀把琴弦挑断了,还差一点儿整伤到人,以后他再不让小孩子去碰它,这把凤凰琴后来就一直放在这柜顶盖上。上面已经积满了一层淡淡的灰尘。

我转悠到他家的厨房,找出一块已经润湿的抹布,擦掉凤凰琴上面的尘土,用手反复抚摸这把凤凰琴的琴身,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把经过擦拭发着亮光的凤凰琴,一直舍不得放下来,用十个手指反复掂着琴弦的断点,频频摇着头,口中喃喃自语道“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

那个社员站在我旁边,用五指抠着头皮,不好意思地接着我的话头,小心翼翼地小声问我:“你看修不修得好?”

我回答道:“修倒是能修好。问题倒也不大,实际上。只要再换上一根琴弦就可以了。你家有没有琴弦?如果有,我马上给你换。”

那个社员回答道:“这把琴是别人送给我的,我也弄不明白,也不晓得这琴弦该到哪儿去买,小娃儿给弄坏以后,我就一直把它扔在柜顶上了”

过了一阵,那个社员又说:“这个琴,你肯定是要比我明白得多,那就麻烦你搭把手,帮帮忙吧。”

听他这么说,我不由得心中一动,闪过一个念头,立马接着他的话,谨慎地回答道:“虚劲我是不敢提,话也不能说得太过头了,我也只能说,试试看吧。能修好,别感谢我。修不好,你别怪我。”

现在,我就能手里拿着这把凤凰琴,大大方方地离开了这个社员家。

我双手托着这把凤凰琴,信步返回罗坝街上,在街道旁的那家国营商店里,遇上一个售货员,这个售货员与我们平时不大熟,也就是平时在街上见面,相互点点头,就算打招呼的那么个关系。

这回也就只得麻烦他了,也多亏了这位商店里的售货员,他很爽快打了一声口哨,没说二话,就一头钻进了库房。

他在库房里翻腾了好半天,总算找到了一包能配这把凤凰琴的琴弦。马上就在柜台下面的一个矮凳上,帮我把这琴弦安装好。接着就摆放到玻璃柜台的台面上,颇有兴趣地弹奏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后,这个售货员拍着我的肩膀,得意地说:“话要说明白,我们是熟人了熟人,帮忙归帮忙,材料费你总还是得要缴的,请缴费,人民币一元四角。”

交完款,我拿着这把凤凰琴回到生产队,高高兴兴地回到我的小木屋。

从那以后,没事就来拨弄这凤凰琴。队里的那几个知青,晚上经常会在我的小木屋集中。除了这把凤凰琴,邓成义拿来一把二胡,吴乾刚拿来一把口琴。说实话,在这间小木屋里,我们的合奏很不高明,水平都不咋样,但是这毕竟能打发一些时间。

谁知这一下,时间倒是能消磨,寂寞也的确减少了许多,但这不大协调的音乐声,却把本生产队社员家里的孩子们,都吸引到我这个小木屋里来了。屋里挤不下。我们就把乐器搬到屋子外面来。

这一下可就热闹了,我的小木屋周围,已经变成了本队里孩子们的聚集地,一旦哪家要找孩子回家睡觉,用不着走远,就在我这小木屋周围转转,准能一个不少地找到。

在我的小木屋里,我们合奏最多的曲子是《远飞的大雁》《抬头望见北斗星》。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凑在一起,一边弹,一边唱着这两首歌。没有用多长的时间,本队里那些个来看热闹的孩子们都会张着小嘴,有板有眼地跟着我们唱歌了。还有的孩子带着作业本来,不会做的作业题,就来问我们几个知青。问完了以后,就趴在我们的床铺上写作业。看到这些个一面唱着歌,一面埋着头写作业的农村孩子,我们曾经在那里自我解嘲道“现在这个小木屋,居然变成音乐学院了。”

是啊,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洪雅县的罗坝公社光荣一队,这个四川省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过去在学校里受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它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时间年限,过去称之为学制时间。那么又有谁能告诉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这个学制时间大概应该是多久呢?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望着夜空中的北斗星,遥望着北京的方向,满怀希望地幻想着,毛主席他老人家,能不能抽时间再给我们发布一个最高指示,郑重地向全国宣布,说上一句话:这些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任务结束,可以从农村全部抽调回到城市里当工人了。

随着悠扬的曲调,忧郁的凤凰琴声飘飘撒撒地飞向了夜空,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都把焦虑期盼的目光转向了夜空,在满目夜空中,搜寻着我们心目中的北斗星。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广阔的天地里奉献着热血与汗水,浇灌着广阔无垠的原野,磨练着青春岁月,历炼着无情岁月的蹉跎。

拿到凤凰琴的几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在罗坝街上赶场,被那个社员意外地把我堵在公社大院门口,他在嘴里喋喋不休地说着,他的小儿子非要他把凤凰琴找回来。再三央求:要我在方便的时候,一定把凤凰琴还给他。

此刻我不能再说什么,这没啥方便不反方便的,凤凰琴本来就是人家的。我只不过是帮忙给他配一根琴弦。我也实在找不到,找不出长期占有别人东西的理由,是别人的东西,迟早总是要归还的。这个基本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只不过就像在心里头割肉,是有点舍不得而已。

至于他为什么要在公社门口堵住我,人家肯定早就有想法,我也是能够理解的。他多半是怕我赖账,如果我一旦要赖账耍横,他马上就去找公社干部告我的状。要让公社的领导马上处理我,同时还可以搞臭我的名声,好让我下不了台。我就是想耍赖张,也不能在熟人面前干赖账的事,更不可能在公社大院门口撒泼耍赖。

回到我的小木屋以后,我用单手托举着那把凤凰琴,来到那个社员家门口,小心翼翼地交到了那个社员手里,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社员,把那个凤凰琴捧在手上,拿进了屋以后,我这才依依不舍地转过身离开。

离开了那个社员家很久,我还在想着那把凤凰琴,没有了它,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手里总得抓弄点儿啥东西,好打发时光。顺着贯穿生产队的石板路,我盲目往前走着,鬼死神差地竟然又转悠到了罗坝街上,在街道旁边的那家国营商店里,还是那个售货员,他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一把当时算是最好的《国光牌》口琴。这把口琴,当时的价格可不低,70年的时候都要6块多。那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从好几个月的伙食费里硬抠出来的。

以后这把口琴,每天陪伴着我,心里烦闷时就吹几下,高兴地时候也吹几下,闲着没事的时候拿来吹几下。也别管我水平如何,只要能吹出个调调就算数。后来这把口琴又陪着我,来到崇山峻岭密林深处的中秋院水利工地。伴随着我度过了难忘的知青生涯。

再后来,这把口琴又跟随着我,回到了大都市,走进了工人宿舍。我还曾经戴着这把口琴登上了文艺汇演的舞台,参加过全公司的文艺汇演。

凤凰琴观后感 篇4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绝对不会知道什么是凤凰琴,他们也想象不出来这凤凰琴,到底是个啥模样?而这凤凰琴,却在那难忘的知青岁月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得在69年的夏天,广阔的田野上,由青黄色逐步转换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有节奏地前后左右地扭摆着修长的身体,广阔的罗坝大峡谷里,到处都散发着稻穗即将成熟的清香。秋收即将要开始了。

这天赶场,我从罗坝场街上返回生产队,途中经过了友谊大队的一个社员家门口,那个社员一看见我,立刻从他的堂屋前赶到大门前的路口,伸开双臂拦住我。非常热情地邀请我,要我到他家坐坐。看看天上的太阳,时间还早,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

在这个社员家里,和他在闲聊中,我无意间往他家的衣柜顶上瞟了一眼,竟然发现,柜顶盖上露出一个彩色的长条物件,便站起身顺手把它拿下来,端在手上,上下一打量,原来竟然是一把凤凰琴。

这把凤凰琴很普通,琴身有一尺半长,形状类似于长方体的扁扁的木制盒子,琴身上面用五颜六色的线条,构画着一个临空翱翔的凤凰,故称为凤凰琴。这把琴的音键是齐全的,其他零件一个也不缺,只是上边的那组钢丝琴弦不完全,断掉了一根,就剩下三根了。

我两手平端着这把凤凰琴,十分惋惜地摇了摇头,那个社员站在我身旁无意地说着,这个是因为他的小儿子太调皮,用小刀把琴弦挑断了,还差一点儿整伤到人,以后他再不让小孩子去碰它,这把凤凰琴后来就一直放在这柜顶盖上。上面已经积满了一层淡淡的灰尘。

我转悠到他家的厨房,找出一块已经润湿的抹布,擦掉凤凰琴上面的尘土,用手反复抚摸这把凤凰琴的琴身,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把经过擦拭发着亮光的凤凰琴,一直舍不得放下来,用十个手指反复掂着琴弦的断点,频频摇着头,口中喃喃自语道“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

那个社员站在我旁边,用五指抠着头皮,不好意思地接着我的话头,小心翼翼地小声问我:“你看修不修得好?”

我回答道:“修倒是能修好。问题倒也不大,实际上。只要再换上一根琴弦就可以了。你家有没有琴弦?如果有,我马上给你换。”

那个社员回答道:“这把琴是别人送给我的,我也弄不明白,也不晓得这琴弦该到哪儿去买,小娃儿给弄坏以后,我就一直把它扔在柜顶上了”

过了一阵,那个社员又说:“这个琴,你肯定是要比我明白得多,那就麻烦你搭把手,帮帮忙吧。”

听他这么说,我不由得心中一动,闪过一个念头,立马接着他的话,谨慎地回答道:“虚劲我是不敢提,话也不能说得太过头了,我也只能说,试试看吧。能修好,别感谢我。修不好,你别怪我。”

现在,我就能手里拿着这把凤凰琴,大大方方地离开了这个社员家。

我双手托着这把凤凰琴,信步返回罗坝街上,在街道旁的那家国营商店里,遇上一个售货员,这个售货员与我们平时不大熟,也就是平时在街上见面,相互点点头,就算打招呼的那么个关系。

这回也就只得麻烦他了,也多亏了这位商店里的售货员,他很爽快打了一声口哨,没说二话,就一头钻进了库房。

他在库房里翻腾了好半天,总算找到了一包能配这把凤凰琴的琴弦。马上就在柜台下面的一个矮凳上,帮我把这琴弦安装好。接着就摆放到玻璃柜台的台面上,颇有兴趣地弹奏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最后,这个售货员拍着我的肩膀,得意地说:“话要说明白,我们是熟人了熟人,帮忙归帮忙,材料费你总还是得要缴的,请缴费,人民币一元四角。”

交完款,我拿着这把凤凰琴回到生产队,高高兴兴地回到我的小木屋。

从那以后,没事就来拨弄这凤凰琴。队里的那几个知青,晚上经常会在我的小木屋集中。除了这把凤凰琴,邓成义拿来一把二胡,吴乾刚拿来一把口琴。说实话,在这间小木屋里,我们的合奏很不高明,水平都不咋样,但是这毕竟能打发一些时间。

谁知这一下,时间倒是能消磨,寂寞也的确减少了许多,但这不大协调的音乐声,却把本生产队社员家里的孩子们,都吸引到我这个小木屋里来了。屋里挤不下。我们就把乐器搬到屋子外面来。

这一下可就热闹了,我的小木屋周围,已经变成了本队里孩子们的聚集地,一旦哪家要找孩子回家睡觉,用不着走远,就在我这小木屋周围转转,准能一个不少地找到。

在我的小木屋里,我们合奏最多的曲子是《远飞的大雁》《抬头望见北斗星》。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凑在一起,一边弹,一边唱着这两首歌。没有用多长的时间,本队里那些个来看热闹的孩子们都会张着小嘴,有板有眼地跟着我们唱歌了。还有的孩子带着作业本来,不会做的作业题,就来问我们几个知青。问完了以后,就趴在我们的床铺上写作业。看到这些个一面唱着歌,一面埋着头写作业的农村孩子,我们曾经在那里自我解嘲道“现在这个小木屋,居然变成音乐学院了。”

是啊,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洪雅县的罗坝公社光荣一队,这个四川省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过去在学校里受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它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时间年限,过去称之为学制时间。那么又有谁能告诉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这个学制时间大概应该是多久呢?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望着夜空中的北斗星,遥望着北京的方向,满怀希望地幻想着,毛主席他老人家,能不能抽时间再给我们发布一个最高指示,郑重地向全国宣布,说上一句话:这些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任务结束,可以从农村全部抽调回到城市里当工人了。

随着悠扬的曲调,忧郁的凤凰琴声飘飘撒撒地飞向了夜空,我们队里的几个知青,都把焦虑期盼的目光转向了夜空,在满目夜空中,搜寻着我们心目中的北斗星。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广阔的天地里奉献着热血与汗水,浇灌着广阔无垠的原野,磨练着青春岁月,历炼着无情岁月的蹉跎。

拿到凤凰琴的几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在罗坝街上赶场,被那个社员意外地把我堵在公社大院门口,他在嘴里喋喋不休地说着,他的小儿子非要他把凤凰琴找回来。再三央求:要我在方便的时候,一定把凤凰琴还给他。

此刻我不能再说什么,这没啥方便不反方便的,凤凰琴本来就是人家的。我只不过是帮忙给他配一根琴弦。我也实在找不到,找不出长期占有别人东西的理由,是别人的东西,迟早总是要归还的。这个基本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只不过就像在心里头割肉,是有点舍不得而已。

至于他为什么要在公社门口堵住我,人家肯定早就有想法,我也是能够理解的。他多半是怕我赖账,如果我一旦要赖账耍横,他马上就去找公社干部告我的状。要让公社的领导马上处理我,同时还可以搞臭我的名声,好让我下不了台。我就是想耍赖张,也不能在熟人面前干赖账的事,更不可能在公社大院门口撒泼耍赖。

回到我的小木屋以后,我用单手托举着那把凤凰琴,来到那个社员家门口,小心翼翼地交到了那个社员手里,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社员,把那个凤凰琴捧在手上,拿进了屋以后,我这才依依不舍地转过身离开。

离开了那个社员家很久,我还在想着那把凤凰琴,没有了它,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手里总得抓弄点儿啥东西,好打发时光。顺着贯穿生产队的石板路,我盲目往前走着,鬼死神差地竟然又转悠到了罗坝街上,在街道旁边的那家国营商店里,还是那个售货员,他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一把当时算是最好的《国光牌》口琴。这把口琴,当时的价格可不低,70年的时候都要6块多。那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从好几个月的伙食费里硬抠出来的。

以后这把口琴,每天陪伴着我,心里烦闷时就吹几下,高兴地时候也吹几下,闲着没事的时候拿来吹几下。也别管我水平如何,只要能吹出个调调就算数。后来这把口琴又陪着我,来到崇山峻岭密林深处的中秋院水利工地。伴随着我度过了难忘的知青生涯。

再后来,这把口琴又跟随着我,回到了大都市,走进了工人宿舍。我还曾经戴着这把口琴登上了文艺汇演的舞台,参加过全公司的文艺汇演。

《凤凰琴》、刘醒龙,都不是陌生的名词,而我仅仅知道它们与民办教师有关,只闻其名不得其详,直到看见下面这段话:

它不是那种时过境迁之后便让人觉得从内容到写作手法都陈旧、过时、没有阅读必要的作品。它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哪怕我是三百多年后才读到它,也会这么想。

这话有点斩钉截铁的意思,出自刘丽朵,一位我不是很熟悉的女作家。既然这样,叫人好奇了,谁知道三百年后的事呢,就看看现在会怎么想吧。

《凤凰琴》出版于1993年,可以说是长篇小说《天行者》的前身,而中篇是最美妙的文体比例,骨肉亭匀恰到好处。确如刘丽朵所言,二十多年后我读到它,依然简洁轻快,没有时代的距离感,没有故纸堆的灰尘扑面,不得不叹服于作家的深邃远见和遒劲笔力。

一心向往城镇生活的农村青年张英才在任乡文教站站长的舅舅帮助下,去大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也就是“民办教师”,准备先吃点苦,再由舅舅找机会办理转正去更好的学校。年轻幼稚的他写信检举界岭小学在扫盲工作检查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学校失去了先进资格和等着用于修理校舍的八百元奖金,因此被孤立和排斥。为改变处境,他假装偷偷准备转正考试,包括余校长在内的其他三位老师纷纷前来打听消息,为可能存在的转正名额处心积虑。张英才对自己的恶作剧感到悔恨,将所见种.种写成文章寄给省报,界岭小学因此得到了三千元专款和一个点名给他的转正名额。张英才决定将名额让给余校长,无记名投票结果是每人一票,原来余校长也投了他。后来在余校长的恳求下,将名额给了他的妻子明爱芬,让她安心离世。最后大家坚持让张英才转正,临行前余校长将凤凰琴送给了他。

神秘的凤凰琴贯穿小说始终,它是舅舅当年送给明爱芬的礼物,见证了那段为转正可以牺牲婚姻、舍弃健康的岁月。这种荒.唐和悲壮,是如今的年轻人难以置信的,可它真实存在过,历史总是如此沉重,沉重到用一代人的青春和血肉书写铭刻。

民办教师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全部转为公办教师,正式退出讲台。其间几十年,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最高峰时人数达到491万。可以说,当年从农村考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几乎都启蒙于民办教师。

我的亲友中没有民办教师,但从小没少从父亲那儿听过谁谁从民办转正了,大人们的表情告诉我,那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大概除了考上大学没其他事比它更重要。我还知道那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谁是谁的外甥,谁的叔叔的同学在哪个部门当官,没有城里的过硬关系,转正比考大学还难。

我小时候不是城镇户口,就读于县城的小学和初中,每次开学报到都忐忑不安,唯恐学校不再收入。那本粮油证上的“商品粮户口”方章,于我而言像天山上的雪莲,唯它能解我饥渴疗我愁肠。我羡慕所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即使他们的成绩烂成渣,也是比我这个考第一的“黑人”光鲜的城里人,甚至为此怨怪父亲的位卑无能。我的焦虑源于与身边同学们的身份不同,民办教师也是如此,他们没有编制,不属于真正的教师队伍,哪怕在乡村小学教了几十年书,也只是个代课的,随时会被各种原因清退。

人是群居动物,身份是每个人存在于群体社会的定位和坐标。一个人的命运常常与身份息息相关,高官和阶下囚,学者与农民工,军人和百姓,身份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地位,同时与权利和责任密不可分。失去身份的人,将陷入惊慌、惶恐,为摆脱极度不安全的感觉,势必竭尽所能寻求出路。而身份的长期不被认同,也会导致动摇、否定、绝望、放弃。知青们想方设法要回城,聘用工想考取编制,北漂想要落户安家,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为恢复身份或改变身份而做着不懈努力。

多么澎湃的热爱都无法与时间抗衡,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付出再多也可能随时遭遇遗弃、背叛。一个小三,无论得到多少财富和宠爱,仍然渴望妻子的身份,为此不惜使尽浑身解数。妻子,是有资格逢年过节与他团聚的那个人,是证件上、表格里“ 配偶”一栏无可争议的坐拥者,是户口本上孩子的母亲。而民办教师对转为公办的渴望,绝不亚于小三对妻子这一身份的垂涎,滑稽的是,在当年和今天,这种转变都被称为“ 转正”.

转正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好像今天的房产、股权,在可以改变命运的诱惑面前,人性的弱点纤毫毕现不堪一击。人甚至会丧失理智,做出有悖常情的行为,仿佛回到原始状态,如野兽为争抢一块肉而厮搏。为了转正,舅舅闪电般与离了两次婚但有个军官叔叔的女人结婚;明爱芬产后三天赴考,趟冷水过河导致长年卧床不起;邓有梅因无钱送礼找关系,去偷砍山上的树木被抓;孙四海为了抓紧时间复习,让学生李子独自回家半路遭遇狼群,而李子是他一生深爱的王小兰的女儿;连看起来无私无怨到近乎无欲的余校长,也因为转正的消息辗转无眠。

小说最后的结局依然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余校长放不下孩子们,孙四海放不下挚爱,机会留给了更有希望的年轻一代,张英才将通过这扇大门走向宽广的未来,从而过上他曾经向往的城市生活。蔑视命运坚持本心,这是小说的艺术升华,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倾轧,不知道在现实的无情面前,在雷锋和刘峰们也会被质疑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么纯粹的理想,是否还会有这种不约而同的高尚。

刘醒龙说:“ 民办教师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对孩子们的爱。” 支教贵州的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山里孩子们,用一首《苔》告诉了我爱的博大永恒。这些扎根于乡土的教师们,不正如微小如米的苔花吗,用爱坚定信念播种希望,即使没有阳光,迎风沐雨也要绽放飘香。

这是影片《凤凰琴》中的一个镜头,我深深地为这一个小小的场面感动了。因为有这国旗,群山不再寂寞;因为有这国旗,孩子们心里就有了寄托;因为有这国旗,才有那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在这里,国旗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爱国旗,对国旗有一种圣洁庄重的感情。所以,用不着什么人要求,用不着谁来提醒,每天早晨,他们便自觉地站在旗杆下,等待乐声响起等待国旗高高飘扬。

而许多暂时离开祖国的炎黄子孙,他们最能体验国旗的力量,看到了国旗就似看到了祖**亲。运动员在运动场上顽强拼搏,伤痕累累,也不曾流泪,但在异国他乡听到雄壮的国歌响起,看到庄严的国旗升起,就会热泪盈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5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的见面活动,当她看到50多个国家的国旗悬挂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唯独不见中国国旗时,便急切地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说:“我怎么没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诺维克上空。多么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多么难能可贵的国旗精神!

因此,那些在国旗下却对国旗没有任何特殊感情的人,那些在国旗下幸福生活而对升旗仪式不屑一顾的人,当他们面对界岭小学的孩子们,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应当低下惭愧的头,流下忏悔的泪。

主角英子带着山里人的期望离开了界岭小学,影片结束了,而国旗依旧在连绵群山中高高飘扬。《凤凰琴》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让我们懂得了国旗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摆正了国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忘记许多,但永远不该忘记大山中的那一所学校,校门前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

凤凰琴观后感700字汇总


观看自己喜爱的影片是一种享受,看电影的视角不同,我们对电影的理解也会不同。写观后感要求我们有逻辑梳理能力,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将其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你是否为写作品观后感而苦恼呢?以下由读后感大全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凤凰琴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凤凰琴观后感(篇1)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百科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百科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凤凰琴观后感(篇2)

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他呆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差事。她老大不情愿地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憧憬着城市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巴望着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

学校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每天早晨师生们都很正式地升国旗、奏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可是张英子慢慢了解到,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她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住在余校长家近邻的张英子,一来就发现屋里有一把不知什么人送给明爱芬留念的凤凰琴,她没事儿就爱弹一弹.明老师又犯病了,差点儿把张英子借给他们家的止疼片连瓶吞下去.张英子帮着有风湿使不上劲儿的余校长一通折腾,回到屋里发现凤凰琴的琴弦被人弄断了.

县里扫盲工作检查验收的紧急通知下来了,满打满算还有10 天时间.余校长轻车熟路地进行了布置,先垫钱备了桌酒菜宴请村长和会计.村长满口答应先支付5 个月的拖欠工资,如果获了奖全部奖给学校.张英子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替不上学的孩子做冒名顶替的作业,这样舅舅带着检查团来到界岭小学时,它的入学率居然达到了96.3% .

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到县上告了状,使界岭小学的先进和余校长已经打到为学校修房预算里的几千元奖金泡了汤.气愤已极的舅舅扇了她一耳光,学校停了她的课.张英子眼见自己的告状给学生们安全过冬造成了困难,知道犯了众怒,心里充满了歉疚.

为了摆脱困境,张英子装出复习功课的样子,几位老师果然或向她套近乎,或到乡上去打听是不是又有了转正的新消息.

邓有梅偷着上山砍树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余校长以这是他给学校砍的为由好歹把他保了出来.王小兰的女儿李子在独自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狼群,要不是她爬到树上险些被吃掉,这使一向对她有父亲情感的孙四海陷入了沉思.

张英子怀着歉疚和对余校长们的敬意,写了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省报派了个记者悄悄来了解情况,拍了不少照片.这篇文章和照片在省报上发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县里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还给张英子特批了一个转正名额.

张英子决定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老师,舅舅也同意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张英子投余校长,余校长投了张英子,孙四海和邓有梅都投了自己,一人一票.余校长谈起明爱芬的情况,她是在刚生了孩子的第三天,趟冷水河去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落下残疾的.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名额让给明爱芬.在盼了多少年之后,明爱芬终于摸到了这张转正表.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冲击,她带着满足与世长辞.

明老师的死使界岭小学的老师们有了顿悟和空前的团结.他们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他们中间最年轻也最有前途的张英子.舅舅告诉张英子,当年就是他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夺取了唯一的转正名额,害得不服气的明老师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个凤凰琴就是他怀着负疚的心情送给明老师的.这心情一直折磨着他.

张英子最后一次参加了全校师生的升国旗仪式,带着余校长的深情嘱托,让她牢记这个艰苦的地方,山区孩子的读书还需要人来关注,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界岭小学.

凤凰琴观后感(篇3)

《凤凰琴》以逼真的事件和场景描写了几个山村民办教师的近乎琐碎的生活。

影片实写了这几个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精神境界、生存状态,他们没有渊博的学识,也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成天忙忙碌碌就为了几件事:央求村里兑现拖欠的菲薄薪水、争取“民转公”的指标、动员村民送孩子上学(因入学率与薪水是挂钩的)、设法通过乡里的评估达标、筹钱修缮破漏不堪的校舍。为了这几件事,他样甚至勾心斗角、弄虚作假、请客送礼。里面的人物没有崇高之美,但观众却深深打动了。每天简朴的升国旗仪式十分严肃庄重地例行着、教室里的读书声也未曾消失,还有那张象征着青春、爱情、美的追求和生存信念的凤凰琴。

关于中国教育的一个尴尬问题,这些民办教师既兢兢业业又有封建陋习,他们的问题也似乎是环境所迫,影片所涉及的问题还是有很多,“学校的情况县里都知道”,楼里学校简陋不堪村长的家里缺比较体面(特指是她姑妈出镜的时候),欺上瞒下的情况在中国素来司空见惯,这里却只有心酸和无奈,关于英子举报说了实话备受排挤现实中的确如此,但往往并不是影片的情况里瞒上是给学生弄点好处,关于学校请酒时会计要陪酒的丑恶嘴脸也不少见,不过中国历来所反映的问题从来都是无济于事,几十年前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这可能是看老电影能打动我们重要原因。

今天我们所知大部分学校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学校变成赚钱的工具,各种补课的费用是老师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天是连这样能够老师陋习的问题的影片是彻底没有了,有时只能在新闻看到他们的问题和面目。

在琐碎和混浊的视听情境中,可以体验到影片纯净的精神气质。

凤凰琴观后感(篇4)

——《凤凰琴》观后感《凤凰琴》是一部现实电影,他直面山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和山区教育的落后现状。通过张英子的视角,影片再现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山村民办教师不畏清苦生活和严重滞后的教育设施环境,想方设法保证山区孩子有书读,读好书的山区教育现实。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山区教师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从而歌颂了山区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初期,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辛苦,余校长等三名山村教师也各有自己的算盘,都想摆脱这样的物质条件,都想转正,所以他们为了药材钱让学生放学后采草药,为了奖金在扫盲调查中弄虚作假。可这些没有一项是为了他们自己,药材钱是为了给学生交学费,奖金是为了修缮学校。他们除了上课还要接送、照顾学生,工资长期拖欠,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们仍然尽心尽力为着山区的教育事业。他们已经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恪尽职守,凭借自己满满的爱和教师的责任感,在极为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平凡的教师,艰辛的工作,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山区教师撑起了祖国美好的明天。

到转正名额真正来到学校的时候,他们又互相谦让,最终给了殷雪梅老师------她当年因为参加转正考试落下病根,多年疾病产生,需要人照顾,最后殷雪梅老师为了教育奉献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她终于转正了,人生也因此圆满终结。

电影给了我启示,现如今教育改革不断加快,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学生学杂费全免,教师待遇得到提高,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我想如果你是个合格的教师,你必将付出全部精力于教育之上。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升华自己的思想,师德的形成离不开积极地自我反省。尽管电影中几名老师争着转正,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师职责,最后通过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成长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珍惜所有,关爱学生,提升自我,努力拼搏,书写壮丽的教育人生。

凤凰琴观后感(篇5)

这是影片《凤凰琴》中的一个镜头,我深深地为这一个小小的场面感动了。因为有这国旗,群山不再寂寞;因为有这国旗,孩子们心里就有了寄托;因为有这国旗,才有那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在这里,国旗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爱国旗,对国旗有一种圣洁庄重的感情。所以,用不着什么人要求,用不着谁来提醒,每天早晨,他们便自觉地站在旗杆下,等待乐声响起等待国旗高高飘扬。

而许多暂时离开祖国的炎黄子孙,他们最能体验国旗的力量,看到了国旗就似看到了祖国母亲。运动员在运动场上顽强拼搏,伤痕累累,也不曾流泪,但在异国他乡听到雄壮的国歌响起,看到庄严的国旗升起,就会热泪盈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5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的见面活动,当她看到50多个国家的国旗悬挂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唯独不见中国国旗时,便急切地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说:“我怎么没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诺维克上空。多么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多么难能可贵的国旗精神!

因此,那些在国旗下却对国旗没有任何特殊感情的人,那些在国旗下幸福生活而对升旗仪式不屑一顾的人,当他们面对界岭小学的孩子们,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应当低下惭愧的头,流下忏悔的泪。

主角英子带着山里人的期望离开了界岭小学,影片结束了,而国旗依旧在连绵群山中高高飘扬。《凤凰琴》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让我们懂得了国旗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摆正了国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忘记许多,但永远不该忘记大山中的那一所学校,校门前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

凤凰琴观后感(篇6)

星期五,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电影的题目叫——《凤凰琴》。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本是可以去县里很好的环境参加工作的,可是她跟着舅舅去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了老师。学校在山顶,因山村贫穷,学校的设施也不完备。连教室的窗户也破烂不堪,冬天下雪了,雪都吹进了教室。

学校里学生众多但课桌又太少,根本不够用,于是老师们只有想了一个办法,上午一半学生来,下午另一半的学生再来。这个女孩度不在这样环境恶劣的山风小学当了一名普通的老师。每天给同学们上课,每天跟同学们玩耍。她每天都弹学校中的凤凰琴,她弹得十分好听,悠扬的琴声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

后来这个女孩写了一篇关于山区学校的文章,领导十分重视,拨款给了学校,而且还请她去县中当教师,可是她放弃了这个机会,离开了学校,她要去帮助更多的小朋友。临走前校长将他们学校的珍宝——凤凰琴赠送给她,她十分感动,她依依不舍地和同学们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感动。她是那么的爱学生,爱自己的事业,而且她每天很快乐的面对那些孩子,这是那么的难能可贵。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敬爱的老师,她们每天都教我们知识,可是我们还经常闯祸,惹老师生气,以后我们要听话,不让老师操心。

凤凰琴观后感(篇7)

在大山的深处,有一所小学,每天早上几十名孩子都会在两位老师用笛子和口琴吹奏出的国歌声中举行升旗仪式,老校长亲自把五星红旗升起来,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所山区里的小学叫界岭小学,这儿很穷,孩子们上学很困难。仅有的两位任课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防止学生们失学,还要负责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而他们的工资也被一拖再拖。知道《凤凰琴》还是去年作家刘醒龙来到我们山大做客“恰同学少年”论坛时,此后一直念念不忘这部小说。到现在,小说没有看到,而是看完了这部根据刘醒龙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有人说表现农村民办教师的电影不少,可是像《凤凰琴》这样的经典却很少。片子拍得很真实,比如电影并没有避讳老师们为了转正所采取的努力,甚至是玩弄小把戏。但是愈是这样,愈是显出国家在这方面责任的缺失。影片拍摄于1993年,而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却仍然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有很多贫困山区的教师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维持着一所小学,默默透支着自己的身体来保证孩子们的未来。即使我们以为已经做了很多,但是现实仍然很严峻。缺少对贫困地区基层教师的关爱,是我们的现状,也是我们的悲哀。

凤凰琴观后感(篇8)

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些电影,为了一个作业去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可以说一句,这部电影所传递的那种信息,是现在的大片难以到达的,老电影所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时间的灰暗,还有那种人性的教育。这部关于教师的影片,倒映出了那时候乡村民办教师的困难,民办教师都想转正的梦想,但是迫于当时的生活经济条件,大山里根本就不会受到政府的过多支持,以前曾看到过一句这样的话“大山困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正因为山里条件的艰苦,所以很多人都只是在这些破烂的校舍上上学读书,根本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据所以说一份情守护一座大山,山中三位老师,他们虽然一开始都是想要获得转正的机会,但是英子的到来,以及一系列发生的事情,他们懂得他们的心在大山,大山的孩子里需要他们,其实看着看着这部电影自己回莫名其妙地流下了眼泪,可以说心有同感。不要以为现在21世纪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在我国很多的偏远山区,还是有着很多坚持教学育人的乡村教师,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而目前我也在考虑着毕业之后要不要去支教,贡献一份自己的情意?

凤凰琴观后感(篇9)

虽然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拍的,但是到现在依旧有这样的山村,真正的山里面的村庄和学校。只有几位老师,兼职学校所有的职务,从校长到勤杂工,从老师到寝室管理人员等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年复一年的付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走出大山,而是不希望这里的孩子们接受不到教育,没有老师给他们上课。

界岭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又在偏远的山区,转正名额本来就特别的少,村里面还拖欠了老师的工资。在电影一开篇的时候,就有一个老师看到县里面的领导下来的时候,就马上问关于转正指标的事,可是到最后,真正县里看到这里的困难实情以后,特意给出一个指标,他们却决定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刚刚调过去的张英子老师。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指标是当时直接指定给她的,只是她觉得,那些守在学校这么多年的那些老师更值得这个名额,所以就推辞出来了,结果又兜兜转转回到自己身上。那个于校长只是对她说,英子,不管你以后走到哪里,都希望你记得界岭小学,记得在那里,学生们上学依旧很困难。也许是希望,她以后有能力的话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更好的条件上学,至少要安稳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里面很动人的一个场面就是每周都会有的升旗仪式。学校一共就三四十个学生却横跨了一到六年级,即使学校在简陋都弄了一个旗杆一面红旗,没有国歌,学校两个男老师,一个吹口琴,一个吹笛子演奏国歌。带着红领巾的学生精神的敬着少先队礼,不是的学生也庄严的看着国旗一点一点升起。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里大人过世了,自己又是老大,不得不辍学回去养家。她离开的时候跟校长说,每次听到国歌响起,远远看到国旗,就会不害怕。虽然可能有些学生现在还无法理解国旗国歌这种精神,可是他一直都坚持在做,他相信以后学生会懂的。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我还是在寻找,他们是怎么跟学生沟通的,又是怎么样了解学生的。这一直都是我在各个影片中寻找的。因为我不会,也不懂,更不了解我的学生。

凤凰琴观后感(篇10)

《凤凰琴》是一部讲述了山村学校的电影,我看了,感触非常深。

故事是这样的:女主角张英子因为考了两次大学都没考上,只好去给山里的学校当老师,一开始,她看着这么差的生活环境,非常不情愿,但渐渐地从一系列的事情上看到了这个学校的好,还写了一篇作文上传,让城里人知道了大山的苦,最后,她到名校去进修了,校长还送了她一把她弹过的凤凰琴,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大山里的环境真的非常差,可山里的孩子都比我们要好学多了。他们吃饭,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他们烧饭,柴也是他们自己捡的;他们上学,都是要越过几座山的,他们却也自己走。有一个小女孩都差点被狼吃了呢!不像我们,都可以坐在父母的车里上学??而且,山里的老师也很难当,一所小学,一共只有五个老师。一个老师都要分担好几个老师的工作。早上要去半路接孩子,晚上又要送回去??非常辛苦。

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没法和我们比的,可他们却比我们勤奋许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凤凰琴观后感(篇11)

星期五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凤凰琴》,影片讲了一位高考两次落榜的农家女因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万主任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在界岭小学经历了种种的主人公,以亲身感受写了篇题为《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并将文章发了出去。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转正指标。但她却执意不要,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老校长的妻子,但最终老校长的妻子也没能如愿以偿地转正就离开了人世。影片看到于校长对转正的老师说:“只要你记住,在这里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学生。”的时候我潸然泪下。看到那里的学生在那么恶劣的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学习,再想想自己,有着比他们好几百倍的学习条件却不懂珍惜,整天只想着玩,中午吃饭还东挑西拣,把不喜欢的菜随意扔掉。看到这里我很羞愧。

在这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老校长,在他身上有着最质朴的东西,忍住寂寞、忍住贫穷,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依旧坚持着,守着孩子们!让他们快乐成长。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像老校长一样能为山区孩子做出牺牲的老师。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张猛导演的这部电影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不断地艰苦努力,并召集自己的朋友兄弟一起做钢琴的故事。电影中的男主角是靠着自己的小乐队挣钱的,日子过得比较艰苦,他的老婆由于受不了这样的日子跟有卖假药的有钱的商人在一起过上了富裕的日子。然而,他老婆在跟他提出离婚后想把他们的女儿小元带走,他老婆觉得小元跟着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能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这让男主人公感到十分的不公与愤怒,他决心要与前妻争夺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在他听到女儿说只要有钢琴就会跟他在一起生活后,他就决心一定要给女儿一架钢琴,为此,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找朋友借钱、串通朋友帮他去学校偷钢琴,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正在男主人公发愁时,他在工厂里的图书馆里看到了一部讲述如何制造钢琴的俄国文献。男主人公灵机一动,决定要给女儿制作一台钢琴。由于钢琴的制作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他动员了身边一切能动员的朋友,邀请他们入伍一起制作钢琴。然而,故事的最终是男主人公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但是小元弹上了爸爸为她亲手做的钢琴。

整个故事主要以男主人公对女儿的父爱亲情做主旋律,其中也插入了男人公与另一位人生知己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男主人公与兄弟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矛盾的友情故事,主副旋律交相织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幽默诙谐,不仅展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辛的年代里,小人物们的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温情与友爱,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好的电影。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

我看电影的习惯,开头吸引我,我就会看下去。刚看电影《钢的琴》的开头,我以为这是一个和《当幸福来敲门》类似的讲述父子(女)情的励志故事,也许也会有同样的精彩。看了之后觉得不太一样,《钢的琴》里面讲父女情的篇幅不是很多,只是父亲手绘的木板模拟钢琴自己想象着发出声音让女儿弹奏和《当幸福来敲门》地铁站里一段父子想象中的游戏同样能够让人感动,而《钢的琴》里更多展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年男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前半部分造钢琴前的故事比较有趣一些,也有更多的励志因素。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现实,现实是比较无奈的。电影值得一看,画面很有质感,故事台词也很生活,觉得秦海璐表演的很好,风格和《榴莲》的电视剧里演的角色有些像,很生活的语言,感觉亲切。

艺术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或者是生活的再加工,既然如此,就不要考虑太多,导演只展现出自己的想法就好,就像这部电影,导演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好坏自己体会吧。我看着挺过瘾,但也许是一开头就拿来和《当幸福来敲门》对比的关系,看完之后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汪工的那段演讲,我觉得是他对自己的爱情和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她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视乎觉得有话要说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它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观后感模板:《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


《凤凰花开》发生在云南的真实禁毒故事,以戒毒所民警的创新治理和关爱为主线,同时汇集了缉毒、卧底、枪战、追捕、杀戮、情感多种元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1

为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性,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在校青少年学生的防毒拒毒能力,6月9日下午,南充市禁毒办组织各禁毒成员单位、全市各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1000余人,在泰合青年城横店影城观看了禁毒电影《凤凰花开》。

电影播放前,入场的人员排成了长队,市禁毒办工作人员向每位入场人员发放禁毒宣传手册、画册、生活小用品等相关宣传物品,大家在等候时刻还不忘观看摆在一旁的禁毒宣传展板。

电影《凤凰花开》是一部集戒毒与缉毒于一体的新型禁毒类主旋律影片。影片讲述了在禁毒民警、毒贩、吸毒者和戒毒者这些特殊群体中,展开的一场“摧残与关爱、狡猾与智慧、犯罪与正义、血腥与奉献”的较量。

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触动。观影者邓先生谈到:“通过此次观看《凤凰花开》禁毒电影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们近距离的了解到毒品的知识、认清毒品危害,让‘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了青少年学生防毒、识毒、据毒的能力。”

据悉,南充市禁毒办在今年6月的集中宣传月中,还将继续围绕“为爱汇聚,拥抱未来,无罪无悔”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禁毒宣传活动

《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2

6月23日,由自治区禁毒办、公安厅禁毒总队主办的禁毒题材电影《凤凰花开》全国首映式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举办。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禁毒委副主任、综治办主任陶建出席首映式并致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禁毒委副主任、文明办主任郭宇,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禁毒委副主任王瑞峰,自治区禁毒委副主任、高级法院副院长金柱,自治区禁毒委副主任、发改委党组书记张磊,公安厅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文忠,教育厅副总督学张喜荣,司法厅副厅长张德成,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牧仁等领导出席了首映式。厅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自治区禁毒委各成员单位委员、联络员,禁毒办全体工作人员,呼和浩特市禁毒支队民警,学生观众等500余人参加了首映式并观看了影片。

陶建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毒品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近年来同社会各界密切协作,全力遏制毒品蔓延态势,禁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陶建副书记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电影《凤凰花开》在我区首映为契机,不断加大禁毒预防教育力度,着力巩固预防教育阵地、创新预防教育形式、丰富预防教育载体、扩大预防教育范围、提升预防教育实效,使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为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映式现场,主持人与导演吴天戈共同介绍了影片的几名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并与主创人员就影片的.拍摄过程、拍摄感受以及影片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原型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郭宇副部长、陶建副书记、王瑞峰副秘书长、杨文忠书记等领导与主创人员共同点亮电影启动魔方,宣布禁毒电影《凤凰花开》正式首映。全体在场人员一同观看了影片。

影片放映结束后,自治区禁毒办组织在场的200余名大学生、中学生观众开展了一堂禁毒主题班会课。自治区教育厅学校安全管理处处长张波就开展禁毒主题班会和深入推进校园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发表感言。他表示,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中之重。各地、各级教育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禁毒主题班会课组织好,把“五个一”活动开展好,把“6.27”工程实施好,推动全区毒品预防教育取得更大成效。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在场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影感受、对毒品的困惑以及如何防范毒品危害等问题与自治区禁毒办工作人员、主创人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来自内蒙古赛罕强制隔离戒毒所、内蒙古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正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两名学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沾染毒品的原因、毒品的严重危害和远离毒品的方法。通过这一特殊形式的主题班会课,在场的广大学生对品危害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如何防毒、识毒、拒毒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3

毒品,可以使你家破人亡,它是罪恶的深渊,让人萎靡不振,如枯死的花朵。今天,我们观看了《凤凰花开》这部禁毒影片,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

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他竟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那可恶的毒品,只是因为那一时的冲动,导致大量吸毒而死。当毒瘾来袭时,曾经戒毒的人居然抵抗不住诱惑,再次踏上归途......毒品,是一个罪恶的东西,只有那一刹那的时间,低着头向别人讨毒品,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那一包又一包的粉末,代表的是无数生命的枯萎、衰去,为了那粉末,花去大量金钱,不畏失去亲情,等到最后才知道亲情的重要、毒品的罪恶。

还记得“虎门销烟”的故事吗?为了去除鸦X,他们耗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为的不就是百姓健康,不再受到毒品的伤害吗?电影中的主人公便是带着这种正义的心里去打击、消灭毒品的。他们不就是让吸毒的人们戒掉毒瘾吗?可是,一旦经受不住诱惑,便会踏上归途,并且有可能一去不复返。

看这部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宋婷为了警官们可以更好地将所有贩毒团伙都缉拿下的纵身一跃。是啊,为了人民可以更好的生活去努力着,奋斗着,而那些吸毒、贩毒者们却全然不顾,依然为所欲为去吸毒。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对毒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毒品也有了更高的警惕性。

俗话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如果我们去吸毒了,不仅毁了自己的一生,还关系到前途的命运啊!我们能够忘记旧中国两千万人民深受鸦X的祸害吗?不能。

同学们,我们要拒绝毒品,禁止吸毒,让祖国的未来繁荣富强!

《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4

一场毒品大案,一声歇斯底里的呐喊,一滴忏悔的眼泪,一个无底的深渊……跟着《凤凰花开》,我们用无比鄙视的眼神,洞穿了这个没有棱角,却无比锋利的凶器——毒品。

——题记

下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凤凰花开》。通过毒品,许多人沦为行尸走肉,而背地里的幕后操控者,却坐拥无数“黑色”的钱财,每次贩卖毒品的收入都以“十万”为单位。

吸毒者仿佛掉入深不见底的无底洞,体内仿佛有一只毒蛇,冷不丁就出来咬你一下,求生不得,而求死,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解脱。所以,真正有很多吸毒的人并不是被毒品毒死的,而是心理与肉体双重崩溃,自杀而亡。

毒品是一种会致人于死地的物体。吸入它会使人走火入魔,无法自拔。毒品会让人失去理智,人格扭曲,变得贪婪堕落,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让和谐的社会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让成千上万的家庭支离破碎。染上毒瘾的人,对毒品就抱有依赖性,想再次戒掉它就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许多人在他们毒瘾未发作前,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当他们的毒瘾上来时,就会不顾一切代价,去买毒品来止住毒瘾。没钱的时候更会想到去偷钱甚至去杀人。而其原因只为了得到一小包毒品,等待他们的最终是一副冰冷的手铐。毒品涉及全世界,每年都会有5000人为它而丧生。其中20~30岁的男女占85%。因为毒品,他们失去了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因为毒品十分稀少所以价格翻了又翻,有不少人都因为无能力支付毒品钱而感到痛不欲生。它会让一个人失去家人,失去一切人间美好的事物,让他觉得人间已无值得充满硝烟的战火。毒品会让人意志消沉,会促进一个民族的衰亡。

近几年来中国经常发生吸毒事件,比如:某公司的李小姐刚入公司一年,就连升三级,她本应该是前途无量的,但她认为自己太胖了,所以想方设法减肥。一天一位男子主动向她声称只要吃了他手中的药一个月就减五斤,李某想:他吃了没事,我也应该没问题的。所以便接过她手中的药吃起来,结果一吃就陷入了不可挽救的深渊。有时毒瘾发作时,她疼痛难忍身子卷缩在一起,大汗淋漓,就像是有几百万只蚂蚁在咬着她,没有办法,她只好继续吸毒品以暂时抑制体内横行的恶魔。没有一年,她全部的积蓄已清空。为了达到“以贩养吸”的目的,她只得教唆别人吸毒品,于是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死亡的边沿,最后落得被判死刑的下场。

珍爱生命,从远离毒品开始!

《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5

为贯彻海南省禁毒办《关于组织观看禁毒题材电影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营造全民参与禁毒斗争的浓厚氛围。4月27日下午,秀英区东山镇委、镇政府组织镇禁毒办、东山司法所、工青妇及各村(居)等成员单位共30余人观看了禁毒电影《凤凰花开》。

影片通过一系列情节安排、人物设计,讲述了在禁毒民警、毒贩、吸毒者和戒毒者这一特殊人群中,展开的一场“摧残与关爱、狡诈与智慧、犯罪与正义”的较量。

通过观看禁毒影片,让人们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性,从自我做起,要远离毒品。告诉家人如何识别毒品,时刻提高防范意识,对身边误入歧途的人员,做好帮教工作,在涉毒人员的身边鼓励他们下决心戒毒,使他们迷途知返,重获新生,回归社会。

让我们手拉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齐参与共筑防毒长城。让每个人都在明媚的阳光下、在和谐温馨的家庭中幸福、快乐的生活!

《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6

为全面开展文昌市禁毒三年大会战,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近期,文昌市禁毒办会同市教育局、市总工会组织多个乡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校学生观看《凤凰花开》禁毒题材影片。

影片《凤凰花开》取材于云南发生的真实禁毒故事,由公安部宣传局、上海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是一部融缉毒、戒毒工作于一体的禁毒教育主旋律作品。影片以戒毒所民警的创新治理和关爱为主线,讲述了在禁毒民警、毒贩、吸毒者和戒毒者这些特殊群体中,展开的一场“摧残与关爱、狡猾与智慧、犯罪与正义、血腥与奉献”的较量,热情讴歌了常年奋战在禁毒第一线公安民警的感人故事。

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凤凰花开》这部电影极具代表性,让他们了解到戒毒人痛苦的戒毒过程,以及毒品对人体、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同时,让群众对战斗在一线的缉毒民警十分敬佩,是他们英勇无畏,用生命拉起毒 品隔离线。督促群众提高与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更要告诫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远离毒 品危害,为之后的“6.27”青少年毒 品预防教育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凤凰花开》电影亦为禁毒工作者提供了指导方向,使其充分认识到影视禁毒教育的重要作用,更加理解禁毒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在今后的禁毒工作中将投入更大的力度和热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主题活动,坚决打赢禁毒三年大会战,打造无毒家园。

观影活动在全市多个乡镇持续掀起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活动新高潮,为构建和谐、平安文昌作出新的贡献。

《凤凰花开》电影观后感500字

月度观后感精选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7篇)


在观看一部影片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有的时候灵魂的交流远超语言上的分享,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月度观后感精选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7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篇一】

闲来无事整理一下电脑,看到一个几年前的电影《钢的琴》,已经忘记剧情了,拖着鼠标快进的了解一下,影片中有秦海璐出演的,出于对她的喜欢于是又重温了一遍。

剧中里面小元的母亲找了个卖假药的有钱人结婚了,想给小元更好的环境,把她接走,而小元的父亲想把她培育成为一名钢琴家。因生活条件所限没有办法给小元买钢琴,在多方想办法后,决定给小元做一架钢琴,召集了自己所有的朋友,义无反顾,想做木架钢琴,却因木料所限而改做钢架钢琴,从琴弦到琴键,自己和一位钢琴厂的工程师研究苏联文献,虽中间有些许曲折,但最后还是成功的做出一架钢琴,在影片的最后,当那架浸透着所有人希望和汗水的钢琴慢慢由破旧的工厂中移动出来时,桂林拿着一把破旧的小椅子,放在钢琴前,对小元说:"来,试试。"

破旧的凳子、破败的工厂、一架纯钢制的"钢"琴,如果你的父母将这些摆在你的面前,你是会开心的坐在上面弹奏一曲自己最擅长的音乐,还是一脸嫌弃的走开,告诉父母自己同学家的钢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遗忘了艰苦、汗水、节约,只知名牌、享受、浪费。在拿出自己送给小元的礼物时,桂林脸上并没有送给女儿礼物时的骄傲感,更多的是沉淀、是沧桑,还有一丝诀别,小元用那架无论是声音还是外形并没有很出色的钢琴弹奏时,桂林脸上终于出现些许动容,在我听来尽管声音并不十分悠扬,但那钢琴声会使人永远铭记。小元是幸福的,虽未得到一架正规德国制造的钢琴,却可以收到童年最珍贵的礼物,试想在我们小时候,有谁收到过父母亲手制作的礼物,并且又是如此贵重,这架钢琴细节上可能并不精致,但它却永远留存在音乐扬起时在场所有人的心中。桂林是成功的,他虽然没有钱,但是却有着一帮铁哥们,无论是偷琴还是造琴都跟着他义无反顾,他够义气、够敞亮、够朋友!

这部影片当年他它打动了无数观众,影片中不时想起悠扬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在炼钢厂这样一个纯工业化的地方也有音乐家、歌唱家、手艺人,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任何人都拥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人在衣食无忧时只把兴趣当爱好,闲时拿出来玩玩,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发现兴趣能成为饭碗。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身处泥淖,我依旧有像百合一样高洁的人格,身处城堡,我依旧也不会荒废人生,人生要过的充实一些,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心灵上的空虚、无归属感,需要依靠外物填补自己内心,挨过时间。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篇二】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破旧的钢铁厂,萧瑟的街道,黄昏时缓缓开过的火车,甚至是那两个陪伴了几代人、一直竖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烟的烟囱都在无时无刻的渲染着一种衰败落魄的氛围。故事以葬礼开头,以小元弹着陈桂林做出来的钢的琴结束,发生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整个影片和这个落魄的城市一样低沉,为数不多的笑点都让人隐隐地透着点心酸。

看完《钢的琴》后,对陈桂林的印象是惊讶的。他会弹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也在尽力满足女儿小元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人都在签字反对炸烟囱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想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却又貌似可行的办法,尽管到最后烟囱还是没能留下;在四处借钱碰壁之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书籍,召集好友,决定自己做出一台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先进,前卫并且敢想敢做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电影中陈桂林带着女儿在朋友家练琴,被几位女老师严令禁止。身为老师,却不能理解一个孩子对钢琴的热爱和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父爱;身为女儿,却对爱她的父亲说谁给她买琴就跟谁这样的话。

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黑暗中、灯光下、抽着烟、飘着雪、弹钢琴。那好像是陈桂林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的心理状态,他没钱也没办法给小元一架钢琴。

小元亲妈来看小元,给小元买了很多东西,小元问他怎么想的时候,陈桂林激动到把小元赶出去并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钢琴都推翻踢毁。此时的陈桂林该是在生气小元的要求,更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

这些情节都能够让观众轻易的感受到陈桂林对女儿的爱,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对城市环境的镜头的刻画也毫不吝啬,一群人在倒塌的楼房上、脏乱的钢厂里、枯黄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衬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让人生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最后钢琴成功造出来了,陈桂林却主动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而那两根烟囱,最终也还是没能留下来。结局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样的结尾又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也许对陈桂林来说,套用汪工说的话: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篇三】

自从和爸爸一起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觉得生活中的困难是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从那往后,我碰到了困难,都会反问自己盲童刘浩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又是靠着什么成功的?那么多次,刘浩一家又是怎样渡过重重难关的呢?

以前,我总是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放弃。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也要向盲童刘浩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没有像刘浩那样忍着疼痛坚持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我坚强起来,病魔就会害怕。正如一句话所说:困难如同一个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虽然我也学钢琴,但是和刘浩相比,我却没拥有毅力和坚持。刘浩身为一个盲童,看不见,但比很多人都厉害。

刘浩天天都想弹琴,自从到了北京后,一天都会弹几个小时。刘浩妈妈为了给孩子找一个钢琴老师,竟然带着刘浩去了北京,连最后的5元钱也用光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四处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师,刘浩就是这样成功的,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让我们一起战胜失败吧!加油!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篇四】

我和花生爸去看了《钢的琴》,《钢的琴》一些观后感。之前他不太理解我为啥那么坚持要去看,连变3都不能诱惑我。等结束了出来,他说,真是个好片子。

电影开演之前我在微博上秀电影票来着。然后七七八八的同学们在说要我写观后感。我现在,除了记录闺女成长中的一些小火花,写的多的东西就只有工作中的项目报告了。看完电影回到家,我真端坐桌前憋着写观后感来着。敲了大概一页A4纸那么多的字,写不下去了。

今天看到王小山和方恨少又在吆喝这个电影,我也跟着吆喝来着。然后顺便,就着写项目报告的路数,把我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篇五】

抽空又看了一遍电影《钢的琴》,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了。突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部片子写点东西。像这种时代背景气息很浓的作品,对于我这种没能生在那个年代的后辈来说,对它的理解和体会是有限的。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所感受到的那些微小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里面某些主要人物的寓意。也许我的想法不尽准确,但我觉得应该多少也沾了点边儿。陈桂林,这个工业时代的普通工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工人阶层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象征着那个旧时代。与之相对的,他的老婆则是推崇物质至上的小资阶层(还不能说是新时代)。小元则是历史的车轮,或者把她比作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也更为贴切。秦海璐所饰演的淑娴更像是帮助旧时代的人们能顺利融入新时代的某股力量。而那架钢的琴里,蕴涵的是旧时代那些工人们所拥有的品质,以及想要挽留住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情结。这些我之所以要放在最先说,是因为后面他们的言行,都是要带着这些寓意去看、去读的。

影片最开头是陈桂林和他老婆在谈论孩子跟谁的问题。如果你认同我上一段所说的各种寓意,那你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个画面的构图。两个人身后的差异,从地面到建筑,再到天空。你是不是明白了些什么?再看看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陈桂林的是香烟、手风琴,而他老婆的是围巾、包包。这不就是一个在强调精神文明,另一个在强调物质文明么?再看看两个人表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表情?如果你大概想明白了些什么,再来看看他们的对话,你是不是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顺便在这插一句,我很佩服这部片子的编剧、导演,并不仅是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而且甚至每个细节和每句台词,几乎都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深意的,后面我也会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

紧接着是送葬。要送的是什么?是老人?还是一个时代?为什么他们开始吹唱的悲伤的曲子要被喊停换成高兴的?行行,知道了。那啥,叫老人加快步伐吧。走那么快去哪啊?你管他去哪呢?来,咱来个步步高啊,降B啊。这些对话你又想到了什么?他们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换曲呢?送葬连玩杂耍的都请来了。那个奠字,就在旧工厂的几个大烟囱下,还隔了一道围墙。

陈桂林用车捎他爸回家的路上,说他老婆跟他提出离婚的事。那段话也颇具深意。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虽然没有用多夸张的表演,却从那些台词本身和说话的语气里读出了态度。晚上在学校里和王抗美的那段对话。你要真离了,咱哥俩就一样了。咱们俩怎么能一样呢?咱们俩不一样。我是离异,你是丧偶,对不对?女儿小元练琴吵醒女老师,把老师吓得都不敢上厕所了。实在是对不起啊,耽误几位老师上厕所了。高明的讽刺。

陈桂林想让女儿学钢琴,经济条件不允许,先是带去学校偷练,被警告后自己刻了个假钢琴。后来又召集大伙儿造纲琴。陈桂林想买琴那会问工友借钱,大家都想办法推脱和躲着他。也许自身困难帮不起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去理发店想让姐姐借钱时,死要面子不肯开口,捎去想送给姐姐的肉后来都给人偷走了。可后来大家竟愿意帮他一同犯险去学校偷琴,这种复杂的情谊也许我们这辈人都很少能想明白。

没有物质,精神文明就成了空谈。明明事实都摆在眼前,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陈桂林和她老婆谈女儿教育问题的那段话,既幽默又发人深省。把我前面提的三人各自代表的寓意套到他们三人身上,这段对话又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元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我不可能让小元跟你走。这个咱俩说了都不算,得看小元自己的意愿。

紧接着的秦海璐唱那首《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舞台背景是换季促销四个大字。这一幕一来论证了我在开头对她这个角色寓意的诠释,二来也预示了女儿小元的最终选择。

后来为什么那些躲着陈桂林不愿借钱给他的工友们,却都愿意来帮忙造琴了?难道完全是因为来了有饭吃、有工钱拿?季哥那样的缺钱花吗?他们在造琴的过程中有人偷懒吗?不但没有,反而一个比一个热情高涨。被快手打断手的那个工人,女人被人给糟蹋了,快手却第一个要为他出头,这是种什么样的情谊?

季哥在处理铁块纠纷事件时说:就为这块废铁?值吗?这要是把人给废了,你挖再多的废铁有啥用啊?其实另一层含义是:不能让物质毁了咱们自己最根本的东西。而在那个时代对他们来说最根本的东西,其实并单不是指生命,还有甚至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团结共进的精神。

快手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是听到有人说起他撬过锁的事。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大家可以去问问你们的父辈或爷爷那一辈,问问偷窃在那个年代是种多么严重的罪行。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被扣上这样的帽子。虽然本片的时代背景已经是那个时代的尾声了,对这类行为的看法已经没那么严重了,可是他们的那种思想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的。

季哥那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人举报销赃?他到底有没有销赃?如果有,他为什么会销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他被人通传的时候,仍要坚持先把他自己手头负责的任务完成,不免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这群工人里,汪工是个特殊的人物。为什么大家对他都格外的敬重并愿意听他的召集和指挥?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是领导之类的。换句话说,即便他是,在工厂倒闭后这类人也已经没有实权了,根本不会有人愿意听他的话。而是因为某项运动的失败,使得他这类知识分子得到了平反,重拾了地位。即使是他这样有份量的人物,也没能阻止工厂倒闭和烟囱被炸的命运。工厂也已经倒闭了,这些工人们为什么还要在工厂附近徘徊,而不愿意去走更远的路?我觉得不愿意虽然是有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害怕,一种对未知新事物和一个新时代的畏惧感。

为什么他们会决定用钢板来造琴,而且敢想敢做。那是他们那个阶级所具备的一种精神,其实也是为了想证明给大家看,他们不会因为被现实和历史的车轮碾压而屈服,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片天地。

最后琴造好了,女儿却没留住。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而且也向这个世界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价值。但是陈桂林想留住的东西,都没留住女儿,父亲,烟囱,以及他们那个时代。陈桂林在偷琴等事件中就也已经知道,精神文明是需要物质文明作为基础的,新时代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改变不了,也挽留不了他们的时代,只不过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承认罢了,一直都在自欺欺人。在烟囱被炸的那一刻,他们才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小元跟她妈妈走,并不完全因为是她的意愿,陈桂林也亲口说了让小元跟她妈妈走。小元也只有带着他的钢的琴(他爸爸那些工人们的精神品质)跟她妈妈走,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小元坐在钢的琴前跟陈桂林最后的对话是爸爸你想听什么?越简单越好。如果把我在开头对陈桂林和小元寓意的诠释放进去理解,就应该是你希望新时代是什么样的?越简单越好,不要复杂得让我们(工人阶级)无法适应它。

片子看完,依然让人回味无穷。相信那一时代的长辈们看完后都会觉得有说不尽的辛酸。而像我这种只能半知半解的新时代的后辈们,有的更多是为他们这份沉重情结的万分感慨。现在总说两代人之间有代沟。我们在因为父母和长辈们都不了解我们而觉得委屈时,是否也该问问我们自己:对于他们,我们又了解了多少。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篇六】

总有那么一部或者几部电影会触动我们某一根神经,看后有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这部小成本电影,商业宣传没有炒作;演员没范没有腕;没有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题材和以前以父子情、父女情为主题的电影相似。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唯独那架钢制是最复杂的,因为它承载的东西最多,不单纯有美妙的音乐!

它承载着父女之爱,一个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在这个物质化严重的社会里,他可能不知道什么穷养儿子富养女,只知道用心养!他的壮举稍显滑稽,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去耻笑他。

它承载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成功了,就是一道风景,失败了,就是美好回忆!这些句子都把生活描绘的非常真实。

但是,《钢的琴》好像也在调侃些什么,在中国,艺术是不值钱的?!钢琴做好了,女儿还是走了!只有这个结局才是时代的,如果女儿留下来,才是艺术的!

电影《钢的琴》观后感【篇七】

昨天晚上我去看了这部《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著名演员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的电影。可惜的是整个放映大厅,连我们一起只有五个观众。

《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必须要搞到一台钢琴。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是片中的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和众多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

但是当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很明显这部《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由于我在1957年初曾经跟着剧院去过那里。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的一度辉煌,而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应该说《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和某些在国外获奖的电影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某些电影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

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这部《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

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由此我联想到解放初期,对于工人阶级高度的颂扬,对于农民阶级的响亮歌唱。如今呢?真的很难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而又变成了今天的农民工,这又不得我们不会反思,这两大阶级去哪里了?那么今天的工会组织还能做些什么?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就无形中脱离了农民阶级的队伍。

一样的,这部表示当前的弱势群体的电影,在国际上到处获奖,这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可奇怪的事了。

焦裕禄电影观后感2000字


焦裕禄观后感_篇一:

观看电影《焦裕禄》,那几段熟悉感人的画面,朴素的语言,再次深深打动了自己,撞击了灵魂,升华了思想,净化了心灵。焦裕禄同志的身上,呈现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不怕困难、不畏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呈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当前自治县正加快科学跨越发展的步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干部也必须发扬焦裕禄精神所具有的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无论是县域各项民生工作的开展,还是“第二批群众路线三严三实”活动,都强烈呼唤有更多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爱民为民、帮民富民、尊民助民的领导干部,我们才能如期实现既定的目标,让群众满意。

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学习焦裕禄同志敢于担当的精神,他崇高的党性修养,时刻保持着淡定,不怕困难、不惧风险,在应对危机上有思路,敢担当。面对发展,面对困难,展现敢做善成的勇气、逆势飞扬的豪气、艰苦奋斗的志气,保持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冲劲,聚精会神战危机,一心一意谋发展。

学习焦裕禄一心为民的精神,学习他时刻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时刻将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学习他时刻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模范遵守党的纪律,高尚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今后的工作中,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始终牢记一个“干”字,始终心怀一个“公”字,始终恪守一个“廉”字,保持共产党人实干奉献、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做为机关工作者,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做不出轰轰烈烈的成绩,却无时无刻不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特别是当前结核、艾滋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各项工作也取得明显的成效,但离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做好自治县当前疾控的各项工作、为各族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就要真正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时刻想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儿子,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质量的做好本职工作。

电影《天河》观后感2000字


我们为你收集整理了电影《天河》观后感,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生活中,优秀作品让我们受益无量,内心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观后感,顾名思义是用眼睛看完某些事物后,根据内心的具体感受和看法写下来的文章,写观后感时要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心意。

电影《天河》观后感 篇1

星期六,学校组织看电影,我幸运地被选上了!到了卜蜂莲花旁边的电影院,我很兴奋。

不一会儿,电影开始播放了。讲的是毛泽东主席要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为什么呢?因为南方可饮用的水很多,多得每年都有好多水流入大海,很是浪费。而北方可饮用的水却很少,国家标准北方可饮用的水平均每人300平方米,而现在每人平均有100平方米的水。所以要进行南水北调!由于南方的丹江人民不答应南水北调的工程,因为他们村的右方有着他们祖先的坟墓,而左方是烈士陵园,里面立着当年打仗时救他们英雄的雕像。北京的副市长可是劝了很多次的,最后丹江人民答应了水流过他们的祖坟,坚决不能流过烈士陵园。还有那些水利工程师,冒着生命危险,做着南水北调的工作,不怕累,不怕疼。为的就是能让我们喝上干净的水。

你想想现在的湖北、河北、河南。哪个不是他们辛苦的成果?南水北调一共建了xx,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抱怨他们苦他们累。我明白了水的来之不易,想想以前小的时候,我还老把我的滋水枪灌满可以饮用的水滋着玩儿,那该多浪费啊!

所以,我要做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并且宣传出去,让别人也学会节约用水。

电影《天河》观后感 篇2

看电影天河观后感电影《天河》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了大学毕业生刘京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由一名搬迁调解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水利工程建设者的经过,探讨与展现了个人价值与中国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南水北调这一艰辛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高唱颂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董望川(李幼斌 饰)被任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指挥兼总工程师。然而正在此时的用人之际董望川的得力助手江浩(段奕宏 饰)因生活所迫为了利益放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此董望川与其断绝师徒关系。董望川的家乡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阳市槐树村,他力荐自己的妻子周晓丹(俞飞鸿 饰)担任丹阳市副市长,负责移民、治污工作,但是却遭到妻子埋怨。在任期间周晓丹为保护槐树村祖坟,建议搬移烈士陵园打动槐树村村们,获得大家的肯定顺利完成移民工作。

污水治污工作上,她拿董望川堂弟开刀,遭亲人唾骂也坚持工作,最后为其争取丰厚补偿也鼓励其开展绿色工业。另一方面江浩并没有放弃南水北调工程,他作为河海水利建设工程公司的代表担任“穿黄”项目部经理兼技术总监。江浩将重病的父亲接到工地宿舍,一遍救险一遍照顾父亲。为了给父亲筹医药费,在缺氧的状况下抢修盾土机完成前所未有的突破。北京四环环暗涵工程最关键的节点就是下穿五棵松地铁站工程,董望川提出创新技术,在南水北调专家们的质疑下,担当起责任开创新技术。林子彤负责地下指挥指与工人们一起冒着危险工作,董望川在地铁里与工人们并肩作战。然而正在五棵松暗涵打通之际,董望川妻子周晓丹视察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但是他并没有陪在妻子身边,而是一直陪着工程一线的工人们。最后五棵松暗涵工程成功,周晓丹与董望川冰释前嫌相互谅解,林子彤与江浩正式交往,并在工地现场举行婚礼。

该片以事关国计民生的南水北调伟大工程为故事主线,网罗了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王若心、高明、赵有亮、林妙可等老中青三代影坛精英倾情出演。充沛动人的情感和生动鲜活的细节,让电影《天河》在厚重中又不失清新,成为献礼片中与众不同的一面旗帜。

电影《天河》观后感

从1987 年到2014 年,我国共拍摄主旋律电影100 多部,主旋律电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然而随着2009年《建国大业》和2011年《建党伟业》在艺术与商业获得双赢,国产主旋律电影以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面前。2014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重大现实题材之作《天河》,将镜头对准“南水北调”工程,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工程的波澜壮阔。电影《天河》,以事件的进程来叙述,注意和把握观众的观赏效果,同时也在艺术元素上,继承和发展商业电影的成功经验,试图以人物的“小”来搏“工程”的大,全面地反映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及其背后的故事,引发人们关于这一工程镜像世界中的“饮水思源”问题的哲学思考。

电影《天河》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献礼之作,讲述了从中线工程从具体规划到竣工通水共11年的历史,再现了国家意志与人民渴望在漫长的岁月里攻克难题的勇气、智慧与大爱。这段时间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影片以董望川(李幼斌饰)、周晓丹(俞飞鸿饰)、江浩(段奕宏饰)、林子彤(王若心饰)等为中心,讲述他们在工程建设中为国家“舍小我,为大我”的精彩故事。影片摒弃了大而空的人物塑造模式,而是采用“南水北调”这一大背景下的人物与家庭的命运来折射出举世瞩目工程的“险”和“辛”、移民搬迁的“情”和“痛”、环保治污的'“艰”和“难”。

影片《天河》以全明星的阵容给观众带来了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提高了影片的档次。该片由刘晓、黄宏编剧,宁海强、沈东联合执导,并集结了李幼斌、段奕宏、俞飞鸿,荟萃了王若心、高明、赵有亮、林永健、吴军、林妙可,还有濮存昕、陈宝国、姜昆、宋春丽、黄梅莹、小香玉等多位艺术家,成为继《建党伟业》后又一“数星星”的主旋律电影。但影片却未落到低俗的单纯的“数星星”的漩涡之中,而是以董望川、周晓丹、江浩等人为主要叙事者,并以强烈的故事和张弛有力的节奏来真实还原出“南水北调”工程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南水北调是中国集体意识形态的一次集中体现,对于国人来说,既是对传统东亚生产方式的一次再肯定,又是现代文明政府自然的确证,是大国崛起在当下书写的天河奔流。

俄国学者巴赫金认为:符号的意义属于整个意识形态……话语永远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电影《天河》影片中通过水的流动变化和工程的竣工的雄伟姿态,来衬托出这一工程背后高大、大公无私、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之人。其实,“饮水思源”下的镜像世界,是一个有爱的世界,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世界。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看影片天河观后感

观看天河观后感

天河电影观后感

电影天河观后感500字

观看电影天河观后感

电影《天河》观后感 篇3

上周五,老师发给我们一张通知,当我的目光扫射到下周一学校组织学生去观看电影天河时,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周一在期待中到来,怀着愉快的心情去观看电影天河。主要讲述主人公董望川带领人们进行南水北调工程,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成功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工程的险与辛,讲述了移民搬迁的情与痛

讲述了环保治污的艰与难。这部电影有很多情节让人感动,比如江浩为了工作差点丢失生命;乡亲们冒着狂风暴雨去请求周晓丹不要搬烈士陵园;小狗乔乔为了追回主人而一口气跑完了三百公里的路程;也有很多情节让人高兴,比如小狗乔乔对主人点头哈腰的样子十分好玩,董富川因为挖祖坟的事在省长量尺寸突然绊了他一脚;董忆川说话太幽默;还有一些情节让人紧张,比如江浩修复下水道时我真为他们擦了一把冷汗;林子彤带领工人们挖五棵松时,只剩三毫米就失败了;周晓丹差一点就死亡了

我们同龄的孩子喜欢看小儿动画类的电影,但这天河电影比变形金刚电影让人懂得更多,比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更有意思,比铠甲勇士让人学到更多。每当我看到干涸的湖水,就会联想到碧波荡漾的样子,就有联想到老家丛天而降的大瀑布,可是现在,这些都消失了,想到这里,不禁有些伤感。可能现在的河流都和天河里槐树村旁的永定河一样吧,那里的村民都喝着永定河的水长大,小时候和小伙伴经常在河里游泳,但是现在河水却干涸了。

看过天河之后,我洗手时用水少了,用洗脸的水浇花,洗菜的水冲厕所,这样就少浪费水资源,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电影《天河》观后感 篇4

同样是南水北调题材,主旋律电影《天河》虽然不乏泪点,但叙事结构较单一,情节有支离感,反倒是之前看过一部电视纪录片《水脉》虽不出彩,倒是娓娓道来,可堪一看。

电影《天河》观后感

在汉人的精神世上里,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历经日灾人祸的国度,时常能在灾难中找到榜样并试图通过榜样的力量用以慰藉内心的伤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举更被奉为牺牲恭喜精神的大义,的确,人类众多心理活动之中,无论经历怎样的过程和挫折,都需求重头振作起来继续生活下去,继续繁衍生息。

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主演、高明、小香玉、濮存昕、陈宝国郭达、姜昆、郁钧剑、黄宏、宋春丽等联袂出演的当代现实题材的电影《天河》,聚焦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南水北调,要将如此宏大的题材搬上大银幕实在绝非件容易的事,电影的切入点很重要,和以往主旋律电影相比,《天河》在人物设置及塑造上有了很大的改动,摒弃了高大上的“完人”典范,而是试图通过关联人物生活的细节延伸出戏剧的冲突,借此映衬人性的伟大和自私的两种极致,还特别呈现了人情世故——这数千年中国文化里最值得说道和玩味的部分,最终导入“饮水思源”这一确实表达的主旨。

李幼斌和俞飞鸿饰演的夫妻,两人全是南水北调工程里的核心,李幼斌饰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总指挥董王川,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则是挂职负责移民搬迁岗位,段奕宏饰演的江浩既是董望川的学员兼得力干将,但在工程最为关键的时候,江浩却近乎决裂般背弃了恩师,而后两人的在次相遇是在南水北调的一个招标会上,中标民营企业的代表江浩再一次站在了恩师和老上司的面前,这其中究竟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他有什么难言之隐?

搬迁的冲突也在持续发酵,周晓丹这一摊的岗位也是焦头烂额,不但和本人的小叔子到翻脸之境地,更是一口堵住了前来说情的公公,家务事和岗位似乎各自撇清而又剪不断,她的委屈和抱怨能向谁倾吐?牙齿碎了她也只能本人往下吞咽。

耗费巨资和十几年时间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这些。将这样的题材搬上银幕,如何取如何舍全是艰难的抉择,最终将主角设置为工程的一个高管和他的同事亲友之间纷纭复杂的关联为主要线索,在董望川这个角色身上,浓缩了千千万万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无数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大禹当年治水为了泄洪改堵为疏,使万千民众免于洪水灾害,而今的南水北调的“大禹”们同样为了万千民众饮水,既是惠民工程,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超采地下水作出适度补救。

作为一部电影,《天河》既生动再现了南水北调工程中这些感人的情景,还兼顾到了电影叙事的流畅的画面的美学感受,在增进了主旋律电影视听上的观赏性的相同,也让主旋律电影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可能。

影片《天河》观后感

世上本无路,走得多了,便就有了路。这路指的是陆地上的,当然也指人生路。但这路不仅存于地上,更现于天中,即天路。天路非实指天上有路,是特指穿越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京臧铁路,气势恢宏,造福于民,天下无双。如今,一条堪比“天路”的“天河”也即将全线贯通,这条特殊的河即指“南水北调”工程。与“天路”一样,“天河”也是一条造福于民的利民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电影《天河》就全景式再现了这条壮举之河的艰难成形过程。

“南水北调”工程通俗讲就是将长江丹江口的水通过“天河”引至京津华北等地,以福祉等地人民。近年来,华北地区日渐缺水,尤其北京,随着人口总量超过2000万,用水,用好水问题日渐突出。长江丹江口却水资源充足,洪水季节水患泛滥成灾。以“天河”将丹江口多余的水引至缺水京津地区,既解决了长江水患泛滥问题,又补缺了华北水荒严重现实,乃共赢互利大好事。

“南水北调”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要想通过100多分钟的电影全景式细致展现显然不可能。影片聚焦了工程形成过程中最牵动人心也最触及人利害关系的冲突矛盾极点——搬迁,以此为重点,再现国家大家与小家的多重关系。以情动人,以爱暖人,爱感苍天,情涌大河,《天河》紧紧围绕“情”与“爱”,深动再现党民鱼水之情,官民船水之爱的感人一幕幕。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这样唱道。影片《天河》也深深凸显这歌词所蕴含的独具魅力。南水北调工程副总指挥李幼斌日日夜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有家不能回对他来说是常事。为工程质量,为确保工程万无一失,他对最喜欢最心疼的下属极尽严苛。为圆满解决最大难题“移民”,他擅自将妻子调离家中,派其到任务最艰巨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家庭矛盾因此火山般爆发,妻子抱怨,女儿埋怨,只有三代献身水利事业的岳父母支持他。不仅如此,其最信任的徒弟下属也因种种原因离他而去...李幼斌塑造的角色身上浓缩着千千万万水利人的风风雨雨。对他而言,如何摆正大家与小家关系,如何维系与妻子女儿的情和爱,也非易事。

影片最能触及心底的移民戏份。为做好移民工作,李幼斌搬出最能以情动人却又不失魄力手腕的老婆俞飞鸿,关键是,要搬迁移民中既有广大乡亲朋友,又有李幼斌片中的老父老母,胞兄胞弟。由于牵涉到赔偿、移祖坟等重大事宜,党民关系、官民冲突被至于千钧一发之地。影片对移民高潮大戏环节的冲突设置极具戏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升扬了影片可视性。

以往同类型影片大多以枯燥镜头语言描述工程之伟大、艰难,以及人物角色的高大上。《天河》则以情感为纽带,将党民情官民情有机融入父女情夫妻情兄弟情等人间真情中...老百姓对土地的浓情,对烈士的深情也都被深深镌刻在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中。是什么说服了“刁民”自觉自愿主动搬迁,是情,是爱。这感人一幕幕不禁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那不断激化着官民矛盾的强拆新闻片段。试想,如果官方都能像《天河》中的俞飞鸿、李幼斌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方法解决冲突,再不配合的“刁民”,再难啃的骨头,在铁石的心肠,也都有被融化的那一刻。爱感苍天,情涌大河,一切矛盾都消弭、化解于这无形的情、爱之中。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天河观后感400字

天河观后感600字

影片天河观后感

看天河观后感

形象塑造上,《天河》果断褪去以往主旋律电影应有模式,不再让李幼斌等主人公一味简单的高大上,他身上也千种柔情,万般暖意。当他因担心工程建设而焦急甚至有些气急败坏地想责罚下属段奕宏时,却看见段奕宏在工地照顾年老体弱的父亲,那一刻,李幼斌怒火消退,脸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情与歉意,作为观众的我,在这一刹那,也潸然泪下。当他非常愧疚地面对不理解的妻子俞飞鸿时,虽然外表依旧强势,但从其细小微琐的眼神、情态、肢体语言中,不难读出她对妻子、女儿的深爱...片中类似这样血肉丰满,爱恨丰盈的角色并非鲜有

《天河》演员阵容无比强大,除去领衔主演李幼斌、俞飞鸿、段奕宏、林妙可外,数十位老艺术家纷纷现身,互飙演技,如水利版《建国大业》。高明、宋春丽、田华、赵友亮、陈宝国、濮存昕、黄宏、郁钧剑、林永健、吴军、姜昆...数星星已经到了停不下来的节奏。

《天河》观后感

“感动中国的大情小意”是我看完《天河》最直接的感受。影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背景,将千千万万建设者们的“牺牲”浓缩在董望川、江浩、周晓丹身上,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和河水治污等重要环节中的感人故事,通过董望川等水利人和家庭的命运,折射出“南水北调”建设的艰辛与伟大。

说实话,对于“南水北调”印象一直都停留在课本上,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只知道有这个项目的存在,并不知道南水北调这一举世瞩目的调水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将这一重大现实题材搬上银幕,必将难逃主旋律的标签,我在没有观影前也认为这又是一部主旋律的宣传片,但看过影片以后,发现影片主旋律只是个皮,客观的说这只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

《天河》没有像以往中国主旋律电影一样,人物全部高大全,也没有对白多情节少,反而角色形象十分饱满,情节环环相扣,同时加入了爱情、明星等商业元素,将主旋律和商业完美结合,可以说拍出了美国主旋律电影的味道。即有拆迁、环保、移民的超现实话题,又有人文、社会、经济的深刻内涵,更有不能超凡脱俗的家长里短。以小人物带出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天河》可以媲美中国好最的主旋律商业电影《集结号》,影片的经典性毋庸置疑。

何为“大情小意”呢?首先大情是指历时十一年,世界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圆了我们的中国梦,同时要表达的就是董望川、江浩、周晓丹等为代表的水利人,歌颂那些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这也是影片创作的根本,但大情只是一个背景,只是支撑起全片故事的一个支点。就如同《中国合伙人》一样,有一个现实题材,用商业的模式进行包装,用不同的`情怀打动人。我们用以往的中国主旋律来看待《天河》,那只能说您目光太短浅了。

真正吸引我进入剧情的却是“小意”,“小意”很简单,就是爱情、亲情、师徒情、人狗情四种情意,这才是影片所要阐述真正的中国好故事。不论是董望川和周晓丹夫妻感情,还是江浩与女博士的爱情,他们也会浪漫,他们也会争吵,他们也会疯狂,他们也会闹脾气,他们都只是个平凡人,只不过他们的工作不平凡而已,片中可谓是大篇幅展现了爱情, 说这是爱情片也不为过。

片中对于亲情的表达最为细腻,董望川和周晓丹两个大家庭,周父是老一代水利人,与董望川惺惺相惜,在工作方面绝对是支持,周母就是退休在家的家庭主妇,跟周父对待女儿的问题也有分起。董父虽然不是水利人,曾经是一名村长,在南水北调拆迁、移坟问题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且为有市长儿媳妇下跪的惊人举动,更与他的爱犬上演一段人狗情。董母是全片主要人物中塑造的最单薄人物,而董望川周晓丹的女儿,青春叛逆期的她偶尔也会小调皮一下,在看到周晓丹诊断书后,一场催泪的大戏在所难免,相比以上几位,董望川的表弟则塑造的更加丰满,作为大老板、污染大户,市长嫂子周晓丹上任自然后拿他开刀,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好戏不断上演。

对于围绕董望川和周晓丹的亲情,的确算得上是“高大全”,主角嘛全家总动员亦很正常。而片中让我流下泪水最多的却是江浩一家的亲情,江浩早年丧偶,生病在闲的老父亲,年幼上学的女儿,再加上工作的性质常年在外,家中上一老一小相互扶持着过日子,当父亲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这个家就完全撑不下去了。在一次参加完紧急抢险之后,作为领导他没有管善后的工作,在这么重要的关头离开了,让人很是意外,更让人惊讶的是,抢险过后他竟然是回宿舍为老父亲煎药,原来无暇照顾病重的老父亲就将父亲接到工地宿舍,同时江浩不得不将女儿一人送去北京读书。影片中江浩一家除了展现了这三位主要家庭成员亲情外,女儿与女博士“后妈”的故事也有延伸。一代水利人看似十分风光,但每个人在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并没有人知道。

这其中也包括与他关系最近的师董望川,江浩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有责任为父亲与女儿撑起这个家。所以他才会不惜与跟随多年的师傅闹翻,这段十分难得的师生情,却被父亲高昂的医药费给打跨了,并且还是董望川最需要他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董望川美满的家庭,董望川可以不顾一切参加工作,但他不行所有问题都要自己搞,当他发现自己与师傅越来越像时,他决定改变自己,但江浩作为南水北调的主力军,为了不让自己的师傅为难,也能支付起父亲的高昂医疗费,一边是父亲一边是师傅,他也算做到忠孝两全。江浩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参与到工程中来,更主要是他也离不开这份他所热爱的水利事业。

为什么会说这么多,因为我被这部电影所打动了,但也会有人说没有什么可点评的点才会拿剧情说事,其实不然,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感人之作。作为一部献礼并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影片,不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完全都可以将这些摒弃掉,但《天河》并没有,反而将“小意”进行了无限放大。这是以往主旋律电影中少有的,因为这种家庭的亲情扩展一般更多的会选择电视剧而不会选择电影,拍不好以点盖面反而令人反感,而《天河》却做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来拍摄显得极为巧妙,将“大情”“小意”诠释的非常完美。

《天河》的剧本十分整齐,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看过电影之后,你一会在心中为编剧颁一个最佳编剧奖,同时全片的拍摄手法到叙事结构都是商业化的,为了的就是让更多人能感受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通过电影本身的魅力传递正能量。《天河》可以说让中国电影向世界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也可以打造出大家喜欢的“主旋律”作品。一部让人认为极其无聊的中国式主旋律影片,却感动了当天参加观的所有人,因为这部电影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南水北调与我们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北京努力奋斗的人,我们也是南水北调的受益都,所以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并接受了这部电影。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看影片天河观后感

观看天河观后感

天河电影观后感

电影天河观后感500字

看电影天河观后感

说了这么多这么详细,肯定有人要说,电影的立意、主题、精神都领会到了,还有必要进电影院观看吗?当然会有,首先影片航拍的南水北调整个工程的美景很值一看,如果不去电影院观看,这辈子都体会不这项伟大工程的壮观与宏伟,就像到北京不爬长城一样,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我个人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要观看的电影。其次就是全明星阵容,不仅汇集了有李幼斌、高明、俞飞鸿、段奕宏、林妙可老中青三代演员领衔主演,更有近百位明星鼎力加盟出演,不管路人甲还是领导乙,全部都由明星出演,如果电影办一场盛大的首映礼,再次集结所有明星,就是办一届电影节的水准,大家完全可以在电影院来一个“明星大找茬”,看看你认出多少位明星,这个难度和南水北调工程有得比。最后,就是我对于影片中感人的细节没有进行详解,影片中很精雕细琢的细节,都被刻画得非常完美,只能告诉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好故事,但感动这事儿,还是要自己用心去体会。

《天河》,这是一条神奇的天河,会将你感动的泪水注入这条天河,11月15日我们一起去电影院畅游这条天河吧。

相信《凤凰琴电影观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凤凰琴电影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