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罪与罚》的读后感

《罪与罚》的读后感

《罪与罚》的读后感8篇。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罪与罚》的读后感8篇,带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1

超负荷!

开头就有译者对本小说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看完就对这整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以及社会现象有大概致的了解。

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感受是十分悲剧性,但是总归结尾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是美好的了。但里面有些人物命运还是十分可悲凄惨的。

首先说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有思想,头脑聪慧的在校学生,因为贫穷和各种长期积压着的复杂情绪使他成了完全病态的形象,一直想要杀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思想似乎成了他为自己病态扭曲想法的辩护,也是这种变质了的思想的必然结果。各种策划和想法使他整天疯疯癫癫,神经质一般折磨他,当他“如愿以偿”杀了老太婆(被老太婆同父异母的妹妹看到,其妹妹也被杀)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安慰释放了,然而并没有,反而病状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身体的虚弱,精神上的折磨最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整日整夜都虚无缥缈,浑浑噩噩,经常忘记自己在哪,要做什么,要干什么,大脑混乱不堪。然而当他看到社会上种种惨状,如贫穷使许多人走投无路,对生活没有希望,看到人自杀,社会上没有地位的真正的善良人群受到欺压

整篇小说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十分透彻,也从他的言语动作反应出主人公在深深罪恶感中的痛苦,真的让人感到揪心。最终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去赎罪,让自己的心变得不再那么劳累,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真正的焕然一新还是当他认识上帝的时候,他和索妮娅相爱之后,索妮娅和她的那位上帝深深的爱彻底感动和改变了他,使他接下来七年的(共九年)监狱生活不再那么痛苦,而是真的在赎罪。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和悲剧性事件。透过这些让我思考不同的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她得死让我觉得痛心,她呈现出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了的自尊心极强的可怜女性的形象,她被贫寒逼疯了,彻底的疯了,死都死的十分不甘心。不知道怎么说,大概只有唏嘘来形容了。

作者冷峻的文笔,让我感受到了文章中充斥的浓浓的无情和绝望,有些画面触目惊心,毫不留情的展现人性的虚伪、残忍和冷酷。

其实里面还是很多内容晦涩难懂,确实很难懂,毕竟是一部世界性名著,信息量很大。然而这部小说看完我觉得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适合,但《罪与罚》刻骨铭心,年轻人还真的很难懂,要用心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2

一段罪孽与惩罚的故事,一段重生与救赎的佳话。

拉斯柯尔尼科夫,似游离在两个人之间一样,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他也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好像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对于这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来说,他正在忍受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但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想变为“不平凡”的人。离他住处不远的当铺中的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于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一天晚上杀害了他,因为恐惧,他也杀死了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内心的极度恐惧漫上了了他的心头,在这之后,他的内心都很惶恐不安,内心的煎熬,使他紧张得昏厥过去,在他的心里,罪恶感如同藤蔓一样,缠住他的血液,缠住他的心灵。这就是罪。

变为杀人犯之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他的内心和精神上都忍受着极大的折磨,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痛苦的他,无从选择,因为如果选择不承认,等待着的他的便是更深的煎熬,承认呢,承认的话会怎么样,承认之后还要服刑,但是,他去选择了后者,去承认,去自首。最后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书的结尾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相遇了,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这就是罚。

《罪与罚》,一部让人审视自己心灵的良药,从中,你的心灵将会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获得新生。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3

这本小说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这本小说主要讲一个被贫穷压的喘不过来气的大学生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的犯罪心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虽贫穷却不自卑,相反,他创造了二类人理论,他认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仅仅是一只有害的且无益的一只虱子,他从不后悔杀了老太婆,唯一使他后悔的是他将老太婆的妹妹杀死了,这也成为后来他自首的导火索,最后在索尼娅善良的感染下将他的人本性的善良挖掘出来彻底改变了这位大学生的一生。

索尼娅是位善良的信徒,他为了家人去领了黄色执照,她也多次想过自杀仅仅是因为一句“那他们怎么办?”找回生活的信念,即使他的母亲不止一次的打他骂她,她也只是认为她的母亲只不过是太痛苦了,她从不放弃希望尽管现实一次又一次的使他不得不为之惊叹,恐怖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有典型的人格分裂,他非常冷漠而又孤僻,易怒不安又骄傲自大,但他本性善良乐于助人原是一位无神论者,经过索尼娅的感染下渐渐相信上帝,对生活充满信心也与索尼娅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本书只有第一部分讲的是犯罪剩下的五部分讲的都是饭最后的心里惩罚这本书通过对主人公的心里描写深刻的揭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这本也给予读者极大地震撼,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非常具有感染力。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4

暑期我看了一本好书叫《罪与罚》,它描写了德国贫民走投无路的的悲惨遭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罪与罚》的作者是脱思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有巨大的声誉,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他除《罪与罚》还有其他名著《穷人》、《死屋手记》、《白痴》等。但《罪与罚》是他作品中流传最广、最具有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小说。

文章讲述了贫困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老板娘的剥削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他饱受心灵的煎熬,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选择了投案自首。

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本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大学生,但残酷的世界和老板娘的欺压使他性格变得孤僻,竟去行凶杀人。我认为主人公伸张正义是对的,但不应该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来应对。

读了晕本书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遇到困难时要用正确的方式面对或解决,要沉着冷静,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调整情绪,不能被一时的愤怒冲昏了头脑,做一个遇事冷静的人,你行吗?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5

想来我并不是特别适合阅读这种世界名著,大多的文学积累都来自于老师的逼迫,而真正沉下心来读一本这样生涩的书,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我真真是这社会上极其普通的一个人,和我所有的同事一样,啃不下硬骨头,堵不了晦涩的文学,也没有深刻的道理。辗转的读了两三个月才读完这本罪与罚,还好没读英文版,因为中文版都如此晦涩难懂,读英文版我大概早就放弃了吧。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是因为她描写着全世界共通的人性,全世界一样的社会,也许有差异之处,但每个人必然能从中找到点点滴滴的自我。我想这是世界名著的意义,和他闻名于世的原因。

罪与罚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窘迫,看不到自己今后的未来而一时动念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人,杀人行动之后,他便陷入了一种疯魔的状态时而清醒,时而昏迷。最后在各方的引导之下,他向警察说明了杀人的真相,他没有受到很重的刑罚好像光明的未来就在几年后的出狱,但我并没有觉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也许我不该以一个现代人的思维代入到当时俄罗斯的那个环境,我确实是不能理解,也不喜欢文中的那个年轻人,也许是由于我的思想长期受到集体主义的侵蚀以及被现代社会打鸡血般的氛围所影响,其实我的内心并不觉得未来是光明的,我也深知每个组织都有它阴暗的地方但我依旧相信,既然你选择活着,那必然就有你对应的活法。即使你身处的环境再险恶,你的前途再迷茫,即使你一生拼尽全力,依旧碰不着好运气就这么碌碌无为,虚度此生那也是你选择活着所要承受的代价,而剥夺他人的生命,终究是不对的。文中主人公的杀人行为,看似是一个偶然行为,一时起意,进而进入疯癫的状态。然而,直到本书的后面,主人公对于他自己的杀人行为,其实是有一个逻辑自洽的合理的解释的。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6

《罪与罚》是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写的,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的“罪罚观念”为中心,体现了沙俄当时社会动荡、秩序的混乱。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空空的,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诚然,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形容的。

书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穷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见面,甚至害怕见到任何人。总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悄悄地过去,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这个年轻人心里积聚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蔑视一切,所以尽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面子心理,有时非常注意细节,可是穿着这身破烂儿外出,却丝毫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罪与罚》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是仅仅占了全书的前面两章,而“罚”贯穿了大半。不是身体上的惩罚,而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我们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认识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7

背景描述性太多,铺垫得太多,这对于大多文学素养较为深厚,喜欢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写作方式,但对我这个啥都不行的人来说,读背景铺垫那一段简直要命,读一页怀疑一下自己,读两页梦游一下天姥山,读三页瞌睡连天,最后还算是坚持了下来,也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当然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不舍,觉得这本书值得自己再读一遍,可是当再次翻到首页的时候,还是会给自己找借口说,下一次吧。

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一小时后就要执行,他这样说或想道: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地站着——即使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这话一点不错!天哪,这话一点不错!人是卑鄙的!因此管他们叫卑鄙东西的那个人也是卑鄙的。”

《罪与罚》的读后感 篇8

理想主义的困境:与世界抗衡还是握手言和,我们是否有选择?

看书的时候就不禁怀疑陀氏是不是真的犯过罪?他对主人公拉氏复杂的犯罪心理描写实在是太细致入微丝丝入扣了…

“我是天选之子,我是不凡之人,我是拿破仑。我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和罪恶,我感到愤怒却无能为力,我叩问命运的不公,上帝的失职,却得不到回应。我厌恶这世间的一切。好吧,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就由我来代替上帝履行职责,来劫富济贫,重新分配资源,让这个世界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吧。”虽然拉氏是无神论者,然而他的犯罪心理逻辑大致上和《七宗罪》里的连环杀手相同。

拉氏的迷茫或许也是许多贫穷且爱幻想的年轻人的迷茫: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却与这个世界现行的规则格格不入。

所以他疑惑、愤怒、压抑,也想突破、想试探,直到脑子一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杀害了一个借高利贷的老太婆,同时情急之下还杀害了无辜闯入的老太婆妹妹。

然而杀人之后拉氏并没有得到他幻想中的解脱,他生活的虚无感丝毫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逃避罪行而让自己的心理背上了更大的负担。他甚至不敢动用那些杀了两条人命才换来的钱。

最终拉氏意识到他的犯罪行为并非无懈可击,在一个深谙心理学的警官的诱导和规劝之下他去自首了,但他直到自首那一刻也不认为自己犯了罪。他觉得他杀死的老太婆只是一个对社会无用甚至有害的“虱子”。然而法律崇尚的生命平等却无法饶恕他。

最终拉氏意识到凭他鲁莽的一己之力是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的文明已经存在了五千年,现行的社会规则怎么会因为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而改变呢?

想要改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没有捷径可循,只有放弃理想主义,像他的朋友拉祖米兴一样务实,才有使生活变好的可能。

这个世界上,迷茫、愤怒且贫穷的年轻人太多了,我也是其中一员,甚至不再年轻了,也依然迷茫,依然愤怒。对生活的参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到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就像一只小鱼,能做的只能在涨潮时顺势上岸透气,退潮时乖乖回去修炼、努力生存。

比起拉氏,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理想主义代表人物,那就是毛姆小说《刀锋》里的拉里。他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法融入主流世界,也打心眼儿里讨厌无知和虚伪的人们。然而拉里选择的方式不是犯罪,而是求知和救赎—读书、游览世界、宗教灵修…拉里放弃了和富家女子的婚约去,最终决定娶一个有忧郁症的可怜女人,试图去拯救她。这方面拉里的选择有点像《罪与罚》里的索尼雅,他选择用他的善良来治愈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愤怒来捶打这个世界。

书中最终把拉氏从生活的烂泥中解脱的是索尼雅的爱情,然而我们都知道爱情也是不恒久的,爱情无法回应对人生的虚无感和意义感的追问。

或许,如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是一个我们终生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模板8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思想的重要方式,而书本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对后人一种精神上的遗产。读完作者的作品,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真切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行为和思想的丰富性。因此,读后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和写作,例如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对情节的分析等等。总之,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更是对自我的深思熟虑,对生活和人性的感悟。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1

和读托尔斯泰的那些作品一样,读《罪与罚》的目的是能够让我感受生活以及增长眼界。但这件作品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做事时的代价和价值。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位因贫穷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曾发表过一篇令人称颂的文章,大体内容是有很多伟人,至少是令后人称颂的人都是在杀戮了很多人,例如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才掌握了权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进步。正是在他内心深处有这样那个一个看法,所以他认为毁掉一些像人渣这一类的人以让自己能够获得机会升值从而为以后做出价值提供基础是正确的,于是他策划了一件谋杀案。本文主要描写了谋杀成功后他的生活境遇,描写了他为这起谋杀案而付出的精神上的痛苦。不过虽然不知道主人公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就结局而言,正面人物的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而这一原因就是爱的力量。

就像《圣女贞德》一样,我觉得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描写了一种大爱,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爱,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关心怎样推动人类的进步,而不仅仅顾及那些卑微的生命,至少是那些不应该活着的人。凯撒、拿破仑为了权利杀戮了很多人,也被当时很多人痛恨和辱骂,但后人却大家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而那些很小的“错误”被他们的光辉给掩埋的一点都看不见了。而男主人公正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策划了这场谋杀案。但同时要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因此受了很大精神上的折磨。所以,不管别人的生命怎样卑微,我们一定要尊敬别人,尊敬别人生存的权利。看《复活》,我对监狱生活有很多了解,看了《罪与罚》,我了解了犯罪人的心理。

从卢任的结果,我知道了不要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不然最后损坏的只会是自己的形象。从斯知道科犯罪行为我知道了隔墙有耳,凡事要谨慎。这部作品最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看来作者还是赞扬美的,这也让人感到高兴,不是吗?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2

背景描述性太多,铺垫得太多,这对于大多文学素养较为深厚,喜欢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写作方式,但对我这个啥都不行的人来说,读背景铺垫那一段简直要命,读一页怀疑一下自己,读两页梦游一下天姥山,读三页瞌睡连天,最后还算是坚持了下来,也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当然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不舍,觉得这本书值得自己再读一遍,可是当再次翻到首页的时候,还是会给自己找借口说,下一次吧。

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一小时后就要执行,他这样说或想道: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地站着——即使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这话一点不错!天哪,这话一点不错!人是卑鄙的!因此管他们叫卑鄙东西的那个人也是卑鄙的。”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3

第二本陀陀的书,和我印象中的他很像。有些阴郁的暗沉,有些疯狂的浓烈,也有复杂深刻的内核。必定需要二刷的书!

罪?拉斯柯尔尼科夫当然有罪,他杀死了2个人。无论死者是怎样的人,无论她如何压榨和啃食百姓,都没有人可以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更不提还有位无辜的妹妹。如果这条评判方法是普适的,那没任何可说,这个世界在公平的运转。但现实是,有权利的人在肆意杀戮,用生命堆砌起自己的王座。他的罪是确凿的,却又充满着命运的捉弄。

罚?拉斯柯尔尼科夫被流放西伯利亚,他付出了自己的自由与未来。但他又不仅仅付出了这些,他还付出了自己。他无法与母亲和妹妹拥抱,他自觉自己是不配的。他虚幻的想要成为伟人的理想和自己的罪恶感混杂着,几乎要折磨疯了他。这次孤注一掷的.理论(杀掉一个虱子一样吸血的人,拯救成百上千个人)实践,不仅失败了,还掏空了他的理想和目标,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但让人慰藉的是,即使如此,陀陀还是为他留下了救赎之路。索菲亚的出现,不仅在宗教上,更在人生上拯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他还是重燃了活下去的愿望。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4

暑期我看了一本好书叫《罪与罚》,它描写了德国贫民走投无路的的悲惨遭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罪与罚》的作者是脱思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有巨大的声誉,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他除《罪与罚》还有其他名著《穷人》、《死屋手记》、《白痴》等。但《罪与罚》是他作品中流传最广、最具有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小说。

文章讲述了贫困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老板娘的剥削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他饱受心灵的煎熬,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选择了投案自首。

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本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大学生,但残酷的世界和老板娘的欺压使他性格变得孤僻,竟去行凶杀人。我认为主人公伸张正义是对的,但不应该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来应对。

读了晕本书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遇到困难时要用正确的方式面对或解决,要沉着冷静,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调整情绪,不能被一时的愤怒冲昏了头脑,做一个遇事冷静的人,你行吗?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5

这本小说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这本小说主要讲一个被贫穷压的喘不过来气的大学生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的犯罪心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虽贫穷却不自卑,相反,他创造了二类人理论,他认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仅仅是一只有害的且无益的一只虱子,他从不后悔杀了老太婆,唯一使他后悔的是他将老太婆的妹妹杀死了,这也成为后来他自首的导火索,最后在索尼娅善良的感染下将他的人本性的善良挖掘出来彻底改变了这位大学生的一生。

索尼娅是位善良的信徒,他为了家人去领了黄色执照,她也多次想过自杀仅仅是因为一句“那他们怎么办?”找回生活的信念,即使他的母亲不止一次的打他骂她,她也只是认为她的母亲只不过是太痛苦了,她从不放弃希望尽管现实一次又一次的使他不得不为之惊叹,恐怖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有典型的人格分裂,他非常冷漠而又孤僻,易怒不安又骄傲自大,但他本性善良乐于助人原是一位无神论者,经过索尼娅的感染下渐渐相信上帝,对生活充满信心也与索尼娅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本书只有第一部分讲的是犯罪剩下的五部分讲的都是饭最后的心里惩罚这本书通过对主人公的心里描写深刻的揭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这本也给予读者极大地震撼,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非常具有感染力。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6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罪与罚》我只能用奇作来形容,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过500页却没有一页浪费的纸张叙述的近乎完美。虽然主线非常明朗-一位贫困的大学生犯了故意杀人罪,最终自首,但是其支线的多样元素以及细节处理让人不得不起鸡皮疙瘩,细思恐极;最为人所称赞的应该是作者极具洞察力的心理描写,而大量的心理细节也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将人物心理嵌入完整的故事情节,使得该书浑然天成,实在是奇特。

从内涵上来说,该书也是十九世纪的惊艳。经历过无数困难,身患不治之症的作者,同时也好赌输钱,最后娶了一个寡妇还带着几个孩子(这是书中凯捷琳娜的原型),托斯托耶夫斯基算是历经磨难却使得他对于人间苦难更为真实,切身的感受。因此,在本书中书写的底层人民的苦难,他将他们比作马,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还要被人殴打,辱骂。而在这种压迫,绝望的社会底层,犯罪率也不断上升。

托斯托耶夫斯基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中的犯罪到底源于什么?是来自于人心最黑暗处吗?还是来源于社会环境给予的种种不由个体的人可以决定的因素呢?这两点无非是对立的,前者强调了人自身的问题,而后者则使得个体在犯罪中完全脱责。有趣的事,书中男主罗佳则发展出一套“社会的人二分法”的逻辑-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一般人,负责繁育,维持正常的秩序,规则,循规蹈矩而不能犯罪,他们是当下的主人;第二种则是超人,他们负责打破规则,创造新的规则,这个过程中不可以避免的需要犯罪,他们则是未来的主人。而罗佳同时还把自己放在后者的身份上,自诩是当代的拿破仑,而当下的贫穷则是他需要打破的规则,于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取走了她的钱。

一本讲故事的书的优劣要看它是否与当下社会相关,即便是空想也是基于现在社会上的发展。这本书紧贴托斯托耶夫斯基所处的社会问题,甚至提出了一个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的社会问题,无疑是伟大的,值得敬畏的。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7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女人,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的。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罪与罚读后感范文 篇8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善良的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灵魂的画面。小说里,无处不有苦难,无处不有辛酸,无处不有泪水和呐喊,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心灵深处残留的一点人性在发出幽幽的光。主人翁一家如此,卡捷琳娜一家也如此。作者的同情心无疑是寄予在这些凄惨无告的小人物身上。这里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俄罗斯作家的沉重与悲哀,以及沉雄、浩大的感情力量。当主人公突然跪在地上吻索尼娅的脚时,他这样动情的说:我不是向你跪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跪拜。这是一种怎样广阔的慈悲胸怀!

作者在这部伟大的心理小说中,不仅将良心的反省和灵魂的拷问置于心中位置,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心理分析技巧,而且独具只眼地发掘笔下人物的双重性格慷慨、善良、乐于助人的大学生竟会干出令人震惊的凶杀案;出卖肉体的少女索尼娅是那么纯洁如天使;醉酒贪杯的马尔拉托夫内心有那么深的爱心;沉湎女色的恶棍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天良发现,把钱捐给卡捷琳娜的孤女们,然后自杀从一片社会黑暗中探求人性和善的闪光,从而使小说具有一种人性的深度。读这样的书,会使人胸襟博大,对人类苦难充满悲悯和同情,同时也会使自己的灵魂在负罪感之中得到升华。

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8篇


应该怎么写作品读后感呢?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中,让人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我们可以撰写出读后感,并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分享出去,栏目小编向您分享了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与许多的俄国当代小说一样,作者在《罪与罚》反应了俄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

《罪与罚》是一本社会心理小说,在世界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说以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展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放高利贷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内心世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读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玄机,让人感觉压抑,想要大声的呐喊。

书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穷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见面,甚至害怕见到任何人。总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悄悄地过去,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这个年轻人心里积聚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蔑视一切,所以尽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面子心理,有时非常注意细节,可是穿着这身破烂儿外出,却丝毫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2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女人,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的。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3

和读托尔斯泰的那些作品一样,读《罪与罚》的目的是能够让我感受生活以及增长眼界。但这件作品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做事时的代价和价值。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位因贫穷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曾发表过一篇令人称颂的文章,大体内容是有很多伟人,至少是令后人称颂的人都是在杀戮了很多人,例如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才掌握了权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进步。正是在他内心深处有这样那个一个看法,所以他认为毁掉一些像人渣这一类的人以让自己能够获得机会升值从而为以后做出价值提供基础是正确的,于是他策划了一件谋杀案。本文主要描写了谋杀成功后他的生活境遇,描写了他为这起谋杀案而付出的精神上的痛苦。不过虽然不知道主人公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就结局而言,正面人物的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而这一原因就是爱的力量。

就像《圣女贞德》一样,我觉得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描写了一种大爱,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爱,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关心怎样推动人类的进步,而不仅仅顾及那些卑微的生命,至少是那些不应该活着的人。凯撒、拿破仑为了权利杀戮了很多人,也被当时很多人痛恨和辱骂,但后人却大家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而那些很小的“错误”被他们的光辉给掩埋的一点都看不见了。而男主人公正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策划了这场谋杀案。但同时要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因此受了很大精神上的折磨。所以,不管别人的生命怎样卑微,我们一定要尊敬别人,尊敬别人生存的权利。看《复活》,我对监狱生活有很多了解,看了《罪与罚》,我了解了犯罪人的心理。

从卢任的结果,我知道了不要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不然最后损坏的只会是自己的形象。从斯知道科犯罪行为我知道了隔墙有耳,凡事要谨慎。这部作品最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看来作者还是赞扬美的,这也让人感到高兴,不是吗?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4

第二本陀陀的书,和我印象中的他很像。有些阴郁的暗沉,有些疯狂的浓烈,也有复杂深刻的内核。必定需要二刷的书!

罪?拉斯柯尔尼科夫当然有罪,他杀死了2个人。无论死者是怎样的人,无论她如何压榨和啃食百姓,都没有人可以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更不提还有位无辜的妹妹。如果这条评判方法是普适的,那没任何可说,这个世界在公平的运转。但现实是,有权利的人在肆意杀戮,用生命堆砌起自己的王座。他的罪是确凿的,却又充满着命运的捉弄。

罚?拉斯柯尔尼科夫被流放西伯利亚,他付出了自己的自由与未来。但他又不仅仅付出了这些,他还付出了自己。他无法与母亲和妹妹拥抱,他自觉自己是不配的。他虚幻的想要成为伟人的理想和自己的罪恶感混杂着,几乎要折磨疯了他。这次孤注一掷的.理论(杀掉一个虱子一样吸血的人,拯救成百上千个人)实践,不仅失败了,还掏空了他的理想和目标,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但让人慰藉的是,即使如此,陀陀还是为他留下了救赎之路。索菲亚的出现,不仅在宗教上,更在人生上拯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他还是重燃了活下去的愿望。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5

我最喜欢的课外书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贷款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贷款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6

超负荷!

开头就有译者对本小说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看完就对这整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以及社会现象有大概致的了解。

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感受是十分悲剧性,但是总归结尾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是美好的了。但里面有些人物命运还是十分可悲凄惨的。

首先说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有思想,头脑聪慧的在校学生,因为贫穷和各种长期积压着的复杂情绪使他成了完全病态的形象,一直想要杀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思想似乎成了他为自己病态扭曲想法的辩护,也是这种变质了的思想的必然结果。各种策划和想法使他整天疯疯癫癫,神经质一般折磨他,当他“如愿以偿”杀了老太婆(被老太婆同父异母的妹妹看到,其妹妹也被杀)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安慰释放了,然而并没有,反而病状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身体的虚弱,精神上的折磨最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整日整夜都虚无缥缈,浑浑噩噩,经常忘记自己在哪,要做什么,要干什么,大脑混乱不堪。然而当他看到社会上种种惨状,如贫穷使许多人走投无路,对生活没有希望,看到人自杀,社会上没有地位的真正的善良人群受到欺压

整篇小说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十分透彻,也从他的言语动作反应出主人公在深深罪恶感中的痛苦,真的让人感到揪心。最终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去赎罪,让自己的心变得不再那么劳累,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真正的焕然一新还是当他认识上帝的时候,他和索妮娅相爱之后,索妮娅和她的那位上帝深深的爱彻底感动和改变了他,使他接下来七年的(共九年)监狱生活不再那么痛苦,而是真的在赎罪。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和悲剧性事件。透过这些让我思考不同的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她得死让我觉得痛心,她呈现出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了的自尊心极强的可怜女性的形象,她被贫寒逼疯了,彻底的疯了,死都死的十分不甘心。不知道怎么说,大概只有唏嘘来形容了。

作者冷峻的文笔,让我感受到了文章中充斥的浓浓的无情和绝望,有些画面触目惊心,毫不留情的展现人性的虚伪、残忍和冷酷。

其实里面还是很多内容晦涩难懂,确实很难懂,毕竟是一部世界性名著,信息量很大。然而这部小说看完我觉得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适合,但《罪与罚》刻骨铭心,年轻人还真的很难懂,要用心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7

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一直认为自己不平凡,想像拿破仑一样。他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哪怕不择手段也是正确的。

在我们周围,同样不缺那种自认“不平凡”的人,他们竭力破坏现状,想要发表新见解,他们自认为很前卫,想要人们追随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来,他们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调的宣扬出来,自认为很独特见解,与众不同。但同时也不乏真的有新见解的人,这应该无多大的影响,有时独到的尖端的偏见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狂热的自认不凡的人,他们会追寻自己的理想,而极端的幻想它,但终究如天马行空般,一切又回到现实,但你已经一无所有,你错过了你自己最好的才华。在火热的激情中,你的天赋已燃烧殆尽,微风拂过,一切支离破碎、灰飞湮灭。

拉斯科利尼科夫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但同时也是一个孤僻,阴郁,甚至冷漠无情的人。他同情落魄的公务员。在他死的时候,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公务员的妻子。但他同时赶走了千里迢迢来看望他的母亲和妹妹,对她们恐吓。他整天都呆在阁楼上,身上邋遢至极,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厌恶和每个人说话,且不想走出那个小小的阁楼。他不信仰上帝,但自从见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后,他变了,他变的不安起来,当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诉了一个和他一样同样受尽苦难的人儿时,他一度感觉获得了新生,也确实,索妮雅是苦难的象征,她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她在苦难中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感染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索妮雅的劝说下,他最终同意了去受苦来让自己减轻心中的痛苦,索妮雅同时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去献给他,并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在罗季昂跪在地上轻吻索妮雅的脚的那一刻起,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信仰了上帝的存在,并决定了和索妮雅一起踏上新生的道路。

有时候,生活在茫茫的繁华尘世中,一切那么明了,一切又都那么让人迷茫。明了到一切只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存在,迷茫到大千世界我将何去何从。人有智慧,而智慧赋予了我们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情感,理想。从而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人说:生活缺乏乐趣,太平淡了,没激情。俗不知,生活最不缺少的就是乐趣,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发现生活中那属于我们被遗忘的那一部分,就像在书店的角落里找到自己找了很久的一本书一样。社会是一个牢笼,牢牢的锁着我们,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任何人都逃不掉,任何人都别想逃,所以我们不如顺应时代,跟随着社会的潮流。生活总是不排斥服从他的人,必然会淘汰逆着他的人。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属于我自己的那片天。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如何写 篇8

理想主义的困境:与世界抗衡还是握手言和,我们是否有选择?

看书的时候就不禁怀疑陀氏是不是真的犯过罪?他对主人公拉氏复杂的犯罪心理描写实在是太细致入微丝丝入扣了…

“我是天选之子,我是不凡之人,我是拿破仑。我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和罪恶,我感到愤怒却无能为力,我叩问命运的不公,上帝的失职,却得不到回应。我厌恶这世间的一切。好吧,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就由我来代替上帝履行职责,来劫富济贫,重新分配资源,让这个世界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吧。”虽然拉氏是无神论者,然而他的犯罪心理逻辑大致上和《七宗罪》里的连环杀手相同。

拉氏的迷茫或许也是许多贫穷且爱幻想的年轻人的迷茫: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却与这个世界现行的规则格格不入。

所以他疑惑、愤怒、压抑,也想突破、想试探,直到脑子一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杀害了一个借高利贷的老太婆,同时情急之下还杀害了无辜闯入的老太婆妹妹。

然而杀人之后拉氏并没有得到他幻想中的解脱,他生活的虚无感丝毫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逃避罪行而让自己的心理背上了更大的负担。他甚至不敢动用那些杀了两条人命才换来的钱。

最终拉氏意识到他的犯罪行为并非无懈可击,在一个深谙心理学的警官的诱导和规劝之下他去自首了,但他直到自首那一刻也不认为自己犯了罪。他觉得他杀死的老太婆只是一个对社会无用甚至有害的“虱子”。然而法律崇尚的生命平等却无法饶恕他。

最终拉氏意识到凭他鲁莽的一己之力是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的文明已经存在了五千年,现行的社会规则怎么会因为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而改变呢?

想要改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没有捷径可循,只有放弃理想主义,像他的朋友拉祖米兴一样务实,才有使生活变好的可能。

这个世界上,迷茫、愤怒且贫穷的年轻人太多了,我也是其中一员,甚至不再年轻了,也依然迷茫,依然愤怒。对生活的参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到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就像一只小鱼,能做的只能在涨潮时顺势上岸透气,退潮时乖乖回去修炼、努力生存。

比起拉氏,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理想主义代表人物,那就是毛姆小说《刀锋》里的拉里。他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法融入主流世界,也打心眼儿里讨厌无知和虚伪的人们。然而拉里选择的方式不是犯罪,而是求知和救赎—读书、游览世界、宗教灵修…拉里放弃了和富家女子的婚约去,最终决定娶一个有忧郁症的可怜女人,试图去拯救她。这方面拉里的选择有点像《罪与罚》里的索尼雅,他选择用他的善良来治愈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愤怒来捶打这个世界。

书中最终把拉氏从生活的烂泥中解脱的是索尼雅的爱情,然而我们都知道爱情也是不恒久的,爱情无法回应对人生的虚无感和意义感的追问。

或许,如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是一个我们终生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8篇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罪与罚》读后感”相关内容。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1)

书中提出的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文学作品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由这个故事引发的思考,其中有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导读者去想问题的答案。

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应该不应该为了穷人的利益牺牲富人的利益,这个问题衍生可讨论的话题和空间十分广阔。税收是一种合理的转移支付体系,政府对富人征税更多,对穷人会提供各种救济。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会有劫富济贫,富人的形象大多是为富不仁,财产依靠压榨剥削;穷人的形象大多是善良勤劳,但其实好人和坏人在富人穷人中同样存在。朝代更替,必然伴随着土地、财产的重新分配,而重新分配的依据是由武力决定的胜负。这本小说中主人公采取的做法更极端,为了获得财富走向了犯罪,杀害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妹妹,窃取财产;成功实施犯罪后,主人公受到恐惧、良心的谴责,最后投案自首。

书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在主人公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狡辩时提出,他只杀了两个人,就要被谴责,被逮捕;拿破仑发动战争,战争中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大家对拿破仑的评价却是积极的。朋友说这两件事情本来不具备可比性,其次杀人不对,发动战争也不对。这两件事情当中是否存在由于人的重要性不同,导致的历史叙事不同。同一历史事件而言,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不同,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是否说大范围的事件来说遵从自然法则,胜者生存,不存在绝对的道德。在个体层面,要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否则整个社会就变得不能生存。问题进一步推演,如果认为拿破仑没有受到惩罚,所以杀人的人也不应得到惩罚,是否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社会就不存在安定可言。这个问题的逻辑漏洞在于小前提的错误,不能由拿破仑没有受到惩罚得出主人公的杀人行为不应受到惩罚。

书中探索的第三个问题在于惩罚,犯了罪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主人公在精神失常的阶段得到了邻居、朋友、家人的悉心关照,主人公在妹妹和心上人的推动下投案自首,被流放西伯利亚。好的书能带你走进真正的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能让读者去思考这其中的答案。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2)

超负荷!

开头就有译者对本小说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看完就对这整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以及社会现象有大概致的了解。

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感受是十分悲剧性,但是总归结尾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是美好的了。但里面有些人物命运还是十分可悲凄惨的。

首先说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有思想,头脑聪慧的在校学生,因为贫穷和各种长期积压着的复杂情绪使他成了完全病态的形象,一直想要杀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思想似乎成了他为自己病态扭曲想法的辩护,也是这种变质了的思想的必然结果。各种策划和想法使他整天疯疯癫癫,神经质一般折磨他,当他“如愿以偿”杀了老太婆(被老太婆同父异母的妹妹看到,其妹妹也被杀)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安慰释放了,然而并没有,反而病状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身体的虚弱,精神上的折磨最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整日整夜都虚无缥缈,浑浑噩噩,经常忘记自己在哪,要做什么,要干什么,大脑混乱不堪。然而当他看到社会上种种惨状,如贫穷使许多人走投无路,对生活没有希望,看到人自杀,社会上没有地位的真正的善良人群受到欺压

整篇小说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十分透彻,也从他的言语动作反应出主人公在深深罪恶感中的痛苦,真的让人感到揪心。最终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去赎罪,让自己的心变得不再那么劳累,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真正的焕然一新还是当他认识上帝的时候,他和索妮娅相爱之后,索妮娅和她的那位上帝深深的爱彻底感动和改变了他,使他接下来七年的(共九年)监狱生活不再那么痛苦,而是真的在赎罪。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和悲剧性事件。透过这些让我思考不同的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她得死让我觉得痛心,她呈现出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了的自尊心极强的可怜女性的形象,她被贫寒逼疯了,彻底的疯了,死都死的十分不甘心。不知道怎么说,大概只有唏嘘来形容了。

作者冷峻的文笔,让我感受到了文章中充斥的浓浓的无情和绝望,有些画面触目惊心,毫不留情的展现人性的虚伪、残忍和冷酷。

其实里面还是很多内容晦涩难懂,确实很难懂,毕竟是一部世界性名著,信息量很大。然而这部小说看完我觉得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适合,但《罪与罚》刻骨铭心,年轻人还真的很难懂,要用心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3)

第二本陀陀的书,和我印象中的他很像。有些阴郁的暗沉,有些疯狂的浓烈,也有复杂深刻的内核。必定需要二刷的书!

罪?拉斯柯尔尼科夫当然有罪,他杀死了2个人。无论死者是怎样的人,无论她如何压榨和啃食百姓,都没有人可以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更不提还有位无辜的妹妹。如果这条评判方法是普适的,那没任何可说,这个世界在公平的运转。但现实是,有权利的人在肆意杀戮,用生命堆砌起自己的王座。他的罪是确凿的,却又充满着命运的捉弄。

罚?拉斯柯尔尼科夫被流放西伯利亚,他付出了自己的自由与未来。但他又不仅仅付出了这些,他还付出了自己。他无法与母亲和妹妹拥抱,他自觉自己是不配的。他虚幻的想要成为伟人的理想和自己的罪恶感混杂着,几乎要折磨疯了他。这次孤注一掷的.理论(杀掉一个虱子一样吸血的人,拯救成百上千个人)实践,不仅失败了,还掏空了他的理想和目标,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但让人慰藉的是,即使如此,陀陀还是为他留下了救赎之路。索菲亚的出现,不仅在宗教上,更在人生上拯救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他还是重燃了活下去的愿望。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4)

暑期我看了一本好书叫《罪与罚》,它描写了德国贫民走投无路的的悲惨遭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罪与罚》的作者是脱思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有巨大的声誉,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他除《罪与罚》还有其他名著《穷人》、《死屋手记》、《白痴》等。但《罪与罚》是他作品中流传最广、最具有世界声誉的一部长篇小说。

文章讲述了贫困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老板娘的剥削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他饱受心灵的煎熬,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选择了投案自首。

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本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大学生,但残酷的世界和老板娘的欺压使他性格变得孤僻,竟去行凶杀人。我认为主人公伸张正义是对的,但不应该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来应对。

读了晕本书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遇到困难时要用正确的方式面对或解决,要沉着冷静,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调整情绪,不能被一时的愤怒冲昏了头脑,做一个遇事冷静的人,你行吗?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5)

背景描述性太多,铺垫得太多,这对于大多文学素养较为深厚,喜欢历史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写作方式,但对我这个啥都不行的人来说,读背景铺垫那一段简直要命,读一页怀疑一下自己,读两页梦游一下天姥山,读三页瞌睡连天,最后还算是坚持了下来,也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当然读完之后,还是有一些不舍,觉得这本书值得自己再读一遍,可是当再次翻到首页的时候,还是会给自己找借口说,下一次吧。

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一小时后就要执行,他这样说或想道:如果他必须在高耸的峭壁上或在一块只容两脚站立的弹丸之地过活——而周围是一个深渊,一片汪洋;永远是漆黑一片;永远是孤独无依;永远是狂风暴雨;——他还是愿意在这块一俄尺宽的地方站一辈子,站一千年,永久地站着——即使这样过活也还是比马上死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只要能活着!……这话一点不错!天哪,这话一点不错!人是卑鄙的!因此管他们叫卑鄙东西的那个人也是卑鄙的。”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6)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罪与罚》我只能用奇作来形容,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过500页却没有一页浪费的纸张叙述的近乎完美。虽然主线非常明朗-一位贫困的大学生犯了故意杀人罪,最终自首,但是其支线的多样元素以及细节处理让人不得不起鸡皮疙瘩,细思恐极;最为人所称赞的应该是作者极具洞察力的心理描写,而大量的心理细节也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将人物心理嵌入完整的故事情节,使得该书浑然天成,实在是奇特。

从内涵上来说,该书也是十九世纪的惊艳。经历过无数困难,身患不治之症的作者,同时也好赌输钱,最后娶了一个寡妇还带着几个孩子(这是书中凯捷琳娜的原型),托斯托耶夫斯基算是历经磨难却使得他对于人间苦难更为真实,切身的感受。因此,在本书中书写的底层人民的苦难,他将他们比作马,被生活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还要被人殴打,辱骂。而在这种压迫,绝望的社会底层,犯罪率也不断上升。

托斯托耶夫斯基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中的犯罪到底源于什么?是来自于人心最黑暗处吗?还是来源于社会环境给予的种种不由个体的人可以决定的因素呢?这两点无非是对立的,前者强调了人自身的问题,而后者则使得个体在犯罪中完全脱责。有趣的事,书中男主罗佳则发展出一套“社会的人二分法”的逻辑-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一般人,负责繁育,维持正常的秩序,规则,循规蹈矩而不能犯罪,他们是当下的主人;第二种则是超人,他们负责打破规则,创造新的规则,这个过程中不可以避免的需要犯罪,他们则是未来的主人。而罗佳同时还把自己放在后者的身份上,自诩是当代的拿破仑,而当下的贫穷则是他需要打破的规则,于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取走了她的钱。

一本讲故事的书的优劣要看它是否与当下社会相关,即便是空想也是基于现在社会上的发展。这本书紧贴托斯托耶夫斯基所处的社会问题,甚至提出了一个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的社会问题,无疑是伟大的,值得敬畏的。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7)

一段罪孽与惩罚的故事,一段重生与救赎的佳话。

拉斯柯尔尼科夫,似游离在两个人之间一样,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他也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好像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对于这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来说,他正在忍受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但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想变为“不平凡”的人。离他住处不远的当铺中的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于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一天晚上杀害了他,因为恐惧,他也杀死了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内心的极度恐惧漫上了了他的心头,在这之后,他的内心都很惶恐不安,内心的煎熬,使他紧张得昏厥过去,在他的心里,罪恶感如同藤蔓一样,缠住他的血液,缠住他的心灵。这就是罪。

变为杀人犯之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他的内心和精神上都忍受着极大的折磨,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痛苦的他,无从选择,因为如果选择不承认,等待着的他的便是更深的煎熬,承认呢,承认的话会怎么样,承认之后还要服刑,但是,他去选择了后者,去承认,去自首。最后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书的结尾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相遇了,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这就是罚。

《罪与罚》,一部让人审视自己心灵的良药,从中,你的心灵将会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获得新生。

《罪与罚》读后感如何写(篇8)

这本小说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这本小说主要讲一个被贫穷压的喘不过来气的大学生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之后的犯罪心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虽贫穷却不自卑,相反,他创造了二类人理论,他认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仅仅是一只有害的且无益的一只虱子,他从不后悔杀了老太婆,唯一使他后悔的是他将老太婆的妹妹杀死了,这也成为后来他自首的导火索,最后在索尼娅善良的感染下将他的人本性的善良挖掘出来彻底改变了这位大学生的一生。

索尼娅是位善良的信徒,他为了家人去领了黄色执照,她也多次想过自杀仅仅是因为一句“那他们怎么办?”找回生活的信念,即使他的母亲不止一次的打他骂她,她也只是认为她的母亲只不过是太痛苦了,她从不放弃希望尽管现实一次又一次的使他不得不为之惊叹,恐怖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他有典型的人格分裂,他非常冷漠而又孤僻,易怒不安又骄傲自大,但他本性善良乐于助人原是一位无神论者,经过索尼娅的感染下渐渐相信上帝,对生活充满信心也与索尼娅产生了纯洁的爱情。

本书只有第一部分讲的是犯罪剩下的五部分讲的都是饭最后的心里惩罚这本书通过对主人公的心里描写深刻的揭示了当时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这本也给予读者极大地震撼,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非常具有感染力。

罪与罚的读后感


罪与罚的读后感(一)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翻开《罪与罚》这本沉重的书,钟楼上悠长的叹息把我领进了19世纪的俄国。小说中的拉斯柯尼科夫无疑是个悲剧性的人物,然而又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正直的人:他杀了那个放高利贷的老恶婆和她的妹妹,却自认为是行侠仗义,良心的谴责让他痛不欲生,最终在亲朋的劝慰下投案自首。

故事的结局令人欣慰,但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是因为没有一个领导者;有了领导者又怎么样呢?搜刮民脂民膏如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公平,公正,难道就没有一个光明磊落的群体来与底层百姓一起抗争吗?不,在德国已有了一种共产主义,一百年后遥远的中国,从底层黄土地上崛起共产党。

三千年前的尧和舜呵,也许是最早懂得了共产共和的和谐吧。不能不钦佩尧的仁爱亲民,也不得不赞叹舜的英明果断,他们无疑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但那个年代过于的原始,因此这并非真正的共产党;太平天国时,虽说也是人人和谐,但人们的心里却不能平静:饥饿,战争,权利并深受所谓上帝之毒害尽管初衷是好的,因而这也不是党的真谛。《罪与罚》中的那些可怜人儿,多么盼望着东方升起的幸福祥和的太阳,那,就是在阳光下生存的希望!

坐在江边眺望,亘古的长江永远都是那副摸样,长江边的孩子离不开长江,大山的孩子深爱泥土,我们生活在党的阳光下依恋着这阳光。我见过许多老人老泪纵横地歌唱毛主席,絮絮地背诵《毛主席语录》,也看见父辈喜滋滋地数工资,感慨万千地谈邓小平,江泽民;然而到21世纪的我们,在灯红酒绿的掩盖下逐渐失去了本色,似乎麻木起来,再也感受不到阳光抚爱的温暖么?似乎封闭起来,再也不愿走进历史的前车之鉴

我们看着战争片,只被剧中的硬汉所倾倒,却看不到战争的爱,恨,伤,痛,也不懂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意味的尊严!老人们痛心地叹息着:你们心中哪有党?!难道我们真的遗忘了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忘记了曾经的屈辱,曾经的痛?不,不会忘记的。1921年的号召,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一刹那的觉醒仿佛经历过一般就在昨天,对侵略者的嚣张的无耻之举至今仍是义愤填膺:当露着獠牙的恶狼扑来时,也真恨不得提起刀跳起来砍碎这些东西,然后轻蔑地踩在脚下发出冷冷地笑。文革的迷途,也让我们扼腕叹息。当1979年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听着父辈侃侃而谈自己的发家史,心里也是暖融融的。今天的神六神龙奥运更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扬眉吐气口中相传的故事,历史谱写的新歌,抚爱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共产党给予我们不仅仅是温饱和安定,更多的是苦难中的坚韧,挨打过后的奋发图强,仗义领略的勇敢,崛起之后的智慧,自豪与开拓

阳光,阳光呵!它无处不在,默默地抚哺每一条生命,无形的伟大感化着每一代人,因此,我们只有奉出自己的一切,同样默默地进行小小的善心,不说回报,这也是我们这些生命对阳光的敬意。

黑暗中勃发的你,蹒跚着,坚定着,觉醒人们去抗争;

辱骂中成长的你,搏斗着,反抗着,喊你的人民永不放弃;

正直中胜利的你,思索着,奋发着,一步一步艰辛地挪移;

错误中觉醒的你,改正着,鞭策着,悔悟却呐喊着信心;

成功中壮大的你,不沉醉,寻找着,把中国的版图装点绚丽

《罪与罚》的车辙深深埋入记忆,无边的黑夜总会迎来明天的朝阳。党的阳光下,我们有了自己幸福的殿堂,我们享受着这阳光,同时也把自己的一切归赠与阳光。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善良的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灵魂的画面。小说里,无处不有苦难,无处不有辛酸,无处不有泪水和呐喊,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心灵深处残留的一点人性在发出幽幽的光。主人翁一家如此,卡捷琳娜一家也如此。作者的同情心无疑是寄予在这些凄惨无告的小人物身上。这里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俄罗斯作家的沉重与悲哀,以及沉雄、浩大的感情力量。当主人公突然跪在地上吻索尼娅的脚时,他这样动情的说:我不是向你跪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跪拜。这是一种怎样广阔的慈悲胸怀!

作者在这部伟大的心理小说中,不仅将良心的反省和灵魂的拷问置于心中位置,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心理分析技巧,而且独具只眼地发掘笔下人物的双重性格慷慨、善良、乐于助人的大学生竟会干出令人震惊的凶杀案;出卖肉体的少女索尼娅是那么纯洁如天使;醉酒贪杯的马尔拉托夫内心有那么深的爱心;沉湎女色的恶棍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天良发现,把钱捐给卡捷琳娜的孤女们,然后自杀从一片社会黑暗中探求人性和善的闪光,从而使小说具有一种人性的深度。读这样的书,会使人胸襟博大,对人类苦难充满悲悯和同情,同时也会使自己的灵魂在负罪感之中得到升华。

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

《罪与罚》的读后感范文5篇


书籍,是迷雾中的灯塔,是沙漠中的绿洲,罪与罚这本书带给我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是否正在搜寻罪与罚读后感范文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罪与罚》的读后感范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罪与罚》的读后感范文【篇1】

说到世界文学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尔斯泰,说到托尔斯泰,就不得不提到与他同一代时同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学们开始变得昏昏欲睡的神情……

我想,我们长久以来由于被动读书而造成的对“世界名著”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我们。塞万提斯、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些名字总让我们感到难以仰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却不一样。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这部作品时说,即便把《罪与罚》和其它畅销书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逊色的悬疑小说。如果我们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对俄国拗口人名的不习惯,重新审视这本小说,就会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罪与罚》的情节布置得十分紧凑,而且悬念设置十分到位。就以开头来说,“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往K桥那边走去。时间,人物,然后就是事件,没有大段的风景描述,也没有写这个“年轻人”的衣装身着,只说他“仿佛犹豫不决”,也就是说,他有心事,是什么心事呢?作者并不急于说破,慢慢开始传达关于这个年轻人的各种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说,他决定要做一件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他想到都会感到恐惧的计划,是什么计划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说他去抵押东西之事。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之后,作者转向叙述他遇到醉汉和家信,导出另外两条重要的线索。直到我们的耐性消磨待尽,作者终于说,他是要去杀人!于是我们马上打起精神来,想要看看一个品行并不算差的大学生(即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怎么去杀人、能否成功……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小说里,被情节本身所吸引住,从而读完这样一本“世界名著”。

当然,如果仅只是情节具有吸引力,那么《罪与罚》也算不上伟大。《罪与罚》所表现的对于小说中人物行为的评价是前所未有的,他对人物的评价是:没有评价。对于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作者同时把可怜、正义、凶残、软弱各种性格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且从始至终没有对他是正是邪作出论断。这与我们通常所看充满了正义与邪恶对抗的小说是不一样的,与讽刺小说是不一样的,与颂扬小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生活稍微思考,就会发现它的真实面目就是如此,我们几乎不可能对身边的任一个人物作出其是正是邪的判断(如果你足够公正的话),也就是说,这样一部小说不再是对我们进行教化,而是反应出我们生活最真实的状态,然后带着我们一起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最终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事总是复杂万分,难言是非。意识到了这点,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罪与罚》情节布置的平易近人让我们感切亲切,带给我们思想上的精进又让我们仰首。我们发现这是一部“可以仰望”的世界名著。读完了这本书,你定会大声感叹,原来世界名著也可以这么精彩!

《罪与罚》的读后感范文【篇2】

拉思科里涅科夫开始似乎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不佩戴十字架,因此他相信如果自己有了3000卢布的起始资金,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让自己和母亲以及妹妹生活得更好——这是一个多美美好而幸福的幻想啊,也是一个大学生在正常不过的梦想了。虽然在书中没有赤裸裸地说过“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话,但罗提亚的母亲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可见他们也对读书有极高的评价;而在文中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对于读书人的尊重,可见知识分子已然是正在通向上流社会的路上。因此,他有这样的梦想,有这样的坚持,也是客观条件使然——这正是唯物主义的思路。

可是物质并没有让他得到解脱。在他杀人之后,既没有受到刑讯逼供,也没有遭受人身攻击,相反在得到司维特里喀罗夫的帮助之后,他在物质上虽算不上富足,却足以正常生活;再加上他朋友拉如密亨的友好相助,相信他是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但是他却饱受折磨——精神的折磨,一直恍恍惚惚,甚至给人疯癫的感觉。我在读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他在杀人后并没有什么精神异常,而是被警察刑讯逼供,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如簧巧舌,一定可以为自己开脱,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真正变成他所向往的英雄——拿破仑。因为事实上,他已经销毁了所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更何况有人站出来主动为他背黑锅。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最终的自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自首呢?

有人认为是索尼亚的感化,是索尼亚让他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这个理由,十分有说服力,也比较罗曼蒂克。但就我看来,就算是没有索尼亚,他最终也会自首——从他开始计划“谋财害命”就注定他要自首。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呀——他是一个可以把自己最后一分钱都送给好不相关的可怜人的人。他自己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依靠母亲和妹妹接济,而他的母亲却是依靠抵押自己的抚恤金来资助他,而她的妹妹也在家庭教师的岗位上饱受折磨。然而当他看到素未谋面的无辜少女时,依然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钱送给警察,让警察送其回家;当他看到玛尔美拉陀夫几个可怜的.还是,和身患肺痨的妻子时,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后剩下的钱留给了他们。这种仁慈,从何而来?不是从客观的环境中学来的,要知道他所生活的环境,已经没有那么仁慈——已经有卢辛那样的人在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难道会是一个仁慈高于一切的世界吗?他身处一个物质的世界之中,怎么会对这些现实充耳不闻呢?他是知道的,所以在理智上他是可以说服自己杀人无罪,甚至是有功的。但这并不能真正动摇他的信仰——他本来是有信仰的。

他这种信仰就究竟从何而来?只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一,是他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我们可以猜测甚至是断定,是他的母亲启蒙了他和他的妹妹,而他的母亲是一个坚定的宗教信仰者,她仁慈、博爱,这些品质都被灌注在他幼小的心灵之中,虽然后来他接受了唯物主义,却不能摆脱这种仁慈博爱的影响,他和他的妹妹都丽亚一样,可以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可以为别人放弃生命,所以他不能容忍自己为了自己而剥夺他人的生命。其二,这种仁慈来源于人性本身,如果不是因为教育,那么这种信仰就是人性本身了,用中国古语说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罗提亚不过是经历了一次“人——非人——人”的蜕变过程,他的自首不过是回归人的本性而已。因此,那个时代虽然很多人很穷,却是仍然是一个有希望的时代。

他自首究竟是害了自己,还是救了自己?有人说,他只不过是在宗教中找到了力量和解脱,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说,他仍然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取向——这话说得是多么残忍,难道坚持唯物主义不也意味着他坚持自己“杀人无罪”的理论吗?难道这不是也意味着,人要抛弃仁爱之心吗?那么,如果人抛弃了这一切,人还是人吗?

《罪与罚》的读后感范文【篇3】

《罪与罚》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极其穷困的大学生,因痛恨当铺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杀了老板娘,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饱受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最后,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其实那位大学生有正义感是好事,可我认为他用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去伸张正义,结果事得其反。变成了杀人凶手。有时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这些事该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学生正是因为太恨老板娘,头脑发热,才杀人行凶的。

但主人公毕竟是受过教育,有良知的一个人。他在杀人后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这时,我想他已经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会不安地度过一生。于是,大学生首先把杀人的事实告诉了自己的爱人、亲人、朋友。并最后告诉了警官。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第二个道理:在你犯错后,一定要勇于去承担责任,而并不是去逃避。因为这样,你的一生都会充满恐惧。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大脑思考后才能做事。哪怕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事实。这也就是《罪与罚》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罪与罚》的读后感范文【篇4】

青年拉斯科尼科夫杀了两个人,一个是计划内的,一个是计划外的。

事实上,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充满了计划外因素,某种恐惧使他连大门没关这个严重的事实都忽略了。

放下斧头那一刻起他就崩溃了:“难道是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

拉斯科尼科夫有一套自己的犯罪哲学,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甚至可以随意杀人。

为了把自己和家人从贫困病苦中拯救出来,也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那套理论,他举起斧头,结果了两条人命。

杀了人之后,拉斯科尼科夫的生活便堕入一种地狱般的焦躁。

三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审判紧紧擭住了他。

一是代表法律和社会力量的审判官波尔费利,一是代表上帝之爱的索尼娅,最后就是来自拉斯科尼科夫内心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道德谴责。

这三种力量最终把拉斯科尼科夫摧毁,他选择了自首,从而在监狱生活中获得解脱。

妥氏采用强大的心理分析和戏剧性的对白把这么一个故事讲述的一清二楚,并不遗余力地坦露出他对书中每位角色的同情,不堪生活重负酗酒身亡的小官吏,为了谋生出卖肉体但却拥有高尚品格的,为爱折磨走上自杀之路的富有鳏夫,还有这位初出茅庐,未能了解到生活的全部,便向魔鬼屈服的自命不凡的主人公。

再来谈谈这位主人公,妥氏在书末写道:“虽然他对自己做了严格的审判,他那变得冷酷的良心并没有从他以往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特别可怕的罪恶,除了那个任何人都会碰到的简单的失策以外。

他感到羞愧,是因为他拉斯科尼科夫,由于某种盲目的命运的判决,才如此无望无声无息而又愚蠢地毁灭了,如果他想使自己的良心多少得到一点平静,那就只有俯首帖耳地向这个判决的荒谬屈服。

至此,作者才终于点透对罪犯的最后审判,这位拉斯科夫尼科夫,他之所以接受惩罚并不是出于对所犯罪行的忏悔,而是大难临头束手无策的妥协,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的那套犯罪哲学依然在发挥效用,“那些人成功了,因此他们是对的;而我呢,失败了,所以我没有权利迈出这一步。

《罪与罚》的读后感范文【篇5】

拉斯科尼科夫,大学生,因着贫困中途退学,依靠母亲的抚恤金生活。租了一间像衣柜的斗室,衣着寒酸,穷困潦倒。虚荣心极强,骄傲,不甘心平凡,自命不凡!有野心,尤其崇拜拿破仑。好高骛远,对于教书赚两个小钱根本看不上,所以宁可在陋室里空想,也不愿意教书赚两个小钱。同时又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时候也很冷酷无情。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但这就是最真实的人。

作者用一整章的内容都在写他杀人之前内心非常激烈的挣扎。杀人的念头在他心里一次次的燃起又一次次的放弃。否定他去杀人的理由是因着他良心的不安,那是卑鄙的。而支持他去杀人的理由是他自己的一套理论,根据这套理论杀人可以说不是犯罪,甚至是正义的。杀人不是最可怕的,你杀了人,然后在用一套理论证明你杀人是对的,这才是最可怕的。

根据这套理论,人被分为两类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是平民老百姓,他们没什么权利,他们的义务就是俯首帖耳。不平凡的人是统治者或新社会的建立者,是立法者,他们甚至不受法律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这些不平凡的人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是开国立业的大人物。这些不平凡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但他们非但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反而受到人民的崇拜,名流千古。所以你看,根据这个理论,杀人没有什么啊,你看那些最被人们尊敬最伟大的人物,哪一个不是杀人如麻,只要为着好的目的,为人民谋福祉,杀人是正义的。为了好的目的,可以做错的事情。当然这些好的目的只是犯罪的借口,是我们心里的诡辩和自欺而已。

这就是拉斯科尼科夫的理论,乍一看很有道理。因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确实整个人类历史都在践行这套理论。只有强者才有权利,弱者是没有权利的,谁是统治者,谁强大,谁就是法!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有最后的赢家才配拥有一切的权利。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强弱。

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罪堕落的本质就是要自己独立做主,分别善恶。换言之,就是不再以上帝为王为主,拒绝上帝的统治,而想自己当家做主,自己定立善恶的法则。就是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自己说了算。当人离开了上帝,不在尊上帝为王,人自己定立善恶的标准的时候,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当人拒绝上帝的统治时,人就想要撺掇上帝的宝座,自己封神,为了那一个宝座,争战杀伐。人脱离上帝的善恶标准而自己定立标准的时候,杀人却变成了正当的。拿破仑,希特勒,秦始皇,以及历代所谓伟大的君王等等,所有这些为着追逐权利,为着登上宝座而所造成的灾难,都是因着不尊上帝为王的缘故。只有无所不知,完全公义的上帝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当人妄图代替上帝决定善恶的时候,结局注定悲惨,也是对上帝的僭越。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公义,法律也是为着普通人所设立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骗人的把戏,你见过皇帝受法律制裁的吗?要是统治者犯法怎么办呢?就没有更高的法来制裁他吗?我们相信有,那就是上帝完全的律法。有很多不信神的人也会说:正义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也有人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想,若没有一位完全公义的上帝主持正义,你的这些正义的盼望又如何实现呢?

罪与罚 读后感(3)篇


第一次读陀翁的书,然而对他的名却是如雷贯耳,一直心怯不敢轻易打开,读了长长的两百四十多页的序后,还是雪藏了几个月,再次读序,看正文。开篇的序写得非常具体,译者简述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陀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生平,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个人思想转变的过程。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再读书就好像找到了小说在整体框架下的一个发展基本点。

《罪与罚》,关于内容和作者的创作精神,看到有些书友书评写得很棒,自叹不如,就不复述。对于小说的整体感觉,添加几个看法,说不定会对还没读此书的朋友增加点兴趣:

三,这还是一部多幕长篇戏剧式悲剧。陀翁把地点集中在彼得堡的几个场景点,故事主线明朗,中心人物集中,围绕两个人物而展开故事情节: 罗佳和他的妹妹杜尼娅。

陀翁的书,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缓一缓,第二本继续。

五星推荐

一个人如果无视传统和社会准则,就会导致道德的堕落和精神的崩溃。最高的审判不是法庭,而是道德的审判,最严厉的惩罚不是苦役,而是良心的惩罚。

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通过人物的自身感受和内心分析,无情剖析人格分裂的主人公的病态心理。

这部小说最吸引我的点就在于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读这本书,花了很长时间,百感交集,又苦于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年轻的我们,生活环境实在是太好了,和拉斯柯尔尼科夫、索尼娅相比,我们简直生活在天堂里,但是,为什么他们的遭遇仍能引起我们的怜悯?他们获得新生后为什么能让我们露出会心的微笑?还是要归功于小说的心理刻画,实在是太细腻,太传神了。细节的真实,让小说的叙述立体而生动,富有画面感和戏剧性。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版本的翻译也非常优秀,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很多地方都是以意译为主,语言又很古雅,读起来很有韵味,抒情意味十足,特别是人物的大段独白,读起来都很感人。拉斯柯尔尼科夫母亲对他的爱,卡捷琳娜对索尼娅的愧疚以及弥留之际的叹息,索尼娅对上帝的虔诚和忍受苦难的执着,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孤独、纠结,都让人感动落泪。

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也是个人格分裂者。可是,这世上,又有谁不是人格分裂者呢?只能说,人太复杂了,人心太深奥了。

(启示录2;4-5)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昨日很有感动 看到这句经文时就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小时候会去教堂 会怜悯惨死的小母马 虽然后来他背弃上帝 杀人犯罪 但神一直没有撇下他 最初的爱神的种子一直播种在他的心灵最深处 神一直在等他回转等他悔改 索尼娅就像是代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心中那最起初的爱 不管几年十几年 神都会等待他回家 回到那最起初的爱 因为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是慈爱的是活神是永在的神 神说我怜悯谁就怜悯谁 拣选谁就拣选谁 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那罪人中的罪魁 但又是那被神所深爱的渺小的人愿我们都能回想回转回归到上帝创世时那最起初的爱中 对神忠贞专一 人类从亚当犯罪到耶稣降生被定十字架 神一直在寻找我们 等待我们回转回归 神赐下祂的独生爱子 为我们世人担当了全人类的罪 使我们能与神重新和好 神一直在用爱来呼召属祂的人 不借着耶稣 没人能到父那里去

罪与罚读后感一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读后感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罪与罚读后感一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拉思科里涅科夫开始似乎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不佩戴十字架,因此他相信如果自己有了3000卢布的起始资金,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能让自己和母亲以及妹妹生活得更好——这是一个多美美好而幸福的幻想啊,也是一个大学生在正常不过的梦想了。虽然在书中没有赤裸裸地说过“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话,但罗提亚的母亲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可见他们也对读书有极高的评价;而在文中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对于读书人的尊重,可见知识分子已然是正在通向上流社会的路上。因此,他有这样的梦想,有这样的坚持,也是客观条件使然——这正是唯物主义的思路。

可是物质并没有让他得到解脱。在他杀人之后,既没有受到刑讯逼供,也没有遭受人身攻击,相反在得到司维特里喀罗夫的帮助之后,他在物质上虽算不上富足,却足以正常生活;再加上他朋友拉如密亨的友好相助,相信他是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但是他却饱受折磨——精神的折磨,一直恍恍惚惚,甚至给人疯癫的感觉。我在读书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他在杀人后并没有什么精神异常,而是被警察刑讯逼供,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如簧巧舌,一定可以为自己开脱,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真正变成他所向往的英雄——拿破仑。因为事实上,他已经销毁了所有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更何况有人站出来主动为他背黑锅。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最终的自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选择了自首呢?

有人认为是索尼亚的感化,是索尼亚让他勇于面对自己的罪行——这个理由,十分有说服力,也比较罗曼蒂克。但就我看来,就算是没有索尼亚,他最终也会自首——从他开始计划“谋财害命”就注定他要自首。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呀——他是一个可以把自己最后一分钱都送给好不相关的可怜人的人。他自己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依靠母亲和妹妹接济,而他的母亲却是依靠抵押自己的抚恤金来资助他,而她的妹妹也在家庭教师的岗位上饱受折磨。然而当他看到素未谋面的无辜少女时,依然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钱送给警察,让警察送其回家;当他看到玛尔美拉陀夫几个可怜的.还是,和身患肺痨的妻子时,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最后剩下的钱留给了他们。这种仁慈,从何而来?不是从客观的环境中学来的,要知道他所生活的环境,已经没有那么仁慈——已经有卢辛那样的人在社会上混的风生水起,难道会是一个仁慈高于一切的世界吗?他身处一个物质的世界之中,怎么会对这些现实充耳不闻呢?他是知道的,所以在理智上他是可以说服自己杀人无罪,甚至是有功的。但这并不能真正动摇他的信仰——他本来是有信仰的。

他这种信仰就究竟从何而来?只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一,是他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我们可以猜测甚至是断定,是他的母亲启蒙了他和他的妹妹,而他的母亲是一个坚定的宗教信仰者,她仁慈、博爱,这些品质都被灌注在他幼小的心灵之中,虽然后来他接受了唯物主义,却不能摆脱这种仁慈博爱的影响,他和他的妹妹都丽亚一样,可以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可以为别人放弃生命,所以他不能容忍自己为了自己而剥夺他人的生命。其二,这种仁慈来源于人性本身,如果不是因为教育,那么这种信仰就是人性本身了,用中国古语说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原因,从这个角度看,罗提亚不过是经历了一次“人——非人——人”的蜕变过程,他的自首不过是回归人的本性而已。因此,那个时代虽然很多人很穷,却是仍然是一个有希望的时代。

他自首究竟是害了自己,还是救了自己?有人说,他只不过是在宗教中找到了力量和解脱,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说,他仍然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取向——这话说得是多么残忍,难道坚持唯物主义不也意味着他坚持自己“杀人无罪”的理论吗?难道这不是也意味着,人要抛弃仁爱之心吗?那么,如果人抛弃了这一切,人还是人吗?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罪与罚》的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编辑向您分享了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精选,也许很多人都读过作品这本好书吧。让我们的思想得以具象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一篇读后感,怎样让自己写作品读后感时不感到烦恼呢?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精选 篇1

一段罪孽与惩罚的故事,一段重生与救赎的佳话。

拉斯柯尔尼科夫,似游离在两个人之间一样,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他也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好像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对于这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来说,他正在忍受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但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想变为“不平凡”的人。离他住处不远的当铺中的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于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一天晚上杀害了他,因为恐惧,他也杀死了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内心的极度恐惧漫上了了他的心头,在这之后,他的内心都很惶恐不安,内心的煎熬,使他紧张得昏厥过去,在他的心里,罪恶感如同藤蔓一样,缠住他的血液,缠住他的心灵。这就是罪。

变为杀人犯之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他的内心和精神上都忍受着极大的折磨,要么证明杀人是一种对抗不公平社会的合理行动,要么承认罪恶,接受惩罚,痛苦的他,无从选择,因为如果选择不承认,等待着的他的便是更深的煎熬,承认呢,承认的话会怎么样,承认之后还要服刑,但是,他去选择了后者,去承认,去自首。最后他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罪行,在索尼娅的鼓励下,他又在广场向社会、向人群承认自己的罪行,然后去自首,去服刑。从向索尼娅一人认罪,到向广场上的众人认罪,拉斯柯里尼科夫的灵魂终于摆脱煎熬,从而走向了解脱和救赎。书的结尾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相遇了,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这就是罚。

《罪与罚》,一部让人审视自己心灵的良药,从中,你的心灵将会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获得新生。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精选 篇2

理想主义的困境:与世界抗衡还是握手言和,我们是否有选择?

看书的时候就不禁怀疑陀氏是不是真的犯过罪?他对主人公拉氏复杂的犯罪心理描写实在是太细致入微丝丝入扣了…

“我是天选之子,我是不凡之人,我是拿破仑。我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和罪恶,我感到愤怒却无能为力,我叩问命运的不公,上帝的失职,却得不到回应。我厌恶这世间的一切。好吧,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就由我来代替上帝履行职责,来劫富济贫,重新分配资源,让这个世界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吧。”虽然拉氏是无神论者,然而他的犯罪心理逻辑大致上和《七宗罪》里的连环杀手相同。

拉氏的迷茫或许也是许多贫穷且爱幻想的年轻人的迷茫: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却与这个世界现行的规则格格不入。

所以他疑惑、愤怒、压抑,也想突破、想试探,直到脑子一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杀害了一个借高利贷的老太婆,同时情急之下还杀害了无辜闯入的老太婆妹妹。

然而杀人之后拉氏并没有得到他幻想中的解脱,他生活的虚无感丝毫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逃避罪行而让自己的心理背上了更大的负担。他甚至不敢动用那些杀了两条人命才换来的钱。

最终拉氏意识到他的犯罪行为并非无懈可击,在一个深谙心理学的警官的诱导和规劝之下他去自首了,但他直到自首那一刻也不认为自己犯了罪。他觉得他杀死的老太婆只是一个对社会无用甚至有害的“虱子”。然而法律崇尚的生命平等却无法饶恕他。

最终拉氏意识到凭他鲁莽的一己之力是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的文明已经存在了五千年,现行的社会规则怎么会因为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而改变呢?

想要改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没有捷径可循,只有放弃理想主义,像他的朋友拉祖米兴一样务实,才有使生活变好的可能。

这个世界上,迷茫、愤怒且贫穷的年轻人太多了,我也是其中一员,甚至不再年轻了,也依然迷茫,依然愤怒。对生活的参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到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就像一只小鱼,能做的只能在涨潮时顺势上岸透气,退潮时乖乖回去修炼、努力生存。

比起拉氏,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理想主义代表人物,那就是毛姆小说《刀锋》里的拉里。他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法融入主流世界,也打心眼儿里讨厌无知和虚伪的人们。然而拉里选择的方式不是犯罪,而是求知和救赎—读书、游览世界、宗教灵修…拉里放弃了和富家女子的婚约去,最终决定娶一个有忧郁症的可怜女人,试图去拯救她。这方面拉里的选择有点像《罪与罚》里的索尼雅,他选择用他的善良来治愈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愤怒来捶打这个世界。

书中最终把拉氏从生活的烂泥中解脱的是索尼雅的爱情,然而我们都知道爱情也是不恒久的,爱情无法回应对人生的虚无感和意义感的追问。

或许,如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是一个我们终生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精选 篇3

《罪与罚》是由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6年写的,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的“罪罚观念”为中心,体现了沙俄当时社会动荡、秩序的混乱。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空空的,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诚然,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形容的。

书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穷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见面,甚至害怕见到任何人。总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悄悄地过去,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这个年轻人心里积聚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蔑视一切,所以尽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面子心理,有时非常注意细节,可是穿着这身破烂儿外出,却丝毫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罪与罚》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是仅仅占了全书的前面两章,而“罚”贯穿了大半。不是身体上的惩罚,而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我们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认识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精选 篇4

穷困潦倒,自尊被践踏,拉斯柯尔尼科夫为自己找到解脱的道路是杀人,杀死一个他认为的坏人。经过准备后,他终于下手了,砍死了老太婆,迫不得已砍死了她无辜的妹妹。他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像其他杀人犯表现得慌张,愚蠢留下痕迹,但实际上作为初犯的他却表演得最不成功,虽然没人亲眼目睹,虽然最终他还是避免被当场抓住的结局。他象征性拿了一些钱财,却成功地逃离了。钱财对他的诱惑力没有那么大,他反而陷入了“有没有人知道我是凶手”的折磨中,他开始思考自己有没有露马脚,他把所有的一切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他开始对所有人的一举一动收入眼里,并怀疑是否他们已经知道真相。他不相信那些警察长官的言论,他觉得他们只是在演戏,逼出他说出事实,拉斯柯尔尼科夫做好一次又一次的准备去面对,想打好这场心理战,但事实上他的心虚及紧张让他一点点将自己暴露。他心里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杀人凶手,他也曾想掩盖这个事实,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失败。他没有选择自杀,是因为害怕死吗?纵使恐惧是一部分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不甘心吧。他不认为自己杀人有罪,假如杀人有罪,那么那些用更加残暴的手段的人更应该被判处,但由于他们成功了,所以被视为正义,被尊敬。他认为自己唯一犯罪的地方就是作案失败了。

为什么选中索妮娅呢?在他眼里,索妮娅是跟他同病相怜的,他们的自尊都被践踏,但有时他似乎认为自己比她高一等。他帮助索妮娅,是不是也想做点善事来弥补自己的罪行呢?毕竟他杀了一个无辜者。他认为母亲和妹妹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他不想让她们知道自己原来杀过人,纵使他坚持这不是犯罪,但是他还是想维持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尊严,因为在世俗人的心里,这是铁铮铮的罪行。一个近似精神病的人,在犯罪与认罪的折磨中挣扎,反复无常,最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接受惩罚不是一种解脱,索妮娅对他的爱才让新的生命复苏。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该欢喜还是悲哀。总之这个结局不太如意,但也不想看到他坚持斗士的模样。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自杀,要么自首。逃跑是不可能的,他也不想逃跑,也跑不了。一直隐藏下去也是不可能的,纸包不住火。这样看来,自首倒是最好的。认罪曾让他感到后悔,不过接受处罚让他换个境地重新思考。最后是索妮娅的爱让他复苏?他可能觉得过于沦陷罪与罚的挣扎让自己错失生命中其他美好的东西,他开始意识到索妮娅对他的重要,爱给他带去福音,拯救了他。至爱无敌?暂且搁置,第一次看断断续续,囫囵吞枣,评论如不当,望谅解。相信第二次看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推荐。

关于《罪与罚》的读后感精选 篇5

罪与罚,是一本非常卓越的小说,这是以前我表哥跟我说的,我一直不相信,直到表哥拿了罪与罚这本书给我看后,我就被这本罪与罚给深深吸引了。

罪与罚书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

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阴郁、孤僻···他让贫穷给压垮了,他欠了女房东一身债,怕和她见面,甚至害怕见到任何人。总是像猫儿样从楼梯上悄悄地过去,偷偷溜掉,让谁也别看见他。这个年轻人心里积聚了那么多愤懑不平的怒火,他蔑视一切,所以尽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爱面子心理,有时非常注意细节,可是穿着这身破烂儿外出,却丝毫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来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为一个救助者出现在马尔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伤了的马拉美拉多夫护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资帮助其孤儿寡母安排葬礼;在索尼娅受到陷害时又助其洗清冤屈。卡捷琳娜甚至将其当成家里的靠山和救星,指望着他能够帮助她开办女子寄宿学校,从而彻底摆脱贫穷悲惨的命运。而实际上马尔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拯救者。当拉斯科尔尼科夫救助重伤的马尔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灵却因一个怜悯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觉,心中产生了一种生命感和力量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个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娅正是他最终获得拯救的“圣母”。

这就是罪与罚,这本书里的一切都深深的吸引着我,而我能够看到这么卓越的小说,我也举得非常的开心。

《罪与罚》读后感


和读托尔斯泰的那些作品一样,读《罪与罚》的目的是能够让我感受生活以及增长眼界。但这件作品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人做事时的代价和价值。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一位因贫穷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他曾发表过一篇令人称颂的文章,大体内容是有很多伟人,至少是令后人称颂的人都是在杀戮了很多人,例如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才掌握了权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进步。正是在他内心深处有这样那个一个看法,所以他认为毁掉一些像人渣这一类的人以让自己能够获得机会升值从而为以后做出价值提供基础是正确的,于是他策划了一件谋杀案。本文主要描写了谋杀成功后他的生活境遇,描写了他为这起谋杀案而付出的精神上的痛苦。不过虽然不知道主人公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就结局而言,正面人物的结局是令人满意的,而这一原因就是爱的力量。

就像《圣女贞德》一样,我觉得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描写了一种大爱,一种对人类、对世界的爱,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关心怎样推动人类的进步,而不仅仅顾及那些卑微的生命,至少是那些不应该活着的人。凯撒、拿破仑为了权利杀戮了很多人,也被当时很多人痛恨和辱骂,但后人却大家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而那些很小的“错误”被他们的光辉给掩埋的一点都看不见了。而男主人公正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才策划了这场谋杀案。但同时要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因此受了很大精神上的折磨。所以,不管别人的生命怎样卑微,我们一定要尊敬别人,尊敬别人生存的权利。看《复活》,我对监狱生活有很多了解,看了《罪与罚》,我了解了犯罪人的心理。

从卢任的结果,我知道了不要在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不然最后损坏的只会是自己的形象。从斯知道科犯罪行为我知道了隔墙有耳,凡事要谨慎。这部作品最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看来作者还是赞扬美的,这也让人感到高兴,不是吗?

相信《《罪与罚》的读后感8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罪与罚》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