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刘秀祥观后感

刘秀祥观后感

刘秀祥观后感

2023-03-07

刘秀祥观后感4篇。

出于您的需要,我们为您提供刘秀祥观后感,你思考过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好的作品能够将我们内心的感悟激发出来。我们可以提笔撰写观后感,诉说内心的所思所想,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刘秀祥观后感【篇1】

“相信奋斗的力量”。这是刘秀祥在将要放弃时,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话。

他出生困难,原本平凡的生活在他四岁的时候被打破,他的父亲病逝,而母亲又因为受了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幼小的他对这些毫不知情,与哥哥姐姐下地种田才能勉强不受饥饿,时间久了由于受不了这种生活,刘秀祥的哥哥姐姐都离家出走,只有不满十岁的他还在苦苦坚持着。

上了初中的他离开家乡带着母亲四处漂泊。最后只能租住在一位年老的爷爷家的猪棚里,四处通风,他很愧疚。临走前他曾在父亲的坟前发誓:我一定要治好母亲的病;一定活出个样子;一定会给母亲一个温暖的家。

上了高中以后,他努力学习,多年艰苦努力的成果就在高考时候显现,可就在高考的前一天他病倒了,这极大的影响了考试成绩,最终以六分之差而落榜。这时他萌生出了自杀的想法。可就在一篇日记中一句话给了他活下去的动力“也许你在抱怨没有鞋穿,回头看有的人甚至连脚都没有”。

他瞬间又产生了想读书的想法,在一所高中重新复读,当时他找遍了当地所有学校,可终因成绩不够拔尖,经济过于困难而遭拒绝。这所学校他访问了好几次,在第五次的时候跪在了校长面前,并发誓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认真学习一年之后一定会上大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第二次高考时考上了一所山东的大学,学费竟高达三千多元,趁着假期的闲暇时间他联系了高中时的班主任找了一份工作,在交完学费之后也所剩无几。最后还是校长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发动全校的学生来一起捐款帮他走出困境。后来成了一所高中的老师,其中带有五个班的历史和三个班的班主任,有时还会与同学一起聊天,了解他们。

他的教育方式别具一格,常常会以自己为标本,激励着每一位同学,还以他的经历为范例,告诫着同学们,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还总是为了同学们东奔西波,到处借钱。他的为人很正直,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坚信着自己一定会成功。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最终他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相信奋斗的力量”!只要你坚持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唯一的捷径,只要有信念,就一定会成功。

自从观看了刘秀祥老师的视频,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无名的勇气和信念。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刘老师都能够坚持不懈,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走到今天,我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难倒不能向他学习,学习他面对困难永不屈服的精神。

我想,我一定也能做到!

刘秀祥观后感【篇2】

今天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17频道播出的带着病母上学的山里娃。“山里娃”刘秀祥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大山里,他刚被生下就要帮助哥哥姐姐和父亲扛起整个家。到他三年级时,人生第一大关出现了,支撑家庭的一大支柱,父亲与病魔缠斗,不幸落败离世。而母亲因父亲离世深受刺激,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患上了间隔性精神病,哥哥姐姐也相继离家出走,至今渺无音讯。

家庭重担就这样落在了刘秀祥一人身上,当时的他只有11岁。他在贫苦压力下咬紧牙关,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可是从大山中去往县城足足有两百多公里的路程。

刘秀祥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和县重点中学中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把母亲带到了县里。由于找不到住宿,刘秀祥便在城边的山上搭建了一间茅草屋,靠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去捡垃圾、去工地搬砖维持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拐点高考。

刘秀祥的首次高考不幸失利,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选择重新步入学校。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刘秀祥终于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学成归来后,他回到家乡,决定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励班上的孩子。像刘秀祥这样的事迹,即使是现在的农村孩子也很难体会到,但学习他那坚持的精神却是我们永远的主题。

刘秀祥观后感【篇3】

有一个人他叫刘秀祥, 1988年出生在山村里的一户穷人家,他读初中前住的是一座用石头和茅草搭的房子,里面阴暗潮湿,黑漆漆的屋子里住着他们一家五口,但是他们一点烦恼也没有,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方水土养育了”他。

四岁时,因为父亲病故,家里发生变故,父亲的去逝让母亲不能接受,加之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和哥哥姐姐一起照顾母亲,可没过多久,哥哥姐姐也都离家出走了,从此杳无音讯。十多岁的刘秀祥从三年级后就开始学着照顾身患疾病的母亲,幼小的肩上就担负起家庭的重任。

每天上学前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去山上砍柴、刨地,然后做好饭菜后才能去很远的地方上学,从家里到学校需要走两个时的路程,他并不感觉到累,小学毕业后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他带着母亲去父亲墓地前发下了誓言后就进城,经过四小时的徒步他们终于到达了县城,没有驻地母子俩在学校旁的山坡上用稻草搭了个棚子,他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的经济来源大多是靠捡废品,还有去工地打零工,很多时候是去菜场捡人家街上卖剩下的菜叶和烂水果用于裹腹,直到他初中毕业考上了临县的一所高中,因为高中的课业繁重,所以只有晚上很晚后他才出去捡废品,忙的话会忙到四五点才回去洗把脸就又要去上课。

在他的记忆里,他看见人们在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他想的是买一斤猪肉回家,在大年30的夜里和母亲吃上一顿可口的年夜饭,能和母亲过一个好年;但是他手上没有钱,于是他想到在老家租给别人的地,说好的一年400元钱,该回去收租了。他向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车回去收租的路上,因为长期疲劳和营养不良而晕倒在路旁,脚动不了,他就在附近找了一个地方休息,等他收租回去时已经是大年初二了,他和母亲三天都没有吃上一顿饭,他觉都愧对母亲,心痛极了。

虽然生活如此穷困潦倒,但是依然阻挡不了他

有一年,他带了一个差班,因为其他老师都不想接那个班,所以他主动把那个班带上,最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全班学生都考上了大学,而且原来成绩最低的那个也考上了本科大学,成绩最高的以598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较好的重点大学。

刘秀祥观后感【篇4】

刘秀祥聪明好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小学四年级时,生活的重担一下全落在幼小的刘秀祥身上。没有时间种庄稼,他就把田地转租给别人,每年仅得500斤稻谷。没有钱,他就利用周末和假期上山挖药材背到县城去卖,赚了钱先买药给母亲,余下就买油盐。

每天他早早起床,陪母亲吃饭后才去上学。放学后,他匆忙赶回家照顾母亲。刘秀祥就这样读完了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

由于经济原因,刘秀祥找到民办的乾坤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的机会。为继续照顾母亲,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开始了带着生病的母亲四处打工求学的生涯。为了生活和学习,他利用课余时间在街边、在垃圾堆里拾废品卖。

三年艰辛走来,老师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劝他报考中等师范,但他梦想的是读大学,所以依然选择了读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龙一中。

为了攒够学费,开学前一个假期,刘秀祥随乡亲到一个电站打工,每天干的都是重活。由于多年艰苦生活造成的营养不良,他晕倒在脚手架上险些丧命,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因为过于劳累,平时成绩很好的他在高考前一周病倒了。

这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他决定再次参加高考。他连续几次找到某中学请求免费补习,校领导终于被他的事迹和真诚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刘秀祥如愿参加高考,终于如愿以偿,考取大学——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想。

2008年秋天,刘秀祥又毅然带着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来到了大学。随着刘秀祥“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故事经贵州电视台、《贵州都市报》、《沂蒙晚报》、山东《大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学校,他还参加竞选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和团委宣传部部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受到学院领导及师生的好评。这期间,他一直是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打四、五份工来维持母子俩的生活,同时他还帮助许多贫困学生联系校外兼职。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到临沂大学各校区、临沂市网瘾戒治中心、临沂四中、八中、山东潍坊师范学校、海洋化工学校、沂南县大王庄中学及贵州天赋中学等作“自立自强、孝老爱亲”报告,还在天赋中学等设立了“爱心助学金”,总资金达到110000多元。

在这些活动中,他极力的宣传自强不息、孝老爱亲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先后为贫困患儿筹措40000多元的善款,挽回了一条生命,也挽回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并且刘秀祥还从初中开始就默默资助三名贫困学生,其中两人已于2009年和2010年考取了大学。

2012年7月,刘秀祥大学毕业,有来自北京、西安、南京、深圳及山东等多家企业为他提供了优厚的工作岗位,但是,他最终都拒绝了,他说因为家乡教育还不发达,他选择回来做一名教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又带着母亲回到了望谟。

回到望谟他开展了助学走乡村活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外面的朋友关系,牵线资助山区的孩子,目前牵线资助了15个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年资助800元,直到小学毕业。

同时,他还为山区的贫困学生和贫困农民募集衣物,文具和书籍,有来自山东临沂大学,山东临沂阳光保险公司,上海大学及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等筹集了4000余件衣物、书籍及文具,刘秀祥还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下到各学校做励志演讲报告,全乡17个乡镇都演讲了一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鼓舞和感染更多的人。

他把外面的关系都带到了山区,他说:“回来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荣幸”,在做好教学的同时,他还抽出时间到各乡镇学校作“孝老爱亲,自强自立”报告,他的报告感染和影响了许多人。刘秀祥说:“我能走出去,大家也一定能走出去,现在条件艰苦一点,不要怕,只要有梦想,有行动,未来一定会更加的美好,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为自己,为家人和家乡。”

羔羊跪乳,寒鸦反哺。在那些关于孝悌的故事流传了千年之后,他以现代的方式翻唱了源自沂蒙的古老歌谣。刘秀祥,他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一个家,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未来,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王伯祥先进事迹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1】

王伯祥,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

“百姓书记”就是以老百姓为出发点、为百姓谋福利的书记,他在5年半的县委书记的职位上,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练就“百姓书记”的三大法宝

权为民所用,敢于承担责任。“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他在5年半的县委书记的职位上,冒着丢官风险、率先走市场经济道路组织建设起来,坚决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不贪不占,干干净净”,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真正做到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造福。

情为民所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多年来,王伯祥严格要求自己,秉公办事。无私奉献把“为民”刻进了骨子里,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行动准则,经常天黑了都能在田间看到他的身影。他务实不作假“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做个事就不难,最怕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结果就是办不好事。

利为民所谋,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王伯祥说“富一半,穷一半,半身不遂怎么行?”因此他带领百姓们奔小康,几年就使寿光县拥有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那是他为农民发家致富想出的可行之路,并毫无保留地把这种新型蔬菜种植模式推广至全国;拥有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那是他率领20多万寿光人民在北大洼日夜奋战45天,使千年洪荒的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

孟祥斌事迹观后感300字


在军校时,我们观看了一段名为《孟祥斌事迹》的纪实录像,这段录像令我感触甚深。

《孟祥斌的事迹》纪录了年仅二十八岁的孟祥斌在带妻子女儿逛街时为救一名跳江的轻生女子而永远睡在了冰冷的江水里,全城的人都为他昼夜祈祷。

孟祥斌叔叔舍已为人的精神十分令人感动,他的行为不仅唤起了人们心底的感动,唤起了社会的感动,也唤醒了人们内心的良知,唤起了社会的良知,也唤醒了人们内心的一种责任和善良,他唤醒了整个社会,唤醒了深藏在社会深处的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现在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但却很少有人有这种精神。

公车上看见小偷行窃却不敢出声;路上看到飞车抢劫却视而不见;街上目睹持刀伤人却不见义勇为;看见车祸,只是凑热闹种种劣迹告诉我们,社会要像孟祥斌叔叔那样的人,更需要他身上那种舍已为人的精神,和他心底的那份责任,那种冲动。

我想,我们应该唤起心底的那份责任,那份感动,像孟祥斌叔叔那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018年看王伯祥电影观后感2篇


2016看王伯祥电影观后感(1)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话虽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王伯祥做到了。从1991年离任至今,已经过去了22个年头,但是每当提起他,寿光人民还是难掩那份儿激动和想念。

在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任上5年半,王伯祥把寿光从一个白菜成灾的贫困县变成了“中国蔬菜之都”,把寿北的千里盐碱滩变成了盐场、虾池和条台田,把全市倒数的工业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柱……

让“菜贱伤农”的悲剧不再重演

1983年的一个深秋,王伯祥下班回家,遇到一位大爷拉了一车白菜卖不出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王伯祥心中不忍,拿出20元钱买下了整车菜。那一年,寿光县光烂掉的白菜就有2500万公斤。而那一年,王伯祥全家吃了一冬天的白菜。

寿光南部土地肥沃,很适合种菜,但是面对一次次白菜成灾的教训,王伯祥考虑,寿光必须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帮助群众卖菜,让“菜贱伤农”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1986年,“市场”还是个敏感词,甚至听起来都有些可怕,但王伯祥已经决定了,“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于是,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在寿光成立,而如今,这里被称为“江北第一蔬菜批发市场”。

南抓果、蔬、粮,北抓盐、棉、虾,这是王伯祥发展寿光的思路。寿北不像寿南,120万亩土地全是盐碱滩。1987年,20万民众奔赴寿北,把轻度盐碱地改造成条台田,把重度盐碱地建设成盐池,在沿海滩涂建虾场,搞养殖。一时间,寿北大地上人潮涌动,干得热火朝天。为了方便工作,王伯祥把指挥部设在了当地一位老农的牛棚里,一住就是45天。

今年10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寿北,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棉田开成了花海。正在忙碌的棉农齐万峰也参加了当年的“大会战”,他动情地说:“当年的‘盐碱地白茫茫’变成了现在的‘棉花白茫茫’,这都得感谢伯祥书记啊!”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


(1)王伯祥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

11月30日晚,我到百花剧院观看了新编现代吕剧《百姓书记》,竟被感动得几次落泪。

这部剧作是山东省申报十艺节“文化奖”评审的重点推荐剧目之一,以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创业历程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寿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改革大潮、敢于迎接挑战的历史。剧作恢弘大气、剧情跌宕起伏,从群众、同事、家人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主人公顶住压力和误解、排除万难带领群众引进技术、建大棚、战盐碱的感人事迹,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剧中的主人公王伯祥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查百度,有如下介绍:

王伯祥,男,1943年2月生,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西北柴村人,曾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时任职务。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同志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他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他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面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局面,王伯祥同志主持论证上马了一批重点项目,公开考选、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较早地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寿光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看完演出后,我想了很多。实事求是地讲,这完全应当是一个政府官员题中之意,对于一个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的干部更是不在话下。每一个公职干部都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他却那样令人感动呢?

有人说现在这样的干部稀缺。但我敢断言,这样的干部的资源我们并不缺乏。我们一定拥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王伯祥”。

2018年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篇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王伯祥,男,汉族,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寿光县委书记;自1991年8月,先后任潍坊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时任职务,2008年1月退休。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他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2009年11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给王伯祥回信,勉励他珍惜荣誉,保重身体。2009年12月31日,王伯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亲切会见了王伯祥及报告团成员,并对其事迹做出了高度评价。

在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王伯祥同志认真贯彻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精神,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全力扶持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和推广,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群众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为解决长期困扰寿光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的问题,王伯祥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大胆提出了“突破北部”战略,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发展规划,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动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

当年寿北开发会战号角吹响后,王伯祥同志在窝棚里一住就是40多天,与民工一个锅里摸勺子,从未单独开过小灶,中间没回过一次家,带领20万民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展开了不屈的抗争。当在会议通报中听到寿光工业在潍坊市县市区中位列倒数第三时,他忧心如焚、如坐针毡,当即带着计委、经委、财政、税务、银行的同志,把全县20多个企业逐一看了个遍,仔细地听汇报、看厂房,认真地查数据、找问题,又马不停蹄地带队到工业强县考察,最终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和根治良方。在他任县委书记期间,全县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林子祥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林子祥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因此,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所以在剧中瑞恩是一定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生命诚可贵”而在战场上,那一张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是那么轻易地从报音员的口中读出。“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生命价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队的一些成员的想法也是可以让人理解和同情的, “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这样的生命价值观也只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出现。战争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这样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导演的刻意,无非的意图是:珍惜生命和帮助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队员因为帮助瑞恩而知道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助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助他人是自己可以选择和作决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我们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深思。


2018年百姓书记王伯祥观后感


王伯祥曾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被誉为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位县委书记离任18年被老百姓念念不忘。2009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给他回信,勉励他珍惜荣誉,保重身体。2009年12月31日王伯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会见报告团成员并作高度评价。

2016《百姓书记》王伯祥观后感(1)

驱车驰骋在山东寿光,眼前不时会映入成片的蔬菜大棚、白茫茫的棉花地以及工业企业。如今的寿光,百姓富足,发展成就令人称道。

“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经常这样说,他时刻“装着百姓的事”,虽已离任22年,仍被人熟知,让人牢记。

他被富起来的寿光百姓称作“百姓书记”。

“老百姓没钱,咱就搞菜园子”

20多年前的一幕,让52岁的寿光孙家集街道大李村村民孙成峰至今难忘。不远的三元朱村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喜获丰收时,孙成峰心怀疑惑,“还有过冬不生炉的大棚?”

在羊青公路旁孙成峰的蔬菜大棚里,黄瓜秧已一人多高,长势喜人。“在那以前也种菜,但都是烧炉子,污染不说,产量也不高。”孙成峰打理着黄瓜秧蔓回忆说。

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捎着顶花带刺的鲜黄瓜“汇报”,说东北有个韩永山,会种“过冬不生炉的大棚”。

王伯祥决定先试点,共产党员先上。但建大棚要砍20多亩青玉米,在“以粮为纲”时期,“杀青”责任谁来负?

“受到损失,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王伯祥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几个月后,17个黄瓜大棚获得成功,培育了首批万元户。

1990年,王伯祥在全县推广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孙成峰踊跃加入。今天的寿光共有40多万个蔬菜大棚,一个大棚年均收入5万元。

百姓书记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1】百姓书记王伯祥电影观后感

王伯祥,男,汉族,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寿光市委书记;1991年8月后,先后任潍坊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2002年12月因病辞去时任职务,2008年1月退休。

作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王伯祥同志工作中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2009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王伯祥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月26日,中共潍坊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29日,中共寿光市委做出《关于深入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王伯祥同志作了《牢记党的宗旨永怀为民之心》的发言。

在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王伯祥同志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执政理念,身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在他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计划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王伯祥同志认真贯彻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示精神,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全力扶持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和推广,掀起了一场改变农民群众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为解决长期困扰寿光经济发展的南北不平衡问题,王伯祥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大胆提出了突破北部的战略,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发展规划,连续三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面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局面,王伯祥同志主持论证上马了一批重点项目,公开考选、大胆启用优秀企业经营人才,较早地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寿光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兄弟观后感4篇


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兄弟观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看好的影片使我们学到人生的智慧,在获得感悟的同时让我们慢慢进步。观后感不只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己的审视,写观后感是把知识点和个人思考结合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之一。

兄弟观后感(篇1)

作为一个彝族读者,很高兴在开篇就看到作者“翻案”的态度,这也是心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整个地区来看,凉山地区是处于封建社会,如果非要抛开城市化,例如西昌会理等地区,单彝区也是更类似与封建制,而仅仅因为有奴隶的贩卖与交易就定性成奴隶社会,这有欠考虑,当初欧洲中世纪与北美大肆黑奴贩卖也不是奴隶社会,奴隶也只是作为一种类似于商品而在市场中流通和存在(虽然这样说有违伦理道德)。

所以千禧年前后到处的“一步跨千年”的标语是“污名化”的真正移植,并在我们这一代心里行成“共识”。为什么污名化?首先,我理解的是地方解放初期对“异己”的东西的不认同,更不可能花时间去理解这样一个社会的特点并对症下药。其次,标签是个好东西,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搞得很好,你就首先得把这件事情贬低的一文不值大大低于这件事情本身所处的地位,最终通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宣传和鼓动,来左右事情本身的真面目,最终“让他们的子女随着我们的音乐翩翩起舞”,最终文化与传统在丧失,旧的社群关系和形式土崩瓦解,人们勤于奔命忘记自己是谁,在高楼林立之间看不见山望不见水。

虽然作者有堆积“理论”的嫌疑,很多个人觉得可以直接去掉也不影响阅读理解,但我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活生生的以个人为主角的案例结合我的生活经历就像一幅幅画卷在我面前展开。比如他站在道路旁边无所事事,但嘴里说着“忙得很”的场景,犹如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生动而又形象;很对对话我都是直接用戴着彝腔的四川话读出来的,我就像爱我自己爱我家人爱我的国家一样爱着这个民族,但我就像担心自己的未来一样对我的民族忧心忡忡。

新兴的成人礼的比喻我不太赞同,这无非就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选择造就的群体倾向,而人们所说的话无非就是一种“人云亦云”,作文这是我们这个“娱乐至上”的民族一定会说的话,成人礼的性质我理解的是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去城里”更像是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自己做出的主观选择,当然“新兴的成人礼”本身也无可厚非,倒不必吹毛求疵。最后中英项目在地方上的实践失败和“去污名化”的污名化不能赞同更多。

我从乡村走到城市,从西南走到华北,从更好的学校到最好的学校。我一直相信所有的收获都有代价,这一路上我付出了什么代价?个人的汗水无非是自我感动的主观麻痹,是身体机能的老化和思维能力的僵化?还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星星之火在无序散播,他还能不能燎原?

兄弟观后感(篇2)

去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某边防团团长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到对方蓄谋暴力攻击,他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与敌方展开殊死搏斗,最终4名战士英勇牺牲。看到冲突现场视频的那一刻,眼泪决堤了,他们完成了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的使命。“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这不是一句空话。一位战士牺牲时年仅19岁,他在日记里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简单的几个字,却饱含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只为这几个字,他却付出了生命。

看似和平的年代,战争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好像非常遥远,只在影视剧里看过,但其实,战争、暴力从未真正停止过,只是没有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和平、安全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富强、和平、安全的国家。我们能享受到的一切平静与安全,都是那些像寒梅一样任风吹霜打傲然挺立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一首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军旅歌曲,道出了中国军人热爱祖国、扎根边防的心声。“好男儿,当兵去”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时尚选择。“1997年,高中毕业的祁发宝报名参军,带着新兵营“军事课目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向组织申请:到高原去、到斗争一线去。20xx年,陈红军从地方大学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听说要征兵就临时“变卦”了,最终走进火热军营。20xx年后,年轻的肖思远、王焯冉、陈祥榕也相继走上边关。”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无数年轻战士像挺立的小白杨茁壮成长,日夜守护着祖国的边防前线,用热血书写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青春扛起军人的责任担当。在这场对敌侵略的战斗中,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英勇牺牲,他们以生命赴使命,践行了“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兄弟观后感(篇3)

读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故事,我深有感触。与此同时,我心中又不免产生了许多疑问,火星跟地球几乎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就没有孕育出生命来呢?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现在我把这份资料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火星不能孕育生命关键还是在于它的质量太小。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火星逃逸速度比较小,不足以长期的将水蒸气留在大气中,只要火星中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就会慢慢的挥发到宇宙空间中。这就是现在为什么曾经发现过火星上有水但是现在却找不到水的根本原因。

2.火星不足以足够抵御太阳风的磁场,即使有简单的生命分子出现,太阳辐射出的高能粒子足以破坏生命分子的化学键(如果没有水阻挡的话),索性我们地球磁场足够大,但是火星的磁场只有地球的1%,不足以抵挡太阳的高能粒子,即使火星上出现简单生命分子,也会很快被太阳的高能辐射破坏。

因此火星上不可能孕育并且保存生命。

现在你们知道火星的环境与地球相似,但却不能孕育出生命来的奥秘了吧。

兄弟观后感(篇4)

假期,我读了不少书,比如有《悟空日记》,《唐僧日记》,《莱特兄弟》这三本书,其中我对《莱特兄弟》这本书印象最深。

莱特兄弟是哥哥威尔伯,生于1867年4月16日,弟弟奥维尔,生于1871年8月19日。他们还有个妹妹,生于1974年7月2日。

莱特兄弟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的事情,有快乐的童年,发明的启发,各种的悲伤。

1867年威尔伯诞生。1871年奥维尔诞生。1978年,威尔伯11岁,奥维尔7岁,父亲密尔顿送给他们纸蝴蝶,启发了他们关于飞行的兴趣。不久,他们的母亲苏珊去世了,他们非常难过,但是,他们面对生活,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差不多没有不开心的时候,他们发明了飞机,开了自行车商店,出版《伐顿周报》,还有威尔伯在法国创设航空学校。

在《莱特兄弟》这本书后面有两句话,第一句:心中有梦想,有些梦想只要积极面对,是可能实现的。第二句话:莱特兄弟虽然去世半个世纪了,但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发明将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竖起了高高的丰碑!

这本书让我懂得愿望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的这一双手不是白生的,让它创造世界没有的东西,长大后我要比莱特兄弟强,我要向他们学习!

1942观后感4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42观后感4篇 ”,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1942观后感(篇1)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xx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

1942观后感(篇2)

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XX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XXX最高领导——蒋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1942观后感(篇3)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观后感(篇4)

这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我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向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我,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比较此刻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我太愉悦,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咱们此刻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仅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样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生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我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生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能够用逃离来解决,但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刘秀祥观后感4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刘秀祥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