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有关儒林外史读书笔记集锦。

你也许需要"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这样的内容。读书如果源于兴趣,源于喜欢,那么它将对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在作品中用流畅的语言,叙述了相关情节。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有条理地组织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1)

《儒林外史》,这是一部讽刺小说,我之所以选择它的原因是这本书生动形象的揭露了封建社会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人性的变质、心灵的麻木虚荣、精神上腐败堕落。批判当时社会的官僚主义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腐败变质的现实状况。

书中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既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歌颂了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对于人性的美好守护,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例如开篇的王冕,隐逸田园,不入朝堂;八十岁才考中状元的梁灏、年岁已高的小友周进、考了几十年终于取得功名,高兴疯了的范进......像他们这样为了获得功名废寝忘食的人还有很多,可是当他们皓首穷经,终于榜上有名,当上大官的时候,又有几个人是名副其实的清官能吏呢?

如王惠,当上南昌知府,可到了地方,首先问的不是当地的治安管辖,不是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不好,而是做了一个库戥,让大家钱财归公。之后的日子里,板子拍人的声音、算盘的声音、戥的声音不绝于耳,整天民不聊生。用一句话形容他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出乎意料的是,当他被查政绩的时候,却被认为是江西第一能员,与开头王冕的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情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官场里面的黑暗与腐败。

贡生严致是村里十恶不赦的恶棍,他抢了王小二的猪,王小二来找他算账却遭到一顿毒打;他还四处讨要钱财,没有借别人钱却非要讨要利息;严监生去世之后,他夺取兄弟的财产,还说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范进中举对于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重大。作为他的女婿,在范进中举之前总是打他骂他,然而在范进中举疯了之后别人要他打范进一巴掌,这时候他却不愿意,还说: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这胡屠户也是那种满脑子功名的势利小人。

这些事例正是说明了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那些痴迷于当官的人一直努力科举,当上了官却从不考虑曾经与自己处在同一个阶级的人们,反过来剥削他们。作者吴敬梓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统治阶级的黑暗。吴敬梓是一个慷慨的人,却一直被他的族人视为败家子,他的后半生穷困潦倒,别人屡次叫他参加科举考试,他因为看透了科举的实质,不愿意同流合污,于是从来不去。据说他的书桌下面有八股细绳,每根细绳下都有一只臭虫和一只文字,称为八股臭文。家里因为贫困而无法取暖,于是吴敬梓经常出去行走,他称之为暖足。在他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能写出这样一部小说也不足为奇了。

这本书虽然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百看不厌这本《儒林外史》。我把它推荐给你们,希望你们也同样喜欢上它。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2)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3)

儒林外史中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最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好处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刻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述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立刻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之后正因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4)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本着尝试带着剖析经济的角度来赏析明清小说,一来可从与平时不同的角度来读小说,二来可加深对明清商业文化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而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我则对士子文人的从商之路而有所感触。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儒林外史》描写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探究得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在过去的`历史里,“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所为,而人们心目中“士农工商”,商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古训则是荡然无存,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谋取暴利,在晋商当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的风气,并蔓延全国。

至于这些从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可以察觉到有这么三类,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获利极厚,更以金钱结交权贵,仗势欺人;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篇5)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其实不然.《儒林外史》反对的,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尤其是“德行”,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首在复兴“礼乐”.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

作为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刻揭发批判了“世人”的庸俗,而“机锋所向,犹在士林”特别是科举中人的不幸或堕落.《儒林外史》的讽刺进一步指向皇帝、官场和社会.“穷极文士情态”,写出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了性命去求他”是极无聊而害人害己的事,总不过事与愿违,“费尽心情,总把时光物误.”“儒林”是官场的后备,读书人一旦把“文行出处看得轻了”或者再加以不学有“术”,官场这块本应是才智之士“立德”“立功”的竞技之地,就变成了人世间最肮脏的地方.《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内涵深微的感伤情味,使人“不觉凄然泪下”.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集锦


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在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相信很多读者的内心是难以平静的。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书本的内容,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读后感体现出我们的真情实感呢?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1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2

《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吴敬梓却与众不同,他将当时社会的角落投射得一清二楚。

吴敬梓是康、乾年间的名人,《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响了我。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第一,突破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第二,通过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成就反讽艺术的巅峰之作;第三,创造了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4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读《儒林外史》有感

穷其心志为功名,世态炎凉众人心。“功名富贵无凭,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读《儒林外史》品味其中的传神之美。

当我第一次翻开那被层层灰尘包裹着的《儒林外史》,所了解的便是吴敬梓这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对于世俗,对于那些淡泊名利之人,对于贪图荣华富贵的人的嘲讽,再读《儒林外史》,我发现这其中也有对世俗之人的赞赏,同时也有对他们精神的肯定,这只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让那个本只有乌烟瘴气的社会中,充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这本书的主旋律。因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便受进了冷眼,老丈人对他更是一次又一次地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不料又被胡屠户骂了一顿,说他“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狗血淋头。到了出榜那天,家中正没了米,母亲就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去换些米回来。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夫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一转眼,范进时来运转,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埋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上进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来换取一些“不正当”的财富。周恩来曾经说过那么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但是这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是昙花一现,他们故去之后,社会的风气越来越差。把书关上,脑海还是想着:社会的黑暗,人心的揣摩不透,以至于作者提出了他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难道至今以后,就没有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无限凄婉。他最后在愤懑怀疑中穷极一生。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5

终于把《儒林外史》读完了。说终于,是因为读的很不轻松。但凡读书,总不免揣磨作者的意图,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想表达什么感情或什么思想?他刻画的人物在讴歌谁、讽刺谁、批判谁?这些问题,在读《儒林外史》时都非常费思量。

但这并不影响我很投入地将它读下去。整本书尤如一部精彩的记录片,作者则是一个高级摄影师,把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立场态度、见闻遭遇,等等等等,冷静地、细致地、不厌其烦也不厌其精地记录下来,不议论、不评说。面对原汁原味的儒林中百态人生,你爱怎么想是你自己的事情。

《儒林外史》中记的是儒林中人,因此人物众多,你方唱罢我登场,其讲故事的方式和陈思诚导演的电影《北京爱情故事》一样,每个人的故事相对独立,过度处人与人又相互牵联。不仅主角在转换,故事场景也在变化,南京、苏州、杭州、杨州、天长县、南昌、徽州府、苗疆、山东、京城。。。。。。寺庙、府第、名胜、营帐、河边、船上、妓院、金銮殿、公堂。。。。。。读这本奇书好处就是可以从很多地方开始读,也可以读到很多地方放下它。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不用一些心,读起来如猴子掰玉米,捡了后面丢了前面,读到云里雾里去了。

直到把全书读完,借助简单的读书笔记,对书的概貎才有一个大致的轮廓。话说万历四十三年,天下承平已久,虽然水旱偏灾、流民载道,皇帝是不管的,他得意于太祖高皇帝创立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选人才,想起可能有漏选了的人,穷其一生也没入翰林院,于是着群臣到各府、州、县采访一年,收集已经死了的儒修们诗文、墓志、行状,经层层考核选拔,为这些死去的读书人放皇榜。榜分三甲,第一甲取前三名,第二甲取二十名,第三甲取三十二名。发榜后刘尚书在国子监隆重祭奠。(第五十六章、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这本书,讲的就是这榜上55名已故儒生的生平片段,那些片段足以反映这个人的学识、为人。当然,有些人的生平讲的详细,有的人讲的简略。

第一甲第三名杜仪即杜少卿,是全书着墨最多的人物。他乐善好施,把祖上留下家产渐渐地被送光、借光、骗光了,于是从天长县搬到南京,日子越过越拮据。但他还是不改本色,携夫人游山,千金散尽不眨眼,任世人如何讥谤,恬淡度日。他富有才情却淡泊功名,既不参加科举考试,官府找上门求他做官他装病推辞。对名利场中人他冷眼相待,对旧仆、孝老爱亲的人他倾囊相助。虽然有人非议他不会营生、有些傻气,但提到天长县杜少卿,多人称其豪杰。杜少卿这个人物,寄托了作者对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有济世情怀,还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第一甲第一名虞育德、第二名庄尚志,都有淡泊功名的想法。然虞育德因诚实报年龄而被嫌年老没入瀚林院,自己没有遗憾,回乡做博士。庄尚志因一蝎子作怪,顺坡下驴,还得钦赐玄武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三个生前对功名绕道走、或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死后还是被钦点第一甲前三名。皇帝的一厢情愿,不知道会不会让三位名儒不得安宁。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6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个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样的骗局。

马钝是一个名士,一向视功名如粪土,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来到了杭州的文翰楼改卷。到了杭州,马钝就乘机游览起了西湖,江南的许多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洞中,刚要抽签的时候,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老头,马钝见他留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画里的神仙,于是,就问他:“敢问仙名仙寿?”“回马二先生,贱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岁了。”马钝听后大吃一惊,心想难道他真是一个神仙,不然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签卜算自己的命运了,请你跟我来吧!”马钝跟着那自称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俩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洪“仙人”对他说:“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进了屋子,只见那“仙人”用纸包了十几块黑炭给他,对马钝说:“你把这个黑炭用火点燃,就会烧出纹银来的。”马钝一听,马上回到住处用火烧了起来,没想到,居然真的烧出了十几锭纹银。不久,马钝听说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马钝急忙前去吊唁,他悲痛地对着死去的洪“仙人”说:“您是一个神仙,神仙怎么会死的呢?”“谁说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岁。”洪“仙人”的家人说。马钝心想,他们准是在骗我,洪“仙人”曾经给过我十几块黑炭让我去烧,白花花的银子被烧了出来,这还会有假吗?”殊不知,那是洪先生为了得到一个神仙的虚名,不惜自己的钱财把银子故意裹在了黑炭里,故事看到这里,我为一个身为名士的马钝,居然不知这个世上本无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为一个做梦都想有一个神仙虚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叹!

从这个故事里,我既看出了马钝的无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马钝枉为一个名士,如此笨拙的一个骗局,他居然信以为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装神扮仙,却是为了度一个虚名而去不惜损失自已的金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看了这则故事,想想身边时有所闻和时有所见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群结队地到处看相算命,烧香拜佛,他们的举动和马钝的无知有什么两样呢?有多少个又象洪“仙人”这样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考分不上线,为了能被学校录取,不惜用钱去买名校,这样的做法与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么不同呢?

有关儒林外史读书笔记通用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对于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有关儒林外史读书笔记通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1

翻开《儒林外史》读完之后感觉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着古代社会的剪影。只是人、事、物、时代变了,但人有的丑恶本质依然没有变,不禁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晚年自号“文木老人”,而他也是小说中的人物杜少卿的原型,是反对当代八股取士的先锋,也是世界级讽刺大师,每个人物在他笔下栩栩如生,简直就是现代社会的翻版。

小说痛批了见钱眼开的士人群体,如今社会也确实如作者笔下的文字生动形象,让我读后深有感触。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甚至连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带着与众不同的意味,几乎在每一回合,都有着社会生活的重影。的确,当王氏病重以后,严监生想“扶正”小妾,王氏家的两位“舅姥爷”王蓉和王德,起初“把脸木丧者不哼一声”,结果等严监生拿出来二百两银子,一人一百两收了之后,立刻喜形于色,义正言辞地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说完就走,一点也不记得他们的妹妹,这一段情节,活生生地写出了这两位见钱眼开,虚伪嘴脸的丑恶灵魂。因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让我又重新去了解和领悟社会中的“士人群体”。

我认为社会中的“士人群体”腐败无能,嫌贫爱富的形象太多,太多。如范进中举,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骂他,说他考试中了是因为别人可怜他,而不是自己凭借真本事得到的这千古一骂,紧接着戏剧般的,故事一转折,范进中举了,胡屠夫马上转变态度,对范进说好话,全然不顾丈人的脸面。接了范进的钱,嘴上还说不要不要,结果又抓得紧紧的,范进执意要给,胡屠夫如蒙大赦,赶紧把银子放到自己的腰包里,边塞边说范进的好话,说完之后笑眯眯的走了。由此便可以看出,胡屠夫爱财如命。吴敬梓在书中也写了些如胡屠夫一般的人物,如严监生与两根灯芯等等。

读完整本书后,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士人群体”,他们不同的外貌下隐藏了一个个如此相似的灵魂,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认识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蒙蔽。

生活中也有着这些人的翻版,他们或近或远,但在于你选择怎么做,应该追寻你最真实的自己,不该去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作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2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里,被鲁迅称之为“伟大”只有两部,《儒林外史》是其中一部。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从这简短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儒林外史》在鲁迅先生的心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篇幅仅有五十六回,却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儒林外史》能在清末众多谴责小说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它本身具有讽刺意义,更重要的是它饶有诗意的散文叙述和醒世的含义。

《儒林外史》是描写旧时代知识分子在官场上的一些丑态,同时也揭露了官场的昏暗。惺园隐士曾说“它摹绘了世故人情,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乃不能达之!笔乃足以达之。由此可见,《儒林外史》用生动形象的笔触真真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和现实主义。

很多人说《儒林外史》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它的讽刺艺术达到了如火纯清的地步,但我觉得讽刺的艺术是其次,重要的是它给世人的警示,也就是所谓的醒世。讽刺的含义并不是“骂世”,而是在这讽刺的含义中找到一些醒世的真理。《儒林外史》用世间种.种不合理和人情世故荒谬现象的辛辣讽刺,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抨击了一些人为求功名富贵而不择手段的种.种卑劣行径,但书中也塑造了一些社会地位不高,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如文中开篇提到的王冕,再到文中看似不重要的凤老爹,再到最后提到的季遇年和荆元,作者用他们身上的冰清玉洁,淡泊名利和古道热肠与那些丑态百出的儒林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通过这鲜明的对比,也着实让读者看到人格的可贵。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人生百态,就是在我们所生活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而失去人格的人,那种热衷的程度真的不亚于那些儒林中人,因此,《儒林外史》在当代依旧是人们必读的一本书。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先后用尽二十年所写,在其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成就一部贴切百姓而又可以传承下去的作品,不仅是时间,还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洞悉力。作者用精心巧妙的安排引出了一系列的儒林中人,例如文中年过六旬的周进,为了光宗耀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依旧是惨败。最后在走进贡院触景生情而不省人事,几个商人见他可怜助一臂之力,随即却真的中了,不是亲的也来认亲,这样巧妙的安排,也让周进发现了范进,作者如此的精心描绘,正借此描绘了当时旧社会的丑态,同时也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现实的黑暗。

写了以上一些感慨,我此时此刻觉得《儒林外史》就好比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照人,也可以照己。如晨钟暮鼓一般,时刻发人醒悟。《儒林外史》是我读过遍数最多的一本书,每一次看完心里的感觉都不一样,当我决定提笔写的时候,我写着写着发现,在这本书中,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对人生的一些认识。当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静静地坐在一隅时,静下心来想想那些是我们应该追逐的,那些是我们应该放弃的,其实人生无疑就是追求一种豁达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就像佛家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到底有多少人能看破,依旧是个未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3

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我轻轻翻开了那本百读不厌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描写的是一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同时,它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书中给我们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士;清廉或者贪婪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冒牌史官、“水货”隐士……

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王冕,因为王冕从小家庭不富裕,白天出去放牛,傍晚才可以回家,他看着书又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放牛的空闲时间,自己画画,自己摸索,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从一个不富有的家庭里出来却变得很有钱。可他还是很勤俭,这种品德难道不可贵吗?现在人们花钱大手大脚,一点都不节约。王冕的这种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勤劳节俭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人们要反思了。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第一,突破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第二,通过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成就反讽艺术的巅峰之作;第三,创造了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5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读《儒林外史》有感

穷其心志为功名,世态炎凉众人心。“功名富贵无凭,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读《儒林外史》品味其中的传神之美。

当我第一次翻开那被层层灰尘包裹着的《儒林外史》,所了解的便是吴敬梓这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对于世俗,对于那些淡泊名利之人,对于贪图荣华富贵的人的嘲讽,再读《儒林外史》,我发现这其中也有对世俗之人的赞赏,同时也有对他们精神的肯定,这只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让那个本只有乌烟瘴气的社会中,充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

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这本书的主旋律。因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便受进了冷眼,老丈人对他更是一次又一次地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不料又被胡屠户骂了一顿,说他“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狗血淋头。到了出榜那天,家中正没了米,母亲就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去换些米回来。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夫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一转眼,范进时来运转,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埋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上进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来换取一些“不正当”的财富。周恩来曾经说过那么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但是这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是昙花一现,他们故去之后,社会的风气越来越差。把书关上,脑海还是想着:社会的黑暗,人心的揣摩不透,以至于作者提出了他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难道至今以后,就没有一个贤人君子可以入得《儒林外史》的么?无限凄婉。他最后在愤懑怀疑中穷极一生。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篇6

一辈子下来终落得一个骂名,被所有人唾弃、鞭挞。

没有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会知道严监生是吝啬鬼、不知足,他那两根灯芯的故事想必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看看百科词条里对他的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在人们心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被讽刺的人。

可是谁解其中味。严监生从出场到断气,只有短短一回之长。严监生的出场是被狡猾奸诈的弟弟严贡生拖出场的。严贡生在民间凭着巧言舌辩占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门,便离开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就是他的弟弟严监生。严监生家家财万贯,是当时的富豪,大手一挥,十九两银子给了府上的人,这案子就摆平了。十九两银子,这要是对一个吝啬鬼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啊!但是书中对严监生应有的“犹豫,踌躇”只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严监生老婆临终时,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钱办丧事。话不多说,看原文:“议礼已定,报丧出去。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这是一个吝啬鬼应有的作为吗?绝对不是。假如我是在断章取义,那谁又会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费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犹豫地花出四五千两银子、耗尽半年时间来办葬礼?一个吝啬鬼只会随便找一个土坑埋了插朵花,这就是事实。事后还为了讨好二位王氏大哥将来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挥,一人一百两:“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有人可能觉得,严监生是不是在虚伪呢?不是。虚伪表现在面子上,而严监生对待这些事的态度,周周到到,不怀私心,没有人会虚伪到这种程度。

严监生阔不阔?阔。可是他对于自己,又不阔。

他自己纵腰缠万贯,却连块猪肉也舍不得买;即使有千金万银,也还是不忍心看那燃烧的两根灯芯。严监生的缺点就在,他舍不得对自己好一点。他无私地对别人好,但就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点金钱。平时舍不得吃猪肉,生病了还舍不得吃人参。

有关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精选


在读过作品后,我心中思绪万千。此时可以仔细斟酌下书里的内容和词句,提笔将这些全部做好笔记,写篇读后感,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精选 篇1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写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骗子又从一些侧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同,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可以明鉴,可以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可以知道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会。以历史来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这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起来读史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精选 篇2

这周末,我看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我发现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也是一幅刻画儒林百态的画卷,更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

我对书中的两个人物印象颇为深刻,其中之一是出身贫寒的王冕。他是一个聪明好学、孝顺懂事的人。他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家里的难处,一边靠给人放牛维持生计,一边勤学苦读,自学画荷,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画技精湛的人。难能可贵的是,当朝廷邀他出来做官时,他辞不就职,最后隐居在稽山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在我看来,“嵚崎磊落”是对王冕品质最好的注解。王冕母亲临终前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王冕最终成为一个潇洒磊落的人,和他母亲的教育不无关系。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匡超人,他有着和王冕相似的经历。他家境困窘,靠外出给人解字为生,后来遇到恩人马二先生,在他的资助下,回家一边做小生意一边刻苦读书。最让人称道的是匡超人对父母的孝顺,他每日不辞辛苦地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发生火灾时首先想到父母的安危,他的孝行让我感动不已。但是这种感动并没有维持很久,因为接下来匡超人的转变让我感到心寒。赏识他的李知县出事后,匡超人为免遭牵连前往杭州避难,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些装腔作势的假名士和无恶不作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考试及、包揽讼词,并为了官运亨通而抛弃结发妻子。最让人不齿的是,对曾经有恩于他的马二先生和潘三爷,他以诽谤贬低作为回报。匡超人的父亲临终前也曾用“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来劝勉他,但他违背了父亲的遗训,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小人。

将王冕与匡超人做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曾有相似的经历,但最终却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这是源于他们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吧!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精选 篇3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的书,作者吴敬梓。吴敬梓以其幽默辛辣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失去了父亲,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邻居秦老汉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把荷花画了千百遍,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连知县都欣赏他画的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长大后,朝廷让王冕当官,王冕执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觉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人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考到白发: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白胡子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五十岁才中状元的范进由于高兴过度发了疯……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为财富所动,这是一般人无法控制的。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再次的告诉我长大后不能被金钱、名利所动,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有关于《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颇为喜欢。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书中描述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明白了什么是近墨者黑,什么是真正的孝子,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匡超人、王冕、郭孝子、周进、范进等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孝顺父母、勤奋好学,朴实勤劳的人。

但自从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许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渐渐蜕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婪虚伪的无耻之人。

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

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完成了自己就应做的一桩心事。

而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王冕。

他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凭借聪明好学,不仅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

当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也不为所动,连夜逃到会稽山隐居,宁可躲避也要为父母尽孝。

总之,我比较佩服王冕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在这部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书中的很多人物,开始的时候以为他们没联系,但之后绕了一圈儿,他们又聚在一齐。

作者把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这是一个讽刺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第一, 突破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第二,通过独特、鲜明的讽刺艺术成就反讽艺术的巅峰之作;第三,创造了新的小说结构形式以思想贯穿的连环短篇结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

如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会、危害社会的事情。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大全


引导语:《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大全,欢迎阅读!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一

我本是出于好奇,才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书——《儒林外史》。一页一页地翻看起来,嗅到一股诱人的书香味,不知道是书的年代太久,还是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价值……

书看了一半,我已是心潮澎湃。我不明白,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竟使得吴敬梓——一个出生“科第仕官多显者”的家庭的子弟,去如此愤然地抨击与讽刺。这本书就像一份无言的控诉,一下接着一下,震人心魄啊!

再慢慢往后看,我有些懂了。旧社会缔造了一群可耻甚至可鄙的儒生,他们满口“之乎者也”,又无真才实学,醉心功名,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名扬天下,光宗耀祖,那一切的功名利禄就会唾手可得。由于这种极端的野蛮的疯狂的追求,导致了官场的黑暗龌龊,许多读书人的心灵被扭曲,甚至变态。这不得不令人可悲可叹。在读第三回的《范进中举》时,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可是若论错,归根究底却不在他们身上,他们的苦苦追求本身没有错,是黑暗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给了他们“信念”、“理想”,让他们到死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腐朽、虚伪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创了八股文科举,这可让多少有志之士宁可“处江湖之远”亦不愿“居庙堂之高”。对于人才的摧残,确实令人扼腕叹息啊!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这本书,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响了我。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二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麟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三

《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吴敬梓却与众不同,他将当时社会的角落投射得一清二楚。

吴敬梓是康、乾年间的名人,《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响了我。

高中《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范文一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断衰败和自己的挥霍,家况成下降态势。在这一路上,他目睹了许多从士林上层到贫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饱尝了世间的辛酸和炎凉。他被视为游戏人生的败家子。但是他始终保留着一颗充满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后的20年世间写成。这部看似充满戏言的描写世间丑态的书,其实怀着改良世界的用心。虽然改良社会的想法最终破灭了,但是书中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个个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官场、士林之间的腐败和丑恶,鞭挞了世间的不平和官员的丑陋行径,有着警世的作用,被鲁迅称作一部伟大的书。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无论是贪赃枉法的官员、迂腐的秀才、不知廉耻的社会蛀虫、行为特异的民间人士,还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画得充满个性色彩,并不刻板化,而是有着十足的个性刻画,显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因为一朝中举而发疯发狂的可笑的范进,还是从一个朴实青年变为衣冠禽兽的匡超人,还是让女儿殉节又失声哭泣的穷秀才王玉辉,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员,在吴敬梓的笔下,都栩栩如生,记录了当时世间的种种令人震惊的丑恶和腐败,也预示着清政府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衰败和罪恶。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科举成为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高远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时间长了,科举选官制度就成为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地被异化。从先秦以来,学术界和有志分子就积极探索人生宇宙真谛、在魏晋时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寻世间的公理,唐时代为国建功立业的高歌激昂,这些,无不闪烁着积极的为国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时代,中国闭关锁国,在西方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统治反而进一步加强。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八股制的科举制度成为了束缚文化人思维的最好武器。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知识的熏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进的人产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会上这样的丑恶姿态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个清醒的眼光为我们记录和揭露了着一切。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明清。之所以落后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个千年大国,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国,几乎灭国,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跟明清几代的黑暗历史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其资料和批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心不古,社会丑恶败陋。但是也有少数的有些许清醒意识的人存在。比如书中的四大奇人,他们还保留着些许道德。但是他们的力量在封建统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这些奇人有着正直的意识,却又是现实中最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人,却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这一片颠倒荒唐的丑恶社会中,也有一些点滴的良知,这些良知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珍贵让人唏嘘啊。

在那个年代,吴敬梓也曾寻找过解决的出路,他曾经寄希望于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终破灭了。究竟什么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留给了近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存亡,文化的兴衰、民族的血脉,一代代先烈抛头颅撒热血,终于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初步繁荣。

离吴敬梓那个年代已经很远,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但是强国兴民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无论是追求真理的学术界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爱国的热诚,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是抱有这样一份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写了这部经典的书。社会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记住这一点,为国做贡献不是一句空话。

范文二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乏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要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绘画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喜欢《有关儒林外史读书笔记集锦》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