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书写读后感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内容吗?阅读作品后,犹如收获至宝,感触颇多。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受,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整理的“一本书读书笔记”。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他的书名叫做一块钱流浪记,什么!一块钱是要怎样流浪呢?我很好奇,就借回家看。
书的内容在说一块钱从工厂亮晶晶的出生后,旅行过几千个地方,遇到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主人,其中有一个叫小同的小朋友,他家很有钱,爸爸妈妈每天都给他很多钱,有一天店员在找钱时,一块钱不小心掉在地上,他连看也不看转头就走了,害一块钱在地上被十几个经过的人踩过来踢过去,从这边滚到那边,一块钱越想越伤心,他心里好羡慕一千元和一百元,大家都不会把他们丢掉,看到五元和十元,大家也都会很高兴的捡起来,为什么只有一块钱大家都不想注意呢?一块钱亮晶晶的身体,越来越脏也越来越没人会注意到他。
几天之后,一位老奶奶看到一元,他把一块钱捡起来,用手把上面的灰尘擦一擦,放进口袋,到家以后,他拿出一个盒子,把一块钱放进去,自言自语:这样应该五百元了吧!他把盒子拿起来,走到教堂,交给教堂的人就走了,一块钱第二天被送去银行,和其它的一块钱放在一起,他的心里已经不会感觉痛苦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虽然只是一块钱,但是如果放在一起也是一份很大的力量。
看完这本书,我就像吃到很好吃的东西,看到一块钱到处旅行,就像喝到汽水好羡慕,可是看他被丢在地上时,又好像吃到苦瓜那么可怜,看到老奶奶做好事好感动,咸咸的眼泪就快流下来,各种滋味在我的心里,两三天都不能忘记,这也是我爱看书的原因。
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如报纸杂志,容易读懂,能增加资讯量,但不能增进理解力。因为在那之前水平已经相当了。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一开始水平就比读者高一截,能给予更高层次的启发,增进读者的理解力。相对而言,后者更值得做。读者追求的不同目标「为了消遣or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不同的阅读方式。任何一本可以增进你理解力的书,也能达到消遣的效果,但倒过来很难成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基础阅读。能认字,摆脱文盲状态的层次,小学时期就能做到。
第二,检视阅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从表面观察一本书,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但它并不是指简单随意浏览。因为资讯泛滥,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所以检视阅读很有价值的,因为有些书完全不用孜孜不倦的从头读到尾。
第三,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咀嚼消化一本书。
第四,主题阅读。阅读很多相关类的书籍,而不是一本书。列举这些书的相关之处。
物品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而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动力。
而我最好的珍藏,就是《狼王》这本书,它给了我自信,也给了我动力。在别人眼里,这可能是一本很普通的书,可是对我而言,它是我永远的老师,因为它教会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道理:坚强、勇敢,学会自信,化沮丧为动力,还有最值得每个人学习的——永不放弃。
我从第一眼看这本书到现在,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在这五年中,我把全部的回忆交给了它,别的书被我看完之后就放下了,只有这本《狼王》,它都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记得那一次,我去参加一场跑步比赛。一开始,还挺顺利的,可是,在中途我就感到了全身乏力,手脚也开始麻木了,这时我是倒数第五。我的体力已完全透支。不过,争第一的信念不断支撑着我沉重的身体。
突然,我眼前一黑,倒下了。虽然我还是想站起来,但我的确已经没有力量了。突然,一只小狼的身影从面前一闪而过。是它!没错,就是它-----柯勒,我仿佛看见了它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我信念即将消失时,有一个念头在激励着我——永不放弃。
对,就是永不放弃,这个信念让我重新站了起来,我也仿佛看见柯勒的生命之火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我仿佛有一股新的力量充满了全身。
不过,我还是输了。
虽然我输了,但是这次赛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不放弃。
如今,我还是珍藏着这本书,珍藏着那份信念——永不放弃!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
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
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
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习,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长大后读书,心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作者笔下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而读后感则是记录交流后的心得与感悟的最好凭证,怎么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呢?我们为你整理了以下的“《一本书读书笔记》”,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这是一本读起来颇费力的书。虽然闻名已久,但若不是某人搬来的书籍里有这么一本现成的摆在这,我自己是断然不会买回来的。如果说阅读一本本书是品尝一条条鲜美的鱼的话,这是一本教织渔网的书。如果遇到一个不爱吃鱼的人,亦或者还没尝过鱼味道的孩子,先看了它恐怕要对阅读本身起反效果。它适合那些爱吃鱼,但吃鱼的品种比较单一,希望换品种捕来吃吃的人;或者那些希望一鱼多做的人。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决定多读书,也就不妨先看看如何教读书的书。
书里开宗明义的回答了读什么样书以及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书不止是为了取悦你,而是为了提升你。”这个理念与时下流行的走出舒适区的理念是类似的。想想自己近些年读的书也多是让自己颇舒服的没长进的书。可问题在于,生活已然不易,取悦自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是个比例的问题,不能全然舒服,也不该全然艰苦。
书中提出一套体系化有成效的阅读要围绕如下四个问题进行: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有道理吗?全部有,部分有?
4、这本书跟我的关系是什么?
读完了能回答出上述问题才算没白读。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
书后的附录上列了一份推荐书单,在我看来属于“真·终身书单”。适合致力于系统了解西方文明的人阅读。如果能读完,恐怕会比很多西方人还要了解他们自己。浏览完目录后,我就知道自己是看不完了,但也有些收获,比如没有这个书单,我估计不会看柏拉图的《对话录》,估计就不会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智慧风趣的矮胖子了。这是后话,另作他表。
还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来源于它考察书籍好坏的方法其实还蛮适合处理工作问题以及人生困惑的。
比如它谈到理论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的维度,如果覆盖全面了,会构成一篇清晰的工作汇报。其中,理论性问题包括: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才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件事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和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的事,或不同的事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而实用性问题则包括: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采取什么样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以什么顺序行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一些?
再比如它指出如何看待那些反对你、不认同你的人:“如果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就像他反对一样,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
在“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一章,作者其实也给出了人生建议: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希望能用这个新生命带来的假期,读完计划读的书,更多的了解有形的世界、无形的思想、实用的技巧,以及更好的了解我自己。
今天的阅读内容为主题阅读、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两个板块。
阅读的第四个阶段:主题阅读。其实主题阅读挺像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通过不同书籍的阅读,截取相关性的东西来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主题阅读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针对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相关专家意见列出一系列书目,并通过对书目上的书进行浏览,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对你的主题确定清除的概念。
二为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大致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骤为:检视阅读所有书籍,并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章节。
第二步骤为:根据主题创立一套中性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形成共识。
第三步骤为:根据主题建立一个中性的主旨,并就此主旨列出相关问题,并在书籍中寻求解答。
第四步骤为:界定主要议题及次要议题,然后将作者对各个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议题之旁,形成不同作者间的讨论。
第五步骤为:分析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凸显主题,并将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清楚的界定出来。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词汇表达作者的意见,但形成议题的观点时尽量用作者的原句,避免自我设限,更为客观。
在阅读与心智成长这一块,作者强调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任何书任何文章都读,你必须有所拣选,对你所读的书要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超过你的能力才行,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心智其实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而主动的阅读,思考对于心智就是一种运用,虽然社交媒体发展迅猛,我们看似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信息,可是那些信息并不是来自于我们,往往会看过就忘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成长。
所以,今天起开始阅读吧,拿起你手边的书,去主动阅读,取主动思考,去让每一本书带领你迈向更好的自己吧。
终于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这本书是美国艾德勒和范多伦一起所著。内容艰涩难懂,耗尽我的所有精力。现针对这本书所学写下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阅读分成四个层次:
一、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
首先对本书进行了检视阅读,看目录,看重要片段,学习了粗浅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学习了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学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部分的阅读我兴趣盎然,读得懂也读得感兴趣,自我感觉进步也较快,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分析阅读。
这是最难受的最煎熬的一部分阅读了。读得痛苦莫名。读完这一章节后的一个总结,我倒是看懂了,现记录下来:
1、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事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看完这一个小结,我恍恍惚惚对分析阅读有了一些了解。但就是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说这么做的理由令人读着很困难。另外其实自己心里很明白,这么多的书,优劣不等,我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读一本书吗?后来,作者又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读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小说,强调的是快;读诗,大声读出来;读数学,像读一种语言。心里因这些关照而放下一颗心,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用分析阅读,接着往下读的时候作者又告诉我,一本能提升你的书,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四、主题阅读。
它有五个步骤:1、找到相关的章节。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3、厘清问题。4、界定议题。5、分析讨论。
这一本书真正提升了我,不仅让我了解的读书的若干方法,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采用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读完整本书以后,觉得自己确实进步了,读其他的教学类书籍和杂志,就跟看小说一般的轻松,而且确实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地方,文字的堆砌,明明熟悉的字,却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个外国作家的写作方式和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再次的阅读。这种头脑的风暴在下一次空闲又有承受力的时候让我再来一次吧!: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感触是非常难得的,它是我们去写作读书笔记的宝贵素材。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翻开《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因为有好多同学老师都推荐这本书,都说是值得反复看的好书。
我看了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在1940年就已经有了第一版,现在的版本是1972年的改版,一样是越来越受欢迎。
可以说,单单是看译者和作者的序,就让我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那就是他们说出了很多我对阅读的看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1972年的时候,作者所在的国家已经渐渐地扫除了文盲,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的一个文化普及的状态,可以说很多人都能看懂书画字报,可是却大部人是看不下去稍微结构严谨的文字,就如一些论文,理论性地文章书籍。不是说字体不认识,可是不能真正地理解。
在看到作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真的有很深刻地体会。
因为我就发现小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可以不用家长的陪伴也能自己一个人看图画,看拼音,看童话故事,那个时候的阅读量很大,同时也帮到了我写作文。可是到了上初中高中之后,我的课外阅读书籍减了很多,大部分就只是看学习上的书本。
如果说你给我一本小说或者故事的文章,我会看的很入迷,可要是让我看一些解答类的文章,或者大部头的理论的话,就看几眼就不耐烦,一点也看不下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就看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就是学会主动去思考,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一本书为自己所用。
这的确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很多值得一再揣摩的学习点。
走马观花的意思,是指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这是一种很惬意、自得的态度。
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用走马观花的态度读书,恐怕阅读量再大也是枉然。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
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那么,想要读得既轻松,又不至于“走马观花”错失书中真意,可能吗?
法国学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说过: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那么关于阅读,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是好?
新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不同速度的阅读法才是解决之道。
《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两位学者共同写就。
其中一位是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xx)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相异而闻名于世。
另一位是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这本书提倡了一种“主动阅读”的读书法,并将“主动阅读”分成了呈现递进关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读者通过掌握这种读书方法,能对阅读的书籍有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收获。
新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详加说明了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之道—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像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基础阅读基础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解释是,认识文章中大部分的字词,也不会给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住,能基本掌握主要句子与章节的意义。
有点相当于古人所说的“不求甚解”:只领会全文大意,而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
作者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提醒读者,第一,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如果一个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与为增进理解而阅读,读完一本书的收获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作者将阅读分为“读得懂”和“必须读”两种,重点讨论的是后面一种为了理解更多事情而进行的阅读。
作者认为:
阅读,就像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去读时,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最基本的的阅读,其实是我们小学时代便已经掌握的阅读,作者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reading)。
检视阅读比基础阅读更上一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reading)。
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或者说你想要的重点。但这种阅读方法因为阅读时间很短,所以往往无法抓住所有的重点。
检视阅读还可以称为略读或预读。这里的略读并不是走马观花随意浏览的意思,而是系统化的略读。
在检视阅读中,要求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
略读的做法是:
阅读时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然后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看看这些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最后把书断断续续翻几页,读几段,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同时,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
预读(粗读)的做法是: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硬着头皮读下去。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作者指出了影响阅读速度的两个因素:眼睛的逗留与倒退和个人的理解问题。关于前者,作者提醒读者可以用手指引导眼睛的移动。关于后者,作者指出,学会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要件。
前面我们说到,检视阅读要求读者在阅读之前先问自己:“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带着这些问题去快速地阅读,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读完之后,你都应该回答得出“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检视阅读能帮我们了解一本书的架构、对全书的内容有个基本了解。
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综合了前两个层次之上的阅读,指的是真正去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分析阅读的做法是:
首先找出一本书的骨架。有时候作者会在前言、后序说明他整体内容的设计。如果需要驾驭比较复杂的内容,可以使用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出书中重点也不错。
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和主旨句、找出重要篇章中作者的论述。
说明这些述论重点是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分析作者的主张。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指阅读者会读很多的书,而不是一本书。
主题阅读要求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
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最耗时耗心力的阅读,但也是理解效果最好的阅读。
总结罗素说:
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当我们掌握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技巧,也就意味着我们能理解更多的书的内容,从中得到更多的罗素所说的这种思考、思辨的乐趣。
暑假期间,我读了伍美珍姐姐写的一本小说《青蛙军团爱地球》,书中讲了小主人公黄金鑫和其他两位好友华汪德、秦超逸在班上成立了一个小组,命名为青蛙团体,以环保低碳作为小组的活动宗旨。在进行环保活动的过程中,虽然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对,但这阻挡不了他们的决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大家看,最终得到了很多人支持,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认可。团体的小队员们的这种爱护环境的行为影响了周围的一些人,更多的同学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影响着周边生活中的人们。其中,笨小孩黄金鑫也以他的一系列看似傻傻的行为,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又一次焕发出了光彩。这个故事让我想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最近我们语文练习与测试上写到-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是我们的母亲正面临着变成可怕的黑河!变成沙漠化?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有些丧心病狂的无良厂家甚至还把有毒的工业废水直接排进黄河里,让黄河变成了黑河?黄河变黑河这一幕幕让我们触目惊心。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去环保,去保护她,她会变成这样吗?空想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像文中青蛙军团的小队员一样,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大家,使每一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停手吧,那些正在破坏环境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为黄河做出贡献,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我们的黄河空想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像文中青蛙军团的小队员一样,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大家,使每一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人多力量大我相信,在众多环保卫士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全人类总有一天会醒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花了两个半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意是要学习里面的方法的,记忆中隐约记得,有些,我是有用过的。
选书,我一般没有特别的标准,但爱好会偏悬疑类,不过,我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看的(因为心里有个写书的梦,所以要多吸纳各行各业的知识)。现阶段的书,我都是从关注的公众号上面所推荐的书来买的,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会有作者介绍及书的详情解说,我感兴趣的,就会记下书名。近段时间,就是通过《书单来了》,了解到村上春树的偶像约翰·欧文,一下就买了他的三本书。
购书,就像书上写的,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则更适合花时间慢慢读,我也偏好纸体,只买纸体的,不过,电子书也看的哈;纸书类一般偏有价值的,是要收藏的,电子书就是偏娱乐类的了。
读书,我是喜欢读书的,可像书里所说的,有没有认真读呢,你读过后,又记得多少呢?现在回想,有的书,只能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书,只认得书名了,内容几乎忘了,有的书,也是看了几遍了,不过,是那悬疑类的,哈哈,那是我爱好中的爱好了。
读书记录,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直做梦,我要写书,写文章,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无导师,不知从何下手,关于这本书,也是凑巧(觉得做梦,也该行动了,就百度了)知道的,哈哈。
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就是不管多么简陋的一句话,我都应该转化成文字落在纸上,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及心理过程给记录下来。
记忆中,我是看了不少书的,对了,我看书的速度也是想当的快呢,但是真正记在脑中的并没有什么,因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没有积极的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所以,以后每一本书,包括重拾以前阅读过的书,都要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要写文章呀,做好了笔记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提高了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才会大幅度提升。
活动,虽然喜欢看书,但是线下类的读书活动或是讲座,我从来没有去过。一嘛,是因为经济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现在起呢,我要改变,关注长沙大型书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费的讲座及研讨会,都要积极报名。
最后,关于书里讲的,去实体店购书,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我看中的书都是网购了,几乎没有去过实体店了,关于迷惘购书,及在书店浪费太多时间,好久没有过了哦,这点,我还是有目的性的。
旧书店,印象中去过一两次吧,对于旧书,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对于“古书”,我向来“迷惑”,所以,再也没有光顾过了,记忆中,岳麓山下有一家,天气好转,去爬爬山,也去店里淘淘,就是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百科全书嘛,互联网时代,有什么问题,就直接百度了,这个习惯我还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汉字,我也会第一时间百度的,会继续保持哈。
“父亲是一本书,做子女的也许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读懂。”读完这篇文章,这句话让我感触十分深刻。
由于父亲是地主,小时候最害怕被人叫“小地主”,“我”并不想天生高人一等。当“我”穿上新衣服去学校,被同学嫉妒,被同学吐口水,被骂“小地主”时,“我”十分难过,也开始恨父亲。父亲很严格,把“我”当大家闺秀培养,说、走、坐、吃的姿势都要按照他要求做,关“我”在家背古文,而哥哥却能自由地在外玩耍,“我”背不出就要被打,哥哥就在旁边偷笑。心里便多了一丝怨恨,“为何父亲如此偏向哥哥”。渐渐长大,一次父亲冒雨前行,天气寒冷,为“我”送来厚被褥,来到宿舍嘴都冻乌了,“我”却没有一丝问候的话语,长大了才发现父亲是多么疼爱“我”,“我”却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给予我的一切。在父亲活着的有生之年,“我”唯一送他的只有一双手套,父亲还不断地夸“我”,还到处向外人炫耀,——一双手套就能满足父亲,“我”认识得太晚了。参加工作后,父亲一直在山东会战,退休后他被留在山东上班,这期间,“我”结婚生子,每当逢年过节,父亲托人带给“我”礼物,“我”才会想起父亲。1997年,退休五年的父亲才回到湖北,他得了胃癌晚期,回来就再也没起来,在这时“我”才意识对父亲的关爱太少,而父亲却没有责怪“我”,这让“我”十分愧疚。父亲到了最后时刻还想着“我”叫哥哥多照顾“我”。这深沉的爱,“我”该如何报答?
看完这篇文章,我已泪湿眼眶,谁又何尝不是呢?当代父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严厉来教育子女,想着不严厉点我们就无法成就大事业,这使我们这些子女都不理解父亲,对于严厉的父亲会避而远之,而我们只把父亲对我们严格的一面深刻记着,却不记得父亲在我们背后对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好的被淡忘,坏的却常记。现在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呢?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给予就是理所当然,所以父母的爱就像平常事,久了就忘了。
当然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应该想念过去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事情,而是在当下好好用自己所能做的报答父母,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关心他们,而不是等到他们病重、逝去后,才慢慢觉悟,才后悔当初为何不珍惜。
今天的阅读内容为主题阅读、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两个板块。
阅读的第四个阶段:主题阅读。其实主题阅读挺像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通过不同书籍的阅读,截取相关性的东西来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主题阅读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针对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相关专家意见列出一系列书目,并通过对书目上的书进行浏览,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对你的主题确定清除的概念。
二为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大致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骤为:检视阅读所有书籍,并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章节。
第二步骤为:根据主题创立一套中性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形成共识。
第三步骤为:根据主题建立一个中性的主旨,并就此主旨列出相关问题,并在书籍中寻求解答。
第四步骤为:界定主要议题及次要议题,然后将作者对各个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议题之旁,形成不同作者间的讨论。
第五步骤为:分析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凸显主题,并将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清楚的界定出来。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词汇表达作者的意见,但形成议题的观点时尽量用作者的原句,避免自我设限,更为客观。
在阅读与心智成长这一块,作者强调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任何书任何文章都读,你必须有所拣选,对你所读的书要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超过你的能力才行,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心智其实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而主动的阅读,思考对于心智就是一种运用,虽然社交媒体发展迅猛,我们看似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信息,可是那些信息并不是来自于我们,往往会看过就忘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成长。
所以,今天起开始阅读吧,拿起你手边的书,去主动阅读,取主动思考,去让每一本书带领你迈向更好的自己吧。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阅读的书,发现之前的读书方法有些问题,所以就决定”从头再来“。之前在阅读中了解到了主题阅读的这个概念,准备先读一部分关于阅读主题方面的书。
今天就读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几天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也读了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发现很多内容都出自于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很多关于阅读方面的书,多多少少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本书出的够早,不过里面介绍的阅读方法,到现在看来也是很实用的。
书中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拆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能识字读书的人都在这个层次,只要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在这个层次。
第二层次就是检视阅读。这个相当通读或者略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书的主旨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对书主旨的了解,挑选几个跟主旨息息相关的章节来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放慢速度读一下,就这样快速的提取书中的精华部分。
当然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整本书快递的阅读,一目十行,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在慢下来阅读。现在很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经据典,一个章节精华部分也就是开头的引题,和最后的总结,中间全部都是举例说明。按照这个方法阅读,一般200页左右的书,几十分钟就能读完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很多朋友都会疑问:像上面这么快速的读一本书能记住吗?分析阅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这个章节就是教大家怎么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以上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重新回头去翻书,这就相当于又通读了一遍。当然,这些读书笔记也要拿出来经常看看,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把作者的论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层次就是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我开头的时候提过,这里详细说一下。可能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的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同一主题类型的书来解决问题。
主题阅读首先就是先确定书单,大家可以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一本书进行大致的了解,看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书,最后确定一个书单。
在读书单里面的这些书的时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书有哪些论点是类似的?有哪些论点是相悖的?为什么会相悖,哪个更有道理?
主题阅读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让我们思考起来,在思考的同时,也是我们内化的过程。
当然,主题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输出。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能够把这套理论写出来,或者是教给其他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吃透这些书,达到我们读书的目的。
这是一本读起来颇费力的书。虽然闻名已久,但若不是某人搬来的书籍里有这么一本现成的摆在这,我自己是断然不会买回来的。如果说阅读一本本书是品尝一条条鲜美的鱼的话,这是一本教织渔网的书。如果遇到一个不爱吃鱼的人,亦或者还没尝过鱼味道的孩子,先看了它恐怕要对阅读本身起反效果。它适合那些爱吃鱼,但吃鱼的品种比较单一,希望换品种捕来吃吃的人;或者那些希望一鱼多做的人。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决定多读书,也就不妨先看看如何教读书的书。
书里开宗明义的回答了读什么样书以及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书不止是为了取悦你,而是为了提升你。”这个理念与时下流行的走出舒适区的理念是类似的。想想自己近些年读的书也多是让自己颇舒服的没长进的书。可问题在于,生活已然不易,取悦自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是个比例的问题,不能全然舒服,也不该全然艰苦。
书中提出一套体系化有成效的阅读要围绕如下四个问题进行: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有道理吗?全部有,部分有?
4、这本书跟我的关系是什么?
读完了能回答出上述问题才算没白读。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
书后的附录上列了一份推荐书单,在我看来属于“真·终身书单”。适合致力于系统了解西方文明的人阅读。如果能读完,恐怕会比很多西方人还要了解他们自己。浏览完目录后,我就知道自己是看不完了,但也有些收获,比如没有这个书单,我估计不会看柏拉图的《对话录》,估计就不会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智慧风趣的矮胖子了。这是后话,另作他表。
还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来源于它考察书籍好坏的方法其实还蛮适合处理工作问题以及人生困惑的。
比如它谈到理论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的维度,如果覆盖全面了,会构成一篇清晰的工作汇报。其中,理论性问题包括: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才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件事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和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的事,或不同的事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而实用性问题则包括: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采取什么样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以什么顺序行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一些?
再比如它指出如何看待那些反对你、不认同你的人:“如果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就像他反对一样,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
在“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一章,作者其实也给出了人生建议: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希望能用这个新生命带来的假期,读完计划读的书,更多的了解有形的世界、无形的思想、实用的技巧,以及更好的了解我自己。
籍是智慧的矿藏,给我们强壮的营养,让我们领悟更多做人的道理,在阅读了作品之后,让我感受到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而写作。 读后感是您对书籍的真实感受和思考的体现。以下“一本书读书笔记”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千万注意:这不是被强推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然而我却是看完了才发现我看错了书,不过微读现在好像还没有订阅上架)
知乎话题“给大学生拟了一份通识教育书单”,或是“有哪些书看完后让人很后悔没有早看到”中都提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寺主人把它归为元认知策略(自我学习的智慧)中。什么是元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1.为知
•上学后,我们生活在“象牙塔”里,觉得世界就是这样,人生就是如此;踏入社会后,我们发现了世界的另一番景象,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认知有限。
•书本和文字都只是载体,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世界的认识才是本体。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性很强的社会,强到群体的意志可能淹没个人的意志
•阅读的效用也不能仅限于最浅层的实用性需求,而要深入到塑造人格的层次上去。
2.为己
•决定命运的不是共有的知识,而是独有的性格。性格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可以自然形成,也可以定向培养。
•人具有群体性,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也渴望拥有改变甚至主导群体的能力。
•要创新,首先需要自身处于某一领域前列,在自身理念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创新的。要保持领先地位,就要坚持阅读,时刻关注前沿信息,并在实践中有所侧重。
刚拿到这本书,有种捧着刺猬的感觉,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后来,我从目录浏览了一下,耐下性子从头开始看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阅读还分这么多种。
首先,阅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基础阅读,二是检视阅读,三是分析阅读,四是主题阅读。我现在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前两个层次,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基础阅读主要将针对孩子的,每天我们都要读几个故事,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来说,这个阅读过程主要将由家长主导的。孩子听的是这个故事,同时我们也会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或者通过这本我们知道需要注意的事情。例如,我在给孩子讲《白雪公主》这个故事时,我会让孩子先说说,故事的内容有什么?然后我们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了解在这个阶段他所需要了解的安全知识或是生活常识。这就是我所认为基础阅读,现在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基础,真的等他到可以独立阅读时,这个阶段才算告一段落。检视阅读,我的理解是粗有系统的粗读。针对一本书,通过索引或目录的方式,找到其中所需要的内容或是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通常将在比较专业的书籍中。例如,我在一本关于PHOTO的书中,找到制作火焰字的内容,我只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至于其他的内容我暂时就没有再进行阅读。
其次,分析阅读主要是将书籍的种类与主题进行分类,用最简洁的语言将纳出整本书在谈什么,按照顺序列出最重要的部人,找出作者想要说明或解决的关键问题。说到分析阅读,到现在还真正用到的次数还太少。有时可能通过一本或两本以上的书才能将作者所表达的问题搞清楚。记得在读《八次危机》时,只是知道知青下乡,但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时代背景、经济形势都不清楚。如果将我自己想将要这个问题搞清楚,需要从当时的国情、经济、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去阅读书籍,从而才能了解这件事情的'缘由。但因为自己没有这个阅读分析能力,只有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
最后,主题阅读其实是所阅读的书籍无关,而跟阅读的主题有关。先找到跟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根据这些书籍诠释你这个主题的词汇。找到宗旨然后进行分析讨论。这个流程很像我们在准备辩论时的流程吧。根据辩论主题找到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辩论宗旨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这样来看,主题阅读好像也没有那么难,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再试试。
用本书的一句话做总结:好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活力与成长。
阅读根据层次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序分为四个类别,依次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最为关键的第三部分——分析阅读,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解释其中精髓,并在章节结束时提炼了其中精髓的三阶段,我加以形容词“黄金”来描述其重要性,并摘录如下: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这也对我阅读时的自然习惯形成了有效的纠正,微信阅读很多同学也许会和我有类似的习惯,即尚未通读就着急给出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很可能有先入为主的预设思维,这会严重影响阅读理解。记得关键一句话——除非你已经完成了大纲架构,能够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理性的做法是之前做到——暂缓评论。
与诸君共勉,以上。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阅读就如同你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灯塔在指引着你前进,让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标。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会明白,原来阅读的学问也是很深。
本书作者有两名,分别是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众多书目时,如何选择我们读的书籍,他会因为每个人读书层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阅读有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这个阅读是小学阶段可以达到的,只要可以读书认字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它的关键词是时间观念。我们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书名—目录—索引—快速翻书,在一个小时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分类,然后找到书中的主旨,最后评价。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讲了在众多书籍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从整体看这本书在讲什么?比如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去解决?学到了有所行动才是学到,如果只体现在理论知识,那是没有学到的。第二,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与你生活经验差不多,你就得承认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这本书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接受了书中的宗旨及建议,有了对一般事物的看法调整,这就是个人的收获。
作者还讲了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最后作者讲了阅读与心智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可以通过阅读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去可以通过读书,只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智。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应该是在第二个阶段,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做到,所以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来的时间要花时间做到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
学习《海底世界》这课时,同学们对海底世界的动植物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讲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的时候。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海底动物中的一员向大家介绍时,他们都争者介绍。如:我叫海参,我是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我叫梭子鱼,我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我叫贝类,我有时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在他们介绍的同时,我让他们感受动物们速度的快、慢的特点。并让他们从中体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我还让他们说说知道的其他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仿照课文的说明方法说一说。充分培养了他们的说写能力。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我和同学们还沉浸在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海底世界呢?
学习了《海底世界》,使我进入了美好的想象境界。
----我穿上了潜水衣,到海底里,啊,多美呀!在碧波荡漾的大海里,鲨鱼贪婪地吞吃着比目鱼,一群小鱼在珊瑚丛中游来游去。忽然,出现了一股浓墨汁,小鱼顿时慌作一团,三、四条小鱼立刻丧了命,不用问,这准是乌贼干的。
----我要做海洋植物学家,让稻谷、小麦、棉花、哈密瓜在海洋上生长,我要把海底变成粮仓,把保存了数千年的粮食拿出来,煮的大米饭又香又好吃,营养丰富。
----我要做海底地质学家,把海底的矿石用机器运上来,送到祖国各地,我还要在海底架上万里长的石油管道,让黑色的石油滚滚流入世界各地。
----我要做海上建筑师,建造海上楼房,解决人民的住房难题,还要建造海上少年宫,海上体育场,海上机场等。并且要在海底建造疗养院,让英雄模范,还有我们的老师到那里去疗养。
----老师说过:“想象是美好的”,但我相信这种想象一定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变成现实的。我们学习了《海底世界》这课,使我进入了美好的想像境界。
我穿上了潜水衣到海底里。第一眼就看见一群小海鱼在游来游去,又看到小海星趴在那里,我以为它睡觉了呢?准备用手摸,没想到它一动把我的心就像一个气球给炸了。我又看到一条鱼它游得像闪电一样快,老师说过梭子鱼它的速度游得才最快。我还知道海底有一个爬行的鱼,它爬的速度是非常慢的,爬的时候还一伸一缩呢,好多个小时才爬几米。忽然有一些鱼从我的眼前掠过,头上还挂着发亮的小球呢?它可美丽也很可爱。正在我开心的这一幕,有一只乌贼放出黑墨汁,害得我分不清东南西北,这可恶的乌贼想害死我啊,但这也是乌贼的本领,它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后也在危险的时候就会吐出黑墨汁,趁机逃跑。突然有只大沙鱼向我冲来,差点把我吓死。它长着锋利的牙齿庞大的身躯小小的眼睛。海洋里其实不只这些动物,还有你意想不到的呢?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这些共鸣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我们把它记下来。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以下“一本书读书笔记”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在暑假里我看过很多书,比如:《十三岁的故事》、《红葫芦》、《水浒传》等等……,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水浒传》。
《水浒传》这本书,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和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成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围绕两个字来写的,那就是忠和义来写的,“忠”即是对自已的祖国,对自已身边的亲人,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当时的朝廷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能做得到“忠”这个字。但是,却很少有人做得到“义”这个字。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是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是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真诚与爱心甚至用一个人的生命去书写。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老师突然要查完成作业的情况,我的好朋友小良没有完成作业,很快就要到学习委员查作业了,小良急得团团转,我一拍胸脯说:“没事,抄我的吧,快点就不会被发现了。”现在想来,那是“义”吗?真正的“义”怎么可能作弊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做得到,但求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是真正的肝胆相照!
《水浒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忠”和“义”,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忠”和“义”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一本读起来颇费力的书。虽然闻名已久,但若不是某人搬来的书籍里有这么一本现成的摆在这,我自己是断然不会买回来的。如果说阅读一本本书是品尝一条条鲜美的鱼的话,这是一本教织渔网的书。如果遇到一个不爱吃鱼的人,亦或者还没尝过鱼味道的孩子,先看了它恐怕要对阅读本身起反效果。它适合那些爱吃鱼,但吃鱼的品种比较单一,希望换品种捕来吃吃的人;或者那些希望一鱼多做的人。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决定多读书,也就不妨先看看如何教读书的书。
书里开宗明义的回答了读什么样书以及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欢愉,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书不止是为了取悦你,而是为了提升你。”这个理念与时下流行的走出舒适区的理念是类似的。想想自己近些年读的书也多是让自己颇舒服的没长进的书。可问题在于,生活已然不易,取悦自己似乎没什么不对。说到底是个比例的问题,不能全然舒服,也不该全然艰苦。
书中提出一套体系化有成效的阅读要围绕如下四个问题进行:
1、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有道理吗?全部有,部分有?
4、这本书跟我的关系是什么?
读完了能回答出上述问题才算没白读。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
书后的附录上列了一份推荐书单,在我看来属于“真·终身书单”。适合致力于系统了解西方文明的人阅读。如果能读完,恐怕会比很多西方人还要了解他们自己。浏览完目录后,我就知道自己是看不完了,但也有些收获,比如没有这个书单,我估计不会看柏拉图的《对话录》,估计就不会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智慧风趣的矮胖子了。这是后话,另作他表。
还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来源于它考察书籍好坏的方法其实还蛮适合处理工作问题以及人生困惑的。
比如它谈到理论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的维度,如果覆盖全面了,会构成一篇清晰的工作汇报。其中,理论性问题包括: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才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件事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和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的事,或不同的事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而实用性问题则包括: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采取什么样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以什么顺序行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一些?
再比如它指出如何看待那些反对你、不认同你的人:“如果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这时你不理会他们的批评是绝对有道理的。他们的意见无关紧要,因为那只是毫无理解的批评而已。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就像他反对一样,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
在“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一章,作者其实也给出了人生建议: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
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希望能用这个新生命带来的假期,读完计划读的书,更多的了解有形的世界、无形的思想、实用的技巧,以及更好的了解我自己。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级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第三阶段是如何客观公正评价一本书。通过上面二个阶段后,不管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为,首先你要说的是你了解作者的观点。不用急着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在做也出评论之前,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作者知识不足或知识错误,或证明作者的逻辑错误,或证明作者分析或者理由不充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你必须同意作者的观点,不要肆意评论。
主题阅读是带着特定主题,阅读相关领域中的书箱。主题阅读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带着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单,浏览书单上的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第二阶段是确定想关书的最相关的章节,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各个作者的相关观点诠释下。列出一系列问题,查看各作者的回答,分析这些回答,把通用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应该不过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谈到、听到的几乎都是如何挣钱、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升职成功,但似乎少有人关心,我们对待诸如此类的事情的方式是否正确。相比较我们接收到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信息,谈论探讨这些方法论就显得枯燥乏味。而实际上,潜藏在每个人大脑中的信息处理器如何组织、如何分解信息,以何种逻辑顺序处理工作,依据的却是各种底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很少谈及它们,而它们却无比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写成于1940年,作者莫提莫.艾德勒在销售30年后又修改了一次。他和另一位作者是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很多书单里都推荐过这本书,但是我却一直没有读过。没有读,是因为自己脑子里总是在告诉自己:都看了一辈子书了,还需要别人告诉你怎么读书末?但越是这样,越想一探究竟,于是在想要开始写一年读书笔记的开始,终于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这本书基本分为四篇内容,分别讲述了作者想要介绍的四种阅读方式: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是读者能看懂书中的字句,并且不会被语法和文章结构阻碍住,能够掌握主要句子和章节的意义。检视阅读一是指通过阅读目录、索引、作者介绍、摘要、后记以及少数内容,对书籍的内容做以了解;检视阅读是指一路阅读下来,不去关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书的架构和大概内容进行了解。分析阅读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作者花了大幅篇幅详细的进行了说明。分析阅读是指读者对一本书类别目标比较明确的选择、能够总结书的内容、能够重现书的框架纲要、找出作者要问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作者的关键字、关键句(主旨)和对问题的基本论述(读者总结出来的作者的架构)和对问题的基本解答。最后,对这本书进行自己的评论。主题阅读是指为了一个题目进行的跨越多作者和多门类的阅读。
显然,第一部分的阅读凡是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能达到;第二种阅读方法实际上就是略读,这种方法大家经常用;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在学校时老师提的最多的要求,就是精读;第四种方法是大学里写毕业论文时必须要采用的,博采众长以完成一个课题。艾德勒在书中谈到,其实这四种阅读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比如第分析阅读是包含第一种和第二种阅读方法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进行全部内容的精读和分析;而主题阅读则包含了以上三种阅读形式。
对于不同种类的书籍,作者列出了如何阅读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历史、抒情诗、哲学、社会科学、科学与数学书等不同类型读物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字典、百科全书、工具书等等,可谓体贴入微,用心良苦。
比如艾德勒说,实用型书籍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书,它们只传递知识;另一类是实用性的,是有关行动的问题。作者认为任何实用性的书本身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赚钱,是需要你自己去行动来解决的,它没办法解决你没钱的实际问题。因此如果读者认同书中这些规则,是要加上一点自己的想法、头脑清楚的应用这些规则,才能起到实际作用。一本书是否是真正的实用性书籍,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读者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并付诸行动。如果只是表面上接受,而没用去行动,那么这本书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书籍。(他的观点,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以规则为主的实用型的书,读这本书就需要读者找寻到这些规则;评判内容是否真实后,才能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才能显现出这本书的实用性,才能证明读者阅读此书的价值。
再比如如何阅读想象文学。艾德勒说“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作者一种享受。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但是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不要用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作者认为阅读小说的读者只要去体会小说中发生的故事,享受带来的愉悦即可,不必像读实用型书籍一样对故事创造本身质疑。——作者列举了《奥赛罗》和欧亨利的书,我想艾德勒在写书的时候市面上可能滥书还比较少——“你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的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你会慢慢建立起批评的标准,你也会发现许多跟你有同样品味的人与你一起分享你的论点。你还可能会发现一件我们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阅读方法的人,文学品味都很高。”
我以前看过芭芭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写的是如何说、写出清晰明白的逻辑论述,而《如何阅读一本书》则是说如何分析作者的文章框架和写书意图。两位作者仿佛是棋逢对手的武林高手,从正反两面互相拆解对方的招数。
我们自以为很了解自己所做的事,但实际上离了解还差得很远,因为我们没有遇到真正了解的人。艾德勒这本方法论的书籍,点出了阅读的重点和态度,提出了指导人们有效读书的规则。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经历70年仍被人常常提起。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正在读大量书籍的人,比如中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甚至是有孩子的父母——他们应该从小给孩子养成一个科学有效的读书习惯。反观自己,虽然我也读过不少书,但是真正达到分析阅读程度的书籍,恐怕只有备考教科书了... ...对于获取知识,我的读书方法还不够深入细致。要达到“读过的书可以扔掉了”的程度,让知识真正成为我自己的认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新版《上下五千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国历史上有个叫花子做了皇帝,他是谁想要揭开这一个个谜团,只要你读了我手里这本沉甸甸的新版《上下五千年》,马上就能知晓答案。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帮我们增长见识,广采博闻。
新版《上下五千年》是20世纪80年代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优秀历史刊物。它的选题构思来自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林先生亲自拟定写作提纲,并且确定了《上下五千年》这一块炙人口的书名。
新版《上下五千年》的内容,上至三皇五帝,下延至辛亥革命,将篇目从旧版的262篇扩充到332片,增加科技、经济、文化、艺术、法律、外交等内容。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方便读者更全面的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这本书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以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收益会越来越大。所以,它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读的真正的好书。
今天的阅读内容为主题阅读、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两个板块。
阅读的第四个阶段:主题阅读。其实主题阅读挺像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通过不同书籍的阅读,截取相关性的东西来完成整个阅读过程。
主题阅读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针对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相关专家意见列出一系列书目,并通过对书目上的书进行浏览,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对你的主题确定清除的概念。
二为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大致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骤为:检视阅读所有书籍,并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章节。
第二步骤为:根据主题创立一套中性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形成共识。
第三步骤为:根据主题建立一个中性的主旨,并就此主旨列出相关问题,并在书籍中寻求解答。
第四步骤为:界定主要议题及次要议题,然后将作者对各个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议题之旁,形成不同作者间的讨论。
第五步骤为:分析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凸显主题,并将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清楚的界定出来。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自己的词汇表达作者的意见,但形成议题的观点时尽量用作者的原句,避免自我设限,更为客观。
在阅读与心智成长这一块,作者强调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成为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任何书任何文章都读,你必须有所拣选,对你所读的书要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超过你的能力才行,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心智其实就像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而主动的阅读,思考对于心智就是一种运用,虽然社交媒体发展迅猛,我们看似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信息,可是那些信息并不是来自于我们,往往会看过就忘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成长。
所以,今天起开始阅读吧,拿起你手边的书,去主动阅读,取主动思考,去让每一本书带领你迈向更好的自己吧。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读后感是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下面小编为您带来了“一本书读书笔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阅读,读书,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或工作或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不只是单纯地增加资讯,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让我们对自己、对生命,以及这个世界,都多了一份自己的理解和感知。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阅读一本书。一直喜欢读书的我,看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总算找到了阅读的系统方法。
于是,在春节假期之际,我用睡前时光看完了这本书,现在在一个安静的白天时间整理出来,再次理清文章内容的同时,更是方便自己日后常常回顾。
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其阅读的程度也不同,也就是说,阅读也是分层次的,共分为四种层次。之所以说是层次阅读,而不是种类阅读,因为这次层次都是层层递进的。
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也可以称为基本阅读,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熟悉了这种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会识字,能明白“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当然,这里指的是最简单的一面。所以这个层次的阅读学习,在小学时就完成了。
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这个层次的阅读,特点是强调时间,即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能说出“这本书在谈什么”,知道这本书属于哪一类书——小说、历史或科学等。
检视阅读分两种,本来是一体两面的事,但对于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就需要拆分来讲更容易理解,就像学跳舞时手脚同时做动作,老师却会分开来教。等我们学会熟练运用后,就可以同时运用这两种阅读步骤。
A、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这时,我们脑中的目标就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下面是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事实上,很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因为目录,就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看完目录,即可以大概了解这本书是怎样阐述这个主题的。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这些介绍,一般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的,作者会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
5、完成以上步骤,大概看了一本书的目录后,开始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随意翻开书的某一页,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现在,我们完成了第一种形式的检视阅读,用几分钟或一小时的时间,就知道一本书值不值得我们继续读下去。
就像我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时,我浏览了序言和目录后,就知道这本书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教我们阅读一本书。很显然,这是一本很值得深读的书。
B、粗浅的阅读
规则是: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这样,粗浅地读完一本难读的书,我们仍会了解书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有助于我们重读时对这本书的理解。
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优质的阅读。
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美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美的阅读。
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因为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才会增进自己的理解力,增进对一本书的理解,并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那么分析阅读的具体规则如下:
A、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有四个规则)
第一个规则: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
因为分析阅读的细致性,所以分析阅读特别适用非小说、论说性的书,而小说、非论说性的书籍,根本用不上分析阅读。
那什么样的书可以称为论说性的书呢?一本论说性的书的主要目的是在传达知识。如果其主要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这一类传达知识的书,就是一本论说性的书。
第二个规则: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对于整体内容,只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简单的检测方法就是,我们能用几句话,告诉自己或别人,这本书在说的是什么。
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根据这个规则,可以有一套运用的通用公式。依照第三个规则,讲内容大纲排列如下:
1、作者将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谈的是什么,第二部分则是另外的观点,第三部分又是另外一些事;
2、第一个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落为X,第二段落为Y;
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个阶段,作者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A,第二个重点是B等等。
这只是一个公式。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全部写出来,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们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时,我们就会写出一下东西来,其大概就跟我们所说的公式差不多。
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这里也列举一些简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以上这些都是理论性的问题。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上这些都是实用的问题。
运用了这四个规则,就能帮助我们回答关于一本书的一些基本问题。
B、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也有四个规则)
第一个规则:找出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首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让我们头痛的字。同时,对于某些有多种意义的字,我们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我们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
第二个规则: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有些作者会用粗体等方式特别标明重点,除此之外,一些难懂的句子,也是含有主要意义的句子。同时,包含有关键字的句子,也同样值得注意。找出这些句子后,我们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些句子的意义,就说明我们真正读懂了。
第三个规则: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在任何一本书中都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我们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我们就要去架构出来。我们要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
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事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热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有机会与作者辩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属于分析阅读的下一个阶段,将会在下一篇的读书总结里写到。
一本书,是一个艺术作品,是一个有特别技巧的人所做的成品,他创作的就是书。怎么完美地解读这个艺术品,就需要我们学习如何阅读了。看完这本书,我想说,早该这么读书了。
虽然上学十几年,读了不少教科书,但真正主动读书,却是在工作后,我发现我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除了多实践之外,我越来越主动看书,也发现书中真的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一本好书,让我可以学习到别人半辈子或一辈子的心得。
学习、阅读,是一辈子的事,上学、工作、生活都离不开阅读,让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都学会正确阅读、爱上阅读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下来对书的内容不是很了解,但感觉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花时间去精读、去消化,所以我潜下心来读了第二遍。
毕业后一直没有读书的习惯,直到去年开始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复盘》等书籍,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才发现,其实我是热爱阅读的。但是对于如何读书这件事,我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技巧,直到接触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太棒了!通过读这本书,才发现其实我的阅读水平——可能我们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基础阅读阶段,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更好的阅读,也没有办法通过阅读汲取一本好书的营养。
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阅读的书,它把阅读的终极目的定义为增进理解力和心智的成长,通过阅读,可以增加我们对世界、对自己的了解,增加智慧。它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因为我现在处于的是基础阅读阶段,所以我给自己定下来的目标是近期重点要学习如何做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希望通过对这两阶段的深入理解学习,能够掌握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相关技巧。
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全新的理念,比如: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障碍。我们处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不幸。互联网使我们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但是太多的讯息同样阻碍了我们理解力的增长,现在大多数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碎片化阅读中,微信等平台为碎片化阅读提供了便利,使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在“大部头”的书籍,也就无法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智慧。还有一个理念是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读的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我读书很慢,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会速读的人,梦想着也能像他们一样几天读完一本书。这个理念告诉我,读的太快或许也会一无所获,所以要培养自己一种分辨的能力,哪些地方该快,哪些地方该慢,如何用一种合适的速度来阅读。为了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近期我的任务是先学会速读,再慢慢培养自己的分辨能力。“半瓶醋”指的是一个读的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曾国藩要求自己,一本书没有读懂之前,不去读第二本书。一个好读者的理想境界是运用本书的规则,仔细的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的阅读大量的书。所以,读书这件事也需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
检视阅读通过书名页、目录页、索引、介绍等粗读步骤判断该书是否值得仔细阅读;通过摘要、重要篇章、随机页、最后页等略读步骤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做分析阅读。粗浅阅读的重要规则是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要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当你再读第二遍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这本书要求我们主动阅读,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笔记,这是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的方法,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主旨的最佳方法。
分析阅读有三个阶段共十五条规则,第一个阶段要求我们将书进行分类,这样对阅读有非常大的帮助;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梳理整本书的架构;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第二阶段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要求我们抓住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关键句,理解文章的主旨;架构一本书的基本论述;找出作者的解答。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要求我们评论一本书之前一定要了解它;理性评论一本书;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通过阅读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者理由不完整等。测试自己是否真的读懂了一本书的办法是,问问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读一本好书,会给你很好的回馈,这种回馈分为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止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些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带给我收获,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我多次精读。
翻开《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因为有好多同学老师都推荐这本书,都说是值得反复看的好书。
我看了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在1940年就已经有了第一版,现在的版本是1972年的改版,一样是越来越受欢迎。
可以说,单单是看译者和作者的序,就让我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那就是他们说出了很多我对阅读的看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1972年的时候,作者所在的国家已经渐渐地扫除了文盲,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的一个文化普及的状态,可以说很多人都能看懂书画字报,可是却大部人是看不下去稍微结构严谨的文字,就如一些论文,理论性地文章书籍。不是说字体不认识,可是不能真正地理解。
在看到作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真的有很深刻地体会。
因为我就发现小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可以不用家长的陪伴也能自己一个人看图画,看拼音,看童话故事,那个时候的阅读量很大,同时也帮到了我写作文。可是到了上初中高中之后,我的课外阅读书籍减了很多,大部分就只是看学习上的书本。
如果说你给我一本小说或者故事的文章,我会看的很入迷,可要是让我看一些解答类的文章,或者大部头的理论的话,就看几眼就不耐烦,一点也看不下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就看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就是学会主动去思考,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一本书为自己所用。
这的确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很多值得一再揣摩的学习点。
灯下,我翻看着《哈利波特》第七本书的最后一页,脑海里满是那七段有魔法的故事——一段伟大的冒险之旅,哈利波特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
本套书讲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一岁时就遭遇伏地魔的追杀,他的父母为保护他而死。巨人海格把他送到了他姨妈家,后来海格把他送去学习魔法,随后哈利遇见了自己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罗恩与郝敏。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陪伴着哈利,与哈利并肩作战,最后把伏地魔杀死了。
我觉得哈利波特有过人的勇气。哈利虽然饱受德斯里一家的欺凌,但他并没气馁,尽管他每次与伏地魔对战时随时都可能死亡,而他还是选择继续战斗,伸张自己的正义。明知几乎不可能生存下来,但他直面这一切,毫不逃避面对现实,与伏地魔战斗时沉着冷静,强忍伤疤的疼痛与之周旋而越挫越痛。他无论怎么样都不惧怕,勇于面对这一切,虽然他有过迷茫,也有过疑惑,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打败伏地魔的执着。
尽管过程坎坷曲折,不尽人意,但他还是不断地努力。哈利身上这一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我们有爱我们的父亲、母亲,有关怀我们的家人,而他没有,我们平时碰上一些小挫折,就哀声叹气、怨天尤人,并希望所有人都来安慰我们,而哈利他即使从万米高空摔下来,还关心着格兰芬多的球队。他这种遇见伤痛,自己默默扛起,并且为他人利益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哈利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与哈利一比还算得了什么?
读《哈利波特》这套书,我看见了哈利坚毅执着和过人的勇气,看清了自身的不足,读这套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开通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原因是想借助这个平台记录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每日感恩日记(三件事),以便日后供自己回顾。
读书笔记的写作模式应该会遵循这样一个过程:
(职业、技能、工具类书籍)提出问题–挑选书目–阅读笔记–付诸实践–总结
(文学类书籍)选择感兴趣的书目–阅读–写读后感–转述或复述给身边的人听
至于感恩日记,发现每天打开公众号记录好像笔记麻烦,故而通过手机日历记载,到周末统一上传本周的感恩日记集。
9月份读完了第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读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些高效的阅读方法,纠正自己错误的阅读习惯。具体的说,在阅读本书之前,关于阅读方面,有一些困惑和难题。如下:
1、看过的书常常合起书本就忘了内容
2、即便记得内容,想要复述却很艰难,无法向身边的人分享
3、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好像效果不怎么好。
4、读书的时候不够专注,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
带着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我找到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期望书中能帮我找到答案。以下是我用百度脑图做的思维导图笔记。
不知道图片清晰不,百度脑图是经常用,但是第一次保存为图片上传到别的平台上来。这本书读了两遍,总共花了5个多小时,第一遍扫读花了1个半小时左右,第二遍精读花了3个多小时。阅读过程中的笔记都记载在微信读书APP上,共21条笔记34处划线。
几年前读过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次听到主题阅读这个概念,学得之后爱上了这种阅读方法,常常喜欢就同一主题甚至同一题材同一作者阅读相关的一系列书。主题阅读是阅读方法里难度最大耗时最长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但是现在要兼顾工作、家庭和休闲,不同于当年上学时一样有大把的光阴用来消遣,所以才又买了这本介绍阅读方法的书籍看看。
这本书针对阅读方法做了很全面的介绍,语言很平实但很有力道,不仅很详细的介绍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而且开篇就从读书的根本意义出发引导读者要发自内心的正视读书的意义,重技巧更重态度。用主食、美食、果蔬和零食对书本进行分类,比喻非常贴切!读书笔记。第二篇介绍阅读的各种层次,主要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几种阅读层次也是许多名人推崇的,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第三章是关于速读的介绍和相关的训练方法。第四章介绍的是精读法,包括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反复阅读、如何复述和评论一本书。第五章主要是介绍主题阅读,第六章介绍了读和写的关系,第七章介绍的是读书的实践意义,最后一章则介绍了与读书有关的买书、借书、整理书架、结交书友还有阅读的三条道路。还有就是后记中有一段作者描述的关于阅读一本书的经过的文字,写得很优美,一不小心就把它背下来了哈哈。看得出来作者文字功力很深厚,只是写这样一本工具书尽量当然得保持严肃负责的文风了。
全书虽然介绍的很详细,但是看过之后感觉全书结构上有些逻辑不通,比如第二章介绍各层次的阅读方法时末尾两节突然开始介绍主食类的主题阅读法和美食类书籍的分析阅读法,然后第四、五章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阅读方法,让人读的有点云里雾里。到第六章关于读写关系的描写时又突然开始介绍不同作品的阅读方法和如何学以致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问题出现在我阅读过程中和读完全书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不过作者一直都在告诫读者:尽信书不如无书,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阅读的目的不是一味接受作者的观点。
总之,该书是作者很用心编写的一本书,力图大而全的介绍跟阅读相关的技巧和知识,如果能一边读一边将书中介绍的阅读方法立即付诸实践,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你想提高阅读水平的愿望也一定会实现的!
关于读此书前想解决的三个问题,此书基本给出了答案
1、看过的书常常合起书本就忘了内容
解决办法:忘了的原因是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好书多读、多做笔记、多思考回顾、多实践。
2、即便记得内容,想要复述却很艰难,无法向身边的人分享
解决办法: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理解能力,在做到第一点的同时,多跟身边的人分享交流。
3、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好像效果不怎么好。
解决办法:没效果的原因是,做完之后没有回顾。好书多翻阅,多回顾,多实践
4、读书的时候不够专注,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
解决办法:不够专注的原因是总是在喧闹的环境中阅读,手机经常干扰阅读,也有生理上的原因。解决方法是对一些比较难懂的比如专业类的书籍,尽量选择安静的环境,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关掉电子产品,用番茄时间管理方法保证高效的阅读时长,不必违反生理学强迫自己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
因为害怕我的所读不值得,不是所有的读书都可以成为读书的。
因为我不想漫无目的的读书,无价值的阅读真的很可悲,我不想迷失自己,没有目的的读书是会迷失自己的,你接受了诸多的观点,你看的出他们都是有理的,即使他们是相悖的,你认同他们的逻辑,你觉得万事万物都是有矛盾的,然而你却丧失了自己的主见,因为你的认同从未坚定,因为你了解的太少。你的思想跟着书游走,跟着人物漫步,跟着情感伤怀。然而当思想从书中游走出来,你无能为力,没有思考,只说句人生如此。再过几天,书的名字,人物,情节全都忘了。接受了别人的思想,丧失了自己的主见,其余的一无所获。读书不能功利,更不能无价值。
虽说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我却很想清晰的认清我自己。没有思想,真的很可怕。
看了译序推荐,郝明义先生评价:一是羞耻,二是何其有幸。
我觉得一位年长而又见识经历广的先生说出这样的话,这本书便是值得一读的。
因为的确很多书不是值得阅读的,同样的书名,不一样的作者,便相差了诸多的广度。
品味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感受。读后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激发出来,并且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读后感大全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本书读书笔记”,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习阅读。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想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花了两个半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意是要学习里面的方法的,记忆中隐约记得,有些,我是有用过的。
选书,我一般没有特别的标准,但爱好会偏悬疑类,不过,我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看的(因为心里有个写书的梦,所以要多吸纳各行各业的知识)。现阶段的书,我都是从关注的公众号上面所推荐的书来买的,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会有作者介绍及书的详情解说,我感兴趣的,就会记下书名。近段时间,就是通过《书单来了》,了解到村上春树的偶像约翰·欧文,一下就买了他的三本书。
购书,就像书上写的,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则更适合花时间慢慢读,我也偏好纸体,只买纸体的,不过,电子书也看的哈;纸书类一般偏有价值的,是要收藏的,电子书就是偏娱乐类的了。
读书,我是喜欢读书的,可像书里所说的,有没有认真读呢,你读过后,又记得多少呢?现在回想,有的书,只能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书,只认得书名了,内容几乎忘了,有的书,也是看了几遍了,不过,是那悬疑类的,哈哈,那是我爱好中的爱好了。
读书记录,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直做梦,我要写书,写文章,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无导师,不知从何下手,关于这本书,也是凑巧(觉得做梦,也该行动了,就百度了)知道的,哈哈。
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就是不管多么简陋的一句话,我都应该转化成文字落在纸上,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及心理过程给记录下来。
记忆中,我是看了不少书的,对了,我看书的速度也是想当的快呢,但是真正记在脑中的并没有什么,因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没有积极的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所以,以后每一本书,包括重拾以前阅读过的书,都要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要写文章呀,做好了笔记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提高了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才会大幅度提升。
活动,虽然喜欢看书,但是线下类的读书活动或是讲座,我从来没有去过。一嘛,是因为经济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现在起呢,我要改变,关注长沙大型书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费的讲座及研讨会,都要积极报名。
最后,关于书里讲的,去实体店购书,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我看中的书都是网购了,几乎没有去过实体店了,关于迷惘购书,及在书店浪费太多时间,好久没有过了哦,这点,我还是有目的性的。
旧书店,印象中去过一两次吧,对于旧书,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对于“古书”,我向来“迷惑”,所以,再也没有光顾过了,记忆中,岳麓山下有一家,天气好转,去爬爬山,也去店里淘淘,就是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百科全书嘛,互联网时代,有什么问题,就直接百度了,这个习惯我还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汉字,我也会第一时间百度的,会继续保持哈。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
因为害怕我的所读不值得,不是所有的读书都可以成为读书的。
因为我不想漫无目的的读书,无价值的阅读真的很可悲,我不想迷失自己,没有目的的读书是会迷失自己的,你接受了诸多的观点,你看的出他们都是有理的,即使他们是相悖的,你认同他们的逻辑,你觉得万事万物都是有矛盾的,然而你却丧失了自己的主见,因为你的认同从未坚定,因为你了解的太少。你的思想跟着书游走,跟着人物漫步,跟着情感伤怀。然而当思想从书中游走出来,你无能为力,没有思考,只说句人生如此。再过几天,书的名字,人物,情节全都忘了。接受了别人的思想,丧失了自己的主见,其余的一无所获。读书不能功利,更不能无价值。
虽说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我却很想清晰的认清我自己。没有思想,真的很可怕。
看了译序推荐,郝明义先生评价:一是羞耻,二是何其有幸。
我觉得一位年长而又见识经历广的先生说出这样的话,这本书便是值得一读的。
因为的确很多书不是值得阅读的,同样的书名,不一样的作者,便相差了诸多的广度。
本书感觉太过冗长,不知道是不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给自己加了很多戏;且文章的结构条条框框要求太多,个人认为读书不该有这么多的限制和指引。
童年凭兴趣读了很多书,喜欢的书也会读很多遍,厚厚的安徒生全集重的连当时的自己抬起来都费力,没人指导,没人要求,纯粹依靠兴趣,这样的读书和学习或许是更自然且效率更高的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说的话,你可以再问他问题,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哈佛家训》这本书,是母亲几年前送给我的礼物。买回来之后,我开始反反复复读这本书,读了很多遍,我丝毫没厌倦,而是更喜欢读了,或许,这里面是有哪些东西在吸引着我吧!
《哈佛家训》中的每个故事都具备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使大家见微知著,还了解了很多道理。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到: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假如由于这本书中的某一个故事或者是某一句话而改变了生活,从而使自己由平庸变得非凡,从失败走向成功,那大家就感到心认可足了!
在每篇小短文前,上面都会有一个小标题,譬如:梦想——装点岁月的风景,真爱——永恒不息的心跳。我想:这应该是帮大家阅读的吧!每篇文章读完之后,就会有一个道理给你,叫你了解如何做人,如何走进社会,如何改掉不好的习惯。
总之,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非常大,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让我了解了世间的真理!
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当然啦,作者在教会读者读书同时,是严格把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在书中,他们(是两个人合著的书)一再强调读“一本好书“时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结构严谨自不必说,作者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囊括和进阶。更可贵的是,为了前后呼应,在每个章节结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讲的概括结构,以便读者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同时是自己身体力行阅读层次的最佳实践。
使用“阅读层次“而非”阅读技巧“,是在我读完之后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技巧“一词多多少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活动,要有所目标和期望,这样的理念在书中多次强调:活动,需要活力,才可以阅读下去。提醒读者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探索能力越强,收获越多。
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尽管分析阅读是在1970年再版时加入的,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写得最好,最优秀的部分。基础阅读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检视阅读要求在短时间快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以便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阅读下去;主题阅读则是高级阶段,通常适用于准备就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间互相参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写出自己著作。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国富论》或是《资本论》所需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优质阅读。阅读行为要围绕一系列的积极行动:比如了解书的主题,列出书的纲要,诠释书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确定作者解决和遗留的问题。单单是上述这个列表清单,就足以让读者肃然起敬,而对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动用积极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的。
除了类似笔记性质的总结规则以获取书本传达的知识外,因为是优质阅读,在读完书与作者的交互成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为读者的一个应尽义务。只有获得了读者的评价,作者的任务才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书中两个章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组织与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规则。在诚实提到”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时,一方面强调读者需要把作者观点化为自己观点,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另一方面则给出在提出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懂了“是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的基础,避免了毫无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对的无礼。尽管作者鼓励读者大胆地评论作者,做出积极回馈,但是除了基本的礼貌问题外,作者特别强调了”遵守思维礼节“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极力避免为辩论而辩论的倾向,反倒把从评价中学到知识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
在结束阅读层次讲解后,列举了阅读不同题材书籍的办法,尽管我们不需要像赵括一样完全照搬本书给的建议,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旧会让我们的理解力有所提高。书后的书单也是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的。
这个总结可以说算是一个模板了,只针对于看不下去但是想要找到技巧的人我把所有东西都打散总结了,可以说算是一条捷径了,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是针对一本书的两个步骤,检视阅读帮你分析一本书适不适合你读,分析阅读帮助你理解这本书的框架和内容。主题阅读是针对不同书中关于同一个问题探索的方法。
虽然总结了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去阅读,因为别人总结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你可以按照这个模板来阅读,你可能根据这个模板看完书之后会知道以后看书要时刻记住的问题但你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一、检视阅读
1.看开篇目录序言索引出版社(了解作者)
2.挑关键篇章看(略读)
3.最后两页看精华!(看看整本书的走向)
二、分析阅读
在读的过程时时刻刻问自己这个书的主旨是什么
在看完一本书之后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这本书是什么类型?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这本书的主要框架?
4.这本书的细节是什么如何说明的
5这本书真实吗?有道理吗?是整本有还是部分有
6这本书对我来说是资讯还是理解力
7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三段话
8这本书的读后感
三、主题阅读(针对某个问题特意去查找多个图书的阅读方法)
只挑对自己重要的关键章节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作者的语言
归纳不同作者对同一个事物的观点
以下是小编花时间整理的《一本书读书笔记》,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作者的作品读过之后让人有难以忘怀之感。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让我们逐渐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
《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阅读就如同你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灯塔在指引着你前进,让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标。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会明白,原来阅读的学问也是很深。
本书作者有两名,分别是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众多书目时,如何选择我们读的书籍,他会因为每个人读书层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阅读有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这个阅读是小学阶段可以达到的,只要可以读书认字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它的关键词是时间观念。我们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书名—目录—索引—快速翻书,在一个小时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分类,然后找到书中的主旨,最后评价。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讲了在众多书籍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从整体看这本书在讲什么?比如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去解决?学到了有所行动才是学到,如果只体现在理论知识,那是没有学到的。第二,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与你生活经验差不多,你就得承认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这本书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接受了书中的宗旨及建议,有了对一般事物的看法调整,这就是个人的收获。
作者还讲了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最后作者讲了阅读与心智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可以通过阅读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去可以通过读书,只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智。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应该是在第二个阶段,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做到,所以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来的时间要花时间做到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
阅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获得信息,一种是增进理解力。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与我们自身知识储备对等时,读这本书时,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已了解的事情,读懂了我们读得懂的东西,从中只是简单地获得了一些讯息。。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超出了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时,读这本书我们会对作者想说的话不是很了解。这时我们仔细推敲不懂的那些文字,从模糊的概念到似懂非懂的了解,至到摸到头脑里的某个开关,突然茅塞顿开,清楚地理解了。
这个过程如同破茧,我们从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范围。因为理解力增进了,我们比未阅读此书时高上一截了,同时自我也提升到了可以与作者自由对话的地方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快速找到好书的方法。一本书拿到手里只看书名,然后闭目想着这几个问题的解答,这本书如果我来写会有什么?知识点要如何构架?如何谋篇布局?
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后才翻开书本。如果这本书与自己想的一样就不会去读。如果书里有一些自己开始想不到的独到、新的东西,就会仔细阅读。
华罗庚只读作者超出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阅读。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大多数人读书只是被动地接收书里的讯息,只知是什么,不问为什么。
而读一本我们需要仰视的书,最大的好处是增进了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它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读懂它要花费很多的脑力活动,这种主动的阅读方法,便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要讲的一种阅读技能。
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刚拿到这本书,有种捧着刺猬的感觉,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后来,我从目录浏览了一下,耐下性子从头开始看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阅读还分这么多种。
首先,阅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基础阅读,二是检视阅读,三是分析阅读,四是主题阅读。我现在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前两个层次,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基础阅读主要将针对孩子的,每天我们都要读几个故事,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来说,这个阅读过程主要将由家长主导的。孩子听的是这个故事,同时我们也会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或者通过这本我们知道需要注意的事情。例如,我在给孩子讲《白雪公主》这个故事时,我会让孩子先说说,故事的内容有什么?然后我们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了解在这个阶段他所需要了解的安全知识或是生活常识。这就是我所认为基础阅读,现在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基础,真的等他到可以独立阅读时,这个阶段才算告一段落。检视阅读,我的理解是粗有系统的粗读。针对一本书,通过索引或目录的方式,找到其中所需要的内容或是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通常将在比较专业的书籍中。例如,我在一本关于PHOTO的书中,找到制作火焰字的内容,我只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至于其他的内容我暂时就没有再进行阅读。
其次,分析阅读主要是将书籍的种类与主题进行分类,用最简洁的语言将纳出整本书在谈什么,按照顺序列出最重要的部人,找出作者想要说明或解决的关键问题。说到分析阅读,到现在还真正用到的次数还太少。有时可能通过一本或两本以上的书才能将作者所表达的问题搞清楚。记得在读《八次危机》时,只是知道知青下乡,但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时代背景、经济形势都不清楚。如果将我自己想将要这个问题搞清楚,需要从当时的国情、经济、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去阅读书籍,从而才能了解这件事情的'缘由。但因为自己没有这个阅读分析能力,只有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
最后,主题阅读其实是所阅读的书籍无关,而跟阅读的主题有关。先找到跟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根据这些书籍诠释你这个主题的词汇。找到宗旨然后进行分析讨论。这个流程很像我们在准备辩论时的流程吧。根据辩论主题找到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辩论宗旨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这样来看,主题阅读好像也没有那么难,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再试试。
用本书的一句话做总结:好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活力与成长。
千万注意:这不是被强推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然而我却是看完了才发现我看错了书,不过微读现在好像还没有订阅上架)
知乎话题“给大学生拟了一份通识教育书单”,或是“有哪些书看完后让人很后悔没有早看到”中都提到《如何阅读一本书》,寺主人把它归为元认知策略(自我学习的智慧)中。什么是元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
1.为知
•上学后,我们生活在“象牙塔”里,觉得世界就是这样,人生就是如此;踏入社会后,我们发现了世界的另一番景象,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认知有限。
•书本和文字都只是载体,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世界的认识才是本体。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性很强的社会,强到群体的意志可能淹没个人的意志
•阅读的效用也不能仅限于最浅层的实用性需求,而要深入到塑造人格的层次上去。
2.为己
•决定命运的不是共有的知识,而是独有的性格。性格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可以自然形成,也可以定向培养。
•人具有群体性,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也渴望拥有改变甚至主导群体的能力。
•要创新,首先需要自身处于某一领域前列,在自身理念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创新的。要保持领先地位,就要坚持阅读,时刻关注前沿信息,并在实践中有所侧重。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一本书读书笔记怎么写”,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书房那陈旧的已掉漆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早已泛黄的却依然保存完好的厚厚的《西游记》,是这本书,见证了祖孙三代的分享。
爷爷是一个读过几年书的农民,识字,在农活不忙时,他就会闲暇无事,看看一些古代的小说,《包青天》、《三侠五义》等,其中《西游记》是爷爷最好的一口。
每次看书,爷爷总会从屋内搬出一个折叠椅,打开它,然后回屋小心翼翼地拿出这一本陈旧的《西游记》,吹吹上面的灰尘,然后躺在椅子上,戴上那厚厚的老花镜阅读起来,爷爷小心地翻着书页,看得很入神,他时而将老花镜向鼻梁下拉一拉,将书向眼睛前移了移,似乎是某个字看不清,时而皱起那花白的眉毛,神情严肃,似乎是书中的唐僧师徒被妖怪捉住了,时而他又舒展开眉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似乎是孙悟空捉住了妖怪,解救了唐僧。时间渐渐过去,爷爷将看到的那一页小心地折一下,合上了书本,每当这时,还小的我便拉着爷爷的手,让他给我讲西游记,于是爷爷便会很高兴地坐下来,慢慢地与我分享着这些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
父亲是个教师,他看书时是离不了笔的,他看这本《西游记》时,每到精彩生动的情节,父亲便会习惯性地从袋中抽出一支笔,将这一段划下来,有时他也会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并且注上自己的见解,所以这本书上几乎每一页都有父亲的圈划点注,后来每当我看到这本《西游记》,我都会想起父亲伏案攻读的身影,每当读到这本书,父亲的点评批注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西游记》,我分享着父亲深刻的理解,并使它成为激励我的动力。
一本老旧的《西游记》,串起了多少分享,这其中,不仅有祖孙三人对这本书的分享,有我和爷爷间的分享,我和父亲间的分享,更有我和书中人物的分享,分享那一本书!
畅游书海当中,广大丰富的知识世界与美丽壮观的文学殿堂都让人流连忘返。
书籍浓缩了人类的智慧,是人们生活经验与体会的结晶,更是宝贵的文明记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意义毋庸置疑,可是也有人说自己听过太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由此就否定了读书的意义。这一类人在别人建议多读书的时候,也常常会推辞说道理都已经明白了。
为什么有人从书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呢?
这是因为阅读也有不同的层次。有些人的阅读只是为了放松娱乐,读一些没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内容,那么这样的阅读就可以称为是无效阅读,不能给人带来知识的增量。
有多少人是每天在空闲时间刷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只是让文章中的情绪和导向带着自己从头到尾读完一篇文章,从不自我思考?这一类人的阅读就像在吃一份快餐,没有回味余地,他们不去进一步思考文章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以及事件是否有不同的解读角度。即使那些散碎的文章当中蕴含了某些知识,也往往过于碎片化,不成体系,更何况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媒体还充斥着大量质量低劣的内容。
除娱乐之外,阅读还分为获取资讯为目的和理解为目的这两个类型。如果只是获取了资讯,但是没有认真思考信息,没有做到思考问题、挖掘原因、触类旁通,那么这样的阅读只是增加了一个人的知识量,但不能对整体的知识体系作出大的改变。这就是以获取资讯为主要目的之阅读。
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简单来说意味着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我们发现某本书中作者所写的内容并没有带来什么信息增量,而且书籍文本是我们完全能够掌握的,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拥有了和作者差不多的理解能力;而如果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了全书以后能够更加理解作者的想法,这就属于理解性的阅读了。读不懂某一本书正是因为没有和作者相匹配的理解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读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作者所写出来的书。
如果我们只把读书当成一种消遣,那么书籍也不过是娱乐工具,很难带来积极的意义;如果能够在读书的同时加以思考,那么我相信书籍会带来想要的幸福。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你想要的一切。花了6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也做了一些笔记,虽然“浪费了时间,但是没有浪费人生”“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转化成为属于自己无形的财富。从最初说到的如何选书: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如何读书: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如何活用:运用书中获得的知识。再到后面的“葱鲔(wei)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第二个好处: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能发现作者的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评论的好处是:把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一闪而过的想法立即落实到纸上,哪怕只是一句话。
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不小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完美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当中却无迹可寻”)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
这本书从阅读的层次、如何开始接触一本书、如何分析阅读一本书、如何就某一主题展开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导,让我很多阅读过程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这些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意识之中,我的脑海中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
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阅读时间如此稀少宝贵,无论阅读各种作品,都应该不虚此读。
在暑假里我看过很多书,比如:《十三岁的故事》、《红葫芦》、《水浒传》等等……,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水浒传》。
《水浒传》这本书,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和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成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围绕两个字来写的,那就是忠和义来写的,“忠”即是对自已的祖国,对自已身边的亲人,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当时的朝廷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能做得到“忠”这个字。但是,却很少有人做得到“义”这个字。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是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是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真诚与爱心甚至用一个人的生命去书写。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老师突然要查完成作业的情况,我的好朋友小良没有完成作业,很快就要到学习委员查作业了,小良急得团团转,我一拍胸脯说:“没事,抄我的吧,快点就不会被发现了。”现在想来,那是“义”吗?真正的“义”怎么可能作弊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做得到,但求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是真正的肝胆相照!
《水浒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忠”和“义”,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忠”和“义”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区别于那本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读书笔记法”,但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是如何用笔记来读书。刚拿到和读了前小半部分的时候特别兴奋,觉得特别有共鸣,但是越往后,进行了快速地翻阅,因为有些方法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暂时不会采用。这也是此书所提倡的,带着思考去读书。
书的架构是比较清晰的,从笔记管理读书生活谈起,作者使用的读书笔记本是随身携带的,包括随想笔记、购书清单、报道的简报、读书笔记等都在里面。他的笔记本是一元化的: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粘贴书报剪贴。作者使用读书笔记有5个步骤:1.选书-列出购书清单;2.购书-指明购买;3.读书-做记号;4.记录-写笔记;5.活用-用检索标签。
关于制作购书清单,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渠道: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我的理解是主动声呐是自己根据需求主动列清单,比如看了某部电影对某一个主题感兴趣了,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列了演讲或沟通等清单;被动声呐是指一些传媒所推荐的,自己又比较感兴趣,就可以收纳在自己的清单里,还有比如我们读书群里小伙伴读的书,也可以成为你的被动声呐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比较有意思:“枢纽书”,我的理解是通过一本书所展开的一系列书单,比如这本书的后面有一系列的推荐书籍,但这本书就是“枢纽书”。读书清单可以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备注。我现在经常是,无论哪里看到一本书名(书中、微信、新闻、杂志、聊天提及等等),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现在豆瓣查一下看简介,然后加入京东购物车,哪天凑够几本就一起买,或者等下次再看看是不是有必要买,防止当时脑子发热买了不看。
接着,本书的重中之重,就是读书笔记部分。一开局,就提到了读书笔记要坚持记,这样才能看到效果和有所收获。同时提到,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在读书的.时候,就想着以输出为思想前提,就会有意识去思考。再者,读书笔记可以从一句话开始,哪怕就是一句摘抄一句感悟也是有效果的。
作者分享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步骤:1.通读,把有价值的一页折角;2.重读,把折角的重读,如果再觉得好就把那一角再起来;3.标记,把重读部分有价值的,再重读,有价值的做标记。标记也有三种方法:普通直线,波浪线,圆圈。
作者最推荐的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葱鲔火锅式”(将摘抄和评论并存):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部分进行摘抄(促进记忆、加深理解、找到真正让自己心动的部分,不仅仅摘抄而是融入和纪录自身感受和理解的东西),写自己的感悟和评论(记下当下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原创思考的源泉,书写有利于整理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种是剪报式读书笔记,可以粘贴书腰、信息卡片、书签和其他比如书广告等。还可以复印粘贴书的内容放在笔记里。(小学、初中试过,个人不喜欢)
接下来的一部分是比较特别的“重读笔记”部分,可以通过固定场景(比如在家)和固定频次(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来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重读笔记可以简单回忆,也可以回忆更多,再去翻更多书中重点段落。在主题阅读的读书笔记方面,可以分别写下三本书的要点和感想,和三本书中对于主题的思考。最后,在重读笔记方面,自己将要做和收益最大的一个点是制作检索标签来快速找到目标,自己知识原材料的整理和分类,按照自己的逻辑建立管理体系(不复述作者的方法),这样有利于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最后一部分,作者描述了读书体验充实的19个技巧。摘取了部分:不依赖网络(我觉得网络也没什么毛病啊),多用参考书;多读百科全书;通过订阅让阅读成为意想不到;淘旧书;由浅入深读懂难懂的书(比如从名著的漫画读起);把要读的书中书桌旁堆成山(已经在做了,把每月要读的书就放在桌上);名著放枕边;同时读三本书,进行切换(当然曾国藩说:读书不二。认为只有专一到底的人,才真正能达到博学之境。我现在也是坚持读书不二,不然感觉没有一本书能真正好好看完,并深入思考);家里每个角落放满书;把书的外封去掉读;杂志边读边撕(这个慎重,个人觉得多几页书带着没毛病啊);名言要贴在显眼处;读手感从摘抄开始;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能有一面墙当书架那真是极好的)。
总之,读书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方法和工具也是一样,适合自己的最重要。但读任何书,任何形式的读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这样才能真正让读书有所收获。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新版《上下五千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国历史上有个叫花子做了皇帝,他是谁想要揭开这一个个谜团,只要你读了我手里这本沉甸甸的新版《上下五千年》,马上就能知晓答案。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帮我们增长见识,广采博闻。
新版《上下五千年》是20世纪80年代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优秀历史刊物。它的选题构思来自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林先生亲自拟定写作提纲,并且确定了《上下五千年》这一块炙人口的书名。
新版《上下五千年》的内容,上至三皇五帝,下延至辛亥革命,将篇目从旧版的262篇扩充到332片,增加科技、经济、文化、艺术、法律、外交等内容。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方便读者更全面的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这本书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以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收益会越来越大。所以,它是值得我们用一生来读的真正的好书。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一本书读书笔记集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本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