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10篇。

只要开始写作,移动你的铅笔,同时也移动了你的思想,训练写作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前行进步。我们要创作优质的作文,必须注重经验的积累,写作文的格式有哪些需要注意?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这样的内容,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1)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2)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3)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它远不像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宇宙方面的纪录片。视角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这又并不是简单的存在感,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因何而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平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前,总是认为谈吃之人喜言材料、火候与调味,很少研究刀工,这不是没道理的。讲材料也是须见多而识广,山珍海味,荤素酱料,博通者当世已是几希,略知一二足可夸夸其谈,是为“权威”;论火候,则是以心传心的独门工夫,要有天份才可领悟其中意境,像禅趣机锋,最为引人入胜;论调味,则是魔术师之流,被誉为“味味有根,本无调理”,味要“入”而不能“调”,能入才是真,调,就是假了。或者说,其材料、火候与调味,在烹煮时自是有其天地玄黄,发为文字也饱藏余韵,但就刀工而言,也实是一门易学难精,永无止境的庖膳功课。

由此可见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部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或者说是对草根劳作的歌咏,以及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馈赠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xx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传承

我们的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渴望接受科学,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丢弃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坚持

其实你处在社会上层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劳力存活,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终归会找到自己的地位的。至于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又有何妨?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4)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下列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欢迎查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清明节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因为有事错过首播时间,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第一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样选择,一种可能是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另一种可能是因为比较偏爱不经繁复处理只经过简单加工的的食材的本味,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景美食,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着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人们的离愁,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味蕾大动、梦绕魂牵。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

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术谋生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这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和自由,同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渐进,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乱象群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那一天也不会太久远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却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清明节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因为有事错过首播时间,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第一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样选择,一种可能是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另一种可能是因为比较偏爱不经繁复处理只经过简单加工的的食材的本味,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景美食,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着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人们的离愁,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味蕾大动、梦绕魂牵。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

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术谋生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这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和自由,同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渐进,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乱象群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那一天也不会太久远了。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5)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最让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种毛豆腐,和着豆腐皮丝,那种千丝万缕的梦幻般工艺,犹如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这片神州大地割舍不断的情节。浙江金华的维度和徽州一样,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样出名。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纪录片里说的"杭州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酱鸭"。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都是清一色的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给这个浮躁的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的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真正的朴素的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看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和心头上的乡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当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是应该的,一部以食物为基础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

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

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6)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7)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8)

说起记录片,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像《中国通史》、《大国崛起》这些记录片我也在电视上看过,也喜欢看,但是看过了之后记忆不深。因为那时候正是初高中的时候,那时候也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脑,一般都是有时间看电视而电视台正好在播的时候看一下,可能只看了其中的一集或者其中的几集。

纪录片不像电视剧,电视剧如果只是看中间的一两集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不知前因后果,纪录片就不一样了,每一集都是一段精彩且真实的历史。我高中虽然是理科但是特别的喜欢历史,所以当时看《中国通史》看得津津有味的。

《中国通史》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从远古人类起源,到全国一统,再到朝代更迭,直到清朝覆灭的历史事实。

看过不少的纪录片,为什么对《舌尖上的中国》印象最深刻呢?

因为它馋了我一整个高三,让我知道除了我们当地的美食之外,中国的其他地方的美食竟然还有那么多。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在xx年5月份开播的,我是xx年9月上的高三。高三是我最努力学习的一年,除了学习不做他想,心爱的小说都放下了。

我所在的学校是重点学校,身边的人个个都很努力学习,就真的是现在所说的,不想被别人卷死那就努力卷死别人。我那时候的高三,一周里只有周日下午放假,然后月末放假两天让回家拿生活费。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学习,学习氛围积极向上之中又有点压抑。

班主任似乎也怕我们学习压力太大,就会在他的课的最后五分钟给我们看《舌尖上的中国》,他的课一般在早上的最后一节,正是所有学生都饥肠辘辘的时候,每次看了纪录片,我觉得自己中午都能多吃半碗饭。

也是透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次感受到中华美食美食的博大精深,竟然有八大菜系,每一个菜系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也是第一次知道中华美食有那么多的味道,酸甜苦辣咸等等。

当然,让人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它对于一道道美食的刻画。

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的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让人感觉那些美食就像诗一样美,吃上一口可以体验人生百味。

除了美食的刻画,《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团队的用心,更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每一道菜都是真实的制作,而不是像现在的美食广告那样是道具。

最后,我最喜欢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表现的人文情怀。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以上就是我喜欢《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原因。

我还是喜欢纪录片的,因为它真实,让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很多事,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9)

《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对于吃货的中国人,那更是垂涎欲滴。那只是一部纪录片,而一部美食的纪录片能让我们的味觉好像有了触感,那些碗里盘子里盛放的美食,不仅仅是供人饭食的菜肴,更是生活和物质文化的记录,那些小时候的菜肴放在镜头里,好像突然就能把人从钢筋水泥森林里,带进那个桂花开荷花香,满眼麦浪的田园生活,而在那个田园生活里,这些简单朴素的食物也能放出它的光辉。

同样是面食,你可以煮它,你可以包着菜包着肉煮它,可以煎它,可以炸它,可以蒸它,可以烤它,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味觉,不同的吃法,带给人对同一种面食的口感是迥然不同的。而《舌尖上的中国》做了这样的记录。不仅仅是在帮人回忆那些小时候的触觉,更像是在找那个年代的生活风味。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早起送孩子去上学,路边随便买个豆浆油条或包子稀饭,自己上班吃饭,外卖也成了随便打发的午餐,但我们仍旧对那个吃不饱饭菜的年代,有那么一份衷情,那些妈妈亲手烧制的饭菜,可能我们再也吃不到了,经常吃的就是街边的外卖。而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我们开始怀念,怀念那个年代,那些个人,那些再也吃不到的味道。就这些,就这些味觉让我们怀念小时候的自己。

《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重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它背景的音乐让我想到五谷丰登,想到收获的喜悦,想到辛勤劳动人们脸上的汗水,想到现在的食物是中华民族的变迁史。想到从古至今的人们,在食物饱含着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篇10)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经也去旅行过,比如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但是我只是吃过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品种齐全的青岛海鲜,香鲜味美的南京盐水鸭,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该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烟雨的江南,撑着一只油纸伞,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墙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间,那定是另一种心情。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

hdh765.Com更多作文大全延伸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1000字通用


作文是我们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要写的,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好的作文能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1000字通用 ”,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1)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人意料地激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这些热议正自然而然地朝着每一个方向迅速发散……

一部纪录片掀起千层浪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微博热门关键词,这几天的风头更是力压美剧《绝望主妇》、韩剧《屋塔房王世子》等热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

更夸张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

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

也有在海外的留学生写道:“有无数好心人友情提醒,千万别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观赏此片。可纵使饱腹,当那些你再熟悉不过的食物被放大得犹如一种理想时,徘徊他乡,逗留异国的游子们,不可避免地被一种乡愁击中了要害。”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美食,更是那些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情感。不少的“私家大厨”不仅在节目中学到了许多美食的做法而且还增添了许多(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

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

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

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3)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4)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5)

说起记录片,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是《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像《中国通史》、《大国崛起》这些记录片我也在电视上看过,也喜欢看,但是看过了之后记忆不深。因为那时候正是初高中的时候,那时候也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脑,一般都是有时间看电视而电视台正好在播的时候看一下,可能只看了其中的一集或者其中的几集。

纪录片不像电视剧,电视剧如果只是看中间的一两集容易让人一头雾水,不知前因后果,纪录片就不一样了,每一集都是一段精彩且真实的历史。我高中虽然是理科但是特别的喜欢历史,所以当时看《中国通史》看得津津有味的。

《中国通史》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从远古人类起源,到全国一统,再到朝代更迭,直到清朝覆灭的历史事实。

看过不少的纪录片,为什么对《舌尖上的中国》印象最深刻呢?

因为它馋了我一整个高三,让我知道除了我们当地的美食之外,中国的其他地方的美食竟然还有那么多。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在xx年5月份开播的,我是xx年9月上的高三。高三是我最努力学习的一年,除了学习不做他想,心爱的小说都放下了。

我所在的学校是重点学校,身边的人个个都很努力学习,就真的是现在所说的,不想被别人卷死那就努力卷死别人。我那时候的高三,一周里只有周日下午放假,然后月末放假两天让回家拿生活费。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学习,学习氛围积极向上之中又有点压抑。

班主任似乎也怕我们学习压力太大,就会在他的课的最后五分钟给我们看《舌尖上的中国》,他的课一般在早上的最后一节,正是所有学生都饥肠辘辘的时候,每次看了纪录片,我觉得自己中午都能多吃半碗饭。

也是透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次感受到中华美食美食的博大精深,竟然有八大菜系,每一个菜系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也是第一次知道中华美食有那么多的味道,酸甜苦辣咸等等。

当然,让人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它对于一道道美食的刻画。

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的菜茸,爽口清润。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让人感觉那些美食就像诗一样美,吃上一口可以体验人生百味。

除了美食的刻画,《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团队的用心,更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每一道菜都是真实的制作,而不是像现在的美食广告那样是道具。

最后,我最喜欢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表现的人文情怀。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以上就是我喜欢《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原因。

我还是喜欢纪录片的,因为它真实,让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很多事,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6)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7)

《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对于吃货的中国人,那更是垂涎欲滴。那只是一部纪录片,而一部美食的纪录片能让我们的味觉好像有了触感,那些碗里盘子里盛放的美食,不仅仅是供人饭食的菜肴,更是生活和物质文化的记录,那些小时候的菜肴放在镜头里,好像突然就能把人从钢筋水泥森林里,带进那个桂花开荷花香,满眼麦浪的田园生活,而在那个田园生活里,这些简单朴素的食物也能放出它的光辉。

同样是面食,你可以煮它,你可以包着菜包着肉煮它,可以煎它,可以炸它,可以蒸它,可以烤它,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味觉,不同的吃法,带给人对同一种面食的口感是迥然不同的。而《舌尖上的中国》做了这样的记录。不仅仅是在帮人回忆那些小时候的触觉,更像是在找那个年代的生活风味。

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早起送孩子去上学,路边随便买个豆浆油条或包子稀饭,自己上班吃饭,外卖也成了随便打发的午餐,但我们仍旧对那个吃不饱饭菜的年代,有那么一份衷情,那些妈妈亲手烧制的饭菜,可能我们再也吃不到了,经常吃的就是街边的外卖。而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我们开始怀念,怀念那个年代,那些个人,那些再也吃不到的味道。就这些,就这些味觉让我们怀念小时候的自己。

《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重温那些记忆中的味道,它背景的音乐让我想到五谷丰登,想到收获的喜悦,想到辛勤劳动人们脸上的汗水,想到现在的食物是中华民族的变迁史。想到从古至今的人们,在食物饱含着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8)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看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时就被这种从未有过的视角所感动,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生活并非是完全的理所当然。

第一次观看到这种与以往不同的纪录片,确实有不少的惊喜与感动。它远不像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关于科幻、宇宙方面的纪录片。视角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里面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那么贴近生活,我们那么切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可这又并不是简单的存在感,它会引发我们思考因何而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平常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隐藏着那么深刻的生活哲理,看似简单的一道盘中餐,是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汗水才可以得到。也许是生活在安逸年代的我们,从未尝试过因为饥饿而带来的折磨,虽然长辈们已经不止一次向我们口传那些已经尘封进历史的记忆,可是我们到底还是无法切实的感受到当年的那种岁月的艰苦,即使偶尔会为了体型刻意饿上一两顿,但这与我们所说的艰苦岁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前,总是认为谈吃之人喜言材料、火候与调味,很少研究刀工,这不是没道理的。讲材料也是须见多而识广,山珍海味,荤素酱料,博通者当世已是几希,略知一二足可夸夸其谈,是为“权威”;论火候,则是以心传心的独门工夫,要有天份才可领悟其中意境,像禅趣机锋,最为引人入胜;论调味,则是魔术师之流,被誉为“味味有根,本无调理”,味要“入”而不能“调”,能入才是真,调,就是假了。或者说,其材料、火候与调味,在烹煮时自是有其天地玄黄,发为文字也饱藏余韵,但就刀工而言,也实是一门易学难精,永无止境的庖膳功课。

由此可见不得不让我们开始意识到这部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或者说是对草根劳作的歌咏,以及是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馈赠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有这么多。因为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今天和同学讨论关于信仰的问题,无论佛教或者xx教,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虽然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信仰来感恩佛或者上帝赐予了我们一切,可是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我们的确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生命,食物,甚至生存的机会。而我们,也应该对这样的馈赠时刻报以感恩的态度,才不至于迷失了自己,认为一切所得就是理所当然。

传承

我们的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我们渴望接受知识,渴望接受科学,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丢弃自己本应坚持的东西。那些代代传承下来的智慧,甚至微不足道的手艺,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可是,我们很多人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们年轻一代人的眼里,那些飞速发展、充满新奇的大都市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哪怕我们背井离乡,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也阻挡不了我们奔赴大城市的愿望,所以渐渐地我们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承越来越远。

坚持

其实你处在社会上层也好,或者只是一介平民,靠自己的劳力存活,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终归会找到自己的地位的。至于人上人或者人下人,只要自己过得欢喜,又有何妨?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作文 【必备】


美食是精致的生活,有人认为好看又好吃的食物是美食,有人认为色味香俱全的食物是美食。你有没有想写的美食的作文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作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作文【篇一】

世界上哪种美食最硬?那当然是猪骨头。猪骨头哪个部位最好吃?那绝对属骨头里的汁最为鲜美。身为顶级吃货的我,自然是不会放过。

都说猪骨头肉好吃,但是想吃到它却是难上加难,因为它就好比蚌壳般十分难开。我冒着牙齿被咬断的风险来到爸爸身边:“爸爸,我想吃猪骨头。”“吃那玩意干嘛?硬得很。”“就想吃,我想练练我的金牙”,经过几十分钟的争辩,我总算说服了小气的爸爸,让他陪我去吃美味的猪骨头。

我们来到中天街的一家餐馆,这家餐厅主打韩国风情,风格淡雅,是个啃猪骨头的好地方!

我们点了两份豪华猪骨套餐,过了一会儿,好吃美味的猪骨上桌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根长约五十厘米,宽约三厘米的大猪骨。还没有开始加调料,我就用手将猪骨一口塞进嘴里,狼吞虎咽地撕咬着猪骨上的皮,哎!真好吃,我两只眼睛睁得圆溜溜的。

终于到了啃猪骨的时候啦,我怀着好奇心一大口咬了下去。“啊!”我惨叫一声,脸上露出狰狞的表情,使劲才拔出了牙的一半。完了,完了,一颗牙的下半边没了,我疼得上蹿下跳,不知所措。爸爸看到我狼狈不堪的样子却纹丝不动,还在一旁偷笑。我仍不死心,又一次拿起沉重的猪骨头撕咬了几口,结果猪骨还是毫发无损。

爸爸拿出一把小刀往骨头上划过,“咚”的一声骨头被辟成了两半,看到猪骨里肥美鲜嫩的汁肉,我像一匹饿狼扑过去,享受着猪骨里的美味,汤汁也禁不住在舌尖上跳起了芭蕾舞。

不用说这猪骨头真是美味至极,但想吃到它却不是件容易事,强硬蛮干是不行的,要懂得借助工具用巧劲来进行旁敲侧击,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作文【篇二】

当我在幼儿园的`时候,一个叫"这种类型的味道"的餐馆在家附近被打开。过了一天,我既快乐又好奇,希望我母亲能带我去吃饭。

后来,我和妈妈去这家可爱又暖和的商店吃饭我仔细看了菜单,决定点一份“海鲜豆腐锅套餐”;当服务员把我点的菜放在桌上时,他先闻到一股美味的海鲜豆腐味,热辣香浓的味道扑鼻而来,舀起一口汤喝了下去,但也不知道如何塑造这简直是人类的美味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它。

但一会儿,我不知道为什么?商店内部正在变化,甚至菜单也变了,餐食越来越难吃,生意正在下降,我不再去参观了。每当我穿过商店的门时,心中总有一种悲伤的感觉。

就在最近,我发现,业务渐入佳境的“味道主义”,我很好奇,就问妈妈要带我去再试一次。其实我没想到的是原来的经理回来,但也是我最喜欢的菜单上的“海鲜豆腐煲。”那个长的老味道在我嘴里立即用唾液涌现,因此,我别无选择,只有考虑了“海鲜豆腐煲。”满心欢喜吃东西,不过这似乎并不好,现在的饭菜味道之前,但能够再次品尝后,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现在我又爱本威了三五岁的时候,我想去那儿我妈妈说,在我朋友生日那天,两个人提出一起吃顿饭庆祝,这样我的朋友也能尝到这种“人间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作文【篇三】

说起美食,那可是我的强项啊,我是宇宙第一小吃货,什么食物送到我的眼前都会一分钟消失。

当然我可不是只会吃哦!我还会做美食呢。周末我约了几个同学一起来家里做好吃的,经过商讨我们打算做一个蛋糕和西红柿炒蛋,最后再加个清汤面,完美!

准备开始喽!蛋糕需要面粉。鸡蛋。果汁。糖等我拿出鸡蛋取蛋黄,结果一不小心把它的“外衣”也磕在碗里了,我决定再试一次,还是没做好,弄得不得不让小石来打鸡蛋了,打鸡蛋不行,搅拌鸡蛋液我还是可以的,接着倒入面粉。糖搅拌均匀即可!该做西红柿炒蛋了,在做西红柿炒蛋的同时就可以把蛋糕放在烤箱里蒸了。这次又需要打鸡蛋了,小宁说她也不会,做事还笨手笨脚的,那好吧,还是让小石来打鸡蛋吧,小宁把一个锅倒入油加热,另一个锅倒入水,突然她把油倒在水里时,那水里火冒三丈,不一会锅里就起火了,还没等放鸡蛋时水就烧干了,连锅都糊了,这次做美食以失败告终!

这做饭可真辛苦啊,可想而知妈妈每天做的一日三餐得有多辛苦,我饭虽然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吃我还是很牛的。

有一天,姐姐买了一大堆好吃的放在桌上,我就一包一包的把它们一个一个的消失。姐姐回来后就问她的美食跑哪去了,我就揉着肚子念到:“把我的肚子挖开不就知道了。”我这句话就让姐姐无言以对。食物是肚子最好的伙伴,没了她肚子怎能受得了?所以一定要按时吃饭,偶尔吃点零食,但不要过量啊!

我吃零食的时候一定要喝上点水,不然会很干的,你们也一样,一定要多喝水,嘴唇才会舒服。

我喜欢零食,喜欢吃饭,喜欢好多好吃的特色美食,我爱你“美食”,吃货,加油!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作文【篇四】

在我们的启门中,有这样一种家庭食品,即中河汤。

红火腿,1立方厘米小豆腐,冬菇,灰色五香豆干,有点味道鲜美的虾和竹笋,色,香,味的大小,人们食欲大开。

春节期间,中和汤是祁门人晚餐不可缺少的一道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人端着一碗美味的中和汤。冬天喝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很舒服。看!爷爷一手拿着汤匙,一汤匙一汤匙地喝,可我和表妹没有用汤匙,直接用两只手拿着碗喝。

中中汤因为有豆腐、冬笋和蘑菇,所以味道很好吃,加上里面有火腿,使汤底丰满,味道丰富。一杯饮料,一股热流顺着喉咙进入身体,人们立刻感到热身。

而且非常耗时,使汤,锅,煮的汤一般从早晨开始。先将火腿、豆腐、豆干、香菇、冬笋切成小丁,加入锅内。炖一会儿,再加点盐。煮熟后加入洋葱和香菜。中午,锅里传来“成为一家人”的声音,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曲子。这时,颜色和味道的火锅,非常美味,汤就完成了。你知道吗?关于中和堂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南宋祁门有一条叫中和的河。七门诗人的"方岳"特别喜欢吃豆腐,也喜欢在中河玩耍。有一天,方岳缺乏时间做饭河豆腐酱,垂钓从一些小混混了河,与豆腐煲在一起,没想到老火汤味道很鲜美。后来他把这道菜拿回来,取名为中和汤。

这是一道简单的菜,但它是我记忆中的家味。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9篇


作文是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作文能够十分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波动。而一篇优秀作文的背后是多少素材的积累,怎么样才是作文写作的正确方法?今天我们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主题是“舌尖上的武汉作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1

说来惭愧,在武汉生活十余载,对武汉的了解少之又少。如果要我说几句武汉话,可能想半天也只能憋出一句半句,可要我介绍武汉的美食,我自认为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作为一个吃货,能生活在武汉这样一个汇集全中国众多美食的大城市中,是非常幸运的。下面,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武汉,舌尖上的武汉。

早上7点钟,伴随着摊边小贩的吆喝声,崭新的一天开始了。说到武汉的早餐,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中,我最钟爱的还是武汉最有特色的早餐---热干面。说到热干面,我觉得用百吃不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最初在小学时,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要吃一碗热干面。现在住校了,但我隔三差五还是会去品尝一下过去美好的味道。在劲道的特制面条中,在香醇而味浓的芝麻酱中,在鲜香的自制卤水中,在味精、盐、酱油各种调味品完美的融合中,我能吃出这属于武汉的味道,这只属于武汉的味道。颇有筋道的面条,在各种调料加入后,充分拌匀,总能让自己回忆起小学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萝卜丁、葱花又为面增添了一种新的感受,辣椒油的加入又多了一种享受。轻松、愉快而美好的一天,在这回味无穷的一碗热干面中,开始了。

都说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是鱼米之乡,我看这一点也没错。武汉人的中餐因此丰富多彩。中餐,最为丰盛的一餐,武汉人深知这一点。武昌鱼,武汉人的骄傲。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对武昌鱼的味道可是赞不绝口。正宗的武昌鱼,产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在那里,汇两江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武昌鱼肉质鲜美,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它是鳊鱼的骄傲,更是武汉人的骄傲。排骨藕汤,武汉一绝。武汉人懂得如何让汤有鲜味,也懂得如何让鲜味恰到好处。多年的历史积淀注定让武汉这座城市,带一点那古老而厚重的味道。这里的藕汤也因此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种武汉的味道。美味过后,迎接武汉人的是下午更加辛勤的工作。

夜终于来了,带着他一身黑色的大衣。武汉的夜宵同样也有自己的特色,值得一提。武汉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群,大致有两种人:第一种,性格里带着江南小镇的柔;第二种,骨子里有北方的直与刚。前者为武汉带来了堪称一绝的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麻球。油炸的空心糯米球上再均匀地撒上一层芝麻,散发出沁人的芳香,吃完后还能在未添加一丝糖的糯米面中感受到甜甜的美味。后者多遵循四川、重庆、湖南菜系的准则,无辣不欢。多元化的汇聚,形成了麻辣烫。不清楚麻辣烫的起源,但我觉得,麻辣烫造就了武汉,造就了武汉人性格中热情、刚烈的那部分。后者逐渐成为了主流,武汉就有了今天,成为全球五大最具活力都市之一。

繁忙的一天就此翻过,明天可能又是繁忙而精彩的一天。夜幕中的武汉沉沉地睡去,准备迎接第二天精力充沛的武汉人。这就是我眼中的武汉,一座舌尖上的城市。它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我的最爱。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2

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多酱、多料……提到食趣,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柔滑顺口的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武汉热干面。

每次到武汉,我都要到美丽而又喧闹的街市寻找招牌式的美食——热干面。常常可见几家热干面店一家挨着一家的,也不怕有人抢生意,各做各的。店里店外,干净整洁,时不时的飘出诱人的香味——那一定是芝麻酱特有的香味。在夏天里吃热干面,你会感到从头到脚都是汗涔涔的,那叫一个爽;而在冬天吃热干面,你会感到内心温暖,全身热乎乎的,顿时忘记了冬天的苦寒。

热干面是现做的。面馆老板需要高超的手艺。首先,用一个捞面勺装好面,放进滚烫的水中,翻江倒海,迅速捞出。接着放进一个大碗中,加入佐料——油盐酱醋,特别是芝麻酱不多不少,多了太黏,少了不香——快速搅拌均匀,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面碗中。最后,在面碗中加上热干面的灵魂——剥了皮的脆花生,新鲜的生菜,葱花。如果你喜欢腌制的萝卜丁,也可以来一点。一碗正宗的香气扑鼻的热干面诞生了。老板娴熟的手法实在令人惊叹!

“来喽!”老板一边热情的喊着,双手捧着的面碗出现在你面前,空气中弥漫的香气,面碗中腾起的热气,让你倍感亲切。

我拿起筷子,看着像长龙一样卷在一起的金黄色面条,面条上面覆盖着绿油油的生菜,白嫩白嫩的花生米,食欲大增。夹起几根面条往嘴里一送,满嘴都是顶香的芝麻味。

细细的品尝着顺滑的热干面,我总会回味无穷,真是一辈子忘不了的舌尖上的美味。

从小在外求学,最让我怀念的就是这珍贵的家乡味。这滋味也许走遍天涯海角也再难寻觅,唯有身处家乡才能真切品尝。哪怕与家乡远隔万水千山,家乡的的热干面终究令人难以忘怀!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3

作为一个学生兼吃货,不仅要“识得天下字,还要吃遍天下食。”在我的印象中,好吃的美食数不胜数。鲜香劲辣的小龙虾,清爽清凉的椰子鸡,甜而不腻的珍珠奶茶……但这些却都比不上我的心头爱——“螺蛳粉”。

螺蛳粉俗称xxx闻着臭,吃着香”。麻辣鲜香的汤汁穿梭在面粉与小料之间,散发着劲辣的汤汁中透着丝丝臭味,十分诱人。

夹起一大片腐竹,浅浅的肉色中隐约透着鲜红的汤汁。上面大大小小的小泡如同平地上的地雷,“地雷”中裹满了鲜辣的汤汁。一口,腐竹与辣味融合的恰到好处。两口,鲜辣的汤汁爆裂开来,翻滚至我的舌尖,鲜辣的味道蔓延到我的味蕾,激荡在我的每个脑细胞中,蹿跳在我的神经里,那味道简直是不可描述的美味。舀起一小只木耳,充满汤汁的木耳蜷缩在玉白色的汤匀中,乌黑发亮,面泛油光。咬出一口,汁水流出,柔软的木耳抚摸着我的味蕾,游走在我的神经中,将美味裹满我每一个细胞。再夹起整碗螺蛳粉的灵魂一一酸笋。那浅绿色的酸笋被麻香的汤汁包围染成鲜红色。一个个酸笋浮在汤上,好像在泡烈艳温泉似的。细看,一个个酸笋上还有许多密密麻麻的“锋芒”似的。咬上一口,酸甜可口,香脆

诱人一口都在撞击我的味蕾,麻香的汤汁喷满我整个口腔。徘徊在我的神经中,意犹未尽。

品完各种小料后,夹起一根根晶莹的面条,软糯香甜,甜味与辣味相间,那味道,无比奇妙。那劲道面条,还有弹性,在牙齿之间挤压,在舌尖神跳。

这就是我的心头爱“螺蛳粉”。真是绝妙不可言论!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4

伴随着轻快铃声,我们像鸟儿一样飞进了教室。迫不及待地想看精彩的课本剧大赛。可是举行队活动仪式就要十分钟左右,我们心不在焉。好不容易等到开始了,大家顿时兴致勃勃,拭目以待,洗耳恭听。严肃时令人绷紧了脸,搞笑时令人捧腹大笑,紧张时令人鸦雀无声,屏息凝神,欣慰时令人啧啧称赞……各式各样的表情和动作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特点,人物的机智。掌声响了一潮又一潮……

“叮咚咚”,上课铃声为我们播报节目,天空中的阳光为我们拉开金色的幕布,下课铃声为我们的精彩表演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从课本剧中体会到了更多。天空中白云一团团地飘着,似乎是奖励演员的棉花糖,我们多想尝尝这舌尖上的美味呀!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5

我和妈妈来到那个店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决定,要点脆皮鸡这道菜。

好不容易把脆皮鸡盼来了。脆皮鸡的鸡皮色泽红亮,它被切成小块小块的,整整齐齐排在晶亮的长碗中,仿佛在排着队伍等待着人们享用呢!在红得发亮的大鸡块上,点缀着翠绿的葱花,还撒上了一小撮嫩黄色的姜碎。不仅如此,厨师还把他晶亮的棕色秘制酱汁也淋在了脆皮鸡上,看起来更加让人食欲爆满!

等老妈拍好照,发朋友圈时,我悄然夹起一场冒着热气、散发着鲜番的脆皮鸡块,放入嘴中。哦!这味道真是妙不可言啊!舌尖最先触碰到的是鸡皮,鸡皮的鲜美的味道立刻在舌头上绽放。细细品味,一股甜丝丝的味道便在嘴中游走。双重口味,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若是用力一咬,xxx嗞xxx的一声,鸡肉中饱含的鸡汁便喷射出来,咸咸的味道在口里翻滚,最后,由一块白嫩的鸡肉收尾。饱满的鸡肉散发出香味,一嚼,鸡肉的鲜嫩在口中爆炸,热乎的鸡汁溢满全身。仔细品尝,就会感到鸡肉又滑又嫩,口感非常好。

如果不想一点一点细细品尝,那么把绅士或淑女气势抛开,一口一块鸡肉。那么,口腔中会像投入了一颗美食炸弹,甜的、咸的、鲜的,各种味道在口中爆炸,时不时来一次鸡汁的冲荡。温暖的味道溢满全身,无孔不入,实在是xxx只可意会,不可言传xxx啊!

吃完后,我一直沉醉与美味之中。你也来尝一尝幸福的味道吧!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6

书上说,荠菜是一种野菜,用它包的饺子可好吃啦!

为了吃上这种美味,周末的下午,哥哥姐姐们带我一起到野外去挖荠菜。起初,我们只知道荠菜是一种开小白花、有四片花瓣、果实呈倒三角形的植物。我们四下搜寻,始终一无所获。后来请教了当地的农民,才认识了这种贴着地面生长的不起眼的野草。于是,我们有的拿小刀、有的拿铲子,小心翼翼地将荠菜从土里连根拔起。不一会儿,就收获了几大袋。

提着辛勤劳动得来的“战果”,我们飞快地跑回家,请大人们帮助将荠菜洗净、切碎、拌馅后,就包成了一个个元宝般的饺子。

“饺子煮熟啦!”听到妈妈的呼唤,我们争先恐后地去抢“美食”,和“美食”“亲一亲”,我吃了不知有多少个。

啊!亲手挖的荠菜真是太好吃了呀!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7

我特别喜欢吃肯德基的鸡翅,周末我决定自己烤一盆鸡翅。

我把几个鸡翅挨个放在盘子里,再在上面均匀地涂上酱油、食用油等调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我把它们放进烤箱,调好时间和温度,接着就开始耐心地等待。没过几分钟,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馋得我直流口水,我跑去看了下烤箱,哎呀还有一半时间呢。时间老爷爷啊,你能不能走得快一点,我的肚子不听使唤,饿得咕咕直叫呢。

叮——烤箱发出了美妙的歌声,我迫不及待地过去打开烤箱,哇,整个厨房都飘着鸡翅的香味,一只只透着油光的鸡翅让我垂涎三尺。我在鸡翅上又撒了些椒盐,一盆美味的烤鸡翅完成啦。啊呜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汁水。自己烤的鸡翅味道就是不一样呢!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8

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武汉,这里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热干面。它可是“中国十大面食”之首呢!每个武汉人的早晨都是从一碗热干面开始的。

热干面端上来有绿油油的葱花,红彤彤的萝卜丁,红红的辣椒丝,浅黄色的面……真是颜色十足。用筷子把热干面拌好,香味扑鼻,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就出现了,看着就口水直流,吃起来滑溜爽口,让人回味无穷。

制作热干面首先要把圆面放进锅里用沸水煮透,再把圆面用漏勺捞出来,抖几下,把多余的水分沥下去,放在案板上洒油摊凉备用。吃时再放入锅里烫热,再抖两下,然后倒入空碗中,加入绿油油的葱花,红彤彤的萝卜丁,红红的辣椒油和香菜……,最后一步是淋上芝麻酱,搅拌均匀后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就制作完成了。

关于热干面还有一个故事,让我讲给你听一听吧!清朝末年有一个叫李包的人,李包还养了一只猫。一天,李包的猫半夜三更起来在家乱跑,不小心把香油绊倒了洒在了水碱面上。李包听到了响声赶忙跑过去,闻了一下面,酱香浓郁。第二天他煮了一碗吃了几口感觉顺滑爽口,味道不一样就决定拿出去卖,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热干面”。

我爱家乡的热干面,因为它具有家乡人的独特风味,我爱家乡的热干面,因为它具有家乡人的气质。我愿有一天也成为一个具有“热干面精神”的人。

舌尖上的武汉作文 篇9

舌尖上的美食评比活动开始啦!它看起来红棕色让人食欲大增,闻着诱人,咬一口软糯,肥而不腻。不错,你们答对了,香糯红烧肉便是我研究的美食。

主料五花肉都准备好了,那边开始行动吧。能量刀一挥往一块大肉上切去,可是魔法好像失效了,肉实在太软了,一点也不好切。我只好一手固定着肉,一手拿着能量刀往肉上切去,肉被切成一个个小个体。我把肉放进锅里,在锅里倒上水,在高温下,肉失去了一层保护衣,水面浮出一层白白的油花,这时候肉腥味去除了。把他们盛在盘子里备用。接着往锅里倒油,肉滑进锅里的时候,“赤啦”“啪啪”的声音充斥着厨房,一个个小家伙仿佛在说:“好烫呀,我们要被煮啦。”急地它们四处乱窜,油都蹦出来了,有一滴油溅在我的手上,“真烫呀”,吓得我赶紧想要逃跑,我犹犹豫豫不敢往前,奶奶告诉我,过一会儿他们便会投降,果然一会儿他们便放弃抵抗了。等肉翻炒至金黄色的时候放入生姜、料酒、生抽和少许白糖然后加上水,这时盖上锅盖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焖15分钟。香味都飘到客厅了,我赶紧跑到厨房,棕红色的红烧肉在锅里“咕噜咕噜”地唱着交响曲。关火把它们装进盘子里,香喷喷的红烧肉便出锅了。

它的营养是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必需的脂肪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我做这道菜是希望爸爸妈妈下班回家辛苦了一天,能够得到营养。有个健健康康的身体,能一直陪着我。

奶奶尝了一口说很好吃,我以为奶奶是假装夸我做的好。晚上爸爸妈妈回来了,几分钟红烧肉的盘子就一扫而空。他们说色香味俱全他们都非常喜欢吃。这激起了我做美食的兴趣,我以后要做更多的菜,让他们品尝。同学们如果喜欢,我也可以做给你们吃哦。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实用5篇


作文是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写作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平时积累大量素材,写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引经据典,你读过哪些优秀的作文呢?我们力求为您提供最好的“舌尖上的美味作文”并且让您感到满意,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篇1】

生活是有味道的,就像母亲手里的一碗鸡汤;生活是精彩的,就像自己做出的美味佳肴。

伴你成长的,终究还是舌尖上的美味。回忆往前,母亲总做的蜂蜜煎饼,啊!回味无穷!母亲做的煎饼是独一无二的,她很爱吃,所以她也很快乐,她做出来的东西也很可口,她爱研究,她做出来的佳肴上仙都吃。

“炸!滋……”一听就是母亲在做煎饼了!我迫不及待的飞奔去厨房,看着熟悉的背影。母亲慈祥的说:“你回来了,你先坐着吧!。”母亲把刚出锅的煎饼盛到桌子上,还冒着热腾腾气,闻蜜香,啊!好甜。先闻着香味如天仙,吃着煎饼如上仙!母亲慈祥般地微笑,你若爱吃,我再给你煎!蜜香伴煎饼,一个字,“爽!”犹如仙境般甜美。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没有母亲那样有慈祥的脸庞,我也没有她那样温柔的声音,但是我有一颗爱她的心。母亲做事顺顺溜溜的,她做任何事情心思都非常细腻,用那双粗糙的手,做出来的美味是温和的,不像辣子那样火辣刺激,更不像雪糕那样震撼着你的心,它很温和,配上母亲自制的蜂蜜更是可口,先吃一口,很爽口,更是有回味的甜美。

再吃一口,心里就像刚生出来的小鸡那高兴,吃完以后还想吃。心里美滋滋。用面粉和好煎饼的形状,然后,准备好平底锅,蜂蜜,就准备开始了!母亲煎的煎饼不像街市上卖的那样,没有煎糊,一点糊的痕迹也看不出。煎到差不多的时候,马上倒入蜂蜜,啊!那香味迷漫着整间厨房。看着母亲心满意足的笑脸,那我也很开心了。

母亲曾说过:“做美食的时候,你开心的地做就能开心地吃。”确认过眼神,也确认过美食,心里想,好像也没错,你认为的事件只要努力去做,没有你办不到的。

你就像美食,你开心的时候,心情会好。做出的美食就会很好。每朵花都是一个美丽的精灵,每一朵花都有一个心愿。我的心犹如那朵花,就沉醉在里面。一朵朵花开,一次次的沉醉,如今无休止的思念在蔓延。

你,如今可好?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篇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举不胜举。而在这么多的小吃中,我更爱的还是家门口那香喷喷的刀削面。

刀削面又宽又薄,一片片面条横七竖八地躺在卤红色的汤汁里洗着热水澡,闪亮闪亮的牛肉点缀着这一碗面。有荤菜必定少不了素菜,再将一小片一小片的香菜散落其间,如同仙女撒下的花瓣。一碗面端上来,我就忍不住上前去闻了闻,一股牛肉和汤汁夹杂在一起的香味扑鼻而来,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浓浓的香味。

别看这店开得不大,来的客人却是一波接着一波,可见名气不小啊。那味道必然不会差,我夹起几片面,“哗”的一声吸进嘴里,一下子烫到我的舌头,把面全吐了,喝了三口水才好一点,接着我再次轻轻地夹起几片面,慢慢放入嘴中,再加一勺汤和一片牛肉,细细品尝着,味儿可真是名不虚传,不仅有汤的浓香味,牛肉的醇香味,还有香菜的清香味,几种味加在一起,真让人垂涎三尺。

刀削面不仅看相好,味道好,而且制作方法独特——刀削。搓面团时,必须揉匀,柔软,揉到表面光滑为止。下锅时,必须左手托着面团,右手持着特制的弧形削刀,一刀一刀削进锅中,最后再加上牛肉,香菜等配料,就可以上桌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垂涎三尺了吧,那就赶紧去尝尝吧。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篇3】

“哈哈……你看你包的‘手榴弹\'马上扔锅里都能炸开……””啊,王孟秋!我怎么运气这么不好,又吃上你包的‘魔鬼饺子\'啦?”一阵阵欢声笑语从教室中传来,嘘!大家猜猜我们在干嘛呀?对!就是包饺子!

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我们翘首以盼的包饺子活动终于开始啦!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我们就算开始行动起来。我熟练地拿起一张饺皮,用勺子三下两下的舀了一勺饺子馅,将它平稳地放在饺子皮中间。好嘞!接下来就是关键的一步了!只见我小心翼翼地将饺子皮对着成半月形,包住里面的馅料,可总那么几团漏网之鱼想要溜走。可我会给“你”机会吗?没门!我飞快地用手指粘了一些面粉,在饺子皮周围涂上一层“特有光环”,随后使劲一捏,饺馅哪能跑的掉?只能像一只诱骗失败的狐狸夹着尾巴回到了它们应该待得地方。

到最后一步啦!我学着老师的模样,轻松地捏起一边,从右向左折起一个个漂亮小巧的褶子。第一个“实验品”完美成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面前的饺子越来越多,我的手法也越来越细腻、熟练。

“可以下锅煮啦!”随着老师一声喊到。我们一窝蜂的涌上去,都希望快点吃到自己包的饺子。不一会儿,饺子就出锅了,一个个雪白的饺子像一艘艘小船一般漂浮在水面上,老师笑盈盈的递给我一碗饺子。哇!饺子静静地躺在盘子里,宛如娇羞的少女一般,她有着晶莹的身体,吹弹可破的肌肤,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吃掉。我轻轻尝了一口,醇厚的浓汁顿时冲击着我的味蕾,在我的舌尖上舞动,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遍尝美食,惟饺誉扬。食之香口,嚼之恋乡。”这次,我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但我尝到了我们大家那口温暖的心。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篇4】

钟欣妍

你别看我个子特别瘦小,其实我是个实力派吃货。

早上我起了床,还没清醒过来,就被一阵浓浓的香味牵着鼻子下了楼,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厨房。

原来是奶奶在用煎锅煎饺子,我立刻上楼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后就跑下来静静地等待煎饺的出炉。

奶奶把黄油倒进煎锅,用勺子把黄油均匀地扩散开来;没过一会,锅就煮热了,开始倒饺子进去了,饺子一倒进去,锅内就炸出了火花。奶奶把饺子放到空位子里,不让饺子连在一起,连在一起就不容易咬碎。等第一面煎熟了之后,奶奶就把饺子按顺序翻面,一下、两下、三下……饺子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在锅内玩耍,嬉戏;饺子翻面之后,上面黄灿灿,看着让人馋涎欲滴。

奶奶把其中一个煎好的拿出来给我吃,我注视着这个饺子,发现原本洁白如雪的饺子,穿了一件黄灿灿的衣裳,特别漂亮。“我开始吃饺子了。”我大声叫道。我张开大嘴巴,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这味道又香又脆,这舒滑的口感,让人感觉到了像是走进了人间仙境,又美好又舒适,我被这味道深深地陶醉了。

这舌尖上的美味,你想来一盘吗?

【篇二:舌尖上的鸡翅】

万欣妍

我的爸爸是个会做天下所有美食的厨师。但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他做的"可乐鸡翅"了。

鸡翅是我们这儿的传统美食,我觉得可以与"北京烤鸭"并列。

有一次,爸爸在家里做"可乐鸡翅"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观察起它的做法来。

首先,把肉色的鸡翅依次放入锅中,让鸡翅在里面翻滚一下。然后,一瓶可乐洒入锅中,洒时要均匀一些,尽可能的把可乐洒在鸡翅上。就这样,原先肉色的鸡翅就变成金黄色了。最后将鸡翅翻炒一下,再加入香葱和大蒜,使这道"可乐鸡翅"变得更加美味!这道美食就做好出锅了!

你闻,这满满的香味,真让人垂涎欲滴!

闻起来都是这么美,更何况是吃呢!爸爸刚做完,我就迫不及待地挟起一个鸡翅尝了起来,啊!我的舌头立即被一股香甜包围了!接着,我一个接一个,狼吞虎咽地把这盘"可乐鸡翅"都吃完了。真是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呀!

我一边吃,一边想:"虽然爸爸可以一直为我做,但迟早有一天,我要自己学会做它的!"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篇5】

作者:刘建铄二年级

今天,妈妈做了一道我最爱吃的菜——油焖大虾。

首先,准备好食材新鲜的大虾,把葱,姜,蒜等佐料切成小块备用。然后把虾线用牙签剔掉,妈妈告诉我,虾线是虾的消化道,里面有残留的排泄物,所以要把它剔掉。接着起锅热油,待油温八分热后,放进葱、姜、蒜末,把它们炒香。再放入大虾,开始翻炒。大约翻炒一分钟左右,加入料酒、鸡精、蚝油、十三香,接着加入少许盐调味,再继续翻炒5分钟,待大虾变成金红色时,大火收汁。最后装到盘子里,一道鲜美可口的菜肴就做好了。

想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虾吗?不仅因为它味道鲜美,还因为妈妈告诉我,虾本身含有丰富的钙质,能帮助我长高高啊!我要长得很高很壮,像雷锋叔叔那样,帮助很多人,成为一个男子汉!

喜欢《作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10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帮你找到优美作文,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